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刑法教义学视野下的帮助自杀行为

论刑法教义学视野下的帮助自杀行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12:46:12
论刑法教义学视野下的帮助自杀行为
时间:2023-08-06 12:46:12     小编: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论刑法教义学视野下的帮助自杀行为”,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帮助他人自杀行为,是指在他人已有自杀意图并决定自杀的情况下,行为人帮助他人进行自杀。⑴在帮助自杀中,他人应当首先已有自杀的意图,行为人随后采取某种作为来实现他人的自杀行为,行为人在行为上可以是在精神上加以鼓励,也可以是在物质上给予帮助。现实中,帮助他人自杀的案件时有发生,⑵由于对此类案件的认定往往涉及情理与法律的冲突,其处理结果极易引发公众的关注与质疑。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日本、瑞士、法国、意大利、巴西等国的刑法典中,帮助他人自杀行为被视为犯罪,但认定标准各有不同,实施帮助自杀行为、造成实际损害以及存在主观故意都可以成为该罪的定罪依据。我国现行刑法中仅在第232条规定了故意杀人罪,并未对帮助自杀独立定罪,司法实践中一般以故意杀人罪对帮助自杀行为进行定罪量刑,例如我国近期被热议的“孝子弑母案”即是如此。

一、“帮助他人自杀行为”的学说论争与评析

(一)“帮助自杀行为”的不同学说

在理论界,对帮助自杀行为的定性争议较大,对该行为是否成罪存在相互对立的两种观点:一为肯定说,例如有学者认为,帮助自杀虽然并非属于共同犯罪中的帮助犯,但是由于行为人的帮助行为对自杀者的死亡结果提供了原因力,即具有因果关系,所以,一般应按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同时,由于自杀者本人具有意思决定的自由,因而社会危害性较小,宜依照情节较轻的故意杀人予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⑶亦有学者认为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与自杀者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应按照故意杀人罪科处刑罚。⑷我国司法实务界一般比较认可此种学说。二为否定说,例如我国学者陈兴良认为,基于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帮助自杀行为,不能等同于杀人行为,属于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形,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⑸张明楷教授也对帮助自杀行为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他指出,“我国刑法对杀人罪规定得比较简单,没有将教唆、帮助自杀的行为规定为独立的犯罪。在这种立法体例之下,是认为教唆、帮助自杀的行为根本不成立犯罪,还是认为教唆、帮助自杀的行为成立普通的故意杀人罪,涉及诸多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形式上的教唆、帮助(与共同犯罪中的教唆、帮助不是等同概念)行为,在具有杀人的间接正犯性质时,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在教唆、帮助自杀的行为不具有间接正犯性质的情况下,我国的司法实践一般作为情节较轻的故意杀人罪处理。这种做法是否具有合理性,以及如何从理论上说明其合理性,都还值得研究。此外,对自杀负有救助义务的人故意不予救助的,可能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⑹但是他并没有对此展开论证。可见,对帮助自杀行为的处理虽然在司法实务中有着相对统一的标准,但是其判决结果在说理上似乎并不充分,理论上的合理性论证也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因此,对帮助杀人行为定性的探讨无论对刑法理论,还是对司法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类型与定性分析

帮助自杀是否具有可罚性,取决于其本身的性质,并且涉及刑法中的共犯理论,本节即对此问题进行逐层分析。

1.帮助自杀行为不同于共同犯罪中的帮助行为

同样是帮助自杀,它可以成立普通的故意杀人、可以被认定为具有间接正犯性质的故意杀人、还可以被当做情节较轻的故意杀人甚至不成立犯罪来处理。在进一步讨论对帮助自杀如何定罪之前,必须要明确的是:帮助自杀者与自杀者之间并不构成共同犯罪,帮助自杀行为与共同犯罪中的帮助行为并不相同。若要对这两种行为进行区分,首先必须要厘清自杀行为的性质、确定其究竟是否构成犯罪,以消除认识上的模糊性。

自杀指自己杀死自己。⑺现代社会的法律一般对个体自杀并不加干涉或处罚,⑻而在19世纪之前,由于强调个人对国家的义务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这一自己处置自己生命权利的行为却被法律所禁止。⑼在希腊城邦,法律不允许自杀,自杀被视为对城邦做了一件不公正的事。在雅典,自杀者的手要被割下来焚烧。⑽在古罗马,人们不得为自杀者举行葬礼。之所以这样对待自杀者是因为“一个不爱惜自己的人更不会爱惜他人”。⑾失去生活信念的人只有在向元老院提出申请、说明理由并得到元老院的批准后,才能行使自杀的权利。不论在基督教社会还是在伊斯兰教社会,自杀都被认为是对神意的背叛。在宗教影响之下,世俗法律也同样否定自杀行为。虽然资产阶级革命后自杀行为逐渐得到公众的宽容(这种宽容主要体现在法律层面),但从犯罪名单中取消“自杀犯罪”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9世纪末,一些国家仍颁布法律禁止自杀,1871年的普鲁士刑法典、1881年的纽约州刑法典都对自杀行为做出了严厉的规定。⑿从被认定为犯罪到去犯罪化,对自杀行为的定性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由社会分工细化所引起的个体对集体依赖性的减弱、个体权利范围的扩张。当自杀被认为是个体对自己生命权的放弃、是个体有权实施的行为时,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在情理中,自杀都不可能再被纳入犯罪清单,人们最多只能在道德范围内对它进行谴责。既然在现代社会中自杀已不再被视为犯罪行为,那么,帮助自杀者显然不会与自杀者构成共同犯罪,这是区分帮助自杀行为与共同犯罪中帮助行为的一个最基本的依据。

2.帮助自杀不具有间接正犯性质

帮助自杀不能成立共同犯罪,那么,帮助自杀行为是否会具有间接正犯性质呢?间接正犯的内容在我国刑法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在刑法理论上却一直被讨论。通说认为,将他人作为工具来利用、从而实现犯罪的情况,成立间接正犯。

张明楷教授认为,以下几种情形的教唆或帮助自杀行为具有间接正犯性质,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

(1)欺骗不能理解死亡意义的儿童或者精神病患者等人,使其自杀的;

(2)凭借某种权势或利用某种特殊关系,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心理强制方法,使他人自杀身亡的;

(3)行为人教唆自杀的行为使被害人对法益的有无、程度、情况等产生错误,其对死亡的同意无效的。⒀

在上述三种情形中,行为人皆存在压制他人自由意志、促使他人选择自杀的故意,具有间接正犯的性质。因此,按照故意杀人罪进行定罪量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以上列举的欺骗、暴力、威胁或者其他心理强制都是典型的教唆行为,而非“帮助”行为,那么帮助自杀行为在哪些情形下具有间接正犯的性质呢?关于间接正犯的类型,中外学者的观点大体类似,其中均不包括“帮助”行为。⒁究其原因,在于成立间接正犯的实行行为支配了犯罪事实,支配了构成要件的实现。因为自杀是自杀者自主决定的结果,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即使得到了他人的帮助也不必然选择自杀,而一个决定自杀的人即使没有他人的帮助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实现其结束生命的目的。如同下文所要论述的,真正的帮助自杀行为是不包含有实行行为的,既不存在强制他人实行自杀行为,也不存在利用他人的错误来支配自杀事实。自杀总是体现着自杀者自主决定的权利,帮助自杀行为对此不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可见,帮助自杀行为不成立间接正犯。

