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制度碰撞与文化交融:全球化中的两种景观

制度碰撞与文化交融:全球化中的两种景观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7 15:01:36
制度碰撞与文化交融:全球化中的两种景观
时间:2013-12-17 15:01:36     小编:

" 何谓“文化多元化”?

在最近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费孝通先生曾经讲过这么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以为这就是所谓文化多元的很好的表述,讲得更简单一点,也可以用《论语·子路》所载孔子的一句名言:“和而不同”。当时另一位学者质疑曰:西方人要普及自由主义,他不会允许你与之“不同”的。但有人又提出:每个人之间都可以“和而不同”,这本身不就是自由主义吗?

可见,这里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不同”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有人提出,民族与民族之间可以和而不同,但是却主张在一个民族内部实行强制原则。这当然是不行的,所谓文化多元就是价值观的多元。价值评判的器官是大脑,而大脑每个人都有一个,这大概是普天下皆同的吧?莫非某个民族是一人一脑,而另一民族却是“共脑人”?没有这个道理。因此,“和而不同”当然是指每个人之间的和而不同。

一个民族是否有不同于其它民族的特殊价值偏好?当然是有的。但其所以如此,不是因为这个民族的成员共用了一个大脑,而这个大脑的构造与别的民族有什么区别,而是因为(由于历史、环境等原因)这个民族的每个人,或至少是大多数人各自都有某些价值偏好(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在形而上层面),而这些偏好恰好又有共同之处。换言之,“民族偏好”是其每个成员个人偏好的“最大公约数”。例如有些人说:西方人尚能,而中国人尚贤。我们怎么证实或证伪这个说法呢?当然不是凭某个中国人(或西方人)写过一本鼓吹尚贤(或尚能)的书,——这样的书和相反偏好的书在很多民族中都会有人写,也不是凭某个民族的当权者是否把这本书挂在嘴边,而只能是看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人是否确实表现了这些偏好。尤其在与他民族比较时,更只有在可比场境下才能体现这种差别。

例如在自由的选举中,如果一个民族的选民偏好于选择贤而未必能的人物,另一个民族的选民偏好于选择能而未必贤的人,这种“文化差异”就得到了证实。甚至如果当选者自称己贤而其实未必,你可以说选民受骗了(因此下次不会选他),却不能否定这种“文化”的存在,因为的确是这种偏好使他当选。

但如果一个民族自由选举出了能者而另一个民族的“贤者”却是强权自封的,即便后者是真贤,你也不能说这里有什么“文化差异”——因为他的上台与人们的“偏好”并无关系。你只能说这里有“制度”之别,却不能以此证明什么“文化”之别。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无不自称贤明,这并不能证明“中国文化”尚贤,正如明清之际大儒们多有“凡帝王者皆贼也”之论,这也不能证明“中国文化”不尚贤一样。

可见,一种“文化”是否尚贤,关键是看这种“文化”中的一个个活人是否自由地表达出“尚贤”的偏好。同样,一种文化是否崇孝,也要看这种文化中的一个个人在没有父权强制的状态下是否能孝敬父母。当年五四时代一些人攻击启蒙者“讨父仇孝”,毁灭中国文化。陈独秀答道:“我们不主张为人父母翁姑的专拿孝的名义来无理压迫子女儿媳底正当行为,却不曾反对子女儿媳孝敬父母翁姑,更不说孝是万恶之首,要去仇他。”[1]这道理本是显而易见的:真正的孝敬决不是父权压迫出来的。真正的爱情决不是“强扭的瓜”所能产生的。真正的“集体主义”也决不是“禁止私有制”禁出来的。一切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它能够凝聚人心以抵制外部之强制同化的同时,也决不需要在自己内部搞强制同化。文化多元化必然是“文化际”多元化和文化内多元化的统一,“和而不同”、“各美其美”不仅应当是“文化间”关系的准则,而且更应当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内部人际关系、不同价值之关系的准则。

事实上就其原意而言,“和而不同”这个古训在我们的先人那里也确实是就个人之间的价值多元而言的。包括孔子在内的古代先贤在“华夷之辨”这类“文化间”问题上一般都主张以华化夷,很少人有华夷价值平等的主张。“和而不同”本是主张华夏内部各种学派、思潮、观点和价值偏好应当“各美其美”,真正爱好中国文化的人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多元化就意味着“自由优先于文化”。

有人说自由只是“西方传统”,其实,如果所谓自由传统是指类似哈耶克等人写的大部头著作,那么在西方人为自由而斗争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如果是指人类对自由的一种本能的追求,那么这是普世相通的。一位朋友写道:

“小时侯我是酷爱自由的,决不愿意被家长关在屋子里,而是在田野、山上、河边到处跑。我也是酷爱平等的,不论是哥哥多吃多占,还是老师厚此薄彼,我都坚决反抗。......我爱竞争,总想木秀于林;但也爱合作,害怕离群索居。而竞争与合作在竞争性儿童游戏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那就是大伙儿都必须遵守公认(即大家同意)的游戏规则。谁不愿意遵守游戏规则,他可以不参加游戏。他如果既要参加游戏又不遵守规则,那么大伙儿就要开除他。完全可以说,这些竞争性的儿童游戏规则充分体现了自由和平等、自由和民主、自由和法治的高度统一。但是这些规则有时也遭破坏,而破坏规则又没法开除的人,就是队长的二儿子。记得有一次我力主开除他,被他拧掉我一个手指甲。”

这位朋友说:父亲知道他得罪了队长儿子,非常恐慌,把他打了一顿。从此他慢慢明白了有些东西是需要害怕的,“自由的传统”便慢慢萎缩了[2]。我觉得这段大白话比许多关于“自由”的高深理论更耐人寻味。

我也曾经举过一个最浅显的例子:一般来讲,如果监狱不上锁,里边的人都会跑掉,这恐怕中西各国概莫能外。此所谓自由不分中西也。但,事实上有些人也宁可呆在监狱里,假如他们觉得这样更有保障的话。正是在西方,我国报纸曾经报道说他们的某某犯人刑满拒绝出狱,因为出去后会失业,与其流落街头,不如狱中舒服。可见所谓不自由勿宁死,在西方也只是极而言之。换句话说,人们可能为“安全”而牺牲自由,这其实也是中外皆然。因此,实现自由的过程,既是摆脱束缚的过程,也是失去“保护”的过程。假如一个体制既没有束缚功能也没有“保护”功能,就无所谓自由不自由。如果束缚性和保护性都很强,则人们自由的意愿最小(留恋保护),而自由的阻力(强加的束缚)最大。如果保护性很强而束缚很弱,那么争取自由(摆脱束缚)较容易,但自由的代价(失去保护)也会很高。如果相反,束缚很强而没有什么保护功能,人们就会更加向往自由,但也更难得到它。我们的旧体制,恰恰是保护功能很弱的体制,因此,中国人追求自由的动力应该更强,小岗村农民那种集体按血手印,冒死冲破束缚的勇气就是东欧的农民所没有的。

