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史式先生与中华民族史研究

史式先生与中华民族史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05-19 11:42:19
史式先生与中华民族史研究
时间:2016-05-19 11:42:19     小编:汤逢余

史式先生(1922-2015)是一位有影响的史学家。数十年来,先生以自己特有的风格和视角,持续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自20世纪90年代初,史式先生作为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发起并主持开展了新的一波“中华民族史研究”。先生提出并号召编纂一部打破旧史学格局,突破传统局限的,以新的观点新的框架新的视野来统领的《中华民族史》。为此,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向海内外慎重提出要编纂一部新的《中华民族史》。围绕编纂一部中华民族史的主张,先生多年来往来于海峡两岸,奔走于祖国南北,提出了若干重要的设想,形成了一系列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开展了大量的组织和研究活动。

作为后学,我与先生相识相熟已有多年,有着难得的忘年之交;自先生提出编纂一部新的《中华民族史》,我即了解这一重要事业的大体过程。先生也每每通过这一事业对我产生多种影响。我谨将这一段我的认识和经历简述如下,以供有意者参考,并以此文纪念史式先生。

一、“中华民族”概念

1.民族与国家是两个概念

关于中华民族的概念,近代以来国内有着大量的研究,各家也有不同的说法。厘清“中华民族”的概念,是中华民族史研究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最早提到“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是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1]。1903年他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梁启超在1905年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梁启超对于“中华民族”的结论性看法就是:“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这样,就由梁启超奠定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现代意义之最初表述。当然,这个表述在那个时代还没有涉及今天我们所讲的“海外华侨”问题。

为了中华民族史的研究有一个普遍认同的逻辑范围和清晰概念,史式先生首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辩证性质的说明。先生认为:何谓“中华民族”?这是一个经过长期探讨至今未能做出明确答案的问题。史式先生认为,过去有的工具书将“中华民族”等同于“我国各民族的总称”(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或指“组成中国各民族的集合体”(台湾三民书局《大辞典》)。先生分析产生这种说法的原因:混淆了民族与国家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这个群体乃是长时期自然形成,成员之间的认同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这个群体是人为与武力所造成,成员之间的认同是国籍认同、政治认同。一个人的国籍可以一朝改变,但是民族属性的改变则需要几代人或者更长的时间。遗憾的是,我们过去对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普遍不重视、混淆不清的情况,由来久矣。因为国家之说,为时已久;民族之说,至近代始产生。所以历史上常以“国家”代替“民族”。过去所说的“爱国思想”,实指“民族意识”;“民族英雄”与“爱国志士”似乎并无不同。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既有“中华民族”的提法,又有“中华国族”的提法,或者只提“国族”,这就真正把“民族”与“国家”混为一谈。直到70年代,台湾《民族学研究集刊》中尚有提及“中华国族”的文章。进行宣传之时,对民族与国家未能分清,尚无大碍;但在科学地研究历史之时,这种混淆即不能容许。先生强调:在探讨“中华民族”的 内涵与外延时,不宜提到国家,以免产生混淆。我们应能摆脱“国家”这个概念来解释“中华民族”这个概念。[2]

史式先生说,将“民族”与“国家”混为一谈,也有历史上的原因:“过去修史,无论官修私修,无不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首先是修史者从精神受到封建王朝的压抑,不敢也不能畅所欲言。历代史书观念之陈旧,使人有几乎窒息之感。今人所处的时代,姑无论民主和程度如何,至少已无君主,自比古人享有较多的自由。其次是修史者从物质上到客观条件的制约,难以探讨历史的真面目”[3]。

史式先生针对将中华民族理解为“指组成中国各民族的集合体”的观点而指出,如此解释,不够严密,很容易得出“中华民族”即“中国人”的结论,混淆了“民族”与“国家”的界限。先生认为:民族和国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中华民族”与“中国人”也是两个概念。那么“中华民族”包括什么内容?他指出,应包括:

――汉族;

――居于中华大地接受中华文化的各少数民族;

――海外华人。

在解释“中华民族”一词时,先生说,除了说明哪些人属于中华民族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必须加以说明,即“中华民族”是由“华夏族”“汉族”逐渐发展而来。4000年来,族名的变化是: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三者的内涵不同,性质也不同。历史过程是: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性质是:华夏族是一种“民族联合体”,汉族是一种“民族整合体”,中华民族是一种“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以中华文化与一定的血统关系为纽带的包括汉族,国内各少数民族与海外华人在内的一种民族共同体。”[4]

史式先生建议“中华民族”可释为:“中华民族,是以中华文化为一定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包括汉族,国内各少数民族与海外华人在内的一种民族共同体。其民族意识产生于西方殖民东来之后,中华民族的名称则正式产生于辛亥革命推翻清廷之时。”[5]

2.海外华人应属中华民族范畴

可以看得出来,史式先生论述中华民族时,重视并强调海外华人,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构成之一部分。史式先生说,海外华人是否应当包括在“中华民族”之内,值得探讨。保留中国国籍而侨居海外的侨民,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是中国人,自然不成问题。需要讨论的是已入外国国籍的华人,究竟还算不算中华民族?有人认为不算。1991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有的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海外华人聚居的区域正在形成华族”,“华族不属于中华民族,海外华人由‘落叶归根’转为‘落地生根’,其结果长成的树是另外一种树”。史式先生认为这种观点难以成立。因为所谓“落叶归根”是指侨居国外,以后尚有回国的打算;所谓“落地生根”,是指入外国籍,不想再回祖国。其变化是国籍的变化,不是民族属性的变化。长成一棵树总得有种子,松树的种子长成松树,柏树的种子长成柏树。这种树的种子怎么能长成另一种树?已入外国籍的华人,对其居留国只是国籍认同、政治认同,“华人”的民族属性不变。他们与中华民族则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二者并无矛盾。在外籍华人中,绝大多数都自认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虽然由于某些现实原因而接受居留国的国籍,但都身居海外,魂系中华,只要有机会,总愿意为祖国效力。对于这些人,我们有什么理由和他们一刀两断,不承认其为中华民族!这不仅缺少理论根据,也太不近人情。[6] 

  3.“中华民族”一词在现实生活中有其复杂性

近代以来,以“中华民族”为认同对象的共同体呈现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史式先生针对将“中华民族”在政治和文化上混用的情况,区分国家与民族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强调中华民族理应包含海外华人,从逻辑理据和民族情感两个方面说明海外华人与“中华民族”的内在关联性。史式先生的这种论证和想法确有实实在在的合理性。对于某些辞书将“中华民族”解释为“我国各民族的总称”,固然有其简单化和非科学性之处;而要科学合理地论证“海外华人属于中华民族”,因其有着复杂性,则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是,海外华人属于“中华民族”这一命题,在今天,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刻学术价值的话题。这不仅在根本上可以解释海外华人与“中华民族”的内存关联性(阐述这种关联性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特性是一个紧迫的课题),也能够准确、合理地说明“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同时,也可以回答现实提出的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

