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人生态度分析

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人生态度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30 00:07:38
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人生态度分析
时间:2023-01-30 00:07:38     小编:孙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每个人、每个民族的人生会怎样,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去追求什么,期待什么,不取决于我们的肉体生命,而是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文化传统,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哲学,有怎样的哲学就可能有怎样的生命。

中国哲学是按照天人合一的思路来把握人生和人性问题的。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不是简单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人和自然的统一。其实,我们对天人合一的理解还存在很多误解,容易把天简单的理解为人格神之天、自然界之天,而没有从伦理道德范畴、做人之道的意义上去理解天。天人合一的天,是道德性的天,旨在为人性、人生、人的活动找到一个更具形上意义的根本根据。徐复观先生就指出,随着周初道德人文精神的觉醒、跃动,天、天命已经从那种幽暗神秘的气氛中摆脱出来,中国人开始从道德上将人与天连在一起,这样一些观念奠定了中国精神文化之基型[1]。《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人之性由天所命,既命之后,性在人身之内,人惟有通过一番从内到外、从下到上的道德实践工夫,方可达至天人合一。在人性、人生问题上,中国人是从天入手,经由人的践行而通达天的。

进一步来说,中国人是根据天地之道来理解人道的。理解人道的主要意义在于按照天道、地道的道理来做人。中国人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关怀、对天的敬畏。做人、人道,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伦理范畴或者道德范畴。具体来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人与人的相互对待当中,人们所思所为的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中国文化所营造出的氛围,就是在一个稳定的生活状态当中,如何经由做人、做事,获得大家的认可,得到群体的认可,同时自己也心安理得。

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注重伦理道德、注重人道?因为大家长期生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特定意义上的熟人社会。在一种稳定的农耕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中,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显得非常重要,人对人的评价也显得非常重要。在这样一个共同体中,人们需要获得好的评价,让自己做事心安理得,这样才能够生存下去,否则就无法在这个人群共同体中、在一定的家族和社会群体中立足。所以,孔子特别强调人要立于做人的道理之上,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要做好人,要有善心,成为怀德、上达之君子。这是人安身立命之基础,是真正的学。正如孔门弟子子夏所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后来,孟子也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人要保有、扩充人的怵惕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从天地的角度来观照人道,惟有通过天地人相协调,人才能在共同体中充分实现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是中国哲学非常明显的特点。中国人这样一种理解人性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具体体现在孔子、老子等诸多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过程中。

总的来说,孔子思想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基本性格,对我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产生了非常持久的影响。那么,孔子的思想何以有这么大的影响?

孔子在他那个时代解决了他那个时代所遇到的人生问题,并提出了他关于人、人生、人性的思想观念,这就是他的主要贡献,也是我们从生命的角度去关注孔子思想的一个特殊视角。孔子关于人的理解,以及如何有针对性的解决他那个时代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和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有密切关系。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他的思想多是针对于当时礼崩乐坏的一种反思、观照。所谓礼乐,是指从夏、商到周朝,人们在稳定的生活状态和生产方式中所形成的文化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人们按照礼乐的制度或秩序生活,这种生活不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家、家族为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而慢慢形成了一种家国结构。在这种家国结构中,每个个人都要服从这个群体生活的秩序和维持这种秩序的制度。不仅人和人之间有一套具体的礼仪制度,而且整个国家的礼仪制度都有很严格的规定,这种严格的规定使得生活在一定群体、空间中的每个个人能够很和谐的相处。按照孔子的理解,这种秩序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很完备,所谓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很多的动乱、冲突,甚至出现了很多无义之战,秩序也乱了,人心也乱了,既有社会生活的结构、价值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礼乐彻底成了虚文,被随意僭越、践踏。孔子认为,这种礼崩乐坏的生活违背了天地之道,礼乐所维护的伦理道德的秩序和规范都被破坏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再和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孔子不单是在保存、传承斯文,更是在创造一种文化,提斯世人的精神。他试图提出一种关于人道的思想来影响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来改变人们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孔子创造的是一种人应该怎么做人、应该怎么做事的文化。这是一种理想,目的是要改变那种礼崩乐坏的情况。孔子当时要极力彰显的是要追求的东西、要推崇的东西,但这个东西被遮蔽了,所以他要创造一种新的思想观念、文化理想来改变这种情况。这是儒家学说提出并且在当时产生影响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

孔子的这种文化理想和文化追求,如果用他思想中的一个语词[1]来表征的话,那就是仁。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仁究竟是什么?很多弟子都向孔子问过仁,但孔子从来没有直接说过仁的含义,或者给仁下个定义。我们当世的研究者们按照欧洲哲学本质主义的概念框架,总想对仁的含义做出一个具体的规定,并试图从孔子的言论中找出这样一个明确的说法。比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里孔子是就人的品质爱人来说仁。仁意味着一种属于某个人或某些人或每个人的品质,具有如此这般品质爱人的人就是仁者。细想一下,似乎仁者爱人还不够具体,究竟怎样做才是爱人的品质呢?孔门弟子曾参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那何为忠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爱人。从积极意义上来说,仁者就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被看作是孔子的忠恕之道。实际上,这些关于仁的说法就是孔子成己成人的思想,即成全自己,成全别人。

