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法家思想形成的知识社会学逻辑探析

法家思想形成的知识社会学逻辑探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23:05:35
法家思想形成的知识社会学逻辑探析
时间:2023-08-06 23:05:35     小编:

 

 一、问题的提出

曼海姆认为, 知识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对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各种观念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有控制的经验研究, 找出意识形态与社会群体的联系, 然后由经验研究上升到认识论高度, 探讨思想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真实程度, 确定思想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及其结构, 建立起检验知识或思想的正确标准[1](p15)。其后, 布迪厄通过借鉴现象学认识论, 引入生成图式或信念的概念详细阐释了在认知范畴与社会范畴的转换过程中知识的生成逻辑。布迪厄认为, 知识是内化在人的思维意识之中的心智结构, 而社会是一种外在的结构性因素, 因此知识与社会的联结就变成了外在社会场域与内在心智的转化问题 (1) 。知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逻辑可以简略表述为, 场域的特定形态和场域中的位置会预设特定的价值、目标及行为规范, 而且个体会自觉按照场域提供的价值模式和思维方法进行思考、认知及实践, 并使信念经由行动表达出来, 从而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2](p134)。

春秋战国时期, 法家思想逐步兴起。特别是战国时期, 一些士人承接管仲、子产的法治思想, 促进了法家思想体系的成熟。其中, 李悝、吴起是法家思想早期的实践者。商鞅、申不害促成了法与术思想的完善。稷下先生与慎到则完成了法家势的思想的建立。韩非子集合法术势思想, 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0]。自有法家, 而后战国以前列国纷争之局, 易为秦汉以后一统帝国之局。赖其余绪, 以撑支中国历史者, 已两千有余年[0], 因此法家思想的兴起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发展, 分析其兴起的知识社会学逻辑对于认识我国社会思想史的流变历程有着重要意义。王处辉指出, 法家人物是在认识到以礼与乐为代表的道德秩序失效以后, 为了追求新的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即以法为代表的强制秩序以及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产生的[4](p119)。然而,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要解释法家思想兴起的深层逻辑, 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法家人物为什么会得出道德秩序的废坠与强制秩序兴起的结论?具体而言, 即商鞅、申不害、韩非等人是如何观察其时社会之变动, 并得出这一结论的?

当前有关法家思想兴起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研究者从人性论基础对此进行了诠释。梁启超指出:儒家关于法的概念因自然法立论未稳, 而致法家攻破。[5](p280)这一观点得到一些研究者的认同, 他们认为儒家推崇的礼乐制度唯有在人性善的理论前提下才能够发挥其作用。然而, 人性之中本身就有自私以及恶的一面, 因此需要强制性的法律与制度对人进行约束, 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0]。这些观点指出了法家思想兴起的人性论基础, 但却忽视了法家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 因而未能论及心智结构与历史背景的相互转换过程。第二类学者以国家间的战争因素阐释法家思想兴起的原因。如吕思勉、萧公权、刘泽华等认为在战国时期那种激烈的国家竞争关系下, 德教、仁政很难维系国家的存在。只有推行法治、霸道, 才能应对他国的挑战[7(p45,223,102)]。正是这种国家间的竞争关系, 促成了法家思想的兴起。这一分析指明了法家思想兴起的外部环境因素, 但没能指出国家内部发生的社会变迁对法家思想兴起的影响, 也没能分析法家人物对这些社会变迁的认知。第三类研究者侧重于研究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内变迁与法家思想兴起的关系。一些学者从阶层入手, 认为阶层分化是造成法家思想兴起的重要因素。如郭沫若认为国家内部阶层斗争导致了法家强公室, 抑私门的主张。[8](p250)而陶希圣从社会组织基础由血缘向地缘的转变阐述了法家思想兴起的必然性。他认为社会由氏族到家族, 由氏族到国家的变化, 使得伦理本位的德治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再无法维系原有的社会秩序。地缘重要性的凸显、国家权力的需要, 使传统的刑治得到新的使命, 法家因而崛起[9(p52,186)]。冯友兰认为社会经济组织的发展是导致法家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历史阶段, 国家社会范围小, 组织也简单, 使用礼仪就可以维持社会秩序。而在社会经济组织发展深化、成熟之后,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起来, 社会利益冲突也就得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 尊君权, 重法治, 禁私学, 就是当时现实政治的自然趋势[0]。这些研究与第二类研究相似, 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法家思想兴起的社会性影响因素, 但却没能分析这些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法家人物的思考及其认知的过程。知识社会学认为, 对一种思想生成的深入考察, 需要对外部社会环境与代表人物的认知历程及其相互转化过程进行分析, 才可以得到客观真知的认识[4](p140)。当前有关法家思想兴起原因的分析虽多, 但尚缺乏此类研究。综合吕思勉、陶希圣等人的研究成果可知, 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社会冲突性质的转变, 而这一社会变迁引起了法家代表人物的强烈关注, 并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有鉴于此, 文章尝试引入曼海姆、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以及科塞等人的社会冲突理论, 来诠释战国时期的社会冲突是如何形塑法家代表人物的认知及其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的, 以期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为我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探索一条新的诠释路径。

二、社会冲突及其与社会思想转变的关系

社会冲突是社会组织内部或者社会组织之间关于争夺价值、稀缺的社会地位、资源以及权力之间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 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至伤害对方[0]。按照冲突的参与者来划分, 社会冲突有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之分。内部冲突指因社会组织内部运转不协调, 引发的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冲突。外部冲突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社会组织, 因权力、资源或者价值信仰的差异与对抗引发的冲突[11](p73)。按照冲突的性质来看, 社会冲突又可以分为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冲突两类。物质性冲突指因社会地位、权力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造成的社会冲突;非物质性冲突指根源于价值信仰、伦理关系失衡或对立引发的社会冲突[0]。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的演变, 不仅社会冲突的类型在转变, 更为重要的是冲突的强度与烈度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冲突强度是衡量社会群体在冲突过程中投入的资源与能量多少的标准;而冲突烈度是衡量社会冲突表现形式的标准, 它涉及的是冲突发生的形式与方法[12](p200)。

马克思深入地诠释了社会组织结构演变与社会冲突转型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中,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领域及其与他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之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须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之上。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 这些上层的建筑转而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进而引发社会组织内部的冲突[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推进了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促使社会冲突的类型与表现形式发生着转型。在氏族社会, 因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较为简单, 社会冲突主要表现为氏族内部以及氏族之间的伦理冲突。氏族社会解体以后, 阶级或阶层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科塞则从社会组织运转的角度, 对此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说明。科塞认为, 社会组织的每一个部门以及系统都是紧密关联的。在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中, 会引发不同部门之间的失衡或者对抗性冲突。因此, 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的演变, 组织内部的冲突参与者及其触发缘由也在不断变动, 社会冲突的类型及其表现形式也因之发生着转型[0]。

