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生态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征象

生态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征象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9 00:53:04
生态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征象
时间:2023-03-29 00:53:04     小编:龙志祎

[摘 要]当代生态文学已经成为一种自主性、社会参与性、地方性及对文化根脉的挖掘性非常强的文学活动状态。精神生态是自然生态的延伸或派生论域,由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再到精神生态的演化呈现出人的生命有机化过程。生态文学与精神生态的互动,基于人的存在的整体性、有机性而合理展示文学体验的精神品质。生态文学需要展示人的生命活动有机性,不仅将人的活动及艺术体验对象放置在人的存在的多重生态关系中,着力阐释及评价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而且致力于促合精神生态运行的有机性,在激情涌动中促成人的生存的生态健康。

[关键词]生态文学;精神生态;生态体验性;有机性;健康性

当代生态文学起因于问题意识,缘发于地球人对所处生态境域变异、环境状况不佳、肌体及精神“绿色”生存面临挑战而产生的深度忧虑;对何以掌控生存与发展的永续性,开发与保护(包括文化资源和遗产)的协调性,现实与未来的一致性等问题而并生的精神焦灼;对如何能够生态有机性地矫正人们背弃“万物一体”的态度及占用资源的不择手段,祈望“诗意栖居”的精神向往。当生态文学不断凸显对造成生态问题及环境危机的人类活动方式的深度反思,并旨在表达一种对人的生命有机性存在及和谐生存的精神召唤时,它业已成为一种自主性、社会参与性、地方性及对文化根脉的挖掘性非常强的文学活动状态,其所合奏的人的精神存在同样是生态的、有机的及平衡态的。

一、生态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合理性

生态文学之所以有极强的社会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主要在于文学体验的精神品质。生态文学的精神性征,不可能不凝视人的有机性存在,不可能不关注人的生存,不可能不致力于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不可能不去推高人们对理想的追思及境界性生存体验的向往,继而体现这种精神体验的合理性。

我们将生态文学与精神生态进行同体审视及把握的原因在于:其一,生态文学活动理应凸显人的生存结构中生态体验的本真性;其二,生态文学活动中精神生态运演的特殊性,对人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存在结构的影响更加明显,更加期望文学体验境域中的生态整体性、有机性;其三,文学活动的精神生态机理必由感性(包括自然物)生命支持,而被精神体验化、情感化,并审美化了。生态文学的逆向性、警示性及批判性所指,不仅限于针对某个生命个体、某种需求及欲望、对人的活动的某种现象,更针对人的生存整体,针对人类生成过程及其长期恪守的中心主义观念。事实上,生态整体之所以有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是基于有机过程性存在,是生命有机性之间的多样、多重及多向度的关联存在。

人作为生命有机性的活动体,并不限于肌体性的有机存在,更在于生命活动着的肌体/身体为基础的自然、社会、精神及文化的有机存在,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有机性是整体、系统、综合且复杂的有机性存在。在笔者看来,人的生命精神实际上就是对这种有机性存在的活化、阐释及情意化,是对其智慧性结晶及文化的沉淀与延续。文学不仅有机、情意与审美地表达人的有机存在及生命体验方式,而且当文学与生态、精神与生态结缘,其文学对生命精神的彰显,其审美体验性及表达既要凸显人的有机过程性运演状况,更会将文学作为人的精神活动方式的表达策略来应对人的生态有机性存在。生态文学理应在这种意义上被植生、阐发及归类,并充蕴人的精神生态。但生态文学并非一种特立独行的文学样态,在其情理交融、话语表达、构建策略及意义指向方面,文学性及审美性仍然是其基本的体验方式,仍然是人的一种精神融通、事理传达、观念互通及交往活动方式。

鉴于当代处于初创时期的生态文学更多地是将生态和谐性祈望与非和谐的现实矛盾相交织,并直视人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而往往会以动物书写、寓言叙事、危情表达、境遇陈述及创制地域模式等方式,将批判、警示及人类生存困境、精神困惑所造成的精神生态的非平衡态融入文学叙事及审美体验中,往往以问题性审美、批判性审美乃至爱意性审美、向往性审美展示其审美价值。如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中所创制的“神农架”,既是一种自然生态境域,也是作家本人的生存境域、生命体验境域,也形成其文学叙事的场域。他的《豹子最后的舞蹈》便是以动物叙事的寓言方式来象征,以此表达一种“义愤”、反思及批判,似乎也在通过破解“最后”悖论而沉淀其审美价值。

二、生态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包容性

生态文学与精神生态的包容性基于人的整体性、有机性存在。人的精神活动的生态性,一方面得自于人的自然躯体活动的有机性,由个体存在的多样性组合而推进社会活动的平衡性、有机性,进而提升至精神活动的有机性;另一方面在于精神体验对人的社会活动、自然躯体活动的反馈性及引领性,进而显示精神生态的整体、有机性的调节与掌控,并能呈现一种“精神圈”的效应。生态文学与精神生态于其中不仅能够调节系统化、整体化的精神场或精神圈,而且形成复杂的包容性结构。

文学活动的“精神圈”效应具有包容性。其一,将人的自然感性的生命体验不断推演至人的整体活动状态。其二,文学的精神体验性既不孤立,也非虚幻,而由自然、社会到人的精神存在的有机性合成。它既是包容的、合成性的,也是结构性的、层次性的,能够显化人的活动“圈”的整体存在。其三,所包容的人的生命活动的整体性、有机性,使得文学的精神性得到润化、调节,并平衡人的自然、社会及自身整体有机的生命体验,进而趋于生态化,同时也使文学的精神特性本身显示出生态化的特点。生态文学不仅全面体现文学活动特性,并以这种整体性、有机性状态显化精神生态,通过引发人的活动的生态化体验,而凸显人的活动对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有机状态所产生的正反作用。从词语结构讲,精神生态是自然生态的借用、延伸及对应。从生态本来状况讲,精神生态不仅基于自然生态的基础性,体现生态平衡性、调节性、有机性等关系性的特点,而且通过人的精神体验的内在调控作用,助推人与自然的生态有机关系。就生态理论研究层面讲,精神生态作为自然生态的延伸或派生论域,印记着从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再到精神生态的演化及互构过程,既体认自然人化过程,更阐释人的生命有机化过程。人的生命有机化不是只限于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而是人的整体性存在(自然、社会、精神及自我,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的精神活动的调节及导引下人的生命活动全体总动员。生态存在之根在于生命活动的关系性状况,不论是自然生物及人的生命活动(人也是自然物),还是人与自然生物之间的关系状态,其生命活动的有机性都基于物质、能量、信息转换及交换形成的“生态圈”。

