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集体土地制:中国乡村工业和渐进转轨的根源

集体土地制:中国乡村工业和渐进转轨的根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7 20:57:44
集体土地制:中国乡村工业和渐进转轨的根源
时间:2013-12-17 20:57:44     小编:

"

中国渐进转轨的相对成功是对西方产权理论的一个有力挑战,并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争论。在比较中国和前苏联、东欧的改革时,人们注意到中国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比重很大,而后者的这些比重很小。这可能是造成转轨差别的重要原因(Sachs and Woo ,1994)。另外,中国农村部门中的乡镇企业产权界定不清,按西方产权理论它应很难发展(Weitzman and Xu ,1994)。但事实是,它在改革中最有活力,并与农业共同成为中国80年代高增长的两大支柱。简言之,争论者们强调了中国较大的农村部门和乡镇企业在转轨中的重要作用。

但这些研究过多地重视了改革时期,忽视了改革前,似乎凡是旧体制的因素都肯定不会对转轨有积极作用。其实,所谓渐进转轨就是没有彻底迅速地抛弃旧体制的因素。那么它们在转轨中必然要发生作用,但人们本能地不去考虑它们是否会有积极作用。一个最基本却被忽视的事实是中国的耕地在改革前后都是集体所有的。这一土地制度正是以上被强调的两大因素的制度根基。如果土地在80年代初被私有化,今天不会有乡村集体企业。但这一制度的作用却从未被提及,更不用说被研究了。因此,中国渐进转轨的三大基本问题至今无答案。什么是联结改革前后发展模式的制度基础?什么是乡镇企业的制度根源?什么是中国渐进转轨的最终原因?本文尝试一揽子地解答它们。

经济史告诉我们,土地制度是任何农业社会的制度根基。如果对某一经济问题的解答追到了这个层次,就找到了根上。这一点对中国的经济转轨也不例外,因为土地制度在农业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是最为深远的。例如:土地曾是中国地主阶级权利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真正武器正是其当时受亿万农民拥护的土地政策。它以后靠构筑集体土地制度和直接控制集体土地及其产出,能很快地建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近年来东南亚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和价格的大幅起落,导致了泡沫经济在先,银行倒闭和金融危机随后。中国之所以未被卷入,其与周边国家不同的土地制度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中国渐进转轨的一些宏观现象也是至今未破解的谜。诺顿(Naughton,1994)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同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不对称密切相关,它们有适应这一外部环境的灵活机制。这也是一个外因性的分析,并且没回答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市场不对称的奇怪现象。Weitzman(1993)说中国转轨模式提倡竞争而非私有化,但他并没回答:为什么不私有化就能有竞争?

下面的章节就按逐个解答这些迷的顺序来安排。其逻辑关系是1-3 节讨论微观问题,4-6 节讨论宏观问题,第 7 节再回顾国际学术界对中国乡镇企业和渐进转轨的大辩论。这里有三点需说明。第一,本文不采用西方文献用大量篇幅去证明一个简单现象或假设的方法,因为其内容建立在中国读者皆知的事实基础上。这样能以较少的篇幅容纳较多的信息。第二,本文的乡镇企业主要指乡村集体企业。第三,本文所谈的转轨主要指80年代。

一、集体土地的排外权:乡村政府和集体组织摆脱国家控制的根源

集体土地制是计划体制和重工业导向战略的制度基础,建立它的目的就是要把农业剩余尽可能多和快地转化为重工业投资。在50年代初,国家无法控制农村合作组织和它们的产出,因为这种组织是基于个人之间的合约。所以国家有意地把最初源于底层的合作化(如互助组)导入大规模的集体化运动,土地的集体化是其中最根本的内容。周其仁(1995)曾对中国土地集体化为什么能比苏联顺利和成功作过精辟的分析。根据他的解释,农民并没有从市场或地主手中去买地,他们是从国家领导的土改运动中无偿地分到了土地。那么,当国家改变意志时,这种私有制也较容易被改变。但是,土地集体化本身不能导致国家对土地的直接控制。周其仁对此有进一步的解释。

集体化使集体组织,而非国家,成为土地的所有者。尽管在集体组织内的成员间的产权很难界定得象合作组织内成员间那样清楚,但集体组织的产权与合作组织具有同样的排外性。例如,中国的国有企业总是被国家的某专业部(条条)直接控制和管理,但农村集体组织却从不可能被哪一个专业部来直接控制,即使是农业部也不例外。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们从来都不是国有部门的一部分。国家控制农村集体组织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它的行政系统(块块)。50年代的合作制是私有制之间的合约,而集体所有制则是一种公有制。正是这一特点使国家控制得以进入,特别是当农村集体既是一个行政单位又是一个经济组织时。所以,土地集体化和政社合一两个要素的结合使国家控制得以实现。这大致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是重合行政边界和集体土地边界,使该集体既是一个行政单位又是一个经济组织。第二是使该集体领导既是行政官员又是经济组织的管理者。第三是用命令和服从的行政原则使该领导执行国家计划。国家就这样进入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计划决定该组织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分配。尽管该组织拥有那块土地,但它并不能决定如何使用。土地的控制权事实上不在所有者而在国家手里。

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冲突集中到了农村干部头上。他们既是基层官员又是集体经济的管理者。这种事实上的双重身份使他们既能代表国家又能代表农村集体。Oi(1989)用代理主义的理论框架来描绘社队干部是怎样成为国家代理人的。这一分析忽视了另一重身份也能使他们成为农村集体组织代理人的可能性。这种双重身份的矛盾源于组织设计本身的内在矛盾。首先国家要控制农村基层组织,它必须从本身就是集体组织成员并十分熟悉当地情况的农民中选拔干部。事实也正是如此,公社干部的大部分和大队、生产队的所有干部都是当地的农民和社员。用一个成员来掠夺他自己组织的利益肯定是较难的。第二,国家不可能使每个干部都成为正式官员或它的正式代理人。按当时的规定,只有国有部门的成员才能成为正式官员。另外,使数百万社队干部成为正式官员的开支也太大。所以,只有公社主要领导等少数干部才是正式官员并领取国家工资。绝大多数社队干部,包括大部分公社干部和所有大队及生产队的干部只能从集体分配中获得收入。如果他们真按国家代理人的身份行事,那么不仅集体的利益,而且他们自身的利益都要经过他们自己的手被国家拿走。这正是这一组织设计的矛盾所在。

国家不得不用激励、惩罚和政治整治运动(如社教、文革等)各种手段来使社队干部为它的利益服务,但上述矛盾始终存在。这最后导致了国家控制的成本超过了其收益(周其仁,1995,表一),并引发了1978年开始的改革。这期间,社队干部双重身份内在的可转换性开始发生作用。改革前,他们不得不基本代表国家的利益。改革后,他们农村集体代理人的那一重身份自然而然地就占了上风,而这又是由大包干制引起的变化来保证的。