那么,上述这些说法是不是就涵盖了仁这个语词真实的内涵呢?其实,还不能这么简单的规定仁就是这样。如果是这样的话,仁的思想不足以为孔子所依。那么,仁究竟是什么含义?通过《论语》这本书,通过孔子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以及他在讲各种事情的时候所说的关于仁的思想,我们大体上可以做出这样一种体验或领悟[2]。当时,孔子发现人们之所以人心不古,社会之所以礼崩乐坏,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缺少了一种做人做事的真性情。这种真性情,是人上承天道、下应地道进而转出仁爱的根基。孔子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些问题,而不是告诉每个人,这件事怎么样立人达人,那件事要怎么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反,他抓住了人性问题的根本,从文化理想上确立做人的大本大根,而不是就人们生活的实际事务立论。按照文化理想来说,人应该有一种与天道地道相一致的性情,即一种天人合一的性情。有了这种合乎天道地道的性情,人才能真正地依于仁。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做人的性情、态度和心性是最重要的。人能不能安人、立人、达人,主要不是看人这件事怎么做,那件事怎么做,而是看人有没有这种仁的性情、态度和心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的仁,不是具体的做人做事的方略,而是人安身立命、与天合一的性情、态度和心性。如此做人做事,就会随心所欲不逾矩。当然,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有这样一种性情、态度和心性,是要用一生去修养的,而不是生下来就能如此。

在怎样理解孔子的仁问题上,金景芳先生认为,仁是人做人的真性情。笔者以为金景芳先生不光强调性情,而且强调这种性情是一种真性情,深得孔子思想的道理。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子注重人之有真性情,恶虚伪,尚质直。[3]《论语》中言仁处甚多,总而言之,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4]

概而言之,孔子的仁最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做人要敦厚质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按照成人的标准来省身,对人的性情、心性和态度要一如己出,对人对事要敦厚质朴。比如,与人相处时要为他人着想,要为群体着想,要为更大的利益着想,这样人才会敦厚质朴,所谓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人若总想着自己,总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就无法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就不是敦厚质朴。这种人对人的态度、心性和性情是一种文化理想,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个体,想到自己是本能的,甚至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但人之为人,就在于他不是一个本能的自然的存在,而是一个文化的、精神的存在。儒家所追求的,就是要通过修养让人超越自己的自然生命本能,超越自己,这样的人就是君子。仁意味着要培养这种敦厚质朴的性情,作为人应该保有这种德性。仁的这一涵义,看似简单、朴素,但是要每时每事真正做到,又非常不容易。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尽管孔子有诸多高足,但是孔子也只是说,只有好学之颜回能够做到三月[1]其心不违仁,其他学生则日月至焉。所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三省吾身的内容,如忠信等等,皆属于敦不敦厚、质不质朴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是要修养而成的,不是天生如此的。

仁的第二层含义,是说人心不是愚钝的,而是敏锐明利的。人在群体当中生活,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要安身立命,就要有做事的本领、做人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概括为敏锐明利。如果用梁漱溟先生的话来说,敦厚质朴是以情感言仁,单说情感尚不足以言仁,所以梁先生强调人遇事当下便随感而应,强调本然敏锐,活动自如又不失规矩[2]。敏锐明利的反义词,就是麻木、迟钝。所谓麻木不仁,就是做人做事稀里糊涂,不明不白,不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对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敏感。若没有此种敏锐明利,何谈修齐治平?在孔子看来,人保有真性情的过程,或者说求仁、成仁的问题,须靠修养。人的善性、善心,包括成己成人的这份人心、人性,都是修养而来的,所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在人的实际生活当中,虽有很多不符合人性的东西,以至于让人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感慨,但孔子依然坚信通过下学上达可以保有那份真性情。当时孔子的文化理想和生命追求在于要超越人的生活当中那些违背天道、地道的人间的恶劣事情,使人世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有序,更加合乎人心人性。所以,孔子认为人是需要教化的,人生是在教化、修道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的。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说,孔子的人性论是一种追求的人性论、理想的人生论、创造的人性论。人,在孔子那里是一个被教化的存在,一个被追求的存在,和一个被创造的存在。

这个真性情在哪里?孔子讲求心性,讲求心性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观念。按照孔子思想来说,这个真性情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在我们的生活、生命的体验当中。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是一种悟觉性的哲学,不是知识性、理论性的哲学,而是强调思想性的体悟和体验。那么,我们如何在心性当中体验真性情?

《周易系辞传》中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指引我们在生命之形中去体验生命之道形上的东西。就《周易》思想来说,天地之间的生成和轮回这种关系,就是易。所以,天地的灵魂是易,或者说天地是按照易的方式存在着、运转着。易和天地之间的这种运转和变化的状态,中国古人把它称之为形。我们通常所熟知的形而上学,最初是日本人用来翻译西方哲学metaphysics的,其实这个译名源自《周易》,其涵义也已大相径庭。单说形,似乎稍显笼统空泛,不足以穷尽形上,获得某种体验。人立于天地之间,体验自然是在形中发生,无疑形上之道就是我们要着力加以体证、践履的。形上之上,在中国哲学的语境中,意味着某种最根本的东西,不是本质,是根本。形而上,就是指是形之根本,就是道。因为人生的历程、人性的践履就是一条道路,人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所追求的就是如何走好、走完人生的道路。走好、走完人生的道路,就要抓住根本。或者说,走有生命之根和生命之本的道路,而这又需要我们上下求索,努力追寻。只有这样,人生才能不离谱,才能有真性情。所以,中国哲学不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是讲究根本的,这个根本就是道。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中国哲学,都是关于形之上的道的学说和思想。这个道和人生的路有关,和人如何行走有关。所以,中国哲学的特点,就是它和人生的践履、人生的觉悟有关。对儒家而言,道就是仁,就是仁道。儒家强调人要用仁来体会生命之根、生命之本。在孔子看来,志于此道,弘于此道,就是君子、仁人,就是在用真性情做人做事。所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道,虽然无形、无声,但并非不可捉摸和体会。我们可以通过孔子一生为学进德的生命历程来感受和体味到孔子所志、所谋和所闻的道。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 这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一以贯之的是孔子对道的觉悟。

