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差别

论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差别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2:15:06
论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差别
时间:2023-01-05 02:15:06     小编:

一、问题的缘起

从荷马时代开始,注重德性成为了古希腊社会的道德传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悠久传统的代表。亚里士多德作为雅典的非正统“公民”,一方面经历了城邦的衰落和马其顿王国的兴起,另一方面,他又留恋那自给自足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共同体。时代要求他对城邦制作一个总结,用思想的形式保留城邦的精神。柏拉图也在做这个工作,在一定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所从事的就是柏拉图未竟的事业。只是柏拉图试图用理想改造现实,亚里士多德则更注意从人的经验生活本身去论证人的德性和城邦的公正。而生活经验无非证明:作为生活在城邦中的政治动物,人是一个多种质料的统一体;作为三个部分的理性、感性/欲望、营养/生长对于人的灵魂这一生命形式来说是缺一不可的。人的独有本性和功能是理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理性功能的发挥就表现在理性如何处理对待非理性的关系之中,德性就是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正如他把伦理德性界定为中道原理一样,他的伦理学也显示出一种“中道”的特征。与柏拉图相比,这种“中道”平衡的原理使其德性论更能如实地理解人的德性实践。

当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不可能挽回古希腊城邦的命运。在希腊化时期,随着亚力山大的远征和马其顿王朝的兴起,希腊的城邦共同体无可奈何地纷纷瓦解,于是忠于城邦的德性也不得不返回到自我意识中,在个人内心深处找寻灵魂的慰藉和幸福的依靠。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并未就此消失,在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体系中就得到过重新阐释。而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看来,因为对人及其幸福的误解,现代规则伦理学离开德性论规则,使得伦理理论与道德生活出现了某种脱节,这是“现代性危机”日趋严峻的重要体现,于是,追寻德性成为了解决现代性道德问题的出路。在德性伦理学的当代复兴运动中,亚里士多德无疑是关注的焦点。执当代德性伦理学之牛耳的麦金太尔就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启示的,当代德性论的其他论者不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也至少要论及亚里士多德。因为亚里士多德作为对伦理德性系统经典的诠释者,至少在三个方面为当代的德性伦理方案提供了可直接借用的资源:幸福目的论的解释框架为德性伦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点;对幸福的诠释在一定程度上为德性伦理学搭起了生活目的的范式;在德性与规则之间追寻幸福为伦理学把握人类生活、建构德性伦理方案指明了现实途径。①

显然,相对于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在当代社会得到了道德主体更多的认同,尽管他的论述略显繁琐而平淡,文笔也不如柏拉图优美动人。也因此,比较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包括他们的老师苏格拉底)德性论的差异,总结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特征,并从中发掘他对当代德性伦理学影响深远的原因,在学理上就是一件有乐趣又有意义的事情。

二、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差别

1. 理性与经验相结合的探究方法

理性精神是希腊的传统。从巴门尼德开始,经由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基本上奠定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又在柏拉图的学园生活了近二十年,苏格拉底、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苏格拉底讲知识即美德,恶行不外是由于无知与思考错误;行为不当带来的“无意”或非志愿或被动,人并没有明知故犯的道德弱点。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为理性与非理性两倍分,认为德性就是理性完全驾驭非理性;在《理想国》中他构建了一个理性化身――哲学王统治的城邦,把理性主义发展到了极致。亚里士多德不可能拒斥这一传统,因此他也认为:“求知是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

但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医生世家,从小便接受实践技术的训练,因而他对经验也十分重视。他不同意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将理性和感性绝对对立起来,他认为认识都开始于感觉,他首创了“经验”这个概念,认为它是在认识的发展上升过程中,联系感觉和理性的必要的中间环节。在哲学研究中,亚里士多德不像柏拉图那样只对理念作抽象的逻辑论证,而是以经验事实为根据,进行细致的分析,不轻易做出结论。在作科学研究时,亚里士多德更是广为收集经验事实作为素材,比如,他作动物学研究时,对当时各种动物调查的广泛和深入,令后人也叹为观止;在作政治学研究时,他让学生分赴各个城邦,收集了150多种城邦政制的历史沿革情况。这为后来西方经验科学的形成树立了榜样。②

亚里士多德既然对感觉经验和理性给予同样的重视,他当然不会像柏拉图那样区分两个对立的世界,把变动的现实世界认作是虚幻的存在。相反,他认为现实的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具体的个别事物正是需要首先考察的对象。身边事物、可见世界、生活常识是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的东西,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建立在常识的基础之上,亚里士多德对人的理解也是从经验、观察、常识出发的。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方法也使他不同意柏拉图对至善目的的解说。柏拉图认为,在一切具体事物和行为活动之上,存在一种作为终极原因和目的的“善”的理念,即至善,它是唯一真实的。人们要达到幸福,就必须摒弃一切情欲和现实生活要求,去追求至善。与他的老师相反,亚氏没有在超俗的天国中幻想超然的善,而是面对现实,探求实际生活中的德性品质,研究人类的行为和各种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具体的行动和职业活动,都在追求某种目的,在实现某种具体的善。善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不能说只有一个善。普遍的善与个别的、特殊的善是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个别的、特殊的善,就无所谓普遍的、绝对的善或至善。亚里士多德强调的目的和善是真实的和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神秘的。

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的人是一个综合体,人的道德生活也是多方面的。人类本性不善也不恶,德性取决于后天的塑造和风俗习惯的熏陶。伦理德性就是通过实践智慧确定的中道,但中道无定法。亚里士多德的探究特点正是通过方方面面的综合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有时对同一个问题,他往往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常常不是一个说法,有时干脆不作结论。一切理论理性(自然科学理论)都有确定性,正如能期待一切技艺的制品都同样精确一样。但是,政治学考察高尚(高贵)与公正的行为,这些行为包含着许多差异与不确定性。亚里士多德对政治学、伦理学这类人文学科的性质的看法确实有真知灼见。既然世人的精神生活如此复杂,任何思想行为都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因而任何线性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在这里都是不着边际的。如果说他的伦理学存在矛盾,那也是生活的本性使然。

这样的研究方法也使得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更加接近现实,接近一般人的生活,正如罗素评论的那样:“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点大体上代表着他那时有教育的、有阅历的人们的流行见解。它既不像柏拉图的伦理学那样地充满着神秘的宗教;它也不赞许像在《国家篇》里可以看到的那种关于财产与家庭的非正统的理论。凡是既不低于也不高于正派的循规蹈矩的水平的公民们,对于他们认为应该用以规范自己行为的那些原则,都可以在这部伦理学里面找到一套有系统的阐述。他的作品是批判的、细致的、平凡的,而没有任何巴库斯激情主义的痕迹。柏拉图思想中的奥尔弗斯成分在亚里士多德里面被冲淡了,而且被掺进了一剂强烈的常识感;就在他富有柏拉图气味的地方,我们也觉得是他的天生气质被他所受的训练给压倒了的。”③

