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司法公正实现之程序机制

司法公正实现之程序机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4 00:41:31
司法公正实现之程序机制
时间:2023-04-24 00:41:31     小编:

摘要:

司法公正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机制来表达和实现,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诉权之构成司法程序的基本要素,当事人诉权的程序保障直接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通过程序机制合理界定两者的程序角色,为当事人诉权实现提供便利的程序机制,充实对当事人实现诉权之程序制度,适当强化法院对当事人诉权实现之程序保障义务,司法公正之实现便具备了程序基础。

关键词:审判权;诉权保障;司法公正;程序机制

中图分类号:DF72

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培根

司法公正乃法治之本源,司法公正的实现有赖于公正之程序,而程序之基本功能是调整作为审判者的法院(法官)和作为程序参考者的当事人之程序地位,并由此对诉讼程序的实施及纠纷的解决产生影响。程序法可谓是展示公平的法律装置,从形式上看,司法公正能否得以实现,不仅在于实体法的规定是否符合正义之要求,而更重要的是实现实体法正义之程序首先应当是公正的。程序公正的落脚点是对程序参与者的当事人诉讼权的保障能否得以实现,以及对当事人诉讼程序的参与程度和影响力的程序保障问题。在当代社会,诉讼权已经构成宪法上给予民众司法救济的宪法性权利,是一种司法的受益权。“所谓诉讼权,乃人民司法上之受益权,不仅指人民于其权利受侵害时,得提起诉讼而已,法院尤应多加尊重,便利其申诉之机会,不得予以妨碍。”[1]5“所谓诉讼权,乃人民司法上之受益权,即人民于其权利受到侵害时,依法享有向法院提起适时审判之请求权,且包括听审、公正程序、公开审判请求权及程序上之平等权。”[1]6

当事人作为重要的程序参与主体,应当享有受法律保障的参与诉讼的基本程序权利,称之为程序基本权。按照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沈冠伶教授的观点,程序基本权的内容应当包括:适时审判请求权、权利有效保护请求权、程序上之平等、公正程序请求权与正当法律程序[1]7-34。

一、程序构造:诉权与审判权之关系

民事诉讼采当事人两造平等诉讼、法官中立裁判的对审程序结构,诉讼通过当事人主张、辩论、证明,法官居中判断的程序推进模式来展开。从当事人提起诉讼至法院就纠纷作出裁判,无论是从诉讼程序的展开,还是权利请求、事实主张和证明,都涉及法院与当事人相互作用之关系,并以此影响裁判的结果。就此而言,法院与当事人在诉讼中就纠纷的解决以及程序的运行方面的权限划分对司法公正的决定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一)诉权与审判权之权限边界

民事诉讼因涉及私权纷争的解决而尊重当事人的主体地位,诉讼程序通常采“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在程序与实体两个层面,法院与当事人大致按以下原则划分各自的权限范围:在程序运行方面,一般采法院依职权进行原则,兼顾当事人的程序利益,赋予当事人以程序选择权;在诉讼资料的形成方面,为确保法官中立的裁判地位、彰显当事人程序主体权,在权利请求、事实主张及证据提出等方面,遵循处分权主义和辩论主义的当事人主导原则,强调法官的阐明义务。

司法公正首先需要通过程序规范加以表达,而诉讼是国家为解决民事纠纷、维系私法秩序而建立的一项制度,也正是通过诉讼程序实现了国家对“私法关系”的干预。在以法院代表国家运行的审判程序里,如何确保当事人的利益不受不当裁判行为所侵害,以利实现司法公正,则是程序制度制定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就此而言,必须确立起以当事人程序主体权为主体概念的程序基本权的保障体系,限缩法院在诉讼中的权限范围。合理的权限界限划分,能够妥当安排法院与当事人在诉讼中的相互关系,并透过程序立法技术设置实现司法公正的程序机制。

依上述关于法院与当事人在诉讼程序进行、裁判资料形成的原则而构建的两者权限范围,在实现司法公正方面具有以下积极的制度意义:程序采用法院依职权进行原则,有利于诉讼程序有序、高效地进行。当然,为确保当事人的程序利益,应当禁止法院实施程序推进的“突袭”,必须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并为其创造程序选择机会。在实体裁判资料形成方面,遵循当事人主导原则,有利于提升当事人主体地位,构建法官保持恪守中立的裁判地位,落实程序角色安排下的程序责任归责机制之功能,实现判决结果的正当化[2]。但我们也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法院不能因恪守中立而忽视对当事人必要的“诉讼扶助”,法院通过履行阐明义务,一方面帮助当事人理解诉讼并进行妥当主张;另一方面均衡双方当事人的诉讼能力,实现当事人间实质的诉讼平等。

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诉权之程序结构关系,不仅划定了各自的权利(权力)行使的边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程序的安排,使得法院与当事人程序角色定位清晰,程序责任归属有据。“可以说,程序是一种角色分派体系。程序参加者在角色就位(rolemaking)之后,各司其职,互相之间既配合又牵制,恣意的余地自然受到压缩。因此,程序功能自治又是通过各种角色担当者的功能自治而实现的。程序规定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角色规范,是消除角色紧张(rolestrain)、保证分工执行顺利实现的条件设定。例如,保证当事人的对话性和平等的发言机会,以使争点能够集中、明确,使论证更加均衡、完整。程序使参加者都有平等的表达机会和自由的选择机会,同时也使责任范围更明确。这种可以向外部社会开放的负责体制、归责方式也会限制恣意。”[3]由此,诉讼程序规范的根本,在于对程序参与主体行为的规制,为达成通过程序实现司法公正之目标,必须合理安排各主体在程序中的权责界限。

“法定法官原则”、“独立审判原则”等均为司法公正之基本要求,涉及当事人诉讼权之组织保障,强调的是依法组成审判组织以及独立审判的问题。在当下中国,最值得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是审判组织依法独立审判的问题。而解决独立审判的核心问题,是去除司法行政化的审判权运行机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中不断出台司法改革新举措:有对审判权运行机制的改革,也有对法官职业化分类管理的改革,还有对具体程序制度的改革。这些改革的主旨是共同的,那就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行政化,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法院内部案件管理的“审批制”、审判委员会“讨论定案制”、案件“汇报制”、案件“请示制”,以及基于“绩效考核”的科层式司法管理模式而产生的司法行政化。我国司法实践中司法权运行的行政化倾向,不但违背了司法规律,其最为消极的影响是对当事人诉讼基本权的侵害。在司法权行政化运行模式的司法审判中,当事人的辩论权、程序知情权、陈述权、审级利益、回避申请权等无疑被“架空”,当事人对程序的参与仅具有形式意义,程序利益受到极大的侵害。

司法行政化,可以说是一个中国化的法律术语,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司法行政化,是以行政的目的、构造、方法、机理及效果取代司法自身的内容,形成以行政方式操作的司法。”[4]从国家权力分配的视角来看,司法权与行政权存在质的不同:行政权通常以请示、决定、命令等方式运行,强调行政权行使的主动性与职权性;而司法权则属于一种判断权,通常是在一套完整证明程序中完成判断行为;一般情况下,无人要求审判,法院不得依职权启动审判程序和对纠纷作出判决;司法权的行使强调的是消极性、中立性和独立性。司法权运行的行政化,从本质上讲是违背司法权运行的内在规律,偏离司法权居中判断的公正性要求。司法权行政化实践表现多样性,其无论以何种方式表现出来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损害了当事人程序基本权,妨害了司法公正的实现。

1.司法活动“政策化”倾向,严重影响了司法的严肃性

司法活动“政策化”倾向的主要表现是,通过在不同时期针对某一类案件制定特定的司法政策,以影响司法权的行使模式和方向。比如实践中开展的“大调解”、“能动司法”、“强制执行年”等司法活动,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司法权的运行“脱离”了司法程序的“约束”。这些司法活动的推行,基本上是遵行“自上而下”的决策、贯彻落实的行政化模式。司法活动“政策化”倾向,极易导致司法的“法律大生产运动”,司法权运行也会偏离法定的“程序轨道”,当事人的程序权难以依法得到保障。