本人曾在一篇短文中谈到“中华”与“民族”的结合:“‘中华’与‘民族’的结合,是经过政治、文化以及汉族和其他民族自身发展的结果,是带有更大概括性和更强感召力的概念。今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是普遍受到汉族、各少数民族以及海外华人的欢迎和接受,具有最大限度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可以进行更深入探讨并使之更具有规范性、所指性、概括性、科学性的明确概念,它应指:自古以来凡有炎黄血统的人群,而不论其古代的华夏或蛮、夷、戎、狄等各少数民族,也不论是今天的汉族或各少数民族及一部分未识别的人;不论是国内居住(含港、澳、台)的各族人民,也不论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已加入或未加入所在国国籍的华裔),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范围”。[7]

实事求是地讲,“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比较严格的学术研究中,可以作为一种“民族”或“民族共同体”来对待;可以作为国内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内56个民族的上位概念来使用。但是,我们都能够体会得到,“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许多时候并不完全是一个学术性的概念,并不完全限于“民族”的含义。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生活中,“中华民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充当了“中国各民族”的代表,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国家”的代名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或中国的生存和发展),使我们从更深一层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真实含义和深层内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随着近代以来国家历史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包容了中国人作为政治追求的各种愿望。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就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当中国处于最危难之时,全体中国人发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样的呼叫。这是那个时候最能够表示全体中国人和整个国家意志的真切呼喊。可以这样理解,抗日战争是最为明显地使“中华民族”成为民族实体和政治国家结合的大事件。一方面,这场持久而壮烈的抗日战争将中国国内全体成员(中国人)和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的精神聚集起来,其凝聚力和号召力就是“中华民族”的观念。这场持久而壮烈的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不仅成为文化意义上而且成为政治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全体的感召核心,体现了“中华民族”作为民族文化概念的巨大包容性,同时也体现了这一概念在现代意义上所增添的丰富政治内涵。抗日战争不仅使整体的中国人达到空前的团结,也使以“中华民族”为认同对象的共同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强度和团结状态。而在今天,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持续上升,中国的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加得以延续提升。延续中华民族的这种团结,珍惜中华民族的这种凝聚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自抗日战争以来,直到今天国家呈现出的中华复兴态势,很大程度上是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中华民族”一词内涵的丰富性,也说明了这一概念的复杂性。

二、中华万年史

1.中华应有万年史

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把中国历史的框架和脉络进行了高度概括:“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启步,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8]

中华民族万年史,这是史式先生在对中华民族研究进程中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个基本观点所针对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共识”。这个基本观点乃是对这一“共识”的突破和重新认识。

史式先生认为,长期存在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共识”,其依据有三个,一是建立在神话、传说基础上的黄帝纪年,至今年(公元1992年)不过4690年;二是中国历史纪年表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至今年不过2833年;三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年不过3000余年。这是因为过去缺少过硬的材料能够证实中华民族更长的历史。而近数十年来,考古材料不断发掘出来,历史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上下五千史”的说法已再难延续。因此,史式先生依据三个方面的理由,来论证“中华万年史”:

其一,古代文化遗址的陆续发现与碳-14测定古物年代方法的普遍应用,使中华文明史从距今5000年上推到距今7000年以前。例如从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来看,距今7000年以前的先民的生产水平与衣食住行等等,都能说明他们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农业时代,其文明源头还可以上推一二千年;

其二,对彝族古历法与古文字的研究成果表明,他们的文明史已有七八千年之久,甚至有距今9000年之说;

其三,对各少数民族神话、传说的研究成果表明,过去误认为是华夏族的神话、传说大都来自少数民族,找出了真正的源头。其所反映的时代也就大大提前。

2.中华文化起源是多元的

史式先生在《编纂〈中华民族史〉的构想》之“中华文明源头问题”中说:“关于中华文明的源头问题,说法不一。传统的说法是一元论,即源于黄河,源于中原。故有‘黄河母亲’、‘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等说法。由于几十年来……长江流域某些古代文化遗址更早于黄河,因此,近年来遂出现了二元论:即长江、黄河同为中华文明之源;或者竟直指长江流域为中华文明的第一源头,黄河流域则为第二源头。又因为除江、河流域之外,还有其他地区也有远古文化遗址发现,所以又有多元论的说法。不过‘二元论’与‘多元论’并不冲突,可以并存。因为迄今为止,在全国已发现的许多古代文化遗址中,还是以长江、黄河两流域的文化遗址时间较长,其他各地均次之。 一元论所持的理由大致是:

一、中国猿人、山顶洞人均发现于北方。

二、古书记载的杰出人物,如尧、舜、禹、汤等等,大都活动于北方。

三、古代文化遗址,以在黄河中、下游发现者居多。

四、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炎黄二帝主要活动地区也在北方。

五、历代封建王朝首都大都建立于北方”。[9]

史式先生说,上述这些理由之中,大部分都只能作为参考,不可作为根据。近几十年来,考古新发现与考古新技术的产生,有力地否定了“一元论”“中华文明始于北方”的说法。史式先生举例说:

“一、1965年云南元谋猿人化石发现,证明元谋猿人比中国猿人要早一百多万年。

二、70年代碳-14数据公布后,世人始知东南地区一系列古代文化遗址皆与黄河流域古代文化遗址时间不相上下,有的还早于北方。

三、中原文化始于夏族,经考古工作者认真研究,始知夏文化的源头来自越族先民,即中华文明并非始于北方。

四、中华民族之前身汉族、华夏族都是多源的,既云多源,即无共祖。炎、黄为中华民族始祖、共祖之说,实不可信。

五、历代封建王朝首都虽然多在北方,但是全国实际上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多在南方。

我们若以能够反映人类文明程度的各项发明创造加以比较,则不难看出,南方实多于北方。若不囿于成见,应该承认‘长江文明’早于‘黄河文明’,也应该承认‘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当然,中华文明是多源的,也是多元的,若谓‘江、河同是中华文明之源’,自是比较审慎的结论。”[10]

“中华民族史”两主编之一,台湾方面的史学家黄大受认为史式先生提出重新编纂一部中华民族史的提议很好,“深以为是”。他同时认为:中国史学发达甚早,自《尚书》《国语》《春秋》《左传》《史记》《汉书》以下,两千多年来历代史书连绵不断,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独一无二。但就近代观点而言,我国之史学、史书却不无可议之处:盖史书形式上之完备并不等于内容上之正确。简言之,可议之处有二:一曰观念上之局限性。历代“正史”,皆成书于封建社会,其忽视民族群体之活动,记事多以帝王为中心,原不足怪。但是成书于1928年,即辛亥革命17年之后的《清史稿》,仍以国民革命之对象腐朽之清廷为正统,斥徐锡麟、秋瑾等革命烈士为“谋乱”,诋毁辛亥革命为“倡乱”,颠倒是非,令人难以容忍。这样的史书何以能起到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作用?二曰内容上之局限性。进入20世纪以来,尤其是近数十年来考古工作成绩斐然。安阳甲骨文之出土,使商代历史真相大白,大陆与台湾许多古代文化遗址的发掘,使得千万年前中华民族先民的种种活动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尤其是用碳-14测定古文化遗址的年代,对考古界、史学界带来一次革命的冲击。河姆渡早期文化,证明了中华文化不止五千年,其起源也不限于黄河流域,使人感到旧史书记事与史实相距太远。

三、编纂一部新的“中华民族史”

