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列维纳斯对布伯对称的主体间性的批判

列维纳斯对布伯对称的主体间性的批判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8 00:59:18
列维纳斯对布伯对称的主体间性的批判
时间:2022-12-08 00:59:18     小编:

内容提要 为了克服主体性哲学的唯我论,布伯提出了对称的主体间性。但列维纳斯批判布伯对称的主体间性仍不足以避免唯我论,消解同一的暴力,且过于理想主义。列维纳斯主张,只有坚持非对称的我与他者的关系,才能彻底走出自我中心主义,实现为他人的伦理。列维纳斯对布伯的批判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再批判。

关键词 对称 非对称 主体间性 自我主义 他者 布伯 列维纳斯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4)11-0015-07

在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反思过程中,西方哲学出现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它批判主体性哲学的唯我论倾向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他者的霸权。这种反思起初是从认识论层面开始的,如胡塞尔试图在先验自我的意向活动中共现他者,提出了一种认识论的主体间性。但是这样的主体间性,他者还是自我的意向性对象,是作为我的客体而非另一个独立的主体与我发生关系,自我的中心地位并未被动摇。这促使许多哲学家们放弃了认识论路径。在他们看来,正是认识论奠定了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基础,因而必须在认识论之外对主体性进行批判。于是,20世纪又出现了从本体论提出主体间性的路径。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主体间性正是这一路径的代表。布伯区分了两种关系,一种是主客对待的“我-它”关系,一种是互为主体的“我-你”关系。他认为真正的主体间关系是“我-你”互为主体的本真共在。他以主体间直接的共在关系取消了胡塞尔先验主体的唯一中心地位,具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又因为他强调一种对称的主体间性而遭到了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的批判。

列维纳斯是在二战后认识布伯的,他非常敬重布伯,对布伯哲学的评价很高。他认为布伯的“关系”思想与当代哲学的主要倾向相一致。他还认为布伯先于自己开始了主体间性的探索,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先驱者。正如列维纳斯所说,“我对主体间关系的兴趣,我的首要的主题经常与布伯的哲学相关联,布伯将人与人之间的‘我-你’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我-它’关系相区分。和他人的关系不能还原成一个客体的知识。确实,布伯先于我进入了此反思领域。”①不过,列维纳斯认为布伯的突破还存在着不足之处。这种不足表现在“我-你”关系的对称性中。对于列维纳斯来说,对称的主体间性仍旧不足以避免唯我论,只有坚持一种非对称性,才能真正从自我走向他人。

列维纳斯对布伯的批评引发了人们的进一步争论。主体间性是对称的,还是非对称的?对称与非对称有何不同?究竟何种意义上的主体间性才能彻底摆脱自我中心主义?以下我们将围绕列维纳斯对布伯的批判展开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一、列维纳斯对布伯的批判及其引发的争论

布伯倡导一种对称的主体间性,他用“我-你”关系来表达。“我-你”关系对于布伯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布伯深感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与冷淡。在他看来,隔离与冷淡的根源在于自我中心的桎梏。当我陷入到自我中心的状态,从自我的世界中去对待他人时,就把他人沦落为我知觉、我愿望、我思想的对象。此时他人成为我的意愿所表达的工具,我与他人的关系类似于人与物之间利用与被利用的主客体关系。布伯把这种关系称之为“我-它”关系。在“我-它”关系中,他人失去了其独特的生命主体性,而被当作无生命的物来对待。这不应该是真实的人生。为了实现真实的人生,布伯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跳出自我中心的状态,不要同化和利用他人,而是把他人作为独立的主体来回应。这样人与人之间就达到了一种互为主体的状态,即布伯所说的“我-你”关系。在互为主体的“我-你”关系中,不存在任何一方的利用或被利用,每个人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完全对称和平等的关系。这是直接的、相互的主体对主体的密切关系,并不存在谁居于谁之上,关系的对称性意味着关系双方的完全平等,一种双方在符合各自独特的个性和禀赋的基础上彼此自由而完全地相互回应的平等。

同布伯一样,列维纳斯也反对用自我中心的态度同一和利用他人。不同的是,他倡导一种非对称的关系。在列维纳斯看来,我与他人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趋向他人的方式“在于我对他或她的责任。那是原初的伦理关系。……这无理由的责任类似于人质的状态,一直走向他者,而不需要互惠。这就是友爱和为他人赎罪这些观念的基础。这里,那么,不同于布伯的我-你,没有最初的平等。”② Emmanuel Levinas, Outside the Subject,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1993, pp.43~

4

4、43.从列维纳斯的观点中我们看到,他提出了一种非对称的为他人的伦理。基于这种不同,他批判布伯的主体间性强调互惠、对称的伦理并将他者与我等同。

首先,他批判布伯的“我对你的吁请,对于我,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互惠、平等或公平的制度”,②这种互惠其实是要求你像我回应你那样来回应我。也就是说,列维纳斯把布伯所主张的对称的相互回应的“我-你”关系等同于一种相互回报的互惠关系。在他看来,在“我-你”关系中,既有我对你的回应,也有你对我的回应,这种相互回应就是相互回报。当然布伯并不接受这样的批评。对于布伯来说,我与你的相互回应意味着,我不会把你当作客体来利用,你也不会把我当作客体来利用,每个人都是目的,是互为主体的状态,与相互回报无关。那么列维纳斯为什么认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回应是一种相互回报的关系呢?为什么不赞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回报呢?这与他对伦理意义的思考有关。

那是否如布伯所说,对称性同样能保证伦理的实现?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列维纳斯对布伯批判的根据,看看这些理由是否切中了对称的主体间性的要害,是否足以说明只有非对称的伦理才能彻底克服唯我,趋向他者,实现伦理的意义。

二、列维纳斯对布伯的主体间性批判的根据

列维纳斯不赞同布伯所主张的对称的主体间性,其理由在于主体间的对称关系不仅会导致唯我论、同一的暴力,而且过于理想主义,这些都将导致对他者的忽视,而不是对他者的回应。

1对称与唯我论

在列维纳斯看来,如果主体间关系像布伯所指的那样是对称的,那就意味着,“我-你”关系的实现不仅需要“我”回应“你”,也需要“你”回应“我”。在这种情况下,“你”其实是起到了一面镜子的作用,我通过你的回应折射回我自身。所以,表面上看来是我回应你,你回应我,实质上只是我借助你回应了自身。正如列维纳斯所说,“我-你”关系是对称的也就意味着“我在和你的关系中,通过你为手段又进一步联系到了自身,换言之,对于某人来说他是通过和你的关系然后又联系到了他自己的我,好像通过你的皮肤从而微妙地和他自身发生接触。这样,以你为手段返回到其自身。” Emmanuel Levinas, “Martin Buber and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In S.Hand(ed.), The Levinas Reader,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9, pp.67~68.用比喻来讲,在“我-你”关系中,“你”只是一个空洞的壳或一面具有反射作用的镜子,其实质内容还是我和我自身的关系。我仍旧停留在唯我的中心,和你只是擦肩而过,其间没有真正地和你相遇。

