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由马克思对主体间性的存在探析洞察及其道说方向

由马克思对主体间性的存在探析洞察及其道说方向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4 01:50:20
由马克思对主体间性的存在探析洞察及其道说方向
时间:2022-11-04 01:50:20     小编:何仕刚

自从黑格尔把近代哲学的原则规定为以笛卡尔的我思为基本定向之后,人的主体性问题便映入眼帘,即凡是应当被认为确实可靠的东西,一定要通过思维去证实。我思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思想史意义在于重新树立起人的主体性,以便与宗教实体相抗衡。但是,黑格尔并不满意这种以我思为基本原则的主观意识哲学,认为它仅仅是一种主观的外部反思,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黑格尔对主观意识哲学的批判,是在近代哲学建制原则上的改弦更张。

黑格尔对主观意识哲学的批判,是在澄清思维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黑格尔认为,主观意识哲学并不能够获得现实性的真理,而思想的根本问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和解问题,而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并陷入困境。如此一来,对思想客观性的证明,就成为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毋庸置疑,在黑格尔之后,现代哲学也打着消除近代哲学主体性的旗帜,试图通过主体间性来弥补、缝合以至于解决主体性彰显的主客二分的困境。但深入看来,现代哲学不仅未能真正解决主体性的困境,反而由于在建构主体间性的基础上的晦暗不明,导致了在最好的情况下依然还在诉说着黑格尔的话语,在最坏的情况下退回到了笛卡尔那里。就像海德格尔所指出的,主体性哲学按存在者的基本存在建构来解释存在者,其结果导致在基本的开端处没有规定清楚的正是这个思执的存在方式,说得更准确些,就是我在的存在的意义。

1内在性之为主体间性的秘密

为了解决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困境,现代哲学把主体间性作为克服近代哲学主体性困境的主要途径,试图以主体主体模式代替主体客体模式,切实履行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联,完成近代哲学所要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看似容易,实则需要从主体间性的基本原则出发,方可实现。无论是以胡塞尔为代表创立的现象学主体间性理论,还是以海德格尔为代表创立的存在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甚至是哈贝马斯建构起来的交往行为理论,他们都明确地揭示出近代哲学主客体模式的困境,即这个自主的、封闭的主体怎样能够贯穿到客体当中去?

如此一来,如何理解现代哲学试图超越近代哲学主客体模式,代之以主体主体模式来弥补、缝合主客体的缺陷就成为必要。我们列举两位现代重要的思想家进行说明。首先,胡塞尔使用移情作用来建构主体间性,这里的移情作用的基础来自于笛卡尔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我思。因为,在胡塞尔那里,这种从自己走向他人的途径,在先验的意识上表现为类比的统觉,也即在意识中使他人成为我,从而使我成为与他人共在的,以至于把他人理解为和我一样的生命有机体。进一步而言,在主体间性的建构上,胡塞尔把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两者看作为互为前提、相互依赖。对此,胡塞尔指出,在这种共同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与其他人的生活中,因此,一般来说,世界不仅是为个别化了的人而存在,而且是为人类共同体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只是通过将直接与知觉有关的东西共同体化而存在。所以,胡塞尔把主体间性牢牢地夯实在生活世界当中,从而确立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是生活在他周围的人的地平线中,他与周围的人可能时而发生现实的关联,时而发生潜在的关联,如同周围的人也能在现实的和潜在的共同生活中与其他人发生关联一样。于是,一种基于先验的意识(直觉)的主体间性理论被构建出来。

