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之逻辑证成与体系建构

论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之逻辑证成与体系建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19 14:35:29
论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之逻辑证成与体系建构
时间:2015-08-19 14:35:29     小编:

摘要:社会救助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生存权的核心内涵之一,在社会保障权体系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保障公民社会救助权的顺利实现,是解除贫困群体的生存危机、维护社会底线公平、体现政府公共责任的有效路径。社会救助权的保障仰赖国家履行相应义务,国家义务是社会救助权实现的根本保障,具体涵摄国家尊重义务、保护义务和给付义务三个层次。对于社会救助权的保障,国家尊重义务是基础与前提,保护义务是后盾,给付义务是核心。

关键词:基本权利;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

一、以国家义务作为社会救助权保障方式的优势

“公民权利一国家义务”是公民权利保障的一个新视角,公民社会救助权的保障涉及到诸多因素,但最主要因素还是取决于国家义务是否充分履行,国家义务作为社会救助权的保障方式具有自身的理论和实践优势。

(一)国家义务是社会救助权保障的根本方式

“任何对基本权利的保障最终都落实或者表现在国家义务及其履行上,而且国家义务决定国家权力,国家义务是衔接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桥梁,因此国家义务是基本权利的根本保障。”社会救助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其实现须仰仗国家义务的充分履行,国家义务是社会救助权实现的根本保障方式。

首先,保障公民社会救助权是国家的法定义务。社会救助权是指当公民陷入无法自力克服的生活困境时,可以依法向国家和社会请求获得给予无对应义务条件的、并能够保障其基本生存需求的物质和服务的权利。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的法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法律层面:一是国际法层面,《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第一款规定:“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在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二是区域法层面,如《美洲人权公约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领域的补充议定书》在第9~12条详细规定了公民的工作权利、社会保障权利、食物权利、老年保障权利、残疾人受到特别保障权利,并规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三是在国内法层面,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上述两个公约和我国宪法虽未明确提出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保障的概念,但却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这一权利的保障要求。

其次,保障公民社会救助权须仰仗国家义务的履行。社会救助权是基于生存权基础上的社会权,社会权又是公民社会人格和精神人格形成和维护所必需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工作权和受教育权,生存权又包括社会保障权、适当生活水准权和健康权。社会保障权从内容上又可分为社会救助权、社会保险权、社会福利权和社会优抚权。在谈论公民社会救助权保障时,须考虑该权利实现的“可行性”问题,“因为无论是充分实现这些权利,还是不断保障这些权利,总是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后盾”。社会救助权作为社会保障权衍生出来的一项子权利,它具备社会保障权的基本属性,在社会保障权利体系中处于最基础性地位。它相对于社会保险权、社会福利权而言,更贴近弱势群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性,享受权利的主体绝大部分处在社会阶层的最底层,其权利的实现必须仰仗国家义务的充分履行。

最后,国家义务是公民社会救助权实现的根本保障。与国家权力的间接保障相比,国家义务应当是对公民社会救助权的根本保障。从国家义务的保障规范来分析,要想达到国家对公民社会救助权的保障目的,主要是通过国家规定义务性保障规范来要求政府积极作为,而不是通过设定权力性强制规范来干涉公民的社会救助权。从国家义务的保障方式来看,国家义务直接来源于公民权利,并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唯一目的,以国家义务来保障公民社会救助权,本身就是对国家权力保障的一种超越。国家义务作为社会救助权的根本保障方式,在宏观上可以凸显国家义务与社会救助权的相对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国家义务的再认识;在微观上有利于对社会救助权指向的国家义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使国家对社会救助权所负义务予以全面实际履行。

(二)以国家义务作为社会救助权主要保障方式的理论优势 国家义务是在宪法学上与基本权利相对应的一个基本范畴,体现公民与国家在宪法上的对应关系。国家义务对社会救助权的保障具有自身的理论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社会救助理念的提升。目前,我国虽然初步在一定范围内确立了以国家义务为基础的社会救助理念,但是由于政府对自身的义务本位和公民的权利本位强调不够,国家过多地强调政府的权利本位和公民的义务本位,并形成了一系列落后的价值理念和行政习惯。社会救助权价值理念的偏差必将对公民社会救助权的保障产生不利影响:一是不利于国家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是把有限的财力用来促发展、解民忧、保民生,而是拿去上项目、搞工程、铺摊子;二是不利于救助对象正确认识自身的权利。有的被救助对象在申请社会救助时,不能如实提供个人和家庭的信息状况,想方设法以欺骗的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必将对社会救助的信任环境构成一定损坏。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救助权的价值理念也处于从传统理念向现代理念的过渡中。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建立在“公民义务一国家权力”的关系之上,认为社会救助是对穷人的一种施舍和恩赐,其思想基础是人道主义精神,因此遵循着“个体归因一施舍恩赐一特殊主义一公民义务”的价值理念。从我国古代的“赈济”到英国的“济贫法”,都无一例外证明这种理念的价值存在。现代社会救助权制度是建立在“公民权利一国家义务”的关系之上,认为接受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也是最低层次的权利和人权,其思想基础是国家义务论,应当遵循“社会归因一权利本位一普遍主义一国家义务”的价值理念。

第二,有助于社会救助权体系的建构。由于社会保障功能在总体上没能跟上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速度,致使社会安全网出现了较大的漏洞,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在就业、生存、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国家对公民社会救助的立足点还局限在最低生活保障上,而对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社会救助还缺少必要的制度性安排。为了构建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救助权保障机制,首先应当立足于国家义务的视角,重新构建社会救助权的权利体系,才能适应社会救助权的国家保障需要。社会救助权不是一项简单空洞的社会保障权,它是由一系列子权利组成的一个权利体系,具体包括以最低生活保障权为基础,以医疗救助权、灾害救助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权为重要内容,以住房救助权、教育救助权和司法救助权衔接配套的社会救助权利体系。

