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批判者博德里亚

批判者博德里亚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4 01:35:42
批判者博德里亚
时间:2023-02-04 01:35:42     小编:

法国当代著名 社会 学家和文化批评家让·博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于2007年3月6日在巴黎逝世,享年77岁。

博德里亚1929年7月29日出生在法国北部的 农村 ,1948年就读巴黎亨利四世中学,后进入巴黎索邦大学学德语。毕业后从1960年到1966年在中学从事德语教学, 翻译过马克思和布莱希特的作品。1966年开始在巴黎第十(Nanterre)大学教授社会学,然后进入法国 科学 院社会创新 研究 所从事研究。从1986年开始,担任巴黎第九(Dauphine)大学的社会 经济 信息研究所的研究员。

终其一生,博德里亚并不是学院派的教授,而是通过大量的批评性著述对媒介 时代 的社会现象发出自己的独立声音,由此成为北美乃至全世界学术界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最近三十多年中,博德里亚一直对媒介和消费社会进行激进地批判,先后有五十来本著作问世,其中大量随笔文体的著作积极反映现实 问题 ,尤其是在伽利略(Galilee)出版社出版的二十来本著作中,评论范围包括了西方当代社会所有的文化、 政治 、社会和美学现象。人们一般认为,博德里亚的思想比较接近以《景观社会》一书而闻名全球的居伊·德波,从悲观主义走向虚无主义。但博德里亚的批评从来不是非政治的,而是有助于对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批评的。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冷战的终结使得后 现代 思潮一时成为显学,博德里亚的思想被认为是向 哲学 、心理 分析 、符号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的传统命题提出根本挑战。根据法国l’Herne出版社截至2004年的统计,西方学术界研究博德里亚的学术专著已经出版33部。经过北美学术界的推广,博德里亚已经成为上世纪末以来后现代思想的旗帜性人物。 符号批评的转向

1966年法国学术思潮中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处于上升时期,在博德里亚做社会学博士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当中有巴特、布尔迪厄和列菲伏尔等后来法国学术思想的巨头。当时,法国著名境遇主义思想家居伊·德波根据发达国家的社会充斥着无穷的广告表象提出“景观社会”的命题,而博德里亚则把这种完全通过象征符号的表现对空间的过度填充看成是“超真实的”,即被表现的各种客体符号自身替代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由此演变出的客体的逻辑取代了主体的逻辑。1968年,学术上初出茅庐的博德里亚发表他的博士论文《物体系》,从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需要概念出发,对消费社会进行了激烈抨击。这以后,消费社会一直是他的批评对象。在西方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高新技术开始支配社会 发展 ,商品及其各种广告形式的表象大量扩散成为社会运行的动力,如何解析这种社会越来越被符号所裹胁的原因和机制?1970年,博德里亚出版的《消费社会》一书全力揭示消费社会和传播的新神话,分析消费商品的消费和展示如何形成发达国家的社会秩序。他第一次指出商品的重要性首先在于社会能指而不是物质客体,社会关系亦转变为与物品尤其是与那些物品的消费之间的关系。《消费社会》这本力作不仅仅是博德里亚的成名作,而且也在西方学术界开辟了一种社会批评的新模式。

沿着这条思路,在1972年出版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评》一书中,博德里亚认为媒介在促成一种社会关系,即对交换的抽象、分离和取消。在他看来,意识形态不是交换价值的结果,而是操作本身。比如说信息审查不是直接通过压制的方式,而是交换价值的位移在起作用,正如今天流行的制造诱惑先于物质生产的经济范式。这种 理论 的说服力使他成为法国乃至全世界知识界的重要人物。其后,他不断发表在知识界产生震动的理论,如1973年以后出版的《生产之镜或 历史 唯物主义的幻觉批评》,认为社会的组织程序是符号交易而不是物质生产,这标志着他开始与马克思主义拉开距离。1976年出版《象征交换和死亡》,1979年出版《诱惑》,则成为他学术思想向后现代转型的标志。

博德里亚的学术思考始终专注对“表现”(Representation)的兴趣。从1981年出版的《拟像和仿真》开始,博德里亚后期的思考和写作重点主要围绕着信息表象对社会的支配而导致的现实的解构。有人指出:“博德里亚同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决裂的基础就在于他认为社会发展的阶段就相当于拟像的秩序,或客体得以复制的形式。”(〔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有别于后现代思想崛起之前的西方学术界的各种宏大理论叙事,博德里亚认为意识形态好比时装,往往被简化成一种符号体系。而既然是符号,无论是什么符号,都只能是类像。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类像无限循环直至停止流通,我们不得不丧失现实的最终本质。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声称要建立的关于社会的新政治和新理论不过是幻觉。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演变格局基本上是沿着经济新秩序的路线,所有的知识新秩序不过是经济新秩序的说辞。他还指出客体和表象、事物和观念之间的界线消失,我们的现实演变成了一个拟像世界:它不仅能够将不存在的事物表现为存在的事物,将想象的事物表现为现实的事物,而且它还逐渐削弱同现实的对比度,把现实吸纳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不再执行社会调解功能,而是满足于一种事物被模拟的快感,如各种代码、民意测验、指标和图示的场景。模拟者和被模拟对象之间的互动构成当下大众传播的景观,如当大众传媒在模拟日常生活的时候,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接近大众传媒的提示,整个社会通过模拟机制逐步走向绝对控制。 二元对立的虚拟

