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心灵的迷狂——张承志批判

心灵的迷狂——张承志批判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6 00:08:28
心灵的迷狂——张承志批判
时间:2023-05-16 00:08:28     小编:

在当今中国的思想界、界、界,张承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存在,本文旨在对张承志的精神价值取向提供自己的批判性的反思与评价,以贡献于大家。

在我看来,问题可以分为三个:第一个,应该如何评判世俗生活。第二个,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的关系。第三个,精神追求、信仰意义上的宗教情怀。

应该如何评判世俗生活,这在中国的今天,是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我以为,世俗生活就是以物质生活以人的生存欲望为主体的人的生存形态。虽然张承志总是指责汉耽于世俗生活而缺乏信仰追求,但在我看来,世俗生活在中华民族的悠久中,始终是缺席者。在汉民族的悠久历史中,除了宋代、明代有过短暂的对世俗生活有局限的认可与实现之外,在汉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倒是对建立在人伦关系上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有着过多的推崇,轻物质重精神在汉民族的历程中,始终是占据着主导、主潮位置的。由此,中国始终缺乏如何面对世俗生活的思想资源:第一,就生存形态而言,中国长期处于物质贫困的生存困境之中,没有在享受物质时,如何更好地展开人生的精神资源,而只有在物质贫困时,如何给以应对的精神资源,那就是在人与外部世界与物质需求发生冲突时,不是实际地改变外部世界,争得物质的满足,而是靠退回内心世界靠重精神轻物质来求得人与外部世界的平衡。第二,就文化思想形态而言,西方从希腊神话开始,对人的个人的情欲、物欲就有着基本的肯定,经过人文复兴阶段,西方对人的世俗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肯定,其后西方的文化思想都是在此基础上给以地展开的。中国则不然。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是以群体为社会本位,重天理而灭人欲,又没有经过类如西方人文复兴的洗礼,所以,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始终是在维护群体伦理的基础上给以逻辑地展开的。五四时代,曾以对人的强烈呼唤,将这一逻辑链条给以暂时的中断,但在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为了实现物质、、精神上的翻身解放,又必须在残酷的斗争中,强调牺牲个人的物质利益(手段),以换取整体的胜利(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精神的因素被再一次凸显了。于是,在漫长的斗争历程中,对于手段的反复强调,也便造成了把手段视为目的的幻觉。正因为中国缺乏如何面对世俗生活的思想资源,所以,当中国因为从根子上使世俗生活有了存在的可能时,如何应对世俗生活,建立新的人生方式,就成为了一个急迫的社会现实问题。物欲横流,只是对原有物质贫困的一个恶性反弹。面对这样的一个新的社会问题,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精神资源就是不够用的了,这正是中国今天发生精神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马克思说过:「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宗教等等」。3鲁迅也提出过这样的纲领性主张:「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4他们都是把人的物质生存放在第一位的。马克思对人的物质生活的肯定是根植于的深厚土壤之上的,鲁迅对人的物质生存的重视,也是根植于五四时代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对中国的批判之上的,相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倒确实是一种异质文化。张承志虽然以异质文化自居,但其否定人的物质生活世俗生活的价值指向倒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呢,并因为在今天的精神危机中,适合了人们重精神轻物质的思维惯性从而得以大行其道。

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的关系及相应而来的选择甚么样的信仰也是应该予以辨析清楚的问题。单单说自己执着于精神追求而蔑视世俗生活并不能让人敬佩,单单说自己不放弃信仰并不能让人敬佩,还应该给以追问的是,追求的精神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不放弃的信仰是一种甚么样的信仰。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马克思并且进一步指出:以对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的是否认可和成全为价值衡准,「集体」被相机划分为「真实的集体」与「虚构的集体」(「虚幻的集体」),这两种「集体」分别配称于以之为存在对象的两种「个人」,即所谓「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5这是对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深刻说明。「真实的集体」与「虚构的集体」的最后分界线便是看这个集体里的个人是甚么样的个人。如果这个集体里的个人是个连人之得以生存的根本性的基础性的物质生存都得不到关注,更惶论个人的主体性的实现的个人,那么,这样的集体就只能是一个「虚构的集体」,这一「虚构的集体」所构建的精神世界、价值指向,虽然常常以国家、民族、群体等名义出现,显得很神圣,但却与人的解放相去甚远。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鲁迅才会在《狂人日记》中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打着神圣的名义吃人。张承志对精神的执着追求及相应而来的对信仰的坚守的失误恰在这里。他对精神的追求是执着的,但他所执着地追求的精神却是「虚构的集体」所构建的精神世界、价值指向,无论是他笔下的红卫兵的长征,还是全共斗的无政府主义,亦或是圣徒寻天国,哲合忍耶教徒的为教牺牲,「意识」被看作了「是有生命的个人」,在这种错觉中,个人在对精神与信仰的追求中,自觉地充当了「虚构的集体」的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丧失了自身。

当我们仔细分析清楚了张承志对精神的追求及他追求的精神以及他所执着的信仰的实质是甚么了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在这基础之上的献身、无私、激情、牺牲、苦难、对信仰的执着等等的意义了,而这些,往往是张承志所最能打动人之处。

献身的激情与牺牲的狂热。在张承志的小说中,充满了献身的激情与牺牲的狂热。譬如《金牧场》中红卫兵的长征,奔赴越南的参战,《心灵史》中众多教徒的为宗教的献身,张承志竭力地渲染这些并经常以此为自豪。对此,有论者曾经批评说:作品似乎在告诉人们:「凡是理想都是崇高的,不管它多么虚妄;只要牺牲就是英雄,哪怕它毫无价值。这似乎是《金牧场》所阐发的最新理想,也是张承志的理想主义的最新内容。」13我以为这种批评是点中了要害的。我们为甚么对激情、牺牲对苦难的承当会情有独钟特别地偏爱?我以为这是有着原因的。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所造成的生存的艰难,为了变更不合理的社会结构,突变式的政治革命与战争形态成为最能够立竿见影的改变现状的有效手段,在对这种手段的实施过程中,特别地需要激情、牺牲与对苦难的承当,长期的政治动荡与战争,使我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强大的思维惯性,在今天这样一个渐进式的经济时代,激情、牺牲与对苦难的承当的相对弱化,使我们在精神上上产生了一种失重感,于是,在一种强烈的怀念情愫中,我们把激情、牺牲与对苦难的承当本身当成了惟一,当成了最高价值的所在,而不再追问其价值的指向与意义的存在,就好像张承志所说过的那样:「旗帜的本质是飘扬过。不管飘扬得高不高,人们看见没看见,飘扬之后留下了甚么──旗的追求是猎猎飘扬,激烈地抖着风,美丽地飘扬。14但这里我们要追问的是,这是一面甚么样的旗,如果旗本身是丑陋的,这种飘扬是否还让我们感到美丽。

