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憲政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憲政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2 02:42:38
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憲政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时间:2023-01-22 02:42:38     小编:

進入1990年代以後,中國由官方主導在經濟上進行了較1980年代更為激進的市場導向的改革。大量的公有制企業以各種合法或不合法的渠道轉換為私人財產,大量的工人下崗。

與此同時,對外開放也進一步加速,在經過14年的努力之後,中國終於加入了WTO。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本流通環境得到了相當大程度的改善,變得越來越暢通無阻了。

由此,全球化在1990年代後期成為中國人使用最頻繁的辭彙之一。同時,繼一度讓中國人心儀無比的法治被正式的寫入憲法之後,憲政改革也正在或已經成為一個新的流行辭彙,以至於每逢重大的政治事件──比如十六大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生時,一些公共媒體也敢於公開的討論憲政話題,各種學者、專家也組織召開憲政研討會。

甚至可以說,在今天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全球化與憲政已經成了中國人最寵愛的兩個辭彙。 當然,毫無疑問,全球化與憲政之間存在某種內在的聯繫。

但可惜的是,迄今為止,對兩者之間的關係的梳理尚不多見。本文擬就這方面的問題進行一些討論,在梳理兩者之間的關係的同時,也對一些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

因為憲政與全球化獨立開來都是相當大的問題,所以,本文的討論不一定全面,也不可能對某一個方面進行過於詳盡的討論,只能就與論題相關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分析與探討。歷史的終結:全球化敘事的降臨 二戰結束後,世界進入冷戰時期。

以蘇聯為核心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華約集團和以美國為核心的資本主義陣營──北約集團。此後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兩個集團之間的相互爭鬥構成了這一時期主要的世界歷史,雙方的勢力雖然互有消長,但基本上處於均衡狀態。

為了擴大自己陣營的力量並打擊對手,雙方都在積極發展軍事實力的同時向世界其他地區進行了滲透。因為雙方勢力大體均衡,任何一方都必須在行動的時候考慮到對手的可能反應,因此,世界仍然保持了表面的和平。

雖然在局部地區發生了一些衝突,因為雙方都在忌憚對手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默契,儘量減少正面衝突。用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話說:「雙方的配合真是好極了」,面對大規模的民眾抗議,雙方採取的方式都是同樣的。

」 伴隨著柏林牆的倒塌,社會主義陣營加速崩解。1980年代後期,蘇聯在政治制度上進行了一些修改,對東歐國家的管制也開始放鬆,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倒戈」,通過各種方式打破原來已經僵化了的官僚制國家資本主義體制,開放黨禁,擴大公民自由權利。

大多數人已對現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感到絕望,希望能另找出路。到蘇聯解體時,它已經是最後一個「向資本主義投降」的華約集團成員了。

幾乎所有的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都已實行了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政治上開放黨禁,實行民主競選;經濟上大規模急劇私有化,實行休克療法,鼓勵私營經濟發展。因此,當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黯然落下時,人們有理由認為:社會主義已經歷史性的失敗了,人類歷史已經進入了全球資本主義的時代了,資本主義成了人類的共同使命。

有人把這稱為「歷史的終結」。 然而,歷史真的終結了嗎?資本主義的全面勝利給人類帶來的是永久和平與共同幸福的福音嗎?不,事實證明,人類大同的時代遠未到來。

長期不間斷的中東衝突,九一一事件給人帶來的巨大震撼,伊拉克上空尚未散盡的硝煙,恐怖主義仍然在四處蔓延,南北差距正在變得越來越大……這一切都提示著:人類共同的資本主義制度並未帶來共同的富裕、和平與幸福。歷史還沒有結束,人類的道路還漫長,更多的挑戰仍然擺在面前。

從1992年開始,原來的關於市場經濟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被強制性的擱置,計劃經濟體制被宣佈為歷史性的錯誤並受到深入而嚴厲的批判,市場經濟在意識形態話語中取得主流性的話語權勢,所有市場中出現的問題都被官方與經濟學家們解釋為計劃經濟時代的殘餘影響。每當這樣的時候,市場本身總被當成是無辜的,責任則被推給了"社會轉型期"這一含義不明的詞語。

市場經濟在官方的保護與大部分知識份子的期待中隆重出場,導致的結果是市場成了一個政治正確衡准,任何對市場本身的批判都受到人們"保守"的嘲笑。這種語境中的市場像一個備受寵愛的孩子一樣,漸漸變得跋扈起來,"市場能否接受"在一段時間裏成為衡量一切東西的價值的衡准。

中國的市場經濟制度一旦確立下來,中國社會中除了政治的所有方面都開始了較1989年以前更加劇烈的變革,市場社會在中國逐步浮出水面,漸具雛形。市場社會的形成則進一步引起了中國更深層次的變化,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也成為理所當然的事──在1990年代的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向外國資本開放的清晰軌跡。

1996年,中國入關的呼聲空前的響亮起來,20世紀最後一年,中國終於如願以償的加入了WTO,成為國際市場體系的一部分。與?讼鄳蚧葟膶W術討論開始,再由官方認可,最後為普通社會公眾所接受,成為公眾視野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辭彙之一。

到今天,中國人確實已經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中,西方發達國家的暢銷圖書可以被以最快的速度翻譯為中文出現在中國的書店裏;九一一事件時,成億中國人與美國人一起感受了這震撼性的時刻;伊拉克戰爭中的一個戰鬥場面也被全世界同步轉播,中國人觀看的熱情一點不比看世界盃比賽低;中國新的社會精英對美國大城市甚至比對中國內陸城市更熟悉;進入中國的大型跨國企業也已適應了中國的水土環境。民族認同、國籍身份這些概念正在日益失去其固有的意義。

全球化生活的時代已經開始。甚至連反全球化的運動也以全球化的方式進行,誰還能阻止全球化的全面展開? 「歷史終結」以後,使全球化時代的降臨;全球化的降臨,表明「歷史終結」已是「已經」,成為一個完成時態的事情。

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中,憲政成為另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憲政話語的外部話語勢力 憲政之於中國,並不是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是個新鮮事物。

恰恰相反,差不多正好一個世紀以前,中國就曾出現過類似的訴求,並獲得了比它在今天所能取得的話語空間更大的空間。半個世紀前,中國幾代知識份子就曾鼓吹這一政治-社會制度。

由於歷史性的原因,這一血脈中斷了半個世紀。半個世紀後,20世紀末的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延續這一血脈的聲音。

從理論淵源上講,當前憲政話語的復活當追溯至1980年代末期制度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從1980年代後期盛洪等人向中國翻譯介紹制度經濟學開始,到1990年代,制度經濟學已成為中國經濟學界主要的學術流派。

制度經濟學成為經濟學主流之後,經濟學向其他學科大面積入侵,形成「經濟學帝國主義」,其他學科為因應時勢,也開始多少接受了制度經濟學的部分方法與假設,尤其以法學為甚。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經濟學火速竄紅,從「庸俗經濟學」一躍而成為顯學,而法學也借著「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的東風成為熱門學科。

經濟學與法學的竄紅最後彙聚成社會理論的興起,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的理論順理成章的成為1990年代後期的學術焦點。借用哈耶克理論,中國學術思想界對中國20世紀的歷史做了全面而嚴厲的清算,最後形成的共識則是只有憲政才能保證中國社會的穩步發展。

憲政話語復活時,中國正處在一個複雜的話語場之中。在全球化這個大的背景下,主要的話語形態包括:1. 意識形態話語 進入1990年代以後,官方意識形態之於原先僵硬的立場而言,已有了很大的撤退和調整。

首先,放棄了教條的計劃經濟體制。從1992年開始起認可並提倡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逐步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鄧小平理論的提出則標誌著這一過程的完成。

