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概念廓清及其互动机理

概念廓清及其互动机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0 00:44:31
概念廓清及其互动机理
时间:2023-03-10 00:44:31     小编:封磊

摘 要:课程与课堂的概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迁、丰富,中外学者对此有诸多不同注解。课程概念的析出既有立足“国家基准”的社会本位框束,又有基于学校范畴的学科本位取向,还有对教学主体生命意义的应然关照。在现代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课程概念的澄明带来了课堂概念的丰富:课堂不再囿于“环境说”与“活动说”的常解而被赋予更多的“生态性”和“生命性”注脚。在廓清概念的基础上理顺彼此关系,不仅有助于明晰课程概念之拓延脉络及其内涵发展,也有益于教育实践中课堂概念范畴的界定及教学问题的针对性解决。尽管课程与课堂的概念生发机制各异,并由此而引发各自话语体系之不同建构,但双方在互动机理上是统一的:课程走进课堂、施于课堂并引领课堂,课堂选择课程、检验课程并发展课程。这种统一性既是基于彼此的逻辑关系的考量,也是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理性主张,还有课程与课堂互动的“教学生命”立场。因此,两者不仅内涵相通,而且鹄的同一。

关键词:课程;课堂;概念;内涵;机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1-0052-08

一、课程概念廓清

1. 课程注解

“课程”一词早先是分开使用的。如“课”字:“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管子・七法》)“宜严课农桑。”(《南齐书・武帝纪》)其中“课”即为考核、督促之意。又如“程”字:“程者,物之准也。”(《荀子・致仕》)“十发为程。”(《说文解字》)其中“程”为标准、里程、过程等意。“课程”作为词的合用,据考证载于我国唐代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所做疏中,其意为“寝庙”,寓宏大事业①。宋代朱熹在提及读书时有曰:“小作课程,大施功力”,“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朱子语类・卷十・学四》)。其中课程所指大抵与教学的范围、内容、进程、期限、目标等相关。现代汉语词典中“课”的注释为赋税、征收(赋税),占卜,教学科目,有计划的分段教学等意 “程”为规训、法则,程序,道路,路程、距离,衡量、估量等意 [1 ]。课程即“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 [1 ]。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新课程改革②前见诸各种教育教学文献中的“课程”涵义③基本沿袭了上述传统。

20世纪末21世纪初,受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及其思想的影响,学者们对课程内涵有了一些时代的认识,如吕达将课程描述为“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之前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全部经验” 施良方将课程归纳为教学科目、教学活动、预期结果、学习经验、文化再生产和社会改造等六种典型定义④;黄甫全认为课程在“描述性”上“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3 ],在实质性上是“一种预期教育结果的重新结构化序列”⑤,是广义下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的实践状态的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 [4 ]和狭义上的“专指学校课程”;刘旭东将课程理解为“教育内容”或“教育性经验”之总和,既是“教程”又是“学程”,既有“显著”、“规范”又有“隐性”、“潜在”,还“隐含了标准和评价的成分” 王道俊等认为课程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6 ],狭义的课程指数学、历史等某一门学科;张华认为,“课程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 [7 ],其概念内涵随着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还不断有一些新的趋势出现⑥;钟启泉在研究课程的基本命题时认为,“‘课程’指的是国家的基准以及地方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制度化的‘公共教育课程’,更广义的课程概念则包含了‘潜在课程’在内” [8 ],这一观点与日本学者佐藤三郎观点(见下文)一致;张传燧认为,“广义的课程指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而“狭义的课程特指一门具体的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 [9 ]。此外,陈玉昆、沈玉顺等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课程⑦,廖哲勋、田慧生从学校教育活动的下位概念来阐释课程⑧,张楚廷认为课程源于文化,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子系统成分。他还将教育作为课程的上位概念,通过对总课程两大部类即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界定来阐释课程⑨,等等。

从国外来看,加里森(Jim Garrison)认为,“课程”来源于拉丁文currere,意为“跑的过程”(a course for run),它作为学习过程(as a course of study)的教育意义即源于此,而且只有完成了过程,才知道“符号的意义”(the purport of the symbol) [10 ]。斯宾塞在其《教育论》(1861)中将“课程”(Curriculum)称之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11 ]。阿普尔(Michael W. Apple)认为课程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日常交往的隐性课程中潜移默化的标准与价值观,公开教授的多种多样的学校文本材料,教育者计划、组织和评估教学等的基本理念 [12 ]。泰勒对课程的理解内涵在下列四个问题构成的“泰勒原理”中 [13 ]: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佐藤学认为课程有作为“公民框架”的课程和作为“教育计划”的课程。作为“公民框架”的课程借助“学科”与“教材”来规定国民共同的“文化素养”,借助教科书得以具体化并且发挥作用;作为“教育计划”的课程通过教育目标来规定社会有用的知识技能,借助“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得以具体化并且发挥作用。作为“公共框架”的课程形成了学校制度的框架;作为“教育计划”的课程则形成了学校实践与管理的体制 [14 ]。此外,他还从学习者的视角将课程视为每一个个体的经验轨迹表现出来的“学习经验的履历” [14 ]。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课程含义的表述有较大差异,但各“学者群”均有各自趋同的总体内涵表达。如阿普尔、泰勒、佐藤学、钟启泉等人提出了课程的目标、理想与构想:阿普尔看重“日常交往”的标准和价值观,并据此设置课程,标明其实施理念;泰勒提倡基于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佐藤学提出“公民框架”课程和“教育计划”课程,注重将课程价值构想与课程制度及个体体验相结合来理解课程,描绘了一幅“上―中―下”紧密衔接的课程概念生发机制;钟启泉强调“国家基准”和“制度化课程”,强调“自上而下”的课程概念发生图式。又如,王道俊、张传燧、张华、陈玉琨、斯宾塞、廖哲勋、张楚廷等人从课程的实施或操作层面来探讨课程的发展,他们着力将概念聚焦于学校教育范畴。其中王道俊、张传燧、陈玉琨等人在学校教育这一层面里对课程的概念做了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上,王、张持“学科说”⑩,陈持“经验说”;狭义上,他们观点一致。廖哲勋、张楚廷等从学校教育活动的下位概念来阐释课程,张将课程分解为“显性”和“隐性”两大部类,而廖则依然立足学科教学来说明课程的属性。再如,黄甫全、加里森等人从课程本身的价值取向及其本质来定义课程:黄既倾向于“社会本位”也看到了个体的“学习生命存在”,其课程的四层含义中的第一层即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及“人类知识体系”来厘定的,是社会对人的“预期教育结果”,但同时他又说明课程在广义上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加里森则从过程的观点来定义课程,将课程作为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突出了学习的主体和主体学习的过程性和能动性,体现了基于学习本身的概念生发机制,以及一种动态的课程生命意义。