第三,有助于社会救助权利的实现。国家为贫困者提供社会救助是建立在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利之上,还是建立在国家的“恩赐”基础之上,这是衡量现代社会救助制度和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分水岭”。在社会救助权的保障过程中,国家永远处于事实上的优势地位,国家义务的不作为必将会直接导致公民社会救助权保障的缺失,而国家义务的不当行使又会对公民社会救助权造成直接侵害。我国目前公民的社会救助权在社会实践中并没有充分保障贫困者的生存需求,许多应该获得社会救助的权利主体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未能实现,存在社会救助权保障缺失的现象。因此,在没有宪法强制保障的情况下,享有社会救助权保护的公民个人不可能与国家权力机关相抗衡,国家义务的保障也将会流于形式。

(三)以国家义务作为社会救助权主要保障方式的现实优势

以国家义务作为公民社会救助权保障的根本方式,充分体现了新的社会救助制度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发挥了国家义务对社会救助权保障的基本功能,显示了自身的现实优势。

第一,有利于加快社会救助的立法进程。目前,由于我国《社会救助法》尚处在起草阶段,公民的这项权利只能停留在“纲领性权利”阶段,而无法转化为“具体性权利”,权利的保障也难以获得社会各方主体的认同。要充分保障公民社会救助权的顺利实现,就必须仰仗国家义务的全面履行。要保证国家义务的充分履行,首先要厘清公民权利、国家义务和国家权力三者的关系,“公民权利产生了对国家义务的需要,为满足这一需要进一步产生了国家权力;公民权利的需要决定国家义务的范围,并通过国家义务进一步决定国家权力的范围;只有将国家权力转化为国家义务并服务于公民权利,国家及其权力的存在和发展才具有正当性。”

第二,有利于扩大社会救助主体的覆盖面。由于受到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救助制度等多方因素的制约,我国城乡社会救助的主体覆盖面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低,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缺少对社会救助权保障的制度性安排,各级政府在确定社会救助对象时,不是从维持救助者的基本生存需要出发,而是基于政府的现实经济状况。因此,只有从国家义务的维度重新界定社会救助权的主体范围,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社会救助权的实现。

第三,有利于提高社会救助权的保障水平。尽管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在维持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社会救助权的保障水平仍然偏低。就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而言,虽然救助金的绝对标准近年来一直在提高,但是该标准相对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却一直在下降。究其原因,固然与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对弱势群体的给付能力偏低有关,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各级政府未能从国家义务的基本立场出发,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政府的头等大事来对待。随着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理念的确立,国家不断加大对社会救助的财政投入,公民社会救助权的保障水平也必将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之逻辑证成

国家义务作为社会救助权保障的根本方式,是由宪法学“公民权利一国家义务”的基本范畴所决定。厘清国家义务与社会救助权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确认国家义务在价值、目的、技术上可行的基本前提。

(一)人性尊严: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的逻辑起点

国家义务是全面实现公民权利的逻辑前提,是有效制约国家权力的锐利武器。宪政的终极目标是尊重和保护人权,而保障人性尊严是国家权力的当然义务。人性尊严作为公民权利的基本价值判断,是一种绝对价值而规范化为“基本权妥当性之判断标准”。从社会救助权的历史发展维度来看,人类社会导致贫困的风险,经历了从家庭机制、互助机制、市场机制的保障,不断发展到社会机制、政府机制的保障过程。社会救助权基于“人性尊严”保障的责任和义务亦同时从家庭宗族、宗教团体、企业组织等主体承担转移到国家和政府的承担。由于个人与传统生活互动网络――血缘、地缘群体松动乃至脱离,个人生活风险加大,因此国家有义务采取措施保护公民的生活安全。因此,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的逻辑起点,正是从不平等的施舍、怜悯的理念向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理念的转变,从忽视受助者人性尊严向保护受助者人格尊严的理念转变。 (二)平等理念: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的价值逻辑

从1994年开始,我国在城市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式拉开社会救助权保障建设的帷幕。经过了近三十年时间的发展,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无论是社会救助的主体范围,还是其具体内容都存在不平等问题。一是主体保护上的不平等。由于接受救助的主体范围较为复杂,许多需要社会救助权益来保护自身基本生活的人群并没有被纳入到权利主体的范围中。二是救助内容上的不平等。一方面表现在城乡时间的不平等。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范围仍然限定在城市,广大农村尚未完全普及,而且城乡之间的救助标准相差较大;另一方面表现在区域之间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东中西部国家救助的标准实行的是“差别待遇”,东部经济条件好的省份社会救助权保障的程度就较高,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对社会救助权的保障相对较弱。由于社会救助权是以人权保障为基本出发点的,国家不把贫困当成罪恶,不歧视社会弱势群体,不把贫困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个人和特定的家庭,原则上对那些需要救助的对象都给予平等的保护,不得差别对待或不当拒绝。例如日本《生活保护法》第二条规定:“一切国民只要符合本法律所规定的条件,就毫无差别地平等地受到本法律的保护。”国家保护的对象是全体公民,但不是每一个公民都需享有的权利,真正能够享有这一权利的公民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困难家庭和人员。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在保障的主体和内容上的选择应当实行无差别平等待遇的原则,即公民无论什么原因陷入生活贫困,国家都有义务保护其获得平等救助的权利。

