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西方“陌生化”诗学纵读——从亚里士多德到布莱希特

西方“陌生化”诗学纵读——从亚里士多德到布莱希特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9 00:07:14
西方“陌生化”诗学纵读——从亚里士多德到布莱希特
时间:2023-08-09 00:07:14     小编:

摘 要: 目前 ,对“陌生化” 理论 的探讨与 研究 ,国内学者大多停留在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陌生化”的定义和阐述上,似乎“陌生化”是什氏的独创。实则不然。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陌生化”诗学源于亚里士多德,经由马佐尼、爱迪生和黑格尔等人的 发展 ,成熟于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它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已成为一“诗学”理论与传统而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陌生化”诗学 纵读

目前,对“陌生化”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学者多停留在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陌生化”的定义和阐述上,似乎“陌生化”是什氏的独创。实则不然,纵观西方文艺美学史,“陌生化”理论的提出与探讨大有人在。在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一种“诗学”理论与传统而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试就“陌生化”这一诗学理论的发展作一 历史 的纵向解读。

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第一个对“陌生化”理论进行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不过,他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更多的是使用“惊奇”、“不平常”、“奇异”等说法:

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在诗歌中,这种方式是常见的,并且也适宜于这种方式,因为诗歌当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日常生活隔得较远。[1]

一切“发现”中最好的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通过合乎可然律的事件而引起观众的惊奇的“发现”。[2]

使用奇字,风格显得高雅而不平凡;……他们因为和普通字有所不同而显得奇异,所以能使风格不致流于平凡。[3]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所言的就是一种“陌生化”手法。正是因为通过这种“陌生化”手法,将平常熟悉的事物变得“不寻常”,变得“奇异”,才使“风格不致于流于平凡与平淡”,使观众有“惊奇”的快感,观众也正是在这种“惊奇”的“发现”之中,得以超越日常的习以为常的知觉经验,产生出乎意外的新颖美感。

稍后到16世纪,意大利美学家马佐尼在亚里士多德“惊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学理论观。在《神曲的辩护》里,他认为,诗应具有“不平凡的故事情节和思想”,[4]即追求对感知经验起阻碍作用的美感享受。但同时他又提出,诗采用令人惊奇的题材,它的目的就在于引起读者的奇特感受:

诗人和诗的目的都在于把话说得能使人充满着惊奇感,惊奇感的产生是在听众相信他们原来不相信会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作为一种理性的功能,诗的目的在于产生惊奇感。[5]

马佐尼强调,诗的目的在于产生陌生的“惊奇”感,即打破读者前在的期待视野,将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脱日常经验的陌生前景置于其前,从而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人以新的强烈震撼。当读者感受到某种事物的不合常情或偏离某种正规的传统轨道时,身心便会产生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冲击,而获得前所未有的审美享受。

17世纪英国文学评论家爱迪生则从审美趣味方面对“陌生化”诗学理论进行了论述。在《论洛克的巧智的定义》中,他说:

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像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它的好奇心,使它得到它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就是这个因素要求事物应变化多采。[6]

他第一次从审美趣味的切入点论及了“不平常”的日常事物所引发的陌生美感,且认为这是一种“愉快的惊奇”。这是从心 理学 美学角度着眼的,从而使其理论进入了审美心理的层次。

“陌生化”诗学发展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的论述中得以进一步发展。在《美学》和《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多次论及“惊奇感” 问题 。他说:

艺术 观照,宗教观照(毋宁说是“二者的统一”)乃至 科学 研究一般都起于惊奇感。人如果没有惊奇感,他就还是处于蒙昧状态,对事物不发生兴趣,没有什么事物是为他而存在的,因为他还不能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及其中事物分别开来。从另一个极端来说,人如果已不再有惊奇感受,就说明他已把客观世界看得一目了然。他或是凭抽象的知解力对这客观世界作出一般人的常识的解释,或是凭更高深的意识而认识到绝对精神的自由和普遍性。……客观事物对人既有吸引力,又有抗拒力。正是在克服这种矛盾的努力中所获得的对矛盾的认识才产生了惊奇感。[7]

只有当主体与客体尚未完全分裂而矛盾已开始显现的时候,即人在客观事物中发现他自己,发现普遍的、绝对的东西时,惊奇感才会发生。而这种惊奇感的直接效果是“人一方面把 自然 和客观世界看作与自己对立的,自己所赖以生存的基础,把它作为一种威力来崇拜;另一方面人又要满足自己的要求,把主体方面所感觉到的较高的真实而普遍的东西化成外在的,使它成为观照的对象。”[8]可见,在黑格尔那里,惊奇感是艺术起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源泉,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地维持惊奇感的过程。

另外,黑格尔还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到了无意识化和陌生化之间的关系。他说,在一个民族的早期,语言还没有形成,正是通过诗,语言才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当时诗人的话语,作为内心生活的表达,通常已是本身引起惊赞的事物,因为通过语言,诗人把前此尚未揭露的东西揭露出来”,“破天荒地第一次展现出来,所以令人惊异”,[9]诗利用共同生活中的语言,并将之“加以提高,使它产生新鲜的效果”。[10]但是,“在过去 时代 里本来是新鲜的东西,经过重复的沿用,就变成了习惯,逐渐习以为常,转到散文领域里去了”。“在这种情况下,诗就要有一种自觉的努力,才能使自己跳出散文观念的惯常的抽象性,转到具体事物的生动性”,“为着要引起兴趣,诗的表现就须背离这种散文语言,对它进行更新和提高,变成富于精神性的”。[11]

