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与农民政治信任关系演进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与农民政治信任关系演进的历史经验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17 00:01:1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与农民政治信任关系演进的历史经验
时间:2023-07-17 00:01:16     小编: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与农民构建政治信任关系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调整产权制度安排,提高农民经济效能;二是优化基层政权建设,保障农民政治权益;三是更新意识形态教育,塑造农民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政策和农民利益的博弈,是决定建国后党和农民政治信任关系演进的根本逻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民;政治信任;演进;历史经验

作者简介:严 卿,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1)

在现代化史境下,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农民相互信任关系确立并强化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继续处理好与农民的政治信任关系,是事关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主题。

在历史视野中考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农民政治信任关系的演进,本文认为,政治信任是指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基于执政目标对农民的属性评判以及农民基于自身利益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心理取向,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农民在经济制度安排、政治权力设置和运作、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进程中形成和演变的互动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社会政治心理与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政治心理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二者之间的社会政治关系面貌。整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农民政治信任关系在曲折中上升。在现代化进程中维护广大农民权益,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促进中国政治稳定和发展,要求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党与农民政治信任关系的历史经验。

一、调整产权制度安排,提升农民经济效能

土地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土地制度安排决定着农民的生存质量和农村的和谐稳定。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路径指向,适时调整农村土地制度为核心的产权制度,农民经济状况以及农民对党的政治信任随之在起伏中前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启动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以《土地改革法》为大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规,改进和发展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改的政策。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党根据自身角色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以及彻底废除农村封建生产关系、恢复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一时代任务,摧毁了封建性的地主土地私有制,选择实施农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农民个人所有为基础的产权制度。土改运动中,党没收地主阶级多余的土地和生产资料,依据数量、质量、距离等指标,无偿均等分配给广大农民群众。“(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是个人独立发展的基础”①,土地的农民个体所有制使广大农民群众拥有包括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在内的农地的完整产权,为中国农民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前提。土地证的颁发保障了农民对土地及其财产的所有权,使农民变成了占有小块土地的个体劳动者,满足了农民阶级的产权要求,符合农村绝大多数居民的经济利益需求。农民个人所有制衍生的个体经济,实现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以及劳动和收益挂钩,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和再生产能力增加。土地制度的改革,大大增进了农民对党和国家的政治信任和支持,奠定了巩固新兴政权稳定的重要社会基础。同时,党推行的查田定产,以税收为依据建构了农民和国家的关系,强化了党和国家在乡村社会的政治权威。

土改后,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些新动向,表现为土地买卖、债务借贷和雇佣关系增多,新富农和新贫雇农增加,两极分化的苗头开始显现,同时,新富农和新富裕中农要求脱离互助组“单干致富”,贫下中农个体生产条件和能力不足以应对生产困难和自然灾害,要求继续争取合作援助,农业互助组内开始出现矛盾和涣散②。面对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党内在几次争论之后确立了尽快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加大互助合作力度的政策思路。农业合作化运动前期,党的方针政策深化了农民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私有基础上的互助合作,交由村社统一使用,既保障了农民对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又发挥了集体经营的优势,加之地方农村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基本上遵循了自愿互利原则,合作经济形式实现了个体农民的增产,赢得广大农民认同。《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出版后,尤其是1956年合作社形式激进升级,初级社纷纷转变为高级社,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收归集体所有,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和经营自主权缺失,当部分地区农业减产、农民减收状况出现时,有增产增收预期的农民开始质疑高级农业生产社,一些地方涌现了农民闹社退社现象,折射了部分农民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党的政策的不满。再者,与农业生产合作化相关联,同期国家开始实施统购统销制度,取缔粮、棉、油等农产品的自由市场,由国家统一收购③。统购统销的征购任务,压制了农民的近期利益,引发了国家与农民关系一定程度的紧张。总体来看,虽然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存在着升级过快、规模过大的偏差,统购统销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是党和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和科技手段支持农业增产,社队开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对于减产减收农户予以扶助,收购和供应农产品的价格也尽可能兼顾农民的利益,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党的政策、国家工业化战略和农民权益的契合,得到了大多数农民的理解和服从,确保了工农联盟的稳定。

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后,在党的反“反冒进”和“大跃进”运动影响下,高级社并社和办大社蔚然成风,党的领导层就此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无偿平调小社和社员的生产资料,实行公社一级所有制。农民丧失了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和劳动的支配权,生产资料产权和劳动力产权从农户个体让渡给公社集体。公社在生产经营和收入分配上实行配给制,“共产风”劲吹,人为地拉平贫富,提倡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过渡,扭曲了农民与公社之间正常合理的关系模式。集体平均主义和国家过度汲取损害了农民的基本权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倒退。三年大饥荒的发生,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国家对农民的许诺化为乌有,农民与国家关系陷入空前紧张的危机。1962年,党中央重新调整公社的所有制性质,此后农村进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相对稳定时期。虽然遭致公社干预,生产队总体上还是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生产经营权和产品收益、分配权,缓冲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农村社会的张力。然而,这一时期的产权制度运行绩效仍然不高,政策激励有限,“按劳取酬”难以兑现,削弱了社员的报酬与劳动的关联度,社员的机会主义行为频发,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此外,农村社会保障、民政福利和医疗卫生制度,以及政策框架范围内的社员家庭副业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存境遇,降低了农民与制度的冲突风险,部分地缓解了社员与社队之间紧张僵化的政治社会关系④。整体而言,人民公社时期,由于产权制度安排过于追求集体化,农民的经济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社员与社队关系呈现生硬化的刚性状态。 各地农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实践,推动了党和国家对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经营形式,赋予了农户土地使用权、生产经营权以及劳动力和劳动产品支配权。加之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行,激活了潜抑多年的农民的生产能动性。持续多年的农业增收让中国农村走出了人民公社时代的长期困境,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充满信任和感激。面对家庭联产承包的内在局限,各地党政部门指导和扶持乡村发展集体经济,健全购销服务组织、专业协会等组成的经济网络,在个体农户独立分散生产经营的基础上,推动了农村经济双重经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规模化,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自发性和脆弱性,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这种行政组织指导和帮扶下的新集体主义运行模式,提升了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政治威信。20世纪90年代,农村税费的繁重,基层乱摊派行为丛生,以及农村管理体制上的弊端,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导致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农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和群体性事件频发。2006年,执政党决定全面取消农业税,直接切断了各种搭车收费项目的依附载体,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多项惠农政策的出台,都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体制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对执政党和政府的政治信任度和认同度重新提高。