  美国生态学家巴里・康芒纳于20世纪70年代论述过“生态圈”问题。1990年,他在《与地球和平共处》中,进一步分析了生态圈与技术圈的冲突所导致的环境危机问题。康芒纳说:“由于人们生活在生态圈和技术圈这两个世界里,因而便深受这两个圈子争斗之苦。我们所说的‘环境危机’――即涵盖地区性毒品垃圾场和地球不断变暖等众多尚未解决的严重难题――是生态圈中保守的周期性循环的自我和谐的过程与技术圈中创新的线性的但与生态环境不和谐的过程两者之间因极不相容而争斗的产物。”①法国哲学家德日进在20世纪20年代也从神学的超验性角度研究过“精神圈”问题,他说:“在精神圈的透视里,时间和空间都真的人性化了――或者应该说是超人性化了。”②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从科学哲学角度将精神圈比作“大气层”,认为“精神圈”是包罗万象的结构体,并且将其奉为“观念的生命”。他说:“精神圈存在于一切观点、一切观念中,存在于人类每个主体与外部世界、与人类其他主体以及与主体本身的交往中”,“精神圈像一个准确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大气层一样包裹着我们。正如植物制造出了大气层的氧气,氧气对地球的生命从此不可少一样,人类文化也生产出了象征、观念、神话,它们变得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必不可少。象征、观念、神话创造了一个供我们精神居住的宇宙”③。莫兰还将精神圈放在“生态自组织系统”中考察,并连接人类―社会所形成的心理圈、社会圈和精神圈三位一体的复合体。这种复合性结构,其错综交织的存在状态,必然使之对文学活动的作用也呈现复合性。

国内较早进行精神生态研究的鲁枢元教授曾划分了自然、社会、精神三重生态结构,这种“三分法”为近年来的生态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思路,也使人们对精神体验状况的分析研究有了一个逻辑脉络。鲁枢元也在国内较早论及“精神圈”问题,他说:“生态学家们喜欢用‘多层同心圆’的系统模式描摹地球上的生态景观,认为在这个独一无二、美丽奇妙的天体上是可以划分出许多层‘圈’的。”其中,有“物理圈”“生物圈”“科学圈”及“社会圈”,“也许,在地球之上,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上空,还悬浮着一个‘圈’,一个以人的信念、信仰、理想、想象、反思、感悟、追求、憧憬为内涵的‘圈’,该是地球的‘精神圈’。”④这里,他合理、准确地将这种“圈”既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又视为地球圈的一个层面,也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高层次的“圈”。鲁枢元在《生态文艺学》一书中明确指出:“这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一方面关涉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还关涉到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⑤尽管这是将精神生态比作“爱情在男女世界中的位置”来界定“精神生态学”,但却已经凸显出精神生态的基本特性及关联性。

我们还应通过考察精神生态的复杂性结构,通过关注主体内在的精神生态机制,及其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之间建立内在联系等问题,来认识人的活动之生态反馈机制的必然性及有机性。生态文学理应通过体认这种有机性而坚实文学的精神特性及必要的责任性,启悟人们如何合理变更现有的生存方式而归复生态条件下的生存,进而拓展文学的价值。

三、生态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体验性

文学活动既是人的精神体验方式,也是关系性存在方式。人的精神体验既基于生命实体存在的支持,更得自于生命活动关系及由此显现的生态关系,因为不论是人的生命实体(自然躯体、社会交往及精神体验)及自然生物的生命实体,还是为生命活动提供多种多样生存滋养的自然、环境实体,相互间必然以物质、能量及信息的转换与交换而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这就展示为生态关系。

人的精神体验的多向性、循环性得自于人的生命活动的生态关系,而精神活动本身亦能呈现生态体验状态。不论个体活动还是社会整体状况,即便出现非和谐、非自由的状态,实际上都是由人的精神问题,或因精神生态运行的平衡性、有机性受到了深度影响而产生。当下出现的生态问题、不尽如人意的环境状况及人的生存困境,实际上是人的精神生态的体验方式出现的问题,其结果必然使生命活动关系的平衡性、节律性变异甚至被扭曲,其有机循环性、反馈性被阻隔。因精神体验对人在生态条件下生存起到支配和调节作用,所以只有最终解决精神问题,从精神层面上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且有效及合理地调节人的精神生态结构,构建和谐的生态反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当代生态文学就是以自然生物、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状况的遭际为阐释对象,揭示对人的躯体及社会存在关系,对人的精神―心灵方面遭受的种种危害,力主从精神层面上启示人们认识生态危害的严重性,引导人们在精神与心灵的震撼中寻求解困及救赎的方法。创作者们对过去人们已经行走的路程给予警示、反思甚至批判,但对生态文学的精神所指却总是体现当代性及未来性,旨在从人的精神体验状态中召唤一种关系的改变,祈望那种曾失却的整体、平衡、有机的生态关系的“复魅”。徐刚在《地球传》的结尾评析所谓“末日”说时发出呼唤:“‘末日’这一词语确实让人惊心动魄。可是如在未来的近万年之内,世界上所有国家、族群中的所有人,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敬畏自然、珍惜地球,让山川大地江河水得到休养生息,不再贪婪,不再无度地挥霍资源,我们的蓝色星球有没有可能美丽依然?我期待答案是‘有’,尽管我忧心忡忡。”①生态文学首先是围绕这种“惊心动魄”而展开。王岳川也认为:“所谓生态文学主要是指那些敏感地对现代世界生态危机加以揭示,对其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加以批判,对导致生态危机的现代文明加以反省的作品。生态文学并不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中心,也反对将人类的利益作为自然价值判断的绝对尺度。”②

