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茶道之哲学阐释

茶道之哲学阐释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7 21:47:22
茶道之哲学阐释
时间:2013-12-17 21:47:22     小编:

"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 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 “三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 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晋·惠帝……>”(《茶经·七之事》),唐·白居易,陆羽,宋·徽宗,蔡襄,王安石,苏轼,清·康熙,乾隆等等俱为好茶之士,并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茶雅俗共赏,居于世界三大天然饮料之首。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 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欲把握茶道,首先必须对道──这一哲学范畴进行考古学的发掘。

一、“道”、“得道”与中国传统直觉体悟式思维

自老子将具体事物之道发展为哲学之道, 道便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统惯于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之始终,并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具体丰富,是各个时期哲学家们思考的中心。道本义为道路之道,引伸为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 一致。各家各派都按照各自的哲学观点去阐释道,赋予道范畴以本家本派的内涵。但是,老子所确立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原,是存在之根据──这一权力话语体系得到了各代各家各派的认同并践行。道这一范畴巳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

“道”实质上被建构为永恒的真、善、美。在认识论上,“道”是超越常规认识的目标;在价值观上,“道”是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在本体论和宇宙论上,“道”是万物的始基和宇宙演变的依据和整体。金岳霖《道论》曾经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目标。思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道是可以储存一切事物──生命和非生命的,神圣和非神圣,自我与非我的──既隐喻又实体性的神圣、神奇,神喻的子宫。“道”作为现象之本体、作为变化多端的世界之动力和不变的永恒者,被描述得具体、生动而玄妙,从而加强了“道”在世人面前的魅力和吸引力,使人对于得“道”这种理想的追求,或者说对于现实的超越要求更加强烈了。得道便是永恒,得道便是超越,得道便是生命常青。道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永恒的活力;而个体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只有求道修道而后得道,那么个体生命便会超出有限性而获得永生。当人经过修炼,主要是通过超越常规认识,而达到与“道”沟通甚至能与“道”一体化时,人就能在“得道”中达到永恒。如老子所言,“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十六章)。就是说,在人得“道”即“知常”以

后,纵然身亡,其精神也会与“道”一起常存,永垂不朽,即所谓”道乃久,没身不殆”也。同样,道也是孔子的理想。孔子认为,有一个比周礼更高的标准,那就是“道”,他一生的奋斗,就是要推行他的道。 孔子自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他认为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知道。行道,他一生以弘扬和推行道为己任:“朝闻道,夕死可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孔子认为鲁国作为周公之后,是奉行周礼的模范,但鲁国还需要变一下才能“至于道”。 后来 韩愈在《原道》中首先提出儒学之道的传授系统,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儒道两家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道的思想。儒家创始者孔子,罕言天道,注重人际关系,着重发展了人道方面。而道家创始者老子,鄙斥仁义,注重自然天道,着重发展了天道方面。

“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之难言,常令古今中外圣贤。学者浩叹不已。老子《道德经》洋洋五千言,但始终没有明确说过道到底是什么。他也反对对道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一旦对道作了明确的规定,道的本来面目就要被歪曲了。道生成万物,又作为大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在器中”,“道不离器”的命题指出,普遍性的“道”寓于一切特殊事物之中,世界上没有脱离具体事物的“虚悬孤致之道”。但道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不能靠感觉器官来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达,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他只是对道的各种表象,功能进行描绘, 对它作隐喻式的表述,同时又处处运用它来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他要求人们通过这些描绘、表述和运用,去体会和领悟道的真相。王阳明亦指出:“道不可言也,强为之言而益晦;道无可见也,妄为之见而益远。夫有而未尝有,是真有也;无而未尝无,是真无也;见而未尝见,是真见也。”求道不能单凭感官目睹,关键还是要用心去领会和体验。人可以通过直觉体悟来“知道”、“得道”、“体道

”,从而通达本质与真理之域。

中国传统的修炼方法强调在致虚守静、无思无虑的状态中,与天地之道相契合,通过直觉的方法获得对世界本质的体认。这一切,形成了重综合、重直觉的思维模式和致思途径,即用“致虚极,守静笃”和“清心寡欲”的一套神秘的、寻求顿悟的方法,去认识诸如“道”、“诚”一类难以用经验语言明确表述的范畴,认识心、性、人、天合一的哲理,体验用中而后执偏的中庸之道等等。

老子提出了“为道日损”的体道方法,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的体道方法。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四十八章》)只要保持心境原本的空明宁静状态,不因外物的诱惑而丧失心灵的宁静,这样就可以回归到它的本根,从而呈现出虚静的状态。为学的目的是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为道所得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为学所得的是知识的积累,是两回事。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的精神境界可能还是象小孩子一样天真烂漫。庄子亦提出具体的体道方法,其一为“心斋”。将心志凝聚为一,不用耳朵去听而用心灵去感应,不要用心灵去感应而要用气去感应。因此达到虚空的状态,就是“心斋”。其二为“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忘掉了肢体的存在,摈弃了才智思辩,好像身心都不存在了,进而与“大道”融为一体。

在此我们就可以发现中西形而上学形态的根本差异:西方传统哲学的最高目标在于设立一种纯粹的原理,它号称既是普遍的又是必然的,是在概念的逻辑推论中构造起来的。这就是西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最核心的内容,即本体论(Ontology)。中国传统哲学则有为学、为道的区分,把“道”当作是形而上学的最高目标,它不是在概念中被把握的东西,而是人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加以体验的东西。如果说,西方本体论哲学所追求的是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真理”,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在“道”这面旗帜下所追求的是“人生境界”。