在农村,计划经济" 的操作依赖于自止而下的命令服从关系。国家命令社队干部,他们又进一步指挥社员。国家是唯一的决策者,它直接控制着集体土地。大包干制用自下而上的合同原则改变了这一关系。农户在与村政府讨价和签约时讲得明白,交够国家和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实际上将农户、集体和国家的关系,自下而上地一揽子界定清楚了。这引起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第一,对集体土地的控制权和由此而来的利益从国家手中回到了所有者手中。农户作为集体土地所有者的一员在合同期控制着他使用的那块土地并获取由此产生的利益。村政府作为所有制则代表享有对土地使用的协调、签约和管理权。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社会里,谁控制了土地谁就控制了力量和社会财富的源泉,并立刻变得强大起来。改革前的国家如此,改革后的乡村政府和农民也不例外。这正是启动了中国改革洪流的原始动力。它也是区分集体土地制改革前后根本差别的分水岭。

第二,大包干制度意味着国家不再能用行政权力来直接指挥农村集体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国家、乡政府和村政府的关系,公社政社合一体制的功能建立在下级服从上级的行政原则上。当这一原则在经济领域被合同原则取代时,政社合一的原有功能立刻就消失了。尽管政社合一的形式仍存在。由于上文提到的组织设计矛盾,改革前的上级政府在一般情况下使农村干部服从命令的前提起码是确保他们的干部位置和相应利益。既然现在不容易直接命令了,这种确保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恐怕是目前村干部由村民选举的机制原因。这意味着乡村政府对上级政府的利益从属关系大大松动,尽管原有的行政系统关系在形式上仍然存在。既然乡村干部的利益不再主要依靠与上级的关系,它就必然要主要依靠与本集体组织的利益关系(Pei ,1996)。这样,乡村政府的功能就从以往的主要为国家利益服务转为主要为本集体组织的利益服务,尽管政企合一的形式仍然存在。这可能就是中国独有的乡村政府双重身份和功能的内在可转换性。

那么,什么是以上变化的制度根源呢?他就是集体土地原有的排外权。靠重合行政边界和集体土地边界及政社合一,国家可以直接控制农村集体组织。但是,当集体土地的产权边界被大包干制确认和保护时,这种排外权也可以使乡村政府摆脱国家控制,主要为本组织的利益服务。事实上,当中国82% 人口组成的农村集体单位在80年代初变成千千万万相对独立的经济组织时,这种状况本身就是一个初步但又巨大的市场环境。它足以启动和左右中国的整个经济转轨(Pei ,1944;Pei and Gunnarsson,1996)。

二、集体土地制:农村集体工业的制度根源

在乡镇工业的研究上一个根本的因素被长期忽略了,通俗地说就是乡镇工业的产婆被遗忘了。这使我们对乡镇企业的许多现象难以解释。要找到这个因素,需要从社队企业开始分析。

1 、集体土地制度与集体工业的内在联系

从中国农村集体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出,首先是土地的集体化,其次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集体组织,最后才能从这一组织中产生出来社队工业。这种逻辑关系非常简单,但往往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基本的。比如一旦土地私有化了,建于其上的集体组织和工业也会相应垮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将看到,社队工业的全部特征几乎都来自于集体土地制度。

2 、为什么国家无法控制社队工业?

这一问题是周其仁(1995)提出来的。他注意到国家在改革前可以直接控制集体土地但却无法直接控制社队工业。国家可以禁止买卖土地却无法直接控制社队工业的设备,它可以直接计划农业的生产、分配和占有其剩余却无法这样对待社队工业。这使社队工业在改革前的生产手段、生产和分配过程就与集体农业有根本差别。周其仁因此称其为“集体资本主义”。问题的关键是国家不得不将土地产出分成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份额,而社队工业恰恰是由集体份额转化来的。国家可以直接控制土地,但它不应控制它的全部产出。否则的话,它必须要承担农村的就业、工资和福利等全部责任。这迫使它必须划出由集体和个人分别控制和使用的份额。那么,当一个社或队完成了国家计划并且国家已拿走了其份额后,用属于集体的份额办了工业,国家还有什么根据去控制呢?尽管如此,仍有靠权力侵占和平调社队企业资产的现象,但它没有演成全局的制度基础。

3 、为什么农村集体工业由乡村政府控制?

许多研究者发现尽管乡村集体工业为某集体组织的全体成员所有,但他们在管理上没有发言权。这就是常与王(1994)提出的两权分离。要讲清这一问题,必须从集体土地制的起点开始。我们已经清楚地定义,农村集体工业是集体土地的产物。周其仁也指明,大多数社员当初并没有土地,他们是从国家那里无偿地分到了土地,很快又被集体化了。在这种情况下某社员无法宣称我当初在这块土地上有多少份额,因此我也应在它的产物——工业企业上享有多少相应的份额和发言权。国有工业和社队工业都是由集体土地的农业剩余转化而来,它们形成的特征都与集体土地起始点上的产权模糊相关。千百万无地农民曾受惠于国家,因此当国家将土地集体化时他们很难激烈的反抗。也正因为他们从未花钱买过这些土地,国家可以较容易地将其产出中的剩余拿走。这同样也是村民们在乡村工业管理上没有发言权的起始原因。但是,国家拿走的就不再属于集体,而由于社队回乡村企业是对原土地的再投资,因此被该土地的所有者拥有。

正是因为社员们无法宣称他们在土地上拥有多少份额,社队干部作为集体组织代表天然地就获得了控制和使用土地产出中集体份额的权利。这一份额并不等同于工业企业,它只是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恰恰是早期的社队干部把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他们顶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把农业产出的集体份额转化成了工业企业。正象周其仁分析的,他们的干部身份和个人能力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创办者的身份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对企业的控制权。但是村民们能随时监督干部,使他们难以为所欲为。因为企业是集体土地的再投资,村民们天天可以看到自己的企业和干部在其中的活动,就象他们天天看到自己的土地一样。

总之,两权分离并不是极权从外部强加的,它是从集体土地制的内在特征中衍生出来的。这个机制也不是改革后才“设计”的,它在改革前就存在。这也是为什么社队工业在7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与乡村工业在8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非常接近的原因。

三、集体土地制:乡村企业资源配置低成本的根源

Dong and Putterman(1997)发现,乡村集体企业在80年代时效率甚至比私人企业还高。这很可能是由于前者有集体土地制度作依托而后者没有。" 常听说乡镇企业有秘密武器。若真有其事,它只能是集体土地制度。下面就讨论这一制度在乡村工业的资本形成,银行贷款和劳动工资中的作用。

1 、土地与资本形成

集体企业的厂房投资也很低。他们往往直接利用以往社队的库房、礼堂甚至知青留下的房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几乎不花什么钱。要建新厂房,一般也是靠自己的建筑队,用自己生产的砖瓦沙石进行。这也使投资大大降低。厂房建好后,集体企业或是以很低的价格从国有企业购买二手设备;或是直接以土地厂房作为自己的股份,让国有(如苏南)或外资(如广东)的设备作为对方的股份组成股份公司。改革中最早出现的联营或股份公司都是以这种方式首先从农村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不需买地,用自己的建筑队和建材,集体企业不仅投资低而且建设速度快。从立项到出产品,一般只需半年左右(张毅,1990)。简而言之,如果建一个相同标准的企业,农村集体部门无论与国有还是私人部门比较,其投资成本都是最低的。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是对原有集体土地的一个再投资。

