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环境公益诉讼激励机制的法律构造

环境公益诉讼激励机制的法律构造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7-03-17 16:33:13
环境公益诉讼激励机制的法律构造
时间:2017-03-17 16:33:13     小编:耿秋实

摘要:当事人结构对诉讼激励的法律构造有着决定性影响。诉讼当事人结构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在民事诉讼中,表层结构以当事人之间的对抗为其基本特征,决定着诉讼收益的有无;深层结构则表现为当事人在功能上的“三位一体”,决定着诉讼收益的归属。二者共同作用,使得民事诉讼的激励机制内嵌于诉讼制度本身,激励着当事人的全部诉讼行为。环境公益诉讼当事人结构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表层结构上从对抗走向协作,而且表现在深层结构上“三位一体”的破裂,从而形成社会公众、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以及原告律师三者之间的双层委托代理关系,环境公益诉讼的激励困境由此产生。双层委托代理关系中高昂代理成本的存在决定了原告律师应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激励对象,而“败诉方负担规则”因同时具备正诉激励、滥诉预防与行为矫正三重功能而成为激励律师的最佳举措。

关键词:当事人结构;委托代理理论;代理成本;败诉方负担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实践始自2005年,是政府意志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首次明确提出“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和检举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自此之后,中国民众呼吁多年的环境公益诉讼终于从民间期盼上升为国家意志。和草根力量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分公司双苯厂的苯胺车间发生剧烈爆炸并起火,导致100吨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致使江水硝基苯和苯严重超标,造成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12月7日,以汪劲、甘培忠为代表的六名北京大学法学院师生向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国内第一起以自然物(鲟鳇鱼、松花江、太阳岛)作为共同原告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揭开了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实践的序幕。双重推动的结果。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先后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5条、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新《环境保护法》)第58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司法解释为环境公益诉讼实践保驾护航。这些法律、司法解释重在解决接近环境正义的第一步,即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尤其是《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使近年来饱受争议的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问题尘埃落定,全国符合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组织也因此陡增到700余家。遗憾的是,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并未如大家所预期的那样形成“井喷式”增长,反而呈现日趋萎缩之势。据统计,新《环境保护法》实施的前三个月,全国仅受理三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1];而有的环保法庭甚至出现了一年半时间里环境公益诉讼零受理的窘境[2]。原本以为凭借立案登记制的东风,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会呈现爆发式增长,事实却不尽如人意:截至11月底,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将近一年,全国范围内仅有25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立案,预期中的环境公益诉讼井喷现象并未到来[3]。值得注意的是,在解决了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瓶颈和立案障碍的前提下,环境公益诉讼缘何仍叫好不叫座?实际上,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供给集体物品的行为,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较为典型的“集体行动”,容易陷入集体行动困境。曼瑟尔・奥尔森曾经不无正确地指出,对于具有共同利益追求的集团成员而言,除非集团成员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特殊手段以使集团成员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否则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集团成员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4]。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司法实践之困局,正是源于环境公益诉讼激励机制的缺位。有疑问的是,对于诉讼构造大体相同的传统民事诉讼和环境公益诉讼,对激励机制的要求却大相径庭:传统民事诉讼无需构建额外的激励机制,而环境公益诉讼没有激励就无法运转。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诉讼对激励机制的要求迥异?应如何构建环境公益诉讼激励机制?本文认为,两种诉讼形态在激励机制法律构造上的分野,源于两种诉讼形态当事人结构的差异,而环境公益诉讼激励机制的法律构造,须着眼于环境公益诉讼当事人结构的特殊性进行专门设计。

现代法学陈亮:环境公益诉讼激励机制的法律构造――以传统民事诉讼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当事人结构差异为视角一、传统民事诉讼的当事人结构:内嵌于诉讼本身的激励构造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以自己的名义要求法院行使审判权,以维护其自身权利的人及相对人。民事诉讼当事人结构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观之,民事诉讼当事人结构可以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个层次的当事人结构有着不同的制度意蕴。

(一)相互对抗的原告与被告:传统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表层结构

民事诉讼当事人由原告和被告组成,这是民事诉讼当事人最表层也是最基本的结构。民事诉讼以当事人对抗为其基本构造[5],当事人之间的“对抗”是传统民事诉讼当事人表层结构的最本质特征。

所谓“对抗”,是指“一定的利益主体因利益上的分歧,而产生的彼此对立、相互遏制的一种态势。”[6]当事人之间的对抗几乎是现代各国民事诉讼制度共有的特征,不仅西方国家民事诉讼以当事人对抗为其基本构造,审判改革后的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也采用了这一结构[7]。

传统民事诉讼当事人以“对抗”为其基本构造的表层结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抛却历史文化或法律传统的考量,当事人之间的对抗既是发现案件真实的一种专门性诉讼技术,也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在民事诉讼领域的体现或投射[8]。

(二)功能上的“三位一体”:传统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深层结构

诉讼当事人的深层结构是指各当事人内部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具体到传统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深层结构,是指原、被告双方各自的构成要素以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原告与被告的深层结构具有同质性,本文在分析传统民事诉讼的深层结构时,仅对原告的深层结构进行分析,对被告的深层结构则略而不述。 传统民事诉讼的原告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构成要素:受害人、代言人和受益人[9]。首先,传统民事诉讼原告是违法行为的受害人,其权益因他人的违约或者侵权等违法行为而受有损害;其次,传统民事诉讼原告是诉讼行为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受益人,诉讼收益的绝大部分或者全部归原告所有;最后,从“经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传统民事诉讼原告也是其自身利益的最佳代言人,将在整个诉讼过程中不遗余力地维护自身利益。

传统民事诉讼原告的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原告受益人身份使其因违法行为而遭受的损害能够得到补偿;原告为了补偿其所遭受的损害会竭尽全力代言。传统民事诉讼原告集受害人、代言人和受益人三种身份于一身,实现了三重功能的完美统一。

(三)激励内嵌:传统民事诉讼当事人结构的制度意蕴

经济学告诉我们,人是其自利的理性最大化者,其全部行为的出发点均在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事诉讼行为的当事人也不例外。他们通常并不关心或者并不特别关心诉讼的社会目的,而是关心其从诉讼中获得的私人收益[10]。传统民事诉讼的当事人结构,巧妙地利用了当事人的“经济人”本性,激励着当事人在诉讼的各个阶段全心全意为自己代言:当事人表层结构决定着诉讼收益的有无,并因此激励着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攻击防御活动;当事人深层结构则决定着诉讼收益的归属,并因此激励着当事人发现违法行为、启动诉讼程序、收集证据、监督律师以及攻击防御等全部诉讼行为。当事人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共同作用,激励着当事人的全部诉讼行为,使其在诉讼的各个阶段全心全意为自己代言。

1.表层结构:决定诉讼收益的有无

诉讼收益的有无维系于诉讼之成败:当事人胜诉,则享有诉讼收益;当事人败诉,则诉讼收益为零甚至为负。诉讼的成败则取决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的因素:从实体角度观之,诉讼成败取决于案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即诉讼请求有无实体法依据;从程序角度观之,诉讼成败则取决于当事人通过对抗而展现的案件事实。表层结构之所以能够决定诉讼收益的有无,是因为审判的基本特征使然,是由审判的“对抗・判定”这一双重结构决定的 将民事诉讼结构概括为“对抗・判定”,是我国著名学者王亚新教授的贡献。虽然这一结论是通过分析日本民事诉讼制度得出的,但对于现代各国民事诉讼来说,这一结构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不仅西方国家的民事诉讼制度采用这一基本结构,审判方式改革后的我国民事诉讼也采用这一结构。(参见:李浩.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自我责任[J].法学研究,2010(3):120-133.)。