在我看来,这样的一种追问至少应该有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历史担当与担当。就以张承志心中的红卫兵情结及对知青生活的怀念来说吧。红卫兵在十年浩劫中的恶劣作用,迟至今天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清算,反而时时有着青春无悔的自豪;对知青的插队生活也是很奇怪地从一种整体的批判很快地转向了一种整体的怀念15,张承志在《金牧场》中对红卫兵长征的赞叹,对知青生活的描写,体现的也就是这样的一种颇有代表性普遍性的情绪。我以为这其中原因之一即在于,当年的红卫兵均是二十上下的年轻人,当年投身于红色狂潮,是出自于纯洁的动机,青春的激情,对理想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个人的道德品格是无可指责的,应该指责的是时代的错误及时代错误对他们的利用。时过境迁,当年的红卫兵已步入中年,而人的青春一生中毕竟只有一次,青春记忆在个体生命中,永远是鲜活生动的,如是,青春无悔成了这一代人忆念青春时的口号。但是,在这里,诚如一位论者所说:历史担当退位了,个人的道德品格独居历史、人生的舞台中央,在用道德担当替代了历史担当时,我们就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不再追究历史所造成的罪恶,这样的一种对历史罪恶的遗忘是十分可怕的。16

第二,理性的迷狂往往假激情、牺牲与对苦难的承当而行,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样的例证在近代的中外历史中可谓比比皆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十年浩劫的兴起,就都是我们还记忆犹新的为时不远的前鉴。张承志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一种不计利害全身心投入的激情的描写与赞颂之情,这种不计利害往往是通过行动者所投身的事业是注定不可能实现来体现的,如圣徒寻找天国,哲合忍耶教徒作明知是失败的抵抗等等,并以此来证明这种激情的非功利性,且因这种非功利性而让读者觉得这种激情的可爱,并在这种可爱中对这样的一种激情在非理性情况下所造成的危害,构成了一种强光下所造成的盲视似的遮蔽。对激情的描写是如此,对牺牲的描写也是如此,而且张承志总是特别着意渲染牺牲的惨烈,但如果我们不追问一句:为甚么牺牲,那么,这样的牺牲就只能给生命的大规模的毁灭与自毁披上一层神圣的外衣,并使之有了法理性的依据。这样的一种追求牺牲的狂热,在张承志的笔下,特别是在他的《心灵史》中,达到了一种自虐的程度:尽管哲合忍耶遭受了官兵的大肆屠戮,但「日后哲合忍耶回忆往事时,尽管悲愤沉痛,但心理中有一种很难理解的得意与轻松」,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了身上殉教者的血证,就可以直入天堂」。17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总是自觉地去寻找与追求牺牲,把牺牲视为一种美去寻找与追求,《心灵史》当中有一节的题名就 是:牺牲之美。所谓「血脖子教」,所谓「手提血衣撒手进天堂」,是对他们这种自虐式的对牺牲的追求的凝炼与鲜明的概括。但是,如果我们不追问清楚:为甚么牺牲,那么,这种自虐式的对牺牲的自觉追寻与承当,就只能成为一剂从心灵从灵魂上,自觉地戕害与泯灭人性需求的烈性毒,个体生命也就只能成为、充当「集团」的最有力的工具。自虐式的牺牲的程度越高,对个体生命的荼毒就越惨烈,个体生命的无价值的牺牲的悲剧成份就越重,「集团」给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就越惨重。二战时期的纳粹士兵,日本的敢死队员,今天恐怖行动的「肉弹」,就是如此。与此大致相似的是对苦难的承当。对众多不堪忍受的苦难的自觉的承当的热烈的赞颂性描写,在《心灵史》中也可谓是比比皆是,但这里仍然是要追问一句,为谁承当苦难?如果不作这样的追问,就会使对他人权益的剥夺及为了一已私利或者为了「虚构的集体」的利益而使他人受苦受难合法化、合理化,而由于同样的原因,我们也往往沉溺于前者而忘记了后者。

第三,不是所有的激情、牺牲、对苦难的承当都是有意义的。在一个价值、意义存在、明确的年代,当为了「真实的集体」而付出时,个体生命为此所付出、承担的激情、牺牲、苦难、死亡都因此而具有了意义,获得了崇高。但在一个价值缺失破碎的意义荒漠化的时代,当个体作为「偶然的个人」,是为了一个「虚幻的集体」付出与承担时,个体生命为此所付出的才能、激情、牺牲、苦难、死亡等等,就都一下子失去了依托,失去了份量,成为一种无意义的荒诞存在,并构成了一种最可怕的最难以诉说的深刻的生命的破灭,生命意义的丧失。激情也就因此而蜕化变质为迷狂,牺牲与对苦难的承当也就成为了愚昧,这是一种时代与个体生命的双重悲剧。譬如红卫兵及知青的命运就是如此。张承志不是作这样一种追问,却在对激情、牺牲、对苦难承当的祷颂中,将之幻化出了神圣的光彩与意义,并因此而减少了对与人之生命的深究与拷问,而且,这种幻化却感动了许多人,这是最让人失望的。

信仰崇拜的误区。宗教的一个词源是捆扎,另一个词源则是「再读」:「宗教变成了一个再阅读的活动……也就是说,是一个使我们每个人能够从自我中走出来,从而质疑自己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的过程。」18可惜,宗教的这一本义被许多人忽视了。雅卡尔还说:「确信自己拥有真理的人才是狂热的,他最终困在这确信的念头里面,再不能参与到交流之中,从而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他就只是一个随时准备受摆布的对象。宗教的罪恶正在于,培养不再提出任何问题的信徒。」19张承志及他笔下的人物就是这样的一些信徒,雅卡尔所指出的两个方面在他们的身上都有着鲜明地体现:第一,他们只是在虔诚执着地信,却从来不问为甚么信,在这种盲目地对信、信仰的推崇中,个体的主体性丧失殆尽,个体放弃了「再读」,不再「质疑自己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个体「只是一个随时准备受摆布的对象」。第二,由于「确信自己拥有真理」,「最终困在这确信的念头里面,再不能参与到交流之中」,所以,构成了一种封闭性与排它性,并因之在排斥他人时,构成了对他人的粗暴侵犯。张承志对与自己精神志向不同者,特别是对世俗者与知识界,充满了强烈的鄙视与敌意,他更通过笔下的人物对激情、牺牲、苦难承当的狂热,对世俗者与知识者进行一种激烈的拒斥与批判。对这种拒斥与批判,对这种拒斥与批判的姿态,在对这两点的一片叫好声中,我们对其在今天所形成的新的障蔽与危害失去了应有的警觉:

第一,这种拒斥与批判。如前所说,突变式的革命与战争形式这样的一种非常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曾经在历史的进步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样的一种成功使我们对在这一方式中形成的非常态的人生形态、生活形态及相应地亢奋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好感与怀恋,张承志在自己的笔下总是设置似乎难以想象的生存的严峻与苦难,注定要失败的奋斗,超乎一般的勇气与牺牲等等,就是为了凸显这样的一种非常态的人生形态、生活形态及相应地亢奋的精神形态。但是,当历史行进到以渐进式为特点的建设时代时,怎样面对常态的生活并使之具有诗意,就是今天这个时代给我们提出的一个似乎从未有过的新问题,在这新的时代问题面前,我们面临着两种危机:一种是被经济所左右,让常态的生活失去意义而庸俗化;一种是用非常态的思维扭曲常态的生活并试图以此来对抗这新出现的前者的庸俗化,张承志就属于这后一种,又由于我们是从久远的非常态的历史中走来,所以,有着一种与张承志的天然的亲和力,并陶醉在这新时代的唐·吉诃德的灿烂幻影中,放弃了对这新出现的现实问题的直面。