其次,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也有所退縮,在新近的「三個代表」理論提出後,民營企業家被允許入黨並可取得相應的參與政治的機會。再次,對四項基本原則的堅持和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一再強調並沒有妨礙其他聲音的出現。

毫無疑問,官方意識形態話語仍然是中國最強勢的聲音,但這種意識形態經過調整後在許多領域都放棄了主導權,尤其是在學術領域。因為佔有著中國最豐富的宣傳資源,意識形態話語仍然佔有相當大範圍內的話語空間,任何一種聲音的出現都不得不正視它的存在。

對於其他的話語形態而言,它甚至構成了一個最致命的威脅,任何與它的正面衝突都可能威脅到自身的生存。但是,這並不影響它被符號化的事實,在大多數人的內心已經對它缺乏像先前那樣的順從了。

2. 自由主義 在1990年代中國的話語場中,自由主義幾乎帶有政治正確的味道。自由主義至少應該包括兩個分支:理性自由主義與保守自由主義。

到目前為止,因為經濟學的強勢,佔主流的仍然是哈耶克一路的保守自由主義。但是,中國的自由主義旗幟下似乎站著一群並不相同的人,包括權威主義、民主主義、保守主義、激進自由主義的各種思想流派都對自由主義表示了認同。

而在這些自由主義者中,為數最多的則是具有經濟學專業背景的知識份子。因此,今天中國的自由主義多少呈現出「經濟學自由主義」的特點:按照經濟學的假設解釋歷史,以經濟學方法論證政治制度的演進軌跡,對市場自發調節的能力表現出一種索羅斯﹙George Soros﹚所謂的「原教旨市場主義」的迷信態度。

更需要注意的是,憲政在今天的語境中,許多時候都被表述為「自由主義憲政」,論證憲政的歷史與現實的正當性時,自由主義政治──社會理論是最主要的資源。而且,這種自由主義又往往被表述為「英美自由主義」,憲政模式中最為人們所稱道的也是「英美憲政」。

因此,憲政被許多人當成自由主義話語的一種,談到憲政,總要多少涉及到自由主義理論。在相當多的自由主義批評者那裏,憲政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批判,甚至否棄,而認同憲政的人往往同時也認同了?鳛橹髁鞯谋J刈杂芍髁x。

3. 新左翼 與自由主義一樣,新左翼是一個並不準確的命名。在被稱為新左翼的人中,包括了民族主義者、激進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毛主義者,甚至還有部分的後現代主義者,以及國家主義者。

這些立場十分不同甚至對立的人之所以被命名為新左派或新左翼,主要是因為他們都對自由主義持強烈的批判態度。從1997年開始,主要在1998年進行的「新左派與自由主義之爭」中,一部分不負責任的自由主義者把對自由主義持批評態度的人統稱為新左派,並謬種流傳,造成了一個1990年代後期中國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使中國知識份子以對自由主義是否認同為標準而劃分為兩個相互對立的陣營。

1998年被有些人總結為「自由主義浮出水面」的一年,但事實上,這一年更應該被總結為「新左派浮出水面」的一年。因為自由主義在潛在層面上為事實上充當了改革開放的論證理論,一直都相當活躍,而在「現在主要仍然是防左」的官方意識形態之下,馬克思主義的解釋權長期壟斷在官方手中,因此左翼傳統才真正出現了中斷。

作為一種對現實社會強有力的批判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在1970年代後期以來的改革開放過程中一直處於缺席的狀態中。在知識份子內部,馬克思主義長期被拋棄,或者被當成一種已經被歷史證明為錯誤的理論。

在「自由主義與新左派」之爭中,馬克思主義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以批判的姿態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但是,被命名為「新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事實上僅僅是一種知識份子立場,主要指知識份子堅守自己的立場,以馬克思主義為武器對現實進行批判。

更多的情況下,「新馬克思主義」只是表現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機械複製與教條化的運用,因而往往不被重視。但是,即使如此,作為一種對馬克思主義的非意識形態的解釋與運用,新左翼的出現對中國而言,仍然有著甚為重要的的意義。

4. 激進西化論 由於1980年代西化論最終釀成了一次政治風波,所以一度最為強勢的知識份子話語在官方宣傳政策的扼制下,被迫轉入地下狀態,一部分西化者選擇出國留學或滯留不歸,自動流亡,另一部分在國內則受到政治清算。因此,西化論在1990年代相當長的時期內都處於被壓抑的狀態,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內,大部分西化論言論只見於海外刊行的刊物和後來興起的互聯網上。

但是,隨著自由主義在中國的蘇醒,西化論者中的大部分人策略性的選擇了認同自由主義,在部分自由主義話語方式背後,時常可以見到西化論的流風遺韻。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1980年代後期政治文化的受眾開始成為社會中堅力量,因此西化論重新得到了市場。

應該說,1990年代的自由主義得到了很大發展,理論體系已經漸趨完整,而許多自由主義者本身就具有西化論者的背景,因此,西化論可以被認為已經轉換為自由主義了,它自己便不能再成為一個理論話語了。在今天,西化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鼓吹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全面資本主義化,更多的只是一些口號式的要求,而缺乏令人信服的論證。

當然,以上四種話語遠非1990年代後期中國社會中的全部話語形態。但是,這四者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交織成了中國這一時期的主要語境。

簡單說,自由主義話語反映為對意識形態話語的強烈批判和解構,但在堅持「改革開放」的大方向上則大致相近。新左翼主要強調對「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社會不公正問題的批評,並歸因於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泛濫;在話語構成的基本元素上與官方意識形態有相似之處,但對支援「改革開放」的實質意識形態則保持強烈的批判姿態。

新左翼與自由主義都主要強調對現實社會和官方意識形態的批判,但因為雙方對現實的認識與判斷截然相反,立場也相互對立,最後的結論相互對立:一方著意建設的正是另一方所批評的。激進西化論對新左翼持強烈的、情緒化的立場,自覺的把自身設定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對立面;自由主義對西化論積極吸收,新左翼因主要集中於「理論批判」所以不大理會西化論;官方意識形態則一直持壓抑態度。

這四者之間的關係是犬牙交錯的,相關的梳理至今闕如,但它們所交織成的語境仍然是今天中國的主要思想語境。甚至可以說,過去的這五年裏發生的只是一個序曲,爭奪話語權勢的鬥爭才剛剛開始,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裏,中國都將處於這一語境中。

可以預見的是,各方的分化重組不久就會繼續擴大。憲政話語 大體來說,雖然上一節中的四種話語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但在對全球化的態度上,自由主義與西化論都與官方保持了一致的方向,只有新左翼持強烈的批評態度。

但是,左右分野的出現、相互之間的鬥爭卻恰好是一種相當國際化的現象,幾乎所有國家中都存在著當新左派對全球化表現出強烈的批判意識時,戲劇化的正好是它本身卻在以全球化的一種現象,從而構成了「與國際接軌」的一部分。在這一背景中,「全球同此熱涼」,憲政與動在中國的鼓吹者的主要訴求表現為:1. 私產如憲 1978年以來的經濟體制改革使中國的私營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上出現了大量的私人財產。

私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在東南部分地區,私營經濟的總量甚至已超過國有經濟。顯然,這一現象與傳統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相互衝突的。

為了因應時勢,官方對意識形態理論做了逐步的修改沒,使私營經濟在事實上已取得相當的權利。到2009年底《物權法》的出臺標誌著私營經濟已經在法律上取得合法地位,並得到保障。

同時,國有資產的比重逐漸下降,事實上也在通過各種隱形渠道轉化為私有財產,在權利上與私有財產已經沒有多大分別,有時甚至還不如私有財產。但是,相當多的人仍然堅持認為,私有財產神聖不能侵犯必須以憲法的形式得到保證,進而要求修憲,把「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寫入憲法。

