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分析心灵哲学视野中的自我观

分析心灵哲学视野中的自我观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4:05:45
分析心灵哲学视野中的自我观
时间:2023-08-06 04:05:45     小编:李征宇

自我问题是西方哲学关注的一个焦点,在长期的探讨中,形成了为数众多的自我理论。在近代,自我问题最先由洛克提出并论证,后经莱布尼茨、休漠、康德等人的反复争论和批评而成为近现代认识论、心理学和伦理学关注的一个重点。可以说,自我问题是最受哲学家们关注的、被讨论最多的,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问题。在当代,对自我问题的探讨,既有对以往研究方法和思路的继承与发展,又呈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的变化。前者主要体现在,对自我的探讨继续与同一性这一传统的形面上学问题的研究交织在一起,也就是把自我问题主要看作是人格同一性问题,进而再把人格同一性问题作为同一性问题的一个个例来探讨。后者则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重视对自我的语言分析,反对直接的、笼统的使用自我这样的词汇,而是通过增添修饰词的方法得到大量的关于自我的变种词汇,比如,叙事自我、概念自我、具身自我、经验自我、表征自我等。这使自我的研究更加精确化和具体化。二是把对自我的研究与对意识和感觉经验的研究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自我意识和自我感的研究来推进对自我本质的认识,甚至有些学者把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就视作是对自我本身的研究。三是受到心灵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主义的影响,对自我的研究表现出一种将自我自然化倾向。这表现在,一些心灵哲学家反对对自我的神秘化和二元论解读,要求对自我进行完全科学的说明。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西方心灵哲学逐渐分化出比较心灵哲学这一分支,很多心灵哲学家们开始在东西比较的框架下探讨自我问题。弗拉纳根、阿尔巴哈里、德雷福斯、扎哈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既是国际知名的心灵哲学家,又对佛教的心灵哲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对自我问题的研究上,他们无一例外地用心灵哲学的术语、概念、方法分析佛教的自我观念、无我原则,并将之作为主要的比较项与西方哲学的自我理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这些哲学家们得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论:否认实体性存在的自我,把自我看作构造和幻象,并非佛教哲学所独有,西方哲学的主流观点和佛教在自我问题上殊途同归,同样否认自我的实在性,坚持主张无我,认为自我仅仅是人们构造的产物。

一、佛教的无我与立我

众所周知,佛教以坚持无我原则著称,诸法无我在佛教的三法印中被视为印中之印,因此是否承认无我乃是佛教与非佛教最明显的判别标志。尽管佛教内部宗派众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佛教诸派在无我这一原则性问题上并没有实质差异。事实上,导致佛教内部宗派分裂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无我见,即对我进行破斥和否定的见。质言之,佛教的无我见就是要把我作为破斥或否定的对象,进而达到其特殊的价值诉求。

佛教的无我原则在操作上带有典型的解构主义的特点。这表现在,无论是为一般人所执著的、认为理所当然存在的我,还是佛教以外其他一切理论学说所要关注和研究的我,都恰恰是佛教所要破的对象。佛教对所有这些我采取的都是一种欲破先立,立之而后破的策略。也就是先假设这些我存在,并对之进行梳理和分类,然后再一一破除。所以,要弄清佛教所说的无我,就必须先弄清佛教各宗派所要破的这个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即佛教的自我观念是什么样子的。一般而言,佛教所谓的无我有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分别,与此相应,所要破或者无的这个我也有人我和法我的分别。西方哲学对无我的研究只涉及到佛教所说的人无我这一部分,面对法无我则完全没有涉及,所以在此我们也只考察佛教所说的人我。

佛教的人我就是佛教诸派对于人们所能用到、想到的我的诸种意义的一次彻底的梳理和总结。就类别而言,不同宗派对我的分类又有不同。如南传佛教将我分为两类,密宗的《圆觉经略注》则将我分为四种类型,而《宗镜录》则将我分为六种。这些分类标准不一,内容繁杂,但其基本的思路是依蕴解我,即根据与诸蕴的关系对我进行分类和对照:把身体和对身体的感觉作为色蕴,其他一切心理的东西作为受想行识诸蕴。因此,我的由来便与五蕴密切相关,或者是五蕴即我,或者是我有五蕴,或者是五蕴中有我,或者是我中有五蕴。如《杂阿含》卷一第2经佛言见有我者,一切于此五受阴见我,即是说众生所见的一切自我都不出五蕴,我是从五蕴中生起的。在此我们参照法尊法师在《四宗要义讲记》中的方法,按我与五蕴的关系,把人我分为四种类型:离蕴我、即蕴我、不即不离蕴我和以自性为所执的我。

离蕴我是我们一般人所体认并承诺的自我,在佛教这里又被称作凡夫妄计我或者神我。这种我的特点是常住、单一,有支配作用、统一性和自在性。佛教诸派都否认这种我的存在。即蕴我和不即不离蕴我的分歧主要是由对我、自我等语词名实关系的不同判断所引起的。如主张设立不即不离蕴我的正量部和犊子部注意到,不管是佛经还是人们在日常语言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我、我的、我们等,既然佛和世人都说我,就有必要立此。这个我既不能离蕴独立,又不是那个即是诸蕴且支配诸蕴的我,这就是佛教著名的不可说我。与佛教其他诸派不同,这两派认为不即不离蕴我是实有的我,不应否定和破除。与此相反,主张即蕴我的诸派认为,这个作为语词的我只是空洞的名相,没有实在性,是为了使用上的善巧方便而假立的,但假必依实。或者说依于实法而必有假我。至于假我所依赖的实法到底是什么,各派亦有不同解答,大体包括内识相续、阿赖耶识和第六意识等,此处不再展开。第四种以自性为所执的我是应成派的主张,它认为人无我和法无我所要无的我,既不是个别的蕴也不是作为整体的五蕴,而是所执五蕴诸法的有自性,以此自性为所执才有人我法我的差别,所以佛教和世间所说的一切我都是依蕴假立的假设。这个假我在我们的语言中是有存在地位的,只不过是没有自性罢了。法尊法师认为对于人我所做的上述四种类型的分类具有次第性,第四种说法可以涵盖前面的三种说法,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在对一般人所具有的自我观念进行破斥之后,佛教还辩证地安立了它自己所承认的我。佛教立我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佛教认为,人身上虽然没有众生所执着的那种假我,却存在着世间学说所没有发现的真我。这种真我虽然人人皆有且须臾不离,但却是需要通过佛教特有的实践活动才能接触到的现象学事实。因此,在破假我之后立真我是如实认识人类心灵的需要。二是因为,一味破我而不立我,既会导致很多常见的心理和生理现象无法得到解释,也会使佛教自己主张的因果学说和涅槃理论难以自圆其说。比如,人身上客观存在的人格同一性和认识统一性,都要求有一个我为其提供依据。由此,佛教所立的我实质上包括两种意思。一是佛教用来说明涅槃德性和万物体性时所说的我,亦称大我,比如作为涅槃四德的常乐我净中的我,或者在做真妄之别时等同于真心的真我。二是为了语用的方便而假名施设的我,亦称小我。比如佛教经典中常说的如是我闻的我既是如此。