二、优化基层政权建设,保障农民政治权益

基层政权配置及其在农村的运行,是深入乡土社会的执政力量,是决定农民对执政党价值评判和心理倾向的关键因素。从土地改革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政权经历了不同形态的变迁,影响着中国共产党和农民之间政治信任关系的消长。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在农村开展了清匪反霸斗争,发动贫农和中农,废除了保甲制,实施接管建政,肃清了旧有乡村权威结构的负面影响,保障了乡村基本社会秩序的安定。在此基础上,党积极开展民主建乡工作,有序推进新型基层政权建设。第一步,对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深入广泛的建乡主题教育。第二步,选举乡代表,召开乡人民代表会议,逐步推行普选产生乡政委员会和乡政府班子。第三步,民主选举产生的乡级基层政权逐步建立办公、会议、民主生活等各项民主制度,完善自身基本框架和运作机制,保障了基层政权的制度化行政行为。同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纯洁和更新农村基层干部成分,发挥党建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党在乡村逐步建立乡党支部和村分支部,将党的组织扩展和深入到每个村庄,为动员和整合乡村社会资源奠定了基础。在农民群众中慎重发展党员,并通过整党整风运动,查评党员成份、思想和行为,对于其中阶级身份不纯和思想行为不端的党员干部予以撤换,并严格教育督查基层党组织及其成员,建立了一支忠诚和服从于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乡村党员干部群体。基层党组织及其成员在处理土改繁杂公务中的良好行政行为,实现了国家利益和农民需求的结合,推动了党的政策和国家意志贯彻落实到乡村社会,维护了绝大多数农民的各项权益,增强了基层政权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政治威望。总之,土改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划乡建政,将基层政权由县、区下移到乡,实现了国家权力下沉到乡村社会,更为广泛深入而方便有效地联系和发动农民群众,推动了国家权威对农村社会的动员力和整合力,在乡村基层政权更新和乡村社会结构重构的进程中兑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土地的承诺。农村基层政权各项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和执行了人民民主建政思想,夯实了农村基层政权在权力来源和权力运行等层面的民意基础,充分赋予和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和平等参与基层治理的权利,建构了乡村新型政治权力格局,密切了执政党及其基层政权和农民的关系,巩固了彼此的政治信任。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贫下中农积极拥护和服膺党的政策,而上中农对合作化政策的心态较为矛盾,甚至存有怀疑和担忧。面对各阶层农民的不同反应,中共中央和地方党政制定了扶助入社农民的政策,增强了入社农民对党的信任和感激,同时也增大了单干农民的压力。合作化运动前期,基层政权较好地贯彻了党中央提出的自愿入社原则,没有侵害单干农民的权利。随着合作化运动迈入高潮,基层政权以隐性的阶级站队政策给上中农施加了强大的政治压力。上中农由于害怕列入地主、富农而被政治斗争,转而掩饰或消退怀疑与不满,纷纷选择入社。对于富农和地主,在合作化运动前期,基层政权一方面加大对雇工、借贷、生产资料租佃和买卖等行为的抑制,一方面禁止其参加合作社,并且通过各环节的合作部门以及统购统销政策,压缩他们的私有经济发展空间,增强其入社的迫切性;在合作化运动后期,有条件分类别地允许他们入社,并继续加以改造。此外,各地还积极开展农村整党工作,对于单干不愿入社的农村党员干部给予思想训诫和组织处理。事实上,农业合作化运动进程中基层党政部门采取的对于农村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政治激励和惩戒,显示了基层政权的政治威望以及农民对国家力量的顺应和服从。但当一些地区合作社出现较大困境时,退社现象的出现表征了部分农民对合作化的怀疑和不满。针对农业合作化高潮之后一些地方发生的农民退社现象,各地较好地落实了中央和省市精神,总结了办社的经验教训,发扬民主精神,调动社员群策群力,制定实施增产措施,开展多种生产经营;改进社员耕畜、农具和其他生产资料入社报酬不合理的情况,尝试“三包一奖”农业生产责任制,增加社员自留地,允许社员适当发展家庭副业,对减收户和困难户实施照顾政策,满足农民的合理要求;由上级领导部门派遣工作组和干部下乡,对退社户进行说服教育工作,调节社内干部和普通社员的矛盾,重新赢得了农民的信任。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政社合一的组织基础是党政合一。公社内党委、党支部和党小组构成的基层党组织,强化了对社队经济和政治资源及其分配的控制,确保了执政党在乡村社会的领导权和管控力。公社既是基层行政机构,又是集体经济组织,下辖大队和小队,公社对生产队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人民公社垂直管理、层层控制和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可以强有力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意志和政策,干预生产队和社员的活动,划定他们的活动边界,自下而上汲取农村公共资源,强化了国家对农民的约束。人民公社建立的垂直管理、层层控制和高度集权的体制,极大提升了国家控制农村基层社会的能力。然而,公社行政体制在实际运转中存在着权力过大与功能不足的矛盾。权力的强制施行和主观主义、命令主义工作作风,导致违背生产规律和社员意愿乃至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膨胀的行政权力对社队经济领域的干预也为干部贪腐提供了可能空间。在一些地区,有的公社基层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侵吞社队公共财产,损害社员经济利益,加剧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紧张。此外,在公社运转状况不够高效的地区,出于自身生存需要,普通社员包产到户、瞒产私分、借地、买工分、经商等“反行为”时有发生⑤,社队党员干部在其中扮演了“合谋”或“默许”的角色,选择性、修正式变通地执行上级政策,隐瞒社队和社员的非制度化行为⑥。总体而言,人民公社制度强化了执政党和国家对乡村社会的管理和控制,避免了乡村社会的动荡,然而,从社会规律和现代化长期发展来看,人民公社时期党政全面强制管控乡村社会的模式,逐渐显现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并且压制了农民作为行为主体的多项权利和生产积极性。因此,人民公社时期基于行政关系建立起来的国家与农民的紧密联结实质上是刚性而脆弱的,较大意义上损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权益,因而并未能取信于民。 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和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农村政治体制进入“乡政村治”时期。乡镇政权的重建和村民自治的运行,赋予了农民参与乡村基层事务的民主权利。制度层面而论,“乡政”是农村的基层政权,代表国家权力依法行政;“村治”是农民以村民委员会这一“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依法自治,保障了农民参与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体现了国家政权的工农联盟性质,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政治信任得以迅速恢复。然而,农村政治中乡政对村民自治的干预,以及村治中违法选举、村务管理混乱、村民民主决策和监督的缺失,侵害了农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削弱了农村基层政权的政治合法性。面对这种情况,执政党健全和优化乡村基层政权的权力授予和运行机制,尝试让农民参与监督基层党政的组织事务、决策运作和人事变更,增强了基层党政部门的执政和行政能力。“草根民主”与“基层民主”的良性互动,并未削弱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权威,反而为农民与执政党的互动提供了联结机制,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意基础,缓减了基层党组织合法性的压力,优化了执政党与农民的信任关系。税费改革缓解了压力型体制下紧张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但配套体制改革的滞后,致使基层党政组织和农民的关系的冲突有转为疏离的迹象。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出台后,农民群众得到诸多政策实惠,增进了对执政党的信任和认同。如何规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基层党政单方决策,增加农民在政策决策中的话语权和政策执行中的参与度,防范支农资金的截留和挪用,扩大整合乡村集体财力和公共资源,确保农村基层政权有意愿、有能力、制度化地维护农民权益,增长自身社会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党下乡”⑦,直接关系着中国共产党和农民政治信任关系的走向。