但有人一看到“自由”这样的字眼就想起“西化”。当然这些人对“西化”的态度可能截然相反:有人欢迎,有人极力反对,但他们似乎都认为:今天的世界名为文化多元化,实则文化一元化。西方所谓“强势文化”已经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使世界人民普遍接受了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一致向西方看齐,一味以西方之标准来衡量事物。[3]

这种对“文化”的理解有问题。打个比方说,儒学、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应当多元并存,但异端审判与信仰自由可以并存吗?如果后二者可以并存,前三者就绝对不能并存;如果前一种意义的“文化”要多元并存,我们就只能赞成信仰自由,而不能容忍异端审判。我不知道所谓的“西方文化”是指基督教呢?还是指异端审判?如果是前者,我认为它远远没有一统天下,如果是指后者,那么正是西方人自己最先抛弃了这种“西方文化”,当然就更谈不上它的“一元化”了。奇怪的是,对这样一种“西方文化”,许多非西方人反而更为恋恋不舍。

进" 而言之,什么叫做“西方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西方人的强权利益是什么关系,他们是不是就那么喜欢别人也“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事物”,也都是个问题。例如当年西方殖民者在非洲等地贩奴掠奴,罪恶很大,可是西方人(白人)自己内部早已普及人权,禁止了奴隶制。后来黑奴们起来奋斗,争取人权(当然不是什么“非洲式的人权”),要求得到与白人平等的地位(“一致向西方看齐”?),并取得了历史性胜利。现在我要问:黑人争取的自由民主人权仅仅是“西方价值观”吗,还是一种普世性的人道主义价值?黑人要求自由平等,就是屈从“强势文化”,“一味以西方之标准来衡量事物”,而俯首帖耳甘心为奴反倒是抵制“文化霸权”、拒绝“西方价值观”的壮举吗?

显然,这些问题只可能有两种答案:或者自由人权等等是普世价值,因而不存在屈从“西方价值观”的问题。或者如果那些东西是“西方标准”,那它与西方人即白人的霸权利益也是冲突的,而不承认“白人人权标准”可以适用于黑人的“双重标准”理论才是霸权利益所需要的。事实上,我们在南非废除种族主义的过渡期就清楚地看到:正是专制的“黑人家园”传统势力和“祖鲁文化复兴运动”(因卡塔)与白人政权在联手阻碍黑人解放,而似乎更为“西化”的非国大则领导了这场解放。历史上这类事真是太多了。

而在另一些人眼里,所谓“西方文化”过强,指的还不是基督教、麦当劳等等,而是指中国公民如今享有的权利太多,而这种权利似乎是一种“西方式的”权利,因此令人讨厌。但这样的问题真是太不成其为问题了。你讨厌某种权利,你完全可以放弃它,但你无法剥夺别人的权利。就算是“西方式的”权利,但它是我们的同胞在行使,并不是“西方人”的治外法权,更与“西方文化霸权”无关。相反,如果是“西方人”行使了“中国式的权力”(比方说秦始皇式的权力),那才是真正的西方霸权了。不是吗?我常常纳闷:为什么我们有些“中国文化”的弘扬者喜欢在人权等领域竖起“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禁牌?为什么正是他们,喜欢拿西方中世纪的人权标准来强加于自己的同胞?

全球化中的“制度碰撞”与国家利益问题

全球化进程既然是“化”,就意味着对某些普世性规则或制度的认同。例如加入WTO,就意味着接受自由贸易制度。但这一过程十分复杂。人们往往把这种复杂性归之于文化差异,或归之于制度上的意识形态差异,然而历史表明,即使文化、“主义”相同,制度变迁仍然十分困难而多波折。因为制度变迁归根结底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利益冲突往往比“文化冲突”、“主义冲突”更难解决。无论单个制度的演变,还是不同领域(经济、政治、宗教等等)制度的互动、国内与国际制度的衔接都是如此。

因此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冲突的淡化并不一定会使“制度碰撞”的问题更易于解决。而制度碰撞中一些关键事件还会对以后的制度演变、制度互动产生深远影响,形成所谓“路径依赖”——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对“文化传统”的依赖,其实更常见的是相反:“传统”倒是在对某些历史关键点起源的“路径依赖”中逐渐形成的。过去一些学者曾经指出:同为“西方”,美、英(欧)人们对市场竞争的态度极为不同,虽然美国的“文化传统”本来自英国,但美国人认可“公平竞争”的价值观,而英国(欧洲)人的公平观念则在相当程度上是反竞争的或“社会主义”的,原因就在于“民主早熟”的美国至少在白人中当初的市场竞争是形式公平的,而欧洲封建特权则使竞争被扭曲,形式上就无公平可言。[4]

而中国目前可能就处在这样的关键点上。我曾经指出:日常生活的常识表明,一个面临“转制”的大家庭最可能尖锐化的矛盾并不是“要不要分家”的矛盾,而是“如何分家”的矛盾。前者可以说是“文化”冲突——“传统宗法”与“新潮个性”的冲突,而后者就是利益冲突即“争夺遗产”的冲突。尽管讲“文化冲突”似乎比讲利益冲突更深刻更“学术”,然而现实中,因分家不公而打架,或者为争夺遗产而打官司的司空见惯,为争论要不要分家而打架倒是极其少见的。以平分土地的方式结束人民公社,农民极乐为之,而“穷庙富方丈”的同时让工人空手下岗,工人怨声载道,这难道是农民比城里人更懂得什么适应市场经济的“西方文化”?无非是“分家”的公与不公之别而已。

一个国家走向市场经济是如此,国际社会走向“全球化”市场经济亦然。全球化中的“制度碰撞”是严重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之建设是困难的。但这种困难,主要并不在于(不是完全没有)“文化冲突”。合理的国际市场经济秩序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各国国内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如前所说,这固然有“是否分家”之争,但至少在中国如今已经主要是“如何分家”之争。

二是即便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只要有国界之分,就有利益的畛域。人难免有自利之心,由人组成的国家亦然。同为“传统文化”中人可以有残酷的权力争斗,同为市场经济中人可以有激烈的“商战”,国际关系也是如此。全球化时代仍然会有国家利益的冲突,即使“文化”相同“主义”相同,两个国家因利益冲突而交恶、甚至兵戎相见也不奇怪。但这与“文化冲突”是两回事。在一国之内,“文化国粹”的爱好者同时是卖国贼,西学的弘扬者同时是爱国者,这样的例子还用举吗?当年“满州国”汉奸中许多就是五四时代的国粹派,如郑孝胥、罗振玉之类。而甲午时期发动公车上书的抗日派,恰恰就是不久之后坚决主张学习日本的维新派,他们发动改革难道是要出卖“中国文化”?

