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中西方人格观念的深层差异

论中西方人格观念的深层差异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0 01:07:02
论中西方人格观念的深层差异
时间:2023-08-20 01:07:02     小编:

"

[摘要] 中西方人格观念的深层差异究竟何在?这是自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讨论中屡次触及的热点问题,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和研究兴趣,在80年代则成为中国文化讨论中的焦点之一。在世纪之交,这一问题的探讨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本文不同意日本学者把中西方人格观念的差异归结为群体性与个体性,或“间——个人性”与“个人性”之间的差异,分别从共时态结构与历时态结构对中西方人格观念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中国古代人格观念在深层结构上突出和讲求个人性、个体性——一种以神性为中心的人格,而在表层结构上突出和强调集体性或间——个人性——一种伦理——政治关系的应答性的角色,人格与角色的统一不二,构成了一种有机的人格观念结构。西方古代的人格观念则不然。其个人性与群体性、或人格与角色大抵是分离的,难以调和与有机的统一起来,是一种思辩——分析的人格观念。

中西方人格观念的差异包蕴于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之中,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中最深层的价值本性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映现。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人格观念。

中国的人格观念和西方的人格观念究竟有无不同?这是在二十世纪中西方比较哲学,中西方比较文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无疑,在中西方的人格观念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西方的人格观念在深层上的差异构成了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使中西方人格观念的比较研究成为可能。严格地说,人格或人格观念都是指个或个人性而言的。虽然不同的个人或个人性在内涵上可以千差万别,但它们必须且必然是为个人或个人性这一本质所规定的,中西人格或人格观念也概莫能外。因此,对中西人格观念进行比较研究,必须把它们置于个人或个人性这一水平线之下,而且在这一水平线即前提之下,还须为它们配备一套适合于它们的理论框架。唯其如此,中西方人格观念的深层差异的比较研究的可比性才足以得到保证。笔者拟就“中西方的人格观念的差异究竟何在”这一问题略陈管见,商之于时贤,以求教正。

然而,追本溯源,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格观念与西方古代文化中的人格观念却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究竟何在呢?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学者都已作出过一定的探索和论述,中国学者曲炜认为中西人格观念[3]在其精神内涵上的一个极其明显的差异是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差异[4];日本学者今道有信也认为中西方人格观念的差异是“间个人性”(inter-inspanidualitè )与“个人性”( inspanidualit之间的差异[5]。显然,“间——个人性”这一概念的提出, 是为了有别于“集体性”的,也的确要比简单的“集体性”看法深刻一些。但是,“间——个人性”是否真的就是中国古代的人格观念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人格观念是否就不讲究个人性或个体性呢?恐怕首先得打上个问号。笼统地说,这两种有些相近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历史事实的层面上,就实有人格来说,中西人格的确是表现出一定的“间——个人性”与“个人性”、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差异的特征。但是必须看到,这种看法不免笼统,有以偏概全之嫌,并且是相当表层的现象描述和归纳。如果从中国古代人格观念的深层结构形态上来说,上述的观点就难以使人认同了。

西方古代的人格和人格观念具有个人性,这是没有疑问的。问题在于参照于西方人格观念的个人性特征,中国古代的人格观念的基本特征是不是所谓的“群体性”或“间——个人性”呢?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道家的人格观念的“群体性”或“间——个人性”不显著不必多说,而就“群体性”或“间一个人性”特征较之道家或其它诸家都算突出的在中国人格史上居于主流和支配地位的人格观念,即儒家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来看,亦并非如此。因此,笔者不同意把“群体性”、或“间一个人性”说成是中国的人格或人格观念所具有的、与西方的人格或人格观念所具有的个人性特征的差异之所在。那么,与西方古代的人格观念的个人性特征相对照,中国古代的人格观念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笔者认为,回答这一问题要从个人与应答(response)的关系入手,个人在一定应答关系中表现为人格或角色。人格和角色都是通过在社会中活动着的人的个体来表现的,但是人格与角色在一种互相对立的关系中处于分立的状态,从而二者的区别就昭然显示出来了。人格是保持着自我的人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个人或个性;角色是没有自我的人的个体,没有独立的个人性或个性。在行为上,具有人格的个人顺从自我并受制于自我,具有角色的个人顺从他者且受制于他者;显见人格的个人与他相即、与众相即而不失自我,展现角色的个人从他即溶于他,从众即溶于众。自然啦,他者即非自我。就角色看,角色所顺从的他者,或制约着角色的他者即是角色的自我。诚然,角色的自我是非自我。无疑,个人与应答紧密地联系着,角色和人格一样自然被置诸个人与应答相即的关系之中,个人在应答中变成了角色,如果非自我不是对自我的否定,那么就是自我对非自我的否定、或者对他者的否定。人格观念和角色观念都是对应着一定的应答且与之相即的个人在人类历史的观念文化层面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分析比较中西人格观念的差异。就需要把它们放回到中西社会历史的个人与应答的特定关系中去。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中西人格观念的历史时态中看到其共时态的结构形态,在其共时态的结构形态中看出其历时态的演化过程。这既是历史的分析方法,也是系统的分析方法,有别于字源学的分析与诠释的方法,但注重从比较哲学和结构诠释的方法论角度来研究问题,力求作多元的透视与分析,不执著单一的方法论视角而蔽于一孔。

在一定的社会中活动着的个人是我们考察问题的出发点。从这个出发点来看,古代西方和中国的人格观念都是以个人为基础的。个人经过应答关系这一中介,即个人被置于一定的应答关系中,则构成人格或角色。不过,在古代的西方或中国,人格与角色并未能严格区别开来。今道有信使用了“应答”(response)这一概念,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是,它并不是东方社会的特产。应该看到,人类" 至迟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就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应答关系。换言之,文明社会正是以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应答关系为基础的。毫无疑问,应答关系在实际上是社会关系。人格或角色虽然以个人为基础,但它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或应答关系而孤立存在。社会关系不同,处于其中的个人的人格或他所充当的角色也就不会一样。人格作为人的内在精神品质,并且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人,它本身有一定的独立性。个人虽然置诸一定的应答关系或社会关系中,但是个人在人格上却可以超越一定的应答关系或社会关系,以突出其自我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个人与其所处的应答关系决定了个人的人格或角色。一般而论,人格或角色与其所处的应答关系是统一的。但是有统一也会有分离。无论统一也罢,分离也罢,都不会是永恒的、固定不变的。人格或角色与其所在的应答关系在统一中分离,从分离又导向新的统一,从而使人格或角色与其所在的应答关系处于互动的状态之中,就是说,人格或角色的变化在改变着其所处的应答关系,应答关系的变更也在改变着其中的人格或角色,因之人格或角色与其所处的应答关系有一种双边互动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或社会历史中,人格或角色与其应答的双边互动关系的涵义往往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为应答关系的不同和人格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人们自一开始就比较注重和关心人事而轻视自然,认为“天道远,人事迩”,以致中国哲学所讲的自然也常常只是人文意识的自然。自然没有独立的意义,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自然被纳入人文意识的框架内,从而形成自然与人文不分,即贯穿中国哲学始终的所谓”天人合一”的致思路向和认识理性。因此,中国哲学向来崇尚和讲求伦理─政治而知识论的意识不发达[6],其焦点集中于人事和道德上,却不在宇宙和知识上[7],于是中国社会的应答关系形成以伦理——政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在先秦时期经过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的手笔后,就哲理化了,从此成为贯穿中国几千年社会历史的一根轴心,成为中国社会关系的基本表征。

