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学术出版的方向

浅谈学术出版的方向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6 01:21:29
浅谈学术出版的方向
时间:2023-03-16 01:21:29     小编:

摘要:出版人为做好学术出版工作应建立七个发展目标,即坚持学术出版的专业化,追寻学术出版的前沿化,凝练学术出版的精品,锻造学术出版的品牌化,追求学术出版的大众化,探索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培育学术出版的国际化。

关键词:学术出版;专业化;前沿化;品牌化;大众化;数字化;国际化

一个国家的学术出版水平不仅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整体出版实力,也反映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更是映现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文化软实力。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学术出版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和扶持学术出版繁荣的政策和举措,极大地鼓舞和活跃了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然而,尽管“乱花渐欲迷人眼”,学术出版的园地还谈不上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甚至还存在严重的不和谐现象,如学术失范现象层出不穷,高水平、原创性学术著作稀缺,重复出版、平庸出版问题严重,学术著作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不相适应,等等,已经困扰和阻碍了我国学术出版的发展与繁荣。为此,本文针对这些不和谐现象,初步探讨出版人为做好学术出版工作所应努力的几个方向。

一、坚持学术出版的专业化

学术出版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不同专业的学术著作因其专业知识、学术规范的差异,要求出版人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而作为出版人,也只有具备了专业的眼光和素质,才能甄别和判断学术著作的出版价值,才能与学术著作及其作者进行沟通和对话。专业化是特色化的基础和前提,任何一个出版单位的人力资源、作者资源和选题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具备出版所有门类学术著作的能力,只有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长期不断地坚持在一两个甚至几个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才能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如三联书店的人文类学术著作、商务印书馆的翻译类学术著作和辞书类学术图书的出版,都已经坚持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国内外的出版界和相关领域的学术界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铸就了它们在相关领域学术出版的绝对优势地位。商务印书馆在成立100周年时提出的“守正出新”的发展战略,正表明了它们在坚持专业出版、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理念上的清醒认识和长期坚守,值得出版人学习和思考。

二、追寻学术出版的前沿化

学术出版是学术研究成果和科研成果的直接体现,它所包含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等不仅直接反映了学术研究和科技研发的最新发展水平与发达程度,而且随着学术著作的出版和传播,必将满足并进一步激发广大市场对这些学术成果和科研成果的需求。因此,原创性、创新性是学术出版的核心要素和必然要求。学术出版只有紧密跟踪学术研究和科技研发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最前沿的发展态势,才能不断保持著作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出版人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界和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密切跟踪著名科研院所的研究动态,积极介入国家与行业扶持、支助的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建设工程,促进学术研究成果与科研成果的发布和转化。

我们在追求学术著作的原创性和创新性时需要注意的是,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民族、宗教、历史等领域,很多学术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中常常会涉及一些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涉及敏感问题或失密、泄密等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安全损失的出版事件时有发生,这主要是研究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出版环节把关不严造成的。对学术著作来说,我们要牢记“学术有自由,出版有边界”的理念,不能单纯地为了创新而忘了“把关人”的作用。如近两年笔者组织编辑和审稿的有关统一战线理论研究著作和新社会阶层研究系列学术著作以及有关水利方面的学术著作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政治、经济上的敏感问题,我们一方面提请作者注意这些敏感问题,一方面报请有关主管部门审查,直至审查通过后才正式付印发行。据笔者观察,这方面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是一些涉及测绘、地质、气象、水文等科学技术方面的原创性学术著作,其中,首次发布的数据、参数、图片等是否属于可以公开的范畴等问题特别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凝练学术出版的精品