生态文学的精神体验性满含对人的生命本真、自然万物存在的权利、人的生态交融以及人性自由的回归与召唤,其中的情感撞击必然显示审美追求。华文庸在长篇小说《可可西里的哭泣》的结尾处言说:“藏羚羊是可可西里草原上的精灵,它们是自由的生命力的象征,我们要保护它们,让它们世世代代无忧无虑地生长、繁衍、兴旺,保护野生动物,别让藏羚羊再哭泣。”①在这种悲切的情感涌动及召唤结构中,生态文学如若展示对生命价值的重塑及审美阐释,理应通过精神生态体验的复杂性、多向度的调节,而拓展并结晶其责任性及美学价值。该小说重笔抒写了被志愿者们拯救的黄豆(狗)、大个子(牦牛)、爱羚(藏羚羊)三个美学符号的指示意义,以偷猎者的残暴性反衬人的贪欲引发的人性之丑恶,同时表现人及自然生物都渴望爱与被爱,更期望人与自然如能在生命、情感中互爱且有机交融,不仅会得到肉体救助,更能获取精神―灵魂的救赎。在笔者看来,“生态文学本身的精神体验性对当下人们对利益追逐的热望,对人类强势欲望的难以抵御现象的批判性也表现了这种活动往往是带有逆向性,或者也属于一种另类性艺术存在。但它对生态现实的召唤,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向往,对人的精神生态平衡所支出的特殊能量,以及对精神生态体验给定的特殊魅力,或许是能够有效地畅扬这种逆向性及非线性、无序性艺术体验”②。

  当生态文学的精神体验性含蕴着人性智慧、道德、理想及信仰的精神性展示,在生态境域(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的多重意义的合成)中凸显精神生态的调节性、合成性时,必然要通过生态与审美的融通性叙事,以辨正人的这种精神生态体验的平衡性而活化文学体验,介入对人的感性、情感及生命活动状况的审美析理及精神心灵的撼动。事实上,对人的生存活动的艺术审美的提升,也是对自然、生态及生命体验的介入,这不仅是经验提炼及参与,更需要由个体的身心共融来成就整体有机性的参与。

四、生态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有机性

生态文学作为整体性、系统性地展示人的生命活动有机性的文学体验方式,要致力于促合精神生态运行的有机性。精神生态有机性以生态化的平衡性、节律性及和谐性,通过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人的精神体验的合理对接,以人的个体活动及社会存在关系有机与和谐,以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多向度、多层次的合成而呈现。

生态文学守成文学活动特性,在获得人的感性生命支持的同时,似乎对感性存在的理解及体认更深刻。因为它认识到:不论是个体活动的人,还是人与自然现象、自然生物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首先需要建立感性、具体的关系,而个体的存在必然成为这种关系的中介,那么,关系的变异、环境污染及生态危害首先危及的就是人的感性躯体,而人对自然生物的危害首先殒灭的同样是其实在的自然躯体。人能够在生态条件下自由生存,始终不可脱离感性、具体的生命活动,精神生态的调节性、支配性也需获得感性存在的支持,方可呈现其有机性。生态文学对感性存在的体认显然不是对欲望、利益性的张扬,而是融入人的生命活动内里,深度剖析人的超限活动对人的自然、社会、精神的生态有机存在的影响,揭示所产生的生态危害、环境变异,人的生存伴侣(动植物)、地球家园之灾对人的生存的影响。陈应松的中篇小说《豹子最后的舞蹈》就以豹子家族的最后遭遇来反衬人类境况,其“最后”的忧虑作为提示符,起码启示两重含义:一重是通过最后舞蹈着的豹子的“无奈”,意味着濒于绝迹的野生动物的“无奈”;另一重则最为重要,即表现人的活动及最后境况的象征,隐含并昭示着:人只有改变对自然、对动物的态度,转换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能面对自身真正的生活与生存状况,使人规避这种“最后”的状况。

精神生态必然从生命有机性关系中表征人的存在意义,生态文学对意义的提升也成为精神生态有机性的直接表征。人的精神体验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但生命活动的有机性乃至精神生态运行的有机性,都必须以物质存在、以人的自然躯体性的存在为基础。用瑞士精神心理学家丹尼什的话说:“我们人类处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交叉口。在这里,物质与精神相会合。我们一只脚站在动物的世界里,而另一只脚则站在精神的世界中;我们既可以过一种完全是物质性的、动物式生活,我们又可以超越动物本性而进入一个精神的王国。能够进行这种选择,正是人类自由的核心要义。”①恰是这种“交叉口”效应,使人的精神体验具有生态化运行的有机性成为可能,并富含超越性意义。