与这种信仰的误区相一致的,是对信仰体现者的崇拜误区。在《心灵史》中,对信仰体现者即七代教主的崇拜到了迹近神化的描写与文字,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譬如这样的描写:「众多斯达尼一见他的尊容,都扑倒跪地,挥涕如雨,哭喊连天……造反的穆斯林悲愤狂热达于极点。传说马明心曾经扔下他的太斯达尔(缠头白巾),要义军见物撤离。但城下一见圣物,疯狂撕抢,太斯达尔被撕成碎片。义军怀藏了碎片,更誓死扑城」。24这样的描写与文字在《心灵史》中,可谓是俯拾即是。这样的场面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是都不应该陌生的,那对皇帝的三呼万岁,那十年浩劫中 的个人迷信的顶峰,那所谓的红海洋,那所谓的语录如符咒般的一念即灵,我们还应该历历在目吧。

张承志对底层民众真诚的血肉情怀是构成张承志光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真诚的血肉情怀并不必然地具有价值与意义,我的追问正是因此而展开:

对物质贫困的崇拜误区。在张承志的小说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他总是认为物质上越是贫困,越是没有,精神上就越是富有,对信仰的追求就越是真诚越是执着,精神上也就越是高尚越是圣洁,所以,在他的小说中,特别是在《心灵史》中,他才要特别渲染西海固那让人难以想象的贫困,渲染西海固民众的大字不识一个,哲合忍耶教的不籍文字以流行,并以此来凸显那超乎常人的心灵的圣洁之光。对于张承志的这样的一种精神特点思维模式,我想,凡是对十年浩劫略有记忆的人是都不应该陌生的。马克思在《1844年学手稿》中所说的: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也是无动于衷的名言,凡有学术常识的人都耳熟能详,党中央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且将物质文明置于精神文明之前的方针也无人不晓。从整个的进程看,物质文明的发展推动着精神文明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这本来并不是一个多么深奥的理论难题。真正能够体认到山乡生活恬淡、和谐、淳朴、静谧价值的,永远只能是那些走出山乡的人们;在爬雪山过草地的极度的物质贫困里,之所以有着高尚的精神情操,是因为有着毛泽东、周恩来这样的接受了雪山草地之外的西方土壤上诞生的的革命领袖,且他们以此来了自己的部下。其实就是张承志自己,也常常会在狂热地吹嘘物质贫困下的精神圣洁时,会在不经意间,以鲜活的细节,颠覆了自己那竭力张扬的庞大构架。譬如在《心灵史》中,他讲了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小孩子跑到地里挖野菜,他连挖开地皮的力气都没有了,就在野菜的旁边死了,当目睹者跑回来告诉他的母亲时,他的母亲刚刚讨回来一碗稀糊糊,准备给她的儿子吃的,一听说她的儿子死在地里了,她接下来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自己马上把这碗稀糊糊喝下去,物质的贫困就是这样地吞噬了人性、人情之痛。25如果我们深究下去,张承志笔下的在物质贫困土壤上生存的哲合忍耶的下层民众的精神境界,也并不是能以高尚圣洁来称誉的,他们精神世界中的信仰、激情、牺牲、对苦难的承当等等,已如前述,你又怎么能对此给以赞叹呢?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甚么还要常常被张承志那物质贫困下的所谓的精神富有所感动并常常给以由衷地赞叹呢?而且这样的一种赞叹、赞同又是那样的普遍,难道说我们因为长期地行走在物质贫困的黑暗的历史隧洞里,已经习惯、同化于这黑暗?我们是不是因为不习惯并因这种不习惯而恐惧于在物质基础上的个体独立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相忘于江湖的对人的解放,从而过多地美化了物质贫困下的人与人之间的集团性的「相濡以沫」?我们是不是因为对在历史前进中新形成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不平衡中的精神失重深感恐惧,从而过多地美化了原有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平衡中的物质贫困基础上的精神贫困?我们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历史过于悠久而又不能承受在今天现实面前的倍受刺激,从而总是愿意回头张望过去,总是愿意重返「西海固」,并在这种重返的幻化中,美化了「西海固」?

心灵皈依的误区。在张承志的小说中,时时体现着一个身处现代文化中心现代大都市如北京、东京的知识分子的心灵焦虑、精神焦虑,为这种焦虑所迫使,他笔下的这位知识分子一次次地从现代的中心──都市出走以求解脱这种焦虑,以寻求心灵的皈依。在他的作品中,始终有着一种寻父的焦虑与冲动。构成张承志的此岸世界、精神儿子的是现代都市,是知识分子,构成他所寻求的彼岸世界、精神父亲、心灵皈依的一种最主要的形态则是身处穷乡僻壤的下层民众生活,而我,恰恰认为这正是张承志心灵皈依的误区,这种误区在写右派生涯的作品中,在知青题材的作品中,也普遍存在,26且有着深远的思想源缘,所以,就更有着给以剖析的必要。

张承志心灵皈依的误区的某些方面我在前面曾经或多或少有所论及,譬如不能美化物质贫困的下层民众的精神世界;譬如传统、乡村要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才能对现代社会构成价值与意义。除此之外,张承志心灵皈依的误区,我们还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来谈:

第一,在事实上没有做到,并因了这事实而造成了自我的解构。有论者曾经指出:尽管张承志竭力赞美西海固是他的精神圣地,但「神圣的西海固却不是女儿『快活地成长』之处,而那个发达的后现代与后工业的日本,那『污浊之地』却是(他的女儿)法蒂玛的乐园。给予我们的『能解开你的苦恼的钥匙』的黄土高原,却不是给予女儿的……哲合忍耶的沙沟的美好和神圣却没有留住法蒂玛,也当然没有留住张承志。张承志依然生活在北京或东京这样的超级都市之中」。27这样的一种矛盾也广泛地存在于「右派作家」「知青作家」之中。不论他们怎样由衷地感激、赞美乡间的下层百姓特别是下层的乡间女子给了他们以第二次生命,是他们重新开始人生的生命源泉,也不论他们怎样由衷地怀念那「遥远的清平湾」,赞颂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但他们最终还是不顾「今夜有暴风雪」,而回到了他们所诅咒的都市。你或许会说,回到都市是他们的生存选择,乡下的下层民众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但我不这样认为。人的生存与人的精神是不能够截然分开的,新的精神需求是由人的生存给提供的,而不是从精神的家园中生长出来的。

第二,将下层民众实际地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与下层民众在人类精神领域里所可能具有的力量混为一谈,从而造成了张承志及中国知识分子心灵皈依的误区。

知识分子在努力变革社会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社会结构中经济与的主体,所以,知识分子通过思想文化的努力来从根本上变革社会,相较通过政治革命、战争形态来变革社会,总显得软弱无力,犹如鲁迅所说:「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28在这样的一种软弱无奈中,下层民众在政治革命、战争形态中的主体地位及相应显示出来的伟大力量,就使知识分子产生了一种通过依靠下层民众而使自己获取力量的精神需求、精神信念,但在这种精神需求、精神信念中,知识分子却把下层民众实际地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与下层民众在人类精神领域里所可能具有的力量混为一谈了。实际上,在人类精神领域,由于历史中形成的脑力劳动、精神劳动与体力劳动、物质劳动分工上的不同,所以,人类精神上的成果,人类在精神上的前驱性、敏感性、丰富性、探索性、深刻性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更多地还是由知识分子来体现的,将这样的两种力量混为一谈,就造成了知识分子在下层民众中寻求心灵皈依的误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政治革命、战争形态中,中国知识分子一度放弃了自己思想启蒙的主体位置,不能说不与这种误区无关。张承志在《心灵史》中,对哲合忍耶在多次地大规模地起义及与「官家」对抗中所显示的力量的赞美,张承志由此而来的总是要在下层民众中寻求自己的心灵皈依,可以说,也是这种误区的一个具体例证。同时,由于知识分子是站在人类精神领域的前沿位置,所以,他们在精神、心灵上的危机、需求是不能在下层民众中得以解脱与实现的。我们在前面所论述过的,知识分子在下层民众中寻求心灵皈依之所以在事实上未能做到,张承志们之所以要离开「西海固」,其中的一个原因,也正是因此。对于这一点,倒是张贤亮在他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通过反讽而有着较好的体现。29