其次,海德格尔一反胡塞尔通过纯粹直觉建立主体间性的路向,把此在作为确立主体间性的基础,建立起一种生存论路向上的主体间性理论。在海德格尔那里,主体与主体的联系与共同存在,首先并不是以意识本身为前提,恰恰相反,而是以此在的存在状态,在世界之中为基础而形成。海德格尔指出,只因为此在如其所在地就在世界之中,所以它才能接受对世界的关系。因此,这另一种存在者之所以能够同此在聚会,只因为它能够在一个世界之内从它本身方面显现出来。如此看来,海德格尔不再从人的意识出发寻求主体间得以形成的基础,而是把此在的在世界之中作为主体与主体之间联系的中介,形成了以此在为基本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理论。而这种主体间性理论,它说明海德格尔要从更为源始的根基处揭示主体间关系得以形成的原则,即此在的在世。可以看出,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哲学,致力于建立一种主体间性理论,缝合近代主客体二分所带来的主体性困境。他们或者把人的先验直觉作为建立主体间性理论的原则,要么把人这个此在作为基本的建构基础,试图建立主体与主体共同活动的有效平台,从而达到人的真理性存在,消除近代哲学主体性的困境。但是,现代哲学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呢?断然不是。因为,按照黑格尔的意见,对于一个哲学体系加以真正的推翻,即在于揭示出这体系的原则所包含的矛盾。显然,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哲学未能揭示出近代哲学的原则及其矛盾,当然也就未能超出近代哲学的解释框架,仅以各种新的形式重复着旧有的东西,其好的一面为破除主客体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而其坏的一面却倒退到了近代哲学的建制原则之中。

严格来讲,主体间性得以成立并被合理诉说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对主体性进行一番剖析,把主体之为主体性形成的原则揭示出来,并把它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值得指出的是,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主的现代哲学虽说在这一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但其主体间性的存在论基础依然晦暗不明。也就是说,他们未能就近代哲学体系的原则所包含的矛盾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予以最为彻底的瓦解,相反,就其他们依然遵循着思维的独立性而言,他们无不落入到近代哲学原则的范围之内。就像这种倒退必然要发生一样,它现在被黑格尔揭示为,即思维、独立的思维,最内在的东西,最纯粹的内在顶峰,就是现在自觉地提出的这种内在性。这在黑格尔看来,近代哲学最为根本的原则在于内在性。内在性昭示着思维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它从自身出发把自己设定为与对象不同的东西,并与之对立,其结果导致凡是应当被认为确实可靠的东西,一定要通过思维去证实。如此一来,内在性之作为主体的主体性基础,也就昭然若揭,或者说,主体之为主体性的存在论基础在于思维的独立性,也即是思维的实体性。

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哲学,是否已经超出了黑格尔所指出的这个近代哲学的原则了呢?是否已经建立起了一种超越主体性的真正的主体间性理论了呢?在这个问题上,伽达默尔指出,在胡塞尔那里,你们和我们,这两者本身都是多个的我,怎么能由一个超验自我构成?而对于海德格尔而言,他的思想中所发生的与传统的决裂恰恰代表着一种传统的无与伦比的复兴。这里传统的复兴,被伽达默尔描述为一种真正历史的自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末世学的自我意识。所以,在伽达默尔看来,胡塞尔没有,甚至海德格尔也没有完全从近代哲学的原则中超拔出来,亦没有解决近代哲学的主体性窘境,其建立起来的主体间性理论依然在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框架之内,只是做了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修修补补的工作而已,稍加点缀罢了。

2感性活动作为主体间性的基础

现代哲学试图以主体间性克服主体性的困境,但由于其存在论基础仍然局限在近代哲学的基本建制原则,即内在性当中,结果是这种克服收效甚微。因为,无论是胡塞尔的先验论现象学路向,还是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路向,两者都在克服近代哲学原则的矛盾上,陷入到近代哲学的框架内,使得他们建立起来的主体间性理论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很显然,主体间性是以主体主体的模式超越主体客体的模式,从主体间性建构出一种人与人交往的理论。但值得指出,虽然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给哲学研究方式和方法上带来了更新,给予主体在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上更多的效力,但由于现代哲学在建构主体间性的存在论上倒退到了近代哲学的原则中,仍然沿用着纯粹的思维为出发点,致使这种主体间性理论仍然重复着近代哲学的话语传统,即20世纪试图进行的对主体概念的批判不正是重复德国唯心主义所获得的成就吗?