笔者在浙江桐乡某村调查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证。改革以来,千百万农户建了新房,农户对砖的需求很大。该村政府决定建一个砖厂。它先与本村要买砖的农户签约收取预购定金,并用这笔钱建了一个大烟囱。靠着这个大烟囱,它又能与周围村的农户签约收取预购定金,并用这笔钱盖了砖窑。结果这个砖厂几乎完全是靠农户的预购定金建成的。那么,什么是该村政府的信用基础呢?就是它对集体土地的控制权。当它决定用一块地建砖厂时,这块地就已成为砖厂的投资主体。在人口密集的浙江,土地的价值非常高,农户们知道村政府不会开玩笑,他们肯定会得到砖。私人企业家没有工地作为这种信用基础。另外,他们也可能会卷款逃跑,而那块集体土地和管理它的村政府是不会“逃跑”的。

2 、集体土地与银行贷款

一、银行贷款在总资本中的百分率

1983 1984 1985 1986

私人企业21.0 13.5 14.5 17.7

那么,为什么集体企业比私人企业更容易得到贷款呢?常有的说法是国家政策歧视私人企业。实证研究提供的以上特征说明并非如此。否则,乡村企业经理不需要乡村政府担保,他们自己应能贷到款。Bgrd(如上)的研究还显示,农村银行系统在80年代已经开始按市场原则办事,这些原则决定着农村的非国有部门中谁应得到贷款。一是赢利能力。当上饶和界首的某些乡村政府有滥用贷款的倾向而私人企业的赢利能力较高时,银行就行使了其对前者的拒贷权而把款贷给后者。表一显示了私人企业同样能贷到款。二是还款或承担贷款风险的能力。这才是集体企业在总体上比私人企业更易获得贷款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在银行面前,乡村政府有比乡村企业经理和私人业主更高的信用呢?这也是一个至今未解的迷。解开它的钥匙仍是集体土地制度。乡村企业和私人企业都可能破产,但只要集体土地制度不变,集体组织就不会破产,而该组织的土地不是被乡村企业经理,而是被乡村政府控制。首先,当一个乡或村的企业破产时,其债务往往由乡或村政府安排其属下的另一个企业偿还。尽管Bgrd(如上)提供了这个案例,他并没有指出背后的原因。为什么那个企业会承担债务而另一个乡或村的企业绝对不会呢?因为根据我们的定义所提示的本质关系,破产的企业和承担债务的企业是同一块土地的产物,被同一个组织拥有,因而被同一个政府控制。所以这样做完全合理。这就是为什么乡村政府比乡村企业经理信用高的原因。

第二,即使一个集体组织的企业全破产了,社区政府仍有可能偿还贷款。为什么呢?因为它仍旧控制着土地这个生产手段,而这块土地仍旧能不断地提供产出。乡村政府每年从农业中获得并控制的集体提留就是一个例证。另外,土地尽管不许买卖但在许多地方都可以出租了。例如,在广州郊区石井乡的一个村子,村政府向四家蔬菜批发公司出租土地,每年得到租金高达2000万元。村长告诉笔者,如果村里的工业企业都破产了,这笔钱足够偿还它们欠银行的贷款。这就是为什么乡村政府比乡村企业经理和私人业主更有信用的原因。

第三,一个最简单却最重要的事实至今未引起乡镇企业和中国转轨研究者的注意。改革以来,千千万万的乡村集体和私人企业破产了。今天,大批的国有企业也在破产。但我们从未听说哪个乡或村的集体组织破产了。为什么呢?只要集体土地不许买卖,农村集体组织就不会破产。只要集体工地制度不变,乡村企业的产婆就不死。所以,大量的乡村企业在竞争中破产了,但更多的乡村企业仍在被产生出来。集体土地制度是乡村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乡村企业金融风险的真正承担者并非乡村政府,而是集体土地制度!

3 、劳动与工资

尽管Bowels和Dong提供了以上非常有意义的数据和问题,但现象背后的原因仍旧是个迷。解开它的关键还是集体土地制度。首先,私人业主与工人的关系是纯粹的市场关系,他本来就没有责任确保工人的就业,所以他付较高工资而不确保就业稳定" 。相反,乡村工业管理者和工人的关系是集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当一个新企业建立时,社区政府有责任先安排内部成员就业,因为这个企业是集体土地的产物,每一个土地所有者都有权利提出这个要求。当他与私人业主打交道时,他不具备这种权利。这样,高工资低保险与低工资高保险在一定时期形成了平衡。第二,根据笔者在山东、辽宁、四川、广东、浙江和江苏农村的调查,如果一个集体组织成员成为私人业主或被私人业主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就意味着他自动放弃了其成员权利。社区政府就不再承担安排他在乡村企业就业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在用其成员身份的长期权利换取一种短期内较高但长期内风险很大的收益。他面临的是靠自己的土地和组织,还是离开它们靠市场去谋取长期利益的战略抉择。他必须非常小心地比较。只要没有发育良好的要素市场和稳定的高收入,大多数人就不会放弃他们集体土地所有者的权利,上述平衡也不会打破。所以,尽管工资低,乡村企业的工人退出率还是非常低。如果没有集体土地制度这个把他们捆在一起的机制,或生产要素完全市场化了,就根本不会有这种现象。

如何解释这些不可思议的现象呢?西方英文文献的流行说法是极权或乡村政府“管理有方”,也可称之为“政府决定论”。乡村政府何来此神通呢?为什么工人会长期地接受而不反对这种极权或“有方”的管理呢?为什么私人业主要这样做工人则会坚决反对呢?这里,集体组织的内部关系被错误地当作了市场关系;工人,他们的土地和他们的企业之间的所有制关系被错误地看作了乡村政府和工人间的雇佣关系。第一,为什么乡村企业工人能接受较低的工资以确保较充分的本地就业呢?因为那个企业是集体土地的产物,每一个土地所有者都有同样的权力要求就业,已进厂的工人无法否认其他人的进入权。而且,乡村政府能开除一个工人的厂籍,但无法开除他天生就有的土地所有者的成员籍,所以最终还要对他在这块土地上的生存负责。这些因素导致了乡村政府的本地就业最大化政策而不是反之。第二,Byrd提到的农户集资并非市场里的投资。正象我们定义的,农户的集资投在了自己的土地上。那么,它找谁去索要利息呢?它唯一的权利是要求先投资先进厂,这在实践中也确实如此。第三,正象我们定义的,大部分工资在年终获得恰似一个农民不断地把劳动力投入自己的土地,最后在年终收获。在这种情况下,他向谁去索取利息呢?