第三,将下 层民众在恶劣的现实中的顽强的生存力量与下层民众在人类精神领域里所可能具有的力量混为一谈,这也是造成张承志及中国知识分子心灵皈依误区的一个原因。 中国知识分子在变革、在精神探索、在身处生存劣境时的软弱无力感,使他们总是有着一种寻求力量的焦虑,下层民众在恶劣的现实环境中的顽强的生存力量,给了他们以缓解这种焦虑的幻觉,特别是由于他们一般地说来,生存环境较之下层民众总是要好一些,所以,一旦他们也沦为下层,在他们也身处如下层民众一样的生存劣境时,由于适应能力的差别,使他们更感觉到自己在与社会、命运对抗的力量上的不及下层民众,这种幻觉就尤为强烈,这在表现右派沦落社会下层的小说中,体现得更为明显。30张承志则是通过竭力渲染下层民众生存环境的恶劣来造成这种幻觉,这就是他为甚么在《金牧场》中要重笔浓墨写草原「铁灾」的原因,这也是他为甚么在他的作品中,总是要将下层民众置于特别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中的一个原因。但是,虽然同为「力量」,然而却「形」同「神」异,生存力量与精神领域里的力量是不能相混等同的。

对民间立场的「误读」,对人性、人道主义的「误读」。张承志常常以底层民众利益的代言人自居,他在《心灵史》中,声称自己宣扬的是「穷人的宗教」;他又以此而愤怒地抨击知识分子对人性、人道的主张,声称自己体现的是穷人的人性、人道,譬如他这样说:「我还将正式描写我终于找到的人道主义;你们会在读后发现,这种人道主义要远比中国那些知识阶级廉价拍卖的货真价实」。31

自从陈思和提出民间概念之后,对这一概念的理解颇为不一。我的理解是,民间话语,民间的精神指向,民间的价值立场,是建立在个体生存的物质、世俗的需求之上的,民众面对时代变迁社会变革,总是以是否适合自己的日常生存作为其判断的标准。张承志以民间的立场穷人的宗教自居,但是,所谓的穷人,首先指的是物质上贫穷的人,民间、穷人特别急切要求的是,改变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条件,首先特别注重的是,物质生活、世俗生活在日常生存中的重要性,张承志蔑视物质生活、世俗生活,并不要求改变下层民众所特别迫切需要改变的物质生存条件,这怎么能说他是代表民间、穷人的利益呢?民间、穷人所要求的对物质生存条件的改变,首先是要看得见摸得着地具体实在地落实在个体的物质生存条件的改变上,张承志特别强调张扬的是,个体为着一个「虚幻的集体」而牺牲,这又怎么能说他是代表民间、穷人的利益呢?这样的「教」,怎么能是穷人的「教」呢?张承志动辄尖刻指责而又语焉不详的知识分子的人性、人道主义是甚么,我们暂且不论,张承志所鼓吹的为了一个「虚幻的集体」;为了这一「虚幻的集体」所制定的「神圣的精神」,这一「神圣的精神」又是以剥夺、泯灭个体生命的物质利益、人性欲望而显示其「神圣」的;为了据说能体现这一「虚幻的集体」与「神圣的精神」的「圣主」,每个个体生命,尤其是下层民众,都要自觉地不再要求改变自己的物质生存条件,心甘情愿地过一种最贫困的物质生活,而且越是贫困越是甘于这种贫困,就越是显示出了自己精神的高尚;都要自觉地泯灭自己的人性欲求,而且越能够泯灭自己的人性欲求越能够显示自己的圣洁;都要自觉地成为一个被「虚幻的集体」「随时准备受摆布的对象」;都要自觉地为这一「虚幻的集体」「神圣的精神」及其体现者作出牺牲,而且牺牲得越自觉越彻底越显得崇高;为此,不学没有文化最好,越没有文化越能不受「杂念」污染;越穷越好,越穷精神越是高尚;越吃苦受罪越好,越吃苦受罪越能磨炼自己,其实也是给了自己一个显示自己崇高的好机会;为了这些,越是从根本上没有疑问意识越好;越是坚定执着不动摇越好;越是为此牺牲越大越好;越是把这一切让每一个人都接受越好,如此等等,如此等等。张承志所鼓吹的这样的一种人性、人道主义,相信每一个经历过十年浩劫的人,都一点儿也不会陌生。经历过二战的浩劫,德国总理施罗德说:「谢谢,谢谢,我们经历过了这一集体主义,我们不想要它了」。32只是不知为甚么,在十年浩劫中,被「虚幻的集体」折磨得生不如死的我们,却仍然要对此恋恋不舍,真可谓是匪夷所思。

张承志曾经是、现在也仍然是中国界、思想界的一个「神话」,这个「神话」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为我们在长久中所形成的思维惯性、情感惯性所凝铸的,它容易使我们在传统中所形成的情感激动,并在这种激动中失去现代理性的「澄明」,因之,才更需要我们对之给以仔细的清醒的辨析,本文的正是因此而发生。

注释

1、 13 参见《1949-1999文学争鸣》第434-436页所摘引的徐明旭、吴亮、陈骏涛等人的文章。

2 张承志说:「不,不应该认为我描写的只是宗教。我一直描写的都只是你们一直追求的理想。是的,就是理想、希望、追求」。见《心灵史》第9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版。王安忆认为:《心灵史》「就是要写心灵」。针对一些人将《心灵史》视为教史的看法,王安忆反复强调:「我确实认为它是小说」。参见王安忆:《心灵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第三章。

3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4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之六》 6 6891011杰姆逊(Fredric Jameson)著:《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宗教与意识形态:新教与个人主义模式」一节。

1

4、48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页2

8

3、300。

15 最早出现的知青小说对知青的插队生活都是取批判态度的,如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竹林的《生活的路》等,但其后很快就转入了对知青插队生活的怀念、赞颂、重返的冲动与愿望,如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16 参见坷垃:〈在失禁的激情中作秀──梁晓声批判〉,《十作家批判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0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6 关于这样的一种普遍性,请参阅许志英、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第二章第四节《「人民认同」的内在分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该节以「右派作家群」「知青作家群」为例,详细准确地阐释了他们对下层民众的感恩性的认同。 28 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

29 在这两部小说中,张贤亮都写道,当章永嶙初到乡下为首要的物质生存所困时,他对马樱花、黄香久是发母亲般地依恋。但一旦解决了最基本的物质生存这一问题时,但一旦他的精神世界不完全依附在物质世界时,马樱花、黄香久就不能满足他的精神需求了。他对马、黄的背弃、逃离的主要原因,即在于此。在这两部小说中,张贤亮也写道了马、黄以章精神世界的不理解。如是,尽管作者在小说中真诚地赞美了马、黄,将之视为给了章第二次生命的「母亲」,但最终的结局却是章在事实上背弃了马、黄,虽然在《绿化树》中,章似乎是因为再次被捕而离开了马,但你只要想一下,他在吃饱了饭恢复了体力之后,对马的轻视,就可以知道,所谓再次被捕,只不过是章给了自己一个背弃马的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

