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依宪治国”语境下的地方财政责任机制

“依宪治国”语境下的地方财政责任机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13:39:08
“依宪治国”语境下的地方财政责任机制
时间:2023-08-06 13:39:08     小编:

摘要:地方政府最贴近地方选民、最熟悉“地方性知识”,从而在决策中最经常、最直接影响地方选民的利益,因此,地方政府不仅是地方性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者(保障者),更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推动者。地方财政责任机制实质上表明地方财政决策的权力约束与权利保障,这是实现财政民主、建设“权责统一”的法治政府的关键。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地方财权“失控”、责任机制“失灵”,权力寻租、腐败、滥用等时有发生。加强监督权、深化财政信息公开制度改革等是我国地方财政责任机制不断完善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宪法;法治;财政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5)03-0052-05

在现代民主国家,地方政府是最贴近地方选民、最熟悉“地方性知识”,从而在决策中最经常、最直接影响地方选民利益的公权力机关。地方财政责任机制实质上是地方政府财政行为中的权力约束与权利保障机制,因此,地方财政责任机制是否健全对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宪法学的制度理念出发,重点关注我国地方财政责任机制的理论规范与现实运作,并在借鉴英国政府一些做法相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该机制的初步设想。

一、地方财政责任机制的理论基础

“责任”最基本涵义是某项行为之解释、说明涉及特定社会关系中的解释义务和证明行为。基于这种认识,责任机制往往表现为调整特定责任行为的制度规则,其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互动性,责任机制是义务主体与利益相关人围绕“行为认可――行为监督”进行的互动;第二,权利宣示性,责任机制实际上宣告了利益相关人具有获取行为信息并监督该行为的权利。

现代民主国家最重要的责任机制表现为政治过程中的权力――权利互动。二战后,福利国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使地方政府“为增进共同体和选民的一般利益而创造性地运用其权力与影响”,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仰赖财政责任机制的有效运行并促成了该机制的不断完善。具体地说,地方政府基于公共需求的满足而必须承担的义务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使财政责任的内部性备受瞩目;同时,财政责任机制被认为是控制地方财政决策、进而约束地方权力行为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财政责任机制是权力控制的代名词;财政责任机制与地方政府对公共需求的回应直接相关,因此该机制有时也被称为回应机制;财政责任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公共财政领域对话机制的建立,而这种对话机制甚至构成了现代民主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

上述对地方财政责任机制略带功能主义倾向的认识其实与立宪主义的基本立场是不谋而合的。现代宪法权力宪章的特质勾勒了权力运行的基本边界、宣布了权力行使的价值底线、确立了权力过程的基本规则;而权力宪章根本上服务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包括政治过程的参与权以及诸多社会经济权力的实现。权力与权利的呼应在一定意义上烘托了立宪主义对社会理想的凝聚,契约精神指引下的宪法制度在规范现实生活的同时更充满了人类对政治理想的无限憧憬和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地方财政责任机制最重要的宪法价值在于其以制度规则的形式对地方权力过程的积极参与,一方面恣意的权力倾向在制度理性的约束中回归温顺与驯服,另一方面财政权力的公共性在回应、对话等权力互动中淋漓尽显。因此,财政责任机制无可辩驳地成为权力宪章的重要内容和权利保障的重要环节。

二、财政责任机制的规范分析

我国现行宪法和相关法律是建设法治政府、实现依宪治国的规范依据和理论基础。1982年宪法并没有关于地力‘财政责任的明确表述,或者说与财政责任相关的制度安排被隐含在了国家权力的总体布局当中。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8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正案)对地方财政责任机制的制度建构、特别是监督机制和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具有积极影响。通过对现行宪法和《预算法》等相关法条的梳理,我国地方财政责任机制的基本理论可归纳如下:

第一,人民主权原则是我国地方财政责任机制的基础。现行宪法通过其第2条、第3条的规范表述清晰地勾勒出我国人民主权理论的基本框架,人民在权力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无疑是我国地方财政责任机制建立与不断完善的宪法依据和理论动力。

第一,多重监督机制并存。所谓多重监督机制并存足指我同地方政府在财政预决算的过程中要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上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监督以及市汁机关的审计监督。

首先,人民主权原则的基本逻辑决定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必然成为监督权的主体。我国现行宪法第99条第2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汁划、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该法条虽然没有明确提及“监督权”,但从语义分析的角度来看,“审查和批准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本身就是对政府财政行为的监督,而月一这种监督既包括审查和批准预算草案的事前监督,也包括审查和批准预算执行情况的事后监督。我国《预算法》的相关条款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监督权的内涵:审查、批准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监督预算执行;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撤销本级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等;就预算、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特定问题组织调查;依法定程序对预算、决算的相关问题提出询问或质询。

