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2 02:51:55
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时间:2023-01-22 02:51:55     小编: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美籍华裔学者成中英先生在检视和反省中国儒道形而上学与本体论后认为,中国式因果律首要特质在于“一体统合原理”(“整合性原理”)。即:“世间万物由于延绵不绝地从相同的根源而化生,因而统合成一体。换一种说法:万物通过创生的过程得以统合。于是,在道或天的形象覆盖下的万物实为一体,万物都共同分有实在的本性。此外,万物之间莫不交互相关,因为万物皆同出一源。……万物所共同分有的一体(道),既维系万物之生存,又孳生化育万物”。① 成氏进一步认为,“因为万物间莫不交互相关,而形成各种过程间的变化网络,于是运动力的传送就被视为生命活动的表现”。②由此构架出“内在的生命运动原理”(“内在性原理”)。复次,“由于‘一体统合原理’之故,世间恒有和谐与平衡存在”③,形成中国因果律之“生机平衡原理”(“生机性原理”)。此因果律的三大基本层面衍生出中国式因果律模型:串连式思考(整体式观照)和辩证法则④。成氏的上述分析实是对中国“和合”文化之特征作了精辟的理论提摄。重视万物间的整合关系、辩证运动关系、有机性联系正是中国“和合”文化的精髓。这些理论精髓不仅是东方文化中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和审美运思的源头活水。

笔者认为,在中国“和合”文化中,以人与自然的基本相似性和人与天地万物的视同对等或异质同构为基础进而在此二者间确立一种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其次,“和合”文化中的整体直观思维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它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在内缘已心、外参群意的审美体验活动中获得对生命终极意义的瞬间感悟,从而实现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的合一。再次,“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美学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而纵观中国古代美学基本特征(如强调真善统一、情理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如儒家对“和”、道家对“妙”、佛禅对“圆”的追求),无不是“和合”文化在审美层面的诗性展开和逻辑延伸。这表明,中国诗性智慧和审美意识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和性和关联性。“和合”文化,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一、“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强调:人与自然间并无绝对的分歧,自然是内在于人的存在物,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调谐;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达到一种完满和理想的境界,是中国人文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标,质言之,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如孟子的“知性即知天”⑤论就是把人性与天道的合一放在认识论高度上加以思考的。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认为宇宙间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庄子提倡“与天为一”,《庄子·达生》云:“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就是要求抛弃世事,忘怀生命,使形体健全,精神饱满,从而达到与天合为一体的自然无为境界。《周易·文言》明确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顺应自然的“与天地合德”的思想。汉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数”的观念为基础建立起天人感应的谶纬神学体系。《春秋繁露·阴阳义》即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在宋代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更趋成熟、精致、完善。张载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命题;《正蒙·诚明》云:“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明确指出,“诚”“明”境界的获得,来自于天道与人性的统一。程颐说:“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人道,天道自是天道?”(《程氏遗书》卷十八)实际上直接指出了人道与天道的同一性。程颢干脆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程氏遗书·卷六》),反对有意去区别天与人及主体与客体。至清代王夫之也强调“尽人道以合天德”。其《周易外传》卷二云:“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在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实际明确指出人之动与天之健是一致的。所有这些观念无不是提倡应在自然与精神间建立一种统一性关系。这种强调在自然与精神间建立一种和谐化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这表现在: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人与自然、情与景、主体与客体、心源与造化、内根与外境都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天人异质同构的这种深层文化意识使得中国古代人学与美学间有着内在的本体性关联,由此,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成为中国诗性智慧最具有特色和魅力之所在。

“天人合一”思想对古代审美境界论的深刻浸润,从逻辑结构上讲主要体现为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其一:认为“天”是美的本原,美因乎自然,“造乎自然”,主体只有体天道、察天机、悟天理,深契自然之真趣,才能洞悉美的真谛。其二,认为既然美的真谛的获得源于人对“天”(机、道、理)的洞见,则审美的最高境界和最后归宿应当是人合于天,即主体的审美极致体验与本源性世界的本真敞亮应获得本质性的同一。前者为溯源,后者为返本。在此,美的本原问题和审美的归宿问题就逻辑地统一在“天人合一”观念中。以下分论之。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从内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内学者根据由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西方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具有“兴、观、群、怨”传统、主张用艺术来干预现实的儒家美学,看作中国古典艺术的主流;而将“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塞瞽旷之耳”的道家思想, 视为文化虚无主义和艺术取消主义的逆流。最近一个时期,作为庸俗社会学的一种反动,大陆学者则又与港台学界彼此呼应,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发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的风格和自由的境界,认为这才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儒家的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传统,却因急功近利而显得过于狭隘了……。应该承认,以上这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放到一起,则又相互龃龉、彼此冲突。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只能看到儒、道一方其片面的合理性,而无法解释这二者之间彼此“互补”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整体功能

在我看来,尽管儒道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模式来加以分析,但从对华夏美学的贡献而言,儒家的功能主要在“建构”,即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种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道家的功能则主要在“解构”,即以解文饰、解规则、解符号的姿态而对儒家美学在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反向的消解,以保持其自由的创造活力。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中国古典美学才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从而创造着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而文化则是以符号为载体和传媒的。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曾经指出,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而以“相礼”为职业的儒者,最初恰恰是这种文化符号的掌管者和操作者。“近代有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大动荡时期,‘儒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的职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下卷,第73页。)这种看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孔子所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便是最好的说明。当然了,孔子所开辟的儒学事业,绝不仅限于这种外在符号的掌管与操作,他要使职业的“儒”成为思想的“家”,就必须通过以“仁”释“礼”的方式,而为外在的行为规范(符号形式)找到内在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的支持,从而克服文化符号混乱无序的历史局面,以保持世人的文化品味。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即表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里,礼乐的复兴在孔子那里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形式而已,它本身就标志着人与非人的界限。从政治的意义上讲,只有遵循礼乐本身所规范的行为法则和等级制度,才能使人与人在进退俯仰之间保持一种行而有等、爱而有差的和谐而有度的社会秩序,即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从文化的意义上讲,只有掌握了礼乐本身所具备的有意味的符号形式,才能使人与人在温、良、恭、俭、让的社会交往中保持一种高于蒙昧和野蛮色彩的文明形象,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尽管在孔子那里,文化的建构是要以生命的繁衍和物质的保障为前提的,“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即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然而这种“庶”——“富”——“教”的渐进过程也表明,文化的建构才是使人最终成其为人的关键。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够理解,一向强调忠孝安邦、礼义治国的孔子,何以会发出“吾与点也!”(《论语·先进》)之类的喟叹。