2.司法过程的“行政化”,背离司法的基本功能

司法权运行过程“行政化”倾向的形成,一方面是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习惯”,如案件“请示汇报”、“案件审批制”,这些类行政化程序不但在本院内形成了案件处理的基本“流程”,同时也是上下级法院之间关于案件处理的一个基本模式;另一方面,司法行政化本身就有其立法上的依据,我国立法中所规定的审判委员会定案制就是典型的“行政化”了的司法行为。司法过程的“行政化”倾向,不但会对当事人的听审权、辩论权、公正程序请求权等诉讼基本权造成损害,而且还严重违反了司法裁判应当遵循的“法定法官原则”和“直接审理原则”等审判组织保障。司法过程“行政化”倾向,还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等严重背离司法规律的后果发生;上下级法院之间所遵行的请示、批复及协调程序,则可能极大地消减审级制度的司法功能,严重侵害当事人的审级利益。

3.司法活动绩效考核制,助推司法“行政化”倾向

司法活动绩效考核制,已成我国司法管理活动的一大特色。当然,既然是“考核”当是自上而下的一种非司法行为,不但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有考核,本院内部也依考核评定法官的“水平”。考核内容涉及司法过程的全部重要环节,如“结案率”、“调解率”、“超审限”、“错案率”等。从表象上看,考核有利于推动审判工作,有利于提高审判质量等,这些都是推行司法考核的良好初衷。然而,司法考核却忽略了司法的内在规律,在考核结果会对法院自身、法官本人产生“利益影响”时,司法的生产过程由于融入了“裁判者的利益”而极可能导致其司法行为“失范”。由于是自上而下的考核模式,下级法院、法官个体为避免招致不利益评价,必然会“迎合”考核指标的要求实施司法行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考核者产生“身份依赖”,司法考核无疑加重了司法的“行政化”倾向。

综上分析,为达到通过程序实现司法公正的司法目标,司法行为必须符合司法的内在规律性要求,切实从审判组织上充分保障当事人程序基本权,此即是实现司法正义的路径选择。就此而言,应当彻底消除导致司法行政化倾向的非司法行为,比如取消“院长、庭长批案制”、取消“汇报、请示案件制”,真正落实“审者判案,判者负责”的裁判机制。改革审判委员会“议案”制度,破解通过“开会”决策案件的非司法行为;实践中所探索的“法官专业委员会议案制”、“审判长联席会议议案制”等替代审判委员会“议案制”的改革方案,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行政化”司法行为,并无本质不同。在当前,审判决委员会讨论决策案件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这样的司法背景下,依审委会所发挥之功能,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应当将其定性为审判组织,并严格落实审判委员会决策的程序机制和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基本权。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新的司法解释,明确了审委会的职责是讨论法律问题,这是一个积极的进步,但仍需在审委会讨论案件的运行机制上完善程序规则,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基本权。

(三)适时审判:当事人诉讼基本权之有效保障

当事人在诉讼中既有实体利益追求,也有程序利益的追求,适时审判请求权,可以照顾当事人在程序与实体两方面利益的平衡。过度的程序耗费,无疑于是对当事人实体权利追求打了“折扣”,而过分强调程序效率,则可能导致当事人的程序利益受损害,无论上述何种情况均有违司法正义之要求。因此,法院必须保障在程序推进中兼顾当事人程序利益与实体利益之平衡,赋予当事人追求程序利益与实体利益之机会与选择。这是对当事人诉讼基本权保障的必然要求,也由此而生法院促进诉讼之义务。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审限制度”,意图通过对案件审理期限的规定,约束法院的审判行为,促进纠纷的迅速解决。然而,现有的审限制度仅考虑了程序的效率化推进,却忽视了当事人对程序利益的追求,没有给予当事人就程序利益与实体利益平衡选择的机会。特别是,民事案件类型多样,个案差异较大,就所有案件规定统一的审理期限,显然不科学。尽管立法上规定一审普通程序审限经一定程序可以延长,但实践上如何把握却没有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大。就此而言,审限制度的设计本身就缺乏正当性。一般而言,纠纷的解决必然伴随程序上的消耗,就此问题应当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法院为实现有效率的司法正义,负有诉讼促进义务;二是应兼顾当事人程序利益与实体利益之选择权。“适时审判请求权之承认,系为使当事人能借以平衡追求实体利益与程序利益,而避免系争实体利益或系争外财产权、自由权等被程序上劳费之额外付出(程序上不利益)所耗损或限制等旨。”[5]

废除审限制度,并不意味着诉讼可以任由当事人“主宰”而漫无期限地进行,取而代之的是,应当课以法院诉讼促进义务。从制度设计上看,诉讼程序的效率性推进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从当事人的侧面,当事人的诉讼促进义务是以失权制度作为保障机制;从法院的角度,课以法院诉讼促进义务,是从保护当事人适时裁判请求这一基本程序权为侧重。在诉讼程序运行方面,法院与当事人存在“紧张”关系,而适时裁判请求权的保障,必然是一项实现司法公正的基本制度要求。

二、接近司法:民众利用司法之便利改革

(一)起诉条件及受理制度改革

对《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的起诉条件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主要涉及“当事人能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当事人起诉)、“提示诉讼标的”(权利保护基础的法律关系)、“原告与案件存在利害关系”(原告需要证明其为适格当事人)、“法院主管和管辖”四个要素。不难看出,此等起诉条件极为苛刻,其将案件的实体审理前置于“立案审查”阶段,程序设置上存在逻辑上的混乱。正如张卫平教授所言:“这种诉讼程序结构的建构,实际上把诉讼程序开始的要件与法院做出实体判决的要件混淆起来了,这就导致了起诉条件的‘高阶化’和诉讼程序开始的‘高阶化’。”[6]可以说,起诉条件是立法为法院“受理”民事案件所设定的标准,这一标准无疑成为当事人实践诉权“难以逾越”的法律障碍。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苛刻”的起诉条件,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民众接近司法、接受公正裁判的权利。从司法公正的视角看,为民众实践诉权提供充分的程序保障,就必须改革现有的立案审查制度,其实质也是对当事人提起诉讼不再设置“实体条件”。借鉴域外立法经验,我国立法应当区分诉讼成立要件和诉讼要件,规定法院启动审判程序和作出本案判决的程序结构。对当事人提起诉讼,不应再规定所谓的“起诉条件”,取而代之为当事人起诉以诉状方式为原则,并规定诉状中应当记载的法定内容。

(二)程序制度之充实

1.主体制度之充实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民事诉讼主体制度还有完善的空间,比如“胎儿”的诉讼主体资格的问题、公益诉讼主体多元化的问题、非法人团体主体资格问题、创设更多诉讼主体形态的问题等。诉讼主体制度,关乎民众接近司法的权利;不仅如此,诉讼主体形态还涉及诉讼主体诉讼权的有效保障和权利救济的便宜性。就诉讼主体能力而言,因其需要由法律赋予,司法实践中法院不应随意创设,若其不够完善,则需要适时修正法律创设新的主体能力;而诉讼主体在具体案件诉讼中的具体形态,尽管法律有明确规定,但此并不涉及突破法律新设主体资格的问题,法院可以本着保障当事人诉讼权、便利当事人对程序利益和实体利益的追求,考虑纠纷解决的实际需要等因素,依法理设置。当然,从程序法定性原则出发,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方式规范诉讼主体的诉讼形态,更符合司法正义的要求。

