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1 01:24:36
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时间:2023-03-21 01:24:36     小编:

"

一 革命:概念及其阐释

革命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革命概念是指一种暴力性政治参与,它一般以夺取政权和恢复正义的政治秩序为目标。西方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家一般都是运用的广义革命概念。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并非来自上帝的授意,政府的目的是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和增进福利,如果政府不能保护臣民的权利,人民的反抗或革命就是合理的。杰弗逊继承了洛克的革命思想,认为革命是人民争取「天赋人权」的努力。伯克也是在广义上运用革命概念的,他否认法国大革命的合理性,因为他们的君主并非僭主,只有推翻僭主制政府的反抗才是合理的。杜克海姆把革命、起义、暴乱混合起来使用。他认为,由于现代社会变得愈来愈复杂,个人愈来愈孤独,由于丧失了传统的价值观念的指导,他们更易于产生反常和暴力行为。在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革命的内涵也是广义的,它意味著朝代更替和合法性的重建,「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改朝换代和天地运转、四时更替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天意和民心(合法性)的丧失是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

狭义的革命概念不仅仅是指政权的更替或正义胜利,而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秩序的大规模重建。马克思运用的是革命的狭义概念,他说:「每一次革命都破坏旧社会,所以它是社会的。每一次革命都推翻旧政权,所以它具有政治性。」2在马克思看来,革命具有进步性,它是先进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代替落后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所在。亨廷顿认为,革命「就是对一个社会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神话,及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暴烈的国内变革。」3亨廷顿的革命概念把革命同政变、起义、叛乱和独立战争区别开来,他认为革命的本质在于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变更。汉娜•阿伦特也认为,「用暴力和变革来描述革命现象都是不够的。只有在变革的发生意味著一个新的起点,在暴力被用来构成一个完全不同的政府形式,并导致形成一个新的政体时,才谈得上革命。」4 查默斯•詹隼认为,「革命就是使用暴力改变社会体系。更确切地说,它有目的地使用暴力策略以实现社会结构的变化。」5

从上述可以看出,政治理论家主要是从四个角度来研究革命的:

一、合法性的角度。他们认为革命是权威丧失的后果,是政治合法性的重建。洛克、杰弗逊是这一理论的代表。

二、文明的角度。马克思是革命文明论的阐释者,他认为革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三、心理的角度。杜克海姆把革命看作是现代社会心理淡漠和压力的反应。

四、社会结构的角度。汉娜•阿伦特、查默斯•詹隼都坚持认为只有实现社会结构变化的暴力才能称为革命。这四种革命理论都阐明了革命某些方面的内涵,并具有启发意义。概而言之,研究革命要涉及到政府权威、社会结构和暴力行为等方面的内容,革命是社会体系内部通过暴力改变政治权威和价值分配体系的变动。也就是说,革命是一种社会变动,这种社会变动力图改变原有的政治权威和价值分配体系。革命是体系内的冲突,并且它必须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的。

二 革命与现代化的相关性分析

亨廷顿和巴林顿•摩尔都很重视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亨廷顿认为,革命是一种有限历史现象,它是现代化的产物。革命的产生是由于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过程中,政治意识迅速扩展和新的集团迅速被动员起来参与政治,其速度和数量超越了政治制度的容纳能力。也就是说,革命是政治参与的爆炸性的极端事例,是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之间矛盾的产物。亨廷顿认为,革命对现代化也有促进作用,革命所带来的政治认同、道德更新和权威重建对于现代化都具有积极意义6。巴林顿•摩尔通过对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现代化是复合模式的过程,不同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革命暴力在现代化过程中扮演著积极的角色,在通向民主道路中,暴力革命是重要的一环。在巴林顿•摩尔看来,不同的革命类型会产生不同的现代化后果。英法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资本主义和民主政府;日本和德国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资本主义,却没有产生民主;俄国和中国成功的无产阶级和农民革命则产生了共产主义和专制政权;印度缺乏革命,既没有产生专制政权但民主道路面临困境7。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亨廷顿和巴林顿•摩尔关于革命与现代化关系的论点是不同的,「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构性原因,而摩尔却认为,革命是现代化的结构性原因。」8那么,他们的观点是不是相互矛盾的?答案是否定的。革命与现代化之间是互动关系,现代化无疑有助于革命的发生,革命也反过来对现代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过,我们必须看到,革命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革命也会导致现代化发展的困境。具体来讲,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化为革命提供条件预设。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权威逐步世俗化,经济迅速发展,结构功能逐渐分化,价值冲突不断激化。权威的世俗化意味著权威合法性的转变,也就是世俗权威代替宗教神权。但是,现代化过程中的权威替代并非一蹴而就的,在传统权威式微和现代权威建立之间存在著一定的时间差──传统权威与现代权威的冲突时期,这种冲突构成了革命的合法性基础。自经济起飞后,社会步入现代化时期,但经济的迅速发展会满足人们的经济期望更会扩展人们的期望,而且两极分化、社会流动、传统集团的地位丧失都会导致社会动荡,这构成了革命的社会条件。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日趋专业化和部门化,新兴集团如军人、知识份子、律师、商人等从传统的社会集团如教会、官僚、部族中分离出来并获得了独立性和组织性,这些新兴集团与传统社会的利益和价值观都存在著冲突,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要求政治参与、改变政治体制,成为革命的组织力量。价值冲突在现代化过程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受现代教育普及的影响,人们在态度、价值观和期望等方面和传统社会分道扬镳,并向现代社会的人们看齐,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也就成为了革命可资利用的意识形态。总而言之,「现代化会给政治系统增加愈来愈多的压力和紧张」9,形成「革命情势」(revolutionary feeling),它是革命的必要条件。