首先,由于“天”是美的本原,所以要想获得美的真谛,必得“知天”、“体道”,籍此,个体审美活动与对世界本原的探究活动才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审美境界与哲学境界的合一。“天”(“道”、“自然”、“太极等”)作为美之本原、艺之本原、文之本原在中国哲学和艺术论中几成定论。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就指出“道”(“天”)是万物(也包括美)的本原。庄子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大美实为道之美。刘勰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文心雕龙·原道》),认为文艺原于天地未分之前的一团元气,并盛称:“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文心雕龙·原道》)。《吕氏春秋·大乐》称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实际认为音乐之本在于天。唐张彦远称绘画为“天地圣人之意也”(《历代名画记》)。张怀 称书法“其道有贵而称圣,其迹有秘而莫传。理不可尽之于词,妙不可穷之于笔,非夫通玄达微,何可至于此乎”。⑥认为书道通玄达微,所谓“玄”、“微”实际与天道相通。既然“天”是美、艺、文之本原,则必得“原道心”,“悟天机”,“研神理”,方能实现人与天合,人同道俱。故而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庄子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周易》提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在俯、仰之间洞察天机的“流观”之法。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云:“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指的就是在澄净空明的审美心态中去体味宇宙间的大道与真美。与宗炳大体同时的王微在《叙画》中直接提出:“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要求将艺术表现与体道、悟道统一起来。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录张 论画心得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 所谓“外师造化”,除有向客观世界学习一义外,更深者则在于画家应穷尽宇宙大化的神变幽微,再经内心陶冶,才能创造出美的境界。而清代王夫之的议论更富于总结性,其《诗广传》卷二云:“天地之际,新故之际,荣落之观,流止之几,欣厌之危,形于吾身以外者,化也,生吾身以内者,心也;相值而相取,一俯一仰之际,几与为通,而悖然兴矣”。讲的就是主体要以心灵映射万象,用心灵节奏去契合宇宙间的生命韵律。从上述言论可以看出,中国诗性智慧深刻领悟了“天人合一”中的这一思想:即“天”(“道”)是众美之所从出,只有通过“神思”、“妙观”、“逸想”才能悟出世界和美的本原与真谛。

从另一方面看,既然美的根源在于“天”,那么,审美的最后归宿便是人合于“天”。如果说前述是由天至人,那么,中国诗性智慧还进一步强调由人达天。只有通过天人间的这种往返运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这样的诗性智慧在中国美学中俯拾皆是。如《中庸》说“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就是要求以个体的直观感悟来深契宇宙的本原。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离娄上》),也是强调通过深切的内心体验达到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最高境界。庄子直接标举“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人生境界,并把这种境界称为“天乐”境界、“、至乐境界,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在宋代理学中,这种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转化成为一个特殊的理学范畴—“乐”。所谓“乐”可以看成是天人合一的审美结晶,即人与自然合一的情感体验结晶,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审美意识或观念形态,理学家们所讲的圣人之乐、贤人之乐实际就是“天人合一”之乐,亦即个体精神生活中的至乐与人生的终极目标之所在。朱熹《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时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实际描绘的就是个体在静观中深体天人合一之道,进入“鸢飞鱼跃”审美境界的一种审美体验或感受。由此可见,儒学、道学、理学等传统显学都十分强调通过情感体验实现个体感性生存向理性生存的转化,通过审美直观实现个体感性直观向本体直观的转化,通过审美境界的获得完成对本源性世界及其终极意义的原初叩问和澄明敞亮。

那么,如何以人达天、合天呢?也就是说,如何使主体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并实现同宇宙的同一呢?古代中国人认为,这必须通过审美这一环节来实现,即让主体意识审美化,让主体的悟道活动(对世界本原的领悟)具体落实到审美体验层面,也就是说以审美境界来打通天人之碍,来贯穿人生境界和哲学境界。这种主体意识的审美化,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逻辑步骤中。首先,构筑澄明虚静的审美心境。例如:老子就认为要认识到无形无象的世界本体——道,主体必须“抱一”“守中”“涤除玄鉴”。庄子则主张“心斋”“坐忘”,要求主体要“虚而待物”。反映到文艺创作中,晋代陆机认为主体必须“收视反听”排除外界干扰,虚静专一,才能获得恬淡超然的审美心境。刘勰也指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主体必须“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神思》)才能进入审美境界。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这其中的“离形去智”指的就是主体进入到审美直觉时所必需的一种审美心境。其次,进行浮想神游的审美体验。《周易》中俯仰之问的“流观”之法,庄子的“逍遥游”,嵇康的“游心太玄”(《赠秀才参军》),宗炳的“万趣融其神思”(《画山水序》)强调的都是主体要将自我渗入宇宙大化中,在追光蹑影、蹈虚逐无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对宇宙人生的洞见。在审美创构中,陆机要求主体要“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文赋》),刘勰则将这种过程进行了精心的描绘:“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明代汤显祖甚至认为这种浮想神游能够上天入地,包孕古今。所谓“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知”(《序丘手伯稿》)。再次,在妙悟中获得悟道式的审美体验。在审美体验和艺境创构中,重妙悟,尚直觉是中国诗性智慧的重要特征。晋代陆机的“应感”说,南朝钟嵘的“直寻”论,唐代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所说的“直致所得”,都是集中的体现。到宋代严羽称:“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辩》),并说:“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清代王夫之强调审美构思或艺术创作乃是一种“即景会心”的“现量”过程。所谓“现量”,佛学义为现在义、现成义,有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之意。王夫之借佛学的“现量”来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心目相应、主客契合的一刹那自然涌现出来的。这里的“现量”与“妙悟 ”有着思维方式上的一致性。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美学深刻领悟了“天人合一”思想所包含的诗性智慧,并创造性地将之发挥由天至人的审美体认模式和以人合天的审美体验模式的双向运动中(前者重在以心灵去迹近自然之机趣,后者重在以以灵去叩问宇宙之本源与人生之真谛),从而实现了人生境界、哲学境界与审美境界的高度统一。故而宗白华先生盛赞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艺术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⑦。