2.多轨制程序选择的制度设置

为民众提供多样化的程序选择,也是司法公正在程序制度上的表现和要求。我国《民事诉讼法》已建立了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案件;为达成纠纷解决的费用相当性原则,2012年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又在简易程序中增加了小额诉讼制度,并实行一审终审制。从外在形式看,民事纠纷的解决存在多种程序适用的选择,然而,因固守于法院控制的指导思想,立法上留给当事人选择适用的余地较小,程序之间的转换适用也多基于法院依职权进行。这种程序运行机制,忽略了当事人作为程序的主要参与者的利益,甚至是对当事人程序基本权的不当限制。特别是,我国小额诉讼制度采取强制适用的立法策略,从这一点来看主要是减轻法院的案件压力,并没有考虑对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关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审终审的程序效力,不仅剥夺了当事人的审级利益,更是对当事人程序基本权的严重侵害,违反了程序的正当性要求。小额诉讼制度存在的上述缺陷,直接导致其“适用率低”司法实践现状,损害了立法的严肃性。程序性制度存在的缺陷对当事人权利救济所构成的障碍,以及其对司法公正实现的“阻隔效应”,不可小视。

纠纷解决多轨制的程序思想,是根植于“费用相当性原则”的理论基础。为避免过度消耗司法资源、减少当事人不必要的程序耗费,程序多样化也是司法公正在程序制度上的一个必然要求。借鉴域外程序制度设计的经验,应当考虑到在纠纷解决的具体过程中当事人对程序适用方面的利益追求,此即是尊重当事人主体地位,赋予当事人就纠纷解决的程序选择权。就此而论,当事人可以合意选择简易程序、小额程序的适用,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其实,当事人基于纠纷的具体情况而为程序选择,即是当事人对程序利益的一种追求,是司法公正在程序上的一种表达方式;当事人选择了相应的程序,便受制于选择行为的规制,就应当接受所选择程序所带来的程序上利益的“减损”。比如选择简易程序,就意味着程序保障的非充分性;选择了小额诉讼程序,就意味着会丧失审级利益,而只能接受一审终审的程序效力等。尽管如此,程序的可选择性极大地满足了当事人程序上的利益追求,为实现实体公正和裁判的可接受性奠定了程序基础。

(一)程序知情权:当事人程序参与之机会保障

当事人程序知情权,又称为程序上的“受告知权”,是当事人作为诉讼主体尊严应受尊重的权利。为使当事人能够有及时参与程序之机会、为在法庭充分主张和陈述之准备,法院应当负有及时告知当事人诉讼进展相关事项之义务。“认识权,又可称为‘受通知权’。为使当事人于程序上能为充分陈述,应及时地收到通知,而可认识到程序之开始、进行、他方陈述以及法院之卷宗资料。且法院所定之期日,亦须使当事人有充分之准备时间。”[1]14当事人知情权的内容主要包括诉讼程序之启动与进行、对方当事人主张之事项以及法院为案件审理、裁判所作之笔录。

当事人程序知情权课以法院对诉讼事项的告知义务,使当事人能够充分了解和知悉诉讼程序的运行状态、对方当事人向法院提供的诉讼资料以及法院为裁判所作之记录(此为裁判之基础),为当事人充分陈述、辩论及实施案件证明活动提供程序机会。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当事人知情权也是司法公开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意。通常情况下,我们讨论司法公开指的是司法对社会的公开一个方面;其实,完整的司法公开既包括对社会的公开,也包括对诉讼当事人的公开,当事人的知情权便是司法公开在当事人诉讼权利上的落实。在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上,往往仅重视司法对社会公开这一侧面,强调“阳光司法”,司法对当事人公开却未引起立法的足够重视,这从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充实而完善的审前准备程序、法官心证公开制度缺失等便可见一斑。

强调对当事人程序知情权的保障,要求我们必须从制度建设上解决司法公开的结构性问题,区别司法的社会公开与司法的内在公开的内容而构建不同的公开机制。应当完善司法送达程序,解决实践中“送达难”所产生的程序“负影响”,保障当事人在程序上的“受告知权”;充实审前准备程序,结合不同的程序适用构建与其相适应的审前准备程序,强化证据交换、争点整理程序的适用,为当事人及时、妥当主张、反驳、证明提供机会;强调法院与当事人的讨论义务,无论是事实争点还是法律争点法院都负阐明之义务,以使当事人充分知晓法官适用法律之观点;建立心证公开制度,让当事人明白和理解法官心证之形成过程;保证当事人对庭审笔录阅览、摘抄、复印的权利。无疑,上述内容都属于作为诉讼主体之当事人所应当具有并需要法院予以保护的基本程序权利。

(二)当事人辩论权(陈述权):当事人实质参与并影响裁判效果之保障

辩论权(陈述权)是当事人作为程序主体所必需的程序权利,通过辩论权的行使主张事实、反驳对方事实主张、提出法律见解,为当事人充分参与程序并影响裁判结果所不可或缺之程序利益。关于辩论权行使的效力,诉讼理论上存在两种解释:一是约束性辩论权,二是非约束性辩论权。所谓约束性辩论权,是指当事人所作事实上之陈述和举示证据,产生对法院的拘束力,法院不得在当事人辩论之外另行收集证据和认定事实;所谓非约束性辩论权,仅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所享有的可以进行事实主张、提出证据和与对方进行辩驳、质疑之权利而已,法院不受当事人辩论内容之约束,可依职权探知案件之真实。

就形式上的辩论权而言,是当事人于法庭之上陈述自己的主张、反驳对方主张,对相对方之证据为质疑、诘问,并可对证人、鉴定人发问,以发现案件真实。辩论权为当事人享有的基本程序权利,法院应当为当事人双方行使辩论权提供平等的机会,双方当事人也应当彼此尊重。辩论权作为当事人的一项基本程序权利,应当赋予当事人“自觉”行使的程序机制,法院不应不当地限制当事人的辩论权。特别是,除当事人有自主陈述事实、反驳对方主张的权利外,还应当赋予当事人“自主发问权”,以确保当事人辩论的主体性。“关于对他方或人证之发问权、诘问权,为发现真实及保障当事人之程序权,应使当事人有发问权。为保障当事人之发问权,及强化当事人为诉讼主体之地位,乃修正为当事人得向审判长陈明后自行发问;于证人以书状为陈述后,因当事人申请对证人为必要之发问,而有保障当事人诘问权之必要时,法院经斟酌具体情形后,仍得通知证人到场陈述。”[13]36

为保证辩论的实效性,除应当建立约束性辩论原则之外,还应当设立庭审中的“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直接原则强调案件裁判由受诉法院组成审判组织,由该审判组织主持审理,听取当事人陈述、辩论、证人作证,并由该审判组织亲自作出判决。我国现行立法及实践中的“审委员定案制”、“请示批案制”等司法权运行方式,无疑是对当事人辩论权的侵害。言词原则则要求无论是当事人,还是证人、鉴定人,都应当以言词的形式于法庭上进行陈述,强调证人、鉴定人之出庭义务就成为必然。我国现行立法未规定证人的强制出庭义务,实践中以书面证言替代出庭陈述证词成为常态,当事人发问权无法落实。立法上,当事人经审判长许可后方可向证人、鉴定人发问之规则,有限制当事人辩论权行使之疑虑。从立法完善层面看,我国必须完善庭审原则,透过当事人辩论探求案件真实,实现司法正义。

(三)诉讼证明权之保障

民事诉讼采用当事人对等诉讼、法官中立裁判之程序结构,当事人必须通过主张、举证证明案件事实,其权利主张才可能得到法院的认可。诉讼乃是权利证明的过程,当事人实施证明活动而享有证明权。一般认为,诉讼上的证明权是指当事人为使法院认可其主张的事实,而为证据收集、证据提出(证据申请)、于法院调查证据时陈述意见(质证)等行为。“当事人就其提出之‘有争执’事实,得提出证据,并于证据调查时在场见证,进而得就证据调查之结果陈述意见。”[1]17由此来看,当事人证明权的内容包括证据收集权、证据提出权、证据调查之陈述权等。