就像黑格尔所言,试图瓦解一种哲学体系,就必须揭示其哲学体系原则的矛盾,并超越它一样,从这方面来讲,黑格尔的意图正在于指出从哲学存在论基础上开始,追问其哲学体系形成的源始根基。可以说,在这方面只有马克思才具有实质性的进展,而这种进展说明,只有马克思才揭明主体间性的存在论基础,即人的对象性活动,或感性活动。可以认为,主体间性之为主体性的延伸,它指代的是主体与主体的交互作用,也可称为交往,而交往本身就是在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原则的基础上所建立主体间性的最为主要的形式。因为,一方面,如果要问及主体间性得以成立的前提,这个前提在马克思那里是这样表述的: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因为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对人来说直接是人的感性,直接是另一个对他来说感性地存在着的人;因为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过别人,才对他本身来说是人的感性。毋庸置疑,马克思的感性揭示的是人与人关系成立的基础,因为人的感性只有通过别人,亦即通过把别人也作为感性的存在,才能够使自己成为感性的存在。进一步而言,感性之为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必然是以人的对象性的活动,也即感性的活动为其依托,并贯穿始终。所以,马克思看到,唯一能够使得主体间性确立的原则就是人的对象性活动,而对象性活动恰恰是瓦解主体性的武器,它预示着整个近代哲学所由建立的主体性原则的瓦解。对此,马克思指出,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的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创造对象或设定对象,只是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为,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可以看出,人与对象的关系的实质就是人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产生的对象性关系,这个对象不仅设定自己为对象性的产物,而且也设定着产生它的人,或者说,正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确证着他自己与对象的本质联系。

另一方面,在马克思看来,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关于自己和关于人们的各种关系的观念和思想,人们关于自身的意识,关于一般人们的意识,关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个社会的意识。在这里,马克思认为这种关于关系的观念和思想,是以整个社会的意识为基础所形成,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建立起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意识。但这种关系意识,又是以人的感性意识为基本条件产生,它是感性意识在社会中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说,感性意识不是抽象的感性意识,而是人的感性意识,这种感性意识深刻地表现为人的社会历史,表现为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所以,马克思把感性意识置放在了人的社会当中,置放在了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形成的历史当中,当然也就预示着整个近代哲学的建制原则坍塌,其准确表述为:感性的,即意味着向外的、在外的、不是仅仅在自身之中的。如果说在感性活动前提中同样承诺了意识的存在的话,那么,正因为这个活动是感性的,所以这活动就不是意识因其内在性而生的自发性,相反,这活动所包含的意识,那是活动者对于自身之面对于不同他的他物这一点的意识。

因此,在秉承意识内在性的近代哲学那里,当然也包括现代哲学,就像主体之为主体性的存在论基础的晦暗一样,主体间性的形成基础也是他们理解不了的。至此,我们能够认识到,对象性活动作为人与人关系最为根本的基础被揭示了出来,这种揭示它使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再倒退到近代哲学的范围之内,不再像近代哲学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那样仅仅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主体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对象性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感性意识,它使得关于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的观念、思维深深地扎根在人的现实感性活动当中,瓦解了近代哲学的原则即意识内在性,当然也就从根本上超越了现代哲学建构主体间性的那种抽象空洞的理论。所以,在马克思那里,主体间性本质上是由人的现实的对象性活动引起的主体与主体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随即成为社会历史的,而且一并被感性意识反映出来,进而被道说。

3道说主体间性的方向

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过渡,从理论层面来讲,它是要批判近代哲学主客两分的困境,也就是超越以笛卡尔我思所建构起来的主体性哲学,因为这种哲学把主体封闭在自我之内,形诸为个人至上的主观主义;而从现实层面来讲,这种过渡揭示出主体在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仅仅把对象看做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也就是说,主体客体的模式高扬了主体性精神,而忽略甚至是主宰着它的对象,以至于作为主体的人无限膨胀自己的能力,包括科学精神、占有精神等等,而忽视了客观对象对其存在的反作用。就像胡塞尔所言,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唯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唯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唯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人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而海德格尔也不断地追问,我们沉思现代科学的本质,旨在从中认识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何种关于存在者的观点和何种关于真理的概念为科学成为研究奠定了基础呢?很显然,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看来,现代人的生存意义的消失,其缘由都是以主体性形而上学不假思索地抬高人的主体性造成的。