博德里亚的理论创新在于他打破现实原则和认识原则的二元对立:“客体不再是过去的客体”。这个晦涩的句子试图告诉我们意识不再能够理解现实:因为客体在所有领域逃避自身,而仅仅以昙花一现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和虚拟性中。正常说来,传统哲学思想认为能够在客体面前站立一个主体,能够发明一种装置如交换价值、因果性和目的性来与之平衡,能够按照二元法则来与之区分,如好与坏,真与假,符号和参照物等等。但博德里亚认为,在我们这个世界,这种思维不再有效。因为各种宏大叙事所 总结 的矛盾 规律 在起作用。世界的命运转而在逐步淡化甚至放弃各种公共管理规则的前提下,成为各种非规则化所孕育的“灾难性程序”的猎物。例如,各种真实或虚构的现象,不再因为相互矛盾而相互排斥,而是在需要时进行相互补充、相互适应和相互证实,总之是按照差异或差异性进行相互交换。人类社会进入一个衍生物指数的阶段,能指被抵押,不再与所指的现实产生交换,而是不断膨胀和增生,干扰所有的秩序,自我繁殖和自行转移,直到 影响 一切或什么影响也没有。

人们很容易看出博德里亚把相对主义的观念推向极端。他坚信今天的人类面临着一种“不确定性原则”,人们试图对真理、工作、信息、社会财富、性别、语言、记忆、历史叙事、 艺术 作品、他者、文化、表现、事件本身等建立一种人为平衡的关系,结果是只能添加其他的虚像、伪装的意义、超级状态和虚拟性、整容术等等。欺诈和幻觉似乎更真实,事件在信息空洞中消失,现实在超现实当中消失。“现实的消逝”使我们从此进入一个虚像时代,表达一种“幻觉消失者”思维哲学,结果是理论上的虚无主义观点:“理论上最好安排这样的建议:它们能够被现实揭穿,实在的用处只是与其形成强烈对比并因此而暴露自己。因为现实是一种幻觉,而任何思想都应首先力求揭露它。为此,思想自身应该蒙面前进并使自己成为诱饵,毫不考虑自己的真实。它应以没有成为分析的工具、没有成为批评的工具而骄傲。因为世界应该自我平行。世界自己应该表现得不像真实而像幻觉。世界的现实感丧失将是世界自己的作品。”(la crime parfaitGalileeParis1994p143-144)理论上的虚无主义必然导致对现实感的丧失,从而走向不可知论。

博德里亚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法国 现代 作家阿尔弗雷德·雅里(Alfred Jarry)的 科学 幻想,这导致他和传统意义上的 哲学 思维方式产生断裂,并充满幽默和反讽。甚至,“博德里亚”成为了“好奇心”的同义词。因为他把自己的批评活动称之为“对非真实事件的非现实 分析 ”,而超现实亦是一种比现实更现实、比美更美、比真实更真实的模拟。在他看来, 社会 事实在事件之后成为一种流动的符号,难以把握。因此,在非现实当中比真实更真实,而在现实当中比虚构更虚构。在他的笔下和口中,几乎不会忽略任何产生符号意义的细节,如书、文章、姿态、面貌、展览、电影、表情、服装、头巾、标志、阴影、屏幕、戏剧、 政治 冲突、战争等等。他似乎在懒散地游走,轻轻扫视所有的事物,始终准备着一副笑容,而在各种公共场所面对各种挑战性的提问时,他也从来是温文尔雅,从容不迫。

博德里亚被称为是“奇异事件”的社会学家。他断定 理论 的目的是要抓住现实,实际上是一个意在统摄现实的圈套,在张网等待现实的自投罗网。要捕捉现实,“应该使理论自身成为一种怪事。应该使理论成为完美的罪行或者是奇怪的吸引者。”为此,他不惜在文字上采用种种特别的风格和形式,从谬误推理到自相矛盾,从模仿到疑难,从挑衅到反讽。他用思维的睿智机警和犬儒姿态打造思想的警觉,试图在现实消失之前抓住最后的亮光。这在某种意义上使得他的思想行为成为不可能的使命,甚至在他的思想自我系统化的同时亦在摧毁这种思想本身。的确,和常规的社会学家相比,博德里亚的社会学批评是令人困惑和难以置信的,因为充满着概念的发明和创新,他的表达往往具有特殊的印记,如类像、超导、致命战略、过于冷却、快速溶解、病毒、增殖、传染、克隆、脱衣舞、互动终端等等名词。不管什么主题,他始终能够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东西。人们总是在现实的不确定性面前措手不及。当人们往往还在追随事件的时候,他在拼命追赶事件的意义。 影像传播的虚无

博德里亚还借助其摄影爱好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认为媒介类似一种毒品,尤其对政治家,新闻照片有一种谋杀形式,使政治家定型化为某种引起舆论评判的类型化人物。西方大众媒体为吸引大众编发的第三世界的苦难影像,往往激起博德里亚的道德内疚。他感慨面对世界 经济 的苦难,这些展现苦难的影像同时是发达国家的良心债务。证词是一种判决。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时间中,事件的展现好比摄影镜头的推拉摇移,思考的事件在缩短。在他看来,如果说照片是一种见证,那么现实与新闻照片的联系在何处?然而照片本身往往被当作现实的碎片,我们以此镶嵌一个信息或者赋予一种政治含义。这无疑是在暴力影像中叠加暴力。影像是一种与真实不同的表现。人们一般看到的影像往往要在表现一种现实时遮蔽另外的现实,这亦是一种现实的赤字。我们希望看到的影像应该在表达部分现实的同时提示没有被表现的部分。当然,人们往往正是因为影像的无孔不入而无动于衷,影像的真正扩散是我们的认知突破了某种陈规,从而在多种形式的解读中还原影像的意义。

