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谈生态哲学视阈中的中国茶道精神

试谈生态哲学视阈中的中国茶道精神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7-06-12 10:51:38
试谈生态哲学视阈中的中国茶道精神
时间:2017-06-12 10:51:38     小编:

茶文化在中国博大精深, 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所在。学界对中国茶道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所涉及的问题有中国茶道的类型,中国茶道与审美,中国茶道与养生,中国茶道与儒释道的关系,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比较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在学界已探讨的比较成熟。然而,笔者以为,还有相关问题值得学界深入研究,例如,究竟什么是茶道? 茶道是可定义的吗? 茶道就仅仅只是人类品茗之中的自我陶醉吗? 中国茶道究竟有无体现出某种应然性的全体大用之精神气质? 本文抛砖引玉,主要立足人-自然的宇宙二重必然性关系视界,从生态哲学的进路探讨中国茶道。

1道、中国茶道与生态哲学

中国茶道绝不是简单的茶艺术, 而是蕴含于中国古代先人思想中的形而上学哲学本体、精神智慧、仁德关照以及全体大用。 对于中国茶道,我们首先得追问,何谓道? 事实上这无法进行科学、完美和恒常的界定,道的形而上学特质决定了道的言说不定。一般而言,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开启了道之哲学解说的先在性逻辑进路。老子论道为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玄妙玄通,深不可识(《老子》),庄子论道为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易传》述道为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不可为典要。 换言之,道无形无状,亦无标准,为形而上之道。 郭象认为道乃自然玄冥之道,即道只有在玄照中才能至于玄冥之境(《庄子齐物论》注);成玄英将道解释为虚通妙理,他说,道者,虚通之妙理(《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卷四)。 虚通之道即指道不局限于一切具体名物概念,同时又能贯通一切而无障碍;妙理之道即指道乃虚极之理,这个理无法具体确证,它玄之又玄,无形无像,化育万物。 程朱学派将道界定为理,程颢说,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河南程氏遗书》卷一);朱熹则以体用、本末的哲学范式来阐释道,朱熹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文公集》卷五八),即道为本体,器为末用。 陆王学派将道界定为心,道在心中,心即道。 例如,陆九渊说,道未有外乎其心者。 自可欲之善至于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神,皆吾心也(《陆九渊集》卷二十一)。 张王学派则主张气即道,张载认为道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 他说,阴阳合一存乎道(《正蒙诚明篇》)。 有气化,有道之名(《正蒙太和篇》)。 王廷相则明确提出元气就是道的观点,他从道气不能分离的角度阐释道,如元气即道体,有虚即有气,有气即有道气即道, 道即气, 不得以离合论者(《雅述》上篇)。 可见,道论虽表述各异,但均为形而上之表达,其涵义抽象而深刻,它是万物的主宰,化生万物,它虚空微妙,充塞于万物之间,它恍恍惚惚,混混沌沌,难以用任何语言来描述,它只能由人们用心体悟。

既然道是形而上学的抽象表达或者变量符号,那么,对于茶道或者中国茶道来说,要对其进行界定也并非易事,其实也无必要,我们以心体悟即可。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 然而,当前学术界对中国茶道的界定却众说纷纭。 例如,陆一飞将中华茶道界定为:正、清、和、雅。 陈静将茶道分为四个层面,认为中国的茶道有庶民茶道,敬-爱;僧侣茶道,清-净;文人茶道,和-雅以及贵族茶道,富-贵。 李萍认为:中国茶道的具体内容可以表达为如下三个方面,即闲、隐、乐。陈香白认为:中国茶道就是引导自己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就是人道。 曾庆均认为: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思想精神的一种独特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中国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粹。 从以上看来,中国茶道有着正、清、和、雅、敬、爱、净、富、贵、闲、隐、乐、礼、美等特质。 然而问题是,对于某个概念的界定却是既有内涵又有外延的,内涵反映茶道的内在属性,外延反映茶道的外在范围。 从上所列的几大中国茶道特质来看,我们不否认其界定的理据性,可是如果单单就这几大方面来审视中国茶道的整体精神些许有些不足。一是道本身的形而上特性使得中国茶道是什么的问题难以确切界说;二是茶道的内涵必然是指向循于万物之道的本质,不论从种茶、采茶、制茶、泡茶还是品茶等环节来看;三是茶道的外延又绝非仅限于某种可数性标签,而是道显万物的。 因此,对于中国茶道而言,我们只能深深地去体悟,体悟其中的道理、情操和精神。 正如尹邦志先生所言: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和魅力, 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 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所产生的玄妙感觉。 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 其实,从中国茶道的历史变迁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所谓的茶道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循道品性和修德精神。一般认为,茶道一词最早起源于唐代诗僧皎然的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表达出了作者涤昏寐、清我神、便得道的品茶三重感受,并最后使其悟出了茶道,即曰: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 应当说,这里的茶道显然是一种出自内心的神奇精神意境, 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体验和享受。 中唐时期陆羽《茶经》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茶道的正式形成, 他倡导茶品和人品的内在统一是茶道精神的核心所在。 晚唐刘贞亮以 以茶行礼、以茶雅志以及以茶行道等表达出中国的茶道的基本精神。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提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的中国茶道精神。 清代杜浚在《茶喜》一诗中作序曰:夫予论茶有四妙:曰湛、曰幽、曰灵、曰远。 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慧,改吾闻见,导吾杳冥,表达出了意境深刻、无与伦比的茶道之妙。 总的来说,中国茶道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其核心是以茶循道,立人悟道,它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维方式或仁德情怀, 它寓于人与大自然之中。