这里列维纳斯批判的依据在于,对称的主体间关系是一种向我回归的唯我论。对于列维纳斯,只要最终走向是指向我的,无论中途经历了什么样的路径,其实质都是唯我论。这种形式的唯我论所表达的是一种回家的情结,以希腊的英雄主义为代表。希腊的英雄无论出于什么理由离家在外,其最终的目标是回家。这与希伯来的流浪精神完全不同,在希伯来信仰中,亚伯拉罕从受到上帝的召唤离家出走后,就再也没有想过回家。列维纳斯作为犹太人,其思想无疑受到了希伯来信仰的影响,虽然他在一次访谈中坚称自己的哲学思考是希腊式的,但他同样提及他所做的一切思考都基于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这种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所表达的恰恰是,我在走向他者的过程中,已然忘记了回归的彻底出离,其中所体现的正是希伯来的流浪精神。列维纳斯对唯我论的批判,其实就是用希伯来的流浪精神替代了希腊的回家情结,用向着他者的出离替代了向我的回归。换言之,就是把焦点从自身转移到他者身上。此焦点转移的过程,就是他者显现的过程,显现揭示的是我的付出,至于我能否得到回报和肯定则是无关紧要的。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我是得不到任何回报的,但是恰恰在这种情况下,我才能彻底挣脱自我中心的桎梏,义无反顾地走向他者。所以,在列维纳斯那里,对唯我论的克服不能掺杂任何对我的回报,只有我对他者的回应,而无他者对我的回应,也正因此,我和他者处于一种非对等的关系中。

如果对称的主体间关系确实会导致向我的回归的话,那么正如列维纳斯所批判的,这是一种唯我论。但问题是,对称的相互回应一定会导致向我的回归吗?同为犹太人的布伯并不这样认为。在布伯看来,对称的主体间性的核心在于那个“间”字,相互回应的关系是在我与你之间生成的,在这“之间”我与你相互生成、平等相待。这是之间伦理,既不偏向我,也不偏向你。由于不涉及对我的回归,所以不是唯我论。但是布伯用“之间”来避免“唯我”的努力却遭到了列维纳斯的进一步批判。

2对称与同一的暴力

列维纳斯认为,“之间”不仅不会产生任何伦理,反而会引发同一的暴力。因为我与你正是借助这“之间”形成了一个“我”和“你”的共同体。从共同体的角度来看,一边是“我”,另一边是“你”,“我”与“你”相互关联。这时,“我”和“你”其实都已被同一到一个第三方(即共同体)中,不仅“我”变成了这个第三方的一个对象,“你”也变成了这个第三方的一个对象。对于列维纳斯来说,这是新的同一的暴力。当“我”和“你”都被同一到这个共同的第三方中时,无论是“我”还是“你”都失去了自身独特的主体性,不再作为独立的主体而存在,而成为共同体的两个对象。在他看来,布伯将“我-你”关系和“我-它”关系相区分是要表明,作为独立主体的“你”不应该被同一成客体对象的“它”,原本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当布伯承认“我-你”关系的对称性时,却把“我”和“你”共同同一到了一个新的“之间”共同体中,“我”、“你”又被重新对象化,都已变成了“它”,这便又退回到了同一的暴力之中。在这新的暴力中,不论是“我说你”还是“你说我”,就都失去了意义。 当然布伯确实是主张一种“之间”关系的,他甚至认为,正是“我-你”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我”成为“我”,“你”成为“你”,如果离开了关系,不仅“我”不能够存在,“你”也根本就不会存在。不过,布伯认为这种“之间”关系并不构成列维纳斯所描述的那种共同体的同一的暴力。因为此关系表示一种情境,在情境中,我与你相遇并真诚地向彼此敞开自身,这种彼此敞开,意味着“我”回应“你”,“你”回应“我”,“我”与“你”互为主体。这种情景并不涉及把任何一方对象化、同一的过程,因此是列维纳斯误解了“之间”关系。

可见正是因为布伯和列维纳斯对“之间”关系理解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思想的差异。与布伯相比,列维纳斯似乎更不愿意谈关系。当不得不谈到我与他者的关系时,列维纳斯更倾向用无关系的关系来表达。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体现了列维纳斯抵制同一的努力。列维纳斯至始至终都在坚持他者的差异,反对同一对差异的消解。他很担心,一旦他者被纳入到关系中,就会被关系所同化,他者的差异就会被同一掉。正是出于此种担心,列维纳斯把他者放在了一个超越的高度,一个几近于上帝的高度。在此高度,即便他者与我发生关系,其超越也会即刻突破关系,打开一个缺口,使他者的差异得以敞开。当然布伯也是希望保存他者的差异,反对同一的暴力。只不过在布伯那里,关系并不是完全消极的。布伯区分“我-你”关系与“我-它”关系,实际上就是想表明存在两个不同层面的关系。“我-它”关系把他者同一成我的对象,他者失去了其独特的主体性,这种关系为布伯所反对。但是“我-你”关系不但不同一他者,反而成就了他者。在“我-你”关系中,我与他者彼此尊重而不侵犯各自的独立性,相遇于彼此的差异与自由平等的情境之中。布伯所倡导的正是这后一种平等对称的“之间”关系。这样看来,“之间”关系并不像列维纳斯所批判的那样一定会造成同一的暴力。但是仍旧还存有一个问题,即“我-你”关系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相遇的情境如何可能?此问题涉及到列维纳斯对布伯批判的第三个依据。

3对称与理想主义

列维纳斯批判布伯的第三点理由基于对称关系的理想性。“我-你”对称的“之间”关系的发生依赖于“我”与“你”的相互回应,即要求我和你能够同时敞开自身,回应对方的整体性存在。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境界。因为即使我能够回应你的整体性生存状态,但怎么能够同时也要求你来感受我的整体性存在呢?这种相互回应即使发生也非常短暂,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那么“人际之间的‘我-你’关系究竟如何?难道它能始终伫立于完整的相互关系中?能永远如此吗?会永远如此吗?”② [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

1

3、114页。布伯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才会说“完整的相互关系并非为人际生活所固有,它本是一种神赐,人必得时时蕲望它,虔心等待,但它决不会轻易惠临。”②