就诉讼关系论,当事人诉讼证明权的保障应当从两个方向来加以讨论:一是就横向之当事人两造之关系而言,当事人不得实施毁损、隐藏等证明妨害行为;二是就纵向之法院与当事人关系而言,法院应当对当事人证明权的实施提供“程序机会”之保障。不过,尽管我们称当事人之诉讼证明权,其实,就事实证明不能的情况下当事人应承担不利之后果的角度看,当事人有事实证明之负担。为此,为避免当事人因事实证明不能之消极后果的产生,必须从程序上保障当事人诉讼证明权有效的实施。 为实施证明活动,首先是当事人能有获得证据之机会和手段,此为证明权的重要内容之一。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事实负担证明责任,必须对当事人有能够获得证据的程序保障。从我国目前立法情况看,仅规定了“证据保全”和“协议鉴定”之权利,司法解释上则有“申请证据提出命令”、“申请法院收集”等手段可资利用。不过,仅限于上述立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尚不能充分满足当事人证明权的需求,特别是从证明的整体来看,还必须给予当事人获取与证据相关信息之手段,方可满足当事人于证据调查程序中陈述意见之权利需要。对此,可借鉴域外立法扩充当事人之证据收集能力和手段,比如增加证据开示程序、当事人照会程序等都是具有启发性的规则。

诉讼证明权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当事人能够实质性地参与证据调查程序,并对证据发表意见。“受诉法院(或受命法官、受托法官)调查证据时,为使当事人能充分认识到判决之过程,应赋予当事人有参与程序之机会,于证据调查期日前,应通知当事人到场。……当事人于证据调查时在场,不仅是消极地听闻,更得积极地参与调查之过程,而有发问权,以随时主张自己之实体利益及程序利益。”[1]18此项权利在法院依职权收集调查证据时,尤其显得重要而具有意义。“关于证据调查之参与权,为赋予当事人应有之程序权保障,并防止发生突袭性裁判,法院依职权调查证据时,应令当事人就是否应为调查有陈述意见之机会。”[13]

四、当事人诉讼权保障中法院之程序义务

法律是规范主体行为之规则,程序法也不例外。从逻辑结构上讲,法律规则必备的构成要素包括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14]。程序法律为规范诉讼主体程序上之权利义务关系之规则,遵循法律制定的一般逻辑结构,即根据一定的法律规范所实施的相应行为将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为实现程序法设定的相关目标,程序法必定需要设定维持司法程序公正、效率、有序实施的强制性规范,违反这些强制性规范将会导致消极性评价。

(一)法院程序裁量权与当事人程序基本权之保障义务

法院之裁量权不仅存在于对实体裁判之裁量,于程序上,也存在广泛的裁量余地。程序上的裁量主要包括程序的进行,如确定各类期日、为当事人指定实施相应诉讼行为的期限等;包括对当事人行使权利之裁定,如当事人申请撤诉、申请证据保全、申请诉讼保全等;包括当事人因法院违反法定程序之规定,而寻求救济之裁定,如法院管辖错误、审判组织组成不合法等;也包括对法院裁量权行使本身的救济,如对当事人因法院违反程序法之异议裁定提起的救济等。法院程序裁量权所涉之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诉讼程序之进行为裁量;二是对当事人程序基本权实施为裁量。

就程序推进方面而言,法院享有广泛的程序裁量权,如各种期日、期间的裁定等。法院程序推进之裁量权,涉及当事人程序基本权实施之机会保障。在此问题上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一是更多地赋予当事人程序上的选择权(处分权),由当事人双方协商和选择程序之进行;二是法院基于当事人程序基本实施的及时性、现实性为考量依据,合理、恰当地推进程序。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案件适用的程序、程序间的转换、审前准备程序的实施、庭审程序的安排等,基本上属法院依职权裁量之事项,加之有法定审限规制及实践上的司法考核,恐难避免给当事人造成“诉讼突袭”,构成当事人程序基本权实施之障碍,有损当事人诉讼基本权。特别严重的是,2012年制定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程序适用及程序间转换方面,更是没有顾及当事人诉讼基本权的保障小额诉讼制度的强制适用;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之转换等规定,都突出了司法程序推进中的效率性考虑法院的职权作用,忽视了当事人程序利益。;同时,在追求程序推进效率化的过程中相反会导致当事人过度的程序耗费,例如,诉讼程序转换为非讼程序(督促程序)之规定便是。

就对当事人程序基本权实施为之裁量,主要涉及当事人为主张、陈述等行为的裁量,如对当事人攻击与防御方法申请、证据调查程序申请等所为之裁量,此为法院对当事人程序基本权实施之保障问题。通常情况下,民事诉讼采当事人主义之诉讼原则,但为避免因当事人不当的诉讼行为而可能对诉讼之平等、诉讼公正及诉讼效率构成障碍,法院享有依职权“干预”之权力。这主要体现在法院对当事人实施诉讼权利之裁量上的制度安排,比如当事人协议程序的适用、证人出庭作出需要当事人向法院申请等,须经法院依职权审查同意后方生效力。从当事人程序基本权的程序保障视角看,法院在程序权实施方面应当尽可能少地干预,避免损害当事人程序权利而生司法之信任危机。

从对当事人程序基本权保障的角度看,民事程序法必然从当事人程序权利之“授权性”规范和保障当事人程序利益之“强制性”规范进行规制。保障当事人程序基本权之“强制性”规范,可以理解为法院之程序义务。当然,即使法律未作具体规定,保障当事人诉讼基本权也应成为法院在司法过程中的一项概括性义务,而法院之当事人程序基本权保障义务与其程序裁量权相关联,法院程序裁量权的实施必须以此为基本考量依据。

(二)法院之阐明义务

法院的阐明义务,又称为释明义务,其是指在当事人的主张不明确、不完全或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提示、发问等方式促使当事人完善主张。在民事诉讼中,因处分原则、辩论原则所使然,法院不能主动介入当事人“控制”的领域替代当事人“作为”。在当事人的主张不明确或不完全时,如若严格恪守上述原则所划定的审判权“界限”,恐出现对当事人程序利益保障不充分之弊端而导致法院裁判实质的不正义。在我国立法缺乏诸如程序利益保障原则以及当事人自己诉讼普遍化的司法实践现状下,为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强调法院阐明义务显得尤为重要。阐明之功能,一是均衡当事人之间的诉讼能力,保证当事人程序上的实质性平等程序地位的构造;二是为当事人诉讼权的实行提供机会和便利。 从制度实施层面展开分析的话,法院阐明义务涉及的范围极为宽泛,既包括当事人处分权、辩论权所涉及的诉讼标的的提示、诉讼请求金额的确定、事实主张和证据的提出,也包括属于法院依职权实施的程序事项。这一点的理论根据是,当事人作为程序主体,其对程序利益和实体利益享有受法律保护的选择权,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平衡这两方面的利益追求。为确保当事人所具有的这种程序主体地位,法院应当尽可能地为其创造追求程序利益与实体利益之机会。

(三)法院之程序扶助义务

民事诉讼因采当事人对等诉讼、法院中立裁判之程序结构,法院不得过度行使职权而产生裁判中立性问题。在事实认定、证据调查等方面,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依当事人程序基本权实施而形成裁判资料,此项原则也是为避免法院依职权收集调查证据、认定事实而对当事人形成“裁判突袭”。然而,固守法院“消极不介入”当事人争议之中立态度,可能会因当事人两造诉讼能力之差异导致诉讼“武器不平等”而生司法不公,法院应有限发挥司法之能动主义,协调和平衡双方的诉讼能力,此谓法院之程序扶助义务。法院在履行“扶助义务”时必须保持一定的“克制”态度,通常情况下得依当事人申请而不宜主动为之。