二: 整体直观思维与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

与西方思维重逻辑性、思辩性不同,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整体直观性。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强调天地万物之所从出的共同本原———道是不能用普通感官和逻辑分析来感知和获得的,而只能用整个身心去体验、直观或顿悟。周易中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流观”方式,庄子的“目击道存”论,佛禅的“顿悟”说等等都是这种观念的典型体现。这种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对古代中国人的审美体验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中国诗性智慧特别强调透过对审美客体的整体直观把握,在内心世界浮想运思,通过寓意于物象的“内游”、“内视”、“神遇”、“玄化”、“目想”、“心虑”、“澄怀”等体验方式获得对世界本原的洞见和内心世界的愉悦与至乐。在此,不妨以“神游”这一审美体验活动为例加以说明。“游”是一种无功利目的的自由感性活动。如果说“游”在孔子那里尚是社会政治理想实现后的一种生活态度(《论语·述而》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庄子学说中,则成为一种根本的人生态度,一种与天地同体,与万物合一的彻底解放的自由的精神活动。庄子倡言“游乎天地一气”(《庄子·大宗师》),“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 《庄子·逍遥游》。“浮游乎万物之祖”。(《庄子·山木》)。“吾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田子方》)。其实质就是强调在悟道式的生命体验中解脱一切外在束缚,进入到纵肆逍遥的自由境界。到南朝,刘勰将其发挥为“神与物游”。作为审美命题,“神与物游”,准确讲,是要与物之神游,而非游离于对象形象之外或游弋于形似之间。对“物”而言,主体要“游”其神,对主体而言,“游”乃是使人的精神获得自由解放,⑧“神与物游”就是主体之神与物之神间的双向交流与同构。“神与物游”至少包含以下两种由整体直观思维方式所生发的诗性智慧:其一,以心物互渗来实现心与物的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彻底拆解主客二元对立的屏障,从而使对象结构与生命结构具有相似之处或契合点。其二,它表征着表现体(情、意、趣)与载体(景、象、物)相互依赖的关系,主体的意向性与客体的内在风神之间的张力结构因这种依赖关系而处于平衡状态。此平衡状态中,主体对物的外部的体验与对已的内部体验就周旋于情景、心物的协和与亲合之中,呈现出一种往返运动的圆形的动力体验图式,这使得主体的游物与游心得到高度统一。

“神与物游”这种整体直观特征,还可以从古代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气”活动中得到映证。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主体要想从形而下的审美感性观照活动(“味象”、象之审美)中获得形而上的审美安顿(“悟道”、道之审美),必须通过形而中的审美“观气”(气之审美)活动来完成。在中国诗性智慧中,审美之象(形象、物象、意象)是主体“观气”活动的基础或载体,而“气”又是“象”的内在机心,无“象”则气之审美无以发生,缺少了气之审美活动,“象”又是无生命之“象”,不能成为主体生命情怀的载体。故而“气”是连接形下之“象”与形上之“道”的中介,“观气”活动则成为“味象”活动与“悟道”活动的桥梁,它引导有限的“味象”层面向更高的“悟道”层面提升,使主体获得最终的形上审美安顿,从而构成审美体验的发生学依据。“神与物游”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观气”活动,它所强调的物我互感互动中主体的游物与游心的高度统一,正是要去完成主体形下感性观照向形上本体洞悟的飞跃。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虽然讲的是诗歌景物描写的问题,但从更深的层面来看,“随物宛转”、“与心徘徊”正是主体入乎物内、游物游心、神与物冥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气”活动。反观中国古代元气论美学,其推崇气势,标举气韵,崇尚空灵,追求超形迹的“象外之境”等特征,在更宽泛的意义上讲,也都是“观气”活动的结晶。在审美体验的特征和发生内秘上与“神与物游”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为推崇气势,无非是借文势、书势、笔势、韵律等去展现宇宙本体之元气的生命创造活动;标举气韵,无非是借一言、一笔、一线、一音的韵律变化展现主体的生命活力;崇尚空灵、追求超形迹的“象外之境”亦无非借有限的物象去展现本真世界的无限,在有限的物象描摹中去体会和把握宇宙的真谛。可见,“神与物游”这一审美命题充分继承了由“天人合一”思想所生发的诗性智慧,即主体在与客体互感互动的整体直观活动中去深探宇宙的本源,去倾听宇宙的回响。正是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神与物游”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中的核心命题。

围绕“神与物游”这一审美体验核心命题,中国美学还生发出与“神游”相关的一系列关于审美体验和艺术创构体验的命题与范畴。如唐李世民提出“绝虑凝神”的主张:“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论笔法》)。认为书法之始,必先使心胸澄明空寂,方能领味书道中的造化之理。符载提倡“玄化”:“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观张员外画松序》)。所谓“意冥玄化”,实际也就是要求神与物冥。虞世南提倡“神遇”:“书道玄妙,必资神遇”(《笔髓论》)。所谓“神遇”,即是以主体之神悟书道之妙,从笔墨线条中领会自然造化的真谛。苏轼提出“神与万物交”(《书李伯时山庄图后》)的美学理想。元代郝经提出“内游”说。《陵川文集·内游》云:“持心御气,明正精一,游于内而不滞于内,应于外而不逐于外”。在此,内为心,外为物,“游于内而不滞于内”,应于外而不逐于外,要求的就是主体不为物役,不为已滞,使心物相互攀缘。明代汤显祖提出了戏曲创作中的“游道”说,《玉茗堂文·如兰一集序》中云:“机与禅言通,趣与游道合”。实际提倡把生命的机趣同游道悟道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清代李渔更主张“梦往神游”,《闲情偶寄·词曲部》称:“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

除“神游”论外,受整体直观思维影响的还有晋代陆机的“收视反听”说、南朝钟嵘的“直寻”说、唐代张彦远的“神会”说和“心契”论、宋代严羽的“妙悟”说、明代袁宏道的“畅适”论、清代王夫之的“现量”说和石涛的“神遇迹化”论等等。“神与物游”及其相关的系列命题与范畴表明,中国诗性智慧特别重视透过耳目感官的初级体验而深潜到对生命底蕴的体味与把玩中,透过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形与神的融合而获得生命终极意义的瞬间感悟。由此不难看出,视审美体验和生命体验为同一的中国诗性智慧得以展开的前提在于:古代中国人审美体验活动中,那物我互动互感的生命运动始终伴随着整体的直观把握。

三、和谐化辩证法与中国古代审美范畴论

与西方思维方式倾向于形式性、分析性、思辨性、冲突性不同的是,中国“和合”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更倾向于整体性、辩证性、和谐性。中国“和合”文化更倾向于把宇宙与人生经验中的冲突、矛盾、差异、对立视为事物对偶互动过程中的过渡现象,而此种过渡正是未来之和谐与同一之所由,因而世界本为和谐,而主体也可通过全面的自我调整来化解、克服上述对立与冲突。因此,以和谐化的辩证法来处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冲突是中国“和合”文化的主要运思方式。

在中国哲学中,和谐化辩证思维的的运用随处可见,并由此形成一系列对偶范畴。如:理与气,心与物, 阴与阳,道与器,形与神,虚与实,体与用,性与情,理与欲,义与利,名与实,知与行,动与静,内与外,天与人,法与礼,有与无,未发与已发,格物与致知,道心与人心等等。和谐辩证化思维既看到这些范畴的对立性,更强调双方的互摄、互化与互生,更强调差异的和谐化与对偶的统合化,因此,在中国“和合”文化中,类似上述的对立与冲突均无本体上的真实性,而只是和谐的表征。

