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近现代东西文化互动中的生命哲学

近现代东西文化互动中的生命哲学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10 00:20:12
近现代东西文化互动中的生命哲学
时间:2023-07-10 00:20:12     小编:

"

第一节 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东渐

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法国哲学家,生命哲学代表人物之一,创造进化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教授,他的讲课获得巨大成功,从而名声大振。除哲学外,他在文学方面也有(如数学)还有精深的研究。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物质与记忆》命冲动”和“绵延”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冲动就是绵延,就是“真的时间” ,就是宇宙的

唯一实在,而这实在只能靠直觉来把握。

1 、 柏格森哲学的最初输入

在“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学术界还很少有人知道柏格森、倭伊铿等西方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

而钱智修可能是最早向国人介绍生命哲学的中国学者。1913年、1914年,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

了《现今两大哲学家学说概略》(10卷1 号)、《布格逊哲学说之批评》(11卷4 号)。在前文中,

钱智修根据美国学者阿博德(Lyman Abbott)的文章向国人介绍了柏格森的进步哲学和倭伊铿的唯

神哲学。在阐述柏格森的进步哲学时,作者着重解释了“时间”这个生命哲学中极重要的概念,批

判以时间为现在生活为固定的观点,他说:“时间之全部,即以过去与未来构成。所谓现在,不过

划分过去与未来极微之一瞬,人自过去以达未来之限阈。”[1] 并以地球的形成、人类躯体的进化、

历史人物思想的变动和国家、政体的变迁说明“即其生活也其变更,其变更也其发育,其发育也其

不绝之创造,自然界中,无完成之事物,各种事物在进行之途中,时间永无现在,生活日趋进步是

也。”[2] 应该说作者基本上把握了柏格森哲学的根本特点。

在《布格逊哲学说之批评》一文中,作者指出柏格森以文学的方法研究哲学是其过人之处,

“布格逊者。以大文学家研究科学及哲学问题之开山也。其文学之创造性常达最高限度。”“无论

何派哲学,其精神色彩之鲜明,无有及布氏者。彼之文体活泼泼地,变动不居。由彼之文体,即可

见彼之论旨也。”[3] 此外,柏格森哲学讲求的是有机物进化,是为了救唯物论之弊。因而柏格森

的哲学方法不同于科学家,“彼所以得人生问题之秘筌者。不在智力的解剖,而在智力的同情,彼

之方法为直观,此其所以与科学家之解剖方法较然不同也。”[4] 作者还将柏格森的创化论与达尔

文的进化论做了比较:“实则达尔文之进化论与布格逊之进化论亦无根本上之差异,彼等以不同之

符号、不同之作用,研究创造之势力,而其所研究者终为同一之势力。生物之起也,或为最初定律

支配物质之结果,或为心理学上不息之活动,于一定之空间及时间,寄托于物质之结果。此达尔文

与布格逊所由分道扬镳也。而究其原因,则仅由用语之不同,其起点之中心,盖在同一之地点。”

但“即达外周,则途径遂异”,“达尔文以创造为过去史中之一事,布格逊则以创造为永久现在之

一事。达尔文以新种类为偶然,布格逊则以新种类为不能预见。”[5] 众所周知,达尔文进化论是

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潮,也可以说影响最大,将柏格森与达尔文的思想做对比,比较容易为中国

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作者还循着柏格森的思路指出唯物论、机械论不能解决人生问题“欲知生活之

真谛,非破科学思想之习惯,弃智力之自然束缚不可。”“生活之神秘,,适用物理化学之原则者

亦自不少,然生活之本体,终不能归纳之已成科学之作用,若意识,若思想,如精神与物质之关系,

皆非科学之所知也。”[6] 由此可见,20年代的“科玄之争”在此时已经见到冰山的一角了。文章

最后指出:“其哲学之旨趣,在使人类精神脱唯物论与机械论之羁绊而得自由。”[7] 后来,钱智

修还根据《现今两大哲学家学说概略》编定了一本小册子《柏格森与欧根》。在本书中作者热情洋

溢地阐述了柏氏活泼、变易、创造进化的思想性格“要而言之,则创造世界之荣光,不在已成之效

果,而在未完之事实;不在收敛之秋季,而在向荣之春光;不在怒放之繁葩,而在含花之苞萼;不

在筑成之园圃,而在得筑之林亭;不在完全之人类,而在发育之儿童。”[8] 对柏氏思想也有高度

评价:“昔对于旧学说摧陷廓清之力,与其鼓励人生与光荣高尚之途已可概见。然则宗风所扇,遂

能回易世界之视听者,不有由欤?”[9] 客观地说,钱智修的文章及书多为译述外国学者的观点,

无多少自己的创见,介绍柏格森的学说不够系统,但他能够首先意识到生命哲学的价值,而且基本

把握了柏格森思想的主要特点,并介绍到中国学界来,其首创之功是不能埋没的。

较早介绍柏格森除钱智修外还有章士钊,他曾在日本东京的一次中国留学生的聚会上发表题为了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按章氏的意思,“创化论”主张万物皆由流动而生,流动是创造世界之母,

流动中充满创造力,并不断向着创造方面行进。根据创化论,“心”是能动的,心之本体的创造力

变化不绝,所谓自由意志到这一步方得真味。章氏还将“创化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比较,他

认为达尔文进化论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在环境中不能自主,而柏氏认为人类自有活

力,能够自由创造,无所谓天择。

虽然钱智修、章士钊等人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作了一些介绍和宣传,而且他们也并非无名之辈,

但此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时,民主与科学思潮方兴未艾,因而所谓研究生命哲学的提倡未

能在学界激起波澜。但不可否认的是已有少数时代感极强的学者开始瞩目于生命哲学了。象梁漱溟,

在他的成名作《究元决疑论》中将生命哲学与佛学相附会;张东荪也在着手翻译柏格森的《创化论》,

张东荪还在译序中谈了几点感想:

一、读此书应一气呵成;

二、章名不能概括章内之旨;

三、读本

书慎勿以为柏氏蔑视科学;

四、读本书慎勿以为柏氏绝弃智慧;

五、勿以为柏氏持心物二元论。[10]

上述几点既是译者提请读者所应注意的事项,也是译者本人对于柏氏思想的认识,象

三、四两点多

为后来一些研究柏氏思想的学者所赞同。除《创化论》外,张东荪还翻译了柏氏的《物质与记忆》,

这两本书是柏格森的代表作,能在中国出版,自然使国内学者有机会更系统地了解柏格森的思想,

对于柏氏生命哲学的东渐是极有意义的。

2 、 柏格森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如前所述,“五四运动”以前只有少数学者了解柏格森,柏格森的生命史观之所以能对国内发

生影响并得以广泛传播是与两件事情分不开的。一是梁启超、张君劢等借参加巴黎和会之机拜会了

柏格森和倭伊铿,并将这一消息及他们对于生命哲学的认识反馈到国内学术界;另一件事情是美国

学者杜威来华讲学,将柏格森介绍给中国学界。以下分别论述。

1918年底,梁启超、张君劢、丁文江、蒋百里等人一行离开中国远赴刚刚结束战乱的欧洲。战

火余生的人民和他们满目疮痍的家园给梁启超一行以极大的刺激,使他们对国内新文化运动中竭力

提倡的科学万能主义产生了怀疑,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说:“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

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这便是最近思潮变迁的一大关键。”[11]敏感的梁启超对当时正在欧

洲兴起的反科学主义思潮如生命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拜访了柏格森和倭伊铿。他在寄回国

的信中描述了见柏格森的情形:“吾辈在欧访客,其最矜持者,莫过于初访柏格森矣。吾与百里、

振飞三人先一日分途预备谈话资料彻夜,其所著" 书,撷择要点以备请益。振飞翻译有天才,无论何

时本皆纵横自在,独于访柏氏之前,战战栗栗,惟恐不胜,及既见为长时间之问难,乃大得柏氏之

褒赞,谓吾侪研究彼之哲学极深邃云。可愧也。吾告于吾友张东荪译彼之《创化论》已将成,彼大

喜过望,索赠印本,且允作序文……他日复返法,当拟请柏格森专为我讲授哲学,不审彼有此时日

否耳。”[12]梁启超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辞。

再有张君劢,与梁启超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日本时就追随梁启超从事宪政运动,曾因批判袁

世凯的帝制自为而亡命海外,本来醉心于政治,但在看到巴黎和会已成为强权政治的舞台时,张君

劢失望至极,遂绝意于政治,转向学术研究,留在了德国师从倭伊铿研究生命哲学,有时还到法国

向柏格森请教,并经常向国内投稿,介绍柏格森、倭伊铿的生命哲学。《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谈话记》

就是记载他和林宰平拜望柏格森的访谈录。在文章的开首,张君劢即激情洋溢地大发感慨:“呜呼!

康德以来之哲学家,其推倒众说,独辟蹊径者,柏格森殆一人而已。”[13]张氏还将柏氏与以前的

哲学家作了比较:“昔之哲学家之根本义。曰常。曰不变。而柏氏之根本义曰变。曰动。昔之哲学

家曰先有物而后有变有动。而柏氏则曰先有变有动而后有物……昔之学者曰:时间者,年月日时分

秒而已。柏氏则曰,此年月日时分秒数学之时间也。空间化之时间也。吾之所谓真时间则过去未来

三者相继续。”[14]文章中林宰平向柏格森提出许多问题,如三种知觉分类(哲学的、空间的、感

觉的)有何相关?知觉为何物?知觉方法是固有的还是修养而成的?知觉有无公例可循?精神力与

物理上的力有何异同?知觉的实行方法是什么?在问答中两位中国学者自感受益匪浅,自然也使国

内对柏氏思想会有更新、更直接的认识。有新学开山呼吁于前,又有西学巨子呼应于后,中国学者

不能不对柏格森及其生命哲学另眼相看了。不过,这是其一,还有其二。

郭湛波在《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中说道:“杜威在中国讲《现代的三个哲学家》不止把詹姆

士介绍来,同时把柏格森的思想也介绍过来。”[15]在《现代的三个哲学家》的演讲中,杜威介绍

柏格森说,他的“真的时间”不同于“时间”(Time),“真的时间”就是永远向前,将种种过去保

存在变迁当中,柏氏的思想方法是直觉。柏格森的思想来自达尔文的进化论,但达尔文的进化论是

机械的,而柏格森主张“创造的进化”。作为实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杜威向国人慎重介绍了柏格