同理,中国的“道”之建构,与基督教的上帝及其“天国”之建构相比,至少具有三个不同的特点。第一,虽然两" 者都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理想目标,但其内涵不一样。基督教的理想目标,是指人格化神即上帝为首的理想社会,也称“天国”。在这个“天国”里没有人世间的一切苦难和罪恶。而“道”作为理想目标,是指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和具有“回天”之力的功夫,人只要达到这种境界和具有这种功夫,作为统治者可以使全社会消除苦难和罪恶,作为个人则可以使自身免除苦难和罪恶,变成如庄子所说的“至人”、“真人”、“神人”或孔子的“圣贤”、“君子”。第二,虽然两者都要求超越现实世界,但对现实世界的性质及其与理想目标的关系所作的理解不同。在基督教看来,现实世界是一个苦海,充满罪恶。因为,作为现实世界主要成员的人,是带着“原罪”出生的。因而现实世界与“天国”不仅原则不同,而且有一条完全隔离的鸿沟。儒道佛也认为现实世界充满了苦难和罪恶,但这样的苦难和罪恶的发生,并非人生而有“原罪”所致,而是原本与“道”一体化的人,在“礼乐”文化带给人异化的情况下,使人脱离“道”,与“道”隔离所致。老子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即此之谓也。此外,老子不仅不承认人有

“原罪”,而且认为,未脱离“道”的人,也是“道”的整体之一端,如他所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第三,基督教把人的理想归宿,放在死后进“天国”;而儒道则把人的理想归宿,放在消除苦难和罪恶的现实世界,使人返朴归真,或进入大同世界。在老子、孔子的思想里,根本不存在人死后可以进入的彼岸世界。因此西方是重死和苦生, 相反,中国则是轻死(或重生)乐生。

由道出发, 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其思维方式是以直觉体悟式思维为特点,很少象西方哲学那样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深思熟虑地考虑现象与本体的关系,并按照逻辑推理而展开系统性的论述。中国哲学著作大多是一些精粹格言式的论断组合,过多地凭藉自身的内省和顿悟去意会对象,其特点是言简意赅,富于辨证法,但缺乏实验性的求证,表现出一种直觉思维的特点。有的论著文字十分简约,颇具神秘色彩,以致后人对其解释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聚讼不已。

直觉思维的特点是整体性、直接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和自发性,它不是靠逻辑推理,也不是靠思维空间、时间的连续,而是思维的突然领悟和全体把握。这正是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就是说,它不是以概念分析和判断推理为特点的逻辑思维,而是靠灵感,即直觉和顿悟把握事物本质的非逻辑思维。这当然不是说,它不运用逻辑思维,而是说,它不是自觉地或有意识地运用逻辑思维,而是把直觉作为认识本质、本体的主要方式。

就体验的实际内容而言,儒道佛之不同在于,儒家提倡伦理本体,道家提倡自然本体;儒家重视群体意识,道家重视个体意识,一句话,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一面,道家强调人的自然性一面;但是,道家所说的自然,并不是感性的自然,而是本体化的自在自为的存在,这一点为后来的儒家所吸收。由此可见,儒道的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不相容的,而是互相吸收、互相补充的。就其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而言,二者都主张“体道”,因而都属于体验型思维。同样,佛教哲学的思维,除唯识宗对意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其他各大宗派都很重视内心体验,禅宗就更加明显。佛教一般主张“无情”,这主要是指世俗之情和伦理道德情感,但是另方面它又提倡宗教情感及其体验,有些宗派进而提出有情之人皆有佛性以及“平常心是道”等学说,并不否定七情六欲的存在,这已经具有世俗化的倾向;至于佛教的静坐、禅定、数息之类,实际上正是宗教体验的重要方法,其最高成就则是达到“无思之思”,这也是一种最高体验。但是儒、释、道都追求内心与外物。本质与现象的深融统一,这是中国古代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只有把心与物。道与象综合起来,作统一的体察,这样才能接近世界的本体,掌握世界的真谛。

二、茶以载道------茶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我国今古名茶的品种,总数不下二三百种之多 ,其质量之精美绝伦,花色品种之丰富多姿,堪称世界之最。据现代科学证实,茶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和十多种维生素等各种成分多达350多种(一说400种以上),富有营养,能调节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药理作用。历代学者根据约500种古代文献资料的记载和研究成果,将茶的功效归纳为“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消胀,止呃),利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风解表,坚齿,治心痛,疗疮治瘘,疗饥,益气力,延年益寿,其他(烧烟辟蚊蝇等)。茶可谓具有“厚德载物”之秉性。道寓于器,道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使茶与道得到融合、升华,与“文以载道”同,“茶以载道”得以成立,茶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饮茶的好处归纳为”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秦汉时期的《神农食经》已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茶经·一之源》:“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 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茶道”以茶为媒,通过沏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处于现实中的人力求超越现实,克服现实的缺陷,摆脱现实的束缚,让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让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茶道首先追求在虚静玄观之中,通过直觉体悟达到对人生、对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在陆羽的笔下.饮茶决不象烹肉、熬粥一样,为食而食,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与人性融合在一起。”饮茶不只是-个物质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强调在茶事之中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导和推行的茗饮方式,可令饮者能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饮中与清谈、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相结合,旨在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 、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儒与道、佛合掺互补,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态平衡学。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支配其社会观念和伦理观念。而道、佛两家所宣传的、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像闲云野鹤一般自然恬淡、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和清静虚明、无思无虑的心理境界,对士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他们以老庄和禅宗哲学思想为基础,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脱,通过品茗、琴棋书画等修身养性方法加深涵养,以克制、忍让求得内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与心理的和谐稳定。内在心性上的澄澈虚静。清心寡欲,就会表现为外在风度上的雍容大度,宽厚谦和,与人无争,怡然自乐,汰尽浮燥,归复天然。 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茶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当某些人经过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难以后,他会从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朴归真。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個空灵舒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時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虛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 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文字五千卷”,是指 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三碗茶,唯存道德,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四碗 茶,是非恩怨烟消云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对茶道直觉体验的细节作了详尽的描写,其中包含着庄子道家混同物我,顺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彻大悟的精神。“七碗茶”流 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和而阴阳相调,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中国儒佛道三家思想杂糅的具体体现。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和谐安乐之道。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凡茶有九难“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因而茶事活动是综合、协调“茶、水、器、火、境”各项要素的复杂过程;再者, 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茶道思想的主体,是提携诸家思想的纲领。儒家的思想要求我们不偏不倚地看待世界,这正是茶的本性,儒家把“中庸”和“仁礼”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地审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待自己,认识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促进和谐,增强友谊。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作为佛教中国化、简易化、世俗化的禅宗也创造了饮茶文化的精神意境。所谓“茶禅一味”也就是说茶道精神与禅学相通。从哲学观点看,禅宗强调自身领悟,“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所谓“明心见性”,主张所谓有即无,无即有,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教人心胸豁达些,而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可以提神醒脑,驱除睡魔,有利于清心修行,与禅宗变通佛教清规相适应。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同茶结合起来。茶文化实际上构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僧侣们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馈人,以茶宴代酒宴;于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尤其是佛教节日,或重要的法会都举行较大型的茶宴。唐时有的寺院还可以为仕宦各界迎亲送友设置佛门礼仪的茶宴。宋代在敕建的寺院,遇到朝廷赐钦袈、锡仗、法器时都举行隆重庆典,往往用盛大的茶礼以示庆贺。日本茶道即是以禅宗义理为灵魂,倡导“和、清、静、寂”的茶道精神。