並且,這種訴微已經以立法提案的形式多次進入國家政治領域。更多的人相信,保護私有財產是實行法治的第一步。

1998年以後,憲政在中國的討論逐漸升溫,私有財產入憲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幾乎每次全國人大會議都會出現類似的提案,並在國家默許的情況下在各種公共媒體上展開大規模的討論。並非誇張的說,只有保護私有財產才能開始憲政已成為相當多人的共識。

值得注意的是,由少數知識份子參與的討論因為媒體的熱捧,這一訴求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強大的「民意」,如果聯繫到中國的輿論環境與相關國家政策,國家對此的默許就更為值得深思。 2. 憲法司法化 由於1990年代中國思想界存在唯英美是崇的現象,英美憲政模式也受到許多人的推崇。

在這一背景下,部分法學界人士及大多數「公共知識份子」無視英美與中國的不同法律傳統,主張憲法進入司法程式。雖然類似的討論在1990年代後半期已在法學界內展開,但這一討論浮現到公眾視野並成為話題則是2001年的事。

是年,山東一考生考上大學後卻被人冒名頂替。訴至法院後,法院在無法可援的情況下援引憲法中有關公民姓名權的條款進行判決。

這樣明顯有悖常情的事實實質上與法律關係並非太大,但在「以法律為準繩」的中國司法語境中,法院只好援引了一條憲法條款。這一帶有極大偶然性的判例引發了一場大討論,參與者包括法學家與其他法律專業人士,甚至還有一些報紙專欄作者也參與了。

因為大多數人對法學的隔膜,加之某些不正常的社會心理作用,討論的結果明顯有利於贊成憲法進入司法程式一方。因此,此案被一部分人稱為「2001年中國司法第一案」。

其實,由於法律傳統的不同,典型的憲政主義國家美國、英國本身是判例法國家,對憲法本身遠不如對某一領域中出現的第一個判例感興趣。而中國部分人卻認為憲法只有進入司法程式才能使憲法成為真正的「法律」,也只有憲法司法化才能推進憲政。

國家司法部門作為法律的權威解釋機關對這一現象的曖昧態度使公眾的這種訴求更加情緒化。3. 政治改革 比起經濟上連續的、大幅度的制度改革來,1990年代政治方面的改革相對低調,且一向被認為進展不大,更多的時候只是政府機構的改革。

相當多的人相信的一個流行的看法是政治改革落後於經濟改革。到20世紀末時,大多數人已認為,中國所有的問題的根本癥結在於經濟與政治發展速度的不一致。

加上「美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廣泛流布,英美的政治制度差不多經歷了一個被神化的過程。因此,政治改革的呼聲特別強烈。

中共十六大上,官方在物質、精神文明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一個政治文明的提法。隨後引起的討論使這一問題進一步突顯出來。

更有人用自由主義理論證明憲政是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事實上,在有些人看來,進行政治改革是主要訴求,至於改向何方,更多的人只是以英美國家政治結構為藍圖的。

甚至可以說,憲政是為了實行政治改革而採用的一個話語策略;即先有了政治改革的訴求,然後才找了一個憲政的目標。換句話說,在相當多的人的潛意識裏,政治上求變已經成為一種帶有盲目性的衝動。

即使反對憲法司法化、私產入憲一類訴求的人也沒有對「政治改革」這一話語表示過絲毫的置疑。一種曾經相當流行的看法是,穩定壓倒一切,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

這種流行的意識形態直接導致了政治改革滯後於經濟改革的現實。直到今天,上舉的一種論證憲政優越性的說法即是「憲政是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好途徑」。

也就是說,目標仍然是經濟發展,在邏輯上,仍然是傳統的「發展是中心」的思維,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在思維邏輯不變的情況下,即使實行政治改革,可能也不會有太大成效。

理性一點說,這三種話語形態背後的訴求仍然是一致的。包括其他一些這裏未提到話語形態,主要的動機都是求變,而憲政更多的是為了「目的合法」而找到的一種話語外衣。

而在伊拉克戰爭中,目的合法得到了最好的證明,即只要目的合法,手段上的不合法是可以容忍的。其實,如果拋開動機不談,只是談問題,而不是辯論主義,私產入憲、憲法司法化一類問題仍然有很大置疑空間。

從大的背景上看,持論者多好言某外國在同樣的方面如何如何。而更直接的說法就是「第三波」全球民主化浪潮。

所謂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實質上指的正好是「歷史的終結」,即全球的資本主義化。這是一種全球化焦慮,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的焦躁心態的產物。

全球化:一個批判性的分析 應該說,2000年左右中國出現的全球化熱更多的是圍繞著中國加入WTO展開的,而不是別的意義上的。經濟專家們分析的是對中國經濟利益的損益,法律專家們則忙於討論加入WTO後中國某些涉外法規與「國際標準」的接軌,政治上的期望則在於試圖把中國放進一個大的範圍內,使中國服從這些規則,因此用「國際壓力」來制約中國政治生活中習見的人為因素。

由於官方對中國加入WTO持積極態度,對於全球化也持相當程度上的肯定態度,所以對於全球化的批貧民感並未引起太多人的關注,最引人注目的不過就是「給民營企業平等待遇」一類,更深入的分析則一般集中體現為新左翼人士對「全球資本主義」的情緒化表達。在一個較小,且封閉的知識份子圈子裏,批評的聲音主要來自於這些新左翼人士與某些文化研究領域的知識份子,多集中於一些抽象而玄虛的問題。

按照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看法,資本本身是沒有邊界意識的,它只以追逐利潤為第一目的,只要能夠帶來利潤且具有現實可行性,資本就會毫不猶豫的以各種方式約過界限,從利益稀薄的地區流向更為豐厚的地方。因此,在資本眼裏,人類所有的種族、文化、膚色的差異都是不存在的,它認定人都是趨向自私的,所以自信可以征服所有人,可以抹平所有差異與障礙。

因此,資本的本性就是流動的,不受限制的,總是試圖擴張,尋求利潤。資本擴張帶來的後果之一便是資本主義全球市場。

如果說二戰前的資本主義全球市場尚須多少顧及到民族國家的邊界的話,以二戰為契機,世界力量進行了重組,戰後建立的兩極對立體系中,在兩個陣營各自的內部,資本的流動更加自由了,也更有利於更大範圍內的市場的形成。在此背景下,在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發皮的跨國公司。

到今天,許多跨國公司的資產已經超過了規模較小的民族國家,所涉及的範圍也非常大,計劃成了一種新的帝國形式。與傳統的帝國不同的地方僅僅在於,這些新帝國是以行業為國界的,而傳統的帝國則是以地理疆界為邊界的。

很多情況下,這些帝國的帝王將相們──CEO、區域市場經理等──在實際上比民主國家的總統所擁有的權勢要大得多,對世界的影響也更大。而?遥@種權力完全是私人性的,是不受任何制約的。

跨國公司新帝國的興起需要兩方面的技術支援,即交通手段和資訊傳播速度。電腦技術的出現和飛快的進步有力的支援了這兩方面的技術進步,也就為跨國公司的興起提供了技術服務,不僅為更加細密的分工做好了準備,而且,資訊製造與傳播的提速使一種「全球生活」想象成為可能,也餓人們製造了更多的消費需求。

更加需要的是,一種「全球如此」的生活想象可以迅速從一個地方蔓延開來,形成一個新的市場。因此,電腦及其後的互連網技術的出現和進步使人們對生活空間的想象大幅度的縮小了,把全世界所有人放在了一個共同的空間裏。

在這個空間裏,人們的生活是大致相同的,無差異的,國籍、種族、膚色、文化等差異全部被一種「同質化」的生活抹平了。民族國家意識歷史性的衰落恰好與文化差異的被抹平過程同步。