2. 课程的涵义、所指与能指

基于上述分析发现,现时的课程大致有四重涵义:一是制度意义的课程,指的是由课程理念与目标、课程标准与价值观、课程制度与管理、课程方案与设计、课程资源及开发、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模式与课程评价等所构成的课程理论体系综合体。持此观点的学者有阿普尔、泰勒、佐藤学、钟启泉等。二是学科意义的课程,指的是在学校指导下学生所学学科(包括学科群和单一学科课程)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这一观点的学者有斯宾塞、廖哲勋、王道俊、张传燧、张华等。三是文化意义的课程,指的是学校的核心文化载体,即学生从学校文化(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中的习得经验及其过程和意义。持此观点的学者有张楚廷、陈玉琨、刘旭东等???。四是生命意义的课程,尽管课程本身带有一定的社会本位倾向性,但课程主要还是人的生命活动。持此观点的有加里森、黄甫全等学者。

课程的上述四重涵义所指的重心各不相同:其一,基于“课程中心”的总体课程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中,课程展现的是其“宏观”概念。它关涉的主体包括国家与地方层面的课程决策与推动机构、课程理论专家和学者、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者及课程实施对象等。其二,基于“学科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知识体系展现的是课程的“中观”和“微观”含义:“中观”上指学校范围内的课程设计与设置、课堂教学、课程评价或教学反馈;“微观”上指的是学科群或具体的学科课程。这一体系关涉的主体主要是学校内的教师和学生。其三,基于“文化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内容是学校的核心文化载体,这一体系关涉的是课程内容体现怎样的课程文化,通过发展课程又能形成怎样的学校文化。其四,基于“生命意义”的课程体系建构。这一体系的中心是学生,该体系所关涉的是学校该准备含有什么样知识的课程以飨学生,教师需要何种教育理念、能力、素养以实施教学、激发学生,学校和教师该如何成为围绕学生核心主体的关键主体。

二、课堂概念展延

1. 课堂含义溯解

课堂一词亦可拆分使用。“课”作动词用,意为考核、督促;作名词用,意为有计划的分段教学。前文对此已有详述。“堂”在词典中的解释有 [1 ]:作名词用,指的是“正房”、“专为某种活动用的房屋”、“旧时官府中举行仪式、审讯案件的地方”等意;作量词用,指的是“用于分节的课程”;作形容词用,则表意为尊严感,“形容体面或气派大”。古文中讲“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孟子・梁惠王上》)、“吾见封之若堂者矣”(《礼记・檀弓》)中之“堂”即分别为其名词与形容词表意。可见,“课”“堂”二字合用,其大意为在某个体面的地方对某件事情或某个活动进行督促和检查。

古时课堂一词何时合用暂不作考,但依“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学记》)的学制系统设置,我们大抵可以推定课堂与课堂教学早已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塾、痒、序、学等教学实施机构所表明的正是古代教学的具体场合,其中自然蕴藏着“课堂”。然而古时对课堂这一词汇的疏解却十分鲜见。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 [1 ]这里课堂所指实际上是一种物理环境――地方、场所。有学者认为,课堂广义看是“只要能起到教育作用的地方”,狭义看是“班级授课制状态下的班级教学”,即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组成的、在规定时间和空间里的教学活动 [15 ]。此处狭义的理解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表述???基本一致:课堂即课堂教学;而此处广义的理解实际上并不存在,因为这是一种“无边界”的界说,也就是与其他任何事务的概念都会产生“冲突”,不具有特质性,不能将课堂与其他活动区分开来。也有学者将课堂作出三层界定 [16 ]:一是把课堂理解为教室(Classroom)???,是指学校教学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即作为教学环境;二是把课堂理解为学校的教学活动;三是把课堂理解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综合体,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多种教育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 课堂之“形”“质”内涵

实质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课堂概念的内涵亦不再禁囿于传统课堂的“物理性”标注或“环境说”注解而具有了动态的历时性;特别是当概念的析出立足于师生主体及其生命意义的视角时,其内涵则更为复杂。基于此,我们提出对课堂作一种“形”“质”的理解:“形”的课堂指的是一定教学组织形式下师生在一定时间内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活动的特殊场域;“质”的课堂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学习、发展身心的活动。无论是“形”的课堂还是“质”的课堂,它们都包含教师、学生、内容三个教学关键要素。另一方面,它们的指向也是一致的:“形”的课堂与“质”的课堂在目的性上是统一的,即让学生“获得身心发展”。我们认为,那种不能让学生“获得身心发展”的活动不能称之为真正意识上的课堂。“形”的课堂表征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方案)、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而“质”的课堂表征为课程设计、课程资源、教学交往、教学体验、生命尊重、个性发展等。在这个意义上讲,“形”是表象的,即课堂教学活动;“质”是内在的,即文化与生命的流动。“形”“质”统一于课堂。 课堂的上述“形”“质”理解突破了人们对“课堂教学”这一概念范畴的框束,直接将概念的触角和原点搭建在透过课堂教学表象的“形”而直通课堂教学内在的“质”的载体――关键主体(教师)和核心主体(学生)身上,即从教学主体的生命本义出发来理解课堂,并赋予课堂教学以更丰富的意义。这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整个生命” [17 ]的理念是吻合的。于此,课程与课堂在主体生命发展上便建立起一种鹄的同一的关系,而这一内隐关系恰恰是两者互动机理的基础。

三、课程与课堂的互动机理

无论是制度意义、学科意义的课程还是文化意义、生命意义的课程,其根本旨向还是为了学生,离开了教学中的师生,课程的任何意义都将不复存在。同样,无论是“形”的课堂还是“质”的课堂,缺乏对人生命的关照、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亦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课程与课堂都因为学生而存在,“一切为了学生”成了课程与课堂互动的共同前提和指针,这也是课程与课堂能够也必然互动的基础。

1. 课程走进课堂、施于课堂并引领课堂

课程走进课堂、施于课堂,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过程机制:将静态的制度课程、文本课程引入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即将课程设计、内容、资源、评价融进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目标、内容、评价等过程和活动当中,特别是让“外围”课程主体(课程制定者、推动者,课程专家、学者,课程理论与实践人员,校长,教学委员会等)的集体智慧和意志集中在师生教学主体(即课程核心主体)身上并通过教学主体而显现出来(图1)。

课程,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只能走向课堂。理念化、制度化、文本化的课程若不走进课堂,不与课堂中的教学主体产生“链接”,不成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其“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 [18 ],那就不能实现课程的动态化、实践化和行为化。课程仍停留在我们前文所讲的课程四重涵义中的第一层涵义,仍然是游离于“人”之外的“它者”的存在,是“静止”的、没有生命力的课程,是意识形态化的课程。因此,走进课堂是课程的唯一选择。