籍此和谐化辩证思维的浸润,中国诗性智慧针对审美活动与艺术创作中种种矛盾对立现象,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和谐辩证法。这种创造性的诗意发挥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强调审美活动中对立双方的相融相合。例如处理审美创作中的文质关系。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就是强调文与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刘勰进一步发挥文质的辩证关系为一方面是“文附质也”,另一方面是“质待文也”,提出“文质相称”的创作主张。明代胡应麟盛赞汉代诗为“质中有文、文中有质,浑然天成,绝无痕迹,所以冠绝古今”(《诗薮·内编》卷二),而批评晋宋诗文是“文盛而质衰”,齐梁诗文是“文胜而质灭”。到清代刘熙载仍提出“质文不可偏胜”的主张。再如讨论形神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人在强调神似高于形似的基础上,更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例如五代欧阳炯在《益州名画录》中就说“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明代陆时雍论诗,要求“实际内欲其意象玲珑,虚涵中欲其神色毕著”(《诗境总论》),也是主张“形神无间”。此外,情景关系中有“情景交融”论、“景语即情语”论、“情生景、景生情”论;情理关系中有“思无邪”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说;虚实关系中有“虚实相生”论、“化虚为实”论、“化实为虚”论;意境关系中有“意与境浑”论和“思与境偕”论;所有这些,都是强调审美活动中对立双方的相融相合。正是这种和谐辩证思维的广泛运用,中国美学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对应又相融相合的审美范畴。如:情与采,意与象,言与意,雅与俗,清与浊,浓与淡,隐与显,繁与简,圆与方,拙与巧,疏与密,真与幻,藏与露,动与静,法与才,因与革,文与道,清空与质实,阳刚与阴柔,豪放与婉约,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诗性智慧。

二、在强调审美活动中对立双方辩证和谐关系的基础上,也重视一方对另一方的主导地位或超越性关系。例如,前述文质关系,古代美学既讲文质彬彬,也讲质主文从。墨子有“先质而后文”之论,南朝沈约有“以情纬文, 以文被质”之说,刘勰要求“文质相称”,同时也要求“以情志为神明”,“以辞采为肌肤”(《文心雕龙·附会》)。《文心雕龙·情采》中就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文之本源也”,把情理看成经线,把文辞看成纬线,认为情理确定了,文辞才能畅达,并认为这是写作的根本。可见他在主张文质统一的基础上,更重视质对文的支配地位。又如前述形神关系,古代美学既讲形神兼备,更讲“离形得似”。东晋顾恺之有“传神写照”之说,表达了神似重于形似的思想倾向。唐张彦远在绘画中提出“形似之外求其画”的思想,主张以形写神。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容》谓:“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也提倡打破形的拘泥,更加自由地表现精神。宋代苏轼论画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否弃了那种从表面上描摹刻划的艺术品,提倡以形写神,追求生动传神的艺术境界,与司空图一脉相承。再如言意关系,古人既讲“辞达而理举”(陆机《文赋》),更讲得“言外之意”和“以意为主”。庄子有“得意忘言”的高论,王弼则将其发挥为“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佛教中甚至主张“悟理言息”。在文艺中,钟嵘认为“文已尽而意有余”(《诗品序》)是诗味的表现,北宋梅圣俞主张追求“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创作境界,南宋严羽称“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唐诗魅力之所在。除上述外,中国美学中还强调得“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强调“境生象外”“意存笔先”等等。所有这些不是建立在双方的冲突或一方彻底压倒另一方的基础之上,而是从双方相融相合的关系中生发出新的和谐来,这正是中国美学以优游不迫、汪洋淡泊而不以沉着痛快、怨怼激发为主流的重要原因。

正是由于和谐化辩证法在上述两方面对中国诗性智慧的渗透与浸润,使得中国美学从本质与形态上看都是一种和谐型(而非崇高型)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未能出现典型的崇高形态(西方则在近代已经成熟),极大程度上也与此相关。

四、和合文化与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

和合文化以整体性、有机性、辩证性来理解宇宙及万物关系的基本文化——心理结构构建了中国美学的主导精神——对“和”美的追求,和谐构成了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这种和谐美学观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美与善的统一。这突出表现在儒家美学思想中。如孔子主张“里仁为美”,就是强调人只有与“仁”(善)相融一体,才能体现出美来。孔子谈个体的全面发展时,要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述·述而》),意即以闻道为志向,以立德为凭依,归依于仁而游心于艺术才能使精神进入自由境界。孔子在评价艺术时,又提出“尽善尽美”的品评标准,主张把艺术标准与道德标准统一起来,而其“思无邪”的评诗原则与“温善敦厚”的诗教更是建立在尚雅正的伦理道德标准之上的。孟子称其“善养浩然之气”,所谓养气就是养德、养志。在艺术领域中,荀子谈音乐,主张“美善相乐”,所谓“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认为真正的音乐是美与善的统一,能起到修心养性、移风移俗,使个体或群体都能达到和谐的作用。《毛诗序》中称诗是先王用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王充谓“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论衡·佚文篇》)。把文艺看成是劝善惩恶的工具。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说,朱熹的“文道不二”论等都从不同侧面强调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统一。在人格美领域和艺术美领域追求美善的统一成为中国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突出表现在庄学与玄学中。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反映在中国美学中,实质就是强调人的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交感和融合,强调以艺术家的内在生命力去深契宇宙天地间生生不已的机趣。由此,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师法自然,含合造化,在感性的自然形态中直探宇宙的机心。兹录几例以资佐证: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

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方回《天慵庵随笔》)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石涛《画语录》)

夫画道之中,水墨为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王维《山水诀》)

三、强调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国美学十分重视透过有限的自然形态或有限的笔墨、色彩、节奏、线条等来传达无限的生命意蕴,故而倡导艺术美创造的法则应该是虚实相生、有无统一、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在此基础上更追求形外之神、实中之虚、象外之象、景外之情、言外之意。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庄子的“唯道集虚”论、王弼的“得意忘象”说等从哲学上开启了这一诗性智慧,艺术家们由此十分强调借有限的一言、一线、一笔、一音来观照宇宙的无限。如论画,清代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筌》)。论诗,唐代皎然说:“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诗式》)。宋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欧阳修《六一诗话》)。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象外”说、王士贞的“神韵”说和中国特有的意境理论,都是强调在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来展示个体生命的活力和宇宙大化的至美。