二、佛教自我观念的心灵哲学解读

佛教关于自我的思想,早在17世纪就传播至欧洲,并对休漠等人关于自我的思想产生过影响。但是,自康德、黑格尔以来,西方哲学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贬低和蔑视东方哲学的倾向,所以佛教的自我思想虽然经常在西方哲学家的著作中被提及,却很少能够作为一个正式的比较项与西方关于自我的思想进行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比较。这种情况在近些年,随着西方心灵哲学遭遇发展的瓶颈和危机而逐渐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心灵哲学家开始反思西方哲学的西方中心论等错误倾向,并重新审视东方哲学,以期从东方哲学中找到医治西方哲学问题的良药。弗拉纳根、阿尔巴哈里等一些具有远见的、对佛教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家都认为,对自我和意识的求真性研究虽然不是东方哲学的主流,但仍值得重视,因为它们不但能够拓展西方原有的研究视野,而且还能够为心灵哲学研究增添新的素材和课题。但是,他们在进行比较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或者描述性地把佛教思想纳入到自己的比较视野当中,而是对佛教的相关思想进行了极具当代西方心灵哲学色彩的重构和解读。这表现在,他们对佛教思想进行重构和解读时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进行文字上的翻译,即用现代人熟知的西方心灵哲学的话语体系重新解读、甚至创造性地重构佛教的相关哲学思想。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方面,是在自然主义原则的指导下对佛教思想进行甄别、选择和改造,即将佛教自然化。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也丝毫不掩饰对佛教的这种企图,并纷纷用分析的佛教、自然化的佛教、佛教还原论等为自己的理论冠名。比如弗拉纳根就认为,如果能够将佛教当中那些迷信的、超自然的东西抛弃掉,剩下的就是一种伟大的哲学思想。所以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可能从佛教这样一种古代的、全面的哲学中剔除那些迷信的把戏,从而得到一种对于二十一世纪那些具有广博科学知识的世俗思想家们有价值的哲学呢?

对于佛教自我和无我观念的研究,他们的总体思路是,先从佛教典籍(如《杂阿含经》、《相应部阿含经》等)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关于自我问题的论著,进而用分析哲学、心灵哲学的名相概念对之展开分析和解读,最后在心灵哲学中对这些论述进行定位。所以,他们对佛教经典的解读明显带有现代解释学的性质,而且在这种研究方法的影响下,受到他们解读的佛教不再是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原汁原味的佛教,而是带有了强烈的分析哲学和自然主义的色彩。在这些研究成果中,阿尔巴哈里的著作《分析的佛教:自我的两重幻象》对佛教自我观念的解读最有代表性。阿尔巴哈里对他人经验自述的美妙涅槃状态感兴趣,把涅槃与有我和无我的研究结合起来。她认为研究涅槃的方法有三:一是进行佛教的涅槃实践;二是借助仪器在实验室中再现涅槃的心理状态;三是作者自己所主张的方法,即不做预设,用分析哲学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涅槃的可能性。当然她并不肯定涅槃实际存在,而只是从模态的角度出发,把涅槃当作心灵哲学的一个主题来对待。她认为这种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对涅槃之可能性的认真研究尚未进入分析哲学的主流,尽管这对于心灵的形面上学意味深远,假如涅槃是可能的,那么它意义重大。

阿尔巴哈里通过她对佛教的分析和解读指出,佛教对自我进行了颠覆和解构,其出发点是对自我和自我感进行了区别。自我感即是对自我的假定,它传递的是一种主观经验,借用内格尔的话说,自我感即是:从第一人称视角来看,具有或者经历对的一种一般的有意识经验,像是什么样子。所以自我感是我们人人都具有的一种真实的感觉,而非幻象。在佛教看来,我们大多数人都错误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意识的、个体的自我,这是一种幻象,而在达到涅槃之前,我们都一直被束缚在这一幻象当中。只有在达到涅槃之后,这种束缚才会被抛弃。

区别自我和自我感对佛教而言意义重大,因为这种区别使我们认识到这样一种可能性:在本体论层面上,自我感广泛存在,而自我本身却不在。广泛存在的自我感意味着大多数人都把他们自己看作是一个自我实在;而自我本身并不存在,则意味着事实上并没有这样的一个实在以使大多数人把他们自己看作是一个自我实在。拥有对的感觉并不一定需要存在。换言之,佛教否认作为实在的自我存在,而是主张无我原则。阿尔巴哈里认识到,尽管体现在佛教经藏中的无我原则更多的是一种离苦得乐的策略,而非一种本体论上的断言,但他还是按照西方哲学的做法从本体论视角对无我原则进行了探究。这一探究要回答的问题是:佛教否认其存在地位的这个自我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界定它?如果没有自我的话,自我感又从何而来?佛教经典并没有对这些问题做出明确回答,而阿尔巴哈里认为自己要通过对佛教的解读并在心灵哲学的帮助下回答这些问题。

通过对经藏中关于自我论述的分析,她认为,自我感是通过主体对诸蕴的假定而产生的:主体把各种不同的蕴假定成是我(因此蕴就与我的存在联系在一起),或者假定成是我的(因此蕴就属于我)。所以,由五蕴所导致的自我感,就类似于由贪所导致的苦一样。所以,佛教所关注的自我并非高深莫测,而是怀藏贪欲的一般人、平凡人认为自己所是的东西。归根结蒂,平凡人认为自己所是的这个自我,是一个拥有者。正是我们作为拥有者的这种自我感才导致了苦。对蕴的拥有就是这种拥有者的一种主要表现。而佛教的实践就是要消除拥有者的这种印象。