3.“单纯的帮助自杀”与“复杂的帮助自杀”的行为分类

如上所述,在帮助自杀的场合,对自杀的实施和完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自杀者本人,只有自杀者的自杀行为才会对其生命法益产生现实的、具体的危险,而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不应该具有直接侵害法益的现实的、直接的危险。所以,根据刑法谦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帮助自杀行为成立犯罪,必须是该行为符合实行行为的基本要件。如上所述,帮助自杀是指在他人已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帮助他人自杀。经意欲自杀者的请求,将毒药喂入其口中、输入其体内的,是杀人的实行行为,不是帮助自杀。什么是实行行为?从形式意义上看,实行行为可以理解为作为符合构成要件的构成事实的具体性行为。⒂从实质角度来说,实行行为必然是对法益造成了损害的行为。综合形式和实质两方面,可以将实行行为界定为:符合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构成规定的,对构成要件预定的法益侵害具有现实危险性的行为。⒃实行行为既可以是直接、积极的身体活动,也可以是间接、消极的行为或动作,但无论直接、积极还是间接、消极,实行行为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外部行为或动作、具有“实行性”;而“实行性”又是以是否“着手”为判断标准的。一旦行为人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要件的具体行为,就构成实行的着手,“着手”是判断实行行为是否开始、区分实行行为与预备行为的临界点。实行行为所具有的“实行性”或“着手性”以及对法益侵害的紧迫性使其与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等预备行为相区分。

我们可以将不含有实行行为的帮助自杀称为“单纯的帮助自杀”、将含有实行行为的帮助自杀称为“复杂的帮助自杀”。单纯的帮助自杀中的“帮助”在性质上更接近于预备行为,因为为自杀者提供毒药、枪械等自杀工具或者提供自杀场所等“帮助性行为”与侵害自杀者生命这一法益尚存一定距离、不具有现实危险性和对法益侵害的紧迫性;而复杂的帮助自杀由于包含实行行为则具有正犯性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行为形似帮助他人自杀,但实则属于(同意)杀人的实行行为,这种场合下,应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直接正犯,而非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⒄例如,甲乙双方相约自杀,双方约定由甲方先杀死乙方、甲方再自杀,但甲自杀未致自己死亡或改变主意未实施自杀。在此种案件中,尽管甲是应乙的要求而实施了剥夺乙生命的行为,但由于甲实施了具有杀人罪实行行为性质的帮助行为,其行为就具有了正犯性质、成立故意杀人罪。在此意义上,有学者指出,司法实践将原本属于共犯行为的帮助自杀行为解释为故意杀人罪的正犯行为的结论,并无法律根据,不仅破坏了刑法中的实行行为概念的定型性,而且亦有颠覆区分制共犯体系理论根基的风险,十分不妥。⒅

二、单纯的帮助自杀行为不具有刑事可罚性

有学者强调:“在当前我国刑法理论中,并非全部教唆、帮助自杀行为的性质理解都引起了争议,真正成问题的是明显不具有杀人罪的实行行为性质的教唆、帮助自杀行为。”⒆本文所讨论的邓明建帮助母亲自杀案就属于此种情形。单纯的帮助自杀行为在客观上应不具有明显的故意杀人性质,该行为虽与他人生命的丧失有一定的关联,但本身只是帮助行为,并非直接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帮助自杀行为与应他人请求而直接将其杀死的行为的区别就在于:直接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是典型的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其与一般的故意杀人行为的唯一区别只是基于被害人的请求而实施,对这种行为是不能以帮助自杀行为来认定的。

笔者认为,只有单纯的帮助自杀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帮助自杀行为,而理论上的争鸣基本也是围绕着单纯的帮助自杀行为来进行的,但是此种意义上的帮助自杀具有刑事可罚性吗?在理论界,针对此种行为也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一为肯定说,持肯定性看法的学者一般认为,虽然自杀在我国并不构成犯罪,但帮助他人自杀却并不是一种好的行为,因为任何漠视生命、不尊重生命的行为都无法得到社会善良风俗的认可从而具有道德正当性。还有学者认为:自杀者的自杀念头并非其固有的心理品质,而仅仅是特定情境下消极心理支配产生的“一念之差”,一旦度过危机,摆脱困境,便会重塑生活的信念,作为第三者的公民,理应出于人性和道义,加以劝慰,设法促其摆脱困境。这既是公民应有的品行,同时也符合社会的期望,为普遍的道德准则所赞许。而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反其道而行之”,使本来可以避免的自杀行为以积极的方式推动其实现,主观上具有间接剥夺他人生命权利的故意,客观上对生命这种特殊的法益造成了侵害,具有实质的违法性。因此,如果对这种行为不加制止,势必助长自杀之风蔓延,对社会的稳定秩序构成威胁和损害。⒇二为否定说,以冯军教授的观点为代表。冯军教授认为,如果一个人具有责任能力并且在不实施自杀行为上没有任何外在的障碍,但他基于自己的意思实施了自杀行为,那么无论他具有何种动机,他的自杀在法规范上都是完全自由地处置自己生命的行为。因此,参与他人在法规范上完全自由地处置生命的行为就不是杀人行为。在处理教唆或帮助自杀行为时,可适用德国法哲学协会主席、刑法教授诺伊曼先生所总结的基本原则:只要其他人与“受害人”相比没有在更高的程度上支配事件的发生,那么,受害人自我负责的自己损害就排除了共同起作用的其他人的可罚性。所以,只有在自杀者由于有精神疾病或者错误而显然不是自我负责地行动时,对他人自杀的共同作用才是可罚的。(21)这里的“受害人自我负责”即为“自我答责”,它是指一个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我答责”成立的理论基础在于:个体具有意志自由,所以个体能够自我决定。而个体的意志自由和自我决定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当中才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因为个体只有通过行为才能与他人产生联系。自我决定既涉及到个体的行动自由、又涉及到对他人自由的尊重,因此,自我决定的实质就是“一个主体在自由的行为中承认另一个主体的行为自由”。(22)制定法律的目的就在于确定人们各自的自由领域,所以法律仅对个体指向他人、侵犯他人自由领域的行为进行约束,而个体指向自己的行为则应当由自己承担,不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按照冯军教授的思路,由于“自我决定”具有绝对价值、个体的意志不得接受他人的检查和评判,因此他人就没有阻止个体自杀的权利,即便帮助自杀者按照自杀者的意愿将其杀死,帮助自杀者的行为也不构成刑法上的故意杀人。

(一)对肯定说的批判

总体来看,学界并未对“单纯帮助自杀行为具有可罚性”提出有力的论证,“道德上具有应谴责性”或“不被社会善良风俗所接受”并不能成为将某一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的充分理由。与此同时,还需进一步思考:作为第三者的公民是否负有劝慰自杀者放弃自杀的道德义务?帮助他人自杀是否必然会对生命这种特殊的法益造成侵害?