倘以儒、道、禅三家审美理想、美学特征和艺术追求来反观“和合”文化对中国诗性智慧的浸润,更能看出中国美学的和谐基调。三家美学中,儒家美学偏重个体与社会间的和谐,道家美学偏重于个体与自然间的和谐,禅宗美学偏重于个体与自我的和谐;儒家注重现实的人伦之和(人和),道家崇尚心灵的“天和”之境,禅家追求心性的自足圆成(心和);儒家志在成就一种和谐而审美化的伦理人格,道家志在成就一种和谐而审美化的自由人格,禅家志在成就一种圆融而审美化的超脱人格;在艺术追求上,儒家以中正仁和为至境(和境),道家以妙造自然为至境(妙境),禅家以心物相圆为至境(圆境);儒家美学是一种伦理美学,道家美学是一种自然美学,而禅宗美学则是一种心性美学,虽然各有其侧重点,但都以和谐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正所谓“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呼之欲来!全智慧的网络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3-03-13
万物互联趋势不可避免,大量智能终端设备和部署在云端的产品和服务,带来业务流程和商业成果的变革。网络变得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网络构建和管理的方法能否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零售、医疗、交通、金融、教育、政府,所有的部门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云计算如火如荼,智能终端、联网设备数量爆炸式增长,这一切都需要创新的网络技术来助推业务发展,但同时,给网络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今,几十亿的智能终端通过网络实现连接,.........
先后之间看智慧
发布时间:2023-06-10
“视先后之称,知祸福之门。”这是《管子・霸言》中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先与后,这对词语语义相反,大部分情况下代表着对行动时机的两种截然相反的选择,而能否妥善处理先后问题,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行为者的成败命运。 尽管在汉语中“......
乡愁:扎根于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发布时间:2023-03-24
思乡与恋土,在古代中国常被相提并论。陆机是重度思乡病患者,他在《怀土赋序》中写道:余去家渐久,怀土弥笃。方思之殷,何物不感?曲街委巷,罔不与咏。水泉草木,咸足悲焉。这种高强度思乡几近变态,体现了卜居异乡者的原始心态遗......
智慧、智慧教育、智慧文化
发布时间:2023-02-09
摘要:智慧旨在成事,成事之本在于知其本真之相、投以仁善之情、付诸完美之行,故智慧即有本真之知、仁善之情、完美之行;推言之,教育智慧当建基于真知、得力于善情、成效于美行。反省当今教育者普遍对教育真相之模糊、善意之丢弃、......
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税与税吏
发布时间:2022-11-26
诗歌――这个在漫长的文学艺术进化史中发育最完美、生命力最强的艺术,不仅言志,言物,也表情怀。很多诗歌,特别是现实主义的诗歌,都体现着同情劳苦大众、关心民瘼的浓浓的人文主义情怀。 古代散文――这个发端于春秋战国、成熟于......
中国古代民间慈善的伦理根基
发布时间:2023-05-06
一、民间伦理的基本概念 民间慈善活动的产生需要相应的伦理根基。“伦理”是指引人们行为活动的一种观念,是以概念维度对道德行为哲学方向上的思考。“伦理”牵扯到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规范问题,而且它也有按照一......
古镇茶飘香 智慧“阳明禅”
发布时间:2023-04-19
平和县小溪镇曾有一段时间被命名为阳明镇,是因为500年来,历史的时空始终不绝地传唱着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芳名,尤其是现在,更以柚中奇葩――g溪蜜柚和乌龙新秀的“白芽奇茶”而蜚声天下。而它独特古朴的气质,自然淳厚的民风......
再论中国古诗之憾及原因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02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蔚为大观;诗歌题材广泛自然景物、边塞建功、怀乡离情,无所不包;手法上则移情于物、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手法;品味情感则给人以含蓄隽永、意境深远、深幽......
东莞东城:行进中的智慧之城
发布时间:2022-10-09
东莞东城紧紧围绕“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工作思路,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以法治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打造高水平发展的智慧商贸......
以智慧之泉浇灌高效之花
发布时间:2023-03-29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高效课堂的实施已经成为教育界比较关注的问题。高效课堂的开展,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高中生物教师要紧密结合课改,针对不同学情,采用多样、有......
晏婴治国智慧
发布时间:2015-08-25
记者:据记载,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请问李老师,晏婴与管仲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李任飞:的确,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他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就是说,假如晏子还活着的话,就算是让我......
分析中国古代水之哲学
发布时间:2023-07-08
分析中国古代水之哲学 分析中国古代水之哲学 分析中国古代水之哲学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儒、释、道三家共同阐释了水的内蕴。各家不同的思想融汇在“水”的意象中,形成了其内蕴的精髓......
中国古代之“自然辩证法”
发布时间:2023-03-03
摘要:《老子》的辩证思想如质量互变、对立统一规律等给人以启迪。 关键词:《老子》;辩证;思维 在浸透思辨智慧的《老子》一书中,作者以其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细微观察和缜密思索,道出了自己对世界的感悟,其精华之处,无论......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谈判智慧
发布时间:2023-07-28
摘要:在当今商业社会中,谈判是很重要的一项商业行为。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蕴含着丰富谈判智慧的谈判案例。本文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总结出其中蕴含的谈判智慧,对当今的谈判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谈判;烛之武;游......
上善若水闻水之智慧
发布时间:2023-01-12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在自然界万事万......
中国当代文论的“失根”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发布时间:2023-04-22
【 内容 提要】 中国 当代文论“失语症”的病因即“失根”,即丢失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根基与命脉。医治中国当代文论由“失根”而导致“失语症”的药方,就是重建有民族特色的,适应于当代文学创作实际的文艺 理论 体系。而建设这种......
智慧机场的管理之道
发布时间:2022-10-25
运营与管理提供支撑,为机场安全、高效的生产运营提供自动化手段,为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决策支持,最大限度地增加商业利润。 自助值机、自助办理行李托运、自助通关,甚至是利用一台互动式触摸屏就可以了解关于机场服务和设施的相关......
智慧运营中心保障城市智慧运营
发布时间:2015-09-10
烽火科技的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利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通信网络,打造智慧城市群,促进信息化在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全面应用,广泛服务民生、服务政务、服务企业,实现现代城市在社会经济全方位的信息化。 ......
古诗之闺怨诗教学探究
发布时间:2022-12-05
摘 要:诗歌语言艰涩难懂,词语凝练,语意丰富,这是诗歌阅读教学难的主要原因。可是,我们又必须承认,在所有的语言样式中,诗歌的语言无疑是最具有魅力的。它的形式美,音节美,意境美是最能打动人的,其中尤以闺怨诗最动人心弦,教......
理性“养成”,智慧“教育”
发布时间:2022-10-20
【摘 要】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代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面对未来挑战做出的必然选择。本文从赏识激励、以身作则、丰富活动三方面探讨了班主任应如何促进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本中的女性形象
发布时间:2023-02-07
摘 要:宋词中的女性形象很有特色,具有象喻性潜能,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引人生言外之想。雷克思罗斯是美国著名诗人,被称作“垮掉一代之父”,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在海外有较大影响。他的宋词译文中的中国女性形象是他从西方文化视......
古茶诗中的“清”之审美意蕴
发布时间:2023-07-08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众多的文人墨客以茶为诗为画,倡导高雅的艺术享受,美化人的精神生活。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如左思《娇女诗等》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多年,据已有资料统计,我国现存茶叶诗词累计达 12600 首......
多义性解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3-01-12
古代诗歌教学在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古代诗歌由于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它们表达的内容博大精深,表达得比较含蓄,理解上具有多义性。课文内容的多义性和理解角度的多义性决定了学生应该以一种多义性的古代诗歌解读方式......
武龙中学:建设“智慧校园” 育智慧人才
发布时间:2023-03-19