二、革命为现代化提供资源供给。革命改变了原有的政治权威和价值分配体系,革命所带来的权力集中、秩序重建、政治认同有利于整合资源,为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现代化初期的政策创制和体制驱动都离不开权力集中,现代化需要具有高度权威的政府来整合资源。通过革命可以建立高度权威和统一的政治,改变权力支离破碎和资源分散的局面,为权力集中和政治整合提供支撑。革命还可以为现代化提供秩序供给,有利于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的平衡。通过革命,现代政治战胜传统政治,社会冲突程度缓解,新的现代政治共同体得以确立,有利于政治稳定。革命还可以创造高度的政治认同,革命摧毁了旧的社会秩序及其阶级、多元主义和局部忠诚,革命意识形态提供了政治效忠的新" 标准,革命政府和精英获得普遍的认同,精英之间建立高度的团结和信任,受革命洗礼的大众乐于服从政府和精英的领导。强大政府、稳定的政治秩序和高度的政治认同都是现代化所稀缺的资源,是防止现代化的受挫所必需的。

三、革命不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化有利于形成革命情势,那是不是现代化就一定导致革命的发生呢?其实,革命情势只是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现代化有利于革命情势的形成但未必导致革命的发生。相反,现代化的有些因素是不利于革命的发生的。例如,农业商品经济化的水准高就可以避免严重暴力的爆发。作为现代化结果的城乡冲突会离异知识份子和农民的联盟,这也是避免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在东亚权威政体中,如韩国、马来西亚,现代化领导精英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顺利完成了工业化和民主转型。所以,革命的发生与否还与领导精英有关,现代化的团结的领导精英是不利于革命爆发的。

四、革命可以导致革命后社会现代化的困境。革命的成本是巨大的,革命对传统社会摧毁的后果就是经济崩溃、道德失范、社会混乱,革命后社会现代化既要进行秩序重建又迫切需要经济发展。其次,革命后社会的政权由于革命的经历而倾向于高度集权。革命需要克里斯玛型的领袖来整合革命者的意志,激发军队的战斗力。迫于军事压力,为了提高军事效率,革命团体形成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它一直延续到革命后社会。这种高度集权领导体制是腐败滋生的温床,它侵蚀著现代化所必需的政府权威,影响资源分配的正义,容易导致社会动荡和现代化的受挫。再次,革命的恐怖使人们成为革命意识形态的囚徒。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意识形态内化为人们的政治心理,形成革命的政治文化,如平民主义、激进民族主义、平均主义、革命万能论、零和博弈论等对现代化发展都是具有副作用的,现代化的发展呼唤意识形态的突破。但是,意识形态的突破又是布满了陷阱,容易造成权威流失和政治失序,革命与现代化紧张突出出来。最后,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革命导致社会的政治化。正如王沪宁先生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经过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在不同程式上都具有党政一体化、议行一体化、政经一体化、政法一体化和政社一体化的高度集权特征10。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实际上就是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执政党主导国家,国家主导社会,其结果就是国家能力虚弱,社会自主性丧失,现代化进程缓慢。

革命是社会机能综合性失调的产物,它是通过暴力实现的,是强制性社会变迁。现代化则是爆炸性增长的结果,通过渐进改良也可以实现,并且现代化是个历史的过程,它是对特定时期社会变迁的描述。革命和现代化属于社会变迁的范畴,二者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共生性而交织在一起,它们都涉及到权威重建和结构变动问题。

三 现代化的危机和革命的路径依赖

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其起始动力来源于西方的冲击。西方的冲击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迅速解体和现代经济的产生,但另一方面,它也使中国社会陷入主权危机和治权分裂之中,现代化资源匮乏、社会分化严重,传统权力结构无法有效地进行社会整合来应对社会的「全面危机」。

现代化危机对中国传统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精英不断走向分裂。在清朝末期,精英分裂在十九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洋务派与顽固派分离,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实现现代化。这次分裂是很有限的,他们的分歧只是表现在是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问题上,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洋务派和顽固派一致的。十九世纪末,传统政治精英进一步分裂,君主专制政体遭受质疑,君主立宪派从传统政治精英中分离出来,他们试图通过体制内的政治参与来走向现代化,但是传统政治精英为保护自身利益拒绝改良,戊戌变法失败,体制内改良的道路被传统政治精英抛弃了。废除科举制对传统政治体制更是带来颠覆性的后果,知识份子通向体制内政治参与的道路被割断,现代化的知识份子游离于体制外要求政治参与。在二十世纪初的精英分裂同前两次精英分裂有很大不同,这些现代化精英不仅同传统精英彻底决裂,而且要求通过政治革命来重建政治制度和政府权威。

在二十世纪初,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已名存实亡,国家权力分散化,君主专制成为了革命的目标。清朝中央政府权威流失严重,已经无力把国家权力集中起来进行有效社会整合,现代化建设资源有限。1895年甲午战争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进一步剥夺了中国的部分主权,清朝中央政府的权力受到国外列强的侵蚀,中央政府权力萎缩。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迫于镇压农民暴动的需要,地方政府税收和军事权力增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制能力下降。而且在清朝末年,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消耗了中国的大量资源,既无力整合资源进行经济建设有无力维护政治秩序,地方主义的兴起更是使现代化步履艰难。正如罗兹曼认为,「使得十九世纪中国对西方挑战反应迟缓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国家对经济活动干预有限,因而地方得以使用并分配资源这样一种历史积习,特别是地方上高度自给自足的状态,束缚了中国发动革新的手脚。」13

