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司法”语义及其阐释

关于“司法”语义及其阐释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3:17:33
关于“司法”语义及其阐释
时间:2023-08-06 03:17:33     小编:贾昭

〔摘要〕 对司法内涵的把握直接影响着司法改革的目标确定与路径选择。目前,关于我国司法的主流观点主要包括“司法”即纠纷的法律解决,“司法”即诉讼,“司法”即审判,这些观点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我国的司法内涵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司法权”和“司法活动”的话语结构,“司法权”与“司法活动”均是诠释我国司法概念的重要元素。“司法权”的话语结构坚持司法权为裁判权的专属性;“司法活动”的话语结构则强调司法活动参与主体的国家性和多元性。刑事领域中,司法活动以司法权(审判权)的运行为核心,强调侦查权、检察权、司法行政权各自独立存在,以及司法权对整个司法活动的规制与约束。在司法的概念下区分不同描述对象,是澄清概念误区、尊重司法规律、确保司法改革顺利进行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司法”语义,司法权,司法机关,司法活动,话语结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要义。在落实通过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程中,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是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的基础。合理推进司法改革不仅需要明晰当前司法面临的时代任务,洞察司法运行和司法管理的内在规律,更需要在深层理论上厘清“何谓司法”这一司法改革“元命题”的话语层次和价值目标。当前中国法治正在经历从普遍化到本土化的转变过程,我国的司法概念理应体现普遍原理与司法实践特色的有机结合。本文试从司法内涵的理论辨析入手,立足于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构建符合司法规律且满足我国司法实践需求的司法“二元”话语结构,并展现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几种不同的“司法”语义

在分权体制下的西方法治国家,司法作为裁判活动独立于立法与行政,司法权仅指裁判权,司法机关也仅为审判机关。而由于我国《宪法》和法律没有明确司法概念内涵,导致这一问题长期处于争议的状态。目前关于我国司法的主流理论诠释可大致归为三种:“司法”即纠纷的法律解决、“司法”即诉讼以及“司法”即审判。如何界定司法的内涵,不仅在宏观层面上决定着司法改革的主要方向,也在实践层面上直接影响着对“司法权”和“司法机关”的界定。司法、司法权、司法机关与司法活动等概念可否形成内在一致的逻辑对接,避免司法实践操作冲突,是解释我国司法概念的关键所在。

“司法”即纠纷的法律解决。有观点认为司法是不同程度上适用法律解决纠纷的活动,所以广义的司法还包括仲裁、调解、公证等内容 〔1 〕314 。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将司法等同于法庭审判活动的理解,把其他法定纠纷解决主体进行决断的活动也纳入广义司法的范畴。自提出“分权学说”以来,人们对司法和司法主体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审判,一定程度上过分强调了审判在社会纠纷解决中的排他性作用,造成审判活动与其他“多元化”社会纠纷解决方式割裂的局面。实践中,仲裁、调解等方式因其制度灵活、节约诉讼资源等特点,在纠纷解决中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因而司法也应是一个体系开放的概念。

上述广义的司法理解虽有利于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开放性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但将仲裁、调解、公证等纳入司法的范畴已超越了司法的本质属性,有悖常理。一般认为,不论国家权力体系如何划分,司法都是国家职能的一种,是享有司法权的司法机关及其司法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以国家的名义行使司法权的活动,司法权的行使过程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司法天然具有政治属性、职权属性、法律属性和社会属性等特点。而仲裁、调解等其他社会争端解决机制的启动基础是争议双方的合意,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在争议解决上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民间自治性”,而非国家职权的行使范畴。“不论其他活动的外貌和司法有多接近,都不能称之为司法,那种广义的社会司法观难以成立” 〔2 〕。所以鼓励多元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并不意味着要将这些活动纳入司法的框架中。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所谓广义的司法概念之下,根本无法界定“司法机关”与“司法权”的范畴。若将仲裁机构与调解机构等也纳入司法机关的行列,则有悖我国《宪法》与法律的相关规定,从而难以成立。

“司法”即诉讼。第二种观点认为司法应是“国家办理案件的诉讼活动”,但不同类型的案件中诉讼的实际范围却有所不同,“在民事和行政诉讼中,诉讼可以等同于审判,而在刑事诉讼中,诉讼除了审判外还要包括侦查、起诉等审前程序” 〔3 〕。这一观点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区别入手,强调在实体法中司法的本质是对案件的事实和证据情况作出法律上的判断;而在程序法中,司法还应包括审判前程序的启动和推进过程,如侦查、公诉等。

司法即诉讼的理解兼顾了实体法与程序法,具有理论开拓性意义。但在进一步推导我国司法权、司法机关的范畴时也难免存在“逻辑死角”。以刑事司法为例,若将司法定义为国家办理案件的诉讼活动,则参与刑事诉讼的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也应为司法机关;同时,上述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所依法行使的侦查权、公诉权与审判权也应属于司法权范畴。然而更多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陈光中认为:“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虽然参与司法活动,但也不能由此做出凡是在刑事诉讼中从事侦查或者其他诉讼活动的机关都是司法机关的结论。” 〔4 〕张文显指出:“在我国,按照现行法律体制和司法体制,司法权一般包括审判权和检察权……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便是我国的司法机关。……日常生活中,一些人甚至一些领导人经常将公安机关甚至包括司法行政机关也称为司法机关,所谓‘公、检、法、司’,实际上不符合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体制,是对司法机关的一种不正确理解。” 〔5 〕237

可见,分别对司法、司法权、司法机关加以定义并非难事,但却难以将上述概念形成逻辑对接。由于我国《宪法》和法律未对司法概念加以规定,学者们在定义司法及其相关概念时存在双重审视标准。司法即诉讼的理解主要基于实然层面,展现了刑事诉讼实践中各办案机关在不同诉讼阶段“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现状。将法定的司法程序作为认定司法内涵的边界,突出了刑事司法领域不同诉讼阶段的作用和不同办案机关的职能分配,强调了国家在司法活动中的专属性与程序性。而对于司法权和司法机关的诠释则更多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根植于司法权原理和司法规律的学术样态以及我国《宪法》中对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职能定位上的理论推导。这种实然与应然的双重解释角度长期孤立存在,没有形成彼此联动、内容完整、层次鲜明的司法解释体系,进而造成了诸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逻辑冲突与概念混淆。 “司法”即审判。第三种观点重返司法产生的本源,认为“司法即审判,是审判机关适用法律办理案件或者解决争议的活动,司法权只能是审判权,人民法院是唯一的司法机关” 〔6 〕。这一观点认为,相对于立法权而言,司法权的本质是一种裁判权,是国家机关适用法律解决业已发生的争端的职能活动;并且司法权也不同于行政权,司法权被动、消极且中立,不可积极主动地处理国家政务。