然而,分析的看,全球化事實上是經濟全球化,甚至連經濟全球化都還說不上。在生產要素中,除了資本的另外兩項都是不能跨國流動的,非但如此,對於移民的限制還有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而加強的趨勢。

政治上則仍然受到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影響,一種「全球民主」的構想仍然被人們視為知識份子的囈語。隨著後冷戰時代的深入展開,文化之間的衝突也呈突出趨勢。

與全球化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是全球化?還是美國化?「歷史的終結」帶來的後果之一便是美國模式不證自明的成為人類唯一正確的選擇,或者說是最不壞的選擇。甚至包括歐洲也動輒以美國為比較物件和趕超目標。

由此導致的便是整個世界的美國化,仿佛美國成了人類歷史的終點。 套用一句時下正流行的術語來說,全球化的實現是靠「自由秩序的擴展」完成的。

這個「自發秩序」的形成基於兩個前提,即佈雷頓森林體系和冷戰時期美國為歐洲資本主義國家提供了軍事保護。在這兩個主幹的支撐下,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體系形成了,美國按照自己的設想建立了資本主義體系。

當對立的陣營消失時,這一中心──邊緣體系已經被固定下來了,後面加入這一體系的國家除了遵守已經形成的規定和秩序之外,別無選擇。一旦加入這一體系,邊緣位置的國家就在經濟和政治上都受到了某種無形但強有力的制約,不能隨意的按照自己的意志決定自己的選擇。

因此,全球化體系中,美國處於絕對的領導位置,但它卻甚少受到監督和制約。 在中心──邊緣的國際秩序下,資源和利潤有效的向中心自發流動,由此引發了窮國越來越窮、富國越來越富的結果。

邊緣位置上的窮國改變自己處境的辦法主要有兩個:一是努力向中心移動,另一個是擴大自己的週邊,以中心對待自己的方式對待比自己更加週邊的國家,從而把自身所承受的壓力轉移出去。除了這個秩序體系崩潰,沒有別的辦法。

在所謂的自由市場的基礎上,資本、技術、人才都自發地流向中心位置上的美國,窮國的精英們是這一體系中最大的受益者。 全球市場形成後,一種生活模式想象的生產機制也遵守這個規則,先由美國創造,然後媒體賣力的宣傳。

在普通民眾意見的表達渠道並不暢通的情況下,媒體往往被認為是能夠代表民意的。在中國,這一情況更為嚴重,媒體甚至被當成民眾喉舌,而不是受到資本控制的資訊傳播渠道。

媒體先努力尋找可能吸引人們注意力的話題,然後進行炒作,給不明就裏的民眾造成一種「本該如此」的誤導,最後受到支援。因為資訊的不對稱,媒體過濾和加工過的聲音經過包裝,最後形成的意見引導人們的話語和思維方式的同時,也影響到公共政策。

前述憲政話語的產生即是如此,一些本該嚴肅、認真的話題在媒體的平臺上出現時被民眾當成官方風向,而官方卻當作民意來對待。在這個過程中,媒體自身是否有利益訴求這個問題,像人們從前遺忘了國家是否有利益訴求一樣,被遺忘了。

全球化的出現使媒體擁有了一種很難受到控制的權利,但它卻在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包括憲政的前途。什麼是憲政? 在對全球化時代的憲政語境和憲政話語的生產方式做過一些簡單的梳理和分析之後,我們關於憲政的討論才能正式開始。

首先必須問的問題是:什麼是憲政? 一種流行的看法認為,憲政就是民主,只有憲政了,才有民主。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

憲政首先保證的是社會秩序,而秩序即意味著對「積極自由」的限制。「積極自由」的一個結果即人民主權意識的擴大和傳播,人民意志至上。

憲法相當於一個社會契約,規定各種階級經過鬥爭後達成妥協基礎上的權利和義務,及國家的建立原則、方式和許可權範圍。法國大革命表現出來的就是積極自由主導下的人民意志至上,人民可以隨意推翻一個被認為不合格的政府,並且使用暴力,而無需任何法律程式。

主權在民的觀念深入人心,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而公務員則是自己的僕人,理應受到自己的支配,在缺乏法律秩序的情況下,雇主方可以隨便的將僕人推上斷頭臺以顯示自己作為主人的權利。作為公共機構,當政府連自己的權利都無法保證時,自然不可能有更大的作為。

因此,憲政即意味著對人民的主權限制和對政府的保護,同時,也限制政府的權利,使之不致造成對人民利益的損害。文化大革命中,「革命群眾」可以衝進政府機關,將受到憲法保護的國家主席揪出來批鬥而不用擔心法律程式。

所以,憲政首先意味著尊重憲法,並尊重現存的社會──政治秩序,而不能無限制的使用自己的主權來為所欲為。即使人民對政府的能力感到懷疑和不滿,也必須通過法律程式來實現自己的權利,而不是以群眾運動或暴力革命的方式來推翻它。

英國是最典型的憲政主義國家,但英國的法律文獻與思想家的言述中,從來沒有承認過「主權在民」這一啟蒙產物。柏克﹙Edmund Burke﹚,這位今天被奉為自由主義先驅的人物,他甚至連主權這個概念都不承認。

他認為國王的權力與人民無關,而是天然合法的,無需任何證明。法國大革命中的國家主人人民,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群暴徒。

直到今天,皇室作為國家主權的象徵仍然存在,且英國民眾對王室保持著最大的敬意。在英國思想傳統裏,從洛克﹙John Locke﹚開始,就始終都只關心自由,而不關心民主。

自由只可能是有限制的,只有有了秩序才能有自由,民主是對秩序的最大威脅,因此,英國始終是一個自由壓倒民主的國家。正因為如此,才有英國自由主義的名言:專制統治下的人民是最自由的。

因為專制以最強有力的手段保證了秩序,有了秩序,就會有自由。在哈耶克的自由主義思想譜系裏,幾乎沒有一位關注民主的思想家,那些長期被認為是自由主義階段性標誌人物的人物,全部因為關注民主而被革出自由主義教門。

所以,憲政只與自由有關,而與民主並不必然聯繫,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自由主義才成為自由主義而不是民主主義,憲政也才成為自由主義憲政。 憲政本質上只是一種國家的社會──政治秩序,及國家智慧的許可權分工。

所謂秩序,即意味著每個人都必須在合法的範圍內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因為分工不同,不同工作的收益與享有的權力也大不相同。

因此,有秩序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有著等級差序的社會,每個人只享有與自己的社會等級地位相應的權利,而且必須尊重這個現實,不能以法律以外的方式來改變這種狀態。對於一個有較穩定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民主來說,這種等級秩序往往尤其嚴重,是否尊重居於較高地位的社會等級決定著憲政秩序是否能夠形成。

英國在這一點上表現得最為明顯,而美國則因沒有先天的政治特權等級秩序,因此更為平等。但這不意味著美國就不尊重傳統,因為美國的傳統就是平等,所有人在社會中都享有大致相等的權利和機會。

因此,憲政並不關心平等,即使規定了帶有明顯歧視性的條款,也必須尊重,不能因此而否認憲法對自己的效力。 從最簡單的字面意思看,憲政即意味著「憲法政治」奇怪的是,最典型的憲政國家英國和美國都缺乏像中國憲法那樣明確而詳盡的憲法文本,有的只是零碎的案例和一個簡單的文本,以及煩瑣的司法解釋。

正因如此,美國的憲政特點便是「它沒憲法」。但這不意味著美國就真的沒有憲法,而是憲法存在於每個生活於其中的人的頭腦裏,因為它是一些抽象的,公認的原則。

它的真正的憲法即過去的傳統,即人們在長期的生活經驗中積累起來的共同遵守的習慣。比如兩黨制,美國沒有任何一個文件規定美國只允許民主黨與共和黨參加競選,也沒有禁止結社,但人們依然墨守這一成規。