传统政治体制的现代化转型现代化的体制内动力不足,体制外政治参与超出清政府政治控制的能力,革命成为现代化精英的共识。在清政府政治精英中,君主专制思想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在政治体制内分化出来的政治精英的数量和可控资源都非常有限,无法在体制内推动政治体制的转型。妨碍传统政治现代转型的体制内动力不足的第二个原因来自于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自身惰性。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在应对传统社会内部的挑战表现出了高度的全面性和完美性,人们相信从汉朝以来高度稳定和伦理公正的旧政治秩序可以不必经过过多的改革就可以应对现代化的冲击。

在二十世纪初期,革命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唯一路径,它是由中国传统社会「全面危机」、精英逐步分裂、政府权威流失、地方权力分散共同作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但是它去推动了治权的进一步分裂。对于这一问题,巴林顿•摩尔有详细地描述,他认为,在辛亥革命之后「事实上,政治的权力落到了地方总督的手中,这种情况至少有持续了十五年。在这一阶段中,在一些重要区域,掌握著权力的贵族要么是转变成军阀,要么和个别军阀联合起来。整个社会和文化中赋予乡绅以合法地位的机构已成昨日黄花" ,乡绅的后代将变成彻头彻尾的地主、强盗,或是地主加强盗,这种趋势早在帝国时期就以潜伏在表层现象之下。」14所以,即使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权力分散仍然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民族国家只是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形式,政治制度的一体化还遥遥无期,通过政治整合实现社会整合是中国现代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民党党─国家体制同样缺乏现代化的内源驱动力,其极权主义和传统主义性质决定了他是无意于推进现代化的,低度的政治权威和政府能力无力处理日本入侵、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危机的三重压力。更重要的是,国民党党-国家体制排斥民族主义精英的体制内政治参与,体制外革命成为了民族主义精英解决中国危机的路径依赖。

四 革命与现代化:社会主义取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走向社会主义轨道,革命、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从此主导著中国的政治发展和历史进程。在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之间及紧密相连又关系紧张,这就是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成功而革命后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受挫的共同原因。在革命社会和革命后社会初期,中国共产党比较合理地处理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赢得了政权和初步的经济绩效。但是,在二十世纪50年代中后期,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开始凸现出来,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功能没能及时转型,导致「文化大革命」的产生。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模式深受苏联的影响,但是又另辟蹊径与苏联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无论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还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它首先都是一种革命理论,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型。对于社会主义来讲,「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跑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骯脏东西,才能称为社会的新基础。」15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转型是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转型的,它是非剥削阶级代替剥削阶级,只有通过暴力才能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是,首先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暴力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政治革命。然后,无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打碎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消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这是社会革命。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正如列宁所说,「要完成这个社会革命,无产阶级应当夺取政权,因为政权会使他们居与主人的地位,使他们能够排除走向自己伟大目的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革命必要的政治条件。」16中国的社会主义也是按照这条路线进行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工业资产阶级和乡绅的联盟政权(政治革命),1953-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革命)。

社会主义对于中国的革命胜利是至关重要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由列宁创立的,它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强调民族自决权。中国共产党吸收了列宁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民族主义成分,以民族解放为口号进行政治动员,这使得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在与国民党相持过程中逐步获得优势。仿照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建党,党的基层组织渗透到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党的中央领导机关享有高度的权威,形成了高度集权的党组织体系。这种高度内敛的组织结构具有很强的扩张功能,可以有力地、迅速地进行政治动员和汲取资源。中国共产党构成了城市知识份子与农村农民的联系,他们利用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来激化社会矛盾,向革命分在灌输革命意识,取得革命领导权。

在中国,社会主义是经过革命路径实现的。但是,列宁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显然是经过改造的,在革命初始阶段,列宁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发生了冲突。王明和毛泽东的斗争可以说是这种冲突的缩影。在革命后社会,革命与社会主义之间矛盾更加明显,因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革命作为社会主义的手段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社会主主义建设需要稳定的政治秩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进行。也就是说,革命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领导精英、权力结构、政治意识、政治功能由革命社会向改良社会转型。是改良而非革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依赖,否则在社会主义取向下的革命只会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和社会主义合法性的丧失。社会主义时代的来临意味著革命路径的告别。

当然,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落后国家可以通过现代化建设,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必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也就是说,在经济落后国家必须走先现代化再社会主义的道路。正如林尚立所言,「对于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走向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主要是解决如何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从传统转向现代的问题,因为,只有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型,社会主义才有在这些国家扎根和发展的可能。」20现代化时期也就是「过渡时期」,这是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转型不可逾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内,社会主义「一党领导」体制对于现代化在短时期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首先,「一党领导」确立了共产党所独有的政治权威,有利于社会整合和政治整合。其次,在「一党领导」体制下,共产党可以在社会与国家之间建立联系,有利于现代化创制和政策执行。最后,「一党领导」体制有利于社会动员和政治稳定。

五 社会主义革命背景与现代化的受挫

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取得了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要件:主权独立和治权集中。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共产党具有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权威,国家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并且具有大规模经济计划的能力。然而,正当人们为中国的现代化欢欣鼓舞之时,现代化危机在中国爆发,它进一步触发了一场政治危机。「大跃进」几乎葬送了中国革命后几年的经济成果,「文化大革命」不仅恶化了现代化的危机,而且中国共产党的权威也遭受重创。现在来反思革命后社会现代化的受挫发生机制,我们可从很多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能够得出很有说服力的解释,如权力斗争、外交压力、精英个性、冷战思维、领导体制等等。但是,在这些解释的背后,有两个因素扮演著更加具有决定意义的角色:社会主义和革命。

