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人格财产及其法律意义

论人格财产及其法律意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18 01:08:34
论人格财产及其法律意义
时间:2022-08-18 01:08:34     小编:程鹏

法典的外部体系建立在概念与逻辑之上,将生活事实类型化是体系建构的必要步骤,由此形成的类型也是概念与逻辑的一个连接点。然而,固化的类型往往会受到不断发展的社会事实和不断演化的内部价值体系的冲击,由此,类型化应当永远处于进行时;但是,法典的稳定性特征却会反对新的类型化,长此以往,则可能导致法典内容与社会生活脱节。对此,大陆法系传统下的法律学者应有必要的理论自觉。1982年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简拉丹提出人格财产概念,重新激起了人们对人格与财产截然二分思想的反思。这种反思虽然是在判例法背景下复出的,但在法典化业已完工的大陆法系国家更为必要,对于正处于法典化进程中的中国,其意义尤为重大,值得深入研究。

一、人格一财产二分的历史演变及其法律意义

在私法中区分人格与财产的萌芽可追溯至古罗马。公元2世纪的法学家盖尤斯在其体系化的教科书式著作《法学阶梯》中,以人、物、诉讼为次序编排罗马法的内容。意大利罗马法学家斯奇巴尼宣称:《法学阶梯》的方法是对当时所有法学家所采用的系统的和创制性的方法的特殊发展,是一个新生事物。伴随着同时期古罗马境内市民权的普遍授予,盖尤斯所创造的模式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优士丁尼《法学阶梯》的蓝本,所形成的人一物二分模式对许多现代法典的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罗马法中的人法,实质上是身份法。罗马法上的人格涉及三种身份:自由人身份、市民身份和家庭身份(地位)。这三种身份的有无和高低影响着人格的充实程度。这与近现代民法中独立、平等、自由、尊严意义上的人格并不相同。罗马法上所使用的物,包含物质客体和抽象物,包括所有可用货币加以估算的权利,近似于近现代意义上的财产概念。《法学阶梯》中的物法包含狭义的财物法、继承法和债法。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罗马法承认奴隶制人可以成为有形物的一种,②因此其法律内容上并未严格贯彻人一物二分。可见,罗马法上的人一物二分仅仅是一种体系上的二分,不能完全等同于近现代以来人格一财产二分。在盖尤斯之前,其他作品的次序表现为一种同缔结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和诉讼舞台上的原告的活动紧密联系的考察,对权利内容的考察只在随后才进行与之相反,盖尤斯将下列议题置于其体系的首位:人对物的享有以及对权利和法律关系的享有(还考察这些权利和关系的内容、取得和丧失),对权利的保护。③简言之,前者以行为为中心,后者以权利为中心。关于人一物二分模式的法律意义,斯奇巴尼认为,它可以不断地服务于那种以人为中心并且使权利为人服务的法观念的发展。

真正将人格、财产予以严格界分的,是近现代社会的民法典。法国民法典不仅仅沿袭《法学阶梯》的编纂体例,而且更进一步确立了人格平等的价值观念,将人格与财产的二分以主一客二分的方式贯彻到私法规范当中。德国民法典虽然改采《学说汇纂》的编纂体例,形式上似乎取消了人与物的划分,但在区分人格与财产方面,与法国民法典如出一辙。表而上看,德国民法典没有与财产并列的独立的人法编,而是将主体制度纳入总则当中,似乎降低了人或人格的法律地位。其实,在民法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价值取向方面,二者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③究其原因,与人文主义思潮、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德国理性哲学家的人是目的理论⑥以及这些理论之间可能形成的重叠共识均不无关系。

在康德看来:人,是主体,他有能力承担加于他的行为物,是指那些不可能承担责任主体的东西。它是意志自由活动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自由,因而被称之为物。⑦康德的观点既可作为证成民法典界分人格一财产的理由,也可以说揭示了这种界分的法律意义:人是目的,不能贬低为单纯的手段或工具物,因此主体不能成为客体;同样的,物作为客体,没有自由意志,不能承担责任,因此也不能成为主体。由此推演下来,具有自由意志的主体在法律上的地位平等。不过,界分人格一财产的意义也就到此为比了。实际上,由于德国民法典承认了法人的主体地位,上述证明和推论己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以至于有学者指责其通过人格的形式化而实现了人格的空壳化。

在民法典之外,19世纪德国学者普夫塔、基尔克、库勒等开始承认人格权的存在,但尚不占主流地位。⑨2U世纪以后,大陆法系主要国家逐渐接受了系统的人格权理论,人格一财产二分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权利客体的层面。由此,权利的分类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客体内部的人格一财产二分,是法学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1)它弥补了单纯作为主体资格的法律人格的抽象性,使得人能够在更为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恢复伦理性的一面。主体资格与具体人格利益的相对分离,看似在主体层面抽离了人格的丰富性与完整性,以致令人生疑。但仔细推究,这样的安排恰恰可以使得人格沿着独立一平等一自由一尊严的路径次第展开;单独看全不完整,合起来则是完整的。而且,自然人在享有平等的法律人格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实现或享有其人格利益;相反,没有最基本的地位平等,下位者的尊严更易被践踏。(2)人格权概念的出现本身即有价值宣示意义,可以引起人们对人格利益的重视,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利于人们从法律角度消除不利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因素,推动或促进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完善。(3)当人格利益单独进入权利的视野,人格权与财产权的基本差异得以凸显,建构一种异于财产权的规则和制度成为必要和可能。人格利益,作为一种与公序良俗相勾连的主观利益,必然要求在权利支配利用和流转处分方面有更为严格的限制,在权利保护方面有更强的力度,特别是在损害赔偿方面要有更加周密的考量。另外,如果以权利关系或法律关系为中心安排民法典体系结构的话,人格权制度就可以在法典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人文关怀己经成为民法必不可少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民法的外在形式体系应当与民法人文关怀价值相适应,才能使民法典充分回应社会需求,富有清新的时代气息。

总之,从最初的人一物二分,到后来的主体一客体二分,到晚近作为客体的人格一财产二分(人格权一财产权二分),在人格一财产二分的历史上呈现出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中国,无论是赞成以财产法为中心的主体一客体二分这一传统立法观点,还是主张区分人格权一财产权、修正立法体例的学说,均以人格一财产二分作为立论的逻辑前提,并一致强调人格尊严的意义。只不过前一种观点主张无财产即无人格,②主张要反思财产观念、人格观念,还要反思人格权的财产化问题,③可谓分中有合、有分有联后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民法应贯彻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提升人法的地位,体系上既维持传统,又要增编扩容,①可谓外合内分、更强调分。前一种观点固守传统,在法典体系上具有逻辑自洽的优点,但也 旧瓶和新酒之间的尴尬。后一种观点在体例上颇有创新,且适合时代潮流,不过其在技术层面所隐含的对人格一财产截然二分的坚持又有固化类型的嫌疑。孰优孰劣,颇费思量。无论法典编纂者最终采纳哪一种方案,都必须处理好人格与财产中间地带的问题。

二、人格与财产的双重变奏

虽然在理论上,人格与财产可以做到截然二分;但在实际生活中,人格与财产却是难解难分。在财产权与人格中,拉丹从财产权的人格视角提出一个新概念人格财产。③拉丹所谓的人格财产,是指为了人格的财产。其实,在人格与财产的交叉地带,远远不比是为了人格的财产,为了人格的财产不过是财产人格化的一个类型而己。例如,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内,存在一种既包含人格权又包含财产权的权利著作权,就是一种共生型人格财产。在人格与财产的双重变奏中,人格财产的外延还将进一步延伸。