在“陌生化”诗学的发展史上,黑格尔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是在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理论之前对无意识化(自动化)和陌生化作出系统而深刻论述的第一人。在一定程度上,他的论述直接 影响 了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诗学理论。 二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诗学 理论 是西方“陌生化”诗学 发展 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 问题 。在其看来,“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12]

形式主义者主张文学的自足性,视“文学性”为文学 艺术 的“主人公”,视“陌生化”为文学生命之所在。他们不满当时俄国文坛宗教 哲学 派文学的“彼岸性”与学院派文学的“他性”,力图解决文艺学没有独立 研究 对象和研究范畴的状况。正如此,他们将文学自身的最本质特性——文学性,置入前景,且在对文学自身的研究中,将诗语的“陌生化”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学本体论的高度。

形式主义者所主张的“陌生化”是伴随着“文学性”(Literariness)而提出的。何谓“文学性”?雅可布森在论及文学 科学 的对象时说:“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13]也就是说,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本身的特性,是文学与一切非文学比较所具有的差异性,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那种东西。所以,“诗对它所陈述的对象是毫不关心的”[14]

在形式主义者看来,文学性只能在纯粹的文学世界中去寻找。“艺术是自主的:一项永恒的,自我决定的,持续不断的文学活动,它确保的只是在自身范围内,根据自身标准检验自身。”[15]这样,文学就成了一种超然独立的自足体,一种与世界万物相分离的自在之物。对于这一点,什克洛夫斯基说得很明白:

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 规律 。如果用工厂的情况作比喻,那么,我感兴趣的不是世界棉纱市场的行情,不是托拉斯的政策,而只是棉纱的支数及其纺织 方法 。”[15]

可见,文学的本质特性只能在作品本身,而不能在其它地方找到。如何才能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文学的“文学性”?形式主义者推出了“陌生化”。他们认为,文学的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表现出来的,是艺术形式的陌生化使文学的文学性获得了实践的价值。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艺术的手法》中谈到,对于熟悉的事物,我们的感觉趋于麻木,仅仅是机械地应付它们。他认为,艺术就是要克服这种知觉的机械性。他说:

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你所认识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17] 形式主义者极力推崇诗语的“陌生化”特性,强调诗的功能在于显现其能指与所指的并不同一,认为艺术的使命不在于毕恭毕敬地模仿自然和 社会 生活,而在于对之进行创造性的“加密”和“变形”。对他们来说,“只有以熟悉为背景,不熟悉的才以被理解”。[21]而且,在他们眼中,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实体,一个自我指涉物,它完全有充分的权力成为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成为诗学研究的“主人公”。这样,形式主义者以异于把艺术本质归于“现实”、“理式”或“理念”的传统诗学观,将诗语的“陌生化”提升到文学本体论的地位,从而把文艺学的发生学基础,牢牢地奠定在世俗的语言基础之上,实现了对传统文艺学自上而下方式的大转向。

语言是原初人在想要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原始冲动中产生的,它本是一种诗性的创造活动,它根植于原初人特有的诗化哲学——万物有灵论。按形式主义者的说法,原初人的语言都是非常具有诗性的,但是随着 历史 的发展,语言所特有的“诗性的本质”渐渐地流失和消退。语言也渐渐失却了其应有的新鲜可感性,堕落成毫无诗意的符号或代码。故他们认为文艺学的任务就是要重新发掘和揭示语言身上的这种“诗性本质”,使其熠熠发光。这就需要揭开蒙在语言身上的形而上的概念阴影,将之还原成其本有的面貌,使“诗语得以复活”。在这个意义上,“陌生化”的实质,与其说是“使之陌生”,倒不如说是“使之回归”:回归到诗性的原初地位。因此,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语的“陌生化”,应着眼于提高作品的可感性,使人们感觉到它,而不是仅仅认知它。艺术,就是要还人们对事物的新奇感觉,“文学的特性包含在其使体验‘陌生’的那一倾向之中,因此,文艺学真正应该关注的要点是 分析 所以能达到如此效应的形式手法。”[22]

至此,可以看出,俄国形式主义所言的“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23]使人们即使面临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对象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感受语言的最原初的“诗性本质”。 三

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诗学 理论 大约20多年后,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从戏剧理论方面又一次对“陌生化”(又译为“间离法”或“间离效果”)理论进行了阐述。

一九三五年春,布莱希特在莫斯科欣赏了前来演出的 中国 京剧 艺术 ,并于次年撰写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陌生化》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陌生化”概念;其后,他又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从剧本构成、表演方式、人物语言等多方面对“陌生化”诗学进行了深刻论述。

在《论实验戏剧》中,布莱希特对“陌生化”进行了如下定义:

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24]

可见,“陌生化”就是通过对习以为常、众所周知的事件和人物性格进行“剥离”,使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观众之间产生一种距离,进而使人们从新的角度来看习以为常的事件和人物性格,并从中发见出新颖之美。这与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极其相似。

虽然如此,但当我们把“陌生化”放到他们各自的诗学理论中加以考察的话,又会发现两者有着质的不同。

这种差异首先体现为二者所主张的文艺的 社会 功能不同。对俄国形式主义者来说,“陌生化”只是一个纯粹的美学概念,文学应成为独立的自足体和与世界万物相分离的自在之物,因而很少去考虑“陌生化”而产生的社会效果;而在布莱希特,“陌生化”已超越了单纯的形式与结构层面,而成为参与、介入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完成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造。在《街景》中,他说:

一种技巧,它所要表演的人与人之间的事件,具有令人惊异的、需要解释的、而不是理所当然的、不是单纯 自然 的事物的烙印。这种效果的目的是使观众能够从社会角度做出有益的批判。[25]