三、更新意识形态教育,塑造农民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是依据理性思考或凭借感性激情自觉追求预期意图和目的的主体⑧。因此,考察社会运动及其中人的行为,不能忽视人的意识心理因素。梳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农民政治信任关系的演进,党的政治动员及其中农民的心理因素是重要动力机制。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和支持革命进而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运用这一武器,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手段对农民施以不同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和引导农民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建构彼此的政治互信。

以划清敌友界线为特征的划分阶级是土地改革的基础环节。党的阶级划分依据的主导型和综合性的统一,阶级划分过程体现的民主性和协商性,阶级划分之后生产资料和财产分配的均衡性,以及对待地主和富农等少数群体留有生存余地的处理方式,都确保了党在农村民众中的政治威信。阶级划分蕴含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形态和追求公平的执政理念,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农村不同阶级和阶层居民的政治信任度的高低。在党看来,贫雇农是革命性最强的阶级,是依靠对象和骨干力量;中农是团结对象,富农是中立对象;地主和恶霸是阶级敌人,是打击和斗争对象。党在新解放区发动的土地改革运动,强调严格执行土改路线和新的阶级政策,要求防止和纠正旧区土改中出现的多划地主富农成份、滥分土地财产的混乱现象,要求各地基层政权和农民群众组织坚定遵照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的方针、法令、政策,稳妥有序地贯彻落实阶级路线。在划分阶级之前,重点工作是建构和激发普通农民的阶级觉悟和阶级情感。由此,党在农村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诉苦”工作,旨在让农民“翻心”。一方面,党派遣和指导的土改工作队和农协通过乡土社会喜闻乐见的富有实效的手段,对农民群众灌输阶级思想和阶级政策。另一方面,党和基层政权深入乡村,寻找和确立典型,挖掘和启发他们的阶级苦难和阶级反抗意识,并通过让“诉苦”主体在乡民大会现场说法,控诉地主残酷的剥削事实,安排富有感染力的情境氛围,激发普通乡民现场批斗地主和豪绅。高频的“诉苦”大会逐渐强化农民的阶级情感和认知,引导农民的政治心态和倾向,使其认识到自身遭受的苦难源自地主阶级和旧政权的压迫,必须信赖中国共产党和新政权,才能摆脱困境⑨。土改中环环相扣、紧密反复、声势浩大的诉苦工作,加之随后生产资料在农村不同阶级和阶层的转移和再分配,成功实现了广大农民群众思想上的解放和政治上的翻身,强化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土改政策的信服和感激。