法院程序扶助义务的设定,其法理依据乃是实现当事人之间实质平等之诉讼地位,当然,无疑也涵盖了对当事人程序基本权之保障意义。在由平等原则、处分原则、辩论原则为基本原则构建的法院、当事人之诉讼关系,是一种从形式上保证“两造对审,法院中立裁判”之程序构造,而从实然的角度看,此种保障却可能因当事人之间诉讼能力之现实差异而导致诉讼实质上的不正义。为解决这一问题,法院除实施“阐明义务”以外,在一定条件下,可依当事人的申请扶助当事人收集必要的证据,责令对方当事人或案外人提供负证据提出责任一方当事人所需要的证据;更为甚者,法院可依职权决定对某“专门性问题”委托鉴定等。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对当事人申请法院收集证据的时间及具体范围作了明确的规定,此在维护司法中立的前提下,从程序上极大地保障了当事人证明权的实现,从而实现司法正义。

(四)法院之诉讼促进义务

原本,诉讼迟延通常因当事人之诉讼拖延而引起,法律上常常规定当事人的诉讼促进义务。对当事人诉讼迟延的规制方法,则以经济性制裁和程序上权利的减损(如失权等)来实现。然而,作为宪法性权利的诉讼权则要求国家必须为民众提供公正、高效的司法程序,这一方面表现为立法必须保障能够在制度安排上给予社会公正、高效的司法制度供给,此为前提基础;同时,在法律实施方面,法院有确保司法公正与高效实现之义务。权利的高效实现,是司法公正的应有之意,其在司法程序上的要求即表现为当事人“适时审判请求权”之基本程序权。从这一层意义上讲,法院应也应负有“促进诉讼之义务”。

我国《民事诉讼法》上有审限之规定,法院“诉讼促进义务”似并无实际意义。然而,抛开审限制度合理性之讨论(本文主张应当废弃审限制度),法院“诉讼促进义务”之强调,是意在倡导当事人有获得适时裁判之权利,因而引申为当事人有权根据自己对实体利益和程序利益之平衡追求,影响程序的进程。由此而言,司法过程的推进不只是法院依职权判断之事项,而更关系到当事人通过程序实现实体权利之重要程序基本权。为实现适时审判,当事人有选择程序之权利,法院应当予以尊重;为使案件及时审结,法院负有对当事人适当、适时实施阐明、合理安排审前准备期日和庭审期日等义务。因此,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法院“诉讼促进义务”,能够有效避免法院对案件“久立不审”、“久拖不决”等司法难题(实践中尽管有审限的规定,但也有多种方法规避审限的制约)。“适时审判请求权之承认,系为使当事人能借以平衡实体利益与程序利益,而避免系争实体利益或系争财产权、自由权等被程序上劳费之额外付出(程序上不利益)所耗损或限制。因此,不应仅由法院来判断审判是否‘适时’,亦宜承认就一定事项得由当事人两造合意或在一定条件下独由一造决定,在程序利益与实体利益间,选择优先追求程序利益,以影响程序终结之适当时期。除有违公益外,法院应尽可能尊重当事人两造之意愿、选择。”[1]

(五)法院违反程序义务之责任

法律义务需要以消极的法律效果评价方有意义,违反法律义务即产生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实体法领域,违反法定义务或者约定义务,“违法者”将负有相应的“财产责任”如违约责任、赔偿损害责任等,以及“行为责任”如赔礼道歉、恢复原状等。因一方违反法律义务而生之法律责任,即产生对方(受害方)的赔偿请求权,往往需要通过相应程序加以实现。

作为实现实体权利所实施的司法程序而负有程序上的义务,不同的诉讼主体所担负之程序义务存在差异,法律的评价效果也不尽相同。就当事人而言,当事人违反强制性程序规范时可能受到来自“司法行政”方面、“程序本体”方面以及“刑事”方面的消极评价。“司法行政”方面的消极评价如“训诫”、“罚款”、“拘留”等;“程序本体”方面的消极后果如“程序权利的丧失”或者“程序权利的减损”等;“刑事”方面的评价自不待言。就法院而言,其违反程序法之强制规定时的评价,显然与上述评价有本质区别,其后果主要存在于“程序本体”方面,如司法行为的无效性等。

法院违反程序法的强制规定,通常是转化为对当事人的程序救济权利,通过异议、申请复议或者上诉等行为启动救济程序,由法院自行撤销或者由上级法院撤销违法行为。法院未履行程序义务或者未对当事人程序基本权给予充分保障,即构成了对当事人程序权利的侵害,法律应赋予当事人寻求救济之权利。当然,针对当事人受侵害程序权利不同,其救济的途径和方式也有区别。大致有以下几种救济方式:

1.通过提出异议获得救济

法院未给予当事人程序基本权行使之机会保障时,当事人可以通过原程序适时提出异议而获得补救。如法院未给予当事人辩论、陈述、发问的机会,当事人即可当场提出异议并获得救济。在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此等救济方式鲜有规定,但在执行程序中却作了明确规定。

2.通过提出复议、上诉等程序获得救济

法院程序上的违法,并不必然导致当事人诉讼权受到损害,若允许当事人对于所有的“程序瑕疵”都可以提出异议、申请复议和上诉,则难免有救济过度之嫌。因此,基于程序基本权对于当事人利益之重要性,以及司法公正之根本使然,即可提出复议或上诉。此种救济方法在我国立法中已作规定,但其“法院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导致影响审判公正”之含糊表述,易导致实践操作上的不确定性。

3.通过再审程序的救济

再审救济属于例外救济方式,考虑到当事人程序基本权对于实现司法公正之重大意义,应当有选择地赋予当事人再审救济之机会(权利)。我国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就当事人证明权、诉讼参与权、辩论权等程序基本权受到法院之侵害时,可以申请再审。因此,当事人程序基本权未受法院保障已成为法定的再审事由,这是我国程序立法上的一大进步。然而,这种“事后弥补”的法律救济模式,看似“很美”,却存在重大缺陷。我国现行法中,在正常的审级程序中,法律并未赋予当事人在程序基本权未获得保障时的救济权利,法律的逻辑结构成为问题,此为其一。其二,仅在例外救济的再审程序中加以救济,显得不够及时和妥当,因此时必须重新启动审判程序才能治愈“程序瑕疵”,不如在原程序中来得及时、有效和经济。对此,我国立法应完善审级制度内的救济,以审级救济为根本,以再审救济为补充。