因此,尊重已經存在的習慣傳統是憲政秩序的最大特點。而人們尊重的前提是,這種習慣與以前的習慣有某種連續性,且要合理。

憲政為人們提供的是一套公共秩序,在這個架構下,人們享有的是被允許了的權利和自由,而不是民主和平等。憲政為社會提供的是一個穩定而有序的公共秩序平臺,實行憲政的國家本身不擔負民族國家的現代化、經濟發展或其他的義務。

所以,是否實行憲政與經濟發展沒有必然聯繫,實行憲政並不一定繁榮,不實行也不一定貧困。現實中提供的例子即是如此,許多憲政國家有著貧困的自由,而另一些國家卻有著專制下的繁榮。

在後發現代化國家的歷史經驗裏,甚至恰恰是專制國家創造了經濟的繁榮。 尤其應當注意的是,憲政常常被當成一種簡單的政治制度方案。

事實上,如本節所討論的那樣,憲政是一種政治──社會制度,而不僅關涉政治層面。憲政保證一種秩序,秩序進一步保證了人們有限的自由,防止了暴力革命,為各個階層之間的衝突解決提供了一個平臺。

任何階層、群體倘有某種訴求,都可以放到憲法這一框架裏來討論。但討論的前提條件是與現存秩序保持連續性,與現存的憲法也保持連續性,不能試圖廢除現行的憲法來實現自己的訴求,而只能以溫和的改良主義方式對憲法進行修正。

因為憲政與習慣密切相關,所以現實中出現的第一件事總是深刻的影響著後來的歷史軌跡。法國的第一部憲法被人民革命否定後,法國的憲法對人民的主權總是缺乏限制;美國的憲法則從大體上看200年未變,但事實上因為有許多的憲法解釋與修正案,憲法早已發生了巨大的百年化,沒變的只是瓶子和標簽而已,裏面的酒早已昨是今非。

全球化焦慮下的中國憲政 1840年以後,中國的老大帝國迷夢被驚醒,開始了步履蹣跚的現代化旅程。此後的一個半世紀中,中國的政治始終處於以變求寸的狀態之下。

「變則寸,不變則亡;大變則寸,小變仍亡。」求變,求大變,快變的思維定式支配著人們。

從器物,到制度,到文化,中國真的進入了一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西方已成現代化的標準版本,一切唯西是從,唯新是舉,激進主義思路認為中國的所有東西都已毫無用處,只有破除中國的舊、立現代的新,才能救中國,甚至連宗教也要事物破中立西。

傳統被極大的破壞了。從五四時「打倒孔家店」到文革時的「破四舊」,20世紀中國的傳統就是求變,大變,快變,「以今天之我否定昨天之我」。

而這一切無不是為了現代化。直到今天,仍然有許多人在為現代化鼓吹。

從話語譜系來講,早期的西化與後來現代化直到今天流行的全球化,這三個概念在標誌著三個不同的「現代化」階段的同時,也存在著內在的連續和繼承。西化的話語方式是「西方如何,我們也該如何」,現代化是「現代如何,我們也該如何」,全球化則是「世界都在如何,我們也該如何」。

在話語邏輯上,這種話語沒有太大的不同,都是「西方的就是比中國的好,西方是新中國是舊,西方是現代中國是傳統」,而心態則是「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現代化發展到全球化階段後,則是「世界都在實行憲政,我們也該這樣」。

其實,西化、現代化與全球化背後都有一種潛在的全球化焦慮。時時、事事、處處都想與別人相同,進入別人的世界。

更進一步而言,則是基於文化自信被摧毀後的自卑心理在起主導作用。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與西方相同才是真正的目標,其他的一切都是工具,西化也罷,自由主義也好,馬克思主義亦然,人們操著不同的理論話語,所追求的都是同一個目標,憲政也不例外。

因為憲政在本質上籲求秩序,要求尊重既成事實,所以傾向於保守主義。也因此,最容易被用來對付政治危機。

清末新政中的憲政運動就是如此。面對風起雲湧的民眾反抗運動和革命暴動風潮,晚清政府就試圖用立憲來平息。

張之洞與慈禧太后的對話最能說明問題。慈禧太后問如何平息留學生的排滿運動,張回答的就是「只需立憲,此等風潮自然平息」。

北南對立時期,北洋政府指責南方反政府,是違反憲法的;南方則指責北洋政府實行獨裁統治,違反憲法,南方甚至還發動了一次護法運動。而籌安會六君子支援袁世凱稱帝的理由之一就是實行君主立憲。

雙方相互對立,卻又在口頭上都表示要建設憲政。抗戰結束後,國共相爭,國民黨政府又祭起了立憲的杏黃旗。

可是,一次又一次立憲求寸的結果都是在朝一方利用權利之便,行保存自己之實。這樣的憲法不是像晚清那樣弄出一個皇族內閣,就是像1947年一樣制訂者到頭來第一個不承認憲法。

而憲政就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立憲、預備立憲、護法運動中被遺忘。甚至到了作為當代憲政話語之一種的憲法司法化,持論者也是左一個英美、右一個中國現實,而不肯從憲法中尋求支援。

要求實行憲政與無視憲法,這在中國已成了一個世紀的奇怪現象。 在「歷史已經終結」的今天,一個世紀以來的憲政奇怪現象卻仍然頑強的存在著。

許多憲政的熱心鼓吹者在討論憲政時往往要麼是拉開一副重立憲法的架勢,要麼就是硬要和憲法對立。這種態度在中國今天特定的輿論環境中往往十分受歡迎,而它背後卻是一種「革命心態」,即徹底顛覆現實,然後照搬西方制度模式。

正如倡言「告別革命」的人擺出的卻是一副革命者姿態一樣,憲政主義者在今天又試圖以革命的方式來為中國建立憲政秩序。這難道不象歷史和中國開的一個玩笑?並非結論的話 顯然,全球化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含義十分多面的詞了,不同的人對它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它的基本指向已如前述,這是大致不差的。中國的開放正在越來越快,大門也越來越大,中國正在融入「世界」,「世界」也已開始逐步理解和接受中國。

全球化對中國的現實影響將隨著中國加入全球化的逐步深入而顯現,負面影響也將出現,尤其是對各社會階層之間的影響將出現巨大的差異。這必然引起訴求上的衝突。

因而,憲政雜全球化時代之於中國愈顯迫切。 然而,即使如此,仍然需要重復指出的是:首先中國憲政旅程要打破的就是全球化焦慮。

憲政有其自身的價值,它不是任何現實價值的實現工具。更不是因為別人如此,我們也要如此,而是因為它是中國現實中最理性的選擇。

其次是必須尊重中國本身的現實與傳統。英國憲政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英國有其獨特的傳統;中國有自己的傳統,所以不能複製別人的模式。

