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灵应宫座落在泰安市泰城西南、蒿里山东。泰山有上中下三庙供奉碧霞元君,上庙为极顶碧霞祠,中庙为一天门红门宫西院,下庙为灵应宫。灵应宫是上、中、下三庙中规模最大者,历史上占地面积曾达70余亩。
据民国时期李东辰著《泰山祠庙纪历》,明正德年间(1506-1521),在泰安城西南创建灵应宫,为北京咸侯宫的香火院。灵应宫旧称天仙祠,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由明神宗颁敕对其进行扩建,形成现今南到山门、北至宫后门、东到东更道、西至西更道的规模,并赐额灵应宫。灵应宫在清代曾经重修,民国五年(1916)大部分建筑物及铜像遭到焚毁。
新中国建立后,灵应宫的旧址和殿宇曾长期由两家企业使用。2002年,灵应宫进行了第一期复建,将南半部分院内厂房、仓库拆除,恢复了鼓楼、穿堂、回廊、崇台、东西配殿及月老台等建筑物,再现当年“前后殿庑崇丽、回廊周密”的旧观。
灵应宫山门东西两侧,有钟鼓二楼,东侧钟楼为民国时所建,内原有铜钟一口,1972年移至岱庙。穿堂,是一进院落的结束、二进院落的开始,古籍中所述“殿庑崇丽、回廊周密、中为崇台”之地便倏地展开。原先崇台上设有铜亭一座,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于岱顶碧霞祠,后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前后被移至泰城遥参亭,清顺治五年(1648)被移至灵应宫内。铜亭的构件及神像均为铜铸镏金,故又被称为金阙,为重檐九脊歇山顶,原有四面装隔扇,能移动开关,另有四壁和天花板等,内祀碧霞元君铜像。1972年,为更好保存这一珍贵文物,在灵应宫内放置了320多年的铜亭被移至岱庙。
灵应宫的正殿位于崇台之后,建于方形石台之上,五脊硬山顶,上覆灰陶瓦,绿琉璃瓦剪边。内祀碧霞元君等神像,清咸丰年间(1851-1861)曾将天书观九莲菩萨、智上菩萨铜像移于殿内,民国五年遭到火灾,铜像多有熔毁。后九莲菩萨与智上菩萨铜像被分别置于斗母宫与红门宫。
2006年,泰山灵应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恢复道教活动,交由泰安市道教协会管理使用。2008年,灵应宫二期工程(东路)修复方案获得批准,2009年12月,泰安市道教协会自筹资金1800多万元进行了二期工程修复。2009年11月1日,泰山灵应宫举行了隆重的修复落成及神像开光仪式,来自全国各地及台湾、香港地区的道教界人士500余人参加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