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多应用于经济领域,是把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纯收入用于扩大再生产,进行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建立物资储备的部分。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积累在经济生产中的巨大作用人们有目共睹,也广为人识。但在艺术生产中,人们更重视的是出成果,成果价值如何,很少有人重视作为艺术生产中核心价值的创新思维的积累机制。
本文重新审度创新思维的研究视角,认为创新思维的提高更多的是要在过程上下功夫,正如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创新思维的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对动机的出现、目的的产生、酝酿的磨合、顿悟、质的飞跃、成果的最终实现等一系列积累机制的重视。本研究旨在唤醒人们对艺术生产中创新成果产生过程的重视。这对于在号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无疑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生产的含义
古希腊时期,与高级精神活动的诗的创造相对比,艺术只能说得上是较为低级的精神活动,与制作、生产和技艺几乎划等号。这一说法首先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如:画家是影像制造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柏拉图认为艺术无力抵达理性世界,仅仅强调了艺术的表象性特征。他将绘画的技艺性与体能劳动低贱性化等号。亚里士多德则着重强调了艺术的生产性,一切艺术均被他视生产、制造。在他看来,艺术中的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为生产的制作与艺术的摹仿。学者和艺术家们有关文艺生产的见解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了中世纪,但始终未能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区别开来。
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长期以来盛行的上帝赐灵论因人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高涨而基本消除,文艺是天国的折射的观点为学者们所反对,文艺是世俗世界的镜子为人们所坚信,文艺作品已不再是神启的结果,而是艺术家头脑的创造物。这些文艺生产的见解引起了近代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兴趣,成为了人类思想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并试图系统探讨精神生产理论的派别。如:亚当斯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规律的研究,领悟到了精神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发现了精神文化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
以上文艺生产的见解,在马克思这里得到进一步地批判继承:其艺术生产思想萌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宗教、法、道德、艺术等等意识形态被他看作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受生产规律的支配。
第一次使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则是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马克思因此开始建构起了自己完整而科学的艺术生产理论体系,将艺术生产分为几层含义:第一,艺术生产既可以体现为一种宏观的社会生产,又可以体现为艺术家个人的微观创作过程。第二,艺术生产既具有人类自觉生命活动的表征,又具有明显的物质性和世俗性特征。之所以具有人类自觉生命活动的表征,因为艺术生产具有鲜明的人学本体论色质和生命精神化的超越性品格,提升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人性化的一种更高境界;之所以说具有明显的物质性和世俗性特征,因为艺术生产深深植根于世俗世界的日常生活中。第三,艺术生产既可被视为一种生产制作,又可被视为用艺术精神掌握世界的一种独特创造活动。它的生产制作性和劳动者的生产实践、体能技艺密不可分;它的创造活动遵循独特的规律。
二、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研究
创新Innovation一词从拉丁文Innovare转化而来,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第一次将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引入经济领域。20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又将创新引入了管理领域。如今,创新已作为一种理论,扩展到社会各层面: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
国内对创新思维的综合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1.创新思维的原理、特点、方法。2.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运用,包括在各种阶段、不同具体学科领域的培养与运用。3.有关创新思维的哲学研究如:甘敬东的《创新思维的互补机制》、孙洪敏的《创新思维的运行机制》《创新思维的物化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既遵循一般物质生产规律,又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艺术的前生是创造,由人创造艺术,那么,就要提高人的思维,思维必须开阔,必须解决思维的局限,这是提高艺术创新思维的关键。创新思维一旦产生则对实践起指导作用,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改造客观对象,有目的,并有序地对客观对象进行分解、组合,满足艺术生产的需求,创造出体现创新目的的新对象。因此,创新思维正是艺术生产的核心价值体现。
国内与艺术生产有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在经济方面得以论述,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经济与管理教研室主任顾兆贵教授的《艺术经济原理》。在这本着作里,提出艺术生产虽为精神生产,但与物质生产一样,必须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神生产具有客观的物化过程,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与条件,任何精神生产,包括艺术生产,都不可能实现。同时,他还在《艺术经济学导论》中谈到,原创艺术商品价值的创造只能是不同门类、独立艺术个体的劳动创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不了它的价值量,它的价值量也不可能简单地等同于个别劳动时间。原创艺术商品的价值是通过长期训练的探索性劳动和反复练习排练的实验性劳动来衡量,正如台上1分钟要靠台下10年功来换取一样。它承认艺术创作经验、艺术传达和表现的技能技巧。创新思维与艺术生产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还体现在艺术设计方面,如:吴承钧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设计创新》、左明的《浅谈艺术设计创新意识的培养》,或是集中在与艺术生产有关的艺术教育的结合研究上,如:龙云飞的《关于艺术设计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思考》、许砚梅的《浅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余雁的《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之探究》等。
