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威权主义范式:回顾与反思

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威权主义范式:回顾与反思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7 00:50:42
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威权主义范式:回顾与反思
时间:2023-04-07 00:50:42     小编: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威权主义逐渐取代极权主义、多元主义,成为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中广为使用的思想资源和颇有影响的理论范式。关于极权主义和多元主义范式在中国政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学界已有诸多研究和分析,然而,对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威权主义范式的成果,学界缺乏必要的梳理,对运用威权主义范式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存在的问题,迄今为止学界仍缺乏必要的理论检讨和反思。本文的任务是对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威权主义范式的有关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批判和反思。

一、威权主义范式兴起的背景

海外对中国当代政治大规模的学术研究,开启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队伍在壮大,研究成果的学术品质在提升,对所在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力在增强,研究范式也经历了从极权主义、多元主义向威权主义的转变。

由于受冷战思维的影响和研究条件的限制,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以鲍大可为代表的海外学者,将中国视为极权国家,主张运用极权主义来解释中国,分析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海外学者逐渐意识到他们对中国的认知是存在问题的,运用极权主义范式来分析中国也是错误的,于是极权主义范式衰微,被多元主义范式取代。改革开放以来,威权主义又成为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影响深远的理论范式。

1. 威权主义范式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和政治变迁的结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相对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而言,邓小平时代以来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由一个施行指令性计划经济的国家转变成一个公民享受充分的经济自由,资源、资金、人才、技术能自由流动,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国家,中国社会由一个高度同质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多元的、高度异质的社会。由于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也由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主动融入全球社会的高度开放的国家。

市场化改革使中国社会利益和价值多元化,公共资源配置方式也日渐多样化。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以及由这种改革所带来的社会转型,要求政治领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转型,以适应市场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在政治领域,党、国家、社会的关系在调整,国家控制社会的方式在发生变化。海外学者认识到,邓小平时代的中国已完全不同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邓小平时代以来的中国政治也不同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政治。无论是极权主义范式还是多元主义范式,都无法对中国政治进行恰当定位,也无法对中国政治的过程给予合理解释。对于邓小平时代以来的中国政治而言,威权主义是更为合理的分析框架。

2. 威权主义范式的兴起,是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条件改善的产物

改革开放前,海外学者研究中国政治,研究资料来源是单一的,研究场域是有限的,由于受研究资料和场域的限制,研究方法也是相对滞后的。大多数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者,只能在台湾或者在香港,通过报纸或访谈从大陆出来的难民或叛逃者来研究中国政治,根据较少的材料得出宏大的结论。①

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学者的研究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一些图书馆和档案馆开始对外开放;允许外国学者采访某些干部和官员;允许外国学者参观农村;一些单位允许外国学者进行采访和考察;报纸和刊物可供外国学者阅读。最为重要的是,研究者有机会与平民进行交流,并在中国旅行。新一代的青年学者可以亲自体验中国,并在中国开展研究②,与中国学者或者学术机构展开合作。文革结束后,整整十年的一批拔尖的中国学生在19771978年进入高等学府。许多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中国大学毕业,同时他们常常为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纷纷进入美国不同的大学学习。许多人在美国大学获得了教职,现在被长期聘用。少部分人,如北京大学的王缉思或者贾庆国,清华大学的崔之元或者阎学通,香港中文大学的王绍光,以及其他人,已经返回到中国担任重要教职。③ 这些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学者,既有中国生活的丰富经验,也接受过系统的政治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训练。无论他们在哪个国家工作,这一批参加了19771978年高考、后来取得美国博士学位的人不断激发着我们这一领域的研究活力。④

3. 威权主义范式的兴起,是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领域学术反思的重要成果

在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者看来,作为中国政治的分析框架,极权主义模式是十分令人不满意的⑤,因为极权主义范式假定政治精英是团结一致的,国家权力对社会的渗透和控制是无孔不入的,而这两个假设在中国政治领域都是不存在的。在中国,政治精英并不是鐵板一块的,政治精英之间也并不是没有矛盾、分歧和冲突的,恰恰相反,无论是在主要意识形态,还是在主要政治问题上,领导集团似乎都未达成共识⑥,在精英和群众之间存在激烈的冲突⑦。由于市场化改革以及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国家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渗透到社会所有领域,对公民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全方位的控制,恰恰相反,国家给了社会一定的自主空间,通过收缩权力的方式来释放社会的活力。

多元主义范式假定政治过程是透明的,社会力量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和影响是实质性的,假定参与政府决策的政治精英是代表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的。然而,这两种假设不适合中国。虽然中国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中国社会不同团体对政府决策的影响仍是十分有限的,参与政府决策的政治精英的社会团体代表功能是比较弱的,因而,基于多元主义范式来分析中国政治也是错误的。

二、威权主义范式对当代中国政治特征的分析

在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中,中国被视为一个典型的威权国家。在《中国政治研究:告别革命》一文中,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用革命性威权主义来分析毛泽东留下的政治遗产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的意义;在《威权韧性》一文中,哥伦比亚大学黎安友教授提出了被广泛引用的关于中共政权持续的韧性威权主义解释框架;杰西卡C蒂兹(Jessica C. Teets)则用协商性威权主义(Consultative Authoritarianism)来描述中国;密歇根大学的李侃如教授用碎片化威权主义(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来分析中国的决策过程。在一些海外学者看来,当代中国政治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1. 权力集中