综合本文讨论,笔者认为:通过程序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对当事人程序基本权提供可靠保障;立法应当赋予当事人为救济其受侵害的程序基本权的异议权、复议权、上诉权及再审申请权;对侵害当事人程序基本权的法院违法行为,应当本着及时、效率的原则,在各审级内加以消除,以免造成新的程序上的不利益。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论司法公正与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司法制度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 要:作者认为,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不利于司法公正,因此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和法治原则的要求对司法体制进行改革,在我国宪法的框架范围内从司法机关领导体制、经费管理体制以及法院内部机制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实践,并在改......
对法制视野下司法公正的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23
摘要:司法是法治的维护者,司法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法治得到维护和实现的程度。目前,影响司法公正的主要是立法、审判和管理等制度方面的.........
人身自由之限制的程序正当性基准
发布时间:2013-12-19
人身自由之限制的程序正当性基准 人身自由之限制的程序正当性基准 人身自由之限制的程序正当性基准 人身自由之限制的程序问题,涉及到刑事程序和行政程序两个方面。正当程序最初仅仅是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应当遵循的......
浅析经济法的实质正义及其实现机制
发布时间:2022-07-21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体制上也逐渐得以完善。法律是当代文明的体现,它不仅包括人类对感情、伦理的判断,同时它还规范着社会公民的行为。正义是人类精神上的某种思想态度,是一种人民对公平的祈愿,是人人生来平等的权利,正义更是当......
论我国公司司法解散诉讼程序制度的构建(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论文摘要:公司解散诉讼应由公司住所地法院专属管辖,原告股东的适格为法院立案受理公司司法解散的条件,而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公司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应为法院判决解散公司的标准。在解......
论司法公正与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2)司法制度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第二,司法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要求。宪法确认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强调依法治国,法治原则成为包括司法机关在内的一切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原则,根据法治原则,为保障司法机关职能独立,必须要对司法体制进行改革,促使其由计划经济时......
推进公正司法提升审判机关公信力
发布时间:2019-12-02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建立健全冤假错案预防和纠错机制。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已经成为法治建设的紧迫任务。一系列司法改革如省级统筹制、跨行政区划法院、法官员额制、法院人员分类管理等正在酝酿和进行中。然而,目前制约公正司法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法律制度不完备、设计不科学、没有充分吸纳民意;司法运行中外部干扰因素多;法院内部管理不科学,法官流失严重等,都是亟待解决的.........
影响制约公正司法因素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06
◆司法制度设计不科学、立法滞后性、对民意吸纳不足,导致司法公正性先天不足。◆司法权力弱小,运行中受外部干扰太多,这些干扰可能是领导干部,还可能是信访等方面。◆法官流失影响法官队伍整体素质,是制约公正司法的重要因素。目前,从我国司法本身看,制约公正司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首先,制度层面,司法制度设计落后或不科学,以及不良司法环境的影响。一是法律不完备,立法滞后,对民意吸纳不足。二是司法环境问题。司.........
浅谈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实现途径(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0
论文提要: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现,是审判工作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所谓司法公正是指对案件进行公平的审理和作出正确的裁判,意味着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受到平等充分的保护,......
论法制视野下的司法公正(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8
论文摘要:司法是法治的维护者,司法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法治得到维护和实现的程度。目前,影响司法公正的主要是立法、审判和管理等制度方面的因素。要促进和实现司法公正,应完善立法,逐步实现司法独立、确立司法权威,完善司法监督体......
两岸行政程序法制之进程和现况比较(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一)立法过程的比较 行政程序的发展及其法治化,是社会民主法治发展的必然的结果。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方面乃因社会事务的增加,需要广大的行政权力,另一方面随着行政权力的扩张,政府职能的转变,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对行政权力......
公司解散诉讼的程序法理(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18
内容提要:应当从保护股东权益和公司人格维护的平衡之角度理解公司解散诉讼中的诉讼事由;从保护股东利益、防止股东滥用诉讼权利与对其他相关人员利益的保障之角度理解公司解散诉讼中的当事人适格问题。而决定具体的审理程序和判决形式的......
浅析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现实困境及司法对策
发布时间:2023-02-06
广大朋友们,关于“浅析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现实困境及司法对策”是由查字典范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一、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解读 (一)《公司法》第183条的规定《......
证据保全公证程序问题研究司法制度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论文摘要:证据保全是基于客观上的需要,以便对证据的内容和形式加以固定、保存的一种特别程序。本文试探讨证据保全公证的范围、条件、程序、效力等问题。论文关键词:证据保全 公证 程序 效力 一、证据保全公证程序的概念 证据保......
试论隐形程序司法制度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13
[内容提要] 隐形程序是指在司法机关内部通行或者认可的但未向外界公布的办案规则与程序,具有单方性、多样性、随意性、非理性。隐形程序的危害性在于滋生司法腐败,诱发司法不公,破坏司法权威,降低司法效率。我国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隐......
论正当法律程序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5-08-12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司法改革备受重视。正当法律程序建设在控制公共权力的行使和保障公民人权方面的重要意义,它是英美宪法中的核心概念,虽然起源于英国,却在美国兴旺发达,其影响也终于超出了英美法的范围,产生了国际......
建“智慧法院”促司法公正
发布时间:2023-03-11
建智慧法院促司法公正 织金法院现已建成的信息化系统共计30余类,这些系统已整合到数据集成应用中心,逐步实现办案智能化、管理可视化、公开常态化、诉讼便捷化。 2月10日上午,在毕节市织金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一块大屏幕上,......
推进审判制度改革 确保公正司法
发布时间:2017-02-17
全省各级法院应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司法体制改革的契机,积极推进审判制度改革,全面加强审判工作,努力消除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体制机制因素,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
论程序法治与税收正义
发布时间:2023-03-22
论程序法治与税收正义 论程序法治与税收正义 论程序法治与税收正义 三、税收法治中的程序问题:理论分析随着正当程序作为一项宪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和宪政理论的发展,宪法的程序属性得到了......
司法公正研究(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24
摘要本文从影响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以及如何创新和完善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机制,加大对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背后职务犯罪的查办力度等角度阐述了如何更好的体现司法公正。 关键词司法公正 法律监督 司法不公 司法公正是......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系统地讨论了依法治国方略,其中对于司法体制改革的论述确实振奋人心。这次会议是一次极为务实的大会,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强调了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
试论隐形程序(5)司法制度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28
5、中国法官的素质状况是隐形程序的诱发因素。如果说立法上有缺陷还能靠高素质的法官予以弥补的话,那么,司法一旦由素质低劣的法官或者比法官还外行的监督者所操纵则会步入“膏肓”。因为低素质的法官不仅无法满足司法必须公开、公平、......
浅析公司经理约束机制之重构
发布时间:2022-11-28
摘 要 现代公司“两权分离”,“经理中心主义”,但是,由于经理职权过大,又缺乏必要的约束,经理滥用职权损害公司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一系列“经理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公司经理的约束机制出现了诸多问题,对公......
法院赔偿程序的简省司法制度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作出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依法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并由人民法院履行赔偿义务。人民法院赔偿在其程序的设置上,比其他的国家赔偿简省,操作更方便。 一、法律规定 司......
为何要健全宪法实施、监督制度和解释程序机制?
发布时间:2023-06-13
现行宪法颁行30多年的历程,是我国宪法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权威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完成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与总任务,更需要我们尊重宪法与维护宪法的权威。但是把限制权力与保障人权的理念融入权力......
浅论正当程序
发布时间:2023-07-13
摘 要 程序的意义就是在于制度化和规范化。正当的程序在很多方面上代表着制度的公平和规范的合理。正当法律程序在法治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法律中,程序法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一些国家,程序法比实体法更为重要。 关键词......
上市公司担保审计的程序
发布时间:2023-02-03
摘 要:针对上市公司频频违规担保的现状,文章认为有必要开展担保业务的专项审计,审计担保事项是否存在,担保事项的确认和披露是否正确,并主要从担保事项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两个方面阐述了所需的审计程序。 关键词:符合......
浅议行政程序违法监督机制
发布时间:2015-08-06
摘 要 行政程序违法的监督机制是我国新型行政管理的手段之一,对促进行政主体严格依法行政起到积极作用。本文指出了解行政程序违法的现状,分析其成因,提出并完善行政程序违法监督机制,是我国行政法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行政......
论我国司法公信力的实现
发布时间:2023-01-25
一、司法公信力的内核 二、从“静态”布局阐述司法公信力 从“静态’阐述司法公信力,即指组成法律体系的各个环节。牢固的房屋需要坚实的地基与合理坚韧的框架,足以让民众赋予信任的司法系统亦需要牢固可靠为人民相信的硬件支撑。......
浅论刑事诉讼程序公正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2-12-06