(一)人格的变奏人格的财产化

古罗马人的自由权是可以出卖的,一个大于20岁的自由人可以卖身为奴;⑦至于市民权、家长权是否进入过交易领域,如今似乎已不可考,但至少应存在变相的交易。这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人格与财产混沌不分的事实,也从另一个侧而见证了古罗马商品经济的繁荣当人自身都能成为交易对象时,基本上没有什么东西不能交易,除了公共物、团体物以及与神有关的事物。随着奴隶制退出历史舞台,人格平等观念的确立,人格的商业化受到一定限制,但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我们仍可见到肉体的买卖和人肉对债务的抵偿。可见,人格与财产的截然二分只是作为一种理念存在于法律学者的想象空间,但在经济生活中一直在二者的边缘交界处尝试突破这种人为的限界。

其实,早在经济学上讨论人力资源问题之前,甚至在劳动价值论出现之前,法律己经顺应经济生活的需要,在债法中承认委任与雇佣的区分,前者针对劳动,后者针对的是劳动力:当交易的对象是劳动,即(拉丁法族学者所谓的)为而非给时,主体的自由即己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当交易的对象是劳动力时,无疑意味着更为紧密的人身控制,同时也意味着人格利益的部分丧失。对于后者而言,虽然这一切都是在契约(交易)自由的名义下发生的、其本身就是自由的体现,但在劳动力交易的场合,后续发生的人格压抑往往溢出了自由交易之初的劳动者主观愿望之外。以人格减损为代价换取财产的一幕在债法领域静悄悄地出现,是耐人寻味的。因为债权作为一种请求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同时也部分掩盖了其背后所存在的人身支配控制关系。受雇人所负的财产性义务背后,实际上隐含了压抑自身人格的消极义务。其实质,正是人格压抑的消极财产化,只不过这是一种相对被动的、带有一定迫不得己意味的消极财产化。此种人格压抑的消极财产化,可谓实定法上人格财产化的最初表现。由于它隐藏在作为普通民事合同的雇佣合同之中,一开始并未受到特别关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当更强的人身控制在劳动合同的名义下出现之后,消极财产化的人格在残酷的现实而前哀鸣,借助于法律的强力干预,劳工的人格才重新显现,并转化为劳工权利。

与此种相对被动的人格的消极财产化不同,还存在着一种主动的人格的消极财产化。伴随着经济学上人力资本概念的出现,法律开始承认某些场合劳动(实为劳动力)可以作为一种出资方式。此所谓的消极财产化,对应的是出资义务;自盈余分配权的角度观之,亦可谓积极财产化。在主动的人格消极财产化的过程中,存在的只是人格权内部不同元素的此消彼长,至少就人格权主体自身而言,其人格利益总量并无改变,因此法律无须扮演矫正正义者的角色。当然,不管是哪一种人格压抑的消极财产化,都可看作人格财产化的第一种类型。

人格财产化的第二种类型,是人格内涵财产化后所形成的类人格财产权,主要存在于商事主体当中。当法律第一次赋予商事公司以主体资格(法律人格)时,当人格利益和人格权的概念从普通自然人扩展到商事主体、特别是以团体而目出现的商事主体时,人格与人格权自身的内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异。人格不再体现个体自然人的精神利益,而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获取财产权的工具、甚至直接可视为一种新型的财产权。此种人格的财产化,堪称人格内涵的财产化。此种人格内涵的财产化,以法律人格概念的工具化为前提,②最典型的表现是商人的商号权、商誉权、信用权和商业秘密权。③这些权利表而上类似于自然人的人格权,实为财产权,可名之为类人格型财产权或不真正人格财产权,以示与真正的人格权及真正的人格财产权相区别,从而维持人格概念的固有内涵。换言之,人格内涵财产化的倾向,不可鼓励与迁就。类人格型财产权,虽然与纯正意义上的人格关系不大,却也有与典型人格权相同的一点共性:大多牵涉公共利益,因此在法律规制的原则框架方面仍然有相同之处。当然,典型人格权所涉及的公益类型主要是公序良俗,而类人格型财产权所涉及的公益类型主要是不特定消费者的利益,在法律规制的细节方面仍应注意到同中有异。 人格财产化的第三种类型,是典型人格权的积极财产化。典型的人格权,并不包含满足人格权主体自身物质利益方面需求的内容,但在事实上却可以成为权利主体自身牟取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的工具,也可以通过交易满足他人在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方面的需求。哲学上,洛克的劳动财产理论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每人对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种所有权,除他以外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利。①换言之,当我不属于我时,我的劳动及劳动成果也不属于我。在这个意义上,人身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第一笔财产。由此看来,人格不仅在归属意义上(法律意义上)与财产权发生关联,而且在发生意义上(经济意义上)与财产权产生联系。

如果这种联系得到法律上的认可,则人格自身也可转化为财产权的一部分。有学者认为,在人格权中,离成为法律主体要素必要性越远的越容易产生经济利益,离必要性越近的越不可能产生(法律上允许的)经济利益。①这种观点指明了人格要素与法律允许的财产之间的消长关系,很有道理,但其逻辑起点却存在一定偏差。这表现为以下方面:(1)虽然法律人格是享有人格权的前提,并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越是成为法律主体所必要的要素,越能体现其人格利益,但这并非不存在例外,因为尊严可能使某人对法律主体资格不屑一顾,所以有可能存在法律人格与人格利益之间的紧张关系。此时如何取舍?在所有的人格利益中,尊严第一。尊严可以排斥人格自由、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人格独立。由此可以断言,主体资格虽然可以成为判断人格利益重要性的一个主要因素,且是一个相当客观的因素,但仍不能成为判断人格利益重要性的唯一标准。(2)人格要素与人格财产化之间也并非总是对立关系,少数情况下甚至有可能相辅相成!换言之,即使离法律主体必要性要素很近,但如能证明其商业利用不仅无损于人的尊严,反而可能有助于增益人的尊严,法律则应予以许可。因此,上述学者的观点可以修正为:人格的财产性利用越是有可能损坏人的尊严等人格利益,越不可能得到法律的许可;反之,越有可能增益人的尊严等人格利益,越应得到法律的许可。接下来的问题是,典型人格权的积极财产化在得到法律许可之后有无必要上升为一种新型的财产权?人格权的商业利用在实际上己经存在,虽然在法律语境的逻辑上仍存在障碍,但通行无阻的现实足以忽略逻辑缺陷,新型(基于人格的)财产权似乎没有必要提出。笔者对此种观点不以为然。新设财产权的必要性有二:一是解决人格权的非继承性问题,人格继承有违人格的核心实质,也不符合继承法发展的历史潮流;二是解决交换价值的单独利用问题,亦即以其为客体设定担保物权的可能性问题。据此,当代立法至少可以承认其中一部分为财产权,如姓名财产权、肖像财产权、个人信息资料财产权以及部分身体财产权等。

人格财产化的第四种类型是主体资格消灭所解放出来的财产,即主体的物化所产生的财产,主要是有关遗体的财产权。在民法理论中,遗体作为财产权客体基本己无异议。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遗体财产权中包含有人格利益。此种人格利益由两方面组成:一是遗体中残留着死者的部分人格利益,由此角度观之,此人格财产为人格的财产化形成,为人格财产化的典型表现;二是遗体寄托了继承人及其他亲友的情感,由此角度观之,此人格财产又可看作是财产人格化的结果。因此遗体财产权是一种特殊的人格财产,既有人格财产化的因素,又有财产人格化的因素。

(二)财产的变奏财产的人格化

远古时代,许多地方的先民在而对强大的、不可抗拒的自然力时,为克服由兹带来的恐惧心理,创造了原始宗教。原始宗教大多相信万物有灵,因其有灵,故在人类看来,其有善有恶、有过有功、有责有权;那些强大的事物,不仅不是人所能支配的客体,而且超越了人格,取得神格的位份。在宗教、道德、习俗、法律混沌不分的时代,主体客体同样混沌不分,几乎万事万物均可成为主体。这种上古遗风,在近代以前一些国家的法律中,也偶有留存。主客混沌的状态展示了一种可能的生活,说明认知的浅薄并不必然影响人类生存的智慧和生活的感受;但无论如何,尚不足以将之视为财产人格化的先导。