权力集中是中国政治的一个典型特征。在武内宏樹(Hiroki Takeuchi)等海外学者看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也是领导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能确保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保卫国家主权。⑧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也正在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在中国,权力是高度集中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理解中国政治的核心变量,其它任何社会组织都缺乏挑战中共的力量。通过将统治权力掌握在手中,依赖列宁主义的制度遗产,中国共产党对社会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⑨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市场化的需要,中共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朝着建立现代政府的目标不断努力。然而,中国的权力系统仍是相对封闭的,国家权力运行具有独立于社会的色彩,如同其它威权国家一样,政府决策是少数政治精英的事情,社会很难发出声音并对政府决策有实质性影响,国家仍保持对关键经济资源的控制力。⑩ 在中国,不允许竞争性权力的存在,在基层治理中,虽然中共引入了民主选举,实行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以此来减少来自精英和大众潜在造反的威胁{11},但中国的基层民主发展存在许多障碍{12}。

在中国,地方权力向国家集中,国家权力向党集中,这种权力集中既是中国革命的必然產物,也是列宁主义党治国家意识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国家政权,是政党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的,革命不仅是一个更换政治权威的暴力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社会资源不断集中的过程。{13}

2. 依赖强制力和意识形态说服进行统治

在中国,国家主要依赖强制力和意识形态说服进行政治统治,维护政治秩序。在黎安友、托尼塞奇(Tony Saich)、李侃如等海外学者看来,中国的结构特征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相似,是威权的,高度强制的。{14} 中国具有威权国家的另一个重要属性,即迅速的经济转型伴随着严厉的政治控制{15}。

经过30多年的经济市场化改革,中国的市场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公民享有了充分的经济自由。在政治领域,公民社会有一定机会来参与政府的决策,应对重大公共危机,政府问责观念在强化,对政府权力的法律约束越来越严。然而,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党治国家的政治结构仍具有稳定性。{16} 市场化并未削弱国家控制社会的能力,恰恰相反,市场化提升了国家控制社会的能力。{17}

中国仍是一个党治国家,党渗透到所有其它机构之中{18},中国共产党仍处于权力的轴心,党仍然控制着军队、意识形态、传媒、干部、档案。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角度看,中国是典型的威权国家,一方面,市场化改革使得人们享有充分的经济权利和经济自由,另一方面,列宁主义党治国家仍约束着公民的政治自由,党治国家对公民社会、传媒、互联网以及知识分子保持一定控制能力。{19} 艺术仍服务于国家的意志和权力。{20}

3. 运动式治理

运动式治理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在裴宜理、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戈登贝内特(Gordon Bennett)、查尔斯塞尔(Charles Cell)等海外学者看来,动员是列宁主义党治国家的重要属性,中国共产党具有不同寻常的群众政治动员能力,依赖广泛的、不确定的社会动员和群众运动来进行统治。

在革命战争年代,对社会有效的组织和动员是中共打败国民党的关键;在和平建设时期,对社会有效的组织和动员成为中共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后,运动式治理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虽然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反复强调不会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要施行法治,提升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水平,但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邓小平从未放弃过毛泽东经常使用的运动式治理方式。运动式治理既是毛泽东治理社会的重要方式,也是毛泽东留给邓小平并为邓小平所坚持的一种重要政治遗产。无论是在反精神污染运动中,还是在推行和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中,以及在实施新农村政策中,都可观察到被毛泽东娴熟运用的治理技术仍在广泛使用。{21}

三、威权主义范式对中国政治体制脆弱性的阐释

在海外学者看来,中国这种威权体制既有其优势,也可能会存在一些发展问题,中国的威权体制有其脆弱性。

1. 合法性危机

中国威权体制的合法性可能面临危机。海克霍比格(HEike Holbig)、安德烈拉利伯特(Andr Lalibert)及兰马克(Marc Lanteigne)、林恩T怀特(Lynn T. White)等海外学者认为,建国初期,通过革命意识形态和神话,以及结束内部冲突、控制通胀和重建经济等具体绩效{22},中共所建立的政权具有高度合法性。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也使中共政权合法性第一次面临严重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绩效合法性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成为支撑中共政权的两种力量。通过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发展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得到很快发展,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公民普遍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福利。综合国力的增强,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使中国公民对其生活的国家拥有了自豪感。{23}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每10年,国家权力就会遭遇挑战:19561957年的百花齐放运动,19661969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1979年的民主墙运动,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以及1999年的法轮功事件。{24} 实践表明,中共成功应对了这些挑战。

然而,与其它威权国家一样,中共政权的合法性是脆弱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共政权缺乏民主合法性的支持,而且也是因为中共所依赖的绩效合法性是不稳定的,依赖民族主义和经济绩效建构的合法性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冲突。{25} 建立在经济绩效上的合法性容易受到持续腐败和经济衰退可能性的伤害。{26} 过度的民族主义可能会影响其它国家和中国做生意、在中国投资的意愿,甚至激起军事上的反应。{27} 经济增长是不确定的,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为中共政权提供合法性,但经济的下滑可能损害其合法性。与此同时,中共政权合法性危机来源于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不匹配性,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推动市场化改革,促进社会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与之对应的政治改革推进速度缓慢,使得政治领域与市场化改革的要求不适应性问题凸显,这种不适应可能会诱发合法性危机。{28}

2. 权力继承和更替

在艾伯哈德桑德施奈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等海外学者看来,权力继承和更替是中国威权体制面临的一个问题。中国政治领域的权力斗争是异常激烈的,围绕权力斗争的需要,统治精英内部也是分为不同政治派系的,在政治精英之中,有关权力继承和更替没有精确的程序共识{2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国家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管理权力斗争过程中的冲突,通过建立退出机制来缓解权力竞争的程度,但中国政治领域协调权力斗争的制度化水平仍较低。由于长期存在的裙带关系,中国政治运行具有极强的非制度特征,关系等非制度性因素在权力分配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0} 在权力分配中,非制度性因素往往会超越制度因素设置的限制,决定权力分配结果,非制度性因素对已形成的制度性因素形成了一定的破坏作用,这种破坏使得和平、有序和制度化的权力更替面临障碍。{31}