以马克思之见,在我们试图使用主体性对现实世界进行解释时,追问主体性的来历是澄清一切问题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马克思从未脱离现实世界来进行思考,而是在现实世界当中使主体之为主体性,同样使主体间之为主体间性获得自律。马克思认为,在使主体真正成为现实的主体上,我们首先需要确定的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个有生命的个人,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这就是说,人这个主体性的存在物,他一方面需要对象作为自己的欲望而存在,需要他的对象作为他存在的条件,作为他自身本质力量,抑或主体性力量的体现;另一方面,人这个存在物作为自然的、感性的和对象性的存在物,他又是一种受动的存在物,他需要在这种受动、受限制的过程中确认到自己的存在。这即是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这表明,主体之为主体性的根源不是自我意识,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只有在这种能动与受动的双向运动中,主体的主体性才能够被揭示出来,进而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也才能够被深刻把握。

可以看出,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的规定,恰恰是以感性的受动性和活动的能动性的矛盾统一为理路而建构出来,这一建构无非要说明此人与彼人之间的互为制约、互为作用。因此,主体间性本质上是以领会主体之为主体性的进路而得到深切地表达,或者说,主体间之为主体间性本质上是以主体之为主体性为前提,而对这个前提的理解,关键在于马克思指出的要把对对象、现实、感性的理解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即不是倒退到近代哲学的原则当中去理解,亦即倒退到以意识内在性为基础的主体性哲学那里去理解,它说明,在人与对象、人与现实、人与人的关系上,时刻把这些关系作为人的感性活动以及由此生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理解。这种理解,以及由这种理解所开启的建构主体间性的方向,显现出马克思从来不会脱离现实,或者说,不是脱离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来解释人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交往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能力来加以规定,避免了将交往看成纯思的逻辑本性所规定的思辨唯心主义本体论。

值得指出,马克思为了强调主体间性以感性活动为基础,他特别地把人的语言作为阐释主体间性的依据。质言之,语言之为主体间性的表达,无非表明主体间性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体现,就在于它是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语言在这里,无非表现的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如此一来,主体间性也就被明确地把握为以语言为纽带的现实的交往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所形成的语言,就很容易地被理解为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这里,马克思让我们注意的是,语言其实就是由人的感性活动交往是它的根本表现形式为基础形成的感性世界,它是这个感性世界的表达,亦即这个感性世界本身。在这个意义上,伽达默尔的见解是中肯的。由于形而上学把事物的真实存在理解为直接被思想所接受的本质,存在经验的语言性质就被隐蔽了。他还指出,凡在有人说语言的地方,语言都有它们的现实,或者说,凡在人们能够互相理解的地方,都有语言的现实。伽达默尔对语言的现实是人们理解的基础的这种态度,在马克思那里深刻地表达为人的现实的生活过程,即以感性活动为基础所形成的感性世界,与此同时,作为这个感性世界的语言也一并被揭示了出来。