美国学者富勒曾经指出,审判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法官依靠当事人形成审理对象或曰争点;二是法官依靠既定的法律标准解决这些争点[11]。审理对象之形成有赖于相互对立的当事人之间展开的攻击防御活动;而法官依靠既定的法律标准解决争点则意味着,处于中立地位的法官以法律为依据,对当事人双方通过攻击防御展现出来的案件事实作出最终裁判。从这个意义上讲,富勒所描述的审判的两个基本特征可以置换为我国学者王亚新所谓的“对抗・判定”结构[10]56-63。 “对抗”是指“诉讼当事人被置于相互对立、相互抗争的地位上,他们之间展开的攻击防御活动构成了诉讼的主体部分”;“判定”则是“由法官作为中立的第三者,对通过当事人双方的攻击防御活动而呈现出来的案件事实作出最终裁断,且这个裁断一经确定即不允许再轻易更改的强烈的终局性”[10]57。

在审判过程中,“对抗”和“判定”这两个要件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判定”的存在为当事人的对立抗争提供了驱动力和调整装置,而“对抗”的展开则是终局性判决形成的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终局性判决的内容[10]58。也就是说,法院的终局性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双方的对抗性程度,因为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对抗可以最有效地提供法院裁判所需的案件事实和论据。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当事人表层结构具有决定诉讼收益之有无的功能:当事人之间的对抗性程度越高,通过攻击防御展现出来的案件事实越充分,具有实体法依据的诉讼请求便越能得到法官的支持,当事人的胜诉概率也就越大;当事人是否胜诉,则决定着当事人是否享有诉讼收益。需要指出的是,当事人表层结构这种功能的发挥,须以当事人诉讼请求具有实体法依据为前提。

2.深层结构:决定诉讼收益的归属

诉讼收益的归属取决于当事人深层结构,或者说取决于当事人深层结构三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当事人深层结构是由受害人、代言人和受益人这三个要素结合而成的功能性结构,三要素如果集中于当事人本人身上,那么诉讼收益归属于该当事人无疑;如果三要素发生分离,则诉讼收益并不一定归属于当事人本人。

如前所述,传统民事诉讼当事人深层结构属于“三位一体”的功能性结构,即受害人、代言人和受益人三重身份完美地集中于原告本人:原告既是违法行为的受害人,又是诉讼过程中自己的代言人,还是诉讼收益的最终受益人。正是原告的受益人身份,决定了诉讼收益最终归属于原告本人,而非原告之外的其他人。

由此可见,传统民事诉讼当事人结构本身便是一个设计精巧的激励机制:当事人深层结构通过决定诉讼收益归属的方式激励当事人争取于己有利的判决结果;在以“对抗・判定”结构为其基本构造的传统民事诉讼中,这种对判决结果的追求又激励着当事人之间以表层结构为载体的相互对抗。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共同作用,激励着当事人在诉讼各阶段的全部诉讼行为,包括发现违法行为、收集证据、启动诉讼程序、监督律师、攻击防御乃至判决的执行等一切有利于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即是说,传统民事诉讼的激励机制是内嵌于诉讼制度本身的,它巧妙地利用了当事人的“经济人”本性,激励着当事人的全部诉讼行为。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国内的民事诉讼制度,还是国外的民事诉讼制度,均未见在诉讼制度之外单独构建诉讼激励机制的先例。

二、环境公益诉讼当事人结构:环境公益诉讼激励困境之源从表面来看,环境公益诉讼与传统民事诉讼一样,其当事人结构均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组成。不同之处在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由此导致环境公益诉讼激励困境的产生。

(一)从对抗走向合作:环境公益诉讼当事人的表层结构

环境公益诉讼以增进公共利益为己任,而公共利益则是一个“罗生门”式的概念,古往今来中外学者对其孜孜以求也未能达成令人满意的共识,其中边沁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和卢梭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最具代表性。相比之下,卢梭的公共利益概念更具有合理性,它既可以避免边沁公共利益概念可能导致的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强制,又强调了共同体成员在公共利益形成与实现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强调了共同体成员对公共利益之形成与实现所应承担的积极责任[12]。

公共利益是“全体人的共同利益”,这一概念是环境公益诉讼当事人结构特殊性的根源所在。在环境公益诉讼中,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是共同体内不可或缺的一员,都享受着环境公共利益之形成与实现所带来的好处,同时对环境公共利益之形成与实现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形成、实现和增进环境公共利益而言,共同体内全体成员的目标是一致的。这种目标追求上的一致性最终导致环境公益诉讼当事人结构从对抗走向合作,因为对抗源于当事人利益的对立,而环境公益诉讼当事人之间不仅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对立,反而具有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二)从“三位一体”到角色分离:环境公益诉讼当事人的深层结构

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原本集中于原告身上的受害人、代言人和受益人三重角色发生了解体。违法行为的受害人和诉讼收益的受益人均不再是从事诉讼行为的原告,而是游离于诉讼程序之外的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原告仅仅保留着诉讼代言人的身份,履行着诉讼程序的启动、证据的收集、对律师的监督以及诉讼过程中的攻击防御等功能。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三重角色的解体,使得原告的代言人身份也仅仅具有形式意义。在传统民事诉讼中,原告的代言行为可以使其获得于己有利的判决,从而弥补自己因违法行为而遭受的损害。因此,在“经济人”利己本性的驱使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原告能全心全意为自己代言。相反,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代言行为所产生的诉讼收益并不归属于原告本人,而是归属于广大社会公众,以弥补广大社会公众因违法行为而遭受的损害。换句话说,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仅对诉讼结果享有名义上的利益。在“经济人”利己本性的驱使下,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代言积极性将大打折扣。

(三)双层委托―代理:环境公益诉讼激励之困

在经济学中,委托代理关系被定义为一种契约,根据该契约,一人或多人(委托人)授权他人(代理人)为了该委托人的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13]。环境公益诉讼当事人结构的变迁,使得原本作为自身利益代言人的原告摇身一变成为社会公众的代言人,从而在社会公众、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以及代理律师三者之间形成了双层委托代理关系,即社会公众与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之间的初级委托代理关系以及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与其代理律师之间的次级委托代理关系。在这一双层委托代理关系中,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同时具备双重身份:既是初级委托代理关系的代理人,又是次级委托代理关系的委托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这一双重身份,使其类似于集团诉讼的原告,而与传统民事诉讼的原告迥然有别。也就是说,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与集团诉讼原告一样,表面上看是提起诉讼的当事人,事实上则是有名无实[14]。

首先,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并不享有诉讼收益,因此大大降低了潜在原告提起诉讼的积极性。经济学研究表明,人是其自利的理性最大化者,会对激励作出反应[15]。这一人性假设表明,原告仅在其诉讼收益超过其诉讼成本的时候才会提起诉讼[16]。在传统民事诉讼中,原告之所以愿意提起诉讼,是因为他们遭受了可以通过诉讼予以救济的损害,并且其预期损害赔偿金将超过其预期诉讼成本[17]。与之不同的是,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不能从环境公益诉讼中获取巨额经济收益[18],这是环境公益诉讼当事人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的。环境公益诉讼当事人的结构变迁,使得环境公益诉讼原告成了环境公益诉讼真正受益人(社会公众)的代理人。尽管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也是社会公众的一员,也能从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收益中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收益,但是,社会公众人数众多,每一个社会公众所能享受到的诉讼收益的份额相对较小,环境公益诉讼原告所能享受到的诉讼收益也相对较少,甚至没有任何收益。在没有其他额外激励的情况下,环境公益诉讼潜在原告的起诉积极性自然较低。