3. 官僚系统腐败

中国威权体制的脆弱性还体现在官僚系统的腐败上。在布鲁斯吉利(Bruce Gilley)、吕晓波、梅拉妮马妮恩(Melanie Manion)等学者看来,由于缺乏权力的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列宁主义党治国家政治发展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官僚系统的腐败。

如同其它列宁主义党治国家一样,中共注重党的思想建设,试图通过意识形态和党的组织纪律来约束干部,建立廉洁高效的现代政府。然而,实践表明,中共的努力效果欠佳,仅腐败一项据估计就可能消耗掉了10%20%的GDP{32}。市场化改革削弱了意识形态的约束力,同时也强化了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到市场中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动机。{33} 由于党的组织纪律监督具有自我监督的色彩,这种自我监督也会抑制党的自我纯化能力。在中国,权力内部缺乏相互制衡的机制,公民社会缺乏约束国家权力的能力。由于传媒附属于党治国家,传媒对国家权力的约束能力相当有限{34},这为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

中共虽然意识到法治对于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性,也为推进法治建设作了诸多努力,但整体而言,中国后革命时代的统治组织并未发展成为韦伯式的现代官僚体系{35},作为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内卷化严重。中国各级政府仍大量涉足经济领域,这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大量空间。腐败是现今共产党统治的一个最大威胁{36},它弱化了中共的执政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共的合法性,腐败和权力滥用仍是经济改革以及党和国家稳定的一种持续威胁{37}。

4. 权力碎片化

中国威权体制的脆弱性也表现在它的决策权力碎片化上。李侃如等海外学者指出,权威的碎片化是中国体制的一个核心维度{38}。通过研究中国政府的能源政策的决策过程,李侃如等学者发现中国的决策权力是集中的,但具体的决策权力是分散的、碎片化的,政策过程是拖延的、不连贯的和渐进的{39}。

在中国,政府的决策过程是复杂的,决策权力也是分散的。任何一项决策,都会涉及到不同部门,需要不同部门协调行动。然而,在中国,这种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行动是异常困难的,这不仅是因为面对复杂的公共决策,任何政府部门的认知能力都是有限的,而且也是因为政府部门有其不同于公共利益的部门利益,对公共利益会作出不同的理解。決策权力的分散化和碎片化,使得中国政府各个部门难以协调起来进行有效行动,这不仅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而且也因漫长的讨价还价过程而消耗掉行政资源,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由于存在部门抵制而难以执行。{40}

面对决策权力分散和碎片化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诸如成立领导小组等办法来整合决策权力,协调和平衡部门利益,通过协商、讨价还价和交易来形成共识,但这种办法可能会损害决策的民主性和公共政策的合法性。{41}

5. 缺乏回应性和责任性

中国威权体制的脆弱性来源于它缺乏回应性和责任性。在包瑞嘉、蔡永顺等海外学者看来,缺乏回应性和责任性是威权政体面临的另一问题,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领导人面临着一个极大的两难处境:如何创造出更有效能更有回应力的政治体制,同时无须放弃他们对政治权力的列宁主义式的垄断。

政府要承担责任,要求政府政治过程是透明的,社会对政府决策是有影响的,政府对社会的需求是有回应的,政府权力来自自下而上的授权。{42} 但对中国政府而言,政府政治过程的透明度是有限的,公民对政府政策过程的参与也是相当有限的。公众常常不知道政府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43} 政府官员主要不是对公众负责,而是对上司负责。{44}

四、威权主义范式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韧性的解析

在海外学者看来,中国的威权体制具有脆弱性,但中国政府进行了调适性改革,从而使威权体制具有了一定的韧性。

1. 制度化与官僚体系建设

黎安友提出了韧性威权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威权体制不会像一些悲观论者所预测的那样会迅速崩溃,恰恰相反,中国的威权体制仍充满活力。

黎安友认为,中国的威权体制虽存在一些缺陷,但仍有维持自身生存的强大生命力。他认为,提升国家治理制度化水平是中国威权体制保持韧性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中国政府推动权力继承和更替的制度化,实现权力的和平有序更替,减少了威权国家权力继承和更替的政治风险;另一方面,按照四化原则选拔干部,提升了官僚系统的执政能力。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威权体制仍充满韧性与活力。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已经改善了多数人口的福利,中国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取得了许多可以感觉到的成就,这就在一些有着民族主义情绪的大众中产生出了一种自豪感。中国政府也维持了一系列具有安全阀功能的机构,这些机构给不满的公民提供了一种反对执政党的替代选项。现行中国威权体制发展出了能够笼络经济和社会精英的能力和广泛的协商机制,在中央和一些地方的机关内部聚集了一批相当符合标准的技术官僚来收集情报,供养着专家和智库并在内部进行商榷,使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在官僚层级里能够被听到。

2. 分权改革

史蒂夫赫斯(Steve Hess)从分权的角度提出了他对威权体制韧性的解释。在他看来,威权体制能否存活,主要取决于它消化社会抗争的能力。通过对四个案例的比较研究,他发现:分权增强了威权体制的韧性,提升了经济绩效,却并不必然腐蚀威权体制的政治控制。{45} 分权对威权体制存活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分权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提供了激励,有利于政府之间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对提升威权国家的经济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分权的过程,既是为地方政府释放激励因素的过程,也是责任和风险分散的过程。

