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宝鸡努力实现追赶超越的目标提供支撑。前不久,我带领调研组,对全市金融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外出考察学习、深入实地调研,进一步理清了宝鸡金融业发展思路。
宝鸡金融工作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宝鸡紧紧围绕实现追赶超越目标,从加快发展和促进转型定位,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措施,突破了一批重大项目资金瓶颈制约,为实现经济稳增长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1、持续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一是做大做强市h投融资公司,推进宝鸡市投资集团实体化经营,推动有经营收益和现金流的市级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改制,支持各县区逐步健全规范县级投融资公司。二是增强融资担保能力,完成宝鸡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等3家机构共增资4.2亿元,两家机构担保额度提高了25亿多元,同时在岐山、眉县等县设立了业务代办机构,增强了全市融资担保能力。三是组建了一批融资公司。利用公司实体,拓展融资渠道、丰富融资方式,强化重点领域融资支持。在全市各县区组建扶贫投融资平台公司,承接上级扶持资金,全市11个县区设立了共1.24亿元扶贫担保基金,市政府出资5000万元参与发起设立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2、着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创新,搭建合作平台,以创新破解融资难题。针对中小企业的税信贷、续贷宝等产品,全国首例的“钛产业互惠贷”、“保证保险贷款”等得到充分应用,其中“钛产业互惠贷”利用其基金为32户小微钛企业发放互惠贷款6100万元。协调国开行陕西分行、九鼎集团、陕能集团等专业机构,深入县区、项目企业开展融资对接活动13次,达成融资协议30多亿元,为机构与企业融资搭建平台、灵通信息,缓解融资难题。推行主办银行制,安排银行机构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包抓服务,变“企业找银行”为“银行找企业”,主动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综合金融服务。
3、设立引进一批金融机构。通过积极对接、主动服务等,实现恒丰银行宝鸡分行、扶风浦发村镇银行、华林证券正式开业运营,陇县长银、太白长银2家村镇银行正在积极筹建,华泰财险、西部证券、开源证券等加快推进组建。抢抓全省设立第二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机遇,赴秦农银行、省银监局、省金融办衔接争取,取得省上支持,开始启动组建。稳妥推进宝鸡农商银行组建,加快农信社改制农商行步伐。
4、积极扶持有条件企业上市。全市建立一、二、三、四板梯次推进的100户企业后备库,给予政策辅导、融资协调、跟踪支持等重点服务,形成上市挂牌推进梯队。西凤酒公司主板首发上市工作,材料申报已得到证监会受理,排队待审。巨成钛业、晨光电器成功挂牌“新三板”,全市挂牌数量累计达到9家,居全省第二。东岭集团启动全省民营企业首支境外美元债发行工作,市投资集团通过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募集资金24亿元。
5、立足长远谋划项目。组织对全市36个重点项目融资情况逐一进行了分析梳理,分门别类,按照“钱随事走”的思路,研究融资办法,帮助制定融资方案,落实专人协助配合,实现了以市级总出资159亿元(2017年69亿元),带动中省及社会资本1080亿元,目前市级到位资金61亿元,中省及社会资本到位118亿元。
6、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建立协调保障机制,市政府成立投融资机制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办,负责总体设计、日常协调、重点服务、定期汇总等,整体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稳步推进,依托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运用“制度+技术”方式,实现了各部门互联互通、并联审批,中央、省、市、县信息共享,项目网上受理、办理、监管等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一些提升优化投资市场软环境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宝鸡金融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兄弟市的经验启示
尽管宝鸡市近年来金融工作有了很大提升,但与追赶超越目标定位的需求相比,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金融扶贫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对宝鸡市金融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通过对安康市金融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我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在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密集出台政策,考核措施严。近年来,安康市统筹协调银行、保险、证券及地方融资机构,建立领导、协调、考核、监管和信息沟通五大运行机制及大金融工作格局。先后出台了加快金融业发展、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等30余份文件。特别是强化对金融机构考核,在指标设置上,加大金融机构信贷产品、担保方式创新的考核比重及分值,有力促进了金融信贷投放。在服务县区上,安康市财信融资担保公司在所有县区设立分公司或工作部,对县区政府融资项目予以担保、提供服务。
二是在支持担保小贷行业发展方面。政府大力投入,担保效果好。在规模上,安康市财政控股的财信融资担保公司和财信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均为10亿元,除西安外全省最大。在股东机构上,市财政对融资担保公司出资3.1亿元,县区财政出资5.3亿元,还引入民营资本1.4亿元;市财政出资2.6亿元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汉滨区政府出资0.6亿元,8家民营企业出资6.8亿元,多元化的融资格局基本形成。
三是在建设金融聚集区方面。谋划动手较早,推进力度大。加快推进以现代金融服务业为引领,集商贸流通、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科技咨询等服务产业为一体的高新金融服务聚集区建设。出台了加快建设高新金融服务聚集区的意见,确定到2020年聚集区各类金融机构达到55家以上,金融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6%的目标。同时,确定了新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包括市级分行、村镇银行等)的,给予100-200万元的资金补助;迁建总部的,给予200-300万元的资金补助。还有税收返还、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目前,金融聚集区已吸引了14户金融企业入驻,安康财富中心、安康金融大厦正在加快推进。
