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1944年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中论述: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书中他列举了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①以木料为主要构材,②利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③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④外部轮廓之特异。中国建筑之外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1]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观念、习俗、信仰等文化特质的融合,使中国建筑因其特有的风貌而傲然于世。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2]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3]中国之美的古建筑,具有中国工匠代代相传的工艺技法,并且蕴含着大国工匠精神。此外,其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人们从一个城市的古街区,依稀可寻其长久的历史记忆。这些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是平凡百姓生活中的日常空间,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居民和临街商铺、胡同、街巷、手工业作坊等,逐步发展成为当地居民的精神寄托。
本文结合弋阳古城的具体情况,对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进行初步的探索。
1 弋阳古城历史街区概况
弋阳古城位于豫南地区,其北依淮河支流小潢河,南依大别山。先民们依河而居,至西汉初年,弋阳古城已经形成。弋阳古城自古以来就有着良好的文化底蕴,无论本地土著文化,中原文化,还是楚文化,多在这里汇聚、交流、融合,使得该地区成为多种文化的交融地带。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建筑文化呈现出江南小城的建筑风格。其主要临街建筑,多类似江南带角楼的两层砖木楼房,下层做门面商业活动,上层多住人,后边多两进或三进的平房。另有少数官宦富豪人家,按南方庭院形式,建有住室、客厅、书房、闺阁、花园等独家大院,一般十几间,大多雕梁画栋,建筑多雅筑,灰瓦青砖,院落布局,小巧中见精致。
弋阳古城现保存较好的传统建筑大多集中于大巷街、中大街和南海街,以及保存较完整的城墙和护城河。古城的街区中,从古建筑房舍到木柱挑梁的门画,从石板铺路的子巷到古院落,从雕窗的阁楼到合围的厢房,从细微之处,无不勾画出一幅江南古城特有的建筑景观。当前保存下来的建筑木雕、石雕、砖雕等工艺生动优美,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街中保存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院落。此外,古街区内也是宗教建筑集中地。
2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由于古街区历史悠久,传统古建筑损毁严重。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恶化,人口密度大且老龄化严重。私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貌。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街道狭窄,通行非常困难。地方财政力量有限,不能满足其实际保护的投入需要,而社会融资没有有序的投入渠道。
3 历史街区保护的必然性
(1)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需要。当地政府充分认识到保护传统民居是增强社会发展后劲,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需要。特别是当前正大力发展旅游业,古城的保护提上了议事日程,目前正在做先期的保护工作,准备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保护。(2)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弋阳古城是目前豫南地区比较少有的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城古街,在如今历史遗留建筑和街区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弋阳古城越发显得弥足珍贵。(3)协调绿色发展的需要。当前城市发展,以低碳环保为目标,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有机地融合,使社会经济协调绿色的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主流。(4)传承历史文化的必然要求。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们体现了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的最直观的体现,是当地居民历史文化活动的见证。对这些历史街区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是法律法规赋予的社会职责。
4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思路
4.1 传统街区及古建筑民居的保护
大巷街丁字街区是一处保护尚好的清末民初时期的弋阳历史街区。在小潢河水运发达时期,它是城内最主要的商业区。其和谐的环境、宜人的尺度和充满了浓郁市井生活气息的生活方式,蕴含着它固有的场所精神。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再利用拟从老街及居民的发展出发,由区域、沿街及建筑院落逐级进行分析,即由面、线、点的形式进行整体到局部的方案规划,其中整治还包括保护、修缮与利用的内容。建筑根据其所在区位、建筑形态、传统特性以及人们的认可程度进行分类。除小部分需拆除的建筑外,将现有建筑主要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加以保护及利用:即整体保护、局部保护、风貌整治、改造利用以及拆除新建。还要保护原有河、桥、街、巷的整体格局和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传统民居。修缮传统店铺,整合部分重点店宅院落,并以市场为导向更新与创造新的小商品经济,以并以此带动整个街区的保护整治。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争取专项经费,在原有修复保护单位的基础上,继续对各级保护单位的抢救性维修。在城市建设中,严禁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从事违法建设。
4.2 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价值是其自身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优秀文化并传承,是历史文化街区生存的根本,是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的自信。街区中传统的小手工业、商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身优秀文化的发现、崇敬与追随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内在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