其次,即使原告所能分享到的诉讼收益超过其诉讼成本,“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也大大降低了环境公益诉讼潜在原告提起诉讼的积极性。“搭便车”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在其《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创设的,其基本含义是不支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其根源则在于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与理性经济人的存在。环境公益诉讼与集团诉讼一样,本质上是一种公共物品,能让那些即使没有支付诉讼成本的人也能分享诉讼所带来的收益[19]。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公益诉讼潜在原告最理性的选择便是不支付任何成本而坐享其成,“搭便车”现象由此产生,环境公益诉讼潜在原告的起诉积极性由此降低。正如美国学者所证实的那样:“如果消除违法行为带来的社会效益被广为分享,个人的收益往往比较小,每个人就有可能搭其他执法者的便车。其结果是任何人都没有充分的激励提起诉讼。”[20]

最后,环境公益诉讼双层委托代理关系中初始委托人的缺位也大大削弱了环境公益诉讼潜在原告提起诉讼的积极性。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委托代理是不同于民事诉讼委托代理的双层委托代理。从理论上讲,在双层或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的运行过程中,只有初始委托人具有监督代理人的自我积极性,所有代理人(直至最终代理人)为初始委托人服务的积极性均来源于初始委托人的激励与监督[21]。换句话说,只要初始委托人激励和监管到位,作为次级委托人的潜在原告的起诉积极性将不会受到影响。遗憾的是,环境公益诉讼双层委托代理关系的初始委托人角色意识淡化,使得其激励与监督代理人的积极性不足。这种角色意识的淡化,一方面源于每个初始委托人收益份额较低而具有的“搭便车”倾向,另一方面则与公益诉讼初始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机制相关。标准的委托代理关系由委托人与代理人经由自主协商而产生,其权利义务清楚明确。因此,委托人对所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运行能给自己带来的效用目标有一个非常明确的预期,对代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代理人问题也十分关注,并想方设法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激励、约束代理人的行为[22]。与之不同的是,环境公益诉讼双层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则是法律的拟制,由社会公众通过自己选举的立法机关以法律规定的方式而形成,作为委托人的社会公众与作为代理人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之间并没有以自主协商的方式签订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委托代理合同。换句话说,作为委托人的社会公众完全是因法律的拟制而被推上“委托人”这个位置的,其角色意识的淡化可想而知。初始委托人角色意识的淡化,致使环境公益诉讼双层委托代理关系中初始委托人缺位。初始委托人的缺位,让作为次级委托人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缺乏激励与约束,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总而言之,环境公益诉讼当事人结构的特殊性,使得环境公益诉讼原告既无利可图,也缺乏初始委托人的激励与约束,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积极性不言自明。体现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司法实践中,便是环境公益诉讼潜在原告缺乏提起公益诉讼的激励,环境公益诉讼“零受案率”现象的出现便无法避免。

三、激励原告抑或激励律师:环境公益诉讼激励对象的框定从理论上讲,在环境公益诉讼双层委托代理关系中,我们既可以选择社会公众(初始委托人)作为激励对象,又可以选择环境公益诉讼原告(次级委托人)作为激励对象,还可以选择代理律师(最终代理人)作为激励对象。究竟选择谁作为公益诉讼的激励对象,须从环境公益诉讼本身的特征来考虑。

众所周知,正式纠纷解决机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当事人须借助律师来解决相互之间的争议[23]。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最终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代理律师投入到诉讼中的精力[24]。律师投入到案件中的精力,则取决于当事人对律师的控制程度,因为从理论上讲,律师不过是当事人的代理人,各方面均受当事人的控制[25]。因此,环境公益诉讼激励对象的选择,应以能否实现对律师的有效控制为主要判断标准。事实上,无论是激励社会公众,还是激励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均因代理成本高昂而无法实现对律师的有效控制。

代理成本是指委托人为防止代理人损害自己的利益,以严密的契约关系和严格的监管限制代理人行为而付出的代价,包括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担保成本和剩余损失 委托人的监督成本是指委托人激励和监控代理人,以使后者为前者利益行为的成本;代理人的担保成本是指代理人用以保证不采取损害委托人行为的成本以及如果采用了那种行为而支付的赔偿;剩余损失是委托人因代理人代行决策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损失,是契约最优但又不被完全遵守、执行时的机会成本。(参见: Michael C. Jensen,William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虽然代理成本普遍存在于所有委托代理关系之中,但环境公益诉讼双层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成本要远远高于一般民事诉讼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成本。

首先,诉讼结果受益人人数众多决定了公益诉讼双层委托代理关系的监督成本较高。经济学者在研究公司所有权结构与代理成本相互关系时发现,代理成本随非管理层持股人数的增加而增大。这是因为“搭便车”问题减少了持股人监督管理层的积极性,而监督越少,代理成本越高[26]。环境公益诉讼的受益人是为数众多的社会公众,每个社会公众仅占全部诉讼收益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每个社会公众仅对诉讼结果享有名义上的利益。相较于监督代理人所需的巨额成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公众宁愿放弃对代理人的监督,或者选择“搭便车”以坐收渔利。事实上,就原告只不过是真正受益人的代表人这点而言,环境公益诉讼与集团诉讼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均属于代表人诉讼,代理成本高昂是包括集团诉讼在内的所有代表人诉讼的一个重要特征[27],甚至是集团诉讼所固有的特征 早在20个世纪80年代,约翰・C・科菲就曾指出,代理成本高昂是集团诉讼的固有特征,这一特征为集团诉讼原告律师从事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为此,应将集团诉讼原告律师视为独立的利益追求者,而非原告的代理人。(参见:John Coffee, Jr. The Regul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Litigation: Balancing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n the Large Class Action[J].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1987, 54: 882-883.)。这一方面是因为真正受益人所具有的“搭便车”倾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将众多受益人组织起来进行谈判并形成一致意见几乎是不可能的[27]19-20。由此可见,环境公益诉讼受益人众多的特性决定了其监督成本居高不下。

其次,担保措施的缺位使得公益诉讼双层委托代理关系的担保成本较高。从理论上讲,如果监督成本过高,代理人的最优策略是通过某种形式的担保让委托人确信,即使缺乏有效的监督,代理人也能忠实履行对委托人所负的义务[27]15-16。在确保代理人忠实履行委托义务的各种措施中,律师执业行为规范与律师声誉是两种行之有效的担保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代理律师遵守其忠实义务[27]21-22。然而,这两种担保措施却无法适用于包括环境公益诉讼在内的所有代表人诉讼。律师执业行为规范之所以失去其担保效果,是因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仅对诉讼结果享有名义上的利益,缺乏将其代理律师的不良行为报告给有权机关并进行处理的积极性。律师声誉之所以失去其担保效果,是因为环境公益诉讼往往是由律师提起并推动的,而非像传统诉讼那样坐等当事人找上门来,这就大大降低了律师维持良好声誉以吸引当事人的积极性[27]21-22。

最后,高昂的监督成本与担保成本大大增加了环境公益诉讼双层委托代理关系的剩余损失。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最优决策之间会存在某种偏差,这种偏差会导致委托人福利受到损失,这种损失就是“剩余损失”。剩余损失实际上是最优契约得不到遵守、执行时所发生的损失。因此,监督成本和担保成本越高,代理人脱离委托人控制而自行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代理人偏离委托人的目标以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此可见,监督成本与担保成本的提高会大大增加委托人的剩余损失。