然而, 冲突转型意味着冲突的性质及其发生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就要求调和、消弭社会冲突的方法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达伦多夫指出, 正是由于同一组织内部或者不同组织之间权利与利益分布的不均衡, 导致了组织内部或者组织之间的冲突。冲突的爆发以及调和、消弭能够引发结构的变迁以及权力与利益关系的再分配[0]。而社会秩序是通过各种组织群体在权力关系体系中处于一定的位置来维持的, 社会冲突的调和或消弭通常会改变社会组织内部或者社会组织之间的权力变动, 因而秩序重建是消解重大社会冲突的主要的、带根本性的途径与手段[0]。科塞指出, 为了化解新生的社会冲突可能会导致法律的修改与新制度的制定, 而这些新的规则、制度的推行也在推进着社会结构的演变。此外, 社会冲突还能够促使人们对本已经潜伏的社会制度与规范的自觉意识[0]。就此来说, 社会冲突的转型与社会秩序重建是一种相互亲和的关系。

由社会冲突转型引发的社会秩序重建的客观要求, 促使人们探求新社会秩序的建构方向。但由于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对社会变迁状况以及冲突性质、类型的判定不同, 他们所主张的消解、调和冲突的方式以及理想的社会秩序图景也不尽相同。在这样的状况下, 容易涌现出一批批判旧社会秩序的思想革新者。而这种思想上的革新者往往是在继承原有社会思想的基础上, 认识到了旧社会秩序的局限性, 才转而寻求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已有的一些先秦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成果也初步显示出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冲突与法家思想兴起之间的关系, 诸如赵鼎新的《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张德胜的《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以及王兴周的《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等[0]。这些研究进一步表明了从社会冲突的视角诠释法家思想兴起的社会成因的可行性。据此, 本文尝试以结构演变、冲突转型与秩序重建的理论线索来探析战国时期法家社会思想兴起的知识社会学逻辑。

三、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演变:从宗族本位到阶层本位

战国时期, 我国社会的组织结构经历了从宗族本位向阶层本位演变的历程。宗族本位的社会组织结构形成于西周时期。西周初, 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不得不进行集体劳作才能完成大量的农业生产。其耕作方式为, 在父为家长领导下, 由长子、长子的兄弟、血缘关系稍远的叔伯兄弟、众多的子侄及家内奴隶一起, 集体进行的, 是一种家族共耕[17](p83)。《诗经周颂》中的十千为耦千耦其耘就是对这种耕作方式的描述[0]。集体劳作、男性地位凸显进一步为父系大家族, 即宗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了便于耕作, 周人居住方式通常以族为单位, 聚居在某一地域之内。这样的聚居地称为邑, 邑的大小取决于宗族人数。据赵伯雄考察, 西周并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城乡对立。大邑即城, 是宗族统治行为的结果。无论城、邑, 都与田地有着紧密联系, 二者之间不存在社会分工的差异。所谓国家其实就是父氏大家族联合体[19](p48)。在此基础上, 周人进一步推行了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就是天子胙土命氏, 实质是西周王朝向全国各地建立直属的地方政权。内容包括:封国的疆土, 对大国指明地区或点明四至, 小邦划定河川邑落;赏赐酒鬯、宝玉、车服、兵器及衣饰, 其中体现等级、地位和权力;分给官司或受封者原有的所属官职下至仆役;赐予被统治的人民。另外还有命书等文物。最后是规定受封者的任务, 为周室尽力, 负担职贡。宗法制度是宗族组织的社会习惯法规, 它基于族落血缘的自然繁衍, 依亲属的尊卑长幼的区分而组成一种阶层结构和主次关系, 以确定族权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便于对宗族成员的支配[0]。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合实施作用下, 姬姓宗族通过血缘关系的延展主导了社会权利与资源, 从而形成了以周王室为主体, 其他诸侯国环绕王室的社会组织结构。这样的社会组织结构的特征为宗族本位, 即在以地缘、血缘为维度形成的宗族联盟中, 某一宗族占据主导地位, 其统治的目的在于维护本宗族的统治。

宗族本位式组织结构开始解体于春秋时期, 而到了战国时期则经历了彻底地从宗族本位到阶层本位转变的历程。宗族本位式社会组织结构的存在有两个内在的条件:一是周王室要足够强大, 才能够威慑诸侯;二是国家形态是地缘与血缘的统一。随着社会发展, 到春秋时期, 宗族本位存在的基础被严重破坏了。首先, 是王室衰落, 诸侯崛起。春秋时期, 晋、齐、楚、秦、郑、吴、越等国, 不断兼并邻国, 壮大起来。据《史记》记载, 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21](p324)这说明, 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社会的主导权力先后由齐、晋、楚、秦、吴等国掌控。其次, 春秋时期铜、铁农具得到广泛使用, 牛耕、水利等耕作技术也投入农业生产活动中来。生产工具的变化, 一方面使得人们开始缩小耕作时投入的人力, 小家庭、个体生产成为可能[0];另一方面民众开始有能力开垦私田, 个体农户已经大量存在。春秋时期, 人们已经开始经营私田, 不肯尽力于公田。公田由此衰落, 私田不断增加。鲁国的初税亩, 郑国的作丘赋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0]。受生产方式的影响, 人们居住方式也不再是地缘与血缘的统一, 血缘的组织作用下降, 地缘的组织作用上升。宗族公社开始瓦解, 农民地主阶层不断形成且日益强大。

战国时期, 国家之间的冲突及兼并越发激烈。一些强大的国家, 诸如五霸之一的吴国, 十二重要封国中的陈国、蔡国、曹国, 也都无法幸免。大国相互接壤, 不再满足于称霸, 而是力求吞并对方。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再也无力干预或者组织诸侯国进行大范围的活动。就战国时期各国国内情况来看, 冶铁技术有了巨大改进, 鼓风炉、铸铁柔化技术、渗碳制钢技术都为人们普遍掌握, 铁制工具因而得到广泛使用。耕作技术进一步发展, 两牛牵引铁犁、施肥、农历等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 粮食产量因而大幅提高[0]。私田开垦范围更加广大, 小家庭生产方式普遍确立下来。私有财产的增加与分化使得阶层分化日益显着。李学勤指出:战国时期经济基础的变革, 同时影响到社会结构的变迁。这种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们的社会组织的性质普遍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按血缘亲属关系组成的人群结构进化为按地区划分的组织, 即地域组织;其次是人们从事经济生活的关系即阶层关系也有了很大变化, 出现了新的格局。[17](p85)以宗族为单位形成的政治实体被瓦解, 代之为一个个独立的家庭, 并由身份串联起来, 形成了奴隶、农民、地主、官僚、王族五大阶层联合体。在五大阶层体中, 以王族、官僚阶层权力最大, 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社会组织结构的特征称为阶层本位, 即在以阶层为单位的组织结构下某一阶层占据主导地位, 其政令的推行是以维护本阶层统治为目的的 (1) 。

面对社会结构的演变, 思想界催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群体更为推崇小共同体本位的观念[0], 即以家族为社会的组织基础, 国家政权只是辅助家族秩序维持的工具。如孟子井田说所讲到的请野九一而助, 国中什一使自赋, 卿以下必有圭田, 圭田五十亩, 余夫二十五亩。死徒无出乡, 乡田同井, 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 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所以别野人也。[0]而法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社会结构转变的趋势以及弊端, 他们坚持国家主导的大共同体本位观念, 即强调以国家权力为根本, 将不同的家庭有组织的控制起来。因而, 法家一方面允许人口大范围的迁移, 另一方面也制定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如在郊野地区, 五家合而为轨;六轨为邑;十邑为率;三率为乡;三乡为县;十县为属;全国共有五属。至于在都邑范围, 则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全国共十五乡。[0]显然, 与儒家相较, 法家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及重建新的大一统社会生活秩序的时代要求。这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所以发展并付诸实践的重要社会成因之一。