按照新自然法学派代表人物富勒的理论,道德本身就是分层的。最高层次的道德是愿望的道德,它以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为出发点;最低层次的道德是义务的道德,它确立了使有序社会成为可能的那些基本规则。(23)最高层次的道德又可理解为“美德义务”,它是人类社会所倡导的、具有选择性;而最低层次的道德则具有必为性,它是每个个体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对自杀者进行劝慰、帮助其摆脱困境属于“美德义务”的范畴,作为第三者的公民不对自杀者进行劝慰尽管没有达到“美德义务”的要求,但其并未违背最低层次的道德义务(最低层次的道德义务可以概括为:不得侵害他人)。因此,作为第三者的公民并不负有劝慰自杀者放弃自杀的道德义务;“未履行对自杀者进行劝阻的道德义务”并不能成为单纯的帮助自杀行为具有可罚性的理由。

与此同时,帮助他人自杀并不必然会对生命这种特殊的法益造成侵害,在某种情况下,帮助自杀甚至会给自杀者带来更大的利益。传统的哲学家认为生命具有绝对善的价值,而死却和邪恶相联系,由此产生了生命价值的绝对性的观念。(24)然而现代人却从安乐死的问题中发现了生命权本身的难以调和的悖论,人们是否能够去结束一个生不如死的生命?这迫使哲学家们对生命的价值进行了重新思考,并以为,生命本身只是中性的,生命的善只是因为它是达到更高价值的基本条件,这个更高价值就是爱他人、爱邻居,与周围的人们相互尊重、关心、爱护和支持,离开与周围人们的这种亲爱的价值关系,生命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不可否认,某些人的生存已不具有价值甚至仅具有负价值,对这些人结束其生命就是可接受的。(25)尽管这种观点本身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论证,但是它却说明了生命权本身的悖论,而这种悖论用生命权的绝对性是无法加以解释的,只能借助于生命权的相对性。饱受病痛折磨且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无治愈希望的病人至少在这一点上应当予以承认,即他们的生存已不再具有善的价值。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这里绝不是要否认生命权的价值,而只是指出,生命权的悖论说明了生命权的价值必须与其他价值结合起来才能加以判断。由此可见,生命权并非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它只是一种相对的权利。例如,对晚期癌症患者来说,多活一天就要多承受一天放疗化疗的痛苦,勉强维持生存所带来的痛苦要远远大于快乐,尽早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这里就涉及到这样一系列问题:对自己生命或者生活的理解到底是主观的、由当事人自己感知的,还是客观的、由社会大众来评判的?如果继续活下去真的“生不如死”或者“不再有作为人本应具有的尊严”,那么生命对自己来说是否还存有价值?如果帮助自杀者实施帮助自杀行为的目的在于遵从自杀者意愿去减轻其痛苦、不存在希望或放任自杀者死亡的主观故意,那么帮助自杀者实施的帮助行为是否还能构成故意杀人?

(二)对否定说有限的同意

否定说则将个体的自由意志置于更高地位。在认定帮助自杀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这个问题上冯军教授走得更远,他不仅否定了个体有阻止他人自杀的义务,而且还将那些包含实行行为的帮助自杀也排除在故意杀人的范围之外。笔者赞同在帮助自杀问题上适用“自我答责”原则,但对“帮助自杀可以包含实行行为”的看法持保留意见。包含实行行为的帮助自杀毕竟对自杀者生命这一法益具有现实危险性,一旦不将该行为认定为故意杀人,就无法有效地消除现实危险;并且,一旦该行为不被认定为故意杀人,那些怀有杀人故意的帮助自杀者便可以“应自杀者要求帮助其自杀”为由掩盖自己的杀人故意、规避法律惩罚。

(三)帮助他人自杀行为的入罪理由之否定

从刑法解释学的规则而言,帮助他人自杀行为在我国刑法典上的法律效果应当出罪。运用类推解释将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入罪化,违反现代刑法的帝王条款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反对处罚自杀行为的前提下,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除非构成间接正犯等情形,否则应当出罪。

1.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这一法律格言本身似乎并无高深可言,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个案,并不意味着事实上不存在“法无明文规定也处罚”的现象。罪刑法定原则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否则,即使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不能对其定罪处罚,尤其是有罪类推,更是为现代刑法精神所不容。陈兴良教授指出,“无论是类推制度还是概然条款,都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上:一切事实上的犯罪,都应当处在刑罚权的管辖范围之内。当法条不能明定时,以类推制度与概然条款补充之。”(26)这种做法无疑超出了公民的预测可能性的范围,是对现代法治理念的践踏。

根据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客观上行为人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主观上有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故意。从规范主义的解释的角度看,帮助杀人似乎是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的构成要件。邓明建一案中,无论是检察机关、辩方律师,还是法院,对于邓明建构成故意杀人罪没有分歧,恐怕就是基于这种逻辑推导得出的结论。但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证值得质疑。如前所述,帮助自杀行为充其量只是使得自杀者有条件实施自杀行为而使生命处于一种陷于死亡的危险状态。邓明建一案中据邓明建的自述,“开始我不愿意买农药……但妈妈一直抓着我的手不放,一定要我去买农药,我没有办法,只好去买……妈妈让我打开农药的瓶盖给她”,这个过程与故意杀人的实行行为显然是不相符的,并且其现实危险性与具有故意杀人性质实行行为相比而言无疑也是弱得多的,这种“单纯的帮助自杀”与“复杂的帮助自杀”有着本质的区别,司法实践中往往就是混淆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笼统地认为帮助自杀与故意杀人的构成要件一致,只是具有从轻判决的法定情节而从轻处罚,而,“为了保护法益,必须榨干法条含义,防止罪刑法定原则成为无力解释与懒得解释的借口”。(27)邓明建案中,法院就是主要由于邓母“有自杀的愿望”、“被告人犯罪情节较轻”而在量刑上予以从轻,没有遵从法律解释的基本要求。所以笔者认为,此判决结果是值得商榷的。帮助自杀行为不仅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也不符合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任何一种犯罪的构成要件,亦即该行为根本不具有刑事违法性。(28)有人认为如果不对帮助自杀行为加以制止,将会对社会秩序构成严重威胁和损害,所以需要对其科处刑罚,无疑是“一切事实上的犯罪,都应当处在刑罚权的管辖范围之内”的传统思维在作怪。即使是帮助自杀行为真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需要进行刑事规制的话,也只能是先通过立法机关对刑法进行修改完善,在刑法中明文规定对帮助自杀行为的定罪量刑条款。而实际上,正是刑法本身具有的不完整性的特点,决定了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必要性。

2.刑法谦抑性的体现

德国法学家耶林指出,“刑罚如两刃之剑,用之不得其当,则国家与个人两受其害。”(29)刑罚作为保护法益的最后手段,应当尽量对其进行限制而不是扩张,在能够以其他手段实现法益保护的目的时,则放弃刑罚手段。正是基于刑罚功能两面性的认识,谦抑性成为现代刑法追求的价值目标。刑法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要适用于那些主观恶性较深、客观危害较大的行为,而帮助自杀行为大多发生在自杀者的请求下发生的,自愿放弃生命的人或出于极度痛苦,或出于极度无助,又或者是自己没有能力结束自己的生命才求助他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一般情况下,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就帮助者主观而言是不希望发生的,主观上没有恶意,甚至有时是出于好意,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较小。邓明建案中,在邻里朋友们看来,邓是一个孝子,“怎么看他都不像是会杀死自己母亲的人。”熟知他的邻里说:“他很有耐心、很孝顺的。他妈妈的一日三餐、洗澡、梳头等,几乎每天都由他来打理。工厂上班那么辛苦,回到家还要忙这忙那的。他的这份孝心,真让人觉得难得。”“邓明建带着他妈妈,在这边住了有两年多了。他妈妈看病的门诊,离出租房约有1公里多。每次他妈妈生病了,都是邓建明一个人背着去看医生,然后又背回家休息。”显然,邓某不具有故意杀人的主观恶性。邓明建帮助其母亲购买农药主观上只能解释为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帮助其母亲结束活着带给她的痛苦,这样的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大。帮助自杀行为肯定具有间接危害生命法益的实际危害性,但是这种危害性是否具有被刑罚规制的必要值得商榷,在笔者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日本刑法学者平野龙一所指出的,“即使行为侵害或威胁了他人的生活利益,也不是必须直接动用刑法。可能的话,采取其他社会统制手段才是理想的。”(30)所以笔者不主张在刑事立法上将帮助自杀行为加以规制。