编纂一部新的“中华民族史”,史式先生考虑已久。早在1990年11月,《社会科学报》发表“本报专访”,刊出《一个振奋当代中国人精神的构想:尽快编纂一部中华民族史》一文,介绍史式先生公开倡议编纂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历代“正史”的《中华民族史》。[11]这篇文章发表后仅短短一个月,史式先生就收到海内外的学者与读者来信四百多封,热烈响应。台湾《联合报》也发表了这一新闻。两年后,史式先生应邀访问台湾,在台湾与史学界进行了交流并作了有关学术报告。他编纂一部新的《中华民族史》的想法,得到台湾著名史学家黄大受教授的支持,并与台湾一些历史学者达成了两岸学者合作编纂《中华民族史》的初步协议。

1.旧史书有种种偏颇和弊端

为什么要编纂一部新的“中华民族史”?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史式先生认为,这是因为过去的史书存在大问题,主要是“五偏”“两个不足”和“四个中心”。

“五偏”:

一是偏重帝王将相,忽视民族群体。对于帝王将相私事,记载不厌其详,往往连篇累牍;而对民间社会生活,常常一语带过,甚或全无记载。荀卿名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纵观二十五史,需要记的每每漏记或少记;不需要记的,则连篇累牍处处滥记,这种旧史书被有识之士斥之为“帝王家谱”。只有以“水史”为主,“舟史”为次的写法,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才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是偏重统治民族,如汉族及北魏之鲜卑、元之蒙古族、清之满族,忽视被统治民族。而对于从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记载每多疏漏,至今尚有一些少数民族因不明族源而被称为“未识别民族”,可为史书记事疏漏之明证。不少出土文物可以说明许多重大的发明始于南方。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上,作出过重大贡献。只因为他们未曾“入主中原”而忽视其历史,显然太不公平。

三是偏重军事、政治活动,忽视经济、文化发展。史书记事,沿着“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老路,只记历代王朝的兴、亡、分、合,全不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众所周知,军事、政治活动虽然轰轰烈烈,只不过是一时的上层活动;只有民族群体所创造的共同经济活动、共同文化才是维系全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历代史书舍本逐末,滥收大量官场文书与军事战报,被人讥为“断烂朝报”“相砍书”,不为无因。

四是偏重对权力、权术之记载,忽视对才智、学术之记载。凡在凌烟阁上绘影图形,凡被朝廷树碑立传者,大抵皆文臣武将。帝王将相之被歌颂,以其有权力;谋臣策士之被推重,以其有权术。他们的活动,主要是对封建统治有利,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民族进步,未必能有多大作用。相比之下,对于民族群体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物,反而记载寥寥,不为后人所知。像建造赵州桥的李春,仅仅留下一个名字,不知何许人也;像祖冲之、李时珍这样的大科学家,也是外国人先加以重视,然后才引起我们的注意。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功盖当时,泽被后世,而一部《中国科技史》却有劳英国人李约瑟来撰写,真是贻笑万邦,不知何以自解!忽视科学、技术,正是中国社会发展十分缓慢的重要原因。史书记事偏颇,不能辞其咎也! 五是偏重国内史事,忽视海外华人。海外华人,和平移民,在长期的和平交往中,与别的民族进行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贡献给全人类。他们一批批离开故土地,漂流海外,在全世界到处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对居留国作出很大的贡献。他们的奋斗事迹值得在《中华民族史》中大书特书,但是历代史书对于他们活动或一语带过,或一字不提,甚至斥为自绝于“王化”的化外之民,令人遗憾!

“两个不足”:

历代史书的两个不足之处――

一个是时间上的不足。过去的史书记载中华民族史,只不过追溯到炎黄二帝,即人们常说的“五千年史”。而目前考古工作的成就,早已把中华民族的历史推出了“五千年文明史”的框架,而达到了六千年、七千年、八千年甚至接近万年。我们岂能老是株守“上下五千年”的旧说!

再一个是空间上的不足。过去的史书都是王朝史、国家史,词皆以国界为限,被搞一刀切;对于中华儿女在境外的活动,一律置若罔闻。这就等于画地为牢,闭目塞听,使许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头绪不清,叙述不明。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却成为千古之谜。过去史书不记海外华人史实,这是一种显然的不足之处。海外华人,艰苦奋斗,团结图存,不仅长期保存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锻炼出一种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海外华人在近代的成就引人注目,他们在经济事业上出人头地,在科学技术上名列前茅,说明中华民族的智商绝不落后于世界上任何自居于优秀的民族。他们长期奋斗的历史应该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史中一个重要部分――这对于今后我们全民族的发展、进步,会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四个中心”:

历代史书存在“四个中心”,即帝王中心、中原中心、汉族中心和儒家中心。史书记载既以帝王为中心,必然忽视民族群体的活动,并且强调“正统”;史书记载既以中原为中心,势必要把一切美事归之于中原,对于中原以外美好的事情,可以视而不见;史书记载既以汉族为中心,往往就会掠人之美,抹煞各少数民族对于创造中华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史书记载既以儒家为中心,势必排斥百家,只许一家独鸣。学术上没有争鸣的自由,必然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

历代史书还有“三讳”:

“三讳”者何?《公羊传》曰“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Y梁传》曰“为尊者讳耻,为亲者讳过,为贤者讳疾”。史书的作用,在于鉴古知今,鉴往知来,吸取经验,接受教训。比较而言,似乎接受教训比汲取经验更为重要,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也。既然记事讳疾忌医,那又如何接受教训?既然记事隐恶扬善,那又如何能存信史?在“三讳”的要求下,历代史书的真实性,自然大打折扣。

2.需要补偏救弊

史式先生指出,历代史书中的“五偏”“三讳”“四个中心”和“两个不足”,乃是必须补救的“偏”与“弊”。如不补偏救弊,史书就不能起到应有的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作用。

历代史书中的“偏”与“弊”是如何造成的?史式先生认为,简而言之,有两个原因:一是受到陈旧观念的束缚;二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就“陈旧观念的束缚”来说,先生指出,无论官家或私家所修史书,过去的作者都难免受到时代的制约,受到自己头脑中封建意识的影响。要他们写出一部足以体现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的史书,自是强人所难。官家修史,执笔者皆是史官,未免顾虑重重,下笔踌躇,假话较多真话较少。私家修史,可以多说几句真话,但是条件太差,成书不易。无论官修私修,都可能有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但他们的记载和言论,也必然会受到排斥,为“正史”所不容。如刘知《史通》中之“疑古”篇、“惑经”篇,就长期受到指责。历代史书之死气沉沉,缺少活力,不足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原因即在此。

就“客观条件的限制”来说,先生指出,今人比起古人来,条件可谓大大改善。历代史书中的“两个不足”,在古人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古人治史,只能反复钻研那几部古书。文物少得可怜,大规模出土的地下文化遗址,更是无缘得见。100年前的人,对地下埋藏有大量甲骨文一事也不知道。治史时在时间上受到的极大限制,自不待言。有些人是《山海经》水平,有些人是《镜花缘》的水平。他们的记载,常常是道听途说再加上主观臆测,要求他们记载海外华人的活动,全无条件。