真正的制度不会表功。但静水才深流。诺思(1990)定义制度为人们行为的规范。今天的绝大多数中国农民都是在集体土地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已浑然不觉地按照它的规范行动。这才是制度的伟大神功。

4 、集体土地制度替代市场以低成本配置资源

此标题并不意味着集体土地制度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及任何时候替代市场配置资源。从计划向市场转轨是经济史上的新事物,我们至今没有一个理论去解释它。我只能初步地显示当没有要素市场时,劳动力是怎样通过集体土地制度从农业向工业转移的。我们曾定义农村集体工业是集体组织内部资源再配置的结果。在这里有土地和许多剩余劳动力,当劳动力向工业转移时,唯一短缺的要素是资本。但是,土地和剩余劳动力都可以补偿这一短缺并使转移能进行和成本低。我们先讨论劳动力是怎样补偿资本短缺的。

工资分配方式也受到以往集体农业分配形式的重大影响,这被许多地方的大部分工资在年终分配所证实。但是,这只有当劳动者没有离开土地并将他的劳动力投入建在他自己土地上的企业时才可行。在这里他有自己的房子并按大包干制使用着一块土地以获取食物。所以,每月的零花钱并没使日常生活难以为继。工人在企业困难时能接受削减工资的原因也在于此。更深的原因是国家和私人是各自企业的剩余索取者,所以要事先确定工资;而在集体企业人人都是剩余索取者,所以最终分配方案只能根据年终显现的经营结果来制定。总之,若没有以上制度基础,乡村政府无论被说得多么神通广大,也无法操作乡村工业的劳动工资政策。

我们看到,乡村企业低于私人企业的工资,财政困难时削减工资,大部分工资年终分配和农户集资等都极大地减少了工资成本、流动资本、银行贷款及利息等。当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集体土地制度向工业转移时,它就这样地替代或补偿了资本不足。成本降低,利润和积累率自然上升。所以,Dong和Putterman (1997)能发现乡村工业甚至比私人企业效率还高。这在没有集体土地制度作依托的城市集体企业里就不可能。

现在我们可讨论集体土地本身是如何补偿资本不足的。此节的例子有,土地与内部劳动力直接结合建厂房;它可直接作为东方股份与他方组成股份公司;它可作为获取消费者预购定金和银行贷款的担保;它本身能不断地通过农业、出租等方式产生出收入,这些收入可很快转化为投资。最重要的是,只要集体土地不允许买卖,它就能持续不断地支撑该土地上农业剩余劳动向工业的转移。

四、集体地土制:中国渐进转轨模式的根源

第二,我们应注意这一资源配置的特征。正如我们的定义和乡镇企业发展的现实所显示,乡企业只建在乡所在地,村企业只建在村的土地范围内,私人企业则建在自家庭院或附近镇上。这就是中国农村工业著名的“三就地” 和离土不离乡特征。现在我们可以说,是就地工业化使乡镇企业在没有要素市场的情况下推动了产品市场的率先形成壮大。这一回答显然太肤浅了。问题是什么造成了就地化?不少人曾认为是户口制。这还不在点上。户口制只是不让人离开,它也不必然导致工业化,因为它与工业化所需的土地、资本没有直接的关系。

事实上,户口制与集体土地制因为改革前发展模式的有机组成部份,目的是让农村集体向城市提供农业剩余而不是剩余劳动力,因为重工业导向战略需要资本而非更多劳动力。但是,不让人走就必须有一个至少保证生存的机制。没有这样一个机制作前提,户口制无法操作。除了三年大饥荒那一段时期,集体土地制确定具有此功能。这一点在下文还将提到。我们强调的是,集体土地制是户口制的基础。同时,它也是改革前后两种发展模式的制度根基。什么时候改了它,两种模式都会骤然崩溃,户口制更不在话下。

假设在80年代初,土地坚持集体所有但取消户口制,农村工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仍会就地化。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集体土地所有者仍可根据他的成员权索取就地工业化的利益。尽管这一权利带来的利益份额界定不清,人们也绝不会轻易放弃。只有当外部存在着持续的更高收入和就业机会时,人们才会放弃权利出走。中国到处存在的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国情决定了外部很少有这种机会。这表明,改革以来决定农村人口去留的最终原因是利益和风险的内外比较,而非户口制本身。支持这一判断的事实是户口制的仍然存在并不能阻挡90年代8000万民工大流动。

相反,假设土地在80年代初私有化了但保留户口制,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地买卖土地,那么卖地获得的资本一定会投向利润最高的地方而不一定是本地。当投资者要出走时,户口制肯定难以阻挡。在这种情况下,并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80年代的农村工业化才不一定会就地化。我们已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土地一旦私有化,户口制的基础立刻就崩塌了。

总之,是集体土地制度导致了就地工业化,这又使乡镇企业在没有要素市场或私有化的情况下推动了产品市场的形成和繁荣。换句话说,是集体土地制替代要素市场或私有化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源再配置。这正是中国与东欧转轨模式差别的根源所在。

五、集体土地的排外权:80年代竞争的根源

“小企业的不断产生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在无锡的185 个相对较大的乡级骨干企业中大约有40机构设备厂,其中7 家制造起重和建筑机械,4 家制造印染设备,3 家是通用设备厂。另外还有7 家轧钢厂,4 家钢管厂,6 家毛纺厂和4 家印染厂。至于骨干企业之下的众多小企业中有多少家在同一行业或生产同一种产品就数不清了。因为这些同行业的企业都分属不同的乡村政府。也正由于它们被不同的所有者和乡村政府控制,不可能把它们联合在一起。这阻碍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并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例如,无锡在过去几年中建了16家铝钢窗厂。由于市场饱合,它们大都开工不足,有几家面临破产。”

王晓鲁描述的只是一个县的情况,这种形式的竞争从全国来看有多激烈就可想而知了。80年代的这种状况非常象千百万小而独立的企业之间的“完全竞争”。其实,既使当年私有化,一哄而起,小规模,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的现象也避免不了。集体土地制度造成的后果是过了点,但从转轨全局来看,利仍大于弊,这是从计划走向市场时不得不付的一个代价。

乡村企业间竞争的实质是生活和工作在不同的集体土地上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竞争。尽管同一块土成员间的内部产权界定不清,但这块土地的边界和排外权却界定得很清楚。因此,同一块土地上的几个企业间不会竞争,但两个相邻村庄的企业却会你死我活地竞争。当年,毛泽东用60条将集体土地边界划小划清时,他不会想到这为20年后的激烈竞争打下了基础,并且又演成了一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争”。

六、集体土地制:中国转轨低风险的根源

激烈竞争导致市场风险,乡村集体组织用产品多元化来减少风险。人们常批评乡村企业小而全。从它们的角度看,这却是理性选择。我们还以浙江桐乡那个村为例。正象发达地区的乡或村总有几个企业一样,这个村有五家厂:服装厂、印刷厂、菊花茶厂、上文提到的砖厂和为上海桑塔纳轿车生产空调压缩机活塞连杆的机械厂。服装厂生产出口丝绸服装,是该村的骨干企业。它在1976年靠来自农业的集体积累建成,其它厂后来都靠它的利润相继建成。所以,这些厂归根结底都是该村集体土地的产物。尽管服装厂在该村经济中举足轻重,由于出口服装市场的剧烈波动,它的生意有时可以非常好,有时能坏到完全没有订单。当我到" 该村时,它刚经历了大萧条。那期间,村里经济转而依靠机械厂,因为它的生意刚好很兴旺。这即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最重要的是,靠着机械厂和其它三个厂的支持,服装厂并没关门,而周围的私人服装厂由于无订单全垮光了。结果当服装市场一回升,这个村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订单,而私人业主想干也没处找工人了。

经由每一个村民,中国乡村集体企业的市场风险实际上最终被集体土地承担和吸纳了。即使工业企业都破产,村民们仍可靠大包干制生存。所以,那个村服装厂没有订单仍能拢住工人,私人服装厂则做不到。同理,市场一景气它能马上开工而私人企业也做不到。这使大批的乡村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后仍能东山再起。私人企业一旦破产就难以东山再起,因为市场风险是由业主自身而非集体土地承担的。

