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苏轼慕白情结的文化阐释

苏轼慕白情结的文化阐释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7 01:56:40
苏轼慕白情结的文化阐释
时间:2023-03-27 01:56:40     小编:

摘要:历来论者多认为苏轼尊崇白居易之原因在于二者出处进退的相似,但通过对白苏知识构成的解析可以发现,二者受佛道思想影响甚深,在认同佛教般若空观基础上,受道家相生相待观物方式的影响更深。这使得二者皆未能放弃对现实意义的追寻,未能达到超越现实的境界,也使二者的思想一直处于矛盾的状态。白苏知识构成的相似决定了他们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的接近,而这正是苏轼产生慕白情结的深层原因。对此进行详细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推进白苏二人的思想研究,对于研究唐宋文人接纳佛道学说的过程及影响亦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苏轼;白居易; 佛道思想;般若空观;相生相待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2.029

关于苏轼学白,前人多有论述,但学界对此问题之论述,大多认为苏轼“独敬爱乐天”是源自二者出处进退的相似[1],但如果从白苏二人思想形态、知识构成的解析来看,二者在如下两方面极为接近:认同佛教般若空观理论,服膺道家相生相待学说。这种接近造就了二者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的相似,造成了二人看破红尘却难舍红尘的思想形态,使二者晚年“大机未曾脱根尘”,一直处于矛盾迷惘之思想状态中,这正是苏轼慕白情结产生的深层原因。

一、异代知音:苏轼慕白情结之表现

张戒曰:“苏子瞻学刘梦得,学白乐天,学太白,晚而学渊明。”[2]周必大言:“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3]656罗大经言:“本朝士大夫多慕乐天,东坡尤甚。”[4]宋代诸家之论皆指出了苏轼慕白的事实。苏轼的慕白情怀多次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如“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老较前贤。”“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故赵翼说苏轼“景仰香山者,不止一再言之”。

苏轼不但屡次将自己的出处进退与白居易相类比,表露出了对白氏优游不迫之人格境界的向往,苏轼还在一些有争议的事件上站在白氏立场上为其辩解。如宋人或以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有对王涯遇难幸灾乐祸之论,苏轼认为:“甘露之祸,乐天在洛,适游香山寺,有诗云:‘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5]苏轼持论公允且与白诗意脉契合,得到了后世学者陈振孙、汪立名的赞同。对白居易的偏爱,还使得苏轼在一些已成定论的前代文案上为白居易翻案。如《唐摭言》载白居易认为徐凝诗“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优于张祜[6]。后人多以白居易“屈祜荐凝”为不妥。苏轼在肯定张优徐劣的基础上认为:“(徐凝)又伪作乐天诗称美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涉浅易,然岂至是哉?”认为徐凝是伪托白居易称誉而为己邀名。元和年间白居易对征讨吴元济持反对意见,论者多非议之,苏轼却认为:“白乐天岂庸人哉!然其议论,亦似欲置之者,其诗有‘海图屏风’者,可见其意,且注云:‘时方讨淮、蔡叛’。吾以是知仁人君子之于兵,盖不忍轻用如此。淮、蔡且欲以德怀,况欲弊所恃以勤无用乎?”[7]苏轼为白居易“屈祜荐凝”、“不欲伐淮蔡”的辩解,则无疑带有猜测揣摩之嫌,是偏爱白乐天之情怀演变为一种情结的展现。

由此可见,苏轼对白居易的敬慕已经形成一种情结。心理学认为情结是藏在一个人内心深处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由观念、情感和意象组成。苏轼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慕白情结,除与白居易出处进退的相似外,更多是对白居易看待人生及外部世界方式的深刻认同,而这种认同与二人皆深受佛道影响关系密切。细绎白、苏对佛道学说的研习,可以发现二者对于佛道理论的接受极为相似,即皆认同佛学般若空观学说、皆服膺道家相生相待理论。正是这种知识构成上的接近,影响了二者价值观念的形成与思维模式的接近,进而促成了苏轼慕白情结的产生。

二、梦幻泡影:佛理濡染下的人生价值观

佛教认为世界本体即是“空无”,其本源乃虚妄不实,如《维摩诘经》云:“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8]而贯穿白居易、苏轼一生的佛学主题即是万法皆空,人生虚妄。

白居易入仕后,虽积极参政力图有所作为,但官场的险恶与人生的无常使他倾心佛学,从中寻找精神寄托。白氏元和十一年曾自叙曰:“在禁中日,每视草之暇,匡床接枕,言不及他,常以南宗心要,互相诱导。”[9]968在“禁中日”即为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到元和六年去职丁母忧这段时间,可见白居易早年即对佛教理论有所关注。白居易对佛教思想的吸收并不限于某一固定的宗派,但佛教的“空无”思想却是他所深切认同的。元和十年,白居易在江州贬所所作的《放言五首》(其四)曰:“谁家第宅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9]319这首诗正是用佛教轮回转化的“空无”思想来为自己寻求内心解脱,以此来消除因人生失意而产生的苦闷。值得注意的是,此诗是在被贬之初的愤懑情绪下创作的,对佛教“空无”思想的不自觉运用,正表明早年学佛对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同年所作的《宴坐闲吟》之“赖学禅门非想定,千愁万念一时空”,亦是对佛教“空无”思想的言说。随其仕途跌宕及对现实的逐渐失望,佛禅学说更加契合他的心境,作于大和二年的《观幻》曰:”有起皆因灭,无睽不暂同。从欢终作戚,转苦又成空。次第花生眼,须臾烛过风。更无寻觅处,鸟迹印空中。”[9]587眼前所有的一切随着时空的流转都会化为乌有,而人之悲伤转眼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所有的一切如风吹烛灭、飞鸟过眼般短暂,不会有任何踪迹留存。这正是对佛教“空无”思想的一种另类言说。