2. 对德性的理性解释

就德性的理解和阐释而言,因为理性与经验的结合,使他在如下两点上不同于他老师的观点:

其一,德性与知识的关系。

“理性”这一概念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获得了较为明确的形式。苏格拉底哲学的意义,是通过辩证术的运用,通过对流行观念的辩证诘难和批判,引导人们对事物本质的寻求。苏格拉底伦理学的主要任务则是为各种美德正名,寻求它们的普遍性定义。因为经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城邦社会大动乱,又经智者的大胆激烈的言论,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正在沦亡,社会缺乏共同的行为准则。苏格拉底正是想通过对话探索“善”的知识,以引导人们逐渐走上他所指向的道路。他提出“知识即德性”,把德性归结为普遍性的知识,意味着只要把握普遍性的理论智慧就能同时解决认识和实践两方面的问题。沿着这条思路,柏拉图更进一步,将理论的目光锁定在对普遍的、不变的和独立的“相”(也译为“理念”)的追寻和把握上,比如,如果要在实践上真正成为“善的”,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知道那个“善”本身。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人学思想成果,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理性首先是指高级的人类能力,即高于感性的理智能力,是超越感性事物之上进行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和有效工具。因为本能是盲目的,它们缺乏理性而可能加剧对人的健康和幸福的过度损害,或使健康和幸福相互冲突并导致挫折。理性的作用就在于支配、控制和协调所有决定人类行为的诸因素。“人是理性的动物”在伦理学上意味着人的德性的理性本质,就是说,亚里士多德承认德性主要来自人的理性。

但是,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性不只是一个知识问题。苏格拉底以关于美德的知识为目标,常常探讨什么是正义、勇敢以及各种美德。他这样做有他的道理,因为他认为所有的美德不过是各种知识而已,所以知道了正义同时就是正义的人。就理论性知识说,他的看法是对的,因为天文学、物理学或几何学,除了知道和深思作为这些科学的主题的事物的本性外,没有其他部分,……但是实践科学的目的不同于理论性科学,例如健康不同于医学,法律、秩序等类似的东西不同于政治学。知道某种高尚的东西本身诚然是高尚的,但是涉及德性,至少不只是要知道德性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德性从哪里产生才是最高尚的。因为我们不只是要知道勇敢是什么,而是要成为勇敢的人,不只是要知道正义是什么,而是要成为正义的人。

在道德知识和道德行动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更注重行动。注重行动,就必然强调实践性和情境性。从实践性可以说明道德不只是知,还要行,有知不一定行。亚里士多德在批判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知识即德性”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勇敢的人是否也感到恐惧?按照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说法,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勇敢的知识,他就不会采取勇敢的行为,也不会通过勇敢的行为去实现善目的。如果他有了勇敢的知识,知道自己做什么,做了什么以后会得到什么,他就不会有恐惧的余地了。亚氏认为,这不符合事实和人的心理秉性,人都会有对于死亡、残废、耻辱、灾难等遭遇的恐惧感。有了勇敢的知识,虽然能够指导人们如何对待这些遭遇,但不能抹杀、泯灭人的自然情感和心理秉性。在生活中,苏格拉底孜孜不倦地劝导人们要做正义的、有道德的人,但是在理论上,他在“知”和“行”这两方面中只片面强调知的重要性,遇到了困境。勇敢的德性意味着人不仅要知道什么是勇敢,而且是他能够用理智、意志去控制、减轻或克服恐惧感,并经过反复的克服恐惧的勇敢行为,养成一种勇敢的性格和习惯。也就是说,培养德性不仅是学理论知识,或者说主要不是靠智力发展,而是依赖行为习惯的养成。判定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勇敢的人,只有一两次行为还不够,还必须了解他的一贯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判明他为什么采取这种行为以及他的长期的行为趋向,即从目的和行为习惯两方面,判断一个人的德性。

从生活实践还可以证明,道德的知与理论之知不同,前者不具有后者那样的普遍性和确定性。亚里士多德清楚地意识到,他所谓的真正科学的、构成知识的那种知识――通过从某些第一原理逻辑地引申出来之普遍必然的真理所把握的关于本质本性的知识――不是那种有关人类事务的知识。伦理学探讨人类事务和道德之知,但这里没有绝对普遍的确定性。亚里士多德从根本上讲否认在道德领域里有一种单一的、普遍的关于“善”的理念的知识,正如麦金太尔评论道:“他知道适当的概括只是抓住了大多数,因此他对它们的看法与有关现代社会科学家的概括的论断不谋而合。”④他论证了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中道,也就是避免在“情感和行为中”的“过与不足”,但是在行为和活动中没有法定的准则,只有个别化的需要发挥智慧去把握的道德情境。从德知到德行,需要实践智慧的选择,实践智慧就是在具体情景中对善的敏锐感知。

哲学偏重理论,而伦理学是偏重实践的,需要重视个别情境。“德性即知识”的伦理学唯理智论,认可伦理知识的普遍性,却不能顾及个别行为的无限多样性。亚里士多德虽然把思辨理性活动的地位拨得很高,但是他的伦理学主要还是探讨实践理性的问题。实践理性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情感的理性,思辨理性则是一种与情感无涉的理性,是知性。正因为是“在实践活动中”的思考、推算,只考虑手段的善,不与伦理德性分离,实践理性才称作是实践智慧。道德世界需要的是这种能应付复杂人生境况的理性能力。

其二,对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的划分以及对实践智慧的阐释。

亚里士多德“人是理性动物”的命题,意味着理性是人生所具有的特殊本质,是人的根本的、固有的目的和活动。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产生德性的理性不是苏格拉底的知识理性和柏拉图所谓能够认识理念的理性。因为经验告诉他,德性不只是一个知识问题,而且是一个与实践相联系的问题。因此,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是把人的理性分为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而这是他的老师未曾思考过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在理论上的困难在于无法将善知和善行、“相”的世界和具体事物的世界令人信服地联系起来,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克服了在他的老师那里善知和善行、“相”的世界和具体事物的世界相互分离的困境。

与上述划分相一致,同时又根据古希腊人把灵魂分为理性/逻各斯和非理性两个部分的认识,亚里士多德将伦理的德性和理智的德性也区分开来。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谅解和明智是理智的德性,慷慨和谨慎是伦理的德性。理智德性是出于思考的,思维是理智奴斯的功能。理智德性的产生和成长是由于教导,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德性则是在生活群体的长期交往中,作为习俗风尚的组成部分而呈现并得到确认的,“伦理美德通过风俗习惯养成,……‘伦理的’也是从‘风俗习惯’这个词演变而来的”。⑤伦理德性可以改变,因为它既不是出于自然本性,也不是违反自然本性,而是将它接受下来,通过习惯养成并完善起来。

