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东北地区产业转型“断档”风险与升级方向研究

东北地区产业转型“断档”风险与升级方向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3 01:19:59
东北地区产业转型“断档”风险与升级方向研究
时间:2023-03-03 01:19:59     小编:

摘 要:文章着眼于东北地区产业转型问题,从全国雁阵式产业升级特征出发,分析东北地区在全国雁阵式产业升级中的位置及扮演的角色,并根据东北地区优势产业演化趋势及产业转型的“断档风险”,分析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的方向,为东北地区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提供新的视角。研究发现,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的目标为中技术,向高技术升级则会出现“断档”风险,并且中技术的中连通和高连通是产业升级的目标,渐进式的小幅度跨越发展对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的作用更大。

关键词:东北地区;产业升级;断档

作者简介:刘晓静,长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长春 130117),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春 130024);李春艳,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 130024)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基于市场化进程的吉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4号);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吉林省中医药科研项目成果调查、评估及转化实证研究”(JJKH20170741SK);吉林省科技厅项目“传统优势产业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及政策研究”(20150418075FG)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18.01.010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重点支持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产业升级的实质就是改变比较优势,使其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比较优势不同,其未来的演化路径及升级路径也有所差异,并且产业升级路径不一定是线性的、连续的,也有可能出现分岔和断档。

一、产业升级方向的理论模型发展

地区产业的生产结构直接影响着地区的经济,生产结构的成功转型或者成功转型所需要能力的积累过程直接体现其经济发展。[1]传统的产业升级理论是建立在假定地区产业空间是连续并且同质的基础上的,所研究的产业升级路径也认为是线性且连续的。如Grossman和Helpman、[2]Aghion和Howitt[3]认为产品空间中各个产品之间是完全独立的,不同产品之间的距离完全相同,并且产品的初始状态对未来产品的状况没有任何影响,即产品的升级与初始状态无关,并且是逐级实现的。之后,Young[4]和 Matsuyama[5]首次提出产品存在异质性的可能,认为产品空间中各产品自身存在显著差异,但对产品的异质性问题并没有给出详细的判定标准。Jovanovic和 Nyarko[6]在研究产品升级时发现,原有产品与新产品之间技术上的相似程度会影响产业升级,新老产品相似程度越大,转移到新产品的过程越容易。Hausmann[7]和Hidalgo[8]运用国际贸易产品出口数据详细地研究了地区生产结构,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产品空间,指出产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知识、能力、技术的载体,反映其要素禀赋的综合特征,在产品空间中,地区所积累的生产能力越大,其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发达国家的可能性越大,进行多样化和高端化发展的机会越多;反之,如果积累的能力较少,则很难进行多样化或者高端化发展,不同地区在产品空间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产业升级状况和方向也有所不同。张其仔[9] [10]对我国产品空间及产业升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绘制不同时期的全球产品空间,发现世界范围内各个时期的产品空间都存在异质性的基本特征,并对潜在比较优势产业的筛选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指出地区的产业空间受其各产业比较优势影响,地区各产业比较优势不同,其未来的演化路径也有所不同。

1. H-K产业转型升级模型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要素禀赋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产业升级应遵循比较优势,但对于具体的产业升级的方向、幅度等却没有给出可操作的建议。2006年,Hidalgo、Hausmann和Klinger等研究发现,初始分工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会影响地区的经济结构以及地区经济发展路径。产品代表着企业的生产能力,它包含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人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禀赋,以及政府政策等环境因素。产业的成功升级体现在向新产业的成功转换,而产业间生产能力的相似程度会影响这种转换的发生,相似程度越大,产业间的转换越容易;反之,相似程度越小,由旧产业向新产业的转换越难发生。根据国际惯例将这种结构转换模型称为H-K模型。

2. 扩展的H-K转型升级模型

H-K模型所体现的是产业线性的l展历程,但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不都是沿着线性发展的,出现分岔的可能性更高。2008年,张其仔扩展了Hausmann等人的研究,提出了扩展的H-K产业升级理论模型,[9]引入产业度的概念,认为产业后续的发展机会越多,其被“套牢”的机会越小,越容易向该产业升级,同时,也解释了发生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投资的“潮涌”现象。[10]发达国家凭借其知识能力的广泛、信息技术的领先等,成为世界市场的开拓者,企业未来的产业升级方向和结果均未知,在进行产业升级时各企业很不容易达成共识,其未来也向多元化发展,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产业未来的可能结果是可预见的,在进行产业升级时,其升级方向很容易达成一致,从而导致投资大规模涌向某一产业的“潮涌”现象的发生,这也是为什么“潮涌”现象会较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原因。