与白居易相类似,佛教梦幻空无的观念为苏轼所深刻认同,苏轼早年即有诗云:“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此诗用《维摩经》“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之理,言说人生虚妄终归空无。杭州通判任上所作之《吉祥寺僧求阁名》更是直接表达了空无虚妄的佛学主题:“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如果说在苏轼早年对于空无虚妄的佛学主题表达多与佛教题材相关,带有应景之作的色彩,那么随着苏轼人生阅历的丰富、仕宦生涯的跌宕,他对于佛教之空无虚幻逐渐有了独特体会:“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息万世忙,夷齐盗跖俱亡羊。”“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在经历乌台诗案后,苏轼对佛教梦幻虚妄主题有了切身的体验,显得更加深刻,如:“再入都门万事空,闲看清洛漾东风。当年帷幄几人在,回首觚棱一梦中。”“坐来念念失前人,共向空中寓一尘。”谪居岭南时苏轼作《和陶诗》,梦幻泡影的佛学主题更是多次出现:“百年六十化,念念竟非是。是身如虚空,谁受誉与毁?”“梦幻去来,谁少谁多?弹指太息,浮云几何?”该组诗虽名为“和陶”,却以佛学空观取代了老庄的委运乘化,表达的是人生空无虚幻的佛学主题。 从白居易、苏轼对佛学思想的接受来看,虽二者皆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佛教,欲运用相关佛教理论,对现实苦难作精神层面的超越。二者对佛学的整体把握皆着眼于佛教“空无”的本体论,以梦幻虚妄的态度来看待自我人生,彰显出了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

三、相生相待:道家渗透下的观物方式

白居易、苏轼皆认同梦幻虚妄之佛教主题,同时在道家理论的接受上亦彰显出了高度的相似,即深刻认同道家相生相待理论,并自觉运用此理论来看待外部世界及自我人生。《庄子・齐物论》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认为事物乃相待而生,假如事物对立面丧失,那么事物存在之意义亦将丧失。也就是说事物的意义是由其存在境域,即与对立面共存的境域所决定的。对立面的变化或消失,会引起存在境域的变化或消失,由此会使事物的意义产生变化。因此,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相生相待,矛盾对立双方是相互依存的,作为观照主体,应从更宽广的视野来审视事物,这样事物间的差别与对立就会相对缩小,如此方能达到“齐物”境界。与佛教不同,道家并没有否定现实世界的意义,而是强调认识世界的新视角会带来新发现。白、苏二人对此皆有深刻的体会。

白居易虽浸染佛学,但老庄思想对其影响更为深刻。白居易的颇多诗文直接取材于道家典籍,甚至有直接以读《老子》《庄子》命名的诗篇。在其晚年相生相待的理论成为了他观照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李清良先生认为:“存在境域与阐释语境变化,则意义亦必变化。庄子正是利用此一理论作为其思想基础,反复申明意义的相对性、有限性。”[10]而白居易则抓住了这一点,并将其运用到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辨中,其诗云:“t螟杀敌蚊巢上,蛮触交争蜗角中。应是诸天观下界,一微尘内斗英雄。”[9]859此诗旨在说明阐释语境变大意义则变小的道理。首句出自《列子》:“江浦之间生么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次句之典故出自《庄子》:“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白居易将这两类极其渺小之物列在一起,说他们的厮杀与争夺在人类来看来微不足道,而当我们从一更高高度(诸天)来看人间的争名逐利,定会发现所有争夺皆不值一提。白居易正是通过存在境域的转化,来重新审视现实世界的意义,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重新审视得出全新的认识,类似的表述尚有许多,如:“莫入红尘去,令人心力劳。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存在境域与阐释语境的变化会引起主体存在意义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有空间和时间之分。上述所讲的情况是白居易从空间角度的扩大来实现对其所观照对象的重新认识。但还有一种情况即是站在时间转变的角度来发现原有事物的新意义,即视野层次扩大之后乃悟今是而前非,今日为觉而此前为梦。陈寅恪先生认为:“乐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知足’之旨,由老子‘知足不辱’而来。盖求‘不辱’,必知足而始可也。”[11]这种“知足”实际上就是通过否定以前存在方式(思想、行动)的,来彰显对现实存在状态的满足。白氏《寄潮州杨继之》诗云:“相府潮阳俱梦中,梦中何者是穷通?他时事过方应悟,不独荣空辱亦空。”位极人臣与远谪他方皆如梦境,梦觉之后必化为一场虚空。人之一生即是如此,待时过境迁,荣耀和屈辱都会成为过眼烟云。这是白居易在“从心所欲”之年对自己看待外物之方式的不自觉的展示。而这种不自觉的展示却正说明相生相待的理论对他产生的深刻影响。