综上所述,环境公益诉讼双层委托代理关系的代理成本,远远高于传统民事诉讼委托代理关系的代理成本。这种高昂代理成本的存在,使得社会公众与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均无法有效控制或监督其代理人,从而使代理人脱离委托人的控制而成为独立的行为人,亦即原告律师几乎不受其当事人的控制,而是完全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诉讼决策。在这种原告无法有效监督或控制其律师行为的诉讼中,对原告律师的激励将对诉讼决策产生重大影响[21]677,因此,律师应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激励对象。

四、败诉方负担规则:环境公益诉讼激励机制法律构造的应然选择环境公益诉讼激励对象一旦确定,接来下需要思考的问题便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激励。从理论上讲,激励律师的方式有三种:(1)环境公益诉讼救济基金,即无论原告是否胜诉,均从国家或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的公益诉讼救济基金中支取公益诉讼原告的诉讼成本;(2)胜诉酬金制度,即当事人从案件胜诉所得的财物或者利益中提取代理协议约定的一定比例作为律师费支付给代理律师;(3)“败诉方负担”规则,即法律授权法院,在其认为适当的时候,将胜诉原告所应承担的诉讼成本判给败诉被告承担的一种诉讼成本分摊方式[28]。这三种激励方式的资金来源各不相同:环境公益诉讼奖励基金一般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出资设立,亦可由社会捐资;胜诉酬金制度的资金则来源于胜诉方所获得的赔偿金的一部分;“败诉方负担”规则的资金来源于对被告的经济制裁。究竟哪一种方式最适合作为环境公益诉讼激励规则呢?功能主义者认为,法律并非一种自治的学问实体,其包含的概念和术语只不过是达到某种结果的途径而已[29]。为此,选择何种方式作为公益诉讼激励规则,关键在于三种激励方式在功能欲求上的优劣对比。

败诉方负担规则,不仅将律师费的取得与案件的胜诉挂钩,而且激励经费也来源于对败诉方的经济制裁。这一制度安排,既不会像环境公益诉讼激励基金那样增加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又不会像胜诉酬金那样减少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应得的诉讼收益。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制度安排使得“败诉方负担”规则因同时具备正诉激励、滥诉预防和行为矫正三重功能而成为环境公益诉讼激励规则的首选。

(一)正诉激励

“正诉”(meritorious suits)是对“有正当理由的诉讼”的简称,泛指根据实体法能够赢得胜诉判决的诉讼[30],也就是其诉讼请求能够获得实体法支持的诉讼。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影响当事人诉讼决策的主要因素是当事人对诉讼成本与诉讼收益的预判,而这种预判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原告估计的自己的胜诉几率;二是诉讼费用的分担规则[31]。诉讼费用分担规则一旦确定,影响当事人诉讼决策的关键就在于原告对自己胜诉概率的估计了。排除因法官或当事人自身错误而导致的误判,原告对胜诉概率的估计实际上就是考察自身的诉讼请求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相应实体法的支持。

在败诉方负担规则之下,原告对其诉讼收益与诉讼成本将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预判:一旦胜诉,自己的诉讼成本将获得全额补偿;一旦败诉,不仅自己的诉讼成本付之东流,还得承担对方的诉讼成本。在这一预判之下,当事人自然会对其诉讼请求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审视 因为败诉方要承担胜诉方的律师费,所以败诉方负担规则将会激励当事人在提起无正当理由的诉讼或进行恶意抗辩之前审慎评价其案件的实体因素。(参见:Thomas D. Rowe, Jr. Indemnity or Compensation? The Contract with America, Loser-Pays Attorney Fee Shifting, and a One-Way Alternative[J]. Washburn Law Journal,1998, 37:319.),经过当事人的“过滤”,能够进入司法程序的自然而然就是那些能够充分获得实体法支持的“正诉”了。也就是说,败诉方负担规则“迫使潜在当事人更仔细地权衡其诉讼请求的可行性,从而可以减少无谓的或骚扰性诉讼”[32]。哈佛大学法学教授Lucian Arye Bebchuk 和南加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Howard F. Chang断言,在败诉方负担规则之下,“原告总是会提起有正当理由的诉讼,因为这种诉讼注定会赢,而原告还不必承担由此产生的诉讼成本” [32]371。不仅如此,败诉方负担规则还激励着原告律师尽量避免代理无谓的或骚扰性诉讼,因为“案件一旦败诉,律师将承担丧失其律师费用的风险,由此激励律师只代理有正当理由的(meritorious)案件”[33]。

不过,败诉方负担规则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激励“正诉”的同时,也抑制了部分合法诉讼[34]。美国学者就曾撰文指出,由于法院的不可预测性、环境诉讼的复杂性以及诉讼过程太长等原因,即使最精明、最负责任的环保组织通常也无法准确预测诉讼的成败;考虑到败诉之后可能承担的对方诉讼费用,这些环保组织往往会放弃一些有胜诉概率的诉讼[34]685。但无论怎样,败诉方负担规则至少可以确保提起的诉讼大都具有实体法上的正当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二)滥诉预防

简而言之,“滥诉”就是无法获得实体法支持的诉讼[32]371。从诉讼激励角度看,下述基本原则是不言自明的:法律只需要通过增加败诉方诉讼成本的方式就能达到阻止当事人进行滥诉的目的[35]。败诉方负担规则正是通过增加败诉成本的方式来预防滥诉的:原告一旦败诉将面临支付对方诉讼成本的风险,这将迫使原告方在提起诉讼之际三思而行,以避免案件败诉而招致经济惩罚。也就是说,“败诉方负担”规则有利于激励诉讼当事人双方更加实事求是地评估其诉讼请求和抗辩理由,尽量提起那些有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的诉讼,以免承担案件败诉而招致的经济惩罚。Dan Quayle就曾在《美国司法改革议程》报告中指出:“因为败诉方必须支付胜诉方的诉讼成本,该规则可以激励当事人在提起骚扰性请求或进行虚假辩护之前更加仔细地评估其案件的是非曲直(merits)。”[36]

不仅如此,“败诉方负担”规则还可以促使原告律师更加谨慎地接受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委托。“败诉方负担”规则的采用使律师费支付规则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一般情况下,原告律师费的取得是原告与律师谈判协商的结果,与案件结果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风险代理除外);在“败诉方负担”的情况下,胜诉律师指望的是法院而非当事人给予其律师费,而法院判决的依据则是案件胜诉的结果以及律师在诉讼过程中的成本付出[30]90-92。如此一来,在没有充分胜诉预期的情况下,律师一般不会轻易提起诉讼;只有那些胜诉把握较大的诉讼才能进入原告律师的视野,从而有利于预防滥诉的发生。

(三)行为矫正

“败诉方负担”规则的行为矫正功能,是指“败诉方负担”规则通过增加行为人违法成本的方式而预防和制止不法行为。“行为矫正”功能的发挥,源于经济学关于理性人的假设。理性经济人会对激励作出反应[17]19,由此决定了“制定法律的首要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激励机制,诱导当事人事前采取从社会角度看最优的行动”[37]。这种激励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调整反映在法律规则中的违法行为的“价格”――违法行为人从事违法行为所支付的代价――来实现。

败诉方负担规则正是通过改变违法行为的价格来实现其行为矫正功能的。在“败诉方负担”规则之下,败诉被告不仅要承担自己的诉讼成本,还必须承担胜诉原告的诉讼成本,从而将全部诉讼成本归于败诉被告一方承担。换句话说,“败诉方负担”规则大大增加了行为人的违法成本,使其在计算违法行为的全部成本时,不得不考虑潜在原告的诉讼成本,并据此作出最理性的行为选择,“行为矫正”功能由此得以实现。