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他的“三饮诗”里将禅学、诗学、儒家思想三位一体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既为除昏沉睡意,更为得天地空灵之清爽。“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撒轻尘”,自己心神清静便是通佛之心了,饮茶为“清我神”,与坐禅的意念是相通的,达到“迷即佛众生.悟即众心佛”的境界。“三饮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烦恼”,实现了“静心”、“自悟”的禅宗主旨。皎然把这一精神贯彻到中国茶道中.道家、佛家在茶中溶进了“清静”思想,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已与山水、大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这与禅的思想是一致的。但这与印度佛教相去甚远,在印度佛教看来,今生永不得解脱,天堂才是出路,当然饮茶无济于事。然而中国的佛教禅宗,主张“顿悟”、“大觉大悟”,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可以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佛理与茶理便有共同之处。儒家在仕途的坎坷中以茶培养自己超脱的品质,道家在茶中寻求一种空灵虚无的意境。三家在求“静”、求豁达、明朗、理智方面在茶中寻找到一致。

三 茶道之现代意义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与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静、清、俭”精神,恰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现代社会弘扬茶道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三千年道统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到了近现代在西方理性主义的冲击下,亦曾被彻底否决。但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冲突的日益加剧,天地人道和谐共处的问题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机遇与危机都是前所未见的,人类生存状态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方面,新科技革命使人类拥有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积累了超过以往世纪总和的物质财富,展现出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人的异化程度有增无减,现代文明创造的物质力量已达到可于瞬间毁灭人类的水平,这是“外在危机”;同时.现代文明形成的种种异己力量也在摧毁人的心灵,导致人的异化,“使人背离了他的真正目的”,“阻碍人 的成长”,这是“内在危机”。于是,追求经济增长、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三者协调共进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世人的共识。人类的使命并不只是谋求在" 物质上掌握世界,从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意义上说,物质增长不是进步的目的,而只是未来进步的一个前提条件,通过这 一手段的运用,使人类能够在精神上掌握自身,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

茶道所蕴涵的超越、和谐、俭省等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力弘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和谐”,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 协调发展,即指从那种根深蒂固的动物性的、重占有的、片面的生存观念提升到注重生存意义与生命质量,强调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发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约束及调节机制与效应的属人的生存观念,求得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步调一致,做到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相结合,发展经济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有的理性主义者认为,茶道以直觉体悟为认知手段,不合于逻辑推理,是非理性的东西,因而应当摈弃。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当今世界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就是在人与社会发展中如何合理地协调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关于中西传统文化表现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很多误解亦很多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大陆学术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表现出祟尚理性主义同时贬低甚至否定非理性主义的理论倾斜。仿佛只有理性主义才是真、善、美的创造者,而非理性主义则只能产生假、丑、恶。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无论对于个体人的思维,还是作为人类的思维,其具体过程,尽管有以理性或以非理性为主导的倾向,但在思维的全过程和思维的本性上,两者都是缺一不可的。事实上,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理性与非理性都是不可缺少的。把中国近现代的落后,简单地归之于非理性主义,是荒唐的。我们知道,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并没有使西方的中世纪发出光彩,而中国的非理性主义传统,却使中国在中世纪创造出当时举世无双的灿烂文化。就是说,从学理上看,理性与非理性并没有哪个高哪个低的价值区分。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理性与非理性都是不可缺少的,并且是不可互相替代的。在西方,从近代到现代由于理性主义被强

调得过了头,出现理性异化,如科学主义与技术主义使科学技术反过来统治人,压抑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又有意志主义、存在主义等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至今方兴末艾。这也有力地证明理性与非理性是不可替代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同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相辅相成。人既需激烈、昂奋、粗犷、豪放的阳刚之秉赋,也需平和、寂静、清悠、素俭、精进的阴柔之素质,阴阳共济,刚韧并存,乃有助健全人格之养成。酒性为阳,饮酒助豪情,茶性为阴,品茶添清雅。一侠一隐,一个热烈,一个冷静,故茶对人性的完善,有独特价值。