今人治史,足以突破以上两种限制。地下出土的大量文物,足以突破时间的限制;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足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而且目前科学技术的发达,使得史学家可以组织多学科的人员共同攻关,以解决许多疑难问题。过去把史学称之为文科,似乎与理科无缘;史学家可以和“老夫子”划等号,史学可以和“故纸堆”划等号。现在的史学家,完全可以利用考古学、语言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等学科的成果与技术,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出土文物经过碳-14测定,可以确知其年代,这是古人难以想象的事。

史式先生说,总之,对于一个已有上万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竟缺少一部全民族的历史书,不能使人“于本群(指全民族)之大势有所知”,实在令人遗憾。目前,编纂中华民族史的时机已经成熟:客观上有此需要,主观上有此可能。在下一个世纪(指21世纪)即将到来,世界上各民族竞争激烈之际,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急需有一部像样的史书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编纂一部《中华民族史》已经不是不急之务,而是当务之急![12]

3.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史式先生说,编纂一部新的中华民族史,就是要达到找出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应该尊重历史规律,编纂一部以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为内容的《中华民族史》,以取代长期存在的“汉族中心”和“中原中心”的所谓“正史”。

先生认为,研究中华民族史,不能重复历史循环论,这看不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我们要编纂的《中华民族史》看到的历史发展规律是不断地由分到合,绝不是由合到分。历史总是由涓涓细流逐渐汇合而成滚滚洪流,最后“三万里河东入海”;而不是海水倒灌入江,江水再回到许多小溪。例如“五胡乱华”这段历史,从国家史、王朝史的角度来看,显然是一种“分”,是由先前的“合”而出现的“分”(由西晋到五胡十六国);但从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来看,这正是北方许多民族融合于汉族的一个必要过程,为以后的唐代民族大融合创造了条件。 先生说,写出一部《中华民族史》,是要让人们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而不是一些表面现象;使人看到我们民族历史的全貌而不是一些枝枝节节的偶然事件。研究历史,编纂史书,不是为了古人,而是为了今人。研究历史的主要作用是鉴古知今,鉴往知来,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指出今人前进的道路。《中华民族史》的编纂,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复兴。

四、“中华民族史”的分期和编纂原则

1.“中华民族史”的分期

史式先生说,他主持编纂的《中华民族史》,既不是“中国”(各)“民族”“史”,也不是“中华”“民族”“史”,而是“中华民族”“史”。过去已经出版过一些“中国”(中华)各民族的“民族史”(唯独没有汉族史),那是对现有的几十个民族一一修史,由流溯源,平列叙述。其缺点在于割裂历史,因而很难把历史面貌描绘清楚。而这部《中华民族史》,是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来记载,由源至流,按时间顺序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先生提出编纂拟分为四个大历史时期进行叙述:

一是史前神话传说时期。自1万年前至夏代建国,共约6000年。

二是夷夏各族并立时期。自夏代建国至汉初,共约2000年。

三是汉为主体民族时期。自汉初至南宋,共约1300年。

四是中华民族形成时期。自元初至辛亥革命时期,共约700年。

2.《中华民族史》的编纂原则

先生提出其编纂原则有十条:

第一,打破王朝体系,改按全民族逐步形成、融合与发展的情况划分历史时期而记事。不用纪传体,不用编年体,而用一种近似纪事本末体的章节体。记事不受任何束缚,反对“削足适履”,要求“为足制履”。

第二,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来记述,如实反映其兴、衰、离、合的过程,充分肯定各少数民族在创造中华文明,以及维护这个民族共同体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努力排除“汉族中心”与大汉族主义的不良影响。

第三,反对英雄史观,反对个人崇拜,记事以民族群体活动为主。

第四,记事以经济、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第五,充分肯定对全民族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充分肯定对全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敢于彻底否定残民以逞,侥幸成功的独夫民贼。

第六,史学功能首在借鉴。我们并不反对别人选择某些历史事件作宣传,也不反对别人选择某些历史人物用作教育材料,但在我们的《中华民族史》中,则不容许以“宣传”作用与“教育”作用来冲淡借鉴作用。

第七,对于任何历史事件,不贴标签;对于任何历史人物,不戴帽子。力争客观地记述史实,一切是非功过,让史实来说明问题,让读者通过史实作出自己的判断。作者绝不希望把自己的爱憎灌输给读者,或者暗示给读者。

第八,一举打破时、空局限,努力填补古史的空白。大量补记几千年来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与域外民族交往的世界性历史事件;大量记载几百年来海外华人在全世界的活动与他们对全人类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第九,编纂此书,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在三年以内,编辑出版若干辑《中华民族史研究》,就本书中一些与传统说法大异其趣的新说法进行介绍,展开讨论,为本书以后的问世打下基础。二是以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50万至100万字的简编即《中华民族史简编》。三是以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500万至1000万字的正编,即《中华民族史正编》。

第十,此事为关系中华民族列祖列宗与万代子孙的大事,深望大陆学者、台湾学者、海外华人学者竭诚合作,共襄其成。

3.“中华民族史”的编纂体例

先生设想采用一种类似“纪事本末”体的形式来编撰《中华民族史》,而辅以大事记和各种图、表,在能够充分反映“全新观念”的原则下,力求记事完备。

《中华民族史》分为简编和正编(史式先生的意思:“正编”也可以叫做“长编”,这样更谦虚些,等于说明我们只是搜集资料,以供后人编纂史书时作为参考)。简编不超过100万字,在两三年内完成,作为“征求意见本”向海内散发。等得到大家的回音,收到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之后,再修订编纂计划,撰成500万至1000万字的“正编”(或“长编”)。

先生指出,简编要特别注重采用好的图片,做到左图右史、图文并茂。“图”包括以下各类:

――地图,包括记载地理现象与人文现象的地图,或单色(一图一事),或彩色(一图有多项内容);

――根据科研成果绘出的图画,如我们先民的生活情况图;

――古文化遗址与古文物图;

――古迹(如赵州桥)照片;

――有史学价值的古人美术作品(如《清明上河图》);

――其他。

先生说,用图来表示某些事物,常比用文字记述要省事得多,且效果好。如用《清明上河图》的一段来说明北宋开封市民的生活,胜过几千字、几万字的记述文字。

五、连续召开“海峡两岸史学家合撰《中华民族史》学术研讨会”

自史式先生提出海峡两岸共同编纂《中华民族史》后,得到海内外广泛响应,赓即进入实质性编纂进程。为配合编写工作,进一步充实编纂《中华民族史》的队伍并达成共识,史式先生先后在重庆市、海南省海口市、云南省昆明市和海南省通什市接连主持召开了四次“海峡两岸史学家合撰《中华民族史》学术研讨会”。