课程施于课堂,课程走进课堂,就其实质而言,两者是一回事。课程走进课堂是将先进的理念、文本、体系“请”进课堂,“武装”师生的头脑;课程施于课堂则是将理念、文本、体系付之于课堂教学实践,让静态的课程变成动态的活动课程、实践课程,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时获取教学主体对课程理念、文本及其体系的反馈和建构效应。当前,我国文本的课程形态正在朝着实践的课程形态转变,“课程的理念、理想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得以实现” [19 ]。如果课改思想不落实到课堂,不能让课堂教学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即使再完美的课程方案,也只能止步于美好的设想而已” [20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课堂不仅是课程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更是检验课程是否真正具有引领教学实践的“实验场”。

课程引领课堂,体现了课程本身的目的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人们对未来人才成长的美好期待。课程之所以能够引领课堂,首先是因为它是基于历史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而描绘而成的“蓝图”并体现于文本;其次是因为课程在课堂这一特殊场域中经历了与教学实践的相互作用并不断完善,既有实践针对性,又有学科发展性;再次,课程在施于课堂的进程中,能够带动课堂生活的重构及课堂文化的创新;此外,课程的根本旨意是为人的,为人格健全的人,为全面发展的人,课程所关照的除了发展知识、技能以外,同样关注个体成长的群体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生命意识等,在更高的层面上还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互动和谐。因此,基于历史与现实实践的课程是可以且能够引领课堂的。

2. 课堂选择课程、检验课程并发展课程

尽管制度性、文本性课程一旦制定并付诸实施,在短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引领性,然而,课程本身并不是放之于任何课堂而皆准的准绳,尤其是对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教育实情而言。而且,在各类课程特别是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实验课程等的开展过程中,教学主体由于其主观能动性也在客观上不停地自主建构、反思重构并发展着课程。

课堂无处不在,且形式多种多样,这就在事实上呼唤课程的多样性,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课程。虽然理想的课程寄托了人们的期望,但不同学科的课堂仍需对其进行“筛查”,以求彼此调适和谐,这就是从实际出发,“以追求合适为境界” [21 ],毕竟合适的才是高效的。对合适的追求,选择合适的课程,所反映的其实也是在尊重差异,尊重师资水平的差异,尊重学生性情的差异,尊重地域教学资源的差异;同时,这也是基于课堂本身的多样化、层次性和复杂性的考量。

课堂对课程选择的同时伴随着对课程的检验,这是一个“选择―检验―再选择”的过程(图2),其重心在课堂中的“检验”。以学科课程为例,各类课程首先经过初步的“规定性选择”(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定性课程,如语文、数学等)和“开放性选择”(学校、学生、教师自主选择的课程,如一些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然后进入课堂并进行阶段性的教学实践。各类课程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进行中及教学的一段时期内接受着不同方面的检验,包括课程理念的转变程度、课程目标的达成与否、课程结构的调整状况、课程内容的更新效用、课程实施的手段方式、课程评价的全面多元等。各相关课程主体包括课堂中的教学主体将参照课程标准,依据课程功能的转变情况,并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来对“规定性课程”和“开放性课程”进行再评估,将课程的不合理成分进行劣汰,对优质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或做再度开发。课堂对课程的汰劣择优检验能极大提高课程的课堂适应力和生命力,也同时在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课堂发展课程主要有两大方面:其一是课程(包括制度的、学科的、活动的、实验的课程等)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接受时间和效用的检验才能不断丰富、调适、完善,去伪存真,得到“真”发展;其二是只有课堂中的教学主体最直接地体验并发展着课程,他们是课程发展的中坚力量,当然也最有资格对课程的发展状况作出回应和评判。课堂发展课程既有课堂生态系统内的自组织的一面,又有这个系统外不同课程主体的“外铄性”的一面,但都是为了课程与课堂的和谐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四、课程与课堂关系之价值关涉

1. 概念析出的逻辑关系考量

如前所述,课程概念的析出大都源于制度、学科、知识论的视角,从学校、社会发展本位出发对学生提出规定性的目的预设和目标期待。这从课程制定者和制度性、学科性课程的立场来说并无不妥,而且也是合理的诉求。但如果我们将关注的重心放在学生如何更有效地理解课程掌握知识、教师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课程教授知识,而不是引导教学主体关注谁的知识、知识来源于哪、知识何以传承等问题,那么概念内涵的析出就很可能掉进带有“国家基准”的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的框束,远离课堂中的教学实践生活,远离教学主体的探究和创新原动力,从而失去课程的内在生命性。概念的起始一旦理想化甚或意识形态化,则概念的内涵就会是“静态”的、僵化的,就会缺乏生成性和包容性。正是基于以上省察,我们遂根据课程的不同“立场”对其概念进行了分类阐释,也进一步对课程的所指与能指进行了适性范围澄明,以期在与课堂概念的比照中找到彼此内涵的交叉点及概念生发的共同立场。

课堂概念的“传统”注释并不如课程那样丰富,鲜有可考。不过,值得指出的是,课堂概念在古时的理解就存在有一种“神性”,如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堂”“作形容词用,则表意为尊严感”。由于这种“神性”来自于人,课堂中活动的人,因此,课堂也就具有了动态性,亦如上文作出的“在某个体面的地方对某件事情或某个活动进行督促和检查”的解说。随着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人们对课堂的理解超出了静态的“教室”和动态的“活动”的“两分法”而从教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视野来进行探讨,虽然这些视野中的探讨并没能让新时期课堂教学体系的概念形成建构。然而,课程走进课堂、融于课堂确是不争的事实,课程的客观存在,多层次、多立场、“动”“静”结合的课程观亟须与之对等的课堂实践观来因应,以规避理论在指导实践时的不适以及教学中对于理论及其体系的误用。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既关照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实施样态的课堂的“形”的概念,又给出了对于课程文化和“生本”课程所赋予教学主体以“流动的生命意义”的课堂的“质”理解。

课程与课堂的上述逻辑比照,有利于彼此概念体系的理清及双方互动机理的融通,不但为学校、教师、学生选择课程、体验课程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实践指南(特别是教学主体对“形”“质”两个维度的课堂把握而言),也为课程瞄准课堂而甄善文本、开发资源、完善体系及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提供了可“放矢之的”,还为广大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者呈现了一种比照意义下的课程与教学分析框架。

2. 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理性主张

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我们究竟该改课程与教学的哪些方面?如何让课程更好地走进课堂、引领课堂?如何让课程与课堂产生“共振”而带来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科学地选择课程、检验课程并有效地发展课程?课程与课堂之间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分,在目的上还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但并不是所有类型的课程都会走进同一个或同一类课堂,也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需要所有类型的课程,更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只需要某一类课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多类型多层次的“新课程”层出不穷,但若不理清实践过程中的课程与课堂的关系,胡乱、想当然或自以为然地将本不适于某种课堂的课程套用于该课堂之中,“牛笼不对马嘴”,恐怕产生的效果绝不止于“教育规模不经济”,而更可能是与宏大的教育鹄南辕北辙了。