何谓十有五而志于学?按照孔子的经历来说,孔子学习生活的知识,懂得生活的经验,不是从十五开始的。因为孔子幼年丧父,母亲颜氏独自抚养他,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自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所以,这句话不能理解成孔子十五岁去上学,也不理解成孔子十五岁才开始学习。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是说他十五岁开始学习和体悟做人的道理,所学之事乃天道、地道和人道。换句话说,孔子是从十五岁开始有了关于人怎样做人的自我意识,开始对这个问题有些自觉,并且开始学习做人的道理了。

所谓三十而立,指的是经过十五年的学习和修养做人做事的道理,孔子本人的生命活动、一切行为能够立于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之上,终于能够按照做人做事的道理去做人做事了。在三十而立的理解上,有不少人拘泥于立于礼来理解,认为到三十岁的时候人对礼已经能够完全掌握。李泽厚认为,三十而立,应该是在泛指人格的成熟[1]。也就是说,三十而立,不是指在三十岁的时候取得成就,而是指已经能够立于做人做事的道理之上。人能够立于做人做事的道理之上,这已经是一个人生的里程碑。在这个意义上,从十五到三十,我们可以总结出两句话来:一是说,人自觉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需要有一个生命的经历。二是说,又经过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到三十岁的时候,人能够立于做人做事的道理之上,才算是学成这个道理,能够安身立命,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从十五岁到三十岁,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孔子来说,还没有完全贯通起来融合成一个体系,还是其之上和之外的事情,并没有融入生命。当他能够立于它之上,这说明孔子在走进一个新的人生境界。反观当下,我们对三十而立的理解和诠释带有一些功利主义的色彩,多是就个人成功、成就的意义上来说的,而没有从安身立命的意义上立论。

四十不惑,是说从三十岁到四十岁这十年间,孔子按照做人做事的道理去做,一定会遇到很多的困惑、困难,但他依然能够立于做人做事的道理之上。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就要切实的去力行。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朱熹对此做过一番注解: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2]也就是说,道要靠人去力行,去光大,这样才能让道融入生命,与道合一。按照做人做事的道理去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一定会遇到很多障碍、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自觉地去克服、超越它,战胜自我。所以,孔子从三十岁立于做人的道理,按照做人的道理行事,之后十年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克服、解决。到四十岁的时候,经过十年的努力和自我超越,可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不惑。可以说,四十不惑是说孔子按照仁的道理去做人做事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已不仅是立于此之上,而且需要很大的主体自觉。

走过这三个阶段,孔子还没有达到从天道、地道来理解人道的境界,只是把人道理解成人之事,没有做到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天地之道完全合一。到五十岁,孔子才把成人之事和天道地道完全统一起来,实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果说在四十岁以前,做人做事主要是在人事的范畴中达到自觉,那么到五十岁,他已经超越了人事的范畴和界限,达到了天道、地道与人道合一的境界。可以说,孔子对人、人性的理解已经深入到做人做事道理的根本之处,从天地的层面去理解人、人性,而在此之前,孔子对人事非常关心,却对天地之事不太关心。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为什么孔子晚年喜《易》?这可能与《易》本身所蕴含的道理有关。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天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周易系辞传》)易就是天地之道。孔子在五十岁的时候开始体证天地之道,把人事、人道和天地之道融合起来理解。

那么,六十而耳顺的含义是什么?如果不从孔子思想的整体上理解,人们就会简单的理解为:六十以后听着什么话语都能顺耳,即便忠言也不逆耳,一切都能听得进去。但这样理解似乎不太符合孔子思想本意。我们认为,六十而耳顺,是说到了六十岁,按照做人的道理去做事,就变得顺畅而无所违逆。因为五十岁时已把人道归结为天道、地道,按照天道地道去理解人道,就超越了很多人世间的纠葛,超越了很多人世间的烦恼,可以在更高的境界上来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在这样一个天地自身本然的境界上来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那么一切行为自然就更加顺畅了。顺是顺乎天道,顺乎地道,顺乎人道的意思。

在理解了六十而耳顺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六十岁时孔子做人做事已经顺乎天道、地道和人道,到了七十岁,经过十年乃至一生的修养,孔子做人做事,包括他关于做人做事的理解和思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道德实践上,孔子都是随心所欲的。当然,此随心所欲不是超乎天道、地道和人道。

其实,我们可以把孔子的生命历程以五十岁为界分为两个大阶段,五十岁既是前一段的结束,又是后一段的开始。从十五岁到五十岁,是孔子对其生命过程有所觉悟,对道有所知、有所行,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国古人说的知行合一,主要是在道的意义上讲的知行合一,绝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的关系。孔子十五岁志于学,也就是志于道,开始知道了,同时也开始行道到三十岁,知行皆能立于道之上,知行合一;到四十岁,知行并进,破除很多对道的误解、困惑;到五十岁,知行合一开始转向天人合一。因为人生之道的根本依据在道德之天那里,道德之天是中国人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到了五十岁,孔子生命体验从知行关系转为天人关系,天人合一的问题就突显出来。当然,这不是说在五十岁以前没有天人合一的问题,只是说到五十岁以后天人合一的问题自为自觉的突显出来。所以,从五十岁到七十岁,孔子人生境界的提升是在伦常日用间实现天人的合一,强调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去觉悟这个境界,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反省这个境界,通过心性的提升去达到这个境界。孔子的仁道,就是按照做人做事的道理所达到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

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是积极的,而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或者说,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老子的思想是出世的。这些理解都不太符合孔子和老子思想的本意。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差异不在于谁积极,谁消极。从他们能够提出人生理想的意义,并且提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所体验,有所理解,有所追求,有所渐悟,还有所修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们都是积极的。