“海峡两岸史学家合撰《中华民族史》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4月1日至6日在重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家和台湾同行共40多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台湾学者黄大受教授、郑梁生教授,大陆学者史式教授、刘尧汉教授、苏北海教授、葛剑雄教授等相继发言。这次学术研讨会经过热烈研讨,在以下问题上达成共识:中华文明史并非五千年,而是近万年;中华文化是多元的,并非仅来自黄河流域,而是来自四面八方,但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中华文化并非单纯的大陆文化,也包含海洋文化;中华民族的形成也是多元源的,其正式形成是辛亥革命时期;海外华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1994年12月11日至15日,“海峡两岸史学家合撰《中华民族史》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在海口举行。此次会议,有来自海峡两岸以及新加坡、香港等地的著名史学家参加。与会者就共同编纂《中华民族史》涉及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各抒己见,深入交流,从学术的角度形成了全新的史学观念:一是《中华民族史》应纠正所谓“正史”的偏见。与会者同意史式先生的看法:尽管历代史学家编撰的史籍浩繁,记录大量史事,功不可没,但历代史书都是以政治、军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史、王朝史,唯独没有一部以经济、文化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史,这可谓是“正史”不正、偏颇不少,不足以起到鉴往知来的作用。《中华民族史》应纠正过去史籍的偏见,记事以民族群体为主,统治阶级次之,经济、科技、文化活动为主,军事、政治活动次之。二是《中华民族史》应反映世界文化潮流东移的趋势。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时,全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正迅猛发展的时候,历史悠久而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能否重新崛起,屹立于世界各先进民族之林?对于这个牵动海峡两岸同胞、海外赤子心弦的大问题,与会的专家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三是《中华民族史》的编撰应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在研讨中,大家都一致认为,两岸史学家能够欢聚一堂、共修史书,这说明了中华民族自身蕴含着强大的凝聚力,就如滔滔长江归大海一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民族的史学家,应超越意识形态,从民族大义出发,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历史的长河,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求中华之大同,重民族的大义,写出一部公允的、为海峡两岸以及全世界的华人都能够接受的史书来。

两年后,1996年8月21日至30日,在云南省举行了“海峡两岸史学家合撰《中华民族史》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大陆史式教授和台湾黄大受教授共同主持。此次研讨会的规模较大。以台湾著名史学家黄大受为团长的台湾史学家代表团一行就有31人。到会代表还有新加坡、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研究中华民族史的学者。出席会议代表共约百人。此次学术研讨会不仅参会人数多,还有几个特点,一是时间较长,共有10天时间。二是以实地考察为主,考察地点较多。会议考察和参观地点,包括昆明、楚雄、大理、丽江、宁蒗、元谋等,对彝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的历史、风俗和文物进行考察。三是在考察过程中进行广泛深入地研讨,不是“坐而论道”,而是通过参观走动的过程启发思考,开展讨论。此次研讨会以滇西为主要考察范围,所列定的考察研讨主要内容是:元谋猿人是否为亚洲人类的始祖,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文明的起源究竟是北方早于南方,还是南方早于北方?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创造与戎羌族群、苗蛮族群、百越族群的关系;南诏国、大理国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以及云南各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等。

1997年8月5日,在海南省通什市召开“海峡两岸史学家合撰《中华民族史》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百越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最核心的议题就是探讨中华文明史究竟是五千年还是一万年的问题。出席此次会议的代表,有来自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以及来自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史学家,共70多人。

以上四次“海峡两岸史学家合撰《中华民族史》学术研讨会”都是在史式先生的操持下开展的。从向有关领导机关汇报,联络各方人士,经过筹备到会议正式召开,一直到会后的报导和接受采访,都受到先生的直接关心,有的是先生具体亲历而为,包括最后编辑出版论文集。先生对中华民族史研究事业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汗水!

我参加了第二、三、四次会议。第一次重庆会议,因在清明期间我回家乡到祖母坟前进行祭拜而没有出席。在第四次会上,我作了一个发言:《历史上的云南民族情况及其境内百越民族》,着重向与会代表介绍云南的民族情况及其境内百越族群。台湾学者们对云南的民族情况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提出了一些问题和作者讨论。

其间,在1993年3月和1997年7月,分别出版了《中华民族史研究》第一辑和第二辑两本论文集。第一辑由史式先生主编,第二辑由史式先生和台湾黄大受先生两位共同主编。两本文集收录了参与讨论的海内外学者的论文,多有新论。论文的引人入胜之处或立论主题从标题亦可看出。如李新先生的《关于编写中华史之我见》、林继平先生的《对中华民族史研究的基本看法》、史式先生的《为何重北轻南――编撰〈中华民族史〉时应该纠正的偏见》、黄大受先生的《先住民原是一家人》、黄大受先生的《两岸史学家合撰中华史》、李霜青先生的《中华儿女应自豪――试论中华民族的一些特性》、谭其骧先生的《应该重视“旅客”史的研究》、皮明庥先生的《应当重溯中华文明之源》、陈剩勇先生的《夏文化发祥地在东南――试以夏族埋葬礼俗及其礼、祭器作证》、陈炎先生的《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的曙光》、奚椿年先生的《“书同文字”非为便民、实为愚民――出土文物揭穿了秦始皇“书同文字”政策的真相》等。

注释:

[1]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上海。

[2][3][6][9][10][12]史式:《编纂的构想》,见史式主编《中华民族史研究》第一辑,1993年3月第1版,广西人民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南宁。

[4][5]史式:《何谓“中华民族”》,《海南政协》1994年第1期,海口。

[7]李立纲:《汉族与中华民族史研究散论》,见史式、黄大受主编《中华民族史研究》第二辑,1997年7月第1版,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海口。

[8] 《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教授访谈录》,载《东南文化》1991年第1期。