再次,憲政從尊重現在的憲法開始。無視現存的憲法而另行設計方案本身是革命,而不是憲政。

換句話說,憲政只能由憲法實現。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程序与宪政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12
〔内容简介〕 宪政中的程序即宪法程序,是宪政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程序是其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其内在价值意味着宪法程序具有不依赖于外在目的或程序结果进行价值评判的独立性。宪法程序构建模式有两种,即严格规则模式和......
宪政的新范式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8-07
在法学体系中,宪法属于根本规范,具有最高的效力。与此相关,设立违宪审查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发现和废除任何与宪法相抵触的低阶法律以及法规、决议、命令等等。但众所周知,作为万法定盘星的宪法本身也是需要修正的,并非永恒的绝对真理......
宪政的复权(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04
获得承认的立宪性规范其实也未必符合立宪民主主义的理想,它可能是托克维尔( Alexis de Tocqueville )在《美国的民主》( Democracy in America )一书中所忧虑的来自全民投票制的多数派专制( tyranny of the majority )的结果,也可......
论美国宪政下的正当法律程序(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22
(二)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的实践标准在美国,“宪法上的程序性正当程序的要求在原则上只适用于裁决性活动,而不适用于制定规则的活动。”[13]适用于裁决性活动的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其基本要求是程序正当或程序公正。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
论美国宪政下的正当法律程序(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01
贰 正当法律程序的实践检验标准(一)实质性正当法律程序的司法检验标准1、理性基础检验标准理性基础检验标准是一种最低层次的审查标准。这一标准主要适用于经济案件中。企业界历来在宪法中寻找依据,以便保护其财产免遭州的经济管制和干......
论美国宪政下的正当法律程序(6)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28
② 有人认为,“法律的正当程序”与“正当法律程序”是有区别的,前者侧重程序的形式合法性,后者强调程序的实质正义性。(参见杨一平《司法正义论》第137页)笔者认为,这种区别其实并不存在,“法律的正当程序”与“正当法律程序”仅是......
再论宪政的复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12
一、政治改革:避免权力合法性危机的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自从1997年夏天的泰铢暴跌,一连串的金融危机终于导致亚洲许多国家的权力结构发生分化、解体和改组,各国威权主义体制的信誉都纷纷贬值乃至宣告破产。尽管有些国家(例如印度尼西......
论宪政的德性(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3)实行代议民主制就人民主权的实现而言,似乎直接民主是最真实、最纯粹和最高级的民主。因为在那里,人们可以直接统治自己,不须假手中介或代表,每个公民都平等地拥有国家主权的一部分,对于管理国家的事务享有同等的发言权。但卢梭......
宪政的复权(6)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06
也许哈贝马斯意识到那是个「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所以他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不提批判性民主主义而主张「审议性民主主义」( deliberative democracy ),不提批判法学而主张为立宪国家开发民主法治和社会法治的「权利体系」,......
论宪政的德性(6)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30
参考文献:〔1〕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2〕黄稻.社会主义法治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张文显、信春鹰.民主+宪政=理想的政制〔J〕.比较法研究,1990(1).〔4〕(美)斯蒂芬·C·埃......
论宪政的德性(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21
(6)政府有限路易斯·亨金认为,宪政“意味着一种有限政府,即政府只享有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为了人民同意的目的,而这一切又受制于法治”〔24〕(11页)。这里的政府主要指行政机关。政府有限要求:第一,政府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
论宪政的平衡性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30
英 文 名] On Balancing Doctrine of Constitutionalism[摘 要] 宪政事实上是一种由宪法架构的平衡机制及其所达成的平衡状态,其核心理念是实现权利与权力的平衡。宪政平衡论对事实和价值作了区分并立足于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它具有实践精......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10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除两个国家外(英国和新西兰)都有成文宪法,而实行司法审查体制的国家,明确规定的有40多个,间接规定的有20多个;由宪法法院监督宪法实施的国家也有37个1,这均表明了宪法监督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司法化的趋势。......
程序与宪政(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9-26
宪法程序的提法也并未普遍被人们接受。有人认为,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是刑法、民法的程序(法)但却没有刑法程序、民法程序的说法。因此,也不宜使用宪法程序的概念。〔14〕在笔者看来,“宪法程序”是可以被接受且较为合理的一个宪法......
论社会主义宪政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12
论文摘要:宪政发源于西方的事实,使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宪政面临诸多理论问题。宪政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贡献,但可以与社会主义兼容。宪政追求一个最根本的价值,即用宪法来划分和限制政治权力,保护人民的自由。社会主义宪......
程序与宪政(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15
宪法程序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必须统一协调,才能发挥宪法程序的应有作用。(二)宪法程序价值的独立性宪法程序的价值是否具有独立性?目前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宪法程序也是法律程序中的一种,也具有独立价值,“否认程......
程序与宪政(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20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确定这样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程序与实体并重,并最终达到程序与实体和谐统一。但鉴于目前我国程序性条款的规定在宪法中所占篇幅很少,且“中国的宪政研究多注重国体政体、权利义务等实体部分,于程序问题不免有轻视之......
再论宪政的复权(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无论是「卖方市场」还是「免费搭车」,似乎都在印证中国流行的「民主政治是昂贵的奢侈品」、「十三亿人搞选举的制度成本太高」的说法。其实不然。麦克弗森和克鲁格曼决不认为议会主义是得不偿失,更不认为买票行为是无可救药。何况在考虑......
论宪政的平衡性(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平衡是宪政平衡性的根本实现形式。它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权利与权力的平衡。权利与权力平衡的方式包括:一是通过宪法或基本法规定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限制权力行使的范围,实现权利与权力的最低程度的平衡。所......
再论宪政的复权(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11
关于政治改革在中国应该缓行的主张中,除了社会安定之外,有一条论据也很重要,这就是由于教育水准和生活水准太低,老百姓既缺乏参政的兴趣也缺乏参政的能力。但是请问:难道今天的中国人民的素质还不如200年前的美国人民吗?就算有文化......
论宪政的平衡性(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2
关于权力与责任的平衡。实行间接民主是现代宪政的基本制度形式。现代宪政之所以未选择直接民主,是因为“它不仅面临规模难题,而且蕴含着暴政倾向”〔34〕(3页)。而间接民主意味着,“由人民的代表而不是全体人民自己亲自参加政治权力......
中国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之路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30
自从200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就齐玉苓案直接适用宪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做出司法解释以后,又发生了一些以推动宪法实施为目的的案件和事例。(注:这些事例包括:(1)2001年8月,山东青岛3名高中毕业生状告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造成高......
论宪政的平衡性(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14
在哲学上,所谓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规定性,它反映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必然性,它是事物最重要的、稳定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性。因此,本质意味着,第一,本质是决定事物为该事物而非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第二,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宪政的新范式(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1-25
宪政的本质是试错的制度化 以反思机制为基础而形成的循环式构成原理意味着规范的正确性和妥当性是由试行过程决定的,是暂时的、可变的。。因而卢曼把正义的概念表述为“法律系统的适当的复杂性(adequate complexity )”,颇有那么一......
再论宪政的平衡性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英 文 名 On Balancing Doctrine of Constitutionalism [摘 要] 宪政的各组成部分或者构成宪政的各方在运作过程中依据既定的制度设置和程序规则在对峙、制约的基础上呈现出的相对稳定、共存的状态即宪政的平衡性。“对抗性权力”是英国......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1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19
从上文阐述的实际发展态势来看,无论是司法审查、宪法法院以及宪政院都呈现上升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当今司法审查和宪法法院以及法国宪政院不断上升的发展势头,本身就足以表明宪法监督司法化将在未来的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宪政和宪......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6-23
最后,我们还需要揭示一下这种转移价值发生的内在机理。如果将政治家与法官们相比较一下,不难看出,政治家们从事政治活动需要保持高度的政治热情,甚至需要充分展示其政治野心和才能,以吸引和组织公众对他们的支持。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10)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不过,应当指出,由于司法本身内在相关的缺陷,人们在获得诉讼的便利之时,也需要付出时间、金钱,乃至不公正判决的代价。这种代价在宪法监督司法化方面同样不可避免。说到这里,又使我们想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即在所有的人造制度中,都不......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06
需要指出的是,宪法监督司法化的功利价值并非仅局限在这两个方面,应当还多一些,例如下一节将讨论的“转移价值”,从节约社会成本或增进社会收益的角度上看,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功利价值的体现。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功利价值并非是宪......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16)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9-08
但是,正如我们在探讨宪法监督司法化发展前景所说的那样,西方宪治发达国家对“司法审查、宪法法院和宪政院的研究尤其持久和精细”,我们可以借鉴、移植、吸收它们的有益的经验、理论和其他成果,并在理论上需要更新观念、锐意进取,以迎......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11)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12
而其他一些国家,由于始终将宪法视为一种治国的“工具”,想用时就用一下,不想用时就弃置一边,这种对宪法的随意态度非常不利于确立宪法的极大权威和效力;再加上不断地、刻意地去增强政治权威,甚至政治领袖人物的政治感召力,又进一步......