如果对亚氏德性论的理解到此为止的话,似乎理智德性只是一种思维能力,与人的伦理德性和生活实践联系不大,“理智”也就不成其为“德性”。但是,事实上,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人的德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密不可分。如果着眼于两者的关系,更能领会亚里士多德对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的区别以及实践智慧的意义,从而准确把握他的德性论与老师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差别。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没有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的划分,也没有对实践智慧的阐释。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德性是指与情感欲求保持适度关系的品质,而在更高层次上则是确定哪里是这些情感欲求保持适度之处、怎样达到适度之处的理智功能,理智德性就是对伦理德性的一种提纲挈领式的把握。当亚里士多德提到“一个有德性的人”时,不仅意味着他具有某些优秀的性格特征(伦理德性),而且意味着,他是通过优秀的理智能力而发现对待这些情感欲求的适度之处的(理智德性),这种理智能力就是实践智慧。由于每一种伦理德性所确立的都是单一目的,实践智慧作为理智德性则能考虑整体的目的,实践智慧以其理智之光能使每一种伦理德性在达致幸福的过程中显明自己的位置和意义。相对于伦理德性来说,实践智慧不是依附性的,它具有对于伦理德性的整合功能。

一切选择都离不开思考和策划,实践智慧就是好的谋划/考虑⑥,是生活行动的合理性和德性品质运用目标的合理性的判断。实践智慧面向生活,它帮助我们决定在与道德有关的事务中如何行动。这是一种有教养的知觉,它超越于一般的规则应用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在特定情境中德性的实践所要求的是什么。实践智慧在实际行为中表现为慎思明辨,它不仅要求通晓普遍知识,而且要求通晓个别事物。比如,在实际的道德事务,中道作为行为准则,它是舵师的航标、射手的箭靶,其自身并不能起实际的规范作用。到底应该对什么人,应该在何时何地,应该有多大,以什么方式,应该抱什么目的,需要实践智慧的谋划,只有具有实践智慧的人能够命中靶心。因此,亚里士多德极为清楚地表明,“他一旦获得了那个实践智慧,便拥有所有的道德德性。”⑦没有获得实践智慧,就不可能具有任何一种德性。

当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一个人没有德性就不可能具有实践智慧⑧。因为人的功能是灵魂根据理性的现实活动,靠理性的单一作用是不能构成全部德性的。实践理性如若不去指导行为就不能产生活动,而不参与到现实活动中就不能说具有德性。实践智慧是把对善的正确理解和各种内在的德性品质,与生活的特殊情景联系起来加以综合考察的实践能力。

伦理德性和实践智慧都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他一方面将德性与实践智慧划归不同的领域,二者不存在隶属关系,而是彼此对等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认为二者互为充要条件,“德性无明智则盲,明智无德性则空。”⑨唯有有德之人具有真正的实践智慧,而具有实践智慧的人亦必乐行善事。因此,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德性包含着实践智慧,实践智慧也包含着德性。在理性的意义上,他是一个有实践智慧的人;在道德的意义上,他则是一个有德性的人。德性与实践智慧被看作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当我们谈论一个人的品性的时候,我们不说他是明智的或具有判断力,而说他性情平和或适度。然而我们的确因为明智之人的状态而夸赞他,而这值得夸赞的状态我们就称为德性。”⑩亚氏的德性论正是希望通过使人的实践理性按照实践智慧的方式去卓越运作,能准确地发现和确认人们在情感欲求方面的“适度之处”,从而表现出真正的伦理德性。

3. 对欲望的适度处理

伦理学是实践的科学,伦理学不能只在概念中构建道德理想,伦理学是从现实的人应该而且可能达到的人生幸福出发去构建其理论的。亚氏重视理性,但是不否定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感性欲望和快乐。

与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也相信人是二分的,灵魂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个部分。非理性的部分则是双重的,一部分是植物的,与理性绝不相干;另一部分是欲望的,在一定程度上分有理性,因为它们受理性的约束。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表现出与柏拉图的重要分歧:他坚持欲望与灵魂有着内在的关切,而柏拉图则把欲望看成是理性的对立面,认为理性对欲望的调适来自外部。灵魂并不是单纯的只由理性部分组成,摒弃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也就摒弃了激情和道德,因为理性本身是纯粹静观的,若不借助于嗜欲,理性绝不会引向任何实践的活动。这一差别在德性论上的重要反映在于,柏拉图把德性看成是刚性的原理,欲望和情感被作为德性的压制对象,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认为,理性自然地引导欲望,不是与欲望作为非此即彼的对立原则。

当亚里士多德把德性的本质定义为“中道”――与情感欲求保持适度关系的品质时,实际上是看到了现实人生充满矛盾,理性与欲望的斗争时刻会发生,因而不应像理想主义者那样反对欲望,甚至主张禁欲。正因为他把伦理德性规定为对待情感欲求的品质,他的伦理学才较详尽地讨论了自愿与非自愿的区分,强调了意志的作用,伦理学的疆域因此得以拓展,这是他的重大贡献。若否定具有事实和心理学根据的意志,仅仅依赖于知识、理性,则道德就会变成只有特权贵族才可以把玩的智力游戏。

上述不同,与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目的的独特理解是相互联系的。当亚氏把幸福界定为灵魂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时,幸福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前提和补充,幸福与快乐的关系也颇为密切,这些都是柏拉图不赞同的。

4. 理想与现实平衡的德性对待态度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现实主义又是理想主义的,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伦理学应注重道德应然的研究,应然是“将然”,故道德本身具有理想性。但任何“应然”都必须从现实的人的实际生活和实际关系出发,理想才不是空想,实然才能转化为“应然”。11亚里士多德作为秉承理性主义传统又重视从经验出发的哲人,其伦理学既然带有理想主义的特点,但同时又具有现实主义的态度。

亚里士多德是理性主义者,却非理想主义者。把理性主义发展到极致,必然导致理想主义。因为否认经验,轻视乃至否定情感、欲望等所谓非理性部分在人生和道德中的意义,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想主义就是如此。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也是基于他们的精英主义观点。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教育的对象是有限的,普通人或者多数人不具备自治所必需的知识。人类社会群体是一伙“羊群”,不能放手信任它能治理自己。12这种精英主义的德性论本质上是一种贵族气质的德性理论。柏拉图的观点同于苏格拉底,在他的理想国中,人分几等,只有少数理性人才具有统治者所需的德性,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统治者之治理德性。

亚里士多德作为重视经验、不否定感情欲望的哲人,对道德、人的德性必然持有现实主义的态度。他批评苏格拉底的“知识即德性”,指出伦理学重在实践,他批评柏拉图的善的“相”理论,对人的终极目的――幸福作了更符合古希腊城邦实际的定义。虽然他提出“思辨乃最大的幸福”的观点,但又认为这种神圣的生活仅是极少数成为哲学家的人能追求的。既然它非常人的生活,因此“伦理德性的幸福生活”就是常人追求也能够过的幸福生活,只要能过这种次等幸福生活,人类就完满了。他的政治学为常人的德性生活提供了空间,他的伦理学则为在这一城邦空间里生活的公民提供了关于德性幸福生活的系统论证和实现途径。