森,又有弟子胡适在一旁摇旗呐喊,自然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形成了研究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热潮。柏氏的主要著作被翻译过来:张国钰译《心力》(1924),潘梓年译《时间与自由意志》(1926)等,另有一些外国学者研究柏格

森的书也被翻译过来,如汤澈、叶芬可译、李洛蒙(法)著的《柏格森》,刘延陵译、卡尔(英)

著的《柏格森之哲学》,张闻天译、卡尔(英)著的《柏格森之变易哲学》等等。研究柏氏思想的

文章纷纷见诸报刊:冯友兰的《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评柏格森的< 心力> 》、吴康的《柏格森

哲学》、唐君毅的《柏格森哲学与倭铿哲学之比较》、范寿康的《最近哲学之趋势》和《柏格森之

时空观》、李石岑的《现代哲学杂评》等等。在《最近哲学之趋势》一文中,作者着重介绍了柏格

森的哲学,称其为“直观主义的哲学”。文章说:“应用进化论的原则建设理想主义的哲学是柏格

森的一生大业。”“他的哲学集了现代诸种哲学的大成,他的独创力也极丰富。”“他的哲学的中

心思想是看‘实在’作‘连续’或‘继续’这一点,换言之,不绝的进化,不绝的发展,这就是实

在”当“我们用直观的力把捉了生命的本性的时候,我们就觉悟生命是自由的、创造的、进化的。”

[16]在《现代哲学杂评》一文中,李石岑是对柏格森寄予厚望的,开篇就说:“近阅柏格森致梁任

公电,谓一九二三年决定来华。似告吾国思想,两年后当另有一番气象。”[17]并将柏格森与当时

的几位著名哲学家进行对比,与罗素比较时,李石岑说:“支配现代思潮者,首推柏格森,而反对

现代思潮,或别树一思潮之帜者,不得不首推罗素。”但“柏格森与罗素之距离,不过其气质用语

之不同而已,非有他也。”[18]在与倭伊铿比较时,作者主要点明了他们的异同,相同之处:“为

对实用主义的态度,盖实用主义虽认有默识在,然皆从相对的利害关系以立言,不似柏倭二哲之直

接与默识在共呼吸也。惟柏格森所诠之默识在为‘持续之相’使吾从固定生活一跃而入于流动之生

活,倭伊铿所诠之默识在,为‘永恒之相’使吾人从自然生活一跃而入于精神生活。是则二者之趋

向,不无异同之处,然其归着点,究不能不认为同一。”[19]不同之处在于“柏格森之哲学从生物

学上研究而得之者也。”而“倭伊铿哲学,从历史研究而得之者也。”[20]不过,两者最大不同还

是在于目的论“倭伊铿恃目的论为其学术之中坚,柏格森则排斥目的论不遗余力。”[21]应该说李

石岑对柏氏思想及西方哲学的认识还是很深刻的。

由上述可知,自梁启超白马驮经,杜威传经送宝,中国学界的目光已随之转移。冯友兰的《柏

格森的哲学方法》的最后一段附记就透露出了这方面的信息,冯友兰说:“此文本今年暑假中所作,

后见国中谈柏格森的很多,其著作又都将译过来,我就把此文搁起来。但是我觉得国人的西洋思想

史的知识,有点差池;此文前段有论智识主义的一段,似乎对于国内研究柏格森的人多少有点贡献。的“柏格森热”已波及海外,连求学海外的学子们也按捺不住要说上几句了。不过,这一时期在柏

格森研究方面造成声势的还是要数《民铎》杂志出的“柏格森专号”。元培、梁漱溟、冯友兰、瞿世英及《民铎》主编李石岑等人或撰或译,参与了讨论。应该说代表了

当时对柏格森哲学研究的水平。对其稍加分析,可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1 )中国学界对柏格森哲学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如果说前面提及的钱智修还是靠译介外

国学者的观点向国人介绍柏格森的话,那么“专号”中的文章已能发表自己比较成熟的见解了。而

且大多都还中肯。如李石岑的《柏格森哲学之解释与批判》。文章认为《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是

柏格森思想的起点,并着重分析了“时间”——这个生命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李石岑认为柏氏哲

学中的时间不是分分秒秒,而是绵延,真的时间是直觉的体证,息息变化,息息增长,无数可数,

无量可量,“柏氏于时间不认有现在,但认有理论的瞬间,以现在仅可想象,非可认知也。”[23]

那么,时间与意志自由的关系如何呢?李石岑说:“就常识的论法言,无空间则无运动,无运动则

无时间;唯柏格森大反是,柏格森谓真之运动,实宿于时间之内,无时间即无运动;至于空间,则

所谓运动者,实乃无数之静止,盖空间不离乎数之观念,数不离乎法则之观念,运动而以法则绳之,

则陷于决定论者之弊,而不能以自由,是何异于静止,柏格森从时间以论自由意志,至是益表著其

炯识。”[24]据实来说,李石岑的论述比较切合柏氏的本意,他能看到这一点说明他也是有“炯识”

的。

再如杨正宇的《柏格森之哲学与现代之要求》,对于柏格森哲学兴起的时代背景、思想特点作

了详细、透彻的解说,结论是它符合时代潮流,切合现代人心。文章指出,19世纪后半期思想界完

全受现实的、实证的、科学的思想所支配,理想主" 义、情意主义衰微至极,人们对情意的要求非常

热烈,在此情形下,柏格森哲学应时而生。因为历来的思想都免不了分析的、表现的、宿命的、机

械的、独断的、回顾的种种弊病,即机械的体系观念、工具的人生观念。而柏格森哲学别开生面,

它“是直观的、生命的、充实的、深永的,把我投之于生命之渊,但觉得温暖、柔软、丰润、欢乐”

“他的学说重意味的直觉,不重比较的表现,重生力的创造,不重结果的价值。一切以生命的充实、

创进、满足为主”“所以柏格森的哲学实为自主的、自动的、新伦理新道德的精神。”[25]冯友兰

的《柏格森的哲学方法》认为柏氏在本体论上是一个“变”字,方法论上则是“直觉”二字,应该

说是切中要害的。

(2 )关于柏格森思想中的一些要点,许多学者的观点比较接近,乃至达成共识,当然这也是

对柏格森思想研究深化的必然。如关于柏格森是不是反科学反智识的问题。瞿世英在《柏格森与现

代哲学的趋势》一文中认为柏格森并不反对科学,只是反对科学的哲学,因为柏氏认为科学是将事

物分割开来看,而哲学是从全体看,生命要靠同情、本能、直觉去明白。范寿康《直观主义哲学的

地位》一文认为柏氏从来不反对理性,他只是想将直觉加入从来为理性所独占的知识范畴。冯友兰

也持同样看法,在《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中,冯友兰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柏格森也并不是主张要

把本能来代替智识,他说他永远没有主张别的东西,应该来代替智识,也没有说本能比智识好。他

仅只说明,我们要离开物质界,而研究精神界,便要诉诸一种生命之感觉。这感觉虽与本能不同,

却是同源的。”[26]冯友兰还有一段更明白的话:“柏格森并非不重科学,这是要注意的。近来中

国有一班人说:西洋近来渐渐不信任科学了实在是大错。”[27]与前面提到的“国人的西洋思想史

的知识有些差池”相呼应,矛头明显指向梁启超一班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刚接触到一种新思

想时难免会存在一些误解,但“理愈辩愈明”,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在一些观点上达成共识是

可能的。

再有关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佛家的唯识论是否相通的问题,本专号有两篇文章进行了探讨,

一是吕澄的《柏格森哲学与唯识》;一是梁漱溟的《唯识家与柏格森》。梁漱溟认为关于柏氏生命

哲学借鉴了唯识论之说没有依据,吕澄则更加断然地说:“实则此说无有是处”[28]又如,关于柏

格森与罗素思想的异同,张东荪《柏格森哲学与罗素的批评》的最后有三点结论,其中第三点说:

“我以为罗柏二人的学说相同处甚多,且重要点皆相同。”与李石岑的《现代哲学杂评》中的观点

一致。由以上种种可见,对柏格森的研究的确日趋成熟,但客观地说,研究柏格森的文章大多难免

有些为柏格森辩护的色彩在里面。

(3 )本期专号涉及柏格森哲学的面虽广,但也显得零散、不够系统。如在十来篇的文章中有

好几篇译文,象蔡元培、柯一岑、严既澄都是节译了柏格森的有关著述,总体感觉象是应景之作。

另外,如冯友兰的《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张君劢的《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谈话记》是转载过来的,

难免有凑数的嫌疑。但也不能太苛求李石岑,他能在仓促之间遍邀这些名家写稿已属不易,而且这上以《介绍< 民铎> 的(柏格森号)》为题向读者推荐“专号”,并称那些留心现代哲学对此“都

已望眼欲穿了”。总之,本专号实力强,宣传也做得好,因而影响很大,对于柏格森哲学在中国的

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科学与民主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旗帜,科学主义思潮是当时的主流意识,生

命哲学的输入便不可避免地与之发生碰撞,“科玄论战”即是两者碰撞后激起的波澜。郭湛波称之

为五四运动以来“空前未有的思想论战,真是战云弥漫,短兵相接,,血战数次,以决胜负。”[29]

论战是因张君劢在清华大学演讲《人生观》引发的,其主旨就是说科学不能解决人生问题。此文在

《清华周刊》发表后引起反响,科学派的主将丁文江著《玄学与科学》反对,论战展开。在这场论

战中,柏格森、倭伊铿的生命哲学成了玄学派手中的思想武器。关于这一点,玄学派也是直言不讳

的“吾则以为柏氏倭氏言有与理学足资发明者,此正东西人心之冥和。”[30]科学派也很清楚,

丁文江就说:“张君劢的人生观 一部分是从玄学大家柏格森化出来的”“欧洲玄学的余毒传染到

中国来,宋明之言心言性的余烬又有死灰复燃的样子了!”[31]胡适则讥讽张氏道:“这是柏格森

的高徒的得意腔调”。[32]虽然“科玄论战”最终是科学派占了上风,但因玄学派在论战中极力阐

述和发挥生命哲学的主要观点,因而在客观上推动了生命哲学的传播。

3 、中国学者对柏格森生命史观的吸收与改造

生命哲学初入中国时,中国学者就已注意到它与中国本土思想结合的可能。汤化龙早在1918年

就有一段对柏氏思想寄予厚望的话:“焕发精神,正在此时,医我民族,尤无旁贷。数千年来东西

洋之思想不能显然互相发明者,至十九世纪为极。将来或可以一治相见,诚未可知。曰易曰天行健,

自强不息,曰变动不居。曰神无方而易无体,曰尘心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离生,曰非有,