而在列维纳斯看来,既然完整的相互性如此难以实现,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坚持相互性吗?如果我们太过重视这种相互回应,是否会停留在纯粹精神的理想领域,排除了对他人苦难的实际关心,从而无法促进真实的伦理行动?比如,如何和一个一直生活在“我-它”世界中的人,和一个从来也没有向他人敞开过自身的人建立“我-你”关系呢?我们是否会因为生活在“我-它”世界的人不能够和我们相互回应,而把每一个以“它”的方式而生活的人都抛出了关系之外,使其更深地陷于“它之世界”的禁锢,这个世界反而更加远离了温暖的照耀,变得更加冰冷,得不到任何拯救。“对于列维纳斯来说,无论如何,一个人不必在我-你世界和我-它世界间做出选择。伦理关系要求在世界中具体的参与。” Ephraim Meir, “Buber’s and Levinas’s Attitudes toward Judaism,” in Peter Atterton, Matthew Calarco and Maurice Friedman, Levinas and Buber: Dialogue and difference, Pittsburgh,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39.即使饥饿贫困者不能回报我,不能与我发生互感,但只要我能够回应他的要求,能够负担为他提供衣食的义务,那我就是在趋向他人。在列维纳斯看来,非对称的伦理反而更现实,因为我不能对他人有所要求,不可能强求他人与自己发生一种相互性的关系,我只能要求自己为他人负责,对我们的邻居,穷苦者、寡妇、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苦难施予实际的行动。

关于这一点,布伯也认识到了。他承认相互性确实有局限性。他也认为很多关系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心理分析医生与其病人的关系,就其本性而言并不走向完满的相互性。不过布伯把这种在列维纳斯看来的非对称关系叫做不完满的相互性,并划在“我-你”相互性关系之中。这实际上是扩充了相互性的范畴,不再严格限制于完满的相互性。这种扩充表明布伯也承认,很多情境只能要求我去回应他人,而非他人回应我,完满的相互性是非常理想的状态。

综合列维纳斯对布伯的批判,我们认为“对称还是非对称?”这一问题的关键点还在于主体间的那个“间”。“之间”是唯我的吗?“之间”会导致同一的暴力吗?“之间”关系是理想主义吗?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导致了布伯和列维纳斯完全不同的立场。对于布伯来说,对称的主体间性从主体“之间”的关系出发,用关系来成就主体,克服了从自我出发又回归自我的唯我论困境,只是在强调相互回应方面有一定的理想性。而列维纳斯认为从自我转向关系还不够彻底,因为“之间”伦理仍有回归自我和同化他者的倾向,他希望将伦理再向前推进一步,使伦理直接始于他者又趋向他者,提出了非对称的他者伦理。 那么,究竟该如何去理解这个“间”呢?伦理是“对称”的还是“非对称”的呢?这也成为继布伯和列维纳斯之后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

三、列维纳斯对布伯主体间性批判的再批判

列维纳斯对布伯的批判也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正如茂瑞斯・弗里德曼(Maurice Friedman)指出,“列维纳斯对布伯哲学更有力也是最坚持的批判与他自己的主张是紧密相联的,列维纳斯认为与他者的关系必须是非对称的,相应地,我必须把他者放置在高于我的高度,即使同时我也把他人作为一个孤儿、一个穷人、一个饥饿的人――一个对我有所需求的人而联系,正是因为我与他的或她的差异的相遇才唤醒了我的责任。这确实是存在于布伯伦理和列维纳斯伦理之间的一个真正的问题。” Maurice Friedman, “Martin Buber and Emmanuel Levinas: An Ethical Query,” in Peter Atterton, Matthew Calarco and Maurice Friedman, Levinas and Buber: Dialogue and difference, Pittsburgh,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19. 那么,如何来看待列维纳斯对布伯的批判?人们的立场同样出现了分歧。有些学者站在列维纳斯的立场上批判布伯,有些则试图为布伯辩护。实际上,无论是批判,还是辩护,人们最终希冀的都是跳出自我中心的困境,从自我走向他人。争论的焦点之所以集中在“对称”与“非对称”的问题上,是因为人们在寻求不同的路径以通向他者。正如前面所分析的,由于对“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人们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以布伯为代表的学者把关系当作根本,认为伦理始于主体“之间”对称的关系,正是这个“之间”重新塑造了我与你,使每个人都能相遇他者。这样的路径之所以遭到列维纳斯的批判,是因为列维纳斯对“之间”关系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列维纳斯那里,“之间”关系仍旧是唯我的,同一的,理想的。列维纳斯对“之间”关系的批判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就第一点而言,列维纳斯把“之间”关系定调为“唯我”的,是因为他把“之间”关系的对称性等同于互惠,并把互惠等同于唯我。实际上这种等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一方面,对称与互惠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对称意味着平等对应。平等对应可以是互惠的,也可以是非互惠的。布伯所主张的我与你的相互回应,其实是意指一种我你互为主体、彼此尊重对方差异、不将对方客体化的平等对应的状态,这与相互回报的互惠无关。有学者安濯・楷勒(Andrew kelley)正是看到了这种对称与互惠的区别,所以他指出“我-你关系,然而,不是一种互惠的关系。言说原初词‘我-你’并不会销毁高度,从此高度他者即他者的差异显现。” Andrew Kelley, “Reciprocity and the Height of God: A Defense of Buber Against Levinas,” in Peter Atterton, Matthew Calarco and Maurice Friedman, Levinas and Buber: Dialogue and difference, Pittsburgh,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230.另一方面,互惠也不等同于唯我。退一步来讲,即使我们把这种尊重差异、非客体化的相互回应看作一种相互给予的“好处”,即一种互惠关系的话,那么互惠也不是唯我的。因为此种互惠并不是像列维纳斯所批判的那样“从我出发经过你的反射又回归于我”,相反,“我对你”的回应意味着从我出发走向他者,而“你对我”的回应并不会把“我趋向他者的路”折回,只是使我成为了我,一个主体。换言之,“我与你”的相互回应关系只是使我成为了我,使你成为了你。这并不是向我回归的唯我论。况且如布伯所说,这种“我与你”相互玉成的关系发生于“之间”,“之间”并不偏向任何一方,既不是唯我的,也不是绝对唯他的,而是代表着一种公平和平等。事实上,奈维・高登(Neve Gorden)也指出“对于布伯,伦理并不始于他者,而是始于我与你之间互惠的关系。一个人从其自身出发,但并不以其自身为目的或全身贯注于自身,而是趋向他者,期待他者的神秘的降临,期待恩典的降临。” Neve Gorden, “Ethic and the Place of the Other,” in Peter Atterton, Matthew Calarco and Maurice Friedman, Levinas and Buber: Dialogue and difference, Pittsburgh,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15.