3.情理法相结合的要求

法律是社会调整的手段之一种。社会调整分为内在调整和外在调整两个方面,内在调整是人们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行为规则的过程,通过学习使外在的行为内化,从而使人们从事正当的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而外在调整则是通过外部压力使人们遵守一定社会规范的过程。(31)徒法不足以自行。中国是一个人情味十分浓烈的社会。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情是重于法律的,历史上行之久远的“春秋决狱”其实就是以人情决狱,在定罪量刑时重点考虑犯罪动机是否符合礼教所提倡的人情。当然,这种“原心定罪”式的司法模式极易导致司法专断而不应为现代社会所继受。但是任何一个社会中的刑法制定和实施都不可能没有亲情、情理的考量,否则其作为社会调整的功能将会因为人们的难以或不接受而成本大增,因为一种牢固的传统观念一旦形成,必将长久地影响并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当今的中国社会而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还或多或少受传统的人情观所约束,这种人情观由于日积月累被广大的人民群众自然而然地认可,其无时无刻不维系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罪不可恕,其情可泯”的民意表达深刻揭示了一些法律规定与人们的朴素的人情观念的脱节。德沃金认为,法律充满了道德理论。(32)作为法律规范之一种的刑法同样也离不开道德,要强行将刑法规范与道德分开,是缺乏历史感的,刑法应该具有人性的基础。刑法规范想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和自觉遵从就必须能够与民众普遍认同的常识性知识、思想相契合,否则据此所作的司法判决就必将得出明显违背情理的结论而为民众所不满、抵制。就“孝子弑母案”而言,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大的争议,网络上掀起一阵阵对邓明建判决结果的质疑声浪,无疑是该判决结果确实违背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情感诉求。诚如马小红教授所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法以情为核心,情法结合未尝不是一条探索实现社会公正的途径。因为,只有当法律正确地体现人之常情时,法律才能有真正的权威,人们也才更易于接受法律,法律的裁判才能使人心服口服。”(33)

三、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刑法以保护生命法益为主要使命,但这并不意味着自杀者有继续生存下去的义务,自杀不至于威胁自杀者自身的权益,自杀者的意志自由不应当受到社会利益或者道德伦理的限制。或者说,即便是自杀者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在现代社会,根据刑法谦抑性的要求,也没有必要科处刑罚。自杀已经不可能被认定为故意杀人。根据共犯理论,由于自杀行为体现着自杀者处分自身生命的自由,并非刑法上的不法行为,所以在帮助自杀的案件中,根本欠缺自杀者与帮助者之间区分正犯与共犯的前提条件,帮助自杀者显然不会与自杀者构成共同犯罪。而根据间接正犯理论,成立间接正犯的的必要条件是,实行行为支配了犯罪事实,支配了构成要件的实现,但是真正的帮助自杀行为是不包含有实行行为的,既不存在强制他人实行自杀行为,也不存在利用他人的错误来支配自杀事实。自杀总是体现着自杀者自主决定的权利,帮助自杀行为对此不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帮助自杀行为也不具有间接正犯性质。

第二,根据刑法中的实行行为概念的定型性理论,可以把不含有实行行为的帮助自杀称为“单纯的帮助自杀”,把含有实行行为的帮助自杀称为“复杂的帮助自杀”。单纯的帮助自杀中的“帮助”在性质上更接近于预备行为,因为为自杀者提供的“帮助性行为”与侵害自杀者生命这一法益尚存一定距离、不具有现实危险性和对法益侵害的紧迫性;而复杂的帮助自杀由于包含实行行为则具有正犯性质。只有单纯的帮助自杀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帮助自杀行为。

第三,从生命相对性的分析和新自然法学对道德的分层出发,应当承认如果帮助自杀者实施帮助自杀行为的目的在于遵从自杀者意愿去减轻其痛苦、不存在希望或放任自杀者死亡的主观故意,那么帮助自杀者实施的帮助行为不能够构成故意杀人。

最后,可以明确以下两点:其一,从其自身具有的间接危害生命法益的实际危害性来看,应当承认帮助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应受处罚性;其二,单从我国的刑法规定来看,显然不能将帮助自杀行为解释为故意杀人而科处刑罚。基于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体现刑法的谦抑性和情理法相结合的要求,司法实务中不应将帮助自杀行为认定为犯罪。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⑴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39页。

⑵例如在刑法学界热议的“孝子弑母案”:2011年5月16日,邓明建在多种疾病缠身、瘫痪近20年的母亲的反复要求下,在其租住地广州市番禺区石基镇南浦村附近购买了一瓶农药。买回农药后,邓明建按照母亲要求将农药瓶拧开,邓母接过农药瓶喝了几口,几分钟后毒发身亡。邓母死亡后,邓明建前往石基派出所报告,称其母自然死亡。后经公安机关调查,邓母死于有机磷中毒,邓明建因涉嫌故意杀人被逮捕。2012年5月30日,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邓明建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邓明建当庭表示不上诉。尽管法院综合各方因素对邓明建从轻量刑,但仍将其买农药帮助母亲自杀的行为定性为故意杀人。本案被媒体称为“孝子弑母案”。参见钟亚雅、许晓君、崔杰峰:“帮助自杀,罪不可恕,其情可悯”,载《检察日报》2012年6月6日,第5版。

⑶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462—463页。

⑷谢望原、郝兴旺主编:《刑法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⑸陈兴良著:《判例刑法学》(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⑹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39页。