通过分权改革,威权国家中央政府的责任和政治风险也被分散化了。公民对政府的不满,主要对象不是中央政府,而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不会成为公民社会抗争的对象。在分权策略下,威权国家的社会抗争是指向地方政府的,这些社会抗争是分散化的、地方化的。分权所造成的一个结果是这些分散的、地方化的社会抗争不会演化成全国性的、统一的、大规模的社会抗争,中央政府可通过惩罚地方政府的方式来赢得合法性,也可集中精力来应对这些分散化的社会抗争。

3. 包容与政治吸纳

布鲁斯吉利、杰西卡C蒂兹、阎小骏等从包容和调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威权体制的自我变革。

吉利认为,增强政治体制的包容性是中共政权得以维持的重要策略。市场化改革催生了一批企业家。通过研究发现,威权主义转型中企业家的作用是复杂的、模糊的,企业家可能维系威权统治,因为他们物质上受益,或者他们担心政治变迁将损害他们的财产利益。{46} 中共采取了类似其它列宁主义党治国家的包容策略,发展政党意识形态,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允许红色资本家入党,部分帮助提升经济现代化的目标,部分防止企业家变成国家外潜在的反对力量{47}。与其它列宁主义党治国家所采取的包容策略不同,中共允许红色资本家入党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选择性的,采取了抓大放小的策略,既考虑经济实力,也考虑政治忠诚。这种抓大放小的包容策略,使得在市场化改革中新兴的企业家阶层不会因为遭受政治排斥而成为体制外的反对力量,也不会因为政治吸纳而腐蚀执政党。

杰西卡C蒂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社会在威权的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中国,公民社会并非像一些学者所设想的那样成为危及国家政权的重要力量,恰恰相反,公民社会成为国家为公民提供福利的伙伴。阎小骏指出,传统的智慧认为,由于缺乏政治合法性,过分依赖国家强制力,威权政体内在地是脆弱的{48},而他认为这一传统智慧是有问题的,威权体制可通过提升其包容性来维持自身。中国的威权体制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它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为社会不同群体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空间和资源。通过对政协的研究,阎小骏认为人民政协在中国政治中扮演的角色常常被人忽视,在巩固国家政权中的作用常常被人否认。实际上,作为一种关键的包容性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中,人民政协制度扮演了比以前理解的更为重要的作用。{49} 人民政协的价值在于它有利于控制非党员精英和社会精英,将他们整合进党治国家体系内,有助于政府倾听社会各个群体的心声,从而使这些精英为国家治理和决策的合理化贡献智慧。何包鋼和马克E沃伦(Mark E. Warren)认为中国的威权体制进行了诸多协商实验和协商民主的改革,这些实验和改革改变了威权政体的指令性特征,提升了政府应对复杂公共事务进行合理决策的能力,协商实践的运用,巩固和强化了威权统治{50}。

4. 意识形态与组织建设

沈大伟从政党改革和政党适应的角度来解释中国政权的存续。在他看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社会分化严重,公民对政府公共产品要求的提高,腐败剧增以及公民社会越来越高涨的赋权要求。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共产党一直处于收缩和调适的状态中,不仅吸取了前共产主义政党国家的教训,而且借鉴了非共产主义政治体制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意识形态和自身组织建设两个方面推进改革。中国共产党注重意识形态建设,推动传媒市场化改革,注重宣传部门和队伍的建设,进行意识形态创新,提出三个代表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身组织建设,进行保先教育,反腐败,严肃党纪,重建地方党组织,加强党外协商和监督,加强党内民主。这些措施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巩固了它的执政基础和权力。{51}

五、對威权主义范式的反思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威权主义成为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主导范式。威权主义范式分析当代中国政治给人启发,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威权主义或威权政体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威权政体是介于极权政体和民主政体之间的非民主政体,是民主和极权政体的混合物{52}。与极权政体不同,威权政体释放了一定的社会自主空间,政府决策也实现有限多元,国家权力未渗透到社会所有领域;与民主政体不同,威权政体的政治体系是相对封闭的,竞争性团体的政治参与或是不允许的,或是受限的{53},政府决策很少受到社会力量的影响,政府靠暴力压制来维护秩序,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无论是极权政体还是民主政体,都有其核心构成要素,这些核心构成要素使得极权政体和民主政体能与其它类型的政体区别开来。然而,威权政体处于两个极端政体之间,这种居间性使得威权政体概念具有游离性和模糊性,进而失去了分析概念应有的精确性。因而,威权主义是一个坏概念,会导致坏的解释,坏的理论以及坏的国内外政策{54}。

其次,运用威权主义来分析中国政治,面临概念与实践经验之间的不对称性问题。从概念上来说,威权政体应是封闭的,依赖强制力来进行统治,政治领域缺乏责任性和回应性。然而,从现实来说,中国政治系统是开放的,依赖意识形态的说服和物质奖励来进行统治。对于社会的诉求,中国的政治精英并不是冷漠的,不作出回应的,恰恰相反,政府对社会的利益诉求作出了积极回应。因而,运用威权主义来分析中国政治的正当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最后,运用威权主义范式研究中国政治存在价值预设问题。在比较政治研究中,一般将政体分为极权政体、威权政体以及自由民主政体。由于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三种政体之间存在价值上的排序。极权政体是罪恶的,威权政体是压制公民自由的,自由民主政体必将取得最终胜利。无论是研究中国这个威权政体什么时候崩溃的研究成果,还是研究中国这个威权政体为什么没有崩溃的研究成果,从长远来看,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认为威权体制是具有韧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静态的,也不意味着永远威权,它是有时间限制的,威权政体最终必须向自由民主政体转型。颇具争议的是,为什么在价值上自由民主政体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为什么威权政体终将崩溃,向自由民主转型,这是目前研究悬而未决的问题。