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与教学改革仍在深化调整之中,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将课程的“蓝图”、计划、框架、方案运用到课堂之中,并通过课堂情境中的师生共同“演绎”来发挥其功能,打破“课改虽好,课堂依旧”、“穿新鞋走老路” [22 ]等怪现象,促进教学体系“整体性地重建” [23 ],这不仅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基于课堂教学实践合理行为基础上的实践理性问题。对于教育实践工作或教育理论研究而言,一种本然和应然的视角就是“从课程转移到课堂(教学),从课程决策者、课程设计者、教材编写者转向课程实施者即师生” [24 ]。很显然,这关乎课程与课堂的互动机理,关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

3. 课程与课堂互动的“教学生命”立场

课程与课堂的关系若不理顺,就找不准双方互动的基点;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课程不适应课堂,课堂也拒斥课程。“十年课改,基本失败” [25 ]的震撼结论表明,问题的症结即在于没有真正地认识教师和学生及其功能和地位,并将课程与教学两大范畴体系生硬地割裂开来。我们将新的课程体系放在课堂这架“天平”左端的时候,或许没想到天平的右端早已承载着教学体系,何况一端的某些“砝码”还源自另一端(图3);我们在赋予师生以课程主体身份的时候,或许以为他们教学主体的身份就会自动“卸妆”;我们在遵循从左至右将课程推进课堂的逻辑的时候,或许没想到同样在课堂场域内存在着“广大师生对某些片面、偏激的所谓‘新课改理念’的自发纠偏” [22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在单向地自上而下地要求教师和学生怎么做、做什么而“选择性地”忽略了他们本来就是“天平”的支点,是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原动力和最鲜活的生命力,忽略了他们本身即作为一定意义上的课程以及课程建构者和课程建设者的角色。倘如此,失去了对课堂主体的应然尊重与关照,也就失去了课程与课堂互动的关系支点,课程与课堂只能是“两张皮”???的存在。

课程与课堂能够互动的根基恰恰就在于课程与课堂两类体系中存在着共同的“教学生命主体”――教师和学生。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既作为“课程人”又作为“课堂中的人”将课程与课堂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并发挥着实质的作用:只要师生的观念和行为没有改善,再好的课程也只是理想;另一方面,在课程与课堂交织的教学生活中,教师和学生既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在不断地实践着自身的“双主体”(课程主体和教学主体的同一)价值,完善着各自的生命意义。“一个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受尊重,有信心,从而保证其内心的自由,让生命充分地敞开、表现和绽放。” [26 ]所以,是教学中的生命主体成就了课程与课堂的互动,让课程走进课堂,让“蓝图”落到实处;又让课堂孕育课程,让生命发展课程。 关注课程,聚焦课堂,让课程融于一种真正的课堂生活,让课堂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课程,如此,鲜活的主体生命才能绽放,教学相长才能顺理成章;与此相向,课程走进课堂同样要面对课堂对课程的审慎批判,因为课堂在筛查、抉择并践行课程的过程中,课堂会产生对课程的一种批判性互动。课堂生活的真正价值,也就存在于这种对课程的理性审视和对课堂生活的批判态度之中。由此,正确认识课程与课堂之相依相向关系,恰当理解并把握两者之良性互动机理,有助于消除当前我国教学改革中形上理论与实践操演的阻隔,有助于弥合先进理念与课堂教学的不适现状,从而更有效地导引下一步我国教学改革的应然走向。

注 释:

① 孔颖达注疏《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谓“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判”。将“课程”喻作“寝庙”,寓宏大事业。参见顾明远.教育大词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57.

② 指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的颁布为标志的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③ 这些文献如1979年上海师范大学编写的《教育学》,1981年戴伯韬在《课程・教材・教法》上发表的《论研究学校课程的重要性》,1984年董远骞、张定璋及裴文敏合著的《教学论》,1988年瞿葆奎主编的《课程与教材》,1985年王策三著的《教学论稿》,1986年吴杰出版的《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1989年陈侠著的《课程论》,1991年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1993年李定仁主编的《教育思想发展史略》,1996年施良方著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1996年靳玉乐著的《潜在课程论》等。参见刘旭东.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2-17.此外,我国台湾的林本、香港的李子健以及大陆的李臣之、郝德永、张廷凯等人对课程概念亦有相关表述,此不一一列举。

④ 这六种定义为: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参见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7.

⑤ 这一定义有四个基本概念和四层含义。四个基本概念指的是“教育结果”、“预期”、“重新结构化”、“序列”。四层含义:第一层是课程来自于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要求及人类知识体系;第二层是课程生成于教育活动之前而实现于教育活动之中;第三层是课程渗透着教育主体的能动性;第四层是课程既表征了教育主体的行为,又表征了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媒体。参见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9-100.

⑥ 这些趋势有: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这一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并重;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参见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1-72.

⑦ “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从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综合,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参见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戚业国.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5.

⑧ “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参见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3.

⑨ 课程与教学活动、考试活动和学校教育管理活动共同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子系统。“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学生获得的全部经验,或者说,课程是学生从学校文化中的全部习得。我们又称之为总课程。”“课程或总课程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部分组成。显性课程即由一定的教学计划安排、与一定的学科相联系并由教师教授或指导的学习内容,这就是传统的课程,我们又称之为具体课程的综合。”“隐性课程则是非传统课程,它并不见诸于教学计划,亦不一定与学科相联系,且非直接由教师所教授,而是学生通过学校文化的其他部分所习得的内容。”参见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6.

⑩ 王道俊将广义课程定义为“所有科目的总和”,较之于钟启泉、陈玉昆、张传燧、皇甫全等的“广义课程”而言,实际上是比较“狭义”的。王谈到的只是“学科性”课程,即学科群。

??? 根据前文论述,在谈及文化和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时,阿普尔、钟启泉认为课程概念涵盖“潜移默化的标准与价值观”与“潜在课程”的观点。另外,佐藤学、陈玉琨、施良方、张华也分别持有一定的“经验说”:课程是“学习经验的履历”、“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课堂教学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参见吴庆麟.国际教育百科全书[K].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568.

??? 《现代汉英词典》将“课堂”译为classroom或schoolroom。参见外研社.现代汉英词典[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508. 同样《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将classroom译为“教室”,不过其英文注释为room where a class is taught,此中class意为“(学生的)班;级;课”。参见外研社.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04. 笔者以为,按照“room where a class is taught”的英文注解,room既为可数又为不可数名词,那么注释可译为“某班(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空间”,这就表达了两种概念:教室与课堂(即作为一抽象名词指称)。文中“把课堂理解为教室(Classroom)是对课堂“物理场域”的静态理解,也是对课堂的一种简单日常口语指称。 ??? 崔允t教授在谈“教学现在何处”时指出,“十年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证据表明,新课程所倡导的先进理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认同,但先进的理念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两张皮’现象不是存在,而是十分严重。”参见崔允t.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J].基础教育课程,2011(12):25-32.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76,177,776,1327, 776.