(三)基本生存: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的核心议题

基本生存作为社会救助权保障的首要原则,不仅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涉及到文化素质的差异。台湾著名学者许宗力将公民的基本生存需要区分为“绝对生存最低需要”和“通常理念中的最低需要”两个概念。其中,“绝对生存最低需要”是维持个人生理存活的最低需要,这是国家需要绝对保障的。“通常理念中的最低需要”是指符合人性尊严的生存所需,这需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国家义务的角度而言,“绝对生存最低需要”的保障等于是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必须获得国家义务的保护。至于“通常理念中的最低需要”则具有裁量空间,可以留给国家依据社会通念与经济条件来决定。

通常情况下,国家对社会救助权基本生存的保障状况是通过社会救助水平的高低来衡量的。一个国家的救助标准越高则说明其社会救助权保障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就目前而言,国家对公民社会救助权中的基本生存保障仍然处在低水平阶段:一是救助标准缺乏科学考量。绝大多数地区(特别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在确定救助标准时,缺乏科学性统计分析,甚至有的地区没有经过科学的抽样调查,而是部门之间直接协调,采用量入为出的办法来确定救助标准;二是救助标准偏低。目前,社会救助标准偏低的问题非常突出,导致广大弱势群体认为社会救助流于形式,特别是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该问题更加突出;三是救助标准不能满足低收入家庭的最低生存需求。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由于财政资源的相对匮乏,政府对社会救助的支持有限,救助水平相对比较低。恰恰是由于困难家庭对社会救助的需求依赖性较大,极有可能形成该救助的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救助,而不必要给予救助的却实施了较高水平的社会救助。

三、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之体系建构

对国家义务内容体系的划分,“三分法”获得较为普遍的认同,国内主流观点赞成将国家义务划分为尊重、保护和给付三个层次。社会救助权的国家义务不仅要求国家对公民的社会救助不得非法限制或剥夺,还要求国家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公民能够真实享有社会基本生存的权利,具体包含国家对公民社会救助权负有尊重、保护和给付三重义务。

(一)社会救助权的国家尊重义务

社会救助权的国家尊重义务,是指国家必须自我克制,尊重公民的社会救助权,不得非法干预、干涉、阻碍以及侵害公民的社会救助权。详言之,社会救助权的国家尊重义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尊重公民的人格尊严。有尊严地接受国家社会救助,既是社会弱势群体渴望获得国家救助时发自内心的呐喊,也是政府切实履行国家尊重义务的首要前提。国家作为社会救助的给付义务主体,在权利保障实践中应该本着“社会归因一权利本位一普遍主义一国家义务”的价值理念,尊重和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而不是去损害。在我国中西部偏远农村或牧区的贫困群体,很难享受到“有尊严”的社会救助,特别是在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费给付过程中,存在国家公权力机关侵犯公民人格尊严的现象。

其次,尊重公民的自由选择权。国家对公民社会救助权的尊重义务,构成了公民在宪法上的自由选择权。该权利是消极性、防御性的权利,它的实现要求国家权力机关的不作为。在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共同体的关系中,为保持个人的独立性,必须保证个人具有某种不被国家剥夺的个体性特质。在国家对社会救助权的保障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国家机关干涉公民自由选择权的问题。例如在东部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存在个别地方政府为了向上级争取扶持资金和项目补助,强行安排当地居民接受国家社会救助,出现一些公民“被低保”现象。

最后,尊重公民的隐私权。在政府履行社会救助给付义务过程中,为了防止部分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公民采用欺诈手段骗取社会救助资金,国家机关在确定社会救助具体对象时,一般会采用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社会救助申请人的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实际生活水平以及个人遵章守纪进行“家计调查”,并在一定范围内向社会公布,接受公民的社会监督。但是,从维护公民的个人权益来看,这种“家计调查”的做法显然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但是,在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在贫困的偏远农村或牧区,无论是国家社会救助的管理人员,还是一般社会群众,普遍认为这种“张榜公布”的做法是理所当然的。对申请救助者的资格审核,其目的在于落实公民社会救助权,如果采用的方式不科学、不合理,甚至不合法,很容易造成符合救助条件的公民因不愿意接受“侮辱性”的救助而不得不放弃这一权利。 (二)社会救助权的国家保护义务

“所谓基本权利之保护义务,依判例及学说之见解,系指国家负有保护其国民之法益及宪法上所承认之制度的义务。”社会救助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理应受到国家公权力的保护,具体表现在国家对社会救助权的预防、排除与救济三个层次。

第一,预防层次。社会救助权的预防一般是针对第三人可能对社会救助权人发生的不法侵害,而排除和救济义务却是针对实际已经发生的不法侵害。三者的关系正如学者所言:“形象地说,预防就是编制一张网,排除和救济是专门针对漏网之鱼采取的措施。如果预防不当,排除和救济便会力不从心,基本权利难免陷入危机之中”“保护义务的目的,不在于如给付行为提供给付,而在于实现生存的维持,因此国家保护义务并不归类于社会国原则,而是归入危险的防御以及(自由)法治国原则”。针对社会救助权“危险防御”最好的手段就是积极预防,要求国家公权力机关应当制定有效措施,保护公民社会救助权免受第三人的非法侵害。为保障公民社会救助权不受第三方非法侵害,国家采取的基本方式有立法、行政和司法等预防手段,这些预防手段通常被认为是国家基本义务的其中一部分。一是立法预防。建议在《社会救助法》立法过程中能够充分考量社会救助权国家预防义务的保护目的,可以考虑在准则一章中增加预防立法的具体条款;二是行政预防。行政预防要求各级行政机关在保障公民社会救助权过程中,应充分考量预防手段和措施,防止第三人对社会救助权人的不法侵害;三是司法预防。为提高公民社会救助权的保障力度,国家司法机关在保障公民社会救助权得到司法救济的基础上,应对第三人可能造成侵害公民社会救助权的行为进行周密考量和适当超前防备。