四、战国时期的社会冲突转型:从伦理冲突到阶层冲突

战国时期, 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由宗族本位向阶层本位演变, 社会冲突的性质也由血缘性伦理冲突向功利性阶层冲突转型。马克思指出, 在稀缺资源上的分配越不平等,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冲突就越深[27](p164)。在宗族本位的社会组织结构下, 周王室将土地、百姓以及几乎全部的地方治理的权力授予诸侯, 以此实现了稀缺资源分配的阶层内相对平等, 极大地缓和了邦国冲突。其次, 宗法制作为分封的重要依据扩大了姬姓宗族对国土的控制力, 其他诸侯无法与其对抗, 敌对双方力量此起彼消, 进一步降低了外部冲突;同时, 诸侯与王室确立了君臣关系, 其实也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周王室为天下共主, 有废立生杀、人事任命等权利, 同时也有裁决诸侯纷争, 保护诸侯国的义务。诸侯国也承担着保护王室的责任。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王室与诸侯相对制衡的局面, 单一诸侯国不敢轻举妄动, 再次降低了冲突的强度。因此, 就西周时期各国之间的情况而言, 内部冲突处于主要地位, 外部冲突处于次要地位。

事实上, 无论是外部冲突还是内部冲突, 虽然其本质是利益冲突, 但其表现形态是血缘性的伦理冲突。因为, 在宗族本位的社会组织结构下, 国家即是家族之扩大, 国家之间秩序的维持依据的仍然是大宗与小宗之间的亲缘关系。吕思勉即指出了这一点:列国之间, 要讲信修睦, 也只是同宗的人或者同族的人相互亲爱, 和全体社会是无关的。[28](p88)就国家内部的冲突而言, 仍是一种按照血缘关系分封之后的士大夫与同宗诸侯之间的冲突, 因而也是一种血缘性的伦理冲突。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贰宗, 士有隶子弟[31](p5), 即表明从天子到士, 他们之间表面上虽然是君臣关系, 但事实上皆是一种宗族之间的血亲关系。故此, 无论是国家之间的外部冲突, 还是国家内部的诸侯与士大夫之间的冲突, 西周时期的社会冲突都以血缘性的伦理冲突为主体。

到了战国时期, 因宗族本位的组织结构趋于瓦解, 阶层本位的组织结构逐步形成, 主要的社会冲突的性质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以其时秦国面临的社会冲突为例。商鞅初到秦国时, 秦国面临的社会冲突十分严峻。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孝公元年, 河山以东强国六, 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 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 自郑滨洛以北, 有上郡。楚自汉中, 南有巴、黔中。周室微, 诸侯力政, 争相并。秦僻在雍州, 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 夷翟遇之。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 国家内忧, 未遑外事。[0]我们从中可以看到, 秦国当时正面临着激烈的社会冲突, 且这种冲突是内外交织在一起的。外有列国吞并之危, 内有大夫夺权之险, 国家蛮弱, 急需改革。而就两种冲突的主次而言, 又以外部冲突为主, 内部冲突为辅。战国时期, 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使得人口大增, 能够开垦的土地也越来越多。这也就意味着拥有的领土越广, 国家就越发富裕、强大。因此, 各国君主不再满足于春秋时期的称霸, 而是力求吞并其他国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得国家之间的冲突强度与烈度急剧提升。

就当时的国内冲突来看, 主要两种:一是君主与旧贵族之间的冲突;二是旧贵族与新兴地主阶层之间的冲突。实际上, 这也是其他六国不得不面对的主要国内冲突。这两种冲突本质都是宗法、分封制弊端的延伸。分封制使得君主权力不断下放, 卿大夫权力不断壮大。大夫夺权的例子, 如鲁国三分公室, 六卿分晋, 田氏代齐等屡见不鲜[0]。同时, 战国铁器与耕牛的使用, 使得生产水平迅速提升。农民不愿尽力耕种公田, 转而开拓私田。而旧贵族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公田, 因此极力反对开垦私田, 这即造成了农民与旧贵族之间的冲突。另外, 君主为了抵御他国入侵, 不得不依靠新兴的地主阶级与农民群众的支持, 因而也大多主张变法, 开垦私田。这样, 又形成了君主与旧贵族之间的冲突。法家对此有敏锐的洞察, 大臣太重, 封君太众, 则上逼主而下虐民, 此贫国弱兵之道也[29](p100)。因此, 就三种冲突的关系来看, 无论是外部冲突还是内部的君主与旧贵族之间的冲突以及旧贵族与新型地主之间的冲突, 皆根源于国内生产关系的变革, 因而在广义上都可说是一种功利性质的阶层冲突。

总的来说, 随着社会结构由宗族本位向阶层本位转变, 战国时期主要的社会冲突的性质已经由伦理冲突转向了阶层冲突。然而, 儒家思想者群体始终坚持认为伦理冲突才是社会的主要冲突, 社会秩序的重建应以化解伦理冲突为本, 而不能以化解阶层冲突为本。从孟子与梁惠王的一番对话中即可见儒家的这一种认识, 孟子对曰:王,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 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 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何必曰利?[0]法家学派则认识到了主要的社会冲突性质的转变, 并认为社会秩序的重建必须以化解阶层冲突为基础。这可以从他们对力的认识中反映出来。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都十分强调力的重要性。《商君书》中, 一百二十二次提及力字。韩非更是明确指出:上古竞于道德, 中世遂于智谋, 当今争于气力。[29](p471)他反对儒家得民之心的论调, 他说: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为治, 则是伊尹、管仲无所用也, 将听民而已矣。民智之不可用, 犹婴儿之心也。[29](p503)他认为在各强国皆以争地为务的历史条件下儒家的王道十分不合时宜。他举例说:齐将攻鲁, 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 吾所欲者土地也, 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 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 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 夫仁义辩智, 非所以持国也。所以, 法家否认伦理冲突是其时社会的主要冲突, 而主张以强力控制与消灭外部国家的方式化解阶层冲突。由此可见, 战国时期社会冲突的重心已经从过去的伦理冲突转型为阶层利益之间的冲突, 儒家不愿正视这种社会现实, 依然认为解决伦理冲突是社会主要矛盾, 而法家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社会冲突重心的转变, 认为化解阶层利益冲突才是社会主要矛盾, 并面向这一社会冲突转型提出重建社会秩序的方案, 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这是战国时期法家社会思想所以发展并被付诸实践的又一重要社会成因。