在博德里亚的摄影美学中,新闻照片应卸载过量的政治性、美观性和新闻性,突出诗学意义上的想象,比如原生态的照片,那些在 内容 上接近人类学而不是经济学的照片。要在摄影作品中创造空白。他一贯推崇的沃霍尔就说过要在影像中重新导入虚无。而在新闻照片的论战中,争论始终围绕着摄影的产业经济模式,如影像的号召力和市场价值,或者是技术和影像的权力,但从来没有针对影像本身。

当代视听传播手段在不断缩短和缩小时空差异,从而打破了事件、影像和感知的距离。如何分析由此产生的受众效果?这是博德里亚后期的一个反思焦点。

作为坚持以事件的虚拟性挑衅事件本质的一个经典案例,博德里亚在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提出“海湾战争未曾发生”的观点。他认为在热战和冷战结束以后,现在来临的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的衍生物:冷战的解冻所留下的是战争的尸体。在这一主题下,随着海湾战争的事件进程,博德里亚先后发表三篇文章,揭露以美国CNN电视台为首的视听媒介在新闻报道的名义下对整个战争进程的模拟,尤其是提出传媒的操作令世界各地的公众成为信息的人质这一观点。他指出:“把事件本身推入一个更加虚拟的境地并不是要重建真实,我们没有这个手段,但我们不要受骗。因此,我们只好重新沉浸在虚拟性所操控的信息和战争中。”“真正的好战分子沉浸在这场战争的意识形态的可靠性当中,而战争本身在另外一个层面上造成极大的破坏,这是通过对事实和影像的伪造、超现实和拟像,通过心理威慑战略,这种战略玩弄事实和影像,虚拟预见支配现实,虚拟时间驾御事件,以及不可避免的两者之间的混合。”(La guerre du Golfe n’a pas eu lieuGalileeParis1991p71-72)可以说,在二十世纪的人类 历史 中,海湾战争是第一次通过电视媒体的搬演而展示出来的具有仿真意义的战争。这不仅仅是电视媒体对战争的整个战事过程的程序控制,同时也是通过最新式的 电子 传播手段暗示虚拟战争和现实战争的差异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从而使得媒介本身成为战争的同谋甚至是幕后推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最终,运转起来的战争就成了一个巨大的特技,电影成了战争的范式,当战争仅仅是其电影存在的镜像时,我们却把它想象成‘真实的’。”(L’Herne Baudrillard Editions de l’HerneParis2004p.240)

9·11事件后,博德里亚于同年11月3日在法国《世界报》上发表“恐怖主义精神”一文,声称恐怖主义遵循一种“逻辑”。他的观点被人认为缺乏对受害者和悲剧本身的同情:9·11事件本身建构一个所有人都梦幻的事件,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摧毁美国霸权;9·11事件的“真相”永远不可知,虽然人们怀疑伊斯兰主义者。2005年2月17日,博德里亚在《寻找绝对的坏》一文中认为,9·11事件构成一个根本性的断裂。和所有关于未来的伟大神话相比,它同时宣告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的来临。因为缺乏对美好未来的主观愿望,我们应该生产另外一种有别于政治、经济或道德价值形式的思想观念。博德里亚清楚地意识到,冷战后的西方主流价值观念不能忍受象征合法性的寂寞,迫切需要从国际政治的现实素材中制造一个敌人,指定一种邪恶,从中提炼自己的道德合法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博德里亚对试图改变生活的左翼思想和知识分子的政治选择不无嘲讽。有人批评他是“放弃政治介入的知识分子”,有人赞扬他是“乌托邦的掘墓人”,或被认为是无法分类的思想家,其悖论在于他是批评绝境中最杰出的批评家。他的批评成就往往来自大众传播的 发展 所涌现的文本的无限性以及能指的无限性。然而,针对信息传播新技术对受众定位的不断微分化的现实,他表达的是一种悲观主义逻辑:“传播在把界面平庸化,导致社会形式的分化。这就是为什么不存在传播乌托邦。一个传播社会的乌托邦没有意义,因为传播的存在,准确地说是因为一个社会不能自我超越走向另外一个目的的结果。”(La Transparence du MalGalileeParis1990p.20)