作为一种没有 定在 的哲学思维方式或仁德情怀,那么,中国茶道何以在人-自然的哲学范式中体现出某种全体大用的精神气质呢?首先,我们先看看什么是全体大用。 在朱熹哲学思想体系中,全体大用一般指明德,指心具众理而应万事。 朱子曰:人之明德,全体大用,无时不发见于日用之间,人惟不察乎此,是以汩于人欲而不知所以自明(《答李孝述继善问目》)。 而何谓明德,朱子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 而虚灵不昧, 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 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大学章句》)。 可见,全体大用就是明明德,明曾经被世俗所遮蔽的固有之德,要让自我回归到人本之光明之德。当然,这种回归不是原点的回归,而是原点的推及,是要明明德以企及万物, 朱熹曰:故圣人举此心之全体大用以告之。 以己之欲立者立人,以己之欲达者达人,以己及物,无些私意(《朱子语类》卷十八)。 所以,全体大用是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流露,明明德以使心-理为一,内-外合道,以达应万事万物的大道境界。 其次,生态哲学的对象性所指究竟具有何种内涵?生态哲学不等于生态学,更不是环境资源学,生态哲学体现的是人与自然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反思,它是一种应然性的生态精神或生态智慧。 在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理论视域中,《系辞下传》 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说明八卦是通过仰观俯察、远取近取天地人诸物而形成的,凸显出了天-地-人的有机统一性, 蕴含着生态哲学的本体论意义。 再如,《易传》所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展现了一切生命体的生生之境,并凸显了天下苍生生的目的与使命,而朱熹曾经所言元、亨、利、贞与春、夏、秋、冬的融通则体现了生生之意的统一道理,并凸显了万物一体之仁的生生之德,这就赋予了天地万物于道德意义。应当说,这是生态哲学的价值论意涵。当然,生态哲学也蕴含着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认识论路径,主张民胞物与。从生态哲学的中国传统语境中,我们不难发现,全体大用的精神气质是何以体现出来的,实际上,它很明显地蕴含于人与自然中并经人之内心发散于万事万物之道理中。最后,对于中国茶道而言, 它与生态哲学的对象性内涵指向究竟存在何种关联呢?简单来说,一则中国茶道是以茶论道,它投射出了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论说范式。二则中国茶道以道为本,道为何物,藏于万物,宇宙中任何质体都秉受着道的制约。 以茶道窥万物之道乃一以贯之之道,这说明道是普遍存在的,它包含着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具有普适价值的意义,这正如孔子以忠恕之道而所言: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三则中国茶道以和为贵,不论礼还是仁抑或敬,事实上都是和之用,和润万物,使人与自然呈现和谐完美的大道流行,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朱子曰: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中庸章句集注》。 而陈香白先生则以茶道言说: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意味着宇宙万事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 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后的和谐之美。 应当说,这几点构成了中国茶道生态哲学进路解读的基座, 并从中可以更加有利地反映出中国茶道全体大用之精神气质。

2中国茶道关乎自然,走向荒野哲学

关于荒野,一般来说,指的是荆棘丛生,荒凉贫瘠之地,是人们作为否性定性评价的事实存在,它没有价值,人类应该远离它。 正如美国生态哲学家戴斯贾丁斯所言:就像荒野的字面意思一样,荒野常指荒凉的或未驯化的地区。 在这样的理解下,荒野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是残酷的、粗暴的、危险的。 然而,随着 20 世纪 60-70 年代全球生态危机的凸显,作为大自然的荒野开始引起广泛关注,荒野的价值有无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作为保护自然生态的单向度理由, 而应该成为人们审视大自然的哲学思维方式。 对此, 美国另一著名生态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以《哲学走向荒野》一书重新揭示了荒野的内在特质,并赋予了人们理解荒野自然观的新视野。第一,荒野是最原始的自然,它孕育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有机体,它提供了各种生命物种繁衍生息和变迁进化的肥沃土壤。罗尔斯顿说:当更高级的生命形式进化出来时,较低级的生命形式并非就不存在了。 很多低等生物留下来了,而且是生态网中很基本的成员。没有我们人类的文化,它们仍能运行;但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生存, 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赖以为生的生物共同体的金字塔。在荒野中,人们能学会珍视整体生命系统中的多种生命形式。 第二,荒野有其丰富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不为人类所创造,而为人类所感受和体验,它表征了人类认识自我与认识大自然双关统一的价值符号系统,作为产生生命的源, 荒野本身就有其内在的价值我们的欣赏活动所捕捉到并表达出来的价值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在荒野中流动了, 我们现在只是继承了这种价值。 而这种价值包含着荒野的经济价值、科学价值、消遣价值、文化价值、生命价值、宗教价值等 14 种价值,这为人类认识荒野提供了价值论基础, 建构了一种情感意义上的认识荒野和体验荒野的重要性。 第三,荒野有其野性,否则就难以称其为荒野。 所谓野性就是荒野有着能够按照自我规律运行的自由能力,而不受外界所干涉,这是荒野的本真。罗尔斯顿将荒野的野性与自由结合起来理解,认为二者有着某种契合性, 他说:野性虽说是在人类关心范围之外的一种活动, 但它代表的并非一种无价值的事物,而是代表一种与我们相异的自由,代表着一种天然的自主性与自然维持的能力。 荒野的自由式野性,一方面表明荒野的每一个点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荒野的自由就是生命的差异性彰显; 另一方面揭示人类应该尊重荒野,让荒野保持自由状态,这样人与荒野才能达到自由的完美平衡, 罗尔斯顿说:那些只知争取自由却从不把自由给予他人(它物)的人,不可能理解自由;事实上,这些人自己甚至也没有获得完整意义上的自由。 因此,对于荒野,它不是简单的蛮夷之地,也不是绝对的一无是处,而是有着其内在生命意蕴、价值特性和生生规律的自然之境。 对于荒野,因而我们也就应该从这个逻辑内涵上去审视, 只有这样才能使荒野成为一种哲学思考领地, 人类才能被赋予合理性批判和建构的力量,从而形成一种由人及物、由物及物, 由内至外看待自然万物和建构大道秩序的生态哲学精神或生态理性反思。