30 譬如张贤亮在其早期小说《灵与肉》中,就写了李秀芝顽强的生存能力对许灵均在生命、精神上的支持,最后许灵均之所以拒绝了出国的选择,也正是因为以为在李秀芝的身上找到了最终可以依靠的力量。中国知识分子这种寻求力量的焦虑,在中国文学史中,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譬如早在五四时代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等。30年代之后,缓解这种焦虑的幻觉日益居于主导位置,类如丁玲《在医院中》所体现的知识分子的无力感,已成为凤毛麟角,空谷足音。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大众时代的时尚迷狂
发布时间:2014-01-17
【内容提要】资本主义精神和体制的逐步完善催发了大众时代的孕育和生成,而导源于古希腊的自然秩序的观念在其中也扮演了同等重要的角色。大众时代的“ 拟像秩序”的基本特征在于“能指”蜕变为“能指的自我指涉体系”。符号消费因此成为......
分析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元素
发布时间:2023-05-01
虽然把批判性思维等同于论证性思维或论证技能并不合适,但也无可否认,论证技能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元素。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前会长格拉夫( GeraldGraff) 最近还在宣扬他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理念: 如果我们想要学生在高等教育和职业生涯上......
浅谈麦金太尔对管理的有效性主张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31
麦金太尔对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者所提出和坚持的关于管理的有效性主张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之所以进行这种批判,并非由于他一时的冲动或偏好,而是他批判当代西方道德话语和道德文化、重建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论传统这一整体思路的必然要求......
批判思维
发布时间:2023-03-03
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 写作缘起 哲学家巴斯噶有一句名言:「人只是自然界?一根脆弱的芦苇,但这 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人类的优越性,在于其久思考能力,亦因此,能独立及正确地思考, 是我们不可或......
中端餐饮疯狂扩张
发布时间:2023-04-22
2014年餐饮业品牌餐饮逆势扩张、人均消费稳步上扬、中高端餐饮成为主流市场。年初发布的《大众点评指数》,数据从一些关键指标呈现了2014年餐饮业的重要变化:品牌餐饮逆势扩张、人均消费稳步上扬、中高端餐饮成为主流市场、O2O孕育江湖新能量……虽然已过去三个多月,但现在回望,通过数据还是能带来一些新鲜启示跟方向。从受挫到振作,中高端餐饮狂飙中2014年,京沪广深一线城市中,深圳和北京的餐饮市场尤为活跃.........
影像志三部曲(球迷篇)
发布时间:2015-08-26
连日来,机场、车站、码头、酒店、名胜景点随处可见红黑剑条衫的身影,连安检大叔都会说:“你们是来看球的吧!”没错,来自大江南北的罗森内里纷纷向五台山集结,共赴这场红黑盛宴。对很多米兰迷来讲,2011年超级杯那个梦幻之夜让人沉......
君子志向与妾妇心态间的张力与冲突
发布时间:2023-04-07
内容提要 作为庶族地主利益的代表,东林党人凭据君子人格的张扬、以“天下之公”的名义抗礼王权,希望通过将君主符号化限制其私权的肆意发挥,这对王权的整体性和天然合法性造成了伤害,东林党人意识到了这种罪责――“忠君”是道德君......
论批判的终结
发布时间:2023-03-22
论批判的终结 论批判的终结 论批判的终结 在德国哲学家眼中,“批判”一词倍受青睐。自从康德用“三大批判”构建起哲学大厦以来,批判就成了哲学家手中的法宝。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曾使......
张天福:为茶痴迷一百年
发布时间:2023-02-03
每日饮茶一百杯 岁月在张天福身上似乎停滞了,105岁的他留在70岁的光阴里。只要聊起和茶有关的话题,他依然思路清晰,滔滔不绝。 张天福的养生之道就像他喜爱的茶道一样,有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味道。他归纳为“一足五忘”:“一足......
关于哲学研究中心转移的现代理性批判
发布时间:2022-08-29
" 【内容提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哲学研究偏好,我们把这种哲学研究偏好的迁徙变化,称为“哲学研究中心的转移”。在哲学史上,哲学研究中心经历了两次转移,第三次转移——以创造为哲学研究中心的时代已将来临。探讨哲学研究研究中心转......
来自天籁的性灵――蒋志鑫
发布时间:2022-12-21
依蒋志鑫的艺术经历,他是一位奇侠。许多年里,他独步天涯,千里单骑,从西部到北国,从黄河到昆仑,从戈壁到草原,以顽强的毅力去做一次次孤独的行旅。我以为,与古人那种主要以散淡悠游之心走向自然的方式不同,他更多是以一个现代......
陈耀忆张思德同志
发布时间:2023-07-16
张思德(1915―1944),实践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光辉典范。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今思德乡)人。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共产党员。曾担任过警卫班长和毛泽东主席的内卫班战士、参加过长征,作战勇敢,......
批判者博德里亚
发布时间:2023-02-04
法国当代著名 社会 学家和文化批评家让·博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于2007年3月6日在巴黎逝世,享年77岁。 博德里亚1929年7月29日出生在法国北部的 农村 ,1948年就读巴黎亨利四世中学,后......
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批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1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学也随之逐渐发展,对于的文学的批判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文学批判作为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文学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意义,甚至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引路灯。因此,做好针对文学作品的批判工......
“批”出思想,“注”出灵魂
发布时间:2022-08-23
批注式阅读是指在阅读时,学生使用一些简明的符号和简洁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疑问、思考,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在原文字里行间以及四周的空白处写下来。它的突出特点是“意(批注)随文(文本)生”,强调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
批判学派纵横谈
发布时间:2023-04-07
传播学批判学派既是一个学科的流派,更是一种学术的思潮在传播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还未受到我国学者足够的重视。本文对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发展脉络、重要人物、研究志向等,进行了宏观勾勒,以期推进对此学派的研究。 比起20余年......
心灵的抢劫
发布时间:2023-04-12
豪威尔得知弟弟奥利患了癌症,并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惊呆了,他要筹钱给弟弟治病却被奥利阻止了。弟弟对哥哥说出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计划――让他去抢劫运钞车。如果身为押送员的奥利被豪威尔打死,不但死得英勇,还可得到一笔丰厚的抚慰......
张孟闻时期的《科学》杂志
发布时间:2022-11-21
摘 要 1915年创刊的《科学》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张孟闻是民国时期《科学》的最后一任主编。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介绍了张孟闻时期《科学》的出刊及栏目设置情况、内容和特点,全面展示张孟闻时期《科学》的整体情况。 ......
批判性思维与审计专业判断
发布时间:2013-12-18
批判性思维与审计专业判断 审计专业判断①能力http://WWw.LWlM.cOm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批判性思维在提升审计师专业判断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针对审计专业判断和批判性思维分别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
破解日本加入TPP谈判的迷局
发布时间:2015-08-06
【摘要】美国主导的TPP是其亚太在平衡战略中及其重要的一环,日本加入TPP谈判在政治以及经济的角度上对中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从日本政府对TPP态度演变,美日在TPP问题上的利益诉求,中国应如何应对三个方面探讨了日本加入TPP谈判......
心灵的拷问
发布时间:2023-07-24
若干年前,时任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犹太死难者墓地的真诚一跪,想来仍令人心灵一颤。这当然不只是一种外交上的姿态。据称,勃兰特当年是反法西斯的英雄,他个人与希特勒的战争行为没有任何瓜葛,然而在他的意识里,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
城市噪音的美学批判
发布时间:2022-10-20
城市噪音的美学批判 城市化是21世纪的必然走向。城市是我们的家,是都市人身体得以舒展、精神得以憩息的地方,是肉身与精神的安居之所。它应该是宁静的、安详的,是充满诗意的乐居之地。但是如果从城市美学的角度审视现代都市,我们发......
