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民间美术本土性教育资源调查

民间美术本土性教育资源调查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8:43:55
民间美术本土性教育资源调查
时间:2023-08-05 08:43:55     小编:

摘要:北镇满族民间剪纸作为东北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满族原始文化的一种传承。作为北镇满族剪纸传承人之一,汪秀霞的剪纸风格独树一帜。她“剪随心动”,创作的剪纸朴素而不失庄严,简约而不失内涵,意象而不失形象。在她早期的剪纸艺术中有“柳树妈妈”“蛇神”“羽神”等形象和主题,体现了萨满多神崇拜在民间美术创作中的深刻影响。而近期的现实主义题材,则体现了她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关注。汪秀霞还积极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推广剪纸艺术,把自己的创作方法和风格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了剪纸艺术的传承。

关键词:满族剪纸;汪秀霞;萨满;教学资源

一、汪秀霞满族剪纸传承及发展

汪秀霞从小就接触剪纸,她的剪纸题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民俗生活题材,一类为神话题材。其中,神话题材是汪秀霞早期剪纸艺术的核心,民俗生活题材是近期着力打造的系列力作。2007年,汪秀霞成为国家级传承人,在此之前,她就已经剪出了许多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神仙形象,比如“柳树妈妈”“山神”“雷神”“财神”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对萨满文化的传承

汪秀霞对萨满神话故事的传承是通过老一辈人的言传和自己梦境得来的。她从小就跟着母亲一边听故事一边剪纸,听着故事,想象着故事里主人公的形象,用手上的剪刀剪出心中所想的形象。据她口述,小时候家庭遭到变故,她通过自己梦境中的一位老奶奶的指引重新坚持了自己的信仰,从那时开始,她剪的神仙更富有神秘色彩,形象更加鲜活。萨满文化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祭祀活动成为先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祭祀涉及对太阳、雨神、人类生殖繁衍等多方面的崇拜。在众多人看来,汪秀霞剪刀下神的形象符合他们心中神的审美取向,大家认为这就是神的形象。尤其是她剪刀下的“柳树妈妈”,之前“柳树妈妈”的形象并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义,是汪秀霞定义了“柳树妈妈”的形象。汪秀霞对于这种原始生态剪纸的传承最直接、最准确,观赏者很容易感同身受,并从中感受到对萨满神的崇拜与期待。

(二)对萨满剪纸艺术发展的促进

汪秀霞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后,对于满族剪纸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她将满族剪纸这个民间瑰宝推向了全世界,她本人也在剪纸的过程中不断地突破自己,创新性创作。汪秀霞剪纸艺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嬷嬷人”为母题的现代化拓展方面。她以传统“嬷嬷人”形象为基础,发挥其造型自由的优势,进行了大量的现代人物创作,进而将这一古老题材所蕴含的形式观念融入现代生活的感受,实现了创作的转型。在剪纸艺术的传承方面,她不但全身心地把自己知道的满族剪纸与萨满文化教给自己的孙女,而且还广泛地在学校、文化馆等多地开展现场教学指导。

二、汪秀霞满族剪纸艺术特色

满族剪纸相较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剪纸艺术,更强调实用性,作品通常被用作祭祀道具使用。汪秀霞的剪纸虽然也具有这些实用性的特征,但她更强调作品的原始本质中的审美特质,而且这一特质已经成为她的主观追求。纵观汪秀霞剪纸的发展,不同时期的剪纸作品,承载了她本人对每个时期生活特征的把握。

(一)意象的人物造型

在汪秀霞近期的剪纸作品中可以发现,她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但其语言又明显地高于现实形态。简单的一张纸通过她的剪裁,天地尽显,意象的主体造型贴切地表现出艺术形象中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剪纸如同中国绘画,注重写意、表现、意象,气韵生动是其旨归。作为民间剪纸艺术家,汪秀霞虽然没有受过专门的艺术创作训练,但是从她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她对于中国的审美意识有着准确的判断和主观的追求,同时,她不拘泥成法的高超特质也尽显无余。以作品《济公》为例,作品尺寸不大,长宽不超过13厘米,但是从整个作品的造型和形式感上看,无处不体现着夸张、表现的意象之美。这件作品虽然不是传统的萨满嬷嬷人形象,但是从她的入剪方式,剪痕和简洁的造型方式看,她还是秉持着自己剪传统嬷嬷人的基本规律。人物眼睛的变化,从之前的无眼珠到现在的有眼珠,以及阴刻阳刻的节奏把握,都脱离不了萨满文化豪放包容性对她的影响。毫无疑问,这件作品是属于当下的,是传统满族剪纸中所没有的,是汪秀霞把传统剪纸的方式成功地转换成为一种深具传统美学内涵的当代艺术。