而在国与国之间,更未必“同种同文”就能共利害,正如“主义”的类同也未必意味着利害一致。社会主义的苏联当年欺负我们的程度绝不亚于任何资本主义国家,而据说同属“儒家文化圈”、共持“亚洲价值”的日本,给中国的伤害更远远超过西方基督教国家。说到帝国主义压迫,乃至更广义的帝国压迫,早在全球化之前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秩序不能说没有这种历史的遗留物,为此我从来就认为只要有国界存在,就有捍卫国家利益的问题,但这与“主义”、“文化”的选择完全是两回事。在世界贸易秩序的谈判中,即使理论上都赞成自由贸易,各国也都会尽量争取最有利于己的条件,尽量保护自己的市场而打开别人的市场。至于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存在就更不奇怪。道理很简单,任何权力都有越界的可能,关键在于有制约它的机制即民主机制,目前人类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已经找到了建立这种机制的方法,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全球化为这种学习提供了方便。而在国际领域确实还没有这种机制,所以“经济全球化”不可能消灭强国的霸权。我们需要反抗霸权,捍卫国家利益,但这与在国家的范围内消灭强权政治,实行公民政治,应该是并行不悖的。

总之,制度演变并不一定意味着某种“文化”的优势。相反,建基于人类普世基本价值认同之上的制度趋同将更有利于全球范围内的多元文化平等交融,正如信仰自由取代异端审判制度有利于各宗教的并行发展与相互交融一样。而过分渲染全球化中的“文化冲突”反而可能会掩盖了真正值得重视的利益冲突。不要忘了,当年日本侵略者与中国的汉奸正是以“同种同文”的中日应该共同对抗异种异文的英美为理由来蹂躏中国的。而冷战后西方出现的“文明冲突论”也有类似问题。S·亨廷顿的那篇《文明的冲突》在大洋此岸引起一片斥责。但斥责者与被斥责者却出自同样的逻辑:亨廷顿挥舞“西方文明”的大旗而夸张“东方威胁”,此岸的批判者则挥舞“东方文明”的大旗而夸张“西方威胁”,双方所持之文化不相容,文化必冲突的逻辑却如出一辙。[5]其实" ,亨廷顿大讲“文明冲突”,是在替美国的国家利益打掩护。而这种“利益”固然常常与美国外交所标榜的价值理想相悖(为美国的“国家利益”而违反“自由民主理念”去支持一个外国独裁政权,这在美国外交史上不乏其例。正如中国以前在中苏交恶时也曾支持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对抗“社会主义苏联”一样),但更常常与所谓“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旗号有违。正如过去的西方列强为自身利益曾与儒教的清廷联手打击皈依“基督教文明”的太平天国一样,当代西方国家支持政教合一的海湾保守阿拉伯国家对抗伊拉克的萨达姆世俗政权、支持原教旨主义的阿富汗圣战者对抗前苏联扶植的喀布尔政权,都有基于世俗利益的考虑。这样的“利益外交”如同做生意,把“外交商人”当作虔诚的传教士,未免太滑稽了。

“文化”与“制度”:一个逻辑分析

近年来的“文化”讨论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混乱。笔者曾提到一种悖论:设若某甲性喜吃米饭、喝老白干,某乙性喜吃面包、喝威士忌,我们就说二人各自属于一种“文化”,如果有一人群A都象某甲那样饮食,另一人群B都象某乙那样饮食,我们就名之曰文化A和文化B。

但如果某一人群C实行饮食自由之制(即其成员可以自由选择吃米饭或面包等等),而另一人群D则厉行饮食管制,只许吃某一种食品(许食面包而禁米饭,或者相反),那么这两者是否也构成了不同的“文化”(姑且称之为文化C与文化D)呢?

当然不是!C与D决不是文化之分。

这首先是因为A与B、C与D这两种“文化划分”是互悖的:在前一种划分里分属两种“文化”的人,在后一种划分里完全可以同属一种文化:吃米饭者A与吃面包者B都属于后一划分中的“文化”C。反过来说,前一种划分里同属于一种“文化”的人,在后一种划分中也会分属两种“文化”——比方说同为吃米饭者,如果他并不禁止别人吃面包,那他就属于“文化”C,如果他禁止,则属于“文化”D。这样一来,在逻辑上“文化识别”就成为不可能。——请注意这是在逻辑上不可能,不是说的经验边界模糊问题。如果一个人既喜欢吃米饭也喜欢吃面包,你可以说他既有文化A、也有文化B的成分,因此很难识别。但这只是个经验边界模糊问题,你不能因此说文化识别这件事本身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的确存在着只喜欢吃面包和只喜欢吃米饭的人,亦即文化A和文化B的确可分,尽管亦A亦B或非A非B的情况也不能排除。但如果只吃米饭者自己就可以既属于此文化也属于彼文化,而只吃米饭者和只吃面包者又都可以属于同一文化,同时我们又认为吃米饭者构成一种文化而吃面包者构成另一种文化——那这种“文化识别”还有什么道理可言、还有什么意义可讲!

文化识别都不可能,更谈何“捍卫文化”?岂止“捍卫”,一切关于“文化”的讨论都将成为不可能。因为这种讨论将出现更滑稽的悖论:在前一种划分的意义上提倡文化宽容、文化多元或文化相对论,就意味着在后一划分意义上只能认同“文化C”而不能容忍“文化D”,即在这一划分中“文化宽容”之类命题是无意义的。而如果在后一划分中主张文化宽容(即认可文化D的不宽容原则)或文化相对(肯定D与C各有价值,不可比优劣),那在前一划分中的宽容、相对云云就全成了废话。为了使“文化讨论”有意义,在逻辑上就必须排除后一种划分。这与讨论者的价值偏好无关。你可以喜欢饮食管制,你可以说这种“制度”很好,或者说这种“规定”很好,但不能说这种“文化”很好,否则就没法跟你对话了。

因此“文化定义”尽可以千奇百怪,但都必须以承认价值主体(个体)的选择权为逻辑前提。即它只能意味着“我喜欢如何”,而不能意味着“我被要求如何”。我喜欢吃米饭和你喜欢吃面包是文化之别,但我被要求吃米饭和你喜欢吃面包,就决不是文化之别。喜欢缠足和喜欢隆乳,是文化之别,但强迫别人缠足和自己喜欢隆乳,就决不是文化之别。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儒教是文化之别,但信仰自由和异端审判决不是文化之别。喜欢拥戴大贤大德和喜欢拥戴大智大能,是文化之别,但统治者的权力是否来源于被统治者的授予(即来源于后者的“喜欢”),就决不是文化之别。而只要不违反这一逻辑,“我喜欢如何”的现实边界模糊一些也无妨。有人对如今滥用“文化”一词很反感,如什么烟文化、酒文化乃至厕所文化等,但我以为在这方面不妨宽容些,承认不承认“烟文化”“酒文化”,无非关系到文化讨论是雅一点还是俗一点,上纲上线一点还是鸡毛蒜皮一点,但如果把自由、人权之类概念都弄到“文化讨论”里(象如今一些“后殖民文化”讨论者那样),那就把“文化讨论”弄成全无起码逻辑可言的一堆废话了。比方说,我们讲满清入关后强迫汉人剃发易服是一种文化压迫,现在如果有人说,假如清朝当时不强迫汉人剃发易服那就是一种更严重的文化压迫,因为他们把“自由”强加给汉人,或者说,汉人反抗剃发易服就是一种更严重的文化压迫,因为他们想把“自由”强加给满人。——那不是胡扯吗?