在人与人的关系当中,人应该按照真性情的态度去处理人心、人性,去处理好人与他人的关系,在人和人相互对待中去追求生命的和谐,在生命实践、生命活动中追求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和谐,这是孔子思想的主旨。在儒家思想中,仁义往往并提,但大家并没有进一步思考两者的深层次区别。事实上,仁更注重讲求内在的性情和心性,而义更注重根据这种心情和心性如何去待人处事。仁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自觉,而义则是仁的外化。所以,仁代表了儒家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生的把握。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人生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做人的道理问题。孔子是针对当时人们做人做事脱离了性情,本真的人生态度和心性被遮蔽,社会礼崩乐坏的局面,提出的一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文化理想。虽然关于老子的身世有诸多传闻和不确定性,我们姑且认定老子和孔子生活的时代相距不远,身处先秦时期,面临大致相似的问题,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在用生命的体验去悟觉人生之道,只是两人提出的思想的方式和思想的倾向性是不一样的。

孔子和老子最大的不同在于:老子就个体生命而强调怎样去求生保真,怎样去悟觉生命本身的道;孔子是在一定的人群关系、伦理关系当中去悟觉人生之道。孔子强调生命的性情,而老子则强调生命的道德。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意义,取决于人对人生境界的不断的追求,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老子则强调生命之道究竟是怎样的,个体生命按照怎样的生命之道去活才是合乎生命之道的,其中每个个体生命怎样去得到这个生命之道,去安顿自己的生命,就是德。当时老子所处的时代,个体生命已背离了本然的生命之道,可谓背道离德。老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欲望太强,每个个体生命的欲望太强,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孔子是从社会伦理关系来提出问题,进而探究合乎人心性的做人做事道理。而老子则是从人的生命内在属性或生命天性,来考虑我们怎样能够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为什么太强的欲望、为目的性的追求就会使人失去原本的样子?因为这脱离了人生命的自身本然。也就是说,生命的自身本然本不应该是这样,每个个体生命的天性也不应该是这样。所以,老子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语词道,就是做人要讲究、追求的道。这和孔子一样。只是儒家之道乃仁道,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

老子把握到了道的天性,道的天性是自然,道是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自然这个概念,在今天的语言理解当中有很多的误解。一种误解就认为,这个自然是自然界之自然,甚至认为道法自然就是自然界的道理,自然界的道理就是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童书业先生认为,老子书里的所谓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的本质是自然的[1]。如果把道法自然这句话理解成是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那完全和老子思想风马牛不相及。老子所讲的道是生命之道,所讲的自然是天道、地道和人道之自身本然。这个自身本然是什么?不是像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有无穷的欲望,而且人人都想当强人、贤人,都想逞强好胜。老子认为,生命自身本然的状态是一个无的状态,是一个纯净的无知无欲的状态,没有那么多欲望,没有那么多智辩伪诈和巧利。

老子之所以这么讲,有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他认为无论在人群当中,还是在与人有关的一切事务当中,人的个体生命是弱小的,是柔弱的。然而这种最为柔弱的生命才是最为坚强的生命,柔弱胜刚强,所以生命的永恒性、生命的忍耐力恰恰存在于这种柔弱中。作为人,生命要回归到柔弱的自然状态。老子是按照崇柔贵弱的观点来理解生命的,他赋予生命以无的内涵,这个无才是生命的自身本然。所以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人做人的道理就是道法自然,以无为本。怎么才能做到道法自然?就是按照道法自然去理解做人的道理,去学习做人的道理。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就是学习生存的本领,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道是寻找生命的天性,寻找生命的真谛。人仅有知识和经验尚不足以称之为人,要对道有所体悟。这就需要损去人身上与自然不相协调的欲望和杂念,使生命回归无的境界和状态,也就是回归到生命的本性当中去。老子把为学和为道分开,为道做人才是根本,强调做人要贵下处弱。做人最大的善就是把自己放在很柔弱的位置上。所以,老子喜以水为喻,因为水之性就是柔弱,天下莫柔弱于水(《道德经》第七十九章),而又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正所谓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

孔子认为生命要有自己的真性情、大作为,而老子认为生命要像其自身本然,这两者都是生命的本性。或者说,孔子的生命有强势的一面,而老子的生命则有返璞归真的一面。这里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他们都看到了生命的两重属性。生命当中既有有所追求的强的属性,还有自身本然的柔弱属性。一个人的生命既是刚强的又是柔弱的,所以人的生命属性是复合性的,在复合性当中生命才有张力,才有生命力。老子的哲学使每个生命都能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孔子的哲学使每个生命都能找到提升生命质量的空间。在个体生命的张力中,孔老哲学构成了中华民族生命观的完整表达。

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和生命直接相关的,悟觉根本的生命之道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特别强调心性、体验和践履。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人强调人生的经验和经历,对人生之事的用心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悟觉,都决定着人生将会有不同的觉悟、不同的境界和不同的命运。所以,对中国人而言,中国人的命运和天命有关,但也和人力有关。人力在什么意义上起作用?就是在我们的生命经验和生命阅历之中。当我们去体验人生之道,并且对人生之道有所觉悟时,我们才会有生命的德性,才会有做事做人好的方式,这是中国哲学所讲究的。所以中国人做人做事都讲究德,讲究做学问先做人、做事先做人。