不过,冥冥之中似有天意,最初的财产人格化同样是一种主体化。罗马法上虽无法人概念,但公元3世纪后,寺院(财产)、慈善团体(财产)、待继承的遗产逐渐取得法律人格,成为类似后世财团的团体,成为法律主体。②这是法律家实践理性的展现,更是法律工具论的产物。特定财产的主体化,既有利于法律关系的稳定,更有利于相关权利及利益的保护,并成为后世法人制度的萌芽。公司法人制度的创造被誉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三大法律支柱之一,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观之,法律工具论也并非全无是处。

在现代社会,财产的主体化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随着环境中心主义观念的兴起,一些学者主张将动物乃至生物主体化。此种财产的主体化已经超出了法律工具论的范畴,进入了法律价值层面。

无论是哪一种主体化,主体化的结果都使得相关财产脱离财产权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单纯的主体。不过奇妙的是,一种并非经由财产主体化而形成的主体企业型社团,在经济生活中往往作为一个团体财产对待,成为经济学上所谓股东产权的客体。在大陆法系的概念世界里,此种经济观念没有受到认真对待。这是概念遮蔽生活或者逃离生活的典型表现。如果我们从经济生活需要的角度承认一个(一群)主体对另一个主体享有财产权(注意:这是人格财产化!),那么此种财产权无疑与后一主体的人格发生关联。当然,如前所述,商事主体的人格具有强烈的工具意义,由此形成的人格财产当属不真正人格财产权。

财产人格化的第二种类型正是拉丹所谓的为了人格的财产。此种财产如何与人格发生关联、具有人格属性,颇值深思。因为传统民法认可的人格利益,无论是独立、平等的人格主体还是自由、尊严以及其他物质型、标表型人格权,均只包含人之为人的因素(成为主体的因素)以及主体自我实现、自我完善所必要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要契合法律的目标价值。超越法律目标价值的因素,比如包含爱在内的一切美好情感,一般被搁置于法外空间,不能成为法律之内的人格利益。这一方面是因为包含爱在内的美好情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不可捉摸,难以把握;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促进人类美好情感方面,法律似乎无能为力。不过,在传统法律认可的人格利益背后,也不时隐藏着人的美好情感,因为侵犯人格利益的结果中可能伴随着精神痛苦,其实就是美好情感遭到破坏。对此,法律会提供救济措施、予以适度矫正。可见,在传统民法中,法律通过保护己经认可的人格利益,间接地保护美好情感。随着一般人格权理论的兴起,直接使人免受精神痛苦、维持美好情感、保护精神安宁等进入法律认可的人格利益之中,并得到判例的认可。为了人格的财产将人们寄托在财产中从而相对客观化的美好情感作为人格利益的一种,使法律上人格利益扩大化的倾向和成果进一步明确而稳固,是现代法学的一个进步。不过,我们不必像拉丹那样将为了人格的财产局限于特定财产,而且还可以将生活必需品、将生存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财产利益囊括进人格财产中来,甚至还可包含某些公法上的请求权,如特定主体对国家的抚恤金请求权。后者所蕴含的人格利益是传统的人格利益:生命、健康以及人的基本尊严。

财产人格化的第三种类型是减损人格的财产,亦可称为负人格财产。基于习俗或个人的好恶,人们往往将某些负而情感寄存于特定财产之上,或者一些特定财产可以激发人们的负而情绪。例如,受传统风水观念、凶邪作祟观念等影响,人们常常将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建筑称为凶屋(凶宅)。负人格财产不仅会使个体人格利益受损,而且当其因为习俗原因成为人们的共识、又因信息传播被人们公知之时,该项财产的交换价值还会降低。 (三)人格财产的类型与法律概念

在人格(权)财产化的类型中,有人格压抑的消极财产化和典型人格权的积极财产化,前者形成的消极财产与后者形成的积极财产具有共性,即都来源于人格,可合称为来自人格的财产人格内涵的财产化以及商事人格客体化所形成的则是不真正人格财产。在财产权人格化过程中,形成为了人格的财产和负人格财产。人格财产化与财产人格化共同作用形成遗体财产。此外,人们在创作作品之时总是寄托了某种思想感情,由于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独立于作者而存在,因此人格利益存放于作品当中,就是存放于作者自身之外的某种他物上,这种人格与财产的共生可以说是财产是表、人格是里,人格依附于财产,因此更类似与人格化的财产为了人格的财产,此为共生的人格财产。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人格财产归纳为如下种类:(1)来自人格的财产(2)为了人格的财产(3)共生的人格财产(4)遗体财产(5)负人格财产(6)不真正人格财产。

要将上述不同类型的人格财产囊括到一个完整的定义中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排除第六种人格财产,因为其既然是不真正人格财产,自然与真正的人格财产有异。针对前五种人格财产,笔者尝试概括如下:所谓人格财产,是指人格与财产交互作用(包含但不限于人格财产化或财产人格化)之后所形成的直接关涉人格利益(或包含精神利益)的财产权利或义务(内涵),包括依存、寄存、并存或减损人格利益的积极财产或消极财产(外延)。对此概念需要作如下说明:人格财产的属概念是财产,人格财产是财产(权利或义务)的下位概念。

为什么概念表述用人格财产而不用财产人格?这是因为,人格一词具有强烈的主体色彩和精神性特征,基于人是目的的近现代伦理观念,应该尽可能维持人格概念的纯洁性即使主体可以脱离人格而存在(如动物成为主体),人格也不应迁就主体化的财产而降为物格因而不应在人格概念当中掺杂过多的非人格因素;由于人格内在地排斥财产属性,人格概念也就不具有包容性,因此财产人格的搭配既不符合当今通行的伦理价值观,也不合乎语言符号自身的逻辑结构。相反,财产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概念。通过实证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既有法律体系中的财产概念早己超出那些纯正的、典型的可用金钱度量的财产范围,一些几乎没有任何金钱价值的物件(如私人照片、记有日记的日记本)与有金钱价值的物件(如空白照片用纸、空白日记本)一样均可作为财产权的客体,用保护财产权的方式加以保护。实定法的选择有其深层次的理据:一个物件自身有无金钱价值,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只要市场上有人对该物件产生了心理需求或者说购买愿望,或者在物件的拥有者看来,其可以替代市场上销售的某种商品,该物件就具有主观的金钱价值。可见,对于有些物件来说,有无金钱价值及其价值的高低,是高度主观性的,是变动不居的。法律不可以先验地规定某物件无金钱价值,因为法律不可能把握人心的变化和市场的变化;反之,为了避免陷入主观性的泥潭,法律可以无视某些物件实质上无金钱价值,而假定所有的物件都具有金钱价值(如某些著作可能在市场上一钱不值,但不妨碍法律认可其著作财产权的存在),从而赋予其财产权。当然,财产能够包容人格因素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财产本身就是为人而存在的。从与人格关联的视角观察财产,恰恰反映了客体最终附属于主体的本旨、反映出作为客体的财产之所以有必要存在的终极意义。人格财产恰恰就是与人格关联性最强的一种财产。