应该承认,如何用一个客观的、价值中立的概念来描述中国政治,始终是比较政治领域学术研究面临的一个难题。可喜的是,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者对中国政体在概念化上作出了大胆努力和有益尝试。这些努力和尝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出比共产主义或普通的威权主义更有前景的解释框架{55}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批判对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十年来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2-12-25
[摘 要]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的研究发展很快,在文化、社会、国家、经济及教育等专题方面均有了明显的进展,研究者还在个案、综合及理论研究等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这些研究极大的改变了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研究薄弱的情况。但在取得一系列研......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3-04-19
摘 要: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相对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言的。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内容非常丰富,但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还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形态。这两大理论形态,在当前依然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历史地位......
我国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3-12-17
"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过去20年来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成就,分别就7个领域中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包括教育投资的总量和比例问题、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问题、多元化筹资体制研究、义务教育投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义......
谁是中国的形式主义者:形式主义文论之本土归化回顾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巴赫金和与巴赫金相联系的俄罗斯形式主义在中国已经没有了若干年前的兴盛。究其衰落的原因,则和巴赫金学派发展时期的一系列内忧外患不无关系,而招致这些纷扰的祸根乃是作为“新西学”之形式主义文论来到中国的那一天就存在的......
东亚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12-27
东亚各国和地区在其现代化过程中究竟采取何种政治形态来适应发展的需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形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种政治形态在多在大程度上对其现代化的成功起到推进作用?它具有那些消极特征和问题?这是东亚现代化研究中特别受到......
关于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3-06-14
"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在大学美育的功能、课程设置、实施途径、评价、改革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尚存在研究内容缺乏深度与宽度、研究方法缺乏整合与创新,以及大学生审美形成过程研究的缺失等问题。今后应重视大学......
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
发布时间:2023-06-19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素养,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寓于当代中国政治决策思想中
发布时间:2022-11-06
【摘要】政治决策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文明社会的产物,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把两者结合起来。本文研究的目的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增强政治决策主体的思想觉悟,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穿于我国政治......
焦点与争鸣:当代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6
1、如何界定“西方马克思主义” 作为一种 社会 批判和文化批判 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末来到 中国 以后,对它的 研究 一直处于逐步“升温”的状态。学界和大众读者对于它们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否定性批判到肯定......
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传统
发布时间:2023-03-14
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传统 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传统 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传统 文 章 来 自 教育 网 [摘 要]政治哲学复兴的学术意义在于重建哲学与现实的公共......
社会主义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3-12-17
" 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而令人瞩目;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又因苏东国家的剧变而发人深思。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正确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深入探讨21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是我们面临的一......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02-05
内容提要: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
浅析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3-03-07
" 论文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政策 历史回顾 反思 论文摘 要: 建国以来,伴随着成人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在地位、目标、内容和类型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在回顾成人高等教育政策的基......
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1)
发布时间:2022-12-17
提要 考察“超越说”、“冲撞说”和“皈依说”,回顾美学探索与文化批评的行程,指出文化不执泥于理性积淀,感性对理性的超越以及个体对繁体的冲撞总会遭遇存在的界线,文化批评又不可能终止于“超验的神性”。最后暗示美学与文化批评需......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2-11-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理论成果,作为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的时代环境,统揽大局,形成了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治国理政思想,这些都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一、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主.........
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单位——问题与回顾
发布时间:2023-02-14
" 在《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1]中,我曾几次讨论到“国家政权建设”。那项工作的一个目标是,置疑一个主流性的研究路径:用“国家政权建设”作为影响乡村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因,或者,将中国乡村社会呈现的种种性质,认识为“国家政......
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
发布时间:2023-06-24
" 一、政治的合法性问题 “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的复杂形态都面临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即秩序是否和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这个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也更为普遍。” 西方学者,如韦伯、李普塞特、哈贝马斯等人,对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当前社会正保持迅猛发展势头不断前进,诸多新生事物萦绕在广大民众的周旁,各类各样的思想相继碰撞产生,不过当今社会研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新的实践要求与时代的内涵,在什么境遇下要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命运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这一问题才能确实有效的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的学习、掌握并加以运用。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马克.........
国内当代中国政治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3-01-12
国内当代中国政治研究述评《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政治是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的利益而作出决策和将其付诸实施的活动,将政治定义为一群在观点或利益方面本来很不一致的人们作出集体决策的过程,这些决策一般被认为对这个群体具有约束力,并作为公共政策加以实施。[1]这一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将政治与国家连结起来,为国家政治视阈下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政治及相关研究便是在此向度上展开的。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论当代海洋权益争端中的法律、政治与文化
发布时间:2022-11-08
进入新世纪以来,海洋越来越成为主权国家角力的竞技场,其战略地位得到空前的重视。同时,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重组的过程中,海洋安全的结构性意义也被重新定义和组织。海洋也成为区域政治利益博弈的重要突破口。围绕海洋权益的国际争端......
新主权观与当代中国外交理念革新
发布时间:2022-10-06
作为国际关系核心概念之一,主权的内涵和外延在当代不断发生新的深刻变化,由此前的绝对化、单一化形式,逐步转向灵活、多元、多层、开放的状态。主权内容及形态的新变化一方面符合国际社会与世界政治的积极进步趋势,另一方面也契合当代中国外交观念与外交战略需求的整体更新,特别是涉及新主权观对外交新定位的积极含义,新主权观嵌入新兴大国外交战略的顶层设计与前瞻议程等。故此有必要讨论:当代主权观念总体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论营销观念的回顾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3-04-18