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内阁尔・诺丁斯在《品格教育之外的另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和《教育哲学》两书中都夸赞亚里士多德道德理论的现实取向,他指出,柏拉图从神的视角来建立善恶观,认为一个彻底的善人永不遭恶,因为身体的境遇并不重要,只要心灵不堕落即可。这种彼岸世界的善恶观没有给现世的肉体和事物留下一席之地,也否定了母爱、关怀等伦理德性在伦理学中的地位。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要现实得多,他承认了在幸福问题上人际间的相互依赖性,以及运气和偶然性对幸福的影响,正视了善人也可能遭际不幸和不善的现象。

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与亚里士多德所处时代环境的变化和“局外人”的生活经历关系密切。柏拉图身为城邦的贵族,他努力营造和维护的还是一种身份社会,人的德性和社会职责等就是其现实身份的一部分,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格式化的状态。而亚里士多德更关心的是,如何在一个给定的共同体内实现并保证个人在城邦中的福祉。因此,亚里士多德所看重的不是诸德性之一的正义,而是诸德性的综合,即中道。他认为只有将诸德性一起现实地反映出来,至善才能作为至善本身得到展现。

当然,在强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现实感的同时,千万不能反过来遗忘其伦理学理想性的一面。就其在目睹希腊城邦尤其是雅典的衰落,而在他的政治学中建构好的政体、在他的伦理学中引导人们在城邦共同善之下追求德性生活,以挽救城邦的命运而言,其伦理学的整体倾向还是理想主义的。若就其学说缺乏历史感而言,甚至是一种空想。理想的运思总不是现实的实际,现实达至理想,往往要经过长期艰难的历程,并且有些理想本身就是空想,这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总之,亚里士多德力图在理性与经验、灵魂与肉体、理想与现实、个体与整体之间保持平衡,他的德性伦理学的这种综合平衡的特征常给人一种矛盾的印象。但是,如果不为其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深入其思想实质的话,就会发现他的伦理学确实是一种中道的平衡。使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与古希腊其他伦理学区别开来的,正是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这是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核心概念。

三、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局限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自然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对此,麦金太尔有过如实的评论。麦氏认为,亚里士多德不理解城邦的短暂性,因为他对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性了解很少或者根本就不了解。在亚里士多德的笔下,似乎野蛮人与希腊人各自有固定不变的本性。对他来说,包括人们可能从奴隶或野蛮人的状态向城邦公民过渡的方式等问题都不会产生。而非希腊人、野蛮人与奴隶不仅没有政治关系,而且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拥有政治关系。这一观点又与他的下述看法是联系起来的,即只有富人和身居高位者才能获得某些关键美德,比如慷慨与大度;工匠和商人构成下层阶级,尽管他们不是奴隶。因此,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范畴表出发,就不可能看到工匠技艺与体力劳动的实践所特有的优秀。“某些美德只能为那些家财万贯者和身居高位者所有;有些美德是穷人所不可企及的,即使他是个自由人也不例外。”13

罗素也说过:“当我们拿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口味来和我们自己相比较的时候,我们首先就发现――正如我们已经指出过的――必须要接受一种不平等,而那是非常引起近代人的反感的。他不仅仅对于奴隶制度,或者对于丈夫与父亲对妻子与孩子的优越地位,没有加以任何的反驳,反而认为最好的东西本质上就仅只是为着少数人的――亦即为着骄傲的人与哲学家的。……有些人由于他们的性格或能力的缘故而有着比别人更广阔的范围,所以他们如果分享更大的幸福,那是并没有什么不正义的。”而且,“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里差不多完全没有可以称之为仁爱或慈爱的东西。人类的苦难――就他所查觉到的而论――并没有能在感情上打动他;他在理智上把这些认为是罪恶,但是并没有证据说这些曾使得他不幸福,除非受难者恰好是他的朋友。更一般地来说,《伦理学》一书中有着一种感情的贫乏,那在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之中是看不到的。在亚里士多德对人事的思辨里有着某种过分的自高自大与自满,凡是能使人彼此互相感到热情关切的一切东西似乎都被亚里士多德遗忘了,甚至于他对友谊的叙述也是淡淡的。”14