从发生学意义上看,人格财产是人格与财产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格与财产的交互作用,是主体异化、客体异化或者说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在现实生活领域与法律领域的反映,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人格与财产交互作用(人格财产化与财产人格化)的根本原因,是人或财产的工具属性。就人格财产化而言,人不仅是目的而且同时也是工具,人的目的性存在与工具性存在往往交织在一起,而且单个个体的目的性存在高度依赖于工具性存在,单个个体本能地倾向于以自己为目的、以他人为工具。人格的财产化其实就是人的工具化的体现,其中既有主动的工具化,又有被动的工具化。就财产人格化而言,财产既然服务于人的目的,自然就可以为人的精神利益、人格利益服务:直接服务特定人人格利益的一般财产(最低限度的种类物)可为人格财产,寄托特定人的思想情感的特定物如文艺作品、宠物可为人格财产,使得不特定人产生恐惧、厌恶情感的特定物如凶宅也可为人格财产。一方面,在财产被人利用时也反作用于人,作用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如记忆、情感等,当财产参与人的心理活动时就不自觉地被打上了精神利益的烙印,人们对特定财产的习惯性利用甚至可以使人形成对财产的依赖。另一方面,因为人类情感的多变或者人类肉体的不可持久,人可以将自己的精神利益、人格利益寄托于某些财产,以使美好的情感稳固下来,或者使某种精神利益长久流传。

人格财产直接关涉人格利益。人格财产或者直接包含精神利益,这种精神利益是人格利益的一种,如人对宠物的情感,对旧物的情感;或者直接包含人格标记(也是人格利益的一种),如来自人格的财产或者直接与人格利益相关联,如用于维持生活的最低限度的财产,仅有的用于医疗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四)人格财产的去人格化与去财产化

与人格的财产化、财产的人格化方向相反,人格财产存在着去人格化与去财产化的可能。未经特别约定或声明,出于直接交易的目的将为了人格的财产投放市场;或者针对负人格财产,消除减损人格的印记或因素,将使得该项人格财产去人格化,恢复为单纯的财产。相反,通过特别声明或约定,禁止未来对来自人格的财产进行商业利用,将使得该项财产去财产化,恢复为单纯的人格权;但是,己经投入市场的来自人格的财产,在其完全退出市场之前,不得使其去财产化。针对特定的共生的人格财产,既有去人格化的可能,也有去财产化的可能。针对遗体财产,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存在去财产化的可能,但无去人格化的可能。

三、人格财产的民事法律意义

(一)人格财产概念对立法体例的影响

毋庸置疑,人格财产在未来的民法典编纂中应占有一席之地。有关人格财产的一般性规定在立法体系中置于何处,颇费思量。

人格财产并非人格权与财产权的共性问题,而是二者交叉领域的问题,按照德国民法典提取公因式的总则立法旨趣,似乎不宜置于总则当中。然而,严格按照提取公因式方法进行,总则内容将所剩无几,因此将大多数场合下的共性问题作为一般性规定置于总则当中,是德国法系国家民法典立法普遍采用的常规做法。此外,将一些边缘性、交叉性问题置于总则当中,也可以维持分则内容的独立性与纯粹性,同样为某些拉丁法系国家民法典(如意大利民法典)所采用。笔者认为,边缘性、交叉性问题只有在实在不宜纳入相应的分则当中时才可以置于整个法典的总则当中,亦即民法总则应该是最后的选择,人格财产的立法安排问题亦应如是。

在我国民法法典化的过程中,如果人格权法不能独立成编,则人格财产或者置于民法总则当中,或者置于物权法总则当中,或者置于财产法总则当中。笔者赞成增设财产法小总则的观点,以统属财产权的共性问题,同时处理财产权的边缘性问题,并为不断涌现的新权利和新问题预留空间。人格财产的一般规定即应置于财产法小总则当中。可以说,人格财产的存在为证成财产法小总则提供了新的理由。

如果人格权能够独立成编,则人格财产就会涉及人格权和财产权两编内容。对于涉及两编的交叉领域问题的一般性规定,有三个可选的方案:(1)根据两编的先后顺序,置于前一编当中。其理由在于:关于交叉领域问题的具体特殊规定也可能出现在前一编中;如果不这样处理,就会出现具体规定在前、一般规定在后的情况。(2)根据两编的先后顺序,置于后一编当中。其理由在于:既然属于交叉领域的问题,只有当两个领域的规定都己涉及,才会出现;置于前编,则由于缺乏后一编作为逻辑前提,十分突兀,影响法律理解与适用。(3)根据交叉领域问题的侧重点,置于相应的编目当中。其理由在于:有利于体系的完整性,也有利于体系解释方法的适用。

如果人格权独立成编,则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人格权紧接民法总则,因此按第一种方案,有关人格财产的一般规定应置于人格权编;按第二种方案,相关规定应置于财产权部分。鉴于前两个方案截然对立,也各有道理,因此第三种方案可能更值得考虑。在第三种方案中,何谓侧重点,是内容体现的价值取向还是概念形式的落脚点?人格财产,落脚于财产;而对人格财产的关注,恰恰又是因为人格利益的存在。孰轻孰重,难以判断。笔者倾向于外在形式的侧重点,毕竟,民法典作为法的形式首先而对的就是外在的形式体系。而人格财产仍是财产,置于财产权部分最为合适。可见,第三种方案当为最佳方案。不过,如果立法者最终不采纳财产法小总则的观点,那么作为无奈的选择,人格财产的一般规定也就只能置于人格权编了。因此,无论人格权是否独立成编,人格财产的一般规定均应规定于财产法总则当中。如果立法者拒绝采用财产法总则,该一般规定就只能置于人格权编;如果立法者拒绝人格权独立成编,则只能置于民法总则当中。

(二)确立人格财产的特殊保护和特殊利用原则

民法是权利法,是权利宣示法、权利利用法和权利救济(保障)法。作为权利宣示法,民法首先应该明确人格财产的法律地位。也就是说,一方面,民事立法应承认人格化的财产权;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典型的财产化的人格权,在其财产内容相对稳定之时立法要在其权利客体之上再赋予一种财产权。当然,宣示本身不是目的,至少不是最终目的;宣示之后更须进一步作出特别规定。在具体规定之前,首先要从理论上确立对人格财产的特殊保护和特殊利用原则。

绝大多数人格财产(负人格财产为例外)既包含人格利益,又包含财产利益;侵害人格财产所产生的危害后果,往往大于侵害单一的人格权或财产权所产生的危害后果。就人格化的财产而言,特殊保护的因由在于主体人格的延伸,仅仅依靠传统的财产法规则与侵权法规则均不足以保护其中所包含的精神利益。就财产化的人格而言,特殊保护的原因在于其附随的财产价值较之于单一的人格权更易诱发以获益为目的的侵权,不采取一定的经济制裁措施不足以阻遏侵权获利的冲动。此所谓特殊保护,不限于侵权救济中损害赔偿数额的增加,更应包含一系列积极的预防措施,特别是针对国家公权力侵蚀的预防。

人格财产中所包含的人格利益,决定了人格财产利用和让渡上的特殊性,包含自我利用的限制和他人利用的限制以及让渡中的限制。无论何种人格财产,开发利用其财产价值一般要以不严重损害人格利益为前提;特别是,有关人格利益的保护与公序良俗密切相关,人格财产的利用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就为了人格的财产而言,权利主体采取某些排除人格利益的利用方式,无非表明该项财产的去人格化,法律自然没有禁止的必要,但在共有关系等特殊情形中的利用仍应受到一定限制。

(三)人格财产理论对于民法的全而影响

1.民法总则上的特殊性。(1)在涉及人格财产的自力救济中,考量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合理限度时应注意到人格财产中所包含的多重利益。一般来说,人格利益优于财产利益;同为财产利益,方可比较量的大小。换言之,救助的是人格财产,损害的是一般财产,即使后者的财产价值略高,也可认定为适度;反之,救助的是一般财产,而明知或应知所损害的是人格财产,即使财产价值相当,一般也难以认定为适度。另外,自助行为虽然所保护的是请求权,但若请求权的标的物是特定物中的人格财产,那么所谓的时机紧迫,不是指义务人逃逸或义务人责任财产的减少,而是指该人格财产面临毁损灭失或被藏匿的风险。(2)在诉讼时效客体问题上,虽然物上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规定尚有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涉及人格财产的物上请求权不应作为诉讼时效客体对待。另外,一般涉及人格财产的请求权也应与涉及人格权的请求权等同视之。