集体土地制度对中国整个转轨的保险功能不仅在于使乡村集体组织不会破产,更重要的是它使所有农户(两亿)不会失去土地的使用权和生存的基本保障。所以乡镇企业每年发生的破产所引致的大量失业从未给国家造成过压力,而目前国有企业的破产和工人失业却成了改革以来各级政府最头疼的难题。其实与东欧转轨相比,中国这些失业者只占人口比例很小一部分。我们可以想象东欧转轨的社会震撼有多大。使中国转轨风险小的制度基础不是比的,就是80% 人口生活和劳动于其中的集体土地制度。

七、假如土地曾私有化:对乡镇企业和中国渐进转轨争论的再回顾

本文开头指出,研究中国转轨的学者们强调了中国较大的农村部门、乡镇企业和乡村政府在转轨中的作用,但这三者的制度基础却被忽略了。只强调农村部门大的观点缺乏微观分析作基础。只研究乡镇企业本身又难以解释中国转轨中的宏观现象。突出乡村政府的作用又没有一个动态的分析框架来指明它们改革前后变化的原因。集体土地的思路之所以能同时解释动态、微观和宏观的现象就是因为这一制度本身就是联结改革前后发展的基本制度,它还同时既是乡村政府和集体企业微观组织的制度基础,又是农村宏观部门的基本制度。挑战西方理论的并非乡镇企业和乡村政府,而是产生了它们并在背后支撑着它们的集体土地制度。如果这一制度改变,乡村集体企业,独具中国特色的乡村政府和中国的渐进转轨都将不存在。

只要一个村的行政边界和集体土地边界仍旧是重合的,并且只要这个村仍旧既是一个行政单位又是一个集体组织,那么在这里就根本找不出一个更合适的人来取代村政府集体经济管理者的地位。换句话说,行政边界与集体土地边界的重合是因,政企合一是果,而村政府正是主要靠着这政企合一中的集体代表身份在改革后继续控制农村集体的。

相反,如果土地在80年代初私有化了,那么集体土地及其边界就不存在了,图一的圆圈就只是一个行政边界了。村集体自然崩溃了,政企合一也自然分离了。村政府会变得不再具有中国特色和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村政府有什么不同。它们在农村工业化中的作用也不再会很特殊。这一判断可被乡村政府能直接控制乡村企业,但从不能直接控制辖区内的私人企业的事实所支持。

正象我们的定义和图一所显示的,村企业是村土地的产物和再投资,它们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如果土地被私有化,村企业也应被私有化,因为它的所有者村集体组织已经不存在了。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事实是集体土地制度内的两次大调整都曾引起农村集体工业的大震荡,尽管土地并没私有化。土地下放生产队那次调整使社队企业全军覆没。大包干制那次调整调垮了20万社队企业。由于土地没私有化,它们才得以东山再起。

现在我们可以讨论萨克斯和吴永泰(1994,101 页)对中国渐进转轨成因的的解释。“中国是一个农民为主的农业社会,而东欧和前苏联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已很高了。中国的高增长之所以可能是因大农业部门中包容着巨大的剩余劳动力,他们既不享有国家补贴也没有软预算约束。一旦在地区和工作间的流动限制被解除,这一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可使新工业部门迅速扩张”。尽管解除流动限制的说法并不符合实际,这一思路指明了中国和苏东经济结构上的一个重大差别,而这一差别也确实是造成不同转轨模式的原因之一。可是由于大农业部门的制度基础被忽略,这一解释最大只对了一半。

如果没有集体土地制度,大农业部门和巨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并不会使渐进转轨出现。进一步说,假如土地在 80年代初被私有化,它们恰恰会给中国带来比东欧转轨更可怕的灾难。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当时正承受着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曾经历过的亿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沉重压力。这是由改革前的人口爆炸,重工业导向战略和相应的限" 制农村人口进城的政策共同造成的。结果,农村剩余劳力被不断地积累成一个可怕的数量。但是,这一巨大的压力最终是被中国农村的每块集体土地平均地分担着的。

假如土地在80年代初私有化,那么中国农村的所有集体组织、社队工业和户口制度都会立即崩溃,并且不会再有以后的乡村集体企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限制确实会自然失效,但巨大剩余劳动力造成的沉重压力和积累的高势能也会象一个大水库的崩塌一样被骤然释放。象东欧的转轨一样,有些人会在财产再分配中获利,但更多的人会失掉财产。千百万剩余劳动力可能不会更有土地作为他们生存的基本依托,中国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发育出良好的要素市场和为他们建起足够的工厂。这时,中国农村的巨大剩余劳动力就恰恰变成了转轨的一大劣势,并带来比东欧转轨可怕得多的混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即使在改革20年并已有上亿剩余劳力离农后的今天,土地私有化给中国带来的社会震撼仍会比目前的城市工业失业至少大出一个数量级。

事实上,正是集体土地制度和中国无处不在的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基本国情的共同作用才最终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留在了他们的土地上。也正是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使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办工业以求生存和发展。简而言之,是集体土地制度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巨大剩余劳力从转轨的一大劣势转化为了转轨的一大优势。

转轨以来,国有工业经历了扩大自主权,承包制和目前的破产等步步深化的改革。财税、金融、商业、外贸等体制的改革也基本如此。唯有集体土地制度在经大包干制的内部调整后成为基本不变的最稳定制度。这并不奇怪。纵观历史,计划体制和传统战略始于和基于集体土地制度的建立,经济的整个转轨也始于和基于这一制度的内部调整。那么,中国若真要走向纯粹的市场经济,很可能应最后改变这一制度以终结传统体制。拆房子一层一层拆到底才不会砸死人。当然,集体土地制度弊病也很多,如当前的土地、劳动力市场难发育就是它造成的。大家对它的弊病有足够的认识。本文强调的是它的另一面,目的是引起对它的再反思和争论。这有助于中国转轨的长程设计。

注释:

* 本文源于Pei , Xiaolu , 1998 , The Institutional Root of China's Rural Industry and Gradual Reform,Lund University Press.全书共177 页。

* 其实,中共中央1983年1 号文件明确要求政企分开,乡村政府不再控制农村集体经济。

参考文献:

Bowles, Paul & X …… Dong , 1997 , 'Enterprise Ownership, Organization , and Worker Attitudes in Chinese Rural Industry : Some New Evidence' , mimeo.

Byrd, W.A.& Lin Qingsong , eds. , 1990 , China's Rural Industry :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Reform(Oxford Univ. press)。

Oi, Jean C., 1989 ,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i, Jean C., 1998 , 'The Collective Foundation for Rapi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Vermeer, E. B. , Pieke, F. N and Chong , W. L.(eds.), Cooperative and Collective in China 's Rural Development ; Between State and Private interests,(M.E. Sharpe , New York ), pp.93- 109.

Pei , Xiiaolin , 1994 , 'Rural Population, Institutions and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 .6 , No. l, pp. 1 75- 1 96.

Pei , Xiaolin, 1996 ,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Local Governments and Rural Communities : The Chinese Village as a Firm during Economic Transition',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Vol.4, No. l , pp.43-66.

Pei , Xiaolin, 1998b, The institutional Root of China's Rural industry and Gradual Reform(Lund Studies Economic History 7), Lund University Press.

Sachs , Jeffrey and Wing Thye Woo, 1994 , `Reform in China and Russia` , Economic Policy, April 1994, pp. 101-145 .

Weitzman, M. , 1 993, 'Economic Transition : Can Theory Help?' ,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 37, pp.549-55.