中国茶道应该走向荒野哲学。 这个应然性命题蕴含两层意思, 一是中国茶道的传统视野存有着荒野哲学的基因, 二是中国茶道的现代视野被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所笼罩甚至解构, 使得荒野哲学的基因不断匮乏甚至遭遇破坏。 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具体是什么,没有定在性答案,它就是一种以茶循道,立人悟道的形而上哲学思维方式或仁德情怀,它寓于人与大自然之中,它表达的就是对茶及其相关环节的反思,这种反思是立足于人的德性和情怀, 从而关乎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和有序生长。因此,对于中国茶道应该走向荒野哲学, 其中一层意思已经流露出了中国茶道的本有生态哲学基因,也即对茶(树)的道理之循与生命关怀。 例如,对于种茶而言,古人就非常注重茶本身的自然特性。古人认为移植的茶一般生长的不好,而主张直播,因为直播更加符合茶的生长规律和自然本性。 例如, 古有文献记载曰:百凡卉木移根种,独有种茶宜种子。 茁芽安土不耐迁,天生胶固性如此(《种茶子歌》),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七修汇豪》),考本,茶不移本,植必子生(《茶疏》)。 当然,古文献也有茶移植的记载,但是其所谓的移植也是应遵循一定的自然条件的, 例如有记载认为在时间上应以春分前后移植最佳。但总的来说,直播是更加符合中国茶道之理的。 此外,对于茶(子)的采收而言,也是要符合茶道之理的。 一般来说,采茶子要在秋季,皎然作诗曰:我有云泉邻清山,山中茶事颇相关。 匙鹤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顾诸行寄裴方舟》)。表明秋季芳草枯死即是采茶时机。明代罗察的《茶解》载曰:秋社后,摘茶子水浮,取沉者,略晒去湿润,沙拌,藏竹篓中。 当然,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对于茶的管理也是非常讲究的,文献载曰:草(茶)根土实,草木杂生则不茂。春时效草,夏秋间锄掘三四遍,则次年抽茶更盛。茶地觉力薄,当培以焦土练茶根旁掘一小坑,培以升许,须记方所,以便次年培壑。晴画锄过,可用米泔浇之(《茶解》)。 可见,古代主要以除去杂草、施肥灌水、增施熏土以及浇米泔等方式来护理茶树的, 而这便是与大自然吻合的原生态茶道之理的体现。 就以上看来,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是简单地再现古人是如何种茶、采茶和理茶的,而是要揭示茶民对茶呵护的理由, 这种理由又不是简单地生活常识的惯性表达,而是深层次地对茶的生存与生长的哲学感悟,对茶的道理之循及其生命关怀,而这其实就是中国茶道走向荒野哲学的本有意蕴。

然而,从另外一层意思看,伴随着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资本逻辑在某种意义上占据着主导意义,茶叶的种植和生产被资本所裹挟着, 以往原生态的道理之循及生命关怀烙上了一片片瑕疵,这使得中国茶道走向荒野哲学遭遇了严重破坏。 什么是资本逻辑?有学者指出:通过生产资料来支配人的劳动,从而不断把客观世界资本化,成为它实现价值增值(即市场权力的放大)的工具,由此形成了巨大的客观物质力量及其遵循的矛盾发展规律。这是物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这种物质力量及其遵循的规律强制性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我们称其为资本逻辑。 应当说,这一界定比较合理地概括了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 一方面表明了资本逻辑产生于物化劳动的生产关系中,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资本逻辑追求剩余价值的核心意义。我们应该承认, 资本逻辑的物质化力量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扩大社会再生产等等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背后的消极作用,那就是过度的追求资本积累,必然使人们基于成本收益模式的考量而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选择,也即尽可能花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交换价值。于是,道德理性的丧失在人类社会存有可能,甚至也已经发生。 在当代社会,被资本所裹挟的中国茶,在某些情况下已经凸显了偏离中国茶道的痕迹, 人们为了追逐茶利润,不顾茶本身的自然生长条件,更不顾人类的生命安全而作出了非道理之循和忽生命关怀的自私之为,扭曲了中国茶道走向荒野哲学的核心精神命脉。例如,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 4 月 11 日在其官网发布《2012 茶叶农药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 经对北京、成都、海口等地的茶叶产品抽查检验发现,多个知名品牌产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灭多威、硫丹及氰戊菊酯、多菌灵、苯菌灵、腈菌唑、氟硅唑等农药残留,而这些农药对于危及人类健康是毋庸置疑的。这些农药之所以存在,其实就是某些茶民为了追求高额卖价,在种植、储存或供应茶的过程中不当地进行药物添加以维持短暂的质态和味感,而这却是对茶本身的自然属性、对人与自然和谐、对自然万物之内在规律的违背。这种违背使得中国茶道变味,但同时也明确了,中国茶道应该走向荒野哲学,因为只有立足荒野世界,将中国茶投入到荒野的哲学思考领地,人们才能真正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体悟中国茶道万物之理的生命关怀及其重要意义。

3从荒野哲学复归中国茶道的精神生态

什么是精神生态? 精神生态是生态哲学的高级形态, 它是立足于荒野世界对人的精神问题的应然性表达。 生态哲学不仅仅关乎自然,最终也复归人的精神。如果说自然生态表达的仅仅只是荒野世界中的某一类种群的生命样态问题, 那么精神生态则是对整个荒野有机体创生性、生存性、发展性以及目的性等等的全体渗透和建构。精神是存在的,精神生态是人所应该具有的生态哲学智慧。英国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认为:宇宙中存在着精神, 精神是一种抽象的、 整体的组织模式,甚至可以离体而存在。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指出:在自然的分层秩序中, 个人的精神包含在更大的社会和生态系统的精神之中, 它们又和地球的精神系统盖娅的精神融为一体,而它又反过来又必须参与某些宇宙精神。 这说明精神存在于天-地-人的整个宇宙世界中,精神隶属于整个荒野世界, 作为人的主体以其精神力量参与了整个荒野世界的生态秩序建构, 它揭示了人何以才能在天宇大地中更加理性地生存, 这种智慧生成便是精神生态的逻辑意涵。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本体论出发,天人合一可以对此作比较好的诠释。 张载最早提出天人合一问题,他建立了气一元论的本体论哲学,形成了天人一气说,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即气。 张载认为,当气凝聚起来时就形成了有形有状的具体事物,反之则回归太虚,还原为气,所以气是至实和至虚的统一,这就从气的质料意义上明确了天-人一体的形而上学精神事实。 然而,在实然意义上却有着二分之言,或者说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有学者指出:天人本来一性、一气、一理、一体、一本、一心,但现实的天人则是对立、二分的。 