2.财产法总则上的具体规定。(1)在财产法总则中应确立财产权的取得和行使,不得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不得损坏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原则。具体就来自人格的财产及共生性人格财产而言,在其使用、收益、处分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从而有悖于公序良俗。对此,法律应作出与一般人格权相同或相似的禁止性规定。(3)对于来自人格的财产及共生性人格财产的利用与处分,有时可能严重损害权利人自身的人格利益,法律应扮演家父的角色,予以干预;即便是为了人格的财产,一旦对其利用与处分的损害达到危及人格尊严的地步,法律亦应予以必要的干预。换言之,秉持法律家长主义,立法应对人格财产的利用和处分进行一定限制:如该种有害于人格利益(或人格尊严)的利用或处分行为为法律行为,则应无效。

3.物权法上的具体规定。若人格财产的客体是物,人格财产在民事权利中就首先体现为一种所有权。(1)物权法应明确宅基地使用权和住宅所有权为人格财产;应新增居住权作为人格财产;允许权利人为了人格利益设定地役权。(2)对于动产作为人格财产的问题,采取登记对抗主义的原则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3)在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共有的有关规定中,针对人格财产设置特别保护和特别限制的规范;特别是在共有关系中,分割共有财产时,人格财产应作为不可分物,归属具有人格利益的主体所有。(4)在设置时效取得制度及重订善意取得制度时,对于为了人格的财产应考虑赋予原人格财产的权利人以赎回原物的权利,对于人格遗失物,应直接设置善意取得的例外规定。(5)在担保物权上应允许权利人在声明保留人格利益的前提下在人格财产上设定担保物权,同时对担保物权的实行设置一定的限制;允许债权人留置人格财产,但同样要对留置权的实行予以一定的限制。

4.债法上的具体规定。(1)在债的保全方面,如果债务人的债权是人格财产,则排除代位权的适用;如果债务人处分财产的相对人已将相关财产变为人格财产,则应排除撤销权的行使;如果债权人的债权标的物为人格财产,而该标的物对于债务人及次债务人均不为人格财产,即使不能达到合同一般代位权的行使要件,亦应特别允许债权人行使特别代位权。(2)关于定金,如果交付定金的一方以人格财产作为定金,并声明保留人格利益,则该定金不能抵充债务,且交付定金方有定金返还请求权,收受定金的一方享有留置权,但留置权的实行要受更严格的限制。(3)标的物为人格财产的债权,排除代物清偿的适用,排除抵销规则的适用,在提存中不能轻易地消灭其权利。(4)在违约责任方面,应允许非违约方请求涉及人格财产的精神损害赔偿,非违约方可以在缔约之前或之时明示人格财产的存在,以摆脱可预见性规则对损害赔偿范围的限制;非违约方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违约金,对此,法律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予以支持。(5)在买卖合同中,应确立负人格财产构成标的物瑕疵,出卖人应承担违反瑕疵担保义务的法律后果。

5.侵权法上的规定。在侵权法上,应确立对人格财产损害以及人为制造负人格财产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6.继承法上的规定。(1)应将来自人格的财产纳入遗产范围之内;将家族人格财产排除在单个人遗产之外;同时将特定的人格财产(那些不会在继承中去人格化的人格财产)与非人格财产分离,其价值不计入遗产总值之内,也不纳入遗产份额的考虑范围。(2)针对人格财产,应更加优先考虑遗嘱继承的适用。(3)针对人格财产,应限定继承人的范围。(4)针对人格财产,在分割遗产时,应优先考虑人格利益的保存问题。

7.公司企业法上的规定。在权利人利用人格财产出资而声明不放弃人格利益的情况下,应将该人格财产从企业的责任财产中排除;相应的,增加企业债权人对于出资人在人格财产出资额度范围内的直索责任。换言之,以出资人的有限保证责任排除人格财产作为责任财产。如果出资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原则上应视为该权利己经去人格化,然而,如果出资人嗣后丧失了其他收入来源,经声明和证明,则土地承包经营权应恢复其人格财产的属性,允许出资人以保证责任排除其作为责任财产。

四、余论:人格财产的公法意义

人格财产的概念一旦形成,其法律意义不仅限定于私法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对于公法同样有影响:

1.在公民的基本权利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确立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原则。有学者认为,《宪法》第38条中人格尊严的含义相当于狭义的人格权,即与个人的人格价值具有基本关联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主要包括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以及隐私权。①在财产人格化之后,相关的财产权同时具有人格价值,亦应纳入人格尊严的范畴之内,不受侵犯特别是不受国家公权力的侵犯。

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宪法都有对特定的人格财产住宅进行特别保护的规定。1763年,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所说的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财产并非指一般意义的私有财产权,而是指住宅。因为住宅是自由、隐私权和结社自由的道德核心地带。②《宪法》第39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尽管最初的立法理由或许不是基于明确的人格财产理论,但二者并非毫不相关。毋宁说,立法所反映的现实需求恰恰可以证明人格财产理论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人格财产理论可以为住宅保护提供更全而合理的证明。

当然,最重要的是,系统的人格财产理论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宪法关于住宅保护的基本内涵,甚至有助于解释宪法和补充宪法漏洞。就宪法解释而言,因为房产有商用和住宅两种用途,住宅有自有和租借两种权源,所以宪法使用的标准语词是住宅既非房产,又非住房所有权。换言之,不管房产的权属如何,只要用于私人居住,就是住宅。进而言之,不管何种类型的房屋,只要其中包含有住户的人格利益,就是宪法意义上的住宅。就此而言,学校提供的学生公寓,宾馆提供的旅客客房,在学生与顾客入住之后,同样可以视为学生和旅客的住宅,①如同其他住宅一样,可以对抗来自于国家公权力的不当侵害。关于非法侵入,也不限于物理进入,一切直接有害于人格利益的行为,如噪音的干扰、气味的进入、远程红外的监视,均可认定为非法侵入。就宪法漏洞补充来说,对住宅的宪法保护能否延伸到住宅之外?正如拉丹所言:像住宅一样,车辆也是私人财产的仓库,构成了实施私人想法和亲密关系的空间如果需要私人领地以发展和丰富人格,如果在我们的社会中,许多人的住宅都不再是这种领地(比如,过度拥挤),那么,人们就会要求,一个尊重人格的自由政府,必须保证人们可以把自己的车当成是这种领地。心可见,基于人格财产理论,宪法所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可以进一步扩张。

2.在国家赔偿法中,对于明显的和明知的人格财产的损害赔偿,应比照侵权法的规定,予以相同的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而不得限制最高额。

3.在征收补偿法中,首先应严格限制对于人格财产的征收,其次在确有必要征收的情况下,应补偿被征收人的精神损失。

4.我国现行刑法对侵财型犯罪的规定,一般以财产数额作为确定其是否犯罪、罪重罪轻以及量刑的主要依据,虽有其一定合理性,但明显忽略了人格财产的存在,因此应予修改。如果犯罪嫌疑人侵害的是人格财产,仅凭财产数额不足以定罪科刑的,应根据人格利益的受损情况,赋予受害人自诉权;在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应综合考虑受害人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失,定罪量刑;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应允许受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

