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由贸易区成因上看,经济全球化是自由贸易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国家和地区的开放政策对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了这些共同的基本因素以外,各地具体的区位条件对自由贸易区特点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根据各地区位条件,自由贸易区大致有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国际主要航道型。由于具有扼世界主航道要冲的优越地理位置,加上国内市场容量狭小,自由贸易区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离岸贸易等,并延伸发展其它业务,自由港是这类地区的显著特点,例如,巴拿马、新加坡、吉布提等自由贸易区。
2、国际交通枢纽型。汉堡、不来梅、鹿特丹、香港等港口城市虽然不具有世界航运主航道的优势,但是港口条件优越,发展对外贸易便捷,特别是其依托巨大腹地市场,成为广大地区货物进出国际市场的枢纽,因此这些港口城市的自由贸易区定位于货物集散大进大出的物流分拨功能。
3、出口加工型或者贸工型。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既不享有交通便利,也没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为支撑。为了实施出口导向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这些国家充分利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产业调整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区,通过出口加工区的自由贸易、储运服务功能等带动出口导向型工业发展。80年代开始,我国出口加工区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4、陆路边境型。墨西哥北部边境不靠海,也没有港口,但根据靠近美国的有利条件,设立了马魁拉多拉边境自由工业区,把主要功能单一地定位为对美出口加工基地,吸引来自国内和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的企业,其产品约有80%出口到美国和其他地方。我国新疆霍尔果斯设立的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也属于这一类型。
5、内陆资源开发型。巴西的亚马逊州既不濒临海洋,也无边境优势,是一个典型的内陆贫困地区,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巴西政府为了促进北部地区特别是亚马逊地区的开发,于1967年建立了玛瑙斯自由区。凡进入该区的货物,其商业发票的提货单上必须注明马瑙斯自由贸易区(Free Lone of Manaus)字样,在该区有两道边关,第一道是从国外进入自由贸易区,另一道是从自由贸易区进入国内,一方面允许外国商品从国外进入自由贸易区,小受海关管制;另一方面,商品从自由贸易区进入国内市场需要办理进口手续,货物需经海关检查,并交纳进口关税。该自由贸易区面积涵盖1万平方公里,由三部分组成,即工业区、免税就业中心和农牧发展区。目前,巴西政府正在规划新的生物研究基地,便于增加该自由贸易区的高技术含量。
在初创时期,各国的自由贸易区由于条件小同,功能各异,管理水平也相差较大,但是经过多年的竞争发展,各国自由贸易区的管理体制已逐渐趋向规范化。一个成功的自由贸易区一般具有高权威、高效率、高灵活性和着眼于长远利益的管理机构,其职能是与相关管理部门密切合作,规划、管理、协调区内经济和社会活动。自由贸易区最典型的管理体制模式是:港区合一,并成立经政府授权的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自由贸易区的整体事务,投资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有权审批项目立项。特别是着眼于自由贸易区与城市功能的相互促进,超前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极富特色和成效,带动了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尤其是在金融、保险、商贸、中介等第三产业发展上成效显著。例如,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德国汉堡港自由港区、美国纽约港自由贸易区、荷兰阿姆斯特丹港自由贸易区等管理机构权威h}非常强。
从管理机构行政级别角度可把大多数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机构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负责自由贸易区跨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合作的跨国管理机构;第二层次负责自由贸易区宏观政策制定的国家级管理机构,其任务包括立法和监督;第三层次区域行政管理机构,其任务是代表国家和省级部门管理、监督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第四层次是自由贸易区管理机构负责自身区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而从管理机构的管理主体和管理范围出发,其管理模式可以划分为政府和企业导向型模式,混合和独立型模式,行政区模式以及跨边界管理模式。
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模式演化取决于自由贸易区的类型以及区域和国内外经济发展和政策变化。首先,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模式是从国家级到区域和自由贸易区级管理机构演化,因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首先是国家的战略,然后才是当地政府的发展政策。第二,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模式是从政府导向,企业导向和混合模式向行政区模式演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数自由经济转变为或选择企业导向模式和混合模式。此外,越来越多的综合型自由贸易区成为含有自由贸易区的行政区域。第三,一个兼有自由贸易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跨边界管理模式开始出现。最后,国家自由贸易区和跨边界管理模式的演变将促进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跨国制度一体化的进程。世界自由贸易区发展对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启示。