现代的我们尽管仍存有想做人、做好人的念头,但是对古人这番做人做事道理的体悟存在着很大的欠缺。主要原因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打击面前,中华民族丧失对自己的文化、生命观的自尊和自信,太注重师夷长技以制夷,太看重向西方学习。结果是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似获得了强大的国力,但同时也忽略了自己的生命传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不是西方人同时也失却了中国人自己生命的根本,这就是我们现代的一种生命状态。在遭遇生命困顿的时候,我们找不到平衡自己精神和灵魂的方式,也找不到这样的思想文化资源。现在有很多生命问题、人生问题,我们处理起来感觉软弱无力,更多只是去寻求生理上的治疗、病理上的治疗。实际古人在几千年前就有调理和安顿自己生命的思想和智慧。尤其是孔子、老子的哲学中还有更根本的关于生命之道的智慧。所以,在笔者看来,如果生命当中遇到什么困难,生活当中遇到什么不可解的事情,不要急着去找心理医生、算命先生,因为生命之中有些问题还不是心理疾病的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医生,我们每个人都能治自己的病,那就是到中国思想文化当中去寻求安顿生命的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超越生命的困顿。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拉美特利哲学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05
拉美特利哲学思想探析 拉美特利哲学思想探析 拉美特利哲学思想探析 精品源 自作 文 园地 一、拉美特利生平与着作 拉美特利,法国启蒙思想家、生理学家、哲学家。他出身法国富商家庭,获兰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师从着名医生波尔......
浅论卡逊《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影响
发布时间:2023-07-09
蕾切尔卡逊1962年出版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是一部生态文学与生态伦理学的代表作。它是世界生态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作家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通过大量事实证据向读者说明了全球正在经历的严重污染与生态危机,指出了人类在征服自......
分析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
发布时间:2023-04-27
分析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 分析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 分析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 更 多精 品源 自 课 件 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
关于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在古徽州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3-12-19
关于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在古徽州的实践 关于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在古徽州的实践 关于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在古徽州的实践 精品源 自作 文 园地 论文摘要: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公正价值及其向度
发布时间:2023-04-13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目标向度在于公正是其内蕴价值和现实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发展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公正的实践向度在于以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彰显公正价值......
浅谈儒家“中和”思想的内在特质及其美学表现
发布时间:2023-01-29
一、中和观作为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 中和是中国儒家哲学和美学的常用范畴,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和的思想出现得比较早,早期中与和分别言之,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中,《说文解字》云:内也,从口,上下通。段玉裁注:中者,别于外之辞也。......
“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
发布时间:2023-03-02
摘 要:“天命之谓性”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天命之谓性”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回答了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等教......
试论《周易》与中国哲学的联系和其人生哲学
发布时间:2023-02-22
《周易》是我国5000年来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积淀下来的代表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历经千年时间考验而流传下来的真正完全属于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精髓的代表,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古人用《周易》预测未......
牛顿力学的方法论及其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4-07
牛顿力学的方法论及其哲学思想 摘要: 牛顿代表了1个时代——现代经典科学奠基和发展的时代。牛顿定律及其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1次飞跃......
传统道教生态哲学思想与当代生态养生旅游
发布时间:2023-03-02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生态哲学思想是当代生态养生旅游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道教中“天人合一”、“天父地母”、“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和“人为万物之灵”等思想蕴含了当代生态伦理学中生态整体思想、尊重和感恩生态环境思想、万......
老庄国际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3
老子、庄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虽然没有形成生态伦理学的专著,但他们的经典著作中蕴含有丰富的国际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分析老庄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今国际生态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对充实与完善现代国际生态伦理学理论提供思想资源与智慧启示。【关键词】老子;庄子;生态伦理;现代价值【作者简介】唐天勇,钦州学院商学院行政秘书、讲师,法学硕士,广西钦洲535099【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性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当代生态伦理;中国传统文化;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契合;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和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等生态伦理思想。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
中国哲学思想批判
发布时间:2022-11-29
中国哲学思想批判 中国哲学思想批判 中国哲学思想批判 一 春秋战国动乱550余年,其间战火连绵,诸侯争霸,生灵涂炭,人民遭殃,社会长期处于兵燹和混乱之中。 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将首都从......
分析休漠的政治哲学及其人性基础
发布时间:2023-05-13
分析休漠的政治哲学及其人性基础 分析休漠的政治哲学及其人性基础 分析休漠的政治哲学及其人性基础 论文关健词:正义 政治正义 自我利益 共同利益感 同情 论文摘要:休谈从自我利益的角度论证了所谓政治正义的形成过程。他......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应通过结合“三个代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营造良好的高校内、外部德育心理环境.建设优质校因文化。以及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
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2
引言 开展中国哲学的研究,主要可以将中国哲学的特质总结归纳为:探究对象、思维模式、学术发展、辨析思路和创建境界五大特质。通过探究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明确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的基本内容,可以使得我们更加良好的体会到中国哲学......
分析中国本土心理学及其特征
发布时间:2022-08-04
引言:中国本土心理学之为心理学中国本土有没有心理学?这个问题正如中国本土有没有哲学一样是个大问题。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本土没有哲学,只有所谓哲学思想。在心理学领域,相似的观点并未得到充分的表达。一个温和的表达是把中国本土心理学看作常识形式或哲学形式的心理学,而非科学心理学。这里不纠缠于中国本土有没有心理学或中国本土心理学是不是心理学的问题,而是采取一种非本质主义的。常识的做法:如果中国本土心理学译成西.........
试析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4-02
" 论文摘要: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基于“道”本根的非战观、基于“人道”立场的战争价值观、作战有“道”的战争制胜观,这些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代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后世也影响深远。 论文关键词......
试论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
发布时间:2022-09-14
对于中国哲学的特点或特质,学界已有太多的论说,比如,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中的第一章、金岳霖先生的《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的特质》、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中的绪论、劳思光先生的《论中国哲学之方法......
岩佐茂生态思想同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3-05-25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发展背后,环境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和浪费,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彰显了生......
分析我国哲学反思及发展思路
发布时间:2013-12-19
分析我国哲学反思及发展思路 分析我国哲学反思及发展思路 分析我国哲学反思及发展思路 十年经济建设时期是指1956年至1966年期间,这个时期的哲学出现了涉及关于哲学基本问题、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外因、两点论等方面......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3-02-21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的日益强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也逐渐成为广大学者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政治哲学的核心是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诸如德政民本思想、无为而治思想、兼爱贵和思想和法治思想等对现代的社会......