当今社会中,司法公正在社会公正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它维护着社会公正的标准,同时是司法机关的灵魂和生命线。现在社会上许多倍受大家关注的案件,大部分都是因为审判过程中的程序不公正而造成倍受关注的, 我国长期存在着重重实体轻程序的......
论中国古代的司法官与司法公正(1)
发布时间:2022-12-05
摘 要:中国古代的司法也追求公正,并逐渐形成、发展了自己的司法公正理论。为了实现司法公正,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司法官素质措施、司法官责任措施、对司法官的监督措施,这些措施从不同侧面规范司法......
司法视角下的正义、公正和公平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十五大、十六大报告连续提到司法改革,并相继出现了公正、正义和公平三个概念。可见司法改革势在必行,且公正、正义和公平应该成为司法改革的目标和准则。在司法领域,正义就是公正和公平。公正和公平作为正义的两个方面各有侧......
没有程序公正是万万不能的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28
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就是程序公正的重要价值所在。程序公正不仅是实体公正实现的前提和保障,而且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正当的法律程序,对于限制随意性、化解矛盾、缓解冲突、补救权利、防止权力滥用......
浅析司法公正的限制因素及解决途径
发布时间:2016-04-27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浅析司法公正的限制因素及解决途径”,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公平正义,也就是所谓的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精髓,要......
浅析司法公正的限制因素及解决途径
发布时间:2022-12-14
媒体舆论误导公众的判断力媒体揭露司法不公正、司法腐败等社会不良、不公现象,对司法者的执法行为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这是一篇司法公正的限制因素及解决途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公平正义,也就是所谓的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精......
试论程序公正与审判监督(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1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司法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公正与效率在法学界和实务界上已备受关注,人民群众对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程序公正更是司法公正的聚焦点,在社会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同。检察机关是国......
司法公正需要合理的制度环境(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20
司法在英文里通常的表述是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直译为“公正的实施”。在我们汉语里,“法律”以及“司法”等词汇也具有某种公平、正义、无所偏私等意味。尽管如此,司法职业者却并不必然与公正司法的行为相关联。虽然人们对于所......
经济法程序的非正式性及其公平价值(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关键词: 非正式程序;价值;公平;形式约束 内容提要: 正式性不是经济法程序的固有属性,非正式程序也是经济法上的一种重要程序,对经济法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替代性作用。在经济法中引入非正式程序,除了基于效率追求之外,还应考虑......
刑事审前协商程序的司法控制(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关键词: 司法控制/协商程序/审前阶段 内容提要: 协商性司法下,审前程序不再仅具有为审判程序作准备或程序分流的简单功能,更具有独立的实体处分和纠纷解决功能。由于协商程序中检方滥权现象的存在,英美法系国家的辩诉交易中出现了法官......
论公司董事、监事的辞职程序
发布时间:2023-08-04
论公司董事、监事的辞职程序 论公司董事、监事的辞职程序 论公司董事、监事的辞职程序 我国公司法虽然对公司董事、监事选举和替换作出规定,但对其辞职缺没有明确规定,以至于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出......
从顺位权试析民法之实体程序_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关键词: 程序/民法程序/顺位权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为物权法顺位权概念尝试下定义谈起,分析了程序、程序法、民事实体程序的概念。民事实体程序有其独立价值。文章较为全面地对顺位权这一典型民事实体程序权利的主体、客体,顺位权的......
程序正义在国外的实践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30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依据本国国情,以本国经验为基础,同时借鉴并吸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中对本国发展的现实有用的积极因素。例如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曾借鉴、移植法国的行政法院制,以及民法法系国家对《......
程序正义论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12
根据1996年3月修正的中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91条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有下列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一)违反本法有关公开审判的规定的;(二......
探讨公民权利实现过程中的平衡机制
发布时间:2023-05-24
公民权利问题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在追求权利实现的过程中,又同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与冲突的因素,更好地处理它们的关系至关重要。平衡,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指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的相等或相抵。在公民权利的实现过程......
法和正义的发现与程序中的对话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主题词:程序保障 法与正义 程序对话 一、法与正义 ㈠对法与正义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西方现代法哲学理论中,将法与正义问题相互关联进行的议论,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也就是关于正义的自然法的思考和实在法的思考......
浅论程序的正义
发布时间:2023-06-11
摘 要:在我国,过去和现在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一直存在,人们对实体的关注远超过对程序的关注,程序的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日本著名民事诉讼法学者谷口安平的代表作《程序的正义》一书中程序......
浅谈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之我见(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28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已成为我国当前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修改三大诉讼法典的指导思想和努力实现的目标。对此,我们需要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权威的内......
美国刑事诉讼一审程序_司法制度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6-18
众所周知,美国实行的是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对抗式,法官和陪审团作为案件的裁决者,不主动调查证据,传唤证人及对证人询问,而处于一种消极、超然的地位,负责听取控辩双方提出的证据和所作的陈述,控辩双方向法庭......
试论公司法中的股东治理机制
发布时间:2022-11-25
【摘要】作者在介绍公司法在我国法律当中重要地位的基础上,对股东治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提出了在公司股东治理结构当中践行公司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司法 股东结构 治理机制 一、前言 公司法......
程序正义视角下科研项目审批权的法律规制
发布时间:2022-08-15
[摘 要]目前,我国科研项目立项审批领域的权力寻租现象比较严重,项目审批权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是其重要原因。科研项目审批权本身具有特殊性,比较可行的思路是在程序正义视角下,重点加强科研项目审批程序的法律规制。认为建立和完......
法和正义的发现与程序中的对话(3)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罗尔斯的契约型程序理论,反映在程序功能上,主要表现为通过程序的正当化。从这一功能产生的对当事人的约束作用来说,它基本反映了罗尔斯的契约型程序正义理论的内涵,即当事人在参与程序前,应该知道程序的条件,在此前提下,当事人应该充分利......
司法公开评估体系的机制创新
发布时间:2015-11-25
〔关键词〕司法公开;评估体系;公开内容;公开方式;司法透明度;司法公正 随着司法公开改革的深入,无论是公开的内容、公开的方式,还是公开的程度,司法公开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传统的审判公开原则已经无法满足公众对司法运作过......
应用程序指示图标的实现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8
应用程序指示图标的实现方法研究 应用程序指示图标的实现方法研究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应用程序指示图标的实现方法研究 应用程序指示图标的实现方法研究 蒋俊杰 石波 潘若愚(合肥......
少年司法制度的现代化如何实现?
发布时间:2023-05-16
现代少年司法制度的特殊性 对于少年司法与刑事司法的差异性,有很多不同的表述,但最核心的一点是两者的立场不同。前者是儿童本位,即为了确保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在少年司法中的实现;而后者是社会本位,即根据犯罪人危害社会行为的大小......
法和正义的发现与程序中的对话(5)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㈡第二次浪潮———新堂幸司教授的“为当事人的理论” 1967年,东京大学教授新堂幸司发表了《民事诉讼理论为谁而在》的论文, [13]他指出,向来的民事诉讼法理论的研究、议论焦点,多是集中于法条关系的议论,注重法条的解释和它们之......
实体与程序问题之浅析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6
一、实体法与程序法分类的质疑(一)现状任何试图界定法律程序的努力都无法回避实体法与程序法这两个概念的纠缠。《牛津法律大辞典》对程序法的解释是:“程序法一词最初是由英国法学家边沁创造的类名词,用来表示不同于实体法的法律原则......
法和正义的发现与程序中的对话(6)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6-13
对于三次浪潮,如果作一个简单归纳的话,笔者觉得,向传统的诉讼程序观念提出质疑,并且强调主体对程序的参与和主体在程序中的地位,应该是三次浪潮议论的中心点。这样的核心思想与我们上面介绍的关于程序正义的理论具有的契合点应该说历历在......
应用程序指示图标的实现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08
应用程序指示图标的实现方法研究 蒋俊杰 石波 潘若愚(合肥工业大学网络所 230009)摘要: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Windows环境下的应用程序指示图标的基本原理及其实现方法,并给出了通过Delphi编程环境实现的应用程序指示图标的实例.关键词:指......
公司的分立程序及债务偿还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20
问题: 1、恒丰公司的分立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2,半良油公司是否有权要求甲公司偿还货款? 律师解读: 1、恒丰公司的公司分立程序不符合法定程序。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司分立,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竣法律程序及规定进行......
浅谈公证的秩序与正义
发布时间:2022-10-27
1秩序与正义在公证制度构建过程的重要意义 秩序和正义作为两个基本价值,它们在构建法律制度过程中,小可或缺一个法律制度若小能满足正义的要求那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就无力为政治实体提供秩序与和平但在另一力而,如果没有一个有......
周强:公正之魅
发布时间:2023-05-13
在中国司法界,纠错一直是一种稀缺品。周强从错案纠正起步提升司法公信力,让内部震慑,让外部注目,为提升司法公信力赢得了环境和时间。有人分析,周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思路,有点像王岐山的反腐:标本兼治,当前以治标为主,为治本......
