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

“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2 00:05:03
“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
时间:2023-03-02 00:05:03     小编:甘胜丰

摘 要:“天命之谓性”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天命之谓性”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回答了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等教育哲学中最基础的问题,即教育活动的展开在起点上基于生命(“天命之谓性”);在过程中循于生命(“率性之谓道”);在目的上又归于生命(“尽性”、“成己”、“成物”)。在今天看来,《中庸》的生命及其教育哲学思想仍有宝贵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天;命;性;生命;《中庸》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1-0024-08

“天命之谓性”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天命之谓性”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

一、“天”、“命”与“性”的本质内涵

1. 天: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本源存在

《中庸》中的“天”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①一样,具有多重含义:

其一,自然之天。“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中庸》第二十六章)这里所言的天是对地而言,自然之天的色彩非常浓厚。

其二,人格意义上的天。“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朱子注解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中庸章句集注》)“诚”即是真实无妄。“天”的本性真实无妄,其运行也真实无妄。由“诚”到“诚之”,由“天之道”下贯成“人之道”,让人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中庸》之“天”具有的某种人格上的意义。

其三,主宰之天。《中庸》还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中庸》第二十六章)。天地是“至诚无息”的,所以才能具有博大、厚重、高远、光明、长久、永恒的德性;才能“为物不贰”,“生物不测”,使万物得以生成滋养。

最能体现《中庸》“天命之谓性”之“天”的思想内涵的是作为名词的“自然”和作为形容词的“自然的”,分别对应英语的“nature”和“natural”,是一种本源性的自然存在,即“凡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庄子・逍遥游注》),“天,则就自然者言之”(《朱子语类》卷五)。《中庸》第二十六章言:“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万物载焉。”这里的天是对地而言,与“天命之谓性”的“天”一样,自然之天的色彩非常浓厚。《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说文解字注》),“至高无上,是其大无有二也”(《说文解字・一部》)。这些注释说明了汉语语境中的“天”传递给人的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基本意象,体现了其对于万物生命(当然也包括人)的凌驾。伍晓明先生也指出:“‘天’――本来意义上的天,或所谓‘自然’之天――的自然特征首先就正是高和明” [1 ],即《中庸》第二十六章所言的“博厚配地,高明配天”、“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本《中庸》以‘高’和‘明’来形容天,其实正是对天的最普通、最真切而又是最为意味深长的描述” [1 ]。天本质上是一种无限性和超越性的精神性存在,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中庸》第二十六章)的形上存在,是一个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生命之流。此“天”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天”。“天”是乾,是生命的起源,呈现蓬勃向上之势,自然地蕴涵和承载着生命。在《中庸》看来,“就人而言,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之性,乃天之所命,与天有内在的关联;天的无限价值,即具备于自己的性之中,从而成为自己生命的根源” [2 ]。

2. 命:贯通“天”与“性”的中介

“命”在古汉语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种词义类别。名词和动词词义的“命”是基本词义,形容词词义的“命”是由名词和动词词义的“命”衍生而来,其意相当于现代汉语词义的“……的”。作为名词的“命”有生命、性命、命运之意;作为动词的“命”具有命令、使派、赋予、给予之意。从文字学上看,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命”和“令”两字往往是可以互解的。傅斯年先生的考证表明:“‘命’字作始于西周中叶,盛用于西周晚期,与‘令’字仅为一文之异形。” [3 ]《说文》曰:“命,使也。从口从令。”(《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曰:“命也,天之令也。”(《说文解字注》)后来的阮元在《经籍纂诂》中则以“令也”、“教也”、“使也”等来解说“命”字。这里的命蕴含一种不可违抗的意思。《左传・成公十三年》言:“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孔颖达在《易・乾卦・疏》曰:“命者,人所禀受。”应当说,最初由“命”合成的“性命”、“生命”与天有着紧密的联系,由天命下贯而成。“性命本非二物,在天谓之命,在人谓之性” [4 ],人之“性命”、“生命”由上天给予,领受于天命,并要理解和遵行天命。

“天命之谓性”之“命”是在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形容词词义上来使用“命”的,“天命之”即“天命的”。我们在上文对“天”作了“自然”或“自然的”理解。循此,“天命之谓性”可以解释为:自然万物生来所禀赋的根本的内在的东西就是生命的本质。意思是说,“性”本于自然,成于自然,“命”上显于天,下化成性,是贯通“天”与“性”的中介。在这里“命”作为谓语动词使用,从天(发号主体)的角度来说是“赋予”、“委任”、“委托”,从性(受令主体)的角度来说是“禀受”、“接受”,理解和遵守天的指令而完成自己的生命活动,即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所言的“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二程也说:“天所付为命,人所受为性。” [4 ]在这里,“命”实际上就在命者(天)与受命者(生命)之间建立了一种委托性的契约关系,“命”使“天”得以发挥其决定性的支配作用,“性”则使“天”赋予“命”的内容得以表达。朱熹在《中庸章句》中也把“命”释义为“命,由令也”,正是“命”的存在才使得天的博厚、深邃、高明得以下贯于万物的生命之中,即“天之赋予万物者,谓之命”(《朱子文集》卷六十七)。正如国学大师唐君毅先生所言:“‘命’这个字代表了天和人的相互关系……‘命’存在于天人之间相互的影响和回应以及相互的取予之中。” [5 ]“命”即是上天生生之道的过程表述,是天地自然界具有神圣意义的目的性活动和转化机制,“不仅仅存在于外在的‘天’之中,也不仅仅存在于内在的‘人’之中” [5 ],“命”承接的是“天”,指向的是“性”,孕育在生命的生长、发育、流行之中。 3. 性:上天所赋予的自然生命

《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在《中庸》里被看做是修道立教的基础。古往今来,关于“性”的阐释很多,除《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认为“性一般指人性,亦有天性、本性等涵义” [6 ]之外,人们还从天、理学、心学、生等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性”②。在先秦哲人对生命的追问中,性字与生字往往直接相关。大约晚周时期,人们开始将目光由上天转向人自身,积极探索人自身生命的内在主宰力量和生命形成与发展的依据,并有意识地把“生”字与“心”字结合,由此产生了“性”字。据徐灏《说文解字笺》中的研究:“生,古性字,书传往往互用。《周礼》大司徒‘辨五土之物生’,杜子春读为性。”生字像草木从土中生长出来,由其象形义可进一步引申出生命的意思,五代时期的徐锴在《说文系传通论》也言:“故曰;性者,生也。既生有禀,曰性”。