博德里亚的批评风格尖锐而简练,有时晦涩,反成为一种个人标记,如他自己所说:“我的写作被理解的机会越来越少。这显然是我的 问题 。我处在一种挑战的逻辑中。”这种逻辑的演变亦发生在他自己身上,人们把他的一生 总结 为20岁时充满幻想,30岁时是愤懑的境遇主义者,40岁时成为乌托邦主义者,50岁时开始跨学科挑战,60岁时被看作病毒或镇静剂。他一方面在不断进行社会批评,同时又因为虚无的观念而显得苍白和游离,因为他的批评亦成为西方后现代思潮当中的碎片,仅仅能够点缀人们的观念。博德里亚也不相信被批评的事物是可以得到根本改变的。正是他的思想的矛盾使得他如同他自己笔下的类像一样成为被各种争论反复挪用的对象。也许,我们最后可以按照他的逻辑来理解,即在一切价值越来越趋于平面化的今天,人们的价值博弈的方式和出路越来越平面化,也不再追求必有一方为零的博弈结果。因为,人们无法清算历史的纵深,而只能在时间的横断面上寻找博弈的可能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09
【摘 要】幸福这个词,是人们渴望拥有的,并且想与之携手一生。人们把幸福看成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幸福也是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所探讨的问题,并且都做出了他们自己的阐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启发我们在追求幸福时......
简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发布时间:2023-02-02
一、亚里士多德学术简介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这位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斯塔基拉城,由于他在物理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政治学、修辞学等领域皆有建树,所以后人尊称他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在一生中留下许许多多的著作。他的逻辑学著作《工具篇》,其中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正位篇》《便缪篇》六篇文章,形而上学著作《形.........
浅谈特里.伊格尔顿对形式主义批评的反思与批判
发布时间:2022-08-18
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话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发展中最富有张力的理论问题之一。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关注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并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批评与意识形态......
亚里士多德德性观视野下的生成运气
发布时间:2022-12-26
摘要:威廉姆斯曾说道德给不公平世界的一种慰籍,然而由于生成运气的介入,似乎我们在道德上先天的就处于不平等的状态,这在一定能程度动摇人们的道德信仰。亚里士多德是一位优良品格的理论家,对人类的运气因素有着独特见解,本文将......
论批判性思维:权利、义务和美德
发布时间:2023-06-03
自从美国学者格拉泽尔(Edward Maynard Gla⁃ser)于1941 年提出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一词后,几十年来,许多西方学者或从不同的角度,或因不同的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各种阐释。从教育学角度,结合当下中国教育所面临的......
麦金太尔的现代道德哲学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10
摘 要:麦金太尔以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判闻名于世。现代道德哲学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道德主体理论、价值理论和规范理论。在麦金太尔看来,现代道德哲学的这三个部分都存在根本的错误:道德主体理论的错误是自我的个人化,价值理论的......
李泽厚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探究
发布时间:2023-03-10
引言 李泽厚是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哲学家。他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以提倡和宣传实践美学而成名。70年代末,他开始转向对康德哲学的研究。作为研究的重要成果《批判哲学的批判》于1979年首度发行,即刻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此书的......
探究亚里士多德倡导有德性的政治生活
发布时间:2023-04-15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这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的基本问题。亚里士多德把这一追问置于他的关于人类事务的科学的开端,对他来说,幸福(eudaimonia)是人所能实现的最高的善,也就是对人而言最好的生活。《尼各马可伦理学》从第一卷提出这一问题,到中间部分的展开,到第十卷的总结,始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阐发。最好的生活究竟是什么?不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本身众说纷纭,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对这一问题的论证更是充满了争议,本.........
批判思维
发布时间:2023-03-03
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 写作缘起 哲学家巴斯噶有一句名言:「人只是自然界?一根脆弱的芦苇,但这 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人类的优越性,在于其久思考能力,亦因此,能独立及正确地思考, 是我们不可或......
关于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惯习”批判
发布时间:2023-02-15
" 论文摘要:对“惯习”的研究是职业教育学科自我反思的手段和主体自觉的表现。作为“有机知识分子”与“专业知识分子”,我国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的惯习主要有:生产目的的功利化、研究对象的“生活化”和生产成果的片面化。 论文关......
胡塞尔对康德的先天学说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2-07
内容提要 胡塞尔曾多次批评康德缺乏真正的先天概念。康德囿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双重束缚,未能真正把握由笛卡尔所开创的“哲学的先验动机”。胡塞尔认为,康德不是休谟的后继者,因为他没有真正理解“休谟问题”,因此,他的......
谈亚里士多德归纳逻辑思想探赜
发布时间:2023-02-23
Induction 这个单词和它在其他语言中的同源词都有复杂的语义学历史,目前在其他语言中,最重要的应是拉丁文中的inductio 和起源于希腊语的 。 1亚里士多德所使用的 对应的英文词汇并不是induction,而是epagoge,来源于动词 ,一般译......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思想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古代世界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古典时代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几乎贯穿在人类生活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他的著作内容涉及很广,包括社会学、文艺学、哲学、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化......
论伯纳德•威廉斯的功利主义批判
发布时间:2023-05-21
论伯纳德•威廉斯的功利主义批判 论伯纳德•威廉斯的功利主义批判 论伯纳德•威廉斯的功利主义批判 [摘要]伯纳德·威廉斯在对功利主义后果论的结构分析中指出其责任原则的显着缺陷是冷漠与消极,对效用最......
德里达与解构批评的启示:重新思考
发布时间:2022-11-26
【 内容 提要】文章从文学 理论 和文化批评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法国 哲学 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的批评理论特征及其留给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遗产。作者认为,德里达留给后人的文学理论遗产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本文之封闭结构......