清初人民的反剃发斗争是一种捍卫“文化”的斗争,同时更是捍卫权利与尊严的斗争。而辜鸿铭在民国初年以蓄辫著称,他并没有受到什么干涉,因此他的行为并不是在捍卫什么“文化”。

这倒不是说蓄辫与蓄发有什么优劣之分,也并不是否认蓄辫代表一种“文化”。而是说任何“捍卫文化”的斗争首先都是捍卫自由的斗争,即捍卫人人有选择“我喜欢如何”之权利的斗争。在已存在自由的条件下,人们“喜欢”的东西(如辫子之于辜鸿铭)无须捍卫就已经有了,而不喜欢的东西(如辫子之于其他人)又不值得捍卫,宜乎“捍卫文化”之说不知何所指矣。只有失去了自由的人们,即不能按自己“喜欢”的那样作出选择的人们,才有“捍卫文化”的问题。如喜欢蓄发却被强制剃发,喜欢缠足却被强制隆乳,喜欢吃米饭却被强制吃面包,喜欢敬孔子却被强制信耶稣等等。这时人们起来反抗强制,那就是在捍卫文化(同时也是在捍卫自由)了。

而在已经有了自由的地方,“捍卫文化”却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在信仰自由的时代,如果美国有什么人要强制普及新教而禁止天主教,强制普及西餐而封闭一切中餐馆,人们会认为他在“捍卫美国文化”吗?非也,人们会说他在侵犯人权,而且侵犯的恰恰是美国人而不是其他人的人权。

换句话说,捍卫文化,就是要反对强制同化,而不是要强制反同化。恰恰相反,文化的捍卫者,必然是强制的反对者,即那些既反对强制同化,也反对强制反同化的人。

“文化”不可比,“制度”有优劣

总之,我们把“我喜欢如何”的取向,即上举事例中的A与B之分看作文化之分。而事关能否实现这些取向的安排,即上举事例中的D与C之分看作制度之分。许多具有同样的特殊个人喜好的人凑在一起,便成为一种“文化”。凭常识(以及凭我们对人人平等、各个“民族”即各个文化共同体也平等的信念)我们相信文化无优劣,即A与B无优劣。但这就意味着事关能否实现这些取向的安排,即D与C(或曰制度)是有优劣的。

区分这两者很重要,因为人们往往把制度比较与文化比较混为一谈,从而产生严重谬误。举例而言,如今国人似乎已经公认妇女缠小脚为中国“文化”中的糟粕。然而倘若追问;缠足究竟有什么不好?据说是“摧残妇女身心健康”。但辜鸿铭以昔日西方妇女的束腰陋习同样危害健康来辩解,不也好象有几分道理么?

近日看到一则报导,说是今日西方女性时髦的隆乳术副作用甚大,无论是早期的石蜡注射,还是后来的硅胶、盐水袋法,后遗症发生率都颇高,甚至有造成死亡的案例。我不禁想到了辜老夫子,他如果看到这则报导,一定会更加振振有辞了。的确" ,缠足与隆乳都是以人工夸张女性性特征来增加“魅力”的“整形手术”,而且后者对健康的危害并不小于前者。那么人们有什么理由在两者中分高下呢?

老实说,在这种问题上我很愿意支持“文化保守主义者”。本人喜欢吃中餐,不喜欢吃西餐;喜欢律诗绝句与古风,不喜欢洋人的“楼梯诗”;……

但转念一想,咱们还是远离那缠足时代为好,哪怕那“文化”再可爱。

其实道理很简单:隆乳在今日西方是一种个人自愿行为,而过去中国的缠足(与西方中世纪的“贞操带”等陋习一样)则是他人强制施行的。正是也仅仅是由于这一点,如今即使在中国,强迫妇女缠足也不为法制所容——这决不仅仅是个审美“文化”问题;而即使在西方,强制他人隆乳也是犯罪行为,同时那里假如有人喜欢给自己缠足,别人也许会视为怪异,但谁也无权干涉,——因为这是她的权利!

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缠足与隆乳作为一种个人审美选择,它是“文化”之别,没什么优劣可比,更不能以一种“文化”强加于另一种文化的认同者,就象当年西方殖民者强迫土著人信基督教,或者清初满族入关后强迫汉人“留发不留头”那样。

但是,强迫还是自愿,是否尊重一个人为或不为某事的权利,则是有无人权之别,当然有优劣的普世标准来加以比较。改强迫之制为自愿之制,无论在哪种“文化”中都应当受称赞,应当视为可喜的进步。传统的缠足之所以被今人唾弃,固然也有时尚“文化”变迁的含义,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缠足的强制性危害了人权,体现了人类(不仅是中国人)野蛮时代的黑暗。废止缠足与其说是“文化”的改变,毋宁说是人权的进步。

离开了这一点,废止缠足本身就谈不上有什么“进步”意义。我们知道明清时代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对妇女的压迫并不表现为缠足,而是表现为役使妇女从事比男人更重的体力劳动。因此不仅不提倡、甚至是禁止下层妇女缠足的。“奴婢俱赤足行市中,下等之家女子缠足则诟厉之,以为良贱之别。”[6]这样的“放足”当然不是什么妇女解放政策。

清初满族统治者在强迫汉族男子剃发留辫的同时也曾强迫汉人妇女放足,当时规定:若女子违法缠足,其父为官者要撤职查办,兵民之家要处以杖刑40大板,再加流放充军。并且实行保甲连坐,若有缠足而十家长不能稽察,也要打40大板,外加枷号一月。甚至该管督抚以下各级文官有疏忽失察者,也要交吏兵二部议处。然而汉人对此进行了坚决抵制,毕竟上述处罚还不像“留发不留头”,人们还顶得住。于是到康熙六年,清廷终于不得不解除缠足之禁。这就是后人戏称汉族对满族“男降女不降”的由来。然而今天看来,汉人坚持缠足固然不再那么值得自豪,满族统治者的强迫放足当然也与自由无关,而的的确确是一种文化压迫。

可见缠足与否(或者隆乳与否)是一回事,强迫还是自由又是一回事。前者事关“文化”,而后者事关制度。文化不可比,而制度有高低,以维护无优劣可比的“文化”为理由,阻碍有高低可分的制度之进步,与以改进制度为借口搞文化的强制同化,同样是毫无道理的。

争取制度碰撞与文化交融的良性互动

根据上文理解的文化定义,我以为所谓中国文化真正的内核并不是以往人们或褒或贬的、带有制度安排内涵的“儒家文化”,不是只有一部分中国人讲的,甚至是光讲而不做的某些书籍,而是真正代表五千年以来一以贯之的、真正反映中国人思维特点因而也涉及行为特点的那些东西。例如作为单音节词根语的汉语和作为形声字的汉字所导出的那些思维方式,这些方式在新的世界上也许会有以前未曾发挥出来的活力。简单点说,我认为英语的霸权(这可能是如今名符其实的一种“文化霸权”),在信息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时代会遇到挑战,单位符号信息量更大的汉语是更有希望的。