论社会主义宪政(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15
近年来,宪政建设成为我国学者广为关注的热点。学界对这一问题也给予了强势关注,学者纷纷着书立说,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来研究宪政,观点有七种之多,[37]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又有三种。一是侧重从民主的角度界定宪政。早在1940年毛泽东便......
论社会主义宪政(1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24
另外,社会主义将建立一种全新的民主制度,使人民的意志在法律中得以体现。从奴隶社会始,国家权力经历了从所有权与行使权合一到逐渐分离、国家权力所有者从单个主体到多数主体乃至属于全体国民的演变,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国家权力同时向......
论社会主义宪政(19)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12
近年来,宪政建设成为我国学者广为关注的热点。学界对这一问题也给予了强势关注,学者纷纷着书立说,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来研究宪政,观点有七种之多,[37]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又有三种。一是侧重从民主的角度界定宪政。早在1940年毛泽东便......
论社会主义宪政(11)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7-05
(三)形式宪政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应有之义尽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面对实质宪政和合法侵犯时态度迥异,但两者在对待非法侵犯方面没有什幺本质区别,形式宪政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应有之义。在新的社会形态确立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都面......
论社会主义宪政(1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09
其次,宪政是标识社会主义特征,建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一环。政治文明这一概念,马克思在论述执行权力、集权制和等级制时曾提到,但并未详细论述。《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认为,政治文明是由国家构成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一般表......
论社会主义宪政(2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14
(三)形式宪政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应有之义尽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面对实质宪政和合法侵犯时态度迥异,但两者在对待非法侵犯方面没有什幺本质区别,形式宪政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应有之义。在新的社会形态确立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都面......
论社会主义宪政(2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09
[55] 《列宁全集》第35卷,245页。[56] 《列宁全集》第37卷,73页。[57] 同前引[55],486页。[58] 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26页。[5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21页。......
论财政税收法研究中的宪法之维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11
宪法与财政结合而成的财政宪法更是逐渐成为当代宪法及财政法学研究之潮流取向。(p110~111)在财政法、税法领域,无论是发达国家学者还是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都立足于宪法,站在宪政的高度,对各种现行财政立法进行检讨点评。从方法论角......
宪政、自由与正义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04
一、政治与正义的价值性关系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人是一种政治性的动物,在政治生活中,生命才有意义。宪政作为一种法治的社会政治制度,它为个人拥有的基本权利提供了合法性的制度保障。为什么宪政与个人的自由、权利有如此的关系,这就......
中国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之路(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宪法之所以首先在德国私法化,更深地根源于“普通法律”的影响。Peter E.Quint 教授指出:宪法权利产生的土壤是普通法法律。宪法性法律的大部分原则也来自于调整日常关系的普通法律。德国基本法的作者则是在那部于20世纪的大动荡中仍然以......
中国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之路(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5
根据中国当前国情,将宪法的适用实施制度的两部分内容分开行使。正如前文指出的,全国人大的宪法监督权按宪法规定实际上是一种违宪审查权(也包括合宪审查权),这个权力最终只能由全国人大行使。但是,全国人大行使宪法监督权并不包括宪......
论宪法权力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24
内容提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公共权力的出现具有其必然性。一方面,公共权力有利于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和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另一方面,公共权力 也具有其内在局限和异化特质。在人类的政治实践活动中,将公共权力转化为宪......
中国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之路(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然而,宪法的私法化必须慎重、严格地对待。根据国外的经验,应按下面的原则把宪法私法化适用减少到最小范围,以避免不利影响。 1.间接适用原则。宪法在对公权适用的情况下,法院当然可以直接用宪法的条文裁决。 宪法对私权适用时,法......
再论宪政的平衡性(6)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14
2、契约精神:社会契约论对近现代平衡宪政的理性建构 一般认为,英国的政治机构通常分为立法、执法或行政、司法三部分。但促使实行这种三分法的不是政治理论,而是政治经验、逻辑以及某些偶然事件。如前述,宪政的平衡理念在英国的承传......
再论宪政的平衡性(10)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56] 季卫东先生在《宪政新论——全球化时代的法与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中认为,“妥协意味着通过互让来找到一致点,从而消解对立、导致相互性利益和满足的实现。”(见该书第161页) [57] 哈贝马斯在《民主的......
再论宪政的平衡性(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22
在13世纪到16世纪之间欧洲广泛存在的一种统治制度,被称为等级制国家。13世纪以来欧洲城市的兴起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而作为政治上的自治统一体的城市的兴起及其对政治的参与,促成了等级制国家的出现。所谓等级,不仅意味着类似阶层、......
再论宪政的平衡性(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5)宪政的平衡是以这样一个“底线”为前提的:任何一方都可以籍此获得最低限度的保障。这个“底线”,就是彼此在一时不能把对方置于死地的情势下,相互容忍对方生存的一种尺度;它是由双方或多方共同确定的一个最低限度的保障标准。在......
再论宪政的平衡性(9)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1-23
[24] (美)斯科特·戈登著:《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应奇、陈丽微、孟军、李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 [25] (美)斯科特·戈登著:《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应奇、陈丽微、孟军、李勇译,江苏人......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16
华盛顿是美国独立、制宪以及共和联邦制的奠基者。华盛顿的人格与事业铸造了美国宪政的历史制度和精神。华盛顿的宪政思想是富有创见的,因其政治实践的天才而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宪政制度和思想。华盛顿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奠基者一起把天赋人权......
论诉讼中的中国宪法适用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28
树立宪法权威,确立宪法至上地位,关键一环是宪法实施(注:参见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349-350.)。宪法实施包括宪法执行、宪法遵守和宪法适用等。对于宪法适用理论界存在众多分歧,有学者只赞同宪法适用中......
论制宪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09-20
一、制宪权序说制宪权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是随着近代西方立宪国家的建立而产生的一种法律现象,这种法律现象描述了一种适应社会正常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宪政秩序。制宪权的确立彻底摧毁了神权、君权产生国家的神话,重塑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
宪法效力困境的原因探析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在世界的利益图景上,历史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种种冲突、反复博弈的零星分散机制,以其涓涓细流最终在近代蔚然成了宪政主义的洪涛大川,然而此洪涛大川远非人们所渴求的那样风平浪静。相反,却始终存在着人类所难以消弭的纠葛和矛盾——......
宪政、自由与正义 (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个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并非在近代以来才第一次出现,它在人类早期的政治法律上就作为一个环节出现了。在古希腊的政治生活中,作为城邦的公民,在罗马社会的经济生活中,作为罗马私法所保障的个体,在中世纪神权政治中,作为基......
论宪法权力(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消除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对立在于在民主的基础上将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力纳入一个统一的宪法框架之中,使公共权力从新回到权利的本源中去寻找自身的正当性,而将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力置于一个更上位的权利体系之中。“天赋权利就是人在生......
论宪法权力(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21
11 [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356页。12 [美]肯尼思·W·汤普森编:《宪法的政治理论》,三联书店,1997年8月第1版,第5页。13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华夏出......
论宪法权力(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08
公共权力的合目的性要求管理的逻辑服从民主的逻辑,治权服从人权的要求。然而,由于个人权利的边界是由公共权力来界定的,而不是由权利自身界定的,这就使得用由公共权力界定的个人权利来监督公共权力缺乏应有的有效性。以人权来监督公共......
宪政、自由与正义 (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1-20
应该指出,上述三个维度的正义是从价值性来说的,它们涉及的是政治、法律等内容背后的价值内涵。而且,即便是政治正义的价值内涵,也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三维的,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人们从价值上探讨社会的政治法律内容,往往易于从一个......
宪政、自由与正义 (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30
在传统观念中,个人权利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一般是前者从属于后者的统辖关系,古今中外的官方政治思想历来把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政治关系视为天经地义的,并以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将其合法化。不但统治者这样认为,被统治者也是这样认为的,......
宪法定义新论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6-17
“宪法”一词,在《辞源》中指“国法,根本大法”。 近现代西方学者也认为宪法是国家根本法。但他们却从不同角度对“宪法”进行了概括。德国学者耶林内克从宪法内容角度出发,提出“宪法是最高国家机关及其履行职能的程序,规定最高国家......
加拿大宪法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第一章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 鉴于加拿大是根据承认上帝至尊和法治的各项原则建立的(为此规定): 权利与自由的保障 第一条在加拿大的权利与自由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保障在宪章上开列的权利与自由,只服从在自由民主社会中能够确凿证......
论宪法的权威性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07