按照《杂阿含经》的说法,要成为拥有者就是要进入与它物的归属关系当中。为此,她区别了三种归属,即视角归属、占有归属和个人归属。视角归属即是一个主体在视角上拥有某物,也就是说,该物即客体要以某种方式向该主体显现,而不向其他主体显现。所有私人的现象,例如思维、意向、知觉、感觉在显现给一个主体时,都是被这个主体在视角上拥有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主体的我,从我的视角观察它们。例如,对于树这样的客体,在视角上被拥有的不是这棵树,而是这棵树通过相关的感觉输入(视觉、听觉等)显现给主体所用的特定方式。如果客体以这种方式向主体显现,并因此被看作是我的,那么,与该客体联系在一起的这个主体就可以被称作是视角的拥有者。占有归属是指一个主体在占有的含义上拥有某物,也就是说,客体因社会约定而被看作是属于主体的。例如,对衣服、房屋、金钱的归属都能算作此范畴。个人归属涉及到把经验、思维、行动等占为己有,把自我确定为它们的个人拥有者,它们要么被看作是我的,要么被看作是我的一部分。佛教在论述自我观念时所讲的归属仅仅是个人归属,它暗含在人们对自己身心的普遍态度当中(即诸蕴的和合)。在个人归属的情况下,当一个主体把某个东西确认为其自身或其自身的一部分时,自我感也就随之而生。换言之,个人归属感所具有的我的性,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正是个人归属导致了自我感的产生。

视角归属和个人归属经常一起出现,一般人只要有对身和心诸方面(即蕴)的视角归属,就会产生对这些方面的个人归属,自我感也就产生出来。因此,西方哲学并没有认识到视角归属和个人归属的区分。而佛教则强调了这种区分,并通过对个人归属的分析揭示了自我感产生的原因。例如,佛教所描述的阿罗汉就不具有对蕴的任何归属,因而不具有个人归属,但阿罗汉并没有丧失在视角上拥有对象的印象,即视角归属。

通过对佛教自我观念的心灵哲学解读,阿尔巴哈里总结了佛教所描述的自我:自我被定义成是一个有限的、追求快乐/规避痛苦的见证的主体,该主体是个人的拥有者和有控制力的自主体,是统一的、非构成的,既具有即时的、不破不易的显现,又具有长期的持久性和不变性。这种自我,佛教认为,是我们或者我们大多数人认为我们自己所是的东西。但是,这样一种自我实在在佛教看来是否存在呢?在佛教看来,对于作为这样一种实在的感觉或者假定,确实是存在的,但是这种实在本身,即我们条件性地认为我们本质上固有的这个自我,在佛教的本体论中是没有存在地位的。佛教通过八圣道的实践所要抹去的也不可能是这样的自我,因为它原本就不存在。

三、西方哲学与佛教自我观念的殊途同归

对自我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长期的研究中,西方哲学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自我理论。问题在于,就自我问题展开西方哲学与佛教的比较研究,首先要弄清西方哲学中是否存在着一种一般化的或者占主导性的关于自我的观念。如果存在的话,我们就可以用西方哲学的这种一般化的自我观念与佛教的自我观念展开比较,这样一来双方的比较也就简化成了整体性的、一对一的比较。阿尔巴哈里、德雷福斯等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分析、总结性的工作,他们选择了西方哲学史上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关于自我的描述进行梳理和分析。这些哲学家包括笛卡尔、休漠、洛克、赖尔、丹尼特、弗拉纳根和威廉詹姆斯等。结果他们发现,尽管每一个哲学家都只能描述了自我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但如果把这些描述进行整合形成一幅关于自我的整体画面的话,人们就会发现,西方哲学中确实具有一个关于自我的一般观念,西方哲学不但在现象上对自我做出了与佛教相同或者类似的描述,而且最终以不同的方式对他们所描述的这种自我做出了否定。

阿尔巴哈里对西方哲学和佛教在自我描述上的共性进行了总结。她认为,我们条件性地把自我当作是主体,该主体承担了五种角色并分别具有相应的属性。一是经验的知道者、观察者、见证者,以及注意的来源,其属性是有意识的、心理的和可觉察的。二是思维、知觉、经验、身体、人格的拥有者,其属性是有界的,即其同一性在本体论上是唯一的。三是行为的主体或者发起者,即行动和意志的来源,其属性是统一的、个别的、简单的。四是思维的思考者和发起者,其属性在本质上是不变的。五是快乐的追求者,其属性是非构造的。总而言之,我们一般人所谓的自我在本质上,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不破的经验主体,它具有个人化的界限和视角。对自我的这些功能和属性的描述是西方哲学和佛教共有的,是东西方在自我描述上的一种趋同和相互印证,它也从一个方面验证了,佛教所主张的对自我的假定是人所共有的,而不只是佛教传统中所特有的东西。

西方哲学对自我进行的描述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都对可知的、有意识的主体和被知道的客体进行了明确区分。这一区分对于西方的一般自我观念而言是基础性的。形象地说,主体可以被看作是一颗沙粒,而自我则是由这颗沙粒逐渐形成的一颗珍珠。在此过程中,主体通过对各种功能(如观察者、拥有者、行动者)和属性(如有意识的、统一的)的整合,变成了所谓的自我。而这些角色和属性原本只是和主体绑定在一起的。自我是一个相对于经验对象的主体。这个主体描述的是通常所谓的自我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第一人称视角的内在位置。主体仅仅只是通过大量的知觉和认知样式来观察和见证对象。阿尔巴哈里用见识一词来描述这种纯粹的观察要素,认为它是所有的心理活动共有的东西。而客体这个词描述的是任何有可能被一个(见证的)主体注意到的东西,如思维、知觉、树木、身体、行动、事件等。

在自我问题上,西方哲学和佛教尽管结论一致,即都认为自我不是实在,而是幻象,但它们达到这一结论所用的方法、路径却大不相同,这主要体现在它们对作为构造和幻象的自我所作的分析上。比如,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西方哲学家认为,被归因于自我的很多属性完全是被构造出来的,而佛教则认为它们在本质上是非构造的。佛教从其本体论出发,反对和拒斥自我实在,但它并不反对和否定被归属于自我的种种特性。比如,在谈到人格同一性时经常被提到的统一性、不破不易性等。只有这些属性的印象由于错误地被归属于一个有界的、个人的拥有者而被曲解时,佛教才把这些特性看作是构造的。例如,当见证所固有的不破不易性与一个有界的自我印象结合在一起时,所产生的印象就不仅是即时同一性的,而且是长期同一性的。这个长期的同一性就涉及到曲解,这样一来,同一性(就像自我一样)成了心理构造。而其不破不易性的核心方面,即瞬间的有意识持续,则是由见证带给自我感的东西,并不被看作是心理构造。这就与西方哲学比如休漠的说明完全不同,因为这个同一性的印象,即自我感,并不完全根植在一种无常的本体论当中。此外,西方哲学和佛教对自我缺乏实在性的认定是根据不同的形面上学标准做出的。按照佛教的形面上学,对自我缺乏实在性的说明与涅槃联系在一起。但是,涅槃在西方哲学的形面上学体系中没有一席之地。所以,尽管西方哲学也否认自我实在,但它依据的往往是另一套完全不同的形面上学标准。