五、战国时期的社会秩序重建:从道德秩序到强制秩序

为了调节控制国家内、外部血缘性的伦理冲突, 周人设置了一套以亲亲、尊尊为核心的道德秩序。这套秩序的维持首先在于道德教化。西周制度的创立者认为人们唯有内心有着强烈的道德认可, 才能自觉地遵从这样的社会秩序。儒家继承了这一思想, 并将五伦相对应的道德要求系统地记录了下来, 即为人君, 止于仁;为人臣, 止于敬;为人子, 止于孝;为人父, 止于慈;与国人交, 止于信。[30](p5)这些道德准则实质上为人们提供了解决纠纷的依据, 以君臣关系为例, 周为大宗, 鲁为小宗, 周须爱鲁, 鲁须敬周, 如有利益冲突, 鲁自当让渡利益, 缓和纠纷。周王室也应表现出对鲁国的爱护, 让渡部分利益给鲁国。这样, 在这种讲信修睦的道德准则下, 两者之间的冲突就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其他四伦冲突的缓和, 大抵也是在伦理基础上, 通过利益让渡, 达到尊者、长者利益最优分配消解的。

在道德教化的基础上, 周公进一步设定了礼制, 以限制个人的行为。周人认为, 礼能够经国家, 定社稷, 序人民, 利后世[31](p43)。周礼严格规定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自身的礼仪规范[32](p108), 由此礼仪成了一种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秩序的总规范, 其社会功能也扩大到了治国驭民、判断是非、纲纪人心等诸多方面[33](p108)。每一种社会行动以及利益分配都有明确可以遵循的准则, 这样就使得社会冲突发生的概率大为下降。从道德教化到礼乐制度, 实现了一种政治伦理化[34](p85)。周人正是以道德作为处理纠纷的准则, 以礼乐作为维护道德的手段, 维持了亲亲尊尊的道德秩序, 化解了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的血缘性的伦理冲突。总的来看, 道德秩序的存在是以宗族本位的组织结构为基础的。宗族本位的社会组织结构决定了社会冲突的性质是附着在血缘关系上的伦理冲突, 因此道德秩序才能够有效地化解社会冲突。

战国时期, 在阶层本位的社会组织结构下, 社会冲突的性质转型为功利性的阶层冲突, 其发生方式十分激烈, 冲突的强度、烈度都很高, 道德秩序已经无法有效调节、化解这类型冲突。为了消解、调和这类型的冲突, 各国纷纷进行了变法。这其中, 尤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最为典型。商鞅认识到了儒家所追求的道德秩序的局限性, 并针对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激烈冲突与国家内部的阶层冲突, 设定了一种新的制度秩序。面对秦国的内外冲突, 商鞅的策略是首先解决内部的阶层冲突, 以促使秦国强大起来。秦国强大以后, 即不仅能够自保, 甚至还能吞并其他国家, 如此即秦国的外部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秦国内部的阶层冲突包括君主与贵族之间的冲突以及旧贵族与新型地主之间的冲突两类。为了消解这两对冲突, 商鞅主张瓦解旧贵族的力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商鞅推行了如下四种政令。首先, 令民为什伍, 而相收司连坐。[21](p2707)这就打破了血缘维度的组织方式, 社会组织形式走向地缘化。[35](p370)其次, 推行分户令。其内容为: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灶者倍其赋;令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之禁[21](p377)。此令一行, 大家族即被分割成了小家庭, 血缘的延展性进一步削弱。再次, 有军功者, 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 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 不得为属籍[0], 这两条政令彻底否定了世卿世禄制度, 是对魏文侯改革中食有劳而禄有功原则的继承与发展。贵族从此再也不能尸位素餐。士之子恒为士, 工之子恒为工, 商之子恒为商, 农之子恒为农的阶层固化被打破了, 新的社会流动机制建立了起来, 旧贵族的统治地位由此遭受了极大打击。最后, 推行县制, 即集小都乡邑聚为县, 置令丞, 凡三十一县[21](p2709)。县制的推行, 将全国的政权、军权全都集中到了中央, 旧贵族再也没有大范围的封地与独立的治权。

旧贵族瓦解以后, 秦国国内的主要社会冲突就转变为地主阶层与农民阶层之间的冲突。面对这些阶层冲突, 商鞅采取了以下方式调和:第一, 商鞅肯定了阶层剥削的合法性。授田制的普遍推行, 使得小农经济成为立国的基础。封君以征收封地赋税获取收入, 官僚集团由国家颁发俸禄, 军功地主依靠其军功大小获取封邑赋税生活, 本源皆来自对百姓的剥削。第二, 推行严刑峻法以压制民众的反抗。商鞅主张轻罪重罚, 以刑去刑。依靠国家暴力, 来压制民间反抗[36](p86)。且商鞅不准民间妄议法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商鞅颁布了燔诗书而名法令的政令[29](p100)。第三, 建立了有效的社会流动机制, 诸如按军功授爵、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属籍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为法令、置官吏, 权足以知法令之谓者, 以为天下正[0], 这些法令使得庶民也有机会成为官僚、地主, 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机会公平, 从而缓和了阶层冲突。此外, 商鞅还以转移冲突的方式, 使得国人的注意力集中于秦与魏、楚、赵等国的外部冲突上。社会冲突论认为外部冲突能促进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因为外部冲突为群体树立了敌对性的参考群体, 通过促使群体成员意识到彼此间的同一性, 引起同一群体成员的自我觉醒, 而生成或强化群体的内部整合[12](p200)。商鞅准确地利用了这一原理, 极力推行农战, 将国家危难意识深深地植入各个阶层之中, 使得各阶层勠力同心、一致对外, 因此进一步缓解了国内的阶层冲突。秦国内部冲突消解以后, 迅速发展壮大, 不断兼并邻国, 在解决外部冲突时, 便逐步获得了有利地位。

总之, 儒家学者始终漠视社会冲突性质的转变, 坚持认为: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 省刑罚, 薄税敛, 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 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 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 夫谁与王敌?故日:仁者无敌。王请勿疑。[0]然而, 事实表明, 儒家推崇的道德秩序无力化解利益性的阶层冲突, 因而不为统治者见用。而在商鞅以变法的形式消除秦国内、外冲突的整个过程中, 能够清晰地看到以国家暴力为支持的强制秩序是如何确立下来的。为了消除旧贵族与君主、地主阶层的冲突, 商鞅设定了令民为什伍、分户令、军功授爵、县制等制度秩序;为了调和地主与农民阶层之间的冲突, 商鞅推行一系列诸如肯定阶层剥削的合法性、暴力压制民众反抗和转嫁冲突的法律条文。此种强制秩序有力地消解、调和了功利性的阶层冲突, 使得秦国急剧发展壮大。法家人物正是认识到了过去的道德秩序在解决新型社会冲突实践中的无效性及强制秩序对于化解阶层冲突的有效性, 才不断地在各国推行法家思想, 使得法家思想逐渐兴起, 成为战国末期的重要思想之一。

六、结论与讨论

文章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探究了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兴起的知识社会学逻辑。具体而言, 这一逻辑可以表述为:西周时期形成了以周王室为主体, 其他诸侯国环绕王室的宗族本位式社会组织结构。这一组织结构开始解体于春秋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基本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家庭, 并由身份串联起来, 形成了阶层本位式社会组织结构。此种结构演变, 促使社会冲突的性质由以血缘性的伦理冲突向以功利性的阶层冲突转型。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种社会变迁, 他们指出儒家信奉的道德秩序已经不能够有效地化解功利性的阶层冲突。进而, 呼吁重新构建一种能够化解当前社会冲突的强制性社会秩序, 即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必法古的主张[38](p5)。随着法家代表人物在各国变法的成功, 诸如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等等, 法家社会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欢迎。这些国家对内成功压制了旧贵族的反扑以及农民阶层的对抗, 对外兼并其他国家, 有力地化解了面临的外部冲突。这种成功的经验, 促使士大夫阶层不断地丰富、完善法家思想体系, 其直观地表现就是《韩非子》一书中完备的法术势体系的建立。