生态文学与精神生态调节有机整体性,其中任何精神及心理活动元素作为有机整体的构成部分,共同润化着精神生态的运行机能。这还表明,精神生态必须与人的感性肌体的有形运动相吻合,并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一切存在形成有机感应与交融,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结构及多重意义指向。《淮南子》中有这样的启示性话语:“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夫天地之道,至以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曷能久熏劳而不息乎?精神何能久驰骋而不既乎?是故血气者,人之华也,而五藏者,人之精也。夫血气能专于五藏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而嗜欲省,则耳目清、听视达矣。耳目清、听视达,谓之明。五藏能属于心而无乖,则勃志胜而行不僻矣;勃志胜而行之不僻,则精神盛而气不散矣。精神盛而气不散则理,理则均,均则通,通则神,神则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也,以为无不成也”②。这些话语从天、地分类中探究精神与形体的根源,严谨论证了天地、血气不仅具有指代性作用,并且是精神存在的根本元素。当天地与人的精、神、形、体各个部位、各种元件、各种要素形成生命合力或同体构合,在血气、脏腑及肉身形体运动中,就合成为整体性、有机性的生态结构,其内里显现的精神结构的确是实在的,并处于永恒运动中,是生命活动有机性的呈现。这段话还表述一个重要意义,即强调人的内守精神,保持精神活动的节度,节制对身外之物的过度欲求,或者只有节制“嗜欲”,才能够“耳目清、听视达”。

由此看来,内守精神首先是寻求精神生态的内在平衡,而其最为根本的方法就是节制欲望、平衡生命机能,可称之为内在有机性。这里也透视出,人的精神活动及精神生态的平衡状态绝不是虚幻的、抽象的存在,必然是与道、与天地自然,并同肉身之躯与形的存在相一致,可称之为外在有机性。生态文学与精神生态的一致性必然运演这种内在与外在有机性,以显示生态整体的有机结构状态。

五、生态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健康性

对于生态文学而言,体现反思性、批判性、建构性,运演精神生态体验及有机性,都在于祈望人的生存的生态健康性。从生态学角度讲,健康性的基础在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机制及条件的健康,其本义应该指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建立的关系状况。关系的有机性及其和谐程度实际上就表现着健康的程度。所谓关系的和谐程度,其最简单的意义就在于生命能量的互换及机能更新、代谢程度,在于其综合能力的有机显现,其中必然包括肌体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及精神生态的调节性。美国生态主义者利奥波德曾说:“一个有机体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内部的能够自我更新的能力,这种能力被认为是健康水平。”①这里的“健康”主要是一个功能性概念,它显示稳定、活力、自我调节及自我更新能力,同时还从精神生态体验中表征人的心智及良知。利奥波德强调:“要人们‘像山一样地思考’,即从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保持土地健康的角度来思考,培育一种‘生态良心’。”② 生态文学与精神生态健康互动,一方面要呈现人的多重存在关系的生态和谐程度以及功能展示程度,另一方面要通过精神文化的功能性、审美性作用,协调人作为生态有机体的活动。健康性也是一个生存意义的标识,既凸显多重生存条件(外在与内在)的作用及意义上的支持性,也得自于生态反馈机制的有效性、融通性。但这并不限于人的躯体生存的健康,主要还是以人的生命体验的生态化、生命自由化的程度来体现,或者是以这种综合性的健康指数来体现。显然,生态化、生命自由化程度越高,能量互动程度越高,其健康性就越高,其中必然呈现由精神生态有机性而推演的人的自我更新及自我调节能力的高下。德国神学生态学家莫尔特曼曾言:“人类越是在存在的欢愉中而不是在行动与成功中发现他们生命的意义,他们就越能更好地限制他们经济的、社会的与政治的历史。正是近代历史的压力使人类成为神经质和病态的。他们只有学会在所有的活动中保持宁静和安详,才能恢复健康。”③在莫尔特曼看来,经济、社会、政治都有其功利的一面,近代工业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度推演了这种功利性,恰是这种功利性造成人的非健康状态,而恢复健康主要在精神活动的作用。文学活动能够使人们从中获得更高层次的愉悦与快感,我们悟解生态文学的真意实际上就在于祈望人能在整体、有机状态下健康生存。由此,当我们认同其对极端功利性的批判,不断激发生态爱意之情,满含对生态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时,就必然渴求在这种精神生态调节下获得较高的生存自由度。

生态文学不脱离感性躯体的能量抒发及生命活力的涌动,并助推精神生态体验性、有机性为人们提供健康性的生态支持。只有运演精神生态有机性,人的生存活动才能是全面的、完整的,人与外在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及信息的转换与交换所形成的生态化过程才能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及健康性。对人的生态健康来说,健康性的实现不仅需要外在的自然生态条件,需要社会生态的有序与平衡,更需要内在精神―灵魂的生态协调与平衡,或者是精神―灵魂生态的健康,合理而健康的精神―灵魂使人成为文化生态的生成物。人的健康肌体的活力包含多重内容:有自然躯体的健康,即有肌体的运动、进食、营养、代谢能力的平衡;有精神的愉悦与健康,即对生命存在的生态性关爱为核心的精神―心灵的平衡态;有肌体与外在世界形成的健康性的能流互动与信息互换机制。文学首先要得自于自然感性肌体的生态支持而作用于人的健康的精神―灵魂,并由此而调节人们那种涌动着的生命激情、活力及艺术感觉。生态文学不仅应在生态整体性、有机性条件下助推人的这种生存机能,其中不仅也会使这种艺术感觉具备“接地性”,而且会直视人的生存机能及有机性体验。对人来说,不断迸发生命的激情与活力是健康肌体的重要标志,而这种激情与活力很大程度上要得自于文学的情感涌动、审美的激励及艺术感觉的不断丰富。