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跃迁,又值经济体制转轨,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疏离已有深刻体验,故人性复归的冲动尤显迫切。茶的俭淡、精清、恬静、冲和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内容,应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参考书目: 陆羽 吴智和 《茶经》 金枫出版社(台)

张立文 《中国范畴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年1月

魏•王弼 《老子道德经》上海书店 1986年7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哲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3-02-15
"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 发展观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立场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判断,并深刻地反映......
浅谈韩非子思想的非道德倾向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15
非道德主义一词,源于古希腊怀疑论和某些诡辩论者的伦理思想。经过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及以后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发挥,使非道德主义成为一种反对道德及其作用的系统理论。但随着一股进口西方哲学某些概念来研究中国哲学的热潮到来,......
公民投票:政治学的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7
" 公民投票之概念 所谓公民投票是指人民对宪法、一般法案或政府之决策,有提议表示意愿,或投票决定是否同意之权。此包括公民之创制与复决两权。前者是由人民提案,送由立法机关制定成为法律,或由政府制成政策;后者则对法律草案或修......
试谈生态哲学视阈中的中国茶道精神
发布时间:2017-06-12
茶文化在中国博大精深,中国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所在。学界对中国茶道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所涉及的问题有中国茶道的类型,中国茶道与审美,中国茶道与养生,中国茶道与儒释道的关系,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比较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在学界已探讨的比较成熟。然而,笔者以为,还有相关问题值得学界深入研究,例如,究竟什么是茶道?茶道是可定义的吗?茶道就仅仅只是人类品茗之中的自我陶醉吗?中国茶道究竟有无体现出某种应然性的全体大.........
对音乐美学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2-12-09
对音乐美学的文化阐释 对音乐美学的文化阐释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对音乐美学的文化阐释 音乐美学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的这一说法在现在看来仍然是准确无误的,因为人类审美......
“历史阐释的真理之源”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发布时间:2023-06-27
历史阐释意义上的相对主义是一种古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流派,影响极其深广。从理论逻辑来看,历史相对主义最终会导致历史怀疑主义,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深入剖析历史相对主义的理论特质,探究历史阐释的真理之源,提出具有时代特征、推动社会进步的标识性概念和命题,对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阐释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4月22日~23日,历史阐释的真理之源学术研讨会.........
文学叙事研究意义阐释
发布时间:2023-05-01
摘要: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的阴山山脉,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历史上曾经有匈奴、鲜卑、党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阴山岩画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文通过搜集整理阴山岩画案例,从岩画所体现的图案、符号、动物图形、人物画像及其整体蕴含的象征意蕴并结合文学叙事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今后探索阴山岩画的文化价值。关键词:阴山岩画游牧神灵阴阳一、阴山岩画的研究.........
浅谈朝鲜族传统民居的儒道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3-03-23
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它不仅反映着建筑者本人对实用及功能目的的表达,而且还体现着该民族的宇宙观、宗法观与社会道德伦理观。朝鲜族传统民居是朝鲜族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集中体现,无论在建......
叙事学视域内的《天堂蒜薹之歌》葛浩文译本阐释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要] 对于文学翻译研究而言,叙事学有很强的释解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作的叙事特色是文学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结构和叙述话语都呈现出鲜明的叙事特色。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承袭了原作聚焦主体......
试论汉画中早期道教神蹻的多重阐释
发布时间:2023-01-14
论文摘要:汉画像中有许多表现道教升仙长生思想的图像,而神蹻也是常伴升仙者左右的神性物。神蹻是道教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是汉人不迂执于现实长生成仙的体现,传达出汉人对得道之“道”的理解和认识;神蹯也是汉人忧患意识的焦点性......
现代文学的当代阐释探析
发布时间:2022-07-23
一、现代文学的概述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现代文学的领域的划分是不明确的,对现代文学的界定仍然还不够清晰。而且现代文学从“五四运动”发展到现在,其发展时间也就是八九十年,各方年的积累还远远不够。即便是一些知名的大文学家像郭沫......
论阐释的公共理性
发布时间:2023-07-09
摘要:阐释行为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一种理性认知,当这种理性与社会领域的公共性交融而集凝成人的公共理性时,在本质上它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物质世界进行理性认识的自觉意识;在实践上它是作为基本主体的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体认、忧患与建构的自觉意识。只有在公共理性这个场域,文本的意义才能得到正确判断和理解,阐释才能获取合法性的身份。在人类的阐释行为中,公共理性的目的:一是满足阐释主体的理性认知要求,让.........
基于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2
摘要:一直以来,很多政治哲学学者对于如何构建一个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政治哲学而探索。事实上,要解决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问题,还是必须从哲学的基础理论上找准切入点。目前,很多政治哲学家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上还仍......
文学翻译哲学诠释
发布时间:2022-11-21
文学翻译哲学诠释 文学翻译哲学诠释 文学翻译哲学诠释 精 品 源自中 考备 战 根据海德格尔的理解,哲学孕育了其他种种学科,是文明存在的最基本方式。哲学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化繁为简,深刻地把握问题的核心、本质。哲学......
流行语“给力”的语言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3-06-10
流行语“给力”的语言学阐释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作为一种开发性的动态系统特别体现在词汇上,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查阅杂志、浏览网页,人们随处都可以看到现在较之前发生变化的词汇。“给力”这一词汇,作为2010年最火爆的流......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对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人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两者融合的有机途径,以及两者结合产生的教育价值。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高职;人文教育面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高职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势在必行,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然而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缺乏兴.........