3. 引入创新的H-K转型升级模型

2013年,邓向荣对H-K模型进行进一步研究,将地区生产能力积累引发的产品创新纳入到扩展的H-K模型中,提出含创新的扩展H-K产业升级模型。[11]认为,一方面创新会增加产业空间节点,使产业在进行升级时有可能发生突变,形成一条新的产业升级路径;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往往由于“成熟技术不可能存在追赶机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创新会使企业进入技术前沿领域,晋升产业价值链高端,实现经济增长和“陷阱”跨越。 总之,基于比较优势演化的产业升级路径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存在线性升级和非线性升级、产业内升级和产业间升级,并且在产业内升级或产业间升级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线性或者非线性问题。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将企业的生产环节划分为加工组装、委托加工、自主设计与加工、自主品牌生产等活动,产业升级从加工组装到委托加工,到自主设计与加工,到自主品牌生产的产业内升级,再到跨产业升级,可以是线性进行的,也可以是分岔进行的。例如,在产业内升级还没有结束时,产业升级路径出现分岔,升级进入另一产业,实现跨产业的产业间升级。产业在进行升级时,根据升级需要跨越的技术距离选择有利的升级路径,如果产业内升级的技术距离小于产业间升级的技术距离,则优先进行产业内升级;反之,如果产业间升级的技术距离小于产业内升级的技术距离,则会优先进行产业间升级。

二、产业所属类型分类及产业升级现状

1.产业所属类型分类

连通性测度的是产业多样化,技术性测度的是产业复杂程度,这两类指标体现的是产业知识积累和所代表的能力。其中,连通性是该产业与周围其他产业相似度(不同产业之间同时具有比较优势的可能性)之和,连通性越强的产业,同周围产业联系越紧密,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技术距离越小,与周围产业生产要素交换越容易,吸收周围产业技术外溢能力越强,未来的升级机会越多;技术性体现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或者人均收入水平,技术性越高,产业的经济复杂度越高,富含的技术水平越高。

根据产业的连通性和技术性特征将我国产业类型进行重新分类,按照高、中、低各占三分之一比例的分类方法将产业分为九种类型,分别为高技术-高连通、高技术-中连通、高技术-低连通、中技术-高连通、中技术-中连通、中技术-低联通、低技术-高连通、低技术-中连通、低技术-低连通。九种产业类型中,属于高技术-中连通的产业有五个,分别是家具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其他制造业/工艺品、通用设备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属于高技术-低连通的产业有七个,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仪器仪表制造、金属制品、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化学纤维制造;属于中技术-高连通的产业有五个,分别是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水的生产和供应、食品制造、造纸和纸制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属于中技术-中连通的产业有四个,分别是热力电力生产及供应、专用设备制造、煤气生产和供应、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属于中技术-低连通的产业有四个,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纺织、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属于低技术-高连通的产业有七个,分别是非金属矿采选、非金属矿物制造、农副食品加工、饮料制造、医药制造、木材加工和木竹藤草制品、烟草制品;属于低技术-中连通的产业有四个,分别是黑色金属矿采选、煤炭开采与洗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矿采选;而属于低技术-低连通的产业仅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依据产业技术性和连通性划分,中国工业产业中并没有高技术-高连通产业。一方面,高技术的产业连通性均不理想,大部分处于低连通水平,只有少数处于中连通水平;另一方面,高连通的产业技术性又不好,主要处于中技术和低技术水平。

2.产业升级现状

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的报告,将全国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分别是: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京、河北、天津、山东)、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上海、浙江、江苏)、南部沿海经济区(广东、福建、海南)、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湖北、江西、湖南、安徽)、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云南、重庆、四川、贵州、广西)、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西藏、宁夏、青海、新疆)、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黑龙江、吉林)八大综合经济区。

从八大地区的不同产业市场占有率变化趋势分析我国地域范围内的产业升级模式。[12]目前,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已出现雁阵式产业升级趋势,低技术产业逐渐由北部沿海、东部沿海以及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向黄河中游、大西南、大西北等地区转移,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出现高技术性产业向外转移的现象,说明我国产业升级逐步形成雁阵模式,并且已经进入雁阵式产业升级的第二阶段,也进一步验证了张其仔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结论。然而,东北地区在雁阵式产业升级中起着何种作用、处于什么位置,对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的方向以及路径选择十分重要。