论德里达文学批评思想的理论渊源
发布时间:2023-04-23
【 内容 提要】德里达的文学批评思想的形成,有其独特的 时代 和思想背景。本文首先论述了作为阿尔及利亚籍犹太人的童年经验、法国巴黎"高师"的求学经历的外在 影响 。其次,德里达从胡塞尔、索绪尔、海德格尔的身上也找到了相应的内......
浅谈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的人学归趋
发布时间:2022-12-07
悲剧(Tragoidia),字面意思为山羊歌。各家解 释不一,归纳起 来大约有 这 样几种意思:(一)比赛的奖品是山羊,(二)演出时歌队围绕着作为祭品的山羊,(三)歌队由扮作山羊的萨图罗斯组成。总之,与艺术表演中的歌队和山羊分不开。悲剧作......
自由与自我:康德的自由概念及其批判
发布时间:2023-06-09
摘要:自由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关键概念,康德主要通过道德法则来论证自由,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根据,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根据。自由意味着按照我自己设定的律令行动,自由即自律。共同体主义者的叙事式的自我观把自我视为在某种程......
游进亚得里亚海的小鱼
发布时间:2022-11-22
在皮兰,宁静的晚上实在是太像幻觉了,或许若干年之后我会以为这只是我的一个梦。这里的生活很慢,慢到我可以听到自己砰砰的心跳。 在微微颤动就会出一身汗的仲夏,我躺在12世纪遗存下来的阁楼里,墙壁已经发黄并散发着淡淡霉味,我......
论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差别
发布时间:2023-01-05
一、问题的缘起 从荷马时代开始,注重德性成为了古希腊社会的道德传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悠久传统的代表。亚里士多德作为雅典的非正统“公民”,一方面经历了城邦的衰落和马其顿王国的兴起,另一方面,他又留恋那自给自足的小......
关于亚里士多德技术德性思想生成的思想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12
" 论文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地位显赫、思想卓越,其在几千年前提出的技术德性思想对今天仍然意义重大,追寻该思想的思想来源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论文关键词:技术;德性;技术德性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
论批判的终结
发布时间:2023-03-22
论批判的终结 论批判的终结 论批判的终结 在德国哲学家眼中,“批判”一词倍受青睐。自从康德用“三大批判”构建起哲学大厦以来,批判就成了哲学家手中的法宝。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曾使......
论善在亚里士多德与康德幸福论中的不同地位
发布时间:2023-06-10
[摘 要]亚里士多德与康德伦理学都是指向善的,从善在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幸福观中的地位对比,从一个细微的理论视角窥探亚里士多德与康德道德哲学的内在关联与分别。亚里士多德拥有德性的三个前提也是康德有德的条件,而在前者的幸福论......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3-01-05
【摘 要】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其研究领域几乎涉及到了生活中的所有领域。从哲学到经济学,再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心理学到物理学……在每一个学科上都留下了亚里士多德思想不可磨灭的印记,为推动各学科的发......
浅析亚里士多德共和政体思想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3-05-23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集大成者,共和政体思想是在中庸哲学基础上阐发的,具有明显的折衷调和色彩。共和政体其他几个方面的特征:以公共利益为宗旨,符合并促进全邦人民的共同幸福;以中产阶级为领导阶级,维护城邦的长治久......
公民城邦与亚里士多德的生命伦理观
发布时间:2022-08-02
公民城邦与亚里士多德的生命伦理观 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生命伦理观,一方面基于希腊城邦社会生活的德性考察与实践总结,另一方面则基于实践理性反思与德性生活理想的逻辑证明。他的生命伦理观,主要表现为正义与友爱两大原则。正义......
从音乐的道德属性看亚里士多德对鲍埃修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鲍埃修是中世纪著名的音乐美学家,其音乐美学思想中关于音乐道德属性的见解颇受古希腊音乐美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本文从教育、净化、精神享受的角度出发对鲍埃修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亚里士多德渊源予以深度的剖析和理性的诠释......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11
幸福是灵魂和美好德性相统一的至善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内容,他的幸福观长期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深入分析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内涵,对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德育思想,促进学生在德育生活中构建现代的幸福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内容(一)幸福是至善善在古希腊时期被用来描述贵族的品德,之后逐渐被用来描述和评价负有一定社会职责的人的品质。亚里士多德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以善为目标.........
对话与融合:德国批判理论之思与中国当代文化批评之探
发布时间:2023-01-24
一、在文学和社会之间李莎:从您早年的研究来看,当代文学和西方现代性理论悉入囊中。您曾经说,当代中国文学都是按全集一网打尽,赵树理、汪曾祺、路遥更是笔下常客,而像卡尔维诺、艾柯、昆德拉、萨特、加缪、策兰等人也常出现在您对时代症候的参照之中。首先,请您谈谈这些文学经验对您日后文学批评的视角有哪些影响?赵勇:与做文学理论研究的许多同行相比,我可能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关注要多一些,以前是一种喜好,后来则成了一.........
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批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1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学也随之逐渐发展,对于的文学的批判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文学批判作为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文学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意义,甚至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引路灯。因此,做好针对文学作品的批判工......
书包里的“审判”
发布时间:2015-09-16
本期擂题展板 请以“书包里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加“快乐的云姐姐”为好友,观看评委们的评选流程哟! 本期的擂台题目可以变成一个问题,那就是:书包里有什么?课本、文具、水杯,这些答案似乎太寻常了。有没有让人......
浅析亚里士多德与管仲的法律思想比较
发布时间:2016-12-23
一、人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通过区别公民与非公民解释人的平等与不平等。他认为公民与非公民之间是不平等的, 而公民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 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其进而通过血统论( 自然公民)......
批判学派纵横谈
发布时间:2023-04-07
传播学批判学派既是一个学科的流派,更是一种学术的思潮在传播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还未受到我国学者足够的重视。本文对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发展脉络、重要人物、研究志向等,进行了宏观勾勒,以期推进对此学派的研究。 比起20余年......