第二,排除层次。在公民社会救助权遭受第三人不法侵害之时,国家有义务阻止这种侵犯,及时纠正这种侵权行为,并对社会救助的受害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在社会救助权国家保护义务的三个层次中,排除义务具有直接性和现时性,其内容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应负的排除义务,主要指各级社会救助主管部门应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及时制止第三人非法侵害公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权、医疗救助权、灾害救助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权、住房救助权、教育救助权和司法救助权等;二是指司法机关应负的排除义务,主要体现在公民社会救助权受到第三人不法侵害时,享有权利保护的主体向国家司法机关请求排除不法侵害时,司法机关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为社会救助权的受害人提供排除保护。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司法程序繁琐、启动条件严格、花费成本较高等因素,造成司法排除义务实现周期较长,导致了国家司法机关不能及时制止第三人对社会救助权人的不法侵害。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国家行政机关成为公民社会救助权排除义务的主要履行者。

第三,救济层次。在我国,社会救助权作为社会保障权的组成部分,始终未被国家司法机关赋予可诉性,导致了公民的社会救助权即使受到国家乃至第三人的不法侵害,也因其社会权的属性无法得到相应的法律救济。权利和救济的分离造成社会救助权只能单独存在,无法获得相应的救济,使社会救助权成了一项遥不可及的应有权利而非实有权利。正如《马斯特里赫特准则》第18条规定:“保护义务包括国家确保私营实体或个人不剥夺个人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责任。对于因在管制此种非国家行为者的行为方面,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而造成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遭受侵犯的情况,国家须承担责任”。也就是说,公民的社会救助权在受到第三人不法侵犯时,国家负有义务为受害人提供法律救济途径,包括进行必要的监督、调查和起诉等。同时,国家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公民社会救助权的充分实现。

(三)社会救助权的国家给付义务

社会救助权的国家给付义务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在陷入无法自力克服的生活困境时,依法主动向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公民提供保障其基本生存需求的物质和服务的义务,具体包括社会救助权的私益给付、公益给付和服务给付三个层面。

首先,国家私益给付。国家对社会救助权的私益给付是指国家以产品提供形式保障特定社会弱势者基本生存的义务,往往仅针对社会救助权人的个人具体情况,采取实物、现金或福利券等物质形式,对需要救助者进行国家给付的行为。社会救助权的国家私益给付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特定弱势群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社会救助权的私益给付是国家给付义务中最能体现其社会法治国性质的部分。“国家履行私益给付义务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保证公民个人能够获得符合人的尊严的最低生存条件,使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准”。

私益给付是国家义务最初的承担形式,国家给付义务的发展经历了从慈善到正义,从人道到公民权利的发展轨迹。社会救助权的私益给付是慈善事业和人道主义最主要的给付形式,也是国家给付从“恩赐”过渡到“义务”的基本形式。社会救助权的私益给付是国家给付义务的重要内容,在给付义务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救助权的私益给付主要是针对已经陷入生存困难,且不需要受益人给付相应的代价,是一种对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最直接、最有效的保障;二是社会救助权的私益保障是以保证贫困人口最低生活水平为目标,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最后一道安全保障;三是社会救助权私益给付实现的是“社会底线公平”,即国家对陷入生存困境公民的生活和发展承担共同具有、必不可少的“基本需求”的最低满足。

其次,国家公益给付。社会救助权的公益给付与私益给付相对,除旨在确保公民基本生存的条件需要外,还具有平衡公民社会救助的社会功能,较私益给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国家给付形式。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把公民社会救助权的公益给付界定为由政府举办和出资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群众生存条件的社会措施。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未来十几年里,我国社会救助权的基本目标应该逐步从保障基本生存和最低需要,提升到以消除相对贫困为基本目标的国家给付制度。按照这一目标,社会救助不是仅仅保障贫困人口的最基本生存,而且要保障他们的“社会性生存”,即保障社会所有个人和家庭都能达到同时期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准。

最后,国家服务给付。社会救助权的服务给付与私益给付和公益给付截然不同,是国家向公民提供社会救助资源形成过程中采取的一种组织和管理行为,是一种典型的间接给付。社会救助权的服务给付义务要求各级政府部门按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好地服务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要求。在实际生活中主要指履行国家给付义务的相关机关和工作人员,为保障公民生存权利进行决策、计划、调节以及给付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的活动。在社会救助权的国家给付过程中,服务给付又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一是给付行政行为,即各级政府对给付活动的行政管理;二是给付资金的管理服务,即筹集、运行社会救助保障基金;三是为给付对象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主要是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住房、教育和法律等社会救助服务。