尽管当下人们对文学精神的渴求趋于淡漠,实用、利欲占据了人的精神空间,但如果能够接受生态文学创作的感染,能够从中透视由人的贪婪所形成的野性,人们同样能够找回曾经的情感冲动、理性思索及审美理解,能够将对生存的实用、实在的祈求放归到有机性存在中审视和把控。新世纪以来诸多以“狼”为阐释对象的创作,挥洒着狼的野性、柔性及智慧。雪漠的长篇小说《猎原》就将这种狼性极度渲染,但整部作品中几近没有狼的出现,而只有人对狼、对多种生物的残忍猎杀,草菅人与动物的生命,实际上这里的狼及其动物的野性已经转换为人的野性,而人的野性恰是人的贪婪所致,是人的精神生态的非健康性所致。杜光辉的长篇小说《可可西里狼》也主要不是直接写狼,而是以王勇刚为指示符写人类之狼性对可可西里从资源到生物的极度危害。石技术员面对这种贪婪、极度膨胀的欲望以及由实用性、利益考量支撑起来的政府,不仅几近视而不见,而且也积极“参与”。最后,不仅自然的生命、丰富的资源惨遭涂炭,像仁丹才旺、李石柱这样对生灵的捍卫者,也惨死在“人狼”的枪口下。刘青汉在呼唤江河生态文学对人们的生态责任及良知的作用时也发出感叹:“人类对自然的理念、心肠和行动决定自然生态系统的命运……尊重自然必然是风调雨顺,战天斗地必然是灾难滔天,这是生态的内在秩序原理……天地之间的道不是人贪婪的眼睛在短时间内看明白的,人是相对的、暂时的、有限的,宇宙的奥秘是广大深远的。正常人面对生态的心态是敬畏、感恩、叩拜、顺从和珍爱,不是改造和打倒。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一个讲天理和尊重生态秩序的社会。”①当人的精神被“狼性”支配,这不仅仅是非健康性(由精神到肌体)的存在,而且这时的“人性”会充满野性,并且在精神、目的及技术的助推下的“狼性”会比动物更具野性、斗争性。在此状况下,即便是江河湖海这样人类生存的母体与滋养的源生地以及人类文明的摇篮,都无法幸免于这种野性的蹂躏。