当然,理论的局限,常常不是理论者个体的问题。况且,任何理论一经“说”出,都在一定程度上是阉割了生活,因为言说是线性的逻辑,而生活是多向度的。言说与实际生活往往是两回事情,但是我们又不能只“思”不“说”。因此,关键就是探讨问题的方式。在这一意义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理论及其意义是永远值得后人品嚼的,也难怪当代德性伦理学从他这里寻找到了智慧资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论柏拉图的正义观
发布时间:2023-06-01
摘 要 本文以柏拉图的作品《申辩》、《斐多》、《理想国》为切入点,论述了正义是在应在的位置上做应做之事、正义的本质是灵魂的一种属性以及正义的产生,并通过作品提供的背景和对话讨论了正义之人和不义之人的区别、正义的种类、正义......
探究亚里士多德倡导有德性的政治生活
发布时间:2023-04-15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这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的基本问题。亚里士多德把这一追问置于他的关于人类事务的科学的开端,对他来说,幸福(eudaimonia)是人所能实现的最高的善,也就是对人而言最好的生活。《尼各马可伦理学》从第一卷提出这一问题,到中间部分的展开,到第十卷的总结,始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阐发。最好的生活究竟是什么?不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本身众说纷纭,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对这一问题的论证更是充满了争议,本.........
论述苏格拉底方法的征候阅读
发布时间:2023-05-07
阿尔都塞在其《从资本论到马克思的哲学》这篇长文中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征候阅读。这种阅读方法就是把所读文本中隐匿的事件挖掘出来,并在同一运动中将其联系另一不同文本,而这另一文本却作为必然的不在场存在于前一文本中。这种阅读的主......
浅析柏拉图的人性论与制度设计
发布时间:2023-04-11
[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性论思想,他从人性的角度来思考制度设计,认为人性与制度之间存在着博弈和互动。人性是政治制度设计的前提,人性的变化导致制度的失灵,另外制度也可以塑造人性。研究柏拉图的人性论与制度设计......
柏拉图的“理念论”浅谈
发布时间:2023-06-20
摘要: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为“理念论”。柏拉图在继承、融合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理念论。他坚信,存在着一个理念的世界。人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能力亦有两类不同的认识对象,人们通过对可感事......
浅谈亚里士多德实体与属性二分下的芝诺悖论
发布时间:2022-07-31
一、导 言 哲学有两种功效: 诊断和治疗。本文主要集中在对问题本身的诊断。维特根斯坦在 《逻辑哲学论》中把哲学比喻为梯子,我们不应仅仅执迷于梯子上有什么,而应更加关注会有多少种梯子,因为不同的梯子可能会通向不同的方向。通常......
柏拉图的梦
发布时间:2023-01-12
柏拉图,如同他那个时代的许多伟大的人,是个梦想家。在他的幻界之中,人本应是雌雄同体的;只是为了人所犯下的罪,就被分成了两部分,于是就有了男人和女人的分别。 柏拉图还证明了:完美的世界不能多于5个,因为常规的数学体系只......
苏格拉底的性格对其教育活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3-06
摘 要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称为“古希腊三贤之一”.对其进行研究的著作浩如烟海,但关于其性格方面的著作较少。性格是影响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人的意识、行为有重大作用。教育是苏格拉底一生中最......
浅谈苏格拉底的“两个最”
发布时间:2022-12-09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来考验其智慧,也常向自己提问,借以反思,其中的两个最,颇有深意。最简单的运动。一次,苏格拉底要求学生把手臂尽量往前甩,再尽量往后甩,每天甩臂三百下。学生认为这么简单的事人人都能做到......
柏拉图的政治技艺论
发布时间:2023-03-09
" 摘要:柏拉图有关政治技艺的思想包括:政治技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中庸之道是政治技艺的基本原则;政治技艺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发展和完善;政治技艺是一种理念等。这些思想说明,柏拉图政治思想作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滥觞与西方主流政治思想......
柏拉图之恋
发布时间:2015-08-20
这一段自传 隔着拥堵的路,两双眼睛注视良久 忘却在漫步,陌生、疲倦、然后设想 雾霾和玻璃窗,像比例尺一样一声不响 眼睛在说谎,红灯只是真相 窗外的一切尘土飞扬 两双眼睛都在口罩上方定居 受了伤,还是先说了谎 ......
简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发布时间:2023-02-02
一、亚里士多德学术简介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这位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斯塔基拉城,由于他在物理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政治学、修辞学等领域皆有建树,所以后人尊称他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在一生中留下许许多多的著作。他的逻辑学著作《工具篇》,其中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正位篇》《便缪篇》六篇文章,形而上学著作《形.........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09
【摘 要】幸福这个词,是人们渴望拥有的,并且想与之携手一生。人们把幸福看成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幸福也是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所探讨的问题,并且都做出了他们自己的阐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启发我们在追求幸福时......
苏格拉底之死与西方文化宿命
发布时间:2022-10-02
苏格拉底之死与西方文化宿命 公元前399年,年逾七旬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处了死刑,罪名有两条:其一是苏格拉底喜欢探究天上世间各种稀奇古怪的知识,并且以此教导青年,蛊惑人心;其二是苏格拉底不信传统的■ ,企图引进......
略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08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唯一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是理智的化身,是人类的导师。他一生著述甚丰,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法律思想,尽管有一些难免打上时代的烙印,却也是后世研究古代法律文明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笔者通观其......
关于亚里士多德技术德性思想生成的思想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12
" 论文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地位显赫、思想卓越,其在几千年前提出的技术德性思想对今天仍然意义重大,追寻该思想的思想来源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论文关键词:技术;德性;技术德性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
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3-07-28
苏格拉底的智慧是一条贯穿《申辩篇》的主线。在法庭上,苏格拉底是在为众人对自己的误解和污蔑申辩,也是为整个沉睡的雅典申辩。这不仅表现在无知之知基础上的爱智求知、走向死亡的从容豁达,而且也指向了《申辩篇》的核心:哲......
试析苏格拉底的死亡和幸福
发布时间:2023-02-10
在《申辩》中,苏格拉底关于死亡的观点看上去是矛盾的。有时候他认为死亡不是件好事情;有时候他又讲死亡是件好事情,而且有充分的证据。在《斐多》中,他对死亡的看法,有时让人觉得死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他却又反对通过自杀来达到死......
苏格拉底之死(中)——法庭弘道
发布时间:2023-02-01
" 西元前399年,春暖花开,雅典面向大海 苏格拉底佇立法庭,卷发如雪 三个公诉人的愤怒也不再年轻 可爱的斯科里亚(Skolia)地方诗人迈雷托(Meletus) 可怜半辈子默默无闻的修辞学教授赖肯(Lykon) 可敬的硝皮匠兼不甚可敬的政客安尼......
从音乐的道德属性看亚里士多德对鲍埃修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鲍埃修是中世纪著名的音乐美学家,其音乐美学思想中关于音乐道德属性的见解颇受古希腊音乐美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本文从教育、净化、精神享受的角度出发对鲍埃修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亚里士多德渊源予以深度的剖析和理性的诠释......
苏格拉底之死(下)——不朽的灵魂
发布时间:2023-04-12
" 一 苏格拉底被雅典人民法庭判处死刑之时,恰逢雅典派往提洛岛(Delos)祭祀阿波罗神(Apollo)的圣船扬帆启航之日。相传当初雅典王子提修斯(Theseus)自愿作为七对献给弥诺牛(Minotaur,一个半人半牛的怪物)的童男童女之一,前往克......
分析孔子与柏拉图理想秩序观差异性比较
发布时间:2023-03-05
论文一般比较麻烦,连格式都得做好,写论文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也不是很难只要你知道了格式,找到了材料,就方便多了。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
公民城邦与亚里士多德的生命伦理观
发布时间:2022-08-02