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0页。

⑻少数国家(如印度刑法)规定,自杀未遂的构成自杀罪。

⑼张明楷著:《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72页。

⑽[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2页。

⑾[法]迪尔凯姆著:《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59页。

⑿同注⑾,第355页。

⒀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39页。

⒁如我国台湾地区刑法学者林钰雄先生认为,间接正犯分为如下类型:(1)利用他人之非刑法上行为;(2)利用他人之构成要件不该当行为:①利用他人之客观构成要件不该当之行为,②利用他人之无故意或过失行为,③利用他人欠缺特定意图之行为;(3)利用他人之合法(阻却违法)行为,(4)利用他人之无罪责行为:①利用他人之无责任能力行为,②利用他人之(不可避免的)禁止错误行为,③利用他人之宽恕罪责事由行为;(5)利用他人之构成犯罪行为:①利用他人之过失犯罪行为,②利用他人之故意犯罪行为。参见林钰雄著:《新刑法总则》,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402—408页。又如日本学者西田典之将间接正犯归纳为七种类型:(1)强制被害人或者第三者的场合。通过实施暴力或者施加精神压力而压制被害人并致其自杀时,这属于利用被害人的杀人罪的间接正犯,(2)利用无责任能力者的场合。欺骗精神迟钝者,使其误信存在还魂药(能死而复活的药)并致其自杀,这属于利用被害人的杀人罪的间接正犯;(3)利用不知情者的场合,例如,让邮递员投递毒药的行为构成杀人罪的间接正犯,对不知情者说是自己的财物而骗其代为搬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的间接正犯;(4)利用错误的场合。例如,A教唆B向他人的屏风开枪,如果A知道C在屏风后面,则A属于利用B的错误的杀人罪的间接正犯;(5)利用过失的场合。例如,医师A谎称毒药是正常药品,试图让护士B给患者C喂药,如果B稍加留意,本可意识到是毒药。这种场合属于A利用B的过失行为。由于能肯定A的行为具有支配性,应该认定A构成杀人罪的间接正犯;(6)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场合。例如,A明明具有行使的目的,却让B相信其并无行使目的,而让B制作伪钞,由于B误信该行为是合法行为,因而当然可以说B的行为被A所支配,A构成伪造通货罪的间接正犯。这属于利用“无目的有故意的工具”的场合;(7)利用合法行为的场合。例如,A欺骗警官B,让B误信C是现行盗窃犯而将其当场逮捕,如果B的误信是出于不得不相信的理由,则A属于利用他人的正当行为的逮捕罪的间接正犯。参见[日]西田典之著:《日本刑法总论》,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0—272页。可见,以上成立间接正犯类型中,都不存在“帮助”行为,帮助自杀行为不具有间接正犯性质。

⒂[日]大塚仁著:《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8页。

⒃何荣功著:《实行行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⒄钱叶六:“参与自杀的可罚性研究”,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4期。

⒅王志远著:《共犯制度的根基与拓展——从“主体间”到“单方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⒆王志远:“论我国共犯制度存在的逻辑矛盾——以教唆、帮助自杀的实践处理方案为切入点”,载《法学评论》2011年第5期。

⒇何彩萍:“教唆、帮助他人自杀独立定罪的法理探析”,载《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1)冯军:“刑法的规范化诠释”,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6期。

(22)冯军:“刑法中的自我答责”,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23)[美]富勒著:《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8页。

(24)从古典自然法学派开始,对生命权绝对性的分析就一直作为一项固有的基本人权而备受重视。自洛克和卢梭到当代的自然法学家,他们都论证了生命权是人权之首,是人权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是一切权利的源泉,生命权具有绝对性,不可任意地抛弃和被剥夺。

(25)常健著:《人权的理想、悖论、现实》,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页。

(26)陈兴良著:《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2页。

(27)张明楷著:《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28)判断违法性,根据台湾地区刑法学者陈子平的观点,指对于行为及结果是否“客观上”违反整体法秩序,即对于行为之法的反价值(否定)之判断,因此,其判断必须是“客观的”。所谓“客观的”,指对于“行为”加以违法性之判断时,是将行为人之主观人格分离,而仅就该当行为本身为对象,客观上判断是否为整体法秩序所允许。参见陈子平著:《刑法总论》(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217—218页。

(29)林山田著:《刑罚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27页。

(30)陈兴良著:《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301页。

(31)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32)德沃金主要强调了法律原则在法律中的作用和地位,而法律原则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的,在法律问题面前我们应当考虑道德的因素。参见[美]德沃金著:《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1页。