其次,我国《预算法》第87条规定各级政府监督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下级政府应定期向上一级政府报告预算执行情况。该法条对地方政府财政权的行政监督做出了相对明确的规定,行政监督的主体为上级政府;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有义务向上一级政府定期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再次,我国宪法第109条规定县级以上地办符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根据《预算法》的相关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审计部门依法对预算执行、决算实行审计监督。 第三,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初具雏形。根据《预算法》第14条,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决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应当在批准后201I内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的情况以及举借债务的情况等承要事项做出说明;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应当在批复后20口内由各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部门预算、决算中关于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做出说明。各级地方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将政府采购的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地方审计机关关于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也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四,以行政处分为主的法律责任体系。我国《预算法》第10章对违法财政行为的一般性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相应的列举该法律责任体系以行政处分为主,具体包括:责令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改正其违法行为,对相关单化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降级、撤职、丌除等处分;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l司同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如发现地方政府在行使财政权的过程中有违反相关法律的行为,可以依法向同家有关机关进行检举、控告。

三、地方财政责任机制的实证分析

虽然从理论上说我国地方财政权力的行使不得突破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上级人民政府和审计机关组成的监督壁垒,地方财政信息必须依法公开;但在现实的权力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却屡屡挑战看似环环相扣的制度设计,责任机制的诸多环节几近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一方面毫无顾忌地大肆扩张财源,深陷“土地财政”而几乎不能自拔;另一方面衍生于“土地财政”的大量预算外资金则变成了部分官员的私人“小金库”,权力腐败和权力滥用时有发生。“土地财政”的负面影响小容忽视。由于地方政府的不断助力,土地价格飙升、“地王”频现,地方经济呈现以GDP虚高为主要特征的表面繁荣。这种表面上的繁荣在帮助地方官员脱颖于政绩考核的同时也曾实实在在地把各地的房价不断推向新高。同时,在“土地财政”的发展过程中,强行拆迁、暴力拆迁、违法拆迁等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声誉,更侵犯了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财产权、人身自由权甚至生命权。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监督机制“失灵”并进而造成地方财政权力一定程度的“失控”呢?

首先,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在权力实践中通常表现为对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预决算的审议,审议的主要标志是相关的预算草案或决算报告在每年一次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依照法定程序进行表决。但是这种“表决式监督”的模式在审议预、决算草案(报告)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其制度设计的初衷。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会期相对较短、一般不超过十五天,而地方人大审议预、决算的时间更短、往往只有几个小时,这种“快餐式”审议很难完全兼顾效率与有效性的双重价值;第二、财政预决算报表本身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技术性,且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提交的预、决算草案(报告)普遍存在着“所列内容过粗、编制说明简单”的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相关草案(报告)的可读性、也使“表决式审议”所能涉及的广度和深度大打折扣;第三、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均实行兼职人民代表制、且注重代表来源的广泛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代表们在财政会计相关知识的积累上很可能水平参差,从而使“表决式审议”的技术权威性难以完全契合其法律权威性;第四、我国“历年制”的财政年度始于每年公历一月一日,这和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表决、预算草案(报告)的时间存在明显的抵牾,这种惯例式误差也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表决式审议”的形式化。

另一方面,在现实的财政过程中,我国一直存在着“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双轨并行的局面。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预算外资金”意味着不被纳入法定监督机制的财政资金,因此,“双轨制”实际上以政治惯例的形式默认了相当一部分财政权力合法化地“失序”运行。《预算法》(修正案)虽然规定政府全部财政收支均纳入监督机制的框架,但《预算法》“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收支范围,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执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缺口”是否会合法地创造又一个权力监督的真空地带尚需相关的权力实践予以佐证。

其次,在代议机关和各级政府的权力配置中,我国学界存在这样的认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性更具法律宣示意义,而各级政府在实际权力过程中的政治权威更具现实意义。按照这种逻辑推理,上级政府的行政监督有可能比代议机关的监督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央地政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权力分配格局,各级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远大于其有效获取税性收入的财权;加之承担“补足地方财力、平衡地区差异”之制度使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现实的运作中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财政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应对财政困境的一条“捷径”,当然也是被各级地方政府普遍认可的“良策”。从一般的思维理性出发,在具有较强内部性的监督模式中,对某种被普遍接受的行为进行监督无异于一种自我监督。所以,行政监督乏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级地方政府“行为理性”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预算法》本身对违反其规定的政府机构和相关责任人设定了相对较低的违法成本――以行政处分为主的法律责任体系,地方官员为了本地区局部利益甚至个人私欲铤而走险的可能性未必会随着《预算法》的修改而大幅降低。从这个意义上说,《预算法》的实施效果值得期待。