一进校门,射频条码胸牌就会自动准确记录师生出勤情况;走入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班班都有多媒体,教师备课数字化;课间课后,师生可随时调取任意课堂的任意内容学习应用,也可到专业的“校园微直播间”录播自己喜欢的素材,甚至连......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的线性空间
发布时间:2023-02-17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的线性空间”怎么写呢,请看查字典论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的线性空间是语言的艺术,即以语言为媒介来塑造艺术形 象,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和主体思想感情的表 达。语言作为......
上投摩根智慧互联股基5月25日发行
发布时间:2022-10-28
上投摩根智慧互联股票型基金于5月25日起发行,投资者可在工商银行等代销机构、上投摩根直销中心及官方网站认购。智慧互联拟任基金经理郭晨表示,目前国内企业触网还在初级过程中,预期未来发展有持续性,将会涌现很多投资机会。据悉,......
我国古代诗歌风格论中的一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3-12-17
我国古代的诗评家们,在评论诗人的艺术风格时,往往使用诸如雄浑、豪放、飘逸、绮丽、纤穠、幽婉、婉约、清新、典雅、古淡之类的概念。当说到某某诗人飘逸绝尘,某某诗人幽婉凄切,某某雄浑而某某典雅时,我们凭借着自己的审美经验,立......
东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3-06-10
" 人们常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智慧,当然不同的民族对智慧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中国人所代表的东方智慧观念,与洋人的西方智慧观念有很大差距。西洋人心目中的智慧人物,无非亚里士多德、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之流,都是理论家、发明......
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2-11-04
一、中国古典舞的产生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是欧阳予倩先生所提出,经过多次研究与讨论得到了当时舞蹈界人士的最终认可,因此在1950年被正式确定下来。从字面的视角来说,中国古典舞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中国古典舞是指所有被古典......
采撷传统文化的智慧之花
发布时间:2023-07-27
采撷传统文化的智慧之花 成语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积累下来的文化瑰宝,因其精练传神、通俗易懂,成为汉语中特有的文化现象,所以,作为传承中华文化主力军的学生,规范应用成语也就成了一项重要的素质,而且正确使用成语也是近几年中考......
由《谈中国诗》谈古诗暗示情感
发布时间:2022-11-12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中,认为中国诗较之外国诗篇幅短小,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虽“简短”却“可以有悠远的意味”,使人“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这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说:“状难......
辨体明性:关于古代文论诗性特质的现代思考
发布时间:2022-12-21
【 内容 提要】 中国 古代文论以论说之体而具诗赋之性,其批评文体的文学化、语言风格的美文化和 理论 形态的 艺术 化,共同铸成文论之“体”的诗性特质。而导致批评文本“破体”的主体性缘由,则是文论家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诗意......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特点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3-02-03
摘要:雕塑以它特有的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记述着历史,补充着文字所无法言说的内涵,本文就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详细论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它有五个方面的独特的特征:实用性、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体系等。 ......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方案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23-06-01
名称:智慧城市运营中心解决方案 提供商:烽火科技 类别:无线 推荐指数:★★★★★ 对城市进行有效管理,对市民提供良好服务始终是城市管理者的主要任务。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加速,有效的城市运营更成为大多数城市管理者们......
古村落旅游景区智慧管理系统构建
发布时间:2023-05-23
古村落作为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旅游地,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然而,古村落既是遗产又是生活场所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古村落旅游发展路径的复杂性。本文探讨了当前古村落旅游景区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从智慧管理角度出发,提出了古......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发布时间:2023-07-08
人性善恶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可归结为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 1.性善论。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善的理论。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
时空视角下中国古代诗论的理论逻辑
发布时间:2015-08-19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时空观念,逐渐抽象成为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特定哲学思维方式,儒、道为代表的时空意识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古代的诗论。古代诗论时空意识的生发,是传统诗论内在理论逻辑的起点,这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理论......
尊重传统文化,点亮智慧之灯
发布时间:2017-08-0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养,而审美素养的提升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的教育。小学生的思想成长非常关键,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其精神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比较看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更是没有落到实处。看不到语文课堂上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这样就会使优秀的精神食粮无法.........
从中国历史智慧看本土领导
发布时间:2022-12-25
在管理与领导力这个领域,我们通常是从现在的公司案例中推导出可以学习的经验和一般原则。然而,法人公司的历史尚不足200年,而我们有两千年的数据躺在那里无人问津。我们为什么不使用那个更庞大、更复杂,而且有着更明显的变革轨迹的......
对中国古代男性和女性定位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21
摘要:通过对古代社会对男女性性别角色的规定和期待,总结古代对男性和女性性别分析特点,以供当今社会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古代;男性和女性;定位 一、中国古代男性的定位 中国古代男性的性别定位,是中国古代和中国传统以律......
智慧城市背景下中学智慧图书馆建设探析
发布时间:2022-10-01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建设策略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中学图书馆要想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就要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开展智慧图书馆建设工作,以满足中学师生的阅读需求。文章首先对智慧图书馆的含义及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探讨了智慧城市背景下中学智慧图书馆建设现状,找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相关问题寻找科学应对策略,以期提升中学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最终达到中学智慧图书.........
智慧之花在自制体育玩具中绽放异彩
发布时间:2023-07-11
自制体育玩具,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利用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废旧物品加工成可供幼儿玩耍的玩具。自制体育玩具就地取材,不仅价廉物美,为幼儿园节约开支,更具有地方特色。自制体育玩具的制作精美、实用、富有趣味性,它的利用价值远......
国学风扬起的大智慧
发布时间:2019-10-29
乾的智慧乾,是雄性的代表,阳刚之气,过犹不及,将导致干燥的土地。乾,一种极限的标志,物极必反,必然与和谐背道而驰。乾燥,需要通过坤的平衡,水来润湿,懂得厚德载物的高妙,祥和才能回馈给天地。可以这样譬喻:凡夫之地,若想求得佛的果实,需要漫长的努力。人处于凡夫的境界之地,是非常的燥,想得到乾的智慧,要进行修道,执著修下去,定能得到一点启示,明白隔着佛的果位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但要自信,一定会得到佛的果.........
“斜”的智慧
发布时间:2015-08-21
宋仁宗时期,朝廷准备在京师汴梁(开封)东北一座烧毁木塔的原址上修建一座琉璃面砖瓦式开宝寺塔,当时擅长建筑宝塔和楼阁的著名建筑师,有“宋朝开国以来木工第一人”之称的喻浩被任命为这座塔的设计师。 开封地处黄河岸边,地势平......