古代西方与此截然不同。古希腊人对大自然的惊奇、敬畏和赞叹以及他们航海冒险活动的精神,诱发了他们无穷的探索精神,他们的哲学家把探索和认识自然的本性看成自己神圣的使命。因此,在希腊哲学中,自然或宇宙自一开始便是人们研究的一个独立对象,从宇宙获得真理,掌握知识,拥有智慧成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当古希腊人把知识和智慧运用于社会生活时,便开始着手建立法律制度,试图以法办事,以维持天下公正之道。因此,自古希腊社会──以雅典为代表,便开始萌生了以法律为政治轴心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到了古罗马社会,表现出一切应答都围绕着法律这一政治轴心来进行的特性,至少在现象上已是如此。后来,希伯莱的宗教与希腊的哲学汇合为一体,又酝酿出了一种宗教─道德关系。从此,社会法律和宗教─道德关系在西方社会中长期并行不衰,它们互相渗透和补充,互相和融合,成为西方社会关系的主轴。

由此看来,古代中西方的人格虽然都处于一定的应答关系中,并且人格与应答大抵上也都是统一的,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的应答关系不同、这种统一的涵义并不能同日而语。中国古代的人格处于伦理─政治关系之中,而西方古代的人格处于以法律为政治轴心的关系之中,中世纪的西方人格处于宗教─道德和社会法律的双重社会关系之中,因而中西方古代的人格观念在事实上均与一定的责任性相关。

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观念的特征表现为既是人格的也是角色的,既有个人性又有间——个人性或群体性,人格性与角色性、个人性与间——个人性或群体性,人格性与伦理─政治性不是二元分离,而是共存于一种稳定的结构之中。这种人格与角色的统一共存的基础和核心并不在其人格性之外,而恰恰就在这种人格性本身。即是说,人格性与伦理─政治性、个人性与间——个人性、个人性与群体性是在人格性的基础上并且以人格性为核心而统一起来的。换言之,人格性涵摄了角色性。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观念,在结构上分显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观念使人在行为表层上体现为角色以及角色的责任和义务,而缺少个人权力的规定性,显得个性贫乏,没有自由的主体精神,然而在行为深层中,却表现出了个人的高度的自我意识,鲜明的个性色彩,甚至极度的个人意志自由和个人权力的施展与泛滥,人格性与主体性具有被无限放大的趋向,从而在实质上使理想的人格性变成了超人性,这就从深层结构上构成了以高于人性的神性为中心的理想人格。不过,具有理想人格的个人的自我、个性、意志自由和个人权力全都融贯在其外显的行为表层的责任和义务之中了,所以神性人格并不在垂直方位上独立存在,而是在水平方位上融入人性,以人的面貌见世。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观念(在表层结构上)的角色性表现只是(其深层结构中的人格性的)佯相或“障眼法”。就此而论,中国人的人格是含蓄的,是隐藏起来的。谁都知道,牙齿和舌头虽然亲密无间,但总有顶撞的时候,人格性与伦理─政治性,人格性与角色性不可能始终都是那么的和谐如一,其间难免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这从横渠发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悲愿和紫阳力倡“存天理,灭人欲”的狮吼中不难窥见一斑。至近代,中国社会对个人的角色性和人格性的要求都空前地加强了,但是个人所担当的角色压倒了个人的人格而占绝对优势,中国古代的人格观念就业已由人格向角色转化,这标志着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的一次巨大的跌落。

西方古代的人格观念表现出不同于中国古代人格观念的特征,在一定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西方古代的人格观念的特征几乎是完全相反的。因为西方古代的人格与角色在其社会法律和宗教─道德关系之中,虽然同处于一个貌似统一的平面之上,但是人格与角色泾渭分明,表现为一种二元对立的分裂状态,人格性不能容于角色性,有人格性,则不能有角色性,二者不能互相涵摄和包有,难以调和和共存一体,几乎总是处在激烈的冲突和紧张之中。因此,就西方古代的人格与角色的关系说,大抵无统一可言,即便是有统一并且真的存在过或存在着一种统一关系,不是人格性消解角色性,便是角色性吞食人格性;要么就是人格性当权,而角色性隐匿,或者角色性当道,人格性受抑。在古希腊,具有思辩─分析理性的个人处在宗教的、道德的、法律的或三者(主要是前二者)兼具的应答关系中,人格性虽然尚未完全与角色性分离开来,但更多的是凸显了人格;在中世纪,情况恰好相反,受宗教信仰束缚的个人在宗教─道德和社会法律的应答关系中,突出的是角色。文艺复兴以后,社会的宗教─道德关系受到冲击,个人的角色性一面大大减弱,而人格性一面得以增强,许多思想家、哲学家试图在以作为个人道德意识的义务和责任的理性自觉为先决条件的基础上,把人格同角色重新统一起来。