司法即审判的观点回归司法的本质内核,明确了司法权是裁判权的专属性,也使得司法、司法权以及司法机关等概念形成了一致的逻辑对接。但该理论的思维基础是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其本身是否适合解读我国政治体制下司法权的分配原则,尚值得推敲。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行政机关、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等均由权力机关产生并且对权力机关负责,国家机关的产生与权力分配并不以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这三类为限。在我国政治体制下,各办案机关分工负责,地位同等,司法权的运行不能涵盖整个司法活动的范畴。在刑事司法活动中,除了以司法权(审判权)的运行为核心,还包括侦查权、公诉权以及司法行政权的运行活动。有学者提出:“如果仅仅将司法狭义地理解为审判,那么刑事诉讼中的审前活动无疑只能定性为行政活动,这将影响实践中诉讼活动的进行,也会让整个诉讼活动非系统化。” 〔2 〕所以,司法即审判的思路虽有利于明确司法权的属性,但在我国现行的《宪法》和法律框架下,将司法的全部内涵限定于审判则无法囊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司法行政机关在司法活动中承担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司法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单一化、类型化的理论模型着实无法有效对应复杂的实践状况,亟需对司法的内涵加以提炼和总结,重新提出符合司法规律、满足现实需求的理论诠释。

二、“司法”语义的描述对象

上述司法的主流理论诠释均未将“司法”“司法权”“司法机关”等基本概念形成内在逻辑一致的解释标准,也未表明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强行套用某一解释标准,都会出现理论推演与实践样态不相称的现象。为何司法的概念无法与“司法权”“司法机关”等概念形成逻辑对接?是实践太过偏离理论的设定,还是目前的学理模型尚不能全面概括并引导实践?事实上,我国长期以来的司法实践已经形成了以国家治理和司法改革为视域的司法内涵。我国需要在司法概念下设置“司法权”与“司法活动”,共同组成我国司法的概念解释体系。将“司法权”作为诠释我国司法概念的首要话语,是为了明确司法权运行在整个司法框架下的核心地位。承认司法权、司法机关的专属性,符合司法规律和基本法学原理。而将“司法活动”作为另一个诠释我国司法概念的重要话语,是在承认以司法权运行为核心的基础之上,兼顾司法活动的多元性――侦查权、检察权、司法行政权等的共同参与和各自独立存在的作用与价值。“司法活动”的概念是长期以来司法实践中各机关分工负责办理案件的现实照应,体现我国司法的国家性特征。解读我国司法概念时,必须明确被解读对象是在哪个话语结构之列,才能避免概念的混淆。

以“司法权”为描述对象。司法是国家适用法律解决纠纷的职权活动,司法的目的须通过国家机关行使司法权得以实现,所以司法的内涵离不开对我国司法权的界定。多年来学界对司法权的解读不一,“狭义司法权”和“广义司法权”均产生过一定影响 〔7 〕10-11。司法机关是行使司法权的主体,故而刑事领域中对司法权的争论也直接关乎着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定位问题。有学者提出:“分析一种权力能否纳入司法权,应当看它是否符合司法权的内在属性和外化的一系列特征” 〔8 〕。虽然对司法权特征的认识各有差异,但司法权本质上具有中立性、被动性、终结性已经成为国内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应当承认,只有审判权符合司法权的本质属性,人民法院是唯一的司法机关。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代表国家行使侦查权,其先天职业立场决定了在刑事案件发生时,公安机关须积极主动介入,通过查获犯罪嫌疑人、收集犯罪证据、查明案件事实来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根据侦查活动不公开原则,整个侦查活动都是在公安机关与犯罪嫌疑人的“二元”关系下进行①,公安机关可以坚守法律,依法办案,但侦查环节不存在中立的三方诉讼构造,因而侦查权不符合司法权的本质特征。此外,虽然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赋予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责,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羁押必要性审查以及审判监督程序中有一定中立性,但有学者明确指出:“检察权的实质是公诉权而非法律监督。” 〔9 〕不论在英美法国家还是大陆法国家,公诉行为可被看作是侦查行为在逻辑与程序上的动态延伸。与侦查相似,检察机关有“尊重事实真相和维护法律尊严”的客观义务,但这只是进行追诉活动的外在要求,其本身并不能改变检察权的属性。

将司法权作为诠释我国司法的首要元素,主要是为了突出我国司法权和司法机关的专属性。司法权的运行是国家司法职能最终得以实现的核心,明晰司法权的本质属性也是尊重司法规律的表现。第七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通过的《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中仅明确规定了确保法院和法官独立履行职责的要求,并未将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列入司法机关的范围中。所以,司法权为裁判权、法院是行使司法权的专属机关早已成为国际司法共识。但在我国,法律未加以明确规定是造成司法权、司法机关范围饱受争议的重要原因。我国《宪法》赋予了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规定了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而法律监督机关是否就是司法机关,《宪法》与法律对此却未进一步说明。笔者认为,我国法律监督机关虽扮演监督法律正确实施的重要职责,但法律监督只是一种保障措施,其本身不能实现“适用法律解决争议”这一司法职能。并且法律监督也不是人民检察院参与司法活动的主要任务。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但其与司法机关还有着质的区别。只有确保司法权和司法机关的专属性,才能防止审判功能在实践中的弱化,确立审判机关的权威性。

