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按照认知的复杂程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教学目标,其中记忆、理解和应用通常被称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被称为高阶思维。把布卢姆理论中的一些条件和相应要求,贯穿到议论文写作指导训练之中,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在初中阶段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需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力求在三年议论文写作教学螺旋式深入过程中,同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以下是以议论文写作教学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寓言“换脸”,议论风生――培养“创造性思维”
对初一学生而言,其年龄决定其认知程度,切不可光列出个题目,就算将议论文写作作业给布置了。此时由教师为学生选择一个浅显有趣的载体,使多数同学能够较为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一环。翻阅统编教材,课本中就有《寓言四则》。寓言的特点是浅显易懂,因为小故事中蕴含着大哲理。笔者的想法是,结合教材,在完成寓言本身的教学内容后,进而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下功夫。
具体做法为:要求学生先读懂寓言,再改编结尾,从而阐明一个新的道理。这样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并且让他们了解:寓言的主题,有时会因为结尾的改变而迥然不同。
通过改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会有较大提高,初步具有了“主题多元”的意识。他们在改编的结尾中,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又享受了创作的乐趣,很是开心。例如《老鹰和猎人》这则寓言,原本的结尾只写到了狐狸对老鹰的教导。寓意是“对恩人应该以德报怨”。而学生续了一个结尾:“老鹰听信了狐狸的话,送给了旧主人,于是再次过上了鸡一般的生活。”改编后的寓意变成“要提防小人谗言,以免错失报恩机会,再次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由上例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种训练中得以大幅提升,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明白:语文的世界,是一个鲜活、多元的世界,因此,语文的思维,也该是多元思维,不该是僵化的、教条的。学习时需要更自主、更灵动才能收效更大。
二、观影探疑,侃侃而谈――发展“发散性思维”
初一r学生已经能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拓展个性思维的广度;到初二,就可以顺势提升难度了。这回的载体是电影。通过观看电影,学生自主质疑,而后展开辩论,最终确定自身思路,完成议论文写作。电影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譬如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影片和其他的一些经典影视作品,如《风声》《十月围城》《湄公河行动》《战狼》等。然后按照当下统编教材教读课的要求,教师给方法,在不断强化及逐渐深化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身的观影思维习惯。
具体方法如下:首先给学生一些观影质疑的“抓手”,如影片中最特别之处、观影后最大的收获、观影后最大的困惑等。然后帮助学生质疑并引导释疑,最后由学生自己成文,阐明观点。
以《战狼》为例,看完电影后,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何要安排小队长俞飞去死,而不是小福建或者史三八呢?让俞飞阖家团圆岂不更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学生的思维层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爱国主义层面上,而且同时关注到了情感、家庭等更多方面的东西。毋庸置疑,这也正是初一时我们所进行的思维训练终于发挥了作用的一个例证。部分学生的回答显然是浅层次的,例如“因为情节需要”“只有俞飞有老婆孩子”“因为俞飞和冷锋关系最好,他死了更能激起冷锋的斗志”…… 此时教师的引领作用就显得重要了:“专家认为,悲剧比喜剧更震撼人心,因为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了给人看,更能在人们的心中激起长久的涟漪。俞飞之死合乎文学创作的需求。我言至此,供大家参考。”然后布置作业:每人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给出你的想法。相对教师点到为止的谨慎,学生上交的作业精彩纷呈。大多数同学都触及到了俞飞牺牲的深层原因;更有个别同学,还将古希腊的十大悲剧中的《俄狄浦斯王》与之进行类比,对于影片悲情处理的理解,可谓深刻。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以影促写,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较好的训练。不论他们是否完全懂得了这方面道理,也不论他们意识到了与否,总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思路开阔了,议论文写“活”了。
熊培云在《看电影,还是哭电影?》一文中提到:“电影是否能够收获我的敬意,完全在于它们在理智与心灵方面有多少内涵,而非在电光火影中埋藏了多少催泪的伏兵。”这话印证了我们在这个领域里逐步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可行性。
三、时事评说 出口成章――强化“批判性思维”
到了初三,教师就可以放手,同时将选择话题的权利也还给学生。具体做法为,每周两个学生带上稿子登台演讲。演讲内容既要与社会热点新闻相关联,又要能深入剖析问题,举一反三。此项训练旨在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强化夯实基础:表达须“就事论理”,“备料”应触类旁通。这一方面对学生的思维有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还能丰富议论文论据库的积累。由于在初一、初二已经有了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铺垫,同学们自主选择的素材,一定是他们觉得易于找到、又有话可说的。而内容的确定,又进一步强化了初二所学的类比手法的运用。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在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下,距离学生高阶思维初步成形,又进了一步。
例如一位学生演讲“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时,就联想到之前发生在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那个恐怖片刻。学生分析了两者间的差别――虽同属不守规矩而酿成恶果,但对在宁波的被害者,却如是说:“在所有人异口同声谴责逃票者时,是否还该想想,他为什么逃票?妻和子两人的门票钱已经花了好几百,作为一个打工者、家中的顶梁柱,这个男人为了省下这200元钱,不惜以身涉险,最终丧命。我们难道不该为他默哀吗?我不知他在虎口挣扎时的心情,更不忍去想孩子后来的绝望悲恸。”这段文字,学生能从大众的普遍语境中跳脱出来,目光独具,可谓是“批判性思维”雏形初现。一个初三学生就有如此见识,确属不易。
实践证明,以议论文写作教学为载体,在提高初中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增强其综合思维能力,逐步向高阶思维方向发展,这方面的努力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