在古希腊,个人虽然尚处于宗教的、道德的、法律的社会关系,或宗教与道德并立的社会关系,或宗教、道德、法律鼎立的社会关系中,但是由于自然哲学的勃兴,思辩一分析理性开始发达,宗教,道德和法律都必须置诸思辩─分析理性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得以确立,古老的宗教信条一经思辩─分析理性的审视,就变得可疑了,从而失去了神圣的光辉;道德教条必须经受思辩─分析理性的考问才能承认和接受;否则,也只得打上问号了!诗人凭借着个人的幻想来描写美丽的神话和充满世俗气味的天堂,而在荷马史诗中的诸神身上却体现了伦理的理想之光,雅典的政治家" 则强调立法和选举的重要性,主张按法律来治理国家,建立民主政治,虽然难免流于空想,却在古希腊最先形成了以法律为政治轴心的社会应答关系(这种以法律为政治轴心的社会关系后来在古罗马被进一步发扬了),民主政治制度得到了发展。从一个方面来看,这是古希腊人的思辩─分析理性发达的产物。必须看到,古希腊人的思辩─分析理性是在与古希腊的个人人格的生长中同步发展起来的。所以,无可否认,古希腊的人格观念有强调和突出个人性的特征,尤其是智者学派强化了这一特征,古希腊的人格观念注重和讲求人的理性,人的权力和自由,——那时“责任”这一概念虽然尚未出现,但是个人处于社会法律关系中,在行为上仍然对他的城邦或国家负有某种责任或义务,无论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这一点都没有被忽视。事实上,这里所讲的责任和义务,在当时是由个人在社会生活的应答关系 ——以法律为政治轴心的关系(以后又有宗教─道德关系)中所扮演或担当的角色来承担的。关于这一点,只要把角色同人格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西方文化中,Persona最初被应用在戏剧之中,成为一个戏剧用语。例如,古罗马盛行假面剧,演员是戴着假面出场的。所谓人格(Persona)则并不停留于假面的表层上,而是强调隐藏在假面之后的有理性的个人这一事实的存在。因此,人格只是通过假面按照其个体性或作为个体存在的自我的意志和作用来表现人的生命旨趣。在这里,人格与角色是统一的,并没有分化开来。以理性为中心的人格通过在一定的应答关系中的假面展现出来,在实际上不免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这些角色不管在理论上被怎样强调具有个人权力和自由,但在社会中从道德或从法律上却必然被要求承担一定的责任或义务,──无论是对上帝或者社会。在古希腊,为西方文化奠立基础的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他们的学说中都强调了这一方面的重要性,并且使行为上的义务和责任同道德上的公正原则相联系。例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认为,武士应该勇敢和正义(──这即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他把社会中不同地位的人履行份内的义务,以及灵魂的各个部分履行份内的职责,看成是公正的要求和表现。亚里士多德认为,义务是公正特有的属性。实际上,古希腊的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义务是按公正原则做应做之事,公正就是个人尽自己的义务。因此,在公正面前每个人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极重要的影响。臻于近代,卢梭把人的自由意志视为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之所在。照他看来,“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一种弃权是不合人性的;而且取消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就是取消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8]卢梭认为,决定人之为人的恰恰就是这种内在于人自身的自由本质和对这种自由本质的自我意识。因此,虽然人和动物都受自然的支配,但是动物只能无条件地服从,人却有反抗的自由,且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自由。这就是真正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把人从自然中提升起来的本质之所在,而并非像哲学家所讲的那样,是理性或理智。卢梭从人性论和心理学的眼光审视了人的自由本质,把人的意志自由视为纯粹的精神活动,并且他指出,对此唯有通过对人性的考究来加以揭示,不可像唯理论哲学家那样去解释,也不能以机械的观点来说明,因为它植根于人性的深处。由此可见,卢梭把人格,即作人的资格、权利、责任等等,在本质上理解为内在于人自身的自由意志。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从康德到黑格尔继承了卢梭的思想,也是把自由意志作为人格的本质规定,或看成为人的本质存在,尤其是康德对自由意志的高扬与强调,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个意义上,对黑格尔来说,人被作为奴隶则是非本质的自然存在。[9]奴隶无自由无人格亦无义务,勿需担负且无资格担负社会的职责。奴隶没有个人的意志自由,没有可以选择的权力,因而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也失去了,只能听命于奴隶主,逆来顺受,无所谓义务与非义务,因而没有对社会尽义务尽职责的权力和自由,在意识中也没有尽义务尽职责的理性自觉。这表明,个人的人格自一开始便是同对社会的义务、职责相联系的。尽管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在严格的意义上使用、甚至就未能使用“责任”和“义务”这样的概念规定,但是责任、义务和自由、权力这些事实是存在的,并且是由理性来统率和支配的。今道有信认为:“所谓Responsabilitè (责任)的正确的概念规定应该看作至少是在契约社会和技术社会中,在19世纪终结才形成的。”[10]据此,他断定欧洲古代的人格与责任无关。[11]这不仅失之偏颇,并且与事实也不相符合。我们不能断言在“责任”这一正确概念出现以前西方人没有责任的行为,正如我们不能说“人格”这一概念在中国出现之前中国就没有“人格”一样。文字形态上的“责任”和行为活动上的责任是居于两个层面上的事实,虽然二者并不总是一致和完全相对应的,但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活动行为总是同一定的社会责任性相关的;否则,一定的社会关系就难以维系,个人就难以在社会中生存。同样,个人的社会行为也不免同一定的社会责任性观念和心理相联系。因此,从古至今,无论人格观念或角色观念,都不可能与一定的责任性毫无关系。

在古希腊,由于人格及其相关的个人意志自由、权力、责任、义务这些事实都是由理性精神来统率和支配的,因而这一时期西方人的人格观念是以理性精神为中心的,──这在文艺复兴以后成了西方文化强有力的传统之一。不过,到了古希腊晚期、尤其是古罗马时代和中世纪,人格观念在主流上表现出个人人格同独立的理性精神的疏离,个人的自由、权力与个人的责任、义务的分裂,从而在事实上导致了人格与角色的分化。

由于希伯莱(的宗教)精神与希腊(的理性或科学)精神的合流融汇,从前只属于古代希腊社会的那种应答关系起了新的变化,单纯的法律关系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上帝的出现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一种慰藉,同时也使人们的灵魂在上帝的眼前一露无遗地呈现出来。因此,先前的以法律为政治轴心的社会关系虽然得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过损益后保留下来,但是已多了一层宗教——道德关系,人们的言行以及隐藏其后的动机或愿望之是否合乎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是要由宗教的信条和规范来决定的,甚至法律的拖行也得按照宗教的准则来进行。因此,此时的应答关系是二重化的。宗教——道德关系和社会法律关系是由基督教之至高无上的神——上帝来统一的,宗教、伦理、政治、法律完全统一成为一个东西,因之它们在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宗教——政治关系。此时,宗教——政治关系中的角色取代了独立的人格,西方的人格观念就从古希腊以人格——个人性为重心的人格移向了以角色为中心的观念。个人性在宗教——政治关系中消融了,角色性隆起,社会所要求的责任和义务压倒了个人的权力和自由。个人若想在宗教——政治关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并获得相应的个人权力和自由,就必须以顺从上帝和承担很大的责任与义务为前提。在基督的神圣旗帜下,人的角色性成了社会的主导力量,徜若还有人格存在,那么只能是“在野”的了。然而,角色并非主体,真正的主体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帝。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其说西方末期和中世纪的人格观念在主流上所表现的是人格——个人性观念,勿宁说它更多地是角色观念。人格变成了角色,只得服从上帝。不过,人格服从上帝恰恰是由理性来论证的,服从理性与服从上帝是一致的。宗教——道德关系中的责任性明" 显地突现了出来,这就导致了人格与责任为核心的宗教——道德关系在事实上的分离。出于对中世纪的经验哲学——(神学)的反动,兴起了文艺复兴的狂飚,宗教的理性主义受到唾弃,感觉主义、经验主义和新的理性主义勃兴。与此相适应,人的个人性、独立性,人的意志自由和个人权力被无以复加地强调,得到大力提倡和发扬,而且“当这种对于最高的个人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一种坚强有力、丰富多彩已掌握当时一切文化要素的特性结合起来时,于是就产生了意大利所独有的‘多才多艺的人’——‘全才’”[12],正如里昂·巴蒂斯·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那样响亮地宣称“人们能够完成他们想做的一切事情”[13]。从此,人格的主导地位重新得以恢复,宗教——道德关系的责任性却不免受到冲击,原来唱主角的角色也就被排斥在“当朝”之外了,从而个人的人格与宗教——道德关系拉开了分隔的距离。由于这一缘故,在欧美社会中形成了强大的个人主义传统和契约民主制度。