再次,我国宪法虽明确赋予各级政府审计机关监督地方财政行为的法律权力,但是审计监督权并没有配套化的制度保障,各级审计机关在对同级政府行使监督权的同时还要接受该政府的行政领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审计机关权力的虚化及其事后监督机制在现实权力过程中的形式化。最后,财政信息公开制度没有完全释放其制度潜力。地方财政信息公开的主体、内容、时间等要素虽有相对明确的规定,但所涉财政信息的广度、深度以及公开的具体方式并没有特别说明。也就是说,在地方政府的财务报表中,哪些科目可以公开、哪个层次或级别的科目可以公开,还属于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的范畴。因此,虽然绝大多数省(市)财政厅(局)的官方网站都设立了“财政数据”或类似的专栏信息,普通公民通过该专栏可以查询该省(市)年度或月度财政收支数额,“三公经费”支出总额,财政预决算报表及相关说明等财政信息;但是,公开的财政信息基本上都是“报告式”的数据汇总,也就是说仅公开了某一个财政科目的总金额,并没有相应的细目。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在实践中已变成财政数据的简单罗列,公众很难知晓模糊的财政数据和具体的财政行为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中国式地方财政责任机制的可能路径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国地方财政责任机制对地方权力过程的现实约束力与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度设计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罅隙,突出的问题是多重监督机制的“失灵”和财政信息公开的潜在形式化。但是,对责任机制的讨论不能局于一隅,通过前文对行政监督机制的相关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地方财政责任机制与地方财政能力本身具有内在的关联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强化地方财政责任的路径选择。

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地方财政能力往往从央地政府财政关系的视角进行考察,而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央地政府之问财权和事权的不工匹配是造成央地财政关系失衡的直接原因,而不匹眦的潜台词是地方政府在现有财政体制的框架中通过地方税和央地共享税获取的财政收入远远少于其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必须支付的财政费用。基于这样的思路,扩大地方财权特别是税收立法权以提高地方政府决定地方税税基和税率等的自主权自然是顺理成章的解决办法,事实上,我国央地之间一直纠结于因近乎周期性的财权部分转移而产生的“治乱循环”,中央政府下放部分财权的确可以暂时缓解地方的财政压力,但与之相伴的往往是权力过程的失序。另一方面,央地关系的法治化也是学者们应对此类问题的思路之一。央地关系法治化的基本涵义在于“制定中央和地方关系基本法、合理划分央地权限范围、中央政府保持适度的权力自谦以及央地关系的司法保障”。法治化是现代民主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逻辑,但是法治化的权力模型绝不是局部权力法治化之后的整体拼接;在合宪性审查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法治化的理想似乎只能意味着立法数量的增加。

因此,在“依宪治国”的背景下,强化地方财政责任与提高地方财政能力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地方财政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在于适度扩大地力‘政府通过地方税和央地共享税等法定途径获取财政收入的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补充、平衡与监督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完善责任机制强化对权力过程的监督、制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个问题从根本上必须置于我国宪政建设点滴积累、渐进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量,任何局部的制度改良都不可能从根本上促成某种体制上的跨越。就强化地方财政责任的具体路径而言,我们可以参考或借鉴英国的一些做法与经验;虽然现实的国情和财政结构决定了我国制度选择的基本走向,但单一制的权力格局使两国对地方财权的约束方式完全有可能相互借鉴。

1.强化监督权。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强化监督权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充分发挥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与上级行政机关对地方财政过程的监督职能。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构造实质上内涵了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对其执行机关权力行为的基本本信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力机关对预决算的监督行为和行政机关编制预决算报表的行政行为小能混为一谈。因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只能从行政机关提交相关报表或报告开始,而不是在预算编制阶段就提前介入。在全阳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会期、代表产乍办法、议事规则、审议程序等基本的制度规则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完善各级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在监督机制中的作用更具现实可行性。具体地说,可以考虑适当提前地方政府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提交预算草案和决算报告的时间,这样预算工作委员会可以在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之前对相关财政报表进行充分的预先审查。同时,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实现各级政府预算的法律化。

加强上级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不窬忽视。行政监督作为一种典型的内部监督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率性、稳定性、连续性等角度来看,这种内部监督从某种意义说又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具体做法上可以考虑借鉴英国的一些做法。英国地方政府通过地方税取得的财政收入仅占地方财政支出的25%左右,也就是说地方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都来自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grarns)。所以,现实的财政状况决定了英国中央政府的行政监督更具实质性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没定地方税税率上限、监督地方财政支出。英国中央政府通过“地方政府经常性支出估算制度(Stancling Spending Assessment)”决定符地方税税率的上限和地方财政支出的限额。其经常性支出估算方案和具体的拨款计划等涉及地方年度预算的文件每年都由议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地方财政支出一旦超过中央政府的限额就意味着违反了国家法律,相关的地方政府将被削减拨款甚至被中央政府直接接管。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自治”虽是英国重要的政治传统和宪法惯例,但财政自治却非“地方自治”的必然逻辑。第二,关注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1999年《地方政府法》颁行以来,中央政府开始关注“最优价值(Best Value)”的政策理念对地方财政决策的影响“最优价值”强调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地方财政资金必须发挥最大效用。中央政府专门成立了“最优价值监察小组(Best Value Inspectorate)”定期巡回检查,严格贯彻效率目标的地方一般会得到中央额外的财政奖励,而没有达标的地方将被收回某些决策权。