关于第二点,列维纳斯对“之间”关系有同一倾向的批判,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与列维纳斯个人的经历有关。20世纪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在战争中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显示出了最残忍的同一他者的暴力。身为犹太人的列维纳斯更是深感这暴力之痛,因为他大部分的家人都受到了纳粹的迫害。然而就在列维纳斯被这可怕的受难所折磨的时候,他一直崇敬的海德格尔却倒向了纳粹一边。这再一次给他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也迫使他去反思西方文化。他发现西方哲学和文化始终是追求同一的,正是对同一的追求导致了对他者的迫害。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在存在中,一切共在都只是形式,终究会被存在所吞噬。要抵制这同一的暴力,只有存在之外。也就是说,他者只有在超越的高度,在存在之外,才能抵抗暴力。对于列维纳斯来说,存在不是乐园,而是可怕的喃喃自语的夜,只有那存在之外的他者才能将一线光明投射进来,呼唤我,要求我的回应,并将我带出黑夜,使我获得拯救。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实际上是用哲学思考对奥斯维辛和存在论的同一暴力做出的面向他者的伦理应答。可以说,对同一的思考贯穿了列维纳斯思想的始终,在这思想的每一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同一暴力的拒斥,和回应他者的呼唤。对布伯的批判其实是这思想的反映,列维纳斯在批判中不断表露出对“我-你”共在之“共”的担心,他很担心这种“之间”的“共”在变成了新的同一体,把“我”、“你”都吞没。但是在我们看来,布伯所强调的我你之间的共在,并不会构成一个新的共同体,正如布伯所说“之间”是一种情境,在此情境中,我你相互尊重,此间并不存在任何同一,也没有对任何一方的迫害。事实上,布伯也反对同一的暴力,只不过个人经历的不同,使他选择了关系路径。同为犹太人的布伯一生都在积极参与犹太振兴工作。早年他曾参加锡安主义运动,但他发现锡安主义者过于追求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利益,而忽视了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性。后来他加入了犹太教的哈西德运动,并深受哈西德主义的影响。哈西德主义认为上帝栖居于他的创造物之间,即人与上帝共在。在哈西德主义的影响下,布伯主张上帝“是从生存(existence)本身的直接性中流射出来的”。 [德]马丁・布伯:《论犹太教》,刘杰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8页。正是依赖于上帝的共在,“我”与“你”建立了完整的统一关系。上帝作为永远不会被同化成它的“永恒之你”联结着每一个你,“不断延伸的关系之线在‘永恒之你’中欣然相结。每一个别之‘你’皆是对‘永恒之你’的洞见;每一个别之‘你’皆向‘永恒之你’称述原初词‘我-你’。” [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64页。这种联结是亲密的、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所以布伯用“du”而不是“Sie”来称谓“你”,在德语中“du”(你)用于亲近、关系密切的朋友之间,而“Sie”(您)这一尊称用于陌生人之间或正式场合。可见正是由于布伯和列维纳斯生活经历、信仰背景的不同,使他们在对“之间”与“同一”的关系上出现了分歧。 关于第三点,列维纳斯批判布伯“之间”关系的理想性,确实点中了对称性关系的关键。如列维纳斯所指出的,对称的“之间”关系的发生依赖于我你的相互回应,但是这种同时性的相互回应是非常罕见并极难发生的。反而更现实的情况是,只要求我转向他者,而非要求他者同时转向我。其实布伯也承认这一点,所以他才把非对称关系称作不完满的相互性,并作为特例划入了相互性的范畴。这其实是扩充了相互性的范畴,使其既包括对称性关系也包括非对称性关系。在我们看来,布伯本想通过这种扩充增强相互性关系的包容性,但是却适得其反,彻底改变了相互性的性质。因为,在此扩充后的相互性中,由于非对称关系要比对称性关系更易建立,反而使非对称关系成为主要方式,对称性关系变成了特例。布伯的妥协恰恰说明了对称性关系的局限。确实对称性关系要比非对称关系更难实现。在我们看来,列维纳斯在某些方面是对的,伦理要求的是我的改变,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不能要求他人的付出,而是要比他人付出更多。但是列维纳斯在坚持自我与他者的非对称关系时,又将他者放在过高的地位,使我与他者完全不对等。尤其在要求自我为他者承担无限的责任时,对自我的要求太高,甚至有为了他人而忽视自我的倾向。我们认为,伦理确实是始于我与他者的不对称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我对他者的回应,而排斥任何他者对我的回应。虽然我不能要求他者的回应,但他者若回应我,我则欣然接受。因为他者的回应也成就了我的主体性,使我作为更为完整的我来回应他者。否则只强调单方面的对他者的回应而忽视了对我的回应的话,我的主体性则因为未被尊重而处于异化的状态,作为这样不完整的我来回应他者也是不完全的。所以完满的伦理实现于我与他者平等尊重的相互回应之中。布伯所揭示的对称的“之间”关系其实是主体间关系的最高理想。虽然不易实现,但并非不能实现,我们不能放弃这一理想。