5.在强制执行法中,将来自人格的财产以及其他少数公认重要的人格财产排除在执行标的之外。在既有人格财产又有一般财产(非人格财产)的情况下,优先执行一般财产(非人格财产);在两种以上的人格财产中,优先执行人格意义较小的人格财产;在人格意义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优先执行财产价值较高的人格财产。对于被执行人生存生活直接相关的最低限额的一般财产,豁免被执行的责任。允许被执行人以具有较高人格价值的人格财产设定担保物权,以换取一定的宽限期(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浅谈夫妻财产制度及其法律适用
发布时间:2023-04-15
浅谈夫妻财产制度及其法律适用 浅谈夫妻财产制度及其法律适用 浅谈夫妻财产制度及其法律适用 内 容 摘 要 我国的婚姻立法起步较晚,有许多不足待进一步完善。夫妻财产制理应属于身份法的范畴,但其内容又是规范财产关系......
浅析《老子》中的法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12
【摘要】道家思想一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我国的法律建设,本文从“道法自然”、“对人定法的批判”和“立法宽简”三个方面阐述《老子》一书中的法律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法......
语义分析方法及其行政法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28
一、语义分析方法的渊源 语义分析方法源于语义分析哲学,后经哈特教授引入法学研究当中,并创立了在20 世纪中叶盛行一时语义分析法学。哈特成功地点燃了人们对法理学的兴奋和兴趣,他并不是像20 世纪30 年代的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者那样......
民法上公示制度的法律意义及其后果再探讨
发布时间:2022-12-21
民法上公示制度的法律意义及其后果再探讨 民法上公示制度的法律意义及其后果再探讨 民法上公示制度的法律意义及其后果再探讨 内容提要:民法上的公示制度兼有权利成立和赋予权利对外效力之功能,......
论代沟的实质、产生原因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3-03-25
内容提要 “代沟”一词已是一个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日常词汇,“代沟”现象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什么是“代沟”?“代沟”生成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代沟”的生成与存在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又是什么?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学术......
论一般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
发布时间:2023-06-07
论一般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 论一般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 论一般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 对于一般人格权,在我国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还没有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这与我国加强社会主法治,繁荣社会主义市......
试论水权的性质及其立法意义
发布时间:2022-07-21
试论水权的性质及其立法意义 试论水权的性质及其立法意义 试论水权的性质及其立法意义 [摘 要]水权是公权还是私权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从水权的概念出发,论述了水权的私权性和准物权性,以及对立......
初探租税国理论及其宪法意义
发布时间:2022-10-01
查字典范文网为您提供“初探租税国理论及其宪法意义”解决您在写宪法论文中的难题 初探租税国理论及其宪法意义 租税国是指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企业和公民在纳税之外没有其他名目繁多的各种收费负担的国家。租税国的概念,......
论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论动物之法律“物格”
发布时间:2023-03-17
论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论动物之法律“物格” 论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论动物之法律“物格” 论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论动物之法律“物格” 摘 要:随着《德国民法典》第90a条的修正,......
再论“无财产即无人格”
发布时间:2022-08-09
再论“无财产即无人格” 再论“无财产即无人格” 再论“无财产即无人格” 「内容摘要」自然人人格不仅是享有民事权利的资格,且其本身即由宪法和法律直接赋予的各种实体权利所构成(不仅包括各种......
论地理学习风格的意义及培养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17
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个体的人在一定的心理基础上,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有感知、记忆、和思维三个要素,优良的学习风格会促进学生发展其特长,提高学习效率,并......
再论“无财产即无人格”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 自然人人格不仅是享有民事权利的资格,且其本身即由宪法和法律直接赋予的各种实体权利所构成(不仅包括各种基本的政治性权利和伦理性权利亦即人格权,而且包括广义上的财产)。财产(广义)是人格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其展示的是......
论我国价格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发布时间:2022-12-10
一、价格法律制度的基本概述 (一)价格法律制度的界定 价格法律制度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一部分, 它并不仅仅是由一部法律构成的,而是由许多与价格制定、调整有关的法律法规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目前,我国学术界并没有对价格法律制度进......
苏格拉底思想及其教育意义的探析
发布时间:2023-06-18
【摘 要】苏格拉底哲学的实质就是通过哲学的审视把美德内化为人的普遍意义的品格。他通过不断地在追问中思考和在思考中追问,启发人们以理性反思自己的生活,以他亘古的“认识你自己”、“德行即知识”的理念寻求通达智慧和德性之门,......
试论海德格尔元存在论概念的出现及其意义1
发布时间:2022-11-22
试论海德格尔元存在论概念的出现及其意义方向红中山大学哲学系,广州510275元存在论(Metontologie),是对基础存在论的翻转,与后者一起构成完整的形而上学。元存在论的主题是存在者整体。存在者整体具有两个方面的引导功能:一方面引导海德格尔将无从世界或存在者整体上剥离出来并与存在等同,引导他第一次提出“存在论差异”问题并对其作出明确规定,引导他对自由作出新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导他认识到形而上学.........
论法律责任的含义及其种类_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2-23
【论文摘要】 法理学界在法律责任的含义及其种类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研究经济法律责任的含义及其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法律责任是为了保护权利人的权利,应当由违反法律义务的行为人所承担的不利后果。法律......
人格权的理论基础及其立法体例
发布时间:2023-03-01
人格权的理论基础及其立法体例 人格权的理论基础及其立法体例 人格权的理论基础及其立法体例 内容提要:权利是人与外在于人的事物的法律上的连接。罗马法及近代民法,始终受到人的伦理价值内在化......
验资的法律意义
发布时间:2022-07-31
验资的法律意义 验资的法律意义 验资的法律意义 司法解释规定,验资人出具虚假验资报告,造成委托人的合同债权人的债权得不到清偿,依照法律规定,验资人应承担法律责任。一般认为,虚假验资的行......
探究士人巫化及其文学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22
从纵向看,在历代许多士人身上都存在巫化现象,但目前学界对士人思想的研究多限于论述士人思想的正统性、理性、包容性及宗教意识,对士人思想中的巫文化成分关注不够。事实上,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脉络,它对古代政治和人们的日......
租税国理论及其宪法意义初探(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4
[摘要] 在人民相对于国家的各种公法上金钱给付义务中,以量能平等负担为基础的税收,相较与其它收入而言,由于采取以金钱代替劳役的方式,国家可避免过度介入社会运作,而保持中立性的自由主义传统,对人民基本权利的影响可&#6400......
儒法之比较及其现代意义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18
论文摘要:纵观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各家学说有如天空璀璨的群星,然从其影响力来说,儒法两家是足具影响力的学派。可以说,中国传统法制乃在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不断作用中而形成。① 研究二者对当代依法治国和以人为本的方略都有重要......
无财产即无人格
发布时间:2013-12-19
无财产即无人格 无财产即无人格 无财产即无人格 内容提要:19世纪法国学者奥布理和罗创设的广义财产理论,将自然人人拥有的个别财产以及承担的具体义务抽象概括为一个法律上的整体单位,不仅阐释......
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9
摘 要: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精华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人的尊严在现代法律上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29
摘 要 在宗教、哲学与伦理中,“人的尊严”被视为人本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它旨在强调生存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个体都具有至高的内在价值和尊严,基于社会伦理层面上都需要加以保护与尊重。在现实社会中,“人格尊严”已经被人们所约......
流浪乞讨人员的迁徙自由及其宪法学意义法学理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06
内容提要:本文从宪法学的视角探讨流浪乞讨人员的迁徙自由。首先,本文通过简要对比欧洲联盟和美国公民权的异同,突显公民权对统一国家的重要含义,以期对中国有所启示。其次,文章将讨论公民权、国家统一和法律平等在中国的宪法学意义,......
论专利恶意诉讼的认定及其法律规制
发布时间:2023-02-20
法律赋人以权利,其本旨非仅在保护个人,亦兼在维持社会公益。a就专利诉讼而言,它既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专利权人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一项重要权利,同时也是国家解决专利纠纷,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工具。如果专利权人在缺乏客观基础理由的......
论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发布时间:2022-12-10
论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论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论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精品 源自地 理 科 [论文关键词]仁 主体人格 君子人格 圣德 内圣外王 [论文摘要]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
论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上)
发布时间:2023-03-14
论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上) 论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上) 论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上) ——兼论动物之法律“物格” 摘 要:随着《德国民法典》第90a条的修正,“动物不是物”的规定对整个法学界......
论产品局部欺诈及其法律责任经济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7
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了产品欺诈和服务欺诈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之后,存在很多争议。《合同法》第113条第二款重申这一条文确定的原则,使其不可动摇。因此,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坚持这一原则是不存在问题的。不过,最近我到一些......
论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下)
发布时间:2023-01-06