就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而言,加强行政监督的着眼点一方面在于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的内部责任意识,规范各级地方政府的内部行为;另一方面在于规范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财政责任的外部性是其固有特征,但内部性责任或者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承担的财政义务是强化责任机制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内部性责任的强化意味着各级地方政府必须依法提供真实、准确、易懂的预决算草案(报告);而财政行为的规范化涉及如何解决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如预算草案内容不够细化、部分科目的编制说明过于简单等问题。监督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不仅体现在对预决算草案(报告)的审批;更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重点关注预算调整和预算超收、超支行为;监督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情况等;对财政收支过程中问题严重的地方政府也可以考虑卜收部分财权甚至完全由上级政府接管其财权。

2.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在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内,财政信息公开制度的改革很可能是强化地方财政责任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英国地方财政信息公开制度相对比较成熟。议会就年度地方财政法案、地方政府法案、拨款法案等进行的讨论、辩论均由BBC专门频道进行电视直播,公众可以随时了解相关信息;上述法案经议会批准后以法律的形式向全社会公开。地方议会讨沦财政问题的会议通知、会议日程安排、会}义记录、相关的报告、与会人员就某项讨论提出的观点或建议、会议决定(或决议)等也是必须公开的财政信息。2014年5月,The Department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Government重新修订了《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根据该规范性文件,500英镑以上的现金支出、5000英镑以上的服务外包协议、年薪超过5万英镑的政府雇员的个人信息以及公务卡的消费信息都必须依法公布。2014《地方政府审计与地方责任法》规定地方选民在地方}义会举行会议期间有权对财政事项的讨论、表决等拍照、录影并在twitter和个人微博公开相关照片和视频。