苏轼弱冠读《庄子》而感叹“得吾心矣”,他对《齐物论》反复言说的相生相待理论极其熟稔,这使得苏轼往往将此方式运用到对佛学理论的解释中,以其诗为例:“首断故应无断者,冰消那复有冰知。主人苦苦令侬认,认主人人竟是谁。”“有主还须更有宾,不如无镜自无尘。只从半夜安心后,失却当年觉痛人。”[12]510诗中所用典故虽来自《圆觉经》,但所表之意却是:主体觉悟之心是与所认识到的虚妄外界是相对应而存在的,若从万法皆空的角度认识到觉心亦是虚妄,方能彻底超越虚妄外界。其二则更明确地指出承认清净自性即包含一潜在前提,即是对迷染虚妄之心的肯定,如欲彻底实现对虚妄现实的超越,最直接的方式即是从矛盾对立冲突的漩涡中超脱出来,从一个更大的视界来审视所思考的问题,从而消融一切分别与矛盾。假若无“宾”,“主”即丧失存在意义,如同无镜则自然没有为尘蒙蔽之可能。苏轼在理解佛教理论时,不自觉地引入了这种道家观照方式,其目的是通过这种引入,来实现对佛教思想理解上的突破。但二者终有本质上的区别,而苏轼显然受相生相待理论影响更深,以致苏轼屡次用此方式观照世界,力求通过这种别具一格的审视而获得认识上的突破[13]。如其在颍州时所作诗:“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12]1772其意乃谓,大小乃相形而出,如果将视角无限放大,则大小之区别无限缩小;如将无限放大之视角来看大千世界,则其生灭如同在一尘之间。从此角度而言,杭州西湖与颍州西湖无甚区别。而其“升沉何足道,等是蛮与触”之句,则不论典故还是意脉,皆与白居易极其接近。苏轼晚年屡遭贬谪后,这种观照方式成为了他超越苦难的“工具”。《苏海识余》载苏轼谪居海南时曾自书云:“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岛在大嬴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14]将看待外界之视野放大,则发现海南岛与中原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积水”中之陆地,因而得出“有生孰不在岛”的结论,实现了对此时因思归而极度愁苦之情绪的消解。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曰:“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15]即指出了苏轼援道入佛的修证特点。 白居易和苏轼在深刻认同佛教梦幻泡影之空观理论的同时,对于道家相生相待理论极为重视,并以此理论作为看待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力图于苦难虚幻之现实中寻得解脱。

四、未脱根尘:佛道兼容之思想形态的矛盾性

白居易、苏轼在佛教空观理论和道家相生相待理论的接受上,皆彰显出了高度的相似,二者皆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佛道理论,以求实现精神层面的超越。这种实用主义态度使得二者呈现出了通达超脱而不粘滞执着的特点,但对佛教空观思想与道家相生相待理论的区别不清,导致了二者思想始终处于矛盾苦闷的状态中,而这正是苏轼将白居易引为异代知音进而产生慕白情结深层原因。

葛立方云:“白乐天号为知理者,而于仕宦升沉之际,悲喜辄系之。”[16]朱熹也说:“乐天,人多说其清高,其实爱官职,诗中凡及富贵处,皆说得口津津地涎出。”[17]这正是因为白居易在运用相生相待理论观照现实时,着重用眼前富足的生活来彰显对已往存在的否定,以此来麻痹自己求得心灵安宁。故而白氏不厌其烦地表现自己对现实的满足:“瓶中有酒炉有炭,瓮中有饭庖有薪。奴温婢饱身晏起,致兹快活良有因。”“睡足斗擞衣,闲步中庭地。食饱摩挲腹,心头无一事。”这种满足之语的屡次出现正好彰显出了白居易的精神苦闷,而只能通过富足的生活以麻醉自己的现实。但人毕竟不能没有生命的目的与意义,人生意义的迷惘所带给人的必然是心灵的苦闷与矛盾。白居易的晚年就是在这种心灵的苦闷与矛盾中度过的,这种复杂的情感变化也一再体现于其诗歌中:“手里一杯满,心中百事休。春应唯仰醉,老更不禁愁。”“容衰见镜同惆怅,身健逢杯且喜欢。”“瓮里非无酒,墙头亦有山。归来长困卧,早晚得开颜?”也无怪乎赵翼作出如此评语:“香山与放翁,晚岁澹容与。语语不畏死,正是畏死语。”这种未能超越现实的情况,正是白居易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佛道理论所决定的,这使得白居易无法甄别佛道理论的区别,无法真正做到以佛学空观理论来观照世界及人生,无法真正放下对现实的牵挂,故而白居易晚年的思想一直处于一种迷惘苦闷的状态之中。

苏轼与白居易极其相似,苏轼虽借用道家相生相待理论力图实现对佛教平等观理解上的突破,但苏轼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现实需求来吸收佛理,他对佛教的接受只是停留在用的层面上,正如苏轼自述:“佛书旧亦尝看,但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其内心真正服膺的却是道家相生相待理论,但这却暗含着对现实世界意义的肯定,这决定了苏轼无法彻底放弃对现实世界之牵挂,也决定了其无法做到对平等观思想的真正服膺。所以苏轼晚年诗作中如同白居易一样,在常作豁达之语的同时,亦不乏苦闷之叹,其《天竺寺》诗中感慨说:“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苏轼动人心魄的悲苦自述,正说明了他看破红尘却难舍红尘的现实。

五、结 语

周必大论及苏轼慕白时说:“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著,大略相似。”[3]657用“于物无著”概括白苏二人之思想虽有些许出入,但周必大颇具慧眼地指出了苏轼慕白乃在于二者思想形态的相似,而这种相似却正是知识构成所决定的。白、苏出入佛道,在经历世事浮沉后认同佛教梦幻泡影的空观理论,但二者对道家相生相待理论的服膺与运用,却使得二人既看破红尘又难舍红尘,视人生为虚幻却又难以放弃现实,始终未能达到“照破死生之根”的境界,始终未曾实现对苦难现实的彻底超越,而这正是苏轼慕白情结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参考文献]

[1]汪国林.论白居易吏隐思想及其对宋代文人的影响:以苏轼为考察对象[J].求索,2011

(6):189-191.