(二)神秘氛围的营造

汪秀霞剪纸的风格、内涵一直在求新求变,题材、内容也丰富多样,因此,寻找作品中的共性因素,总结其特点则更为重要。她对各类题材进行创作表达时,总是呈现出丰富的戏剧性内容。除了透露着主题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之外,她还赋予自己作品一种或神秘、或惶恐、或崇拜的精神内涵。这种表达也正是源自她对于萨满文化深厚底蕴的理解和特殊的个人经历。正因如此,人们对于她作品的学习大多只能得其形不能得其神。汪秀霞剪纸作品的神秘属性,主要源于对本土萨满文化中神的故事的创造性解读和独特发挥。比如作品《萨满出马》[1],据汪秀霞本人口述,“萨满出马”只是一个名称,其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只要达到那种意境,能表现出是萨满出马的场景就可以了。例如,“萨满有骑鸡‘出马’的,有驾凤‘出马’的,还有骑牛、骑马、骑猪、骑龙……出马的,但萨满这些坐骑,只不过是像鸡、像凤、像龙和像驴、牛、猪而已,其实剪纸图像中,他们都是被变形了的”[1](85)。可见,《萨满出马》是对萨满祭祀之前动作的记录。在汪秀霞众多《萨满出马》剪纸作品中,她的画面形式比较统一,大多处于骑行状态,但骑行动作却不像正常人骑行那么规矩。萨满手持祭祀物件双手高举,一手指向前方,似乎在着急指挥坐骑去向某个地方,另一只手指向身后,从整体画面来看,像是在坐骑身上就已经开始祭祀活动。这一系列的萨满形象造型规律依然与“正面律”的创作规律相同,萨满脸部造型略有夸张,但是对眼睛的刻画只是简单的两刀阳刻。一刀眉毛,一刀眼睛,就将萨满跳大神时笃定坚毅的眼神刻画出来。这种眼神与萨满的手舞足蹈的动作配合,似乎让人更加相信萨满是有通天晓地的能力。仅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创造的作品,就能让观看者感受如此之多,这不单单是汪秀霞个人剪纸技艺的纯熟,更多的是她的阅历的丰富以及对萨满文化神秘感的尊崇。

(三)原始性与生活的融合

原始艺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包容量大,表现方式简单直接,所以当代许多艺术家都在作品中追求原始性的出现。他们追求的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条件下探寻新的原始艺术的表现方式。查阅汪秀霞多年来的剪纸作品,她也在原始基础上不断地求新创新。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发展,原始艺术是最具力量的一种艺术表达,原始壁画、石刻等这些艺术品的表现力,因为没有过多的装饰性的存在,所以表现的内容更纯粹,更能直击人的内心深处。但是,每个时代创造的艺术品各有不同,我们不能因为原始艺术的纯粹的力量就忽略其后出现的艺术。诚如汪秀霞剪纸,就是把个人情感介入客观事物进行的艺术的再创作。在这里提到的情感,并非日常的喜怒哀乐,而是在艺术家内心深处对某一事物一时产生的情愫,是灵感,抑或是对某一事物瞬间产生的敬仰之情。汪秀霞在教授剪纸方法时,除了讲故事教技法以外,口中还时常念叨“剪随心动”,并且经常在剪的过程中会灵光一闪,别出心裁地剪出新东西,这就是她的“心”。她的“心”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艺术创作习惯,不是一时的情绪。这种内心情感的爆发,正是她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坚持信仰,并耳濡目染的一种结果。汪秀霞的满族剪纸不单单是艺术传承,更有对现实生活的融合。在她看来,满族剪纸一方面要满足对神的敬畏之情,另一方面还要让更多的人接受这种艺术形式,所以,她的作品时常表现出现代与原始相交融的画面形式。她的剪纸形象无论是嬷嬷人还是神仙鬼怪,都有一个特点———大鼻子(她亲口说的)。起初只是觉得就是单纯地想增加辨识度,与别人的满族剪纸做区分,但是后来发现,她的老伴就是大鼻子。而且炕头墙上的一幅山神像(一次即兴创作的作品),仔细琢磨,也好像跟她老伴有七八分相似,大鼻子特征很明显,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件艺术品的创造需要的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汪秀霞怀揣着对萨满文化的敬畏之情,寻找身边的事物与之结合并创作,具备了艺术家的素质。另外,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有幸看到汪秀霞剪的二百多张嬷嬷人,其形态各异,有的是完全抽象的创作,有的是神话题材,还有生活民俗类的题材。汪秀霞保持着满族剪纸原始的形态,简单且精准到位,没有过多的装饰性语言的出现。与她早期作品相比发现,她越来越注重身边的生活细节。比如近期的《卷发女孩》,就将现实生活中的现代女性的特征———卷发、露脐装、裙子,融合到了嬷嬷人的形象当中。又比如《熊大图》,直接将国产动漫《熊出没》中熊的形象用自己的符号语言表现出来,简单的几刀阳刻阴刻的组合,就将熊大的动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汪秀霞通过她的作品,结合个人特有的艺术符号表达方式,将更多生活中的东西融入剪纸艺术,让更多人了解满族剪纸,接受满族剪纸。