这一观点有助于诠释战国以至秦汉以来思想流变历程的深层原因。战国时期思想界百家争鸣的状况绝非思想者个人的凭空想象, 而是对时代脉络的深刻洞察。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兴起, 即得益于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演变、社会冲突转型形成了深刻认识, 同时也得益于他们所主张的强制秩序对于化解阶层冲突的有效性。与法家思想兴起的社会成因类似, 其他类型的士人在认识到社会结构的演变以及社会冲突性质的转型以后, 也希望寻求一种能够化解、调和当时社会冲突的新社会秩序。只是由于这些士人对社会冲突的认识存在差异, 各自的主张也千差万别, 因而形成了多个不同的学派。儒家学派认为战国时期主要的社会冲突仍然是伦理冲突, 社会秩序的建构应坚持以道德秩序为根本。道家学派则认为之所以会出现社会冲突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刺激了人的欲望, 人的欲望一旦产生, 人与人、社会与国家的冲突就在所难免, 所谓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39](p93)因此,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见素抱朴[39](p45), 即返回远古社会, 追求人与自然合一的生活, 以化解社会冲突。墨家与法家都认识到了道德秩序对于化解阶层冲突的局限性, 墨子说:且夫繁饰礼乐以为人, 久丧伪哀以谩亲, 立命缓贫而高浩居, 倍本弃事而安怠傲, 贪于饮食, 惰于作务, 陷于饥寒, 危于冻馁, 无以违之。[40](p291)但是, 墨子并没有采取直面阶层冲突的方式去化解冲突, 而是将化解冲突的方式寄托于人性的改变, 他希望人们能够无差别的爱护每一个人, 抛除陈见, 不再战争, 即兼爱与非攻。总之, 各家因对社会冲突的性质以及化解方式认识不同, 其对于现实的指导作用也不同。儒家漠视阶层冲突的出现与强化, 道家主张返回远古社会以消除社会冲突, 墨家强调改变人之爱的本性以弱化阶层冲突, 这些主张都未能正面解决阶层冲突对于道德秩序的瓦解, 故而他们的主张多流于空想, 不及法家提出的强制秩序实用、有效。秦统一以后, 我国转为郡县制国家, 社会组织结构转变为大共同体与小共同体同生共存的局面[0]。以国家为主的大共同体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之上, 因而阶层冲突成了社会的主要冲突。以家族为内核的小共同体内部的冲突则多为血缘性的伦理冲突。因此, 这两种社会冲突构成了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两种至为重要的社会冲突。法家代表的强力秩序有利于化解大共同体内部的阶层冲突, 而儒家推崇的伦理秩序有利于化解小共同体内部的伦理冲突, 因而这两种思想成为我国秦汉以来社会思想中最为主要的两大脉络。

参考文献:

[1][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法]布迪厄, [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李猛, 李康,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3]陈启天.中国法家概论[M].台湾:中华书局, 1980.

[4]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5]梁启超.儒家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6]吴静, 刁志萍.儒法合流的桥梁[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7]吕思勉.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 201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通史先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8]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9]陶希圣.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10]冯友兰.中国政治思想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9.

[11][德]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12]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14]Ralf Dahrendorf, Out of Utopia:Toward AReorientation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Soci-ology, 1958, 64 (2) .

[15]张卫.当代西方社会冲突理论的形成及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7 (5) .

[16]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J].社会, 2006 (4) .

[17]李学勤.战国史与战国文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8]朱熹.诗经集传周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19]赵伯雄.周代国家形态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20]齐文心.商西周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2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14.

[22]顾德融, 朱顺龙.春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23]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4]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兼论中国走向公民社会之路[M]//秦晖.传统十论.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4.

[25]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 1987.

[26]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M].台北:商务印书馆, 1971.

[27][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8]吕思勉.大中国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29]梁启雄.韩子浅解[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30]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31]李梦生.春秋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32]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33]黄爱梅.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34]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通史先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35]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36]黄中业.战国盛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8.

[37]张觉.商君书校疏定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38]蒋礼鸿.商君书锥指[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39]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40]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 2001.

注释:

1 场域:指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network) , 或一个构型 (configuration) 。