非非有,曰众空妙有,无不可以互相发明之。或者以柏氏之说,能补助中国哲学之乏论理性,与印

度哲学之太消极性。而为东西洋思想接触之介。渐为东西洋文明贯通之渠。亦未可知也。继往开来,

是在自我。”

(33)

后来一些学者的确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利用生命哲学为本土文化作些辩护和改造,比较知名的

如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劢等人。这方面当今学术界已经作了许多工作,我这里主要提一提朱谦之。七岁时往北京。先在北京大学法预科学习两年,1919年转入哲学系本科学习。读书期间正值生命哲

学传入我国,极富时代感而又极其激进的朱谦之便将生命哲学与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和当时盛行的

无政府主义结合,形成了他的虚无主义学说。其中,生命哲学扮演了思想方法的角色。不过,朱谦

之并不是全盘拿来,他将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改造为他的“流行进化说”。 朱谦之的流行进

化说在《革命哲学》一书表现为虚无主义的流行进化说,在《周易哲学》中表现为真情主义的流行

进化说。以下分别论述。化说。他指出,达尔文进化论主要研究个体的进化,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进化论着眼于群体的进化,

而“流行说”主要关注全宇宙的进化。宇宙进化是有无的继起、演进。宇宙有生既有灭,宇宙进化

的未来是走向虚无、寂灭。

在《革命哲学》一书中,朱氏详细阐明其“流行说”的渊源、观点。

朱氏将进化学说分两派:一为科学派,以生物进化说明变易道理,如达尔文派;一为哲学派,

以心理的进化说明变易的道理,如黑格尔派、柏格森派。在他看来,科学派进化论机械、呆板,难

以说明宇宙生命进化的真相,相形之下,柏格森进化论很得宇宙进化的真相,柏氏主张绵延,创造

的进化,宇宙生命在“真的时间”里绵延创化,永不间断、没有重复,没有部分。不过,柏格森进

化论认识的只是宇宙全体的真实,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多的要探求个体的真实。如朱氏所言,

我们切身的问题,是要问“现在”怎样进化?要解决这个问题,朱氏认为只能求助于黑格尔的进化

学说。

按朱氏观点,柏格森进化论从真情发端,主直觉。相形之下,黑格尔进化论中理知的因素太多,

主张宇宙人生的进化是理性的自然发展,它的特点是能将连绵不断的进化分成一片片、一段段" 的

“分段生命”,可以实际操作。朱氏以为这既为其长处,也是其短处,所谓长处,它可以在实际中

运作,所谓短处,它不能如柏格森进化说那样能揭示宇宙进化的真象。基于上述认识,朱氏将两者

揉合,改造,形成了虚无主义的流行进化说。

按“流行说”观点,宇宙进化“自无而有、自有而无”永远流行,其间一线相延,永不间断,

为演进而非轮回。“流行说”以辩证法的有无相生,来指示现有进化的理势,同时以直觉法体会心

意的延绵,使从前由辩证法得证的“分段生命”由心意连串起来。所以朱氏颇为自得地说,流行进

化说:“一面不埋没进化的真象,而认识那绵延创新,永不间断的进化,一面却要把进化的道理,

应用到现在,去引渡‘现在’到进化的路程上,所以前者不失其为求真的态度,而后者又能把进化

学理拿来消化受用。”[34]流行说借用柏格森“真的时间”的概念,此“时间”非年月日时(time)

而是“绵延”!猽ration),过去、现在、未来一线相延。在此基础上加以辩证法的改造,即将有、

无、过去、现在、未来割裂开来,朱氏称之为“分段生命”。朱氏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探求个体的进

化,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分段生命”间的进化是突变还是渐变呢?朱氏认为是突变,但在突变之

中有“潜变”(案:不是渐变)。他举例说,在自有而无的进化中,当还没有“无”时,无的因子

已潜伏于“有”中,这就是“潜变”,潜变是突变的酝酿,当潜滋暗长的动因“熏习”成熟,突变

就会到来。

至于“分段生命”间的关系,朱谦之持绝缘说。虽然“分段生命”间有对方因子,可以潜变,

但不能同时并存,这一段落消灭,而后一段落才能继起,所以过去消灭了,现在和过去绝缘,到了

未来,又和现在绝缘。但由于潜变的缘故,我们身处现在,还可推知过去的种种经验,以指导现在,

引渡到将来。

柏格森主张进化纯粹是生命本能的冲动,没有目的。朱氏在继承这个观点的前提下,指出“流

行说的好处,即在于没有‘目的’的进化当中,时时找出那‘创造的目的’” [35].不过这个目的

没有“前定”、“究竟”的意思,它还在不断的变动和创造中。正因为有一个目的,进化才能跳出

现在到达未来。

虚无主义流行进化说的主要特点就是直指未来。从朱谦之对柏氏进化学说的批判也能看出这一

点。

“柏格森的‘创造的进化’,表面上好像极其进取,其实底子里是再保守不过的,据他说的

‘绵延’,是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未来的前进不可预测,一个是过去的堆积永无穷期,既然未来不

可知,那末‘维持现在’好了,既然过去不能消灭,可见存在的都是合理了。所以柏格森学说,把

它应用到‘分段生命’上,我总觉得危险,而且未来、现在、过去既凝于一,可见根本上不能引渡

‘现在’到进化的路上去。”[36]对朱谦之来说,流行说就是为将现在“摆渡”到未来提供理论依

据。那么,朱氏未来观是什么呢?且看其对柏格森学说的改造。在朱氏看来,柏格森进化说着力在

进化中途,忽视了进化两端,而流行说弥补了这一不足。小而言之,关注每一“分段生命”之两端,

朱氏以绝缘说界定;大而言之,研究宇宙进化的两端,朱氏认为宇宙以“情”动而生,因“情”动

而灭,所谓“情”即宇宙人生的本体。前已述及,宇宙人生的进化是有无的交替流行,那么从整个

宇宙进化大势来看,也必然是从有到无,换言之,宇宙进化的前途是灭亡。

朱氏认为在宇宙进化中,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应当扶助进化。进化中有顺流、逆转两个因

素,人应当冲破逆转,推动进化,因为宇宙进化的正途是灭亡,人扶助进化的手段只能是破坏,简

而言之,破坏现在,走向未来,迎接灭亡。依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现实中美丑、善恶对立并存,朱

氏据此提倡“连环打破”,使美丑、善恶归于一尽。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便是朱氏理想

的未来。

正是以流行说为理论基础,朱谦之建构了其独特的革命哲学,倡导宇宙革命。他认为政治革命

不如国家革命,国家革命不如无政府革命,无政府革命不如宇宙革命。无疑宇宙革命比无政府革命

走得更远。

总之,《革命哲学》中的“流行说”为直指未来的虚无主义流行说,也是朱氏名噪一时的极端

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的腐朽苟安,遂绝意佛门。此后两年浪迹江湖,居无定所,往来于京沪杭宁之间,游山浮海,尽情

领略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喜乱的心绪逐渐安顿下来。此时,朱谦之结交了海内文学名士郭沫若、郑

振铎,思想上受了他们的影响,渐觉虚无主义的弊病,而转向了“美化”现实的道路。[37]《无元主义论调,一方面对现世有所肯定,认为真情生活在人间即可实现。在《周易哲学》中,以信仰主

义为特征的真情或唯情哲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发,认为充塞天地间的无非就是“真情之流”。下

面以《周易哲学》为个案谈谈其关心现世的真情主义流行进化史观。

本书《通讯代序》开首即说:“人自祖先以来,本有真情的,自知道怀疑以后才变坏了,拆散

了!所以我近来倒转下来极力主张信仰,只有信仰使人生充满了生意,互相连接着,鼓舞着,不识

不知,完全听凭真情之流,这是何等地汪洋甜密呀!”[38]朱氏以为《周易》本意在于“有”,和

佛老思想绝不相同,其千言万语说的只是一个“情”字。主张人们要用默识的方法,即直觉的体悟

去考察宇宙人生的本体,而宇宙人生的本体,“就是人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一点‘真情’” [39]

“须知宇宙起的时候,即这真情充塞、流行的时候,可见宇宙存在是因‘真情’作背后的护持力,

活泼泼的真情之流啊!当下便是乐土,我们更何忍毁灭人生,去求那超於人间希望的涅槃?我们所

能作的,也只是复归於‘真情之流’罢了” [40] 由于世界观的巨大转变,真情主义流行说与虚无

主义流行说相比也有相当的变动。

真情主义流行说认为进化的真象是一感一应,自应而感、自感而应的永远流行。“情搭於一感

一应而行,才感便是动,才应便是静,感的时候就是永不间断的绵延,就是周易所谓‘时’(时间)

了。当其静的时候,就向空间顿时发散,而成其为分段的生命,就是周易所谓‘位’(空间)了。

但无论时位而情无所不在,固然情不可以时间空间言,然舍时间空间,便没有情,时间譬则一本流

行,空间譬则万物散殊”。 [41] 宇宙流行进化就是感应、动静的交替演进,并成其“分段生命”,

不过静还是根据于动的,是潜隐的动。

据真情主义流行说,宇宙进化是时间的流行,时间是整个、不可分的,唯因实际的需要,才将

时间分段,而分段的时间建立在永久流行、没有间断的“真的时间”之上。据此,它一反虚无主义

流行说中的“绝缘说”,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不能强为斩截,就当下而言,早已通摄了过去和未

来。“可见时间本只有现在,过去是现在之积,将来是现在之续,只要我们守着这当下,便是真的

时间了!便是无穷的、完全的、不间断的流行进化了!”[42]关于宇宙进化中渐变、突变问题,与

虚无主义流行进化说不同,真情主义流行进化说主张渐变是常,突变为非常之事。

“即在突变当中,也是推广有渐,渐是变动的酝酿,所以当革的时候,也不可遽革,必须那里

潜滋暗长的动因,直到熏习成熟了,才忽然突变起来(观革卦文可见)。可见突变乃是渐变上面的

一个假象,所有突变,却无不成立於渐变之上。而宇宙进化虽表现突变,根底却是渐变的,而且渐

变是常,突变是非常之事!”[43]据上述观点,真情主义流行说认为宇宙变化是渐渐的,自然而然

的,即在革命的时候,也不能以人力加以促进,只能一" 任自然,顺着进化的路走就可以了。

如果将虚无主义流行进化说与真情主义流行进化说稍加比较,即清晰可见朱氏思想的变化脉胳。

由怀疑转向信仰,由鼓吹虚无主义转向信仰真情哲学,由关注未来转而关怀当下,既然当下即

是乐土,也就无需改造世界,更无需革命了。用朱氏自己的话说,这是虚无主义者的再生吧!