三、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积累性存在
(一)艺术生产目的的积累
如列宁所言: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自然界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必须通过创新实践满足自身需要,必须通过创新思维,使艺术生产满足人的需要。艺术生产者每获取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加强观察事物的能力、注意生活中的难点才能满足这一要求。获取创新改造的目标在于发现问题和缺点。只有这样,才能想出克服的办法,开发设计出更加完善的新产品。
(二)艺术生产主体的积累
客体从客观形态向主观形态的转化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了解、选择、改造和创造实现的一种创新过程,并非将客体原封不动地移入到主观形态中。作为思维主体的艺术生产者,他(他们)在艺术生产中诸多方面的积累过程会直接影响到创新的过程,如:来自生活经验、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情感意志、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积累。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协作过程也存在积累,如:团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共享,沟通和创新机制的建立等。
(三)艺术生产创新思维中的量变积累
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产生首先来源于一定的量,即从艺术生产者个人的创意逐渐发展为团队企业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创意。个体的创新思维固然有价值,但只有当这种创新思维被多数人认同并接受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创新思维客体的性质,即创新思维重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变化。在发生质变以前都是创新思维量变的积累。
四、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积累属性
(一)积累的时间性
积累最需要时间,时间使积累发生质的飞跃。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产生亦如此。积累的时间性将艺术生产创新划分为三阶段:艺术创新准备期、艺术创新进行期、艺术创新完成考验期。
所谓艺术创新准备期,指的是基于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需要,带有明确目的性地关注相关周边事物可能产生的联想、知识的迁移、激发的灵感等,积极收集素材,做尽可能多的准备工作。显然,对周边事物关注的积累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艺术生产者进行创新时的素材质量,如果缺乏这个过程,创意将成为无源之水。所谓艺术创新进行期,指的是用尽可能多的时间(或是与时间争分夺秒),从各种角度反复尝试各种创意思路、方法、手段,努力有所突破,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由于熟悉的印象往往会首先在需要的时候呈现,需要不断地筛选、过滤已有的想法,保留积累新想法,以求突破。
所谓艺术创新完成考验期,指的是在艺术创新实现,即问题解决之后,需要得到客观的检验,最好就是接受市场的考验。与此同时,艺术创新一旦实现就变成了过去时。该创新成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的需求的不断产生,逐渐失去其创新性,从而开始一个新的创新过程,所以,创新是有生命周期的。
(二)积累源点的相对性
积累既包含专业知识的积累,又包含平时生活体验的积累。专业知识的积累体现于掌握某种技能具有明确的积累源点;生活中的体验积累则是在潜意识的状态和修行中进行的。无论积累是否有意,客观上总是存在的,相对就会存在一个积累源点。当专业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状态时,生活中的体验积累将与之遥相呼应,产生创造的灵感。作为艺术生产者要特别注重将专业知识的积累与生活体验的积累相结合。
(三)积累的合目的性
人的实践总是带有目的性,即使在某一具体行动上看起来似乎漫无目的,但其行为背后都会有一种潜在的逻辑,总体会表现合目的性。在特定情况下,积累体现出强烈的目的性,大多数情况下,则是一种无目的的行为。同一般人相比,艺术生产者不仅需要有更多更深刻的生活体验,而且还需要有更敏锐的观察力。伴随其专业素质的提升与成熟,最初就开始形成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积累逐渐变成了下意识的积累过程。日常生活中,类似的对事物看似不经意的留意,在日后的艺术生产中很有可能成为创新的突破。因此,积累过程总体上来看是具有合目的性的。
五、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的积累模式
(一)线性积累
线性积累常表现为单一主体在各自时间轴上有方向、有目的的积累过程,随时间的推移呈增长趋势。如:艺术生产者专业知识积累与生活体验积累的综合过程、创新团队合目的的积累过程、企业创新的积累过程等。
(二)非线性积累(网状积累)
非线性积累又称为网状积累,是指来自不同领域和维度的知识在同一目的平面中不断地累加、碰撞,产生创新性质变的非线性过程。相对于线性积累,这是一种更高效的模式,它涉及到知识的横向性、多元性。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有利于思维的拓展,更容易激发灵感,获得更大的创新突破。
艺术生产中,创新积累较多地运用了非线性积累。艺术生产者结合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体验,根据已被实践或科学实验证明的原理、功能,综合不同领域和维度的知识,构思独到的创意,巧妙地合成新的造型形式,服务于人类。如此以来,艺术生产者的创新积累就有了科学的依据,将想象的翅膀安插在现实的基础上,使创意来源于生活并超越生活。
六、结语
本文的研究还只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综述和对艺术生产中创新思维积累性研究的抛砖引玉探讨,只是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还有待进一步系统性地研究。
参考文献:
[1]顾兆贵.艺术经济原理[M].人民出版社,2005.
[2]匡长福.创新原理及应用[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建胜.当代设计的艺术文化学阐释[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4]赵润琴.创新思维的定义、特点和类型[A].瞿麦生.点击经济逻辑[M].香港:香港东西文化事业公司,2004.
[5]吴承钧.创造性思维与艺术设计创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7,3.
[6]甘敬东.创新思维的互补机制[J].求实,2006.1.
[7]王鹏.艺术设计中的哲学思考[D].清华大学,2005.
[8]王兆健.论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科学教育家,2008.5.
[9]许砚梅.浅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0]孙洪敏.创新思维的运行机制[J].河北学刊,2006.3.
[11]何志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从西方到中国[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