[论文关键词] 观念 顾客 导向 [论文摘要] 通过对营销观念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从利益权衡、普遍原则、行业适应、内涵细分等四个角度反思了营销观念的现实效用。 1950年,营销观念已基本定型。然而,今天我们不仅要问:为美者、......
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
发布时间:2023-06-14
" 一、政治的合法性问题 “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的复杂形态都面临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即秩序是否和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这个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也更为普遍。”西方学者,如韦伯、李普塞特、哈贝马斯等人......
行政法学方式关于的回顾和反思(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引言 法既是一个应然命题,也是一个实然命题,既要考虑应然向实然的过渡、实然向应然的回转,也要考虑规范与事实、理性与经验之间的统合与合理论证。不同论者对于法学理论体系及方法的认知是不同的,如自然法学派与实证法学派之间的......
浅析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3-05-08
一、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当代中国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是相对于古典自由主义而言的,也是古典自由主义的极端演化与发展。在西方经济学中,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以来,与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相对立的经济自......
浅析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
发布时间:2016-12-14
2014 年7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特别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2015 年中央......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
发布时间:2023-02-26
内容提要: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
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5
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建国四十年来(1949一198......
资本逻辑批判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3-07-14
资本逻辑批判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近年来,资本逻辑批判研究热潮的出现,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辩证地认识资本逻辑、利用资本逻辑、规制资本逻辑,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资本逻辑批判应当也可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构的重要切入点。一、资本逻辑的客观存在:当代中国资本逻辑批判研究兴起的现实基础马克.........
工业化问题研究范式的反思和重构:从工业主义到重农主义
发布时间:2014-01-07
[关键词] 工业 化过程; 研究 范式;工业主义;重农主义 [摘要]在工业革命的 影响 下,工业主义在思想界迅速取代重农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过去关于工业化 问题 的研究都是在工业主义的思维方式下进行的。这种传统的研......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6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基础,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核心,而大众化是时代化和中国化的落脚点。为了使其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于......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回顾与前瞻
发布时间:2023-03-31
社会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由现实社会存在决定,并且指导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回顾中国过去价值观的形成与变化,总结当前价值观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对于形成符合中国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回顾古代书院,启发当今师范教育
发布时间:2023-04-20
书院作为一种地方民间教育机构,兴起于唐末五代时期,经历了宋元明清,有过兴盛,有过衰落,应时局而生,弥补官学,传承并发展文化,可以说其是中华历史的瑰宝。虽然现今的学校取代了过去的书院,但书院的光芒依然四射。对于师范教育,......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8
前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中国社会的核心思想,无论是毛泽东的群众路线、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几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导。当前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
浅谈海洋意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6-09-12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我国近几年来钓鱼岛、南海等海洋主权问题的凸显,国家的海洋领土安全、海洋事业建设和国民海洋意识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涌现出大量学术成果。在CNKI 数据库中对海洋意识进行主题检索发现,从2003 年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当代中国土地问题
发布时间:2023-04-08
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远远落后于其他部门经济。应当注意的是,农业经济历来是其他部门经济的基础性支柱,农业经济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其他部门经济的深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研......
财政属性与范围问题回顾
发布时间:2023-01-10
" 内容提要: 本文介绍了财政属性和财政范围问题,它们曾经在我国财政理论争论和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财政属性问题围绕着政治与财政的关系展开,其争论的核心是政治有无成为财政活动的因素。这是中国式的公共选择问题的探讨。财政范围......
试析近十年来我国教师实践智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2-07-21
"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性的课堂教学正逐渐向生成性教学转变,“教学技术化”普遍受到人们的批判,“教书匠”已明显不能适应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智慧型教师”日益受到青睐。因此,对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被......
我国市、县两级政府间事权划分研究回顾与评价
发布时间:2023-03-15
因为政府具有管理相关社会事务的责任,这种责任也就构成了政府的职能,所以政府具有了事权。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市、县.........
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
发布时间:2022-11-05
" 写作本文的用意,是试图向国内外同行和一切关心中国农史研究的人,比较全面地介绍中国农史学科形成和发展的情况,并从而为思考学科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历史资料。但动手以后,才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虽然中国农史学科形......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成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回顾了养成教育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肇始阶段、问题导向阶段、理论纵深发展阶段。从养成教育的定义,研究的学术独立性,成果的形式、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对养成教育展开反思。 论文关键词:养成......
浅析马克思主义权威观及其对依法治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1-30
一、权威的二重属性: 政治权威与社会权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在《论权威》中说,不论在哪一种场合,都要碰到一个显而易见的权威。事实正是如此,当人类社会开始出现但还没有建立国家之时,因社会权力的存在而产生的社会权威已经......
党内民主问题研究的回顾及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2
" 论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研究综述 论文摘要: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内民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理论界对党内民主问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党内民主的含义、党内民主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对党......
论政治权威对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
发布时间:2023-04-09
【摘 要】 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政治权威对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建设起了很大作用。通过政治权威对国家权力的价值指引实现制度创新,加强政治权威以促进民主和谐社会的建设,提高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
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将具体的理论应用到各成员群体的实践活动之中,为其提供发展动力,同时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可以在实践中获得相应的发展,在农村不同地区及群体在认知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会员资料)
发布时间:2022-07-27
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会员资料) 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会员资料) 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会员资料) [提要] 考察“超越说”、“冲撞说”和“皈依说”,回顾美学探索与文化批评的行程,......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史学研究回顾