以司法活动为描述对象。将司法活动作为诠释我国司法的另一个话语元素则体现了司法的国家职能性与主体多元性。司法是以国家名义实现国家职能的专门活动,国家在司法活动中占居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刑事诉讼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不可能仅由审判机关独自完成,为了确保审判中立与公正,侦查、公诉以及执行等不同诉讼阶段需要各机关的职权划分。我国《宪法》第135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确保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如果将司法的全部内容限定在“司法权”的语境结构下,就无法概括其他法定机关、组织或者个人参与诉讼活动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无视司法权的本质内涵而过分夸大司法权的范围,将司法活动中所有环节都归为司法权的行使,则既背离了客观司法规律,也稀释了司法权效用的发挥。所以在我国司法的概念下,厘清“司法权”与“司法活动”这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尤为重要。司法活动既包含司法机关(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权(审判权)的活动,还包括其他法定机关、组织与个人参与案件办理或纠纷解决的活动,同时其他法定机关、组织与个人对诉讼的参与均需受到司法权(审判权)的规制或约束。 “司法活动”用以解读司法概念具有重要的规范性意义。我国《刑法》第94条规定:“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该条关于“司法工作人员”的范围界定,曾引发一些学者的质疑:“如果侦查和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都可以被定性为司法工作人员,那么他们所在的机关岂不就都成了司法机关?岂不是侦查权和监管权也可以成为司法权?” 〔10 〕笔者认为,如果将《刑法》第94条所称的“司法工作人员”置于“司法权”的话语结构之下显然会得出与实践相背离的结论,倘若用“司法活动”的话语结构进行解读,就能看出《刑法》第94条是将参与司法活动的公职人员作为认定司法工作人员的标准,而非行使司法权的公职人员的标准。《刑法》第94条的“司法(活动)工作人员”旨在强化对司法活动参与人员在职务履行过程中的行为管理,无意混淆司法权或者司法机关的界定范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关于司法改革内容的表述,也大多基于“司法活动”的语境下提出,将不同办案机关、组织或个人的参与一并纳入制度与体制改革之中。例如《决定》提出了“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决定》甚至把“纪检监察和刑事司法办案标准和程序衔接”等内容也加入改革和制度完善的范围。显然,若没有司法活动这一概念作为理论支撑,仅仅依靠司法权、司法机关的理论难以涵盖司法改革的全面性和复杂性。

三、“司法”语义的特征及价值

我国司法的话语结构立足于我国司法概念的历史渊源,结合当前全面展开的司法改革需要,既强调以审判为中心也同时承认侦查权、公诉权与司法行政权的独立存在价值,对推动个案的公平正义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历史性与现实性。特定的历史沿革决定了国家法律文化和法律观念的形成。与西方国家司法内涵的单一性相比,我国司法的多元结构具有历史的特定性和必然性。在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中,司法作为国家治权的一种形式,是综合治理一方臣民、维护王权统治的手段。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并未产生专门的司法权概念,也不存在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的专门司法机关或司法工作人员。司法权长期隶属于行政权,司法职能需要依靠行政机构才能实现。所以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一直延续着司法混同于行政管理,各行政部门联合参与的传统。直至清末,受到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三权分立学说”等一系列影响,在清末变法的《钦定宪法大纲》和民国时期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司法才成为独立于立法和行政的第三种国家权力。目前,司法权为裁判权已成为现代司法权理论的国际共识,司法公正与独立的基本原则也要求在行政系统外建立专门的司法机关。我国司法观念的形成受到了“内因”与“外力”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沿袭着司法活动国家职权性的法律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必须尊重现代司法权本质属性的基本内涵。

当前中国法治正在经历从普遍化到本土化的过程。把错综繁杂的司法概念系统划分为“司法权”和“司法活动”的话语体系,是静态的、学理化的“司法权”概念与动态的、社会功能化的“司法活动”概念的有机结合;是将以本质界定为中心的抽象化概念,与促进社会公正、推动法治进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化司法改革、回应社会实践等综合目标的有机结合。从这个角度来看,司法的话语结构根植于我国司法实践需要,是动态的、具有社会实践功能意义的、可以促进司法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实现的理论模型。

审判中心指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倡导树立法院审判在案件处理中终局的、决定性的作用和在诉讼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刑事司法领域中,审判是确定一个人有罪的核心环节,人民法院是确定一个人有罪的唯一机关。虽然侦查与起诉活动也都是围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而开展,且在特定情况下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也可认定犯罪嫌疑人无罪,但是确定犯罪嫌疑人有罪的权力只为人民法院拥有。司法活动中其他机关、组织或者个人的参与行为也应当受到审判权的规制与约束。“刑事诉讼以审判为中心要求诉讼活动符合司法规律,理顺侦查、检察和审判功能的关系,强化审判功能。” 〔11 〕然而,由于对“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长期误读②与操作异化,导致了刑事司法活动中心不明确,甚至司法权异化的局面。在一些刑事案件中,审判活动有时流于形式,侦查的结论往往直接成为公诉的理由甚至是审判的结果,辩护作用十分有限。侦查环节逐渐成为决定刑事被追诉人命运的最重要阶段,审判职能被弱化,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均受到了威胁。

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在司法概念下未将“司法权”与“司法活动”的功能加以区分,是造成“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误读与操作异化的重要原因。司法活动是多个国家机关、组织以及个人共同参与的活动,但并不能由此得出参与司法活动的机关都是司法机关、该机关行使的权力都是司法权的结论。因为司法权和司法活动具有不同的构成标准和存在价值。我国司法的话语结构首先明确司法权、司法机关应该回归本质,审判权是唯一的司法权,人民法院是唯一的司法机关;同时强调刑事司法活动必须以审判权的运行为核心,侦查活动和公诉活动是审判活动的重要基础,为保证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而服务。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思路也同样是对司法权本质的还原,审判是整个司法活动中的核心环节。“司法活动”的话语结构,把侦查活动、公诉活动、司法行政活动和律师参与案件的办理均纳入司法改革的领域,确保司法改革不会丧失核心目标。可见,中国式司法的话语结构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改革思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有助于矫正实践中的司法权含义模糊不清、司法活动重心偏离现象。