Wu, Q. , Wang , H. And Xu, X. , 'Non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Workers' Incomes' , in Byrd, W. A. k Lin Qingsong, eds. , China's Rural Industry :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xford Univ. Press ), pp.323-337.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中国坚持城乡一体化方向的历史根源
发布时间:2016-08-11
中国坚持城乡一体化,不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具有历史渊源的。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并为之设计了方案,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但是具体的实施的方式却成了人民公社化,虽......
论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变革
发布时间:2014-01-15
论文关键词: 农村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产权残缺制度变革 论文摘要:伴随我国 工业 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村土地尤其是城市郊区农地价值不断提升,而农村建设用地流转依然受到现行 法律 的严格限制,农地流转的隐形 市场 普遍存在,导致......
浅析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4-01-09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已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但仍存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价值难以实现、土地承包权流转有待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混乱、土地收益分配关系紊乱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不......
关于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浅析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约因素 【论文摘要】文章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约因素出发,全面分析在土地流转制度创新设计过程中涉及流转的条件和范围、流转的方式、流转后的用途和使用年期、政府的角色定位......
农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土地制度调整
发布时间:2023-04-20
内容提要:从坚持集体所有权不变和家庭经营方式不变的前提出发,我国应选择土地股份投包制作为农地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这一模式是希图在较易得到政府和农民双方接受并支持的基础上,建构起土地合理流转和有效集中的机制,从而实现从传统......
试论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4-04
“试论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的思考”怎么写呢,请看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试论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的思考 我国现行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所确立的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都规定了农村土......
寻找中国文化的乡土社会之根
发布时间:2023-01-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与历史学便开始出现合流的发展趋势。前者主要强调人类学研究中的历史学视野,后者则突出历史学研究中的人类学视野。而无论人类学或历史学,二者均有必要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形成多元开放的方法论自觉心态,......
试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私权化
发布时间:2022-10-30
试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私权化 试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私权化 试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私权化 [摘 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然而,我国农村集体......
从农村土地问题看集体所有制的发展趋向
发布时间:2023-07-23
" [内容提要]:我国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从农民土地私有制过渡到集体所有制。由于集体所有制的产权边界模糊,加之在过渡中非经济措施的偏差,造成长期来农村土地流失严重,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差距加大。集体所有制有待改革。前年3月实......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变革的立法选择
发布时间:2023-05-26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变革的立法选择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变革的立法选择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变革的立法选择 [摘 要]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选择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形式,实行20多年以来产生......
农村集体土地物权的反思及重构
发布时间:2022-07-27
【摘 要】由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对于土地只具备使用权,却没有支配权,因此,想要建设和谐的社会,就需要降低农村人民关于土地纠纷的情况,使农村土体使用的效率得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农村人民基本利益。本文就农村集体用地在建设......
关于村落乡土文化资源中的传统体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村落传统体育;乡土资源;社会价值 论文摘要:通过对东南沿海一个侨乡村落中具有百年历史武馆的实地调查,探析村落传统体育的内涵、特征、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等问题。村落传统体育是在农耕文化传统背景下,由村落民众......
议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风险
发布时间:2022-12-03
风险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方面和社会各个领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不例外,也存在风险问题。对待风险,既不能畏惧,更不能回避,只有正确认识农村土地流转风险,才能积极主动地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
读《乡土中国》品中国乡土
发布时间:2023-03-29
【摘 要】简洁的介绍一下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大意主旨,然后按照本书中的结构顺序逐一展开进而详细的阐述文章和渗透着我个人对本书的理解,从而悟出一些浅显的道理供大家品评,希望对人生社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土;文化......
中国制造面临困境根源于教育体制
发布时间:2023-07-20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指出造成这种结果的深层次的原因,产生中国制造的根源是教育出的问题,进而提出改革教育体制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制造;教育体制 1.中国制造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在广东和浙江等沿海开放......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5
[摘要]农村土地流转信托作为一项创新性的产权制度安排,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仍面临着配套政策体系不健全、规模效益不稳健以及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应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配套体系,加快建设农地流转信托二级市场,谋划构建“三位一体”的政策实施框架,尽快形成“三农问题”与“信托产业”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信托.........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1
[提要] “家庭农场”模式是一种特色农业。黑龙江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积极推广“家庭农场”模式。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饶河农场、二九一农场、八五三农场等家庭农场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家庭农场运行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问题探究
发布时间:2023-04-23
农村土地流转是推进我国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促进我国农村向城市化靠近的基础,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在仍然处于一个相对滞后、混乱的局面,这不仅没有有效的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效率,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反而在一定的程......
浅析农村土地流转
发布时间:2016-08-30
现实状况与区域分布特征,从而为科学制定政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供参照和依托,本文利用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年鉴》、中央政策研究室与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测点调查数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等多种......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23
摘要:通^对宜昌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的分析,不仅能够为其流转潜力的测算提供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而且能够为其流转的开展及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帮助,对宜昌市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建设有关键作用。构建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修正模型对宜昌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修正,得到了宜昌各县市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的规模并对其流转次序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宜昌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最高的为市区,流转规模有8.........
农村土地流转下经营主体的农业保险需求
发布时间:2022-12-02
[提要] 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常态,众多的规模经营主体走上历史舞台,规模经营主体对农业风险的感受和农业保险的需求与传统个人经营主体产生了很大的不同。本文对近两年保定市各市县的规模经营主体进行问卷调查,运用LOGIC数据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探析
发布时间:2023-06-07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探析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探析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探析 [摘 要]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
浅析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发布时间:2023-04-19
浅析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浅析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浅析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摘 要]解决我国农村土地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但目前关于农村土地承包......
论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土地征收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3-22
[摘要]当前学者在研究农村土地征收问题时大多忽略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其中的作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土地的所有者,是土地征收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征收中的作用可以在实质上保障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完善集体经济......
村企一体:资源型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
发布时间:2023-06-18
【摘 要】村企一体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达地区和资源型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文章以一个资源型地区的村庄为个案,分析了村企一体模式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成功实践,指出该模式在村庄治理中存有一定隐患,探索农村社会良好治......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要: 土地是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重庆沙坪坝区为例,分析现状,剖析缺陷,提出只有建立和完善严格保护农民......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演进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3-01-24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强大驱动力,其在实践层面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在于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于选择科学的实现形式。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如缺乏独立法人地位,土地流转中农户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谈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土地统计工作
发布时间:2023-01-24
摘要:土地统计是指利用图件和数据等形式对土地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整理和分析、预测,它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土地资源进行量化管理和数字化体现的过程。只有对土地资源进行准确、详细的测量统计,全面掌握所辖区域土地的面积、分布以及权属和利用情况,才能确保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合理、有条不紊地进行。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土地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如何加强土地管理统计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关键词:国.........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04
摘 要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实行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农村土地流转从根本上说是适应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需要,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重......