然而,另一方面,由笛卡尔所倡导的一种新理性主义——对中世纪的宗教理性主义进行了辩证的扬弃(批判和保留)的理性主义,却试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以责任和义务为重心的基础上使人格与宗教——道德关系和社会法律关系重新统一起来,使个人的权力、自由与责任、义务重新统一起来。在斯宾诺沙、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为达到这种统一所作出的带着理想色彩的努力。

从上可以看出,这种人格与应答、人格与角色的分离和统一。在理论上体现出西方哲学的二元分立式思辨——分析思维的特色。从近代以来,由感觉主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所揭示的人格观念与角色观念并驾齐驱,并且处在不断地冲突与交识之中,再也难以实现统一,其主流还是个人格至上,个人主义盛行于世。

在中国古代,情况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所处的应答关系是一种伦理——政治关系,并且以人格本身为出发点使人格性同伦理——政治性关系统一起来,经由这种统一关系,人格在社会表层上以角色的面目表现出来,因之人格与角色是在以人格为重心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成因使中国社会的应答关系形成了以伦理——政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人的理性自我自觉地选择了伦理——政治关系(儒家在理论上的设计),从而个人把自己的意志、权力、自由投入其中,构成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前提。此时,自我的人格使外化为社会角色。但是,他是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承担责任义务,施行仁爱,又显见出深层里的自我人格,并且正是通过在社会表层上活动的角色把自我的人格放大了,也升华了,他既是人格,也是角色,角色与人格并无二致。这种把人格与角色统一于一身的理想个人,就是中国古代的所谓“圣王”、“圣人”或“大人”了。圣王、圣人、大人人格作为个人存在或个人性所能达到的最高最完美的理想境界,本身就是超越和高于人的,接近神性,为诸子百家所津津乐道的“尧舜”的人格及深受儒家推崇的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的人格莫不如此。何况提出理想人格的诸子百家均处于乱世,他们所设计的理想人格全都对救世主的面目出现,他们的思想表征着占中心支配地位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他们的行动代表和推动着社会的价值趋向即社会的政治——价值秩序、政治——价值秩序和文化——价值秩序。因此,诸子诸家的理想人格实际上都强调和突出了他们作为神性之中心的那一面。就此而言,理想人格确乎具有类似西方上帝的功能—— 一种准宗教的功能。不过,按照诸子诸贤的设想,圣王、圣人、大人、真人、完人以及君子、贤人却都是由平凡人经过一定的道德实践的修练养习而成就的。孟子就说过,“人人皆可心为尧舜”[14]。虽然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它毕竞透露出了“尧舜”来源的信息。事实上,为诸子各家所顶礼崇拜和歌颂的“尧舜”也是肉体人身,只是被无以复加地拨高和美化了而已。因此,中国的圣王、圣人、完人、真人并不能与西方的上帝相提并论。上帝对于人,是在垂直方位上的;但是圣王、圣人、大人、完人、真人不在垂直方位上,而在人间的水平方位上,即是说,他们本身没有离开人群,他们的居于中心地位的神性人格是由人与人的伦理——政治关系体现出来的,并且就存在于现实的世俗的人与人的伦理——政治关系之中,从而使他们在实质上形成了伦理——政治型权威人格,这一点以儒家的理想人格表现为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王、圣人就是为拯救众生而诞生的,他对众负责。不过,圣王、圣人的伦理——政治型权威人格的作用在于使芸芸众生从风而化,体现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极高明之道。这一层关系也与西的人格观念大异其趣。因为在西方,个人的人格作用恰恰是要在众人面前显示出来的。相比之下,中国社会中个人的人格就显得含蓄多了,隐藏多了。中国圣人、圣王观念的出现是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的心理需求相契合的。因为每天都在经受着天灾、战争疾苦、期待和渴望着救世主的到来;儒家所设计的理想人格——圣人、圣王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取向正好与他们的心理需求相契合,适应和满足了他们最大最迫切的愿望之所向。因此,在圣人、圣王人格与群众、百姓的实有人格相互之间形成了伦理——政治型的应答关系,即在广大的老百姓的心目中的圣人、圣王人格与观念形态中的圣人、圣王人格之间形成了伦理——政治型的应答关系。这就可以看出,中国的人格观念表现为人格与应答即人格与伦理——政治关系,人格与角色的一而不二,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或有机系统,这一整体或系统在深层结构(理性观念层面)中是以个人自我的人格(个性、神性)为重心的,在表层结构(社会生活事实层面)中却是以伦理——政治关系中的角色(集体性、或间——个人性)表现出来的。这种人格与伦理——政治一体,人格与角色不二,在人生的舞台上连成一系的关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有机系统思维(而不仅仅是辩证思维)的鲜明特色。出于这一缘故,在中国社会中形成的恰恰是与西方追求个人主义相反的讲求大一统的集体主义精神。

此外,中国的理想人格观念还表现为,在维护神性人格的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上的权威性与唯我独尊而独裁的作风,并且在大一统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集权专制主义的传统。独裁和集权专制主义恰恰以至上的个人性从集体主义中逸出而成为集体主义异化的产儿,因而同时它也就是对集体主义的一种解构,在“家”(“千乘百乘之家”)中是如此,在“国”中也同样如此。中国的理想人格观念还表现在维系与他人的等级关系上的“亲亲”和“爱人”,《尚书·尧典》称颂尧“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以亲九族”,“协和万都,黎民于变时雍”就已经表明了这一点。事实上,中国历朝历代的那些明主仁君莫不如此。