对批判性思维的认知
发布时间:2023-07-22
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至少和两个学科相关,一个是教育学,一个是逻辑学。两个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批判性思维。教育学关注的是,批判性思维和人的一般思维素养之间的关系;逻辑学关注的是,批判性思维和人的日常逻辑思维素养之间的关系......
张泉灵:40岁后的换轨人生
发布时间:2023-01-15
去年前,我一直觉得互联网只能作为一个兴趣或者一个沟通工具,但从去年开始,我感受到互联网在生活方方面面的所有积累都爆发出来。当看到我爸妈都已经在用滴滴打车、美团时,我自己无法不看到这种变化,不是吗? 这些变化很有趣,但......
心灵的抚慰
发布时间:2023-06-16
孩子的心灵需要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抚慰,当孩子的内心因此而失落时,就会变得很脆弱,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有这样一对父母,他们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读高中,上大学。于是他们就拼命地挣钱。白......
心灵的忏悔
发布时间:2015-08-21
夜,没有月光 梦的丛林里 有两个黑黢黢的人影 老吴老娘和二女儿 刻烂了我梦的 记忆 老娘每每 给离家念书的我 都揣四个鹅蛋 也揣进挂牵 那一个个瞬间 多少暖流涌上心头 我说不出感谢的话来 因为太苍白 后......
中国哲学思想批判
发布时间:2022-11-29
中国哲学思想批判 中国哲学思想批判 中国哲学思想批判 一 春秋战国动乱550余年,其间战火连绵,诸侯争霸,生灵涂炭,人民遭殃,社会长期处于兵燹和混乱之中。 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将首都从......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发布时间:2023-06-27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一.何来"新保守主义"倾向?继80年代文化大讨论之后,90年代人们进一步正确对待过去被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儒释道精英文化,深入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多重关系,高扬人文精神与价......
道德不是批判他人
发布时间:2023-02-18
从法国回台湾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私立大学任职,是校内十三位一级主管之一。当时学生如果要记大过,就必须开会,由十三位主管都同意签字后才能通过。 我第一年参加时看到一个案例,一个南部学生到北部读书,在外租屋;房东写了一......
张良思想的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3-07-26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谋略家,西汉王朝的重要奠基者。周恩来总理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给警卫员讲到张良的故事。从博浪沙狙击秦始皇,到下邳起兵反秦;从鸿门宴救刘邦,到“四面楚歌”,使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土崩瓦解......
浅谈灵活驾驭批评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3-02-02
批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批评的效果受当事人双方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而批评的艺术则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这几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我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批评讲求艺术性,借此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个班集体是由不同思想认识、不同性格、不同知识层次组成的复杂的人群集合体。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而不至陷入被动,甚至产生消极效应。我.........
批判性思维与论证
发布时间:2023-05-30
一、论证的理性认识 论证是引用一个或一组判断通过逻辑推理来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任何一个论证都是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所组成。论题所要回答的是论证什么,它是论证者所要阐述的观点;论据所要回答是用什么论证,它确......
孔子道德思想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15
孔子道德思想批判 孔子道德思想批判 孔子道德思想批判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伦理文化,道德在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古代,儒家伦理独立承担着培植中国人道德意识的使命。人们按照儒家伦......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启发
发布时间:2022-09-29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启发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启发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启发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人类学批判,强调人的解放和个性的自由 为了完善唯物史观中有关社会发展的历史,为了把一些观点表达得更为明确,为了把发现的新材料补充......
中国电视剧的文化批判
发布时间:2022-10-12
1前言 根据中国电视剧创作题材在时间线上的特点,一般可以分为古代历史题材电视剧、近现代历史题材电视剧和现实题材电视剧。不同的时间段里,因为不同的社会环境、政治语境,特别是不同的社会冲突会使电视剧的悲剧性表现出不同的审美......
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批判理论的批判与中国语境的规范
发布时间:2023-03-26
摘 要: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
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
发布时间:2013-12-18
"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
批判性思维测试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9
不断提倡批判性思维应该是20世纪教育的首要目标(如约翰杜威(JohnDewey)1910年的著作《我们如何思考》、1961年教育政策委员会的《美国教育的核心目标》),但人们所做的实际工作并不多。好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批判性思维教学受到了广泛重视相应地,曾经一度被忽视的批判性思维测试也得到些许关注。笔者认为,目前关于批判性思维测试的研究虽有亮点,但由于之前对这方面的忽视,其整体上仍不完善。更.........
论徐志摩诗歌意境的空灵美
发布时间:2023-05-31
徐志摩是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一生短暂却辉煌,留给了我们一篇又一篇经典的创作。他生前创作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三部诗集构思都极其巧妙,充分展现了他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诗人的诗歌不仅文字美,而且还赋有绘......
做心灵的舞者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的舞蹈教学也逐渐系统化,其教学内容也不断向更深的层次延伸。高校舞蹈教学除了对音乐、美学以及形体等的教育,更重要的还在于对舞蹈意义的深层次的挖掘以及对文化的传承,因此,做心灵的舞......
论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
发布时间:2022-11-21
在现代性的进程当中,海德格尔在对于现代性的一系列反思与批判,让我们更为深入地思考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以及走出困境的道路。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他主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和矛盾,以及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受到的种种压抑,认......
点燃批判性思维的火花
发布时间:2023-03-11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略了知识的双面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基于此,笔者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谈谈看法。一、大胆质疑,追求真理大胆质疑是彰显批判性思维的方式之一,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也是学生有问题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文本,挖掘文本内涵,鼓励学生交互探讨、大胆质疑,在交流讨论中深化对所学知识.........
与徐志摩离婚之后的张幼仪
发布时间:2023-03-26
张幼仪(1900―1988),学名嘉玢,幼仪是小名,她出生于江苏宝山县(现属上海)的名门世家,祖父是高官,父亲是名医,二哥张嘉森(字君劢)是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民社党创立者,四哥张嘉H(字公权)是中国银行总裁。由于是徐志摩的原......