(33)马小红著:《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

论刑法教义学视野下的帮助自杀行为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刑法视野下的食品安全问题
发布时间:2015-07-24
“民以食为天”,保证食品安全安全,维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权,无不是各国立法的主要方面。各国也制定了层次不同、部门归属不同的立法来保障食品安全。我国在立法上通过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经营......
签注视野下的晚清刑法改革
发布时间:2013-12-17
清末十年修律,首当其冲的就是刑事法律的改革。1907年10月修订法律馆上奏大清刑律草案后,从1908年到1910年,中央各部院堂官、地方各省督抚、将军都统陆续上奏对大清刑律草案的意见,这些意见被称为"签注"。大清刑律草案签注是在晚清法律......
浅析刑法中的自救行为
发布时间:2023-07-23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浅析刑法中的自救行为”,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自救行为(自助行动),指行为人在其自身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后,在紧......
刑事审判视野下的人权保障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2009年人权写入宪法,开创了我国人权保障的新时代,昭示着人权保障不再局限于观念层面,而是上升到宪法、法律保障的制度层面。人权观念在我国民众意识中得到逐步提升,人权保障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司法对人权的保障。刑事审判是法......
现代文明视野下刑事法学的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05
一、引言 刑事法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我国经历了漫长的法制发展过程,解放后,刑事法学的发展更是曲折,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只是面对我国刑事法学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其基础的、根本的东西......
论行政法视野下的治安承包
发布时间:2022-11-22
这是一篇行政法视野下的治安承包的内容,在我国,应该从行政法等法律方面和制度规则方面对治安承包进行规范和完善,从而不断增强其存在夫人生命力,应该尽量避免可能因无章可寻而致其无声无息消亡。 时下,学术界和实务界针对日益繁杂的......
论依法行政视野下的行政问责制
发布时间:2023-06-2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行政问责制是现代政府明确责任和改善管理的有效制度,也是构建法治政......
民事自助行为合法性论纲_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24
[内容摘要]:一般来说,当权利人的民事权益受到他人侵害而不能协商一致时,总要寻求一些救济途径加以解决,而进入司法程序是最终的救济方式,我们通常称之为公力救济。但在特殊情况下,即使通过公力救济途径仍缓不济急时,法律就应当赋予......
行政法视野下的公共利益(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 要] 在物权法颁布后,对于公共利益的标准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从法学的角度来看,它是我国现有法律制度关于公共利益界定的模糊性、房屋拆迁制度的不合理性以及公权力对私权利的非法干涉等一系列问题的一个缩影。本文从“钉子户”这一......
死刑政策:全球视野及中国视角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18
在保留死刑的国家里,情况也不可同日而语。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对死刑持严格限制的态度,表现之一是在立法上大幅度减少适用死刑的条款,将其限制在谋杀、叛逆和战时犯罪等少数几种性质极其严重的犯罪上,而不对经济犯罪等非暴力的普通犯......
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控制下交付探究
发布时间:2022-11-22
一、我国控制下交付立法的解读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控制下交付的立法步伐长期以来裹足不前,由此滋生了不少问题。在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不懈呼吁下,立法机关也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犯罪情况的变化,一方面,要完善......
死刑政策:全球视野及中国视角(2)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25
转引自胡云腾:《死刑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对俄罗斯的补充介绍:前苏联曾分别于1917-18、1920-21、1947-1950年三次废除死刑又恢复死刑。前苏联瓦解后,除俄罗斯,还分裂出另外14个国家,其中已有8个国家废除死......
刑法论文浅谈司法实践视野中的罪刑法定原则
发布时间:2023-02-21
刑法论文:浅谈司法实践视野中的罪刑法定原则怎么写呢,请看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论文摘要: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刑法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最早发端于1215年《英国大宪章》第39条。这个原则先后为美国和法国的宪法文件所吸......
行为主义视角下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发布时间:2016-05-23
摘要: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等不同阶段的行为主义学派至今仍有较大学术影响;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强化疗法、合作式行为主义心理咨询等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疗法按规范操作显效率高;行为主义学派指导......
论行政自助_行政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7-21
行政权是国家宪法、法律赋予的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行政权具有强制性,具体体现在法律赋予行政主体的支配权、他权力支助,自权力扶助或腕力的应急使用。本文称自权力扶助或腕力的应急使用的为行政自助行为......
另一种视野下的税收法定主义
发布时间:2023-06-22
另一种视野下的税收法定主义 另一种视野下的税收法定主义 另一种视野下的税收法定主义 「摘要」传统的税收法定主义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强调限制权力。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后,需要政府......
浅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过程
发布时间:2013-12-18
" 摘要: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以人的发展和人性关怀作为课程与教学的导向和归宿。在此理论指导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诸要素呈现出新的特点。它所积极倡导的教会学习、“有意义”教学、......
刑法中的行为对象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09
在以往的认识中,刑法理论界较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在它看来,犯罪对象是构成犯罪客体的一部分,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刑法中的行为对象。 犯罪行为直接产生作用的客观存在的人或物,人主要是指社会关系主体,而物指的是反映这种关系的一......
法经济分析视野下的刑事审前程序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5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正逐步往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变化,而刑事审判程序的设计是否合理也正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法经济原理基本理念的基础上诊释刑事审前程序,分析了当前我国刑事审前程序的现状及......
新视野下的动物自由观
发布时间:2022-08-17
摘要: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伟大的哲学家庄子就将目光关注到人类的精神世界中,用思想和行为呼唤人们回归到自由的至高境界――“道”境。他用许多荒诞怪癖的寓言阐释人生哲理,用动物来表述他心目中的自由王国。本文从《庄子》寓言......
行为金融学视野下我国证券市场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7-01-04
所谓的行为金融学实际上是金融学和心理学的结合,是将心理学引入了的金融学而产生的一个研究领域。它的由来是由于专家和学者在对有效市场假说的验证的过程中发现的如日历效应、股票溢价之谜、股利效应的一些现象,不能用传统意义的金融......
浅议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12-1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会计研究方法作为经管学科重要的方法论,也亟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引擎向未来发力。马克思主义是极其严谨而完整的科学体系。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科学体系作为指针,才......
论法制视野下的司法公正(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8
论文摘要:司法是法治的维护者,司法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法治得到维护和实现的程度。目前,影响司法公正的主要是立法、审判和管理等制度方面的因素。要促进和实现司法公正,应完善立法,逐步实现司法独立、确立司法权威,完善司法监督体......
浅析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电子证据的审查
发布时间:2023-03-03
一、电子证据概念简述(一)电子证据的内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证据被广泛运用到现代诉讼当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五部门联合下发规定,明确了刑事诉讼过程当中的电子证据审查规则。在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型证据,被列入我国证据类型当中。对于电子证据的概念和范围,不管是司法实务界还是理论研究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电子证据是依托电子网络技术产生,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
试论体验美学视野下的散文教学
发布时间:2014-01-22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试论体验美学视野下的散文教学”,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散文中的“体验”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家创作的散文作品,......
刑法中正当化行为初论
发布时间:2023-01-04
[关键词]正当化行为;违法阻却事由;犯罪构成要件刑法中正化行为,一直都是一个歧义众多的法律术语,一如“一张普罗透斯似的面孔,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逻辑学认为,要想深化研究某一理论,明确基本概念必不可少。所以,面对这个有着众多歧义,且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刑法概念――“正当化行为”,首先要做的,便是厘清其内涵外延,明确其类型划分,而这无疑对“深化刑法理论研究,完善正当化行为.........
行政法视野下的法律冲突类型化研究(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摘要】区别于法理学从微观抽象视角研究法律冲突,鉴于行政法视野中法律冲突现象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行政法律规范冲突已经占据了我国法律冲突的绝大多数,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故本文旨在通过时行政法律规范冲突的实证分析得以令我国......
动物自杀为哪般
发布时间:2013-12-18
近些年,由于社会压力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由行使一直被奉为人类特有的权利——自杀。但是很多事实似乎都在证明,自杀也许并不是人类的特权,动物们也不例外。真的是这样吗? 旅鼠是北极动物中繁殖能力最强的,它们一年可以......
原始点疗法:以自助助人为本
发布时间:2023-04-07
原始点疗法是非入侵治疗,不需要服用药物,不干涉人体自身对体寒体伤本有的修复程序,而仅用内外热源补充身体消耗的热能,用按推解开原始痛点的问题,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如此一来,不但保护健康的主动权回到了普通人手里,而且避免......
法治视野下的行政诉讼和解制度
发布时间:2015-08-20
2012年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法院一审行政诉讼案件中和解撤诉6.5万件,占48%。说明在我国建立行政诉讼和解制度是很现实和重要的。 一、行政诉讼和解制......
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30
"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英语词汇教学 多维联系 主动构建 [论文摘要]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词汇的教学应放人具体的情境当中,大脑对这种情境可能是简单一维的信息与信息的联系,也可能是双维、多维的信息与信息的联系,......