在近代,洛克、休漠、帕菲特等人通过著名的束论否认自我的实在性。休漠作为西方哲学坚持无我立场的先驱人物,他的作品经常被用来与佛教的无我原则作对比。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在最近几十年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本体论变革之后,大多数哲学家都通过建立各种理论如取消论、同一论、还原论、解释主义等得出了与佛教一致或类似的结论:自我在总体上是被构造出来的,是幻象。但对于自我如何被构造出来,他们却提出了一种与佛教完全不同的理论。比如,他们把同一性、不破不易性等自我的属性选作他们证明自我不存在的主要原因,并把这些属性本身完全看作是被构造出来的,是幻象。如弗拉纳根所说:下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即认为在所有的有意识经验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我,而且这个我正是自我的核心,我们的意识控制中心,所有行动和计划的源头。他还说:心灵的我是一个幻象,这个幻象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自我、自身和我来组织经验、引起行动,并说明我们不变的人格同一性,另一方面,作为经验之流。如果这种看法是误导,那么更高明的见解是什么呢?那就是,存在的是而且只是经验之流我们是无我的。丹尼特同样明确地要求消解自我的实在性。他认为:无论在我们的大脑里面,还是在我们的大脑外面,有一个控制我们身体、运转我们思维、做出我们决策的实在吗?当然没有!这样一种看法要么是经验主义的白痴(詹姆斯的教皇的神经元),要么是形面上学的头(赖尔的机器中的幽灵)。

阿尔巴哈里用一个实例来说明佛教对无我的说明和典型的西方说明之间的不同。比如,两个人都梦到刺耳的声音。这个刺耳的声音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构造的,都是思维、想象等作用下的一个现象的内容。假如第一个梦是由闹钟的声音杜撰而成的,正是闹钟的声音给了这个刺耳的声音(作为现象的内容)其刺耳的质。这里的这个尖锐刺耳,是在独立于梦的闹铃声的作用下产生的,就此而言,尖锐刺耳本身并不是心理构造。只有当这个尖锐刺耳在梦中被归因于刺耳的声音,并由于这个假定而被曲解时,它才是一种构造。假如在第二个梦中,这个刺耳的声音并不是由闹铃杜撰而来,而纯粹是做梦梦到的。那么,归因于这个声音的尖锐刺耳,连同这个刺耳的声音本身,就都是一种心理构造。所以,在闹钟作用下产生的这个刺耳的声音,就类似于佛教所理解的自我,具有许多固有的非构造的特性。而完全是由做梦梦到的这个刺耳的声音就类似于西方哲学所理解的自我,具有许多构造的特性。

四、总结

一直以来,人们对东西方哲学的分工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即认为:包括佛教在内的东方哲学是价值性的,其中即便包含有关于求真性问题的研究,也无足轻重,根本无法与西方哲学相提并论;而与此相反,西方心灵哲学则完全是事实性的,很少或者完全不涉及对价值性问题的探讨。但是当前弗拉纳根、阿尔巴哈里和德雷福斯等人所做的工作,却代表着总是在积极寻求并倡导各种哲学转向的西方心灵哲学可能会迎来一场名副其实的最新转向,那就是心灵哲学的东方转向。这场转向的诱因在于,西方心灵哲学在当前的发展中正遭遇一场困境:尽管心灵哲学研究成绩斐然,但对于心灵、自我、意识等心灵哲学主要问题的认识却并未见到实质性、突破性进展。麦金、查莫斯、弗拉纳根等人都意识到这一点。为此,西方心灵哲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努力,比如倡导概念革命、跨学科研究、跨文化研究等。而转向东方,向东方哲学寻求帮助,借鉴东方哲学中关于人类心灵认识的真理性颗粒,是当前很多西方心灵哲学家的共识。

西方哲学与佛教在有我和无我问题上的比较是东西方心灵哲学比较的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比较哲学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如扩大比较双方的研究视野,增进各自的真理性认识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西方哲学家对佛教自我观念的心灵哲学解读,使得佛教心灵哲学更加现代化、国际化和规范化。他们用西方哲学的方法对佛教本身并不关注的本体论问题的创造性阐释,也为佛教本体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学者在自然主义立场上对佛教进行的自然化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哲学视角研究宗教问题的值得借鉴的方法,那就是在坚持自然主义的立场的基础上,对宗教的哲学思想进行解释和重构,抛弃其中带有超自然性质的、神秘主义的和迷信的思想,用现代哲学的话语重新表述其中那些能够被自然主义框架所容纳的思想。比如,在对待自我问题上,佛教主张既破除假我又安立真我,实际上承诺存在有一个只有借助特殊的佛教体验才能够获得的我。但这样的我,在自然主义看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

西方哲学和佛教都大量地论述了自我,也都坚持承诺无我。但如何协调有我与无我的关系,是双方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总的来说,在对待和使用自我一词所采用的方法上佛教较西方哲学更为精细和灵活。西方心灵哲学虽然也对自我一词作了大量的分析,区分该词的不同用法和含义,但它似乎缺乏有效的办法来自圆其说:既然坚持无我,为什么还要使用我、我的、自我等语词,两者的关系如何处理。佛教则认为,通过适当的解释,我们可以在主张无我的同时使用我,即把我看作是一种在交流上有用,但不命名任何真实的东西。

西方对自我实在性的否定主要是依据束论做出的。根据这种理论,自我具有的诸种属性与自我本身具有同样的本体论地位,否认自我的实在性就不得不否认自我的属性的实在性,反之亦然。所以西方哲学总是在两种极端之间徘徊。或者把自我连同其属性一道抛弃,或者承认自我的实在性进而逐一解释其属性。但这两种做法都面临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比如,对同一性这一自我属性的否认就与人们的直觉和常识发生矛盾。正如齐硕姆指出的:我们似乎都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或许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感觉:我们是一个连续体,在我们存在的每时每刻,我们都完全表现为一个人,而且我们不是由某些更基本的实体即暂时的个人阶段所组成的逻辑构造这是一个事实问题。所以,西方哲学要通过否定同一性、不破不易性等这些事实存在的属性来达到对自我实在性的否定。这当然会招致持自我实在论立场的人的激烈反对和批评。