论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下) 论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下) 论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下) ——兼论动物之法律“物格” 五、中国民法对动物及其法律保护的应然定位 动物不具有法律人格,不是法律......
产权管制研究范式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要:产权管制理论范式把“产权管制一公共领域一租金耗散”和“信息约束一管制放松一经济增长”这两个定律作为内核,并以原因、过程和绩效三个假说作为保护带。该范式把经济体制转轨理解为一个产权管制不断放松的过程。在此基础上,......
西方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
发布时间:2013-12-17
" 自1892年巴斯塔布尔(Bastable,C.F.)出版《公共财政学》以来,百余年间西方财政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其理论基础问题上则始终存在分歧。本文认为,财政学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包含有一定的政治学内容,是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交叉......
论邓小平理论精髓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始终。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与核心,其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而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更是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新形势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自由”的学理争论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22
“自由”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价值。有诗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见,自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既然自由如此重要,为什么认同自由价值的人们还会为之展开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与现实政治生活究竟有......
人格权的本质及其立法模式
发布时间:2023-06-24
人格权的本质及其立法模式 人格权的本质及其立法模式 人格权的本质及其立法模式 第一个结论是:人格权是根据宪法直接产生而不是根据民法产生的权利,因此,人格权具有宪法性质,不是一种民事权......
论我国动产抵押制度的现实意义及其完善
发布时间:2023-02-07
论我国动产抵押制度的现实意义及其完善 论我国动产抵押制度的现实意义及其完善 论我国动产抵押制度的现实意义及其完善 [摘 要]我国担保法在抵押权制度的规定中,与肯定不动产抵押和权利抵押的同时......
探析环境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7
论文摘要:环境人格权是环境保护吁求在人格权法中的反映。传统人格权法不利于保护公民的环境利益,民法应当规定环境人格权,确认侵害环境人格权的行为为侵权行为,并采取传统民事救济手段和精神损害赔偿的方法保护环境人格权。 论文......
论国有企业的公产地位及其法律规制
发布时间:2022-11-14
查字典范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论国有企业的公产地位及其法律规制”,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公产还是私产:一则案例引起的争议 2006年江苏省发生了轰动全国的......
浅谈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 青少年 法律意识 重要性 培养途径 论文摘要: 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需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此作一论述。 一、青少年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加强青......
浅论中国的大学治理:法治意义及其实现
发布时间:2023-01-10
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实践历程的考验。这种永恒的需要就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社会......
德国民事司法改革及其借鉴意义(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06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德国民事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论述德国近年来为解决诉讼拖延及成本过高问题所采取的各种改革措施,包括简化程序、集中审理、限制上诉以及鼓励ADR方式等,并探讨德国民事司法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我国科技社团的法人地位及其财产权性质(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当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已经向人们展示,世界经济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因而,许多国家都把加速科技进步定为国策,以鼓励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而提高自己的经济竞争能力。我国自实行改革开发以来,依靠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取得......
浅谈法律信仰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23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曾说过:罗马帝国先后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亡,宗教随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用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永久的征服。由此......
行政主体的义务转嫁及其法律控制(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关键词: 依法行政/义务转移/义务转嫁/法律控制 内容提要: 行政主体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将自身义务转移给行政相对人,会增加行政相对人的义务,形成“义务转嫁”。义务转嫁有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现象违反了依法行政原则,增加了......
试论政教分离方针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3
" 【论文关键词】:政教分离;意义;必然性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我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求,分析了实行政教分离方针的历史必然性。解读我国宪法的相关规定可知其中包含了政教分离原则的重要涵义。最后探讨了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方针具......
论无形财产的法律定位——以财产法变迁为背景
发布时间:2023-07-08
论无形财产的法律定位——以财产法变迁为背景 论无形财产的法律定位——以财产法变迁为背景 论无形财产的法律定位——以财产法变迁为背景 摘要:传统大陆法系财产法具有稳固的结构,明确指向有形......
“无财产即无人格”质疑
发布时间:2013-12-19
“无财产即无人格”质疑 “无财产即无人格”质疑 “无财产即无人格”质疑 「内容摘要」本文批判了“无财产即无人格”的民法观念,指出这一观念无视市场交换原则所应该具有的界限,将其无限放大为......
财税法律主义与司法独立(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8
论文摘要:要改变行政本位的立法方式,促进立法机构民主化,实现“财税法律主义”;要对执法者和司法者的裁量权进行有效监控,没有司法独立,严格适用法律就是一句空话 新年伊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宣告,十几年前确定的在2010年形成中国......
论大学生道德人格及其培养
发布时间:2023-07-27
摘 要:良好的道德人格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完善的。所以,如何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是道德工作者应该主要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优化良好的家......
法律方法及其运用
发布时间:2013-12-19
法律方法及其运用 法律方法及其运用 法律方法及其运用 内容提要:法律方法近几年来逐渐在我国法学界和实务界引起重视,究其原因,是其对法治所具有的积极推动意义。法官只有借助于各种法律技术和......
富勒的法律内在道德观及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6-09-2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界永恒不变的辩题。其中,上世纪中叶针对告密者案件的判决,美国著名法理学家富勒与英国牛津大学法理学教授哈特展开的多次论战在西方法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两人的多次论战中,关于恶法非法和恶法亦法的......
试论道德内化的意义及其途径
发布时间:2013-12-18
"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挑战来自何方?就是人才质量的挑战。质量永远是硬指标,职教如不及时地狠抓质量,提高质量,就会影响今后的生源,妨碍出路,就创不出......
浅谈颜元论“恶”的来源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30
颜元(1635-1704年)以尚习行、重功利、反对静坐空谈等名于世,梁启超叫他实用主义,刘师培谓其近于墨家。如果细泽其著,不难发现,颜元尚行、重利的理论根据乃是舍气质无以存养心性的理(性)气关系,其最终目的是作圣,而不是利。为了阐发即......
《论语》中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 要】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人格与道德规范的完美统一。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记录了孔子以仁为本的诚信思想。文章以《论语》为研究蓝本,对孔子的诚信思想从为人、为学、求利与为政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
浅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3-12-18
浅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及其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产物,同时,它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本质精神的集中体现,而......
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3-02-10
法律从其产生,就承担了某种价值追求。无论自然法抑或实证法都必须正确认识法律的价值,这是谈论法律方法价值判断的认识论基础。法律方法不应忽视价值判断,法律方法的价值判断也不应当被异化,正确认识法律方法的价值判断,有利于实现......
论周公思想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5-08-20
摘 要:周公是三千年前殷周之际的大思想家、政治家。他身处当时激烈而复杂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的漩涡中心,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深刻地研究了周初社会,汲取了周人在创建新国家的复杂历程中产生的精深思想,同时又融合了禹、汤、文......
论东亚发展模式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07
摘 要 关于东亚发展模式,许多学者认为东亚并不存在统一的发展模式,甚至东亚各国或地区也不存在前后一致的发展模式。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在分析东亚经济奇迹时又习惯用东亚发展模式来予以解释。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说明东亚发展模式的概......
消费者概念的法律意义
发布时间:2015-08-12
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消费,消费者范围不断扩大。消费者作为社会服务及产品的最终接受者,是消费行为的最终主体,是购买、持有、使用、接受、处分服务和商品的人。该文主要分析对比国内外法律中的消费者概念,研究消费 者......
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
发布时间:2023-07-04
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 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 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 [摘 要]网络虚拟财产自身具有的虚拟性、技术限制性、交易性、价值性以及期限性的特征决定了其是我国法律所保护的一......