沈从文创作后期的文化阐释视阈:走向融合和跨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8
沈从文创作后期的文化阐释视阈:走向融合和跨文化阐释 本章内容提要:湘西文化被视为反拨现代文明失范的理想文化形态,作为审视现代都市理性文化的反光之镜,是对文化理想之境的追寻,这种现象性的说明是形而下的,但缺少历史理性。这种......
张居正政治思想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14
一、治乱周期 在对 中国 历史 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张居正提出了循环的 自然 和社会变迁观念:“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变则反始,此造化自然之理也。”[1]这种说法并无特异之处,是士大夫都能接受的理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久远深......
和谐地产的内涵阐释
发布时间:2014-01-07
内容 摘要:和谐 社会 是我国社会 发展 的 理论 基石,本文简单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和谐地产的概念,提出了和谐地产就是制度和谐、产品和谐、价格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地产 制度 房价 ......
文本逻辑的阐释力度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要:商伟的《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一书,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文献考证和文化分析的方法,探寻《儒林外史》的文本逻辑,指出该书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从把整顿社会的希望寄托在“礼”到对“礼”产生怀疑的......
中国革命的艺术阐释
发布时间:2023-02-03
[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识码]:A 秧歌剧是中国现代革命艺术的典型,透过这一艺术形式,可以感性的看到中国革命的内在动因以及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历史舞台上的秧歌剧》就是以“镜子”来阐释中国革命文化道路的著作。该书是......
简论阐释动词及其特征
发布时间:2022-12-21
提 要:阐释动词是动词中一个独立的语义类别。它的语义结构由两部分组成:某个具体动作或者状态(预设);说话人解释、评价该动作或状态(陈说)。阐释动词的这种语义结构决定它的一系列词汇语法特征。 关键词:阐释动词;语义结构;......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发布时间:2022-11-10
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话语对象,但是它还未成为严肃的系统的分析对象,尤其是还未成为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对象。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本着严肃的态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系统的社会学描述。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社会......
“粮博士”阐释粮安新概念
发布时间:2022-10-04
迄今为止,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所带的40位硕士研究生中,有10位的研究课题均与粮食相关。作为粮食系统的第一位博士,洪涛一直在关注粮食行业,其毕生的研究也没有离开过粮食。 “三位一体”保粮安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洪涛,经历了......
谈走向“生活之道”的当今西方哲学
发布时间:2016-11-26
一、哲学何为: 它只是理论学科吗? 美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内哈马斯( Alexander Nehamas) 所著《生活的艺术》开宗明义地质疑道:哲学就是一门理论学科。它对于日常生活而言少有践行意义。 尽管实用化的哲学( 比如商业与医学伦理学) 已纷纷出......
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1)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 在中国20世纪的美学历程中,王国维、鲁迅……都是令人心动的名字,而与他们的名字一同进入我们的视野的生命美学,更是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它与西方的现代美学(尤其是现象学美学)传统、中国美学传统一同,构成了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
哲学还是道学?
发布时间:2023-03-14
摘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源自对西方哲学优越性的预设。文章将西方哲学的源头追溯至《伊利亚特》,证明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有其先天缺陷,这种先天缺陷致使后世思想家不断以“悲怆”的态度来对待宇宙人生。目睹这一“悲怆”,是我们......
关于“司法”语义及其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04
〔摘要〕 对司法内涵的把握直接影响着司法改革的目标确定与路径选择。目前,关于我国司法的主流观点主要包括“司法”即纠纷的法律解决,“司法”即诉讼,“司法”即审判,这些观点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我国的司法内涵在推进国家治......
从法理学视角阐释户籍改革制度
发布时间:2023-02-24
摘 要 户籍制度在中国的存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最初的户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需要,所以户籍制度的改革就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文章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户籍改革的成果和不足出发,联系最......
浅谈《诗经》阐释与刘勰的诗学理论
发布时间:2023-07-03
《诗经》阐释与刘勰诗学理论关系密切中国古代诗学是以儒家为主体的诗学。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建构与儒家经典的阐释,特别是《诗经》的阐释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表现在经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汉代,而且贯穿在中国诗学理论发展的整个进程中。魏晋南北朝是经学中衰或者说儒学思想影响力被严重削弱的时期,也常常被人们看成是文学摆脱功利和追求审美价值的时代,但并不意味着《诗经》研究和阐释所建立的诗学原则与规范为人们所轻视。魏晋.........
对农民寻求非农活动的社会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3-01-02
(一) 在理论上, 向来有两种彼此“对立”的视角: 整体论和个体论。前者在研究农民由乡村向城镇迈进寻求非农职业和城市生活的时候, 关注于宏观的结构性、制度性因素的制约作用(甚至被叫做“决定作用”), 认为个人不过是社会关系的载......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学解读与阐释
发布时间:2022-10-3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把法治中国建设提升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并对其做出了系统的部署。这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性决策,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
广告、品牌和消费的符号学的阐释
发布时间:2022-07-24
广告、品牌和消费的符号学的阐释 广告、品牌和消费的符号学的阐释 广告、品牌和消费的符号学的阐释 摘要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揭示“二元结构”消费对品牌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品牌是“一个具有使用价值与符号价值的商品”的......
阐述手工制茶的概念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3-04-23
1、手工制茶概念手工制茶是茶叶制作的传统形式,是与茶叶机械化生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其强调的是茶叶制作的过程全靠手工加工,利用炒茶师傅的技术和经验把茶鲜叶经过一系列工序加工制作成成品茶的过程。手工制茶不仅是茶叶加工的一种工艺形式,也是茶文化传承和表现的载体[1].2、手工制茶与茶文化的传承发展手工制茶作为一种茶叶加工工艺的形式在今天备受推崇,在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具有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2.1手.........