财政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理解政治过程并加深对政府政治信任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在财政信息公开方面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把预算法的相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使财政信息的公开成为地方权力行为的常态。信息公开的法律规范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能以法条的模糊表述回避某些重要信息的公开;财政信息公开不仅仅是对各级政府和政府工作部门预算报表相关科目的数字进行简单的公布,而是把相关财政信息所指代的权力行为公之于众,所以,预决算报表在公开时必须附有细目以及对相关科目及细目的说明。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从宪法的功能谈依宪治国
发布时间:2023-06-18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在现代法治国家,所有的国家权力都由国家宪法赋予并加以规范,国家的基本制度、国家机构及其政治活动,都是人权的法律化。宪法对于国家基本权力、人权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都具有重要功能。关键词: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基本权利;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
论依法行政视野下的行政问责制
发布时间:2023-06-2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行政问责制是现代政府明确责任和改善管理的有效制度,也是构建法治政......
论“依宪治国”在依法治国中的核心作用
发布时间:2016-09-19
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
论环境民事责任体制(下)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环境民事责任体制(下) 论环境民事责任体制(下) 论环境民事责任体制(下) 四、健全环境民事责任体制的条件和方式 健全的环境民事责任体制的全面效果有赖于相关条件和保障体系。 (一)促......
建立地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3-03-31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保护环境需要以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政策法规以及保险制度来支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损害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保险,被称为绿色保险。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环责险,其中......
政府审计与政府责任机制
发布时间:2022-09-08
[摘要]政府审计与政府责任联系非常密切。政府审计是强化政府责任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强化政府责任,首要的就是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责任机制。作为政府责任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在政府责任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依宪治国的深刻意涵
发布时间:2016-09-14
在现代社会,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个国家法治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文明的标志性载体。毋庸置疑,宪法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而推进......
依宪治国需配套宪法解释
发布时间:2015-07-27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主张后,谈论宪法问题就成了大陆媒体和学界的热点,因这是中共建政以来,首度在规范性决议中明确提出的治国理念。“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的关系研究——— 从公民宪法信仰谈起
发布时间:2023-03-15
一、依法治国的拦路虎宪法信仰的缺失 从1954 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到1976 年后再踏法治征程; 从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重要含义,到十八大审议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在磕磕绊绊的前进时,逐渐探索......
政治语境下“有权不可任性”的意涵探讨
发布时间:2022-08-05
摘 要:“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是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幽默表述,这不仅是一句流行的话语,更是建设现代政府的宣言,有着深刻的政治意蕴。从宏观上讲,“有权不可任性”要求优化政府职能,实行简政放权;从中观上讲,“......
依宪治国离不开律师
发布时间:2023-02-23
依宪治国必须充分发挥律师的作用,律师制度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律师是天然的人权维护者,是制约公权力、保障私权利的不可替代的力量。 近些年来陆续披露的系列冤假错案,如佘祥林案、赵作海案、呼格案等,震惊海内外。究其原因,......
作为宪法实施机制的协商民主:中国语境下的展开
发布时间:2023-03-14
〔摘要〕 宪法实施对于保持宪法的生命力至关重要。在当前协同治理的背景下,宪法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国家与社会的协商情势,晚近兴起的协商民主为此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协商民主秉持人民作为宪法最终实施者的理念,认为宪法实施就是人......
论“依法治国”的宪法效力
发布时间:2022-11-17
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以确认,标志着其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治国方式的重大进步。1999年3月15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论“依法治国”的宪法效力
发布时间:2022-12-10
那么,一个尖锐和有意思的问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宪法规范所确认的是形式法治还是实质法治?而且在它所处的同一条文中,同时出现了“刀制”和“水治”,(注:值得注意的是,第五条第二款:......
浅析政府在地沟油治理中的责任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地沟油事件不仅是纯粹的市场性问题,而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宏观性社会大问题。因此,企业自律、公民维权等措施并不是治理地沟油的关键举措,而政府宏观的监控与治理才是解决问题实质性出路。 【关键词】政府责任;地沟油事......
世界与地方:汉语思想语境中“政治”的本性
发布时间:2023-05-13
" 内容提要:中国古典思想语境中政治的本性是一切存在者的“各正性命”,它意味着,一方面,“天下有道”,存在者皆有路可走;另一方面,人们皆有家可以安居。与希腊式的“中心聚焦式的政治意识”相比,这种“各正性命”的政治观乃是一......
国际政治视角下的网络安全治理困境与机制构建?
发布时间:2023-03-19
【内容提要】以美国大选“黑客门”为代表的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之一,并对网络空间的国际治理和安全架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的研究看,国际规范、治理机制等领域的理论范式对网络安全议题具有非常强的解释力,但也面临着网络安全技术带来的挑战,需要在理论与方法上进行一定调适。以美国大选“黑客门”为例来分析,已经出现了网络空间安全从分散到融合,网络安全态势从等级化到非对称,网络空间从权.........
关于依宪治国的几点想法
发布时间:2016-11-16
一、规范行政权力 行政方面的焦点问题是: 在宪法和法律的规制下,如何使行政权力安全稳定运行? 主要表现为: 第一,行政权力相对司法权、立法权来说权力较大,所以它相对来说更难控制; 这与我国的历史传统也有关系,在清以前地方行政......
依法治国的新境界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多次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表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重大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
论环境民事责任体制(下)(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四、健全环境民事责任体制的条件和方式 健全的环境民事责任体制的全面效果有赖于相关条件和保障体系。 (一)促进司法诉讼[31] 环境损害民事责任(与传统损害相反)的效力取决于行政和司法当局高效率处理案件的能力,以及公众可以提起......
落实政治要求 强化政治责任
发布时间:2023-03-17
同志们: 从今年4月底开始,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这是党中央延展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重大举措。中央和省委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4月21日,中央召开了“三严三实”专......
探究宪法框架下的依法行政
发布时间:2016-09-13
我国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国家宪法和法律贯彻实施的保证,也是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环节。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关键在于保证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善于支持和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将宪法理念贯彻到各项行政管理工作中。 一......
依宪治国与宪法实施的研究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6-09-1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是依宪治国首次被写入中央全会的决定,此前这一表述都只出现在领导人的讲话文稿中。2004年9月,胡锦涛在......
宪法框架下的依法行政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6
