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面板数据回归,测算出了1995―2013年中国各省级单位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存量的最优比例。研究发现,1995年以来,中国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存量最优比例存在着持续高企的趋势,这意味着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样本期内,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存量的匹配程度并不理想。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始终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而中、西部地区则经历了由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过剩到物质资本存量相对过剩的演变历程。且近年来,这种资本存量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虽然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省份仍然处于人力资本存量相对短缺的状态,但各省份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实际比例相对于最优比例的偏离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地区性差异,总体上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梯次降低的态势。
关键词: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匹配度;时空演变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7(02)―0021―10
一、引言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是维持经济运行最为基本的两大要素,它们之间匹配与协调的程度将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物质资本经济效率的实现取决于人力资本所形成的技术吸收能力,若物质资本的积累速度超前于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物质资本投入将很容易陷入边际报酬递减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并非物质资本的替代物,人力资本的生产力必须通过物质资本沉淀所形成的设备、厂房等物质载体才能发挥出作用。人力资本积累超前于物质资本积累,同样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如何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找到二者的最佳平衡点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对于处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而言,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将离开业已成熟的传统产业和技术,向更新的、不成熟、不确定的产业和技术靠拢,为了适应新技能、生产、营销等方面带来的不确定性,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间将表现出更强的互补性。然而,从2000年至今,伴随着加速的城镇化以及重化工业化,各地区出现了物质资本的“投资潮涌”,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投资方向开始向物质资本倾斜。而人力资本投资却长期处在一种被边缘化的位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0年以来,中国的物质资本产出弹性表现出了快速下滑的趋势。这使我们有理由担忧,中国的物质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存量之间是否已经产生了失衡?如果这种失衡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两者之间的最优平衡点应该在哪里?
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言,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互补性产生的逻辑可以被归纳为:在一经济体当中,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将有利于技术的创新与吸收,进而加快技术进步的速度。如果技术进步与加强物质资本投资通过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为纽带而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间就会产生积极的互动关系。这种积极的互动关系具体地表现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的资本存量还取决于另外一种资本的存量,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互补性可以带来彼此产出弹性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资本持续投入所造成的产出弹性递减。
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外有关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最优比例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考察与分析这一问题的文献仍然寥若晨星。“人力资本结构研究”课题组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理论,计算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两种要素之间的匹配协调度,并进一步考察了这种匹配协调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边雅静基于不变参数的C-D生产函数,计算出1981-2003年我国物质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存量的最优比例为1.66。在以上研究当中,“人力资本结构研究”课题组虽然测量出了中国各省份工业部门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协调程度,但是并没有提出一个对投资方向具有指导意义的最优比例指标,同时其研究领域仅限于第二产业,缺少一般性的指导意义。边雅静虽然初步计算了物质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存量的最优比例,但C-D生产函数中产出弹性固定不变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是常态,不同的经济单元在不同时期的产出弹性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其测量结果并不能反映最优比例的变化轨迹及趋势。
相对于以往的研究,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从投资的角度,采用支出成本法Ω魇〖兜厍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测量,使得人力资本存量与物质资本存量在统计口径上保持了可比性,这为测算人力资本存量与物质资本存量的最优比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②为了改进C-D生产函数中产出弹性固定不变假设所造成的研究局限,本文试图通过更为灵活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计算各年份省级区域的物质资本产出弹性与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并以此测算出各个省份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最优比例,从而实现对最优比例变动情况的动态观测。③通过对各地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实际比例相对与最优比例偏离程度的计算,为决策部门进一步把握资本投入方向、提高资本投入效率提供了科学的参考坐标。
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最优比例计算的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