“败诉方负担”规则的行为矫正功能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可。美国德保罗大学(DePaul University)副教授Harold J. Krent指出,败诉方负担规则可以迫使政府和大型私企内部化其行为成本,从而影响其决策的制定、实施以及诉讼的进行[38]。日本著名学者棚濑孝雄则认为,“败诉方负担”规则通过“对侵害了他人权利还以诉讼形式来抵抗救济要求的人给以负担双重成本的制裁,以期达到抑制权利侵害或不经过诉讼也能恢复权利的目的”[39]。美国马里兰州“接近正义委员会”(The Maryland Access to Justice Commission)则在其一篇报告中指出:“如果法律规定了律师费转嫁制度,那么行为人在计算违法行为的全部成本时,就不得不考虑潜在原告的诉讼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律师费转嫁规则扮演着制止不当行为的角色。”[35]45-46

“由败诉方承担胜诉方包括律师费在内的全部诉讼成本,不仅对权利方的保护更为充分,有利于保护和鼓励正当诉讼,而且有助于抑制和惩罚滥讼,合理利用紧缺的司法资源,避免当事人受不当诉讼行为的骚扰。”[40]当然,从表面上看,受“败诉方负担”规则影响的是当事人,而非律师。但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往往是律师寻找当事人,而非当事人寻找律师,律师寻找当事人不过是为了满足提起诉讼所必不可少的程序要件。因此,“败诉方负担”规则实际上激励着律师寻找当事人,以便提起那些从商业角度看当事人不愿提起的诉讼[35]38。

总而言之,“败诉方负担”规则同时具有正诉激励、滥诉预防与行为矫正三重功能。“败诉方负担”规则的运用,既不会像环境公益诉讼激励基金那样增加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也不会像胜诉酬金那样减少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应得的诉讼收益。

结束语环境公益诉讼切断了原告与诉争案件之间的利益关联,原告不能从案件胜诉中直接获得经济或其他利益,因此环境公益诉讼不可能具备传统民事诉讼所固有的激励机制。为此,重构环境公益诉讼激励机制,既是环境公益诉讼当事人结构变迁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法从制度走向实践的保障。美国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创始国,通过诉讼成本“败诉方负担”规则的运用,将原告承担的诉讼成本转嫁给败诉的被告,从而免除了原告对诉讼成本的担忧,并同时实现了对正诉的激励和对滥诉的预防[30]90-92。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虽然为环境公益诉讼的继受国,但这些国家同样注意到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巨额成本,注意到了诉讼成本对原告起诉意愿的决定性影响,并通过诉讼成本“败诉方负担”规则、法律援助以及环境保险等制度设计来消除原告对巨额诉讼成本的担忧[41]。我国应以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建构出符合环境公益诉讼当事人结构特点的激励机制,以推动我国方兴未艾的环境公益诉讼的良性运转。“败诉方负担规则”因其兼具正诉激励、滥诉预防与行为矫正三重功能而成为重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激励机制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晓星.环境公益诉讼缘何叫好不叫座[N].中国环境报,2015-03-13(08).

[2] 曹红蕾.环境公益诉讼一年半零受理[N].云南信息报,2015-06-03(A18).

[3] 吴亚东,王莹.环境公益诉讼尚需加油提速[N].法制日报,2015-11-29(06).

[4]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3.

[5] 中村英郎.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陈刚,林剑锋,郭美松,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1.

[6] 唐力.事实探知:当事人对论构造的法理分析――以裁判形成过程中当事人程序权的保障机制为中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6-81.

[7] 李浩.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自我责任[J].法学研究,2010(3):120-133.

[8] 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9.

[9] Owen M. Fiss. The Forms of Justice[J].Harvard Law Review, 1979,93:18.

[10] Steven Shavell. The Fundamental Divergence between the Private and the Social Motive to Use the Legal System[J]. Journal of Legal Study, 1997,24(4): 581.

[11] Lon L. Fuller. The Forms and Limits of Adjudication[J].Harvd Law Review,1978,92:363-387. [12] 陈亮.美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适格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13-17.

[13] Michael C. Jensen,William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3):311.

[14] Jean Wegman Burns. Decorative Figureheads: Eliminating Class Representative in Class Actions[J]. Hastings Law Journal, 1990,42:167-168.

[15] 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4.

[16] L. Kaplow. Private versus Social Costs in Bringing Suit[J].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986(15):372-373.

[17] Jill E. Fisch. Class Action Reform, Qui Tam, and the Role of the Plaintiff[J].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1997,60(4):170.

[18] Lara Friedlander. Cost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Litigant[J]. McGill Law Journal, 1995,40:61.

[19] John C. Coffee. Understanding the Plaintiff’s Attorney:The Implications of Economic Theory for Private Enforcement of Law through Class and Derivative Actions[J].Columbia Law Review,1986,86:680.

[20] Richard B. Stewart,Cass R. Sunstein. Public Programs and Private Rights[J]. Harvard Law Review,1982, 95: 1214.

[21] 张维迎.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5(4):10-20.

[22] 陆建新.双层委托代理:苏南模式运行机制的理论实证分析[J].学习与探索,1997(2):4-16.

[23] Ronald J. Gilson,Robert H. Mnookin. Disputing through Agents: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Lawyers in Litigation[J]. Columbia Law Review, 1994,94:509.

[24] Bruce L. Hay. Contingent Fees and Agency Costs[J].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996,25:504.

[25] Jonathan R. Macey, Geoffrey P. Miller. The Plaintiffs’ Attorney’s Role in Class Action and Derivative Litigation: Economic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Reform[J].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1991,58:3.

[26] James S. Ang, Rebel A. Cole,James Wuh Lin.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e, 2000,55:87.