思想哲学论文:浅析中国传统德性思想析论
发布时间:2022-12-16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思想哲学论文:浅析中国传统德性思想析论,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学是德性伦理学。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和孔盂的伦理思想来看,德性是一切美好品质的概括,它包括状态、性情和习惯等。......
分析治国理政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2-11-01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时代课题。我们既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智慧理解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也要坚持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指导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提供哲学滋养和哲学智慧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研究理路。这种研究理路注重从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
发布时间:2023-01-13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与其他生态文明理论不同,马恩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坚实的生态哲学基础、鲜明的生态批判维度和独特的生态建设旨趣三大理论特质。揭示马恩的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有利于......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及其哲学基础
发布时间:2023-01-28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在中国传统音乐结构中,腔是一个带有全局,具有音乐形态学、音乐结构学和音乐关学诸多方而意义的概念。在音乐形态学方而,沈洽指出:所谓腔,指的是音的过程中有意运用的,与特定的音乐表现意图相联系的音......
哲学思想中的逻辑预设前提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16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创设,给予后代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思考问题。三段论中涉及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而每个大前提又可以独立地看成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又会有大、小前提,这样不断往前追索,就会追溯到最初的大前提。这就是一套思想理论的......
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心理状态及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27
" <FONT size=2>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5~18岁之间,从心理学上划分正值青年初期, 这个时期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的思想波动水平大,行为表现摇摆不定,经常会有一些令教师头痛的行为。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首先应摸清......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07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其发展历程具体可以分为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人与自然定位的反思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新时期研究思考马克思主义生......
微积分的历史、方法及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5-25
微积分的历史、方法及哲学思想 摘 要:微积分是1门重要的学科,本文首先对微积分的思想萌芽进行了概括,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古代的思想中就包含了原始的微......
指向广告的态度及其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 摘要:本文在界定了“指向广告的态度”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 了“通过工具性条件反射来产生”以及“也可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的结果”这样两种指向广告的态度的形成方式,并阐述了认知人格因素在指向广告的态度中所扮演的......
分析萧焜焘的技术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3-12-19
分析萧焜焘的技术哲学思想 分析萧焜焘的技术哲学思想 分析萧焜焘的技术哲学思想 精品 源自地 理 科 [摘要]萧焜焘十分重视技术哲学研究。他的技术哲学研究以马克思恩格斯技术哲学思想作指导,从属于自然哲学,具有突出的实践......
中国思想和柏拉图哲学
发布时间:2023-02-11
" 摘要:作为西方哲学基石的柏拉图的理念是超验存在的纯粹形式,它的相对于具体事物的抽象性和绝对性与几何形式相同,而中国哲学的阴与阳理念却正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性质,但却恰恰没有自身的绝对形式。形式的流变能赋予几何形式以......
青年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呈现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6-13
[摘 要]青年马克思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体现为从人与自然关系维度审视,人依然靠自然界生活;从解决异化劳动维度审视,应该而且必须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从自我异化扬弃维度审视,共产主义是完......
浅析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7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也是最重要的流派之一。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产生于20 世纪后半叶西方的生态主义运动绿色运动的大背景中,其主旨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观点或方法对当今西方资本主义......
关于素质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3-05-22
关于素质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 关于素质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 关于素质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 摘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对中国教育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保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全面......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及其哲学基础探究
发布时间:2022-10-12
音乐可以通过旋律向人们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其主要作用在于陶冶人们的情操,音乐者通过音乐向听众表达自身的情感与意蕴,通过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达出内心深处的特殊情感。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
小说米蕴含的生存哲学及其审思
发布时间:2013-12-19
小说米蕴含的生存哲学及其审思 小说米蕴含的生存哲学及其审思 小说米蕴含的生存哲学及其审思 游民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从宗法网络中脱离出来的人们”(王学泰《游民文化和中国社会》),是毛泽东所说的“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
浅析法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2-17
摘 要 针对我国的法移植传统,现行法似乎缺少了西方国家启蒙时期最重要的法哲学思想。本文是在参考了西方近现代的哲学思潮后结合我国实践的一些对法哲学的修正性看法。文中认为法是在一定范围利益群体内,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去为决定和......
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分析及其作用
发布时间:2022-09-25
一、引言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能源产业也渐渐的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其中煤炭企业作为我国支柱性同时又是高危型产业也进入了发展改革的关键期,煤炭企业在各个方面都进......
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2
《易经》中道出了十种人生失态,供人领悟。其实,只有多一点自律,当你回顾人生时,方能少一些悔憾。大喜易失言言多必失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却经常容易吃了失言的亏。特别是在高兴时,人们往往就忘乎所以,从而乐极生悲,因为希望与他人分享,所以广而告之。但是,心可以亢奋,话语仍是需要沉稳。大怒易失禮怒从心起,恐怕下一步,很多人都会诉诸肢体动作,遑论礼节。冲动是魔鬼,无论是语言上的失礼,还是肢体上的暴力,都会伤了与.........
指向广告的态度及其成因分析(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摘要:本文在界定了“指向广告的态度”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通过工具性条件反射来产生”以及“也可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的结果”这样两种指向广告的态度的形成方式,并阐述了认知人格因素在指向广告的态度中所扮演的角......
浅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特色
发布时间:2023-03-13
" 毛泽东,一个农民的儿子——“读了六年孔夫子书”,“又上了七年资本主义的学校”,从康德二元论到黑格尔的唯心论;从孔孟儒学到康有为、严复的新学;从孙中山“三民主义”到陈独秀、李大钊的新文化,兼容并蓄,纷繁杂陈,在艰苦中探索......
分析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和语言
发布时间:2023-06-03
分析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和语言 分析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和语言 分析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和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镜子,这是分析哲学家秉承的基本原则。弗雷格在写给达姆施达特的信笺中说:“可以把句子看作是思想的图像,因为句子部分与......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早期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继承者与发展者,马克思哲学理论与中国哲学的结合可以有效的将中国哲学语录中真正的价值体现出来,从而保证马克思主义这些的准确性。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结合还可以对中国哲学进行总结、概括,将中国哲学真正经济价值进行继承发挥,基于此,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结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其演进概观
发布时间:2022-08-05
摘 要: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党长期探索的成果。文章在分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思想渊源、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概述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阐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