四、结语

纵观列维纳斯对布伯的批判,可以看到,布伯和列维纳斯的思想正是对我们这个时代各种唯我、同

一、消解他者的暴力的伦理回应。虽然其思想存有分歧,但是在这分歧背后却始终贯穿着同一个主题,即如何克服唯我论从而走向他者。正是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使布伯提出了对称的“我-你”亲密平等关系的美好向往,而列维纳斯则更多地体会到了此问题的沉重性,并出于对同一暴力的抵抗,提出了非对称的他者伦理。也正是围绕此问题,人们展开了对称与非对称等相关问题的争论。而在当今,对于我们来说,面对各种各样的道德危机和对他者的伤害,这一问题同样是迫切和凸显的。希望通过对此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能够在布伯和列维纳斯为我们开辟的伦理世界里继续前行,从而使广博无垠的爱在我们心中滋生,使我在爱中走向他者,回应他者,与他者真实地相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试论维纳斯式的人体美
发布时间:2023-06-21
[摘要] “维纳斯”是“伟大的母亲”,其地位和 中国 的女娲相近实质上就是当时传说中的女神,美神。是美的化身,是美的集中体现。石雕维纳斯《米洛斯维纳斯》只是万事万物中的一份子,却为人们带来了永久性的美的享受。 [关键词]......
点燃批判性思维的火花
发布时间:2023-03-11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略了知识的双面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基于此,笔者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谈谈看法。一、大胆质疑,追求真理大胆质疑是彰显批判性思维的方式之一,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也是学生有问题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文本,挖掘文本内涵,鼓励学生交互探讨、大胆质疑,在交流讨论中深化对所学知识.........
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列维纳斯、卡西尔和海德格尔
发布时间:2023-05-13
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列维纳斯、卡西尔和海德格尔 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列维纳斯、卡西尔和海德格尔 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列维纳斯、卡西尔和海德格尔 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辩论,常常是含蓄远胜于直率,远远......
批判性思维测试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9
不断提倡批判性思维应该是20世纪教育的首要目标(如约翰杜威(JohnDewey)1910年的著作《我们如何思考》、1961年教育政策委员会的《美国教育的核心目标》),但人们所做的实际工作并不多。好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批判性思维教学受到了广泛重视相应地,曾经一度被忽视的批判性思维测试也得到些许关注。笔者认为,目前关于批判性思维测试的研究虽有亮点,但由于之前对这方面的忽视,其整体上仍不完善。更.........
批判思维
发布时间:2023-03-03
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 写作缘起 哲学家巴斯噶有一句名言:「人只是自然界?一根脆弱的芦苇,但这 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人类的优越性,在于其久思考能力,亦因此,能独立及正确地思考, 是我们不可或......
维纳斯的诞生
发布时间:2023-05-30
她全裸! 当然了,她刚刚诞生。她身边的年轻姑娘会帮她穿上衣服。这可不是寻常的出生,这是被我们称作“女神”的维纳斯的诞生。据神话记载,她出生时就已经是成人。 她的父母在哪里? 他们是在场的,但不以人的样子出现。据说维纳斯......
关于批判性思维测试
发布时间:2022-08-11
0 引言 不断提倡批判性思维应该是20世纪教育的首要目标(如约翰杜威(John Dewey)1910年的著作《我们如何思考》、1961年教育政策委员会的《美国教育的核心目标》),但人们所做的实际工作并不多。好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批判性思维教......
批判性思维与审计专业判断
发布时间:2013-12-18
批判性思维与审计专业判断 审计专业判断①能力http://WWw.LWlM.cOm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批判性思维在提升审计师专业判断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针对审计专业判断和批判性思维分别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
蔡和森对“陈独秀主义”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2-10-03
[摘 要]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负责人,也是中共党史上最具争议的领袖人物之一。“陈独秀主义”是陈独秀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时期,所形成的关于中国革命性质任务、主要动力以及与国民党关系等方面的错误观点和见解的总称。......
浅谈麦金太尔对管理的有效性主张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31
麦金太尔对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者所提出和坚持的关于管理的有效性主张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之所以进行这种批判,并非由于他一时的冲动或偏好,而是他批判当代西方道德话语和道德文化、重建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论传统这一整体思路的必然要求......
欧克肖特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与重构
发布时间:2023-03-16
摘 要:理性主义政治不同于政治中的理性,它主要是指近代以来在政治领域居于统治地位的技术理性。欧克肖特对此深入地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提出了 “暗示”的政治观,认为政治的运作有别于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民族传统和文化背景这块沃土......
霍布斯:自然法理论中的约伯 ——霍布斯论自然
发布时间:2023-03-16
" 一 问题 这是为什么?二 对问题的解释 记得在一篇有关弗朗西斯·培根的研究文章中,A·帕里-拉莫斯这样写道:“马克斯·韦伯生动地用之以形容现代欧洲文化性格的世界之解魅体现在多个领域当中。其中之一是宗教上的变革,重要性与此相......
对民法典编纂的批判性思考
发布时间:2022-08-03
对民法典编纂的批判性思考 对民法典编纂的批判性思考 对民法典编纂的批判性思考 [摘要]民法典编纂始终是大陆法系民法学者和立法者挥之不去的光荣梦想,但是,民法典并不是大陆法系民法的唯一选择,没有也不应终结民法形式......
空性与暴力:龙树、德里达与列维纳斯不期而遇的交谈
发布时间:2013-12-17
" 在一个面容能得到完全地尊重(就如作为非现世物那样被尊重一样)的世界中就不会再有战争。而在一个面容绝对得不到尊重的世界里,一个不再有容貌的地方,不发生战争也难。[2] 雅克?德里达 在日常的用法里,「暴力」一词,意指使......
分析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元素
发布时间:2023-05-01
虽然把批判性思维等同于论证性思维或论证技能并不合适,但也无可否认,论证技能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元素。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前会长格拉夫( GeraldGraff) 最近还在宣扬他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理念: 如果我们想要学生在高等教育和职业生涯上......
哈贝马斯对于作为意识形态的科技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7-28
【摘 要】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强调一种对话的关系,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完善的和有限的,因此需要不同的思想视角之间的交流,实现一种视域融合。哈贝马斯看到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科技占领了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域,从而变成了一种意......
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性
发布时间:2022-09-14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人们往往对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较为重视,对思念的批判性注意不够,这显然是不当的。因为在数学中,没有批判就没有鉴别,没有鉴别就没有数学能力,学生的数学能力,只能在批判错误肯定正确过程中才能获......
批判性思维在审计学中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3-04-09
摘 要: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创新,高等教育应该适应时代的需要努力培养创新人才,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批判的目的和本质是创新。审计本质上与批判性思维有着天然的联系,批判性思维在提升审计师专业判断能力中起着重要的......
分析视域下的批判性思维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22
1. 引言 批判性思维是指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 ,其主要理论来源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反思性思维。国内语言学研究领域较晚引入这一概念,以文秋芳教授为代表的外语教育研究者主张将其译......
评析马克斯·舍勒的主体间性思想
发布时间:2022-08-12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倾向,也是其理论建构的主要根基之一。现代西方哲学主要建立在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反叛之上。主体性哲学以理性、意志自由为根据,为现代性奠基。但是,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体性哲学遭遇困境,它不仅面......
浅谈帕斯卡概率逻辑的批判性反思
发布时间:2014-01-23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浅谈帕斯卡概率逻辑的批判性反思”,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帕斯卡概率逻辑的哲学探讨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进展和突破,尤其是最近......
熊十力对“种子说”的批判及其对佛教心性本体论的扬弃
发布时间:2023-03-30
摘要:种子说是唯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但是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却对种子说进行了针对性的批判,熊氏新论与唯识学之间的根本分歧由此可见一斑。熊氏对种子说的批判不仅反映出与唯识学相比,熊氏本体论更接近于中国化佛学的心性论,而且体......