公民城邦与亚里士多德的生命伦理观 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生命伦理观,一方面基于希腊城邦社会生活的德性考察与实践总结,另一方面则基于实践理性反思与德性生活理想的逻辑证明。他的生命伦理观,主要表现为正义与友爱两大原则。正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思想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古代世界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古典时代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几乎贯穿在人类生活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他的著作内容涉及很广,包括社会学、文艺学、哲学、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化......
浅谈亚里士多德对多宇宙观点的批评
发布时间:2023-02-04
在古希腊存在着两幅关于宇宙的图画:原子论的奠基者留基伯及其学生德谟克利特,主张有多个宇宙;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则认为宇宙是唯一的。 这两种宇宙论有各自异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因此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哲学家究竟选择哪一种宇宙......
苏格拉底之死(上)——邂逅游叙弗伦
发布时间:2023-05-29
" 讼事缠身的古稀哲人苏格拉底在雅典人民法院走廊上邂逅善解神意的年轻先知游叙弗伦(Euthyphro)——刘小枫称之为“分管宗教事务的全国人大代表”,不知源出何典。 游氏敛步含笑:“苏老好雅兴呵!何不在绿谷苑(Lyceum)消闲,却有空到......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3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在西方哲学辩证法发展的历史星河中,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是两颗明耀......
《黄帝内经》理论思维与亚里士多德动物学理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1-07
【摘 要】 本文将《黄帝内经》与亚里士多德动物学著作《动物志》中的相关论述做了对比。经过对比发现,《内经》与亚里士多德动物学思想的差异在于对生命观察的方法不同,《内经》多运用取象比类、司外揣内的思维方法,而亚里士多德动......
论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和老子的小国寡民
发布时间:2022-08-05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后世奉为政治理论的开山之作载誉颇多,而老子的《道德经》以及以其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却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中经历坎坷,除了在问世之初乃至汉初黄老、魏晋玄谈中风头甚劲之外,几乎都处于孔孟之道的排挤之......
谈亚里士多德归纳逻辑思想探赜
发布时间:2023-02-23
Induction 这个单词和它在其他语言中的同源词都有复杂的语义学历史,目前在其他语言中,最重要的应是拉丁文中的inductio 和起源于希腊语的 。 1亚里士多德所使用的 对应的英文词汇并不是induction,而是epagoge,来源于动词 ,一般译......
柏拉图“法治”思想的发展(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12
论文摘要:传统的观点认为,从《理想国》到《法律篇》,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哲学王”的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过程。本文拟通过对柏拉图政治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的阐述,来论证一种不同的观点: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经历的并非是......
浅析亚里士多德与管仲的法律思想比较
发布时间:2016-12-23
一、人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通过区别公民与非公民解释人的平等与不平等。他认为公民与非公民之间是不平等的, 而公民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 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其进而通过血统论( 自然公民)......
柏拉图:希腊的摩西?
发布时间:2022-12-18
摘要:在西方文明的两大发源地――希腊和希伯来――分别诞生了哲学和犹太教,基督教实为两大古代文明汇合而生的异果。就柏拉图与摩西的关系,作为基督教护教者,早期教父展现了由不同的立场所构成的光谱:从最初简单拒斥柏拉图,到控......
浅谈古希腊自然的循环性与亚里士多德的技术观
发布时间:2022-08-03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滥筋,也是西方技术哲学的开始之点,许多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看作第一位技术哲学家,并试图将他的技术哲学思想从他的哲学中分离出来,但这个工作在我国似乎刚刚开始。国内有少量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亚氏技术思......
浅谈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的人学归趋
发布时间:2022-12-07
悲剧(Tragoidia),字面意思为山羊歌。各家解 释不一,归纳起 来大约有 这 样几种意思:(一)比赛的奖品是山羊,(二)演出时歌队围绕着作为祭品的山羊,(三)歌队由扮作山羊的萨图罗斯组成。总之,与艺术表演中的歌队和山羊分不开。悲剧作......
论《秀拉》的道德倾向
发布时间:2023-02-19
莫里森将《秀拉》界定为一部“关于善恶和友谊的小说”,但其伦理特征有待评析。总结了评论界对主人公道德倾向的现有看法,即秀拉是恶、恶中兼善和无恶无善三种观点,在辩驳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
发布时间:2023-03-17
终于一路向西来到美食朝圣之路的终点圣地亚哥,迫不及待来到O Dezaseis餐厅,一尝加利西亚特色的Lacon,这是火腿的前半段肉,淋上橄榄油和红椒粉吃,清新诱人。墨鱼汁面除了有海虾,还有鳗鱼苗,吃起来鲜美异常,这种贵价的食材来自于......
读《审判的历史――从苏格拉底到辛普森》
发布时间:2015-07-29
一、对动物的审判 1545年4月,阿尔卑斯山上圣朱莉小镇的葡萄园遭到象鼻虫的大肆侵袭,继而威胁到镇上的经济发展。人们向教会寻求帮助,但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向主教法庭提出救济申请。①法官接到起诉状后还安排了两个律师为象鼻虫辩......
苏格拉底思想及其教育意义的探析
发布时间:2023-06-18
【摘 要】苏格拉底哲学的实质就是通过哲学的审视把美德内化为人的普遍意义的品格。他通过不断地在追问中思考和在思考中追问,启发人们以理性反思自己的生活,以他亘古的“认识你自己”、“德行即知识”的理念寻求通达智慧和德性之门,......
浅析柏拉图的幸福观
发布时间:2022-12-27
柏拉图(约前427年一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析学家,也是西方析学史上最伟大的析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二十岁时就跟随苏格拉底学习,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对统治者失去信心。于四十岁时建立了自己的学院,并成为了亚......
浅析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理论
发布时间:2023-07-21
摘要:柏拉图认为,正义是事物各个组成部分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互不干涉并实现自身的美德。在一个理想国家中,实现正义的手段是哲学王的德治和对公民的全面教育。正义本质上是一种德性,其特征是强调整体的有序,从而达到各部分之间......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3-01-05
【摘 要】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其研究领域几乎涉及到了生活中的所有领域。从哲学到经济学,再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心理学到物理学……在每一个学科上都留下了亚里士多德思想不可磨灭的印记,为推动各学科的发......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11
幸福是灵魂和美好德性相统一的至善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内容,他的幸福观长期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深入分析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内涵,对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德育思想,促进学生在德育生活中构建现代的幸福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内容(一)幸福是至善善在古希腊时期被用来描述贵族的品德,之后逐渐被用来描述和评价负有一定社会职责的人的品质。亚里士多德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以善为目标.........
杰拉德变兰帕德
发布时间:2015-08-25
5月16日,利物浦主场1比3不敌水晶宫的比赛,是即将转会美国大联盟的杰拉德在安菲尔德球场的告别战。为了向这位红军传奇致敬,现广州恒大主帅卡纳瓦罗在个人facebook上贴出了一张老照片,并附上了#stevengerrard #gerrard #england #l......
从自然性的角度出发浅析亚里士多德城邦概念
发布时间:2023-01-28
一、引言 城邦这一概念源于占希腊文明并得以发展,是占希腊非常重要的概念。城邦也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重要特色。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城邦城邦是由于自然而存在的,由自然发展而来。要整理清楚城邦的概念与内涵首先必须弄清楚城邦是什......