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建社办社前,基层党政通过乡村大会、小组座谈、个别发动,以会议、标语、广播、戏剧等多种途径展开宣传教育和思想发动工作。开展继续单干和互助合作两条道路的对比教育,阐明小生产的局限性和合作社的必然性,指引农民接受合作化道路;总结互助组的成绩和缺陷,开展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教育,以苏联集体农庄为模板宣讲农业合作化的美好远景,给农民铺设心理预期,增强农民入社动力,推广农业合作社典型的成功经验,打消农民群众的办社疑虑;对不同阶级和阶层,采取分类处置的策略,给持徘徊心态的上中农承受了隐性社会压力,并暂时排挤和削弱富农和地主入社可能。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很多地区的农村基层政权通常会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取舍作为发展社员时的标准,动员和说服中农群众,摒弃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上的动摇立场。地方党政批判了农村党员干部和富农阶层中残存的单干行为,宣传动员中隐含的姓“资”姓“社”话语,将少数单干农村居民置于紧张的政治气场中,在从众的社会压力下被迫入社;结合民主整社运动、节约办社运动、生产竞赛运动等,以运动的模式进行政治动员,在乡村有效营造了快入社、入社好的声势和氛围,促进了农民入社和办高级社的政治心理;农业“四十条”的颁布和宣传,形成了农民对高级社的高预期,奠定了初级社向高级社过渡的社会意识基础。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减少了农民的入社顾虑,激发了农民的入社动机,使农民对通过加入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预期利益有了清晰的了解和认同。同时,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加强了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系,改进了工作作风、方法和能力,解决了许多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密切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虽然高级社时期党中央和地方基层政权对办社前景不切实际的许诺未能兑现,造成了农民对高级社的不满和质疑,但总体来说,农业合作化时期党的强大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宣传,达到了预期目标,有效促进了大部分农民对入社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任和认同,奠定了农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 伴随着大跃进、共产风而来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党在农村展开的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出现了偏误。党在人民公社化运动进程中,一方面注重对意识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强调和判别,一方面注重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指标和进度的追求和宣扬。其突出表现为:向农民宣讲农业合作社升级为人民公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明办人民公社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广阔的农村阵地,将是否支持公社体制上升到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层级;宣传内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精神,脱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极力鼓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唯心主义观点,宣传虚假的生产高指标和高速度,导致农村基层政治实践中浮夸风、瞎指挥盛行,严重降低了党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削弱了基层党政部门在农民中的政治威信。此外,宣传人民公社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桥梁,办好人民公社,共产主义实现指日可待。当急于过渡的大力宣传和基层干部强迫命令主义工作作风遭遇三年灾荒的严酷现实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农村的威信大打折扣。面对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极为窘困的农村社会状况,党及时改变了人民公社体制,同时调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艰苦奋斗的典型人物和事例,鼓励农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共渡难关,坚持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遵守国家法令,执行社队政策,同损害社队利益的现象斗争;规定了社队党员干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杜绝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主观主义,勤于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这些工作收到了一定成效,使农民在极为困难的生存条件下维系了对执政党的信任。此后,各地农村开展的“四清”运动,虽然惩治了农村基层干部中的不当作风和渎职行为,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却又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紧张氛围⑩。总体而言,人民公社时期意识形态教育和阶级斗争策略并未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执政党和国家政策的政治信任度。

改革开放后,党科学确立了农村社会主要矛盾,废除了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有弹性,建构多种更为柔性的思想宣传路径,引导农民接受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增进对党和国家政策的了解和认同。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流动的深入和扩大,农村内部呈现收入分层化和利益多元化的状况,是解构村庄公共性的重要因素。乡村公共空间和集体价值生活遭到剥损,集体主义和共享意识在农民心理中的成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消退。此外,农户之间社会关联的弱化也意味着村庄的“去社区化”,表征农村公共生活的式微。农民内部群际信任缺失,这也使得农民各行其是,利益往来更加离散,并且进一步疏淡了与基层党组织的利益关系,减少了关心村庄共同体的意愿。尤其需要引起执政党重视的是,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多元思潮的冲突和冲击导致乡村社会文化价值失序。农村不同阶层、同一阶层不同群体甚至个体自身形成了迥异的价值取向,进而在利益矛盾的场域中发生冲击良好乡风乡情的失范行为。突出表现为,农村的社会文化性问题逐步浮出水面,村庄日常生活的伦理标准模糊。文化变迁中的失序构成了对新时期执政党乡村文化建设的严峻挑战,进而深层制约着农民与执政党政治信任关系的优化。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执政党如何优化农村文化供给和服务,激活农民的文化共建能动性,有效引导农民建设新型乡村文化,重建农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升农民的政治信任,成为当前乡村治理的重大问题。

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与农民关系的变迁,现代化是不容忽视的关键背景。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认为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必须实施赶超型现代化发展战略。在当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垒的时代格局下,为了在经济上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党着力于实施工业化战略,试图推动传统农业化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型,实现经济落后国家发展为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通过统购统销、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手段,实质上致使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持城市,虽然农民短期利益受到一定压制,但客观上推动了新中国的工业化,保障了执政党及其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的长远利益。人民公社制度强化了城乡隔离,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严重过剩,不仅使农业劳动效率递减,也不利于国家工业化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农民和党政治信任关系的隐形紧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制度改革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逐渐松绑,赋予了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经营自主权、产品处置自主权和劳动力使用自主权。制度革新的强大效应使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三农问题表述的核心精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在改革初期十余年得到落实。然而,上世纪90年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的受损,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对等尤其是农民工群体的尴尬境况,促使执政党反思政策安排的城市偏向、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矛盾以及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不足。2003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强化并明确了“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科学认识到“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将政策取向调整为“改变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农村税费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战略的出台以及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新近改革举措昭示着农民权益的增进成为现实,也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和农民政治信任关系优化的巨大空间。