可见,在布莱希特那里,“陌生化”已不仅仅是一个美学范畴,更是一个 哲学 上的认识范畴,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特殊 规律 。他曾经把陌生化的实现过程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认识(理解)——不认识(不理解)——认识(理解)。首先,我们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习见之物;其次,通过陌生化手法使我们对习见之物产生惊愕与异化感;最后,在更高层次上达到对习见之物的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可见,布莱希特的“陌生化”并不是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倡的那样“唯陌生而陌生”,而是希冀借陌生化达到对事物的更高层次、更深刻的理解与熟悉。正如布莱希特的学生维克维尔特所说:“‘陌生化’是在更高一级的水平上消除所表演的东西与观众之间的间隔。陌生化是一种可以排除任何现象的‘陌生性’的可能性……因此,陌生化是真正地令人熟悉。”[26]维克维尔特的话是很精辟,也是很中肯的。布莱希特的“陌生化”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仅仅存在于制造间隔,而恰恰正是力图在更高层次上消除这种间隔。制造间隔只是一个步骤,一个程序,更重要的是消除间隔,达到对事物的更深刻的熟悉。

其次,二者所依附的理论基石也不同。在俄国形式主义者那里,美不在于对外在事物的逼真描绘,也不在于表现了作者一定的心灵情感,而在于文学自身的“主人公”——文学性——所显现出来的诱人的艺术魅力。“陌生化”是“文学性”获得源源不绝的生命活力之所在,也是审美接受者获得新奇美感享受的根本;布莱希特则在“美是生活”的命题上继续前进,它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显现,是客观存在在艺术形式中的本真显现。因此,美与生活的关系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他说:“一切前进的事物,亦即在生产中导致社会改造的每一摆脱自然束缚的解放,人类按照新的方向所从事的一切改善他们的命运的尝试,不管在文学里作为成功或者失败加以描写,都赋予我们一种胜利的或者信赖的情感,带给我们对一切事物转变可能性的享受。”[27]可见,布莱希特美学理论的基石是牢牢地根植于革命现实主义的大地上,其“陌生化”理论,是对被资本主义“异化”文明掩盖下的本然生活的一种挖掘手段。 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追求文学的内在自足性,极力避免对社会作出任何的意识形态批判,而布莱希特则旗帜鲜明地将“陌生化”用作认识生活、干预生活的重要手段。由于布莱希特的这种创造性变革,传统的“陌生化”诗学理论得以冲破什克洛夫斯基所营造的象牙塔,融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并赢得持久的旺盛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布莱希特的“陌生化”诗学是对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诗学的一次伟大超越。

“陌生化”诗学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发出的声音并不是最强音,但它仍作为一种独立的声音遥遥呼应着。如解构主义就提出,文学语言“陌生化”的要义是解构语言能指与所指间习惯化、常备化、自动化的意指关系,摆脱由语言建立起来的习以为常的知觉经验,打破、毁坏一切固有的语言符号模式,把语言置于重新以所指的背景中,借以重构它的感性内涵,形成新的意指链。解构主义者对传统的背叛与更新,恰恰是一种“陌生化”策略。

历史 的车轮滚滚向前,真理的声音并不会因历史的前进而嘶哑于故去的旧纸堆。“陌生化”这一诗学传统终将随着时代的脚步而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参考 文献 :

[1]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见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上)[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90,93页.

[2][3] Translated by Hippocrates G·Apostle and Lloyd p·G Erson.Aristotle:Selected Works[M].Grimell,Lome: the Peripatetic Press,1983,P650,P657,P660. [6] 北京大学 哲学 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与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

4

9、

4

9、

9

1、97页. [9][10][11]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M].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7-66页. [13] Garvin·Paull.A Prague School Reader on Aesthetics,Literary Structure and Style[M].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64.

[14] Matejka·Ladislav and Pomorska·Krystyna.Readings in Russian Poetics:Formalist and Structuralist Views[M].Cambridge,Mass:M.T.T.Press,1971.

[16][17] 什克洛夫斯基.关于散文 理论 [M].见方珊.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22] 托尼·本奈特.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M].伦敦:麦休与辛格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 英文 版,第8页.

[24] 布莱希特.论实验戏剧[M]. 见外国文学 研究 资料丛刊·布莱希特研究[M].北京: 中国 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4年.

[25]恩斯特·舒玛赫.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是怎样通过 历史 化达到陌生化的[J].见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布莱希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26] 曼弗雷德·维克维尔特.戏剧在变化中[M].见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布莱希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27][28][29][30][33] 布莱希特.戏剧小工具篇[M].

[31] 范方俊.陌生化的旅程·从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莱希特[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4.

[3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页.

The Ver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Western Poetics of “Defamiliarization”

——From Aristotle to Brecht

Abstract: Nowadays, domestic scholars’ discussions and studies on the theory of “Defamiliarization” mainly revolve around the definit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rm “Defamiliarization” advanced by Russian formalistic literary critic Shklovsky. It seems that the “Defamiliarization”is the theory only belong to Shklovsky. However , after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aesthetics, we will find that this is not the case .The poetics of “Defamiliarization” is advanced by Aristotle, developed by Mazzoni, Addison , Hegel and so on, and finally matured by Shklovsky and Brecht. It had experienced three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 and become a kind of “Poetic” theory and tradition with its own position.