牵动侦查权、检察权与司法行政权的独立研究。在司法活动中,侦查权和公诉权的运行是启动审判权、确保审判权顺利运行的基础,司法行政权的运行是实现审判权法律效果的方式,侦查权、检察权与司法行政权均是国家司法职能的权力延伸。正如前文所述,侦查权、检察权与司法行政权均不符合司法权中立性、被动性、终局性等特点,故不能被称作司法权。但倘若简单将此三者归为行政权,尤其是把具有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定性为一般的行政机关,也有不合理之处。当界定某一权力的外延时,必然存在观察视角、概念服务何种目标、回应什么样的社会需求的主观判断问题。站在实现国家治理综合目标的角度上,如果某一权力在现有的权力结构中具有独立的权力属性,并可依照权力的边界运行于其他权力之间,就应当认定该权力具有特有的权力属性和权力功能。司法实践中,侦查权、检察权以及司法行政权早已存在各自独立的权力界限与运行特点。尤其是侦查权和检察权均有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与职能目标,不必把在权力结构中业已存在且相对独立的权力都收编于“司法权”的麾下。按照西方不同国家的司法实践,无论这些权力定性为司法权还是非司法权,都不会改变侦查权、检察权和司法行政权本身的权力运行特点和属性。 长久以来人们将侦查权和检察权都纳入司法权范畴的论断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出一种错误的逻辑设定――司法活动的全部职能都得依靠司法权来实现,从而对司法权加以“全副武装”却与司法权的本质属性渐行渐远。司法活动各阶段的职能虽不能仅仅依靠审判权的运行来实现,但是审判仍然是司法活动的核心环节并贯穿整个司法活动。承认司法权的专属性并不是对侦查权、检察权以及司法行政权的现有权能和属性予以否定,而是使得侦查权、公诉权、审判权与司法行政权可以在“司法活动”的话语结构下各自独立存在,发挥作用。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司法应当符合法治。而法治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政治性以及地域性的概念,我国的法治概念也应该是法治普遍原理与中国法治实践特色的有机结合体。当前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明确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司法行政机关与审判机关的关系,并且促进各机关在诉讼中作用的发挥。而明晰侦查权、检察权与司法行政权各自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将会为分别研究各机关权能、属性与运行规律提供更大的理论空间。

按照《决定》精神,更深层次的司法改革即将开始,与丰富的改革措施相比,改革理论储备却略显不足。司法改革的复杂性需要依托坚实的理论基础,既要根植于法学基本原理、遵循司法规律,提出令人信服的改革理论,也必须照应中国实践和改革的客观需要,使得理论更贴近复杂的实践状况。把我国司法划分为司法权和司法活动,这样的话语结构体现了中国司法文化的复杂背景和中国司法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本土法律文化与实践和西方现代法治理论的影响,共同形成了我国司法话语结构的知识基础。将我国司法的解释体系划分为“司法权”与“司法活动”比过去的一体性话语结构更具说服力,也更符合中国实际。此种分类方式及其话语结构服务于国家治理法治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司法文明这“一体”。长期以来,我国司法权的运行受制于各种现实条件,审判功能遭到弱化,正是因为没有厘清司法权的本质和司法权的主体。在司法之下,明确司法权(审判权)、司法机关(审判机关)的专属性是保障司法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降低其他机关、组织、个人不当干预的重要前提。但是司法活动是国家机关与诉讼各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其中各国家机关行使职权、履行职能是司法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司法活动中,司法权的运行是核心,但是司法权的功能也具有一定限度,不可能仅靠司法权实现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的所有内容。从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角度来看,公、检、法、司职责的行使和社会组织和成员的自我约束,都是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有效路径。将司法活动作为解读司法的另一参照为司法改革提供了政治性、组织性的基础。所以,对中国司法概念的把握应当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深化司法改革的意义层面,既要坚持司法权是裁判权这一实质内核,还应从更加广阔的视野关注和研究多样态的司法活动,形成侦查权、检察权、司法行政权各自独立存在并“围绕”审判权运行的良性格局,进而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

注 释:

①公安机关与犯罪嫌疑人的“二元关系”是陈瑞华教授关于侦查行为的形象描述,参见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

②我国刑事诉讼实务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关系,三机关、三阶段均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并无孰轻孰重之分。此观点背离了决定被告人定罪量刑为审判程序的基本原则。参见汪海燕:《论刑事庭审实质化》,《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郑成良.现代法理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光中,崔 洁.司法、司法机关的中国式解读〔J〕.中国法学,2008(2).

〔3〕陈光中,肖沛权.关于司法权威问题之探讨〔J〕.政法论坛,2011(1).

〔4〕陈光中.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定位问题之探讨〔J〕.政法论坛,2012(1).

〔5〕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6〕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J〕.法学研究,2000(5).

〔7〕黄竹胜.司法权新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王 戬.不同权力结构模式中的“司法权”――以另一视角分析检察权〔J〕.政治与法律,2010(3).

〔9〕陈卫东.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以公诉权为核心的分析〔J〕.法学研究,2002(2).

〔10〕刘作翔.关于司法权和司法体制的宪法修改意见〔J〕.法学,2013(5).