波斯纳语境中对实用主义的理解
发布时间:2022-11-19
【摘 要】实用主义是20世纪美国的主流哲学,影响了美国的各个方面。实用主义本身是从实证主义当中发展出来的,其对实证主义既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发展。波斯纳是七十年代以来著名的法律经济学家之一,作为一个美国人,他也受到实用主义......
分析辩证唯物论对实验主义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4-10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破旧逐渐转向立新,开始探索用科学方法建构民主社会的方法与途径。胡适主张的实验主义与陈独秀提倡的辩证法的唯物论,是当时颇具影响的两种思想方法,它们代表了近代中国思想方法科学化发展的......
探讨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若干问题
发布时间:2023-03-09
0 引言 近年来,笔者参加了若干批判性思维论坛或会议,聆听了不少大会和小组报告,观摩了一些示范教学,也浏览了少量教学视频,感受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有一群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热衷者、志愿者和践行者,特别是一些大、中、小学学科教......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4-14
摘 要: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传递给大众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设计,一种绽放在人类身边生活中的芬芳,它的美即使不用语言来表达,也感动着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的每一个人以及全世界敬仰它的人群。通过对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的解析,总结出斯......
一些对罗尔斯的批评
发布时间:2023-02-10
罗尔斯所作的努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综合,即如上述我们说过的,他试图结合自由与平等,调和其间的冲突,想在不损害自由的前提下尽量达到经济利益分配的平等,在不"损有余"的前提下达到"补不足".罗尔斯不是处在一个极端(或者说,他与......
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对现代性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17
无论是谁说起法兰克福学派,有两个人是不得不提及的,一个是霍克海默,一个是阿多诺。霍克海默是法兰克福学派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他凭借着自身独特的学术智慧与人格魅力吸引了一大批久负盛名的学者围绕在他的身边以星丛之势开辟了法兰......
浅谈特里.伊格尔顿对形式主义批评的反思与批判
发布时间:2022-08-18
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话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发展中最富有张力的理论问题之一。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关注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并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批评与意识形态......
论批判性思维:权利、义务和美德
发布时间:2023-06-03
自从美国学者格拉泽尔(Edward Maynard Gla⁃ser)于1941 年提出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一词后,几十年来,许多西方学者或从不同的角度,或因不同的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各种阐释。从教育学角度,结合当下中国教育所面临的......
解析美国大学批判性思维教学
发布时间:2022-12-10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 1910年,被誉为批判性思维教学之父的杜威提出了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随后,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及一些学者,如奥舍尔史密斯、罗伯特恩尼斯、彼得范西昂等纷纷开始致力于研究批判性思维,并推动......
浅谈帕斯卡概率逻辑的批判性反思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27
论文一般比较麻烦,连格式都得做好,写论文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也不是很难只要你知道了格式,找到了材料,就方便多了。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
浅谈关于模态认证主体性验证的考察及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17
丘奇兰德认为,认识具有可塑性,随着对神经系统认知的逐渐深入,我们就能采用神经科学的概念框架来解释知觉特征。知觉可塑性理论也说明,人们关于知觉的信念原理的网络,从来都不是确定的,随着这一网络的变化,人们的内在意识也在不停......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7-20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本质的揭露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宗教划归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对其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消极作用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将宗教、哲学和艺术等......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批判
发布时间:2023-07-02
【摘 要】继帕森斯之后,吉登斯进行了社会学第二次理论大综合。他的理论体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行为主义流派的研究,可是多年来经由学术界以及社会实践的检验,证明其理论逻辑确实存在固有缺陷,对社会发展规律以及重大社会问题缺......
虚拟空间中的“完美罪行”:对网络游戏的批判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09
虚拟空间中的完美罪行:对网络游戏的批判分析传播学批判理论中的网络游戏,以用户主体性释放作为表征,勾勒出一个大众狂欢的图景,通过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满足用户特定需求及满足资本逐利的双重功能获得合法化。但从本质上讲,网络游戏是资本假借游戏之手施展反向全景式敞视机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游戏用户因沉迷而失去了批判性,成为被游戏这一仿象现实文化宰制和操控的对象。纪录片领域开始逐渐将视角转移向乡土文化,从《舌尖.........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3-06-02
摘要: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教师要重视起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基于此,阐明了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价值,分析了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及制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因素;同时,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阐述了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一、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价.........
浅谈对赫勒的历史哲学批判与对社会主义的新理解
发布时间:2022-11-27
在常识性的理解中,历史哲学和历史理论是很难区分开来的,历史哲学也就是历史理论,历史理论也就是历史哲学。但是,在赫勒那里,历史理论和历史哲学并不是一个东西,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赫勒的《历史理论》就厘清了这样一个问题,......
犹太人的批判性精神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2-13
犹太民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苦难的民族,又是最有智慧的民族。在漫长历史中遭遇数次大流散、大屠杀的犹太人,以占世界0.3%的人口,培养出了19.1%的诺贝尔奖得主[1],以及众多商界、政界、思想界、人文艺术界的精英。犹太人为什么这样优秀是人们热衷的问题,答案包括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强烈的危机意识,甚至优良的基因,等等。而本文将试图从批判性精神这一角度,解释犹太民族的成功特质,分析犹太民族的批判性精神产生的.........
浅析列维-斯特劳斯传播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5-15
" 论文关键词:列维-斯特劳斯 文化传播 跨界仪式 反思 论文摘要:作为结构人类学创始人的列维-斯特劳斯其思想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为传播学所借鉴的。文章试图勾勒出列维-斯特劳斯传播学思想的理论系统与主要观点,并具体从文化传播......
批判思维与审计教育
发布时间:2023-03-09
【摘要】本文以审计环境变化为背景,介绍了批判思维的涵义、审计中的思维误区及它们对审计学科的影响,并建议将提高批判思维能力作为审计 教育 和审计后续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资本市场也不是风平浪......
陈伯达组织“《红旗》学术批判领导小组”
发布时间:2023-02-26
陈伯达曾在所写《文革小组成立的经过》中说:“‘文革’前,周总理(毛主席那时不在北京,我认为周总理是奉毛主席的指示同我谈的)对我提出担任文革组长的职务,我认为不能胜任,不肯担任。记得,好像是谈过几次(三次?),周总理说......
集体主义为何屡遭批判和责难
发布时间:2014-01-17
集体主义之所以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遭遇来自个人主义等各个派别的批判和责难,原本是因为,它将特殊的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的情况下的道德原则,夸大为在任何情况下一般情况下人们行为善恶和道德优劣的终极评价标准。这一方向性根......
浅议学生合作学习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5-08-27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这对学生在主体性、合作技能及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发布时间:2023-01-01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和价值进行的个人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思维活动”。通俗地说,批判性思维是指学习者具有怀疑知识的真与假、有用与否等判断思维能力。随着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日益普及,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日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汉语教学需要做到学生、教师、课堂、评价系统等四个方面的要求。关键词:批判性思.........