首先,八大地区中处于雁首位置的是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表现为除低技术-低连通产业外,其余产业市场占有率均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各类型产业都出现大幅度的向外产业转移态势,并且由于低技术-低连通产业本身在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根据近几年的升级状况,低技术-低连通产业已基本从东部沿海转移出去。

其次,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处于雁身位置,既有向外转移,又有向内转移。其中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产业转移主要体现为低技术的各类型产业向外转移,高技术-中连通和中技术-低B通产业向内转移;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产业转移主要体现为高技术的各类型产业、中技术-高连通和低技术-高连通产业向外转移,中技术-低连通和低技术-低连通产业向内转移。

再次,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处于雁尾位置,主要体现为各类型产业向内转移,说明在雁阵式产业升级过程中,其发挥着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作用。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在全国产业升级中本应处于承接产业转移的位置,但从结果可以看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各类型产业市场占有率基本不变,说明西部大开发政策效果在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并不十分明显,其承接来自沿海发达地区向外的产业转移并不理想。

最后,东北综合经济区本应处于雁身位置,一方面承接来自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向西北、中部地区转移落后产业。但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体现在向外转移,中技术各类型产业、低技术-中连通和低技术-低连通产业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特别是中技术-中连通、中技术-低连通和低技术-低连通产业向外转移明显。与此同时,东北综合经济区应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但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东北地区的高技术-中连通产业和低技术-高连通产业的确出现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市场占有率从2005年开始逐步上升,承接产业转移趋势明显,但到了2012年市场占有率开始下滑,并且近几年的下降趋势愈发明显,市场占有率甚至回到了最初的水平,说明东北地区在进行产业升级时后劲不足,向外转移非竞争力产业的同时,并没有很好地吸收承接向内转移的产业。 三、东北地区产业转型的“断档”风险

一个地区应划入哪种类型,由其具有显性比较优势产业种类占最大比例的产业类型决定。从八大地区各年份所属类型情况看,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产业升级较为成功,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成功地从低技术-高连通升级为中技术-高连通,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成功地从高技术-低连通为主升级为同高技术-中连通并存,而其他地区产业升级的效果则不尽人意。东北综合经济区除2007年升级为中技术-中连通和低技术-高连通并存状态外,其余年份均处于以低技术-高连通为主的产业状态,并且趋势愈发明显。

为了进一步分析东北地区陷入低技术-高连通的原因,我们借鉴陆文聪的研究方法,[13]考查东北地区“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优势产业的排名。“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的优势产业前十位中,高技术产业两个,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中技术产业三个,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低技术产业五个,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进入“十二五”后,东北地区的优势产业前十位发生了变化,高技术产业仅剩下交通运输设备业;中技术产业仅剩下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剩余八个都是低技术产业,并且低技术产业中有七个是处于高连通的产业。不难发现,“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在高、中、低技术各产业类型方面都有很多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业,而到“十二五”时期,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高、中技术产业逐步开始失去比较优势地位,东北地区的显性比较优势产业越来越多地集中于低技术-高连通的产业。

根据东北地区各类型产业的邻近程度,可以看出低技术-低连通产业的组内相似度达到极大,而组间相似度都极小,说明以低技术-低连通产业为主导的地区,其比较优势类型很难转换,产业升级很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东北地区近几年低技术-低连通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说明东北地区已不断将低技术-低连通产业向外逐渐转移,很好地降低了东北地区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

东北地区显性比较优势产业种类占比最大的产业类型为低技术-高连通,故东北地区属于低技术-高连通地区。低技术-高连通产业的组内相似度为最高,排在第二位的是与中技术-高连通的组间相似度,排在第三位的是与中技术-中连通的组间相似度,与中技术-低连通、高技术-中连通的组间相似度并列第四,与高技术-低连通的组间相似度最低。

东北地区未来产业升级向哪个方向进行,能否成功实现产业升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北地区现有的能力是否能支撑目前的升级路径。产业升级过程中,如果产业相似度越大,表示产业需要的能力级差越小,升级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断档”可能越小;反之,则产业转型升级的“断档”可能越大。产业升级只有依据现有能力,采取就近升级的策略,其升级成功的可能性才能越高,升级的“断档”风险越小。