人的生态健康性结构中,精神生态健康是重要健康指数,其最大特征在于由内而外的功能运作的有机性方面,而其基本职能总是作用于人的活动的内在有机性,其基本的组织结构也是通过这种内在有机性的作用力而实现的。这时的“有机性”就不仅仅局限于人的生命肌体性存在,而且包括人的整体存在,即人的自然、社会、精神及文化的整体有机存在,是由内而外、由外而内之有机性的存在。其内在的作用力不仅表现在通过人的精神―心灵结构的平衡态,通过完备人的知识、观念、信仰、道德、艺术乃至审美等精神体验方式而合成特殊意义上的人格结构,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实施精神健康的组织职能来调控人的整体有机性存在。文学活动不断注入生态观念,充蕴着生态体验性,不仅参与人的整体有机存在结构的建造,而且会对其起到有机调控、情感滋润、关怀意识的养成以及锻铸健康肌体的作用,使参天化育、万物一体、诗意栖居的情意及理念充实人的精神肌体活动。这就表明人不同于动物自然肌体性的存在,人更是一种精神性存在,并且人的一切活动方式及目的是在精神生态的有机状态中实施的,而生态文学必然对其起到不断完善的作用,并助推其不断行进在生态有机的过程中。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文学名著欣赏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发布时间:2023-01-15
文学名著欣赏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文学名著中的精彩故事、名言警句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作者结合各类作品分析了欣赏文学名著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明确人生的意义与态度,懂得自立与自强,担负起对自己的责任,......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05-26
摘 要 文章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进行了理论研究,对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式进行了实践探索和讨论。多种教学材料和实践方法的运用,对于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重要帮助,符合时代对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人......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2015-09-14
【摘 要】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注社会人生;促进人文精神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根据学习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的教育......
生态危机与高校文学课的生态价值探究
发布时间:2023-06-27
生态危机一方面表现为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异化。环境污染和精神异化是生态危机的不同方面,都反映了人类生存方式的扭曲和生存意义的遮蔽,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因而,生态教育成为高校教育迫在眉睫的......
关于原生态延安精神形成原因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30
[摘 要]延安时代,在党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尤其至今仍放光芒的延安精神。今天我们对延安精神的学习不免会对其进行追根溯源,即离不开对原生态延安精神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是原生......
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与法律生活(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8-05
引言 包括法律规则与法制秩序在内的传统中国的人间秩序,是因应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而来的外在措置,服务于这个族群的人世生活,并随其人生态度的因革而损益。这里所说的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是指中国人基于对于人性的基本预设和预期而抱持的......
论植物状态人的精神损害赔偿
发布时间:2022-11-30
论植物状态人的精神损害赔偿 论植物状态人的精神损害赔偿 论植物状态人的精神损害赔偿 内容摘要:植物状态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对传统法律提出了挑战。现代法认为,精神损害不以受害人对其损害具有感......
生态文学批评视域下的《老人与海》
发布时间:2023-05-30
[摘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成功的小说,也是一部描写“海洋和渔夫最深刻的文学作品”,该小说有着深刻的思想主题、丰富的象征意义,完美表达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诠释了“人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同时,《老人与海......
世纪之交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生态问题
发布时间:2023-02-27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具有精神生态上的多重性,就个体而言,确实有其决裂与选择的双重痛苦,而这种根本性痛苦正是产生真正思想的土壤。在全球化和后殖民时代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既不可能完全回到过去单一的大锅饭中,也不可能完全蹈空而跳入商......
“力”:中国合唱的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23-02-13
摘要:始于20世纪初的中国合唱,借鉴了西方合唱的多声建构技术,表现了类似于西方合唱 “力”的审美形态。这种审美形态是表现中国社会现实、承载大时代里群体性情感的多声部人声形式,与被“儒释道”思想浸润的中华文化遇合,因而“力......
“儒学思想”与生态文明
发布时间:2022-11-05
摘要:在现代化建设中,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哲学中“......
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国际新视野
发布时间:2016-06-23
2015年10月25―26日,由国际美学学会、中国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韩国成均馆大学东洋哲学系BK21PLUS事业团联合主办的“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空间”国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成功召开。研讨会在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
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
发布时间:2022-09-22
摘 要:生态批评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的自我反思,它产生于美国,并逐渐席卷全球。本文着重探究“生态批评”这股由西方刮向东方的飓风对中国文学的土壤上所发生的效应,尤其是对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上的运用,为生态批评与中国......
论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探析
发布时间:2023-05-06
" 论文摘要:从心理发展、审美取向、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和政治理想等五个方面思考分析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所呈现出的矛盾性、特殊性和多变性等特征,并就高校基于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
试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与培育
发布时间:2023-05-28
" 论文摘要:大学人文精神是一特定区域或群体的人文精神,是由民族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大学教育的使命决定的。它体现在个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方面。现代大学生存在着人文知识贫乏,吝化底蕴浅薄;人文价值迷失,精神萎靡、......
社会生态转型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发布时间:2022-07-22
一方面,必须承认,作为一组分析性(而不是规范性)概念,乌尔里希・布兰德教授所阐发的“绿色资本主义”与“社会生态转型”,的确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当今欧美国家所引领的“绿色潮流”的经济政治本质,以及正在处于政治战略与力量重......
探析精神生态的涵义及其物化形式的表现
发布时间:2023-04-15
摘要:人的生命生态由物质生态和精神生态两个方面构成。物质生态因具具象性可以为人所直观,而精神生态却因其有质无形,需通过物化的方式方能为人所感知。由于人精神生态的物化形式需由周围的环境来提供原料,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将这种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是人类进行生态保护的一项重要选择。关键词:物质生态;精神生态;物化形式;生态保护一、精神生态的涵义及其表现在地球生态系统中,人属于生命生态子系统.........
试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散落
发布时间:2022-12-13
" 论文摘要:科学主义思潮、功利主义的驱动和大学教育使命的畸变导致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和遮蔽已是众所周知。重塑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重塑大学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确立大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重视教育对大......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摘要】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
精神对话的姿态和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21
朱效文是30多年来中国重要的儿童文学编辑家、作家之一。改革开放初期,朱效文依托对科学伦理、社会规则以及人性的洞察、揶揄,形成了自己观照情感世界与叙事的特色,构筑了一个在艺术上精微而到位的童话世界。在之后的创作、编辑生涯......
生态与环境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生态与环境论文 生态与环境论文 生态与环境论文 重金属对人类健康的污染和危害 重金属污染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重金属污染?它对我们的健康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呢?它有是怎样跑到我们的体内去的......
试论学生管理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发布时间:2016-04-07
摘要: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提升人的社会认知、文化认知和群体认知,所以,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广泛地引入人文精神的内容,希望有效地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使学生能够实现综合发展。但是直接在教育过程中展开,反而......
青海开启生态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3-03-03
自去年国家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第一梯队以来,57个担当先行先试重任的地区便积极投入到这场生态战役中,纷纷启动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和优势的战略举措。 其中,有“三江源头”、“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更是大刀阔斧地围绕生态文明建......
童质文本解读的生态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3
摘 要:小学教材文本大多具有童质特征,文章从文学文本解读,准确把脉学生心理;回忆文本解读,有效增长学生智慧;生活文本解读,多元衔接学生经验三个方面对此进行研究,以便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引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质文......
论《红高粱家族》意象的生命意识与酒神精神
发布时间:2023-07-08
摘 要:本篇论文本着以探讨莫言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意象的艺术独创性及其内蕴为目的,结合作品荒诞的基调、民族化的语言以及作者呼喊生命、对话狂放热血的酒神精神的创作意图,来试图论证《红高粱家族》中意象的艺术魅力与精神高度......
人工自然·熵·生态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23
人工自然·熵·生态文化 人工自然·熵·生态文化 人工自然·熵·生态文化 摘 要:人类在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产生了超额熵增,自然环境本身提供的负熵却不足以抵消与平衡,从而引起了生态危机......
浅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发布时间:2023-01-09
浅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浅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浅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文章 来源 自 3 e du 教育 网 摘要: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
论生态公民与公民生态意识
发布时间:2023-01-23
摘 要: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同物质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并列,合为五位一体,共建设美丽中国。”......
论生态文明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3-04-23
【摘 要】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和谐、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要立足当前,落到实处,着眼未来。大学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基地,生态文明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即是当今时代的需求,也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