key words: The poetics of “Defamiliarization”;vertical interpretation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11
幸福是灵魂和美好德性相统一的至善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内容,他的幸福观长期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深入分析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内涵,对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德育思想,促进学生在德育生活中构建现代的幸福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内容(一)幸福是至善善在古希腊时期被用来描述贵族的品德,之后逐渐被用来描述和评价负有一定社会职责的人的品质。亚里士多德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以善为目标.........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09
【摘 要】幸福这个词,是人们渴望拥有的,并且想与之携手一生。人们把幸福看成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幸福也是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所探讨的问题,并且都做出了他们自己的阐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启发我们在追求幸福时......
技艺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思想述评
发布时间:2022-11-03
【摘要】《诗学》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炼出来的“摹仿说”对后人的启示作用是巨大的,对后来的西方文学及其评论有着重要的 影响 。文章就其中的摹仿思想作了一定的探讨和评述。 【关键词】诗学;摹仿;西方文学 《......
公民城邦与亚里士多德的生命伦理观
发布时间:2022-08-02
公民城邦与亚里士多德的生命伦理观 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生命伦理观,一方面基于希腊城邦社会生活的德性考察与实践总结,另一方面则基于实践理性反思与德性生活理想的逻辑证明。他的生命伦理观,主要表现为正义与友爱两大原则。正义......
从音乐的道德属性看亚里士多德对鲍埃修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鲍埃修是中世纪著名的音乐美学家,其音乐美学思想中关于音乐道德属性的见解颇受古希腊音乐美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本文从教育、净化、精神享受的角度出发对鲍埃修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亚里士多德渊源予以深度的剖析和理性的诠释......
浅谈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的人学归趋
发布时间:2022-12-07
悲剧(Tragoidia),字面意思为山羊歌。各家解 释不一,归纳起 来大约有 这 样几种意思:(一)比赛的奖品是山羊,(二)演出时歌队围绕着作为祭品的山羊,(三)歌队由扮作山羊的萨图罗斯组成。总之,与艺术表演中的歌队和山羊分不开。悲剧作......
浅谈亚里士多德对多宇宙观点的批评
发布时间:2023-02-04
在古希腊存在着两幅关于宇宙的图画:原子论的奠基者留基伯及其学生德谟克利特,主张有多个宇宙;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则认为宇宙是唯一的。 这两种宇宙论有各自异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因此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哲学家究竟选择哪一种宇宙......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思想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古代世界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古典时代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几乎贯穿在人类生活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他的著作内容涉及很广,包括社会学、文艺学、哲学、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化......
从自然性的角度出发浅析亚里士多德城邦概念
发布时间:2023-01-28
一、引言 城邦这一概念源于占希腊文明并得以发展,是占希腊非常重要的概念。城邦也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重要特色。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城邦城邦是由于自然而存在的,由自然发展而来。要整理清楚城邦的概念与内涵首先必须弄清楚城邦是什......
谈亚里士多德归纳逻辑思想探赜
发布时间:2023-02-23
Induction 这个单词和它在其他语言中的同源词都有复杂的语义学历史,目前在其他语言中,最重要的应是拉丁文中的inductio 和起源于希腊语的 。 1亚里士多德所使用的 对应的英文词汇并不是induction,而是epagoge,来源于动词 ,一般译......
关于亚里士多德技术德性思想生成的思想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12
" 论文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地位显赫、思想卓越,其在几千年前提出的技术德性思想对今天仍然意义重大,追寻该思想的思想来源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论文关键词:技术;德性;技术德性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
从由多读到少到由少读到多
发布时间:2023-02-19
一、由多读到少的习惯作者把写作思路铺陈为文字,是由少到多的写作过程;读者把文字浓缩成作者思路,是由多到少的阅读过程。由多到少的思路概括是基本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是获得主要信息的重要方法,看似简单,实则是复杂的思维历程,包括记忆、筛选、概括等思维,而且渗透读者经验和评价。也就是说,在记忆筛选概括等思维中,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经验为参照,是深度阅读。事实上,肤浅阅读即不可能由多读到少,却养成丢失的恶.........
亚里士多德: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
发布时间:2023-03-20
亚里士多德: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 [摘要] 亚里士多德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角度,对语言的层次进行了划分,他提出了约定俗成语言论、由种加属差来定义的本质主义语言论、不能定义的最高的种即哲学范畴的意义分析理论。深入理解和把......
布里亚特蒙古族特色饮食
发布时间:2015-08-13
[摘 要]布里亚特蒙古族从古至今,生产生活方式从狩猎转向畜牧业为主。主要食品分为白色食品和肉食品。白色食品是用五畜的奶子制成的全部食品的统称,肉食品是用五畜、猎物的肉制成的食品的统称。饮食文化是布里亚特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3-01-05
【摘 要】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其研究领域几乎涉及到了生活中的所有领域。从哲学到经济学,再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心理学到物理学……在每一个学科上都留下了亚里士多德思想不可磨灭的印记,为推动各学科的发......
浅析亚里士多德共和政体思想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05-23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集大成者,共和政体思想是在中庸哲学基础上阐发的,具有明显的折衷调和色彩。共和政体其他几个方面的特征:以公共利益为宗旨,符合并促进全邦人民的共同幸福;以中产阶级为领导阶级,维护城邦的长治久......