[2]吕 达.独木桥?阳光道?――未来中小学课程面面观[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3.

[3]黄甫全.关于教学、课程等几个术语含义的中外比较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1993(7):54-57.

[4]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1.

[5]刘旭东.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8.

[6]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54.

[7]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1.

[8]钟启泉.课程概念与课程研究――与日本佐藤三郎教授的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2(12):3-6.

[9]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

[10]Jim Garrison. Curriculum,Critical Common-Sensism,Scholasticism,and the Growth of Democratic Character[J].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2005(24):182-184.

[1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27.

[12]Michael W. Apple. Knowledge Reproduction,Contestation,and Curriculum:An Essay in Self-Criticism[J].Interchange,1981(12):33-36.

[13][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 康,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

[14][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0.

[15]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9-10.

[16]王 鉴.课堂研究引论[J].教育研究,2003(6):79-84.

[17]钟启泉,崔允t,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8.

[18]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6):11-16.

[19]张建琼.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5:3.

[20]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摘要.

[21]杨启亮.追求合适: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同”与“异”[J].当代教育科学,2006(21):3-6.

[22]郭 华.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0(1):3-11.

[23]丁念金.重建教学体系:一种必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1):51-57.

[24]张传燧.课堂比课程更重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2):封二.

[25]查有梁.十年新课程改革的统计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2(11):5-15.