《中庸》里对性的论述并没有具体展开,借助同为性命之学的《性自命出》中“性或生之”的命题或许有助于我们窥见《中庸》之性的真义。“性”与“生”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范畴。“性或生之”的意思是说生是性的本义,其理论价值在于正式提出了性的最基本的内涵就是生命本身。“性或生之”蕴含着生命自身的创造,生成和目的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中庸》里的“天命之谓性”的性亦含有生命之义。“天命之谓性”是说生命是上天所赋予的,这实际上是从本源上定义了“性”,由于天是宇宙生命的本源,性(生命)即是由天所赋予人的本质性的东西。“性”从天(宇宙自然)而来,是一种“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就是《中庸》谈到的“诚”。“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中庸》第二十章),所以在徐复观先生眼中“诚即是性” [7 ],“诚”作为天道的本体,是“性”之实现和完成的根源,即“凡天下之物,诚之则有,不诚则无,故物之始终,全系于诚也” [4 ]。钱穆先生也认为:“性则赋于天,此乃宇宙之至诚。” [8 ]《中庸》里的“性”(如率性之谓道,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尽性等)均可理解为上天所赋予的天然的、自然的、固有的资质,即是指生命。“故诚乃自成,而其道乃自道也,非有假于外也,我固有之也” [4 ],“天道降而在人,故谓之性。性者,生生所有固有也” [9 ]。告子、庄子、荀子都有过与之相类似的精辟论述,如告子的“生之谓性”(《孟子・告子上》),庄子的“性者,生之质也”(《庄子・庚桑楚》),荀子的“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以及后来韩愈的“性也者,与生俱生也”(《原性》)。

二、《中庸》“天命之谓性”所阐发的生命思想

“‘生’的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 [10 ]《中庸》正是紧紧围绕“生”(性)、生命(性命)等问题与现象展开论述的,是典型的儒家性命之学,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庸》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宽裕雍容的生命哲学,它并不是纯粹地以科学的理性分析手段来对待、处置和研究生命,而是在“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结构中,在“人―物―我”的相互关照下审视生命这种宇宙中存在的独特现象,此种生命意识恰恰是西方生命哲学所欠缺的。

《中庸》认为,“天”的内涵需要通过“天道”体现出来,“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第二十六章)。“博”、“厚”、“高”、“明”、“悠”、“久”实际上表明了天的生生不息以及化育万物生命的功效,生命即是在上天自然悠久无疆的不断创生过程中存在并生成的,“天”是被体现的对象,“性”是体现的一种结果。“天命之谓性”实际上构建了由“天”而“命”至“性”的生命创生模式,亦即天命下贯模式,蕴含了《中庸》对生命本体及其生成展开的认识以及儒家天人关系的基本观念,类似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中“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所体现的生命生成模式,这也体现了商周到春秋时期一直尝试由外在的天转向人的思想主流。“天命之谓性”是说个体自然禀受的本然的东西就叫做“性”,生命的发展是在对“天之性”的体悟和践行中自然而然的过程。尽管从现代生命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庸》所言的“天命之谓性”似乎并不能如具有科学化倾向的西方生命哲学一样为生命的具体形态找到确定的位阶与秩序,但“天命之谓性”却体现着极为博大宽广的宇宙生命观,主要包括生命的本源性、生命的普遍性、生命的目的性三层意思。

1. 生命的本源性:生命源于自然,本于自然

所谓“生命的本源性”是说生命的根源、渊源、源头在哪里,也就是关于生命从何来的问题。钱穆先生用《中庸》释《中庸》:“性则赋于天,此乃宇宙之至诚。” [8 ]正是天赋予了人之“性”,才使“性”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特质,“性命本非二物,在天谓之命,在人谓之性” [4 ]。人的生命正是从天那里获得自身的本质性内在规定(或“质”或“理”)。“天命之谓性”实际上就回答了几千年前先哲们一直苦苦思索的生命本源问题。《中庸》理解的生命是从“天”而得,由“命”进行转化,“天”作为一个宇宙本体,规定着生命的本性和价值之源。郑玄用汉代五行思想对“天命之谓性”进行解释:“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 [4 ],朱熹用理说性:“命,尤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 [11 ]。二人的立足点不同,但都把握住了“天命之谓性”这一命题所传递的基本信息:天作为宇宙的本体性存在,是万物衍生的根源;人的生命源于自然,本于自然。徐复观先生也认为:“性乃由天所命而来,一切人物之性,皆由天所命而来。至诚,尽性,即是性与命的合一。” [12 ]如果说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关于先秦心性论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献――《性自命出》是从现实的人性向天命追溯,出发点是人,方式是追根溯源式的话,那么《中庸》直接以天命来规定人性,出发点则是天,方式则是本体贯注式的 [13 ]。 《中庸》把天“当做指述‘形上意义之本体’的词语看” [14 ],“天”是宇宙万物的价值本原,本质上是一种无限性和超越性的超验性存在,是一个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生命之流,并赋予万物以生命和意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中庸》第三十三章),天的生生之道虽是无声无臭的,但却是客观的普遍的而无所不在的,即“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中庸》第二十七章)。正如蒙培元先生所言:“天地‘生物’,亦可以说是天地之道‘生物’,自然界作为生命整体,其本性就是‘生物’,就是‘化育’万物,天地之高明博厚,就是一切生命的根源” [15 ],在《中庸》看来,作为自然意义的天是一个生命整体,具有覆载生养宇宙万物生命之功效。“生物”和“化育万物”是天的大德,即“本性”,“生物”是“载物”、“覆物”而又“成物”的前提,而一切生命的根源在于高明博厚之天,即“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中庸》第二十七章)在《中庸》第二十六章的描绘中,日月星辰、江河山川、禽兽宝藏、草木山石、鱼鳖蛟龙等万物生命经过不断地生殖繁衍,体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正是“天”之生生创造功能的体现。“为物不二”与“生物不测”也是用来形容天的创生功能。《中庸》第二十六章还引用诗经的话,“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这与《易传》的“天地之大德曰生”以及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思想基本一致,也从本体论上精辟地阐明了生命产生与发展的本源,体现了《中庸》的生命本源观。