试析柏拉图的法治理论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 要 柏拉图从宪法、刑事、民事、司法等方面,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蓝图,形成雏形的法治理论。 关键词 柏拉图 宪法 刑事 司法 法律 柏拉图经过遭遇了三次西西里之行的失败后,开始意识到其理想蓝图难以实践,“我认为也许在天上树立着......
苏格拉底智慧的伟大与人类自我异化的尴尬
发布时间:2023-02-05
【摘要】苏格拉底无疑是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智慧最出彩的应该是他的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本文结合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实践,再从历史对伟大哲人的犯错角度切入,说明哲人的伟大需要时间的印证,最后说明后人离开这个思想和实践上的双重楷模的标准渐行渐远,是一种人类畸形发展导致的自我异化和自我尴尬。所以,人类需要苏格拉底的智慧来补救这种尴尬。【关键词】苏格拉底知行统一自我异化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是人.........
略论柏拉图《理想国》对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27
一、关于正义 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从正义入手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想王国正义究竟是什么呢?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城邦的产生过程,我们也就能看到正义和不正义在那里产生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创建一个城邦......
浅析亚里士多德共和政体思想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05-23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集大成者,共和政体思想是在中庸哲学基础上阐发的,具有明显的折衷调和色彩。共和政体其他几个方面的特征:以公共利益为宗旨,符合并促进全邦人民的共同幸福;以中产阶级为领导阶级,维护城邦的长治久......
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现代意义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25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巨大的物质财富是否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呢?回答是否定的。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收入人群的幸......
对柏拉图“应得”的正义辨析
发布时间:2022-12-18
西方的正义产生于古希腊时期,作为一种宇宙论原则而被提出来的古希腊的正义就是一种应得,即在宇宙中,每个人或每件事都有着他的或它的规定地位与规定职务,这种规定的地位与职务就是这个人或这件事的应得。正义(dike)一词首次在荷马史......
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和谐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23-04-12
“和谐”是《理想国》中反复论述的重要概念,贯穿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心灵与肉体、激情与理性、德与智的和谐是《理想国》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中国思想和柏拉图哲学
发布时间:2023-02-11
" 摘要:作为西方哲学基石的柏拉图的理念是超验存在的纯粹形式,它的相对于具体事物的抽象性和绝对性与几何形式相同,而中国哲学的阴与阳理念却正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性质,但却恰恰没有自身的绝对形式。形式的流变能赋予几何形式以......
论康拉德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24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小编为您提供康拉德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的英美文学文化论文,欢迎参考! 近年来,随着对康拉德作品研究的深入,康拉德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有许多学者对康拉德的女性观表示质疑。如李......
安格拉·默克尔:安静的德国人
发布时间:2022-09-26
正值夏日午后,德国国会大厦,柏林柔和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穹顶照射下来,洒落在议会大厅中。半数议会成员的座位空无一人,讲台上站着一位身材矮小、略有些驼背的身影,穿着紫红色上衣、黑色裤子,顶着钢盔般的金发,正在念活页夹里的......
曼德拉的桃子
发布时间:2022-07-26
他只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当权利属于自己的时候,才会毫不犹豫地拿自己想要的那个桃子。 那个时候,曼德拉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纳尔逊,是他的小学启蒙老师为他取的名字。小时候的纳尔逊,也曾因为一个桃子发生过耐人寻味的故事,在交际......
浅论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伦理思想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2-11-29
" 论文关键词:孔子 柏拉图 教育伦理 比较 论文摘要: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教育史上的奠基式人物,他们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都形成了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为推动人类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他们的教育伦理......
中国哲学论文: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3-05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中国哲学论文: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希望帮助您提供很多想法。无论是哲学领域还是伦理学领域,幸福是一个古老的重要课题。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话语中,幸福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亚里士......
民主制度下的自由实践——读《苏格拉底之死》
发布时间:2023-05-18
" 死亡属于自然事情,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即使是天灾人祸、战争、法律的惩罚等等所导致的非正常死亡,由于其频繁性,人们也已经习惯上看作是正常的死亡,如果是天灾人祸,人们会归咎于命运的不济,如果是法律的处死,人们会看作是咎由......
亚里士多德: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
发布时间:2023-03-20
亚里士多德: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 [摘要] 亚里士多德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角度,对语言的层次进行了划分,他提出了约定俗成语言论、由种加属差来定义的本质主义语言论、不能定义的最高的种即哲学范畴的意义分析理论。深入理解和把......
浅谈苏格拉底哲学探索方法———辩驳法解析
发布时间:2023-01-18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苏格拉底方法几乎已经成为苏格拉底的标志。苏格拉底方法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教育领域) 被如此广泛使用,似乎人人知晓。但如果追问苏格拉底哲学方法是什么,大家至今相互引用、普遍接受的说法仍是助产术: 像助产士自......
午后,香格里拉小镇
发布时间:2022-11-03
路过 凌晨六点 不知名的道班,路基黑暗 被倾轧着忍痛不语的铁轨黑暗 枕木 黑暗 房屋倒退 群山模糊着她的轮廓 火车轰鸣 路灯明亮 幸福的窗户明亮 没有鸡鸣狗吠 一缕青烟在远方 扭曲着上升 我想 它,是热......
柏拉图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观比较
发布时间:2023-02-17
〔摘要〕 从基础内涵上来讲,柏拉图与马克思在政治哲学观的根源、哲学与政治的基本关系及哲学对政治的最终影响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决定了二者不同的政治哲学观。在政治哲学观的内在逻辑方面,二者分别以“理念”与“个......
浅析拉康与弗洛伊德的镜像理论
发布时间:2023-07-28
1拉康的镜像理论 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理论。拉康认为意识是发生在新生儿的懵懂期的一个瞬间,这就是所谓的镜像阶段。之后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本我,超我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与它完整的意识就此出现,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建立在......
亚里士多德关于以音乐教育培养少儿道德品行的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3-07-08
" [论文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音乐教育 少儿道德教育 道德品行 道德培养 [论文摘要]在快乐中培养少儿的道德品行是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道德目标。在审美通感的基础上,通过道德移情进行理性灵魂的德性活动,是音乐教育培养少儿......
古典与浪漫,德拉克洛瓦
发布时间:2023-01-20
1806年到1815年德拉克洛瓦在巴黎的皇家高级中学接受了美术和文学的教育,在这期间他的素描还获得优秀奖。在巴黎,起先德拉克洛瓦和他的母亲一起住,母亲去世后搬到了姐姐家生活。但姐姐因为官司导致破产,德拉克洛瓦也陷入贫困之中。这......