北京:从熟悉到陌生
发布时间:2023-05-06
1991年的金秋时节,我第一次来到北京,是与单位另一同事一块来京出差。记得抵达北京火车站时已是子夜,由于两人均是第一次到首都,虽兴奋莫名,但无奈对其太过陌生,只好商议到候车室待到天亮。无聊之余,我买了张北京市区交通图仔细......
略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08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唯一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是理智的化身,是人类的导师。他一生著述甚丰,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法律思想,尽管有一些难免打上时代的烙印,却也是后世研究古代法律文明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笔者通观其......
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现代意义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25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巨大的物质财富是否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呢?回答是否定的。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收入人群的幸......
浅析亚里士多德与管仲的法律思想比较
发布时间:2016-12-23
一、人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通过区别公民与非公民解释人的平等与不平等。他认为公民与非公民之间是不平等的, 而公民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 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其进而通过血统论( 自然公民)......
论善在亚里士多德与康德幸福论中的不同地位
发布时间:2023-06-10
[摘 要]亚里士多德与康德伦理学都是指向善的,从善在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幸福观中的地位对比,从一个细微的理论视角窥探亚里士多德与康德道德哲学的内在关联与分别。亚里士多德拥有德性的三个前提也是康德有德的条件,而在前者的幸福论......
论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差别
发布时间:2023-01-05
一、问题的缘起 从荷马时代开始,注重德性成为了古希腊社会的道德传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悠久传统的代表。亚里士多德作为雅典的非正统“公民”,一方面经历了城邦的衰落和马其顿王国的兴起,另一方面,他又留恋那自给自足的小......
“新奇”诗论与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诗学对读
发布时间:2013-12-18
“新奇”诗论与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诗学对读第一节 “能指”的突显与前置:中西通约之可能与西方的“陌生化”诗学理论不同,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新奇”诗论更多地散见于文论家,哲学家与美学家的著作中,往往以只字片言的形式存在着,......
从凯特生子看西方文化
发布时间:2022-12-21
从凯特生子看西方文化 引言 一.王室文化 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王室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太多的分量,但它的作用是其他权利机构不可替代的。过去20年,英国王室经历了几位王子公主的婚变、戴安娜王妃遭遇车祸去世等变故,王室的地......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3-01-02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作为一种世界万物的解释原则,所谓目的论(teleology),指以目的为......
论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和老子的小国寡民
发布时间:2022-08-05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后世奉为政治理论的开山之作载誉颇多,而老子的《道德经》以及以其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却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中经历坎坷,除了在问世之初乃至汉初黄老、魏晋玄谈中风头甚劲之外,几乎都处于孔孟之道的排挤之......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3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在西方哲学辩证法发展的历史星河中,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是两颗明耀......
《黄帝内经》理论思维与亚里士多德动物学理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1-07
【摘 要】 本文将《黄帝内经》与亚里士多德动物学著作《动物志》中的相关论述做了对比。经过对比发现,《内经》与亚里士多德动物学思想的差异在于对生命观察的方法不同,《内经》多运用取象比类、司外揣内的思维方法,而亚里士多德动......
浅谈亚里士多德实体与属性二分下的芝诺悖论
发布时间:2022-07-31
一、导 言 哲学有两种功效: 诊断和治疗。本文主要集中在对问题本身的诊断。维特根斯坦在 《逻辑哲学论》中把哲学比喻为梯子,我们不应仅仅执迷于梯子上有什么,而应更加关注会有多少种梯子,因为不同的梯子可能会通向不同的方向。通常......
中国哲学论文: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3-05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中国哲学论文: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希望帮助您提供很多想法。无论是哲学领域还是伦理学领域,幸福是一个古老的重要课题。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话语中,幸福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亚里士......
论顾况诗歌语言的陌生化与怪奇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3-04-20
摘 要:顾况是盛唐与中唐过渡时期的重要诗人。顾况的诗歌语言善于化常为奇,将常用字词翻出新意,打破文体界限,采用散文化的句式;不论实字、虚字都力求造成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呈现出了怪奇化特征,表现出顾况追求独特的创作热情与唯......
诗歌翻译中的“陌生化”
发布时间:2022-12-26
摘要:“陌生化”是一个诗学范畴,是诗歌语言的特质,是诗人的审美追求和自觉选择。在翻译实践中,“陌生化”手段的运用能向读者忠实再现原诗的意韵,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本文以《竹枝词》的翻译和徐志摩翻译的几首诗歌为例,向......
亚里士多德关于以音乐教育培养少儿道德品行的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3-07-08
" [论文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音乐教育 少儿道德教育 道德品行 道德培养 [论文摘要]在快乐中培养少儿的道德品行是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道德目标。在审美通感的基础上,通过道德移情进行理性灵魂的德性活动,是音乐教育培养少儿......
公园里的莎士比亚
发布时间:2023-02-14
纽约人是出了名的没耐心。但是为了在中央公园戴拉寇特剧院看一出莎士比亚戏剧,他们愿意等。 2015年是“公园里的莎士比亚”成立53周年,每年夏天,人们一大早就开始在剧院门口排起队,耐心等待剧场12点开始分发戏票。 项目创始人......