四、结语

尽管我国社会救助权的国家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但从总体上看国家对社会救助权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由于《社会救助法(草案)》仅仅处在充分酝酿阶段,距离正式出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国家对公民社会救助权的保障主要强调以解决眼前问题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目的地设计权利保障体系。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保障模式在应对眼前问题方面很有效,但随着国家义务体系的逐步建立,其保障水平的不足就会逐渐显现。从微观上看,社会救助权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对象界定、救助标准、给付水平、资金筹集、项目协调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从宏观上看,社会救助权的立法保护和国家义务体系构建也都是影响其权利实现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从国家义务视角来构建起社会救助权保障的整体架构,进而使其在宏观上能做到统摄全局,从微观上能实现细致入微,此对于我国公民社会救助权的实现则善莫大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法家思想形成的知识社会学逻辑探析
发布时间:2022-08-17
一、问题的提出曼海姆认为,知识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对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各种观念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有控制的经验研究,找出意识形态与社会群体的联系,然后由经验研究上升到认识论高度,探讨思想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真实程度,确定思想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及其结构,建立起检验知识或思想的正确标准[1](p15)。其后,布迪厄通过借鉴现象学认识论,引入生成图式或信念的概念详细阐释了在认知范畴与社会范畴的转换过程中.........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体系
发布时间:2023-07-07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体系,是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时代任务,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需要,是中国经济学人必须担当的时代责任。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体系的时代需要 进入经济......
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摘要: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构建
发布时间:2023-01-10
" 论文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基本内涵 逻辑结构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鲜明的理论主题;历史唯物主义人本观......
试析有效的针对特困家庭子女的社会救助体系
发布时间:2022-08-17
" [论文摘要]特困家庭是弱势家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对特困家庭中有问题行为学生的研究,促进教育公平。文章提出了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和支持特困家庭子女中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教育,构建一个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的观点。提出应......
主权逻辑与宪政逻辑一霍布斯与洛克自由主义思想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5-23
论文 关键词:主权逻辑 宪政逻辑 性恶 权威 自由 论文摘要:霍布斯与洛克同为自由主义的契约论阐述者,但他们却得出了两种不同的 政治 学说,霍布斯遵循的是主权逻辑,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主权,而洛克却遵循宪政逻辑提......
论财务理论逻辑起点的新构建
发布时间:2023-02-23
论财务理论逻辑起点的新构建 论财务理论逻辑起点的新构建 论财务理论逻辑起点的新构建 [摘 要]财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该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范畴,是构建财务理论体系的基础。但关于逻......
构建和谐社会的奠基石:天赋权力,义务之解析
发布时间:2013-12-17
" 摘 要:采用整体的观点,系统分析得方法,由社会的界定入手,在阐明社会形成的原因——分工的同时,揭示了生物社会与人类社会的根本区别——不可逆的后天性分工,进而说明不对称的人类个体的天赋权力和人类社会的天赋义务。 ......
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基本原则。正是在此原则的指导下,邓小平能够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明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确定时代的发展任务,开启改革开放的新篇章;生成性思维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运思模式,......
论侵权法上的“伙伴”救助义务(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关键词: 伙伴 救助 交往安全义务 合理预见 风险自担伙伴 救助 交往安全义务 合理预见 风险自担 内容提要: 伙伴救助义务是一种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人们基于共同意思而从事某种活动或者处于某种环境时, 一方面临人身危险, 另一方应给予......
继承权公证中的逻辑证明
发布时间:2013-12-19
继承权公证中的逻辑证明 继承权公证中的逻辑证明 继承权公证中的逻辑证明 证明一般包括事实证明和逻辑证明,事实证明就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根据确凿的事实直接确定某命题的真实性证明,而逻辑就是用一个或若干个......
国家所有权行使的理论逻辑(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关键词: 国家所有权;行使;代表;主体;法定 内容提要: 国家所有权的行使,是国家所有权的权利主体通过代表人的积极行为,支配特定的客体,从而使所有权的利益得到实现的行为。国家所有权的行使是有权主体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经济学界......
我国法官的司法论证义务——对“法律逻辑学”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2-11-15
一、问题的缘起 司法裁判是一个据法讲理、以理服人的过程,说这是现代司法的一个常识,似不为过。但在我国目前,似乎并不如此,以致对司法裁判必经充分论证这一点,常常不仅需要学理层面的论证,还需官方层面的三令五申。近十余年来,......
论未成年人国家监护体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3-27
摘 要 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关涉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而成为世界各国法律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近现代西方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发展表现为国家权力机关在监护各个环节的介入以及对监护的监督,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国家监护体系。我国的......
论财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重新构建
发布时间:2023-04-09
逻辑起点是构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的出发点,是构建的目标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赖以推演论证的最本源的理论范畴。因此,确定财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应是构建财务理论结构的首要着力点。 一、目前学术界的主要观点财务理论......
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体系
发布时间:2013-12-18
[关键词]审计 理论 ;逻辑起点;审计环境 [摘要]审计理论结构正确与否及其对审计实践指导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性和 科学 性。中外有关这一 问题 的不同观点以及审计理论的 发展 现状。应以审计环境为起......
谈政治社会中个体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平衡关系(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 权利可以分为具有权力内涵的权利和不具有权力内涵的权利。权利不仅先于权力而存在,也是权力的来源。当权力从权利中分离出来,形成共同体权力之后,权力就具有了独立性。但是,共同体的这种权力首先要遵循一定的界限,保持和权利的......
简论国家住房保障义务的构成
发布时间:2016-04-28
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租赁住房分配制度瓦解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包含规制住房自由市场和供给保障性住房二种手段在内的住宅政策。在应对公民的住宅权保障和产业发展、金融安全等诸多政策目标时,国家究竟应承担何种程度的保障义务并受到法律......
论国家话语体系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3-03-25
摘要: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正在聚焦全球的目光,中国道路已成为各国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中国对自身道路和文化乃至文明的重新审视和阐释也逐渐成为新的课题,中国需要一种新的话语体系。阐释国家话语体系的内涵、构成,分析其建构中......
社会共识与国民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基础
发布时间:2023-07-22
【摘 要】意义重拾、信仰重建和社会价值观重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使命,确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凝聚最大程度的社会共识和获得国民的广泛认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识;认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
逻辑真与逻辑推理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7-15
逻辑,像任何科学一样,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使命。但逻辑学不研究关于涉及存在本质的真,关于作为价值的真,或者关于神秘主义的真。现代逻辑对真的研究是围绕语言和形式化问题展开的,形成了多种关于真的理论,并对逻辑真和事实真的区......