然而,无论虚无主义流行说,还是真情或唯情主义流行说,都是以柏格森生命哲学为基础加以

改造的,这即是朱谦之的生命史观。

当然,我这里把朱谦之作为个案研究不仅仅是在于他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更在于他代表了一

个阶层,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知识分子阶层;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西学东渐,富有创造精神的时

代。以《革命哲学》的序诗为证,袁家骅在序诗中说:“悲壮的青年哟!哭吧!哭吧!哭吧!热烈

的心血哟!沸吧!沸吧!沸吧!”“革命!革命!前途有无限光明!破坏!破坏!破坏了黑暗才见

光明!”郑振铎为《革命哲学》写了题为《微光》的序诗:“微光,微光,来呀,来呀!微光,微

光,贯入黑雾之心呀!”郭沫若在题为《宇宙革命底狂歌》的序诗中呐喊:“宇宙只是一个动!宇

宙只是一颗心!心是一个炸弹哟!他的炸药便是这股真情!这便革命底精神!”郑伯奇在《宇宙底

革命》中高唱:“什么叫做生命?什么叫做创造?什么叫做进化?什么叫做活动?我这全部不过是

宇宙革命的别名哟!”[44]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被这些热血青年用来张扬个体生命、宣扬宇宙革命,

这实在是柏格森所不能想见的。所以对一种思想或思潮的评价,除了学理上的,还应该看在具体历

史环境中对历史起到了什么作用,而不能仅仅根据其内在的理路来评判孰优孰劣。

第二节 倭伊铿生命哲学传入中国的影响,倭伊铿生命哲学从根底上就有宗教的倾向。倭氏早年主要从事哲学史的研究,后来转向宗

教哲学,并自成体系。倭氏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主张哲学必须同实际生活相结合,认为人应当追求

自身和宇宙之间有内在联系的精神生活,也只有如此人才能自由地观察和认识世界,创造生活。1890再版16次,并被译成多种文字。1908年倭伊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从而声名鹊起。倭氏的大半生

是在德国的一个小镇耶拿度过的,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人生哲学和历史哲学,他的名声和他的著作、

思想也流布世界,这自然也引起当时正如饥似渴引进西学的中国学界的关注。

1 、张君劢与倭伊铿哲学的输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中国学界已经知道倭伊铿了,1913年,中国、日本曾对其发出讲学邀请,

但因“一战”随即爆发,未能成行。战争结束后,梁启超、张君劢一行赴欧洲参加巴黎和会,机缘

巧合,张君劢留了下来,做了倭氏的弟子,他大概算是最早如此切近地了解西方的生命哲学的中国

人吧。

张君劢早年留学日本和德国期间学的是政治学,目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极受刺激,决

定告别政治,专心学问。他在致林宰平的信中道出了一些原委:“渡欧以还,将自己生世细细一想,

觉十年来为经世一念所误,踟躇政治,至今不得一当。”[45]虽然此时的张君劢认为国际法无用,

但对哲学也了无兴趣,1918年6 、7 月间,梁启超邀张氏同去,张君劢认为哲学是一种空论加以谢

绝,不过,拜会倭伊铿成了张氏转向哲学研究的一个契机,当然也是他接触生命哲学的开始。梁启

超在赴欧考察中,极想乘机访问一些著名的大学问家,除法国柏格森外,在赴德时,因张君劢曾留

学于德,梁让他介绍一些德国的名流,张氏开具了一个名单,多是德国政界、军界的名流,倒还是

梁启超想起日本人所著的欧洲思想史中曾提及柏格森与倭伊铿为泰山北斗,决意拜访倭伊铿。以下

是张君劢的一段回忆:“又以任公先生新唯心主义与旧唯心主义之异同一问,非立谈之间所能毕事,

自允手写一文,时倭氏方有他种著作约期出版,适其夫人在旁阻止,谓其奈何有此时日写此文章,

而彼决不以夫人之言为意,待吾等游耶拿及路德尔幽囚之地华德堡而返柏林,则倭氏之文已先我等

而来矣‘以倭氏七十老翁,精神矍铄一如年少,待异国人亲切真挚,吾乃生一感想,觉平日涵养于

哲学工夫者,其人生观自超人一等,视外交家之以权谋术数为唯一法门者,不啻光明黑暗天堂地狱

之别,吾于是弃其归国之念,定计就倭氏而学焉,吾之所以学哲学者,非学问之兴趣,非理性之决

定,乃吾内部之冲动,乃倭氏人格之感召。”[46]张君劢自列入倭氏的门墙还时刻不忘为国内的新

文化运动提供助力,从到耶拿至回国之初,他在《改造》杂志上刊登了多篇介绍倭氏思想的文章,学思想要略》(3 卷4 号 1920 )、《倭伊铿精神生活哲学大概》(3 卷7 号 1921 )、《学术方《致林宰平学长函告倭氏晤谈及德国哲学思想要略》一文中简要地介绍倭氏的主要思想,他说:

“其学说大概:第一,世间实相无非两者,贯彻此二者厥在精神生活;第二,昔日哲学(德黑格尔

以来之哲学)家以‘思’为真理之源。奥氏(案:倭氏)曰‘思’不过精神生活之一部,徒思不足

以尽真理,尽真理厥在精神生活上之体验;第三,人心易为外物所束缚,故当以精神生活克制之……

一言以蔽之,以人生为中心。”[47]在《倭伊铿精神生活哲学大概》中,张君劢较全面地介绍了倭

氏的思想。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世界两大哲学潮流与倭伊铿”,分世界哲学为生活哲学与

思想哲学两股潮流。按张氏的说法:“思想哲学,以物理学、数学之观念为其基础观念者也。生活

哲学,以心理学、生物学之观念为其基础观念者也。倭氏自为生活哲学一派。但又与詹姆士和柏格

森不同,故詹氏柏氏哲学多带心理学上之色彩;而倭氏哲学,则为伦理的、宗教的,此其不同之处

也。”[48]第二部分“倭氏小传及其著作”,认为1885年以前,倭氏专心于亚里思多德的研究,与

其哲学系统无关,直至其《精神生活统一论》一书出,其哲学系统立。第三部分是“倭氏之精神生

活说”,张君劢首先介绍了倭氏对自然主义、主智主义的批判,然后介绍倭氏怎样确立己说,自成

一家之言,其中特别提到倭氏精神生活的层次之论“第一,确立精神生活之存在,而体验之于身心

是为立定脚跟之境;第二,因体验而入于怀疑,是为交争之境,因怀疑而精神上起一超越一切之需

求,是为克胜之境。”[49]对于倭伊铿的精神生活说张君劢极为赞赏,认为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他象许多其他世纪初思想家一样对新世纪、新事物充满期望,发出了激情的呐喊:“吾所知者,二

十世纪者,行为时代也,奋斗时代也,创造时代也,一言以蔽之,革命时代也。”[50]这是张君劢

对新世纪,也是对新哲学的期待。

为了使中国思想界能够面对面地与西方哲学沟通,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张君劢受梁启超的

委托,以讲学社的名义力邀倭伊铿到中国讲学,张君劢认为:“方今吾国新文化运动正在发端,应

如何应此大势而急起直追,则吾以为凡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访求其主持新说之巨子,而

罗致至于东方,则一切陈言可以廓清,则学问之进步远在各国之上矣。”[51]但倭伊铿辞以年迈,

更重要的是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德国人陷入了迷茫与焦灼之中,人心涣散、民族疲敝,

倭氏便以鼓舞民气重铸爱国心为己任,不忍轻去其国,便推荐生机主义哲学家杜里舒自代。年,张君劢受聘于耶拿大学,教授中国哲学。耶拿大学是倭伊铿生前任教的学校,也是张君劢追随

倭氏求学之地,张氏接此聘任,应有追溯师恩的意思在里面。

张君劢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在中国思想史上声势最大的一笔恐怕要算“人生观论学做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从而招致科学派的诘难,遂引发轰

动学界的“人生观论战”,又称“科玄之争”。那么,在此次论战中张氏观点的思想根底是什么呢?

胡秋原作过总结,其中第一点就是张氏的思想“由西方的康德、倭伊铿的新理想主义(或新唯心论)

出发,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道德问题。”[52]而张君劢在人生观论战的过程中也的确是以柏格森、

倭伊铿的思想为依归的,且看张氏在《人生观论战序》中的一段话:“现世界之代表思想家,若柏

氏倭氏,本此义以发挥精神生活,以阐明人类之责任。推之其极而言之,则一人之意志与行为,可

以影响于宇宙实在之变化,此正时之新精神,而吾侪青年所当服膺者也!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

其负大舟也无力。’柏氏倭氏辈推求物理实在,为归束于形上学者,非有它焉,其必然之结论然也!