西方哲学为说明同一性所创立的主要理论,如记忆论、身体连续论都具有巨大缺陷,无法回应这样一些他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比如,什么使得在一时间存在的一个人与在另一时间存在的这个人成为同一个人?或者说,什么使得一个人所处的两个不同的个人阶段成为这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实际上,困扰西方哲学的这样一些问题源自于对自我的静态的、实体化的理解。而佛教则通过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化解了这一问题。弗拉纳根对佛教所说的自我作了这样的类比,佛教所说的自我是一种赫拉克利特式的自我。正像赫拉克利特所言,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你和河流都在刹那之间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河流和你。

在对待无我与有我的关系问题上,佛教采用的方法同样更具解释力和合理性。如弗拉纳根所言,佛教通过区分与无我观联系在一起的形面上学理论和道德理论有效化解了所有因坚持无我原则所引起的混淆。所谓的形面上学理论就是认为,不存在永久的、不变的、常住的自我。道德理论则认为,人是自私的,减少这种自私能够增进幸福快乐。他认为,通过这两者之间的区分,可以达到两种结果。一是它可以让佛教哲学保持逻辑上的连贯性,比如,在阐发自我知识和自我控制的同时否认有任何自我在知道或者控制。二是可以解释佛教所说的个人幸福,因为佛教的幸福仍然是加之于个体之上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浅析康德目的论与当代心灵哲学
发布时间:2023-01-26
一、康德目的论的含义及特征康德在其第一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哲学就是有关一切知识与人类理性的根本目的(teleologiarationishumanae)之关系的科学其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就是关于目的论的。可以说,目的论是贯穿康德批判哲学始终的,并且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到底何为康德目的论,它有哪些基本特征?这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目的论(teleology)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
浅析方东美视野下的老子哲学
发布时间:2023-02-15
道家尤其是原始道家(即先秦老庄),对方东美(1899一1977)而言,无疑是一个充满艺术感、梦幻感的哲学异域,亦是方先生所醉心之处。正如他在《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中所言:吾人一旦论及道家,便觉兀自进入另一崭新天地,如历神奇梦幻......
浅析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灵道德阶梯构建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道德是在特定社会形态中产生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渐进且包含诸多层次的一种价值体系。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的熏陶下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道德事件频发,要实现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我们可通过教育的手段促使大学生......
视野·观点
发布时间:2022-07-26
【时政】 2015年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选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产业发展问题不能拍脑瓜,要符合当地实际,把长远发展的基础打好。 新年伊始,兰州环保局炮轰兰州石化,列举了这家企业污染劣迹:乙......
视野·观点
发布时间:2015-08-28
【时政】 5月20日至21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上海举行,是今年中国两大“主场外交”之一,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伊朗等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国际组织负责人会见......
浅谈黄老哲学中的自然观与政治哲学
发布时间:2022-09-19
一 这里所使用的自然是一个较笼统的概念,并不同于《老子》等道家经典著作中具体的自然范畴。以这一概念指称道家哲学中政治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和统治者施政所效法的对象,道天道天等一系列范畴都在其含摄范围内,构成了今天所理解的自......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22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在西方哲学史中,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是一部内容丰富深刻、结构精巧严密的经典性哲学着作,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划界—......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21
一、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与报告。自此以后,心理......
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发布时间:2022-10-12
摘要理解与对话是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在哲学解释学视野下,师生双方在理解与对话的视界融合中,由主客对立走向主体间性,进而实现师生关系的超越与重构。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
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发布时间:2013-12-19
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对于一贯喜欢望文生义的中国学人来说,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的探讨,人们想当然地把它当成是一个审美......
建构主义视野下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实践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令教师和学生非常头痛的一门课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打开了新的思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意义;以学生为中心,引导......
略论儒学视野中的诗意心境
发布时间:2022-09-20
【 内容 提要】在 中国 古代儒学视野中,诗意心境是以“乐”、“悠然心会”、“和融莹彻”等肯定性情绪为基本内容的人生体验。儒学解读诗意体验的基本视角是“去私欲”和“泛爱众”。前者强调诗意同个体物欲的对立,后者重视诗意与群......
心灵观念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原始灵魂观念;心灵;二元论;语言学 【论文摘要】:心灵观念起源于原始人解释梦境等现象的需要,原始人的这种直观、猜测的结果对后来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在实践、研究中造成根深蒂固的影响--认为人身上存在着独......
试论哲学视野中的课程与教学思想述评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分析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秉承语言语义和逻辑分析的方法论对教育教学研究中的术语误用和意义模糊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澄清,从而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分析哲学;......
第三章 技术的魂灵--人文视野中的网络文学
发布时间:2014-01-17
当数据库中存有万倍于人脑中的信息,而且又容易存取时,这时获取知识还有什么意义呢?当计算机更有效地、更合适地运用知识时,为什么我们还去运用获取的知识呢?也许对于未来的后代来,所有我们目前称作知识的东西都是枯燥乏味、毫无价值......
现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22-07-24
"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来抓。上月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领导“和谐社会专题研讨会”上发表的讲话中,对和谐社会做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浅谈哲学视野下的反腐败问题
发布时间:2023-07-17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八大开幕式上作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
法哲学视野中的民法现代化理论模式
发布时间:2013-12-19
法哲学视野中的民法现代化理论模式 法哲学视野中的民法现代化理论模式 法哲学视野中的民法现代化理论模式 摘 要:民法现代化的理论模式主要有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制度(身份)以及近现代民法......
现象学视野中的幼儿园课程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22
" [论文摘要]科学取向的课程往往过于强调课程设计的客观性、抽象性、封闭性。为解决科学取向课程存在的种种问题,依据现象学理论,幼儿园课程在课程主体上应唤醒教师、儿童与家长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意识;在课程本质上要注重生......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课堂观察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16
引 言 笔者于2012年11月21日在西安信德中学高二年级一班进行了时长为45分钟的英语课堂观察,全班共有50人,通过对本节课的观察,笔者从中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授课技巧和授课方法。但同时也注意到被观察教师在授课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核心价值观视野下高职学生孝道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1-16
【摘 要】 本文在核心价值观视野下分析了高职学生在孝道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加强高职学生孝道教育的策略:加强学生孝道意识的培养;丰富校园孝道文化建设;鼓励开展孝道社会实践活动;将孝道融入学生道德评价体系;促进家庭、......
历史与哲学视野中的政府生态价值探究
发布时间:2023-07-26
简单地说,本体即指世界的本原,本体论问题亦是哲学史上历久弥新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哲学本体论具有三种基本内涵,即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反思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体认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在人与自然的历史关系中......