通过对产业类型间技术距离的分析,我们发现东北地区产业转型“断档”的原因:东北地区所处的低技术-高连通类型与曾试图向上升级的高技术类型的技术距离较远,升级难度十分巨大,导致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迟迟得不到成功,进而致使高技术产业又向外转移的局面发生。东北地区如果想摆脱升级断档的局面,就要在进行产业升级时,跨越幅度既不过大、又不过小,考虑产业间技术距离的影响。

四、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方向

东北地区本应在全国雁阵式产业升级中处于雁身的位置,即:一方面承接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也向西北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东北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并不理想,承接的高技术-中连通产业最终又向外转移出去,说明东北地区曾试图向高技术产业进行转型,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转移,但并没有成功。

通过对东北地区所属类型和比较优势演化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东北地区多年来一直处于低技术-高连通类型,并且其类型的演化状况愈发明显。综合前面分析东北地区产业转型的情况,我们发现东北地区在试图向高技术产业转型、承接东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转移的同时,放弃了地区本身拥有的中技术类型产业,多年来逐步将中技术类型产业向外转移,此种思想使东北地区深深陷入产业升级陷阱之中。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如果东北地区将现有产业类型依据渐进升级方式升级到中技术-低连通产业,则可能由于两产业类型的相似度过低,出现产业升级断档或无法成功升级现象;与此同时,低技术-高连通与中技术-中连通的相似度、与中技术-高连通相似度都较高,如果东北地区在进行产业升级时,跨过中技术-低连通产业,转而向中技术-高连通或中技术-中连通升级,由于两产业类型的能力级差较小,出现断档的可能性会大幅度缩小;然而,东北地区如果向更高一级的高技术类型进行升级,则会出现由于技术距离较大,升级难度较高,最终导致升级失败。所以,东北地区产业升级未来向中技术-高连通和中技术-低连通转型相对较合理,向其他类型产业转型则比较困难。这种跨过中技术-低连通类型,直接向中技术-中连通和中技术-高连通类型跨越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是对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研究至关重要的发现。东北地区未来的能力建设应重点放在中技术产业,即东北地区的食品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其中,食品制造业和造纸纸制品业属轻工业,这一结论也佐证了林毅夫的《吉林报告》中发展轻工业的部分观点。

明确东北地区产业升级方向,中技术是目前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的目标,发展中技术产业对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的作用更大。一方面,东北地^要继续保持中技术产业在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力推进中技术产业的发展,增强中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另一方面,东北地区所属的产业类型为低技术类型,要使东北地区的产业类型从低技术跨入中技术行列,并且跨越低连通,直接升级进入中连通或高连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大力推动,才能实现低技术产业向中技术升级,同时,在升级过程中也要注意增加产业多样性,提高区域产业匹配能力,进而实现东北地区跨越式发展。 考 文 献

[1] H.B.Chenery,,S.Robinson,M. Syrquin.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2] G.M.Grossman,E.Helpman.“Quality Ladders in the Theory of Growth”, in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 (1).

[3] Aghion,Philippe,Peter Howitt.“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in Econometrica,1992,60(2).

[4] Young,Alwyn.“Learning by Doing and the Dynamic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2).

[5] K.Matsuyama.“Increasing Returns,Industrialization,and Indeterminacy of Equilibrium.”, i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2) .

[6] B.Jovanovic,Y.Nyarko. “Learning by Doing and the Choice of Technology.”, in Econometrica,1996,64(6) .

[7] R.Hausmann,B.Klinger.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patter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product space.CID Working Paper,2006.

[8] C.A.Hidalgo, B.Klinger, A.L.Barabasi, R.Hausmann. “The product space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s”, in Science,2007,317(5837).

[9] 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10] 张其仔、李颢:《中国产业升级机会的甄别》,载《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5期.

[11] 邓向荣、曹红:《产业升级路径选择:遵循抑或偏离比较优势――基于产品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2期.

[12] 张其仔:《中国能否成功地实现雁阵式产业升级》,载《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6期.

[13] 陆文聪、许为:《中国落入“比较优势陷阱”了吗?》,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责任编辑 国胜铁]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northeast region and analyzes the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V-shaped flock of wild geese in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es. It analyzes the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northeast region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tendency and “disconnect risk” in it, 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in the choice of way.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aim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is the middle-level of technology and there will appear a “disconnect” risk if aiming at hi-tech. The middle and high level of connection of respective technology is the aim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gradual development is beneficial to its upgrading.

Key words: northeast region, industrial upgrading, disconnect, direction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