总之,马克思以对象性活动(感性活动)为主体间性的存在论基础,把建构主体间性的地基深深地扎根在感性世界当中,进而从对语言的剖析上开启了道说主体间性的方向。这个方向表明,对主体间性及其生成机制的理解与深化,必须扎根在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当中,并从现实生活过程中展开探讨人与人的交往及其本质,这也就为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主体间性夯实了基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探析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幸福是什么?怎样看待幸福?如何实现幸福,是人类一直以来思考和追求的问题。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劳动学说作为依据形成了马克思幸福观。本文阐明了什么是马克思幸福观,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以及进一步......
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的分析探讨
发布时间:2014-01-09
1、首页2、科学的思想方法3、人与社会的关系 广大朋友们,关于“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的分析探讨”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马克......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视阈中的新自由主义
发布时间:2017-04-18
摘 要:“空间”是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和人类历史的重要理论维度,资本主义在世界市场体系的扩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者持续关注的焦点。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是不断借助全球化进行地理扩张、空间重组的过程,是维系自身对全......
浅析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学际遇”及其发展趋向
发布时间:2023-05-23
一、课题史回顾及研究现状的价值评述 上世纪末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潮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界形成的强大冲击不亚于一场强烈的文化大地震,霎时间,后现代哲学似乎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思考问题的公共平台,大有从非主......
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
发布时间:2015-12-04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固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实质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只.........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18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思想内涵1.人类应善待自然在人类尚未出现前,自然就已存在,相对于人类来说,有着先在性及客观性,人类是自然发展的重要产物,永远不会也无法脱离自然。人类自身就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是在当下所处环境及其该环境共同发展起来的,人类作为自然性、形体性、感性、目标性的存在物,与动植物相同,都是被动的、受牵制的存在物[1]。因此,不管是从人类起源上看还是从其发展历程上看,都属于自然界中的产.........
浅析马克思主义权威观及其对依法治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1-30
一、权威的二重属性: 政治权威与社会权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在《论权威》中说,不论在哪一种场合,都要碰到一个显而易见的权威。事实正是如此,当人类社会开始出现但还没有建立国家之时,因社会权力的存在而产生的社会权威已经......
解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脉络
发布时间:2023-03-12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世界历史变迁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和发展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之后的第二国际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原始扩张的时候,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突出、斗争激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和阶级斗争的分析与这种背景正相契合,因此得到广泛传播。但由于西方国家深远的自由民主传统,民主制度成为革命方式中受到广泛支持的一种。因而,第二国际时期的理论基本上是围绕如何.........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3-02-24
摘要:作为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哲学,从历时性看,对现实公共生活的批判和理想社会形态的指认,贯穿于马克思的思想逻辑,符合马克思理论的本真精神。从共时性看,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可分为三个层面――个体与社会的公共性、超越国家界限的公共性、人与自然的公共性。其中,个体与社会的公共性构成了公共性的存在论前提;超越国家界限的公共性表明了“彻底的解放”的公共性旨归,包含国家之间的公共性和个体与类的公共性;人与自然的.........
马克思自由观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在马克思的诸多经典文献中,尽管没有关于生态伦理的直接表述,但是在自由观思想中却体现了一系列生态伦理意蕴。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终身奋斗的伟大事业和不朽的追求。马克思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但......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思考
发布时间:2022-08-23
" [论文摘要]首先,本文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这一主题从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三个层面进行了具体的解析;其次.认为从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三个层面的有机联系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进行整体把握非常重要;最......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3-05-21
摘要: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出发,揭示出人的本质是类存在物。主张消灭分工,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并提出超越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社会理想,把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以及实现“人类解放”作为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关......
关于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争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2-09-22
如果将徐崇温发表于1978年以关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流派和观点综述一文,看作中国学术界评述和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端,那么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己经整整走过了36年的历程,这其中的甘苦与悲喜只有那些把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融......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内在逻辑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28
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为中国的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在革命的道路上硕果累累。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只有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取舍才能有效利......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7-26
【摘 要】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有生机的力量群体。面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青年的作用显得尤为地重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长期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科学技术观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2-12-3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科学技术本身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论述,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科学技术的论点值得重视。对于科学技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其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向度”析论
发布时间:2022-10-22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应是一个自我设限的封闭体系,而应是一个与世界文明保持密切互动的开放过程。确立“世界向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中国和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吸纳人类......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5-09-09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至今,已发展了近90多年了,但我国对其认识是比较晚的。在中国传播的这30年,我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基本否定到基本肯定再到承认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形态这三个阶段。对于西方马克思主......
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念
发布时间:2022-10-24
摘 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早起源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西欧国家。在它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衍生出许多分支,如对存在主义的研究的分支、对实证主义研究的分支、对市场经济的研究分支等。1970年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新的......
网络空间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讨论
发布时间:2023-05-24
网络对于人的意义具有二重性。对人类的生产活动而言,网络具有十分积极、重要的意义,给人类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对人的本质实现而言,网络则是不会直接生产产品的使人异化的机器。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异化劳动奴役了人,限制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而扭曲了人的本质,阻碍了人的发展。因此,如何走出人的异化便等同于如何才能将人的类本质回归人自身。对网络的认识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其.........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07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其发展历程具体可以分为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人与自然定位的反思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新时期研究思考马克思主义生......