2. 生命的普遍性:由“天”而“命”至“性”的生命生成与展开模式

所谓普遍性,是指对于一切人乃至一切生命都是适用的、有效的。“天命之谓性”除了回答生命的本源和目的问题之外,还构建了一种由“天”而“命”至“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生成与展开模式。牟宗三先生就认为,《中庸》“天命之谓性”代表着中国生命哲学里从天命,天道下贯而为性的老传统。由天这一创生实体赋予个体生命性体的事实是一种典型的宇宙创生论式的说法,将生命的根据直接与宇宙(天道)论挂钩,亦是《中庸》的一大特色。而“诚”则是《中庸》用来沟通天人、物我的桥梁和中介,是天道性命贯通的根本,即“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第二十二章),“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中庸》第二十五章),“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中庸》第二十六章)。“至诚不息”之道即是其永不停息的生命生成与运行之道,诚从生命的意义上确立了天“生物”、“化育”万物的真实性。

天赋予(“命”)人和万物以“性”,人和万物又通过“尽己之性”、“尽物之性”始终保持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致。由于人与万物同禀天命之性,禀赋着同质的价值,也就是张载所说的“君子所性,与天地同流,异行而已焉”(《正蒙・诚明篇》)。“‘天命之谓性’更重要的是:使人感觉到,自己的性,是由天所命,与天有内在的关联;因而人与天,乃至万物与天,是同质的” [12 ],因而,宇宙间的不同生命从根本上来讲也是平等的,生命与天具有着同等的性质,即“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第三十章)。万物在生命的意义上是相同的,人之生命与物之生命均从天而来,不存在什么特殊,都有着各自存在的权利和价值,人不能高居物之上,不能主宰其他生命,这就与西方的“人类中心论”有着实质的不同。荀子对其思想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荀子・性恶》)也就是,同为上天所赋予的生命在本质上一般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与《中庸》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在“天命之谓性”中,“性”从天(宇宙自然)而来,就使得生命与天具有同等的性质,肯定了生命的本然独立地位,让生命越发地自尊、自信。在《中庸》看来,天赋予(“命”)人和万物以“性”,人和万物能通过“尽己之性”、“尽物之性”始终保持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致,在这种共同本质的相互沟通中,在“天命之性”的内在基础上通过“诚”实现了天地万物宇宙人生“化生化育”的目的。

3. 生命的目的性:自我生命与他者生命的双向互动

“天命流行”就是自然界的发育流行,人之生命是天命的赋予和实现,自然界的发育流行与人的生命存在之间实际上就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目的性关系。天命既不是完全自在的,人性也不是完全自为的,而是成己与成物的结合。在《中庸》看来,一方面,生命是上天的赋予,与天有着内在的关联,人后天的发展不过是这种本质性内在规定的合规律合逻辑地自然展开罢了,人后天的各种努力都不过是实现或达成这种本质性内在规定而已。生命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自然天性自由展现的过程,即“尽人之性”和“成己”的过程。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说:“只有在‘天命之谓性’的这一观念之下,人的精神才能在现实中生稳根,而不会成为向上飘浮,或向下沉沦的‘无常’之物。” [12 ]

另一方面,宇宙自我生命和他者生命(人与物)都是自然界生命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万物生命存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中庸》言:“成己”),其存在也离不开他物、他者生命的作用,还要以他物、他者生命的存在而存在(《中庸》还言:“成物”),于是,他们之间就建立一种目的关系。这正是《中庸》“尽物之性”和“成物”想要阐明的目的意蕴。“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二章)“诚者,非自成而已矣,所以成物也……成物,知也。”(《中庸》第二十五章)主体生命实现自身价值意义的同时,还要赋予自我生命的外部世界以价值意义,他者生命的完善又能为成就自我提供动力与支撑,自我生命与他者生命的完善就构成了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中庸》“天命之谓性”生命思想的教育哲学意蕴

正如叶澜先生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16 ]一样,《中庸》“天命之谓性”的生命思想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教育紧紧围绕“性”(生命)展开,在起点上基于生命(“天命之谓性”);在过程中循于生命(“率性之谓道”);在目的上又归于生命(“尽性”、“成己”、“成物”)。生命是《中庸》修道立教的阿基米德原点及最终归宿,也就是说,《中庸》理解的教育本质将教育看做是属于生命的和为了生命的活动,“教育必须立足于人的生命存在这一向度,尊重人和人的生命存在是教育价值合理性的基本要求” [17 ]。不关注人之生命的教育必然导致教育的失真与变质,是一种非教育、假教育、伪教育。离开生命、剥夺生命成长主动性和自由的教育亦不是真正的教育。 1. “率性”:自然本真的生命是教育的阿基米德原点

“《中庸》运用独特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思维方式全面阐述了生命及其教育问题。” [18 ]王阳明在释《中庸》时,认为“子思性、道、教,皆从本原上说”(《传习录・薛侃录》)。“天命之谓性”实际上就从“性”(生命)的角度回答了教育的本原问题。“性”作为上天赐予万物生命的自然秉性,是一种“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 [11 ]。“诚者,天之道。”诚是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生命内在的客观准绳。实质上是说,“诚”即“性”,是一种根植于人的内在生命的自然天性。所以郑玄注曰:“言‘诚者’,天性。” [19 ]诚如王夫之所说:“性、教原自一贯;才言性则固有其教” [20 ],教因性而立,性因教而成,“诚明皆性,亦皆教也”(《读四书大全说・中庸》)。性是教育活动赖以产生与形成的基础,任何趋向的教育活动都必须矗立在生命这块基石之上。“性”的存在为《中庸》“率性”、“尊德性”与“尽性”等修道活动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自性而道,自道而教,性道教一体连贯。

荀子言:“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本始材朴的生命给教育提供了“可学、可事”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实际上就为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可能性。传统经典之一的《淮南子》则把性与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故无其性,不可教训,有其性无其养,不能遵道”(《淮南子・泰族训》)。这表明了“教训”之类的教育活动里离不开“性”,“性”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的观点。“性”的存在是教育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发展“性”。梁启超先生曾对“性”与“教”之间的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为什么要教育,为的是人性可以受教育……无论教人或教自己,非先把人性问题解决……一个人意志自由的有无,以及为善为恶的责任,是否自己承担,都与性有关系。性的问题解决了,旁的就好办了。” [21 ]在梁先生眼里,性就是教育的基础,非要把性的问题解决了,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性无不善,循而行之,是之谓道。道有品节,修而全之,是之为教。” [4 ]其实,《中庸》里并没有直接对性之善恶进行详细阐释,但既然讲要“率性”、“尊德性”和“尽性”,且《中庸》又十分推崇象征美好的“诚”,将其视为人之生命的内在本质(“诚之者,人之道”),实际上就表明了《中庸》的观点:人之自然本性中含有某种良好的向上的潜质。也就是孟子眼中的善端③、夸美纽斯所言的“种子”④、康德所指的“胚芽”⑤。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激发和唤醒这种内植于生命之中的天性与潜质,发现和发扬自己内在的先验的本性,孟子认为这需要“存心养性”⑥、“扩而充之”⑦、《中庸》则认为这需要“率性”和“尽性”,即“修道之谓教”:一方面可通过自我教育(“诚明”)的方式激活生命的内在本质(“诚”);另一方面可通过外在教育的方式(“明诚”)因势利导地把生命的天赋发挥出来,具体的实践途径则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率性”、“尽性”和“至诚”是一种生命自由自然发展并使生命得到最大绽放的历程,也是一种基于生命而展开的教育过程,其立教的本原在于“天命之性”。