四是在金融扶贫模式方面。整合银行、保险、证券和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典当公司力量,建立了金融扶贫信息共享、贫困户差异评级授信及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等机制,逐步打造出“三创四建五带”(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建贫困户档案、建项目库、建平台、建基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带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管理水平提升、带动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金融扶贫模式。同时,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安康市财信融资担保公司率先设立了绿色担保部和陕西省首只绿色担保基金。 五是在争取政策性银行贷款方面。针对部分政策性银行规定项目承贷主体县本级财政收入要达到10亿元这一门槛,较早组建了市级扶贫开发平台,由市级平台统一从国开行、农发行贷款,由县区根据用款情况予以分年度偿还,解决了县区因本级财政收入不达标,无法从政策性银行贷款的问题。同时,借助财信融资担保公司的增信机制,解决县区项目的抵押担保问题。目前,获得国开行基础设施贷款39.6亿元,获批农发行异地搬迁贷款25亿元。
加快推进宝鸡金融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精神,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进一步更新理念,理清思路,强化措施,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全力推进全市经济金融良性健康发展。
1、进一步加强领导,构建顺畅有序高效的工作机制。一是设立金融发展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金融工作进行统筹谋划推动。二是充分发挥市金融办职能,突出发挥“四个作用”,强化“四个服务”(密切联系金融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金融机构服务;企业和项目融资融智的平台和阵地作用,为企业服务;为广大群众普及金融知识的窗口和示范作用,为群众服务;市委市政府开展金融决策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为决策服务)。三是建立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交流沟通信息,把握金融形势,研讨解决对策。
2、进一步招行引企,加快建设宝鸡金融集中服务区。一是加快确定宝鸡金融商务区设立的规划定点,加快出台宝鸡金融商务区金融产业发展鼓励支持政策。二是以引进新机构为主,立足于打造西部区域性金融创新试验区、金融服务展示区、金融机构聚集区,重点招引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企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服务平台机构、文化与信息服务机构四类机构,推动金融业集群发展,建设宝鸡金融集中服务区。三是进一步加快完善宝鸡金融组织体系,确保消费金融公司组建年内取得进展,稳步推进宝鸡农商行组建工作。
3、进一步细化举措,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建设。一是抓住新股发行常态化的机遇,加快出台全市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实施意见,推动和氏乳业、西凤酒、大水川旅游、红旗民爆、西普数据等企业上市步伐。二是强化上市后备企业辅导支持,完善更新企业后备库,给予政策辅导、融资协调、跟踪支持等重点服务,协助晨光电器、赛孚石油等企业成功挂牌“新三板”。三是加强与陕西股权交易中心合作,通过培训辅导等方式,支持一批企业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形成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的梯队。
4、进一步搭建平台,积极对接政策性银行信贷资金。一是抓紧组建扶贫开发平台,积极发挥融资担保平台的增信机制,对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扶贫资金统贷分还,解决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期限长、利率低等问题,破解因县区财政收入不足难以从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的难题。二是进一步推动各县区、各开发区融资平台规范发展,有效解决投融资问题。三是加强对县区包装融资项目的指导和协调,督促金融机构“既融资又融智”,积极对接银行的信贷门槛,有的放矢,有效衔接,确保争取政策性银行资金取得实效。
5、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一是有序引导相关部门、单位持续增资,可以引入民营资本,将宝鸡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扩大至20亿元,担保余额突破100亿元。二是对政府项目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进一步隔离可能形成的政府债务,加大军民融合、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三是再设立一批小贷、金融资产管理、金融资产交易等公司,从根本上强化对全市政府项目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保障,建立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四是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支持金融机构依法收贷,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6、进一步加强培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金融素养。面对新形势新常态,努力提高各级干部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能力和水平,是当前必须要补的课、要过的关。突出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各级干部金融知识培训。由市金融办负责,年内邀请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银监局、陕西证监局、陕西保监局及国内金融方面专家学者,举办四期金融大讲堂,既让各级干部学习了解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等微观层面的知识,又掌握金融体系、投融资体制建设等宏观层面的知识,不断开阔视野,培育战略眼光。二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各县区主要领导要和市级金融机构负责人加强联系多沟通,强化县区需求与机构需求的对接,增进信息共享。同时,市、县领导要加强与银行等市级金融机构上级单位的联系沟通,加强工作衔接,争取更大支持,以金融力量推动经济发展。
7、进一步强化考核,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投放。一是修订完善考核奖励办法。从贷款规模及增量、贷款结构、存贷比、金融创新、金融机构管理等主要指标,对目前3家金融管理部门、80余家各类金融机构进行考核奖励。二是加强服务对接。定期收集编印《重点项目融资需求》,印发各金融机构,实行主办银行制,帮助制定融资方案,变“企业找银行”为“银行找企业”。定期编印《金融机构信贷产品汇编》,方便企业找到合适的金融信贷产品。引导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信贷产品,积极推广“保证保险贷款”、“税信贷”、“钛产业互惠担保贷款”等,缓解中小企业抵押担保不足的融资难问题。三是着力解决政府类项目融资难题。强化项目的策划包装,使项目与金融政策、金融产品精准对接,进入金融机构项目库。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资金和棚改资金的取力度,强化协调对接力度,确保重点项目融资到位。四是深化投融资机制创新。出台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实施意见,加快国资、城投、融资担保等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运作,推动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PPP项目,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通过以上措施,确保全市信贷投放和社会融资规模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