建构主义视野下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实践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令教师和学生非常头痛的一门课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打开了新的思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意义;以学生为中心,引导......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治观(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09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在我国社会法治化进程中,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法制发展的科学化,必须对法治的内涵保持清醒的认识,为此,应当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法治观。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科学法治观应当是......
法理学视野下的村民自治权:争议\歧见与解析
发布时间:2023-04-14
摘 要:作为村民自治法律问题研究的基础性命题,村民自治权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重视,但我国学术界在村民自治权的内涵与法律性质、主体、内容等方面均有较多歧见,存在多种不同学说。系统梳理这些不同观点,并从法理上对村民自治权......
细胞为何要“自杀”
发布时间:2023-03-03
每逢秋天到来的时候,树叶由绿转黄,从树梢上飘落下来。这一幕对于生活在温带的人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即便是为树叶凋零而落泪的文人也知道这些树并没有生病,更没有死,它们明年春天还会发芽。树叶的凋零是一个生理过程,是树木抵御寒冬的一种策略。有时气温骤降,比如提前下了一场大雪,树叶也会纷纷掉落。这时,如果你足够细心,就会发现这些落叶和正常凋零的树叶是不同的,因为它们还没来得及经历凋零的程序,就在短时间内.........
论法治视野下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发布时间:2023-07-12
摘 要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大学,担负着时代赋予的特殊的历史使命,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使中国大学走向良治之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法治的视角探讨了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几个核心问题,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大......
行政法治视野下的中央与地方权限冲突(下)(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18
四、解决中央与地方权限冲突的总体思路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冲突,需要树立法律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权威,以中央与地方的法律分权为基础,建立健全相关具体制度,实现中央与地方权限冲突解决的法治化。(一)对现有中央与地方分权模式的......
论对资助行政行为的控制_行政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给付行政作为现代行政的一项基本职能,虽然不同于传统的规制行政,但亦应遵循法治主义的基本原则。给付行政大致可分为供给行政、资助行政和社会保障行政等领域。本文以资助行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资助行政行为的一般理论的基础......
试论双语视野下的高职英语教学
发布时间:2022-12-12
" 论文关键词:双语 第二语言 中式英语 中介语 论文摘要:高职英语教学应从双语视野出发,承认英语第二语言的地位,按照“二语”学习的理论组织教学。一是要正视汉语和英语的差异,启动英语思维的发展;二是要尊重高职生英语学习的现......
浅析新刑诉法视野下的职务犯罪侦查应对措施
发布时间:2023-03-25
摘 要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规则》在非法证据排除、辩护制度、强制措施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虽然在保障人权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也给一线的职务犯罪侦查套上了诸多枷锁,以往卓有成效的侦查手段和谋略在如今的层......
RICH教育视野下英语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2-11-11
日常教学中,有些英语教师总是关注于课堂上如何把一个知识点展现得尽善尽美,以此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让学生反复操练与知识点相关的对话。之后教师再反复强调,把知识点说得非常透,以此达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的目的。却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在这个知识多元化、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考出个好成绩。“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探索
发布时间:2022-10-20
摘 要:建构主义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一次颠覆和改革,它既重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也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这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近年来被各大高职高专院校运用在了《大学语文》的教学课堂当中,《大学语文》的设置目的......
浅谈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3
一、人文主义一词的由来 人文主义教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五世纪时期的古老教育。当时的教育除了哲学、史学、戏剧等文明教育外,主要强调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门学科。这几门学科后来成为中世纪......
谈谈司法实践视野中的罪刑法定原则
发布时间:2016-04-11
司法实践视野中的罪刑法定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强调罪刑法定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罪刑法定原则概述 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是: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犯罪的量刑......
论“善治”视野下的法治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3-03-10
【摘 要】 本文讨论了“善治”视野下法治文化的概念重构及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分析了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指出,“法治”作为实现“善治”的基础要件,必须要体现善治的基本诉求,即:体现法治性、民主性、合作性。 【关键词】......
简论刑法论文之共罚的事后行为
发布时间:2022-08-09
简论刑法论文之共罚的事后行为 【内容提要】共罚的事后行为并非当然的不罚,而是与前行为一道进行了共罚。共罚的事后行为是包括的一罪。在刑法对前行为不能评价之时,如果事后行为的诉讼时效尚未届满,则对事后行为可以进行评价。共罚......
论行政法视野中的类推制度(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21
摘 要:在作为公法的行政法领域之内,类推制度同样有其得以存在的正当性。行政法领域存在类推制度的原因是:其一,法律漏洞的现实存在;其二,为了避免行政机关侵损法律保留原则;其三,类推制度不违反立法的民主性原则及法的安定性原则......
浅析刑法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惩戒权
发布时间:2017-01-10
一、教师惩戒权及其违法滥用 (一)教师惩戒权的必要 教师惩戒权是教师依法对学生的不合范行为施予否定性制裁,避免失范行为的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措施或手段。通观学界对教师惩戒权必要性的论证,存在法定......
以学定教视野下数学错误的重新审视
发布时间:2022-12-12
以学定教本质上就是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因此注重学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便是以学定教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是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本文从以学定教的理念出发,以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为例,重新审视学生......
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下合于伦理的教学语言
发布时间:2023-04-04
摘 要 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首要工具,是教师的行业用语。本文从教师专业伦理的视角出发,讨论了教学语言应该符合教师专业伦理的必要性,教师语言中凸显出教师专业伦理的哪些原则,并对教师提高自己语言的伦理性提出了相......
关于教育过程视角下高校自考助学价值究
发布时间:2022-08-20
" 论文摘要:教育过程为研究高校自考助学价值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教育是对教育者~,fq-教育的过程,高校自考助学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注重的是助学教育的过程。高校自考助学具有教育的过程价值,其主要表现为白考助学过程中实现的制度......
生态学视野下的英语互动教学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教育生态学认为,学生个体是最基本、最活跃的生态“细胞”,是构成课堂生态的基础。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由教师和学生构成,他们应以平等、合作的关系共同参与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再是教师单方面地教授学生,而是各个课堂构......
物理教育教学论文文化视野下的中学物理教学
发布时间:2023-04-02
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提供“物理教育教学论文文化视野下的中学物理教学”解决您在写物理教学论文中的难题物理教育教学论文文化视野下的中学物理教学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物理教育教学论文文化视野下的中学物理教学”,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
语境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23-04-18
【摘要】当前,写作课程正处于以交流为取向的写作范式,语境教学正逐步成为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如何进行语境教学也成为一线教师及学者研究的方向。邢E老师在这方面的努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他的课例《运用构思图表写童话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以下作文教学经验:创设任务情境,激活写作欲望,明确表达方向;利用语篇语境,提炼写作策略,促进写作内容生成;依据语境,创设活动,改善表达效果。【关键词】语境教学;作文教学策略.........
博奕论视野下司法公信力初探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简介:文章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诉讼中当事人与法官诉讼行为的选择的收益情况,指出在现有机制之下,司法公信力提升的障碍。并从博弈信号传递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引 言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其在一生中总是不停地与他......
国外如何帮助刑释人员重返社会
发布时间:2023-03-09
沙卡・桑戈尔曾是一个成绩优秀的黑人学生。19岁那年,他开枪射杀了一个人,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牢狱之灾。他一度自暴自弃,然而经历了一番自我挣扎,他走出了各种障碍。在出狱后,继续大学学业,并成为密歇根大学的讲师。 沙卡・桑戈尔......
浅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治观(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5
论文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在我国社会法治化进程中,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法制发展的科学化,必须对法治的内涵保持清醒的认识,为此,应当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法治观。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科学法治观应......
谈体验美学视野下的散文教学
发布时间:2023-03-30
谈体验美学视野下的散文教学 谈体验美学视野下的散文教学 谈体验美学视野下的散文教学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论文关键词】体验 散文教学 特点 【论文摘要】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比例大约占到课本内容......
关于语言哲学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评述
发布时间:2022-12-31
" [论文摘要]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产生语言哲学。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的影响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继承和发展了言语行......
法学视野下的环境权保护研究经济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03
余文静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内容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他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或者违背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或者破坏。因此本文拟从法......
探析以人为本视野下的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17-01-03
