[摘要]本文在明确科研信息素养内涵和评价要素的基础上,以理工科的科研过程为主线,提出了理工科大学生应具备的科研信息素养能力,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理工科大学生科研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从测试信度和效度的角度揭示了评价体系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理工科大学生科研信息素养标准的各项评价指标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和可测性。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科研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2-0124-04
华南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的“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于2009年开始实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科研素养纳入创新能力的重要范畴,通过组建各类创新班、试验班和卓越班,以及设立“百步梯攀登计划”和“学生研究计划”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鼓励理工科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科研素养。在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科研信息素养已成为科研素质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基于本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及要求,华工图书馆和学院教师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科研信息素养教育。
教育的实践和成效都需要一定的标准进行指导和衡量,由于理工科领域没有一定的依据和标准,信息素养标准体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校理工科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制定一套符合我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科研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
1 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现状
国外关于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出台了比较成熟的多样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向纵向深度化和横向广度化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纵向上有不同教育阶段的通用信息素养标准,如《中小学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横向上有基于不同学科的专业信息素养标准,如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科技信息素养标准》、《人类学与社会学领域信息素质标准》和《心理学信息素养标准》等。
相对而言,我国学者/机构虽然对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多种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并在一定范围内作为评估信息素质教育活动效果的依据,但目前仍未出台通用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在基于学科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研究方面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多是学者的个人研究,如王莹的《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2008年),曹秋花的《师范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0年),何晓阳的《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011年),张静、回雁雁的《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2011年)等。但针对其他一些重要学科领域,如理工科领域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鲜有报道。
从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的现状可以看出,基于学科的更具体化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研究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这些学科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与通用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保持一致,其框架结构和核心内容也大致相同,基本设置了二到三级指标,包括标准大类和评价指标。虽然各标准的语言描述不同,但其评价指标的内容大体都是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4个方面根据学科的特点予以具体化。
这些标准充分考虑了学科的差异性以及评估的可操作性,综合考虑了学科专业培养要求、学科思想、思维方式以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色。例如,《人类学与社会学领域信息素质标准》中将了解并会使用人类学/社会学的专业数据库作为评价标准;为了符合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事人才的培养要求,《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在信息素养中加入了信息安全要素;为了突出师范院校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特殊性,在信息素养中加入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这些标准的建立方式主要有两种:过程结构法和过程――目标结构法。例如,美国ACRL科技、人类学与社会学和心理学三大领域信息素养标准,以及国内的《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都采用了过程结构法,它们对信息素养的描述按照信息需求、获取、处理、应用等一个完整的信息行为过程来展开,信息行为过程由确定信息需求、有效获取信息、客观评估信息、合法使用信息等环节构成,信息素养的完整内涵就是由这些环节对专业领域学习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构成。过程结构法虽然有稳定的逻辑顺序和框架结构,但因为不能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要素归入某一具体行为过程,《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把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分别单独列出作为两个标准大类。基于过程结构法的弊端,《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师范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采用过程――目标结构法,将信息素养目标和信息行为过程有机结合,阐释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结构。
2 科研信息素养的内涵与评价要素
目前,对于科研信息素养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刘长颖将科研信息素养定义为:在科研过程中,为了开展科研任务而必须具备收集、分析、处理与呈现信息能力,应用技术工具和资源解决信息化给科研带来的各种问题的综合素质。张静波认为科研信息素养即科技信息素养。是一个人在科技领域研究中具有敏感的信息意识、能有效地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并用以科技创新,能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开展有道德的科学交流的能力。乔峰认为科研信息素养是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中加工传递和吸收利用信息的一种潜能,主要体现在信息能力上,即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发掘评价及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虽然他们对于科研信息素养的理解和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基本上有三点已经形成共识。第一,科研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属于信息素养的范畴。第二,科研信息素养是一种基于学科的专业信息素养,注重信息与专业知识的实用性结合,体现在学生综合运用专业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科研信息素养是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信息素养,贯穿于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科研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应与通用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保持一致,其评价要素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个方面,评价指标应根据理工科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特点,从这4个方面进行细化。其标准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科研过程就是检索、评价、有效利用信息并创造新信息的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和研究假设、制定研究方案、观察和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或研究产品5个阶段。下面以理工科的科研过程为主线,阐释各阶段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个方面的能力要求。
2.1提出问题和研究假设
提出问题和假设之前需要全面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发展现状,准确把握研究课题的新颖性。理工科领域的知识、技术和信息更新速度快,该领域的研究对信息的及时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对学生而言,跟踪学科领域内的科技文献信息是帮助了解学科知识和技术现状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理工科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认识到信息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形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不断学习各种新兴的技术,及时关注相关专业的学术信息,有效地获取最新信息。
2.2制定计划和研究方案
明确信息需求,并制定一个获取所需信息的计划和方案是该阶段主要面临的信息问题。这就需要了解研究领域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认识多种格式的信息的区别和价值。对于科技领域的研究,应特别重视学术期刊文献信息。对于工程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则偏向于专利、技术标准等文献信息。此外,理工科研究领域涉及的交叉学科知识很多,这就要求理工科大学生具有全面的信息知识,了解和掌握不止一个学科信息资源的知识,同时要注重与专家或其他研究人员的交流,以弥补自身知识的局限。
2.3观察和收集数据
该阶段包含了多种信息调研和信息获取方法,如通过实验室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实地考察得到实地资料、文献检索获取文献信息、专家咨询获得多样化的观点等,以支撑研究假设和研究设想。理工类专业相对文科专业更加注重实证研究,收集数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往往会影响逻辑推导和结果判断的正确性。这就要求理工科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能够针对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源,熟练掌握科技领域的信息检索方法。此外,还要了解图书馆和情报机构提供的信息服务,帮助自己获取相关文献。
2.4整理、分析和评估
该阶段需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价,应用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判定所搜集到的信息是否准确和全面,是否符合课题的需要,判定信息获取的过程和方法是否合理。理工领域的科研是在分析和评价前人文献和知识的基础上去粗取精,进行创新突破。若使用不完整、不准确或不可信的信息都会导致科研重复、浪费和失败。这就要求理工科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评价能力,能够客观地评价信息和信息源的质量,能够正确地评价检索结果,并根据需要改进检索策略。
2.5得出研究结论或研究产品
该阶段就是对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综合、抽象,并创造性地应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创造新的产品,并创造出新的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培养实践中发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方面的素质普遍欠缺,其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在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时往往存在一定障碍。而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交流信息、开阔视野、掌握新知识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理工科大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创造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能够掌握和使用传统的交流方式和新兴的工具,并理解在学术交流中所产生的道德问题、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
3 理工科大学生科研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借鉴已有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笔者首先采用过程――目标结构法建立了“理工科大学生科研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方案,然后应用德尔菲法修订指标体系。我们根据20名专家(从事信息素养教学与研究的专家10名、理工科专业教育与研究专家10名)对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修改意见,修改了初步方案,最终确立了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为检测本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笔者邀请一批理工领域的专业教师、科研实验人员和研究生共60名进行指标测评,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方式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合格问卷56份,有效率为93.3%。信度分析结果表明,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个方面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值均大于0.6,说明收集的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从测试信度的角度揭示了评价体系的可靠性。KMO值及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个方面的数据适合使用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评价体系中的12个二级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4 结论与展望
分析结果表明,理工科大学生科研信息素养标准的各项评价指标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和可测性。下一步将通过实证调查,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及可实施性进行验证,进一步修正指标体系,使其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