中国社会在长达二千多年的集权专制统治中,以伦理——政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模式基本上没有变化,因之中国的人格观念结构模式亦无大的变故。只是到近代,中国的理想人格观念才受到冲击,出现跌落。一方面是由于人民群众不甘受统治和压迫而对帝王专制统治进行反抗,或爆发革命,这就促使专制统治从内部进行调整、巩固和完善它的专制王朝统治的功能,加强中央集权和对人民革命的镇压与扼杀,并从思想上进行拑制和改化,甚至不惜通过暴力的强制手段来迫使人们在信仰上或思想上达到共同的一致,这些措施对社会的伦理——政治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帝国主义的入侵,集权专制王朝的无能妥协,把中华民族推向了国破家亡的生死关头,从而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对祖国的" 极大责任感,救亡的迫切要求通过那唯一的既存的伦理——政治关系模式把全民族凝聚起来,任何个人都必须以服从国家和民族、服从集体大局为重,因此处于伦理——政治关系中的个人的角色性是十分突出的、角色与伦理——政治关系高度统一。然而,与此同时,时代在召唤英雄。保卫自己的祖国和家园,实现天下太平需要“圣人”、“圣王”的拯救,因之在客观上这个时代也要求冲破社会的伦理——政治关系对人的束缚,有富于个性的人的独立人格出现。事实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在理性上自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爱国救国人士和民族英雄。但是,具有独立特行人格的人毕竞只是少数,更多的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只是民族性和角色性。人格与伦理——政治关系的分离和冲突恰恰强化了角色与伦理——政治关系的紧密统一,伦理——政治关系模式不仅没有崩溃,反而得到了强化。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人格与角色依旧是统一的,但是统一的重心完全移至角色一边,即是说,人格与角色的统一是建立在角色的基础之上的,处于伦理——政治关系模式中的人格转化为其对立面的角色了。事实证明,在一个集权专制的社会中,当人作为角色被高扬和突出的时候,人格就隐遁的无影无踪了;否则,要么被“改造”,要么被“流放”,乃至于被消灭而后快为止。如果个人只能作为角色而非具有真实自我的人格在社会中生活,那可真是人的莫大悲哀了。在长达数千年的集权专制统治下,至高无上的“礼教”——今人所谓官方的“意识形态”,成为宰制理性的“铁腕”式的利刃,斩除了人的思想和个性自由的生长,便是最有力的明证。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格观念形态在近代走向了解体。中国数千年的圣人、圣王理想人格的梦破灭了。人格和角色的转化,标志着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在近代的巨大的跌落。

从以上的比较分析可知,不能把中西方的人格观念的深层差异仅仅归结为个人性与间——个人性,或个人性与群体性、个体性与集体性之间的差异。字源学的分析与诠释固然重要,但是仅此止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对历史事实本身的考察和分析。唯其如此,才能做出合理的正确的解释和结论。无疑,这在方法论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中西方的人格观念虽然均以个人为基础,一定的应答关系为中介、人格与应答的分离和统一为前提,它们皆蕴涵着人格观念和角色观念的意义,并且二者也都有强调人格性的一面,或角色性的一面,但是中西方的人格观念之间的巨大差异和本质区别之所在也是昭然可见的。

就中西方人格观念的共时态以观,中国古代的人格并不单纯地追求个人性或个体性,也不偏爱集体性或间——个人性,而是在个人性或个体性与群体性这两极之间保持着一种特有的和必要的张力。即是说,中国古代的人格观念在深层结构上突出和讲求个人性、个体性,即以神性为中心的人格,而在表层结构上突现和强调集体性或间——个人性即伦理——政治关系的应答性的角色,并把垂直方位上的神性融贯于水平方位上的人性,使人格与角色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一种有机的人格观念结构。西方古代的人格观念,则不然。其个人性与群体性、或个体性与集体性,即人格与角色,大抵是分立的:不是追求突出个人性、个体性,即人格,便是提倡和强调社会法律关系和宗教——道德关系的应答性角色,人格与角色分裂后,总是难以调和与有机地统一起来,因而构成一种思辨——分析的人格观念。

就中西人格观念的历时态来说,中西人格观念虽然从一开始就都蕴涵着人格观念与角色的涵义,但是在古代,中国的人格观念以人格为重心,因之中国的人格观念是早熟型的,西方的人格观念与责任亦并非无关。到了近代,西文的人格观念在事实上分裂为人格与角色,二者明暗交织,却又互不见容,最终是人格压倒了角色而取得占支配性的主导和心地位,角色则至多具有“在野”的地位。中国的人格观念虽然没有出现分裂,但是其重心已从人格偏向角色移动,遂使人格为角色所取代。因此,在中国和西方社会分别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传统,集权专制制度和契约民主制度的传统。

中西方人格观念上的这种差异,包蕴于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之中,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中最深层的价值本性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映现,它们的各自所属的文化系统的背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人格观念,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因此,揭示中西人格观念在其深层结构中的差异之所在,就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意义,也有实践上的重大意义。

注释:

1、 日本者今道有信认为,东方人“接近人格概念在约是过了16世纪以后”,到王阳明.李贽的时代(《东西方哲学美学比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版);笔者认为,中国“接近人格概念”的人格观念至迟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见拙作“中国古代《中国古代人格观念初探》,刊于《云南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2、 参阅今道有信《东西方哲学美学比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版,第53页。

3、 曲炜使用“中西人格概念”一语虽严格,但似不妥,因为中国古代无“人格”一辞似宜用中西人格观念一语,才便于比较。本文使用“中西人格观念”,原因在此。

4、 曲炜《人格之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5、 今道有信《东西方哲学美学比较》,同前,第53、54页。

6、 参阅:a、全岳霖《中国哲学》,《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b、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北京:《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一辑第62页。c、最突出的例证之一可以从《论语》一书中见之,据赵纪彬研究和统计:《论语》一书使用关于自然的材料八五十四例,“无一则的结论不是在政治道德等方面弄出基意义和价值”(《论语新探》,第187页)。