法不仅仅是“法律制度”,也不仅仅是“依法办事”。就其形式而言,法包括法律、法规、条例、判决等等;但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法却高于和先于法律规范,是国家机关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所必须遵循的规则。罗马法学家乌尔庇安(Domitus Ulpian......
论诉讼中的中国宪法适用 (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06
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宪法适用机制中国的宪法适用机制,我们不主张照搬大陆法系的做法,认为要利用中国本土法律资源,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双轨制模式。即对宪法规范在审判中的直接适用与违宪审查区分情况,分别对待。一方面普通法院在判案中......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1-14
制约权力的观念和实践根源于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71]人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人之中存在着知与无知、崇高与卑贱、善与恶、灵与肉、......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1.什么是联邦 联邦一词用法接近拉丁文原词“feodus”(条约)的意义,说明一种建立在忠诚(拉丁文feodus是fides即“忠诚”的同源词)基础上的关系。[51]联邦共和国的“政府的形式是一种协约。依据这种协约,几个小邦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更......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01
华盛顿论述财产权问题时常将财产权与自由权相提并论。北美殖民地与英国冲突的导火索就是赋税问题。洛克认为,天赋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而这些,就是他“根据一般的名称称之为财产的东西。”[13]可见洛克“是把财产当作典型的和重......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01
华盛顿认为权力最纯洁的源泉是出自民意,他坚定地相信人民有权力和有权利建立政府以及制定和更改政府的法律。他在《告别演说》中说:“我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人民有制定和更改他们政府各项法规的权利。但是宪法无处不在,除非全体人民通过明......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11
[18]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20页。 [19] 《华盛顿选集》,聂崇信、吕德本、熊希龄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20页。 [20] 同上第287页。 [21] 同上第306页。 [22] 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
宪法的程序性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24
一、引言 对于众多的法律人而言,宪法作为实体法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各国宪法中诸多的关于实体权利、义务等规定似也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当我们如果问起,宪法可以作为程序法吗?大多数人或许会表现出一种愕然——宪法怎......
浅谈我国现行宪政下的宪法司法化(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6
【摘 要】宪政就是依宪法而政治,它以宪法为前提,最终目的是保障人权。宪法司法化是法的司法适用,是对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进行切实保护的有效手段、途径,它在我国的实现是必要的,同时存在不少的困境,但宪法司法化的最终实现也是......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商法的变革取向(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20
[提要] 全球化正在引导一场轰轰烈烈的法律变革运动,而商法变革正成为新世纪法律变革最普遍的实践,商法变革与全球化互动发展已构成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商法也应当顺应潮流,适时变革。我国商法应当:重塑品格,实现从“个性”向“共性......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内容提要: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就一起民事案件作出司法解释所引发的宪法“司法化”问题讨论尚未结束,2009年5月,孙志刚在广州被故意伤害致死一案再次引发违宪审查争议。宪法“司法化”起源于美国,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宪法“......
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27
宪法监督是随着宪法的产生、实施而出现的,迄今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综观宪法监督发展的历史,呈现出监督机构专门化、监督制度完善化的发展趋势。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根本法的地位,它是诸法中最具权威性的法典,也是国家政治经济社......
寻求宪政中华的正当性根基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7-28
一、宪政中华的可能性:(一)中国近代的三次立宪选择中国二十世纪有三次立宪选择机会,清末立宪的宪政实践错失机遇,辛亥革命为第二次立宪选择的机会。此后国民党政党伦理乃逐渐形成,核心架构是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主义:三民主义,......
我国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分析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6-10
引言:“不一样”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项双向比较运动:一方面,现代化面对过去,过去构成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现代化是对传统的变革与创新,或者对传统的扬弃。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变革、创新或扬弃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化又指向未来,而......
宪法司法化若干问题研究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8
内容提要: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就一起民事案件作出司法解释引发宪法司法化问题的讨论还没完全结束,2009年5月,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被故意伤害致死一案再次引发违宪审查建议。宪法司法化起源于美国,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宪法......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02
五、对我国宪法“司法化”的体制型构随着我国法治化的进程,加强公民宪法权利规范的适用性也是当务之急。鉴于中国法治环境的不断改善,在现阶段实现宪法“司法化”的条件已经日趋成熟。首先,必须改变对宪法的观念,宪法不是“神法”,也......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7-04
二、我国宪法“司法化”面临的的问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1949年9月制定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至今,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已走过了风风雨雨50年,有些人认为,我国宪法被视为“闲法”,人民法院判案不得引......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4-07
三、宪法“司法化”不同类型之比较世界上现存的宪法司法化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美国模式与欧陆模式;表现在审查主体上有分权的与集权的,表现在审查时机上有事后审查的与预防审查的,表现在审查方法上有附带审查的与主要审查的,表现在审......
宪法原则与依法治国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宪法......
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健全和完善(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诚然,欧圳的专门机构监督模式是建立在西方资产阶级的分权理论与价值观基础之上,维护的是资本主义的宪政秩序。但就其具体内容和形式而言,也具有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相兼容的一面,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专门机构监督模式体现的理念......
依据宪法治国的思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19
从一九九六年三月召开的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构想;而在党的十五大则更加明确的指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一时间,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对依法治国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
修改宪法的理论思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1-0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和社会的最高行为准则及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宪法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宪法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协调,为了保持这种协调,使宪法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要求,在必要的时候要对宪法进行一定修改。适时地......
论宪法的自主性发展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引言 笔者曾断言:我国宪法“已有的发展多半不是来自宪法本身及宪法实践,而是来自政治及其他法律发展后的推动作用。”我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都是通过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一开始就带有直接的功利性。其中,法律特别是宪法更是被当作推动......
我国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分析(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14
2、将人权保障确定为宪法的核心价值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彻底贯彻,仍然是我国宪法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这一目标意味着:(1)要确立人权保障价值相对于秩序、效率等其他价值的优先地位。这意味着人权保障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终极性,在人权......
我国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分析(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30
(二)程序正义优先:宪法的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是指人的从事和选择正当行为的机能和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人具有从事正当行为的欲望、愿望和能力;其次,存在一个评价人的行为正当与否的公共的普遍的标准。[57]在某种程度上......
我国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分析(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0-19
注释: [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美]列奥·斯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译者前言”。......
宪法司法化若干问题研究(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04
第二步借鉴美国模式和欧陆模式,根据我国现今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及法官素质不高等客观原因,在重新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基础上,实行分级......
宪法司法化若干问题研究(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20
第三,宪法的不直接适用性削弱了宪法的权威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宪法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对国家政治结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宪法规范......
论宪法的自主性发展(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注释: 谢维雁:《论美国宪政下的正当法律程序》,《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 相关分析参见李喜所:《剖析梁启超晚年的思想走向》,《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 孙中山:《五权宪法》,载高军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