儒家天人二分论所要说明的也就是这种实然意义的天人关系。 换言之,天-人本为一,可是由于现实中人的私心私欲和私利私益遮蔽了自我的本性,所以呈现出某些不尽天道人意的精神吊诡。正是如此,古代知识分子侧重于从德性层面去消解天人关系的紧张、 消解整个世界的矛盾,从而实现整个宇宙万物的和而有序,这构成了天人合一意义上精神生态的应然诉求。例如,孔子言为仁由己-克己复礼、孟子言存心-养性-事天、《中庸》言尽人-物之性而与天地参、董子言承天意而成民性-天人相与、张载言因诚致明-得天而未始遗人、程颐言识仁而识得此理-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朱熹言居敬穷理-与万物为一、陆九渊言切己自反发明本心-尽我之心便与天同、阳明言居敬存养而致良知-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等等都从功夫论的应然视角阐明了如何扫除实然层面的 有我之私 和 物欲之蔽,从而复归本然意义的天人合一之精神事实。 成中英先生曾经说:天为整体,人为部分,天中有人,人中也有天,人的作为是要彰显整体的天,而不是要驭使天为一己之私的满足,也就是:人所作所行要处处考虑自己所属的整体,而不可任性任意为所欲为人要掌握此一原理,就要修持自我,认识自我的本性,同时也是使自我更具有认知和掌握原理的能力。 应当说, 这种诠释路径较好地表达出了精神生态的核心内涵及其价值诉求, 同时对于揭示中国茶道的精神生态具有重要启示。

中国茶道具有深层次的精神生态意蕴, 我们应该从荒野哲学复归中国茶道的精神生态。 复归的过程不是对荒野的抛弃和脱离,而是返回荒野中人最本真的价值观世界去塑造自我,建构某种精神生态,以便能够更好地融入荒野,遵循万物之道,体悟万物之理,彰显全体大用。从中国茶道的深层思想体系中,我们可以领悟出诸多精神生态, 这也是我们所应该坚守和内化的。 在此,我们以中国茶道内修静,外显俭的精神生态为例加以说明。第一,中国茶道内修静的精神生态表明,在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中,人们应该以致虚之功夫达明静之心态。 苏轼品茶作诗: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汲江煎茶》)。 这首词尽管没有出现静字,但是却以平静的江面、飕飕的松风、微妙的更声,将临江品茶的静意反衬出来了。 唐代灵一和尚品茶作诗:野泉烟火白云间, 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五代贯休和尚品茶作诗:闲担茶器缘青障,静纳禅袍坐绿岩(《山居诗》)。 均流露出了中国茶道内修静的精神生态。 之所以说这是一种精神生态,是因为静能够自我净化,成己成物。 老子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牝常以静胜牡(《道德经》)。 表达的就是静能抑制躁动、静能培育谦卑。 庄子则以虚而待物来阐明心灵之静能够排除杂念,达成天道,其曰:叁日而后能天下。七日而后能万物,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庄子大宗师》)。 这种静意反映出了庄子无物、无我,游心于物之初的天道境界。第二,中国茶道外显俭的精神生态表明,一方面人不仅要有俭德,另一方面社会也应该要尽可能破除一些繁文缛节, 以简约形式自然而然地凸显万物之理。唐代陆羽曾经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经》)。 很明显,陆羽将俭德作为人饮茶的独特品质来看待, 茶的内在功用或优良品质与茶人的人品是勾连在一起的,茶品反映人品,所以陆羽推崇以俭修德,以德品茶。此外,在古人看来,品茶并不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 它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生理或文化需要而已, 没必要以赋予某些繁文缛节的程序或装饰。 例如,明代废黜唐代盛有九难之说的饼茶,而以撮泡之茶代之并一直盛行至今。再如,生活在我国西双版纳一带的苦聪人就推崇原始啜茶法, 即把茶叶直接放入口中咀嚼,并随口喝上几口清泉徐徐咽下。这种简约的品茶形式表明了中国茶道的特有的自然之美,体现了取乎自然与顺乎自然的精神生态意蕴。总的来看,对于中国茶道来说,不论是内修静还是外显俭的精神生态, 实际上阐释的不单单是一种实然性的现象问题,而更应该是一种应然的道德品性和循道之理。然而,现实视野中,却存在着不少影响甚至玷污中国茶道精神生态的现象, 且不说其他精神生态受到何等程度的影响或玷污,就以俭来说,其精神生态已经逐渐脆弱或变味。市场包装艳丽的各种茶产品,打上了不同的价位,迎合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有些高价茶甚至也成为了官场不当交易的惯用性物化标志。 一些茶馆或商家时不时推出的华而不实的茶俗礼仪, 媚俗低级的茶艺表演吸引着人们现场感受, 虽说是一种茶道的精神体验, 可背后却隐藏着双重的资本逻辑和消费逻辑,破坏了中国茶道应有的俭之精神生态。茶本属大众,茶道本寓万物,可是一旦被现实炒作,中国茶及其茶道就成为了某种资本逻辑和消费逻辑所主宰的世俗标签。这种生活方式一旦被固化,中国茶道也变成了沉寂而僵死的范型。 鲍德里亚说:一切都由这一逻辑决定着,这不仅在于一切功能、一切需求都被具体化、被操纵为利益的话语,而且在于一个更为深刻的方面,即一切都被戏剧化了,也就是说,被展现、挑动、被编排为形象、符号和可消费的范型。 这种范型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的不公与价值观的异化, 过去大家都能品得起或消费得起的茶,一旦符号化、形象化,就成为了某些特权阶级独享奢饰品, 而一般民众基于惯用性的思维方式或处世认知, 则也在不断追求其中的符号意义,似乎每个人都打上了现代社会的麻醉剂,冲动和幻想直接融入了整个精神世界, 中国茶道的精神生态受之影响并趋于淡化。因此,中国茶道应该从荒野哲学复归精神生态以获得自我拯救。 荒野给人们提供的只是哲学思考的对象或领地,荒野的野性尽管说是包含人在内的万事万物之独特个性和自然之理,但是我们如何反思和正确发挥其野性则是一个精神生态的问题。这蕴含两层意思,一是我们无法脱离荒野世界来理解中国茶及其大道的流行发用, 因为整个宇宙是一体之形而又生生不息的, 对于荒野世界的关怀其实就是对中国茶道取之自然而又合乎自然的生命价值认同。 二是我们应该在荒野哲学的思考领地复归到人类的精神哲学系统塑造自我,以使人与自然所蕴含的精神实体、所建构的宇宙秩序得以完美。 做到这样,便是中国茶道全体大用的体现。 如果不考虑这种复归路径, 那么中国茶道很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以资本逻辑和消费逻辑的双重力量给予破坏直至变得庸俗畸形。明代朱权曰: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练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茶谱序》)。 这在一定意义上概括出了中国茶道融青天、清泉、活火、身体、修为、心志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生态哲学内涵,体现出了从融入荒野到复归德性修为的中国茶道精神生态路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生态学视阈下的中国新人口问题及人口生产
发布时间:2023-01-19
摘 要:人口增长是工业文明的伟大成就。“人口爆炸”不是真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力量的重要表现。但是,几十年后中国不再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新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的结果。“4-2-1”家庭,这......
经济哲学视阈下生态危机发生机制的“欲望”根源