[26]冯君莲,魏 珊.论教学民主及其实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128-13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
发布时间:2023-04-13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是平面向量的基础内容,一方面它是将向量作为工具加以运用的前提,另一方面它也为后续的空间向量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掌握平面向量的概念与线性运算的基础知识、基本题型、基本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
电子政务的理念及其全球发展概况(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26
一个国家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其城市发展的进程中。21世纪,中国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和中国城市的迅速崛起,使中国城市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陷入全方位的竞争。全球性电子政府的发展,使得中国城市电子政府不仅面临着国内的相互竞争,同样面临着......
关于职业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发布时间:2022-08-19
" 论文摘要:针对职业能力、职业行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等术语使用混乱的现象,分析了能力、职业能力、职业行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概念及内涵,厘清了其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为如何理解职业能力及其相关概念提供建议。 ......
高尔夫绿地的概念及其地位与特色
发布时间:2023-05-29
摘要:高尔夫绿地是高尔夫球场的载体和存在形式,是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通过比较高尔夫球场与城市综合性市政公园占地面积、绿地率及绿化三维量等指标,分析高尔夫绿地在现代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类型与地位,对高尔夫绿地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对高尔夫绿地的特色进行评议。认为不能因为高尔夫球场的用地性质、管理难度及某些高尔夫球场的违规用地和滥用水资源等负面因素而否认高尔夫绿地。把高尔夫绿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中进行规划.........
虚拟制造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13-12-14
虚拟制造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其应用 摘要:阐述了虚拟制造产生的背景、定义、特点和分类,并对它的应用和前景作了探讨.关键词:虚拟制造;先进制造模式;数字化模型1 前言 制造业为了在竞......
试述地方文献概念及其“宽窄度”标准
发布时间:2023-07-27
试述地方文献概念及其“宽窄度”标准 试述地方文献概念及其“宽窄度”标准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试述地方文献概念及其“宽窄度”标准 在谈地......
大学经济责任: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23-05-09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大学规模的扩大、大学经济功能的增强,大学受托经营和管理的公共资源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为提高大学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确保公共资源价值保值和增值,大学必须承担相对应的经济责任(Accountabili......
远程职业教育概念辨析及其发展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12
【摘 要】 远程职业教育作为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交叉融合的产物,缺乏一个明确定义,这会带来概念混用、内涵与外延不对应、学科间交流不畅等问题。本研究在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概念与本质属性分析的基础上,遵循社会科学概念提出条件和......
论国际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构成(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6
【论文摘要】 一般而言,国际法是与国内法相对的法律体系,由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三大分支所构成。为深入剖析国际法的内涵、外延及其体系构成,本文首先对国际法体系的内部构成及其与国内法体系之间的关系,在现有理论和实践......
论国际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构成.(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05
【论文摘要】 一般而言,国际法是与国内法相对的法律体系,由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三大分支所构成。为深入剖析国际法的内涵、外延及其体系构成,本文首先对国际法体系的内部构成及其与国内法体系之间的关系,在现有理论和实践......
自由与自我:康德的自由概念及其批判
发布时间:2023-06-09
摘要:自由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关键概念,康德主要通过道德法则来论证自由,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根据,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根据。自由意味着按照我自己设定的律令行动,自由即自律。共同体主义者的叙事式的自我观把自我视为在某种程......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发布时间:2023-04-22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题目】微博微信传播中的伦理规范研究【第一章】微平台传播中的伦理问题探究绪论【第二章】【3.1】微传播谣言泛滥程度严重【3.2-3.3】微传播中网络暴力与隐私泄露【3.4-3.5】微传播低俗文化与违规广告【第四章】微传播伦理失范的主要原因【第五章】微传播伦理失范行为的规制【结语/参考文献】微传播平台伦理控制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本章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和.........
“第三者介入”的概念及因其引起的离婚纠纷的处理
发布时间:2013-12-19
“第三者介入”的概念及因其引起的离婚纠纷的处理 “第三者介入”的概念及因其引起的离婚纠纷的处理 “第三者介入”的概念及因其引起的离婚纠纷的处理 各地法院受理因第三者介入而引起的离婚纠纷......
浅析国际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构成(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09
【论文摘要】一般而言,国际法是与国内法相对的法律体系,由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三大分支所构成。为深入剖析国际法的内涵、外延及其体系构成,本文首先对国际法体系的内部构成及其与国内法体系之间的关系,在现有理论和实践的......
民法上“所有权”概念的两个隐喻及其解读
发布时间:2022-11-18
民法上“所有权”概念的两个隐喻及其解读 民法上“所有权”概念的两个隐喻及其解读 民法上“所有权”概念的两个隐喻及其解读 「内容提要」大陆法系“所有权”概念的产生具有两个重要的隐喻:一是......
绿色化学的概念及其对环境生活的改变
发布时间:2016-05-23
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和溶剂,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绿色化学对生活环境变化探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随着化学在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
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及其实践概念
发布时间:2023-01-14
" [摘 要] 实践哲学的现代复兴是在哲学普遍危机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实践哲学不仅指示了哲学的出路,还体现了它的根本性质。要确立实践哲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地位,首先要明确规定“实践”概念的哲学含义。实践不同于生产劳动,它涉及人生的意义......
小概率事件原理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3-02-17
小概率事件原理及其应用 摘要:小概率事件原理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基本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小概率原理及其......
论大学生自我概念危机
发布时间:2023-07-24
面临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变,大学生自我概念危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自我概念作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其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出现原因也多种多样。家庭、社会、个人只有三位一体,全面营造适宜成长的环境......
关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廓清及实践对策
发布时间:2023-02-22
" 论文摘要: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办学模式,但对高职素质教育目标的设定还不够清晰,对高职教育“高等性”属性的认识还存在分歧,缺乏有力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文章在分析我国高职......
善借“前”概念构建“新”概念
发布时间:2019-10-09
本文论述教师要善于借用“前”概念,引领学生合理转变,对其展开纠正、厘清和整合,通过合理的概念转换,最终实现对“新”概念的正确构建。【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构建“前”概念教学方式【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A-0048-0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新概念之前,大多数学生其实已经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些认识是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这些看法有对有错,.........
浅谈商事流质契约的概念及其意义(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 上市流质契约 营业质 立法困惑 论文摘要 商事流质契约是在商事活动中订立的流质契约,它与民事流质契约相对应。本文探讨了立法上普遍承认商事流质契约原因和理由,提出了在我国目前民商立法体制大的背景下出现的困惑。 ......
清代“文字狱”及其对司法活动的冲击
发布时间:2022-08-03
我国封建社会文字狱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秦始皇焚书坑儒可谓最大的文字狱焚烧大量儒家经典典籍,导致许多典籍失传,秦始皇还亲自圈定了460余人活埋于咸阳。汉朝的杨挥因为写了《报孙会宗书》讽刺朝政而被腰斩,也属于典型的文字狱。......
“反电动势”概念教学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3-04-09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物理》选修3-2中第四章《电磁感应》第四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中新增了“反电动势”的概念,编者新增该内容的意图何在,仅是像教材所说的将其看成是前面所学知识的一道综合练习题吗?如此教学我发......
有关量子计算机的概念原理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3-01-29
1引言 在人类己经跨入21世纪之际,信息技术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人们意识到如果在技术上遵循摩尔定律,那么硅片上的集成电路最终将会缩小到一点,那些独立的元件不会比几个原子更大,这就导致了新问题的出现.因为在原子级别支配着电路的......
犯罪心理及其测试技术概述
发布时间:2023-02-16
一、犯罪心理学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犯罪心理学最早可以追溯到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提出的“天生犯罪人”理论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董仲舒提出的“性三品”说等等。其实我国古代对犯罪心理研究比较早,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作为古......
用符号以外的生活语言讲清数学概念
发布时间:2023-03-27
在老师的工作中,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并且被不断赋予时代意义,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探究生活语言讲清数学概念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其中克服照本宣科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通过这个话题,结合高等数......
计算机理论探析计算机网络中服务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3-02-01
以下为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的:“计算机理论探析计算机网络中服务的概念”,敬请关注!!计算机理论探析计算机网络中服务的概念由系统管理员管理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和只有一台或几台孤立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环境的主要区别是服务。这种只有......
动物喻人的概念隐喻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要:人与动物属不同的概念范畴,却一直持有历久而深刻的关系。随着人们逐渐对动物的形象、习性等的了解,人们发现动物的形象和一些本质的特征与人类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存在相似之处,于是人们将这些相似性映射到人的身上,实现了不同......
“互联网+”概念下的教育图书出版创新