[2]张 戒.岁寒堂诗话[M]∥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1:452.

[3]周必大.二老堂诗话[M]∥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

[4]罗大经.鹤林玉露[M].中华书局,1983:287.

[5]胡 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39.

[6]王定保.唐摭言[M].北京:中华书局,1959:18.

[7]苏 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037.

[8]维摩诘经[M].鸠摩罗什,译;赖永海,高永望,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9]白居易.白居易集[M].顾学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李清良.中国阐释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4.

[1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三联书店,2001:337.

[12]苏 轼.苏轼诗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左志南.从相生相待到平等不二:苏轼融通佛道路径及其局限性论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217-221.

[14]王文诰.苏海识余[M]∥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成都:巴蜀书社,1985:5.

[15]苏 辙.苏辙集[M].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1127.

[16]葛立方.韵语阳秋[M]∥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566.

[17]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3328.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从苏轼的宗教情怀及人生观念看其作品风格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2-11-16
[摘要]人生际遇坎坷,使苏轼的思想及人生观念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使他的作品风格呈现出三个方面的明显变化。 [关键词]苏轼;乌台诗案;创作风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幼年......
川区藏族情歌的意象特点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23
摘 要:四川的藏族一直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音乐舞蹈独具特色。而他们的情歌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用歌唱表情达意,甚至倚歌择偶形成的重要载体,成为民族文化的特殊窗口。对川区藏族情歌中的众多表达意象进行总结分类和分析研究......
关于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3-01-16
"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文本意义;文化阐释 [论文提要]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体系体现出文本意义表述的不同方式。本文从句式结构、篇章结构、修辞意象、风土人情和背景知识的不同视角阐述了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
北宋文化对苏轼书论创作的外部滋养
发布时间:2022-08-14
[摘 要]苏轼的书法理论作品主要是以题跋或者笔记的形式,全方位总结前人书论观点,从书法创作、书法品评以及书法物质载体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给后人在书学理论创作和文学理论创作方面以重要影响。而其书论创作是在北宋文德致......
我的小白杨情结
发布时间:2022-10-23
三十年来,这首歌见证了中国很多重大的事件。在1998年抗洪的大堤上,在抗击非典的小汤山,在汶川玉树地震的重灾区,在远离祖国大陆的西沙群岛,在京郊的阅兵村……在人民军队经历的很多大事件中,我唱响《小白杨》,就是想让更多的战友......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发布时间:2023-07-12
【摘要】北宋中叶,苏轼提出了“词为诗裔”的词体观念,这一观念具体体现在其“以诗为词”的创作之中。在苏轼手下,词终于被打入宋人诗论的内缘,他拓展了词的诗意,它旨在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对于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气格,形成......
苏轼与乌台诗案
发布时间:2023-05-20
乌台诗案是北宋一大文字狱,王安石推行变法,有如暴风骤雨,一个新法尚未见成效,另一个新法又推行出来了,而且任用新进,与民争利百姓苦不堪言。苏轼在《再上皇帝书》中指出:“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发布时间:2013-12-19
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指站在电影观赏者的角度,电影作品作为电影接受的客体所包蕴的,可供接受者了解、阐释、学习、借鉴的文化价值。换一个角度讲,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也可以指电影观赏者从电影作品中所能够了解到和阐释出的文化......
论苏轼书法的“尚意”精神
发布时间:2023-06-28
中国古代书法史上,宋代书法突出的特点便是“尚意”,被人们誉为“宋四家”。宋人书法的“尚意”精神力求打破唐人拘于法度的僵法形式,重个人意趣、情怀的自由抒发,苏轼以其独特的见解和审美艺术观引领了宋代书法的“尚意”之风,成......
中国电影民族文化阐释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21
1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国产电影对电影有了全新的认知。体现在发展的战略视野和对电影体制、市场运营的思考之中,从而有效的推动了电影的投资和多元的创作思路。〔川这些属于二十一世纪的全新认知,使得中国电影展现出了全新的发......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发布时间:2023-04-27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指站在电影观赏者的角度,电影作品作为电......
文本逻辑的阐释力度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要:商伟的《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一书,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文献考证和文化分析的方法,探寻《儒林外史》的文本逻辑,指出该书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从把整顿社会的希望寄托在“礼”到对“礼”产生怀疑的......
浅谈苏轼谈秘书的思想作风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22
过去,学术界主要是在文学领域或是政治领域研究苏轼,很少从秘书学的角度对苏轼进行探讨。实际上,今人更好地对古代秘书工作发展的规律有所了解,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苏轼谈秘书的思想作风。 苏轼当秘书不是挂虚衔,而是真真正正的秘......
简谈苏轼的医学贡献
发布时间:2023-07-19
苏轼(1037~ 1101年),宇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今四川省眉山市)苏轼自小天资聪颖,才华横溢,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天才,22岁入仕,尽管仕途不顺,屡遭贬滴,政治上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才能,却在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方而冠绝当......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1)
发布时间:2022-10-06
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指站在电影观赏者的角度,电影作品作为电影接受的客体所包蕴的,可供接受者了解、阐释、学习、借鉴的文化价值。换一个角度讲,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也可以指电影观赏者从电影作品中所能够了解到和阐释出的文化......
论张艺谋电影文本的文化接受与阐释(1)
发布时间:2023-03-26
内容提要:张艺谋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而张艺谋电影文本的文化接受与阐释是对其进行揭秘的关键。作者认为,张艺谋电影文本在国际上的成功在于以西方审美和价值观为基础的文化接受和阐释过程中,导演的文化观念......