呜呼,使即此之故,令我受千万人之诽谤,所不辞焉!“[53]从中可见张氏坚持个人观点、捍卫柏

格森、倭伊铿的生命哲学的信心和勇气。

在论战中,张氏或列举倭氏著作或阐述倭氏观点以为佐证,如在《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

君》一文中,张君劢宣称玄学兴盛于欧洲,且开列书目11本,其中有倭氏3 本:《精神生活之统一》、

《宗教之真谛》、《宗教哲学根本问题》,还说自19世纪以来,代表现代思潮的各大哲学无不有玄

学著作。

十余年后,在岭南大学所作的《人生观论战之回顾》的演讲中,张氏更明确地讲到其关于“人

生观”的提法和观点直接来自倭伊铿,他说:“人生观之名,本于倭伊铿所著之《大思想家之人生

观》,是指哲学史中各家对于人生与宇宙问题之答案,其为主观的毫无疑义,我的老师重视大思想

家之创造力,我是的确受他这方面的影响。然以人生观与科学对比,倭氏本无此说,我当时自己所我们更能断言其“人生观”的演讲绝非偶然,而张氏也就成了倭伊铿生命哲学在中国的代言人。其

晚年亦念念未忘倭氏,1968年他访德归来撰写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巨擘——倭伊铿》。可见,张氏

一生为倭伊铿的生命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挟“人生观论战”的声势,震动

学界,倭氏思想亦随张氏口笔流布中国。

不过,张君劢在宣传倭伊铿思想的过程中尚有一大缺憾,就是没能将倭氏的主要著作翻译过来。

当他还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林宰平曾催促他翻译倭氏的著作,张君劢倒也有意翻译倭氏的《当代思

潮论》,但心里可能没底,因而他在给林宰平的信中说:“俟返法后当着手翻译以报公命。惟卒业

当在一年以上,不敢知也。千万望公勿登报声明,免日后徒有广告而无书之销。”[55]至于张君劢

为何没译,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当时西学如过江之鲫进入中国,国内学人是眼花缭乱、顾此失彼,

登广告而无书是常有的事。倒是瞿世英翻译了一本英国人布兹写的《倭伊铿哲学》,译者认为此书

可以作为“研究倭氏的入门”。译者在序言中开首即说:“今年上半年,在上海和自治学院第一班

的同学共同研究倭伊铿哲学,我们对于倭氏有极严刻的批评;但对于他提倡行为,奋斗向上这一点,

都对他表示敬意,认为人生之意义与价值即在于此。”[56]我们从中一方面可以看出倭伊铿哲学已

在中国学界形成了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了解到译者对倭氏思想持赞赏的态度,这也是他翻译本书的

原委。书分12章:倭伊铿一生及著作;自然主义;人;精神生活;人与精神生活;精神与物质;理

知之地位;文明;社会主义;个人主义;教育;宗教。涵盖了倭氏哲学的主要方面。因而这本书的

译介对于国内 学人了解倭伊铿哲学很有助益。

2 、钱智修与倭伊铿哲学的输入

在倭氏生命哲学东渐的过程中,除前面提到的张君劢、瞿世英等人外,还有一个人我们不应忘

记,他就是钱智修。钱智修是最早向中国学界介绍西方生命哲学的中国学者之一。前已述及,1913

年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现今两大哲学家学说概略》(10卷1 号),已把柏格森和倭伊铿的

生命哲学介绍到中国来了。1917年6 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德国大哲学家郁根传》,虽只是一

本小册子,但却是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倭伊铿的书。后来此书被纳入《柏格森与欧根》(商务印书哲学初到中国时学界对其了解情况。

在《柏格森与欧根》的序言中,作者首先指出了生命哲学兴起的背景:“近年以来,欧美各国,,

咸感物质文明之流牿,而亟思救正。故哲学家之持论,亦一更常轨,历史派与实验派之说,渐成腐

臭;而直观说与唯灵说,乃代之而兴”“而一时职志,尤推二人:一为法人柏格森,一为德人欧根”。

钱智修将倭氏思想归结为精神生活论 (The Philosophy of the Spiritual Life ),认为“其

以真理为为人生之事实,以有裨实行为其特征”,而相形之下,宗教及当时颇为流行的唯心论、自

然主义、社会主义、个人主义均不能解决人生问题,因而,输入生命哲学对于挽救误入歧途的民心

极有好处: “盖欧根所以欲解决宇宙问题者,意图在由此而得鞭策人心之原动力,使其企图高尚

生活,而证自由与人格之真果也。我国今日,人欲横流,民志疲敝,欧根之说,或亦是飨馈精神上

之饥渴,而为促进人格教育之先声欤?”[57] 本着上述目的,作者系统介绍了倭氏的生平、主

要著作及其在人生问题、认识论、宗教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认为倭氏思想顺应时代的要求,并给予

他以极高的评价:“要之,欧根之为人,其永久位置如何,虽犹待后人论定,而其二十世纪,则端

不愧救时之豪杰,世人方视哲学为空言,彼则以唯行主义救之;世人方沉溺乎物质文明,彼则以精

神生活救之。然则其学说一新耳目而风靡欧美,不亦大有由耶?”[58]为了使国内读者更全面地了

解倭氏思想,在本书最后一章《结论》中,作者列举了国际上一些学者对倭氏思想的几点批评,如:

1、其哲学不完整;

2、其哲学挟假定之偏见;3 、倭氏精神生活中关于天人联合、神我自由之说,

属单纯原理,是极端之假定;4 、倭氏认为真理非理性所能解释的观点也有问题。

总体来看,本书是作者“据英文译本略陈梗概而已”,虽无多少自己的创见,但在一种思潮输

入之初,能将其系统地介绍给国内的读者,已属难得。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在二十世纪初的西学

东渐中,对西方思想的研究却往往停留在这一水平,不能说不是一大缺憾,当然这也是当时的历史

条件决定的。世纪之初的西方思想界处在剧烈的变动时期,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而刚刚接触西学的

中国学界不加拣择地统统拿来,各思潮、流派竞相涌入,“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你未唱罢我已

登场”,许多学者也抱着先宣传出去再说,或许有用的态度,再加上国内政治斗争激烈,有着经世

致用传统的知识分子大多难以置身于政治之外,因而很难就某一学说做长期、深入地研究,比如,

前面提到的张君劢虽因巴黎和会的刺激,决意忘怀政治,然而终难忘怀,所以唐君毅评价他是一个

介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人。

第三节 杜里舒生机主义在中国

1 、杜里舒来华讲学传入生机主义

生机主义又称“活力论”,主张生命机体的一切活动都由其内部的非物" 质因素“活力”或“生

命力”所支配。创始人是德国化学家斯塔尔(Stahl ,1660——1734),柏拉图的运动的“终极原

因”,亚里斯多德的“隐德来希”为其理论基础。18世纪初瑞典化学家柏齐利乌斯(Berzelius ,

1779——1843)提出“生命力”学说,认为生物体内有超物质的“生命力”存在。1891年,德国生

物学家杜里舒!猺iesch ,1867——1941)用海胆卵做实验,发现两细胞期至八细胞期的胚胎被人

工分离后,每个细胞也可发育成完整的幼体,他由此认为生命现象只能用活力因素而非物理化学的

定律来说明,并借用亚里斯多德的“隐德来希”来说明有机体的自我调节、潜能实现、趋于完善等

生命特征。杜里舒本人也由此转变为持生机主义的哲学家,其主要思想是强调有机体的自主性、目

的性、整体性、组织性、协调性、有序性。由于其关心生命,反对19世纪唯物主义哲学的机械主义

倾向,往往被归入生命哲学一类。

生机主义之入中国,也是在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开展的。在生机主义传入中国以前,

柏格森生命哲学已在中国传播,广为人知,为中国人接受生机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传播的方式

看,在杜里舒来华以前,已有杜威、罗素两位哲学家开了先路,他们亲自到中国来演讲他们的思想,

从而为中西文化的交通开辟了一条新路。说到杜里舒来华的缘起,就不能不提到梁启超的欧洲之行。

1920年元旦,梁启超在维也纳拜会了德国的生命哲学大师倭伊铿,并请他到中国讲学,倭伊铿因年

事已高,不堪奔波,便推举杜里舒自代,一方面杜里舒在德国的哲学家中比较年轻,另一方面他是

从生物学转到哲学的,其哲学有较深厚的自然科学功底,与“中国今日好求证于科学之趋向相合”

[59]因而梁启超便以讲学社的名义邀请杜氏来华讲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江苏讲学社和中国公学共同举办的欢迎宴会,由此开始了他的中国讲学之行。

后来又到杭州、南京、北京、天津、武昌等地演讲,系统介绍了他的生机主义哲学,这些讲演经过

张君劢、瞿世英等人的整理,被收集在《杜里舒讲演录》中,在10期《杜里舒讲演录》中主要收集

了系列讲座《康德与最近哲学潮流》(18讲)、《生机体之哲学》(17讲)、《形上学》(7 讲)、

《近代哲学史》(25讲)、《系统哲学》(18讲)及单篇讲演《国家哲学》、《达尔文学说之批评》、

《康德批导哲学中之非批导的成分》、《心理学之变迁》、《历史之意义》、《一与多》、《人类

思想与实在问题》、《伦理学上之根本问题》,并有为《新教育杂志》撰写的《生机主义与教育》,

为《东方杂志》撰写的《近代心理学中之非自觉及下自觉问题》。另有关于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具体

意见,如《中国设海滨动物实验所的问题》,与丁文江、秉志等人讨论在中国设立海滨动物实验所

的问题。此外,在杜里舒讲演录中还附有张君劢、瞿世英介绍和品评杜氏哲学的文章和译著。杜氏

为中国思想界留下的印记由上可见。在中国十个月的讲演中,杜里舒一方面系统介绍了他的生机主

义,如系列讲座《生机体之哲学》、《系统哲学》,一方面介绍了西方哲学史,如长达25讲的《近

代哲学史》及18讲的《康德与最近哲学潮流》,这使中国学术界对于杜里舒本人的生机主义乃至于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已经注意研究杜里舒的思想了,不过,对杜里舒思想介绍传播最力和研究最深的

当属张君劢、瞿世英和费鸿年。

2 、张君劢、瞿世英与杜里舒生机主义的传播

杜里舒在临别赠言中说:“吾心中第一感谢者为讲学社社长梁任公先生,最后则为数月来共事

之张君劢与瞿菊农,张瞿两先生将我讲演出版为讲演集,尤为感谢。”[60]在杜氏讲学期间,张君

劢为其主要的口头翻译。前已提及,他还与瞿世英 编辑了10集的《杜里舒讲演集》,将杜氏讲演

译为中文,介绍给中国学界。集子中还附录了张、瞿两人关于杜里舒生机主义的文章,张君劢在

《杜里舒教授学说大略》中详细介绍了杜里舒的生平著作、学术思想,在谈到杜氏思想的由来时张

氏说:“杜氏学问之发端在生物学,继也以生物学现象建立其所谓论理学,其终焉更本生物界与推

定形上界,故谓杜氏之宇宙观建筑于生物界可焉,如是欲知杜氏之学说者,当自生物以及于哲学。”

[61]张君劢分三层解释杜氏学说:

一、生机体哲学,“杜氏所谓生机主义者,生活之自主之谓也,

意谓生活自身自生变化,其所以然者,必另有原因,初非可以化学物理作用所得而解释焉。”[62]

二、哲学(非形而上之部),此部分又分三层:发端论(一般秩序论)、秩序论(自然界秩序论)、

实在论(心灵秩序论);

三、形上学,张氏说:“杜氏哲学以‘我知’为发端,我知者,我所知如

此而已,事物本身如何,非我所问也,然杜氏以为秩序论中之以‘我知’为出发点,此为一种方法,

若仅以‘我知’观察宇宙,则宇宙之真理决不能尽,故当代以事物本身之认识,换言之,取消‘秩

序论’而代以‘实在论’也。”[63]“实在论”即为其“形上学”。张氏在总结杜里舒学术特点时

指出:“杜氏之说,彻始彻终,本生物现象,以适用于哲学,且转而以哲学证明其生机主义”[64].