启示一,正确把握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区是在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卜,通过贸易便利化来发展对外贸易功能,带动制造业与服务发展。上海自由贸易区是我国主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区域上的一次试验,是发展经济特区的经验的运用与升华。自由贸易区除了提升贸易功能外,最核心的是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我国对外更加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内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战略需要,其重点在,口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因此,一方面要加快上述改革开放的步伐,创新改革的方式与手段,尽快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制度规则体系,另一方面更要加快探索投资、贸易、金融自由化情况卜政府管理职能、管理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小仅仅要管的住,而且要提高管理成效。自由贸易区要正确处理好既要适应国际规则,又要能够保证开放的主导权牢牢控制在手中,严格控制改革开放的风险的关系;处理好一线放开,保证自由贸易区货物高度自由进出卜,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关系;处理好在资本项目逐渐实现自由兑换卜,对资本的跨国流动的又要有新的管理技术与办法,能够严格控制短期套利风险等等关系。
启示二,加快完善自由贸易区的战略规划。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及国务院相关部门(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部等)相继出台了支持自由贸易区的意见或者通知。这些文件精神为自由贸易区的改革与发展确立了方向,明确了任务与目标。要依托这些文件,研究自由贸易区的国际经验与全球化发展的动态,加快制定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改革与开放规划、城市与土地规划等等,提出发展目标与战略步骤。科学制定自由贸易区的主要产业与相关支持产业的目标与思路,促进主导产业集群的形成,发挥自由贸易区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领头羊作用。根据自由贸易区的特点,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重点,确定改革思路与路径,尽快突破体制机制的难点,发挥自由贸易区改革的先锋作用。统筹考虑自由贸易区与上海四个中心的发展规划,研究提出自由贸易区的溢出效应思路与对策,联动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思路。
启示三,建立完善的自由贸易区管理体制。宏观上,国家要加强对自由贸易区的管理,并提高中央自由贸易区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发挥中央管理部门协调相关部门与重大改革事项的权威作用。推动自由贸易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自由贸易区改革发展的重大方案,为自由贸易区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导。加强地方政府与中央主管部门之问、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问、相关部门与地方执行机构之问、地方政府与各执行机构之问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协调,以实现协调一致的管理体系。明确自由贸易区地方领导小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在执行过程中的整合与协调作用。在微观上,要以完善企业分类管理制度为突破口,强化分类基础上的差别化管理,进而实现通过企业管理来推动货物管理的目标。充分吸取美国等海关货物分类管理的先进做法,利用集约化的手段通过一种标准将自身资源加以整合的手段,其最终目标是确保通得快、管得住。
启示四,加强自由贸易区的风险监控体系建设。建设自由贸易区就是希望以试验区的方式,把改革开放的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控制在自由贸易区内,以避免对整体经济产生小必要的冲击和影响。在牢牢把握自由贸易区主权情况卜,既要加大改革的步伐,又要及时评估和把握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风险,防比失控。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项改革事业的试验作用,建立风险监控机构,信息收集系统与评估体系建设,完善监控体系。对新政策的制定、实施、调整,提出第一手的经验和反馈,及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并形成完备的风险监控机制,从而对进一步的改革做好准备。
启示五,加强自由贸易区法制建设。201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让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域内暂停实施外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设立及变更审批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以推进中国让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创新对外开放模式。从长远来看,可参照浦东开发开放初期就制定《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的做法,先由上海市人大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出台《中国止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等条件成熟时,再提请国务院以行政法规的形式专门予以规定。在经过充分实验的基础上,最后可由全国人大专门出台一部《中国自由贸易园区法》来统一对该类区域予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