分析未来取向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发布时间:2022-12-03
未来取向 (future orientation)是指 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偏好未来的方向,同时也是个体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过程[1]。近几年来,未来取向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为了使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多地了解未来取向研究概况,意识......
康德实践哲学中的自我问题
发布时间:2022-09-04
摘 要:文章以批判哲学中的自我认识问题为线索,运用历史的与系统的方法重构康德对自我的规定。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证明对自我的(单纯出自理性的)理论认识是不可能的,但同时揭示向另外的即实践的自我认识之可能性的过渡,这种......
《蓝色眼睛》中女性自我价值观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05
摘 要: 简要分析了《蓝色眼睛》中黑人妇女对白人蓝眼色睛急切渴望的实质质是自我憎恨意识的表现,与此同时表明其自我憎恨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和展现。也表明其自我憎恨思想意识是由于她们价值观的颠覆与黑人文化和思想价值传统的陨落......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治观(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09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在我国社会法治化进程中,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法制发展的科学化,必须对法治的内涵保持清醒的认识,为此,应当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法治观。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科学法治观应当是......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灵教育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进行高校贫困生心灵教育的基点。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灵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公民教育的需要、高校贫困生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培养高校贫困生心灵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精神激励机制要体现公平公正;规范......
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视野下的高职教育
发布时间:2023-03-07
论文摘要:在实践中,企业遇到的生产技术管理上的难题,是高校教师进行教研教改的首选课题和最好课题;校企合作的开展,能推动产学研合作,.........
心灵自由 2014年5期
发布时间:2023-03-17
摘 要:在影片《发条橙》中,导演库布里克充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阐释的多种可能性,赋予影片本身更为深刻的意蕴。剧中主人公亚历克斯在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旋律中经历了由“完全自由意志”控制下的异类暴徒,到被上了发条一样的心灵......
行为金融学视野下我国证券市场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7-01-04
所谓的行为金融学实际上是金融学和心理学的结合,是将心理学引入了的金融学而产生的一个研究领域。它的由来是由于专家和学者在对有效市场假说的验证的过程中发现的如日历效应、股票溢价之谜、股利效应的一些现象,不能用传统意义的金融......
关于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中的科学教育观
发布时间:2023-05-19
" [论文摘要]科学知识社会学是在解构传统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它提出以强纲领摧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以信念研究张扬科学知识的社会性,以实验室研究揭示科学知识的境域性。科学知识社会学观照下的科学教育坚持如下基本理念:否定知识的客......
还心灵一个本真的自己
发布时间:2022-12-13
人间总是喧嚣,因而佛陀保留清静;人间总有污浊,因而上帝平铺圣洁。处世间,不矫揉,不做作,还心灵一个本真的自己。 这个世界充满了诱惑,如果没有从容和淡定的心灵,怎能保证不自堕其志?心灵是区分雅人和俗子的一个重要标志。往......
牵我心灵入秋水
发布时间:2023-01-15
摘 要: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自身心灵的映照,艺术家的心灵在艺术作品中展露无遗。可以说作品是心灵的映射,那么心灵与世界是否该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关系呢?桑塔耶纳认为美是一种经验,苏珊朗格认为是“生命的磨砺或者自我实现”。这是一种......
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视唱练耳教学
发布时间:2017-08-24
一、音乐认知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音乐认知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作为音乐心理学的分支,音乐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对音乐如何觉知、学习、记忆以及思考问题的科学。在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音乐听觉的生理现象,乐声的认知组织,音调记忆和音乐记忆,音乐思考能力,音乐经验和情感及审美反应等等,无不涉及到音乐认知这个基本问题。认知心理学根源于生理学、音乐学及心理学,它的研究吸收了诸如语言.........
关于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历史教育探析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主旨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追求,领导人的政治智慧。这是一种全新的视野。在学习、贯彻、落实党十七大精神的大背景下,在这一视......
研究公共管理需要我们全新的视野观
发布时间:2022-07-26
导致两人所推行政策的不同,进而造成两国改革效果不同,以至于战争胜负不同的深层次原因,正是两国政府能力的差异。一、历史伤痛的记忆首先.........
浅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治观(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5
论文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在我国社会法治化进程中,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法制发展的科学化,必须对法治的内涵保持清醒的认识,为此,应当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法治观。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科学法治观应......
物权变动制度视野中的政治哲学意蕴(1)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3
关键词: 物权变动;形式主义;对抗主义;政治哲学;国家干预 内容提要: 物权变动制度存在从古典形式化规则到近代对抗主义模式演进的应然规律。在国家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不同政治哲学背景下,大陆德国法系和普通法系的物权变动制度分别走向......
逻辑学视域中的自然语言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22
1引言 在20世纪的语言研究发展史上,语言学家们通常把作为研究手段的形式逻辑引入语言结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索绪尔和叶姆斯列夫的语言形式与系统思想,也包括对语言结构的形式化研究有重要突破的乔姆斯基和转换生成学派的句法研究。......
地方性知识视野下我国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创建
发布时间:2023-01-30
体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实是脱胎于心理学与体育学这两个传统科目的,也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科目,其主要研究对象为从事体育方面的教师或者学生的心理活动。自从197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而且也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门学科目前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比如很多研究都是比较肤浅的,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那么,体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到底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
守护学生的心灵——试析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2-11-02
" 论文摘要:十六七岁的中职生因为种种原因,比一般的高中生更容易迷失人生的方向。为了引导他们走好青春的每一步,班主任应该努力树立威信,学会尊重他们,用爱心和耐心架设起一道保护他们的心灵的屏障,让他们快乐而健康地成长。 论......
近现代西方哲学视域中道德观的多维透视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13
甘美人生:饮食里的中国哲学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道。卓立世界的饮食之道是中华文明注重实用理性、寓虚于实的一个典范表现,它将饮食之道与人生之道天下之道相互贯通互证,于精微处见持久的经验智慧。饮食虽然人皆不教而行,但饮食之道却是不知则不成,其精彩之处表现为知止、守和,以及以食物涵养身心。知止中国古人将满足生命的必需和维持身体的健康作为饮食之本,强调身心满足的协调,反对品味脱离身体实体欲求的舍本逐末式的心.........
心灵与艺术的双重视景
发布时间:2022-12-09
吴晓东,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担任共同研究者,1999年至2000年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讲学,2003年至2005年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2016年被聘为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入选北京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