“宪法概念”批判(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5
内容提要: 私权从产生之初就遭受相对私权的威胁,公权威胁则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人们冀希望于以制定宪法的方式排除已经产生的威胁,而非仅仅消除由其本身所带来的附随威胁。 站在别国文化基台上观望中国是朦胧而畸病的,只有透彻理......
批判思维与审计教育
发布时间:2023-03-09
【摘要】本文以审计环境变化为背景,介绍了批判思维的涵义、审计中的思维误区及它们对审计学科的影响,并建议将提高批判思维能力作为审计 教育 和审计后续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资本市场也不是风平浪......
萨托利民主理论批判
发布时间:2013-12-19
萨托利民主理论批判 萨托利民主理论批判 萨托利民主理论批判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就萨托利《民主新论》中所暴露出的某些理论问题进行了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批判,力图阐示传统民主理论在相关问题上......
中国市场营销者批判
发布时间:2023-01-16
接到《销售与市场》管理版“重启增长之路”的约稿信,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当我坐在电脑面前时,却发现除了用一本书,几乎没有办法用一篇文章概括地回答这个问题。进而我发现,面对低迷的、被动挨打的传统经济和处于......
关于批判性思维测试
发布时间:2022-08-11
0 引言 不断提倡批判性思维应该是20世纪教育的首要目标(如约翰杜威(John Dewey)1910年的著作《我们如何思考》、1961年教育政策委员会的《美国教育的核心目标》),但人们所做的实际工作并不多。好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批判性思维教......
《陈志武说中国经济》:拨开经济迷雾
发布时间:2023-07-27
《陈志武说中国经济》:拨开经济迷雾 被《华尔街电讯》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的陈志武教授一直是金融学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继《金融的逻辑》之后,陈志武,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为读者所熟悉的名字。这位美国耶......
试析高校资源优势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
发布时间:2022-10-16
摘 要: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有关于留守儿童负面的事件让我们更加关注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呵护的重要性,这对我国基础教育提出了巨大的考验。而如何利用高校资源优势,使其在留守儿童心灵以及基础教育上发挥作用,值得全社会广泛思考。......
春晚小品“跪文化”批判
发布时间:2023-01-05
2015年春晚有个小品《一定找到你》,由郭冬临、刘涛、郭丰周、富俊淇、吴江、于健联合出演,郭冬临表现的依然是一个好心人,刘涛依然是一个贤惠媳妇。小品讲述郭冬临三年前指认出来的某小偷被释放出狱,表示“一定要找到你”,被郭冬......
“执迷不悟”的心理机制
发布时间:2015-08-28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身边发现一些“悲情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虽然并不愚钝,却经常陷入某一个绝对没有好处的事情中不能自拔。任凭亲戚、朋友、旁观者如何劝说,他们总是执迷不悟,甚至还要找出很多幼稚的理由来欺骗自......
陈去病批校本《张苍水集》
发布时间:2023-04-05
1905,还发生了一些事,促成了陈去病与他的偶像――明末抗清名臣张苍水的一段文字因缘。 3月27日,陈去病担任主笔未够一年的上海《警钟日报》,以及陈去病于1904年10月发起出版的《二十世纪大舞台》同时遭到清廷禁锢。究其原因,这两......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人居文化批判判
发布时间:2022-11-17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人居文化批判 早在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该规划将首都的城市发展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宜居的城市环境不仅包含城市自然和物理环境建设......
走向心灵的春天
发布时间:2023-01-21
1 问题概述与背景 学生A是一个较开朗、活泼的女孩,学校运动场上的健将,高一年级从外校转来,在班里学习属于中等偏上。父亲做生意,母亲是工人,父母之间经常打骂、闹离婚。周末A回到父母家住,母亲也经常上歌厅,深夜才回到家中。......
追求心灵的快意
发布时间:2022-11-05
朋友张伟,家境贫寒,考入师专时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全是空白。班级的联欢会、文体活动、才艺秀等,他只能是一个旁观者,毕业时却成了班级的“优秀毕业生”。 他的同学说,张伟能登上那个高度,完全是他个人努力的......
歌迷心窍 2014年6期
发布时间:2022-09-13
有个城市里来的美女,喜欢上牛头坡的蓝胜利了。 说起来,大家都不信。可蓝胜利就是有那么好的命。那个美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找他。你看他哪天穿得特别好,一大早起来就唱山歌的,准是美女来找他了。 美女名叫赖青。家在北方,......
浅论张志汤的新粉彩瓷绘创作
发布时间:2023-05-09
张志汤(一八九三一九七一),斋名亦陶,江西婺源县人。一九〇一年入景德镇余立卿红店学绘粉彩,后被大官僚袁秋舫聘至南昌彩瓷。一九三五年入浮梁陶瓷职业学校任饰瓷教师,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四年创作极多,以山水瓷板为主,一九四五年后......
那些丧心病狂的wifi名字
发布时间:2023-07-16
世上最美好的生活,莫过于吃饭、睡觉、蹭wifi,但是蹭wifi有风险,搜无线需谨慎。如果遇到下面这样的wifi名,笑也就罢了,就怕不小心,连精神都受到污染…… 丧心病狂的wifi名,今天你搜到了吗? 我在校团委老师办公室等人的时候......
张其成:音乐可以调节情志
发布时间:2022-12-07
中医五音疗疾的理论基础就是五行与五志相生的关系,通过音乐的对治法,对人的情志进行对抗性治疗,张其成说。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将五音形成的不同意象,与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相匹配而归纳概括为:木,其音角(清脆悠......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批判
发布时间:2023-07-02
【摘 要】继帕森斯之后,吉登斯进行了社会学第二次理论大综合。他的理论体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行为主义流派的研究,可是多年来经由学术界以及社会实践的检验,证明其理论逻辑确实存在固有缺陷,对社会发展规律以及重大社会问题缺......
谈刑事实证学派之批判
发布时间:2022-11-17
谈刑事实证学派之批判 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刑事实证学派之批判,网站内容每天更新,欢迎大家时时关注哦! 一、对刑事实证学派的批判 (一)对犯罪原因论的质疑 新派学者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得出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生物因素、自......
探讨没有批判,何来对话?
发布时间:2022-12-23
经典、名著和名篇(下文统称为经典),华光四射,却让人望而生畏。在经典阅读上,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暴露出自己的冥顽与悖谬:对待亲近的人,我们总是缺乏耐心;最好的东西,我们却常报以轻浮。有人将经典戏谑为谈及最多而阅读最少的读物,......
廖承志与惠州渊源史论
发布时间:2023-06-16
祖籍惠州的廖承志(1908-1983),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迄今为止惠州籍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第一人,他传......
用真心净化孩子心灵
发布时间:2023-02-05
“教育是关注而不是灌输,是关怀而不是挑剔,是引导而不是强制,是互动而不是施压。”这是在一篇文章里看到的一句话,感触颇深。茫茫沙漠,找不到相同的两粒沙子。而百样米养出百样人,面对性格迥异的学生唯有用爱去感化,用情去暖化......
打开心灵之窗
发布时间:2023-03-30
为进一步落实以项目制推动“六个专项行动”升级的统一部署,更好地为广大工会会员提供普惠制服务, 6月30,省总工会面向全省工会会员开展“千万资金助万名工会会员光明康复行动”(以下简称“光明行动”),截至11月31日,进展顺利。按......
守护心灵的家园
发布时间:2022-11-17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254-01三道岭第二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完全初中,原隶属于潞安新疆煤化工有限公司,位于哈密市以西70公里处的三道岭镇,2014年移交哈密市政府管理。学校现有学生502人,主要来源于企业职工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年来,我们不断发现:初中阶段出现的暴躁、冲动、偏执、倔强、懦弱、自私等极端问题的学生有不少是单亲家庭。鉴于.........
心灵心语 珍惜能吃的日子
发布时间:2022-10-30
珍惜能吃的日子,珍惜一道举筷的亲人 吃亦有道,须吃得聪明,吃得正大,吃得坦荡,吃的是自己双手挣来的清白,吃才是人间的幸福。 这几年,“缘”字泛滥,见面就是缘。我是个笨人,坐在飞机上,不相识的邻座要我在他的本子上写句......
现代标志的汉字设计传承
发布时间:2023-04-25
现代标志的汉字设计传承 现代标志的汉字设计传承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现代标志的汉字设计传承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文字是记载历史、积淀文化的视觉语言,是人类思想情感的图......