以中国传统文化阐释醉驾入刑
发布时间:2023-05-10
醉驾入刑是我国社会公共安全法治的一大进步,对维护社会公共交通安全意义重大。其实质是社会变迁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和文化失调的一种反应。文化是阐释刑法的一个重要方面,醉驾入刑问题不仅可以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加以......
如何在文化通识视野中阐释“文气”说
发布时间:2023-05-30
文气话语形态研究,夏静著,商务印书馆,2014 一 对于“气”“文气”的研究阐释,始终是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文学理论家、古代文论研究家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于不同的理论诉求,对“气”“文气”进行......
唐长安皇家园林中的“荷”诗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15-08-07
皇家园林是统治阶层建造的人工景区,将自然界花木移植到特定的环境中以供人欣赏,亦建有人工水域为身处内陆的人们提供泊舟怡情之乐。皇家园林中人工种植的生态绿化植被有很多种,而在唐代的皇家园林中,所种植花卉中,数量最多,种类......
浅论苏轼词的婉约风格(1)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 :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经常提到的。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对苏轼......
浅谈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3-05-26
" 论文关键词:借词;地域特征;语法特征;文化信息 论文摘要:词汇互借是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现象。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汉语倩词,借入方式不拘格,所折射出的文化色彩斑瀚,独具特色,而且有其深刻的文化成因。在追根溯源中把......
现代文学的当代阐释探析
发布时间:2022-07-23
一、现代文学的概述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现代文学的领域的划分是不明确的,对现代文学的界定仍然还不够清晰。而且现代文学从“五四运动”发展到现在,其发展时间也就是八九十年,各方年的积累还远远不够。即便是一些知名的大文学家像郭沫......
浅论苏轼词的婉约风格(1)(1)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 :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经常提到的。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对苏轼......
浅谈朝鲜族传统民居的儒道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3-03-23
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它不仅反映着建筑者本人对实用及功能目的的表达,而且还体现着该民族的宇宙观、宗法观与社会道德伦理观。朝鲜族传统民居是朝鲜族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集中体现,无论在建......
浅析古代朝鲜文人对苏轼史论散文的评论
发布时间:2023-04-06
摘 要:史论散文在宋代达到创作高峰,其中苏轼的史论散文不仅立意新奇,更是对后代史论散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其史论代表作《范增论》为中心,集中分析探讨了有“小中华”之称的朝鲜文人们对苏轼史论散文的批判。朝鲜文人论及范增这......
论阐释的公共理性
发布时间:2023-07-09
摘要:阐释行为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一种理性认知,当这种理性与社会领域的公共性交融而集凝成人的公共理性时,在本质上它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物质世界进行理性认识的自觉意识;在实践上它是作为基本主体的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体认、忧患与建构的自觉意识。只有在公共理性这个场域,文本的意义才能得到正确判断和理解,阐释才能获取合法性的身份。在人类的阐释行为中,公共理性的目的:一是满足阐释主体的理性认知要求,让.........
文学叙事研究意义阐释
发布时间:2023-05-01
摘要: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的阴山山脉,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历史上曾经有匈奴、鲜卑、党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阴山岩画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文通过搜集整理阴山岩画案例,从岩画所体现的图案、符号、动物图形、人物画像及其整体蕴含的象征意蕴并结合文学叙事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今后探索阴山岩画的文化价值。关键词:阴山岩画游牧神灵阴阳一、阴山岩画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当代阐释
发布时间:2022-11-18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世界发展的洪流中,面临着即在世界的发展博取一席之位,同时又不随波逐流,走自己发展壮大的道路的难题。毫无疑问,马克思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钥匙,是中国化的理论武器。当今世界发展的大......
茶道之哲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7
"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 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 “三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
论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思维
发布时间:2023-02-25
一、诗言其志 《尚书舜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孔子说: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此志与意皆指人的情感,诗表达作者的感受,揭示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书法作品不能脱离它的内容,文字是作者内心世界最直接的体现。《黄州寒食诗帖》分为......
新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阐释与批评(1)
发布时间:2022-09-23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二 “种族和民族的过去即传统,以超自我的意识形态存续下来,它只是缓慢地向现实的影响和新的变化让步的。”[6]《巴山夜雨》中小娟子对父亲的寻找,《牧马人》中弃......
和谐地产的内涵阐释
发布时间:2014-01-07
内容 摘要:和谐 社会 是我国社会 发展 的 理论 基石,本文简单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和谐地产的概念,提出了和谐地产就是制度和谐、产品和谐、价格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地产 制度 房价 ......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学解读与阐释
发布时间:2022-10-3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把法治中国建设提升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并对其做出了系统的部署。这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性决策,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
中国革命的艺术阐释
发布时间:2023-02-03
[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识码]:A 秧歌剧是中国现代革命艺术的典型,透过这一艺术形式,可以感性的看到中国革命的内在动因以及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历史舞台上的秧歌剧》就是以“镜子”来阐释中国革命文化道路的著作。该书是......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对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人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两者融合的有机途径,以及两者结合产生的教育价值。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高职;人文教育面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高职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势在必行,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然而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缺乏兴.........