首先,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胜利的,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但是,通过工人运动和城市暴动的路径在中国革命中还是存在的,只是这条道路处于次要地位。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这种特殊性在革命后社会带来了重要影响,政权领导者因为革命经历不同而容易分裂,知识份子在革命后社会不能占据有利地位。精英分裂是导致中国现代化受挫的重要变数,而精英分裂的发生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背景是绝然不可分的。「革命的背景极大地提高了政治竞争的赌注,将许多差别转变成为政治性的和关于人类生存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容忍异议』的协议并非不可大成,但这也许是一种罕见的奢侈品,也要承担风险。当政治斗争的结局无论对个人虔诚还是对社会的长期建构都显得举足轻重时,那些矢志不渝地忠于自己的野心和理想的斗争参加者,将会毫不犹豫地突破游戏『规则』。」21

革命后社会的精英分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权力精英与知识精英的分裂,另一类是权力精英内部的分裂,它们导致了不同的后果。1957年反右运动是权力精英与知识精英分裂的典型事件,它反映了革命与现代化在革命后社会的激烈冲突。由于社会主义革命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农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知识份子对社会主义革命态度中立,所以在革命后社会的权力分配上,知识份子显然是没有竞争力的。但是,新中国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又迫切需要高级技术人员来参与。这就形成了革命分子与知识份子的矛盾,最终以知识份子的大溃败而告终。知识份子被从经济部门和技术部门排挤出来,革命积极分子和善于思想组织工作的农民填补了空缺,人力资源的参数改变了。这也是「大跃进」政策得以出台原因之一,掌握现代化技能和知识的知识份子被剥夺了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不能对经济决策施加影响。

其次,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权结构在革命后社会的延续并走向极端,是现代化受挫的重要原因。在革命社会,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严峻的经济条件下,军事效率和经济绩效是权力结构构建的首要原则,它有利于军事指挥、政令畅通和节约成本。在苏区时期,就存在党军不分问题,在抗日根据地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当党「政」在机构和组织上是分开的,但在工作和职能上是不分的。这种集权结构是纵向和横向的双向集权,党、「政」、军、社的权力集中于党组织,而下级机关要对上级机关绝对的服从,权力又集中于领导机关。这就形成了党是「行政机构」、群众团体的领导机构,党的权力又集中于党的领袖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当然,中国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取向的,社会主义的建党原则、意识形态也决定了高度集权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在革命后社会初期,社会主义转型、革命任务和经济建设又进一步推进了高度集权体制。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产党党委会的决定》和《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决定》,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政府的体制内领导。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加强了对社会的集权,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单位体制的形成是政党权利向社会渗透的体制保证。高度集权体制在革命后社会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保证了党对社会和政府的领导,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大规模经济计划的实施,保证了党和政府有效地汲取社会资源并进行再分配,对于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有积极意义。

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是高度集权体" 制的极端形态,是指执政党、国家、社会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或状态。它的典型特征是:

一、高度集权。国家和社会的权力集中于执政党,执政党主导国家,国家主导社会。

二、结构一元。一党专政,政社合一。

三、职能重合。执政党行使著国家和社会应履行的职能,国家政党化,社会政治化。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带来以下恶果,导致现代化的危机。第一,政党权威流失。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是导致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主导,执政党绝对的权力超越了民主集中制的限制,任意践踏宪法和法律,侵犯个人自由和权利。在「文化大革命」末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遭到普遍质疑。第二,国家能力虚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机关处于执政党的严密控制之下,失去了行使行政管理的权力,权力的缺失直接导致国家能力虚弱。第三,社会自主性丧失。社会受到执政党的束缚,既无权利也无能力进行自治,人民民主成为有名无实的幻像。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意识形态制约著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革命的过程中社会主义革命意识形态在革命分子中逐步形成,伴随著政治动员向农村和城市扩张,受长时间革命象征、领袖魅力和思想灌输的影响,社会主义革命意识形态内化为人们的政治心理。社会主义革命意识形态对于取得革命的胜利发挥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一直延续到革命后社会并且愈演愈烈,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

在社会主义革命意识形态的束缚下,人们混淆了现代化和资本主义化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主义是批判资本主义的产物,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要推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上层建筑。但是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者看来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西方的现代化是通过资本主义方式实现的;另一方面,西方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都具有明显的帝国主义倾向,在中国激起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所以,在革命后社会人们往往把市场经济、财产权、法治、权能分立、人权、民营经济等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内核而彻底地抛弃。殊不知,这些也是现代化转型所必需的。

在社会主义革命意识形态的束缚下,革命和阶级斗争成为了人们的政治心理,对革命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起著破坏作用。在中国大陆完全统一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革命和阶级斗争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但是,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政治心理作为革命的遗产并没有随之消失,而在50年代中后期重新复活。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政治心理导致了社会政治化,政治投机和权力斗争成为获取社会资源的唯一途径,经济、文化和荣誉等价值依附于权力,其结果就是积累性不平等。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政治心理还造成社会的革命恐怖,政治参与迅速增长突破了制度化的容纳能力,政治秩序混乱,无法有序地组织大规模经济建设。

在社会主义革命意识形态的束缚下,中国领导精英把军事战略放在首要位置,并且通过政治动员来进行经济建设,中国经济发展失去平衡。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重工业上,中国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政治动员式工业化具有致命缺陷,政治动员往往是无计划的、无序的,同时被动员者往往是政治积极分子和农民,经济建设只要求数量而技术含量低。政治动员式工业化还导致对粮食的过渡收购,工农业发展进一步失衡,反过来又严重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

注释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88页。

4 转引自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242页。

5 美查默斯•詹隼,革命:理论与实践,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58页•1993。

6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页242•1989。

7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9 谢立中 孙立平•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第460页•2002•

10 王沪宁,革命后社会政治发展的比较分析•载《复旦学报》1987年第4期。

14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页147 。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页。

16 《列宁全集》,第6卷,第11页。

17 《列宁全集》,第43卷,第64页。

18 《列宁全集》,第40卷,第33页。

19 《列宁全集》,第41卷,第11页。

20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页262。

22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国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58。