浅谈古代诗词中的“豪放”概念
发布时间:2023-06-26
豪放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历来受到文论家的重视。传统词论中的豪放派,更是直接以豪放二字命名,并左右整个词坛的半壁江山,文学作品和其艺术影响都蔚为大观。除词外,豪放诗也凭借其恢宏的气魄和浪漫的文采在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影响深远。在此我们就准备分别从诗论和词论两方面入手,讨论一下豪放这个概念在文学理论中的具体体现和艺术特色。一、诗论中的豪放以《二十四诗品为例》署名为唐代司空图.........
表现主义与中国古代诗学的文艺本质论
发布时间:2023-01-14
内容摘要:西方表现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直觉,将直觉视为艺术表现的中心,是他们面对那个使他们憎恶的社会和习见的生活现象做出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这种反应被他们视为表现主义文学艺术的本质。而中国古代诗学则提出......
浅谈老子智慧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6-07-04
老子是中国上古时代的钾者、哲人,据学者们研究,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间。他留存下来的《道德经》(也称《老子》)共五千余字,通篇闪烁着钾慧的光芒,从其五千言中我们可知,老子总是以钾者的眼光、钾者的思维、钾者......
人性化是智慧城市的灵魂
发布时间:2023-04-04
《智慧城市》 作者:[美]安东尼・汤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当你靠近一栋建筑,大门会自动滑开;当你进入一间房屋,室内灯具会自动亮起;当你在屋内运动,恒温器会自动启动空调;当你随意走动,动作感应监控摄......
手指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2-12-14
一位修佛不久的居士到寺庙里向大师求教,谈起世事无常、财色利益时唏嘘不已:“大师,大千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了,不是尔虞我诈,就是虚伪以对,实在是没意思。请问这是为什么,我该如何对待呢?”大师只是默默捻动佛珠,沉......
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解析
发布时间:2022-12-28
古代诗歌是我国古典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艺术的象征,在诗歌中,作者通过自身的社会经历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将内心的情感世界赋予诗歌的形式中,成为了思想表达的一道璀璨的明珠。关于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深远影响是不......
文化因素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翻译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23-02-02
文化因素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翻译中的体现 文化因素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翻译中的体现 文化因素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翻译中的体现 摘要:意象是构成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人寄托感情的载......
智慧交易系统核心量价关系之(九)
发布时间:2022-11-24
本期我们要讲的是“价涨量平,止涨反弹”、“价跌量平,趋势不变”和“价平量平,多空观望”。 价涨量平,止涨反弹的技术定义:股票价格虽然上涨,但是成交量却和平时差不多,并没有配合增加,说明主力资金并没有进场买进。由于主力......
用古诗词助教现代文
发布时间:2022-12-14
"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以感人的形象,美妙的旋律,和谐的节奏,优美的意境,丰富的内蕴陶醉、感染人。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大都是时代的精品,是中学生滋养情操,进而塑造灵魂的珍珠。中学生正处于浪漫季节,其审美想象十分丰富......
熔古铸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之路
发布时间:2017-04-1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她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
“谢绝”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2-11-10
美国化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就为自己订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对您的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他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接受采访,发表广播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和讲话,充当证人,阅读您......
智慧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6-08-17
一只名叫弗特的兔子最近运气十分不好:与它共同生活了一年的同伴离开了它和别的兔子在一起了;它经常去就餐的菜园被主人竖起了栅栏;一只狐狸咬掉了它的一只耳朵,要不是跑得快,它很可能就成为狐狸的美餐了。 弗特陷入了绝望之中,留给......
现代企业管理中传统宗教智慧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2-11-15
偶然间拜读了李强先生在搜狐博客发表的《西方理念是科学,东方思想是宗教》。[1]一时间,在对企业思想的品味中尝出了新的味道。民族企业,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对传统技艺的弘扬。生在东方、长在东方,我们要让“中国品牌”和“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就应找到在东方变与不变的东西。现在看来,我们做的一切归根溯源是实现百年品牌生命之树的长青和繁茂,摸清其萌芽、生长,或兴盛或衰败的生命规律,找到让企业长寿的“秘诀”,.........
选择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2-11-07
由他我想到不久前逝世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众所周知,他因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整整被在牢狱中监禁了27年半!他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牢狱生涯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
在学科与科学之间: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史前考古
发布时间:2022-08-10
摘 要: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必然要求对之进行学科考古学的研究,然而“学科”一词本为舶来品,其双重含义已经预示了中国古代文论成为学科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科学的“规驯”。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大学制度的学科设置考察发现,中国古......
高中生也要懂点古代律诗格律
发布时间:2013-12-19
" 古代诗歌,其作品蔚为大观,其种类也纷繁芜杂,在这里,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电影改编的影像诗性和叙事诗性
发布时间:2023-05-19
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文学改编风格在总体上呈现出自然清新、唯美梦幻的审美风格,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当代儿童文学电影改编的影像诗性和叙事诗性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前言 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电影改编需要重新......
钻洞鱼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3-05-04
大西洋西部海底有一种钻洞鱼,这种鱼身上有黄斑,尾巴蓝色,色彩美丽。它的特长是建造“房屋”,平时,它找来植物碎片、小石块等,用嘴里分泌的黏液把它们一片片地粘连成圆筒状,然后通过一个连接物把它挂在身上,带着它一起行动,需......
享受智慧生活
发布时间:2015-09-10
移动互联网已经切切实实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易信作为首款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打造的移动社交平台,发挥双方优势,集结多种资源,丰富多种应用功能,为用户在衣食住行上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与此同时,易信也体......
小策略 大智慧
发布时间:2023-05-27
[摘要]为了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应该在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中,有意识地向他们逐步渗透画图、列表、列举、从简单情况入手找规律、假设、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促使这些策略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
古诗中找成语
发布时间:2022-12-12
同学们,成语中有很多是从古代诗词中缩编而来的。下列的古诗句中都隐藏着一个成语。请你将成语找出来,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3.近水楼台先......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发布时间:2022-11-21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后裔子思所作,后又秦代学者修改整理。提到“中庸”,很多人将其理解为折中、妥协、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意思。其实这是对中庸思想的误解。中庸并不是无原则地隐瞒自己的观点,谄媚地接受别人的要求,也不是无限制地折中,而是一种恰到好处、准确而又真实地把握处世的方法和境界。我们在读《中庸》时,应用心揣摩中庸之道的三条主要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和至诚尽性。慎独自.........