发布时间:2023-03-05
毕业论文 [关键词] 萌芽时期 初创时期 发展时期 特点 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modern Chinese music history is one of the branches in the ......
制度德育研究十五年: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
发布时间:2023-03-18
摘 要:“制度德育”可谓是新世纪道德教育的时代诉求,是在批判传统学校德育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富有时代道德的精神制度规范学校德育,以“善的制度”涵养“善的德性”,培养具有主体性、充满正义和和谐德性的道德人格,主要通过建立完......
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3)
发布时间:2023-02-22
" 三、新世纪农史研究之展望(一) 通过回顾对学科的思考一个学科的对象、范围、理论、方法,往往为治史者所关注;但不是首先规定好了对象、范围、理论、方法,学科才得以发展,而是在学科的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对其对象、范围、理......
中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
发布时间:2023-01-21
" 二、农史学科的全面发展(1978--)文革以后农史研究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其特点是在前一阶段整理农书的基础上,以农业科技史为中心,对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政策、农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开展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
政治权威与政治发展方式关系的理论阐释
发布时间:2023-06-15
摘要:政治发展方式是研判特定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速度和质量的重要概念。尽管自下而上式社会动员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丰富了有关国家间政治发展方式差异的认识,但该类研究忽视了政治体系选择政治发展方式的可能和实际能力。政治权威属于政治体系所掌控各类政治资源的一类重要变量。伴随着近年来各国各地区政治发展方式差异有所扩大,如何从政治权威类型分析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方式差异,日益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和比较政治研究的焦.........
国内外后现代主义学与图书情报学研究的述与思
发布时间:2022-11-14
国内外后现代主义学与图书情报学研究的述与思 引 言 用哲学化的视野观察科学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揭示科学研究与知识、社会存在和人之间的关系,并最终促使我们用更为合理的方法得出更真实反映社会存在的理论…。图书情报学理论和实践中对......
转型期中国的中央权威:挑战与回应
发布时间:2013-12-18
【原文出处】长白学刊【原刊地名】长春【原刊期号】200303【分 类 号】A3【分 类 名】邓小平理论【复印期号】200308【 标 题】转型期中国的中央权威:挑战与回应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 作 者】王续添【内容提要】维护中央......
研究“近代中国人的土耳其认知”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3-03-20
近代中国人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不仅瞩目于那些与自己有着密切往来的西方大国,还对于以土耳其、希腊、越南、菲律宾等为代表的弱小国家进行过细致考察。土耳其就是中国人在观察世界与反观自我过程中的一个特殊他者。在近代百年的岁月里......
当代自由主义对社群主义挑战的回应
发布时间:2022-10-23
作为一种伦理和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在当代遇到了社群主义等理论的挑战,但当代自由主义者对各种质疑和批驳采取了积极应战的态度,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和自我辩解。这些论辩有助于人们认识自由主义在当代的理论诉求和进展。下面集中围绕几个主......
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发布时间:2022-08-02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合贯通,形成了我们党和国家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
法治与执政党的政治权威法律法学研究论文(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法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法的至上性,即作为人民意志的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强有力的政党的政治权威又是必不可少的。江泽民在建党八十周年讲话中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
回顾与展望: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发布时间:2013-12-17
" 一、积极财政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到今年已经三个年头。从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看,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一)拉动经济增长,国民经济出现重要转机 (二)经济结......
当代中国法治理论孕育生长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3-12-17
三 一般地说,优点和不足总是孪生兄弟,作出贡献的地方也可能同时就是存在不足的地方。就该书而论,作者对二十年法治理论史研究的缺失之处也基本上与其贡献相联系。 首先,在关于法治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方面,该书没有作深入、具体和全面......
当代中国法治理论孕育生长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3-02-07
类似这样的评论在全书中随处可见,包括对法治的精义的把握、关于法治的价值和尊严的理解、关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现代法的精神、人权与法治、宪政与法治、法律信仰、中国的法治化道路等等。总体上,这些评论提出了以往法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当代阐释
发布时间:2022-11-18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世界发展的洪流中,面临着即在世界的发展博取一席之位,同时又不随波逐流,走自己发展壮大的道路的难题。毫无疑问,马克思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钥匙,是中国化的理论武器。当今世界发展的大......
当代中国法治理论孕育生长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3-12-17
就该书来看,作者在介述、整理二十年法治研究成果的同时,对法治理论孕育生长的各个重要阶段及其主流观点都作出了自己比较独到的评论。这些评论为法治理论的进一步拓展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对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民主法制论......
当代中国法治理论孕育生长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3-05-17
总之,无论从关于法治论说细节的评论,还是从对法治理论建构取径的批评方面出发,尽管本书还有一些可以争论的地方,但它对当代中国法治理论孕育生长的总结和反思,既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适时的。作为一本法治理论史专著,从事法治研究的人不......
研究国外政党建设 反思我国政党制度
发布时间:2023-07-13
" 一 、 引 言 世纪之交,国内外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促使人们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思考和研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半个多世纪风雨历程中......
纳税人权利保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5-08-12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纳税人权益保障开始引起我们的重视。尽管我国关于纳税人权益保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国内学者对纳税人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也逐步发展起来。文章在搜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纳税人的权利保......
反思与建构当代教育科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1
[摘 要]人类探求教育与寻求真知的过程漫长而有序,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终随实验心理学的建立逐步迈入教育研究舞台。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种新方法、新思想的引入,教育研究方法论随之发生着剧烈变动,这一切都迫使我们探索现代教......
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12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育内容,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当今世界,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扩大和深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基层、基层民主制度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代序)
发布时间:2022-07-24
" 基层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要保证。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过程中,从民主主体的......
国外关于审计委员会的实证研究回顾
发布时间:2013-12-18
(一)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师变更 在这种背景下审计委员会的特征与审计师变更的关系便日益成为人们实证研究的重点,人们希望通过实证研究了解以下 问题 :审计师出具了不利报告后,公司解聘审计师的可能性与审计委员会成员持股量的......
探析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政治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3-03-28
探析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政治文化建设政治文化指的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及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对其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活动以及其政治体系都有一定的影响,对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当代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民主政治与政治文化(一)民主政治内涵在党的十六.........