[27] Samuel Issacharoff.Litigation Funding and the Problem of Agency Cost in Representative Actions[J]. DePaul Law Review,2014,63(2):56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
发布时间:2022-08-16
根据2012年民事诉讼法,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对污染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就意味着在遇到环境污染和环境损害事件时,一些组织或者机关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向法院提起诉讼,为公众谋利益。然而,......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9
摘 要 现如今,是否应该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以及如何构建这一制度,是环境法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负有对违法犯罪行为监督的职责,但是目前而言,我国现行法律未对检察机......
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和探索(1)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环境公益诉讼是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国家、社会和公众环境权益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国内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出发,借鉴国外环境公益诉讼的经验,分析了我国环境诉讼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
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对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挑战(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29
论文摘要:现实中屡屡发生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公共环境利益的情况,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建立在我国有着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目前立法规定却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要求格格不入,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在原告资格、受案范围、诉讼费用和奖励机制......
新《环境保护法》下环保组织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08
摘 要 新《环境保护法》首次对环境公益诉讼作出了规定,明确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社会组织可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但在新法生效以来,其司法实践具体实施法律规定时环境公益诉讼却面临尴尬局面。本文结合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现状,对环保组织......
印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2-08-29
摘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可有效克服环境行政执法、环境司法效力疲软对环境权的损害,切实维护环境权。印度借鉴美国“公民诉讼”制度创设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并在本土化过程中扩大了原、被告范围,创设了信函管辖、调查委员会等制度,......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浅析
发布时间:2023-05-17
一、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限制 环境公益诉讼所追求的法治价值在于,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保障公众的环境权利,进而实现环境法治。环境公益诉讼,是指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对有关民事主体侵犯环境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
环境公益诉讼的障碍分析与构建设想(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02
环境公益诉讼的障碍分析与构建设想(1) 作者:杨瑞英 内容论文摘要:当今,环境纠纷公益化趋向明显,如何解决环境公益纠纷,为维护环境公益提供强有力的程序保障,已经成为一项不容回避的挑战。本文在对环境公益诉讼作出明确界定的同时......
对我国环境纠纷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之思
发布时间:2023-01-13
[摘 要]环境纠纷是环境问题的产物,它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及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开展和公民环境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环境纠纷日益增多,与此相应由污染引发的环境纠纷数量则呈上升趋势。环境纠纷若难以及......
论环境权国家义务的实现:兼论环境公益诉讼
发布时间:2022-09-03
环境权是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具有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权利属性。作为基本权利的环境权应由国家发挥其作用,国家义务的履行则是对公民权利最好的保护,基于此本文延伸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于国家权力的监督制约作用,从而进一步保护公......
关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辨析
发布时间:2023-02-23
学界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认识尚有分歧,其中首先会遇到的认识障碍便是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鉴于概念是我们认识、推理和架构制度的前提,所以笔者以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为研究对象,试图准确厘定其概念。 一、逻辑的概念和概念......
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解读与制度创新(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环境公益诉讼是当环境作为一种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有被侵害的危险时,法律允许公民或团体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包括民事、行政、刑事三种类型,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是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它不......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之原告资格探究
发布时间:2022-12-09
摘 要 2015年1月1日新《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结合新《民事诉讼法》、新《行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范,本文选取了与一般民众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公益诉讼为主题,以新《环保法》第58条为切入点,采用法律文本分析、立法精神推断、法......
浅析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5-26
一、扩大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原告主体范围 2014 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规定较之2012 年《民事诉讼法》增加了法条的可操作性。但是将原告资格仅赋予消费者协会不能有效发挥消费者公益诉讼的效用,应进一步......
浅论环境侵权的公益诉讼救济(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环境权是公民的法定权益,通过诉讼的途径和机制排除环境侵害是最为有效和可取的办法。本文在分析环境侵权的种类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环境侵权提起公益诉讼进行了论述,并指出建立环境侵权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论文......
浅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启动主体(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26
摘要: 环境公益诉讼既要充分保护公共利益,又要防止浪费司法资源,既要充分赋予公民和非政府组织诉权,又要防止滥诉,在制度设计上首先要赋予公民、非政府组织和检察机关诉权,又要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诉权设计一个检察机关前置审查的......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选择及序位
发布时间:2023-08-04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设置范围应该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既能积极有效地促进环境公共利益的保护,也能符合行政权、司法权配置的原理,从而使各方原告主体都能积极、有序、协调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选择最合适的原告主体,或者选......
新环保法实施后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开庭
发布时间:2023-01-16
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福建南平生态破坏案”,5月15日在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该案虽然没有当庭宣判,但却聚焦了众多目光。因为在过去,中国环境公益诉讼面临“民间环保组织专业能力有限”、“......
关于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司法实践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1
公益诉讼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制度设计,实践表明,用公益诉讼方式来满足当下新的社会需求,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从当前中国司法实践来看,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已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研究的核心问题,其重要性已远超环境公益诉讼的性质和......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环保社会组织的困境与出路
发布时间:2022-12-18
摘要:随着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的生效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确认了环保社会组织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起诉资格,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有效开展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但是,......
简述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思考
发布时间:2016-04-11
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简述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思考,供您参考,我们会持续更新,请留意,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范文网查看。 论文摘要 行政机关滥用职权或怠于履行职责有时候危害是社会公益。依照现行的行诉法相关规定,......
浅析专门环境诉讼的内涵界定与机制构想
发布时间:2017-02-04
一、大规模环境侵权对传统侵权诉讼机制的冲击与拷问 当前的环境污染破坏行为越来越频繁地呈现出大规模爆发的趋势,一旦发生,动辄引发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以及多数人的人身财产和环境权益损害。大规模环境侵权时至今日已经不......
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新探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要:新民诉法司法解释对环保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详细规定使得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探讨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在多元化的原告资格探讨范围内,公民因环境利益分散性以及专业水平较低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暂不适宜担任原告。新民诉法司法解释第286条的规定可视为对环保行政机关原告资格的间接否定。环保社会组织作为新民诉法及其司法解释以及新环保法等法律明确规定的原告主体,对其探讨应转向诉讼程序设计轨道。.........
浅析环境公益诉讼中公共领域建设的必要性
发布时间:2016-11-30
一、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司法实践及评析 《民事诉讼法》第55 条规定: 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民事诉讼法中首次确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立法的......
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从消费者群体权益保护视角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对于我国法制的完善以及消费者群体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消费者群体权益受侵害的状况主要表现为:消费领域的主要市场主体企业与一般市场主体消费者形成明显的强弱对比,......
水事纠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10-12
水乃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控制要素,关乎人类生存之根本利益。目前,因水产生的利益纠葛已成为公民、企业和社会,乃至国家之间矛盾簇集的焦点之一。在我国,考究现行水事纠纷......
对环境公益诉讼中适格原告的思考简说
发布时间:2016-12-04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是,随着发展而来的是环境的不断恶化。怎样更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全国各界都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做出了许多尝试。作为法科学生,自然会从法律的角度审视这一问......
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规定及其完善
发布时间:2023-06-09
摘 要:社会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愈加重视,环境公益诉讼也在立法上有所完善,但是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有关该类诉讼的主体资格问题在理论界有较大的争议,本文主要就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规定展开讨论,对学术争议进行解......