“天命之谓性”开宗明义:“性”秉承了“命”的至诚,为顺利展开《中庸》遵循生命规律(“率性”―“道”)的人生修炼(“修道”―“教”)提供了可能,也是由“命”至“教”再达“性”的重要基础。因此,《中庸》“天命之谓性”实际上在阐明生命本源问题的同时,也从生命自然观的角度回答了教育缘以发生如何发生以及实际发生的基础等问题,为教育活动的展开进行提供了价值基础和理论来源,即形成了“天―命―性―道―教”上下相互通达的生命实现模式,从而回答了人类教育发生的本原问题――教育源于生命自身发展的需要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中庸》首章),这里的“道”亦表达了教育时刻也不能离开生命原点的道理,“率性”的教育必然是属于人的生命的、基于人的生命的、为着人的生命的,“必须立足于人的生命存在这一向度,尊重人和人的生命存在是教育价值合理性的基本要求” [17 ]。人的生命的存在与延续、维持与提升、发挥与实现一刻也离不开教育,“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生物” [22 ],任何偏离生命原点的教育、偏离生命目标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育或只是被异化的教育,也就是杜威先生所说的:“没有考虑教育的本质” [23 ]。《中庸》“天命之谓性”实际上就启示我们不能游离于生命之外去考量教育,教育要以自然本真的生命(“性”)为阿基米德原点来展开。

2. “尽性”:最大限度地激活生命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天命之谓性”洋溢的是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视生命为教育的原点和最终归宿,这与当下诸多偏离生命原点违逆生命规律的教育形成鲜明的反差。《中庸》理解的教育本真是要从内植于生命之中的“性”出发,以达成“性”的整全为目的,即“使教育回到人、人的生活中来,把促进人的发展和生活的完善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要以‘育人为本’” [24 ]。“生命承载了教育的全部目的,生命是教育永恒的和基本的工作场,生命中发生了教育的最终动力,生命作为亿万年发展的成果,拥有教育最宝贵和巨大的资源。” [25 ]但《中庸》“天命之谓性”并未仅仅停留在教育发生的基础等问题的认识上,还从目的论的角度揭示了教育即促进人的生命生长的观点,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教育目的需着眼于个体生命的生长,而不能使个体生命的生长屈从于外在于人的生命的事物,即“人是目的,人在任何时候要被看成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成手段” [26 ]。

《中庸》言“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中庸》第二十二章),这本身是对“天命之谓性”的回应与拓展。在徐复观先生看来,“‘至诚’即是‘尽其性’。此性乃由天所命而来,一切人物之性,皆由天所命而来。至诚,尽性,即是性与命的合一。” [12 ]《周易・说卦传》则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说,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尽其性然后能至于命”(《正蒙・诚明》)也是由此继承演化而来。《周易・说卦传》与张载之说把“尽性”与“天命”联系起来,表明了人必须先尽其性,之后才能达成命。《中庸》之“尽性”其实也是对天命的落实,是根据天命之性而引导自己完成和实现人之天命的过程,亦是去实现人之生命或人之为人,是一种生命的“修道”。钱穆先生在他的《人生三步骤》一文中将“性命合一”作为人生命的最高层次。《中庸》里“尽性”与“至诚”即是对“天命之谓性”的呼应,要表达的也是要充分地展现和发挥生命的自然天性,彻底地激活生命的内在潜能并使生命得到最大程度绽放的意思,从而实现“性命合一”,达成“至诚”、“尽性”的生命最高境界。“尽”有最、极、充分、完全、最大限度等意思,按《中庸》的逻辑,“尽性”就是要充分彻底地发现生命、发掘生命、发挥生命、发展生命,将上天赋予的生命天性发挥到极致,“尽性”的落脚点在生命,是为了最终实现生命的自由成长和全面绽放。唯有尽此,宇宙才能生生不息,最终达成人之生命与天地万物生命和谐统一的《中庸》至诚境界。即《中庸》第二十二章所言的:“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因此,“天命之谓性”不仅回答了《中庸》立教的本原问题,还回答了其最终归宿的问题。同出《礼记》的《大学》中有类似的观点,即通过“教育”与“养性”使人能够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性命合一”以及“性”与“天”的统一。孟子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则知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只要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⑨,最大限度地发掘生命的善端与潜能,就能认识生命本身固有的本性,从而达到生命的整全,这个时候也就懂得天道了。后世宋明理学的“学达性天”亦充分继承和发挥了这种“尽性成物知天”的思想。按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理解,这种“尽性”的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27 ]。若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话语来表达,那就是:“教育将更强调人的潜力之发展……强调向自我实现的发展。这种教育将帮助‘人尽所能成为最好的人’” [28 ]。

注 释:

①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将其概括为“五义”:“所谓天有五义:曰物质之天,曰主宰之天,曰运命之天,曰自然之天,曰义理之天。”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如《论语》中孔子所说之天;运命之天即孟子所言“若夫成功则天也”之天,指人生中吾人所无奈何者;自然之天指自然运行之天;义理之天,如《中庸》“天命之谓性”之天,乃谓宇宙之最高原理。此五种天可分别对应:“天”、“上帝”、“命运”、“自然”、“先验道德法则”。