简述PBL 教学模式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回顾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2-11-02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规律的科学,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心理学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同时其也是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必考科目之一,这充分体现了医学心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目前医学心理学采用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且讲授、板书和多媒体应用等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则是医学院校医.........
新法律现实主义的勃兴与当代中国法学反思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1-13
内容提要:本文从对美国“新法律现实主义”的评介入手,简要分析了当代法与社会研究中的现实主义立场和方法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与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代法治理念及法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提倡一种以经验(实证)研究为基本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布时间:2023-01-24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由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本文以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为视角,用阶级分析法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并且联系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7-06
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理论思潮。本文通过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产生背景以及主要观点的介绍,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
近四十年来中国环境史史料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05-17
[摘要]近四十年来,中国环境史史料研究在理论、个案、区域等方面均呈现出研究成果丰富、研究人员广泛、研究时段集中等特点,但亦存在重视历史文献而忽略口述、图像等史料,以及个案分析多而综合研究较少等问题和不足。未来的中国环境史史料研究,需拓宽环境史史料的范围,加强环境史史料的综合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真正全面地整理相关环境史史料,以促进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构建和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本土化。[关键词]中国环境史;.........
我国社会权保障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2-11-18
关键词 社会权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保障制度 作者简介:王遥广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宪法基本权利、人权理论与历史;张扩振,江西师范大学讲师,从事宪法学、行政法学研究。 一、引言 二、......
现代社会中的阶级和政党: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3-04-30
20年来的挫折迫使我们在展望社会主义的前景时采取一种更温和的方式,与其将社会主义看作一种成熟的理论构想,不如将其视为一种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艺术。然而,这些(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的确能够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主义的目标及其......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现路径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9-09
摘 要 本文在对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据此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对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路径的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自由主义对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影响与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5
【摘 要】自由主义深刻影响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处世哲学,严重危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弘扬。认清自由主义本质,抵制自由主义侵蚀,业已成为重要课题。文章梳理自由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阐释自由主义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影响......
第三道路世纪梦—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回顾
发布时间:2013-12-17
" 在公元新千年之交,「第三条道路」的话题,打破了人们对意识形态的厌倦,在欧美各国政、学两界流转激荡,正领一时风骚。但是,这种话题对中国人来说并不新鲜。中国人对「第三条道路」或「第三种文明」的类似追求,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
“索尼案”二十年祭——回顾、反思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3-12-19
“索尼案”二十年祭——回顾、反思与启示 “索尼案”二十年祭——回顾、反思与启示 “索尼案”二十年祭——回顾、反思与启示 1984年1月18日,美国最高法院以5∶4的多数对“环球电影制片公司诉索......
第三道路世纪梦——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回顾
发布时间:2023-02-09
" 在公元新千年之交,「第三条道路」的话题,打破了人们对意识形态的厌倦,在欧美各国政、学两界流转激荡,正领一时风骚。但是,这种话题对中国人来说并不新鲜。中国人对「第三条道路」或「第三种文明」的类似追求,已有一个世纪的历......
第三道路世纪梦: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回顾
发布时间:2023-06-02
" 在公元新千年之交,「第三条道路」的话题,打破了人们对意识形态的厌倦,在欧美各国政、学两界流转激荡,正领一时风骚。但是,这种话题对中国人来说并不新鲜。中国人对「第三条道路」或「第三种文明」的类似追求,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
关于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理性思考
发布时间:2023-04-10
" 论文关键词:当代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国家关系 理性思考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但又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为指导,对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现实、关系及其历史定位进行理......
第三道路世紀梦: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回顾
发布时间:2023-03-27
" 在公元新千年之交,「第三條道路」的話題,打破了人們對意識形態的厭倦,在歐美各國政、學兩界流轉激蕩,正領一時風騷。但是,這種話題對中國人來說並不新鮮。中國人對「第三條道路」或「第三種文明」的類似追求,已有一個世紀的歷史......
我国海关在对外反倾销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12
摘要: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内市场不断开放,进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大幅上升。与此同时,进口产品在我国市场低价倾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并对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和经营造成严重的冲击。面对日趋复杂的反倾销......
分析治国理政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2-11-01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时代课题。我们既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智慧理解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也要坚持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指导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提供哲学滋养和哲学智慧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研究理路。这种研究理路注重从马克思主义.........
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方法的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3-03-17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完整而严谨的科学思想体系,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从整体性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克服传统三分法的弊端,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整体性研究的强烈召唤。(一)克服传统三分法历史局限的客观要求众所周知,传统三分法习.........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共享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27
公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吕氏春秋》曰: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凸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差异不断扩大。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重大任务。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思想,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的共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在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构想中,阐发了较为系统的公平理论公平是人类思想.........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发布时间:2022-10-23
"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而其中的关键是通过体制改革,以法制来保证民主。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集中体现在他对体制改革起点的选择、程序的安排及形式的确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