探讨幼儿教育之“道”: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5-23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以儒学为主流或主导的兼容道、释、墨、法诸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合系统中,道家思想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子系统。道家浸润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中,成为传统文化的有机内涵,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准则、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柔弱不争的处世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重生养生的人生追求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品质。同时,道家思想与西方自然主义.........
和谐地产的内涵阐释(1)
发布时间:2023-07-12
内容摘要: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石,本文简单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和谐地产的概念,提出了和谐地产就是制度和谐、产品和谐、价格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地产 制度 房价 和谐社会......
刘亮程:阐释“最后”的作家
发布时间:2023-03-30
关键词:刘亮程 《一个人的村庄》 “最后” “‘乡村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有一条巨大的根系,这条根系是连着人性的,甚至渗透着某种宗教气息”;“乡村哲学也有反现代性的一面,在人类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到处都浸淫着糜烂、腐朽、噪......
浅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道家哲学相通之处
发布时间:2022-10-1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受研究学者们的注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有目共睹的。众所周知,道教哲学也是我国传统哲学重要的一部分,但学者对道家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
迟子建小说暴力主题的美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2-10-07
文学作品中将暴力与美学相结合产生的‘暴力美学’一词,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一个从形式感出发的批评术语。[1]女作家迟子建的暴力叙事同余华、莫言作品中对血腥暴力的暴力大相径庭,她是在柔婉、细腻、温情之中来书写暴......
植入式营销说服机制的符号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从符号学的角度,植入式营销通过成为商品与消费者间的传播沟通媒介来说服受众,其说服机制服从干符号学的编码,解码规则。本文通过结合对热映影片《社拉拉升职记》个棠的研究,探讨植入式营销如何完成这一过程的。 关键词:植入......
理论阐释 引领赶考正确方向
发布时间:2015-09-06
发挥理论引领作用,围绕“中国梦・赶考行”的主要内涵、重大意义和现实启示,组织开展了系列理论研讨会,专家、学者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促进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推动中国梦入脑入心。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苏轼慕白情结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3-03-27
摘要:历来论者多认为苏轼尊崇白居易之原因在于二者出处进退的相似,但通过对白苏知识构成的解析可以发现,二者受佛道思想影响甚深,在认同佛教般若空观基础上,受道家相生相待观物方式的影响更深。这使得二者皆未能放弃对现实意义的追寻,未能达到超越现实的境界,也使二者的思想一直处于矛盾的状态。白苏知识构成的相似决定了他们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的接近,而这正是苏轼产生慕白情结的深层原因。对此进行详细的考察,不仅有助于.........
浅谈品牌和消费的符号学的阐释论文
发布时间:2016-07-08
广告是商品与消费之间的传播沟通媒介,服从于符号学揭示的编码,解码规则。广告运用语言来处理商品信息进行编码,消费者利用语言来解码,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谈品牌和消费的符号学的阐释。 广告、品牌与消费是营销学与广告学最为......
茶宠之传统文化所体现的“道家”精神
发布时间:2023-01-13
茶宠之传统文化所体现的“道家”精神 一、何为茶宠 “茶宠”就是人们早期所谓的“茶虫”,属于茶器中的一种,是人们品茶时放在茶盘上的小摆件,顾名思义就是茶水滋养的小宠物,大多是用紫砂或澄泥烧制的陶质工艺品,喝茶时用茶汤涂抹......
以阐释学视角论韦利对论语的翻译
发布时间:2023-04-29
以阐释学视角论韦利对论语的翻译 以阐释学视角论韦利对论语的翻译 以阐释学视角论韦利对论语的翻译 精品源自英 语 科 一、原作,译作的对比分析 (1)第一步,信赖(Trust) 虽然在斯坦纳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这一步骤看......
解读积极心理学及其对幸福的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25
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再加上不平衡的利益分配,极容易产生剧烈的社会心理变化,人们的幸福感不再跟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反而出现逆行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幸福悖论。建设幸福中国和让人民幸福已经成了中国解决温饱之后的重要目标,幸福感一词逐渐进入我国公众的视野。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自1879年心理学独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其主.........
问茶老道岭
发布时间:2023-07-25
我们一行人在清风岭保护区王春庭先生的带领下,沿着干涸的山溪,踩着一块块山石,穿林拂草,爬上老道岭的时候,已是秋阳高照,快近中午时分了。正当大家累得呼哧带喘,想坐在草地上休息一会儿时,王先生忽然喊道:“来看吧,这就是君......
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发布时间:2022-10-12
摘要理解与对话是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在哲学解释学视野下,师生双方在理解与对话的视界融合中,由主客对立走向主体间性,进而实现师生关系的超越与重构。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
介于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科学哲学
发布时间:2016-08-17
虽然有观点认为,独特的问题使得一个学科成其自身,然而这种观点也已经暗藏了实在论的指向。虽然哲学社会学亦有其局限性,但也是接近真理的一种工具,并且避免了哲学、沦为哲学家个人抒情式的呓语、,契合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吕格尔诠释学与哲学咨商方法
发布时间:2023-06-22
关键词: 吕格尔;叙事;时间;情节;三重再现 摘要: 当代法国诠释学家吕格尔之时间与叙事理论,其思想的主要概念是情节、交织、时间,主要方法是诗学的叙事,这种思想和方法可以应用到哲学咨商之中。吕格尔在相关著作中,以当代法语系......
隐喻在政治沟通中的功能阐释
发布时间:2023-06-21
摘 要:从语言学理论角度对隐喻在政治沟通中的功能做多维分析,指出政治隐喻主要有框架功能、意识形态构建功能、劝谏功能、评价功能,并以例证方式阐释隐喻如何为政治服务,提出隐喻是国家领导者管理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政治沟通工具。 ......
欧美尼德斯之魅.中国解放区复仇文学主题的法律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3-04-08
第一章欧美尼德斯们醒了 在一个没有法律也没有法官的社会中,无论是惩罚过去的侵害,还是威慑未来的侵犯,欧美尼德斯们的角色都非常重要,其所具有的一系列天职也与后世刑罚极为类似。故此,专以惩罚为职的欧美尼德斯其实是一个古老的......
关联理论在歇后语教学中的应用与阐释
发布时间:2015-08-13
[摘 要]歇后语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形式。如果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关联理论将之分解成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三个部分给外国留学生讲解,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进一......