论我国土地征收纠纷产生的根源(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农村土地问题非常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这类问题往往人数众多、涉及面广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各地土地征收中的农民阻工、集体上访、与政府打官司、甚至与开发......
农村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1-15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农业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流农业,而土地流转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随着党中央致力于破解“三农问题”,各地的土地流转模式加以创新来适应这种变化,力求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的土地流转效率,以此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词】土地流转;现代农业;多元化;影响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以合法的形式将土地的使用权以一定条件转让给其他农户或者组织,以此来增加自己.........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发布时间:2022-11-18
我国传统的城市化是一种土地城市化,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在这种模式下,原本应属于农民、农村、农业的权益被国家、城市、工业强制性的攥取,导致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土地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是推进新......
经济转轨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创新
发布时间:2022-12-03
提要:本文以转轨进程为背景考察财政制度创新的逻辑,在对财政体制变迁进行阶段划分与描述的基础上,对体制变迁符合于经济转轨特殊目标与路径的内在原理进行归纳与评价,认为中国的财政制度创新逻辑始终包含着两项内容:一是作为推动经济......
创新发展体制?加速土地流转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农村土地流转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促进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要加快推动土地流转市场的专业化;充分利用农村内在动力,促进土地流转;深化农村土地经营责任制度改革,促使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社会变迁进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3-01-28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伴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乡村治理体制也经历了由人民公社向“乡政村治”模式的转变。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将农民组织起来,采用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的社会流动渠道狭小,流动率较低。......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文明行动探析
发布时间:2022-09-14
本文系2017年度山东省委党校系统科研课题【摘要】文章阐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文明的意义与困境,认为乡村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使乡村文明面临消亡的威胁,古老的乡村文明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的文明重建的过程。分析当前乡村文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整治基础差,落后观念制约发展,提出要坚持城乡一体化,深化乡村文明行动,需要加强领导,明晰思路;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风险评析
发布时间:2015-08-05
摘 要 近年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私下流转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隐形土地交易市场。本文重点界定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相关概念,指出实践中主要流转方式有转让、出租、抵押、入股、联营等。最后从立法、经济、管理、司法等多个......
农村土地产权体制优化探究
发布时间:2023-02-07
土地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前提,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自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农村发展活力得到有效激活,但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农村更为迫切的发展需要。为有效应对解决新形势下三农问题呈现的新变化,进一步激活农村发展动能,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自2013年起,肥城市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
论浙江省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方式
发布时间:2015-08-05
摘 要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浙江省土地征收补偿的现状并研究浙江省土地征收补偿方式的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分析土地征收补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浙江省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方式提出完善意见,以期达到充分保障农民合......
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以20世纪乡镇体制变迁为视野
发布时间:2023-01-29
"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20世纪中国乡镇体制的变迁过程,是在控制型治理和自治型治理两种模式中进行选择的过程。由于政治动员的性质及政权更替的方式所决定,国家行政权力最终深入到了乡镇并成为了国家现行宪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
渐进社会工程的象征:中国当代小说城乡对立主题的变奏
发布时间:2022-12-28
城乡对立是从传统转向现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社会现象,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意味着现代化的完成。根据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这些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就不能不先从积累大量资本,因此现代化总是伴随着对农......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制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1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现代化农村、城乡一体化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核心。现代化农村建设必然涉及到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并且由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产权制度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特征,使得相关法制法规在涉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协调与管理作用十分突出,科学有效的法制法规对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乡土资源挖掘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4
摘 要 在我国当前农村地区的一些小学校,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在体育游戏设施配置方面远远落后于城中小学,加之游戏内容相对较为单调且常与实际生活相背离,因而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以及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对此,作为农村......
中国农村工业的起源:基于制度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3-03-22
中国的农村工业化何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已有的文献往往从小农经济、剩余劳动力等宏观因素的角度来论述中国农村工业的发生。③外国研究者则侧重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具体历史事件对农村工业的影响。④这些因素无疑构成中国农......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
发布时间:2023-05-12
摘 要: 文章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及方法出发,阐述二者结合的意义及路径,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借此引起对乡土地理资源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和地理事业的进步。......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和可流转性
发布时间:2022-11-06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和可流转性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和可流转性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和可流转性 人类共同的生存和生活决定了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因为秩序是人类生活的必......
着力推进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转型
发布时间:2014-01-07
摘要:产业集群升级理论表明,产业集群若不及时升级则可能出现衰退。当前,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总体上属于低成本型产业集群,即以低成本为基础,走低端 发展 路线的产业集群,存在着明显的产业结构缺陷。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
建立农村土地市场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
发布时间:2022-11-18
" 内容提要: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已经发挥到了极至。如果对现行土地制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通过地价评估、低价出让、依法颁证、合法交易等步骤逐步建立和培育农村土地市场,盘活农村土地资产,不仅将从根......
质疑“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关于乡村中国的两种思路
发布时间:2023-01-16
" 「内容提要」本文对“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流行内涵提出质疑,并在两个层次上讨论了改善乡镇政府的替代方案。作者认为,“海选”与农村基层政权的“合法性”没有必然联系,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海选”能解决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竭力鼓......
取消集体土地(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2
内容摘要 现今土地所有权分为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这种分类导致了一些土地问题的产生,如小产权房、宅基地房屋转让、以租代征等。而且这种所有权的分类,使集体土地处于国有土地陪衬与补充的地位,并限制了集体土地的流转,降低了集体......
农村工业在近世中国乡村经济中的历史作用
发布时间:2023-06-18
"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家庭手工业一直是小农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村手工业的作用,理论界已有很多论述。农村手工业到了近代,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发展,它所起的作用也应该与封建社会有所不同,本文的目的就......
关于农村土地确权土地流转的对策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3-07-16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土地的确权也需要逐步推进,土地确权是推进土地流转的基本保障措施。近些年来,在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中,一些违规操作行为,已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制......
土地改革与建国初乡村政权的合法化建构
发布时间:2023-03-03
" 土地改革之于中共革命的重要性是被广泛认可的。近年来,有关土地改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1。这些研究往往以宏大的历史叙述为背景,从宏观层面梳理中共土改政策的演变历程,忽略了对土改过程中一些文本与实际脱节问题的考察。本文将......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3-05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制度改革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与变革乡村社会秩序的革命。这场革命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重组了乡村基层政治结构,引起了乡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促进了乡村社会现代民主政治因素......
浅析合理构建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
发布时间:2022-11-13
农村土地信托是指农民人基于自愿、依法、有偿的前提下将土地的经营权委托给信托机构, 由信托公司按照受托人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的利益而进行处置。随着经济的发展蓬勃发展,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弃耕弃荒进城务农,农地荒置现象严......
浅谈农村土地流转制约因素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3-07-17
" 论文关键词:土地流转 制约因素 法律制度 农民权益 论文摘要:对国内较新的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主要侧重于土地流转制约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能为进一步全面开展土地流转制约因素方面的研究提供方向。 新中......
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09-10
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制定政策,鼓励流转。允许农......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社区集体经济
发布时间:2013-12-17
" 内容提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正向市民的身份转变,由于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还有相当部分未能覆盖到农村,农村社区集体组织要负担着社区服务与社会管理等公共职责,对农村集体经济提出新的......
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0
一、引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但我国部分地区却出现了耕地大面积抛荒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已有的土地流转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性,难以实现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因此急需进行土地流转方法的创新。而土地信托流转制度有利于优化土地使用方法,扩大耕地生产规模,优化农业生产结构(BrabecE和SmithC,2002)[1],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Wunderlic.........
中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法律缺陷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3-06-22