〔11〕杨宇冠,杨 依.以审判为中心若干问题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从刑法解释关于谈死刑 司法控制(1)
发布时间:2022-10-17
「摘要」现阶段从立法上大规模废除因侵犯的权益的价值低于生命权益价值而不应被配置死刑的经济犯罪、财产犯罪等犯罪的死刑,尚不现实。现实的是,从刑法解释论上进行死刑的司法控制。数额犯应当通过同种数罪并罚的方式减少死刑的适用。致......
关于《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讨论
发布时间:2022-11-14
摘要对《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探讨能积极促进释义的改进。几篇对具有某种语法特征的词释义提出质疑和改进意见的文章,表现出对一般语文词典释义的性质、释义的应用认识片面,文章就此做出具体分析。 关键词语文词典释义语义特征 ......
语义分析方法及其行政法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28
一、语义分析方法的渊源 语义分析方法源于语义分析哲学,后经哈特教授引入法学研究当中,并创立了在20 世纪中叶盛行一时语义分析法学。哈特成功地点燃了人们对法理学的兴奋和兴趣,他并不是像20 世纪30 年代的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者那样......
流行语“给力”的语言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3-06-10
流行语“给力”的语言学阐释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作为一种开发性的动态系统特别体现在词汇上,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查阅杂志、浏览网页,人们随处都可以看到现在较之前发生变化的词汇。“给力”这一词汇,作为2010年最火爆的流......
王船山对位财与仁义关系的生存论阐释
发布时间:2023-05-10
摘要:王船山从天人关系的视域阐释了位财与仁义的关系:作为天地之心的人,是天地借以用来治理和使用万物的;作为人类生活重要现象的位财,是天地用来治理和使用人、也是人类实现自治的重要方式;作为人类德性的仁义,是天地一阴一阳之道及生生之德的呈现。二者关系可概括为:位者仁之藏,财者义之具;仁以守位,义以理财。基于“生生之谓易”的易学语境和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论传统,船山从人类与万物“生成”和“存有”的存在论视.........
关于宝卷念唱的意义阐述
发布时间:2022-11-24
关于宝卷念唱的意义阐述 关于宝卷念唱的意义阐述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关于宝卷念唱的意义阐述 文 章 来 源自 3 e du教 育 网 一、仪式与娱......
释“慈其”及相关称谓
发布时间:2023-07-10
内容摘要:“慈其”一词见于西北汉简,所指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从语义、语音上可证明“慈其”就是古籍中所说的“席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芨芨草;并进一步归纳总结了“席萁”的异名及其不同书写形式。关键词:慈其;席萁;考释中图分类号:K8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4-0130-05Abstract:ThewordciqiwasfirstfoundinHandynas.........
汉语间接回指及对其释义过程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间接回指是回指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文章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对汉语中各种间接回指的现象重新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认知分类方法,并用认知域堆栈以及认知域关联过程对汉语间接回指的释义过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汉语......
关联理论在歇后语教学中的应用与阐释
发布时间:2015-08-13
[摘 要]歇后语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形式。如果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关联理论将之分解成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三个部分给外国留学生讲解,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进一......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发布时间:2022-11-10
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话语对象,但是它还未成为严肃的系统的分析对象,尤其是还未成为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对象。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本着严肃的态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系统的社会学描述。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社会......
论模糊词语的释义方法
发布时间:2023-03-19
" 摘要 语文辞典所收的词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明晰词语和模糊词语,即通常所说的明晰语言和模糊语言。对于明晰词语,可以运用明晰语言来揭示其本质特征,从而达到释义的准确;而对于模糊词语,还得运用模糊理论及模糊语言来加以解释......
论司法解释
发布时间:2022-12-30
【摘要】在法律存在着漏洞的情况下,司法解释具有填补漏洞的作用。法律解释和立法之间的冲突可能是无法避免的,就像法律与法律之间会有冲突一样,但我们不能去夸大这种现象。法律是有弹性的,这种弹性的表现之一就是需要法律解释去疏......
谈中国传统语文课程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3-03-16
"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 文化阐释 中国传统 文化逻辑 历史与现实 文化发展 实然状态 应然状态 论文摘要:探究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无论是就历史与现实中实然状态的语文课程的文化逻辑及语文课程在文化发展中曾扮演的角色与......
略论被执行人的财产释明义务及其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2023-04-18
略论被执行人的财产释明义务及其法律责任 略论被执行人的财产释明义务及其法律责任 略论被执行人的财产释明义务及其法律责任 摘要:被执行人在一定条件下负有向人民法院全面如实释明其财产状况的......
茶道之哲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7
"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 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 “三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
译者主体性的意义:哲学阐释学视角
发布时间:2023-05-31
摘要: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的构建者。翻译即解释、译者就是解释者、理解和解释的无穷性、效果历史原则等理论为我们审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并呈现出主体性意义的哲学本质。作为一种解释行为,译者......
宪法解释的意义及我国宪法解释制度的完善
发布时间:2023-02-01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颁布的,如今己经有三十余年了,作为一部关乎国家基本权力和人民基本权利的根本大法,其应用和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宪法解释作为宪法实施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宪法解释有多方面的功能,......
浅谈马克思司法公正观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2-08-24
温家宝同志曾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正义是一种社会价值,是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民主、自由、和谐等社会价值实现的根基。同时,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是在制度构架中必然要考虑的因素。司......
《论语》中“孝”的现代阐释与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2023-06-14
摘要:黑格尔认为,家庭以“爱”为其规定,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容。家庭伦理实体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的真理内容,并明确规定了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从黑格尔的家庭伦理实体视角观照孔子《论语》中的“孝”,其作为“仁”的具体实践,作为人......
关于司法改革中“相对合理主义”(1)
发布时间:2023-02-01
中国当前司法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司法公正,并进而促进社会公正。为此需要进行一系列合理化变革,包括思想观念更新、组织结构调整、人员素质提高、制度程序改善等等。至于如何变革,则涉及不同的思路和策略。笔者认为,中国的司法改革总......
海德格尔阐释下的巴门尼德的存在含义
发布时间:2023-03-09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海德格尔的阐释中,存在一词在巴门尼德的残篇中的各种形态、其间的关系以及相互的转化。通过对?στ?ν、ε?ναι、??ν的追踪和辨析,进一步试图理解海德格尔阐释下的巴门尼德的存在含义。 [关键词]巴门尼德......
关联理论关照下网络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新阐释
发布时间:2015-11-23
[摘要]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隐喻作为点睛的“画笔”备受新闻作者青睐。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关照,从明示刺激、认知语境、语境效果以及最佳关联性四个方面定性分析阐述网络新闻标题中隐喻的运用。指出网络新闻标题中隐喻起到吸引读者的注......