其次,与包括西方主要语言在内的其他语系相比,汉语(以及汉藏语系的若干语言)有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它的每一个音节(“字”)都有其独立的语义,构成所谓的词根。而西方语言没有“字”的概念,只有纯粹表音而无语义的“字母”,若干字母组成“词”才有了语义。每一个音节都有独立语义的这种语言如果说能影响思维方式的话,我想它是有利于形成“每一个个体都有独立价值,都是独立的意义单元”这样一种观念的。尽管“文化决定论”不能成立,最能保障个体意志自由的制度也不是我们首先创立的,但中华民族在这方面的创造力也不可低估。中国人建立过亚洲第一个共和政体,如今中国人在一个地区创造的民主宪政转型也比世界同类地方更成功。因此那种以为“文化劣根性”决定了中国人只能当奴才的说法是毫无道理的。至于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表现的“商战”才能,更是世所公认的了。香港、新加坡这些地方不只是GDP增长快,经济自由度也连年居世界头几位,超过绝大多数欧洲国家。

每个音节都有独立语义的汉语有利于培养个性(只是“有利于”,并不是说讲汉语者都有个性),而作为形声字的汉字又有利于培养凝聚力。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方言差异极大的中国人仍能拥有共同的书面文化,避免了古罗马文化因拉丁语的方言化而消失这类其他文化常见的命运。过去这造成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奇迹”,今后这种书面文化统一性形成的凝聚力仍然有利于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发展。

至于与制度相联系的那些思想观念,即我们常说的儒家、道家等“文化”,在全球化伴随的制度变革中也会发生嬗变。“西儒联盟取代法道互补”,是笔者对这种嬗变的一种看法。

传统儒家的制度设计中缺乏个人本位的公民权利观念,而没有这个就谈不上现代公民社会、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谈不上由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过渡。因此儒学不能取代“西学”。然而真正的(而非典籍上的)“中国传统”是“儒表法里”。而表里之间虽经董仲舒以来两千多年的改造,仍然是有矛盾的。文革时期的“批儒弘法”与“马克思加秦始皇”之论虽然充满了附会、影射及“古为今用”的曲解,却不能仅仅视之为一大历史玩笑。传统法家专制主义一元化的大共同体本位体制与儒家价值的矛盾,从秦汉以来的确是一直存在的。

儒家无个人本位之说,但" 却有“共同体多元化”倾向而反对大共同体一元化。《孟子·离娄上》说:“人各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而法家则坚决反对亲亲之说。《商君书·开塞》云:“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以别险为务,则民乱”。于是便有了爹亲娘亲不如领袖亲的价值观,和为大一统的法、术、势可以六亲不认的法吏人格。[7]

显然,儒家思想本身不是现代化理论,但黄宗羲的上述批判说明,儒家,尤其是原初儒家作为一种共同体多元化学说,对大共同体本位、尤其对于极端的大共同体一元化体制是有解构作用的。儒家思想更不是什么“后现代的救世理论”,但它在中国的条件下也并非现代化之敌人。而在“公民与小共同体联盟”的条件下,出现现代公民意识与“儒家传统”的联盟也不是不可能的,这种联盟中的儒家也许就是真正的“新”儒家。但是,这种“新”儒学必须不是以解构所谓“西学”、而是以解构法家传统乃至以犬儒哲学适应强权哲学的“法道互补”传统为已任的。“新”儒学的对立面不是公民权利,而是大共同体独尊。这就要求“新”儒学理论必须公民本位化,而不是国家主义化。否则儒学就无法跳出董仲舒以来儒表法里的怪圈,它的前途也就十分可疑。

至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学说,本是一种以“宇宙等级秩序”来证明人间等级秩序的理论,它与环境保护本不相干,但如今人们把环保意识附会于它,倒也不无可取,因为作为符号的语言能指在历史中增添新的所指,所谓托古改制、借古喻今之类,不是作为学问而是作为宣传手段,也是有用的。

问题在于环境保护决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一个认识问题。没有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所谓“重视环境”只能流于空谈。由于经济学上所谓外部性,人人明知重要而又人人破坏之的事例不胜枚举,筒子楼里公共水房往往污秽不堪,就是一个例子。至于我国古代,无论其“文化”是进取的还是无为的,其环境的纪录应该说并不好,远的不说,明代的徐霞客《游记》中在江西、浙江、湖南、广西、贵州、云南一路,都记载了严重的环境破坏,造纸业污染河流、烧石灰污染空气毁灭风景、乱砍滥伐使“山皆童然无木”,生活垃圾使永州、柳州等地的许多名胜堙为“污浊”的“溷围”。如果说那时还没有出现尾气、酸雨和核污染,那只是因为古人还不懂得相关工业技术,而不是因为他们懂得“天人合一”。

今日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恐怕也只能主要依靠全球合作下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来解决。当然“全球合作”伴随着冲突与讨价还价,各国都知道环保重要,但都想尽量少为此付出代价,而只想“搭便车”,尤其发达国家对这种局面难辞其咎。但这与上述“公共水房问题”一样,是利益协调机制问题而不是认识问题,或者说是制度问题而不是“文化”问题。“天人合一”的新解释我很赞成,但只怕作用有限。

注释:

[2] 杨支柱:《被阉与自宫》,见http://wtyzy.yeah.net

[3] “人民日报读书论坛”网站,2000年11月3日。

[4] 参见S. M. Lipset, American Execptionalism: A Double-Edged Sword. New York: Norton, 1996 。