② 从天的角度而言,性是天命下贯而成的产物,是上天所赋予的,是与生俱有、不可学不可事的先天遗传素质。如孟子所言“性”是“天之所与我者”,荀子的“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等;从理学的角度而言,程朱学派把理看做是世界的本源,即所谓“权本穷源之性”,典型代表如朱熹就认为“性,即理也。在心唤做性,在事唤做理”等;从心学的角度而言,王阳明把性与心看做是同一种东西,即“心之体,性也”,“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赋予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从生的角度而言,“性”实际上蕴含生的意蕴,具有“生命”、“性命”之意。如《礼记・乐记郑注》中直言:“性之言生也”,“性者,生之质,命人所禀受”,荀子的“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中的“性”均具有此意。

③ 《孟子・尽心上》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善端”就是教育发生作用的基础。

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高喊:“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

⑤ 德国教育家康德曾言:“人生来具有许多未发展的胚芽。”

⑥ 《孟子・尽心上》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⑦ 《孟子・公孙丑》言:“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⑧ 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人们对人性本原的不同理解,曾经形成了知识论、道德论以及力量论等不同的教育起点观。知识论的教育起点观以“知识人”的培养为目标,围绕知识的传递来搭建整个教育的逻辑体系;道德论的教育起点观以“道德人”或“善人”的培养为目标,把德性看做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力量论的教育起点观视非理性为人的生命本质,过于鼓吹生命本能的冲动力量。三种教育起点观其实都只是侧重人的生命的某一方面,片面地放大某一维度的价值,并以此为基点来构建教育体系,导致培养的人只可能是不完整的人。《中庸》则从“性”(上天赋予的完整生命)出发,表达了健全和谐的生命、身心和谐统一的生命始终是教育的原点的观点,这比知识论、道德论以及力量论等教育起点观要全面深刻的多!

⑨ 《中庸》第二十章:“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其非常形象地阐释了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伍晓明.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4,74.

[2]马育良.重读《中庸》――关于性情道诚和中节诸问题的若干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5(5):91-95.

[3]傅斯年.性命古训辨正[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0.

[4][宋]卫 .中庸集说[M].杨少涵,校理.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14,14,270,272,14,6,19.

[5]唐君毅.先秦中国的天命[J].东西方哲学,1962(2):195- 198.

[6]冯 契.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485-486.

[7]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411.

[8]钱 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295.

[9][宋]程 颢,程 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50.

[10]蒙培元.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新视野[J].新视野,2002(6):42-46.

[11][宋]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2001:50.

[1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50.

[13]丁为样.从《性自命出》看儒家性善论的形成理路[J].孔子研究,2001(3):36-37.

[14]劳思光.大学中庸译注新编[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41.

[15]蒙培元.《中庸》的“参赞化育说”[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4-24.

[16]叶 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17]樊 浩,等.教育伦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0.

[18]李 卯.《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本土生命教学思想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52-56.

[19][汉]郑 玄.礼记正义・中庸・十三经注疏之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0,40.

[20]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六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892.

[2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538.

[22][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8.

[23][美]杜 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6.

[24]鲁 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8(4):15-22.

[25]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

[26][德]康 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1.