最后,张君劢强调指出杜里舒讲学给中国的影响最重要的还是方法论的指导。“自杜氏东来,所以

告我国人者,每曰欧洲之所以贡献于中国者,厥在严格之论理与实验之方法,以细胞研究之生机主

义之理论,可谓实验矣,哲学系统,一以论理贯串其间,可谓严格矣,此则欧人之方法,而国人所

当学者也。”[65]张君劢对杜氏心理学颇有心得,曾翻译杜里舒的《心理学之变迁》,并有3 讲

《近代心理学问题》,他在讲演的开头说:“听杜氏心理学讲演每询曰,杜氏所讲者,果心理学否

耶?……乃觉杜氏之言与其他心理学教科书不类,而疑问生矣。”[66]在《东方杂志》“杜里舒专

号”中发表的《关于杜里舒与罗素两家心理学之感想》,也对杜氏学说推崇备至,瞿世英说:“君

劢先生译记杜氏讲演,谓惟此为心理学,而其余皆非是,此语虽不免极端,然而亦想不出话来驳他,

盖对于杜氏学说早已心折矣。”[67]看来,瞿世英也是深有同感的。所以他也曾说:“杜氏的讲演

中刺激我最深,使我最感兴趣的要算他的心理学了。”[68]瞿世英除与张君劢一道译介杜里舒的讲

演外,还翻译了杜里舒的著作《生机主义史》。杜氏还为其作序说:“瞿君选译此书甚为适当。以

其能引人入于欧洲思想,得窥见其三方面:

(一)为哲学史之一部分

(二)欧洲科学之根本结果

(三)且可知欧洲哲学系统之本质。”[69]这是第一本译成中文的杜氏著作。后来,江绍原也译了 除译介杜氏学说,瞿世英还研究了杜里舒的哲学思想。如《杜里舒与现代精神》和《杜里舒学

说的研究》两篇文章。尤其是前一篇文章,相当的精辟。这是一篇作者追随杜里舒数月听讲后的感

想和总结。作者首先提出对一派学说研究的态度,即在评判前要将这一家学说从全体上系统了解,

然后以同情的态度去研究它。所谓同情的态度就是设身处地地从此学派哲学家的角度去体验。作者

对杜氏哲学系统中突出之处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方法以我知主义为出发点,

二、以科学为根据的

生机主义,

三、反对达尔文主义的论证,

四、以内省方法的心理学,

五、反对心物并行论的论证,

六、历史哲学。并分别详细加以论述。作者最后指出杜里舒与柏格森、倭伊铿、詹姆士一样都代表

了时代精神,他们都反对机械主义,承认形上学,因理知的不足而主张直观。就此点而言,杜氏与

以上三家有共" 通之处,并与之做了简单的比较,指出,因科学发达的结果,许多学者以生物现象和

人生问题可以用科学解决,作者认为这很危险。瞿氏说:“现在西洋人生之悲哀与烦闷实在是机械

主义之当然结果。一小部分见事明白的人已经在那里高呼打倒机械主义诅骂机械的人生观。机械主

义固然是西洋之一特征,而排斥机械主义亦正是时代精神的表现。”[70]据瞿氏的理解,哲学不是

别的,只是人生观。哲学的效用就是要养成适当的人生态度,为人生观寻求一合理的依据。而机械

主义的人生观把人生看作被动的,以人为机器,“如此则人类较高的兴趣与理想或目的都是泡影幻

象没有意义了。人生还有什么希望?更不必要信仰,更不必努力,亦无从努力。”[71]“我们以为

宇宙间什么事都可以否认,惟独人格不能否认。”“人生之目的与意义便是完成他小己的人格以贡

献于‘超人格’。”[72]那么,什么是“超人格”呢?大而言之是宇宙,小而言之是家庭国家。瞿

氏因为他的人生观找到了思想基础不由得喜出望外,“我们很欢喜杜氏从科学上打倒机械主义而建

设生机主义”使“我们在生机主义的根据上很可以建设生机主义的人生观。”[73]事实上这也是一

篇反对科学主义人生观的宣言。由此我联想到20年代初杨正宇的一篇文章《柏格森之哲学与现代之

要求》,文章认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符合现代人心。其论调与瞿氏如出一辙,可见生命哲学和生机

