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广东医疗保障体制的优化探析
【绪论】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与启示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粤港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现状
【第三章】粤港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粤港医疗保障制度差异性的根源分析
【第五章】完善广东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结束语/参考文献】广东与香港的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对比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一、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1.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为主体,利用法律为保障,关注于收入再分配这一基本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保障的机制的总称。它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它既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和社会政策。世界各地所构建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很多的不同点,整体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总的来说,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含: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部分[14]。
2.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保障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是一个国家在参考保险原则的基础上,为解决居民的看病问题而设置的医疗保险基金制度。这种制度属于医疗保险事业筹资机制,是带动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的重要制度,也是当前应用较为普遍的费用管理模式。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15]。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同时还有各种商业保险作为补充。针对保障体系的空白阶段,国家也设立了救助措施,实现了对多层级医疗保障体系框架的构建,为我国人民的基本权益提供了保障。医疗保障制度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已经形成了与各国各地,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模式。该领域的专家对各国各地医疗保障模式的研究也不尽相同,他们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本文在经过综合比较后,倾向于将各国各地的的医疗保障制度分类如下:国家卫生服务模式、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和个人储蓄医疗保障模式四种。
因而,本文所理解的医疗保障制度定义,是在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应该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内涵上,从医疗费用和医疗项目两个方面来确定,目的是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确定医疗服务的范围和标准。但从运行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包含的范围较广,除了特别的医疗服务项目外,几乎都可以被纳入到被保障的范畴。这种制度主要是参考我国人口基数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想要尽可能地保护所有的城镇职工可以享受基本医疗服务,但这种广覆盖的方法并不科学合理。随之而来的是道德风险的加剧和财政压力的增加,造成医疗费用的持续上涨,医疗资源的过度使用,损害了国家福利[16]。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福利经济学理论。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中对福利经济学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庇古认为,经济福利的增大取决于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加幅度[17]。想要提升国民收入总量,首先要实现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其中最需要予以关注的就是对劳动力要素的配置。在关注这一内容的前提下,他提出政府要对劳动者的劳动环境、获得的补助等予以关注,利用物质上的保障使劳动者在面临养老问题或者是疾病问题时得到应有的服务。另一方面参考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穷人的货币收入边际效用较大。国家如果能够提升所得税的门槛,并实现富人多缴纳税额,将征收的部分向失业者以补助的形式提供,并利用社会救济等多种方式,实现资产在人民内部转移,实现收入均等化,将会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提高。
而医疗保障制度的兴起与福利经济学息息相关,医疗保障制度的好坏,关系到到全民健康,关系到民众的福利,更对一国的经济政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国家干预理论。
凯恩斯在其着作中对有效需求理论进行了介绍,并强调了国家干预的基本思想。他提出经济出现波动的原因主要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又是基于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导致消费过低造成的。为了增加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应积极千预经济,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开支。他主张利用扩大社会福利等方式对国民收入分配进行调整。而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有效方式,因为消除贫民窟、限制工时立法、实行最低工资法等方法提高了社会的保障水平,有助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从而提高了居民的有效需求。凯恩斯有关由政府承担起私人和市场无法承担的老年救济、失业保障等社会责任,以及国家参与社会保障管理,使得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宏观经济理论,成为战后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18]。
一直以来,国家这双无形的手对医疗保障制度的干预和调控力度是非常强大的,近年来,国家融合了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药品招标采购政策制度等,目的是为了促进三医联动,有利于深化医改,强化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
3.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提出的,主要是指个体的经济活动和行为会影响到社会其他成员,而自己不会承担因这些影响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从公共卫生服务类型来看,传染性疾病、妇幼保健等都有着较强的外部性,这些卫生服务消费会为整个社会带来好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产品的消费力明显不足。比如人们都知道注射乙肝疫苗可以减少自己患病几率,但是仍旧会以侥幸态度对待,不愿主动注射疫苗[19]。
纵观医疗保障理论的发展,可以发现各理论流派在西方国家实践中,在不同时代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本质来看是西方国家为了调节在某一时段的经济、社会矛盾而采取的调整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的理论的越来越多样化,新理论是旧有理论的回归、修正或综合。
(三)医疗保障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医疗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范畴,该制度能否有效落实不仅影响到了个人权益的保障情况,也会对整体社会发展趋势产生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健康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主要问题,且随着家庭结构的转变,家庭养老压力的加大,更加要求医疗保障制度要积极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1.医疗保障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医疗保障制度是消除社会风险、维持社会安全的稳定器。医疗保障制度与医药卫生事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医疗服务是医疗保障功能的具体体现形式。同时医疗保障在购买服务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医疗保障体系将会持续完善,为国民健康提供资金保障,而这些资金会利用服务购买的方式成为医疗机构的收入,为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另一方面直接推动了我国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医疗保健事业对提升人民身体素质,维护居民身体健康发挥着积极作用。医疗保障机构作为代表人民利益的机构,在购买医疗服务过程中发挥着监督、引导作用。在这种权利分配模式下能够形成外部制衡局面,实现对医疗服务的规范,促进改革活动的继续进行,实现管理水平的整体优化。同时医疗保障制度也能够为受损失的社会成员给予必要的物质支持,提升这部分社会成员的安全感,有利于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秩序。
2.医疗保障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医疗保障制度是通过对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维护人民健康的制度。对这一制度进行落实可以使预算约束得到缓解,进而对消费者的储蓄行为、投资行为等产生影响。在物质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下,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情况。医疗保障制度是保持和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保障(舒尔茨,1961)。Barro(1974)利用生命周期模型开展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人们进行储蓄的目的不仅为了保障退休后生病可以减轻家庭(特别是子女)的负担。有学者通过对乳腺癌患者的跟踪调查,发现患这类疾病的患者如果参与了医疗保险,生存率会大大提升(Franks,1993)。另外,有学者对健康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通过探究发现健康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增加,进而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对于低收入国家来说,更加要重视对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以此来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Zon and Muysken,2001:Bhargava.2001)。我国学者也有类似的研究,吴联灿、申曙光(2001)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和落实,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并对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强积极作用。谢垩(2011)在借鉴模型利用数据的基础上开展深入分析,提出健康是促进劳动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如果健康资本产生了损失,那么就会导致经济发展成本的增加,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20]。
此外,Grossman(1972)通过推导函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康资本会发生贬值。对于个人来说想要实现人生效应的最大化,就要对健康进行关注,加大健康投资。国内学者赵新安、程义通过定性分析得出医疗保障与消费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在客观上刺激了需求的增长,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提出因消费需求存在缺口才导致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王云、辜萍在结合具体制度的基础上,对制度的实际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对保障制度的优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消费的增长,进而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