总之,梳理和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农民政治信任关系的演进历程,我们认为,决定这一信任关系面貌和特征的具体逻辑是:产权制度安排与农业生产力的耦合是决定党与农民政治信任关系的经济维度,基层政权与农村社会的对接是决定党与农民政治信任关系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与农民文化心理的碰撞是决定党与农民政治信任关系的价值变量。中国共产党政策目标与农民利益诉求的博弈是决定党与农民政治信任关系的根本逻辑,当党在自身政策取向、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能够实事求是地依据历史任务和社会现实,兼顾和维护最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党和农民的政治信任关系就呈现出良性态势。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89页。

②高化民:《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24-26页。

③张学兵:《1953-1958年统购统销几个问题考议》,《长白学刊》2006年第4期。

④辛逸:《实事求是地评价农村人民公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3期。

⑤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192-193页。

⑥张海荣:《人民公社时期队干部政策执行中“变通”问题研究――以河北省部分地区包产到户为中心的考察》,《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⑦徐勇:《“政策下乡”及对乡土社会的政策整合》,《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⑧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3页。

⑨彭正德:《土改中的诉苦:农民政治认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以湖南省醴陵县为个案》,《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6期。

⑩林小波:《“四清”运动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09-214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
发布时间:2023-06-23
摘 要:学术界从 政治 层面,偏重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具体 方法 的 研究 ,未能 科学 说明 中国 共产党的农业生产力 发展 观。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偏重于农业制度的改革,进行了以集体组织下改革农业技术的实践,因忽视农民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政策变迁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29
摘 要:目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政策的研究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具体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学科,则鲜有人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对该门课的课程政策变迁进行了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前的课程政策带有浓重的时代......
延安时期中共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3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延安时期中共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大地调动了边区农民参加抗战和建设的积极性,为最终战胜敌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动力源泉......
国内共产党理论革新经验与启发
发布时间:2022-12-08
国内共产党理论革新经验与启发 国内共产党理论革新经验与启发 国内共产党理论革新经验与启发 科学总结我们党在理论创新方面的历史经验,对于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
20世纪中国票据立法的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23-01-11
[19] 参见《工商法规辑览》所载“委员会陆梦熊审查票据法意见书”,中华书局1930年版。[20] 财政部金融监理局也起草了一个票据法草案。原文见《工商法规辑览》附录:“金融监理局拟订票据法草案”,中华书局1930年版。[21] 参见《立法程......
浅析依法治国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
发布时间:2022-12-19
一、中国共产党追逐法治梦的两个三十年 从洋务派的变法图强到孙中山时期的法治是建国方略还是治国方略的争论,从严复提出法治之精制的法治思想到陈独秀和李大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的传播,均可窥见中国人寻求治国兴邦......
20世纪中国票据立法的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22-11-04
内容提要:中华民国1929年票据法被公认为是一部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成功立法。其成功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一是北洋政府时期起草了五部票据法草案,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为1929年票据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南京政府在起草票据......
20世纪中国票据立法的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13-12-17
[⑤] 其他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均请参见谢怀栻:《评新公布的我国票据法》及后记,载《谢怀栻法学文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41页,342页。[⑥] 参见谢怀栻:《评新公布的我国票据法》及后记,载《谢怀栻法学文选》,中国法制出版......
20世纪中国票据立法的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13-12-17
而此前,由立法院商法起草委员会起草、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的“票据法原则”也与工商法规讨论委员会提交的草稿“大致相同,惟较简略”,只有十九条。[26] 其后,立法院又于1930年修正通过了工商法规讨论委员会起草的《票据法施行法草......
浅析中国经济改革历史进程的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2-12-13
一、对经济改革命题实质的不同政治经济学理解 (一)西方正统经济学解释经济转轨的传统 对中国经济改革历史进程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首要问题是如何认识改革或体制转轨的历史本质,用怎样的经济学方法传统和价值取向解释改革的历史内......
浅谈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宪法演变(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4
【论文关键词】新中国成立60年 中央与地方关系 宪法 论文论文摘要:世界各国中央与地方之间行政权力关系的形成原因复杂,因国情不同而互有差异。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间,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我国宪法,在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过程中,经......
浅析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与依法治国
发布时间:2017-01-17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之源起: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现代政治是一种政党政治,政党作为现代政治制度的实际操作者,往往成为实际的政治权力中心; 由此,在某种程度上,治权之合法性便转换为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而政党获取政权的......
浅谈中国公证的历史演进
发布时间:2023-07-21
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中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真实性、合法性的非诉讼活动公证作为一种古老的法律制度,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公证制度到底从何而来,如何在我国繁衍,成为我......
中国公共交通信息化推进产业联盟成立
发布时间:2023-05-03
中国公共交通信息化推进产业联盟成立 6月29日,中国公共交通信息化推进产业联盟成立大会暨公交学会智能交通专业委员会年会在上海举行,中国电子商会常务副会长王宁、副秘书长刘曙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顾问王秀宝、秘书......
民初“护法”与法治的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22-11-11
" 法治的障碍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黎元洪继任总统,被袁氏摧垮了的国会复会。国内政治生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风浪首先来自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之间的争权夺利。被称为“(总统)府(国务)院之争” 的延续多时的风波,透过个人争......
中国船舶出口创2008年以来历史新低
发布时间:2015-08-05
据海关统计显示,自2012年以来中国船舶出口连续3年下降。中国出口的大部分新船都是在本国的船厂建造。 散货船、油轮和集装箱船占2014年总出口的65.1%,总金额为155亿美元。散货船的出口同比下降33.5%为81亿美元。 漂浮式或半潜式钻......
新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及经验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改革历程;改革经验 论文摘 要: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从农村开始,但农村改革的历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承包经营一直到目前的税费改革。不管是哪次改革,既有其成功的经验,也有其......
浅析中央苏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22-12-31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的根据地建设是我国乡村建设的第一次实践,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最为广泛的人民群众就是以乡村农民为主的广大劳苦大众,自然就是党在农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建党的经验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04-16
关键词: 延安时期;党的纪律;纪律建党 摘要: 用铁的纪律来建设党,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利器和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是党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的法宝。延安时期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就辉煌,这与党加强自身建设,用铁的纪律把党......
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
发布时间:2023-05-12