发布时间:2023-04-11
[摘要]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导源于近代以来人性当中追求财富“欲望”的激活、充盈和非理性冲动。从经济哲学的视角来看,人类追求财富的欲望理应作为生态危机产生的逻辑预设,因而在以追求财富欲望为基础的批判反思坐标系中,“经济理性”、“科技理性”和“消费暴力”构成了三个不同的批判向度。自然变为“他者”,生态“被宰制”直至引发难以拯救的灾难性恶果,必然关涉到人类追求财富欲望的这三个向度。[关键.........
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7-02
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而一个民族必然要有追求智慧的品格,但由于每一个民族精神特质的差别,因而就决定了我们追求智慧的内容、取向、方式的不同。中华民族的精神对我们对智慧的追求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不仅引导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哲......
布洛赫希望哲学视阈下的“中国梦”解读
发布时间:2022-07-30
摘要:当前“中国梦”作为一个热门话题被大家广泛讨论,回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梦”与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布洛赫希望哲学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梦”同样也是。本文通过从具体乌托邦、尚未存在和人是希望的存在三个方面阐释了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内涵,之后从希望哲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梦”的提出、发展以及结果等三方面进行了解读,从而使人们能够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奋斗。关键词:布.........
茶道之哲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7
"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 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 “三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
生态学视阈中的李传锋动物小说探勘
发布时间:2023-07-15
【摘 要】 笔者认为李传锋的动物小说充满了对大自然原始状态的讴歌及对动物野性美的赞美,并体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批判。李传锋通过对动物小说的描写向人们发出预警信号,呼唤大众生态意识的觉醒,在探索中寻求人与自然、人与......
生态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征象
发布时间:2023-03-29
[摘 要]当代生态文学已经成为一种自主性、社会参与性、地方性及对文化根脉的挖掘性非常强的文学活动状态。精神生态是自然生态的延伸或派生论域,由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再到精神生态的演化呈现出人的生命有机化过程。生态文学与精神生态......
谈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精神
发布时间:2022-11-04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长期以来深受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影响,表现的是人对富有哲理的智慧和境界的追求。儒家重心性问题的仁学兼伦理学解;道家重心性问题的自然哲学解。儒道家入世与出世的“虚实结合”;殊途同归的“天人合一”,......
浅谈毛泽东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精神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6
当代中国精神的构建,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更要重视它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联系。由此,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之先例、提升和拓展中国人理论视野和精神风貌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构建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无疑成为我们必须珍惜的宝贵财富和不能忘却的初心记忆。一、人民立场:一种新型的价值信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
中国哲学论文:浅析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
发布时间:2023-03-14
【摘要】以下由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了中国哲学论文:浅析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欢迎阅读!! 一、儒家思想的实质 儒家思想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方面: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节、和、勇、让等。本文主要从仁、礼、和......
世纪之交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生态问题
发布时间:2023-02-27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具有精神生态上的多重性,就个体而言,确实有其决裂与选择的双重痛苦,而这种根本性痛苦正是产生真正思想的土壤。在全球化和后殖民时代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既不可能完全回到过去单一的大锅饭中,也不可能完全蹈空而跳入商......
精神生态学视角下的医院植物选择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22
摘 要:从精神生态学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基于精神生态学视角下医院植物选择的原因及方法,探讨了医院植物选择的重要性。 关键词:精神生态学;医院;植物选择 1 精神生态学概述 鲁枢元先生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
数学题中的人道精神(摘抄)
发布时间:2013-12-18
毕业论文 朋友的孩子就读小学5年级,这是个人人称羡的贵族学校。但是最近为了协助孩子处理1道数学题,他气愤地跑去学校和老师理论。题目的大意是:发生山难,登山者A君获救,碰到B君和C君。B拿出4条面包,C拿出5条,肚子饿了,3个......
中国哲学视角下的当今道德现状
发布时间:2017-03-07
中国是号称五千年的礼仪之邦,但是,今天也没能逃脱赤裸裸被谈论的命运。在今天这个转型时期的国度,人们会因为传媒刻意、过激的报道而察觉道德沦丧,又会因为感动中国、某少年独自撑起一个家,这样的催泪故事而安慰道德依旧。我们迫不......