[6] 民国《陆川县志》卷4,《风俗》

[7] 参见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

[8] 《荀子·荣辱篇》

[9] 《管子·任法》

[10] 王安石:《兼并》诗

[11] 《管子·国蓄》

[12] 《商君书·说民、弱民》

[13]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关于洋节盛行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近年来,以圣诞节为代表的一系列洋节在中国有愈演愈烈之势。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社会变迁等方面分析洋节盛行的原因。作为西方文化载体的一种形式,洋节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之间的博弈折射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西......
网络语言与汉语言的文化碰撞
发布时间:2022-10-04
一、由传统汉语言到网络语言的转化 (一)词汇的转变 1.词形 传统的文字交流方式就是汉语言文字的交流,具点具面的反馈真实信息,而现如今,为了加快信息的传播,达到交流的简约高效,拼音词和谐音词被大量使用。拼音词就是汉语拼音......
中西方文化碰撞下父亲文化身份的消解与重构
发布时间:2023-01-22
[摘 要] 以李安电影《推手》和《喜宴》中的家庭矛盾为切入点,结合中西方文化理论知识,从父权地位变化解读其中父亲文化身份认同:父权如何在西方文化语境下从强大到无奈的退让再到开始新生活,以及如何实现父亲旧的文化身份的消解与......
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研究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20
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了“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研究分析”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研究分析Dave Grenier是英特尔公司的一位制造工艺工程师,他对中国一点儿都不陌生。他现在和以前的工作,就是与一家中国制造商打交道。他到过中国多次,学会了一......
后波普时期的中西交汇与碰撞
发布时间:2022-11-26
展览:后波普:当东方遇上西方 地点:伦敦萨奇美术馆 下流的麦当劳,汤姆・萨克斯 Nusty’s MacDonald’s, Tom Sachs 这个粗工滥制的麦当劳摊档是现场观众最感兴趣的作品之一。它五彩缤纷,却仿佛散发着油腻的薯条和汉堡味。......
国外两种较常见的全球化定义
发布时间:2022-07-21
目前,对于“全球化”这个使用非常广泛的概念,还没有普遍接受的定义,但有两种对全球化的理解在国外比较流行。 从报刊、电视等传播媒介和经济学界谈论全球化的大多数场合来看,人们提到全球化时,指的是一种经济现象,即各国市......
刍议《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碰撞
发布时间:2022-11-26
【摘 要】 文章阐释了土耳其优秀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奥尔罕・帕慕克对处于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前沿的土耳其进行了解剖。土耳其固有的伊斯兰文化、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艺术创作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从而......
金融全球化与宏观经济政策
发布时间:2013-12-18
近十年来,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各国宏观政策有了改善,经济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市场机制在引导资源配置方面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然而,在政策得到改善的同时,宏观经济并没有相应地变得更加稳定,这种不稳定表现在2......
论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发布时间:2023-05-08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文化观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在文化和政治领域也必然出现全球化。在全球化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全球化对文化领域的影响,即我们的文化建设所面临......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13-12-17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在人类进入新千年之际,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世界,形成引人注目的经济景观和潮流。作为一种趋势,金融全球化一方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形成严峻......
谈古典与民族的碰撞
发布时间:2023-02-17
一、维拉罗勃斯《巴西的巴赫风格》的创作背景及音乐风格 维拉罗勃斯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巴西最伟大的作曲家。其音乐创作既受到了本民族巴西音乐风格的影响,又继承了欧洲现代音乐的风格特征,被人称为民族乐派作曲家。维拉罗勃斯受父......
经济一体化与国家主权的碰撞-公共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18
一、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运动” 关于西方学者对公共管理的看法上的分歧暂且不谈,仅就中国学界的研究来说,我国早期历史文献中的“行政”是指管理国家政务。当20世纪80年代行政学在中国恢复时,学者们提出:行政管理是......
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
发布时间:2023-02-22
" 【内容提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商业贸易、劳工输出、移民和难民,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人员流动,使得传统的、相对于国家定位的公民与公民教育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本文简述了西方社会公民与公民教育的......
恐怖全球化与全球恐怖化
发布时间:2015-08-24
对抗伊斯兰国,需要全球化的正面力量,来化解全球化的恐怖力量;不能只靠武器的批判,而要有批判的武器。 这都因为全球化的特色,就是让人才、资金、技术自由流动,冲破过去壁垒分明的疆界。无论是政治上、地理上和文化上的疆界,都......
以全球化视角看邓小平文化观
发布时间:2023-06-25
" 【摘 要 题】文化建设【关 键 词】全球化/邓小平/文化观【 正 文】 文化观的核心是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邓小平文化观高屋建瓴,极富科学魅力,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考,大......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霸权对我国公民观念的挑战
发布时间:2023-07-17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霸权对我国公民观念的挑战 引言 一、中国:公民观念与公民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公民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不仅具有培养公民正确认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功能,也肩负着......
身份与契约 ——全球化背景下对国家主权的观察
发布时间:2022-07-24
" 内容提要:主权是国家的身份,而非国家的权利,这种身份来自于明示或默示的约定;作为国家身份的主权是不能分割、不能让渡的;所谓“主权限制”,除非是外来的强制,其实是主权的行使方式;全球化使国家置身于更多的“契约”约束之......
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
发布时间:2013-12-19
" 全球化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跨越制度与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充分 实现相互沟通以求达到更多共识和共同行动的过程。同时,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一如既往地 尽力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和......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塑
发布时间:2023-03-16
摘 要: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民族文化认同问题也随之而来,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引起人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反思,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重建民族文化认同对国家稳定和增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11
以经济全球化为参照坐标研究城市化发展趋势,是近年来国际城市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Friedmann,1986;Castells,1989)。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城市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金融安全(1)
发布时间:2023-01-06
[摘 要] 经济全球化正以不可遏制的趋势逐步推进,并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构成如下威胁:(1)削弱一国经济主权,冲击国家金融监管的调控权力;(2)贸易条件日益恶化,国际支付能力下降,引发债务危机;(3)国际金融市场自由而开放,金融投机便捷而......
关于全球化中的中国文化
发布时间:2014-01-17
论文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使了各国之间文化的融合。文化多元化是当代世界科技进步,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各国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化这种“软实力”已经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的重要因素。 论文关键词:文......
全球化与译者文化身份
发布时间:2023-03-21
摘 要:文化身份作为一个“问题”受到关注是现代性在世界各地的展开以及全球化的后果。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个话题。何谓全球化?本文通过对译者文化的分析,来深入探讨译者与全球化的关系。 关键词......
保守与前卫的碰撞之地
发布时间:2023-03-05
厦门中山路商圈女装品牌速览作为厦门本地的老牌商场,夏商百货像个执拗的中年人堆积着一脸的不情愿,冷眼旁观着来来往往的人潮。仅仅一街之隔的巴黎春天百货则扮演着“中山路的贵妇”角色,从外到内,都甩开了夏商百货几条街。但最受欢迎的还是来雅百货,接地气的品牌和相对亲民的价格,让本就充满青春元素的少女装品类更加有优势。以中山路为名的街道遍布中国大大小小几十个城市,然而直通大海的中山路,却只有厦门这一条。厦门中.........
越野碰撞马拉维
发布时间:2016-05-27
一直以来,我都深信自行车有着改变世界的能力,只是我未曾想过有一天自己可以亲眼见证,尤其是在非洲大陆上的马拉维,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度之一。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往往的自行车就是一种最朴实的承载方式,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音乐和文学的比较、碰撞与谐和
发布时间:2013-12-17
毕业论文 [摘要]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古代还是现代;也无论是欧洲的歌剧,还是中国的诗歌、曲赋;是中国原始部落的乐舞,还是古希腊的悲剧、喜剧、抒......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西方文化霸权与中国文化安全刍议
发布时间:2023-01-17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西方文化霸权与中国文化安全刍议 如今,“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多维度的社会变革。如果说全球化是一个在多领域、多层面发生的过程,那么文化全球化无疑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
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制度竞争
发布时间:2023-04-08
【内容摘要】国际制度竞争根源于国内制度践,中美欧是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主要谈判方,三者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制度倡议都源于其内部减排制度的实践。欧盟内部形成了总量控制与排放贸易的减排制度,美国国内形成了基于自由市场哲学的地方排放交易制度,中国国内形成了“国家―发展型”减排制度。三种制度的形成都受到各自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这种制度差异传导至气候外交领域,使欧盟侧重于建立全球总量控制和约束性.........
全球化背景中汉语言文学发展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02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能够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为了把中华民族文化推向世界的舞台,我们需要对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进行思考,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全球化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关键词】全球化背景;汉语言文学;问题;措施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文化会走向单一化还是多样化,文化本身是个宽泛的概念.........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与世界环境
发布时间:2013-12-18
国际贸易对中国环境的影响较为复杂,但总体看,包括环境改善效应和环境负效应两个大的方面。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改善效应 国际贸易扩大了资源的配置范围,使生产和消费活动能够超出中国自然资源的供给范围和环境的承载容量,使中国可......
浅谈以全球化视角看邓小平文化观
发布时间:2023-04-23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工作总结栏目为您编辑了邓小平理论—浅谈以全球化视角看邓小平文化观,供大家阅读参考。 文化观的核心是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邓小平文化观高屋建瓴,极富科学魅力,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面向......
关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9-11-26
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金融全球化悄然而至。但是,在金融全球化带给我们更大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的风险。我们应该正视金融全球化,想办法如何让我们的经济市场更有效的发展。金融全球化发展中发达在21世纪发展的今天,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尤其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金融产业快速发展,这都促使了金融全球化在世界,在中国的产生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以汹涌澎湃之势迅.........