" 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三者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个全面”: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发布时间:2023-07-04
摘要: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可靠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共同支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深刻把握“四个全面”,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产权与民主的演进:农村政治控制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3-12-17
" 1 今天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长久以来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传统关于产权与民主的演进关系上存在诸多谬论。在经济学说史中,财产权一直被看作外在原因,经学家们一直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财产权引起的后果上。同时在分析政府制度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6-11-16
自新中国成立起,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一直处于巨大的变迁过程中。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总体是在曲折中发展,在迂回中前进。改革开放后,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本文通过总结及梳理对建国以来的会计理......
《老农民》深植于中国历史的农民正传
发布时间:2023-06-11
《闯关东》《钢铁年代》是编剧高满堂工、农、商三部曲的前两部,而从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土改开始,讲述中国农民跨越60年甲子的漫长故事的《老农民》,是其三部曲收官之作。 之所以把农民放在最后写,高满堂解释说是因为实在太难写了。......
中国民族电影产业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6-05-31
1前言 在整个20世纪前半叶,中国一直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相当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出现了根本性改观,但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使得中国电影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上......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演化
发布时间:2023-06-11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演化 中国哲学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朝独尊儒术,中间经过了复杂的演变过程,而儒家最后获得独尊的地位,不仅仅是行政命令使然,更多的是来自理论的成熟和不断完备。之所以成熟,是因为儒学的经典,有很多事周朝立国之初......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领导和推动中国的改革和政治进步(笔谈)
发布时间:2022-12-29
编者按:对于各种版本的中国崩溃论,中国人并不陌生,也见怪不怪。但一向态度温和的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最近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崩溃论”(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的文章还是在国内外理论界掀起了......
历史演进与当代启示:商标与商誉关系新探
发布时间:2017-06-08
历史演进与当代启示:商标与商誉关系新探商标与商誉,独立或共存?这是我们认识商标财产本质的前提。在商标法发展进程中,商标财产图景的描画就是这二者之间互相交织。在19世纪及以前,布莱克斯通思想占据主流的时代,财产被描述为对物的一种绝对控制。法官在商标案件审理中,虽承认商标是一种财产,但对财产的本质始终难以自圆其说。有形财产的附属物?那只要保护该有形财产就可以,为何要限制他人在相同产品上使用?财产是商标.........
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
发布时间:2023-04-16
" 一、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主要内容 我们党的利益观是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内容的观念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围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核心内容展开的,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和实行的正确的......
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历史演进
发布时间:2023-06-28
一、夏商周时期:音乐教育的系统化和贵族化 音乐作为社会文化形态,在古代出现直接从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号子。原始音乐广泛出现于宗教祭祀活动。夏商周时期出现学校的组织机构,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孟子》......
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历程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3-03-04
"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末才被归纳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了出来。实际上,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问题之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在她80年的历史生涯里......
建国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在宪法文本中的演变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20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将新一轮央地关系改革提上日程,而改革的推进应基于对宪法央地关系条款的深入研究。此类条款可分为原则性条款和具体规定条款,具体规定条款又可分为直接条款和间接条款。直接条款对各类......
历史大机遇:信息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布时间:2023-06-23
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为富人和单位购买的轿车,在年产50万辆的水平上停滞不前,豪宅在1997年以后严重积压,而城市居民卖不起轿车和住宅, 农村 居民卖不起家用电器,即使卖得起,也用不起电。 经济 学家论证的“......
高度重视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22-08-02
高度重视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可以说,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坚持理论同实践相统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十八大以.........
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政党制度
发布时间:2023-05-08
" 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其形成和发展受社会政治环境、 历史传统、民族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文明包括政治理念文 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法治文明等内容,其中政治制度文明具......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转向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文章汲取历史学研究的相关知识,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得出国际关系理论收益与国际关系历史的资料分析和经验总结。而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来看,利用历史诠释、历史比较等史学研究方法,丰富了国际关系研究的手段。近年来,中国国......
中国民间公共组织的演进逻辑
发布时间:2023-05-09
〔关键词〕 民间公共组织;集体行动;社会利益平衡机制 一、民间公共组织的生成机制 根据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经验事实,民间公共组织的生成机制主要有三种典型途径:“自上而下”的体制内途径,主要依靠政府力量来推动体制内公共组织......
中国农民的政治选择
发布时间:2023-05-16
" “三农”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关系到中国农村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国政治的发展。最近农村的政治问题出现了一些变化,本文是依据最近在重庆、湖南、湖北和山东对农村所进行的调查而写成的,所提的问题......
借鉴西方经验 建立我国公共财政体系
发布时间:2013-12-17
" 摘要: 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要借鉴西方经验, 从完善税收制度、改政府革预算、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方面入手, 在我国建立起市场型公共财政体系。 关键词: 公共财政; 税收制度;......
新世纪以来中国行政伦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2-07-29
摘要:新世纪以来中国行政伦理研究的兴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我国行政伦理研究以“公共性”为内核构建起了庞大的学术图景,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的相互交织决定着行政伦理的方向和路径,形成了“行政伦理困境”、“行政伦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历史演进及其内在关系
发布时间:2023-07-04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经历了艰辛曲折的探索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布局与时俱进,不断演进,已经由“二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风险的防范
发布时间:2022-11-13
摘 要: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重大战略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执政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防范经济退化的风险、政权异化的风险、意识形态淡化的风险、社会矛盾激化的风险,提高党的科学发展能力、利益整合能力、思想......
从中国共产党党史中汲取实现四川“两个跨越
发布时间:2023-03-27
[摘要]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一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史,也是一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史,实现四川“两个跨越”就必须了解党史,以史鉴今,从中国共产党党史当中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实现四川从经济大省向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23-07-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性质判断经历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参政党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这几个概念的演进。2013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提出: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性质作出的最新科学论断。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社会.........