马克思哲学在生态问题上的人类立场
发布时间:2023-06-27
摘要:马克思哲学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的两极对立观念,批判了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问题上主张一种有益于自然的弱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由自觉的类意识,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中国哲学史上的非实体思想
发布时间:2023-02-01
中国哲学史上的非实体思想 中国哲学史上的非实体思想 中国哲学史上的非实体思想 本文认为,中国哲学的基元范畴“五行”、“阴阳”、“气”、“道”和儒、释、道三家的形上学,不是西方前现代哲学的实体主义的,而是非......
浅议中国画作品中的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4-21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画作为一门国学至宝横古至今都在散发着时代的光芒,从哲学视角透视中国画的独特美学属性,探求中国艺术中反映民族与文化精髓的艺术表现语言,阐述哲学思想滋润下的中国画博大精深,这将使我们知道中国画......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23
" 论文关键词: 高职学生 思想特点 对策 论文摘要: 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思想、学习目标、个性特征、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在我国高校连续多年进行了大......
探讨当代中国哲学的自我理解和生命形式———“解放思想”的哲学特性与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7-06-08
习近平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措施。当前,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面临各种思想、观念和制度上的解放和创新,解放思想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所以,从哲学本.........
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发布时间:2023-04-29
" 《易传》是由十篇不同文字组成的解《易》的著作系统,包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究天人之际”,并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思路。应当说,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天人关系......
卢梭民主政治哲学思想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28
摘要:卢梭所生活的时代正值社会变革及启蒙运动,卢梭主要的政治哲学思想是标榜积极民主革命,其任务是防止不义与暴力堂而皇之地获取正当与公平之名,目标是对准一切不平等和不自由,举启蒙之旗,向旧秩序宣战,目的是埋葬不自由、不......
论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
发布时间:2023-05-30
论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 论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 论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 【内容提要】 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是“缘起性空”的生命现、“依正不二、万物一体”的整体观、“泛爱万物”的博爱现、“......
中国生态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2-08-17
摘 要:中国的生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学研究开始,从自然辩证法中发展出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进入伦理学研究领域,生态哲学就从环境伦理学发展起来。在思考自然界的价值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问题时,引发了环境伦理中“人类中心主义......
论儒家关于“时”的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
发布时间:2023-07-21
摘要:儒家“时”或“四时”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学知识,构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时”体现了宇宙与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节律,自然万物随“四时”的演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顺时”“适时”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根本价值;“违时”“失时”都会对人与自然造成损害。为了维护人与自然生存与发展的利益,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化,就必须应时而变,顺时而为,与时偕行。因此,“时”就被赋予了丰富的生态伦理内涵,成为处理人.........
浅析哲学的思维特征
发布时间:2023-02-20
" 【论文关键词】哲学 思维特征 美 【论文摘要】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深奥的哲学,我们应该仔细地探索哲学与美的关系,以便为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人存在的自我认识,哲学是人类最高形式......
“微信”的特征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发布时间:2022-08-12
摘 要:人类进入了“微时代”,“微信”具有如下特征:信息发布简短化;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发布快捷化,交互功能强大化,信息平台平民化,信息传播时尚化。同时,“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平台、管理门槛、教育方式、教育......
试析《理想国》中的人性思想及教育内涵
发布时间:2022-10-28
" 论文摘要: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蕴含着丰富的、迄今仍熠熠发光的教育思想。柏拉图以“人性论”为前提,倡导建立一个等级分明、民主和谐的政治制度。他大力提倡教育,认为获得正义及善的美德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但......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特点分析以及对我国教育考试制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2-15
PISA作为一种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而建立的动态模式,蕴含着这样一种表述: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瞬变时代,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到将来生活所需的一切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学生具备阅读、数学、科学等方面的基础上,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
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与法律生活(1)论文
发布时间:2022-08-05
引言 包括法律规则与法制秩序在内的传统中国的人间秩序,是因应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而来的外在措置,服务于这个族群的人世生活,并随其人生态度的因革而损益。这里所说的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是指中国人基于对于人性的基本预设和预期而抱持的......
分析科学哲学角度看中国古代天文学
发布时间:2023-07-24
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兴起从众多资料来看,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在少昊氏时,人人私下研习天文,都搞起了沟通上天的巫术,致使天下大乱。颛顼帝命令重、黎二人绝地天通,禁止了平民与上天沟通交流。之后与天交流的权利就专属于天子,也只有天子钦定的巫觋才有资格去沟通上天。从此天文学在古代中国就成了皇家的专属品,而天子也开始拥有了对天命的解读权。这也就是中国漫长天文学史的开端。二、中.........
从哲学特质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合法性探究
发布时间:2023-06-13
一、哲学自身内涵 (一)历史上对哲学的各种理解 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是不是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角度不同造成了这样一个一直存有争议的问题。要解决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哲学合法性首先要弄清楚哲学这个问题。对哲学有了清晰明确的理解......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分析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对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培养 近年来,社会上一些有偏见的人士认为,中职......
中国经济新常态及其发展机遇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30
摘 要:在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双重作用推动下,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实质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长期的发展阶段。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形势,经济新常态是在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
试析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新动态及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4
"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近年来政府、社会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的就业紧张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产生了新的动向,文章旨在通过审视学生的思想新动态,分......
分析当前“90 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管理的创新
发布时间:2023-03-19
90 后大学生是目前社会上的新鲜血液,是影响着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处于网络文化飞速发展时代的90 后,其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等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要关注当前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解决90 后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同时在教育管......
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的分析探讨
发布时间:2014-01-09
1、首页2、科学的思想方法3、人与社会的关系 广大朋友们,关于“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的分析探讨”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马克......
哲学家哲学思想发微
发布时间:2023-01-29
哲学家哲学思想发微 哲学家哲学思想发微 哲学家哲学思想发微 一、哲学的综合与创新 二、古今中西之辨 三、民主、理性与新启蒙 抗日战争时期,张申府先生旅居重庆,积极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思与文》中对“民主”之义也多有......