回到家里[组诗]
发布时间:2023-01-19
落在北陵公园里的雪 落在北陵公园里的雪 使幽静的北陵公园 愈发幽静。此刻 雪在我的脚下 发出的嘎吱声有多么响 北陵公园就有多么静 落在北陵公园里的雪格外像雪 我的意思是要说:那些 落在松枝上木椅上草坪上的雪 ......
“陌生化”及其命意解读
发布时间:2013-12-18
“陌生化”及其命意解读第一节 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意为“使之陌生”。陌生与熟悉相对,陌生化是指将熟悉的事物加以陌生处理,使之以异于前在的面孔显现于我们面前。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发布时间:2023-06-12
摘要:运用著名隐喻研究者来考夫的隐喻理论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隐喻进行识别和归类,发现诗中的隐喻多与爱、生命和时间主题有关。同爱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战争、财富、胃口、负担、旅行、奴隶等源域;同生命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四季......
论从接受视角看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6-23
论从接受视角看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思想 论从接受视角看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思想 论从接受视角看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思想 文章 来源 内容摘要:波德莱尔开创了现代诗歌的先河。波德莱尔诗歌美学的现代性不但具有“无常、......
锡尼河布里亚特蒙古族婚嫁习俗浅谈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 要]中国的布里亚特蒙古族生活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人口达7000余人。这里草原辽阔、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布里亚特蒙古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布里亚特蒙古族婚礼仪式按定亲、送亲、......
打破纵横,陌上花开
发布时间:2023-02-06
亘古至今,提花织物(又称纹织物)的提花图案一直以四方连续的方式沿经纬方向进行循环连续,且已形成固定的模式与观念,即便电子提花机的诞生也未能改变此格局。为适应纺织品消费的个性化、多元化趋势,设计人员已经开始探讨提花图案非四方连续的办法。SciaccaFranco于1996年公布的专利中提出一种能对初始设计(花型)进行连续地变化、调整与修改的提花织物设计方法与设备,并提出运用分形几何方法自动产生设计案.........
手势的现象学:从胡塞尔、德里达到亨利
发布时间:2013-12-17
" 摘要:手势的地位、意义和作用在现象学运动中经历了奇特的变迁历程。在胡塞尔那里手势因其含义的模糊性而被排斥在表述之外,沦为第二性的、可有可无甚至是有害的东西;德里达的解构理论让包括手势在内的所有不在场的指号“补充”、“冒......
批判者博德里亚
发布时间:2023-02-04
法国当代著名 社会 学家和文化批评家让·博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于2007年3月6日在巴黎逝世,享年77岁。 博德里亚1929年7月29日出生在法国北部的 农村 ,1948年就读巴黎亨利四世中学,后......
审计行为异化监管—从西方到中国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 要】 由于上市公司存在 会计 舞弊从而产生对低质量审计的需求;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在综合衡量收益成本后产生一定的“盈余”供给。这两个方面的博弈,使得审计行为异化最终发生。本文从西方对审计行为异化监管过程来探讨我国如何实......
飞出里约,飞到亚马逊
发布时间:2023-04-08
在《里约大冒险2》中你看到了什么?是热情的桑巴,还是充满异域风情的拉丁美洲,还是日落余晖下的一望无际的亚马逊丛林,或者是仅仅记得的那句“Happy wife,happy life“?这些也同样是我在被一系列视觉”奇观“轰炸后的直接感受,然......
从语言陌生化角度谈网络语言的特点与规范
发布时间:2023-02-04
从语言陌生化角度谈网络语言的特点与规范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http://Www.LWlm.cOm会现象,它具有较大的稳固性,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的需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网络语言是网络发达的今天在网络中......
布莱恩
发布时间:2023-02-03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边际收益递减是其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它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时,连续增加一单位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引起的产出量的增量出现递减的趋势。但是,收益递减规律的实现不是无条件的,其中技术不变性是......
中国特色莎士比亚
发布时间:2023-03-18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只是在这句话里,“毁灭”一词前面的被动句式并未翻译。 莎士比亚,在中国也被称为“莎翁”,他的作品在中国风靡多年后将获得进一步的推广。201......
从《哈姆雷特》一剧看莎士比亚的罪恶观
发布时间:2023-02-12
摘 要:本文对基督教文化和圣经与莎士比亚思想的关系,特别是其中关于人性及人性善恶,罪与忏悔的部分做了进一步的探讨,针对此主题通过分析《哈姆雷特》一剧,我们对莎士比亚的罪恶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基督教......
陈祉希:从演员到制片人
发布时间:2013-12-17
陈祉希:从演员到制片人 陈祉希:从演员到制片人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陈祉希:从演员到制片人 文章 来 源 3 e d u 教 育 网 逼仄的化装间里,陈祉希在化装镜周边一圈......
德彪西心中的“诗”与远方
发布时间:2023-07-08
“他是描绘雾与泉、云与雨、暮霭与林间斑斑光点的诗人;他会被月光陶醉,被海浪陶醉,会在满天的星空下失魂落魄。他所有的感觉都受音乐灵感的支配。”这就是美国作家奥斯卡・汤普森眼里的德彪西。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德彪西经典的......
古诗里的西洋景
发布时间:2023-03-25
中国的古代诗歌题材,一向以中原文明及其周边地区的素材为主。近代以来,中国突然发现自己必须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面的那个陌生新世界,对古老的华夏文明从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发起了剧烈冲击。即使是在最为坚固......
诺斯洛普弗莱的莎士比亚喜剧批评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要]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不仅构建了原型批评的理论大厦,而且对20世纪莎士比亚喜剧批评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弗莱认为,莎士比亚喜剧是“绿色世界喜剧”,它将新喜剧中的主人公的胜利和旧喜剧的仪式化的死而复生结合起......
希拉里并未受到“邮件门”的冲击
发布时间:2023-03-29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3月16日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希拉里・克林顿担任国务卿期间使用个人电邮账号的消息曝光之后,仍有57%的美国民众称她将会是人们为之感到骄傲的总统。 CNN还针对“邮件门”报道征求人们的看法。51%的受访......
从姓名特色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2-12-06