主义在当时很得一部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浅析
发布时间:2023-02-20
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渐渐的追溯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背景和历史渊源上,要追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得不提到西学东渐,西学东渐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现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学说,尤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法......
西学东渐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叙事逻辑与理论特征
发布时间:2017-01-10
摘 要:&ldquo;西方哲学中国化&rdquo;发展于&ldquo;西方哲学东渐&rdquo;,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哲学东渐时期,中国人是在内忧外患的历史情境下以一种&ldquo;被动应变&rdquo;的文化心理接受西方文化的入侵;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则是中国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
浅析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发布时间:2016-07-18
现在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大量的学者分析并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之间的关系。有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学东渐的推动作用,还有的学者对各种西学......
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及问题
发布时间:2023-07-15
一、自然科学对启蒙时代的影响不能离开自然科学的影响来理解启蒙及近代西方政治哲学变革。奥斯本说:启蒙运动时期,是以尊崇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为特征的时代,或者可以将之简化为一个名字伊萨克牛顿。在此,关键是自然科学作为更普遍的启蒙模式的问题。所以对孔多塞而言,启蒙的理想本身即屈从于自然科学范式,而且他指出,在每一阶段,这些科学都为启蒙了的人们提供赖以遵从的模式[1]。夏皮罗也认为:启蒙运动力图把知识建立.........
“复仇”的生命哲学
发布时间:2023-06-16
摘 要:《复仇(其二)》是鲁迅直接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故事而写就的一篇散文诗,它承载了鲁迅&ldquo;复仇&rdquo;的生命哲学,基督耶稣面对钉十字架时肉体上的痛苦导致他精神上的绝望,而精神上的绝望导致他对看客的复仇,而对看客......
现代文学和电影改编的互动现状
发布时间:2022-09-02
【摘要】众所周知,电影和文学具有强烈的不解之缘,而且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重心逐渐地由文字转移到影像,越来越多的现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作品呈现在大荧幕,形成了现代文学与电影改编的强势互动,基于此,本文以《白鹿原》为例,探讨现代文学和电影改编的互动现状,期望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关键词】《白鹿原》;现代文学;电影改编;互动一、现代文学电影改编存在的发展性问题长期以来,电影与文学作品保持着密.........
生命哲学纲略
发布时间:2022-08-23
&quot; &mdash;&mdash;生命本质窥探 &mdash;&mdash;人学理论体系初探 &mdash;&mdash;生命自然矛盾及其演化 生命的本质是世界科学之谜。生命本质的奥秘,使人类感到激动,使人类感到困惑。 物质具有物理和化学两种存在状态,物质化学存在具有生命和自然两种存在形式。生命......
论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推动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24
很多人觉得论文很难写,其实不会,只要你清楚自己的选题,收集好材料,一般就很容易了。以下是由查字典论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论辛亥革命对中.........
分析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
发布时间:2023-04-27
分析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 分析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 分析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 更 多精 品源 自 课 件 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
近现代中西医教育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8
一、近现代中西医教育思想 任何教育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办学思想,中西医教育也一样,也都有各自的教育思想,只不过由于它们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所以提出和遵循的教育思想也不尽相同。 1.近现代中医学的教育思想 近代中医学的教育思想......
走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发布时间:2023-07-06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有历史现象,一般认为是从1917到1949年间,这段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其代表文学被称为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包含了文学流派和艺术风格等因素,也展现出了不同的文化......
论生态哲学对现代性哲学的超越
发布时间:2022-11-03
[摘要]工业文明虽然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从根本上却使人类走向灭亡。工业文明的哲学有其自身的内在不可调和性,其二元对立、单向度化、量化标准化的全面普及和追求最大化的哲学内涵,导致工业文明越发展,生态危机就越严重。只有重思现代工业文明的哲学内涵,转变思想,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才是人类的根本出路。[关键词]生态文明;现代工业文明;现代性哲学;生态哲学[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诞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2-08
[摘 要]经过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在西方 社会 逐渐深入人心。人文主义不仅把西方人和西方社会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束缚下彻底地解放出来,而且还重新激发起西方人探索 自然 界的热情,扫清了 科学 研究 道路上的各种思想......
现代西方文论同语言学的相互关照
发布时间:2023-03-14
现代西方文论同语言学的相互关照 纵观西方文学理论,我们可以把它部分为两大流派:一种是人本主义,一种是科学主义。前者以人为核心,来揭示世界本质,如: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文论、直觉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现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22-07-24
&quot;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ldquo;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rdquo;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来抓。上月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领导&ldquo;和谐社会专题研讨会&rdquo;上发表的讲话中,对和谐社会做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法的命运(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提要 在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形成过程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性格及其命运,是由中国一百多年几代法科知识分子所铸就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是在一个恶劣的环境里从事研究的;受......
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美学的诘难
发布时间:2022-12-19
广大朋友们,关于&ldquo;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美学的诘难&rdquo;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一、传统美学的构建&mdash;柏拉图&ldquo;美是什么&rdquo;之问 在美学史上,要判断一个美学家居于何种地位,......
中国近代西部开发动因与效益介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9
【英文标题】Dynamic Analysis on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gions in China in the Pre-modern Times 【内容提要】封建社会中后期,尤其是到了近代,中国西部经济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在近代历史上,曾......
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3-21
&quot; 一 革命:概念及其阐释 革命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革命概念是指一种暴力性政治参与,它一般以夺取政权和恢复正义的政治秩序为目标。西方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家一般都是运用的广义革命概念。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并非来自上......
中西文化中的儒学与社会学——儒学现代化之路
发布时间:2023-04-08
内容摘要: 社会学不是历史决定论或社会决定论的科学,而是社会阐释性和自身建构性的&ldquo;社会的元学&rdquo;,科学哲学的元学内容提供了社会学自身性质的启示,意识形态是社会共生的观念的社会形态或社会范式,社会变革总是无意识地进行的,革命......
西方现代性背景下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比较
发布时间:2023-02-26
提要:20世纪30-40年代,世界现代性遭遇全面危机,以毛泽东、卢卡奇、马尔库塞为代表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解救现代性危机同时发出以主体性文化复兴为核心理论的呐喊。本文通过比较三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这一时期的文化观,分析......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22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在西方哲学史中,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是一部内容丰富深刻、结构精巧严密的经典性哲学着作,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划界&mdash;......
东方与西方之间:犹太哲学及其对中国哲学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2-07-24
&quot; 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一种哲学就是一条思想之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 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存在过许多不同的思想之路。西方哲学和古代中国哲学 就是两条重要的思想之路。 西方哲学之路发端于古代的小亚细亚和雅典,......
女性视角下的中国哲学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10-08
文章从女性的视角谈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就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从女性的视角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中国哲学现代化作用 哲学作为一种思想,它应该成为全部人类的思想财富。谈到中国哲学,身为中国人,我感觉非常特......
西方近现代人体雕塑艺术中的解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4-01-22
西方近现代人体雕塑艺术中的解剖学研究 一、时间与运动的雕塑在欣赏罗丹表现运动的作品《青铜时代》时,一种逐渐站立起来的感觉油然而生,进而欣赏到一些塑造、过渡极为丰富的体、面, 这些曲曲折折、盘盘绕绕的塑造,犹如一条缓慢盘旋而......
现象学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发布时间:2023-03-30
现象学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现象学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现象学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更多内容源自 幼 儿 [提要]现象学哲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运动,它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体现在哲学思维方式和......
“互联网+”时代下美育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2-11-22
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学习中,对历史的整体性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将历史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1.美育的含义 关于美育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毛泽东近代史观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8
一、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近代史观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在探索中前进的历史,许多青年才子提出了强国的主张并为之努力奋斗。在血雨腥风中经历了一场场运动,在一次次失败中给后人留下了警示。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出现,直到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
西方现代文学中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诗学
发布时间:2017-04-07
[摘要]在当前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诗学的大背景下,西方现代文学对不可能的独特建构进行了有效地表述,反映了西方文明的深层障碍和矛盾。[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诗学;西方现代文学;文明;主体;体现前言西方文明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化......
对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2-08-08
&quot; 一、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过渡时期 19世纪中期至十世纪初期是西方哲学的发展由近代转向现代的过渡时期,这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极为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时期。 如果说由笛卡尔最早明确提出基本原则、由黑格尔最后建构出完整理......
从近代西方史学著作的史料运用看近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28
编辑。从近代西方史学著作的史料运用看近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摘 要: 历史研究是十分重视方法论的,这包括研究的角度、着眼点,思维的方式,以及表述的方式,等等,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离不开研究者所掌握的史实、资料和对待这些史实的态度......
海德格尔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再奠基
发布时间:2022-12-06
海德格尔的一生是探询人类生存本质及境况的一生,其哲学的当代意蕴表现在对哲学本性的历史追溯,对当代哲学发生作用的功能与方向都内在地包含于他对哲学的诠释之中。在他看来,所有的哲学含义都以特定的方式同哲学本身持存着始源性的关......
信息哲学作为一种新兴哲学能否解决现代西方哲学危机?
发布时间:2016-05-17
摘 要:信息哲学作为一种新兴哲学,在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等各个方面都革新了西方哲学,给现代西方哲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重新解释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科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现代西方哲学面临很多质疑,......
房东太太的人生哲学
发布时间:2023-03-05
在日本时,我们住着房东长子的房子,与房东老人同住一个院子。两个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替我看过孩子,老太太下地干活,我也常常带孩子们去帮忙。每天和老人家打交道,在朝夕相处间建立了很亲密的关系。在愉快相处中,我很幸运地从老......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若干新问题和新动向
发布时间:2023-02-22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若干新问题和新动向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若干新问题和新动向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若干新问题和新动向 精品源 自作 文 园地 一、社群主义并不与自由主义截然对立 在20世纪70年代,以罗尔斯的《正义论......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发布时间:2023-05-17
商业是航运的先导,航运是商业扩张的前提,航运与商帮是联系一起的。明清时期主要的商帮都分布于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中下游及其入海口,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呈新月形状,背海面向内陆。这说明近代社会以前,商业与航运关系之密切。在中国攸......
谈近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转型
发布时间:2022-09-10
谈近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转型 谈近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转型 谈近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转型 摘要:本文根据霍布斯着作《利维坦》、《论公民》,从性恶论、自然法、社会契约、绝对君权四方面来阐述其政治哲学理论。霍布斯第一次用人的......
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发布时间:2023-06-20
一、 中国 文化近代化的起点 这一观点所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是因为这是现代人在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中国后,参照中西文化比较的深刻思考,梁启超早就断言,黄宗羲的&ldquo;这部书是他的政治理想,从今日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定义
发布时间:2017-03-09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世界就充满着内忧外患。中国人被迫接受西方人的思想和观念,来极力适应世界的变化。传统的农耕文化被资本主义世界的逻辑打破,向西方学习成了有志之士内心最坚定的想法。从最初的学习器物制度,到最终学习西方的思......
中西方文化的良性互渗
发布时间:2023-03-15
中西方文化的良性互渗 总论 既然是通过中国古代诗词的母题在上世纪80年代香港消费文化语境的流变为案例来论中西方文化良性互渗的具体状况,不妨先http://wWw.LWlm.Com阐释一番流变、母题的概念,并简要的介绍80年代香港消费文化的状况......
“互联网+”时代文化上市公司的生命周期与跨界演化机理
发布时间:2023-03-23
〔摘要〕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文化上市公司已占文化类上市公司总量的25%以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新兴互联网行业的文化类上市公司正值青春年少的成长期,传统文化行业的文化类上市公司则处于成熟期,生......
创造让中西方文化更深层次互动的作品
发布时间:2022-10-19
创造让中西方文化更深层次互动的作品 2013年6月,以&ldquo;变位&rdquo;作为主题的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正式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艺术家舒勇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创作的&ldquo;古歌砖&rdquo; 引起观众和媒体的热烈追捧与关注。 威尼斯双年展......
探讨当代中国哲学的自我理解和生命形式———“解放思想”的哲学特性与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7-06-08
习近平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措施。当前,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面临各种思想、观念和制度上的解放和创新,解放思想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所以,从哲学本.........
东方眼中的西方文化图景
发布时间:2013-12-18
东方眼中的西方文化图景 今日世界的文化格局,基本上已经以西方的文化为主导。从人文意义上看,自由、平等、民主等等词汇确系自西方的文化 体系传入,那么所谓中国的现代文明,某种意义上也就指西方文明。虽然今天&ldquo;现代文明&rdquo;这类词汇......
研究近代中国知识转型视野下的“命学”
发布时间:2023-02-11
在明末清初时,西学在中国就有一定程度的传播,但传播的范围和内容十分有限,未能改变中国绝大多数读书人原有的知识结构。以下是由查字典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发布时间:2015-09-14