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法律制度的出路(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17
[摘 要]美国次级贷危机引发了自身的金融危机,并逐步席卷全球,发展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其自身危机则具有深层次的法律原因。通过对深层次的法律原因的思考,我们来寻找金融法律制度的出来该当如何?这便是本文......
群塔防碰撞方案
发布时间:2023-03-10
武汉清江山水2.2期一标段 群 塔 作 业 防 碰 撞 方 案 编制人: 审核人: 编制单位: 江苏江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 2011年4月18日 一、工程概况 清江山水2.2期一标段工程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光谷地区高科技园区内,东靠曙光大道,南临......
现实·思辨·碰撞
发布时间:2015-08-25
从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我们惊喜地看到今年高考作文的新变化,既让人们感受到语文教育的改革趋势和思想取向,同时也在提醒社会各方面及早准备,将语文教育的回归真正在实际教学中得到。 一、立足现实启发思考 契合实际,言之有......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中中美文化冲突的根源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在全球话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国际商务活动中总会存在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冲突。尤其是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大国之间,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但却因两国的文化差异巨大而经常出现文化冲突,甚至影响国际商......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探究
发布时间:2022-12-27
一、全球化背景与新闻传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逐渐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的社会发展主要特征。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传播等众多领域都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获取新闻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创新
发布时间:2023-05-25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经济主体正以不竭的创新动力向前发展着。不断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不断的改革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也是如此,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走......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银行业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29
金融全球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高金融效率,但也给我国银行业的金融稳定和安全带来挑战,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金融全球化是适应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并在发达国家的推动和主导之下产......
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东西方文化观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3-07-08
摘要:极简主义景观自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蓬勃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并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极简主义景观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在东西方文化上都有其共同的观点和文化特征,在中西园林景观设计中都能找到诸多相似......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的统治与治理
发布时间:2023-07-13
1新公共管理运动下的统治与治理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掀起了一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治理理论也应运而生了,治理理论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对各国政府的改进和革新提供了顺应形势的理论依据。作为对传统......
挑战单向度全球化
发布时间:2013-12-19
挑战单向度全球化 挑战单向度全球化 挑战单向度全球化 来 源自 教育 网 【内容提要】本文从马克思关于全球化和民族化之间关系的原理入手,深入分析了当今把全球化等同于西方化,进而等同于美国化的错误。历史地看,由资本所......
略论刘少奇“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1-11
把社会劳动与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是马克思基础教育理论的重要原理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革命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很好地坚持了这一原理,而且以毛泽东、刘少奇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者,更是将其与中国的具......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7-14
www.LWLM.com编辑。 【摘要】本文从“全球化”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遇到的挑战、“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应对策略等方面客观地分析了“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我们在全球化视野中该如何发展中......
全球化语境下胡适的白话文学观
发布时间:2022-11-28
【内容提要】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不但是中国文学母体孕育的结果,更应是全球化特别是欧化语境下的产物。他的白话文学观包括白话文学的发展观和白话文学的语言观两部分。在发展观上,胡适受到实验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启迪;在语言观上,他......
两化深度融合未来发展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3-01-05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已成为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随着两个IT融合步伐加快,以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制造业创新网络等为特征的智能工业将引领我国工业迈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面......
“文化产业”的两种解读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向是“文化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化”,可分别对应于 英文 的“Cultural Industries”和“Culture Industry”。从这两个层面入手,有助于更加明......
试论闽南传统文化与两岸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2022-12-07
试论闽南传统文化与两岸文化交流 [摘要]在改革开放后两岸20多年的交流中,闽台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交流利用共同的文化源流,为两岸开启了宝贵的沟通之门。梳理和分析闽南传统文化,发掘闽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作用......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化思考(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20
全球化把世界变成平的,把地球变成一个“村庄”。区域化放大到极致就是全球化。金球化把局域的蝴蝶效应扩展到异国他乡,把异国风情带进小桥流水人家。 全球化把美国的金融危机带给世界各国,把世界经济拖人危机的泥潭……,各国为此纷......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1)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困境,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而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使得中国电影内部充满了矛盾,矛盾的焦点则集中于中国电影的体制问题,涉及到制作、营销、发行、审查等各个相关环节。《......
纸世界与屏媒体碰撞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和谐共存
发布时间:2015-08-21
在数字化的碰撞与冲击下,传统出版单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一些运营了多年的实体书店也相继关闭,曾有业界人士预测,未来的传统出版产业逐渐萎缩,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末路,纸质书会像最后一只珍稀动物那样消亡。 也许,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的总体国家安全(上)
发布时间:2023-07-15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家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并已引起全球各国的广泛关注。世界总体态势仍然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但恐怖活动、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仍然不断。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维护全球化时代的总体国家安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一、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全.........
全球化背景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27
摘要:随着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随之而来的便是各国之间文化的冲击。汉语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流传下来的语言,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为汉语言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同时还有不小的挑战。国人对汉语言的学习的重视程度在逐渐下降,很多历史典故、文学作品已经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文化的发展最为重要的便是传承,是一个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说,在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下,汉语言文学应该采用什么.........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化的泡沫
发布时间:2014-01-15
[论文关键词] 经济 全球化;泡沫; 金融 风险;次级债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 融资 本的国际化流动不断加强,促成了国际金融 市场 的联动性和互相影响程度不断加强。背后是金融风险发生后容易出现全球化扩散。而实体经济因......
全球化背景的汉语言文学发展思考
发布时间:2023-02-10
摘要:从目前情况分析,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基于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使其传承形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而汉语言传承过程中显现出的弊端与全球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中将详细阐述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优化策略,进而提升汉语在世界范围的认知。关键词:全球化背景;汉语言文学;发展思考由于受到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汉语言文学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由于人们学习外语的积.........
金融全球化下的货币体系
发布时间:2015-12-22
前言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际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然而,......
思考金融危机下的全球化
发布时间:2023-06-30
强国会竭力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压抑甚至取消弱国的贸易壁垒,而自己在必要时总会悄悄祭起贸易保护的旗帜。技术强大自会打技术牌,资本雄厚自会.........
谈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与中国话语权建构
发布时间:2022-09-23
一、现代世界秩序的基础及原则 自晚清以降,原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逐步被纳入到西方所主导的世界之中,这是当年洋务派精英所洞见到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历史巨变中,西方现代性向中国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秩序观及价值体系,......
融入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的关系(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9
经济多极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变动密切相关的。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既是南北两方、多极类型构成的且两极分化的格局又是几大国、经济中心构成的且多极化的格局。总体上说,目前的多极化世......
埃塞俄比亚民法典:两股改革热情碰撞的结晶
发布时间:2022-11-19
埃塞俄比亚民法典:两股改革热情碰撞的结晶 埃塞俄比亚民法典:两股改革热情碰撞的结晶 埃塞俄比亚民法典:两股改革热情碰撞的结晶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中,埃塞俄比亚属于一个非常特别的国家......
关于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龙”文化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龙 文化特征 文化内涵 [论文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蕴涵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龙”在汉英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以“龙”为例,探讨了汉英两种语言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语言作为交际的工......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前景与本土对策