7、 参阅同上文献。

8、 卢梭《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13页。

9、 参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4页,第99页。

10、 今道有信《东西方哲学美学比较》,同前,第53页。

1

1、 同上。

1

2、 引自雅各布·布哈哈特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7月版,第130—131页。

1

3、 同上,第135页。

1

4、 《孟子·告子上》。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本文将在大量的事例的基础上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差异的来源以便大家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这些差异.以便更好的工作和学习。 Abstract: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Western etiquette culture specificall......
论文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论文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 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论文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文 章 来 自 3 e d u 教育 网 摘要 中西......
简论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 论文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的......
论文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2-20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
中西方宗教社会服务理念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发布时间:2022-07-30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家现在越来越关注于社会服务的质量,然而社会服务工作做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取决于社会服务的理念。作为人文关怀的终极形式之一―宗教。众所周知,万物之间都是存在着某种联......
从饭桌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13-12-18
从饭桌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这天读报纸有两条消息相映成趣。一条是《北京晚报》的报道,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北京市居民时间利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北京人每天用在吃饭上的时间是一小时四十二分钟,相当于二十......
探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6-21
探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不同的饮食观念 1.饮食结构 在中国,人们的传统饮食习俗是靠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杂粮,然后辅以蔬菜,外加少量肉食而形成的餐饮形式。中国人也习惯于以热食、熟食为主,这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
漫谈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6-12
漫谈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紧密联系,我们的地球也被称为地球村。由于社会的发展,世界正不断缩小。以前做生意有区域性限制,如今早已冲破国界;以前信息传递耗时,如今媒体遍布、信息迅捷......
中西方教育体制差异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14
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这两个要素的结合体。其中,教育机构包括教育实施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教育规范使之建立并维持教育机构正常运转的制度。[1]教育体制是一种体制,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文化,是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浅谈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2-09-30
浅谈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 一、课题的选择: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 1.客观条件 (1)英语课程标准将“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写入了“课程内容和目标”。与现行的教学大纲相比,这一显著差异标志着我国外语教育及......
浅谈中东西方文化之差异
发布时间:2023-06-28
浅谈中东西方文化之差异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
浅议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13-12-18
浅议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 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西方的文化和事物,其热度已形成了一股浪潮,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当然这与二十一世纪政治气候和文化发展不可分割,中西方交流的密切,使得研究中西差异尤为重要。文化一词在......
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13-12-18
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引言 http://wWw.LWlM.cOM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是一种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5-05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所包含的民间文化的遗传信息十分丰富。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这个民族的饮食特点......
论中西方文化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1-28
论中西方文化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差异 1 Introduction “Language and culture,intrinsically dependent on each other,have evolved together through the history.”(Claire Kramsch,1998)“On one hand,language as an integra......
求索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中
发布时间:2022-11-18
求索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中 潜移默化的学术训练 我是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届的本科生,1983届的古典文学与文献整理专业硕士生。当时我们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以汤炳正和屈守元领衔的6位教授都是国内名师,每届研究生毕业都请北京的王......
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中的文化差异(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14
作者:高亚玲 李惠贤 马建豹 【论文摘要】 由于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谈判风格。有时谈判双方虽然都抱有诚意, 但最终还是不能取得任何积极的结果。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了解......
从“红色”看中西方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与历史性差异
发布时间:2023-04-10
从“红色”看中西方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与历史性差异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文化涵盖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5-09
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人类的交际体系在结构上可分为言语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言语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则是通......
从颜色词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1-15
从颜色词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红色和“red” 中国是个崇红、轻黑、忌白的国家,内敛含蓄的汉民族之所以喜欢张扬的红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民族,钻木取火、刀耕火种的生活,加速了先民对火的认识,培养......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发布时间:2023-04-22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质结构,讲究对称美,建筑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西方的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同样也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对比,可以发觉出中西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国......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
发布时间:2023-01-29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 一、中西方饮http://wWw.LWlM.cOM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有句谚语“民以食为天”,可见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而这句谚语的后半句是“食以味为先”,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 也不是......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发布时间:2023-02-14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一、中西文化起源 http://wWw.LWlm.Com 整个社会的人群主体农民大都束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少有流动,他们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的再生产,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承担者和社会上......
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性看公益广告的翻译
发布时间:2023-05-07
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性看公益广告的翻译 1.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 (一)人与自然取向--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使中国人自然而然的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道即......
从广告语言中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2-11-21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活动已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是一种市场工具,也成为了一种文化商品。而广告语则是广告的核心内容,其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一方......
从姓名特色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2-12-06
摘要:姓名是每一个 社会 成员的标志和符号,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 历史 、地理、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信息。由于各自历史 发展 和文.........
从宫殿建筑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2-11-10
从宫殿建筑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人类没有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人类的全部思想,在这本大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有光辉的一页。”——雨果《巴黎圣母院》 宫殿建筑作为古建筑的主流之作,象征着古代帝王的至高权威,......
从传统婚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7-04
从传统婚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传统婚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从传统婚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引言 婚姻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制度之一。从古至今,婚姻对于任何人......
中西思维方式之绘画审美差异
发布时间:2023-02-22
摘 要:以中国绘画“天人合一”与西方绘画“主客二分”的哲学基点,从绘画主客体、技法、作品与社会等方面分析后,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有着许多差异,既有外在形式上的,又有内在文化精神上的。而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归结于......
对于中西方思维差异分析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6
1概述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人民的交流日益加强,因为各自不同的文化差异中西方交流存在着障碍。比方,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中国人民喜欢说问题马上就能被解决,不要担心;但是西方人就很困惑,西方人希望得到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具体的解决时间点。在这些具体的差异的背后也存在的具体的原因,比方说,中方被传统的东方文化影响,西方是直接的资本主义自由思想。2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的思想是模糊的,西方人的思想.........
从传统婚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13-12-18