论阐释的公共理性
发布时间:2023-07-09
摘要:阐释行为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一种理性认知,当这种理性与社会领域的公共性交融而集凝成人的公共理性时,在本质上它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物质世界进行理性认识的自觉意识;在实践上它是作为基本主体的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体认、忧患与建构的自觉意识。只有在公共理性这个场域,文本的意义才能得到正确判断和理解,阐释才能获取合法性的身份。在人类的阐释行为中,公共理性的目的:一是满足阐释主体的理性认知要求,让.........
试论语言交际中句式选择的认知语用阐释
发布时间:2023-05-23
提 要: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选择句式受到认知和语用因素制约,其主要表现在认知语境、认知效果、语用意图象似性以及语用现象语法化等方面。说话者选择的句式结构是一种具有最佳关联性的明示刺激,是对语言符号进行最优化配置,旨在传递说话......
民事诉讼法新司法解释中关于电子证据的若干问题
发布时间:2016-06-23
摘 要 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确认了电子证据的使用范围。电子证据规范化对于实务以及理论学说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电子证据使用的规范化、制度化对刑事案件的侦察,以及打击犯罪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司法实践中,现实的难题主要是......
德国民事司法改革及其借鉴意义(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06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德国民事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论述德国近年来为解决诉讼拖延及成本过高问题所采取的各种改革措施,包括简化程序、集中审理、限制上诉以及鼓励ADR方式等,并探讨德国民事司法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当代阐释
发布时间:2022-11-18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世界发展的洪流中,面临着即在世界的发展博取一席之位,同时又不随波逐流,走自己发展壮大的道路的难题。毫无疑问,马克思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钥匙,是中国化的理论武器。当今世界发展的大......
关于语用翻译及相关译法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语用意义 语境 文化 等值 论文摘要:翻译所要处理的对象是具体语境中的句子即语句,也就是语言单位的运用价值。翻译者首先要认识原文的语用意义,才能应用译语深入表达原意。因此,讨论语用意义对研究翻译理论显得十分......
基于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2
摘要:一直以来,很多政治哲学学者对于如何构建一个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政治哲学而探索。事实上,要解决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问题,还是必须从哲学的基础理论上找准切入点。目前,很多政治哲学家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上还仍......
关于《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及其司法判例分析(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知识共享协议是近年来国际上为促进网络环境下版权作品的传播和利用而设计的一种版权解决方案。2001年,在公共领域中心(Center for the Public Domain)的支持下,以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伦斯·莱辛(Lawrence Lessig)为首的一批精通......
从法理学视角阐释户籍改革制度
发布时间:2023-02-24
摘 要 户籍制度在中国的存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最初的户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需要,所以户籍制度的改革就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文章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户籍改革的成果和不足出发,联系最......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学解读与阐释
发布时间:2022-10-3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把法治中国建设提升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并对其做出了系统的部署。这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性决策,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
最高法院关于拍卖变卖司法解释的基本理念和思路(下)
发布时间:2023-02-16
最高法院关于拍卖变卖司法解释的基本理念和思路(下) 最高法院关于拍卖变卖司法解释的基本理念和思路(下) 最高法院关于拍卖变卖司法解释的基本理念和思路(下) 三、注重拍卖的效率,避......
定语的语义指向及其作用
发布时间:2022-11-23
摘 要:语义指向问题是语义研究的重点,它可以揭示语义关系和结构关系的不对等。在汉语中定语的语义,一般分为指向其后的中心语和指向其他的句子成分这两种情况。本文以这两大类为基础,通过指向中心语、指向主语、指向谓语动词、指向其......
回归故乡:现代汉语诗歌的一种语言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2-12-02
回归故乡:现代汉语诗歌的一种语言学阐释 20http://wWw.LWlM.cOM世纪初,现代汉语新诗诞生,对之的阐释随之展开。一个令人惊异的事情是,阐释者对于现代汉语诗歌的否定性评价屡见不鲜。从象征派诗人穆木天、李金发等人在一系列的文章中将......
阐释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发布时间:2023-03-08
阐释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阐释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阐释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公共资源类景区简称公共景区,指的是以自然景观和文物景观等公共旅游资源为依托的自然景观类旅......
沈从文创作后期的文化阐释视阈:走向融合和跨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8
沈从文创作后期的文化阐释视阈:走向融合和跨文化阐释 本章内容提要:湘西文化被视为反拨现代文明失范的理想文化形态,作为审视现代都市理性文化的反光之镜,是对文化理想之境的追寻,这种现象性的说明是形而下的,但缺少历史理性。这种......
张居正政治思想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14
一、治乱周期 在对 中国 历史 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张居正提出了循环的 自然 和社会变迁观念:“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变则反始,此造化自然之理也。”[1]这种说法并无特异之处,是士大夫都能接受的理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久远深......
和谐地产的内涵阐释
发布时间:2014-01-07
内容 摘要:和谐 社会 是我国社会 发展 的 理论 基石,本文简单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和谐地产的概念,提出了和谐地产就是制度和谐、产品和谐、价格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地产 制度 房价 ......
关于法律解释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3-07-17
关于法律解释的几个问题 关于法律解释的几个问题 关于法律解释的几个问题 「摘要」 法律解释是法学领域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命题,近年来,法学界关于法律解释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不断......
以阐释学视角论韦利对论语的翻译
发布时间:2023-04-29
以阐释学视角论韦利对论语的翻译 以阐释学视角论韦利对论语的翻译 以阐释学视角论韦利对论语的翻译 精品源自英 语 科 一、原作,译作的对比分析 (1)第一步,信赖(Trust) 虽然在斯坦纳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这一步骤看......
分析《家族》中苦难叙事的意义及其限度的阐述
发布时间:2023-04-21
将苦难进行主体内化,加以切肤之痛、令人灵魂震颤的方式进行叙述。这种内在的、生存论意义上的苦难。在我国,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要么以良心.........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下隐名出资人之风险及防范
发布时间:2023-03-22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隐名投资现象不断涌入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隐名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的股权争议纠纷,扰乱了市场的秩序,不利于维护交易安全,因此,《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对隐名出资做出了具体的规制......
词语语义信息不对称的动态释义
发布时间:2023-02-08
[摘 要]语言对比中经常有不同语言中的词语语义信息不对称现象。词语语义作为词语的概念内核,与词语所表达的现实世界、词语的认知主体―人,以及词语本身依附的主体―语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现实世界-人-语言之间并不是静态独立存在的......
文本逻辑的阐释力度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要:商伟的《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一书,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文献考证和文化分析的方法,探寻《儒林外史》的文本逻辑,指出该书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从把整顿社会的希望寄托在“礼”到对“礼”产生怀疑的......