浅析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之“法治”
发布时间:2017-01-17
一、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 在革命理论中,社会主义是一种理想状态,革命是一场奔向社会主义的运动。但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就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制度,而这种制度的运行需要法治的保障。社会主义法治便应运而生。可以说,社......
论国家住房保障义务构成分析
发布时间:2016-04-28
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论国家住房保障义务构成分析,供您参考,我们会持续更新,请留意,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范文网查看。 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租赁住房分配制度瓦解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包含规制住房自由市场和供给保障性住......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22-11-02
"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有其历史必然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1)
发布时间:2023-02-18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问题也就是研究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问题。会计理论体系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它是一个人造系统。那么以什么作为这套体系的逻辑起点呢?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
Peirce:科学家与逻辑学家
发布时间:2023-02-27
Peirce:科学家与逻辑学家 Peirce:科学家与逻辑学家 Peirce:科学家与逻辑学家 摘要: C.S.Peirce是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以科学家作为职业,却常常又声称科学研究是为了逻辑目的,喜欢把自己塑造为逻辑......
中国法务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6-11-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化,带来了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利益的驱动带来了经济犯罪现象的屡见不鲜,服务于经济的会计与法律相结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另外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各方利益格局面临重新分配和调整,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冲......
探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12-15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了,写毕业论文也即将结束了,大家的论文都准备好了吗?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探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试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发布时间:2023-07-05
论文摘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现状,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努力构建我国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论文关键词:和谐民族关系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一......
浅析协同治理的生成逻辑与建构路径
发布时间:2023-03-29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以来,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语义变迁在政策文本中得以明晰,相应地,探寻治理理论的语义外延以及善治良政的实践边界也迅速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这种语义变迁体现了后工业社会对新的社会治理模式的需......
物权逻辑形态与物权立法的逻辑定位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02
【内容提要】在《物权法草案》广征民意之际,本文试图从一独特视角——物权逻辑表达作者对未来物权法的期盼之情。本文共分三部分,首先全面阐述了物权理论中的主体、政体、行为等五种逻辑形态,以此做为理论支撑点,较为全面的分析了我国......
探析政治社会中个体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平衡关系(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 权利可以分为具有权力内涵的权利和不具有权力内涵的权利。权利不仅先于权力而存在,也是权力的来源。当权力从权利中分离出来,形成共同体权力之后,权力就具有了独立性。但是,共同体的这种权力首先要遵循一定的界限,保持和权利的......
渗透逻辑和辩证逻辑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20
一、辩证逻辑研究 逻辑学意义上的辩证逻辑研究,实际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现代逻辑(数理逻辑)的辩证化;另一个是中国传统辩证思维逻辑的现代化、科学化。前一个方向在20世纪就已经从西方开始了,多值逻辑、模糊逻辑、相干逻辑、协调逻......
论人的逻辑与物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3-04-05
通常意义上的辩证法和形式逻辑都源自于古希腊哲学。一经产生,它们便成为西方哲学史上两千余年来的重要范畴。迄今为止,它们也是人类两种最重要的逻辑形式。所以长期以来,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关系也成为许多哲学家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PPP模式行政监管权之生成逻辑及配置
发布时间:2023-03-15
摘要:行政监管权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政府所享有的核心权力,在PPP项目推进过程中,同为国务院权力分支且有不同权力范围和部门利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财政部基于本部门利益的考量,意欲借政策主导甚至立法牵头将监管权整合到......
佩雷尔曼的“准逻辑”论证及其结构重建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28
在《新修辞学》([14])中,佩雷尔曼(C. Perelman)通过重构听众所接受的常理(commonplaces),在当代论证理论界首次提出了一个包括关联论证和分离论证两大类共计90 余种论证的论证技术系统,并在后来的《修辞学王国》([13])中对该系统作了......
“结构性改革与社会治理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22-11-14
摘要: 在现阶段,“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有着现实的背景和对应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部门高度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社会治理高端论坛(2016):“结构性改革与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关注了社会实......
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完善
发布时间:2023-07-25
一、流浪儿童的生存困境及其原因 有研究表明,[2]我国流浪儿童外出流浪的原因基本上有四种:一是打工赚钱;二是纯粹流浪动机;三是因暂时和偶然性因素离家出走,流落街头;四是因非本人意愿影响而流浪街头。流浪儿童的地理空间分布和......
浅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23-03-15
" 论文关键词:构建 和谐社会 内涵 意义 途径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有一个过程,它的内涵科学、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从多方面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
私权客体的逻辑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9
私权客体的逻辑分析 私权客体的逻辑分析 私权客体的逻辑分析 “我们对自己智力工作中想当作工具用的那些术语,可以随意界定。唯一的问题是它们是否将符合我们打算达到的理论目的。一个在范围上大......
浅议物权逻辑形态与物权立法的逻辑定位
发布时间:2013-12-19
浅议物权逻辑形态与物权立法的逻辑定位 浅议物权逻辑形态与物权立法的逻辑定位 浅议物权逻辑形态与物权立法的逻辑定位 【内容提要】在《物权法草案》广征民意之际,本文试图从一独特视角——物权逻辑表达作者对未来物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构建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3-01-22
"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 理论 构建 创新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会议通过并确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浅论道德权利与义务关系之认识
发布时间:2023-05-29
" [论文摘要]克服对于道德权利的传统看法,将道德权利与义务有机结台起来,作为道德的基本属性看待。以道德的属性规定,实践“以德治国”的理论。 [论文关键词】道德属性道德权利道德义务 在“以德治国”的实践活动中,如何正确认识......
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原则
发布时间:2023-03-18
一、可证实原则:逻辑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 命题的意义是逻辑经验主义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他们将可证实原则作为判明任何命题(或陈述)的真假及其是否具有意义的首要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的创始人石里克指出:命题的意义即证实它的方法。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逻辑的必然
发布时间:2022-11-03
【摘要】从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开始到如今,短短3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无市场经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两重天地。市场经济何以有如此魔力,能让岌岌可危的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体育强国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28