[11]《一个振奋当代中国人精神的构想:尽快编纂一部中华民族史》,载《社会科学报》1990年11月1日,上海。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中国民族史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12-31
虽然历史上民族有分合,领土有盈缩,政权屡更迭,形势常变化,但是中国文明从来没有中断,这与世界上其他几个古代文明中途夭折的情况截然不同。中国文明没有中断的很大原因就在于不断融入新鲜血液,不断地吸纳和辐射,文化的更新和民族......
少数民族音乐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1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进而说明少数民族音乐史在中国音乐历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并重点阐述了现阶段政府和高校应如何做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教授和学习工作,以期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史;发展;变迁[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93-02doi;10.3969/j.is.........
钱穆民族文化生命史观简析
发布时间:2015-08-28
摘要:钱穆先生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史学家之一,他的民族文化史观在当时的史学界并非主流,但是近些年来他的史学著作和史学观念却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尝着试对钱穆先生的民族文化史观的内容.形成原因以及意义做一个粗略的探讨。......
中国民族电影产业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6-05-31
1前言 在整个20世纪前半叶,中国一直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相当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出现了根本性改观,但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使得中国电影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上......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3
[摘 要]施坚雅模式是指以市场史、人口史和城市史为内容并以区域体系理论和集市体系理论为主要方式的对中国近代史进行研究的理论,从客观上来说,虽然施坚雅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但得力于施坚雅模式,中国的近代史研究取得......
关于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8
论文 关键词:海南中部 民族地区 旅游 业 论文摘要:对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了介绍,分析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 发展 历史 与现状,提出了发展中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海南省中部民族地区通常......
历史时期草原民族游牧方式初探
发布时间:2023-06-24
内容提要:游牧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包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特征的游牧方式,以及依各有分地为原则确定的游牧空间。数千年內草原民族依照这两项基准在草原上建立了生活秩序与空间秩序,并以此为基础推动草原社会政治、经济乃至......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发布时间:2023-07-11
"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六大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课题。 他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 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
中国民族政策的历史演进
发布时间:2023-08-04
摘要:我国古代民族政策内容丰富,既存在歧视、压迫政策,又存在有关于民族间和睦相处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发点依然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利益,但它们所起到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些。中国的民族政策源远流长,它们相互影响......
全球史观与明清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6
【摘要】全球史观作为一种史学理论,有自身的特点,但同时也能指导历史研究。全球史观强调组成因素之间的互动、强调地区之间的联系、注重具有较大影响的运动,这在明清史领域的研究中也有比较具体的指导意义,对于明清史研究有很大的......
2016年研究生法史学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2016-04-08
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研究生法史学论文格式。 论文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三人称陈述。......
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8
中国 新时期,西方史学史学科获得了长足的 发展 。当我们迈步新世纪,立意开创中国 的西方史学史 研究 新局面的时候,不由想起了我们的前辈,想起了他们创业的困难,耕 耘的艰辛。 茫茫大漠,人们多么渴望能听到先行者的驼铃;置身浩......
中国古代市民史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2-10-26
【内容提要】援引“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各种尝试明显带有“传统——现代” 两分的现代化模式的印痕。中国古代市民史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将中国的历史经验或现 实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的基础之上。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
《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书评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介绍了中国和其他14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历史,民族教育问题是每个多民族国家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制定适合本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对于民族教育的顺利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介绍了《......
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发布时间:2023-07-12
" 如何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教 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如果讲不好,学生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反而形成错误概念,甚至 产生不满心理,更为严重的是影......
设有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研究生院
发布时间:2013-12-18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兰州大学 辽宁大学 南京大学 南开大学 山东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四川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山大学 ......
从先秦到民国:白鹭入诗史
发布时间:2023-07-03
白鹜是长寿、幸福的象征。端丽洁白谓之贞静,振翅于飞谓之奋厉,株守忘机谓之了禅,相栖相偕谓之笃情,淡泊节制谓之知足。自《诗经》开始,两干多年来,无数诗人怀着爱意,乐此不疲的描写白鹭、赞美白鹭。于是.白鹭从一首诗里飞出来,又飞入另一首诗。衣冠禽兽传说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残害忠良。周文王姬昌被其囚禁h里七年,不得归国。他手下的大夫散宜生为救主,遍行天下,收集各种珍禽异兽,以进献纣王。其中,最珍贵的兽.........
探究学科史·研究史·学术史
发布时间:2023-07-16
引言 从相关研究发现,早期时候,国学与古代文学没有比较明显的进行区分,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才有了比较明确的区分,通过学科史、研究史和学术史三个方面,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发展、特点、思想等进行分......
浅析少数民族中学生历史课的情感教育
发布时间:2015-07-30
摘 要: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了解历史,我们可以鼓舞斗志,坚定信心跟共产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再加上少数民族的历史意识淡薄,因此加强少数民族中学生情感教育是当务之急。本......
谈中华文化史与当代油画
发布时间:2023-06-24
中华文化史扎根于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距今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已经成功地把中国特色文化素养,审美观念,哲学观念等融入其中。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自从油画传入了中国之后,不少画家就为之努力辛勤付出,如今已经发展的很......
论中华文化史与当代油画
发布时间:2016-12-14
本文论述中华文化史对当代油画的影响力及其作用。着重介绍一下中华文化史与油画创作的融合,体现,传播等方面。叙述了在最近几十年间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本的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开始创新,发展为新型的民俗文化。更多的艺术家们开始了研究......
二十世纪华南农村社会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4
" 华南的农村社会史研究,如果从20世纪上半叶陈翰笙、林耀华、傅衣凌等先生的经典研究算起,至今也有七十多年了。经过半个多世纪海内外学者的努力,华南农村社会史的研究,应该是目前中国区域农村社会史研究中成果比较丰富的领域之一......
民国年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2
[摘 要]民国年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与时代主题“救亡图存”密切相关,侧重于外交史、帝国主义侵华史等的研究,以为现实政治服务;同时中国近代史学科经历了从开创到完善的过程;这证明关注现实生活是史学发展的源泉。 [关键词]救亡......
论民族音乐史上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16
毕业论文 民族音乐史上的丰碑——简析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的历史功绩 ......
浅析经济史研究中的史实与理论问题
发布时间:2023-07-10
新增长理论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说: 经济学在进展中给我的印象是,仅存在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关于世界的有效模型,仅仅需要对这一理论进行应用即可。你可以从时间机器中丢弃一个现代经济学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他就可以建立经济理论,甚......
从中日品牌历史看民族品牌生成及其特征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我国当下流行的品牌理论都来源于西方,其论建构和话语形式都完全是西方化的。这一理论往往强调了品牌的共通性而忽视了品牌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造成品牌实践的误区。品牌生成首先是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只是到了工业化大生产以......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3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若想要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教师在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就一定要丰富其教学资源,更多地采用一些史料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切实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一、高中历史史料.........
崔述与夏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崔述的《考信录》内容广泛,其中对夏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夏考信录》中。崔述对历代文献典籍中,关于夏的记载都颇有微词。在《夏考信录》中,他对清朝以前的文献中,所记载的关于夏的部分进行考证,本文联系当代夏史研究的......
加强民族地方文献搜藏 积极为研究史志服务
发布时间:2023-03-28
加强民族地方文献搜藏 积极为研究史志服务 加强民族地方文献搜藏 积极为研究史志服务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加强民族地方文献搜藏 积极为研究史志服务 ......
解析民族危局中现代史诗性营构
发布时间:2022-08-24
五四文学过后的革命文学,继承和发扬了辛亥革命文学的传统,暂且把五四文学的核心命题如个人、人性、人道、科学和自由放在一边,而把国族、群体、民主和政治作为当务之急和中心工作。也就是说,社会矛盾盖过了精神问题,国魂铸造置换了......
论孔子民族观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22-12-07
摘 要:在孔子之前占主流地位的民族观是以血缘为主体的民族观,这种民族观歧视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等民族。孔子以文化为核心的民族观取代了以血缘为主体的民族观,是民族观的伟大进步。孔子民族观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法史学论文:论口述史方法与教育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9
1、首页2、教育叙事研究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提供法史学论文:论口述史方法与教育史学研究参考,以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近年来,口述史越来越被史学界所重视。......