中国革命的艺术阐释
发布时间:2023-02-03
[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识码]:A 秧歌剧是中国现代革命艺术的典型,透过这一艺术形式,可以感性的看到中国革命的内在动因以及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历史舞台上的秧歌剧》就是以“镜子”来阐释中国革命文化道路的著作。该书是......
公民投票:政治学的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7
" 公民投票之概念 所谓公民投票是指人民对宪法、一般法案或政府之决策,有提议表示意愿,或投票决定是否同意之权。此包括公民之创制与复决两权。前者是由人民提案,送由立法机关制定成为法律,或由政府制成政策;后者则对法律草案或修......
关于民本主义与传统司法论略(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20
【论文关键词】民本主义 司法制度 慎刑 传统司法 【论文摘要】民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对专制主义形成重要制约的思想体系,其保民、重民、教民、养民的理念,直接推动了传统司法制度的进步与完善,尤其是催生了中国传统司法中的......
浅析个人主义与人的社会属性———预立指示制度的法理阐释
发布时间:2016-12-28
一、个人主义与预立指示制度的形成发展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萌芽而来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对物化劳动的绝对占有,它也体现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在无财产即无人格的生产方式下,人格一开始被遮蔽于财产权之内,以......
汉语新词语词典的语素释义
发布时间:2023-06-03
摘 要 汉语新词语词典的语素释义具有心理学与语言学依据。通过整词拆解的方式分析语素义不仅符合绝大多数复合词的内部语义联系,还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素教学法的理念相契合。新词语词典的语素释义既要与词典用户的语言能力或学习阶段......
论司法裁决中的司法民主及其规制
发布时间:2016-09-13
一、司法民主建设状况分析 (一)司法民主建设的必要性 民主产生于对专制统治的对抗之中,它代表着人民的权力。人民进行统治,如人民当家作主。选举权。自治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本属政治范畴的民主观念,......
对高法关于网络域名纠纷最新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1)
发布时间:2013-12-14
域名的作用是正确标示计算机在互联网上的物理地址,每一个域名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用户在互联网上找到指定地址的网站。由于域名的独一无二性,随着网络商业化的发展,域名逐渐具有了区别不同域名持有人及其所提供服务类别的标......
保险公司在签订合同时的解释义务及法律后果_经济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保险合同属射幸合同,保险合同当事人在合同利益分配上与其他合同当事人相比存在不均衡性。而且保险合同条款是格式条款,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的地位亦存在强势和弱势之分。因而在签订合同时,保险公司应向投保人对有争议的条款和免责条......
关于宗教长期性的历史考察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宗教 长期性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宗教的长期性原因既有宗教产生根源的长期性,也有宗教历史的长期性。本文通过对宗教发展、演化的历史进行分析论证,证明了宗教不但过去的发展历史具有长期性,而且将来的发展也具有长......
“粮博士”阐释粮安新概念
发布时间:2022-10-04
迄今为止,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所带的40位硕士研究生中,有10位的研究课题均与粮食相关。作为粮食系统的第一位博士,洪涛一直在关注粮食行业,其毕生的研究也没有离开过粮食。 “三位一体”保粮安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洪涛,经历了......
汉语辞书释义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2-09-28
摘 要 经抽查,汉语辞书释义的方式,古代有声训、以组合代释义、想当然式、定性式、同义词近义词解释和描写式六种。前三种是原逻辑释义,在辞书释义中逐渐减少,现代《汉语大词典》除特定领域外只有后三种。释义内容的进展,有准确性......
宪法解释的困境及其认识论根源
发布时间:2023-05-04
宪法解释是解释宪法者基于客观主义立场透过宪法文本本身追寻、揭示制宪者真实意思的思维过程,宪法解释者需完成从方法论向本体论思维的转换,但由于宪法解释本体论与宪法解释方法论的张力,造成宪法解释者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逐渐疏离。在......
双关语及其翻译
发布时间:2023-07-12
双关语及其翻译 双关语及其翻译 双关语及其翻译 [Abstract] English pu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igures of speech, and it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literary works, such as poems, novels, stories, advert......
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及相关阐述
发布时间:2017-03-11
摘 要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谣言的出现为人们生活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文章在研究中,将网络谣言作为基础,通过刑法制度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及分析,旨在通过系统性法律制度的探究,完善刑法制度的相关阐述,从而为网络环......
关于布洛芬缓释微丸的制备及释放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1
布洛芬( ibuprofen) 是英国1969 年上市的一种疗效确切而毒副作用较小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由于其生物半衰期短,需频繁服药以维持治疗有效浓度,且肠胃道刺激作用较大,曾使本品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如制成缓释制剂则可减少服药次数,并减......
关于中国传统父子关系中的“孝”及其含义变化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 关键词:孝;家庭关系;父子关系 论文摘要: 中国 传统父子关系的核心准则——“孝”隐含着父子关系的冲突和隔阂,不平等与沟通不畅,情感表达的形式化和功利化等问题,而 现代 社会中的“孝”受到了独生子女政策、个人主义......
关于解释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
发布时间:2022-10-28
"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叙述了解释学的基本内涵,而后分析了解释学视角下母语和外语教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外语教学所具有的“四个”基本特征。 [论文关键词]解释学 外语教学 理解 文本 一、解释学的基本内涵 解释学是一种研......
浅谈“戏剧作品”的知识产权法涵义辨析及其司法适用
发布时间:2022-07-22
我国著作权法未列出戏剧作品的具体涵义。尽管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指出戏剧作品是指话剧、歌剧、地方戏等供舞台演出的作品,但是,戏剧作品究竟是指戏剧的剧本还是指戏剧的一台戏呢?戏剧界有些人的理解与法学界理解不一。理解的不同会带来......
句法―语义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解释
发布时间:2022-11-26
摘要:语言不对称性现象普遍存在,对称是相对的,不对称是绝对的。相同词类的句法结构虽然存在不对称性,但它们在语义概念结构上呈现出很大程度的语言理据性或象似性。语言不对称性结构与人类的经验感知具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我们对现......
对音乐美学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2-12-09
对音乐美学的文化阐释 对音乐美学的文化阐释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对音乐美学的文化阐释 音乐美学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的这一说法在现在看来仍然是准确无误的,因为人类审美......
网络人际互动:基于实践本质的多重阐释
发布时间:2016-01-05
吴满意教授新著《网络人际互动:网络实践的社会学视野》(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从网络人际互动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演进出发,分析网络人际互动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诠释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构成、实践途径和异化表现,对网络人际互动......
从文创作中期文化阐释视阈:反观之镜与湘西文化本土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8
从文创作中期文化阐释视阈:反观之镜与湘西文化本土阐释沈从文借助湘西故事,苗家人物形象,从文化他者异质影像中照出城市文明的黑暗虚伪。他的文化阐释及文化批判旨趣并非是把湘西土著文化作为“物”来研究,而是作为一种反观之镜、人性......
司法解释的多维互动
发布时间:2023-04-23
司法解释的多维互动 司法解释的多维互动 司法解释的多维互动 内容提要 婚姻第三人遗赠纠纷案的司法判决显示,法官的主观思维方法是法律/司法方法的决定因素。法官与法律文本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
民事再审制度的理论阐释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23