公民投票:政治学的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7
" 公民投票之概念 所谓公民投票是指人民对宪法、一般法案或政府之决策,有提议表示意愿,或投票决定是否同意之权。此包括公民之创制与复决两权。前者是由人民提案,送由立法机关制定成为法律,或由政府制成政策;后者则对法律草案或修......
白居易的“湘灵情结”和“长恨歌”
发布时间:2023-06-28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806),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清代学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李谪仙后一人而已……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赵翼的评价颇能代表学界对白居易诗歌成就的主流......
喀什市维吾尔族古尔邦节文化空间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08
喀什市维吾尔族古尔邦节文化空间阐释 喀什位于http://WWw.LWlM.cOm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处中亚大陆中心地带的喀什噶尔三角洲中上部,与四个国家接壤:西部与塔吉克斯坦相连,西南与阿富汗 、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毗邻。喀什是......
沈从文创作初期文化阐释视阈:自我抒写外部感知
发布时间:2013-12-18
沈从文创作初期文化阐释视阈:自我抒写外部感知2、1 沈从文早期创作的乡土意识与自我抒写2、2 沈从文创作初期的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汉文化的阐释立场和对湘西苗、土家等少数民族文化阐释的外部视阈沈从文自小生活在古楚感性文化遗存......
张居正政治思想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14
一、治乱周期 在对 中国 历史 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张居正提出了循环的 自然 和社会变迁观念:“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变则反始,此造化自然之理也。”[1]这种说法并无特异之处,是士大夫都能接受的理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久远深......
浅析《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儒释道文化
发布时间:2023-05-30
摘要: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一篇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通过自身的言行成为不同思想的代表。其中,既有对儒家思想的遵从,也有对其反对。儒佛道三家的结合最终造成了白娘子的悲剧。 关键词:《白娘......
浅谈品牌和消费的符号学的阐释论文
发布时间:2016-07-08
广告是商品与消费之间的传播沟通媒介,服从于符号学揭示的编码,解码规则。广告运用语言来处理商品信息进行编码,消费者利用语言来解码,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谈品牌和消费的符号学的阐释。 广告、品牌与消费是营销学与广告学最为......
简论阐释动词及其特征
发布时间:2022-12-21
提 要:阐释动词是动词中一个独立的语义类别。它的语义结构由两部分组成:某个具体动作或者状态(预设);说话人解释、评价该动作或状态(陈说)。阐释动词的这种语义结构决定它的一系列词汇语法特征。 关键词:阐释动词;语义结构;......
「说三分」与关羽崇拜:以苏轼为例
发布时间:2022-11-18
苏轼《东坡志林·怀古》(《东坡全集》卷一百一,文渊阁四库本)云: 「王彭甞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宋代「说话」有「说三分......
和谐地产的内涵阐释(1)
发布时间:2023-07-12
内容摘要: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石,本文简单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和谐地产的概念,提出了和谐地产就是制度和谐、产品和谐、价格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地产 制度 房价 和谐社会......
刘亮程:阐释“最后”的作家
发布时间:2023-03-30
关键词:刘亮程 《一个人的村庄》 “最后” “‘乡村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有一条巨大的根系,这条根系是连着人性的,甚至渗透着某种宗教气息”;“乡村哲学也有反现代性的一面,在人类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到处都浸淫着糜烂、腐朽、噪......
伦理的政治化定位—荀子思想主旨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7
" 摘要:在儒家“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的伦理政治理论建构中,荀子以其对伦理的政治化定位,而占据着这一理论建构的重要地位、荀子的思想主旨不是要建构形上的宇宙论、他理论的意图是,通过对人性的诘问,为政治控制提供人性根据;......
关于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内涵及其结构阐释
发布时间:2023-03-18
" 【论文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内涵结构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推进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模式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合作教育的新......
“粮博士”阐释粮安新概念
发布时间:2022-10-04
迄今为止,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所带的40位硕士研究生中,有10位的研究课题均与粮食相关。作为粮食系统的第一位博士,洪涛一直在关注粮食行业,其毕生的研究也没有离开过粮食。 “三位一体”保粮安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洪涛,经历了......
“人性”与“哲学”:一种可能的阐释
发布时间:2022-08-07
" 【内容提要】人性问题作为人及其存在的始源性和本然性问题,它同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内在相关。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二重化,构成人类学本体论悖论。历史上真正的哲学家都对此有着深刻的体认。精神存在对于肉体存在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
试析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社会发展价值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构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儿童发展、社会发展与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社会发展价值有如下内涵:追求文化公平,向往社会公正;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和发展民......
概述苏轼《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中的绘画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3-05-11
摘 要: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赤壁赋》、《连奴娇.赤壁怀古》更是作为他的佳作被反复诵读。然而绝大多数人只了解他在诗词上的成就,对他在其它方面的造诣知之甚少。本文试图从《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这篇......
关于“司法”语义及其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04
〔摘要〕 对司法内涵的把握直接影响着司法改革的目标确定与路径选择。目前,关于我国司法的主流观点主要包括“司法”即纠纷的法律解决,“司法”即诉讼,“司法”即审判,这些观点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我国的司法内涵在推进国家治......