23 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下卷),第650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浅谈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起步与女权革命
发布时间:2023-05-22
当今,男女平等已成为普世的价值观念,在我国也早已被规定入宪法。然而,百年前兴起的女权运动所追求的理想、所倡导的目标,新时代的女性是否能够全部做到?在当今中国社会男女平等的旗帜下,隐形的不平等扎根于社会的每个角落,真正的......
试论辛亥革命中的爱国主义与其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3-12-18
" 摘要:在今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全国各族人民深切怀念在辛亥革命时期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们。辛亥革命中的爱国主义,显示了激励人心、改造社会、推动历史的伟大作用,主要表现为:民族主义、民主思想、开......
“治理现代化”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发布时间:2022-11-14
摘要:“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理论创新,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新学科的实质性内容。“治理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宗旨与实质,是其理论形式和实现方式,而且上升到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重要构成内容。深刻理解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实质内容有助于客观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及其管理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深化并提升治理现代化理论层面的设计,.........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发布时间:2013-12-17
中国 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密切相关。可以说,作为文学观念之 理论 化形态的文论话语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具体言之,与古代士人“ 社会 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成了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
浅谈现代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 传统 现代化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引发了争论,中国艺术界只有立足当下,正确理解“现代性”,客观地对待、的全球化,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区别对待西方的现代科技文化与文化艺术。将西方现代艺术与......
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
发布时间:2023-07-23
【内容提要】本文主旨是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描述,分析国家动员和行政干预如何影响了女性新的劳动角色的形成。在这一历史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干预下,逐渐形成了以城市女性为一级蓄水池、农民为二级蓄水池的......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法的命运(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提要 在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形成过程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性格及其命运,是由中国一百多年几代法科知识分子所铸就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是在一个恶劣的环境里从事研究的;受......
革命年代的阅读
发布时间:2022-11-01
人们对自己所遭遇的一切,唯有少年时代的感觉才是完全新鲜和清晰的。 ――赫尔曼・黑塞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段岁月作为关键的时间段而影响一生。于我,则是少儿时期的自由阅读,使我与文学结下半生之缘,也使我养成迄今闲时读......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财政改革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2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将财政作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深化财政改革,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
鲁迅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启示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 本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而作。主要从文化观的感受形态与学术文化方式开拓的层面论述鲁迅为中国文化建立起的崇高风范,并引导出开辟新世纪中国文化方向的现代启示。 一 问题的提出 鲁迅研究发......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 中国 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 影响 深远,也为我们的 现代 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它使我们认识到,在物欲横流、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 经济 社会 需要天然淳朴、宁静淡雅的简约设计,同时注意弘扬“美善相乐......
现代思想交替演进与传统文化的命运
发布时间:2023-04-15
现代 中国 思潮演化具有“交替式”演进的特点。所谓交替,一是“交换”,一是“替代”。一个思潮不会在它的顶峰期间驻留太久。宛如海潮的推进,一旦到达颠峰,随之下降,接着另一个思潮取而代之,奔逐新的峰顶。可以将这样的现象称之......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发布时间:2023-01-31
【摘 要】现代设计发展速度相当快,在我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民族性元素。而随着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接受、喜爱,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使得其更具有文化特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
近现代东西文化互动中的生命哲学
发布时间:2023-07-10
" 第一节 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东渐 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法国哲学家,生命哲学代表人物之一,创造进化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教授,他的讲课获得巨大成功,从而名声大振。除哲学外,他在文学方面也有(如数学)还有精深......
中国革命的艺术阐释
发布时间:2023-02-03
[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识码]:A 秧歌剧是中国现代革命艺术的典型,透过这一艺术形式,可以感性的看到中国革命的内在动因以及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历史舞台上的秧歌剧》就是以“镜子”来阐释中国革命文化道路的著作。该书是......
改革开放与我身边的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2-09
社会现代化是指一个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动力,以科技发展为纽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体,涉及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组织管理、生活方式、人类活动的空间,各种领域革命性、长期性、全球性、整体性发展变化的过程。结合中国实......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1-28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初步实践马克思主义,到不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将其中国化。具体表现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最初受到苏联影响,后来有了自己的民族理论,为革命胜利后民族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关......
民粹主义与俄国革命
发布时间:2023-06-24
" 民粹主义在俄国历史上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思想流派,这股社会思潮一经滋生,与俄国特定的社会条件结合,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在俄国的旧民主革命时期是这样,在俄国马克思主义运动产生之后,甚至在布尔什维克主导的岁月里,尽......
信仰中国·美业革命
发布时间:2023-06-22
成都情有独忠美容化妆品公司成立于1997年,创始人刘金凤女士带领着她的团队不断创新营销策略和经营模式,并用爱心去踏实的销售,广泛的服务于客户,发展至今已经颇具规模。本届年会有三大亮点,第一,首次携手医美传媒,通过媒体,将情......
中国“性革命”对未来冲击与影响
发布时间:2023-02-05
目前中国正在静悄悄地掀起一场“性革命”,而这场性革命不仅建立起了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也会对中国民众的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与冲击。作者认为,正是这样一种开放的性观念,使不少年轻人对家庭、婚姻等男女之间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实验室的数字化革命
发布时间:2023-06-07
如今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政府监管机构也出台严格的政策办法一确保药品安全和维护消费者权益,药品生产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药品质量需要不断提高,各企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同样在材料研究、石油、化工等企......
制度变迁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发布时间:2023-05-21