2 须注意的是, 并非在以阶层为本位的社会组织结构下不存在宗族组织。本位的另一层含义即阶层与宗族作为社会组织的形式, 阶层比宗族更为基础, 其功能和范围也更加强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村社空心化的形成及其治理逻辑
发布时间:2022-11-29
摘要: 乡村社会能否有效运行与村社的内聚程度及其结构功能紧密相关。“村社空心化”即是在村社结构不能有机整合导致对应功能运转不畅所引发的乡村社会整体运转失序的一种状态。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范式下,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段的考察......
概念知识的逻辑展开与司法质量
发布时间:2022-07-21
摘 要 概念的规定性和科学性,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确定而清晰的思维基础;立法和司法皆需要最严密的思维,其活动须臾离不开概念知识的逻辑展开与司法运用。在司法实践中,准确地掌握概念知识,对于提高司法工作质量极其重要。 关键......
浅谈西方知识论传统与形式逻辑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10-05
西方哲学的传统是一种对知识的热爱,对知识的信仰。它认为哲学的根本追求就是知识,知识是对世界的理论把握,人们拥有了知识就可以把握这个世界。而形式逻辑则被认为是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推理来获得新知识,来扩......
论毛泽东的形式逻辑与唯物辩证法思想
发布时间:2023-04-01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论毛泽东的形式逻辑与唯物辩证法思想”,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
探究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发布时间:2016-12-30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对其逻辑起点的研究还甚少,这严重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这是被很多人所认可的,本文正是基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目标,对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
逻辑学论文:浅议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5-23
【摘要】以下为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的逻辑学论文:浅议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学思想,敬请关注!! 一、莱布尼茨的逻辑学说 莱布尼茨,我国知识界并不陌生,皆知其为德国著名数学家,发明了几何微积分。但是,他还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文学......
分析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和语言
发布时间:2023-06-03
分析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和语言 分析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和语言 分析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和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镜子,这是分析哲学家秉承的基本原则。弗雷格在写给达姆施达特的信笺中说:“可以把句子看作是思想的图像,因为句子部分与......
“知识无力论”中的逻辑错误
发布时间:2023-04-18
我有一个把我当老师的“学生”,名校研究生毕业,85后,在北方某省直机关工作,有点职位。他身上有我所欣赏的那种为天下担当的“精英心态”,但因为一个话题,我感到了痛苦。 话题是讨论社会各阶层在制度中的地位和在市场中的地位,......
Peirce:科学家与逻辑学家
发布时间:2023-02-27
Peirce:科学家与逻辑学家 Peirce:科学家与逻辑学家 Peirce:科学家与逻辑学家 摘要: C.S.Peirce是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以科学家作为职业,却常常又声称科学研究是为了逻辑目的,喜欢把自己塑造为逻辑......
论社会救助权国家义务之逻辑证成与体系建构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要:社会救助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生存权的核心内涵之一,在社会保障权体系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保障公民社会救助权的顺利实现,是解除贫困群体的生存危机、维护社会底线公平、体现政府公共责任的有效路径。社会救助权的保......
哲学思想中的逻辑预设前提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16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创设,给予后代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思考问题。三段论中涉及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而每个大前提又可以独立地看成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又会有大、小前提,这样不断往前追索,就会追溯到最初的大前提。这就是一套思想理论的......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逻辑
发布时间:2022-11-04
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唯物史观形成的开端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始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及其保守性。黑格尔把理念看作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市民社会”是理念发展中的一个......
试析逻辑及其在知识研究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07-30
知识是智能行为的核心,以显性形式体现的获取知识、知识加工以及利用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是人和其它动物的区别。任何对智能行为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的或者是经验上的,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知识科学,主要研究知识的基本形式以及......
从逻辑思辨到理性架构——牟宗三逻辑哲学思想讨论
发布时间:2022-12-02
应当说,在20 世纪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历史长卷上,绝少不了哲学家牟宗三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长期以来,囿于研究者学术视野和哲学诸学科部门之间( 如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等) 学科壁垒的限制,学界一般把牟宗......
浅析博弈论语义学的逻辑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2-12-21
广大朋友们,关于“浅析博弈论语义学的逻辑哲学思想”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对命题的真值判断标准是符合论的,这与维特根斯坦前期的“图象论”如出一辙,而这种符合关系......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逻辑
发布时间:2023-01-06
广大朋友们,关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逻辑”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唯物史观形成的开端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始用唯物......
小议王延直逻辑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5-15
小议王延直逻辑哲学思想 小议王延直逻辑哲学思想 小议王延直逻辑哲学思想 文 章来 源 自 教育 网 明年(2012年)将是中国近代逻辑学先驱王延直先生诞辰140周年,也是其代表作《普通应用论理学》问世10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先......
论析知识社会与思维更新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蒙昧社会;文明社会;知识社会;思维更新 论文摘要:依据人类的智力或能力?人类社会可分为蒙昧社会、文明社会、知识社会。知识始终是社会进展的要素?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类社会逐渐由文明社会过渡到知识社会?目前正值这一转型......
逻辑哲学论的思想构造研讨
发布时间:2013-12-19
逻辑哲学论的思想构造研讨 逻辑哲学论的思想构造研讨 逻辑哲学论的思想构造研讨 一、七道接缝:从世界到语言-从语言到世界 TLP的思想结构究竟是如何的呢?在回答此一难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维氏本人提供的原始线索,即该书的......
逻辑学论文:探究通识教育背景下逻辑学科的建设
发布时间:2014-01-23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了逻辑学论文:探究通识教育背景下逻辑学科的建设,敬请关注!!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可译为普通教育、博雅教育)按照性质、目的和内容三方面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界定。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
论析知识社会转型中的知识与大学
发布时间:2022-12-31
"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知识;大学 论文摘要:知识是知识社会转型的内在动力,具体体现为知识价值推动经济转型、知识权力推动政治转型、知识消费推动文化转型。在知识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应该成为主导力量,应承担培养和塑造“知......
简述弗协调逻辑思想
发布时间:2023-03-19
一、协调性和足道性 协调性是逻辑学中重要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表述协调性这一概念的内涵:一个演绎系统是协调的,当且仅当没有两个矛盾的公式A和非A在该系统中都是可推导出的公式的一个集合X,如果有X作为它的公理系统是协调的......
关于从形式逻辑到先验逻辑
发布时间:2023-02-28
" 论文关键词:形式逻辑 先验逻辑 康德 统觉 论文摘要: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的关系问题是康德哲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作者认为康德对这一关系的表述有一个由表面到本质的过程。康德真正地把握了形式逻辑的本质,真正地解决了形式逻......
逻辑学研究的认知转向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27
逻辑学数量化是逻辑学发展的领域中的一个,但是随着逻辑学的发展,它是注定要在人类知识不同的领域展开分支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突飞猛进,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加深,加之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逻辑学的发展方向有了......
法律逻辑学教学方法探讨
发布时间:2023-07-09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法律逻辑学教学方法探讨”,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法律逻辑学没有探讨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它告......
物权逻辑形态与物权立法的逻辑定位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02
【内容提要】在《物权法草案》广征民意之际,本文试图从一独特视角——物权逻辑表达作者对未来物权法的期盼之情。本文共分三部分,首先全面阐述了物权理论中的主体、政体、行为等五种逻辑形态,以此做为理论支撑点,较为全面的分析了我国......
浅议物权逻辑形态与物权立法的逻辑定位
发布时间:2013-12-19
浅议物权逻辑形态与物权立法的逻辑定位 浅议物权逻辑形态与物权立法的逻辑定位 浅议物权逻辑形态与物权立法的逻辑定位 【内容提要】在《物权法草案》广征民意之际,本文试图从一独特视角——物权逻辑表达作者对未来物权......
逻辑学论文:浅论法律逻辑学“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3-07-14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逻辑学论文:浅论法律逻辑学“教”“学”方法,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法律逻辑学在法学基础课中历来是“难教”、“难学”、“难考”,常常在教学课堂上老师窘窘然、学生懵懵然。课堂上的教与学多是费力不讨好......
浅析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2-12-24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指导下不断推进的,同时又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逻辑中不断概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形成新的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形成理论化、体系化的重要成果,......
谈逻辑真理的认识论思考
发布时间:2022-09-11
谈逻辑真理的认识论思考 谈逻辑真理的认识论思考 谈逻辑真理的认识论思考 论文关键词:逻辑真理;真理符合论 论文摘要:逻辑学是研究推理的一门学问,而推理是由概念、命题组成的,不懂得命题就不懂得推理。普通逻辑学在研究......
剖析马克思的哲学逻辑
发布时间:2022-12-27
剖析马克思的哲学逻辑 剖析马克思的哲学逻辑 剖析马克思的哲学逻辑 文章 来源 1971年罗尔斯的《正义论》发表以后,政治哲学这种古老的研究方法又重新在哲学界被解读,政治哲学作为一种方法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马克思的哲学自......
浅析俾斯麦的社会保障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05-17
一、稗斯麦社会保障的实践 (一)傅斯麦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阶段 这个阶段大约开始是19世纪80年代的十年间,德国社会保障政策在此期间拉开了序幕。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颁布了一则皇帝谕告,明确提出:工人因工伤事故、伤残和......