村民自治中的党“政”关系 及其出路
发布时间:2023-05-23
"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村级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问题越来越走向了前台。本文通过对村级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对策的分析,意欲揭示实现二者之间关系规范化的努力方向,为中国农村......
中国法律演进的历史时空环境(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近代西方的世界性扩张不仅在地理空间方面结束了各古老区域性文明的相互隔绝状态,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系整合,也在时间方面结束了各古老民族的循环时间观念的命运,把西方工业化社会内部所呈现的以“历史进步”为特征的线性时......
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演进的历史轨迹
发布时间:2022-12-20
[摘 要]技术创新是推动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媒介技术演进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近代化、现代化和数字化阶段。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媒介产业实现了三次整体性提升,并呈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和发展规律。 ......
中国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发布时间:2022-11-02
记得20年前在东京遇到贝聿铭先生,那时我们是较早去国外学习的建筑师,在谈话中贝先生对我们充满了鼓励和希望,我记得那时我曾回答他:“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师走向世界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我们应该是属于承上启下......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23-04-14
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非常重视精神的力量和作用。尤其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先后铸就了六大革命精神,即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
部分国家促进农民增收的财税政策与经验借鉴
发布时间:2022-11-18
" 一、通过财政扶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财政扶持农业政策促进农民增收,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做法。 (一)美国扶持农业的政策 美国农业以就业人口少、生产率高和农产品出口量大而著称。美国农业之所以能够快速稳定地发展,重要原......
政党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演展逻辑
发布时间:2022-12-18
" 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现代化的实现。也就是说,社会发......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发布时间:2023-02-17
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曲折中走过的80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历史的源头,占着及其重要的一页。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
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借鉴
发布时间:2013-12-17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进步的历史,同时它更是一部思想不断解放的历史。从思想进步史的角度,回顾这段历史,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我们在新世纪实现现代化目标,是有益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造成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百家争鸣”的......
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历史共鸣
发布时间:2023-01-15
1937年,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放弃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是“合作”的条件之一。从这时始到抗战结束,中共在自己的根据地实行的是减租减息政策。减租减息,前提是承认地主的地权财权,只是要求他们降低租额息额。1946年5月4日,中......
民主党派参与立法的历史考察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6-09-01
一、民主党派参与立法的必要性 (一)民主立法的需要 民主立法是指在立法中坚持民主原则,在立法决策的过程中广泛地反映人民的意愿,在立法程序上最大程度地保证法律的公正性。在立法中体现人民的意志,遵循民主原则,一方面是实现人......
社会主义信念的历史演进
发布时间:2022-10-13
[摘 要]社会主义信念是推动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精神力量,我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进行。要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就需要以史为鉴,分析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社会主义信念......
政治无意识:如何解读中国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02
著名文化批评学者、美国杜克大学教授詹明信(1934~),曾访问中国北京和上海。根据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之行的演讲所出版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曾经风靡一时。但我感兴趣的是他北京之行前稍早,在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
担当与成就: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发布时间:2023-05-25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一战争中,代表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列,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
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观
发布时间:2023-04-16
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唯物史gLJ-d其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出发阐明了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依据,从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着眼论述了人民主体作用的基本标志,从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维度指明了实现人民主体利益......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政策的历史演进与结构特征
发布时间:2023-01-06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与国际交流频繁密切、国家间往来互动加强的趋势下,海洋已不仅仅是世界沿海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地与资源空间,更是架起国际睦邻合作与推动大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桥梁。2003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17-01-17
1依法治国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思想 法治 思想一直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最为著名的当属商鞍变法。公元前35 6 年和公元前35 0 年, 商鞍在秦国实行以废井田、开降陌, 实行郡县制, 奖励耕织和战斗, 实行连坐之法 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秦......
探析国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5-08-25
国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不仅仅是影视作品的选材特别,而且与影视作品所具有的效果以及现代人对古代历史的好奇心有很大关系。但是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我国国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应当积极创新,实现文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倒逼与深化:浅析中共农村经济政策选择变迁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2-09-28
1921 年至今, 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它们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是这样。 当然,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经济政策的实际取舍过程中则基本是围绕......
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
发布时间:2023-04-22
" 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时强调指出“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深加工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坐标,不断拓展产业链,农业产业化......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在云南的实施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2023-03-02
摘要:党的民族文化政策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在云南得到了全方位的贯彻落实。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的民族文化政策的实施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评价党的民族......
浅析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1-20
一、德主刑辅是我国优秀的法律文化传统 一般来说, 依法治国主要是依靠他律,以德治国主要是依靠自律。而德主刑辅则是我国优秀的法律文化传统。1958 年,毛泽东指出: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这一套,调查研究,就地解......
浅谈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惩治贪污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3-07-23