" 【内容提要】社会制度是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后发国家来说,由于追赶发展 的压力异常沉重,而技术、知识及人力资本等现代化动力因素又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 性进展,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从根本上讲,一个半世纪的中国现......
中国宗教更新与社会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3-12-17
"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其存在的所有宗教都面临着自身的更新问题。所谓社会现代化,是指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现代化、人们生活方式和相互关系的现代化、以及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凡是现代化的社会总会持开放......
革命的反思——贡斯当论法国大革命
发布时间:2022-12-30
革命是西方近代文明的独有现象,而后从西方传布到全世界。在革命时期,革命具有图腾一般的神圣意义。此种情结可以称为革命拜物教。对此,我辈是深有体会的。 通常而论,革命意味着旧制度的崩解与新制度的确立。有两种类型的革命......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2023-05-30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为荣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和精神支柱。虽然近代的中国落伍了,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的转换......
维新与革命:政治选择的痛苦与代价
发布时间:2022-07-24
" 1 去年八月,我约关天茶舍的王怡、朴素、一听,闲闲书话的季米、读书论坛的萧峰筹划《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纪念文集》征文活动。缘起是因“九十年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意识形态的垄断下已被两岸的御用史学家和官方教科书定性,成......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23-04-14
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非常重视精神的力量和作用。尤其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先后铸就了六大革命精神,即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
现代国家制度下的中国县制改革
发布时间:2023-03-26
" 两千多年来,在数不清的朝代更迭与治乱循环中,中国的县制基本保持稳定,长期担负着基层政权的职能。进入二十世纪后,包括县制在内的行政区划如同其他政治制度,已经发生了并正在继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县制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面......
回顾中国“监控数字革命”看现状谈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17
摘要:现在一般所说的数字化监控系统,是指监控系统的输入、控制、显示、存储这四大部分均采用数字化图像压缩处理技术。它的另一特点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图像,可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将现场图像传输到远端监控中心。可以说数字化监控系......
城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7-22
摘要:基于场域的公共供求视角,中国城镇化的战略嬗变清晰地反映出了国家治理的新需求。超越于既往的“抑制一补偿”思路,新型城镇化正发展出人本化的价值预设与再平衡的功能预期。改造、置换经年的乡村性,新一轮的城镇化在动力找寻......
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6-21
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 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 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 虽然“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早在1770所即已出现, 其共认的定义至今尚未形成。本文认为,现代化所表明的是传统向现代的变迁......
使命与担当:国际秩序变革下的中国战略
发布时间:2023-03-31
●美国的“例外主义”和冷战思维让战后秩序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大打折扣。新兴力量的崛起进一步松动了战后秩序的根基。 ●各国应共同探寻更加有效的国家和全球治理方略,共筑权责共担、各尽所长、公平正义、全面持久的全球秩序新框架。......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发布时间:2022-11-05
   一、改革开放是关系到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历史性选择许多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上遭受重创,甚至亡党亡国,归根到底就是没能正视历史条件的变化,创造性地应对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在不断地回应时代的挑战中,科学地总结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而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不断地科学把握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变化中,.........
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命运
发布时间:2013-12-17
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命运 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命运 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命运 引言 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命运 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命运 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
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命运
发布时间:2013-12-17
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命运 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命运 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命运 引言 本文以文化哲学的方法来审视开始于西方社会的现代历史变革对人类个体生存和审美一艺术活动的改变。 ......
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命运
发布时间:2023-02-24
" 引言 本文以文化哲学的方法来审视开始于西方社会的现代历史变革对人类个体生存和审美一艺术活动的改变。 文化,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包括人类社会活动及其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实践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就是文......
农村税费改革与税制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3-12-17
农村税费改革与税制现代化 农村税费改革与税制现代化 农村税费改革与税制现代化 摘 要:自从有了国家,便有税与费。我国古代社会以农立国,税(费)也就成了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皇粮......
中国古代保守与革新
发布时间:2023-01-15
[摘 要]中国古代制度的创立无不与当时的政治需求息息相关,东方文明特有的专制氛围下,关于制度的创立是尤为显得突出与重要。自从秦朝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建立之后,我们对于王朝国邦的治理就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人才体系,这种人才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7-24
现代科技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发展,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密不可分的。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影响管理......
改革文学与国家现代化想象:以蒋子龙为例
发布时间:2022-09-28
1976年1月,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在“复刊”后的《人民文学》刊发,尽管围绕着这篇小说的“政治博弈”错综复杂、风波迭起,但小说对国家工业现代化的想象,以及霍大道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其成为“改革文学”的先声。1979年《人民文学》第7期发表的《乔厂长上任记》以及随后出现的《维持会长》、《开拓者》等小说,不仅把蒋子龙推上了“改革文学之父”的位置,使其成为新时期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而且成.........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产业革命
发布时间:2023-04-25
信息通信技术为什么能够带来革命? 在过去很多年间,ICT技术都在产业内部发生作用 不过目前可以看到的ICT技术不仅仅是产业内的技术而成为一种以快速、连续、系统作为主要特征的通用技术,能够提供更好、更快、更便宜的服务。随着电......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
发布时间:2023-02-07
毋庸置疑,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愈益显明的成效。然而,实践中的窘态与理性的求证却让人清醒的看到,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并没有表面上那么乐观与繁荣,恰恰相反,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因为......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2023-03-28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一、现代企业需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学是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引进了很多西方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国现代......
中国核工业的时代命题
发布时间:2023-03-01