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现实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4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深刻揭示了文化的起源、文化的本质、文化的特征和文化的类型,并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构建了新型的文化理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多维度的,应该从文化......
论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2-02
[摘 要]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望;领会马克思公平观的理论内涵、方法论特点,把握其精髓,分析我国几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传承与丰富,总结经验,对我国现阶段实现社会公平具有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方法的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3-03-17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完整而严谨的科学思想体系,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从整体性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克服传统三分法的弊端,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整体性研究的强烈召唤。(一)克服传统三分法历史局限的客观要求众所周知,传统三分法习.........
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30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要求我国的社会管理体系也必须同步更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模式探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i近年来,大学生(包括部队院校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厌学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理论教学模式陈旧,使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什么用”、“对谁有用”等问题上产生了程度不同的模糊认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接受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要:20世纪国际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占据了重要地位,其理论在各个国家文论中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以其自身的魅力对我国文论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产生了重要作用。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才真正系统地......
马克思哲学是在何种存在论基础上来谈论主体概念
发布时间:2023-07-23
摘要:近年来,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马克思哲学是在一种存在论的基础之上来谈论主体概念的,与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概念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但马克思具体是在何种存在论的基础之上来谈论主体概念的讨论还较少,通过分析马克......
刘少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自觉性
发布时间:2023-04-28
【摘 要】 刘少奇著作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蕴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自觉性思想,主要包括共产党员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共产党员自觉加强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修养是内在动力;共产党员自觉为党和人......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分析及现实考察
发布时间:2015-09-10
【摘要】通过对网络传媒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进行现实考察发现,网络传媒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传播的重要媒介以及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同时,媒介化也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面对复杂多变的网......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6-16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既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又同样属于当代,具有当代价值。以实践为基础,各国领导人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与变化了的的实际相结合,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被......
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3-1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容丰富并具有鲜明的特点,分析并熟知它的内容和特点有利于用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所具有的价值是不可小觑的,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体系建设初探
发布时间:2022-09-07
一 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经提出过三个世界的理论,他把客观的物质世界称作世界一,把人类的思维、心理等称作世界二,把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称作世界三,波普尔高扬了世界三的价值和独立性,并认为世界三如同世界......
论马克思最初探索人类自由道路的两个立足点
发布时间:2023-04-23
[摘 要]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和《莱茵报》这一时期,是马克思觉悟自己思想中的唯心主义杂质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端点。无论如何,我们都会从中深受启发,我们从马克思科学自由观的最初......
试析道德自由及其对大学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道德自由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人类的道德尊严所在,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道德自由包含意志自由、道德自由境界和道德自由权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前提、结果意义和实现三个维度对道德自由进行了描述。道德自由具有......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性批判思维
发布时间:2022-12-21
【摘 要】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所体现的批判思维是全面性的,不是片面的,它既是对观念领域的批判,又是对现实领域的批判;既有道德的批判,又有......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04-23
一、李大钊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条件 (一)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序幕,也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从列强入侵起,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但无论是农民......
真理的主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功能
发布时间:2023-05-15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检验实践的重要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任何真理一样具有主体性。真理是指经过实践检验了的、主体的认识成果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科学理论。真理的主体性是指真理被一定的实践主体所发现、创建、检验并实现其实践功能的特性。从真理的主体性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功能,有利于增强人们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赢得共识、凝聚力量。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政治任务。列宁作为俄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推者,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前提是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量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08
[摘要]“主义真”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等院校的重要表现,它对于大学生共产主义思想的树立和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形成有着突出的引导作用。同时,“品德正”和“方法对”,对于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
[马克思恩格斯] 人·存在·价值
发布时间:2023-03-20
[马克思恩格斯] 人·存在·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 人·存在·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 人·存在·价值 提 要:本文认为从根本上说,人的存在是一种“需要一创造性”的存在。这种特性使人的存在又成为一种价值存在。人类存在......
浅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
发布时间:2023-04-26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研究西方社会及其现实问题,其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应用和社会伦理思想。科学地分析其伦理思想的内涵与特点,不仅能够极大地拓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空间,而且对于我们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
浅谈佩弗对马克思自由观的重构
发布时间:2023-03-27
马克思理论的一个重大使命是批判资本主义并证明社会主义全面优越于任何形式的资本主义。马克思对这种社会主义作了经济的和历史的合法性证明。但是,如果这种社会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它还应该在道德上得到应有的辩护。马克思是否进行过这......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角度看“本体论”
发布时间:2023-02-11
多年以来,我国有许多学者在争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不是本体论、是怎样的本体论。本文试图结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参照和对比之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本文认为,在既往的争论中,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其实是对本体论是什么这......