浅述西方心灵哲学最新发展研究纲要
发布时间:2016-07-04
我们这里所说的最新发展,主要指西方心灵哲学最近20年的发展。笔者关注这一时段的西方心灵哲学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第一,西方心灵哲学发展非常快,几乎每天都在进步,因此我们必须紧跟其后,作跟踪研究。第二,尽管国内对此前的西......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学生评教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1
"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评教;学生评教;弊端;对策 论文摘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关照学生评教,不难发现,目前各校盛行的学生评教在一定程度上危及教学质量,危害诚信教育,干扰日常管理,影响师生关系,阻碍教学改革。为了教......
关于语言哲学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评述
发布时间:2022-12-31
" [论文摘要]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产生语言哲学。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的影响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继承和发展了言语行......
试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构想
发布时间:2023-06-28
"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存在观念落后保守,危机干预意识不足等问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应采取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加强对大学生个体的“危机”主题教育、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加强预案建设等措施,增强对......
心理学视野下贪污贿赂犯罪拒供问题分析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3-04-16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同样也是职务犯罪的高发期。转型期的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智商较高,有的人身居高位或要职,有的人脉广、圈子大,有的人有钱有势,伴随事业上的成功和财富的积累,他们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心......
以黑格尔的哲学比喻浅谈哲学的自我理解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 就哲学的主要问题而言,哲学是“真、善、美”的统一问题,真,即对真理的追问;善,即对价值的讨论;美,即对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体验的寻求。就哲学是一种没有终点的努力探索而言,哲学既是生命摇篮的最初回归之旅,又是生命......
浅析以环境哲学为研究视域的文化自觉
发布时间:2023-01-17
文化自觉并非陌生的命题,以环境哲学为研究视域的文化自觉,力图论证文化自觉在我们观念视野中新的向度,尝试走出原本以一个人、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为不同单位的主体自觉,展现出以环境哲学研究者为范围的学科进路自觉。它在人文生态观......
试析技术创新主体论:哲学视野下的技术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4-01-22
广大朋友们,关于“试析技术创新主体论:哲学视野下的技术创新研究”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一、技术创新研究的几个主要视角 我国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在1......
论理论与实际关系视野下的马克思哲学
发布时间:2013-12-19
论理论与实际关系视野下的马克思哲学 论理论与实际关系视野下的马克思哲学 论理论与实际关系视野下的马克思哲学 文 章 来自 教 育 网 【内容提要】寻求一个能够把马克思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区分开来的......
韩剧《未生》的传播视野分析
发布时间:2016-05-26
2014年10月17日起,韩国有线 TVN 电视台每周五、周六晚开始播放自同名漫画改编的职场电视剧《未生》,该剧自播出后便不断引起话题,并在年轻受众中获得了极高反响,至12月20日的大结局,《未生》创下了平均8.4% 的超高收视率,并高居有......
当代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传统信息接受观(1)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语言是人类的标征,是人性的外化。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息接受概念以及对它的解释,我们可以分析和推知中国古代受众信息接受的状态、规律和特色,因为信息接受的话语就是接受主体的“自画像”。本文通过对若干信息接受概念的......
从历史与哲学的视野研究岭南画派的本质
发布时间:2017-07-07
从历史与哲学的视野研究岭南画派的本质岭南哲学在岭南画派体系当中所占有的重要分量应该引起重视,因为特别是作为近代社会革命的衍生品,岭南绘画与哲学必然有着深刻的联系。但是,就岭南画派将近一百年的发展轨迹来看,岭南绘画的研究者在重视文化和注重哲学方面就显得不够分量,尤其是自上世纪的中叶以来,岭南画派的第二代画家们普遍泛滥着重技巧、尚写实,轻文化、少哲理的通病。如果说,岭南画派的第一代画家如岭南三杰的高剑.........
社会学视野下影响初中生学习心理的非智力因素探析
发布时间:2022-09-08
摘 要 初中生处在人生的心理、生理等重大转折期,社会政策、家庭文化氛围、迁徙流动、学习习惯等外在的宏观因素对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构成了影响他们学习心理和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 社会流动 家庭文化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27
积极心理学以普通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研究核心,以肯定人身上的积极力量为前提,其主张扭转以往关注问题及解决问题来求发展的被动发展模式,从关注人自身的发展性和适应性来提出新的发展模式,从而让人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性,实现个体......
哲学的困境和黑格尔的幽灵——关于中国无哲学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3-07-14
" 摘要:“中国近代在翻译和引进西方学术的过程中,对其基本概念或术语往往采取译词重于借词的方法,从而引发中西学术思想转换中的“名实之辨”。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转译、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
母亲是我心灵的避风港
发布时间:2023-03-13
乔晓溪,乔石和翁文之女。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ICU住院医生。1988年赴美留学,就读贝勒医学院,1993年毕业,获神经科学博士学位。 ――编 者 童年时和父母的疏离 我生在20世纪中国大炼钢铁的年代。那时,爸爸妈妈奉调大西北,参......
浅析心理学视野下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2-12-22
1.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源自哲学上的快乐论。快乐作为种幸福的观点,在当代幸福感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快乐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感是由主观快乐构成的。他们倾向于关注广义上的快乐,重视人们对于生活事件的判断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量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08
[摘要]“主义真”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等院校的重要表现,它对于大学生共产主义思想的树立和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形成有着突出的引导作用。同时,“品德正”和“方法对”,对于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国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路径(1)
发布时间:2022-11-01
摘 要:资本逐利性和要素价格均等化诱导世界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周期性转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路径必然选择可持续协调发展,即: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道路,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在有条件的......
有关西方哲学意象观的历史演进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28
一、引言历史环境不同,人们对于意象的认识也有所区别,西方哲学意象观认为意象和主体的心智活动有很大关系,包括人的意识、记忆以及思维能.........
语言类型学视野中的中英韩基数词文化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24
一、中英韩基数词文化概述 基数词是人们语言表达中不可缺少的,其作用不只是简单地计数,还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因此基数词文化的独特性不容忽视。基数词表示数量的多少,是数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词。基数词主要包括系......
试析以哲学的观点看“人”
发布时间:2023-07-06
人是什么?人是有思维和智慧的高级动物。人的演变和发展历程,祖先由猿人演变而来,经过了父系氏族与母系氏族漫长的进化过程;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后大的因素和环境影响使得有的人成为对社会有作用的人,而有的成为了社会的反作用的人;人......
舆论视野下的刑事司法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18
当今社会,民众对司法权行使抱持怀疑之态有增无减,在司法机关没有树立起其权威的状态下,民众对于司法权行使的监督渴望愈演愈烈,甚至出现公众话语压力、舆论暴民民意病毒裹挟司法权行使的极端现象。诚然,公民对司法权行使的关切、监......
法理学视野下的村民自治权:争议\歧见与解析
发布时间:2023-04-14
摘 要:作为村民自治法律问题研究的基础性命题,村民自治权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重视,但我国学术界在村民自治权的内涵与法律性质、主体、内容等方面均有较多歧见,存在多种不同学说。系统梳理这些不同观点,并从法理上对村民自治权......