工程机械智能部件程序远程升级工具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3-01-21
摘要:工程机械智能部件程序需要持续升级优化,以满足用户需求。介绍智能部件远程升级原理和文件流传输协议,开发一套远程升级应用工具软件,实现对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机械设备进行远程程序升级。 关键词:工程机械;智能部件;远程;......
司法审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的必由之路(2)司法制度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29
首先,上访的思想根源于人们封建社会的“清官意识”。群众有冤情或自以为有冤情无处可诉,只能寄希望于碰上一位清官为其作主。而这种“清官意识”是与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相悖的。法治社会推崇的是法律规范的制定、执行和完善的监督制度等......
公司财务判断地基础程序跟方式
发布时间:2023-03-09
yjbys小编为您提供一篇关于公司财务判断地基础程序跟方式的毕业论文,欢迎参考! 摘 要:阐述了财务分析地基础程序与办法。� 主词:财务分析;程序;方法� 1 企业财务分析基本程序� 1.1 断定......
新公司法中公司资本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6
摘 要:公司法在2013年经历了一番改动,废除了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额,实行完全自由的认缴制度,对股东的货币出资比例、首次缴付的比例、认缴资本的出资时间都不做限制,体现了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理念的转变。也体现了法律在保护交易......
论征收中“公共利益”界定的程序机制(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关键词: 公共利益 界定主体 程序机制 内容提要: 公益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界定需要一种程序机制。程序论公共利益理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公共利益界定的程序设计,首先要解决的是界定的主体问题,其次才涉及到具体程序机制的设计。公共......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之浅见_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6-23
我国《民法通则》第36条第1款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从而确认了法人的法律主体地位,即法人是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社会组织。公司具有法律所赋与的独立法人人格,使......
司法公正与依法治国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提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实现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方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治国的动态表现,是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在社会现实生......
谈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的几点认识(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一制度的最终确立又有赖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推进和落实。司法制度的公正高效权威,涉及立法、执法与司法,并与......
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_经济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16
[内容提要]当前,新闻媒体监督在遏制司法腐败、维护社会正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然而若缺乏制约或运用不当,又可能对司法公正产生负面影响。如何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发挥其积极作用,值得研究。本文从一则实例入手,对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28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定强奸之司法解释的法理和潜在实践后果。论文论证了这一解释有悖于法理、人情,违背了保护14岁以下少女这一相对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政策;从实践上看,这一解释有可能带来不可欲的社会后果,有利......
论公司解散、清算与仲裁程序的适用
发布时间:2023-06-22
关于公司解散和公司清算能否通过仲裁程序解决的争议,在学界一直存在。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公司解散和公司清算的法律属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寻找答案。 一、公司解散 公司解散可分为自行解散、行政解散、司法解散。自行解散指公司或......
浅谈从程序公正角度探求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完善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3
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重要保证,实体公正的主要内容就是结果公正。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从程序公正角度探求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完善。 行政复议是行政复议机关根据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依法对引起争议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
简析新公司法的一人公司制度(1)
发布时间:2022-09-07
【论文摘要】 2005 年10月27 日, 新《公司法》正式颁布。该法首次明确确立了一人公司制度,用完整的一节篇幅对一人公司制度进行了规定,为我国公司法制度上的一项重要创新。笔者试从新旧法条对比、法理分析、进步与不足几个角度对我......
发现“乱”中之“序”体现数学之美
发布时间:2022-09-13
众所周知,20题是北京高考理科数学的“压轴题”,2014年高考也不例外.“压轴题”多以离散的数学背景出现,给人以“乱”的感觉;但究其实质,无一不是存在一定的“序”! ......
结合《公司法》论公司资本形式制度
发布时间:2015-09-08
[摘要]公司资本又称股本,全称股份资本。它是衡量公司净资产的最小价值的刚性尺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具有标志公司信用的特殊功能。本文主要对公司资本制度中的几大原则进行阐述,并分析其中的利弊,以此来为完善公司的资本制度......
公司治理结构之权力制衡
发布时间:2022-08-03
[摘要]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公司权力分配的内容与形式,文章以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分析借鉴以图构建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立的公司治理模式,无疑是我国公司的最佳选择。独立董事可以作为监事会......
浅谈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1
论文摘要:传媒即传播媒介,包括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传媒监督也即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渎职腐败行为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在现代法治国家,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部分......
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7)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1-19
二. 援引有关香港基本法第24和第22条有关居港权的先例,[25]由适当部门(例如检察院)请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326条第2款做出效力相当于立法的立法解释;三. 在今年三月或下一界全国人大会议上,由全国人大委员针对这一问题制定新的立......
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8)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15
6 Am. Jur. 2d Proof of Facts 2 (1975). United States v. Ransom, 942 F.2d 775, 776 (10th Cir. 1991). 以及8 A.L.R. 3d 1100 and 1 Wharton's Crim. Law & Proc. 321。这段编译文字出自,Collins v. State, 691 So. 2d 918 (Miss. ......
家用机器人正在进入现实
发布时间:2015-08-28
近年,出现了不少关于机器人的好莱坞大片,如《复仇者联盟2》、《HER》、《irobot》等。随着图像处理、语音处理、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及计算机处理能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使用已逐渐从想象进入到现实…… 电影的光景似乎......
探析当前司法公正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3-07-17
司法公正是指对案件进行公平的审理和做出正确的裁判,意味着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受到平等充分的保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得到实现。随着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使命的提出,司法公正已经成为社会民众普遍关注的......
公司研究论文:论公司僵局救济之强制收购股权制度
发布时间:2023-02-20
【摘要】本文是查字典论文网小编为您奉献的精编范文公司研究论文:论公司僵局救济之强制收购股权制度,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强制收购股权制度是指在公司僵局发生时,由被收购方向法院提出要求公司或者其他股东强制收购其股权,或是......
司法公正和异地判案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在现有国情下,由于法院存在地方保护、人情案、部分法官素质低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造成法院的公信力下降,司法权威得不到真正维护。为有效解决现有的矛盾,在保持现有我国两审终审制度不变的情况下,笔者提出了“当地......
正当程序原则对行政滥用职权的规制
发布时间:2023-06-28
虽然我国已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相对人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方式寻求救济和监督,但行政滥用职权行为在行政管理实践中仍随处可见,特别是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对党风、政风的整改可以发现,大部分行政管理领......
司法诚信的制约因素及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3-06-19
摘要:司法诚信是指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通过自身诚信的司法活动达成的司法行为和司法结果为公众认可、相信的状态。司法诚信问题从根本上反映的是司法状况与公众司法需求的差距问题。司法诚信问题的咸因既有司法主体、法律制度、司法体制等司法活动各仍谟跋煲蛩胤矫娴奈侍猓也有社会公众、社会发展变化等各外在影响因素方面的问题。着眼于制约司法诚信实现的各影响因素,分析、梳理我国司法诚信问题的状况、咸因,并探索解决对策有利.........
正当程序视角下精神病鉴定体制的构建_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现行刑事诉讼中,对刑事被告人的精神病鉴定权赋予了司法机关,当事人只能向司法机关申请鉴定而无权自行进行鉴定并将鉴定结论作为证据提交法庭。这种鉴定体制有违“程序参与原则”、“程序对等原则”、“中立原则”等正当程序原则,......
公司信息披露机制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18
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下面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公司研究论文。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
公司自治·国家强制·司法裁判
发布时间:2013-12-19
公司自治·国家强制·司法裁判 公司自治·国家强制·司法裁判 公司自治·国家强制·司法裁判 随着法学特别是公司法学对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引进和应用,公司法中公司自治与国家强制的关系自然而然成......
行政程序违法之我见 _行政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21
摘要:行政行为必须走向程序化是“行政法治”的法制建设价值取向的要求,行政程序违法及其法律后果是司法审查中的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论题。本文探讨了行政程序违法的表现,在此基础上与实体违法进行了比较,最后借鉴国外做法提出了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