试析知识社会与图书馆立法
发布时间:2016-01-05
人类社会已进人21世纪,新的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文献、信息、知识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时候都更加显着。图书馆作为知识的集散地和后工业社会信息服务系统的组成部分,......
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再认识
发布时间:2023-01-27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科学化的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安身立命的回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以价值概念作为逻辑起点,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体系。然......
浅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的统一
发布时间:2023-05-13
列宁给马克思主义者遗留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统一。列宁打算撰写一部关于辩证逻辑的著作,并为此做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准备。《哲学笔记》就是最显著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遗憾的是,列宁还没有完成这一宏伟的目标就与世长辞了。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有责任为之实现这个遗愿。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统一思想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及其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具有原则性、整体性(全局性而不是局.........
谈亚里士多德归纳逻辑思想探赜
发布时间:2023-02-23
Induction 这个单词和它在其他语言中的同源词都有复杂的语义学历史,目前在其他语言中,最重要的应是拉丁文中的inductio 和起源于希腊语的 。 1亚里士多德所使用的 对应的英文词汇并不是induction,而是epagoge,来源于动词 ,一般译......
浅析生育制度中的家庭社会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0-01-14
摘要:《生育制度》是一本关于家庭社会学的著作。此书体现了费孝通先生关于婚姻家庭的本质、抚育方式、基本结构及社会继替等思想,对于今天维持家庭婚姻和谐、社会稳定和整个种族的延续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生育;种族;社会《生育制度》是费孝通的重要著作之一。书中不仅探讨生育问题本身,还囊括了凡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体系。费先生诸多家庭社会学思想丰富和完善了有关人口、伦理、婚姻家庭方面的理论,对.........
家学对曾国藩理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2-07
[摘要]清代学人曾国藩,惯以理学修身治世。然其理学启蒙之路归功于父祖辈开创之家学。父祖两代皆为理学信徒,平日谨守伦理规范,亦步亦趋,治家育儿既重言传更重身教。受祖父之训(恪守礼制、经世济民)和父亲之教(孝亲育弟、事君为孝)的双重熏染,曾国藩少年立志,潜心于理学数十年,汲汲于内圣外王之业,笃实践履,终成有清一代理学名臣。[关键词]曾国藩;家学;理学[中图分类号]B8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探究形式逻辑与科学素养的提升
发布时间:2023-06-22
科学素养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己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人们普遍认为如果缺乏一定的科学素养,在这个社会中将难以很好地生存和发展,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的时代,科学技术俨然己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主导力量。于是提升科学素养、做一个......
高中生物理论部分的知识逻辑与构建
发布时间:2023-05-03
摘要:高中生物课程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知识内容也更加的具体。在进行生物教学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切入,使学生可以真正的理解课程内容。但是由于高中生的逻辑能力差,知识面窄,不能依靠个人能力熟练掌握生物课程理论知识。为......
分析三值逻辑对逻辑哲学影响
发布时间:2022-09-18
分析三值逻辑对逻辑哲学影响 分析三值逻辑对逻辑哲学影响 分析三值逻辑对逻辑哲学影响 一、构建三值逻辑系统的各种动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人类思维日益复杂化,经典逻辑“非此即彼”的模式显得越来越过时了......
浅谈逻辑真理的认识论思考
发布时间:2023-04-09
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浅谈逻辑真理的认识论思考”,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逻辑学离不开“真”这个概念。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下述意义上使用“真”......
关于形式逻辑的认识作用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10
1956年,我国著名学术杂志《新建设》第2期发表了著名学者周谷城先生的论文《形式逻辑与辩证法》,自此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年之久的逻辑学问题大讨论。这场讨论参加学者之众,讨论问题之广,都是空前的。这一讨论还引起了毛泽东同志的干预......
试析许茨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成人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许茨的知识社会学具有现象学、社会学的重要特征,文章通过剖析许茨关于“理解”、“知识库”、“多重实在”等核心思想,可以看出成人教育与许茨知识社会学之间的关联,而对成人教育中如何发挥“类型化”的作用、推广“关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
发布时间:2023-01-20
" 论文关 键 词 中国 社会主义 历史逻辑 论文内容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于毛泽东,奠基于邓小平,发展于江泽民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证明: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浅析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产权
发布时间:2023-05-07
一、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法 所谓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知识产品所有者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权利。而知识产权法是指因调整知识产权的归属、行使、管理和保护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知识产权法的综合性和技术性特征......
寓德育于形式逻辑教学的模式初探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 德育教学 形式逻辑教学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介绍了高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形式逻辑的性质和教学的内容,阐述了寓德育于形式逻辑教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及基本方法,构建了寓德育于形式逻辑教学的基本模式。 《中......
语用逻辑学探究
发布时间:2016-08-09
语言的定义为何?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用来指称事物与传达思想的,语言是可说的表达,是人类传达思想的重要渠道。语言作为现代符号理论包含得有三个部分: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形式关系的语形学(也称句法学、语法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
法律思想的形成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26
法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法治社会的形成不仅依赖于法律制度的完善,而且依赖于法律思想对诉讼活动提供的思考资源和理论向导。中国的立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起伏,一个勿庸置疑的事实是,中国法律思想的创造依然贫乏。这当中......
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范文
发布时间:2014-01-10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希望能帮助您的论文设计,供您参考! 总结: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设计论文,更多论文内容请继续关注查字典论文网!......
知识社会学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知识社会学重要的理论渊源之一,对其在20世纪初期的建构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启示作用。知识社会学在其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中,也有了多样化的理论形态与丰富的内涵。在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当代发展进程中,将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观念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框架之中,意味着从知识生成及其社会功能等角度来考察当代的艺术生产与文学理论。这一研究理路对于重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社会-历史维度有.........
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发布时间:2015-12-07
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是给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活动情境,使他们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
浅述认知逻辑的人学蕴含论
发布时间:2023-03-09
认知逻辑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及其规律的逻辑系统,是认知科学发展中出现的一门新学科。所谓认知就是指从脑和神经系统产生心智的过程。认知科学就是研究心智和认知原理的科学,它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心理学、神......
浅析艺术法规的哲学与逻辑
发布时间:2023-05-15
一、艺术法规哲学的复杂性 艺术法规哲学的复杂性,是艺术的复杂性与法的复杂性的双重叠加的结果。就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所说:法律是被设定的东西,源出于人类。在被设定的东西和内心呼声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作为人类精神形态......
知识产权法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作用(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03
论文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在知识创新下的驱动下,当电子商务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交易模式,因应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要扩充、期限将缩短、力度须加强。诞生于工业经济时代的......
海归知识员工社会支持维度的探析
发布时间:2022-11-22
摘要: 本研究从社会支持理论为视角,结合中国海归员工的特点探讨了其社会支持的内容和划分。经分析发现,海归知识员工的社会支持可分为帮助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和肯定性支持。最后,本文分别从组织、上级和家庭的角度对如何为海归员工......
许茨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成人教育考察
发布时间:2023-03-02
许茨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成人教育考察 一般认为知识社会学的概念由舍勒首先提出,主要研究知识的产生、发展以及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许多著名的社会学家如伯恩斯坦、布尔迪厄、福柯、弗莱雷、泼普科维茨(Popkeiddot;韦伯处获取理性化思......
汉语社会中识字社群的汉字字形思维例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迄今为止,在为人所知的古今一切文字体系中,无论是从历时的角度看还是从共时的角度看,汉字体系包括的不同个体都是最多:《汉语大字典》收录汉字已经接近五万五千个,《中华字海》收录汉字更达八万五千有余。同时,汉字作为由线段构成的......
探究“市民社会”及其在《资本论》中的逻辑地位
发布时间:2023-07-04
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国内关于市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持续不断。一些人像蒲鲁东等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当作自己的核心理念,要求把马克思批判过的真正社会主义当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这样一......
现代法治的逻辑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0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习近平在就《决定》起草情况所做说明中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深刻领会《决定......
小议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
发布时间:2023-02-03