摘要:姓名是每一个 社会 成员的标志和符号,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 历史 、地理、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信息。由于各自历史 发展 和文.........
《塔楼》的“陌生化”叙事技巧解读
发布时间:2015-08-25
摘 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旨在把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以增加读者阅读的难度和激发其阅读兴趣。《塔楼》是美国当代女作家珍妮弗・伊根的一部畅销之作,作者逼真的文笔和巧妙的叙事技巧吸引......
莎士比亚诗歌中的爱与美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纵观人类历史长河,爱情是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亘久不变的主题,人类从来没有停下过对爱与美的追求和探索的脚步,诗人们以他们特有的浪漫情怀和天赋谱写了一首首美妙的诗歌来吐露心中的爱情,和对美的向往。威廉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
从“万里长城”到“十万里铁路”
发布时间:2022-12-14
“长城建造工程”到底完成了什么?它在辽阔的中国土地上留下了一个庞大的象征,一个有形的隐喻。但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它却几乎一直是一个沉默的象征,一个空洞的隐喻,顶多被看作那些劳民伤财的古代帝王们疯狂的意志的见证,是......
从维多利亚到伊丽莎白二世的王位传奇
发布时间:2023-05-14
女王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类人物,最为人熟知的女王当然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莫属,之所以她被称为伊丽莎白二世,是因为400年前的英国还有一位被尊为伊丽莎白一世的女王。在两个伊丽莎白女王之间,还有一位杰出的维多利亚女王,世界上......
布洛赫希望哲学视阈下的“中国梦”解读
发布时间:2022-07-30
摘要:当前“中国梦”作为一个热门话题被大家广泛讨论,回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梦”与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布洛赫希望哲学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梦”同样也是。本文通过从具体乌托邦、尚未存在和人是希望的存在三个方面阐释了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内涵,之后从希望哲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梦”的提出、发展以及结果等三方面进行了解读,从而使人们能够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奋斗。关键词:布.........
西方哲学论文:德里达的“友爱的政治”
发布时间:2013-12-19
西方哲学论文:德里达的“友爱的政治” 西方哲学论文:德里达的“友爱的政治” 西方哲学论文:德里达的“友爱的政治” 更多 精品 来自 论 文 一、哲人其萎,大雅云亡:德里达之死 德里达无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2-12-17
摘 要:从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本・琼生起始,关于莎剧的评论和研究几乎贯穿整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从精神分析、女权主义、存在主义、原型批评、接受理论、后殖民主义批评、生态批评、后现代主义、一直到新历史主义构成了一条解析莎剧......
浅谈波德莱尔与闻一多诗中死亡意识的相似性
发布时间:2023-06-23
摘 要:波德莱尔和闻一多,虽然身处不同国度且并不属于同一时代,却在诗歌创作意向传达方面表现出惊人的趋同性。在他们的诗歌意向传达中,我们能感受到非常深重的死亡气息。而通过二位巨匠对死亡所负载的沉寂和绝望的描述,我们看到他......
中西方文化观照下的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的婚恋观
发布时间:2022-12-09
中西方文化观照下的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的婚恋观 一 《拜月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 爱情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永恒的母题。自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始,古老的中国大地就在传诵着一曲曲婉转动人的爱情赞歌......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探微
发布时间:2023-03-09
摘 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和审美价值,更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时代主题。本文讨论了其所表达的“真、善、美”的人文主题以及“及时行乐、莫负青春、人生无常”的时间主题。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 ......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为《时尚先生》拍摄封面
发布时间:2023-04-08
许久没有拍摄写真大片的“小李”,为宣传新片《了不起的盖茨比》,登上了新一期的男士杂志《Esquire》封面。莱昂纳多继《被解放的姜戈》中的暴力奴隶主形象后,又以多变风格塑造了盖茨比这一生活在纽约上层纸醉金迷生活中的富豪。成熟......
西华方言里的几个特色虚词
发布时间:2023-03-13
【摘 要】西华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漯项片。通过与普通话和其他地方方言的对比分析,重点描写了西华方言里的几个特色虚词,让读者能够对西华方言有所了解,并为河南方言语法的研究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关键词】西华方言;虚词;普通......
从苏联语文学家到西方后现代学术明星
发布时间:2023-07-19
关键词 伊格尔顿 巴赫金 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5-0049-07 一、三十年传奇:伊格尔顿对巴赫金的接受历程 二、双面巴赫金: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或后现代学术明......
古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7-14
【摘 要】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它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八世纪以前,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它作为世界艺术宝库的瑰宝,至今仍具魅力,不仅对西方文化有重要影响,甚......
从文化多样性视角对比马来西亚、新加坡语言政策
发布时间:2023-06-23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欧洲殖民时期大批中国和印度劳工移民的引入,形成了该地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特征。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殖民者将新加坡作为军事基地,将马来西亚作为原材料基地,造成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方......
希腊克里特岛幽灵孕妇惊魂
发布时间:2023-07-11
希腊克里特岛是地中海文明的发源地,古文明遗迹和迤逦海景交相辉映。然而,在该岛北部的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私家医院里,却流传着一个诡异离奇传言:夏夜雷雨电光的病房露台上,“幽灵孕妇”戴着金蝴蝶面具幽怨地哭泣,这诡异的背后隐......
温斯莱特三婚了,新郎还不是莱昂纳多
发布时间:2023-06-15
他们是“铁达尼”号上的情人,他们是舒婷笔下的“致橡树”,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英伦最饱满的“玫瑰”,凯特・温斯莱特在2012年的最后一个月,选择秘密结婚,新郎是富家公子内德・罗克努尔,而红毯上挽着她的手交付给凯特......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希腊神话与语境创设