生态危机与大自然文学
发布时间:2022-11-15
程虹的美国自然文学研究著作《寻归荒野》等增订版201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后,因为作者是总理夫人,主流媒体特别关注,一时间,有多家出版社推出了“自然文学”系列图书。但《寻归荒野》的价值何在,自然文学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和意......
运动精神点亮人生
发布时间:2022-11-03
R志乐先生既是充满斗志的商界人士,又是一位热情洋溢的运动爱好者。他曾是赛场上的运动健将,追求着进取奋发、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现在他是一位专注於推广体育用品品牌“Victor”,正努力开拓香港市场。工作之外,对体育的热爱让他义......
三种人生态度
发布时间:2023-01-16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依中国的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我们仔细分析:人生态度之深浅、曲折、偏正…......
生态神学对“环境悬崖”问题的反思与回应
发布时间:2023-03-28
摘 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西方神学界内部产生了生态神学,其神学背景是面对现代社会“环境悬崖”问题,对传统神学对人―自然―上帝关系的重新梳理与反思,淡化传统神学对人与其他受造物之间关系的割裂,构建一种全新、和谐的整......
《大象的眼泪》中的生态批评
发布时间:2022-08-14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生态批评应运而生。生态批评把人类中心主义作为批判的一个关键对象。人类中心主义从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出发,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是万物的主宰、支配力量,不承认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和生存权利,只承......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3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而生态教育是生态文明理念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显现。伴随着治理全球生态危机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生态教育必须具备全新的观念并口内容:重视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培养;构建生态教育课程体系;树立......
传统道教生态哲学思想与当代生态养生旅游
发布时间:2023-03-02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生态哲学思想是当代生态养生旅游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道教中“天人合一”、“天父地母”、“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和“人为万物之灵”等思想蕴含了当代生态伦理学中生态整体思想、尊重和感恩生态环境思想、万......
浅谈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辨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德育生态 生态德育 内涵 实质 意义 论文摘 要: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是当前德育研究过程中两个容易混淆的名词,它们在概念、内涵、实质、依据和意义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区别,必须正确合理使用。 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是当......
简谈生态危机根源的多维性与生态文化自觉
发布时间:2023-02-04
现代文明的进步与人类的贪婪、自私、虚荣、享乐相互交织、难以剥离,如何避免文明的奢华毁灭自然的崇高而导致的人类最大悲剧,成为人类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日趋严峻的生态困境面前,人类本能的求生欲推动人类作出理智的选择,直觉感......
论精神损害的动态赔偿(上)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精神损害的动态赔偿(上) 论精神损害的动态赔偿(上) 论精神损害的动态赔偿(上) 摘 要:精神损害赔偿的定量是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素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考查中国的已然法和典型案例入手......
论精神损害的动态赔偿(下)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精神损害的动态赔偿(下) 论精神损害的动态赔偿(下) 论精神损害的动态赔偿(下) 3. 精神损害动态赔偿的法理基础及法律经济学分析 3.1 “精神损害动态赔偿”的法律定义 长期以来,精神损......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1)-行政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摘要】近 现代 工业 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 自然 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 发展 成为生态 政治 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
论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管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为您提供一篇生态旅游精品景区论文,内容如下: 论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
生态文明视角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06
摘要: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提升,原先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逐渐被摒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重要途径,为人们所推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生态化建设,促进经济内涵式发展。据......
生态文明的基本经济形态
发布时间:2022-12-19
一、引言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崇拜自然的原始文明、改造自然的农业文明和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现已开始进入第四个阶段协调自然的生态文明阶段(马拥军,2007)。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
发布时间:2023-03-21
"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论文摘要]生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生态环境问题正在演变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破除高能耗、高污......
《生活与哲学》教学的生态世界观
发布时间:2023-06-21
生态危机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危机。从表面上看,生态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挥霍型的消费方式等多方面原因所造成;但事实上,生态危机也是人类自身的心态危机,因为“人类首先是心态失去平衡......
慢下来的人生百态
发布时间:2015-08-27
南翔的短篇小说《绿皮车》,以朴实卑微的茶炉工为透视点,勾勒出绿皮车所承载的一系列底层人民的生活轮廓。文中,M5511号绿皮车不仅是一辆被与日俱增的速度甩开的、缓慢的列车,更是一种饱满地覆之于骨肉之上,皮毛一样的保护体。又像......
生态学视野下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优化
发布时间:2023-01-26
【摘 要】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优化是主体按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要求,对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环境及其学术活动等所进行的最优管理、引导和选择活动。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生态优化要遵循关联性、整体性与动态性的原则,......
简论当代研究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塑
发布时间:2022-11-09
" [论文摘要]人文精神是人类的智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结晶。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入手,深刻剖析了当代研究生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因素,并从思想、品德等方面提出了重塑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实质内容。 [论文关键词]研究......
把握动态生成,演绎课堂精彩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1
课堂教学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在课堂教学的展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经历过程,获得学习经验,体验学习的乐趣。一、整合教学资源——动态生成课堂的基础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
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发布时间:2023-04-29
" 《易传》是由十篇不同文字组成的解《易》的著作系统,包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究天人之际”,并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思路。应当说,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天人关系......
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对乡村儒学现象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01
内容提要:文化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文化及与文化生存发展相关联的各层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系统内部的平衡、环境的保护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等。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紧张对立,不可避免地引发乡......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发布时间:2014-01-17
内容摘要: 生态文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
浅谈优化中职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2023-03-09
" 论文关键词:文学教学 人文精神 论文内容摘要: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语文课的文学教学应该体现人文思想,揭示文学即人学这一本质。借助文学教学的情感洗涤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借助文学教学的美育功能实现对学生的人......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3-15
1、首页2、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3-01-27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多方面强调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明确地凸显学科的人文功能,并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一定的人文精神等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
语文课堂教学原生态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新课改的实质就是追求原生态,因为新课标强调学习生活化。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这正是原生态的内涵。教育需要常规,需要常态,也就是激发学生自由地提问,鼓励学生创造地想象,提倡学生个性地表达,引导学生潜心地体会。......
美国人的生态平衡观
发布时间:2015-08-24
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问我:“什么是生态平衡?” 我想了想,除了用电视上《动物世界》里兔子吃草、狼吃兔子,或者狮子吃野牛这样的例子来回答儿子外,还着实没有更加生动的事例了。直到2013年经历了长达一年的美国之行,我才有了更具......
论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
发布时间:2022-07-26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这一战略的提出,为各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二十多年前我国提出的生态省建设,经过长期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定......
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
发布时间:2022-12-19
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 生态环境(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动物生命活动及其致病因素的影响十分巨大而深远;动物的生命活动及其致病因素对生态环境影响直接而明显;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一个整体。因此动物医学应将生态......
浅谈生态文明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2014-01-17
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浅析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7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也是最重要的流派之一。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产生于20 世纪后半叶西方的生态主义运动绿色运动的大背景中,其主旨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观点或方法对当今西方资本主义......