现代标志的汉字设计传承
发布时间:2013-12-18
文字是记载历史、积淀文化的视觉语言,是人类思想情感的图画形式。文字的发展变化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审美感受和视觉感知不断抽象化和符号化的过程。观看文字发展史,就像阅读一部视觉艺术史,不同阶段的文字图像反映出了特定时......
吴承恩主张全盘西化?
发布时间:2022-11-08
《西游记》一开篇,作者吴承恩便介绍了一个神奇的世界: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世界“遂分为四大部洲:日东胜神洲,日西牛贺洲,日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并非吴承恩的凭空捏造,正是印度佛教对世界的想象。 在《西游记》里,吴承恩......
我与《学习与批判》等刊物
发布时间:2015-08-19
一 文革后期上海出版过《朝霞》《学习与批判》《自然辩证法》《摘译》等几本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刊物,其中《学习与批判》从开头到结束都是我负责的,《自然辩证法》最初也是我负责的。 我来说说这几本刊物。 萧木调走后,还是很......
寻找心灵的慰藉
发布时间:2022-11-14
寻找心灵的慰藉 寻找心灵的慰藉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 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寻找心灵的慰藉 摘要:8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标记,承载着太多青春的苦涩与回忆。影片《观音山》通过三个年......
家乡――心灵的归属
发布时间:2023-02-21
推开窗,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投在我的桌上,风拂过我的面颊,我低头思索:有多久没有出去闻一闻青草的芳香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业忙碌后,是该出去洗涤一下心灵了。 不带什么笨重的行李,只携一颗渴望宁静的心,骑上自行车,与微风同......
用爱心温暖后进生的心灵
发布时间:2013-12-19
" 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深深的启发了我,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用爱心温暖后进生的心灵。一、在集体中唤醒“自尊”。后进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差或学业成绩较差甚至两者均差的学生......
蔡和森对“陈独秀主义”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2-10-03
[摘 要]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负责人,也是中共党史上最具争议的领袖人物之一。“陈独秀主义”是陈独秀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时期,所形成的关于中国革命性质任务、主要动力以及与国民党关系等方面的错误观点和见解的总称。......
论析20世纪西方的文化批判
发布时间:2022-12-18
论文 关键词:文化批判;理性;价值取向;技术理性 论文摘要:文章以20世纪的西方批判理论为主要考察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分析了生活世界理论派、人本主义批判理论派和后 现代 主义派各自的文化批判理论在发现文化危机,认真反思各派......
批判“资反路线”和陶铸的倒台
发布时间:2023-07-25
“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派路线”,是在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受到阻遏的情况下,毛泽东在1966年10月专断地提出来的。周恩来去找毛泽东,说党内历来提路线问题,都是说“左”倾右倾,没有“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以下简称“资反路线”)这......
讨论康德对谬误推理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4-26
正是通过谬误推理和二律背反,康德揭示了理性超越它自身合法基础的倾向。康德指出理性超越自身合法性基础,超越了它所在的范围。司法程序认为这样的僭越和超越是不被许可的。理性曾经所做的是不合法的。谬误推理和二律背反在纯粹批判中......
用爱启动心灵
发布时间:2023-03-29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语言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歌咏我的岗位,然而,我是――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用脑海中采撷如花的词汇去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要用深动的思考,推演我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颂歌一我爱我的教师职业,我爱我的工作岗位。因为爱与信念,我选择了教师,选择了孩子。......
心灵观念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原始灵魂观念;心灵;二元论;语言学 【论文摘要】:心灵观念起源于原始人解释梦境等现象的需要,原始人的这种直观、猜测的结果对后来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在实践、研究中造成根深蒂固的影响--认为人身上存在着独......
熊十力对“种子说”的批判及其对佛教心性本体论的扬弃
发布时间:2023-03-30
摘要:种子说是唯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但是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却对种子说进行了针对性的批判,熊氏新论与唯识学之间的根本分歧由此可见一斑。熊氏对种子说的批判不仅反映出与唯识学相比,熊氏本体论更接近于中国化佛学的心性论,而且体......
浅谈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07
战国末期的荀子,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融会诸子思想的同时,对诸子也提出了许多尖锐而切实的批评,最令后世儒者非议的是他在 《非十二子》篇中对子思、孟子的批判。荀子言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
试论“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3-01-15
试论“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摘要:对“五四”的性质的理解近年来逐渐形成三种解释,即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解释。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五四”对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内在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其破除人们内心的道德束......
对民法典编纂的批判性思考
发布时间:2022-08-03
对民法典编纂的批判性思考 对民法典编纂的批判性思考 对民法典编纂的批判性思考 [摘要]民法典编纂始终是大陆法系民法学者和立法者挥之不去的光荣梦想,但是,民法典并不是大陆法系民法的唯一选择,没有也不应终结民法形式......
论尊重被继承人意志原则在继承法中的定位
发布时间:2022-10-07
摘 要:我国现行继承法未将基本原则条文化,学者对继承法的基本原则多有讨论,但鲜有将尊重被继承人意志原则界定为继承法的基本原则,更无人论证其于继承法中的地位。自由价值是继承法的根本价值,由继承法的自由价值与本质属性所决定......
我遇到偷拍狂,我很开心
发布时间:2019-12-20
每当夏日初晨的点点晨曦洒在戏剧学院的河面上,河中的红黑锦鲤都探出头来,慵懒地吸吮着阳光,我们的一天也在这温柔的早晨拉开序幕。我是一个喜欢夏季的人,不用再裹着秋冬臃肿的棉袄,不用再考虑一天中会不会起晚,更多的是,我喜欢夏季里轻松洒脱的中戏学子的模样。作为表演系的学生,出晨功是我们的家常便饭。以前很好奇在东棉花胡同的老校区中,常青藤究竟为何那么绿,现在回想起来,或许是因为清晨学子们对着常青藤数遍的表白.........
浅谈刑事实证学派之批判
发布时间:2023-03-02
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你提供刑法论文:浅谈刑事实证学派之批判,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论文摘要:刑事古典学派以意志自由的先验性假设为前提,在刑事责任上坚持道义责任论,在犯罪论领域坚持客观主义,在刑罚理论上坚持......
叙事艺术微探与批判论文
发布时间:2022-08-31
摘要:海子的诗歌成就之一就是呈现在其多样的叙事能力上,在海子诗歌中,海子多从在场第一人称叙事,把自己置身于诗歌场景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还有部分诗歌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更为冷静客观,这种冷处理表现出更为沉着有力,情意厚重的特点,采用作者叙事情境,以全知的视角展示,带来的叙述效果是叙述速度的缓慢。在从叙事学理论视角上转变,使海子诗歌叙事艺术呈现多重美感。海子的诗歌意象繁杂多样,生疏冷僻,在文本里呈现.........
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性
发布时间:2022-09-14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人们往往对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较为重视,对思念的批判性注意不够,这显然是不当的。因为在数学中,没有批判就没有鉴别,没有鉴别就没有数学能力,学生的数学能力,只能在批判错误肯定正确过程中才能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