摘 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探讨了职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对职业学校、班主任和学生三个主体的要求。就现实中进行“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班主任负责制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浅谈法治视野下的软法问题
发布时间:2023-01-30
一、什么是软法 (一)软法的概念 所谓软法(soft law ),又名软规范、软规则、软规制,是相对于硬法(hard law)而言的概念,根据NOEDWORKS百科全书,是指没有强制约束力的类法律文件,或指在跟传统硬法相比的情况下强制约束力相对弱的法......
论述国际人权法视野下的发展权
发布时间:2016-09-06
一、发展权的提出与相关理论争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自身独立和发展的运动风起云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引起了人们关于发展权是否是人权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探索。1986年12月4日,在联大第41届会议上,以146票......
对跨学科视野下的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19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模式的同质性。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和原理一直以理性预期为假定范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理性预期痕迹。在传统的经济学的教学模式中,会采用默认假定教学方法。假定学生在某一知识上具有同样......
经济行政法视野下国民待遇原则的适用
发布时间:2023-02-19
摘 要 本文是在经济行政法框架内对美国诉银联案的分析。首先是国民待遇原则的介绍,分析将侧重于主题语境之下的适用。其次,银联案中对于银联是否具有垄断地位与国民待遇原则的冲突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这一部分涉及到我国银联性质、地......
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视唱练耳教学
发布时间:2017-08-24
一、音乐认知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音乐认知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作为音乐心理学的分支,音乐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对音乐如何觉知、学习、记忆以及思考问题的科学。在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音乐听觉的生理现象,乐声的认知组织,音调记忆和音乐记忆,音乐思考能力,音乐经验和情感及审美反应等等,无不涉及到音乐认知这个基本问题。认知心理学根源于生理学、音乐学及心理学,它的研究吸收了诸如语言.........
美学论文:浅析体验美学视野下的散文教学
发布时间:2014-01-22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美学论文:浅析体验美学视野下的散文教学,希望帮助您提供更多想法。 散文中的“体验”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家创作的散文作品,二是读者阅读作品。首先,作家创作作品就是写自己对生活、情感和生命的......
“人本位”的刑法观与吸毒行为定性分析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21
目前,随着“2009年中国禁毒论坛”的落幕,国内学界展开了应否将禁毒行为设定成刑事犯罪的轰轰烈烈的讨论。支持定罪者认为:吸毒者必然成为危害社会的诱因,如果定为犯罪,对社会各界以及吸毒者来说,必将产生遏止作用,且国外也有刑法将......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语篇歧义 语篇分析 语境 论文摘要: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分析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与语境、语篇的关系,用实例探析了语篇歧义产生的成因。本文认为Austin等人的言语行为理论可以用来分析现象......
关于民族自决视野下职教理论研究的主体性选择
发布时间:2023-03-05
" 论文摘要:当下中国职教理论研究如火如荼,成绩喜人,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职教理论研究者在研究中缺乏中国本位观与民族自决意识,未能确立民族自主立场,有意无意地漠视中国国情与中国职教发......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发展现 [论文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科学发展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对于我......
浅谈新教材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15-09-15
【摘 要】新版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将童话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可算得上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但它能有效地弥补课文内容,向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文内容的补充,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文就此谈几点......
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文化教学
发布时间:2022-11-02
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学体系系统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已成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主要特点。在实际汉语教学中,怎么教、谁来教的问题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教什么的问题仍然是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面临的......
刑罚革命与司法救助措施_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6
一、引子 刑罚不再施加于肉体,……那就必然是灵魂。 几十年的审判经历中,法律人的良知让我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刻骨铭心:正义的枪声结束罪犯罪恶的生命之后,往往会有一双双恨犹未平中带有几份无奈和渴求援手而又深感无望的眼睛,这样......
法理学视野下的公平与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1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公平和效率是两个永远不会落伍的话题,从柏拉图时代人类就开始以各种方式来追求自身所要实现的公平和效率,一直发展到今天,我国从上个世纪末期开始实现经济体制改造之后,学术理论界和法学界针对公平、效率以......
刑法教义学的立场和方法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14
摘 要 刑法教义学是刑法科学的核心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刑法规范的健全也是必要性的工作之一。刑法教义学作为刑法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客观上和主观上反映了刑法各方面的内容。对于我国来讲,刑法的出现意味着国......
行政法治视野下的中央与地方权限冲突(上)(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09
中央与地方问题的核心,在于两者之间权力的配置。在行政法领域,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的立足点是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也是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热点和难点。一、中央与地方权限冲突及主要类型 冲突一......
浅谈期待视野的唤醒与融合——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2022-10-08
一、期待视野的理论渊源 期待视野也被翻译为期待视界,是接受美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1967 年,联邦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HR姚斯发表了《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Toward a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一文,提出了一种全新......
谈谈关于司法实践视野中的罪刑法定原则
发布时间:2022-11-03
小编又与大家见面了,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内容是司法实践视野中的罪刑法定原则,希望可以帮你们解决问题! 一、罪刑法定原则概述 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是: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
构建儿童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22-12-04
何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儿童视野?简要说来,就是成人教育者既不能君临儿童之上,也不能与儿童相向而踞,而只能走入儿童的生命群体之中,与儿童携手共同跋涉在人生的旅途上,与儿童共同探索人生,共同成长。成人应该不是把儿童看作未完成品......
“人本位”的刑法观与吸毒行为定性分析(2)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13
三.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一切刑事犯罪的本质特征,而吸毒者直接危害的对象仅仅是其本人而非他人或整个社会。至于吸毒行为可能诱发犯罪、以致他人或社会受害,那都不能成立为可将“吸毒”本身犯罪法化的理由。这是因为,与保安处分不一样,......
论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
发布时间:2022-07-23
传统上,人们把社会管理仅仅视为与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政治管理职能、文化管理职能并列的一种行政职能。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现已增进了对于社会管理的认知,逐渐接受并践行广义的社会管理概念,将其视为既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也是......
浅析虐童行为的刑法规制
发布时间:2023-06-06
【摘 要】一段时间以来,虐童事件频频曝光,关于虐童行为如何处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虐童行为应如何从刑法角度加以规制,成为刑法学界关注的焦点。虐童是严重伤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依照现有罪名定罪,难以凸显该行为的社......
法律经济学视野下的农村土地产权(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6
一、法律经济学与中国改革 法律经济学试图回答关于法律规则的两类基本问题。一类是实证性的:关于法律规则对行为的影响与后果。例如,对引起汽车事故的哪一方施加法律责任会导致更少的事故?另一类问题是规范性的:关于法律规则的社会欲......
教育是如何帮助脱贫的?
发布时间:2023-01-30
摘要:(中)摘要根据甘肃14个贫困村的调查数据,应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和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方法,考察了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对其职业选择的影响及职业选择在教育影响贫困中的作用,回答了教育能够帮助脱贫的机理问题。实证发现,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提高其从事非农职业及更高层次职业的选择机会,而不同职业选择在教育对贫困影响中的作用是有差异的,当劳动者接受相应教育后,职业选择由农业领域进.........
浅议生态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理论教学创新
发布时间:2023-03-12
" 论文关键词:生态文化 文学理论 教学创新 论文摘要:生态文明时代到来之际文学理论的内在变革已提上日程,与之相关的文学理论教学也需适时而变。总体来说教学创新之处有三:一是教学理念上倡导塑造“天人舍一”的整体生态文论观;......
经济法视域下的出版物侵权行为
发布时间:2016-09-09
目前,我国出版业遭遇的最大难题是出版物盗版现象,经过近几年的市场治理发现,通过经济法手段治理盗版现象收效良好。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就经济法治理盗版问题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着重从市场规制与宏观调控两个方面提出相关防治措施。 ......
浅谈视频搜索网站深度链接行为的刑法规制
发布时间:2023-03-14
随着我国网络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搜索类视频网站盗链侵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搜索类视频网站服务器上存储的不是具体影视作品,而是类似于种子的资源,即网络链接,对以网络深度链接方式进行的盗版侵权行为能否进行刑法评价、如何评价是......
对法制视野下司法公正的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23
摘要:司法是法治的维护者,司法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法治得到维护和实现的程度。目前,影响司法公正的主要是立法、审判和管理等制度方面的.........
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角色探析
发布时间:2023-05-02
当前的学校教育似乎已越来越偏离教育的本质。教育本应该是一件非常神圣庄严的事情,如今却似乎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大多数教育理论似乎总是以成人的视角去理解孩子的世界,却忽视了孩子真正生活的世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