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现代意义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25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巨大的物质财富是否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呢?回答是否定的。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收入人群的幸......
批判性思维与审计专业判断
发布时间:2013-12-18
批判性思维与审计专业判断 审计专业判断①能力http://WWw.LWlM.cOm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批判性思维在提升审计师专业判断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针对审计专业判断和批判性思维分别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
法律和道德的二元性批判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5-26
内容提要:在法治社会,道德扮演的角色不是法律的对立物,法律和道德在法治社会中呈现出一种同一关系。它们具有交融性、同向性和非对抗性。本文试图从通过对道德的特点和功能的分析入手,论述法治社会中法律和道德的以上三个同一性。 关......
分析教师提问与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6-12-22
1. 引言 培养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方面,国内外有许多实证研究,总体来说,这些研究都发现尽管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幅度不大,但课堂教学干预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值得指出的......
中国哲学思想批判
发布时间:2022-11-29
中国哲学思想批判 中国哲学思想批判 中国哲学思想批判 一 春秋战国动乱550余年,其间战火连绵,诸侯争霸,生灵涂炭,人民遭殃,社会长期处于兵燹和混乱之中。 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将首都从......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发布时间:2023-06-27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一.何来"新保守主义"倾向?继80年代文化大讨论之后,90年代人们进一步正确对待过去被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儒释道精英文化,深入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多重关系,高扬人文精神与价......
亚里士多德: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
发布时间:2023-03-20
亚里士多德: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 [摘要] 亚里士多德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角度,对语言的层次进行了划分,他提出了约定俗成语言论、由种加属差来定义的本质主义语言论、不能定义的最高的种即哲学范畴的意义分析理论。深入理解和把......
文学中的后现代伦理:后期的德里达、莫里森和他者
发布时间:2022-11-03
【 内容 提要】本文是米勒2005年8月发给我的一次演讲的修订稿,同意我翻译并在《外国文学》发表。 德里达在他的《信仰和知识》(Foi et Savoir)以及后期著作的一些地方曾论及社群的概念,本文将说明德里达的社群概念在解释后 现代 美国......
大学里的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3-02-19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看起来很像是一块巨大的“飞来之石”。5月9日开馆那天,建筑师朱锫设计的这一现代风格建筑就隐没在珞珈山下的林地之中,和百年大学融为一体。 “博物馆对培养年轻学生的人文情怀很重要,我到国外的大学参观访......
微博里的热闹事
发布时间:2023-03-24
1. 关于预防感冒 小编这样说: 当疑似将要感冒,但暂时无感冒症状时,可以服用维生素C,多喝水、多休息。也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受凉。同时少去公共场所,要勤洗手、勤漱口,不要用脏手触摸脸、眼、口等部位。 粉丝你是我最......
批判性思维与论证
发布时间:2023-05-30
一、论证的理性认识 论证是引用一个或一组判断通过逻辑推理来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任何一个论证都是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所组成。论题所要回答的是论证什么,它是论证者所要阐述的观点;论据所要回答是用什么论证,它确......
略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3-08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唯一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是理智的化身,是人类的导师。他一生著述甚丰,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法律思想,尽管有一些难免打上时代的烙印,却也是后世研究古代法律文明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笔者通观其......
公园里的莎士比亚
发布时间:2023-02-14
纽约人是出了名的没耐心。但是为了在中央公园戴拉寇特剧院看一出莎士比亚戏剧,他们愿意等。 2015年是“公园里的莎士比亚”成立53周年,每年夏天,人们一大早就开始在剧院门口排起队,耐心等待剧场12点开始分发戏票。 项目创始人......
批判性思维测试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9
不断提倡批判性思维应该是20世纪教育的首要目标(如约翰杜威(JohnDewey)1910年的著作《我们如何思考》、1961年教育政策委员会的《美国教育的核心目标》),但人们所做的实际工作并不多。好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批判性思维教学受到了广泛重视相应地,曾经一度被忽视的批判性思维测试也得到些许关注。笔者认为,目前关于批判性思维测试的研究虽有亮点,但由于之前对这方面的忽视,其整体上仍不完善。更.........
论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和老子的小国寡民
发布时间:2022-08-05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后世奉为政治理论的开山之作载誉颇多,而老子的《道德经》以及以其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却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中经历坎坷,除了在问世之初乃至汉初黄老、魏晋玄谈中风头甚劲之外,几乎都处于孔孟之道的排挤之......
“宪法概念”批判(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5
内容提要: 私权从产生之初就遭受相对私权的威胁,公权威胁则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人们冀希望于以制定宪法的方式排除已经产生的威胁,而非仅仅消除由其本身所带来的附随威胁。 站在别国文化基台上观望中国是朦胧而畸病的,只有透彻理......
批判思维与审计教育
发布时间:2023-03-09
【摘要】本文以审计环境变化为背景,介绍了批判思维的涵义、审计中的思维误区及它们对审计学科的影响,并建议将提高批判思维能力作为审计 教育 和审计后续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资本市场也不是风平浪......
萨托利民主理论批判
发布时间:2013-12-19
萨托利民主理论批判 萨托利民主理论批判 萨托利民主理论批判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就萨托利《民主新论》中所暴露出的某些理论问题进行了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批判,力图阐示传统民主理论在相关问题上......
关于批判性思维测试
发布时间:2022-08-11
0 引言 不断提倡批判性思维应该是20世纪教育的首要目标(如约翰杜威(John Dewey)1910年的著作《我们如何思考》、1961年教育政策委员会的《美国教育的核心目标》),但人们所做的实际工作并不多。好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批判性思维教......