哲学家哲学思想下的文学观
发布时间:2023-02-22
哲学家哲学思想下的文学观 哲学家哲学思想下的文学观 哲学家哲学思想下的文学观 更 多精 品源 自 课 件 一“、感物道情”与“圣贤气象” 正是通过“情”的审美感化上升到“志”之境界。“感物道情”是中国传统诗学观念,......
回归“哲学性”的哲学教育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11
哲学教育的不景气,乃至于衰落,如今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主要有两个:其一,由于人们对哲学和哲学教育的本性的误解,把哲学等同于知识,把哲学教育等同于知识灌输,从而导致哲学和哲学教育的异化;其二,源于近代......
浅析康德认识论中自我观的澄清
发布时间:2022-10-21
康德的认识论自我观被认为是批判哲学先验认识论的,乃至康德的一切学说的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康德哲学中最艰深的部分之一。甚至有学者将其形容为在某些方面上又是最无从捉摸的学说。这一方面是因为思想本身是十足困难的,另一方面......
生活家:专注自然心诚则灵
发布时间:2015-11-19
Andra Woo:上海心城创始人,2008年毕业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精通德语、西班牙语、英语三国语言。2014年在上海创立Xinciti品质生活网络平台。 “我是很喜欢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环境一直在变化,所以你必须要提升......
试论新发展观视野中人的发展(1)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05
目前,可持续发展已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将发展理 解为经济——自然——社会——人的共同发展,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传统 发展观则集中在单纯的经济增长上面,它以物为中心,在主体、客体两极中指......
分层次教学视野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22-12-21
语文作为初中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提高语文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分层次教学模式作为目前语文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模式,如何提高该模式下......
国际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09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引领,它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青年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必须认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入脑入心入行”。由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的原因,目前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尚未达到最佳效果。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名却有实”,笔者通过梳理它们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榜样构建、搭建新媒体平台、社会.........
试析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弹性优化策略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心理弹性影响着大学生的诸多方面,如人际关系、生活困惑、恋爱、职场选择,借鉴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思想,从自卑感及补偿、生活风格、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方面提出了优化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
浅析中国摇滚的人生哲学——灵魂似乎还活着(1)
发布时间:2023-07-13
关键词: 摇滚乐 摇滚精神 独立摇滚 人生哲学 生命意义 “我不是什么摇滚的斗士,我是一个生命的倾听者,一个复述者,生命对于人是千姿百态的,有一天我会把它彻底地送回原处,深刻地倾听它。” ——孙孟......
在国际视野比较中增强中国道路自信
发布时间:2023-03-12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科学内涵和坚定道路自信的历史依据,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比,充分显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实效性。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国......
分析哲学创新与创新哲学
发布时间:2022-10-15
分析哲学创新与创新哲学 分析哲学创新与创新哲学 分析哲学创新与创新哲学 论文关健词:创新哲学 哲学创新 创新哲学 论文摘要:哲学创新与创新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哲学创新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
社会结构变迁研究——一种透视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视野
发布时间:2023-02-06
" 透过社会结构变迁的外在表象探索历史发展的内在理念,揭示发展的深刻寓意,这是社会发展哲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视域。在当今时代,发展呈现着变加速运动的态势,而不再以固定的节奏行进在历史的序列中。此种现象强有力地冲击着社会结构的惯......
试析人性教育视野下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18
" [论文摘要]人生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从人生观教育及相关概念的内涵解析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突出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的实然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性教育视角下深化人生观教育、加......
逻辑哲学论的视角剖析西方哲学转向
发布时间:2022-08-28
逻辑哲学论的视角剖析西方哲学转向 逻辑哲学论的视角剖析西方哲学转向 逻辑哲学论的视角剖析西方哲学转向 文章 来源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的重要哲学着作,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
新课程——我心灵成长的驿站
发布时间:2023-05-04
" 如果说:码头是水手想家的驿站,母亲是孩子生命的驿站,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驿站,那么,新课程就是我心灵成长的驿站。 忘不了,为备课查资料的身心疲惫;忘不了,课堂上那一潭死寂;忘不了,孩子失去学习兴趣后,那失望的眼神…… ......
浅析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及教学启示
发布时间:2023-05-01
摘要长期以来,以自我中心的学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青少年自我中心的形成与其所受的教育教学有着密切联系。解除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倾向成为自我中心主义的内容之一,并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为了更好地解除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成长。关键词自我中心青少年教学换位思考中图分类号:B81文献标识码:A.........
浅谈从实践哲学视野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关键词:实践哲学 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论文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在这几年的实施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实践哲学的复兴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提供了......
简析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自觉
发布时间:2023-03-22
西方哲学中国化在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有着较深的话语背景,这不仅体现为其贯穿于西方哲学(文化)探讨的全部过程中,更体现为其深伏于中华文化发展的根脉中。发掘其思想资源和思想基础,把握西方哲学中国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具体意义,发掘......
象征人类学视野下的小河墓地遗物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07
[摘 要]小河人对死者的处理方式、墓地随葬品以及墓地地表一系列遗迹等象征物,表现了他们对自然对社会的独特理解以及对人与自然、人与未知世界之间的特殊处理。本文用象征人类学,通过对小河墓地某些特殊符号的识别与解读,来分析这些......
分析我国哲学反思及发展思路
发布时间:2013-12-19
分析我国哲学反思及发展思路 分析我国哲学反思及发展思路 分析我国哲学反思及发展思路 十年经济建设时期是指1956年至1966年期间,这个时期的哲学出现了涉及关于哲学基本问题、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外因、两点论等方面......
探析自由视角下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发展观
发布时间:2014-01-07
随着 现代 经济 学的 发展 ,经济学家越来越关注复杂的经济指数 计算 和完美的经济模型构建,这使得经济学背离了它的原初动机——面向人类的生活和现实。阿马蒂亚·森认为,现代经济学的伦理不涉现象已经成为主流,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浅析
发布时间:2023-01-01
摘要:现代传媒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现代文学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归功于现代传媒的影响,其是通过期刊、报纸、杂志、广播等传媒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现代传媒不但强化了现代文学的传播,也是现代文学质变的重要添加......
浅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发布时间:2016-09-0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课程本身固有的弊端,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思想与具体方法,使高职学生在课内外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