小议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 小议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 小议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 一、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语言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怎样理解逻辑的扩展?逻辑依然被定格为传统的推理理论吗? 许多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发现给出......
社会科学现代性背景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02
在普遍意义上,我们认为社会科学现代性是随着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而产生的,这一时期就是社会科学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一、近代西方社会的普遍危机以及近代自然科学诞生 人类历史发展进入十七世纪以后,西方社会开始面临一场普遍危机......
逻辑教育教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7-22
一、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而今,通识教育(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词汇。《教育大辞典》对通识教育的注解是所有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都应接受的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该概念由美国博德学......
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发布时间:2023-04-20
[摘要]从数学知识的每一个概念的发现、提出、抽象、概括、推证的一系列活动中引发学生思维;从知识的发展过程激活学生思维;从知识的应用过程训练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管理会计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2-12-26
一、 前言 18世纪中期开启的英国工业革命,由物质能源转化形成的机械动力开始取代传统的人力和畜力,工厂生产取代家庭和手工作坊生产。利用价值尺度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工厂生产经营商品所耗资源价值量的会计成本会计由此产生。......
儒家的隐者——李柏思想构成探析
发布时间:2023-05-12
内容 提要:李柏称为“关中三李”之一,是一位儒家的隐者。他在思想上对儒学(包括 理学 、心学、关学)的有关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体悟和阐发,特别是对儒家的隐逸思想有诸多发挥,这实质上是吸取佛道思想的结果。他以儒为本,兼......
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前提
发布时间:2023-01-02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1984年创立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也有待进行不深入解决的问题。就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前提看,并没有把现实的人作为逻辑前提,往往只是局限于把现实社会作为自身的逻辑前提。从现实中可以发现......
浅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科学性
发布时间:2022-10-27
导语:逻辑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包括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 摘要: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是于党的十八大......
马克思新哲学的思维逻辑
发布时间:2023-01-2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变革整个西方传统哲学,尤其是变革整个近代西方哲学所实现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实现对旧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其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实现思维方式转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简述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
发布时间:2017-03-22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界定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和实质。二是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关于前一个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研究......
马克思新哲学的思维逻辑
发布时间:2023-05-04
广大朋友们,关于“马克思新哲学的思维逻辑”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变革整个西方传统哲学,尤其是变革整个近代西方哲学所实现的。而马克思主义......
文学知识社会学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4-01-17
当代社会,知识和教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育是产业,知识是经济,学术有市场需求,这是显而易见的。现代中国文学学术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程日趋成熟完善和制度化,成为当代人文科学中知识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规模还在日......
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机制浅析
发布时间:2023-04-07
"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 实践性知识 形成机制 论文摘要:可以把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划分为可言传的与难以言传的两类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通过教师的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获得的。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得的内因有教师的职业理想与动机......
逻辑教学改革探微
发布时间:2023-01-19
一、公务员考试情况分析 目前,公务员考试的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考试目的主要是通过对考生心理潜能的测量,进而预测考生在行政职业领域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其重点是考查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
信息与逻辑的哲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3-02-17
〔摘要〕 信息世界的发现是人类发展到目前阶段最为令人振奋和影响深入的事件,无论对于日常生活亦或是学术研究,信息已经作为一个主要的、基本的材料或因素在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信息思想与逻辑观念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正成为逻辑哲......
试论知识社会的按知分配
发布时间:2023-07-21
论文 摘要:分析了知识社会的“以知为本”的 企业 机制,提出了“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的概念,对传统的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进行细分,分离出知识资本和知识劳动,并赋予其相应的分配形式,阐述了“以知为本”的企业如何建立股权动态......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
发布时间:2022-10-25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各项思维打基础、寻方向的阶段,所以对小学生的教学要具有前瞻性和计划性。数学作为一个基础性学科将贯穿整个学习生涯,所以数学教学一定要在基础阶段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形成正确的思......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内在逻辑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28
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为中国的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在革命的道路上硕果累累。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只有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取舍才能有效利......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方法途径
发布时间:2023-07-27
【摘 要】当前,全世界都坚持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在国家安全系统中,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各个国家对于如何创建与稳固主流的意识形态都极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意识形态来展开,在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简析形式逻辑与物的世界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4-26
人们常说形式逻辑不管思维的内容,只从思维的形式方面来思考问题,完全就是一种形式的逻辑,是逻辑学家的任意建构。其实并不尽然,任何一种逻辑都要面向一个世界,是一种对世界的思考,形式逻辑也不例外。形式逻辑在根本上离不开具体的......
逻辑学辅导:逻辑学与素质培养
发布时间:2023-04-26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逻辑学与素质培养”,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逻辑学与素质培养 素质不仅表现在知识面广的层次,更为深刻的是表现在对问题的处理能力......
因果陈述逻辑的哲学意蕴探析
发布时间:2023-06-26
一、勃克斯及其因果陈述逻辑 因果陈述逻辑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当代哲学家、计算机科学家阿瑟勃克斯首创的。勃克斯对科学哲学和归纳逻辑研究有着较大的贡献,他提出了自己的归纳概率理论,建构了因果陈述逻辑系统,成为归纳逻辑研究的独树......
逻辑学教学改革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3-07-08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用巧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就必须靠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逻辑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优化国人的理性思维,无......
逻辑学论文:探究以时间为线索的历史逻辑学习
发布时间:2022-10-19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逻辑学论文:探究以时间为线索的历史逻辑学习,希望帮助您提供很多想法。 一、引言 时间和空间就像是历史的两只眼睛,由于历史学的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在整个历史学当中,时间几乎是弥漫性地存......
老子政治之道的理想形态及其逻辑结构
发布时间:2023-02-13
摘要:老子阐发了侯王之道和圣人之道这两种理想政治之道。前者次于后者,后者为理想形态,前者为理想次态。二者皆以以民为本为思想基石,以与道同一为思想原则。老子政治之道具有内在的逻辑:起点是人民,终点亦是人民;基点是人民,而其顶点则是圣人。在整体上,老子政治哲学逻辑结构图可谓一个竖立的圆圈。关键词:老子;圣人之道;侯王之道;政治哲学;逻辑结构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
论人的逻辑与物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3-04-05
通常意义上的辩证法和形式逻辑都源自于古希腊哲学。一经产生,它们便成为西方哲学史上两千余年来的重要范畴。迄今为止,它们也是人类两种最重要的逻辑形式。所以长期以来,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关系也成为许多哲学家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逻辑教学法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2-22
本文以资金的运动为主线,对基础会计重要的教学环节,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运用逻辑教学法进行内容设计和构造,深入浅出地介绍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不再是盲目地学,而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关键词】逻辑教......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上)
发布时间:2022-12-20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上)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上)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上) 内容提要:文章首先指出,知识社会的到来不仅是经济形态的变化,也是一个新的社会范式的......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
发布时间:2013-12-19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 三、法律回应性中的过渡性特征和实践品格 也有很多回应性的法律,由于缺乏相应的同构性......
浅析马克思国家观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3-07-12
摘 要:国家既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也是平衡社会各阶级不同利益的工具。马克思从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区别的基础上,论述国家的起源和国家的本质。在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中,“国家”和“社会”是一对最基本的概念。本文就马克思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