萧伯纳的手术
发布时间:2023-06-30
萧伯纳因脊椎骨有病,要从脚跟上截一块骨头来补脊椎的缺损。手术做完以后,医生想要萧伯纳多付些手术费,便说:“萧伯纳先生,这是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的手术啊!” 萧伯纳说道:“这好极了,请问你打算付我多少试验费?” “……”......
批判与自我批判
发布时间:2023-07-13
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议沦文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思维能力跟不上,再好的文笔,再完美的章法结构,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在现今议论文写作当中,部分学生为了证明自我观点而故意对一些事情视而不见,把不利于自己的观点遮......
讨论康德对谬误推理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4-26
正是通过谬误推理和二律背反,康德揭示了理性超越它自身合法基础的倾向。康德指出理性超越自身合法性基础,超越了它所在的范围。司法程序认为这样的僭越和超越是不被许可的。理性曾经所做的是不合法的。谬误推理和二律背反在纯粹批判中......
论中西文化对女神身体的想象———以《洛神赋图》《维纳斯的诞生》为视点
发布时间:2023-07-07
人类对女神身体的想象是人类对自我身体理解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我的体现。不管是在欧洲旧石器文化遗址发掘出的丰乳肥臀的史前维纳斯雕像,还是中国女娲人首蛇身的远古神话形象,都寓意着人类对女神身体想象和创造呈现的悠久历史。随着......
理性的直觉主义--马利坦美学思想批判
发布时间:2013-12-19
理性的直觉主义--马利坦美学思想批判 理性的直觉主义--马利坦美学思想批判 理性的直觉主义--马利坦美学思想批判 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股诠释中世纪神学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纳思想的宗教存在主义思......
构建三维评点模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发布时间:2019-12-23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革除语文教育痼疾的良方,教W中笔者尝试构建三维评点模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三维评点模式中,教师要求学生不仅要评点文本,还要评点他人的评点,评点自己的评点,这实现了读者与文本、读者与读者、读者与自身、读者与引导者的多重对话交流。学生在三维评点中,不断思考,修正自己的理解,最后在逼近作品内核的同时提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发布时间:2023-06-27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一.何来"新保守主义"倾向?继80年代文化大讨论之后,90年代人们进一步正确对待过去被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儒释道精英文化,深入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多重关系,高扬人文精神与价......
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
发布时间:2023-04-09
论文 关键词:目的合理性 价值合理性 现代 性 论文摘要:马克斯·韦伯主要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阐述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目的合理性,另一种是价值合理性。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资......
浅谈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07
战国末期的荀子,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融会诸子思想的同时,对诸子也提出了许多尖锐而切实的批评,最令后世儒者非议的是他在 《非十二子》篇中对子思、孟子的批判。荀子言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
探讨没有批判,何来对话?
发布时间:2022-12-23
经典、名著和名篇(下文统称为经典),华光四射,却让人望而生畏。在经典阅读上,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暴露出自己的冥顽与悖谬:对待亲近的人,我们总是缺乏耐心;最好的东西,我们却常报以轻浮。有人将经典戏谑为谈及最多而阅读最少的读物,......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人间喜剧》的艺术力量
发布时间:2023-06-12
文学的价值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对文学的研究可以是多角度的,但对现实批判主义艺术力量进行独立研究的却很少。在不同的国家,由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生活状态的不同,现实批判主义所表现出的特点有所区别。而......
试论“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1-15
试论“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摘要:对“五四”的性质的理解近年来逐渐形成三种解释,即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解释。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五四”对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内在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其破除人们内心的道德束......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
发布时间:2022-10-31
好多年前,在一本旅游杂志上,我看到小说《曹雪芹》的片段,写福彭带着曹雪芹,小哥俩游览圆明园。 杂志还配了一幅白描插图,两人在一座庙前驻足,周围云蒸霞蔚郁郁葱葱,很令人神往。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这本书和它的作者端木蕻良......
无对称不任性
发布时间:2023-02-10
对称的美太多,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开始,人们便对对称建筑的美和意义理解颇深。金字塔的造型极为对称,在美的同时也用对称的稳妥将这种美保留了数千年。数学中的圆,一个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的图形,从各个角度看它都有着绝对的对称效......
论课程教学角度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2-11-1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二者都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联合国教科文1998 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主题报告《21 实际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不仅表现为专业训练、培养公民意识、培养......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地理学科学力培养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2-08-10
一、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批判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概括地说, 批判性思维有这样的特征或者能力:第一,求真。即对信息、观念采取怀疑的态度,力求辨伪求真。第二,理性态度。即观念和行动必须建立在合......
对丁玲《阿毛姑娘》的女性主义批评
发布时间:2023-07-26
内容摘要:《阿毛姑娘》是作家丁玲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女性们写就的一首悲歌、一篇祭文。阿毛姑娘年轻生命的陨灭显然是又一出“沉默的他者”的悲剧,她是底层人民,是普通农妇,偶然间觉醒了自我,于是挣扎、抗争,但最终还是被铁......
对党校主体班强化党性教育的多维思考
发布时间:2016-03-25
摘要:本文对党校主体班强化党性教育进行了多维思考,认为党校是轮训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主阵地,在革命传统教育、理论研讨、基地教学等教育培训中强化党性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党校的职能和作用。 关键词:党校 党性教育 思考 主......
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测评
发布时间:2022-07-21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直是中学语文界关注的话题,而且近年来有趋热的迹象。关于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的种种理论与洞见,终须付诸教学实践才有意义;而实践的路径与方法多种多样,必然无法绕过一个问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何测评。 只有基本......
技术与文化传播:对新媒介文化的批判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8
摘要:新媒介技术取得了不同于传统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其以交互性、即时性和小众化等特点拉开了与旧有技术的距离。既有研究多从中观和微观视角切入,认为新技术催生了新的文化产品,它与传统媒介技术背景下的“大众文化”有着质的差别。不同的研究视角决定了提问方式和分析路径的根本差异,本文中采用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社会批判理论的宏观视野,考察“技术”与“理性”的内在勾连,分析内置于两者间关系的三重维度,并以之为逻辑出发.........
从女性主义批判视角解析“蛇蝎女佣”
发布时间:2023-05-13
继《绝望的主妇》之后,由马克・切利主创的《蛇蝎女佣》获得了中国众多女性关注,不同于《绝望的主妇》所描述的美国中产阶级妇女的困境及奋斗历程,《蛇蝎女佣》描述了五个拉丁裔女佣和富有女性之间的合作及冲突,这部剧大胆地描述了第......
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局限性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3-07-05
第一,法兰克福学派站在旧的文化贵族立场,以文化精英自居,强调人与现存社会、人性与科技、文化艺术与时代的对立,以先验的道德伦理价值观来衡量文化艺术和文化生产,因而使得其理论严重滞后于时代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要求。1937年,霍克......
论析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5-13