历史视域下的华北乡村社会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小农经济,即自然经济,以美国和日本的学者研究为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黄宗智教授所著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是杰出的代表,1985年荣获东亚历史最佳费正清奖,奠定了其在汉学界的地位。此书基于冀鲁西北平原33个自然村的满铁调查资料、清代刑部的命案档案以及宝坻县户房有关基层税收人员的一些档案,加上作者实地的田野调查,深入分析了三百多年间小农的特点、小农经济的结构变化及其演变,分析了国家、村.........
关于大理白族民间文学发展历史及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1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从传统到现代:大理白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民俗呈现及其发展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11C140 摘 要:白族民歌是白族民间文学乃至白族文化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在当代现代化、全球化文化背景......
论口述史方法与教育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15
口述史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这是一篇口述史方法与教育史学研究,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摘要:近年来,口述史越来越被史学界所重视。随着对教......
文学史、趣味范式与精神史
发布时间:2023-04-26
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魏文人,李春青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所谓“趣味范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段在特定阶层所彰显出的具有普遍性的趣味。文学史与精神史之关系研究的最大难题在于如何解释文学的感性形式与精神......
二次元亲华史
发布时间:2023-06-26
每年4月是日本动画片新季开播的日子,文化部宣布“整治暴恐动漫”,包括《进击的巨人》、《东京食尸鬼》、《死亡笔记》等热门日本动画都在被整治名单中。 二次元文化集散地Acfun和BiliBili两大网站上已经搜索不到相关视频。为了应对......
法史学论文论口述史方法与教育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29
查字典范文网为您提供法史学论文:论口述史方法与教育史学研究参考,以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近年来,口述史越来越被史学界所重视。随着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深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逐步得到发展......
探究清代满族妇女史
发布时间:2022-10-07
满族妇女史研究,同其他专题研究一样,有一些重要的途径是不容忽视的。其一,重视收集研读原始文献,尤其要注重对满文史料的运用;其次,关注并了解相关的社会制度,在清代,特别要注重对八旗制度的把握;第三,关注并了解相关理论,研究......
概念史视域下的家族与宗族
发布时间:2023-03-19
[摘 要]家族史研究已成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但众多学者笔下的家族与宗族关系却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家族包含宗族,有学者认为家族包含于宗族,也有学者认为二者关系复杂没必要区分。鉴于概念史近些年来在国内的兴起,笔者认为对家......
高中历史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26
【摘 要】 要让高中历史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收获更好的成效,教师首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辅助学生的体验式学习的展开,其次,历史探究体验法也是一个很好的模式,这种方式能够让大家从更深的层面展开对于历史事件的探讨,此外,想象体验......
民族声乐艺术历史发展演变
发布时间:2023-04-28
摘要: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分为古代、20世纪及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进行分析。并论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艺术特点及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旨在探索现代化社会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的价值取向及发展趋势。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演变历程;现代化发展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1.古代时期的民族声乐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在声乐艺术的发展初.........
“三个代表”与中共党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7
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
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大众化历程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在2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大众化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少数民族史的历史大众化进程中,白寿彝先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与作用。如先生对回族历史与回族人物的史料搜集与整理,对回族与伊斯兰教关系的历史梳离与定位以及对回族史......
浅谈历史社会学研究范式对我国教育史研究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6-07-04
20世纪各类学术知识体系的发展空前繁荣,学科结构也从自觉认识时期进入整体把握时期。作为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历史学和社会学也经历了范式融合的过程,并最终孕育了历史社会学。 一、历史社会学的诞生 20世纪上半叶,西方历史学经历了......
建设民族复兴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
发布时间:2022-12-25
建设民族复兴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 柳:上次谈话中,你说“对鸦片战争以来许多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为的分析评价,也应当首先从(民族复兴)这个视角和高度来看,而不是先强调阶级属性。这样或许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历史特点和地位,教......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3-07-15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正确认识史料与历史研究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历史、历史学和史料的确切含义。作为区别于自然史的人类社会史,其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人类过去的生活,也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正如李大钊所说:“历史就是人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0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 发展 , 历代流传下来的。学习和研究 中国 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 科学 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
论《民族与民族主义》、《想象共同体》、《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三书的理论联系
发布时间:2023-03-28
盖尔纳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和安德森的《想象共同体》以及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两书相比,如盖尔纳所言,《民族与民族主义》是在论述一个简单的、定义明确的事例的著作[1],更像是在做一种引导性的科普工作,普及的是一种基础性的概念。安德森和杜赞奇两书在盖尔纳理论铺开的道路后,进一步提出自己对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观点甚至是可以说是一种期许。所以,为了便于后文对上述三书的交叉比较,本文首先对盖尔纳的民族.........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史学研究回顾
发布时间:2023-03-05
毕业论文 [关键词] 萌芽时期 初创时期 发展时期 特点 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modern Chinese music history is one of the branches in the ......
计量史学及其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探讨――计量史研究之二
发布时间:2022-08-09
本文首先简单论述了计量史学的发展及其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计量史学在教育史研究过程当中可以使用到的相关领域。最后就计量史学在进行教育学研究过程中所彰显的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计量史学;教育史研究;价值 ......
一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集大成著作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积累的丰富教育智慧,是少数民族教育史的灿烂瑰宝,更是中国教育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相对于中国教育史,对少数民族教育史的研究还很缺乏,为此文章即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一书进行系统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形成
发布时间:2023-07-25
【摘 要】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重要的一项政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族自治权作为其核心内容。保障民族自主权的实现,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从接触到民族自决的思想......
中华兰花千年史籍要略
发布时间:2023-07-17
兰花是兰科植物的总称,种类繁多。本文所说的“兰花”,特指产于我国并被广泛栽培的兰属植物,即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莲瓣兰、春剑等,这些兰花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中国兰花。 中国兰花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卉,千百年来以其独......
中日关系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2023-05-22
【摘要】文章从历史的正面和副面分析探讨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日本是影响中国的重要邻国;日本是影响中国的世界重要大国、强国;惨痛的近代历史关系映衬着日本对中国的长期影响和负面影响。我们既要看到中日关系的不好历史和现实,也有看到积极因素。我们牢记历史不是为了纠结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作为大国,中国需要日本,同样,日本也需要中国。让我们用原则和智慧处理好中日关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关.........
简帛所见妇女史史料整理与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2-08-09
[摘 要]就目前笔者收集到的材料,简帛文献中涉及女性的话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妇女在婚姻关系、家庭中的地位。学者们从多妻现象、婚龄、婚姻观念以及两性关系等几个方面集中讨论妇女在秦汉时期的社会、家庭地位;二、妇女的经......
探讨口述史在法史学研究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6-04-07
近年来,口述史越来越被史学界所重视。查字典范文网为您整理了探讨口述史在法史学研究中的运用,希望和您一起探讨!随着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深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逐步得到发展,研究的方法亦不断丰富。其中,口述史在教育史学研......
近四十年来中国环境史史料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05-17
[摘要]近四十年来,中国环境史史料研究在理论、个案、区域等方面均呈现出研究成果丰富、研究人员广泛、研究时段集中等特点,但亦存在重视历史文献而忽略口述、图像等史料,以及个案分析多而综合研究较少等问题和不足。未来的中国环境史史料研究,需拓宽环境史史料的范围,加强环境史史料的综合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真正全面地整理相关环境史史料,以促进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构建和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本土化。[关键词]中国环境史;.........
近年来有关家族问题的社会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06
家族组织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通过与地缘关系、利益关系的结合,演化出种种再生形态,形成一个从家庭到宗族不断分化整合的过程的系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家族的发展演变对......
《爱与黑暗的故事》:一部作品与一个民族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15
2016年4月17日,由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编导并主演的影片《爱与黑暗的故事》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映。 《爱与黑暗的故事》以当今以色列最富有影响力的作家阿摩司奥兹的同名小说为蓝本。原作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也有许多评......
十年来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2-12-25
[摘 要]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的研究发展很快,在文化、社会、国家、经济及教育等专题方面均有了明显的进展,研究者还在个案、综合及理论研究等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这些研究极大的改变了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研究薄弱的情况。但在取得一系列研......