浅谈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与法治的不断发展以及公众权利保护意识的逐渐加强,公益诉讼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建立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出发,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关司法经验,探讨如何构建我国的公益诉讼模式。 【论文关键词......
浅谈环境公益诉讼之适格原告及其争议
发布时间:2016-12-04
环境公益诉讼在我国法律上至今缺乏明文规定,这一开放性极强的话题也成为诸多学者争论的对象,尤其是对适格的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的争辩更是激烈。从理论上讲,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可以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把任何一部分主......
我国海洋环境公益诉讼规则的差异化配置
发布时间:2016-09-28
海洋环境侵权造成海洋生态及环境日益恶化,灾难深重。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以公益诉讼救济因海洋环境侵权造成的公益损害,但鉴于海洋环境公益因其内容不同而类型各异,对公益诉讼制度规则设计要求不同。本文以海洋环境公益类......
浅析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6-12-03
一、环境公益诉讼概述 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新型诉讼形态,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目前,美、英、日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已在立法上确认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和生态遭受到严重......
论我国公民公益消费动机及其激励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4-01-15
[论文关键词]公益消费 慈善捐赠 税收 制度 [论文摘要]本文在我国公民公益消费动机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从税收制度的视角探讨了对其进行合理激励的几点思路。 我国慈善组织出现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利用有限的资金在扶贫、 教育 、助残等多个......
当前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制约因素分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关键词: 环境公益诉讼/公益诉讼/制约因素 内容提要: 环境公益诉讼与传统诉讼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其在传统诉讼制度主宰的诉讼体系和诉讼文化中很难确立稳定的地位;各国已经形成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形态各异,我国很难择定效法对象;一些学者......
关于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10
一、公益诉讼的性质界定 (一)公益与公益诉讼制度 公益(Public interest)中西方表述不尽相同、西方国家的公益常指代社会公益或是公序良俗,我国则表现为社会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和公共利益含义、单纯界定这个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有可能......
新视角下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23-02-05
摘 要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突破了传统诉讼理论的直接利害关系的限制,有必要从全新视角加以审视。对于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我国在立法层面存在一些空白点,司法实践中也面临着困境。应立足我国实际,依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战略......
环境公益诉讼现状与矛盾及相应解决措施
发布时间:2023-07-12
一、现状的分析 2013年1月1日施行的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指出,对环境污染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条文的增设不仅肯定了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同时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浅论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可行性(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 要: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监督作用,该制度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受传统的诉权理论限制,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救济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本文对环境公益诉讼做出明确界定,分析我国建立环境行政公益......
环境公民诉讼制度宽松起诉资格初探(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25
[摘 要]:宽松的起诉资格是环境公民诉讼制度健康发展的前提。在以环境污染者、自然资源破坏者为被告的诉讼中,确立宽松起诉资格要求顺应世界潮流,赋予非直接受害者以起诉资格,并可以借鉴集团诉讼的做法提起群体诉讼;其次要促进属事要......
探究从公共性行政诉讼到行政公益诉讼
发布时间:2016-12-27
一、我国公共性行政诉讼的勃兴 (一) 为何公共 从历史视角看,中国大陆自1996 年首例公共性诉讼案诉诸法院至今,就公民个体而言,几乎未见严格规范意义上的公益诉讼,即非利害关系人基于公共利益提起的客观之诉。实务上所谓的公益诉讼......
浅议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行政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11
[摘要]: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或有侵害之虞时,虽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但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依法向法院直接提起诉讼或者向特定机关提出请求,由特定机关依法......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探讨
发布时间:2016-12-30
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 (一) 理论基础 其一,环境权理论。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人类有在过尊严和幸福生活的环境中享受自由、平等和......
我国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对策
发布时间:2022-07-31
[摘要]行政公益诉讼在西方国家已发展的相当成熟。但我国现行诉讼法对此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局限性,因而造成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缺失,致使某些违法行政行为侵害公共利益的现象不能通过法律途径得到救济。据此,我们应该认识构建行政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步伐。[关键词]公益诉讼;必要性;对策一、行政公益诉讼之基本理论(一)行政公益诉讼概念及特征1.行政公益诉讼.........
关于公益诉讼的公益性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10-26
摘 要 近年来公益诉讼案件数量有呈递增的趋势,但我国目前公益诉讼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主要体现在司法部门没有重视公益诉讼中对立的利害关系具有公共性这一特征,忽视了整个公益诉讼过程的公益性的体现,给公益诉讼原告带来诉讼成本上......
自然物诉权:公民环境诉讼的魅影(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28
【论文摘要】美国公民环境诉讼的原告资格认定标准经过了一个从法律损害到事实损害,再到联合诉权的过程,最终尝试赋予自然物诉权。目前,我国的诉权认定标准还处于法律损害的阶段,确立事实损害标准和联合诉权规则,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法律......
浅谈创新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构建和谐教学科研环境
发布时间:2023-01-20
"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 激励 激励机制 创新 论文摘要: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措施。文章运用激励原理.针对目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性建议.将对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高校......
有效激励:员工激励与企业激励机制
发布时间:2013-12-14
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使得 企业 特别关注员工的激励。一是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投入的程度和效果明显 影响 着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如今最剧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企业对人的有效激励,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对......
浅析环境公益诉讼背景下我国传统原告适格规则的反思与重构
发布时间:2023-03-28
在我国时下进行的《环境保护法》修改过程中,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草案二审稿将环境维权的公益诉讼主体确定为中华环保联合会一家,引发公益界、公益律师和法律学者的强烈不满,有舆论甚至质疑中华环保联合会垄断了环境......
环境公益保护视野下的巴西检察机构之环境司法(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3
关键词: 巴西检察机构;环境司法;环境公益诉讼 内容提要: 环境法执行难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难题,巴西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也不例外。虽然巴西环境立法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较为完善,但由于环境行政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和意愿均不足......
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的法理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20
摘 要 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此条规定在促进环境的保护和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且该规......
辽宁检察机关首次支持公益诉讼
发布时间:2015-08-07
6月4日,经过长达3个多月的充分准备,辽宁省大连市检察院决定对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状告中日合资大连日牵电机有限公司涉嫌违法排放有毒物质,并向其索赔用于修复环境相关费用的公益诉讼给予支持。这是大连市第一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也是辽......
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地位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20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新增加了公益诉讼,公益诉讼一直是大家探讨的话题,但是说起公益诉讼案件,应当把目光聚焦到1997年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检察院办理的一起国有资产流失案。因为这是全国第一起由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被称为“......
行政诉讼与法治环境(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行政诉讼在形成和改善法治环境中的作用《行政诉讼法》颁布10周年,中国法治环境逐步形成并日益改善。在立法方面,1989年至1999年10年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146项,通过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66项,二者共计212项,相当于1949年......
浅析环境公益诉讼审判组织专门化、审判人员专业化
发布时间:2016-12-30
一、引言 我们国家走的是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了顺应生态文明,促进我们国家的环境审判组织的专门化的建设,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所以要建立一个完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体系,环境公益诉讼审判机构包括审判组织专门化和审......
谈我国构建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公共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 要:公益诉讼是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当公众的公共利益遭受不法侵害时,无利害关系人是否可以通过合法的诉讼程序要求保护,这在我国目前的诉讼体制中无法得到圆满的解决。世界各国都有公益诉讼保护制度,相比之下,我国法律对公......
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诉讼机制(1)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本文认为股东诉讼机制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一个重要的衍生机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由于立法不健全和司法中的消极主义这一机制未能发挥其应有功能。因此,一方面应积极完善相关立法;另一方面法院态度的转变亦不容忽视。 ......
浅析环境法律制度的社会法属性———以环境利益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6-11-18
一、社会法的基本属性 属性系事物本身所固有之性质。社会权作为社会法的基石性范畴,其内在地决定了对社会法的起源、本质、本体、本位、理念、目的、价值等一切有关社会法学和社会法律现象的基础与核心问题的解答。因此,从社会权入手......
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3-02-27
摘要:在 目前 急需提升 企业 竞争力之际,如何尽快构建一种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 问题 。以北京制造企业的激励机制现状为背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 影响 企业有效实施激励机制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企......
浅论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21