发布时间:2014-01-07
经济 全球化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生产分工国际化,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是一种世界性的制度安排,WTO、IMF、World Bank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其游戏规则体系构成了全球化的基本制度框架。 全球化必将对各国经济......
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对于文化发展战略的考量
发布时间:2023-01-13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一方面,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造该社会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文化又会反作用于该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
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画的交融
发布时间:2023-04-08
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
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发布时间:2023-02-06
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引言: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它即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又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产生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势必会影......
互联网文化与电视文化的碰击与重构-
发布时间:2013-12-18
互联网文化与电视文化的碰击与重构- 互联网文化与电视文化的碰击与重构- 互联网文化与电视文化的碰击与重构- 【摘要】 电视文化曾经辉煌过,现在说她衰败还为时过早。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由互联网营造的文化......
互联网文化与电视文化的碰击与重构
发布时间:2023-02-24
互联网文化与电视文化的碰击与重构 互联网文化与电视文化的碰击与重构 互联网文化与电视文化的碰击与重构 摘要】 电视文化曾经辉煌过,现在说她衰败还为时过早。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由互联网营造的文化正深刻......
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27
在我国经济文化水平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我国各种语言文化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但是,随着现在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也使得我国汉语言文学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如何解决其面临的问题,并且努力将其发展到一个新......
研究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2-10-24
毕业了,要写论文了,毕业生们是不是很头痛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啊?论文不像作文,还包括了许多的专业语言,就得参考许多文献,写一篇论文准备.........
论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学双语课程的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06
金融学是一门高度国际化的学科,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金融学与金融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金融学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与国际金融学的发展接轨,为培养出更多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而努力。在当前我国高校的......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教育革新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05
编者按:当今时代媒体技术在不断更新,全新的新闻理念也层出不穷,加强与全球各传媒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是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传媒教育变革及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在相互的沟通与合作中才能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取长补短,推动新形势下......
全球化与中国传统道德
发布时间:2023-01-30
作为绵延数千年的文明正大之邦、歌诗礼义之地,中华民族拥有广博庞大、精深缜密的传统道德资源。这些道德资源除了使今天的国人振奋和感恩之外,毫无疑问的是,如何继承并发扬就成为一个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任务。同于我们的祖先,这项工......
全球化视野中的英语传播与传统文化冲突
发布时间:2023-06-19
[关键词]英语;全球化;语言;帝国主义 一、英语整体传播现状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媒介。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由此带来了政治、文化沟通的频繁。英语作为交际工具,它的普......
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思考
发布时间:2023-01-01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地球村飞速发展,语言作为我们与外界沟通与交流的一个工具,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也在进行着自身的不断变化和调整,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星辰,必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绽放夺目光彩。关键词:全球化;汉语言文学;发......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30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从文化的角度追溯了全球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16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总体特征和主要趋势。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全球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经济全球化的论文范文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论文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争端的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
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起源
发布时间:2022-11-19
摘 要:千姿百态的人类文化具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农耕型与游牧型。而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则主要源于两种不同类型的食物结构——以植物食物为主的植食结构和以动物食物为主的肉食结构——及其生产方式。归根结底,则源于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新三板碰撞“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2-12
“新三板”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经国务院批准,依据证券法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被称为中国版“纳斯达克”。业界认为,新三板的核心是回归市场化,给如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更多的发展机会。 近日在广州举行的“新三......
加工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新道路(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2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经济发展战略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对各国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严峻挑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工......
全球化背景下新贸易保护的特点与成因(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扩大化是一对矛盾。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贸易保护主义使发展中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指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贸易保护的特点与成因(1)论文关键......
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06
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 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 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 摘 要: 科学 已经获得的辉煌胜利是以往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从未获得过的。这些胜利也催生了唯科学主义的观点。但是随着科学获得越......
2014中国(大连)消费经济论坛“碰撞”消费经济观点
发布时间:2023-05-30
2014年12月21日,为期两天的“2014中国(大连)消费经济论坛”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启幕,原国内贸易部部长陈邦柱,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刘国强,黑龙江省副省长孙尧,大连市委常委、副市长曲晓飞等出席论坛。来自全国的100多位省市领导,1000多位商界领袖、新闻媒体和各大商会、协会代表共2000多位嘉宾出席论坛,共同研讨新常态下消费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本次论坛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大连黑龙江商会和金玛集团主办.........
关于金融全球化下金融功能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2-11-13
摘要:本文基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论述了金融功能观的发展过程,进而指出它对于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的意义,最后讨论金融功能观对金融机构的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功能观;金融机构观;宏观与微观效率;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一、......
文化与社会的“和”元素交融
发布时间:2022-08-04
摘要:“和”是东方管理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是管理十五要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等思想观念,儒家、道家等曾作过深刻阐述。“和”文化在近现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崭新的视角......
论全球化世界中传统戏剧的几点观察
发布时间:2023-05-21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出现了戏剧,那时人们对传统和戏剧之间的区别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既然是传统就需要传承再现。因此,仪式是对传统的最好体现。相反,戏剧则被认为是一种发明,这与仪式不同。从起源的角度来看,戏剧被认为是一种发明创......
全球公域:不均衡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与权力
发布时间:2023-01-23
约翰汤姆林森(John Tomlinson)指出,在全球化中暗含着一种不同的概念破坏运动。一时间,人类需要应对的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非传统安全的特殊语境下,需要治理的问题具有跨境性、不确定性和非传统性 ;与治理形态相关的参与治理的......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科技战略-管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当代世界 科学 技术 发展 的突出特点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当代 科技 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它标志着人类从 工业 社会 向信息社会的 历史 性的跨越。在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当中,科技进步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表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行政管理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16-07-08
摘要:查字典范文网为您编辑了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行政管理策略,敬请关注!!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超越国界的世界经济活动。世界经济活动具体是贸易、......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1)
发布时间:2023-01-04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从文化的角度追溯了全球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其对文化的影响。作者认为,全球化给文化带来的是双向效应:一方面是文化的趋同性,另一方面则是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后者的特征更为明显。虽然强势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总是影......
谈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
发布时间:2022-12-14
谈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 谈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 谈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两种策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