[27][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 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28][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孕育生命的春天
发布时间:2015-08-25
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就到春天的原野里走走吧。在那里,你可以发现,生命从何而来。在那里,你可以得到极其重要的启迪…… 走进春天,蜜蜂似乎一夜之间睡醒了,嗡嗡嗡地飞出蜂巢,飞向草丛,飞向花间。走进春天,鸟儿仿佛瞬间复活......
陪伴生命与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23-01-01
【摘 要】生命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和条件,没有生命,就无法实现对人的培养和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宗旨正是以人为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去有效地实施生命关怀工作,在此过程中引导我们认识生命,......
生命的自在意蕴与伦理本位
发布时间:2022-12-03
生命既是本体的又是形成的。在本体世界,生命原发存在,其自在性和他者性内在地统一,并表征为感性的伦理意蕴。在形成世界,生命继发存在,其潜在伦理意蕴必彰显为现实伦理要求,并因为遭遇利害而敞开三种可能性朝向。但是,这......
小说米蕴含的生存哲学及其审思
发布时间:2013-12-19
小说米蕴含的生存哲学及其审思 小说米蕴含的生存哲学及其审思 小说米蕴含的生存哲学及其审思 游民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从宗法网络中脱离出来的人们”(王学泰《游民文化和中国社会》),是毛泽东所说的“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
“复仇”的生命哲学
发布时间:2023-06-16
摘 要:《复仇(其二)》是鲁迅直接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故事而写就的一篇散文诗,它承载了鲁迅“复仇”的生命哲学,基督耶稣面对钉十字架时肉体上的痛苦导致他精神上的绝望,而精神上的绝望导致他对看客的复仇,而对看客......
生命哲学纲略
发布时间:2022-08-23
" ——生命本质窥探 ——人学理论体系初探 ——生命自然矛盾及其演化 生命的本质是世界科学之谜。生命本质的奥秘,使人类感到激动,使人类感到困惑。 物质具有物理和化学两种存在状态,物质化学存在具有生命和自然两种存在形式。生命......
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中植入生命教育
发布时间:2015-09-14
【摘 要】生命教育在人生征途中是一种必修课,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中,是人生舞台的生命流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尊重和珍惜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碰触到人性中最为柔软的一面,在中职课程改革创新方面,也......
道家生命观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9
一、道家生命观的基本特征 1、关于生命本位 道家生命观奠基于老子,老子生命观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确立了生命本位意识。老子生命本位观的逻辑前提和基础是其生命崇拜意识,这种生命崇拜是老子生命本位观得以建立的基础。老子生命本位观......
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之源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要包括理论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它们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根本前提和内在动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它能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各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哲学社会科学创......
中国哲学之天命论对中国人的积极作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01
天命论的基本内容是:天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最高主宰者,是至上的神。天的命令即天命是不可违抗的,天意与民意是相一致的,谁尊重民意,保护民意,为人民做好事,天就命令他代表上天来统治人民,他就是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的天子。如果原来的天子滥用上天给他的权利,胡作非为,给人民带来了灾难,那么上天就要寻找能为民除害的人当天子,剥夺原来的天子的一切权利,并让他受到身败名裂、国破家亡的严重惩罚。简单的说,就是皇天无亲,惟.........
浅谈《词与物》的主旨及其哲学意蕴
发布时间:2016-07-29
作为思想史家,福柯依据通常的历史时期划分(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时期、现时代)来探讨研究对象(癲狂、临床医学、科学知识、监狱、性)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存在的重要问题。显然,后现代并非福柯所梳理的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时期。......
和爱教育,绽放学生生命之花
发布时间:2015-09-15
【摘 要】 “和”,即和睦、融合、和谐、统一,就是万物谐和人理畅通;“爱”,仁也(《广雅》),惠也(《史记》),是“和”之基石。“和爱”教育,即以爱育爱,以心育心,倡导和衷共济、和合包容、和而不同,实现学生和谐发展,......
论拉图尔科技哲学思想中的现象学意蕴
发布时间:2023-04-18
自20世纪初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以来,就掀起了现象学思潮的哲学运动。现象学悉力于钻研人类的经验以及事物如何在这种的经验中向我们呈现世界是如何的样子。作为一种思想运动,现象学影响了近百年的时间,它不仅仅让我们看到优秀的哲学家们......
《孝经》文化思想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大学生的自杀事件正在日益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就物质生活而言,现代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极大丰富,但为什么物质的满足并没有提升精神的层次,大学生的自杀率依旧很高?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不彻底、不深入。用《孝......
浅析和谐的科学内涵及其哲学意蕴
发布时间:2023-04-28
一、和谐的科学内涵 (一)讲和谐,就要讲差异 差异是前提,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和。差异包括相别和相反,《汉书艺文志》说相反而皆相成也。根据现代科学,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差异。相同物质也可结合,但相比之下,结合方式相当有限。例如......
分析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意蕴
发布时间:2023-07-24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对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而实际上,马克思的哲学中就包含着深刻的主体间性意蕴。当然,我们须先阐明,主体间性并不是对主体性的否定,而是力图通过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拒斥,向主体性思想中植入一种宽容的胸怀,......
“三曹”生命意识的思想文化渊源
发布时间:2013-12-18
“三曹”生命意识的思想文化渊源有关生命意识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使人类不断地看清了宇宙存在的本来面貌,认识了人类在宇宙中的真实处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人们越来越自觉,越来越深入地思考人类自身......
论儒家关于“时”的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
发布时间:2023-07-21
摘要:儒家“时”或“四时”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学知识,构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时”体现了宇宙与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节律,自然万物随“四时”的演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顺时”“适时”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根本价值;“违时”“失时”都会对人与自然造成损害。为了维护人与自然生存与发展的利益,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化,就必须应时而变,顺时而为,与时偕行。因此,“时”就被赋予了丰富的生态伦理内涵,成为处理人.........
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我国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现象,应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增强教师的生命意识;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
试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生命教育思想简析
发布时间:2022-12-08
" 论文摘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基石,体现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教育要回归生命,教育即生命、生活即教育等生命教育思想。 论文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生命教育思想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
“革命理想高于天”
发布时间:2023-05-30
“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个科学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5日在新当选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大计为理想信念进行科学定位和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
论冯友兰的教育思想及其《中国哲学简史》
发布时间:2023-05-31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南阳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所编纂的《中国哲学简史》作为教材在中外都享有盛名,对知识与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冯友兰的教育思想 教育自古以来......
浅析王弼“言意之辨”的哲学意蕴
发布时间:2023-06-29
摘 要:“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王弼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言意之辨”的中心内容就是在研究言意象关系的问题。“言意之辨”的实质其实是通过语言的描述人是否能够真正掌握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人是否可以通过语言......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生命化教学的新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1
摘要:生命化教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来源于具体的生命进程。新时代背景下,倡导生命化教学不仅是为了珍爱生命,更在于提升生命的质量与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不仅可持续生长,更在于精彩的绽放。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所具有的特点及......
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
发布时间:2013-12-19
" 摘要:生命问题是一个关乎人类自身的重要话题,但在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却不被重视。加强在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渗透,主要通过阅读教学等途径进行。通过阅读教学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感受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意蕴探究
发布时间:2022-10-28
摘 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进行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看,它所蕴含的辩证联系的实践观,时空联结、纵横捭阖的战略思维方式,......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发布时间:2023-07-24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应该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简......
中华武德的思想基础及其伦理意蕴探微
发布时间:2022-11-22
【摘要】高尚的武德是习武者经过“内外兼修”的锤炼后而形成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思想,也是儒家修己以敬修身思想的生动实践。武之所以能够纳入道德的观照范畴,原因在于若是用武恰到好处,用武得......
浅谈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本真意蕴及民生启示
发布时间:2023-03-06
人类社会现实的物质生活是马克思哲学认识论的基础范畴,马克思生活哲学是在不断继承和超越诸多先哲关于生活哲学的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紧紧把握了实践中的人的真实感性的生活史才具有了强......
从《抱朴子》看道教的生命哲学
发布时间:2013-12-17
在一切生命现象中,死亡是最能引发形而上思考的。正如《庄子·知北游》中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后起的道教继承了先秦道......
谈医学生的生命教育
发布时间:2023-07-16