摘要: 目前 , 中国 农村 土地流转取得一些成绩,在繁荣农村 经济 ,促进农村 社会 事业 发展 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又存在种种局限与不足。造成 问题 的原因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
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社会嬗变
发布时间:2023-04-02
[提要] 城市化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带来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使国家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同时,城市化对延续几千年的乡土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传统......
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对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09-10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详细的说明了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所有制改革状况,最后分析总结了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对于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的一些启发。 关键词 土地产权理论 中国农村 土地所有制 Revelation of Mar......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补偿费分配之浅见
发布时间:2015-09-09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规模不断的加快,征用土地数量也随之不断扩大,因土地征用的各项补偿费分配而产生的纠纷也逐年增多,尤其是土地补偿费,原因是部分村民小组在土地补偿款分配中不公开、不民主,往往是少数几个人说了算,有的还......
农村集体林地流转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5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又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一直在进行着,集体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盲点、难点和亮点
发布时间:2023-05-21
" 摘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一些从未涉足的盲点,也有一时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我国的耕地究竟要有多大才能自给自足?如何限制一些决策者滥用土地?如何提高土地的质量?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找到......
农村土地改革的现状调查和制度完善
发布时间:2016-09-23
一、数据分析和主要结论 2014年1月到9月期间,我组成员通过问卷调研、实地访谈、经典案例分析等方式调研了五大省市,12个农村。其中改革村分别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重庆市荣昌县高峰街道;山东省枣庄市金陵......
分析土地利用转型下的土地资源管理应用
发布时间:2023-03-02
摘要:古往今来,土地就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通过乡村转型发展可以暴露出很多社会经济问题,这些社会经济问题都可以在土地利用方面得到体现。对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以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为解决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提供一种新途径。相关研究指出,国家决策部门应该按照土地利用形态的拜年话对土地资源管理进行适当调整,在考虑目标区域所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的相关问题,不断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现代国家建构进程中的土地制度变动
发布时间:2016-05-18
摘要:从土地关系的角度来看,现代国家建构的进程中地权的内涵和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从西欧来看,在古代土地的政治权和经济权实际上是统一的,土地权力同时也是土地权利;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中,领土主权成为国际秩序的基础,......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困境与重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27
摘 要:为了满足时代的需求,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城市文化优越的先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压倒了乡村文化,由此可能导致一些乡村文化无法延续。避免乡村文化彻底消失的办法就是重构乡村文化,大力宣扬乡......
循序渐进地说服别人
发布时间:2023-01-26
公元前266年,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都无效。 左师触龙去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到了太后面前,先......
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转型
发布时间:2023-04-16
" 「内容提要」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一样,走的也是一条渐进改革的道路。中国正处于通过政治改革从全能主义向权威主义和最终向民主主义政治体制转变的政治转型期。改革政治学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改革政治学应当重点研究中国政治体制......
当代中国乡村改革的动力与进程
发布时间:2023-02-18
" 解决包括“三农”问题在内的中国乡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推动乡村改革。改革什么?怎么改?这是学界议论最多的问题。然而,由谁来推动乡村改革?谁是乡村改革的阻力?谁是乡村改革的动力?理论上的不同回答反映的是态度和......
对完善新疆基层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思考和建议
发布时间:2022-08-26
我国当前实行的国土资源垂直管理体制,是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人事任免权和用地审批权由原来的地方党委主管,转变为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管。实行省以下国土资源垂直管理体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土地资源。通过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隔离开来,加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独立性,试图防控土地资源的流失,确保耕地保护制度的落实,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合理的配置,保障我国.........
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的保护
发布时间:2016-09-14
一、我国农地流转的发展及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联产责任制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主要是微观基础和宏观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农产品价值低迷,农业种植效益低下,尤其是对于那些地形不适合机械种植的山地、梯田地区,农业种植收益只......
对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和控制
发布时间:2023-03-09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为保证施工单位的良好形象,确保其经济利益。加强土建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土建施工部门应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施工进度控制安排,防范于未然,......
简析农村土地流转中妇女权益保护
发布时间:2013-12-19
简析农村土地流转中妇女权益保护 简析农村土地流转中妇女权益保护 简析农村土地流转中妇女权益保护 精品源自英 语 科 论文摘要 农村土地流转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带来冲击。在农......
村委会选举中的乡村关系和乡村民主的治理化
发布时间:2023-02-20
" 本文从村庄选举以及选举后治理的角度研究乡村关系,并进而理解乡村民主的性质。展开论述前,交代这样一些前提假设:一是在村级选举和选举后治理中,乡政府力图贯彻自己的意志,它是村级选举中参与博奕和选举后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方......
农村土地流转中租金支付模式探讨
发布时间:2022-09-16
针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租金支付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建议,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民共享改革成果。 宿州市桥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农产品资源丰富。被誉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缺陷与完善对策
发布时间:2023-07-09
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创立以来,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经历了一个从禁止到逐步承认再到正式确立流转制度的发展过程。但是与各个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的发展现状相比,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还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为了健全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我国需要修改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文件,打破土.........
经济法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
发布时间:2023-04-08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从经济法的角度看待和分析这些问题,描述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面临的困境。影响农地流转法制体系建设的理论、程序及农民权益保护的障碍等方面揭示导致当前农地流......
采取有效改良策略 促进农村土地整治管理体制改革
发布时间:2022-08-0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态势良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年来土地整治事业的开展,而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也日渐地暴露出土地资源整治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引起了相关领域工作人员以及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本文对我国农村土地......
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趋势探析
发布时间:2023-01-03
摘 要:在近几年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一些企业进住农村、一些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农民外出务工人群增长,农村大都是些老人孩子和妇女在家,大量需流转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需求明显增长 关键词:土地流......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法律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15-07-29
农村土地问题是我国发展和改革的重点,土地承载着千家万户的目标诉求和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纠葛。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公有制并没有让农民的利益得到最佳的分配,农民的积极性也并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生产不足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发......
论城乡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模式
发布时间:2023-03-04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村集体资产迅速扩张,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从实际来看,许多村集体均已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壮大第三产业,从而使广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长足、快速发展。正因如此,在农......
德国土地使用权和中国土地使用权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3-12-17
" 2003年以来,中国因征用土地、拆迁房屋而出现了一系列被涉及者自杀、自焚、示威等事件。特别是于2003年8月发生的南京市被拆迁户翁彪自焚身亡的悲剧,令人震惊。相关事件的矛盾焦点之一是征地拆迁者和被征地拆迁户之间对补偿费数额有......
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和环境保护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摘要 针对中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 提出乡村景观园林的问题, 阐述了乡村景观园林的定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进而提出了作者关于我国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预期成果。 1 引......
浅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及其变革路径
发布时间:2016-12-16
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 作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表现形式之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公有理想,完成了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供给的任务。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
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和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2-11-02
[论文关键词]乡村 旅游 乡村 文化 新 农村 建设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是建设 社会 主义 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和核心,乡村旅游能够加速乡村文化体系的形成,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都是建设......
别搞乡村旅游业大跃进
发布时间:2022-12-09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用较大篇幅讲到发展农村旅游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并表示要在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予以全面支持。随后,媒体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称之为发展“第六产业”,日本“第六产业”的发展经验也......
植根农村传统文化土壤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发布时间:2017-01-05
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给农村地区留下了很多的不利影响,但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受传统的影响更深,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更加深厚的底蕴。农村人单纯质朴,受现代文明的冲击更小,宗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