中国文化特质毛泽东建党思想
发布时间:2022-12-20
中国近代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是毛泽东建党思想产生的浓厚社会基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构成毛泽东建党思想最直接最主要的理论渊源,而中国.........
孔子关于人性的生成、特质及其社会价值
发布时间:2023-06-28
[2]周易正义[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78.[3]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5]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69.[6]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上的演讲[J].沈致隆,译.人民教育,2003(17):7-.........
哲学与思想
发布时间:2022-11-07
" 哲学和思想不能分开,这是人们长期以来确信不疑的,但是,海德格说,思想根本不需要哲学,没有哲学的思(想)是真正的思(想),哲学的终结,意味着思(想)的开始。当海德格说科学不是思(想)时,人们已经大吃一惊,如今似乎要说......
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发布时间:2023-06-17
【摘 要】影视人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得到较快发展并将继续其本土化过程。文章对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具有文化专业性、科学真实性以及伦理道德性几个特征,并对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进行反思。 【......
韩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启迪
发布时间:2016-07-25
在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展涉及的范围,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并成为亚洲......
海明威的创作分析及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3-23
摘要:文章简要地介绍了海明威的人生名望、人生创作、及人生精神,阐述了海明威精神的现代意义:人要做自强不息的强者;人的肉体可以死亡,但精神永不可战胜;人要在生活的重压下保持自尊。 关键词:海明威;人生名望;人生创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3-03-11
摘要:国内学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方面有三种出场路径:一是针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进行个案研究;二是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主体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探讨;三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本身展开研究。这些研究存在着难以遮蔽的理论困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整体性”①研究出现真空;中共领袖人物“个案式研究”存在重复研究的失衡和寻章.........
思想哲学论文:浅析马克思的新哲学之“新"
发布时间:2023-03-30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思想哲学论文:浅析马克思的新哲学之“新",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纵观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他经历了由“理想主义”到黑格尔主义再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阶段,直至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探究微观经济学中的数量分析思想及其新挑战
发布时间:2023-07-27
微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两大体系之一,与宏观经济学相对应,它研究单个经济个体及其活动,如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或者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取最大的满......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民族思想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3-05-14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其中蕴含的民族政治思想,探讨了民族政治思想对于当今我国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的启示意义。指出,在中华民族这一国族层面上,应当重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和交......
试谈生态哲学视阈中的中国茶道精神
发布时间:2017-06-12
茶文化在中国博大精深,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所在。学界对中国茶道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所涉及的问题有中国茶道的类型,中国茶道与审美,中国茶道与养生,中国茶道与儒释道的关系,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比较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在学界已探讨的比较成熟。然而,笔者以为,还有相关问题值得学界深入研究,例如,究竟什么是茶道?茶道是可定义的吗?茶道就仅仅只是人类品茗之中的自我陶醉吗?中国茶道究竟有无体现出某种应然性的全体大.........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范式
发布时间:2023-07-02
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资源环境与生态危机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许多国家与国际组织展开国际合作行动应对生态危机。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将每年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09年12月7日,全球召开了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我国从十五大到十八大期间,都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国家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十八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相提并论,成.........
浅析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2022-08-03
现阶段,社会在迅速的发展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要,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中学生正是处于思想品德的形成期,在这个时期是思想品德的关键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容易受到不好信息的影响。因为学生会......
美国梦的特色及其对大学生中国梦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4-02
摘 要:美国梦集中体现了美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美国梦的若干特色长期以来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美国梦在受众对象上既包括美国人民,还包括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成功激励憧憬美好未来的人民追求幸福,造就了无数属于美国这片热......
生态学视阈下的中国新人口问题及人口生产
发布时间:2023-01-19
摘 要:人口增长是工业文明的伟大成就。“人口爆炸”不是真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力量的重要表现。但是,几十年后中国不再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新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的结果。“4-2-1”家庭,这......
中国哲学论文:浅析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
发布时间:2023-03-14
【摘要】以下由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了中国哲学论文:浅析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欢迎阅读!! 一、儒家思想的实质 儒家思想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方面: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节、和、勇、让等。本文主要从仁、礼、和......
哲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2-27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除了要在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上要有较高的水平之外,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品。所以说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有适当的方法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因此将哲学思想应用......
马克思人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2-10-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已于2000年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素质教育的有名无实,人文教育的缺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是因为教育没有做到真正的以人......
关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大学培养的人才是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的统一。思想政治素质包括获得他人好评的能力、追求生活的决策能力、画出人生意义的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道德意识。大学应该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大力进行世界图景教育、改革现行思......
分析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
发布时间:2016-12-13
邓小平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人民杰出的国务活动家。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长期的行政管理实践中,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1997年逝世前的二十年里,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大无畏的理论勇......
“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现状问题浅析
发布时间:2023-07-04
摘要:如今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尤其以199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为主体。相对于“8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知识水平、价值观念等,在中国经济社会、生活水平快速发展、网络信息迅猛传播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特点。分析“90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和现状问题,为加强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求创新点。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