发布时间:2023-05-24
引言 何兆雄的“语境理论”指出,语境框架是由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所构成。语言外知识由三部分组成:即背景知识,情景知识和相互知识。背景知识是由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既常识)、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共同构成。 ......
吴莱生平及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1
[摘 要]吴莱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与黄、柳贯并称“义乌三先生”或“浙东三大家”。因为身无功名,历史记录不足,因此其生平以及诗歌创作情况极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本文从吴莱的生平和诗歌创作情况入手,对其诗歌的分类、特点、收录情......
破译“布莱切利”
发布时间:2015-08-27
秘密基地的缘起 布莱切利公园是“二战”时英国政府代码与密码学校(GCCS)的代名词。政府代码与密码学校建于1919年,总部原设在伦敦,其前身是“一战”期间隶属于英国海军部的解码机构,由于设在海军部大楼的第40号房间,得来“40......
浅议《芭蕾舞》从西方到东方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3-06-24
浅议《芭蕾舞》从西方到东方的发展历程 芭蕾一般专指从15世纪起出现于欧洲,http://wWw.LWlm.Com历经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西方古典舞种,是古典芭蕾(classic ballet)的简称。芭蕾一词是外来语,音译自ballet。英语的ballet一词源于法语的......
菲亚特克莱斯勒裁员以释放产能
发布时间:2022-12-27
据外媒报道,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CA)日前宣布将裁撤旗下密歇根州斯特灵海茨组装厂及其配套冲压厂的1420名员工,并减少上述组装厂的一个工作班次。FCA在一份声明中指出,裁员是消费者需求向皮卡和SUV转移造成的直接结果。该公司还称目前生产皮卡和SUV的工厂工人每周工作6天,每天20个小时。为了满足市场方面的需求,FCA自2009年已能够为密歇根州多创造11000个计时工作。FCA表示被裁撤的员.........
马丁·布莱斯特导演与观众的博弈
发布时间:2022-12-20
摘 要:本文以马丁・布莱斯特执导的美国好莱坞经典商业片《午夜狂奔》为研究文本,第一部分从感官体验、节奏把握两个方面入手,试图理清导演是如何迎合观众的观影心理的;第二部分则是从影片类型、人物形象两个方面阐释导演是如何对观......
从圣经《传道书》视角下解读德莱塞创作中的矛盾性
发布时间:2023-02-20
摘 要:圣经《传道书》由所罗门所作,书中论述的人生价值意义和德莱塞的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该文透过《传道书》来解读德莱塞笔下人物的矛盾性产生的根源,发现德莱塞看似矛盾的表层下隐藏的人生真意义,正是由于其信仰的认知带来其创......
从好莱坞中国题材影片看西方的中国想象
发布时间:2022-07-22
对于一部分美国观众来说,中国电影等于功夫片。曾有评论称:中国电影最早进入世界视野的就是功夫电影,李小龙在《精武门》、《猛龙过江》、《唐山大兄》等影片中展示的精湛武术震惊世界,至今无人能出其右。中国功夫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
中西方文化里的色与性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本文从中西方文化里的色与性这一角度,研究并挖掘了蓝色、黄色、绿色、红色与粉色等颜色作为性的代名词在中西方文化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各种现象,分析了颜色与性文化的亲密关系及其原由,反应出中西方性文化的一些相通与差异之处,并......
从亚洲内陆边疆到中间圈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要:拉铁摩尔在对中国边疆的研究中过于强调北方边疆,而忽略南部边疆,强调地理和经济因素对中国核心区域的范围的界定,而未能认识到南部边缘地带与核心区域互动的复杂性,以及这些互动在形塑华夏过程中的作用。王铭铭在“藏彝走廊......
故宫里到底有多少宝贝?
发布时间:2023-02-25
故宫到底有多少宝贝?对外界来说,一直是个谜,其实即便故宫人自己也未必清楚。 外界有一种说法是,“北京故宫只有建筑没有文物”。对此,单霁翔认为,建筑确实是故宫博物院最为珍贵的文物资源之一,而且故宫博物院另一个独特之处就......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意象探析
发布时间:2023-07-13
摘 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莎翁十四行诗的主题,洞察莎翁对自然、社会、友情、职业等的审美观。 关键词: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意象 意象是诗歌这一文学形......
威廉·布莱克的儿童诗歌戏剧讽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03
摘 要: 威廉·布莱克,叛逆诗人,却总是心系普通人民的生活起伏,呼吁社会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作为诗人,他以戏剧讽刺为利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的残酷性。他的诗涉猎题材众多,但儿童诗始终是其作品的一大特点。且通过戏剧讽刺反映儿童......
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疯癫”
发布时间:2023-02-18
摘 要:哈姆雷特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当他身陷于世俗的泥淖中,理想被打得支离破碎,于是变得痴狂、疯癫。他把现实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却把自己寄托于疯癫的世界里,在理智与情感的漩涡里反复挣扎。从这一点来看,疯癫与复仇并道而行......
从《美狄亚》和《氓》中弃妇形象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6-20
从《美狄亚》和《氓》中弃妇形象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 要:《美狄亚》与《氓》是中西方文学史上较早描写弃妇形象的作品。它们细致地刻画了妇女在婚姻家庭中不自由、不平等的地位的现象,谴责了父权统治对女性的凌辱,塑造了善良忠贞......
从好莱坞中国题材影片看西方的中国想像(1)
发布时间:2023-05-17
“真实中国”往往沦为看客的一厢情愿 纽约大学电影系2006年举办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时,命名为“写真中国”(Reel China)。这一题目设计得让人过目不忘。reel有电影胶片的意思,也有“放映电影”之意,恰好与real“真实”同音,让人......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着手开发新型士兵数字化系统
发布时间:2022-12-21
奥拉夫・奥尔相信,以蓝牙无线技术连接各个士兵组件的方法可以扩展应用到班组内通过无线自组网的通信连接。与传统的超高频通信方式相比,这种方式能减少电力需求和增加通信带宽;同时,较低的功率电平和特征管理技术会增强行动的隐秘性......
希拉里·克林顿
发布时间:2022-12-05
马克・平克斯 社交游戏公司Zynga 4月8日宣布CEO唐・马特里克正式辞职,仅担任公司非执行董事长的创始人马克・平克斯将重新回归,担任CEO一职。平克斯表示,他的回归主要是为了加速Zynga在动作策略等热门游戏类型的创新进程,并加强公......
由文化结构管窥西方青年亚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28
摘要: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而言的副文化价值系统,是副文化意义系统的一种表达方式或生存风尚。它代表的是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强调对社会既定价值准 则的替代、补充或忽视,反映出青年亚文化群体试图通过自己的青年亚文化在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