浅谈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学的理论阐释
发布时间:2023-01-13
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上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给人类正常的上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环境问题成为人类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生态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福斯特致力于研究马克思理论中关于生态问题的观点,阐释了......
简述顺应理论对礼貌的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礼貌 顺应性 语境 动态顺应 论文摘要:礼貌问题是语用学的热点之一,Brown and Levinson的“面子论”和Leech的“礼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礼貌现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为研究礼貌现象提供......
中国电影民族文化阐释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21
1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国产电影对电影有了全新的认知。体现在发展的战略视野和对电影体制、市场运营的思考之中,从而有效的推动了电影的投资和多元的创作思路。〔川这些属于二十一世纪的全新认知,使得中国电影展现出了全新的发......
文化理解前见与文化阐释视阈
发布时间:2013-12-18
文化理解前见与文化阐释视阈本章内容提要:本文和文本,互为因果,互表互证。人类生活的文化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其理解阐释前见的复杂多样性和可变性。正是由于文化理解前见和在此基础上的所形成的文化阐释视阈的差异,才导致了文本......
思考高层建筑阐释传统园林
发布时间:2013-12-13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开讲,两相对照,让当今多数居住在数十层的高层住宅中的人们,愈加“发思古之幽情”,对古代园林生活充满向往,进而检讨当下的居住文化。 窦以德:居住空间高度改变人居生活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窦以德教授就居住空......
中国茶道漫谈
发布时间:2023-05-19
[摘要] 中国 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唐时的皎然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唐时的陆羽则最早创立了茶道精神。正是由于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且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和创立了茶道......
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茶文化的诠释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21
[摘要]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从四千年前古代人简单的冲茶、喝茶,直至现当代文学等各类艺术作品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诠释,其内涵和价值对现当代主流文化的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基本概念的阐述,对茶文化多重特性和内在含义加以合理分析,以贾平凹、鲁迅、老舍、梁秋实等文学大师文学作品对茶文化的诠释为例,深刻探究了茶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意.........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的阐释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03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美学的的观点”的总原则,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的阐释与同中国的革命紧密相关,其文学批评的“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中经历了萌芽、探索、徘......
谈中国传统语文课程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3-03-16
"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 文化阐释 中国传统 文化逻辑 历史与现实 文化发展 实然状态 应然状态 论文摘要:探究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无论是就历史与现实中实然状态的语文课程的文化逻辑及语文课程在文化发展中曾扮演的角色与......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发布时间:2013-12-19
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指站在电影观赏者的角度,电影作品作为电影接受的客体所包蕴的,可供接受者了解、阐释、学习、借鉴的文化价值。换一个角度讲,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也可以指电影观赏者从电影作品中所能够了解到和阐释出的文化......
川区藏族情歌的意象特点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23
摘 要:四川的藏族一直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音乐舞蹈独具特色。而他们的情歌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用歌唱表情达意,甚至倚歌择偶形成的重要载体,成为民族文化的特殊窗口。对川区藏族情歌中的众多表达意象进行总结分类和分析研究......
浅谈哲学之谓美
发布时间:2015-08-28
摘要:哲学之美,不在于它是一切具体科学学科的综合,不在于它是人们价值观、世界观的的向标,不在于它是高不可测的超越人生终极关怀的一门学问,更不在于它是凌驾于人们之上的“形而上”的某种超验的存在。哲学之所以唯美的依据就在......
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20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中孕育着独特的文学情愫,这些因素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本文在此因素的影响下,简单阐述了人文教育的含义,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融合的条件及相关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论语》中“孝”的现代阐释与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2023-06-14
摘要:黑格尔认为,家庭以“爱”为其规定,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容。家庭伦理实体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的真理内容,并明确规定了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从黑格尔的家庭伦理实体视角观照孔子《论语》中的“孝”,其作为“仁”的具体实践,作为人......
浅析道家哲学的“三天”喻道
发布时间:2022-11-23
一、论天道 关于天道的概念,在《道德经》有功遂身退,天之道、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工,工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祥然而善谋、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发布时间:2023-04-27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指站在电影观赏者的角度,电影作品作为电......
以中国传统文化阐释醉驾入刑
发布时间:2023-05-10
醉驾入刑是我国社会公共安全法治的一大进步,对维护社会公共交通安全意义重大。其实质是社会变迁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和文化失调的一种反应。文化是阐释刑法的一个重要方面,醉驾入刑问题不仅可以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加以......
回归故乡:现代汉语诗歌的一种语言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2-12-02
回归故乡:现代汉语诗歌的一种语言学阐释 20http://wWw.LWlM.cOM世纪初,现代汉语新诗诞生,对之的阐释随之展开。一个令人惊异的事情是,阐释者对于现代汉语诗歌的否定性评价屡见不鲜。从象征派诗人穆木天、李金发等人在一系列的文章中将......
善与至善:论朱子对《大学》阐释的一个向度[2]
发布时间:2023-04-14
作者:郭晓东 提要:本文认为,朱子对《大学》阐释最根本的一个向度是《大学》“三纲领”中之“止于至善”。在朱子看来,“至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善”,小学的工夫成就的是“善”,即使人做一般意义上的好人,而大学则要人......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8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是我国的思想理论界充满活跃气氛的二十年。中国似乎进入一个狂飙时代,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风暴。在国门向西开放当中,人们张惶等待,希冀有新鲜的理念来荡涤激活僵化的中......