【摘要】通过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体育强国建设有引领和导向作用。论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下的体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育强国建设有助于培育公民的道德。 【关......
信息认证——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新论
发布时间:2023-03-05
一门学科 理论 的逻辑起点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 发展 以及整个理论结构的构建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确定就成为审计理论结构构建的关键 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至今尚未真正得到解决。究其原因......
浅论我国社保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策略
发布时间:2017-02-26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保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了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目的,加强会计核算是关键。本文从实际角度出发,探讨我国社保会计核算目前存问题,并从实践角度提出优化策略,以此来促进社保会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遵义医学院社会体育系定向运动教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7
摘 要:从遵义医学院社会体育系专业普修课程角度出发,结合学校定向运动训练开展以来取得的优异成绩和校园周边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社会体育系开展定向运动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提出构建定向运动课程体系的具体思路,为定向运动课在社会体......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析
发布时间:2022-11-14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经营方式不再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刀耕火种,而是呈现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特点。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传统农业服务体系逐渐失灵,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是形势......
从“特殊关系理论”为视角论恋人关系间的救助义务
发布时间:2023-07-26
2007年,广东省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定被告人禾某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救助跳水溺亡女友承担赔偿责任,判决其向死者母亲赔偿6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主审法官认为,本案中男女双方存在恋爱同居关系,产生了及时制止和救助女方跳......
试论我国物权变动的安全制度体系之构建
发布时间:2013-12-19
试论我国物权变动的安全制度体系之构建 试论我国物权变动的安全制度体系之构建 试论我国物权变动的安全制度体系之构建 [摘 要]我国物权变动的安全制度体系应当包括:承认物权行为理论并予以制度......
浅谈社会责任会计之环境税收体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10-22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保护环境的各项措施中,税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单纯依靠收费筹集的环保资金已经很难满足日趋严峻的环境恶化形势的需求,而征收环境税则是筹集环保资金的最有效方法。我国应通过对现行税费制度进行税收化改造,......
证券法修改:现实与逻辑
发布时间:2023-02-12
证券法修改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证券法》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入2014年立法计划的修订。 一、证券法修改的现实:是大改而非小修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证......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逻辑
发布时间:2016-12-1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部分,理论和实践演变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理论演变而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化和国家职能的引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在秉承其科学内......
建构社会诚信体系框架
发布时间:2014-07-31
前言:面对层出不穷的失信现象,许多人提出了诚信离我们有多远的疑问,人们已经不再轻易相信别人,而是保持着警惕的态度,用怀疑的眼光来看.........
转型社会的文化建构主义之路
发布时间:2022-09-11
谭运长先生约我写一篇有关拙著《如此世界》的文章。 十分感谢运长兄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只是想说的东西似乎很多,一时不知从何处落笔,思忖良久,决定还是围绕此拙著的核心观点“文化建构主义”问题,写一点延伸性的说明文字。 ......
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6-29
【摘 要】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通过社会工作的简介,进一步分析社会工作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救助;作用 一、社会工作背景 近年来,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
商品社会文化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14-01-17
前言: 既然人的现实社会活动和政治策略密切相连,那么正确掌握并完善政治策略就是我们每一个个人不可推却的权力和义务;既然异化社会发展进入商品时代阶段,那么我们只有充分结合商品社会的特征,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被异己力量驱使的......
试论中国当代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12-17
试论中国当代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构建 一.社会需要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和规范的综合,也包括与这些准则和规范相关的行为与活动。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
熊十力“体用不二”本心论哲学的逻辑建构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要:现代新儒家之一的熊十力创造了以“体用不二”本心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他通过科玄之辨,明示哲学为究体之学,且破立结合,通过批驳西学、道家和大乘空有二宗,最终构建起“体用不二”本心论这一哲学本体论。这样熊氏就会通中外......
浅谈“有的放矢”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12-19
摘要:“有的放矢”一词是出自毛泽东的《整顿党的作风》中,在文章中他将“有的放矢”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必要的思想。“的”代表中国革命,“矢”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有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3-05-26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及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指出中国的发展历史其实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合中国社会详细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核心,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
古代社会的弃婴救助
发布时间:2023-04-08
弃婴救助是古代社会慈幼保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学界对弃婴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社会保障或慈善事业总体研究中涵盖之,以王跃生,王卫平、黄鸿山,周秋光、曾桂林等为代表;二是专题研究集中于问题特别严重的秦汉、宋、清等历史阶......
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税收学科体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17
本文学科、科学的含义较多,这里将学科界定为: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科学界定为: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税收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其......
金融体系稳定的逻辑
发布时间:2013-12-17
金融体系稳定的逻辑 新千年临近之际,似乎大家都是应该准备乐一乐的时候,生活在台湾的一些人可能乐不起来。台湾最近有两大"不安":第一大"不安"是台湾政局动荡,尤其是在"立法委员"有关是否存在台湾版"莱温斯基事件"提出质询之后,情......
政府责任视角下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发布时间:2023-06-13
摘 要:儿童应该是社会一切福祉的最先享受者,一切灾难的最后蒙受者。目前,我国的流浪儿童数量庞大,生存状况恶劣,基本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从现状和实践来看,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严重滞后,救助机制尚不健全。为此,迫切需......
试论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10-07
【摘 要】民主社会主义在近年来一直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有人说它代表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有人说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温和的资本主义,无法解决人类面临的主要矛盾。面对激烈争论,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
民族地区NGO参与社会救助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10
