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什么”和“怎样写”一直是中学生难以超越的两个难题。七年级学生要做好“写什么”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老师要通过教材的单元安排,理清思路,有取有舍,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写什么”,从而开启学生“怎么写”的大门。
【关键词】写作内容 方法技巧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81-02
“写什么”和“怎样写”一直是中学生难以超越的两个难题。“写什么”是内容问题,“怎么写”是写作方法和技巧问题。内容问题显然比方法技巧问题更为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每个学生“有米可炊”是首先解决的问题。所以新教材的设计是七年级上下册为第一阶段,不限定文体,尽可能使写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自我个性,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那么,我们就从“写什么”开始。
想什么,学什么,说什么,就应该写什么。这是七年级上册暗含的一个基本观念。这本书的阅读部分以感悟人生、理想信念、自然景物、科学世界、人间亲情、想象世界为内容,每篇课文都比较贴近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活实际、思维实际和知识水平。其中,在课后的“探讨与练习”和“综合训练・写作・口语交际”共编排了大小15次作文和近20次口语交际,均与阅读内容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认真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在阅读的同时就考虑到写作,写作的时候又能解放学生手脚,写什么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新教材第一二单元的阅读主题是人间亲情,这是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唤起学生对亲情和师爱、师恩的理解和表达欲望,通过两次作文练习实现,这方面一定有话可说,只是要注意写得有意义、有创新、能感人。
第三单元的阅读主题是自然景物,写作也是三次自然景物描摹的练笔,它对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感悟自然之美,提高审美情调的作用是不言而谕的。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一是课文的诗化意境,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二是品味课文的优美语言,积累诗文语句。
第四单元就是人生憧憬的选文。选文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相关的人生问题,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像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深远,说明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稍加点拨学生便可理解。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一定会唤起学生的激情,使他们感到心潮澎湃,不倾诉难平。于是“研讨与练习三”就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要求学生写一段话。这个安排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学生在阅读中已经形成的思维和精神基础,进一步拓展迁移,一开始就占据了孩子们精神的制高点。且要求自由、宽泛,不一定成章成篇,只要有话可说就行。
第五单元的科学世界中的写作练习,分别是古生物介绍、虫鸣鸟蹄描摹、在太空中看地球、“我在月球上的一天”故事接龙等,均是阅读或活动内容的延伸,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很有意义,写作时应注意与其它学科和自我兴趣联系起来。而故事接龙则新鲜有趣,并含有竞赛意味。如果把每天轮流写的话,由本人在课前朗读给大家,效果也许更好。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想象世界,这是最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心理特点的题材,两次作文练习可写成科学小品和幻想小品,真是可以自由遨游了。
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了作文练习,但每课之后都有延伸迁移类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如诗歌朗诵比赛、名人资料收集、问题讨论等等,特别是在“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搜集家庭里,校园里,社会上运用语文的资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活动,不但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也为大语文教学思想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整个课本的编排看,阅读、口语交际、综合语文活动和写作训练既紧密结合又灵活多样,真正体现了语文学习全方位、多渠道的特点。无论是课内活动还是课外活动,均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的过程。教材并没有刻意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去写大文章,而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该说则说,该写则写,该调查时去调查,该体验时去体验,提升“导引”入口,降低限制要求,为学生铺就了有话可说的良好写作平台,“写什么”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唤醒生活和知识的记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这就是作文的内容。每个人的记忆仓库里都储存着大量的信息,这里有学过的知识,生活的经验,对生活的观察,对人情的体味等等,这些作文材料平时都乱放在记忆仓库中,没有良好的出库平台必然造成无话可说的困难,新教材实实在在铺就了这一平台,写作教学便可得心应手了。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2]《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7-8期)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