六十华诞 叩问梦想 中国核工业从诞生之日起,就体现了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是大国地位的象征性标识。 未来30年,中国核工业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国际上拥有更加强大的话语权?中核集团如何在第三次创业中实现“中核梦”?......
对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2-08-08
" 一、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过渡时期 19世纪中期至十世纪初期是西方哲学的发展由近代转向现代的过渡时期,这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极为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时期。 如果说由笛卡尔最早明确提出基本原则、由黑格尔最后建构出完整理......
对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革命全新的构想
发布时间:2023-03-31
国民 经济 的 发展 离不开 科学 的经济学。对经济学进行一场新的革命,以满足 中国 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福祉的增进需要,已摆在了中国经济学界的面前。 一、经济学上的权威崇拜及传统经济学的困境 经济学的严重落后性已是众所......
试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6-04-06
查字典范文网为您提供“试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解决您在写民法论文中的难题 试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 一、中国民法现代化的含义 随着我国法制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民法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法律体系构建中一个核心的问题,那么,什么才是真......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发布时间:2022-11-01
"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为己任,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刻总结 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开拓进取,不懈探索,......
法国大革命导致中国闭关锁国?
发布时间:2022-11-03
在几乎整个乾隆时期,法国是最吸引中国注意力的欧洲国家,甚 至连乾隆侍卫亲兵所带佩刀的刀身也是“法国制造”。 1788年,乾隆决定派一个外交团前往巴黎面见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作为对前任法国国王路易十五遣使访华的回访。但是,轰......
教育现代化 一个永远生长着的时代命题
发布时间:2023-03-22
党的十八大作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战略部署,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变成了工作任务,有利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现代化是促进内涵发展的先进理念,是改革创新的理性实践,是促进和保障长......
浅谈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11-19
众所周知,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它从博大精深的宇宙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而使自身保持生命的活力。但是,哲学就其本质而言, 它是属于一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传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因此哲学问题总是浓缩着时代的问题。 那么什么......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发布时间:2023-05-2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或创造性转化,是近代以来我国思想文化界长期思考的理论话题。如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不仅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必然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继......
浅议中国民法的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10-07
浅议中国民法的现代化 浅议中国民法的现代化 浅议中国民法的现代化 我想从两个角度来谈一谈中国民法的现代化问题,一个是民法典的立法体例问题,一个是民法典现代化的判断标准及条件。所以,这里是在形式意义上使用民法这......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2
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开始不断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现实社会中大量的事实都能够证明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进程远远赶不上企业实现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在企业文化的建设领域也存在......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发布时间:2023-01-27
 一、后现代语境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中国人从中世纪的蒙昧中惊醒后,对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和文化成果表现出一种如饥似渴的热情。交响乐、芭蕾舞、西洋绘画、古典文学名著,成为一种时尚,抽象艺术、朦脓诗、荒诞剧、现代派小说也受到了......
浅析后革命时期革命资源的法治化路径
发布时间:2022-12-28
一、后革命时期的革命资源 后革命概念来自美国汉学家阿里夫德里克的《后革命氛围》一书。该书在检讨后殖民批评与其相关问题时认为,双重意义的后革命比后殖民更能涵括后殖民论的前提和要求。国内文学界、政治学界借用了这一概念,用以......
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与中国现代报业改革
发布时间:2023-05-21
关键词: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启示 一、《解放日报》的改版 (一)《解放日报》改版的背景 (二)《解放日报》改版后的变化 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增强了党性、组织性、群众性和战斗性,对其他党报的改革起了模范带头作用[3]......
现代教学设计是新课程的要求,备课的革命
发布时间:2013-12-18
" 我为师亦有十几载,可心灵未有过近一、二年来的震撼:看看我们学生的学习,瞧瞧我们老师的教学,再体味我们师生关系,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身也感到了新的压力和动力。这皆因新的课程标准及其倡导下的先进理念使然。与教、学......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发布时间:2013-12-19
作者:尹鸿  一、后现代语境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中国人从中世纪的蒙昧中惊醒后,对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和文化成果表现出一种如饥似渴的热情。交响乐、芭蕾舞、西洋绘画、古典文学名著,成为一种时尚,抽象艺术、朦脓诗、荒诞剧......
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6
我国有几千年的治水历史,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党的十五届三中、五中全会把水资源问题提到突出位置,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予以高度重视......
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
发布时间:2023-07-12
内容摘要 阎连科的《炸裂志》问世后引起不小的争议。它不是一部依照现实主义模式写出来的作品,而是实践他“神实主义”理论构想的一次尝试。“神实主义”看重的是作品文本潜藏的“内因果”、“内真实”,与传统现实主义力图展现的生活......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发布时间:2013-12-17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一、后现代语境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中国人从中世纪的蒙昧中惊醒后......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发布时间:2023-01-28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一、后现代语境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后现代......
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17
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精 品 源自中 考备 战 摘 要: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
“命定”与“变命”:明代士人命运观
发布时间:2023-04-26
[摘 要]“命定论”和“变命论”是明代士人持有的两种命运观:“命定论”强调安于现状、否定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动改变命运,这一命运观的产生与士子求仕不得、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下的优胜劣汰等在积极进取后无所得的现实无奈际遇有关;“......
对文学革命与当代作家背景探索
发布时间:2013-12-18
对文学革命与当代作家背景探索 对文学革命与当代作家背景探索 对文学革命与当代作家背景探索 划 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不仅仅是一场文化运动,更重要的还是一场深刻的语言革命,而语言的变革又与思维的......
中国电视剧的革命悲剧形象
发布时间:2022-12-15
1前言 在电视剧的悲剧英雄中,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不是一心一意抱着革命的目的而是自我的目的去行动,甚至在战斗的时候都有一定的不情愿的成分,但是他们也是革命者,也为革命也做出了牺牲。电视剧《暗算》作为一部谍战剧,就借助题......
浅议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与现代新诗的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07-23
"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 现代新诗 现代化进程 论文摘要:现代性是近年来各个领域研究比较多的课题,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现代性是伴随着现代化而产生的一种宽泛理论,本文所要阐述的就是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以及现代新诗的现代化问题以及两者之......