【摘 要】俗话说:&ldquo;动人心者,莫先乎情。&rdquo;&ldquo;师生互动&rdquo;使教师、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情景中达到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交融,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和谐的氛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用材料设疑问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
浅谈近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转型
发布时间:2013-12-19
浅谈近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转型 浅谈近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转型 浅谈近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转型 摘要:本文根据霍布斯着作《利维坦》、《论公民》,从性恶论、自然法、社会契约、绝对君权四方面来阐述其政治哲学理论。霍布斯第一......
近代史上对中式风格现代化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2-09-21
中式风格现代化,简言之,是中国室内古典装饰风格向简约现代化发展,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风格受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一系列综合变化影响形成的。中式风格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风格,它的风格可以细分到不同朝代,汉代的庄重典雅;唐代......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发布时间:2023-03-28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发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角色;师生互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师对高效语文课堂进行了探......
试析基于生活化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22-12-19
&quot;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ldquo;中国近现代史纲要&rdquo; 课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生活化教学改革,即从现实生活导入历史、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在校园生活中融入历史和在生活中寻找活的历史,这是提高&ldquo;纲要&rdquo;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中......
从“首位哲学”到“现代性的新生”
发布时间:2023-03-16
〔摘要〕沃尔夫冈・豪格把马克思以前的传统形而上学看作是“首位哲学”,而马克思在批判形而上学的恐怖的意义上,与后现代具有殊途同归的意义――推动“现代性的新生”。在当代网络“客观逻辑”支配下,跨国界高技术资本的生存方式遇到了种种困境。其困境的根源在于“首位哲学”提供的思想基础。而在推动现代性新生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取代作为当代资本主义思想根基的“首位哲学”而完成“现代性新生”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代以来中国“革命”概念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3-06-05
摘 要:纵观中国近现代史,&ldquo;革命&rdquo;概念总是一个萦绕不去的话题。在近代以来中央政权更迭的时空背景下,梳理&ldquo;革命&rdquo;概念的演进,沿着&ldquo;革命&rdquo;到底指涉什么、怎样认识曾经的&ldquo;革命&rdquo;、今后又如何看待&ldquo;革命&rdquo;这一逻辑理路展开分析。据......
浅谈近代西方社会中体育思想的产生
发布时间:2022-07-26
&quot; 论文关键词: 近代西方 体育思想产生渊源 论文摘要: 本文提出,近代西方社会中产生的主要体育思想有追求健康、自然体育、要素体育、全面发展等思想,并分析了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渊源和适用条件。 1.引言 近代是西方体育思......
独立于西方文化的中国现代戏剧
发布时间:2022-11-10
独立于西方文化的中国现代戏剧 &ldquo;老百姓还爱看旧剧,这不仅由于习惯使然。实在旧戏上还存在着许多中国艺术上的优点&hellip;&hellip;在今天,若不从利用旧形式做起,那么,我们实在找不出使&amp;lsquo;百姓喜闻乐见的&amp;rsquo;其他更好的方法&rdquo;。[1]这是对......
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9
【内容提要】王树楠是中国近代著名边吏,一生致力于中国西部开发,锐意改革,兴利除弊,积极促进社会近代化,引进推广先进技术机器设备,改革金融货币,兴办教育,推动新疆近代第一次开发建设高潮;治学涉足广博,参与编撰《清史稿》、《......
英国贵族文化在英国近代小说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22-12-28
英国贵族文化在英国近代小说中的体现 英国贵族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地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变化不断创新是其经久不衰、焕发生命活力的真谛。作为英国文化的一部分,英国贵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特征。在英国受这种贵族文化的......
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中植入生命教育
发布时间:2015-09-14
【摘 要】生命教育在人生征途中是一种必修课,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中,是人生舞台的生命流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尊重和珍惜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碰触到人性中最为柔软的一面,在中职课程改革创新方面,也......
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现代政体哲学思想探微
发布时间:2013-12-17
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现代政体哲学思想探微 西方国家的政体制度源自其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其结构模式和路径也深受其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被人们尊奉为近代政治文明的发祥地、&ldquo;考古活化石&rdquo;的英国,其政体的生成是在传统政治与现......
教育现代化 一个永远生长着的时代命题
发布时间:2023-03-22
党的十八大作出到2020年&ldquo;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rdquo;的战略部署,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ldquo;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rdquo;战略目标变成了工作任务,有利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现代化是促进内涵发展的先进理念,是改革创新的理性实践,是促进和保障长......
《生命之树》的哲学命题与影像风格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8
一、 存在主义影像风格的书写 《泰晤士报》曾经这样评价《生命之树》的导演泰伦斯马力克:这位哲学家导演的作品如此之少的原因在于,他的每一部电影都试图回答一个关于生存的意义的问题,每次他都给出一个答案难以理解。 泰伦斯马力克......
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中的荒诞
发布时间:2023-04-11
摘要:荒诞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主要概念之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情绪和心理状态,它诞生于20世纪的西方,在现代文学中有集中而深刻的表现。本文从社会、科学、文化、哲学等方面揭示了这一概念产生及变化的渊源,并分析和探讨了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中荒诞的发展状况及其表现形式以及在审美层次上的意义。关键词: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荒诞;反戏剧荒诞作为20世纪西方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并逐渐发展成一种审.........
法哲学视野中的民法现代化理论模式
发布时间:2013-12-19
法哲学视野中的民法现代化理论模式 法哲学视野中的民法现代化理论模式 法哲学视野中的民法现代化理论模式 摘 要:民法现代化的理论模式主要有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制度(身份)以及近现代民法......
近代中国宪政文化浅析
发布时间:2023-06-20
一、近代中国的宪政理念 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想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政治制度,而是与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ldquo;富强为体,宪政为用&rdquo;。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看来,西方的政治制度不仅是西方发达的原因,也是中国的希望。他们把宪政作为......
初探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
发布时间:2022-11-16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实施,教师如果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育,必然会为学生所厌弃。当代教师作为新一代教育者。应当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浅谈中东西方文化之差异
发布时间:2023-06-28
浅谈中东西方文化之差异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视域下的当代学校体育
发布时间:2023-03-21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视域下的当代学校体育 摘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进行解析,概括出其&ldquo;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超越生命&rdquo;的核心内涵。以此观照当代学校体育中忽视生命主体意义、与生活世界割裂、淡化生命体验的现实......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 残叶的时代 《三国志演义》残叶的发现,有助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 所谓&ldquo;残叶&rdquo;,指的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某个明刊本《三国志演义》的残叶。 此残叶保存于《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之中。《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八卷,共两册,其前......
“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
发布时间:2023-03-02
摘 要:&ldquo;天命之谓性&rdquo;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ldquo;天命之谓性&rdquo;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回答了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等教......
西藏乡村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趋势(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18
随着西藏乡村经济结构中农牧业份额的下降和农牧业生产方式自身的现代化,西藏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西藏农牧业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生存型走向发展型 西藏传统农牧业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之源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要包括理论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它们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根本前提和内在动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它能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各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哲学社会科学创......
论加强古代文学互动教学,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
发布时间:2023-03-10
一、人文精神的意蕴及其与古代文学的关系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3000多年前的典籍《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飞(《易责》)原意是指礼乐教化。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马克思对近代哲学和科学冲突的超越
发布时间:2023-03-13
马克思对近代哲学和科学冲突的超越 马克思对近代哲学和科学冲突的超越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马克思对近代哲学和科学冲突的超越 文章 来源 自 3 e du 教育 网 课堂教学是一......
浅谈近世日本商人的生活哲学
发布时间:2023-01-17
近世日本,幕藩体制在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势力的成长,身份制度造就了商人对工商业的垄断,使社会地位最低的商人成为经济生活中最具势力的阶层。身居这种矛盾的社会之中,商人无力挑战社会体制,唯有面对现实,服从命运,其消极的处世哲学......
从《抱朴子》看道教的生命哲学
发布时间:2013-12-17
在一切生命现象中,死亡是最能引发形而上思考的。正如《庄子&middot;知北游》中所说:&ldquo;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rdquo;后起的道教继承了先秦道......
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与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_国际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一、 前言 中国作为古代东亚文明的中心,早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便已形成。就文化而言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华夏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整个中华文明一样,中华文化的历史也是悠久的。其内容之广博,色彩之鲜明,形成机制之复杂......
现代文明的公司革命
发布时间:2016-09-05
法国政治家米拉波说:从有世界以来,有三个大发明在极大程度上给政治社会带来安定,这些发明,与其他丰富和装饰政治社会的许多发明无关。第一,是文字的发明,只有它使人类能把其法律、契约、历史和发明照原样传达下去。第二,是货币的......
互联网时代实验室的数字化革命
发布时间:2023-06-07
如今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政府监管机构也出台严格的政策办法一确保药品安全和维护消费者权益,药品生产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药品质量需要不断提高,各企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同样在材料研究、石油、化工等企......
体育与科学关系互动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3-05-21
&quot; 【摘要】用哲学的眼光看待,用唯物辨证主义和方法论来认识,来思考。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必然推动了体育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的方法来研究,从而证明哲学与科学、哲学与体育的关系,解析其中的关系应该更具深刻性,......
两位中国近代物理学家的不同遭遇和命运
发布时间:2023-04-13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时空坐标里留下一条轨迹,往往这个人和另一个人的轨迹在某时某地有个交点或有一段重合。过了这个交汇,两条轨迹又开始各奔东西,造成每个人生的不同精彩和悲哀。中国近代物理学家吴大猷与周同庆就是这一情形。吴大猷和周同庆都生于1907年,吴大猷9月29日在广州出生。他的父亲是1901年满清举人,1909年他全家由粤搬迁至天津,随后父亲去吉林做官,不幸因关外大疫,卒于1911年。其后,举家重返广.........
现代中国学术的命运与前途
发布时间:2023-03-18
&quot; 【内容提要】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一大特点是用西方现代学科范畴和学术体系来重新整理中国古代学术,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新的反思。作者认为,包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一系列西方现代学术概念或学科范畴,尽管含义并不固定......
西方文化哲学的发展轨迹与趋势
发布时间:2023-01-03
西方文化哲学的发展轨迹与趋势 自十九http://wwW.LWlm.cOM世纪开始,在西方文化哲学领域,陆续出现了进化论、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等不同的学说流派,这些流派的出现渐次推动了西方文化哲学的稳步发展。 文化功能学派。其开创者是英国人......
西学东渐的文化冲突及其反思
发布时间:2022-12-10
摘 要:自鸦片战争西学东渐,西方 科学 技术文化与 中国 传统道德文化的矛盾、冲突随之展开。通过对&ldquo;洋务运动&rdquo;中的&ldquo;体&rdquo;&ldquo;用&rdquo;之争以及随后的科玄论战 分析 ,揭示了论争背后深层次&ldquo;价值理性&rdquo;与&ldquo;工具理性&rdquo;的文化价值冲突,阐释......
牟宗三论中国现代哲学界
发布时间:2023-05-12
牟宗三论中国现代哲学界 牟宗三论中国现代哲学界 牟宗三论中国现代哲学界 对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进行哲学地反思,是牟宗三哲学地反思中国哲学的继续,这步工作的完成,对中国哲学的哲学地反思才臻完善,这也是哲学......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5-08-27
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为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提升,教师要采用积极的教学方式应对新时代下的国家方向及学生变化。为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达到焕发语文课堂生机,全体参与和师生互动的教学目标,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师生......
论近代家庭道德生活的现代转向
发布时间:2022-12-19
摘要:近代社会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不同程度的变革,传统家庭制度受到批判和打击,促使家庭道德生活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向。这主要表现为:家族意识淡化、家庭关系趋向平等民主、家庭情感功能凸现。但现代家庭道德的确立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关键词:近代;家庭道德生活;现代转向作者简介:李桂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
现代女性主义对生态哲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2-18
女性主义运动带来了美国和欧洲乃至全世界女性就业率的大幅度上升,而女性主义究其根本,是一场跨越阶级和种族的草根运动,不仅在社会政治经济上给女性创造更多的机会,在意识形态上也让全人类尤其是女性自身重新认识女性作为人而存在的......
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时代感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修读的课程。自2007年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来,无论是&ldquo;教&rdquo;还是&ldquo;学&rdquo;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一直沿袭......
现代文学中的“茶”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16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底蕴,经过漫长的发展与积淀,茶文化体系中不仅包含有丰富的物质性元素,还囊括了深厚的精神内涵与价值理念,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值得传承发扬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文化整体来看,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文化机制与内涵,对现代文化来说,茶文化不仅仅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创作内容与素材,茶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价值内涵也是现代文学创作者的具体情感来源宝库。1现代文学作品的内涵认知与茶文化的综合诠释文.........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1-11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文 章 来 源 自 教育网 康德哲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进一步说,历史上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如果研究哲学史的人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究,如果说......
探究以现代化为科技哲学新学术生长点的合理性
发布时间:2023-05-09
人类的实践活动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开展着,既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出了一个体现真善美的人化世界,同时也塑造出一个充斥假恶丑的非人态化、异化的世界:一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效应,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史无前例的负面效应,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