" [论文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 [论文摘要]:阿多诺从美学角度和意识形态控制角度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有着独特的魅力,但在实践中却遭到了失败。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困境正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困境,即理论上的逻辑并未合......
论黑格尔对旧形式逻辑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1-20
一、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所获得的是思维形式规律,作为形式规则,能保证在形式上之必然,但不能保证内容上之必然。 亚里上多德基于S是P这一基本形式,研究各种性质、种类、关系及概念。S为现......
胡塞尔对康德的先天学说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2-07
内容提要 胡塞尔曾多次批评康德缺乏真正的先天概念。康德囿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双重束缚,未能真正把握由笛卡尔所开创的“哲学的先验动机”。胡塞尔认为,康德不是休谟的后继者,因为他没有真正理解“休谟问题”,因此,他的......
李泽厚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探究
发布时间:2023-03-10
引言 李泽厚是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哲学家。他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以提倡和宣传实践美学而成名。70年代末,他开始转向对康德哲学的研究。作为研究的重要成果《批判哲学的批判》于1979年首度发行,即刻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此书的......
关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发布时间:2022-08-08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培育独立人格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关键词:高中历史;批判性思维;提升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7-036-01一、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育观念中,一直不能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是讲究教师权威、教材.........
萨托利民主理论批判
发布时间:2013-12-19
萨托利民主理论批判 萨托利民主理论批判 萨托利民主理论批判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就萨托利《民主新论》中所暴露出的某些理论问题进行了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批判,力图阐示传统民主理论在相关问题上......
政治性翻译中的主体间性
发布时间:2022-12-10
摘 要:本文以政治性翻译文本为依托,用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分析政治性翻译中的主体间性。在分析政治性翻译活动参与者的同时,以张璐的翻译实例为例阐释了政治性翻译中的主体间性,最终得出要得到顺畅准确的翻译结果,要充分考虑翻译......
对“教师毫业化”坝代性范式硇批判和反思
发布时间:2023-07-09
"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现代性范式 职业与专业 技能培训 论文摘要: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教师专业化”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主要是把教师工作理解为技术性职业。而非认为是专业。由此,在实践层面也是恪守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
俄副总理称明年将对北极一大块区域宣布主权
发布时间:2022-09-26
据法新社和英国《每日电讯报》7月6日报道,在争夺北极大量未开采能源的竞赛中,俄罗斯似乎已经领先一步,称希望能在明年正式宣布,拥有北极地区一大块区域的领土主权。 俄罗斯副总理伊万诺夫6日称,俄罗斯计划在明年向联合国提交一份申请......
由一道走红网络的试题引起的批判性思维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12-10
不久前,一则最烧脑题走红网络,出题者提问“如果昨天是明天的话就好了,这样今天就是周五了.句中的今天是周几?” 一时间网友纷纷摩拳擦掌,有解读语义的,有列公式计算的,还有用编程推断的,周三?周五?周日?周六?各种答案互......
分析教师提问与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6-12-22
1. 引言 培养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方面,国内外有许多实证研究,总体来说,这些研究都发现尽管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幅度不大,但课堂教学干预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值得指出的......
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布时间:2023-07-03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不可回避的话题。当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正在面向未来、谋求发展, 特别需要创新、创造, 然而创新、创造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我们不能排斥批判性思维, 不能认为批判性思维也许会培养......
霍布斯笔下“利维坦”的建构模型
发布时间:2023-01-21
【摘 要】“利维坦”是统一、强大、无上的主权国家的代名词,霍布斯作为近代契约论初期阶段的旗帜性人物,他的国家学说以 “双重人性论”为起点,以“自然律”为桥梁,最终通过“权利的互相让渡”(契约)构建起来的。 【关键词】利......
对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思潮中的自由与暴力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2-10-09
[关键词]中国;无政府主义;绝对自由;暴力;批判 一、无政府主义在中国 欧洲无政府主义是中国无政府主义的重要来源。欧洲无政府主义最早提倡者葛德文《政治正义论》中提出“绝对自由”“反对强制”“均平主义”的理念。德国人施蒂......
协商民主理论的决策合法性构建及其批判
发布时间:2023-01-11
摘要:代议制民主的决策合法性危机引起了协商民主理论的反思。协商民主理论通过对公民平等而直接参与的诉求、决策程序正当性的制度设计、公共理性的运用和对共识与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从价值和程序两方面来努力重建决策的合法性。协......
对“多元建筑论的文化审视与批判
发布时间:2023-01-17
关键词:建筑 多元文化 整体主义 创造 论文摘要:本文以整体主义美学思想和后文化理论,研究建筑中的多元建筑文化问题,认为在国际性、趋同性中追求地域特性和个别性,是建筑的重要风貌。作为情感符号、凝固的建筑,理应在多元并存的R......
论文化研究的“批判性”和“现实性”
发布时间:2023-02-21
内容提要 批判性和现实性是包括“文化研究”在内的诸多学科领域的关键词。文化研究中的“批判性”和“现实性”有着复杂的理论分歧,审视两个概念的多义性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语境中的文化研究。具体而言,“批判”的内涵极其多样,体......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问题导向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6-12-22
1 基本概念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面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通过思维诊断、审查和反思,使思维更趋客观、理性和严谨,是独立思考精神和严谨审慎态度的统一。其精神核心在于开放......
波普尔对赫拉克利特的批判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26
波普尔在现代西方以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闻名于世,他将这种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运用于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对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历史主义进行了多方位的批判,在思想界尤其是在大众思想及通俗层面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国内波普尔思想的研究......
浅析英语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要:以英语议论文写作为例,尝试从加强论辩结构训练、创造自由批判环境、鼓励母语深层阅读思考、更新课程设置理念等方面探讨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对策。关键词:英语写作;教学方法;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多教师提出当前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一大问题是没有想法,不会思考,换言之,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纵观学生英语议论文的写作质量,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内容缺乏深度,缺乏独立的批判精神;二是论辩结构不完整,缺.........
“v+上/下”结构的不对称性
发布时间:2022-08-23
摘 要:“上”和“下”作为一组反义词,在“v+上/下”结构中呈现出不对称性,以往学者从性质、意义和用法对该结构做出了大量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对这一结构的不对称进行描述,以期能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 关键......
论传统文化对教师批判精神的抑制
发布时间:2013-12-18
" 摘 要:人与文化须臾不可分。文化影响个人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文化对于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形象的塑造和教师个体心理的建构上。个体在获得教师身份的同时就等于形成了一种 “身份性人格”。这种......
对中国民谣音乐兴起的批判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8
对中国民谣音乐兴起的批判与思考民谣音乐是众多音乐流派中的一支,由于其简单、纯粹、朴素自然的同时具有极强的现实感染力,是最为亲近大众的音乐形式之一,在当下的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十分流行,呈现出显著的大众文化特性,因此成为批判的对象之一[1]。中国的历史上从《诗经》开始就有诗歌民谣就反映百姓的日常生活,对某些不良现象进行揭露、讽刺,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近代的校园民谣作为一种清新悠扬的音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