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师生互导 优化课堂

师生互导 优化课堂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06 01:05:15
师生互导 优化课堂
时间:2022-08-06 01:05:15     小编:

【摘 要】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摒弃枯燥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就需要进行创新。“互导式课堂”可以作为一种探讨方式:“学”在教法引导下进行,“教”在学情引导下调整,师生互导,优化课堂。

【关键词】互导式课堂;诗歌教学;登高;场景描写

古诗词如何教学才能效果突出?估计这是很多语文老师的困惑所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参极尽全力对一首诗词进行细致的讲解,也许会把本来优美的诗歌进行残忍的肢解,学生感受不到诗歌的完美的意境与独特的魅力,无法获得美的享受。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很多语文老师一直在研究,本文想以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的《登高》为例,进行语文互导式课堂方面的探求。

“互导式课堂”强调“师生互导”,“师生互导”指教与学双方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即反馈与回授。师生互导的过程就是主体间信息的输出、反馈,调节和再输出,不断交替上升的过程。本节课尝试“师生互导教学相长”的方式,“学”在教法引导下进行、“教”在学情引导下调整,师生互导,优化课堂。那么,我是怎样具体实施的呢?

一、学情调查 练习引路

依据江苏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我先引导学生充分地完成了知人论世这一环节,然后设置了三道练习题检测学生的阅读体验:①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②前两联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③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此时的学生还没有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没有经过系统的诗歌鉴赏的复习,所以练习的完成情况不够好。对问题①的回答,学生抓取意象不全,甚至不理解意象的含义,答成了主谓结构的短语,或者只有简单的名词,而无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意境概括不全面,只写出了“凄清”“肃杀”之类。对问题②的回答,没有考虑到写景的多角度多感官,要点不全;对问题③的回答,情感把握单一,体会不到诗人内心深厚复杂的情感,甚至套路化。

二、以学导教 移情入境

“互导式课堂”要求教师不要成为文本研习结论的判定者与宣读者,而应该作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急于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结论告诉学生。教师要把握好文本的教学重难点,努力去创设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师生充分的探讨研习,培养学生形成对作品的审美体验能力以及对细腻情感的表达能力。

学情检测学生没有答到我的预期答案,但反而给我下一步教学设置了新的目标。在学情反馈的引导之下,我没有急于公布练习答案,而是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努力去创设活泼的教学情境。①带领学生欣赏名家的《登高》的朗读音频。极力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那个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之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在情感上与诗人达成共鸣,甚至就化为诗人本身,身临其境去体味诗人当时的所思所感。②动笔描绘当时的场景。在描写中再现场景,感受意境,体悟情感。

三、以教导学 深刻体悟

高二学生有文本为依据,扩写成一段两三百字的小短文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准确感受意境、揣摩情感,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却需要教师的到位指导。我先就场景描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归纳。交流讨论之后,学生归纳出如下要点:

关于场景描写中的景的描写:抓住主要景物,紧扣诗中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运用联想与想象,感受意境,全面描出特点(这一点可以回答学情调查问题①);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多手法(这一点可以回答问题②)。关于场景描写中的人的描写:要对场景之中人的肖像、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绘,特别要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写,因为人物的心理就是诗人的情感(这一点可以回答问题③)。

指导了这些后,学生们继续讨论:关于景:诗人先描写了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伤的猿声,接着笔触由高处转向低处,凄清的沙洲以及沙洲之上盘旋的孤鸟;然后诗人抬头仰望,看到的是漫山遍野萧萧而下的木叶,低头俯视,看到的是滚滚东流永不停息的江水;前两联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雄浑高远的长江秋日图,从动静、远近、俯仰等角度,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关于人:描写了一位常年漂泊、两鬓斑白、多病缠身、独自登台、满腹忧愁的诗人;常年漂泊而生羁旅之愁,双鬓斑白多病缠身而悲韶华早逝,佳节之时独自登台顿感孤独寂寞,家国艰难于是忧国忧民。

讨论完了,学情检测的答案也就无需教师再宣读强调了。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就如同亲身经历,场景描绘也就下笔如有神了。摘录其中之一:

13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夔州的长江边上。两鬓斑白、衣衫褴褛的诗人步履蹒跚地爬上了江边的一处高崖之上。形单影只的他满腹忧愁,正在极目远望。高远的秋空下,迅疾的风呼呼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木叶从天空中萧萧而下,漫山遍野一片枯黄。崖壁之下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向前冲击,不断拍击着崖壁,洗刷着水中的沙石,清水白沙腾起了阵阵寒意。远处凄清的沙洲之上,一只孤鸟在迎风飞翔,盘旋不定,不时还传来几声猿的哀鸣。重阳佳节,本应是亲朋结伴登高手持美酒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此时,国家正处在动乱之中,诗人也漂泊异乡,穷愁潦倒,多病缠身,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萧萧的落叶和不尽的逝水,社会的动荡、人民的痛苦、韶华的早逝,羁旅的孤独,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学生的小短文,抓住了主要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全面把握了诗歌的意境,深刻体悟到了诗人的复杂情感。这一节课,教师巧妙引导与调整,学生积极参与与反馈,师生互导,展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师生互导,互为主体,强调“教”对“学”发生作用和“学”对“教”发生作用,这样就能教学相长,优化课堂效率。当然,教学互导还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本节课仅仅是初步尝试,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同行探究。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久俊.语文必修四教学参考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7

[2]陈春蓉.师生互为主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南京:福建教学研究,2012.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