民事再审制度的理论阐释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23
论文摘要: 民事再审制度不仅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谈论已久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重要问题,但大多学者将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再审事由以及再审程序的改造与重构,而作者则认为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民事诉讼中的再审制度,......
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歌舞情结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6-08-11
西域乐舞东传之后不仅把唐代乐舞艺术推向一个高峰,而且对唐诗宋词元曲的创作也起到催化作用。具有极高艺术情趣的唐代诗人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外来的事物,引发出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描绘西域乐舞诗应运而生。 1李白对西域意象的......
流行语“给力”的语言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3-06-10
流行语“给力”的语言学阐释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作为一种开发性的动态系统特别体现在词汇上,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查阅杂志、浏览网页,人们随处都可以看到现在较之前发生变化的词汇。“给力”这一词汇,作为2010年最火爆的流......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
发布时间:2022-12-31
摘 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理论上一般从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能力结构等层面进行界定;实践上一般从政府、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支持措施、培养模式和方法的角度进行研究。从心理学理论......
媒介演化中同性恋的观念变迁及特征阐释
发布时间:2023-03-03
摘 要:媒介的演化过程反映着社会的变迁图景,也透视着群体的观念变迁。文章探讨了在媒介演化路径中同性恋群体的媒介使用及其观念变迁,认为,媒介及其人性化的演化路线成为同性恋群体突围边缘身份、寻找积极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
隐喻在政治沟通中的功能阐释
发布时间:2023-06-21
摘 要:从语言学理论角度对隐喻在政治沟通中的功能做多维分析,指出政治隐喻主要有框架功能、意识形态构建功能、劝谏功能、评价功能,并以例证方式阐释隐喻如何为政治服务,提出隐喻是国家领导者管理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政治沟通工具。 ......
简述顺应理论对礼貌的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礼貌 顺应性 语境 动态顺应 论文摘要:礼貌问题是语用学的热点之一,Brown and Levinson的“面子论”和Leech的“礼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礼貌现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为研究礼貌现象提供......
《文心雕龙·辨骚》对屈辞传统经学化阐释的顺从与背叛
发布时间:2023-01-15
摘要:汉儒拘囿于以经解辞,“经义”,尤其是君臣伦理成楹饬课谋炯壑档娜ㄍ尺度,而漠视浸染浓郁荆楚文化的屈辞独特的艺术价值。刘勰一方面依照前人,“以经证辞”,在《辨骚》中形成“四同”、“四异”的二元对立结构,在“四同”论处留有对王逸骚辞评判的明显依循痕迹,并将脱胎于《诗经》之“风、雅”设置为行为之线索。另一方面,其以南朝人的眼光与审美观品评屈辞,不仅对“四异”宽容,甚至肯定,还挖掘出文本所蕴含的美学特.........
理论阐释 引领赶考正确方向
发布时间:2015-09-06
发挥理论引领作用,围绕“中国梦・赶考行”的主要内涵、重大意义和现实启示,组织开展了系列理论研讨会,专家、学者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促进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推动中国梦入脑入心。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20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中孕育着独特的文学情愫,这些因素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本文在此因素的影响下,简单阐述了人文教育的含义,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高职人文教育融合的条件及相关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2-12-03
" 【内容提要】任何教育都有自己的起点,从知识和道德出发,这是教育的传统起点观,它们在生命之外寻找教育的基础,使人的发展丧失生命的根基。教育应遵从生命优先的原则,从生命的原初活力出发,理解教育的逻辑基础。教育起于生命,但又......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英译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11
摘要:本文列出苏轼的著名词作《卜算子・州定慧院寓居作》,及其两个英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英译本作者分别为杨宪益和许渊冲。通过对比研究,试图探讨和归纳诗词翻译的普遍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词;英译本; 诗词翻译 Abstract:T......
欧美尼德斯之魅.中国解放区复仇文学主题的法律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3-04-08
第一章欧美尼德斯们醒了 在一个没有法律也没有法官的社会中,无论是惩罚过去的侵害,还是威慑未来的侵犯,欧美尼德斯们的角色都非常重要,其所具有的一系列天职也与后世刑罚极为类似。故此,专以惩罚为职的欧美尼德斯其实是一个古老的......
《唐顿庄园》中的英国贵族婚姻观阐释的英国贵族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14
《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是由英国ITV电视台出品的时代剧,该剧由布莱恩派西维尔、詹姆斯斯特朗联合执导,朱利安费罗斯编剧,休邦尼维尔、伊丽莎白麦戈文、玛吉史密斯、米歇尔道克瑞等领衔主演。背景设定在1910年代英王乔治五世在位......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发布时间:2022-11-10
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话语对象,但是它还未成为严肃的系统的分析对象,尤其是还未成为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对象。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本着严肃的态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系统的社会学描述。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社会......
论审美文化中的当代情结(1)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审美文化中当代情结的提出与表现 审美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项。当前社会正面临着一个文化转型,如从文化转型的过程来看审美文化这一子项,那么它不过是转型过程的一个方面,然而当我们从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接受等状......
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与政治安全
发布时间:2023-02-20
〔摘要〕 慕课是一个涉及教育、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重要问题,要从多个维度审视慕课的本质:从教育视角看,慕课是“技术变革教育”的新尝试;从文化视角看,慕课是“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新形式;从政治视角看,慕课是“西方国家对华......
广告、品牌和消费的符号学的阐释
发布时间:2022-07-24
广告、品牌和消费的符号学的阐释 广告、品牌和消费的符号学的阐释 广告、品牌和消费的符号学的阐释 摘要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揭示“二元结构”消费对品牌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品牌是“一个具有使用价值与符号价值的商品”的......