一、依法行政的根本在于依宪行政 依法行政,即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据法律,必须获得法律授权,不能与法律相抵触。宪法的性质、地位和效力决定了依宪行政是依法执政的根本要求,依法行政必须首先依照宪法行政,不得违背宪法原则和精神......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
发布时间:2023-07-08
一、当代西方的宪政内涵 宪政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最初的含义是指以宪法来控制国家政治权力所行使的一套制度设计,即以宪法来规范统治机构和安排政权。近代意义上的宪政,是指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以保护公民利益和自由为目的的......
探析82宪制格局下的环境执法机制
发布时间:2016-09-13
宪制是宪政的制度化,是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概念。就一个社会整体来说,宪制化主要为社会规则的法律化和法律规则的体系化所构成,但是宪制化决非仅仅限于社会规则的法律化和法律规则的体系化。宪制化的微观层面即制度化还包括一些组......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设计
发布时间:2015-07-29
一、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概念与特征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这种保险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承保共同体共同负担,从而达到转移风险,减少企业负担,另一方面可以保障赔偿......
小议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要责任
发布时间:2023-03-20
2015 年2 月2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一重大判断......
浅析依法治国理念下的依法治村
发布时间:2023-06-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总数一半以上,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关系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因而,依......
浅析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规制政策执行机制
发布时间:2023-05-01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财政分权改革,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环境污染水平以及相应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却仍居高不下。在学术界普遍关注这种鲜明对比现象的同时,我们是否更应该思考:中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究竟是世界......
论宪法监督是依宪治国的关键(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4
论文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但宪法同民法、刑法等一样,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威性规范.更加需要建立与完善监督制度。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使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沿着宪政轨道健康发......
依据宪法治国的思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19
从一九九六年三月召开的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构想;而在党的十五大则更加明确的指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一时间,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对依法治国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
依法治国背景下检察机关财务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2-12-06
摘要:检察机关会计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进是依法治国背景下检察机关职能转型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提升和经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检察机关财务管理应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在财务管理的制度层面和执行层面勇于探索、敢于......
浅析依法治国框架下的依法治校
发布时间:2023-07-24
一、明确依法治国框架下的依法治校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 依法治校......
地方财政博弈中的“省城困境”
发布时间:2023-03-03
除了四大直辖市和沿海的几座计划单列市之外,中国人眼中的“大城市”差不多只剩下了省会城市。建设漂亮而现代化的省会,这是地方官“造福一方”最直观的佐证,因此,省会城市成了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主战场。 但在中国财政改革的......
浅谈宪法监督是依宪治国的关键(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01
【论文关键词】宪法监督 关键 缺漏 建议 【论文内容提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但宪法同民法、刑法等一样,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威性规范.更加需要建立与完善监督制度。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使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使国......
依法治国在于弘扬宪法精神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 要 依法治国的根本在于依宪治国,依法执政的根本在于依宪执政。本文指出要让法律信仰成为全民的理念共识,让宪法精神,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让人民监督权力等都能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依法治国,就是要把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
宪法视野下的财政法——探究宪法与财政法的互动
发布时间:2023-04-10
宪法视野下的财政法——探究宪法与财政法的互动 宪法视野下的财政法——探究宪法与财政法的互动 宪法视野下的财政法——探究宪法与财政法的互动 「摘要」在西方宪政制度确立的历史过程中财......
宪法原则与依法治国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宪法......
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 经济 责任审计,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依法行政的一项基础性机制。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机制的现实缺陷主要包括立法层次较低,独立性严重缺失;审计标准不规范;执业人员素质偏低;事后处理难;其机制创......
浅谈公民在依宪治国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6-09-22
一、问题的提出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行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使得宪法学者们备受鼓舞,在公共领域也受到了诸多的关注。自宪法开始适用以来,宪法的实践功能一直没能够充分地发挥,主要......
依法治国视阈下的依规治党问题浅谈
发布时间:2023-06-21
一、依规治党的内涵与价值定位 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轨道。法治国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应树立宪法绝对权威和法律至上之信仰,通过法律保障权利的行使和规范权力的滥用,最终实现社......
公共治理视野下的政府审计责任观浅论
发布时间:2023-06-23
公共治理视野下的政府审计责任观浅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公众对国家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关心程度日渐高涨。在公共治理中,政府审计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或者政府审计将往哪个方向发展更有助于公共治理的......
建立健全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要想让新媒体环境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优越,顺利开展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联动机制、管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
城市居民政治信任的形成机制
发布时间:2022-10-06
〔摘要〕 政治信任――民众对于政治系统运行能够产生与其预期相一致结果的信心――被认为是联结普通公民与政治系统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根据2011年五大城市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运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验证制度主义因......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土地依赖: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
发布时间:2022-11-03
一、引言 地方政府性债务是地方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产物,其形成与财税体制改革、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近年来,地方债务规模急剧膨胀,管理尚不到位,存在风险隐患。加快地方财政改革、治理地方政府性债务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要求......
分析地方财政管理体制
发布时间:2023-03-09
乡级政府在教师工资由县发、农业税取消后,其政权作用明显弱化。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分析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如果你觉得对你.........
分税制与地方财政赤字
发布时间:2022-12-09