论人的主体性问题及意义
发布时间:2023-02-01
" 论文关键词:主体;客体;主体性原则;普遍必然性 论文摘要:主体性问题是近代西方哲学的基本原则,对它的论证和研究,构成了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主体问题产生、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主体性原则的内在本质和基本特点的......
无网格法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3-04-07
摘要 关键词:无网格伽辽金方法;大变形;无单元网格法;移动最小2乘近似。 Abstract Meshless method is base on approximation of points, it can remove ......
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
发布时间:2015-08-06
摘 要 网络中的虚拟财产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如日中天和网络产业的繁荣昌盛,它与现实社会的发展也变的十分紧密,不可分割,网路虚拟财产的侵权案件也日益繁多。本文第一部分为网络虚拟财产的概述,以及网络虚拟财产纠纷的显示手段开始,......
论电子签名及其法律效力
发布时间:2023-04-24
[关键词]电子签章;电子商务;签字盖章;效力1电子签名的起源与概念签名,按照大部分人的解释,是指写下自己的名字。在政务服务当中,文件上都需要签字盖章,用以表示文件的效力。通常,签字盖章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主体在文件上进行签字,主要是为了表示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不仅仅只是一种书面记载,而是具有法律意义与效果的表示形式。首先,它是一种证明行为,签名的人可以证明自己对物品、行为或者意思的归属.........
严格规则主义及其对中国宪政之影响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发布时间:2022-12-09
严格规则主义是一种力图在司法活动中排除自由裁量的观念,它曾是欧洲大陆法国家居于主导地位的司法观念。中国在近代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加入了大陆法系国家的行列,自然也受到了这一司法观念的影响。其实,严格规则主义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
浅析描述的意义理论及其悖论表征
发布时间:2022-08-19
当我们用语言谈论对象的时候,涉及两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就对象本身而言; 一是就关于对象的描述而言。区分这两种不同层次,关于语言哲学的理解就会展开一个新的层面。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作为对词或词组及语句所表达的意思的......
浅谈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03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治国方略是指治理国家的战略性指导原则。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确立,是党在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明智抉择,是党在探索治国理论与思想方面所得出的正确......
关于社会建构论的人性观取向及其心理学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22
" 论文关键词:社会建构论;人性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论文摘要: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后现代取向的主要代表。社会建构论反对内源决定论和外源决定论的人性观,主张人性是社会的、话语的建构,是关系的存在。社......
个人财产婚后孳息的法律归属问题
发布时间:2016-09-07
拿息,是因为各种主客观诱因而从母体财物中产生的,同时又独立于母体财物而存在的财物。在民法范畴上,拿息有两种类型:天然拿息与法定拿息。天然拿息是母体财物遵循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自然产生的具有特定价值的财物。所谓法定拿息......
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评估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16
" [论文关键词]教师工作满意度 结构 影响因素 评估意义 [论文摘要]工作满意度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出勤率与流动率的重要因素。而从教育规律来看,教师工作积极性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决定了学校管......
民法典的品格及其品格形成
发布时间:2023-04-29
民法典的品格及其品格形成 民法典的品格及其品格形成 民法典的品格及其品格形成 [内容摘要] 民法典的品格是民法典内在核心价值追求,其具有深刻的法律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民法典不是简单的条文堆......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18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思想内涵1.人类应善待自然在人类尚未出现前,自然就已存在,相对于人类来说,有着先在性及客观性,人类是自然发展的重要产物,永远不会也无法脱离自然。人类自身就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是在当下所处环境及其该环境共同发展起来的,人类作为自然性、形体性、感性、目标性的存在物,与动植物相同,都是被动的、受牵制的存在物[1]。因此,不管是从人类起源上看还是从其发展历程上看,都属于自然界中的产.........
略论厘金制度的产生、弊端及其对当下的借鉴意义
发布时间:2023-05-17
[摘 要]厘金,作为晚清政府的一种新的税收制度和重要税收来源,其创制和推行有着深刻的原因,它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恶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厘金制度的产生,厘金制度的弊端,厘金制度......
论商事人格权财产价值的评定(1)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 要:商事人格权是为维护商事人格利益而享有的一种权利。它与民事人格权有着很大的差异,关键在于它具有民事人格权所不具有的财产价值。这种财产价值与一般的财产价值相比有其独有的特点,价值评定也应遵循特殊的规律。商事人格权与民......
现代的新财产分类及其启示_民法论文(1)
发布时间:2023-01-27
[内容提要]通过介绍现代世界各国形成的7种新财产分类:1. 人格财产与可替代财产;2. 使用财产和权力财产;3. 生存财产和奢侈财产;4. 普通财产、身体财产、私生活利益;5、动物与无生命财产;6. 实际财产与虚拟财产;7. 公域(Public do......
论财产及其形态上的新变化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财产及其形态上的新变化 论财产及其形态上的新变化 论财产及其形态上的新变化 “财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可以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术语。在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上,“财产”一词......
论邓小平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2-08-08
[摘要]作为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时刻关注教育事业、重视教育工作。在他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邓......
试论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7
试论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堪称博大、深邃,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老子的诸多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依旧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德育思想是其思想大厦中的重要方面,它散......
国家法人说的兴衰及其法学遗产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在法律中涉及到的一些法学概念如行政主体、机关犯罪、机关法人等,还有很多如敲诈勒索政府机关、国家机关作为原告等侵权案件都说明了当前我国法学体系当中缺少相应的法学国家观。在国民主权理论中,国家法人说受到过否定和批......
最新法律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2022-12-10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法律论文格式。 1、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
窑变及其瓷业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15-08-19
摘 要:窑变最初是瓷器生产中一种自然出现的变异现象,围绕着它曾经有过不少神秘乃至离奇的传说。透过种种表象,可以看到作为对瓷器生产中的一种非常态现象,关于窑变的各种解说,往往都与制瓷业的生产、销售等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 ......
虚拟财产的法律探讨
发布时间:2023-01-11
摘要:面对着日益复杂的经济生活环境,人们不但期待着自己的物化财产得到切实保护也期待着网络虚拟财产得到充分的保护。本文主要在对虚拟财.........
论汉字的有理性及其实践意义(1)
发布时间:2013-12-18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所谓“六艺”解说汉字的字形字义,充分证明了汉字形体的有理性(rationality)。汉字的有理性为汉字教学提供了解释能力,既便于教者,又便于学者,这是汉字创造者的......
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论庄子的技术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1.导论庄子对技术的见解,可发见于其关于知识的论议。在区分假知与真知时,庄子曾以技术为典型来说明后者。故将见庄子......
唐律中自首制度相关规定的探究及其借鉴意义
发布时间:2015-09-08
【摘要】自首制度作为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广泛存在于不同国家和一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刑事立法中,在我国历史上,这一制度同样源远流长。唐律是中国法律史上的灿烂瑰宝,唐律的制订是系统和完善的,其中对于自首制度的规定对于我国现......
《共产党宣言》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15
[摘 要]《共产党宣言》不仅是全世界无产者的政治宣言,也是经济宣言。《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把握和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
书法理论溯源及其发展规律
发布时间:2023-04-09
理论铺路指导创作,是书法理论的根本存亡之所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书法理论规律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前言 书法理论的原初存在形态是泛化的,这不仅表现在观念的多维性方面,也表现在书法的物态化与文字工具......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23-06-25
摘 要: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对我们影响最深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那高洁的人格。这种人格,在国家危难面前,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中,无不显示出高洁的光辉。屈原的人格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浅谈马克思司法公正观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2-08-24
温家宝同志曾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正义是一种社会价值,是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民主、自由、和谐等社会价值实现的根基。同时,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是在制度构架中必然要考虑的因素。司......
试论创造性人格的特征及其培养
发布时间:2023-07-09
" 论文关键词:创造性人格 特征 培养 论文摘要:从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入手,着重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个方面,探讨客观环境和人际环境因素对创造性人格培养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作用。 创造性人格,主要是指人的内在创造性思想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