[摘要]云南蒲公英爱心助学团是一家2010年挂牌的地方性公募基金会。该基金会主要采取以“蒲公英扶贫助学爱心林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造血型”模式开展扶贫助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当前基金会存在项目缺乏市场化经营体制,扶贫规模设......
高中生物理论部分的知识逻辑与构建
发布时间:2023-05-03
摘要:高中生物课程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知识内容也更加的具体。在进行生物教学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切入,使学生可以真正的理解课程内容。但是由于高中生的逻辑能力差,知识面窄,不能依靠个人能力熟练掌握生物课程理论知识。为......
关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创建的辩证关系
发布时间:2022-07-21
" 论文摘要: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是新时期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意义,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更深入地理解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辩证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在构建终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析
发布时间:2023-06-03
"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经历了中国特色概念的提出、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理论体系成熟三个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
消除权利贫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03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消除不和谐现象,权利贫困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本源性因素,许多不和谐现象都是由权利贫困引起的。权利贫困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的关系,消除权利贫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是消除权利贫......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之源
发布时间:2023-02-01
"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民族精神 论文摘要: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
社会偏好与经济激励双重作用下的社会救助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7
摘要:通过一个数理模型的推演,发现行为人是否采取社会救助的行为取决于均衡状态下社会偏好的阈值,而外部的经济激励并不必然会促进社会救助行为的发生。在一个搭便车者较多的社会里,外部经济激励的存在可能会将整个社会拖入到严重的道德陷阱之内。关键词:社会偏好;经济激励;社会救助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11.06中图分类号:F0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资本逻辑批判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7-14
资本逻辑批判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近年来,资本逻辑批判研究热潮的出现,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辩证地认识资本逻辑、利用资本逻辑、规制资本逻辑,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资本逻辑批判应当也可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构的重要切入点。一、资本逻辑的客观存在:当代中国资本逻辑批判研究兴起的现实基础马克.........
浅谈《孝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22-07-30
一、《孝经》论孝 1.《孝经》论孝的地位和作用。《孝经》在《开宗明义》和《三才》两章里两次强调了孝的地位: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认为孝是天地之间的自然法则,是人的天性,是人所有......
浅析自治机关构成与自治州地方性法规的授权逻辑
发布时间:2023-03-20
一、自治机关的概念 沿革自治机关正式作为一个规范概念始于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下称《纲要》) 第2条: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其一,根据《共同纲领》......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主体
发布时间:2022-12-21
" 论文关键词:共产党 领导干部 建设主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论文摘要:党员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主体。确立党员领导干部的建设主体地位,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主导功能和垂范效应,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课程切入与体制机制创新贯穿: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逻辑
发布时间:2023-05-22
" 论文摘要:国家骨干校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这些问题透射出对骨干校建设庞杂的建设内容和目标缺乏深刻的思考,什么是骨干校建设的切入点,什么是建设的重点,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剖析,将课程......
试论我国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体系之合理构建
发布时间:2023-07-08
试论我国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体系之合理构建 试论我国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体系之合理构建 试论我国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体系之合理构建 内容摘要:关于我国侵权行为法应该采用何种归责原则体系,学界......
民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26
【摘 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幼有所恃、老有所养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仁爱和对人终极关怀的社会。创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各方面都要协调行动的、由诸多要素构成......
社会保障视角下我国弱势群体救助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0
【摘 要】近年来,弱势群体规模的扩大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为了“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抑制弱势群体的扩大趋势已势在必行。剖析我国弱势群体的形成过程,以发展的视角客观看待......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判断的逻辑溯源
发布时间:2023-01-22
内容提要:我国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认识的逻辑基础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较低水平之上的社会实践。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国民财富的持续积累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为全国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新征程提供了实践指南。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
马克思主义社会关系理论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1-27
摘 要: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马克思从总体上对人类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进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首先,整个人类社会是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其次,它是一个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相互联系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形态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落后国家 当代形态 [论文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这主要是因为其艰难探索并成功找到了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行性
发布时间:2023-03-06
" [摘 要]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提出。适应了当前国内国际发展新形势和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
关于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的成因解析与救助建议
发布时间:2023-07-02
" 论文关键词:流浪乞讨群体;社会问题;社会救助 论文摘要:我国流浪乞讨群体于当代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贫困及资源配置失衡;流动失范造成生存状况恶劣;边缘地位遭受多重剥夺,边缘人格强化了乞讨心理;家庭贫困成员无法维持基......
论“国家悖论”与构建服务型政府
发布时间:2014-01-15
论文关键词:国家悖论制度创新理性选择服务型政府 论文摘要:诺思的“国家悖论”深刻地阐释了国家在 经济 发展中的双重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抑制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对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
发布时间:2023-03-19
内容提要 马克思最初构想的共产主义是一个不同于市民社会的共同体世界。马克思这一社会理想的形成来自于对黑格尔“虚幻的共同体”和费尔巴哈“爱”的共同体的批判,具有哲学人道主义色彩。后来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逐渐把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