一、 引言 二、文献综述 以上文献研究存在以下不足: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对财政分权和财政赤字的关系均没有定论,财政分权是很复杂的制度改革,其产生的经济效应与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以及实施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不同......
国际法视角下非政府组织责任制度的构建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21
一般而言,非政府组织根据其成立的国内法,不仅享有一定的权利,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在国际层面,当前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法进程的权利制度安排明显多于其责任规范。与其法律责任(Le-gal Responsibility)比较而言,非政府组织的责......
地方财政压力下的农村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22
" 内容摘要: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农户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负担加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且幅度过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而难出的问题日益凸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地方财政困难超重,在......
环境责任践行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3-02-11
一、引言 人类是环境变化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载体;人类是环境的加工改造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环境的制约。在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超出现有的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经......
分析法治视野下地方政府行政成本的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4
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合著的《改革政府》一书中,提出了以企业家精神改造公营部门和塑造新政府的十条原则,其中一条原则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是浪费的政府说的是政府要廉洁、高效。行政成本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根据某网站报道行政成本相关的统计: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增长到3万亿,约28倍;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则从不到50.........
论环境民事责任体制(中)
发布时间:2023-06-09
论环境民事责任体制(中) 论环境民事责任体制(中) 论环境民事责任体制(中) (三)国际环境民事责任体制的发展概况 1. 关于民事责任和赔偿的国际公约 2. 《罗加诺公约》所建立的环境责任制......
依宪执政的法理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13
摘 要 依宪执政的提出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执政能力深刻认识的结果。依宪执政是依法执政的前提,是对依法治国的深化,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不仅要求党承认宪法的权威,还要求党提高宪法......
论环境民事责任体制(上)
发布时间:2022-08-27
论环境民事责任体制(上) 论环境民事责任体制(上) 论环境民事责任体制(上) 环境民事责任体制(Environmental liability regime)与环境行政责任体制、环境刑事责任体制并称为当代三大环境法......
依宪执政的五重意味
发布时间:2023-03-17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但长期以来,执政党与宪法法律关系问题、各级党委权力正当性渊源和边界问题、执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问题、执政党与国家政权机关关系问题,以及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问题等......
关于环境治理的责任伦理反思
发布时间:2023-05-22
①全片从“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三个问题切入。②该书由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在1962年出版,唤起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参见http://news.china.com/finance/11155042/20150302/19333702.html。〔摘要〕责任伦理学作为对社会发展态势的一种反映,既是对社会发展代价的伦理反思,又是对各主体社会责任的伦理追问。雾霾问题作为工业社会以来.........
法治语境下中国政府与市场边界探究
发布时间:2023-04-27
摘 要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的法律保护公民的一切正当的权益。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我国要认同社会主体多元化。政府与市场边界正是我国法治下急需探讨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一方面,行政体制改革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依法治国语境下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2-11-04
摘 要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培育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从分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法律信仰培育的现实意义出发,思考当代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法律信仰危机,从而提出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
地方政府区域治理边界与合作协调机制
发布时间:2023-04-07
〔摘要〕 区域边界存在着多重性,区域治理边界决定于交易成本的两难抉择。区域合作障碍的根源来自交易成本,通过协调机制改变交易成本内部结构将有利于谈判行为的实现。这种政治协调是突破交易成本障碍,促成集体行动实现区域合作的一......
政府责任视角下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发布时间:2023-06-13
摘 要:儿童应该是社会一切福祉的最先享受者,一切灾难的最后蒙受者。目前,我国的流浪儿童数量庞大,生存状况恶劣,基本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从现状和实践来看,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严重滞后,救助机制尚不健全。为此,迫切需......
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一种财政视角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9
" 内容提要:从激励的角度讲,政府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治理结构的安排与对官员的工作激励目标是否具有激励相容性,即治理结构的设计能否有效激励和约束政府官员们使其自利性行为能体现公共利益目标,而财政分权模式又是影响......
试论新时期我国责任政府建设的方向
发布时间:2022-12-05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求政府对社会各领域的管理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而不是仅仅关注经济增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公平发展,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新时期我国责任政府建设的方向。 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
浅析国际航空责任赔偿的法理依据
发布时间:2023-06-02
一、国际航空责任赔偿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国际航空责任赔偿的内涵和外延 在探讨国际航空责任赔偿问题前,需对国际航空的概念做必要的分析与阐释。口前理论上,对国际航空的概念没有明确界定,1929年《华沙公约》及其华沙体制没......
浅析新常态下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机制建设
发布时间:2015-08-12
摘 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是打开新局面的重要保障。各级领导干部应主动适应新常态,深刻认识各级党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本文就新常态下的......
试论地方审计机关推动国家治理的传递机制
发布时间:2023-04-11
试论地方审计机关推动国家治理的传递机制 国家治理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各级政府、国有企业等都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各自角色,参与国家治理。各级审计机关也不例外,在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能的过程中融进国家治理。 一、审计机关......
依宪治国的理论建构及其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2-10-28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这是党和国家在选择治国理政方法上的一次重大决定,同时也标志着在宪法调整下中国社会治理模式进入了第三阶段,即依宪治国阶段。2012 年12 月4 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 周年的大会上强调:依......
浅析党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发布时间:2023-02-1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所谓依宪执政,是指执政党要按照宪法和法律确定的政权运作方式来管理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全面贯彻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实......
我国土地整理权属设置的宪法依据
发布时间:2022-09-03