广义的虚假诉讼,指在诉讼中所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诉讼行为,包括隐瞒证据不作为行为和作虚假陈述的辩论行为等。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浅论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 狭义的虚假诉讼,行为人基于非法占有受害人的财产或财产性利益的目的......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构建(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9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农村生态环境 政府主导 公众参与 内容提要: 政府在推进环境保护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而环境保护的社会性、复杂性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实现政府主导与......
浅谈高职教师激励机制构建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师 需要分析 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师群体具有对尊重、公平、发展机会等高层次需要的强烈要求。文章在研究高职教师需要的基础上,提出了......
小议法律的消极激励
发布时间:2022-09-28
一、引子 (一)简述案情 现实生活中,交通事故不幸时有发生,很多资料表明随着交通工具尤其是机动车辆的增加,交通事故的数量基本逐年增加,事故产生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人们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之相伴的,......
公司治理约束激励机制探析
发布时间:2023-02-20
以下为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的:“公司治理约束激励机制探析”,敬请关注!!公司治理约束激励机制探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建立,现代企业的规模日益大型化,股东日益增多,以独立法人、多元化、分散化的投资主体,可......
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1)
发布时间:2023-06-24
摘 要 随着知识 经济 的崛起,知识管理成为 企业 管理的新模式。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是知识管理项下人力资源的重要 内容 。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需求,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激发知识型员工的......
检察机关理应对公益诉讼担当得更多
发布时间:2022-12-27
因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今年1月1日开始施行,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公益诉讼,近来成了热门话题。新环保法生效当天,“福建南平生态破坏”的公益诉讼即获法院立案,起诉者为“自然之友”等两家民间环保组织。贵州省金沙县检察院和江苏省......
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策略(1)
发布时间:2023-05-07
摘要:在目前急需提升企业竞争力之际,如何尽快构建一种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北京制造企业的激励机制现状为背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影响企业有效实施激励机制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企业内部和外......
浅谈我国构建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公共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4
摘 要公益诉讼是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当公众的公共利益遭受不法侵害时,无利害关系人是否可以通过合法的诉讼程序要求保护,这在我国目前的诉讼体制中无法得到圆满的解决。世界各国都有公益诉讼保护制度,相比之下,我国法律对公益......
论我国公益诉讼主体资格
发布时间:2023-05-06
【摘 要】在2013年最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加入了公益诉讼的相关条款,成为此次修改的一大亮点。《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的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的“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包括:人民检察院、享有法定职权的行政机关以及公益性社会......
公益诉讼中的原告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1
汉语中“公益”一词出现在“五四”运动之后,是“公共利益”的简称,意为关乎社会和公众的福祉与利益。公益其实是一个舶来品,鲁迅先生在《准风月谈・外国也有》中说,“只有外国人说我们不问公益,只知自利,爱金钱,却还是没法辩解。......
论宪法诉讼制度的构建(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宪法 宪法诉讼 制度构建 论文论文摘要:宪法诉讼是宪法自身的要求,是法治的需要,是审判实践的需要,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我国具有构建宪法诉讼制度的可能性。应当在吸取外国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
浅谈企业多元化激励机制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5-15
【摘 要】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高效率的激励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措施,企业要要认真分析员工的需求,采取多元化的激励策略,不断提高激励手段、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人力资源;......
论企业激励机制
发布时间:2023-04-14
摘要:本文首先就激励与激励机制的含义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进而指出了企业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于此提出了几点改善企业激励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激励机制;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持续的发展,我国的企业发......
法经济分析视角下的环境侵害诉讼制度(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 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保护环境势在必行。传统法学研究方法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难以满足我国环境保护实际需要。在法经济分析的视角下,对我国环境侵害诉讼制度进行经济分析,均衡诉讼成本和收益,提高诉讼效益,鼓......
激励机制下公共行政管理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09-2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共行政管理工作。要想更好地做好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有必要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增加组织的凝聚力以及吸引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获得动力,表现出创造性和革新精神,激发员工对工作的主动性。当前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单位内员工的报酬并未真正拉开、做不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奖励评估未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等方面。基于存.........
通过公益诉讼,推动社会变革
发布时间:2023-02-18
通过公益诉讼而催生的政策和机构加速了社会变革的进程。通过对一个公益案件的判决,例如支持一个妇女,促使国家关注妇女的问题,从而制定保护妇女的政策。九十年代初,在一个公益案件中,印度最高法院下令成立了全国妇女委员会。该委员会......
激励机制中公共行政管理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3-04-14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进行,国家逐渐加大了对于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尤其是一些相关法律的出台,给予了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更好的发展前景,并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就,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工作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尤其以员工懒惰、不负责任的现象最为严重,基于此,我们借助现代激励理论指出了一条提高公共行政管理质量的可行方法,并结合激励机制的.........
通过公益诉讼,推动社会变革
发布时间:2013-12-17
印度是一个极具鲜明个性的国家。任何一个到过印度的中国人,所见所闻都会与先前的想象发生或轻或重的碰撞,因为碰撞,而印象深刻,难以忘却。 印度自1992年实行改革开放,其经济发展落后于中国。但其公益诉讼制度自20世纪70年代末......
通过公益诉讼,推动社会变革
发布时间:2022-11-16
在印度,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对公益诉讼案件都享有管辖权。对此问题,没有具体的成文法律来区分其中的差别,完全根据案件的特定情况来决定。在实践中,如果申诉涉及到法律上的错误,一般由各邦的高等法院来受理。如果申诉基本权利受到了侵......
试析我国产品质量公益诉讼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我国民诉法修改草案中提出将公益诉讼纳入现行民事诉讼中,这对于我国法律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产品质量公益诉讼的研究提供了范本。因此探讨将公益诉讼作为解决产品质量诉讼中的损害公共利益的方式是十分有......
人力资源薪酬激励机制构建策略
发布时间:2018-12-0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增大。在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常采用薪酬激励机制激励员工。由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员工薪酬之间存在明显的正比关系,所以适当提高员工的工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强调企业人力资源薪酬激励机制的重要性,探讨薪酬激励机制的构建策略,旨在与同行进行交流,共同促进企业发展。关键词:人力资源;薪酬激励机制;构建策略企.........
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11
一、公益诉讼概述 公益诉讼在我国是一种新颖的诉讼制度,根据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公益诉讼是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对于个人或组织提起的违法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
论析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3-17
" 【论文关键词】激励机制;发展需求;期望值 【论文摘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现有的内在动力因素,把教师作为实现目标的主导力量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提高师资队伍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自觉性......
激励机制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6-12
摘要】将激励机制灵活而高效应用到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对于提高公共行政管理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激励机制在公共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原则,从几个层面阐述了激励机制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对策:正确认识激励机制,构建并完善激励制度体系;明确激励目标,优化绩效考核;融合物质与激励机制,个体与集体激励结合;强调情感激励,落实正反激励。【关键词】激励机制;公共行政管理;应用一、激励机制与公共行政管理激.........
论宪法诉讼机制在中国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5-07-24
【摘要】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维护宪法的法律权威和建立宪法的监督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虽然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宪法诉讼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但是宪法诉讼是各国实施宪法监督的不可取代......
公安队伍管理中的激励控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公安机关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每个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如何使有限的警力释放出无限的能量,是公安队伍管理的核心。文章介绍了激励控制机制的内涵及相关激励理论,指出我国公安队伍管理中激励控制机制存在......
通过公益诉讼,推动社会变革
发布时间:2013-12-17
在公益诉讼中,许多申诉是由公益法[14]团体提起的。印度的公益法团体蓬勃发展,在公益诉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益诉讼是公益法团体改变社会的一种最经常使用的工作方法。其他的工作方法还包括法律咨询、立法倡议和游说、法学研究和教育......
浅议民事公益诉讼的附加价值
发布时间:2023-02-01
一、民事公益诉讼概述 公益诉讼是指,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所有人均可提起的诉讼。“没有直接损害原告的利益”是这类诉讼的一个显著特征。梁慧星先生认为,公益诉讼是指并没有直接损害自己的权益,而仅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直接损害的诉......
公益诉讼在我国的建制和发展前景及展望
发布时间:2023-05-23
一、公益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有学者认为,公益诉讼的起源可以追溯于罗马法。其主要依据是周楠先生主编的《罗马法原论》,其中可以发现在古罗马共和国的诉讼活动中,存在着公诉和私诉之分。 那么,什么是公益诉讼? 我国较早研究公益诉......
论环境侵害诉讼的特点行政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1-17
论文摘要:随着环境侵害案件的不断增多,传统诉讼制度的问题和缺陷日益显露,深入研究该类案件的特点,将有利于法院正确解决纠纷,切实保护当事人的权利。文章对环境侵害诉讼中诉讼主体的确定、诉讼请求的根据与范围、证明规则以及诉讼时......
探讨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的定位及运行
发布时间:2023-01-21
[1]王太高.论行政公益诉讼[J].法学研究,2002(5).[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四款.[3]应松年.行政公益诉讼试点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人民论坛,2015(24).[4]王秀汉,赵继军,宋洪磊.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J].天津法学,2016(2).范文一:行政诉讼法论文(教授热荐6篇)范文二:行政诉讼保障的路径分析及优化策略范文三:范文四:行政诉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