西方“陌生化”诗学纵读——从亚里士多德到布莱希特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 要: 目前 ,对“陌生化” 理论 的探讨与 研究 ,国内学者大多停留在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陌生化”的定义和阐述上,似乎“陌生化”是什氏的独创。实则不然。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陌生化”诗学源于亚里士......
柏拉图的幸福观及其现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3-02-18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都是为了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理想国家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其中包含许多他对幸福的观点和看法,是研究其幸福观的重要理论资源。基于这部巨著,理解和剖析出柏拉......
苏格拉底教化思想及其对当今教育发展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1-15
摘 要: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将道德内化为人的行为品格的哲学。他本着德行可教的原则,想要在对话和追问的过程之中,引导人去追寻和走向理性。他的哲学思想不是单纯的灌输与说教,而是要在对话的互动中,提倡怀疑精神,提倡反省精神,一步......
技艺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思想述评
发布时间:2022-11-03
【摘要】《诗学》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炼出来的“摹仿说”对后人的启示作用是巨大的,对后来的西方文学及其评论有着重要的 影响 。文章就其中的摹仿思想作了一定的探讨和评述。 【关键词】诗学;摹仿;西方文学 《......
浅谈苏格拉底教学法在模拟法庭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12-09
一、苏格拉底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 苏格拉底教学法是一种以问答形式为主的教学手段,其通过师生之间问答式的互动交流来不断纠正学生的认识错误,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本质,进而要求学生寻求解决之道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教学法在近......
从法理学角度浅谈柏拉图的正义观
发布时间:2023-06-21
一、柏拉图正义观提出的背景 《理想国》是一篇长度仅次于《法篇》的对话体著作,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思想家柏拉图的重要著作之二《理想国》是一篇对柏拉图哲学思想总结与概括的论著,理想国,指的是理想中存在的,人们是正义和善良......
浅论从文艺教育入手,探讨“柏拉图”视野中的“美”
发布时间:2022-09-14
" 论文关键词柏拉图 理想国 教育思想 理念方法 论文摘要在古希腊时代,基础教育有三大科目:音乐、文法和体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尤其强调文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其中有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思想贯穿其中——“美”。......
香格里拉端午赛马文化
发布时间:2023-06-19
一、香格里拉端午赛马文化的历史发展香格里拉端午赛马节是传统香格里拉五月赛马节的延续和发展,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会期三天,是香格里拉各民族群众最为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五月赛马会原为藏族的烟祭节。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中甸归属云南,后派绿营兵驻守,清军在山脚建立演武厅,每逢五月初六,在山脚演武,跑马射箭,久之,与端午节合而为一。每逢节日,城区人民都要到五凤山脚游玩、赛马、跳锅庄、摔跤、.........
小老鼠德拉的心愿
发布时间:2023-04-11
小老鼠德拉生活在市民广场旁,每天天没亮就被震耳的音乐吵醒。晚上出来散步,时不时还被别人扔的垃圾砸中。它厌烦了这样的生活,于是它决定去美丽的首都北京旅行。 好不容易到了北京,“哇!这就是全世界最大的人民广场啊!”它在市......
浅析伽达默尔的柏拉图哲学视域
发布时间:2016-07-01
伽达默尔早期一直致力于柏拉图哲学研究,其哲学诊释学深受柏拉图的影响。伽达默尔回到柏拉图哲学,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重新发现柏拉图哲学的积极意义,同时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不断建构起自己的哲学诊释学理论。伽达默尔追溯古希腊哲学的......
普拉斯诗歌中的母性道德情感
发布时间:2023-01-09
[摘要]普拉斯借助诗歌中的人格面具,以“女儿”、“妻子”、“母亲”等多重女性角色书写自我,揭示女性在当代社会里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情感关系。本文从关怀伦理学角度首先分析了普拉斯诗歌中过分彰显的独立自我,其次分析了其诗......
批判者博德里亚
发布时间:2023-02-04
法国当代著名 社会 学家和文化批评家让·博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于2007年3月6日在巴黎逝世,享年77岁。 博德里亚1929年7月29日出生在法国北部的 农村 ,1948年就读巴黎亨利四世中学,后......
浅析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自然法思想
发布时间:2023-04-07
摘要:柏拉图《理想国》诞生于民主政治气息浓厚的古希腊,充满着对乌托邦民主国度的美妙遐想。其中的正义论与“哲王”政治,体现了当时自然法学派思想最前沿的理论成果。但是囿于历史以及个人思想的限制,其理论难免存在局限性,例如正义论中的阶层固化以及“哲王”政治中过于浓重的人治色彩等。关键词:《理想国》;正义论;“哲王”政治中图分类号:B502.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9.........
柏拉图的《理想国》对宪法秩序构建的启示(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09
论文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他自己关于理想国家的一系列制度构建。其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关于城邦正义和个人争议的讨论,对今天宪法秩序的构建有巨大的借鉴作用。本文从理想国得出的启示:要构建宪法秩序要实现社会成员之......
阿奎那视角下柏拉图法律思想的演进
发布时间:2015-07-27
可见,理想国的最终构建完全在于哲人王的存在与否,而当人们问及这个问题时,柏拉图自身也认识到理想国的神话与虚幻,他说:“或许天上边有它的一个原型,让凡是希望看见它的人能看到自己在那里定居下来,至于它是现在存在还是将来才能......
拉德凡之战 1964年英军南也门拉德凡山区清剿作战始末
发布时间:2023-07-19
1839年,亚丁被英国占领,沦为其殖民地。此后,在英国的经营下,特别是在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亚丁迅速成为由英国本土前往印度和远东的航线上一个重要的港口和中转站。在实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英国逐步与亚丁以东和以北的23个苏丹、埃......
马克·布拉德福德:我一直向外看
发布时间:2015-07-31
乍一看,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的最新展览《树的眼泪》中展出的几幅高三米宽十二米的大型画作似乎是充满条纹和网格的抽象绘画,只有近距离观赏,才能看出它特殊的材质和工艺:纸质拼贴、切割和抛光后的仍然不平滑的纹路。......
杰拉德――你的名字叫红
发布时间:2023-03-13
也许连杰拉德自己也没有想到,5月份方才把苏亚雷斯拥入怀中任凭其痛哭流涕的红军领袖,眼下成为了乌拉圭人肩膀下默默拭去眼泪的三狮队长。这一刻,只有杰拉德自己心里明白,这份沉甸甸的苦涩究竟是什么滋味。 似乎命运总是在和这位......
德国高尔夫美女球星桑德拉·盖尔
发布时间:2023-06-21
6岁开始打球,22岁转为职业选手的德国美女高尔夫球星桑德拉・盖尔,在她25岁那年拿下职业生涯LPGA首冠。拥有亮丽外貌、名模身材的桑德拉,以极佳的挥杆和甜美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球迷。 但是她本人希望大家记住的是她的球技,而非......
“逃向期货”的利奥·梅拉梅德
发布时间:2023-04-07
提起金融界的传奇,人们立刻会想到巴菲特、索洛斯、罗杰斯,但人们很少知道利奥・梅拉梅德,他也是位了不起的金融传奇人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利奥・梅拉梅德,就没有现代期货。他是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 GROUP)的终身......
曼德拉教会了我们什么
发布时间:2023-01-19
从46岁入狱,到72岁出狱,他在监狱里整整待了27年。在27年的铁窗岁月里,他的灵魂和肉体一直处于极端环境下,被关禁闭和禁食是家常便饭,每天关押23个小时,只有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没有书看,没有书写用品,也没有人说话,被关押了......
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汉语教学现状
发布时间:2013-12-19
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汉语教学现状 斯里兰卡是印度洋岛国,位于南亚次大陆南端,西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半岛相望,被誉为“印度洋上的珍珠”。斯里兰卡与中国的友好往来历史悠久,两国友谊可上溯至公元410年赴斯游学两年的晋代高僧法显。......
希拉里·克林顿
发布时间:2022-12-05
马克・平克斯 社交游戏公司Zynga 4月8日宣布CEO唐・马特里克正式辞职,仅担任公司非执行董事长的创始人马克・平克斯将重新回归,担任CEO一职。平克斯表示,他的回归主要是为了加速Zynga在动作策略等热门游戏类型的创新进程,并加强公......
柏拉图的丑观念对当代人审美意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2-08
" 论文关键词:柏拉图 德行 审美教育 论文摘要:丑是一个具有独特重要性的美学概念,几乎贯穿西方整个美学史。当代美学舞台上丑已成为主角。柏拉图的原著中虽没有明确提出有关丑的理论,但已经蕴涵了深刻的丑的意识。当代人重温柏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