发布时间:2023-03-23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青春如画》在“互联网+”的概念下,通过“微阅读+微电影,纸质书+数字化”的模式,尝试多渠道挖掘、整合内容资源,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积极探索教育图书出版创新提供了参考。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图书;纸质书;微阅读“互联网+”,在2015年两会上被纳入国家战略,其后各行各业掀起了一股“互联网+”的热潮。“互联网+”,教育,更是颠覆了以往传统教育的各个方面。在教育形式多媒体化、.........
大型压缩机振动及噪音分析概述
发布时间:2023-01-22
大型压缩机振动及噪音分析概述 引言 压缩机是用于压缩气体提高气体压力的机械,压缩机的用途十分广泛,遍及了工业、农业、国防、化工等各个领域。压缩机有很多种类,常用的有离心式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等。 随着技术......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互动课堂浅谈
发布时间:2013-12-19
"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互动 师道尊严 论文摘要:面对新课标的呼声,几十年甚至可以说几千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填鸭式”、“满堂灌”的陈旧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代羊等学子的需求,应彻底改变。中学语文新课标中所提倡的“互动......
论欺诈和广告欺诈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10
经济欺诈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已成为阻碍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黑色幽灵”、为了有效地打击包括广告欺诈在内的经济欺诈行为,必须首先弄清楚它们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本文拟就欺诈和广告欺诈概念及其构成要件进行分析,以求教于同行......
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及其应用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05
摘要: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是指企业以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依托移动通信网络,并结合传统互联网开展的互动营销活动。以移动终端作为载体,在网络基础上形成的营销,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与个性化等特点。文章针对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以......
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基于地方志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2-10-31
【内容提要】本文以地方志为基本资料进行考察,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广义的“奢靡”观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界定:一、某事项的花费超过该事项的基本需要。二、某些不正当、不应有的消费项目与活动。三、某消费与个人(或部分人)的收入不相称。......
病程细分概念的提出及其在药品营销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3-12-17
以下是YJBYS求职网与您分享的一篇关于病程细分概念的提出及其在药品营销中的运用的市场营销毕业论文,欢迎浏览! 摘要:由于药品本身的特殊性,常用的地理、人口、心理和行为四大细分变量在药品营销策划中往往作用有限,精确度也不够。所......
分工概念的再界定及其与产业组织演进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7-09
[摘 要] 对分工概念再界定,意在指出分工在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而非单纯的技术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分 工在组织演进中的重要作用在于:组织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作用平台;分工是组织的基础,也是组织变动的原 ......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概念及其生成根源
发布时间:2023-02-12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包括两个层面:本质层面和功能层面。本质层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选择、引导主要方向和重要方面;功能层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涵盖了以上两......
历史维度中“市民社会”概念的研究路径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2-07-26
摘要:“市民社会”是早期马克思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解决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的切入点,是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关键。但长期以来,这一概念被有意无意忽视,或者直接被“资本主义”取代。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望月清司以文本为原点,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得出“市民社会”概念是串起马克思关于“共同体”―“市民社会”―“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认识,是理解和预测“社会主义”―“共产主.........
论计算机网络中服务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3-01-18
论计算机网络中服务的概念 论计算机网络中服务的概念 论计算机网络中服务的概念 摘要: 由系统管理员管理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和只有一台或几台孤立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环境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服务!这种只有......
试论海德格尔元存在论概念的出现及其意义1
发布时间:2022-11-22
试论海德格尔元存在论概念的出现及其意义方向红中山大学哲学系,广州510275元存在论(Metontologie),是对基础存在论的翻转,与后者一起构成完整的形而上学。元存在论的主题是存在者整体。存在者整体具有两个方面的引导功能:一方面引导海德格尔将无从世界或存在者整体上剥离出来并与存在等同,引导他第一次提出“存在论差异”问题并对其作出明确规定,引导他对自由作出新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导他认识到形而上学.........
动画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的穿插作用
发布时间:2022-10-24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近年来,多媒体技术正在初中课堂得到普及化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课堂的面貌.多媒体技术在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增强知识直观性,加快课堂知识更新节奏,增进师生间互动,提高学生兴趣等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摘要概念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地理概念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在学为中心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w我们可.........
DRV8832电机驱动芯片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3-06-17
摘 要:DRV8832是一种针对电池供电的玩具、打印机和其他低电压供电的集成电机驱动芯片,驱动器具有一个H型桥,可驱动一个直流电机或一个单相步进电机的绕组。文中介绍了该芯片的特点、引脚功能和工作原理。并给出了一种基于DRV8832和......
其它工学论文电力发动机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3-01-10
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了“其它工学论文电力发动机及其应用”其它工学论文电力发动机及其应用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其它工学论文电力发动机及其应用”,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
论欺诈和广告欺诈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2)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9-02
结合欺诈行为的一般概念,吸收上述美国学者及联邦贸易委员会给广告欺诈所下定义的优点,我们可以给广告欺诈下这样的定义:广告欺诈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在广告活动中,故意制造商品、服务的假相,或者隐瞒事实真相,可能使......
浅谈小概率事件原理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 要小概率事件原理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1个简单、基本而颇有实用意义的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首先我们对小概率事件(又称极值事件......
公共管理学及与行政管理学的概念关系
发布时间:2023-04-18
中国的行政学、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这几个词实际是一样的。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公共管理学及与行政管理学的概念关系,希.........
深入理解“商品”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3-03-15
“商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研究经济必须从商品入手,因此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商品”这个概念是非常必要的,更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当前,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使许多经济现象的发生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让人难以分清哪些东......
道教地理学概念再辨
发布时间:2023-06-14
摘要:道教与地理学联系之广、结合程度之密切在其他宗教极为罕见,可从道教的地理学、地理学的道教、道教与地理学三个角度出发进行辨析,本文从地理学的道教、道教与地理学两个视角对道教地理学概念作进一步辨析。 关键词:人文地理......
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基于地方志的考察(2)
发布时间:2023-01-28
(四)是就消费者的心理与消费项目、某些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言,前者是指消费者竭力追求攀比、与他人相竞,热衷于浮夸炫耀;后者是指某事项仪式诡异繁琐。 另外,事项本身虽属必要,但其仪式不合情理或过于繁琐复杂,也被视为风气奢侈......
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基于地方志的考察(3)
发布时间:2014-01-17
二 明清人奢靡观念的演变 近年来学者们经常论及明清奢靡现象的盛衰与扩展,注重分析其在时空方面的变化,但却忽略对奢靡观念这一问题发展变化的深层次考察。正因为从地方志来谈奢靡观念者绝少,故对这一观念变化的考察更为罕见(注:参......
浅析劳动法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2-10-29
一、引言 劳动法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把劳动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使其了解法律,增强法律意识,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并且,要求法学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真正需求,加深其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步......
介词框架“在……之上”概念整合机制及语法化考察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介词框架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次很高,分布率也非常高的一种框式结构,其形成经历了长时间的历时演变,介词框架的形式和意义形成符合认知语义学中概念整合的机制,通过对“在……之上”语法化轨迹的阐释,以此为线索例证前领式“......
利用概念图促进《计算机基础》的理论学习
发布时间:2023-04-23
《计算机基础》是卫生类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程。然而其理论知识覆盖面广,仅靠讲授学生经常会觉得茫然,不知道从何入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利用概念图来描述该课程中关键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介绍了概念图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作用,经过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并进行研讨与反思,从而探索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模式。概念图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随着信.........
社区公共管理互动机制探析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关键词:社区公共管理 政府公共管理 社会公共管理 互动机制 论文摘要: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政府在职能上日趋“掌舵”而非“划桨”,社区公共管理,作为公共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受到学者的认同与......
信息素养概念比较及培养
发布时间:2023-06-20
信息素养概念比较及培养 信息素养概念比较及培养 信息素养概念比较及培养 摘 要 信息时代呼唤信息素养,本文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出发,分析归纳了信息素养定义的三个方面,并从这三方面基本技能、思考技能和个人素......
函数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3-02-15
摘 要:函数概念是整个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后续整个数学学习的基础。函数又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在数学的各个领域里经常用到。 关键词:函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 函数概念这节课,是初中......