中国古代的避孕
发布时间:2023-07-21
乾隆年间的春宫图。捏足玩莲(小脚)是中国特有的性游戏。图/FOTOE 避孕原理现在可谓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不让小蝌蚪找到安身之处即可。要获得受孕的机会,天文数字的小蝌蚪也是蛮拼的,那完全是博一个中彩票大奖的概率。所有避孕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献之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11-20
引言 从文献的定义可知,文献是记录知识的载体,佛教文献则是记录佛教一切知识与活动的载体,佛教文献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保存下来,不像佛教文学那样不可以看见。我国研究佛教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则是通过佛教文献来完成的......
中国古代法传统
发布时间:2023-03-17
摘要: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信念和价值意识。其中,尤以对“天、地、人、物、我”及其关系的反思,特别是对“人”自身的反思最具特色。在中华民族长期融和的历史过程中,儒、释、道三教,特别是儒教,在......
中国古代苔纸考
发布时间:2023-07-18
摘要:本文从苔纸的文献记录、制造原料、藻体纤维组成与含量分析以及藻类植物造纸的具体实例四个角度,试图证明中国古代苔纸存在的真实性。关键词:苔纸;侧理;海苔陟厘苔纸,又称侧理、陟厘和苔笺,是一种稀有的历史名纸。从文献看,苔纸由藻类植物所造,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其能否造纸多持怀疑态度。如潘吉星认为海苔不可单独造纸,需掺以“麻类及皮料制浆”;李书华认为“所谓以苔为纸,大约‘加胶’用苔,而非以苔代替其他纤维”.........
大学智慧校园系统建设研究之力作
发布时间:2022-12-09
第三次科技革命让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视野。由互联网广泛应用而衍生出信息资源共享,不仅给政治和经济领域带了巨大影响,还使得教育领域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变革。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远程教学......
英国爱丁堡:立足智慧服务
发布时间:2022-10-13
爱丁堡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电子政务智慧城市战略”,立足于用信息技术提高服务市民的效率。英国是世界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之一,城市化水平超过80%。英国城市发展经历了工业化、数字化阶段,目前正进入智慧化阶段。伴随全球化引发经济和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城市也面临提升城市竞争力与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其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中国古代高尔夫
发布时间:2023-03-22
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里的元代壁画,其中一幅画面云气升腾,树石间的平地上,两名男子身穿朱色长袍,两人右手各握一短柄球杆,左边一人俯身做击球姿势,右边一人侧蹲注视前方的洞穴。画面上的场景莫不是在打高尔夫球? 其实,这......
生命智慧(信息场)的物质性证论
发布时间:2023-01-27
" 论文摘要:多种实验证明:“智慧”是以“信息场”的形式存在;这个场包围着我们,就在我们身边。智慧信息的存在形式有多种,如:信息点,信息链;无数的信息点、信息链组合成智慧信息场。智慧信息的显示形式也有多种;如:光影;文字;声音......
智慧交易系统趋势攻略之一:趋势线
发布时间:2023-07-08
要“顺势而为”不“逆势而动”,已经成为投资者的共识。因此,在技术上,分析趋势最重要。简单的说,趋势就是股票价格市场运动的方向,价格如果无法突破定义中的趋势线,市场将继续维持之前的走势。当股价突破趋势线后,就标志着此轮......
简述中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探讨
发布时间:2023-05-15
1在赏析中知人论世,揣摩意境,品味语言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与别类文学相比较,更加严谨、纯粹和精致。它是激情和语言的艺术,所以对诗歌的学习,贵在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体会诗歌意境与情感。诗,首先是情,然后是理。要了解一首诗在写什么,它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老师为把诗情传递到学生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诗,很有必要采用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方法,谓之知人论世。知人首先当知诗人经历,比如骆宾王《在狱咏蝉》,题.........
小身材 大智慧
发布时间:2023-07-01
苏联解体后,受国家经济不景气及造船技术实力相对较弱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海军水面战舰建设总体上以老舰重启、模块化升级改装及从国外引进为主导方向,采用全新设计方案并最终投产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在此背景下,建造和改装价格低廉......
赛门铁克 守护用户数据的智慧之鸟
发布时间:2023-01-27
“枭”俱乐部隶属于深圳市灵欣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深圳灵欣”)。这家公司成立于2009年,专注于信息安全领域,对外提供信息安全体系解决方案。根据深圳灵欣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汪小涵的介绍,深圳灵欣的优势垂直行业集中在建筑......
小学古诗教学的趣味性
发布时间:2022-11-24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
关于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现代性教育资源探析
发布时间:2023-06-29
" [论文关键词]家训 现代价值 分析 [论文摘要]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先辈们数千年的教育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熏渍陶染”、“德教为先”、“情法兼施”等教育方法,对我们当下的教育工作仍然有......
解析如何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发布时间:2023-01-31
30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夏书章先生以他作为新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奠基人和领军者所独有的敏锐和远见,率先发出了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的呐喊,敲开了中国行政管理领域拨乱反正、蓬勃发展的大门,推动了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
发布时间:2022-07-24
" 一 研究中的棘手问题。实际上,我们几乎没有可靠的证据,以真正重现世界上任何地方政治权威的中央集权化和固定结构的源起。文字书写要晚于国家的出现,然而,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只有文字固定了以后,才能提供历史学赖以依据的基础。文......
小块头 大智慧
发布时间:2023-05-04
[摘 要]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语文教学中,微课程设计随着人们时间与效率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内。在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教师要有清醒的定位意识,从教学辅助手段的协同运用、交流互动的高效运转以及重点难点的致......
卖橘饼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2-07-22
一个老板在小镇上开了一家制作橘饼的小店,其生意日渐红火,于是老板招来几名伙计,准备从中挑选一两个长期留在店里。 一个多月过去了,老板的橘饼销得非常好,几名伙计也都很卖力气地叫卖,除了一个名叫六哲的人。六哲根本不忙着......
中年之诗
发布时间:2023-06-04
最后一首诗 这一年的最后一天 你在天上,心里却想着地面的事情 双倍的折磨就是双刃 对某句话过敏,以及某个人 都是躲不过的劫 但没有强盗 本不想提到“我”,让这首诗干净 只提刚买回的滴鼻液吧 它洁白,它是灭火器......
向动物学智慧
发布时间:2023-05-19
向动物学智慧 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公司做销售,半年来也未有重大业绩,窝火的事情倒不少:比如那些老牌销售随便拿个什么发票回公司都可以报销,而我拿着请客户吃饭的发票,说破嘴皮都换不来老板的签字;还有老员工们经常迟到早退,......
小视角,大智慧
发布时间:2023-03-12
我们不是电影里的超级英雄,没法扶起快倒的摩天大楼,拯救地球。如果想写童话,倒是可以发挥想象,天马行空一次。不过在写记人记事的文章时,便没有那么多的英雄壮举可以写了。所以,不如写小事,“以小见大”。 从小视角发掘题材,......
小段子,大智慧
发布时间:2023-01-16
◎难和好 “你知道,彼得同约翰言归于好了吗?” “他们双方都有和好的愿望,但一直没能解决。” “那为什么呢?” “两人都忘了原来是因为什么吵架了。” 大智慧:生活中的琐事有很多是需要忽略的。 ◎破产以后 两个西......
微信智慧工坊
发布时间:2015-09-11
5月19日,由微信支付团队主办的“微信智慧工坊”首场在北京召开,工坊聚焦“商业综合体”,邀请行业商户和第三方开发商、服务商、系统商参加,共同探讨可操作的“互联网+”行业落地方案。 ......
浅谈《周易》成语智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2-11-25
摘要:《周易》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经典,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与人生哲理。当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后,儒家六部经典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而《周易》成了六经之首,这足见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厚影响。 关键词:《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