论文摘要: 民事再审制度不仅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谈论已久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重要问题,但大多学者将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再审事由以及再审程序的改造与重构,而作者则认为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民事诉讼中的再审制度,......
民国司法检验的制度转型及其司法实践
发布时间:2023-02-01
〔摘要〕清季审理刑狱多以仵作行检验,奉《洗冤录》为圭臬。近世以来,传统检验奉行的“仵作验尸”显然不足应对变革之需。在此背景下,自清末以至民国,官方皆有司法检验改良之举。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民国司法、卫生部门大力培植......
关于科举制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之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10
为政重在择人,这是中国古代行政文化的重要观念之一。纵观中国历史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选拔官吏的途径和方法也有所变化,包括世袭制、军功爵制、察举制、纳赀制、恩荫制以及科举制等等,其中对后世尤其现代官僚选拔制度影响为深远的是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兴起过程追溯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以隋代周。隋朝统一后,随着世家贵族日益没落、寒门地主势力不断提升,九品中正制的流弊阻碍了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隋.........
环评机构侵权相关条文的目的解释及文义解释探讨
发布时间:2016-12-30
一、《侵权责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适用缺陷 在新《环境保护法》及《环侵司法解释》出台以前,我国的《侵权责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都对环境侵权做了一系列的规定,但是在适用中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 一) 《侵权责任......
关于我国司法解释制度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关键词] 司法解释制度 观念误区 制度法学 判例制度 [论文摘要] 完善的司法解释制度对于指导法官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维护法律正义,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重点剖析 了支撑该制度的一系列社会因素和法律观念,并用现......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
发布时间:2022-12-31
摘 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理论上一般从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能力结构等层面进行界定;实践上一般从政府、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支持措施、培养模式和方法的角度进行研究。从心理学理论......
用中国话语分析和阐释中国职业教育问题
发布时间:2022-11-30
摘 要 以职业教育教科研协同创新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论坛暨第二届全国职业教育科研院(所)联席会议”,对今后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进行了探讨。明确职业教育科研要服务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加......
假言三段论的困境及其语境解释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19
一、假言三段论的虚拟语气句反例 假言三段论又称假言三段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来进行的推理。在形式上,假言三段推理总是被认为是有效的。其表达式为: P Q 因此,PR。 说假言三段论在形式上是有效的,是说如果PQ和QR为真,那......
和谐地产的内涵阐释(1)
发布时间:2023-07-12
内容摘要: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石,本文简单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和谐地产的概念,提出了和谐地产就是制度和谐、产品和谐、价格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地产 制度 房价 和谐社会......
刘亮程:阐释“最后”的作家
发布时间:2023-03-30
关键词:刘亮程 《一个人的村庄》 “最后” “‘乡村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有一条巨大的根系,这条根系是连着人性的,甚至渗透着某种宗教气息”;“乡村哲学也有反现代性的一面,在人类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到处都浸淫着糜烂、腐朽、噪......
现代文学的当代阐释探析
发布时间:2022-07-23
一、现代文学的概述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现代文学的领域的划分是不明确的,对现代文学的界定仍然还不够清晰。而且现代文学从“五四运动”发展到现在,其发展时间也就是八九十年,各方年的积累还远远不够。即便是一些知名的大文学家像郭沫......
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源流
发布时间:2013-12-18
本世纪末的语言研究虽然已开始迈进乔姆斯基的时代,但在目前,人们对乔姆斯基理论还难以作出充分估价的情况下,结构主义语言学仍然是统帅语言研究领域的旗手。目前无论是语言教学,语言研究,各种语言著作的框架,都还没有超出结构主义的......
话语标记的意义及其功能
发布时间:2013-12-18
yjbys小编为您提供一篇关于话语标记的意义及其功能的汉语言毕业论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摘要: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格赖斯理论初步讨论和分析了话语标记的语义语用意义,指出话语标记在语义上没有真值条件意......
对司法解释的几点评述
发布时间:2022-11-09
对司法解释的几点评述 对司法解释的几点评述 对司法解释的几点评述 第二,如何确定举证责任倒置的内容,值得探讨。如前所述,举证责任倒置是为了加重行为人的责任,对行为人作出抗辩的事由,实......
复合词的结构义与语文辞书释义
发布时间:2023-02-03
摘 要 复合词词义,不仅显现其所含的语素义,还显示出其特定的结构义,且这种结构义具有隐含性。复合词结构义的研究与揭示,对语文辞书准确、科学地说解复合词的词义非常重要。文章以汉语“动+名”偏正式双音复合词为例,揭示了其隐含......
政治权威与政治发展方式关系的理论阐释
发布时间:2023-06-15
摘要:政治发展方式是研判特定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速度和质量的重要概念。尽管自下而上式社会动员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丰富了有关国家间政治发展方式差异的认识,但该类研究忽视了政治体系选择政治发展方式的可能和实际能力。政治权威属于政治体系所掌控各类政治资源的一类重要变量。伴随着近年来各国各地区政治发展方式差异有所扩大,如何从政治权威类型分析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方式差异,日益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和比较政治研究的焦.........
浅论从理据性阐释看“词义聚合”研究范式的转向
发布时间:2022-11-05
提 要:“词义聚合”又称多义聚合或一词多义,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传统语义学仅从结构主义视角考量语言系统的内部结构,忽视语言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使其对“词义聚合”的解释力明显不足。认知语义学突破传统研究范式,用“原型范畴理论......
公司法的新修订及其影响_司法制度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21
论 文 摘 要 2009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这次《公司法》修订,顺应国际趋势,尊重客观规律,敢于突破和创新,最为完整和彻底。新修订的《公司法》不仅实现了立法......
“人性”与“哲学”:一种可能的阐释
发布时间:2022-08-07
" 【内容提要】人性问题作为人及其存在的始源性和本然性问题,它同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内在相关。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二重化,构成人类学本体论悖论。历史上真正的哲学家都对此有着深刻的体认。精神存在对于肉体存在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
理论阐释 引领赶考正确方向
发布时间:2015-09-06
发挥理论引领作用,围绕“中国梦・赶考行”的主要内涵、重大意义和现实启示,组织开展了系列理论研讨会,专家、学者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促进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推动中国梦入脑入心。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关于词语的内在语义与对应关系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词语 教学改革 内在语义 表层语义 论文摘要:词语涉及到词的内在语义和不同语言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外语的教学中,必须把握词语多义性,了解词语的内在语义与表层语义两个层次。另一方面,母语与外语之间在对应关系......
苏轼慕白情结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3-03-27
摘要:历来论者多认为苏轼尊崇白居易之原因在于二者出处进退的相似,但通过对白苏知识构成的解析可以发现,二者受佛道思想影响甚深,在认同佛教般若空观基础上,受道家相生相待观物方式的影响更深。这使得二者皆未能放弃对现实意义的追寻,未能达到超越现实的境界,也使二者的思想一直处于矛盾的状态。白苏知识构成的相似决定了他们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的接近,而这正是苏轼产生慕白情结的深层原因。对此进行详细的考察,不仅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