“微博”里的营销算盘
发布时间:2022-11-09
一些企业微博的新鲜“开炉”,都还只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微博本身的经营,而对于微博究竟能为企业带来哪些层面的实际效益却关注甚少互联网时代的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引发新的商机。博客的普及,为企业创建自身博客并利用其展开市场营销提......
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读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发布时间:2013-12-19
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读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读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读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康德(I. Kant)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理性的三......
亚里士多德关于以音乐教育培养少儿道德品行的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3-07-08
" [论文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音乐教育 少儿道德教育 道德品行 道德培养 [论文摘要]在快乐中培养少儿的道德品行是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道德目标。在审美通感的基础上,通过道德移情进行理性灵魂的德性活动,是音乐教育培养少儿......
城市噪音的美学批判
发布时间:2022-10-20
城市噪音的美学批判 城市化是21世纪的必然走向。城市是我们的家,是都市人身体得以舒展、精神得以憩息的地方,是肉身与精神的安居之所。它应该是宁静的、安详的,是充满诗意的乐居之地。但是如果从城市美学的角度审视现代都市,我们发......
对批判性思维的认知
发布时间:2023-07-22
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至少和两个学科相关,一个是教育学,一个是逻辑学。两个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批判性思维。教育学关注的是,批判性思维和人的一般思维素养之间的关系;逻辑学关注的是,批判性思维和人的日常逻辑思维素养之间的关系......
春晚小品“跪文化”批判
发布时间:2023-01-05
2015年春晚有个小品《一定找到你》,由郭冬临、刘涛、郭丰周、富俊淇、吴江、于健联合出演,郭冬临表现的依然是一个好心人,刘涛依然是一个贤惠媳妇。小品讲述郭冬临三年前指认出来的某小偷被释放出狱,表示“一定要找到你”,被郭冬......
西方“陌生化”诗学纵读——从亚里士多德到布莱希特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 要: 目前 ,对“陌生化” 理论 的探讨与 研究 ,国内学者大多停留在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陌生化”的定义和阐述上,似乎“陌生化”是什氏的独创。实则不然。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陌生化”诗学源于亚里士......
浅谈亚里士多德实体与属性二分下的芝诺悖论
发布时间:2022-07-31
一、导 言 哲学有两种功效: 诊断和治疗。本文主要集中在对问题本身的诊断。维特根斯坦在 《逻辑哲学论》中把哲学比喻为梯子,我们不应仅仅执迷于梯子上有什么,而应更加关注会有多少种梯子,因为不同的梯子可能会通向不同的方向。通常......
从自然性的角度出发浅析亚里士多德城邦概念
发布时间:2023-01-28
一、引言 城邦这一概念源于占希腊文明并得以发展,是占希腊非常重要的概念。城邦也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重要特色。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城邦城邦是由于自然而存在的,由自然发展而来。要整理清楚城邦的概念与内涵首先必须弄清楚城邦是什......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启发
发布时间:2022-09-29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启发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启发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启发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人类学批判,强调人的解放和个性的自由 为了完善唯物史观中有关社会发展的历史,为了把一些观点表达得更为明确,为了把发现的新材料补充......
中国电视剧的文化批判
发布时间:2022-10-12
1前言 根据中国电视剧创作题材在时间线上的特点,一般可以分为古代历史题材电视剧、近现代历史题材电视剧和现实题材电视剧。不同的时间段里,因为不同的社会环境、政治语境,特别是不同的社会冲突会使电视剧的悲剧性表现出不同的审美......
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批判理论的批判与中国语境的规范
发布时间:2023-03-26
摘 要: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
飞出里约,飞到亚马逊
发布时间:2023-04-08
在《里约大冒险2》中你看到了什么?是热情的桑巴,还是充满异域风情的拉丁美洲,还是日落余晖下的一望无际的亚马逊丛林,或者是仅仅记得的那句“Happy wife,happy life“?这些也同样是我在被一系列视觉”奇观“轰炸后的直接感受,然......
攀登者阿里七
发布时间:2023-03-20
蚂蚁阿里七从小就热爱攀登,并立下一个志向:爬上蚁国花园最高大树的树冠上,做蚂蚁国攀登第一蚁。攀上那绝顶的高处,视野是那么的开阔,万物尽收眼底,河山一览无余,看到的该是多么美妙的风景呀!在阿里七之前,有许多蚂蚁做过尝试,但无一例外地失败了。那棵大树超群脱俗地立在那里,高大笔直,树冠如盖,浓荫几乎要覆盖整个蚁国一大半的领土呢。大树让许多蚂蚁望而却步,让一些蚂蚁粉身碎骨,也激发起一些勇敢者征服大树的斗志.........
马德里风云
发布时间:2023-07-25
随巴塞罗那的式微而短暂降温的西班牙足球神话在这个五月重新回暖。来自首都马德里的两支军团扛起了西式足球的新旗帜――皇家马德里和马德里竞技,两名“反击”大师会师里斯本,将欧冠决赛变成一场同城德比,这在欧冠历史上,还是破天......
心灵的迷狂——张承志批判
发布时间:2023-05-16
在当今中国的思想界、界、界,张承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存在,本文旨在对张承志的精神价值取向提供自己的批判性的反思与评价,以贡献于大家。 一 在我看来,问题可以分为三个:第一个,应该如何评判世俗生活。第二个,精神世界与世......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批判
发布时间:2023-07-02
【摘 要】继帕森斯之后,吉登斯进行了社会学第二次理论大综合。他的理论体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行为主义流派的研究,可是多年来经由学术界以及社会实践的检验,证明其理论逻辑确实存在固有缺陷,对社会发展规律以及重大社会问题缺......
谈刑事实证学派之批判
发布时间:2022-11-17
谈刑事实证学派之批判 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刑事实证学派之批判,网站内容每天更新,欢迎大家时时关注哦! 一、对刑事实证学派的批判 (一)对犯罪原因论的质疑 新派学者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得出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生物因素、自......
探讨没有批判,何来对话?
发布时间:2022-12-23
经典、名著和名篇(下文统称为经典),华光四射,却让人望而生畏。在经典阅读上,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暴露出自己的冥顽与悖谬:对待亲近的人,我们总是缺乏耐心;最好的东西,我们却常报以轻浮。有人将经典戏谑为谈及最多而阅读最少的读物,......
解密“亚投行”背后的博弈
发布时间:2023-07-12
亚投行,全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英文缩写AIIB。这是一个中国主导的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亚投行计划在2015年底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北京,地址将位于北京金融街靠近政协礼堂附近。 亚投行及其......