现代水利工程命名的文化内涵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8
[摘要]当代水利工程名称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工程项目软实力的体现。本文通过对水利工程的命名特征、时代演变特征、命名的文化承袭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水利工程命名的时代背景与地域背景,深层次剖析水利工程命名的文化内涵。为后续水利工程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关键词]现代水利;工程命名;文化内涵1水利工程的命名特征1.1以山水为名,表述其地域文化特征近现代的大多数水利工程,借用所在地的山川、河.........
命运悲剧的现代回响
发布时间:2022-09-29
摘要:悲剧是文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古希腊悲剧在戏剧殿堂中创下了不朽的辉煌,为其后的剧作家树立了创作榜样。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毕生致力于悲剧创作,并根据时代需要对古希腊悲剧进行改革和创新,使现代悲剧呈现出其特有的时......
《黑镜》:现代性下的生命、生存与生活
发布时间:2022-11-15
摘 要:现代性是一个与理性和主体性相关的重要概念。2011年的英国连续剧《黑镜》,通过内容各异的三集,表现了一种高度科技化、现代化的世界,以科幻的手法展现了人们在其中的生活方式。通过此片,我们看到了监控之下的赤裸生命、资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20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提出的大学教育多元化,要求学校在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时要综合考虑更多因素,要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本文先分析了现阶段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代文化与欧美波普艺术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5-20
中国现代文化与欧美波普艺术的关系 摘 要 本文从分析波普艺术在中国产生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对中国波普艺术作品与欧美波普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中西方波普艺术的共性和个性。 关键词 波普;优化融创;散点透视 ......
浅谈现代动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发布时间:2023-03-24
摘 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许多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我国的动画片历史渊源流长,从早期的剪影动画到现在的多元素动画,我们中国动画片已经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了,在国际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28
中国现当代文学曾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和生活。现当代文学中出现了鲁郭茅巴老曹文学六大家,20年代形成了北大的学生数次的思想潮流和文化运动,30 年代形成了上海为核心的,三足鼎立的三大文学流派,形成了西南联大名师齐聚的独特风......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象”的命题
发布时间:2023-06-01
象,是一个渺阔宽广的概念,可以涵盖大千世界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的一切被赋予文化内涵的符号。 上古时期,人们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观察到外部事物的客观形态,然后通过攀拟外物的形象而反映对外界的认识象形文字的创造便由此而来,正如......
现代审计与审计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10-08
基本概念 现代 审计是审计 发展 的一个阶段。它始于20世纪初叶,随着人类 社会 告别近代时期,进入现代世界,审计也走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现代审计阶段。 现代审计 历史 ,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 有上游、中游、下游。当......
韩国文化与现代政治转型
发布时间:2023-05-20
" 从李承晚政权的专制政体、朴正熙政权的政府主导型改革、“维新体制”到金泳三的“文民政府”再到金大中的民主政府,大韩民国在民主的道路上步履维艰。民主梦想的践行经过了漫漫长夜,在广大民众的奋力争取、政治精英的奔走呼号和以......
试析基于生活化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22-12-19
"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生活化教学改革,即从现实生活导入历史、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在校园生活中融入历史和在生活中寻找活的历史,这是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中......
中国特色自反性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1-04
中国特色自反性现代化 中国特色自反性现代化 中国特色自反性现代化 文 章 来 自 教育 网 【摘要】走向中国特色的自反性现代化不仅具有多重自反特征,而且呈现波次效应,差异性社会应运而生。在差异性社会中,阶级流变的特......
关于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
发布时间:2022-07-24
论文关键词:现代传媒 传媒生态 中国 现代性 论文摘要: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在相应的现代传媒的现代性中萌发和生长的。现代传媒在中国文学现代性生成中的作用表现在:它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生产和方式,而且还给予中国文学现代性以具......
美国现代诗歌的中国文化移入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19
提 要:中国文化的移入现象在美国现代诗歌中十分普遍。一些美国现代诗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入到诗歌内容中;运用中国古典诗歌的表述方法进行英文诗歌创作,给现代美国诗歌注入了清新活力,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然而......
读《中国革命的战争和战略问题》
发布时间:2023-07-13
摘 要:论文通过研究战争规律、研究战争全局和局部、研究战争敌我双方实力状况、研究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研究作战线、研究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这六个方面对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国革命的战争和战略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与物流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12-18
1995年 中国 政府明确提出,要实现 经济 发展 战略目标的两个转变:一是要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实现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既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关系到中......
浅析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改革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后现代”不同于“前现代”、“现代”,它是对当今文明的一种再思考。后现代的课程观是在批判现代主义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以车里霍尔姆斯为代表的解构性后现代主义者和以多尔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都提出了自......
现代预算理念与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发布时间:2013-12-17
" 摘 要:现代预算理念是一种产出预算理念,它强调的不只是政府投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种投入所产生的结果,它十分重视效率。而我国现行预算管理制度却恰恰与现代预算理念存在着巨大的冲突,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每年所占有、......
政治现代化:国家力量的增长与强化
发布时间:2023-05-09
" 一引言  “现代化”这个主题是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较好的概念框架,单纯从某种特定的视角(文化的,如保守主义、激进主义、自由主义;政治的,如左翼、右翼)来看待中国这一百多年的历程,是难以读懂这一段历史的。“现......
有关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01-08
有关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思考 我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和走向现代化的时代。现代化过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又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其中,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文化现代化是最重要和最深层的因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3-02-2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展示了中国近代以来抵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的优越性,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 是中国革命和解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
传统与现代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23-02-04
[摘要]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兴起,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以及不可逆转的多元化创作潮流,要求建筑师们要以建筑文化为背景,不断提高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建筑文化素养。这对于弘扬建筑文化,繁荣建筑创作,推动“建筑文化学”的创立和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