三、民间剪纸进校园和教学资源内涵的转化

汪秀霞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直致力于满族剪纸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她定期到北镇中小学现场授课,参与北镇中小学特色剪纸教材的编著,为满族剪纸规范化教学献计献策;另一方面,她大量参与社会宣传和文化推广活动,为剪纸艺术普及奔走各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满族剪纸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汪秀霞对满足剪纸规范传承寄予厚望,希望满族剪纸更加普及化,让大众更加了解并喜欢它。“为了传承满族剪纸艺术,北镇市从2006年起,就启动了满族剪纸进校园活动,至今北镇满族剪纸已陆续走进了47所小学、25所中学。”[2][]汪秀霞的剪纸艺术作为北镇剪纸的代表形态已经进入课本教材,她剪纸中特有的题材类型也被作为典型和范本成为教学中的示范内容。汪秀霞主动教授剪纸文化与技法,只要有人愿意了解满族剪纸,只要有人想跟她学剪纸,她都会很开心地教他们。在家族传承方面,她注重对子女尤其是孙辈的影响,她的孙女王雪娇从小就跟随她学习剪纸,已经成为北镇满族剪纸艺术新一代传承人中的代表。汪秀霞剪纸教学注重满族文化与剪纸艺术的独特内涵的传授。汪秀霞的生活历经坎坷,她的剪纸作品也是她强大精神的一种高度集中的体现。汪秀霞在教学时会时不时地提到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们了解自己是通过何种感受力才能剪出这样的作品,让学生感同身受,更快地掌握剪纸精神的内涵,从而“得其形而又得其神”。其次,汪秀霞的剪纸大多剪的都是“萨满神”,她的作品是萨满文化的集中体现,所以,要想深如学习满族剪纸,还必须了解萨满文化。于是,她在教学时还连同萨满文化中的神话故事的讲授,以便让学生了解萨满文化中神形象的来由和特征,从而对剪纸形象的形成与表达有一定的帮助。汪秀霞的剪纸技艺精湛,精神表达自信,她教学的剪纸形象从传统嬷嬷人一度转化到具有个人符号特征和当代社会特征的嬷嬷人,并且能对所剪形象来源自信满满。汪秀霞的这种文化自信给予学习满族剪纸的学生很大的鼓励。汪秀霞一般都是言传身教,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她经常先自己剪样,同时详细讲解剪纸形象的来由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剪。在程序上,她强调从头开始,讲究谋篇布局,无论纸张大小,她都有自己的一套熟练的方法。她还注重形象、动作及其象征意义的教授。比如,从人物形象看,人物的手一般都是一前一后,或者一上一下,这似乎在指天指地,表示人生活在天地庇佑的人间。她的教学方法既来源于个人经验,也来源于她在传承过程中对教学的独特思考,她的创作方法不是刻意的,而是灵活多变的。汪秀霞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她渴望对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体现了她浓厚的文化情感,以及艺术本身的广博的精神内涵。

结语

传统北镇满族剪纸的实用性特质,造就了其形象简约概括的特征,凸显了北镇满族剪纸的更为单纯、更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镇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与其他地区剪纸艺术的风格存在差异,独有其原始神秘的个性。如何将北镇满族剪纸艺术传承并发展下去,作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汪秀霞在保持原始剪纸的艺术性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以达到以教学方式传承文化的目的。汪秀霞一直努力地把文化传承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创作,紧跟时代,让民间美术紧贴时代生活,并逐步进入高校课堂,实现文化传承方式的课堂教学的转化。这让我们看到了民间剪纸艺术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光.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汪秀霞[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81-82.

[2]张樵苏.辽宁北镇市创建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教学基地[N].新华网,2015-04-18.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