对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12-01
" 论文摘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是当前理论教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必须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必须使教育的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必须使教育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必须使教育的系统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茶马古道的探究: 基于地方性的民间视角
发布时间:2023-07-24
此前笔者曾讨论茶马古道的含义与茶马古道这个概念的学术意义,以《茶马古道的指称与意义》为题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当时因为要满足报纸的篇幅和体例要求,不能展开论说,今以原稿为基础,改写成此文。一、茶马古道的性质《史记西南夷列传》在概述了从川西到滇黔一带的民族分布之后,转入叙述当地的历史与现实: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在20世纪的多向展开
发布时间:2023-06-17
【 内容 提要】马克思主义 艺术 生产论是接受美学重要 理论 来源之一,接受美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借鉴与转换;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在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那里得到了深入 研究 和大力弘扬,西方马克思......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7-21
一、何为自由与必然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追求自由的动机如影随形从未间断,可以说自由是人生命存在的一种本能追求,人追求自由的过程也就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自由,从字面意思来作理解指的是没有任何的束缚与限制,如其所是的一种......
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7-07-24
马克思群众观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认识马克思的群众观需要从辨证的唯物史观与历史的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从这两个角度可以知道,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方面。在生产力发展中人民群众具有主导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活动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马克思的群众观为社会历史的发展的提供了理论支撑。鉴于此,本文将对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主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3
摘要:马克思中国化的主体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深入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领袖群体、党的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三大主体入手,探讨三大主体在马克思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和......
探究马克思主义中的系统思想
发布时间:2023-02-16
当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以系统性思维和眼光去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早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系统知识、系统思想的逐渐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就继承和吸收了前人的系统思想,使得以整体眼光和联系观念为特征的系统观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虽然没有独立形态的关于系统思想的专门著作.........
“实践转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
发布时间:2023-03-11
摘要:政治的正义性决定了法和国家的合法性。西方古典政治正义观是形而上的以“君主”为视角的抽象正义观,追求臣民服从国家制度、实现君主统治的目标。近代启蒙思想家基于理性主义的原则,以抽象的人和抽象人性为视角,借助设想的自......
新自由主义学说及其政策在转型国家的失败
发布时间:2023-06-20
" ——以俄罗斯转型前10 年的结果为例 近年来,对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社会转型的失败,国际学术界认为已经是一个事实,是实证性的记录(empirical record)。其转型经历表明,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的转型政策,......
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以偏概全倾向
发布时间:2023-02-16
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以偏概全倾向 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以偏概全倾向 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以偏概全倾向 精品 源自中考试题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偏概全/完整性 【 正 文】 自党的十一届三......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特色、途径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批判和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形成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和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
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丰富发展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4-11
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丰富发展及其当代价值 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丰富发展及其当代价值 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丰富发展及其当代价值 精品源自化学科 论文关键词:列宁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丰富和发展 当代价......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
发布时间:2022-08-26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 近几年来,随着政治哲学的复兴,国内西方政治哲学研究者热烈地讨论着政治哲学的基本范式,而马克思主义哲......
浅析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发布时间:2023-06-22
【摘 要】近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在社会范围内持续发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传播形成了很大挑战。深入剖析这股思潮,对于普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思......
浅析由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发布时间:2023-04-06
【摘 要】异化理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整个哲学史上具有着显著的地位。在异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者,还是以费尔巴哈、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者,都对异化问题给出了自己的阐述。在批判的继承了......
多元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文化多元化是当今世界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特点之一,在此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市场功利文化的负面效应以及西方国家依托强势话语霸权宣传“西方民主”,都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冲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
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哲学变革
发布时间:2015-10-29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是我党处理人民群众的关系时的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自由的存在与感恩──马克思人观与基督宗教人观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7-26
" 题要: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1)引言;2)从必然到自由的翱翔;3)存在的感恩;4)救赎与自我解放;5)马克思人观与基督宗教精神之姻亲──解放神学;6)结语。论文基于马克思历史人观与基督宗教感恩人观之间内在的亲和力对其进行比......
探究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发布时间:2023-02-20
分工理论不仅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他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路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而决定这一发展规律的动力来自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马克思通过研究分工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站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科学地解释了历史发展之谜,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分工与生产.........
解读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考察路径及其价值意蕴
发布时间:2023-07-24
马克思思格斯所认为的世界历史主要有两重意蕴,一是指人类总体的发展历史,是从其具体的客观的历史事件中探究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问题,找寻其必然,并遵循必然以实现人之自由。二是指十八世纪以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使世界市场在全......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立统一
发布时间:2023-02-06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致力于建立一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经济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很有可能。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社......
浅析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7-17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也是最重要的流派之一。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产生于20 世纪后半叶西方的生态主义运动绿色运动的大背景中,其主旨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观点或方法对当今西方资本主义......