试论学生管理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发布时间:2016-04-07
摘要: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提升人的社会认知、文化认知和群体认知,所以,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广泛地引入人文精神的内容,希望有效地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使学生能够实现综合发展。但是直接在教育过程中展开,反而......
哲学视阈下的绿色之维
发布时间:2013-12-17
" ——试从哲学层面思考郭因先生绿色美学思想 [摘 要] 郭因先生的绿色美学思想,内容涉及哲学领域的传统的“主客对立”、当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生态美学的实践性和跨学科关涉性等诸多问题。因而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就呈现出一种既......
现代医学职业精神视阈下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回归
发布时间:2023-04-23
【摘 要】本人从医学生职业指导的背景出发,阐述了医学生职业精神的价值内涵和开展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回归,探索提出新的医疗环境下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回归指向,分析了新时期开展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主要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
茶宠之传统文化所体现的“道家”精神
发布时间:2023-01-13
茶宠之传统文化所体现的“道家”精神 一、何为茶宠 “茶宠”就是人们早期所谓的“茶虫”,属于茶器中的一种,是人们品茶时放在茶盘上的小摆件,顾名思义就是茶水滋养的小宠物,大多是用紫砂或澄泥烧制的陶质工艺品,喝茶时用茶汤涂抹......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
发布时间:2023-03-09
“中国”是指因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推动而发端于19世纪末,又因为“五四新文学革命”而正式诞生于20世纪初,以白话文为主导,以现代人本观念为价值坐标,并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中居于文坛正宗的文学形态。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核......
中国生态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2-08-17
摘 要:中国的生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学研究开始,从自然辩证法中发展出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进入伦理学研究领域,生态哲学就从环境伦理学发展起来。在思考自然界的价值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问题时,引发了环境伦理中“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批评视阈下的《李尔王》
发布时间:2023-06-16
摘 要:被誉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流传至今受到诸多热爱文学艺术、戏剧的人们所追捧,《李尔王》源自于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的内涵较为复杂,将历史文化变迁的过程穿插其中,却也带有不可穷尽性的意味。从生态批评的......
试论学科视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1
" 论文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基于学科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该特剐强调增强学科意识。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3-01-27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多方面强调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明确地凸显学科的人文功能,并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一定的人文精神等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
从生态批评的视阈解读《后天》
发布时间:2022-12-08
从生态批评的视阈解读《后天》 从生态批评的视阈解读《后天》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 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从生态批评的视阈解读《后天》 生态批评是以保护生态为中心来研究文学与......
历史与哲学视野中的政府生态价值探究
发布时间:2023-07-26
简单地说,本体即指世界的本原,本体论问题亦是哲学史上历久弥新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哲学本体论具有三种基本内涵,即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反思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体认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在人与自然的历史关系中......
中国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23-01-15
本书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品格、得失与论争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最通俗又极专业的讲述,并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它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精神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
对“抗战精神”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3-05-26
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最辉煌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战胜一个法西斯强国的战争。 ......
“力”:中国合唱的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23-02-13
摘要:始于20世纪初的中国合唱,借鉴了西方合唱的多声建构技术,表现了类似于西方合唱 “力”的审美形态。这种审美形态是表现中国社会现实、承载大时代里群体性情感的多声部人声形式,与被“儒释道”思想浸润的中华文化遇合,因而“力......
浅谈高校教育中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
发布时间:2023-07-13
"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 儒学人文精神 化育之道 论文摘 要: 儒家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代表,以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丰富高校人文教育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仁、义、礼、智、信”是人内在超越的根本......
试论《周易》与中国哲学的联系和其人生哲学
发布时间:2023-02-22
《周易》是我国5000年来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积淀下来的代表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历经千年时间考验而流传下来的真正完全属于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精髓的代表,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古人用《周易》预测未......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侠义精神”
发布时间:2023-07-08
关键词:古典舞 侠义精神 中国传统 人文精神 论文摘要:中国古典舞对包括“侠义精神”在内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及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也是中国古典舞成长之根基,尤其在中国古典舞的剧目创作上,我们更要......
浅谈德国哲学家与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2022-09-25
中国现代哲学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对现代中国哲学影响最大者当数德国哲学。可以说,德国哲学构成了现代中国思想理论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德哲学的交流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早在德国哲学影响中国哲学之前,中国哲学就对德国哲学家......
有关中职哲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几点反思
发布时间:2022-12-04
摘要:哲学人文精神教育在中职人才培养中具有教化功能,是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依托,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人生命和生存的意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
发布时间:2023-01-02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 提要:基督教冲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分别以上帝或道为哲学的最高原则。 上帝和道都是最高的存在、......
自然的联兆,生命的诗意:浅谈生态视阈下的《海浪》
发布时间:2023-07-10
生态批评(Eco criticism)是滥觞于 20 世纪 70年代初美国的新批评浪潮,它兼有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性质,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特征。它的实质是用生态哲学整体、联系的观点,把人与自然结合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将文化与自然联系在......
生态文明视阈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中国实践
发布时间:2023-05-16
【摘 要】 生态文明视阈下中国政府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中国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主......
传统中国法道德人文精神的表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05
说道三纲五常,很多人大都知道,它是传统思想对人的约束,但是研究哲学的范畴,三纲五常还是传统中国法的纲要和精神所系。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传统中国特有的宗法伦理。它讲究的是忠和孝,表现在上下、贵贱、尊......
简论生态文化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3-04-20
" [论文摘要]生态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必然引发学校文化的重构。在生态文化的影响下,学校文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文化、科学课程与环境教育互动共生的课程文化、低碳节能和崇尚自然的行为文化等。学校生态文化建设要......