针对反腐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而且强调了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
“传承历史,创新共进”
发布时间:2023-05-01
对于这样一个世界瞩目的展会,德国曼将携三款优势产品参展。据悉,德国曼将在本届车展发布一款中国客户期待已久的大件运输车,相信这款车的发布,将会在中国的大件运输领域再次成就一番佳话。下面让我们来提前了解德国曼的三款展车: ......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党建工作当中面临的新情况
发布时间:2023-06-14
【摘 要】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党道路已经走过60多年,在这60多年的执政当中我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说数不胜数。执政到今天,中国的内外环境发生的很大的变化,执政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执政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比......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实行的历史依据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9
摘要:从清朝末年至新中国建立前,西方政党制度在中国多次尝试过。西方政党制度在清末被引进中国,立宪党人主张君主立宪制度,结果被迫与革命党人联手推翻清政府,民国初年及其以后的政党政治走到尽头。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政治经济格局
发布时间:2013-12-18
20 世纪90 年代初的中国电影生产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国家投资、以宣传为宗旨的主旋律影片,这类系列大片当时相当引人注目。第二类是艺术片,它们不如80 年代那么前卫。因数量上( 而非质量上) 的锐减逐渐成为少数派片种。第三类是娱乐......
略论中国古来农具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3-12-17
" 一、最早的农具(公元前17世纪以前) 人类最早的工具显然都是依据用力的方式设计制造出来的。向前用力就是“刺”,这一类的工具有木棒、鹿角、石刀、石铲等等。先将工具高高举起,然后向下用力就是“斫”,或者说“劈”、“砍”,像......
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探析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的革命和实践探索的结果,这种执政导向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思维取向都集于一身,它对社会文化的整合塑造、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对政治行为的规范和指导,以及对社会功能体制的维护都起......
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发布时间:2023-07-12
" 如何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教 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如果讲不好,学生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反而形成错误概念,甚至 产生不满心理,更为严重的是影......
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22-10-07
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内容提要】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产生与“二次革命”的失败有关,也是他向苏俄学习的结果。“以......
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系统的控制模式(1949―1978)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08
摘要: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稳定性、可靠性、适应性等动态特性与其结构、功能有密切关联,都依赖系统的控制能力。从控制手段和方法看,1949年至1978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党的执政生态系统的控制模式是分散控制和集中控制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分散控制为主,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以集中控制为主,但是“大跃进”期间出现反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系统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模式受到个.........
关于建立中国公共财政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20
" 摘 要:公共财政是人类社会进入到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财政模式。公共财政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中国之所以要实施公共财政模式,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财政职能转变和振兴财政的需要。公共财政模式的构......
建国6O年来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回眸
发布时间:2013-12-17
" 论文关键词:青年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论文摘要:今年我国将迎来建国60周年,本文以历史变迁为主线,结合时代背景和对青年的要求,梳理了各个时期党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和目标要求,分析论述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
政治制度、历史传统与中国政府审计体制选择
发布时间:2022-11-04
[摘 要]本文 应用 新制度 经济 学的思想和 方法 研究 政府审计体制选择 问题 。研究认为, 政治 制度和 历史 传统深刻 影响 着政府审计体制选择,建立审计监察院并提高其行政级别符合 中国 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的审计体制改革方向。......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范文
发布时间:2022-11-18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希望能帮助您的论文设计,供您参考! 总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设计论文,更多论文内容请继续关注查字典......
中国公共债务与财政赤字非线性关系的实证检验
发布时间:2023-07-18
引言 目前各国财政赤字扩大,公共债务率居高不下,各国财政可持续问题成为学术界和政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有越来越多的经验事实表明,财政基本赤字与公共债务之间存在非线性,例如,公共债务率越高,政府进行财政整伤的概率越大;公共债......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制度创新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2
"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其突破口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发展来说,目前我国农村制度的创新还是落后了。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
“历史哲学”中的“历史—哲学”关系
发布时间:2013-12-17
" 引论 在黑格尔对形而上学与科学进行综合的企图失败之后,欧洲哲学开始为纯粹理性寻找其他的出路。这种寻找构成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过渡,或者也可以说,构成现代哲学的一个基本开端并且成为它所包含的一个贯穿要素,从而使十九世......
《三国演义》的历史观
发布时间:2023-02-11
1天命观隐含的矛盾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带有强烈悲剧性的历史小说,其悲剧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就是小说中始终贯穿的天命思想。毛本开篇第一句便指出了历史发展的循环性规律: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人于......
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发展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15
" 【摘要】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恢复发展之后,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此,我们需要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过去的发展历程、现今的实际状况和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清晰而深刻的认知。文章正是适应这一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尤......
论中国共产党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发布时间:2023-07-24
" 论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跨越“卡夫丁峡谷”;破解历史难题 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在80年的历程中,跨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卡夫丁峡谷”,破解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取得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
近代以来中国“革命”概念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3-06-05
摘 要:纵观中国近现代史,“革命”概念总是一个萦绕不去的话题。在近代以来中央政权更迭的时空背景下,梳理“革命”概念的演进,沿着“革命”到底指涉什么、怎样认识曾经的“革命”、今后又如何看待“革命”这一逻辑理路展开分析。据......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论创新
发布时间:2013-12-17
" 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曲折中走过了80年,跨入了新世纪。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史、探索史、发展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中国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毛泽东思想作为......
关于宪政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8-12
[摘要]宪政作为西方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植根于西方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废除腐朽的封建专制思想,维护崇尚民主自由的民主政治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发国家发展民主政治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模式......
我国民法典应建立新的民事责任体系
发布时间:2023-02-12
我国民法典应建立新的民事责任体系 我国民法典应建立新的民事责任体系 我国民法典应建立新的民事责任体系 一、民事责任的立法例及其发展--责任与债从融合到分离 《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页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