马克思捍卫新闻出版自由
发布时间:2022-10-12
文革时毛泽东号召通读马列六本书。改革中邓小平提出“老祖宗不能丢”――他说的“老祖宗”,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去读马恩原著了。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第一版......
简析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四个向度”
发布时间:2023-02-01
" [论文摘要]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复杂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低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的边缘化、国......
关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讨
发布时间:2023-01-05
" 论文摘要:针对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三侧重、三疏忽”的问题,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教学内容、方法和命题考核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试析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施途径
发布时间:2023-05-21
" [论文摘要]主体间性教育的提出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阐述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主体间性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以期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试析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指导意义
发布时间:2016-04-27
广大朋友们,关于“试析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指导意义”是由查字典范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其内容涵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论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而言,需要学习和摸索以及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方法性。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以下的6个二级学科,都是很有必要的。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探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教学方式 考核方式 论文摘要:结合新课程方案的特点,指出今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有效利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的基础上,积极采取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多......
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的中国特性
发布时间:2016-07-0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和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很大联系的,当时的中国处于衰落的时期,并且西方列强纷纷的侵略中国,中国的一批仁人志士都想寻求救国的出路,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马......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1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运用其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所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在写作《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神圣家庭》、《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的世界历史观念,并在Ig-4J......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14-01-27
作为个性化理论的马克思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区别于旧唯物主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足,对人类思......
论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哲学变革
发布时间:2023-03-23
摘 要 马克思的群众观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也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的群众观是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观点的体现,群众观确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马克思的群众观的形成也是马......
西方现代性背景下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比较
发布时间:2023-02-26
提要:20世纪30-40年代,世界现代性遭遇全面危机,以毛泽东、卢卡奇、马尔库塞为代表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解救现代性危机同时发出以主体性文化复兴为核心理论的呐喊。本文通过比较三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这一时期的文化观,分析......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02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探析”,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作为个性化理论的马克思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明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发布时间:2018-08-23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与我国当前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学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是形势所需,尤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依然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长期呈现一副枯燥、乏味的面貌,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深刻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创新教学模式,是当前马.........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中国城镇化反思
发布时间:2023-01-24
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术界发生空间研究转向以来,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已经经历了理论开拓、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城市社会来临的背景下,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具有了新的理论意义。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
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19
[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不管是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上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新媒体还会给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应该积极分析新媒体对教学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影响;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支撑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形成.........
人在历史中的主体作用:对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3-04-06
摘要:本文对中国和西方传统历史分期方法中的“人”进行了整理,指出其无法代表现实而全面的人类群体,无法真实地体现人的一般本质,在研究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方面存在缺失。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来......
马克思受到的“素质教育”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2-12-04
马克思受到的“素质教育”及其启示 一、父母的鞭策、“尊重与支持”、鼓励、引导、期待,对马克思的身体素质、交友选择、恋爱、道德素质进行引导1.1836年11月9日,马克思的父亲给他的信中说:“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你在学习上不要过......
马克思视域下的社会空间概念初探
发布时间:2023-03-27
【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提出关于“社会空间”的严格概念,但其历史唯物主义中确实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空间思想,深刻启发了20世纪以后的社会空间研究。在马恩视域下,文章认为,“社会空间”的本质意蕴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是物......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之维
发布时间:2022-11-17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观点很多,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研究仍旧......
简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2-10-24
"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本文侧重探讨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主观和客观的挑战以及从教育者的角度提出了若干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向度的基本原则
发布时间:2023-01-2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向度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向度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向度的基本原则 摘 要:从文化的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能成为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
发布时间:2023-05-15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十九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主体概念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4-20
摘要:主体概念在西方哲学中有着漫长的历史,其真正确立是在近代西方哲学之中。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面简称《手稿》)中所提出的主体概念不是对近代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概念的延续,而是与其有着本质区别。 关键词: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