试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提到关系学科教学质量的高度认识。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坚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搞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
传统道教生态哲学思想与当代生态养生旅游
发布时间:2023-03-02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生态哲学思想是当代生态养生旅游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道教中“天人合一”、“天父地母”、“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和“人为万物之灵”等思想蕴含了当代生态伦理学中生态整体思想、尊重和感恩生态环境思想、万......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布时间:2013-12-19
" 一、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
无中生有的老子文化园挺符合道家精神
发布时间:2013-12-13
深圳梧桐山拟建老子文化园,恼了网民,鸣鼓而攻之。理由之一,那梧桐山跟老子八竿子打不着,建老子文化园缺少文化依据,纯属生拉硬扯。理由之二,那梧桐山的生态还算完好,号称深圳市的“市肺”,现在建一人造景观,会把好好的自然景观破......
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
发布时间:2022-10-25
记不清是哪位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我总觉得,这是一句十分精辟的话,只有深得中国文化的三昧的人才说得出来。 据我的体会,这里所以称中国文化为“艺术的文化”,绝不仅仅是指我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的那些丰富多采的......
新世纪文学的精神生态与审美诉求
发布时间:2022-10-30
一、社会转型中的文学精神危机相比1980和1990年代的社会结构,新世纪的社会转型无疑更加复杂,复杂之处在于市场化已经比较成熟,大众文化有足够的实力与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分庭抗礼,当代中国文化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知识分子身份的变异和分化导致精神衰退,无力对复杂的现实发言,而是被各种新的文化势力收编、改造。文学精神的缺席让“伪文学精神”大行其道,严重损害了文学的根基。“伪文学精神”是打着文学精神的旗号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梦”精神源泉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中国高校的发展走过速度与质量是惊人的速度在高速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优秀建设者,我国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的历史时期高......
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发布时间:2023-04-29
" 《易传》是由十篇不同文字组成的解《易》的著作系统,包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究天人之际”,并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思路。应当说,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天人关系......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2015-09-14
【摘 要】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注社会人生;促进人文精神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根据学习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的教育......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6-03-31
【摘要】作为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英语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然而,反观现实的英语教学,教师创新意识的缺乏,教学模式的陈旧以及评价手段的单一桎梏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唤醒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
天人合一与中国美学精神
发布时间:2023-02-21
摘要:中国美学从传统文化精神角度来看,是儒道互补的,其在当代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从中西文化精神合流上分析,它可以概括为康德的纯粹美与依存美的统一;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考察,其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强调主体的对象化......
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人生态度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3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每个人、每个民族的人生会怎样,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去追求什么,期待什么,不取决于我们的肉体生命,而是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文化传统,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在某种意......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呼啸山庄》
发布时间:2022-11-06
[摘要]《呼啸山庄》是19世纪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之作。作品中蕴藏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是超时代的。作家在小说中探讨了女性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及白人与有色人种的关系,表达了艾米莉的美好愿望: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男女......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精神文化
发布时间:2023-06-22
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很多精神文化(简称新时期文化),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还有很多红色标语、红色歌......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布时间:2022-11-18
" 由于现代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多样化的特点。建立了以"学"为主,重视学生学习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使到我们教师在思想上、教学上转变以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手段,接受新技术新观念,形成共学......
论教育生态视阈下的西方文化选修课教学
发布时间:2022-10-20
论教育生态视阈下的西方文化选修课教学 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选修课的开设和完善一直备受讨论。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早就明确提出: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该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有机结合,以保证培养......
生态社会主义视阈下探析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
发布时间:2022-08-30
【摘 要】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和日本先后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墨西哥湾油泄漏事故和福岛核泄漏事故。在生态社会主义视阈下,这两次事故所演变的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本性所导致,是资本主义的宿命......
浅谈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方法论检视
发布时间:2023-03-26
中国哲学现代转型与哲学方法论关系密切。哲学转型需要哲学方法论的支持,而哲学方法论的定位又需要反思哲学转型所蕴含的哲学观的基本问题。这正如成中英所言,中国哲学现代转型需要将对哲学的批判与自哲学的批判,相结合。目前,中国哲......
论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要]具备团队精神是中职学生适应社会工作与生活的根本需要,文章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培养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团队精神;中职学生 1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团......
试论生态语言学视野中的汉语新词汇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生态语言学 新词汇 环境自然选择 协同进化 恒定性 论文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生态语言学。学者们认为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语言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浅谈优化中职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2023-03-09
" 论文关键词:文学教学 人文精神 论文内容摘要: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语文课的文学教学应该体现人文思想,揭示文学即人学这一本质。借助文学教学的情感洗涤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借助文学教学的美育功能实现对学生的人......
浅谈中国哲学的发端
发布时间:2022-08-30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学子贤哲,创造出一系列五彩缤纷的理论学说,这些理论学说对我国社会政治思想、科技成就乃至文化传统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文章集中于其思想理论核心内容分析了造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原因,从而浅......
试论高校中延安精神的传承
发布时间:2022-11-24
" 论文摘要: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争取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 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5-09-15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新大纲、新教材,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教案,按照中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浓厚......
试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散落
发布时间:2022-12-13
" 论文摘要:科学主义思潮、功利主义的驱动和大学教育使命的畸变导致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和遮蔽已是众所周知。重塑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重塑大学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确立大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重视教育对大......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布时间:2017-02-08
数学教学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中相对容易、相对轻松地领悟事物中所包含的深刻的知识内涵,同时也易于造成学生主动探索的局面,使学生获得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营造氛围、开展......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22-12-07
两个老先生和两个禅师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 研究 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有意味的 问题 。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长江、黄河,黄山、长城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
发布时间:2022-12-21
【摘 要】语文学科的性质在语文学界存在着很多的阐释,比如“工具论”“、工具载体论”等,这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一种全面的认识的表现。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陶冶和培育。作为母语的语文不仅是民族文化的......
浅谈如何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布时间:2013-12-17
在中,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来,笔者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除了按照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之外,还做了大量的探索,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学中的目标。通过创设民主环境,运用绘画、舞蹈、诗词等多种形......