引言 婚姻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制度之一。从古至今,婚姻对于任何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但是,婚礼的形式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本文将试从四个方面来比较中......
从传统婚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1-17
从传统婚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引言 婚姻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制度之一。从古至今,婚姻对于任何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但是,婚礼的形式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过万变不离......
中西宏观文化下酷儿电影差异浅析
发布时间:2022-11-09
1亚文化:酷儿电影是符号的游击战 酷儿理论是90年代在北美及世界其他地方同性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政治力量。新一代人自称酷儿,而不称女同性恋、男同性恋或双性恋。酷儿意味著对抗-既反对同性恋的同化,也反对异性恋的压迫。酷儿包容了......
从艺术图像看中西阅读观念异同
发布时间:2023-06-22
摘要 阅读观念研究是从文化视角研究人类的阅读活动。文章延伸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概念,以图像知识考古学的方法,从阅读观念方面,运用艺术图像进行阅读文化比较研究。 关键词 艺术图像 中西 阅读观念 阅读文化 阅读政治学 阅读......
从中韩端午文化看两国深层文化结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5-24
端午节属于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流传至今,关于其起源的说法认知度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最早受中国端午节文化影响,但发展过程中早已经过文化过滤,成为具有本国特色的韩国传统节日,并逐渐与中国端午节区分开来。大多数中国人对韩国端午祭节日文化不甚了解,于是出现韩国人抢中国节日等不实舆论。本文试图对中韩深层文化结构差异进行对比,深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影响。一、中韩端午之争中所蕴含深层文化结构.........
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5-17
【摘要】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几乎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拥有它自己的禁忌语。这些禁忌语在交流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反映了它所处社会的社会价值。本文通过对宗教信仰禁忌、姓名称谓禁忌、话题禁忌,......
从电影看中西方文化影响力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4-14
从电影看中西方文化影响力的差异 一 、现象分析 中国大陆 美国 香港 台湾 日本 法国 英国 IMDB 0 165 3 0 15 13 20 交集(共88部) 0 55 1 0 8 5 10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1、中国人最喜欢看的电影的首要来源是美国,其次是日......
从穿越剧看中西方两种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4-01
从穿越剧看中西方两种文化差异 穿越剧在内地,如今已俨然成为一种备受关注和期待的影视剧种。除了近年热播的《宫》和《步步惊心》外,还有很多正在筹备及拍摄的穿越题材电视剧,如《梦回鹿鼎记》等。放眼西方,无独有偶,西方的穿越剧作......
从翻译的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4-17
一、汉语和英语的行文特点中国的汉语文字博大精深,不仅有语音、语调,而且还包含各种结构,每个词的组成也都有其特殊的内涵,即便是同一个.........
从广告角度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3-05
I Introduction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Each national’s special culture mode comes out of the speech and behavior of that race by all means. They use their own language to record the things happened by......
中、西职业经理人的差异-企业管理论文(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3
中、西职业经理人的差异 “未来,市场中的稀缺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优秀的人才”,这是美国企管界大师史考特·派瑞博士不久前在北京演讲时的开场白。派瑞博士在这场名为“全球化与变革中的企业文化”的演讲中指出了中西方职业经理人的差......
对比动物习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6-30
对比动物习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摘 要:习语即习惯用语,是语言的精华,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是民族文化长期锤炼的结果。在中西文化中存在大量的动物习语,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生活背景、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不......
中西思维方式带来的绘画审美差异
发布时间:2022-11-25
中西思维方式带来的绘画审美差异 中西思维方式带来的绘画审美差异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中西思维方式带来的绘画审美差异 更多 精品 源自 3 e d u 教 案 中西方由于传承了不......
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发布时间:2023-06-28
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
简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
发布时间:2023-02-03
" 论文摘要: 翻译的本质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差异是一个译者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让读者产生歧义。分析了中西方主要的文化差异,并对主要的差异进行了举例说明。介绍了对于这种差异的基本翻译方法,它们分别是......
从“眼睛还是嘴”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8-04
从“眼睛还是嘴”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不同国家的文化呈现出差异性与独特性。在跨文化交流中,这些差异将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困扰与麻烦。因此,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在与老外......
从奢侈品消费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6-17
从奢侈品消费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面对国内快速发展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和庞大的奢侈品消费人群,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本文试图从中西消费文化差异的视角,来探寻奢侈品消费何以大行其道的原因,并以期对培育健康、合理的奢侈品消费文化作......
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的原因及比较
发布时间:2023-06-14
【摘 要】任何场合下重视座次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文章介绍了不同场合中西方的餐桌座次安排,通过对中西方具体座次安排的分析,总结出三个中西方餐桌座次的主要差异,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虽然中德的座次安排存在许多差异,但......
医患矛盾视角下中西方死亡观差异与死亡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29
【摘 要】 医患矛盾越演越烈,已成为现今社会不可回避的热点问题。医闹事件频发的背后折射出当代中国人对生命伦理与死亡观念的认知与态度。文中通过对以儒道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以基督教思想为主导的西方文化两者的生死观......
试论中西方语言文化教育的差异比较与融合
发布时间:2023-02-14
一、引言 自东方盘古开天辟地,西方耶稣创世纪,中西方的文化的发展由于教育背景的不同,看似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教育体系,但是综合其本质却又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教育体系。 二、中西方文化概述 所谓文化就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得......
论中西式面点加工制作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7-14
摘 要:在我国,中式面点的加工制作是烹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形、味、色、香的特色以及丰富多样的品种广受人们的喜爱。中式面点主要是通过手工加工烹饪形成的食物,西式面点与中式的面点加工方法不同,它主要是通过烘焙的方法......
浅谈中西悲剧艺术理论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3-28
欢迎浏览,以下是给您推荐一篇关于浅谈中西悲剧艺术理论的差异的艺术学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西方悲剧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多突出人物的内心自省,以及在与自然命运等斗争中展现的生命精神,中国悲剧艺术则体现对现实人生的慰藉。然而无论是......
浅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
发布时间:2023-03-04
浅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 摘 要:在当今的英语学习中,跨文化意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过去人们只是一味强调了解西方文化,导致我们放弃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通过对中国英语特色的研究,认为中国英语的存在是一种必然,我们应在......
谈商务英语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2-02
谈商务英语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谈商务英语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谈商务英语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章 来 源 教 育 网 1 引 言 目前,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商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商家纷纷调整......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
发布时间:2023-04-30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 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http://WWw.LWlm.cOM益加剧,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但是 在这种社会大变革、思想大交融、观念大碰撞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的东......
从地理环境看中西方法制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5-27
从地理环境看中西方法制文化差异 一、Www.LWlM.com中西方文明起源地理环境的比较 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谈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涉及价值观、人文理念、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究竟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论西方乌托邦文学的时空观念
发布时间:2023-02-04
论西方乌托邦文学的时空观念 一、古希腊源头http://wWw.LWlm.Com 乌托邦这一词汇虽然在16世纪才出现,但其类似的文学记载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上千年,因为它是出于人类希望与梦想的本能,属于一种古老的集体无意识。在古希腊时期,代表......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差异比较
发布时间:2023-06-20
引言 月亮作为一种意象,是许多作者――中西方所青睐的对象,或许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朦胧感,而这种朦胧感是其自身所具备的――月光给人的感觉。这种朦胧感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表现是不同的,在中国更多的是浪漫,而西方更多的是......
论交际语言运用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交际 差异 【论文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探讨在日常交际用语中所突显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包括在称谓用语、礼貌用语、告辞用语、邀约用语及比喻用语方面存在的差异,并阐述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7-04
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近年来,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http://wWw.LWlm.Com发展,分析电影逐渐成为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差异,如价值观、集体感、隐私权等,这......
从肢体语言差异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发布时间:2013-12-18
从肢体语言差异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社会在发展进步着,每一个阶段人们的进步也同步反映在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上。例如,人类最初阶段是用肢体语言来沟通的身体时代;第二阶段是用真正的语言来沟通的嘴巴时代;第三阶段是用书写文字来沟通的......
从茶与咖啡的传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7-08
从茶与咖啡的传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 要:隐蔽文化是埋得很深的难以发现的文化,位于文化深层结构的最底部。揭开深层结构最底部的隐蔽文化,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暴露在表层的公开文化中的种种表象。茶与咖啡是中西方极具代表性的两种传统......
从电影名称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5-19