历史研究中的笔记小说史料——一种广域的史料观念
发布时间:2023-07-22
历史研究中的笔记小说史料——一种广域的史料观念 研究历史总要弄清楚每个时代的大势,对于求知各个时代的“社会心理”,应该看得比记忆各时代的“故事”重要的多,所以我们应当看谚语比圣贤的经训要紧,看歌谣比名家的诗词要紧,看野史......
遵义会议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2023-06-16
摘要:遵义会议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不仅在当时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而且对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迪。 关键词:遵义会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启迪 遵义会议作为中国共产......
研究黔东南侗族历史和文化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3-05-26
摘要:本文是从侗族酸食这个“物”的角度去窥视侗族历史与侗族酸食文化生成的原因,并从侗族酸食习俗中探求侗族人的图腾崇拜、稻作文化、婚恋丧俗以及社会关系的文化内涵。从而挖掘出侗族酸食传统制作技艺和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可以与现......
从西方几种艺术史研究方法看中国绘画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8
中西绘画不同的哲学基础,使得对于它们的观照也有不同的视角。然而从研究方法方面看,还是有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对而言,20世纪前期,以新的学术方法来研究中国艺术史,还未真正开始,以传记形式为主的撰述方法仍是主流。从现代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心理误区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5
【内容摘要】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均存在一定的心理误区,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这种情况。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心理误区的改善方案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高中历史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
合作学习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5
摘 要: 中学历史教学应注重学法的掌握,注重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包括课堂教学、课堂表演、动手制作、活动课、课堂辩论等。 关键词: 合作学习 中学历史 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中存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
《泰西新史揽要》史传会通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3
关键词: 《泰西新史揽要》;翻译会通;史传诗学会通 摘要: 《泰西新史揽要》以经世致用的中国史学会通“冷静无私”的西史、以强调“知人得时”的历史叙事会通客观叙事、以中国史传的文笔会通西史写实的史笔。该译作在以中史会通西史......
论口述史方法与教育史学研究(参考范文)
发布时间:2023-05-28
小编又与大家见面了,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论口述史方法与教育史学研究,希望可以帮你们解决问题! 口述是人类传递经验、传承历史最古老的方式。广义地说,它始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
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3)
发布时间:2023-02-22
" 三、新世纪农史研究之展望(一) 通过回顾对学科的思考一个学科的对象、范围、理论、方法,往往为治史者所关注;但不是首先规定好了对象、范围、理论、方法,学科才得以发展,而是在学科的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对其对象、范围、理......
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
发布时间:2023-01-21
" 二、农史学科的全面发展(1978--)文革以后农史研究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其特点是在前一阶段整理农书的基础上,以农业科技史为中心,对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政策、农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开展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呈现方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4
一、研究性学习教案设计的特点(1)开放性。在常规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对象固定,重点难点明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要通过对内容的研究就可以确立教学目标。而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些常规的东西都具有了不确定的特点,因而教学设计只能是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粗线条的估计,是一种对未知过程的想象与摸索,它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整个设计过程是开放的。(2)动态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由于这一过程.........
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浅议
发布时间:2023-06-24
摘要:在素质教育大潮下,当今世界对人才培养要求以及对课程改革的趋势都强调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进而体现出他们的主体性。本文从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及实施背景出发......
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5-07-27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 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战略谋划,着力创新发......
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
发布时间:2022-11-05
" 写作本文的用意,是试图向国内外同行和一切关心中国农史研究的人,比较全面地介绍中国农史学科形成和发展的情况,并从而为思考学科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历史资料。但动手以后,才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虽然中国农史学科形......
中国语料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发布时间:2013-12-18
语言学的研究必须以语言事实作为根据,必须详尽地、大量地占有材料,才有可能在理论上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传统的语言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加工完全是靠手工进行的,这是一种枯燥无味、费力费时的工作。计算机出现后,人们可以把这些工作交......
《法国民法典》模式的传播与变形小史
发布时间:2022-11-06
《法国民法典》模式的传播与变形小史 《法国民法典》模式的传播与变形小史 《法国民法典》模式的传播与变形小史 摘 要:本文把《法国民法典》当作一种民法典的模式,研究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
我的百年家族史
发布时间:2023-06-14
欧洲有一位诗人留下这样的诗句:从一滴水珠中可以看到整个太阳,从一颗沙粒里可以看到整个宇宙。我想,从每个家族的历史中也可以看到二十世纪大历史的缩影。 我对历史的兴趣,也许来自家族的传承。我祖父是衡阳的开明士绅,生前藏书万......
浅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22
" 论文摘要:学生体质健康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前途。随着我国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出现了持续下滑的趋势,在某些形态机能方面出现了退化现象。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竞争......
试论中国早期先民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
发布时间:2022-12-21
论文关键词: 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论文摘要: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是随着先民的仪式活动而产生的,我们可以说仪式性是舞蹈的根本属性,舞蹈的仪式大体上可分为巫术仪式、占卜仪式、祭祀仪式、傩仪式、人生仪式......
少数民族高中生民族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2
【摘 要】赤峰作为内蒙东部中心城市和人口大市,研究其境内蒙古族青年的民族认同现状对于民族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理清对本民族认同和对中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二者互相促进并紧密联系,这有利于促进民族之间团结协作,保证现代......
浅析西方哲学史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04-18
一 国内大学开设西方哲学史的课程由来已久,据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在其所著《西方哲学史简编》中所述,早在1918年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就已开设有西洋哲学史大纲课程。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深人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哲学......
先秦儒学的开展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发布时间:2022-11-02
先秦儒学,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思想形态,要想深入准确地认知它的内涵,就必须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追根溯源,对其形成的 历史 进行认真的探讨。本文拟从“有典有册”的殷商文化入手,通过祖与帝、德与天、仁与礼、性与命等四对先秦重要 哲学 范......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文学史的民族特性
发布时间:2022-12-15
〔摘要〕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初期,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家,既有着西方的文学视野,同时由于他们所观照的对象的特定性,又深感中西方文学的巨大差异,从而在书写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关注中国文学的民族......
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23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自主探究及相互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性教学的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和......
学术史视域下的近代中国民商法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1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教育方面也不断进步,逐渐引入并完善民商法学。近代学者对民商法学的研究数量多、视角多元化、具有时代特征,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很多人还没有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民商法学,民商法学这一......
民族血型与少数民族体育关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15
广大朋友们,关于“民族血型与少数民族体育关联性研究”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一、人的定义与体质人类学的内容 人类学把人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独特物种。人的独特之处在......
中国语料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
发布时间:2013-12-18
语言学的研究必须以语言事实作为根据,必须详尽地、大量地占有材料,才有可能在理论上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传统的语言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加工完全是靠手工进行的,这是一种枯燥无味、费力费时的工作。计算机出现后,人们可以把这些工作交......
试论汉语史研究史评理论范畴
发布时间:2023-03-27
[摘要]汉语史研究理论存在着“语言评价”范畴,但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此关注不够。它是评价主体对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历史客体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认识和实践活动。建立它,是汉语史研究中的科学性价值认知的需要;现实研究中的缺欠――科学......
中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图景:历史概述与现状反思
发布时间:2022-09-01
中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图景:历史概述与现状反思自2005年国家民委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并将大力推进民族工作社会化正式纳入工作议程后,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族群议题开始兴起,在中国大陆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城市少数民族社区活跃起来一些专业机构,他们在组织活动开展中引入和采用了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并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族群议题的实务实践经验。而中国国内学界也逐渐达成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