试论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
发布时间:2022-09-14
对于中国哲学的特点或特质,学界已有太多的论说,比如,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中的第一章、金岳霖先生的《中国哲学》、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的特质》、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中的绪论、劳思光先生的《论中国哲学之方法......
中国当代舞的精神风貌
发布时间:2023-03-25
【摘 要】当代舞是原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一系列舞蹈创造作品。当代舞所表现的新旧事物全部来源于中国最本土的人情世故,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文化气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语汇这方面来看,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等舞种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布时间:2013-12-18
毕业论文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韦泰福 摘 要:笔者任初中化学教师多年,本文就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了探讨。 关键词:化学教学 观察力 创新 精神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
浅谈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探析
发布时间:2022-11-08
" 论文摘要: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面对大量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其中,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缺位以及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是大学......
“意识形态经济化”视阈下的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要:意识形态经济化是运用人民大众先进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动功能实现经济优化发展的最佳目标。当前我国意识形态与生态经济呈现协调互动的发展关系。应在保障国家安全、注重生态经济发展、大力弘扬中国特色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促进......
在作文教学中张扬学生创新精神
发布时间:2023-02-27
"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里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学生生活体验深、情感丰富、有话可说,就会觉得写作是一件乐事,就会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习作过程......
论《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3-28
【摘 要】蕾切尔卡逊是美国著名的生态文学家,她所著的《寂静的春天》被世界公认为环保运动的奠基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文章试图概括其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卡逊的生态哲学思想对后世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2022-10-12
" 论文摘要: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本质反映了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教育的价值诉求是“做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消解以功利化为目的的“做事”教育导向,牢牢把握真善美三个基本要素,并使之有机统一,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大学生成......
《论法的精神》中关于中国的形象
发布时间:2022-11-01
摘 要 本文旨在对孟德斯鸠在文中提到过的对于西方对中国的印象作出理解,并针对孟德斯鸠提出的“环境决定论”来理解当时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 《论法的精神》 中国形象 环境决定论 作者简介:胡蝶,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硕士研......
梅洛―庞蒂早期哲学与精神主义
发布时间:2023-07-26
摘要:梅洛-庞蒂是法国后期现代哲学的典型代表,无疑可以用精神主义来概括其基本的哲学倾向。精神主义有三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强调内省或内在体验的精神主义,与心灵主义难以区分;一种是把精神与纯粹思维相等同的精神主义,与理智主义或观念主义密切关联;一种是强调身心统一的精神主义,经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汇入到了现象学实存主义之中。梅洛-庞蒂在其早期著作中对精神主义有许多的分析和批判,这些分析和批判为理解其早期思想.........
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2-10-1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逐年提高,不仅仅要求人才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
重视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3-12-19
" 重视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的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它不仅仅是道德 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根据中西人文精神的......
尊重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布时间:2023-01-25
一、明晰尊重教育的含义 同学杨九俊说过这样一件事,他同江苏部分校长到加拿大考察,在一所小学听了一节数学课,教师在给学生讲“3+5=?”时,一个学生举手说“3+5=6”!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场面出现后,教师不仅没有责备这个孩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
发布时间:2023-07-16
思想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奥地利著名医生、心 理学 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虽然一生从未来过 中国 ,但是他的精神 分析 学说却于他的生前到达了中国,在身后仍然持续地 影响 着中国的学术和文学。考察弗洛伊德精神......
对伦理与道德的中国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3-07-25
对伦理与道德的中国哲学思考 对伦理与道德的中国哲学思考 对伦理与道德的中国哲学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人的宇宙观倾向于认为:不管祂属人还是属神,我们都应该以愉悦且欣赏的态度来对待我们不得不生存于其中的这个世......
人的哲学:海底捞的“人本”企业精神
发布时间:2023-07-21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游离在外在模式的竞争,而是开始转向企业精神、管理文化、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等内在方面的竞争。 【关键词】海底捞;人本精神;企业精神;管理 近年来,在......
试论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
发布时间:2015-12-04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儒家思想的仁礼和等概念梳理基础上,找到其和西方社会学概念共同体精神的共通之处,浅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论文关键.........
近现代西方哲学视域中道德观的多维透视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13
甘美人生:饮食里的中国哲学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道。卓立世界的饮食之道是中华文明注重实用理性、寓虚于实的一个典范表现,它将饮食之道与人生之道天下之道相互贯通互证,于精微处见持久的经验智慧。饮食虽然人皆不教而行,但饮食之道却是不知则不成,其精彩之处表现为知止、守和,以及以食物涵养身心。知止中国古人将满足生命的必需和维持身体的健康作为饮食之本,强调身心满足的协调,反对品味脱离身体实体欲求的舍本逐末式的心.........
论谢林哲学中的神秘主义
发布时间:2023-04-12
一定意义上讲,神秘主义是了解德国古典哲学精神实质的一把重要钥匙。这一方面出自历史的原因,即德国哲学本就具有深远的神秘主义传统,德国式的思辨理性或辩证理性与中世纪以来的德国神秘主义传统有着密切的思想渊源关系。另一方面则在......
浅析“精神生产”概念的三维审视
发布时间:2023-01-24
精神生产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一维。在马克思的论述中,精神生产受到物质生产的限制,并且受到一系列社会条件制约。但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精神生产的真正内涵及其定义,而只把它当作一个被批判的、......
浅谈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11-19
众所周知,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它从博大精深的宇宙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而使自身保持生命的活力。但是,哲学就其本质而言, 它是属于一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传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因此哲学问题总是浓缩着时代的问题。 那么什么......
试论嘉庚精神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02-03
" 论文摘要:陈嘉庚为祖国和人民的前途奋斗了一生,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历史阶段,集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文化教育诸方面之大成,形成了一系列的崇高精神和高贵品质,以切实而巨大的感召力教育了一代代莘莘学子, 这就是......
试论雷锋精神在大学学风教育中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 由于社会、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学风存在着许多问题。应进一步发挥雷锋精神在学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理论教育为先导,以德育为主体,以实践教育为途径,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和巩固。 【关键词】 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