从电影名称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文化差异导致了各国语言文化也相应有着各自的特点。如今中外电影文化交流也http://wWw.LWlM.cOM基本顺畅,电影名称作为电影的眼睛,在人们对电影的猜想、期......
关于中西文字的差异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1-06
论文关键词:思维 文字差异 论文摘要:思维的载体是,同时语言也反作用于思维。思维创造了语言,语言又影响了思维。语言符号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它对人类思维的作用也是两方面的,既有刺激的作用又有规范的作用。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对高校教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3-22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对高校教育的影响 一、中西方礼仪http://wWw.LWlM.cOM文化差异的成因 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人民有着基本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这是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制......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语言翻译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7-24
一、历史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历程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积累和各自国家的人文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成语和历史典故。由于词典不可能详细地收录这些,我们在翻译时是有难度的。汉语中的习语包含着很多的寓言故......
俯视与仲视——谈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
发布时间:2023-04-17
俯视与仲视——谈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 俯视与仲视——谈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 俯视与仲视——谈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观众心态视角不是指观众从某种学科角度(如社会学、历史学角度)去看戏剧演出,而 ......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贫富差距影响下的观念差异
发布时间:2023-02-14
摘 要: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政策实施以来各阶层的生育观念也有所变更,是随时代的新趋势生二孩,还是秉承养好独苗的想法。贫富差距的硬性因素,可能......
浅谈动物名称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
发布时间:2023-07-03
浅谈动物名称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 一、中英两种语言中动物文化的差异 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朝夕相处,密不可分。人类通过与动物的长期接触,逐渐了解了各种动物的天性和生活习性,并把与动物的感情反映在自己的语言......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喜宴》中的反映
发布时间:2023-02-24
论文关键词:孝道;家庭伦理观;个人主义;多元文化;中庸;跨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李安的早期作品《喜宴》中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情节,剖析其潜在的文化背景因素,即中国人的孝道、家庭伦理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伦理观;中国相对......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2-11-26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 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发展势头较强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资料的翻译也日趋重要......
中西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差异
发布时间:2023-05-27
[摘要]礼貌用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本文探讨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礼貌原则。 [关键词]文化;礼貌原则;礼貌用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本刊网址]http://w......
浅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
发布时间:2023-06-21
浅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 一、文化的现代含义 “文化”一词,对它的定义有好几十种,这说明文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性。要对其内涵进行解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从文献的记载看,“文化”一词,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最初的意......
艺术审美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4-07
艺术审美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艺术审美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艺术审美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文 章 来 源 自 3 e du教 育网 一、审美艺术 二、差异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艺术差异的文化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
“龙”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探究
发布时间:2023-03-25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各种文化中都有许多各自特有的、 包含了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词和形象。这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文化中有许多各自特有的词和形象,“龙”和“dragon”即是......
从文化视角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发布时间:2013-12-18
从文化视角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和以欧洲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发面差异较大。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名族特征、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下,造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差异
发布时间:2022-11-26
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中外哲学史上的两大哲学家都对哲学做出重要的贡献。他们都在中西文化各自的传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西方,苏格拉底是一个大师,特别是在伦理道德方面,成为了后世的楷模。曾经有人把苏格拉底比作为西方的孔......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差异
发布时间:2023-07-17
中西方不同的称呼语中蕴含了各自独有的、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习惯。由此可以说称呼语并不是一种孤独的表象,而是蕴含了社会文化的一种历史积淀。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使用最广泛、频繁的词语,它是人类进行言语交际行为的极为关键的第一......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4-23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着该民族历史的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体现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而从小耳濡目染本国文化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乏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因素的差异,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把中国人的思维表达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势必导致在语言学习.........
浅析《岳父岳母真难当》中的中国人形象与东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7-13
摘 要: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是2014年法国电影票房冠军,影片展现了全球化进程中的法国普通中产家庭由一系列的跨国婚姻引发的啼笑皆非的故事。电影富含中国元素,通过塑造中国女婿凌超,向观众揭示了当代法国人心中的中国人形象......
从英文电影汉译名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5-19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引进的西方英文电影的片名翻译,了解到英文影片名和其汉译名之间存在的诸多差异和特点,如英文片名不太涉及民族文化象征性特色,而汉译片名却明显带有华夏民族文化特色等。通过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分析,又找出了其......
中西方学界在市场经济问题上认知与论述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6-27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也就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在不同部门间的分配。讲市场配置资源,一般着眼于生产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容易将资源配置等同于生产要素配置。其实,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流通部门也有流通要素......
小议中西日常文化之差异
发布时间:2023-03-30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但在交流中,往往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而导致这种结果的,正是文化差异,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
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2-16
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 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发展势头较强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资料的翻译也日......
浅议范长江与斯诺的中国西北报道写作风格差异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要】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在中国的抗日民族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范长江和斯诺作为战地通讯记者将这段历史的一些消息、情况记录下来,为今后的研究者研究历史、分析现在、展望未来都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本文试从两者西北报道的写作风格着手来分析其差异。【关键词】范长江与斯诺;西北报道;写作风格范长江与斯诺,尽管是在同一时期对同一个题材进行考察采访报道,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
从英汉语言物质结构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23-06-17
从英汉语言物质结构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从英汉语言的文字结构看中西 医学观的差异 文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所采用的外部建筑材料”[5], 是语言的物质实体。英汉语言文字结构迥然不同,其对使用语言的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
采风观念的异化
发布时间:2013-12-17
毕业论文 【作 者】项阳/吕其玮 【作者简介】项阳(1956—),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吕其玮(1956—),男,山东淄博职业学院副教授。 【内容提要】中国关于“采风”的观念由来已久,可以溯至3千年前的周......
从饮食文化角度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7-26
[摘要]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明显,各有长处。本文试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揭示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关键词]中国西方饮食文化思维方式差异一、从饮食观念方面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比较感性,在饮食方面追求色、香、味、形、器俱全,讲究调和之美,强调味感,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对饮食的美性追求压倒了理性,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
创造让中西方文化更深层次互动的作品
发布时间:2022-10-19
创造让中西方文化更深层次互动的作品 2013年6月,以“变位”作为主题的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正式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艺术家舒勇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创作的“古歌砖” 引起观众和媒体的热烈追捧与关注。 威尼斯双年展......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西方道德文化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2-08-11
" 论文关键词:中国 西方 道德文化 义利关系 社会责任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西方道德文化在道德评价、义利识别、义利关系、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均有差异。本文就上述差异作了较为详尽的对比阐释,旨在能够给当代道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