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专业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1.1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
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专业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大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2],指导老师正确的引导大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和技能知识走出校门、深入基层、联系实际,开展教学实训实践、历史爱国教育、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发明等暑期实践活动[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努力将自己锻炼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2暑期社会实践是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深入认识国情的有效途径
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见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由于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受到传统学习方法的影响,他们长期学习和生活在较为单一的教学环境中,往往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外事[5],甚至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国情和当地民情的了解和认识,这对新时期国家的培养和发展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不利。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带着充足的知识储备走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经历社会挫折,提升大学生的“逆商”,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缩短校园环境与现实社会的距离。
1.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巩固和强化理工科专业学生科学知识
民族地区高校培养人才,目标不仅教授和指导学生熟练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承担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任务。教师依靠课本上的内容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是理论化的知识,获得的这些知识缺乏实际检验和知识应用的环节,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效果不明显。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实践活动,将课题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产生积极效果,鼓励引导每一个理工科专业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将自己专业所学付诸于实践,切实巩固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
1.4社会实践活动能促成和提升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素养的养成直接关系着民族地区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独立的“社会人”被社会接纳,有利于理工科专业学生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理工科专业学习特点不仅需要顺利完成专业性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培养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和解决的能力,强化实践能力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性。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时通常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不断思考和尝试,创造性地研究,培养和强化的科研、研发能力。
1.5推动民族地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弘扬新时代青年志愿精神,体现民族地区高校职能
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作为当地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专业科学技术、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素质。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凭借个人优势特点,发挥理工科专业特长,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5],配合当地政府部门向群众积极宣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切实为地方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通过开展暑期“三下乡”等活动服务于地方,利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促进文明乡村建设,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不仅发挥专业学科特长为当地经济贡献力量,同时帮助当地群众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作业务素质能力,促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存在问题
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经过20余年的发展,阿坝师范学院经历了20年,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和四川省其他高校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在宣传引导、资源整合、管理机制等多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1社会实践平台单
一、活动形式传统,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随着阿坝师范学院多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受到区域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当地可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平台非常单一,导致具有创新价值意义的社会实践项目较少,学生自发的社会实践,几乎是传统的社会实践模式,甚至缺少老师专业上的指导,使得社会实践效果鲜有显著的创新和突破。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多由思想政治辅导员担任,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强,因而专业教师未能较好地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2.2实践活动前期宣传力度不够,理工科专业师生思想认识不足
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专业师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度不足,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过程设计不严谨,同时专业教学教师的参与热情不高,甚者不愿意参与暑期实践指导学生。其次由于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深受应试教育影响,一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仅仅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实践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而另一部分学生抱着游玩的态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3民族地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缺陷,活动时效性短暂,有待完善
当前,民族地区理工科大学社会实践目前仍然与其他高校一样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部分是短时间的、表面性的局限于大学生乡村支教、社会调查、乡村文艺演出、政策宣传以及参观访问等形式,缺乏更深更广的发展创新,极少将发展当地农村或社区各项事业与大学生专业学习和科研方向相结合,导致产学研转化和科技成果利用率不高,同时活动开展时间过短,使得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无法长期推广给理工科学生实训实践。缺少实践活动标准考评和监督机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的考察经验和总结不够重视,造成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尽完善,淡化了社会实践的意义。
2.4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随着国家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安全隐患由传统财产、人身安全向个人信息、财产、人身等安全问题转换,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性格单纯,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很容易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侵害学生利益。在分组开展活动过程中,担心每一个小组通讯联系不上或遭受地质灾害等危险,为了减少发生意外事故危险的可能性,指导老师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安全知识的教育,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开展中加大教育力度,做到每一名同学都有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主动购买意外保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时,保险公司能够给以相应的赔付,从而减少学生家庭压力。
3建立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3.1提高民族地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民族地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民族地区高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综合素质能力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到民族地区高校培养怎么样的理工科大学生,民族地区高校怎样培养理工科大学生,民族地区高校如何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重大问题,关系到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学校和二级学院在理工科学生入学教育、日常教育中加大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动员、培训等教育工作,让理工科大学生理解社会实践活动是自身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大学生通过将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实践中进行检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科学系统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和措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
3.2构建民族地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创业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体系,广泛调动理工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实践创新育人”的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分类项目实践、协助创新创业”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理工科专业特色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体制,能够规范和完善民族地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良性开展和发展。
3.3积极拓展和建立民族地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
实践基地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开展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的桥梁和渠道,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根本落脚点。2017年6月阿坝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结对共建水磨镇陈家山村,以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当地村民的“智”,同时利用专业特点,积极推动建设陈家山村的信息化建设。2018年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开展“阿坝师范学院结对陈家山村”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与学生们通过走访、调研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同时了解村民经历10年地震影响后的幸福感和健康度调研,被中国共青团中央授予“2018年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授予优秀团队称号。
3.4加强对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专业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专业社会实践指导教师
民族地区大学生相对其他地区大学生来说缺乏社会经验,知识结构有待提高,指导教师在选择社会实践方案、实践活动优化、学生队伍结构配备、活动地点方式选择、活动经费的支出管理、安全保障等关键环节给以指导[2]。专业指导教师对于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利用民族地区的实践平台,给参与暑期实践活动的理工科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科学技术的机会,是保证社会实践活动质量成效的重要因素。
3.5丰富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强化资源意识,挖掘民族区域优质资源,不断拓宽实践内容的设置领域[6]。通过这些工作来完善社会实践内容设置,有效增加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数量,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二级学院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部门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分工和各自教育特点来确定,搭建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实践、创业实践4个平台,发挥学校各部门的积极作用,提升社会实践认可度。
参考文献
[1]张开晃,余飞鸿,周娟娟.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探索[J].长沙大学学报.2012.
(6).
[2]李涛.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
(5).
[3]张晓.赢在起跑线[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张明菊,蒋建清.社会性与主体性的冲突与融合:行业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J].阅江学刊.201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