人权是什么?——三种阐释与一个回答
发布时间:2023-04-28
"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从人权的价值论、人权的规范论及人权的事实(实证)论来阐释人权,以求展示人权的不同侧面。在人权的价值论中,考察了人权的目的性价值与手段性价值,并揭示了人权价值内含的三个信念:人的共同性与多样性、人与人......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1)
发布时间:2022-10-06
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指站在电影观赏者的角度,电影作品作为电影接受的客体所包蕴的,可供接受者了解、阐释、学习、借鉴的文化价值。换一个角度讲,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也可以指电影观赏者从电影作品中所能够了解到和阐释出的文化......
《红楼梦》里的茶道
发布时间:2023-01-01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从最初神农时期的药用到成为世界性饮料,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在《红楼梦》成书的清代,中国的茶文化日臻成熟和完美。只要翻读《红楼梦》,顿觉满纸茶香飘逸而来,书中说及茶的地方有262次之多,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10余处,字里行间充满茶的甘洌、醇厚之味。真所谓:“一部《红楼梦》,满纸生茶香。”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华夏的茶道,主要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
简论哲学解释体系的缺失与还原
发布时间:2023-03-01
" [论文摘要]哲学解释体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哲学的非哲学化解释,即哲学解释体系的“非人化”倾向、唯科学主义倾向和单纯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哲学解释体系的缺失使哲学本性的恢复即哲学解释体系的还原成为必要,哲学解释体系的还原即向以......
从阐释学角度研究《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翻译
发布时间:2023-07-08
【摘要】本文以潘帕的《芒果街上的小屋》译本为研究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分解到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当中,从而清晰意识到译者主体性是如何作用于翻译活动的。 【关键词】芒果街上的小屋;阐释学;阐释四步骤 1引言 ......
价值视域下中国哲学的当代诠释
发布时间:2022-10-0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马哲学界出现了一股价值观研究的热潮,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哲学界亦适时加入了对价值观的讨论,著名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被公认为传统价值观研究的开创者。事实上,海外新儒家在苦心孤诣诠释传统哲学特质,弘扬......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1)
发布时间:2023-06-27
徐复观之在现代新儒学思潮中独树一帜,一个总的特点,在于他的思想不是以建构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说出来,而是通过对中国文化作“现代的疏释”说出来 。这一工作的兴奋点,他首先是放在对中国道德精神的阐释上,接着又开展对中国艺术精神......
意大利艺术歌曲《Diciten cello vuie》作品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20
【摘 要】众所周知,意大利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优良的美声文化传统。本作品阐释着重以《Diciten cello vuie》(下文称《请你告诉她》)为例,将从此作品的独特性和如何演绎这两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意大利艺术歌曲;意......
关于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内涵及其结构阐释
发布时间:2023-03-18
" 【论文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内涵结构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推进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模式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合作教育的新......
浅谈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3-05-26
" 论文关键词:借词;地域特征;语法特征;文化信息 论文摘要:词汇互借是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现象。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汉语倩词,借入方式不拘格,所折射出的文化色彩斑瀚,独具特色,而且有其深刻的文化成因。在追根溯源中把......
不动产事实物权的适用与理论阐释
发布时间:2023-05-31
摘要: 事实物权与法律物权相对,是指虽不符合物权公示要件但能够证明权利人享有真正物权的权利。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使用了“事实物权”这一概念,由此引发相关法律体系的嵌入与兼容性思考。事实物权的正当性有两个论......
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修辞的阐释力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要]幽默是一种普遍的艺术手段,要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在语言运用的范围内,语言幽默会通过隐喻、双关、委婉、反语等修辞手段来表现,并在特定的语境中制造出一种字面语义与深层语义“错位”的效果。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
如何在文化通识视野中阐释“文气”说
发布时间:2023-05-30
文气话语形态研究,夏静著,商务印书馆,2014 一 对于“气”“文气”的研究阐释,始终是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文学理论家、古代文论研究家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于不同的理论诉求,对“气”“文气”进行......
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问题阐释
发布时间:2022-10-2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领域中的额管理政策也需要不断加以调整和改善,当前,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基层农村也需要进行农村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这是促使农村能够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积极关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基层农村的有效开展和具体实施,同时需要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提倡对耕地保护制度的措施严格执行,并且也需要对土地和耕地等作出有效保护,使得政策的实施得到加强。关键词:基层农村;国土.........
唐长安皇家园林中的“荷”诗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15-08-07
皇家园林是统治阶层建造的人工景区,将自然界花木移植到特定的环境中以供人欣赏,亦建有人工水域为身处内陆的人们提供泊舟怡情之乐。皇家园林中人工种植的生态绿化植被有很多种,而在唐代的皇家园林中,所种植花卉中,数量最多,种类......
浅谈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及其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3-01-03
在量子力学的发展史上,寻找一个能够合理地描述观察现象和实验数据等一系列相关事件的量子力学的自洽解释,必然是使抽象的理论达到现象学的一座中间桥梁和纽带,是使远离直觉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能够清晰明白地被得到理解的一种有效手......
中国哲学研究之反思
发布时间:2023-04-07
一、中西哲学的对比特点 中国哲学史可以追溯到易经的出现,发展到当下已经形成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而西方哲学的历史对比其来说时间上有很大的落差。但是,由于地域特点和语言符号的不同,西方哲学在研究方式和思考力度上来讲和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