土地整理权设置的宪法依据都是根据我国当前的土地整理权的属性来定义的,并且在科学的基础上展开的,《宪法》第9,10条权属规定,进而为厘清宪法依据于我国土地整理权属设置之适用提供必备的逻辑前提。《宪法》第9,10条被定义为自然资源......
浅析宪政的国际法: 全球治理的宪政转向
发布时间:2023-05-02
一、全球治理和全球宪政之依托和互动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问题日益成为一种普通知识,应运而生的全球治理理论主要提供了国际关系学的一种描述,全球宪政理论则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一种宪政视角的国际法律分析框架。有学者认为,全球......
我国环境行政法律责任实现的现状及原因
发布时间:2015-09-08
摘 要 我国环境行政法律责任实现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是令人堪忧的,在某些行业和领域甚至还表现得非常突出,例如近年来事故频发的化工厂排污事件。这些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与相关......
依法执政的宪法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21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之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呀巴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之所以如此强调,......
基于房价抑制的土地财政依赖降低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18
0引言 近几年最热的话题莫过于房价上涨,买房始终都是中国老百姓根生蒂固的传统想法。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房价上涨的趋势有增无减,目前已成为老百姓解决生活问题的一大困扰。与此同时,政府等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并已采取相应......
浅析“保护的责任”语境下避难者的人权保护问题
发布时间:2022-12-15
一、保护的责任下的避难保护问题 冷战结束以后,原本受到压制的各种国内矛盾开始凸显和激化,伴随着严重的国内动乱和武装冲突,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发生大规模侵犯人权的行为,导致严重的人道主义紧急情势。除此之外,在全球化进程中,......
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强国
发布时间:2023-01-16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法制强国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东汉许慎《说文》:“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D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意思概括来说是:法度,就该公平如水。 也只有公......
论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行政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15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第一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这是我们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完善和发展。加强对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关系、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
道德哲学语境中的宪政逻辑
发布时间:2014-01-23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道德哲学语境中的宪政逻辑”,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究竟何谓宪政?主流的看法大概来说,宪政是一种以法治为形式、司法为屏障,以民主为......
依法治国方略的来龙去脉
发布时间:2023-03-18
发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恢复和推进 对于中国人来说,“法治”这个名词并不陌生。早在春秋时期,以管仲为代表的早期法家,就主张“援法而治”,提出了“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的理念。然而,直到二千多年后,......
受托责任观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评价和控制
发布时间:2023-02-03
受托责任观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评价和控制 2011年8月我国内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五号——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指南》,这部指南的颁布突出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内审实务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内部审......
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立宪的历史研究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6-09-19
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议题,它不仅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与权力制约、民主机制完善及公民权利保障有紧密联系。我国分税制改革基本确立了央地间财政分权的总体框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威,催醒了地方政府......
地方治理的模式选择:财税视角下地方主体地位再思考
发布时间:2015-08-06
摘要: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财政提升至国家治理高度,包含财政在内的国家统治方式面临着全方位的重构。在国家权力内敛化和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治理模式下,不仅在形式上表现为多主体、多中心、多途径、立体式的协商与合作型社会管理模式;......
依法治国:抗争性政治的化解之道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国内知名政治社会学学者于建嵘先生作为游走于中国底层社会的一位政治社会学专家,是“底层研究”的学界先锋,其作品《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一书很好地展现了其“底层视角”的学术解读框架。文章拟从依法治国......
道德哲学语境中的宪政逻辑
发布时间:2023-03-09
究竟何谓宪政?主流的看法大概来说,宪政是一种以法治为形式、司法为屏障,以民主为基础、分权制衡为手段,以保障个人自由为终极目标的政法制度。而众所周知,宪政要得到有效的运行,就要求大多数人遵守宪法(或称宪约),否则......
宪政体制的道德救治手段
发布时间:2013-12-17
新近出版的《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它的主题对国人来说恐怕极其陌生,但却是一个早就该纳入视野的问题。所谓“公民不服从”,乃是一些公民对被自己判断为已偏离正义的法律或政府政策的公开违反,以期达到纠正不正义的目的。在一个缺乏......
浅谈依宪治国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
发布时间:2016-09-19
宪法规定着一个国家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一些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当然,宪法作为根本法,只是确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就其内容言,既不可能包罗万象地对所有问题加以罗列,也不可能对每一事项都作具体而详尽的规定因......
宪政体制的道德救治手段
发布时间:2013-12-17
作为一种体现道德理想的行动,同时从策略上讲又是组织起来的少数诉诸于政治多数正义感的方式,在具备制度前提的情况下,公民不服从行动的成败就取决于人们是否基本上接受同样的正义原则,是否有基于这种接受的共同正义感。人们基本接受同......
外空损害赔偿责任机制在环境问题上的新思考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论文摘要:本文从外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出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外空环境问题的新特点:责任主体不明、求偿主体缺失。即而从其特点出发,结合当前的外空损害赔偿责任机制,对外空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机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针对责......
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关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3-12-18
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干部监督体系的逐渐完善,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同步经济责任审计的逐步推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涉及内容之全面、信息量之大、可延伸领......
浅析新形势下加强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和任务
发布时间:2016-11-18
一、依法治国的目标 早在1997 年,我国就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于1999 年正式写入宪法,但实践中对法治的认识并不清晰。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
论地方税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发布时间:2022-11-15
论地方税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论地方税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论地方税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本文运用路径依赖的基本理论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对我国地方税制改革中存在的路径依赖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地方税制改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