技艺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思想述评
发布时间:2022-11-03
【摘要】《诗学》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炼出来的“摹仿说”对后人的启示作用是巨大的,对后来的西方文学及其评论有着重要的 影响 。文章就其中的摹仿思想作了一定的探讨和评述。 【关键词】诗学;摹仿;西方文学 《......
浅谈古希腊自然的循环性与亚里士多德的技术观
发布时间:2022-08-03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滥筋,也是西方技术哲学的开始之点,许多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看作第一位技术哲学家,并试图将他的技术哲学思想从他的哲学中分离出来,但这个工作在我国似乎刚刚开始。国内有少量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亚氏技术思......
我与《学习与批判》等刊物
发布时间:2015-08-19
一 文革后期上海出版过《朝霞》《学习与批判》《自然辩证法》《摘译》等几本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刊物,其中《学习与批判》从开头到结束都是我负责的,《自然辩证法》最初也是我负责的。 我来说说这几本刊物。 萧木调走后,还是很......
点燃批判性思维的火花
发布时间:2023-03-11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略了知识的双面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基于此,笔者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谈谈看法。一、大胆质疑,追求真理大胆质疑是彰显批判性思维的方式之一,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也是学生有问题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文本,挖掘文本内涵,鼓励学生交互探讨、大胆质疑,在交流讨论中深化对所学知识.........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3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在西方哲学辩证法发展的历史星河中,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是两颗明耀......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人居文化批判判
发布时间:2022-11-17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人居文化批判 早在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该规划将首都的城市发展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宜居的城市环境不仅包含城市自然和物理环境建设......
《黄帝内经》理论思维与亚里士多德动物学理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1-07
【摘 要】 本文将《黄帝内经》与亚里士多德动物学著作《动物志》中的相关论述做了对比。经过对比发现,《内经》与亚里士多德动物学思想的差异在于对生命观察的方法不同,《内经》多运用取象比类、司外揣内的思维方法,而亚里士多德动......
浅析蒂博代的文学批评论
发布时间:2015-07-24
法国文学批评家阿尔贝・蒂博代将其有关文学批评的部分演讲稿编辑成书,并为之命名《批评生理学》。在此书中,蒂博代将文学批评大致分为三种类型: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他强调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批评方式构成了一个和谐的......
博客里走出的少年作家
发布时间:2023-03-17
有这样一位少年作家,他的写作之路可以用“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来形容。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现在就走近这位优秀的少年作家,了解他的写作历程吧! 亚云:知行同学,听说你的写作之路起于新浪博客,并且你还被称为“博客老手......
文学批评的潜行者
发布时间:2022-12-25
大约十年前,看到《美文》杂志有一篇评述我的文章,《与生命对视》,作者是王冰。文章生气勃勃,抓住我散文写作的一些要点,不断往前、往深探究,只是基调比较高,褒奖叠加,我稍有不适应,但对作者下功夫阅读大量作品,在阅读基础上......
集中营里的舞者
发布时间:2023-01-02
维特拉被关进集中营前是巴黎小有名气的舞蹈演员,被关进集中营后,他和所有被关押人员一样,遭受着非人的折磨。可能是长期安逸的生活过惯了,维特拉的“骨头”有些软,对纳粹奴颜婢膝。 卡梅是一个6岁的女孩,和母亲拉朵一起被关......
浅谈刑事实证学派之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02
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你提供刑法论文:浅谈刑事实证学派之批判,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论文摘要:刑事古典学派以意志自由的先验性假设为前提,在刑事责任上坚持道义责任论,在犯罪论领域坚持客观主义,在刑罚理论上坚持......
叙事艺术微探与批判论文
发布时间:2022-08-31
摘要:海子的诗歌成就之一就是呈现在其多样的叙事能力上,在海子诗歌中,海子多从在场第一人称叙事,把自己置身于诗歌场景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还有部分诗歌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更为冷静客观,这种冷处理表现出更为沉着有力,情意厚重的特点,采用作者叙事情境,以全知的视角展示,带来的叙述效果是叙述速度的缓慢。在从叙事学理论视角上转变,使海子诗歌叙事艺术呈现多重美感。海子的诗歌意象繁杂多样,生疏冷僻,在文本里呈现.........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3-01-02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及其与神学目的论的区别 作为一种世界万物的解释原则,所谓目的论(teleology),指以目的为......
(不)可靠之叙述 隐义之批判
发布时间:2023-04-19
摘 要:小说理论家韦恩・布斯(W.C.Booth)把人物的叙述区分为“可靠的”和“不可靠的”两种类别,而衡量它们的标准是作品的规范。这个价值判断过程对塑造人物形象、掌控读者情感以及创设反讽语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
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22-10-28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再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异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和各种技术批判流派的兴起,有关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本文主要从马克思科技批判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出发,深入研究马克思技本批判思想......
中国哲学论文: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3-05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为您整理了中国哲学论文: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希望帮助您提供很多想法。无论是哲学领域还是伦理学领域,幸福是一个古老的重要课题。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话语中,幸福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亚里士......
浅析现象学的社会空间: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和技术批判
发布时间:2023-05-01
1947年,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三封通信7成了20世纪两位伟大思想家最后也最直接的思想碰撞。在某种意义上,这次碰撞隐含着更深层次的争锋和对话,也就是说,在马尔库塞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在两位思想家的后期体现得更为真切。1949年12月,海德格尔在不莱梅(Breme)俱乐部作了四次演讲,其中有一篇题为《技术的追问》,1953年5月作了《科学与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