长城学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发布时间:2023-05-26
长城学是随着长城 研究 事业不断深入而初建的一门新兴学科。从长城学的提出,到进行系统的 理论 研究,说明长城学的 社会 地位有所提高。但因研究长城学的理论 问题 ,近几年才刚刚起步探讨,如何从促进社会 科学 的 发展 和社会进步......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政治互动性教学
发布时间:2023-01-05
【摘 要】 高中政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政治时,要重视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真正的理解政治,愿意自主的思考政治,在学习中提高政治水平。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高中;政治;互动性教学 传统的政治教学情况常常......
效益审计理念及其实现途径
发布时间:2013-12-18
我国效益审计的实践和 理论 探讨,从1983年国家审计机关设立时就开始了,但其真正的拓展、深入是近几年的事情。如何 科学 把握效益审计理念,寻找效益审计在我国当前 经济 、 政治 环境下的实现途径,从而深化管理监督、管理控制是个......
电子证据的概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司法制度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前言:信息时代变革的节奏是前所未有的,信息的存在与取得方式的飞跃使证据学研究乃至证据立法面临诸多考验。在证据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依托的电子数据在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以新的形态出现......
分析计算机网络中服务的概念
发布时间:2013-12-18
分析计算机网络中服务的概念 分析计算机网络中服务的概念 分析计算机网络中服务的概念 文 章 来 源 自 教育网 摘要: 由系统管理员管理的结构化计算机环境和只有一台或几台孤立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环境的主要区别是服务。......
概念的限制
发布时间:2022-08-03
为了使语句更加具体明确,人们常常在一些语词之上增添修饰限制的成分,这种方法,在语言中属于修辞,在逻辑中称为限制。传统逻辑对限制方法已有一定的研究,它将限制定义为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由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过......
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
发布时间:2022-11-08
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 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 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 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奠定了西方传统政治价值观的基础。阿伦特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即劳动的动物)颠覆了这一......
教育评价及相关概念之辨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 提要 本文针对教育评价相关关系不清的总是从多角度对此进行了辨析,并对教育评价学科群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教育测验 教育测量 教育评价 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60 年代兴盛于西方世界并传......
智利天文台拍到“人脸”星云,轮廓清晰可见等
发布时间:2014-01-24
智利天文台拍到“人脸”星云,轮廓清晰可见等 智利天文台拍到“人脸”星云,轮廓清晰可见日前,智利拉斯拉天文台的太空望远镜拍摄到了一张气体云中的“人脸”。据报道,出现“人脸”的区域以智利获诺贝尔奖的著名女诗人名字命名,被称为“......
试论社会治理模式及其实施理念
发布时间:2023-02-05
摘 要:政府部门作为管理者的形象深深植根于普通社会公众的心中,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和公众的紧密关系,在新时期,社会治理模式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大方向,政府的管理职能正在开始向社会治理转型,能否成功实现这......
社区治理理念创新及其技术实践
发布时间:2023-06-23
摘要: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它是理念、过程和技术的统一。“以居民为中心”的理念有着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很好地契合了现代社区治理的要求。在该理念指导下的社区治理是赋权增能的自主行动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是居民主体性的彰显;核心是把社区公共事务的决定权和行动权完全向居民开放;目的是促进人的良善发展。社会工作技术是从理念到行动的转换媒介,“开放空间会议+”技术体系有效充当了转换介质,使得基层协商有效运转.........
清前期财政概述
发布时间:2022-12-23
" 一、 财务行政机构和高度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 (一)中央和地方的财务行政机构 清朝前期仍沿设户部总司国家财政,管理全国疆土、田亩、户口、财赋收支及相关政令。主管官员为尚书及左、右侍郎,均满、汉各一人;间以亲王、大学士兼理部......
构建高校领导班子清正清廉动力机制
发布时间:2023-03-06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高校腐败现象仍然屡禁不止,违规违纪问题层出不穷。分析其成因,找到解决之策,需要结合高校的独特环境和工作实际,把握高校领导干部、领导班子的思想状......
线性规划及其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2023-03-08
线性规划及其发展概况 摘要 本文初步阐述了线性规划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发展概述,以及线性规划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意义.以科学发展观的立场看线性规......
试论教育管理活动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04
" 【论文摘要】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对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个人或群体。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要发挥影响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力和相应的能力和知识。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是人,但有时也指物。教育管理活动主客......
水产养殖技术的概念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3-07-13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部分地区水环境的恶化。因此,大力推广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已成为当下的要务。1.基本概念(1)养殖原理水产生态养殖的基本条件是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系统,强调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采用改造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来预防和控制养殖病害,从而提高养殖生物自身健康状况,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生态养殖与人工养殖的主要区别在于“共生互补”,自然界物质循.........
试析聚众斗殴罪的概念及其基本犯罪构成_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 聚众斗殴罪是指组织、策划、指挥众人斗殴或积极参加聚众斗殴的行为。本罪的直接客体是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是公共秩序,次要客体是公民人身权利;本罪客观方面需具有“聚众”和“斗殴”行为,应注意对“聚众”的理解;本罪的......
商业贿赂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发布时间:2023-06-18
[摘 要]在本文中试以维护公平竞争为目的,依据现行相关立法并结合国情,从理论上对商业贿赂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作出分析。 [关键词]商业贿赂;概念;构成要件 商业贿赂破坏了正常的交易秩序及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了我国经济的......
怎样理解绿色经济概念?
发布时间:2023-01-19
编者按 我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并提出了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等具体部署。本文作者对绿色经济概念进行梳理和辨析,并提出了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政策。本......
分析高中地理易混概念
发布时间:2022-11-30
论文是指对一个专题或者一篇文章。一个知识点进行研究的文章,他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又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
计算机谍软件的来源、清除方法及其预防对策
发布时间:2023-07-12
计算机谍软件的来源、清除方法及其预防对策 计算机谍软件的来源、清除方法及其预防对策 计算机谍软件的来源、清除方法及其预防对策 关键词:间谍软件;病毒;安全 摘 要:间谍软件从出现至今天增值速度非常迅猛,是一种危害......
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及其防范机制
发布时间:2023-07-0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被广泛地应用,互联网金融随之诞生,并被社会快速的认可。互联网金融在便利我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的巨大的风险,而由于其产生是基于互联网,因此存在的风险也将不同于传统金融的风险。......
概念派明天见
发布时间:2015-09-11
未来,一切都还没有头绪,不过已经有厂商开始展望。 虽然厂商们已经推出成型的产品,但是还没有哪家厂商的产品,能够直达用户痛点地描述出这些产品需要具备哪些功能,承载哪些服务。于是部分厂商开始提出全新的理念,开始展示各自理......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概念
发布时间:2022-12-12
很多人觉得论文很难写,其实不会,只要你清楚自己的选题,收集好材料,一般就很容易了。以下是由查字典论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浅谈物理教学中.........
电子证据的概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2)司法制度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观点2:电子证据除具有高科技性、无形性、复合性、易破坏性等特征外,还具有收集迅速,易于保存,占用空间少,传送和运输方便,可以反复重现,作为证据易于使用、审查、核对,便于操作等特点。7观点3:电子证据具有双重性、多媒体性、隐......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内涵及其原则
发布时间:2016-08-31
教学活动中是提升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内涵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在英语教学中,课堂互动是教学个体和学生个体,以及......
乡村概念辨析
发布时间:2023-06-10
" 【英文标题】ON DISCRIMINATION OF RURAL DEFINITIONSZhang Xiaolin(Department of Geograph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 【内容提要】乡村地理学在我国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中发展比较薄弱,一些基本概念的模糊、理论......
隐私权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3-05-05
一、隐私权的出现 (一)隐私作为一个当代的价值 隐私权的概念已经取得了当代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社会性质的改变。与早期面对面的社会相比,我们生活在福柯所描述展示全景的社会里。科技的发展允许我们达到先前无法达到......
社区成人教育与社区发展的互动及其实现
发布时间:2023-01-27
【摘 要】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成人教育随着知识经济和终身教育飞速的发展,其构建与发展也提到了日程上来。而社区成人教育正是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并认清二者间的双向关系和互动关系,把社区发展作为基础,在此基......
权力概念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21
" 权力是什么?这个问题不但困扰了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也广受人们的关注,正如福柯所说:“在西方工业化社会里,人们最迫切而强烈地关心像‘谁实施权力?如何实施?对谁实施?’这样的问题。”[1] 一.“权力”概念综述 权力在......
“人格”概念探源
发布时间:2013-12-19
“人格”概念探源 “人格”概念探源 “人格”概念探源 摘要:本文首先对罗马法上的“人格”概念进行了解析,重点是以民法的视角分析该概念的先验歧视色彩。随后从历史的和社会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分......
信息时代背景下对动画概念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11
摘要: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发展百年的动画也不断丰富,然而大众对动画概念的认识还很陈旧。对各种动画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动画专业的教学效果和提高大众对动画概念的认识都有促进作用。 Abstract: When human s......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及其强化策略简论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虽然对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探索从未间断,但思政课实效性不强的现状却未能得到显著改善。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互动。师生互动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