摘 要 医学生以人类生命健康为己任,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是医科生的基本素质。为加强医科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医科生的职业素养,缓解医患关系,本文探讨了医科生的生命教育内容和方法,并根据医学事业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 关......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22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在西方哲学史中,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是一部内容丰富深刻、结构精巧严密的经典性哲学着作,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划界—......
探讨当代中国哲学的自我理解和生命形式———“解放思想”的哲学特性与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7-06-08
习近平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措施。当前,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面临各种思想、观念和制度上的解放和创新,解放思想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所以,从哲学本.........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之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要]毛泽东非常重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深知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解决大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发动农民运动、开办农运讲习所和建立农民协会等方式,提高农民思想政治觉悟。毛泽东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具有......
试论《性自命出》的美学思想(1)
发布时间:2022-11-22
内容提要: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一文全面地论述了人的性情在审美体悟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性情的摇荡不仅是审美体悟的根本原因,而且也使审美体悟以一种激越的过程表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性自命出》的作者把审美体悟体当作“反善复始......
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及反思
发布时间:2022-11-05
【摘 要】“生命意识”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等。近年来,由于自身主观原因或者家庭教育的忽略、学校教育的缺乏以及社会环境的种种影响,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现象越来越......
敬天保民 君之命也
发布时间:2023-03-01
上期说到《尚书》中“天命”既是不可抗拒的规则,又是仁厚的道德。但天命不是人人皆能把握的。《咸有一德》说:“天难谌。”《君]》也说:“天命不易,天难谌。”《说命》说:“惟天聪明,惟圣时宪。”只有圣智之人方能认识天命,领导......
浅谈哲学之谓美
发布时间:2015-08-28
摘要:哲学之美,不在于它是一切具体科学学科的综合,不在于它是人们价值观、世界观的的向标,不在于它是高不可测的超越人生终极关怀的一门学问,更不在于它是凌驾于人们之上的“形而上”的某种超验的存在。哲学之所以唯美的依据就在......
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
发布时间:2023-05-19
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 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 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 来 源自 教育 网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从哲学和制度层面推进了黑格尔的现代性......
青少年生命观教育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生命观 教育 论文摘要:生命观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激励人们积极投入生活?贼予短哲生命以无限价值的教育。实施生命观教育是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18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思想内涵1.人类应善待自然在人类尚未出现前,自然就已存在,相对于人类来说,有着先在性及客观性,人类是自然发展的重要产物,永远不会也无法脱离自然。人类自身就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是在当下所处环境及其该环境共同发展起来的,人类作为自然性、形体性、感性、目标性的存在物,与动植物相同,都是被动的、受牵制的存在物[1]。因此,不管是从人类起源上看还是从其发展历程上看,都属于自然界中的产.........
论《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3-28
【摘 要】蕾切尔卡逊是美国著名的生态文学家,她所著的《寂静的春天》被世界公认为环保运动的奠基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文章试图概括其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卡逊的生态哲学思想对后世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周作人的中庸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
发布时间:2023-01-20
摘要:周作人自诩为儒家,但其中庸思想又并非照搬孔孟之说,而是经过理智的自我筛选与过滤。与孔孟的中庸之道相比,周作人的中庸态度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中庸对于周作人来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与处世态度,也是一种审美行为与个人涵养的确固......
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与落实思考
发布时间:2015-09-14
当前,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依然缺乏,生命教育没有真正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倡导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生命之中有条河
发布时间:2022-12-02
1 推开时间沉重的角门,一条大河竟然突兀在眼前。 这是怎样的一条河流,它从我的童年流出,流经我爬满伤痕的青春,一直向东,流向没有终点的未来。 这是我生命之中注定要遇到的一条河。它日日夜夜在我的思想里翻腾咆哮肆虐,而......
现象学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发布时间:2023-03-30
现象学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现象学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现象学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更多内容源自 幼 儿 [提要]现象学哲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运动,它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体现在哲学思维方式和......
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博弈及思考分析
发布时间:2016-07-12
每一个生命都期待拥有优异的成长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个体可以享受生命成长带来的幸福。不可否认,在生命成长过程存在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每种因素往往又呈现出两组态势相反的力量,这些力量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有形或无形的博弈,生命......
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4
[摘要]我国青少年薄弱的生命意识暴露了当前教育的不足,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加强生命教育迫在眉睫。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基于生物新课程的要求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生物教师应该积极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关键词]生命教育渗透生物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80125生命教育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美国人杰・唐纳・华特.........
生命之源――水
发布时间:2023-06-12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重的70%都是水.人体心、肺、肾、血的含水量约占80%,脑含水86%,血浆含水92%,含水最多的是脑脊髓,竟然占99%,骨骼虽然坚硬,但也含有20%的水. 有人说人是水做的.其实一点也不过分.各学派公认,水参与了人体的所......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23-04-14
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非常重视精神的力量和作用。尤其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先后铸就了六大革命精神,即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
关于反思性学习:体育教师教育智慧的意蕴
发布时间:2022-12-10
" 【论文关键词】反思性学习 教育智慧 人文情怀 哲学境界 【论文摘要】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对教学实践不断地追问审视,因此反思性学习就成为体育教师追求教育智慧的学问。这......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思想及其义理
发布时间:2023-03-02
一、中国哲学及其核心问题 所谓中国哲学,广义言,就是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应包括中国古代的、近代的和现当代的哲学思想在内。但我们现在谈论中国哲学时,却是以狭义言之,即专指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
发布时间:2022-07-28
" 【论文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和探索的情景。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探索学习,了解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在积极活动中促进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新课程背景......
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人生态度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3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每个人、每个民族的人生会怎样,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去追求什么,期待什么,不取决于我们的肉体生命,而是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文化传统,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在某种意......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对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3-20
生命教育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目前,多数学者都已探讨了学校、社会、个人等实现生命价值教育的途径,但鲜有学者研究家庭教育这一途径。本文旨在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与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契合度,分析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对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本文特指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生命观教育)的几点启示,以促进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发展,使家庭生命价值.........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各高校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
发布时间:2023-01-09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领会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多渠道、多途径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加强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
发现生命中的“微意义”
发布时间:2023-03-29
每一年总有一段日子属于意志消沉时期,这个时期最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存在的虚无”,也促使我不断地探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我本人生命的轨迹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向,走近了中西各种人生哲学、走进了佛教。佛教蕴含了非常达观......
分享是生命的天堂
发布时间:2022-11-01
我的朋友圈中,有个画家,未成名之前总是满脸愁云,不是他画的画不好,而是他生性胆怯,不敢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给大家分享,总是在创作完成之后将画稿束之高阁。他这样做,缘于怕别人看了自己的画作后评头品足,说三道四。长此以往,......
浅谈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发布时间:2023-07-26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观 生命观教育 内容与途径 论文摘要:人对生命的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明确......
当代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
发布时间:2023-07-07
【摘 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特殊性和独特性,所以他们的成长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们承担着各种生存和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们难于适应对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于是开始悲......