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的的系统构建
发布时间:2023-05-19
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的的系统构建 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的的系统构建 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的的系统构建 精 品源自语 文科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区域生态文明水平、监测生态文明进程、制定......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5-09-10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对人文精神有着内在的需求,为了更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基础教育中,深化落实人文精神教育。为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更应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有机整合......
浅析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8
【摘 要】现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几乎达到了科技的顶峰,从人类发现科学,到掌握和运用它们,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大自然为人类竭尽所能的服务。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例如疾病得到控制,死亡率有所下降等,这......
《紫颜色》中的生态意象及女性形象的塑造
发布时间:2023-04-10
摘 要:分析了《紫颜色》中生态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女性形象塑造上的重要作用。在《紫颜色》中,生态意象得到了巧妙地应用。植物,动物以及自然界中的其它存在分别与书中各个女性形象的描写紧密相连。生态意象的转换贯穿了故事的发展......
文化是生态旅游之“魂”生态旅游是文化之“体”
发布时间:2023-06-13
【摘要】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举措,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
生态补偿有利于精准扶贫吗?
发布时间:2023-03-07
摘要:基于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的1080户农户调查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和OLS分组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生B补偿形式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进而验证生态补偿能否实现精准扶贫。研究发现:生态林、退耕还林和经济林等三种现金补偿方式更有利于高收入农户;长江绿化项目雇员等工作岗位型补偿在低分位数上显著提升了农户的家庭收入。现行三峡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益贫作用,但为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后续应考虑到.........
谈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其生态恢复
发布时间:2023-04-26
谈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其生态恢复 谈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其生态恢复 谈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其生态恢复 来源 摘要: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
小学原生态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2-11-14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自然的表达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写真。因此,笔者认为“自主”“真实”“创新”是小学作文个性化的真实内涵,并通过一系列策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做到“人人表达自己观点,个个......
浅论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
发布时间:2023-01-08
浅论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 浅论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 浅论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 文 章 来 源 自 3 e du教 育网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调控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3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借助于先进的科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是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试图将当代科学前沿理论—自组织理论的观点应用于城市生态系统中,探究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条件、动力和途径,以期从......
森林生态旅游的人文品牌战略
发布时间:2022-11-04
森林生态旅游的人文品牌战略 森林生态旅游的人文品牌战略 森林生态旅游的人文品牌战略 更多精品文 章来 源自 3 e du教 育 网 1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1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1.2西南民族地......
试析“学校精神”文化现象的迷失与重建
发布时间:2022-12-18
" 论文摘要:学校精神文化在市场经济等观念的冲击及各种社会形态的影响下,走向了迷失。其主要表现为:对教学规模与利益的盲目追求、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无端忽视,学校精神的锻造逐渐缺失,学校精神的实质逐渐沦丧。针对迷失的学校精神,......
路遥精神生生不息
发布时间:2016-04-05
书 名:《路遥传》 作 者:厚夫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定 价:29.00元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路遥传》是作家厚夫历经十年时间创作完成的、长达二十六万字的传记文学,以时间为顺序,对路遥人生的叙述,披露了大量路遥......
生态保护与居住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保护与利用原生态的自然湖泊、果树,结合优美的丘陵地貌,创造出自然和谐,山水与人文共生的生态居住环境。 关键词:生态; 和谐; 居住环境 Abstract:Protection and use of natural lakes and fruit trees, includes elegant......
生态学视野中的若干人文社会科学问题
发布时间:2022-11-01
【摘 要 题】生态文化与环保意识 【正 文】 科学的精神是统一,社会运动与自然运动的规律有着惊人的相似。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者间有许多值得相互借鉴的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甚至可以用更加简练和统一的语言来描述,生态文化的核......
试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发布时间:2023-04-10
" [论文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与民族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等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政治素......
西方文学生态文学批评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7-27
究其本质,“生态整体主义”仍旧只是“人类中心主义”外沿扩张后的结果。因此,生态整体主义要为文学批评提供世界观或意识形态的理论,其自身面临着诸多问题。它否认了人类在整个宇宙发展过程中的应有的积极位置,而将自然赋予某种意志,使之来约束和规范人类活动。将这种价值观或理念引入到文学创作过程中去,无疑是本末倒置。因为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文学和生态对于人类来说,都只是人类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因此,生态思想影响下.........
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0
摘要:文章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保障这一观点,基于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农业发展实质性问题展开探讨,综合得出通过改进农业生态环境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规划,帮助快速实现农业全面......
网络技术与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2023-06-27
网络技术与人文精神 网络技术与人文精神 网络技术与人文精神 技术(包括“网络技术”)导源于“求知意志(the will to know)”。人文精神导源于“意志”的自由。因此在技术的时代(即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时代),人容易沦......
走向融合: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3-03-01
一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串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注: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城市 生态转型 生态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13-12-17
简介: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管理体制上是链状而非循环式;社会生态上也是不道德的。未来城市环境建设要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从对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二是从污染治理的需求......
延安精神与大学生就业教育
发布时间:2023-04-23
【摘要】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就业岗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红色教育视野下应充分利用延安精神这一资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开拓创新实现多渠道就业。【关键词】延安精神;大学生;就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对象已经完成由小群体向大众化发展转变,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
高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13
【摘 要】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文章主要论述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探讨
发布时间:2023-05-18
[摘 要]人类在社会的逐步发展中,从最原始的农业社会一步一步走向了现代工业文明,这样的工业进步,改变了我们的自然环境。环境的恶化,迫使我们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如何处理好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都是涉及到生......
初中语文课堂因多态预设而精彩生成
发布时间:2022-11-27
【摘要】新课改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是动态的,也是预设的,是师生遵循一定的预设多向、开放、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初中语文教学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生成“引导人、塑造人”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预设性”,但在预设与生成的过程中,很多不可预见因素会随着出现,可见,预设与生成这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静一动”的矛盾与统一,需要语文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
从“云南映象”看原生态民俗舞文化的保护
发布时间:2023-06-24
毕业论文 [摘 要] 舞蹈艺术是1种美的流动方式,是自然美的结晶,是母体文化的象征,更是深远民族文化的1种精神内涵。它负载着文化延续与传播的使命。本文......
探讨浙江生态省建设与发展生态旅游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5-09-08
正确认识到建设生态省与发展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能为本省未来发展指引方向,推动各项生态管理措施优化升级,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本文先讨论了浙江省建设指标实现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实现生态省建设与生产旅游协调发展提出......
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市建设服务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2-11-18
【摘 要】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更加异常,如何在新时期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是新时期气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本文从建设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整合资源、加快联合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