《论语》中“孝”的现代阐释与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2023-06-14
摘要:黑格尔认为,家庭以“爱”为其规定,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容。家庭伦理实体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的真理内容,并明确规定了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从黑格尔的家庭伦理实体视角观照孔子《论语》中的“孝”,其作为“仁”的具体实践,作为人......
德意志启蒙哲学背景下的阐释
发布时间:2016-07-18
一、人的使命问题的哲学史背景 人的使命(die Bestimmung desMenschen八he Vocation of Man)是德国启蒙运动后期(Spataufklarung)的一个重要观念。在18世纪后半叶的德意志,各个哲学流派莱布尼兹袄尔夫学派、受英法思想影响的通俗哲学(......
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
发布时间:2023-06-11
摘 要:苏轼的生活实践、政治经历、学术思想与艺术创作都非常丰富,他对儒、道、佛以至百家杂说的各种思想和知识取精用宏,形成了广博而宏远的人生观和文学观。在苏轼的处世之道和文学观念中,道家思想的濡染是显而易见的。道家思想对......
简述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
发布时间:2017-03-22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界定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和实质。二是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关于前一个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研究......
遗情白桦谷
发布时间:2022-10-19
一、抱团取暖 时值深夜,雪大风冷,但更让驻守在白桦谷知青点的知青们心惊肉跳的是,整排宿舍又莫名其妙地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直将黑黢黢的夜空炙烤得亮如白昼。若非狗子起夜,鬼哭狼嚎般一通喊叫,来自天南海北的......
《爱玛》的潜文本:仇法情结与宗教情结
发布时间:2015-08-25
摘 要:《爱玛》里隐含着强烈的以褒扬英国性、贬抑法国性为主要表现的仇法情结,同时小说的社会评论显性文本下也隐含着一个宗教评论潜文本,小说不仅反复使用饱含宗教意味的词汇而且爱玛的救赎契合基督教的“自省”和“恩典”观念,......
对农民寻求非农活动的社会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3-01-02
(一) 在理论上, 向来有两种彼此“对立”的视角: 整体论和个体论。前者在研究农民由乡村向城镇迈进寻求非农职业和城市生活的时候, 关注于宏观的结构性、制度性因素的制约作用(甚至被叫做“决定作用”), 认为个人不过是社会关系的载......
浅谈韩非子思想的非道德倾向阐释
发布时间:2023-07-15
非道德主义一词,源于古希腊怀疑论和某些诡辩论者的伦理思想。经过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及以后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发挥,使非道德主义成为一种反对道德及其作用的系统理论。但随着一股进口西方哲学某些概念来研究中国哲学的热潮到来,......
叙事学视域内的《天堂蒜薹之歌》葛浩文译本阐释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要] 对于文学翻译研究而言,叙事学有很强的释解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作的叙事特色是文学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结构和叙述话语都呈现出鲜明的叙事特色。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承袭了原作聚焦主体......
浅谈《诗经》阐释与刘勰的诗学理论
发布时间:2023-07-03
《诗经》阐释与刘勰诗学理论关系密切中国古代诗学是以儒家为主体的诗学。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建构与儒家经典的阐释,特别是《诗经》的阐释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表现在经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汉代,而且贯穿在中国诗学理论发展的整个进程中。魏晋南北朝是经学中衰或者说儒学思想影响力被严重削弱的时期,也常常被人们看成是文学摆脱功利和追求审美价值的时代,但并不意味着《诗经》研究和阐释所建立的诗学原则与规范为人们所轻视。魏晋.........
思考高层建筑阐释传统园林
发布时间:2013-12-13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开讲,两相对照,让当今多数居住在数十层的高层住宅中的人们,愈加“发思古之幽情”,对古代园林生活充满向往,进而检讨当下的居住文化。 窦以德:居住空间高度改变人居生活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窦以德教授就居住空......
《想明白了再结婚》80后90后的爱情你造吗?
发布时间:2022-12-17
日前,电视剧《想明白了再结婚》在北京举行了开播发布会,主演佟大为、王丽坤、刘莉莉、邓家佳等亮相现场为新剧造势。该剧以三对年轻人的婚恋历程为主线,讲述了“80后”和“90后”年轻人在婚姻里磕磕碰碰找寻婚姻与爱情真谛的故事。......
浅论鲁迅创作中的旧文化情结
发布时间:2022-11-02
论文关键词:鲁迅 传统 思想 死亡意识 鬼气 论文摘要:从传统伦理思想、鲁迅的死亡意识、以及他的“鬼气”观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鲁迅与传统的关系并非仅仅一个“反”字所能包容和概括,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鲁迅,作为中国史......
植入式营销说服机制的符号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从符号学的角度,植入式营销通过成为商品与消费者间的传播沟通媒介来说服受众,其说服机制服从干符号学的编码,解码规则。本文通过结合对热映影片《社拉拉升职记》个棠的研究,探讨植入式营销如何完成这一过程的。 关键词:植入......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1)
发布时间:2023-06-27
徐复观之在现代新儒学思潮中独树一帜,一个总的特点,在于他的思想不是以建构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说出来,而是通过对中国文化作“现代的疏释”说出来 。这一工作的兴奋点,他首先是放在对中国道德精神的阐释上,接着又开展对中国艺术精神......
迟子建小说暴力主题的美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2-10-07
文学作品中将暴力与美学相结合产生的‘暴力美学’一词,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一个从形式感出发的批评术语。[1]女作家迟子建的暴力叙事同余华、莫言作品中对血腥暴力的暴力大相径庭,她是在柔婉、细腻、温情之中来书写暴......
不动产事实物权的适用与理论阐释
发布时间:2023-05-31
摘要: 事实物权与法律物权相对,是指虽不符合物权公示要件但能够证明权利人享有真正物权的权利。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使用了“事实物权”这一概念,由此引发相关法律体系的嵌入与兼容性思考。事实物权的正当性有两个论......
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修辞的阐释力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要]幽默是一种普遍的艺术手段,要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在语言运用的范围内,语言幽默会通过隐喻、双关、委婉、反语等修辞手段来表现,并在特定的语境中制造出一种字面语义与深层语义“错位”的效果。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
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问题阐释
发布时间:2022-10-2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领域中的额管理政策也需要不断加以调整和改善,当前,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基层农村也需要进行农村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这是促使农村能够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积极关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基层农村的有效开展和具体实施,同时需要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提倡对耕地保护制度的措施严格执行,并且也需要对土地和耕地等作出有效保护,使得政策的实施得到加强。关键词:基层农村;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