试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生命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2
" 论文摘要 在《基础》课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要遵循个体性、渗透性、实践性和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的原则,在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人生环境、道德、法制观教育中构建生命教育的内容。 论文关键词 生命教育 《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发布时间:2023-07-01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在课堂上创设意境,感悟生命;反复诵读,品味生命;加强习作,体验生命;延伸阅读,珍爱生命,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意境 品味 体验 珍爱 生命 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生命意识:浅谈语文个性教学的应有追求
发布时间:2023-01-27
民国国文老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对生命敏感,物换星移不及一个小孩在谷仓一角沉思麻雀之死更加动人。国文课本中选有《母羊求救》这篇课文。童子出游。有母羊向之悲鸣,既前走,又屡顾。童子怪之,随其后。至一池旁......
初中生物教学实施生命教育浅析
发布时间:2023-02-02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提出和落实,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的传授,它开始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社会上不少青少年漠视生命甚至轻易地结束生命,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在这一阶段的生物教学中引入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初中教育生命教育生物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论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发布时间:2022-12-10
论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论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论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精品 源自地 理 科 [论文关键词]仁 主体人格 君子人格 圣德 内圣外王 [论文摘要]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
活出生命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2-10-18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想起自己曾经阅读过的一本好书――《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是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者、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著作。它是一本触动我灵魂的书,曾深深地感动和启发过我,使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
浅论卡逊《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影响
发布时间:2023-07-09
蕾切尔卡逊1962年出版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是一部生态文学与生态伦理学的代表作。它是世界生态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作家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通过大量事实证据向读者说明了全球正在经历的严重污染与生态危机,指出了人类在征服自......
哲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2-27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除了要在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上要有较高的水平之外,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品。所以说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有适当的方法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因此将哲学思想应用......
东方与西方之间:犹太哲学及其对中国哲学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2-07-24
" 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一种哲学就是一条思想之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 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存在过许多不同的思想之路。西方哲学和古代中国哲学 就是两条重要的思想之路。 西方哲学之路发端于古代的小亚细亚和雅典,......
古代诗歌中的异质文化思想情感及其历史命运
发布时间:2023-06-13
一种民族文化的成分是多样的,其中必定有一个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成分,其他成分或与它同质,或与它异质。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成分是道德文化,其中儒家文化又是最基本的,即所谓正统的,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与它同质互补,共同构成古代......
中国梦的哲学意蕴及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7
【摘 要】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可以被称之为当代的实践教育哲学。从根本的意义上讲,中国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源泉,也正是如此,提出中国梦可以凝聚内力,并转化成外力,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
日月:生命之光
发布时间:2023-05-10
人在天地间,什么是我们的生命坐标?中国人爱讲阴阳,如何才是阴阳平衡? 《周易》有言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怎样去学天的自强不息?怎样去学习大地包容的这点品德? 其实秘密就在汉字里,......
浅析成语的哲学意蕴
发布时间:2023-02-07
" 论文关键词:成语 哲学 意蕴 成语是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言简意赅的定型语,是经过人们一再推敲、反复锤炼而成的语言精华,是人们认识的结晶,它概括了人们在探知客观世界奥秘中的实际体验与思维 成果,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 ......
穿梭天地的生命新舱
发布时间:2023-03-05
美俄这两个航天大国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空间开发利用中获得更强大的天地往返运输与载人深空探测竞争力,都开始了新一代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作为航天后起之秀,中国自然不甘落后,研发新一代载人飞船势在必行。经验丰富的美、俄两国......
卑微的生命之花
发布时间:2022-10-04
摘 要:刘亮程的文章之美,不仅是美在才华,他的宝贵之处在于他情感和灵魂所处的状态,更在于他情感和灵魂跟这个世界所构成的关系。本文以刘亮程的一篇散文《寒夜冷彻》为例,通过细读作品,指出散文动人之处不仅仅在于其中所叙的故事......
高职学生生命观现状与生命教育需求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5-09-06
摘 要: 作者采用自编问卷对高职生进行生命观与生命教育需求调查,从而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观教育和生命教育课程活动提供依据。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生命观态度总体表现积极、向上;普遍存在安全意识较低、受挫能力较弱的情况。挫折......
假如给我三天生命
发布时间:2023-04-27
第一天 我,一个人,在旷野里漫步,我会看到那颗最亮的星星,看到温情的恋人们絮语,看到孩子们欢呼跳跃着。 我并没有被压抑在生活这狭小的圈子里,我会很快活地度过自己的早晨,尽管生命对我只有三天。我会穿上自己最漂亮的外套,......
放飞生命的梦想
发布时间:2016-10-31
摘 要:本文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目标,中职学生处在“消极反抗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成立了心理咨询小组(已然非常必要)。文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通往心灵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做......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 本文在概括归纳国内外关于生命教育研究状况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通过生命体验开展生命教育;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的生命教育合力。......
生命于反复的轮回之中
发布时间:2023-02-25
转角是近年来散文诗坛令人瞩目的新秀,她的作品没有明显的性别指纹。作为女性作者,却往往呈现出就连许多男性作者也少有的怀宏高韬之气。我见过她的作品大题材偏多,如最初的《荆棘鸟》《第三日》《甲骨、甲骨》等,都是一些较为宏大......
教学评价,审美教育的生命力
发布时间:2022-10-20
摘 要:教学评价,意在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加以反思,恰恰这种反思,给审美教育朝着臻于完美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最终使得审美个体享受一种诗意的栖居。本文将对这一观点予以集中论述。 关键词:......
近现代东西文化互动中的生命哲学
发布时间:2023-07-10
" 第一节 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东渐 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法国哲学家,生命哲学代表人物之一,创造进化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教授,他的讲课获得巨大成功,从而名声大振。除哲学外,他在文学方面也有(如数学)还有精深......
探析生命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实践
发布时间:2023-01-05
" [论文关键词] 大学语文 生命教育 审美实践 [论文摘要] 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功能。因此深刻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利......
试论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2-11-08
" 论文摘要: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问题包括珍爱自己生命与漠视非己生命的反差、混淆虚拟生命与现实生命的界限以及过分张扬工具理性价值忽视价值理性。优化生命意识教育应以回归生活与德性为起点,着力于90后大学生幸福感受力的培养......
“中国梦”的政治哲学意蕴探析
发布时间:2023-07-25
【摘 要】“中国梦”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理想,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政治追求,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政治哲学意蕴可以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四个层面进行剖析,有助于揭示“中国梦”深刻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 政......
浅谈《边城》中的生命理想
发布时间:2022-12-02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最为著名的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承载着作者的生命理想。这里面既有他对湘西文化的眷恋,对故土山水的热爱,也有着对现实的担忧和无奈的恐慌。小说经历了从“地域故土”到失落“理想家园”的重新建构过程。《......
苦难中绽放的生命之花
发布时间:2023-03-01
摘要:2012年莫言折桂诺贝尔文学奖,使文学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在迅速掀起“莫言热”热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不缺乏优秀作家的中国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人说莫言获奖的最大功臣当属葛浩文先生和陈安娜女士这两......
哲学及其教学改革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3-12-17
"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哲学教学改革也渐趋深入。总观有关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以关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居多。要想真正扭转哲学在人们心目中大而无用的局面,必须从思想深处剖析哲学与哲学教育的本来面目,以此再次......
思想政治教育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哲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结合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此在”的一种客观存在发挥着人们无法否认的作用。但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可治愈一切痼疾。实践中,我们理应认清其功能定位,杜绝“过度教育”和“泛......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发布时间:2023-07-04
" 一、背景 (1)个人背景:默会知识的概念与理论最初是由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的。波本是一个卓有建树的化学家,后来转向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该理论不只是在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