精品学术著作的出版本来应该是出版人的自觉担当和永恒追求。然而,学界和业界的浮躁与失范,以及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无视思想文化传播与积累的责任担当,导致学术出版平庸和低劣现象愈演愈烈。要抑制、扭转这种现象,出版单位要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把原创性学术著作和精品学术著作的出版作为自己的基本追求,要把对学术著作经济效益的衡量转变为对学术著作内容含金量的考量,从而从出版源头上遏制学术不良风气的泛滥。为此,首先要提高学术出版的门槛,扎紧学术出版的篱笆。要建立专业审稿人制度,通过对学术著作的学术水平、创新成果和出版价值进行严格的专家匿名审查、评判,遴选高质量的学术著作精品;对一些反映科研成果的学术著作,出版人要善于协助作者精心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切勿使学术著作沦为科研项目结项报告的拼凑、整合。其次要加强学术出版的规范。2012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学术著作的出版标准、书稿质量的审查论证、编辑环节的规范要求等均作了详细的规定。出版单位要认真落实《通知》的规定,制定符合《通知》要求、满足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编辑出版流程和考核评价制度,从出版的每一个环节上保证学术著作的出版质量。再次,要重视学术出版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中华书局著名编审周振甫先生在编辑《管锥编》时,认真审视、查对作者引用的每一条文献,纠正了一些原稿的错误,从而赢得了钱钟书先生的高度赞赏和尊重,一度成为业界广为传颂的佳话;而近年国家图书政府奖评审时一部分图书最终因为编校质量问题而出局,这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

四、锻造学术出版的品牌化

品牌作为产品的标识,代表了生产者的形象,其所蕴含的经济和文化价值构成了生产者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的最终格局是品牌的较量。就从事学术出版的出版单位而言,有没有一两个看家的品牌图书是关系到出版者安身立命的大事。商务印书馆因其堪称经典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等一系列品牌而长盛不衰,而这些品牌图书启迪了数以亿计的读者,滋养了几代读者的情操,其于学术文化的传播和建设意义非经济指标所能衡量。出版单位要秉持崇高的文化意识和使命,在着力开发精品学术著作的基础上,研究适合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的学术出版目标、方向,建立属于自己的学术出版品牌战略,并“围绕企业创建、维护和发展品牌这一主线,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以达到增加品牌资产、造就强势品牌的目的”①开展一系列的品牌战略管理活动。 五、追求学术出版的大众化

学术著作因其内容的专业和精深,向来具有读者的文化层次比较高、受众面比较窄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术出版不能面向大众。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时间简史》、20个世纪80年代的《走向未来丛书》(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外文翻译著作等),都是一时洛阳纸贵的学术畅销书。国内外一直不乏一些著名的学者、科学家积极投身学术和科学普及工作的事例,他们大题小做,深入浅出,用浅显的道理阐释深奥的学术思想,将复杂的科学理论和知识形象化、大众化,从而达到学术推广和科学普及的目的。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大众文化作家热衷于学术理论成果和科研成果的推广普及,从大众文化的视角和社会实践的层面观照深奥的学术理论和科学现象,这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如前几年占据亚马逊图书排行榜第一名,美国国务卿、布鲁金斯学会会长和耶鲁大学校长力荐,并在中国畅销一时的美国《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和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即是典型之一。无论是学者、科学家写作科普著作,还是大众文化作家阐释艰深的理论和技术现象,除了视角的转变以外,更重要的是叙述方式和文风的转换,只有运用通俗易懂的形象的叙述语言和把深奥而抽象的学术名词及原理引向大众,才能为大众理解和接受。

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读者的阅读趣味日趋多元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深奥的学术理论和科学现象得以多角度、多维形态的阐释和演示,如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升空和太空运行的电视、网络直播,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的兴趣,有关的科普著作甚至是学术著作大受欢迎。近几年,中宣部理论局不断推出的《理论热点面对面》始终畅销不衰,更是形成了学术出版大众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工程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不仅要积极做好大众出版,更要重视学术出版的大众化工作,通过学术出版特别是原创学术著作和精品学术著作的普及和推广来提升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六、探索学术出版的数字化

出版已步入数字时代,学术出版的数字化不仅代表了传统学术出版的发展方向,也凝结了学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2013年1月,在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百道网、出版商务周报社联合举办的主题为‘数字环境下的学术出版和营销’的中国学术出版年会上,业界和学界共商繁荣学术出版、服务学术的产业发展大计。”②就业界和学界来说,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已经对学术成果和科研成果的推广普及、转化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电子书、电子期刊、数字期刊在国内外已经蔚然大观。从国外数字出版的成功案例看,学术出版的数字化要注重在数字化加工、集成、传播上下功夫,要在变产品为服务上谋出路,要在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上寻找未来的“蓝海”。传统的学术出版要善于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立体的综合开发,像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那样围绕一个内容信息立体打造由杂志延伸到图书、数字化产品、地图、游戏和旅游产品的产业链。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馆第一展区展示的多媒体动画版的中国古典名画《清明上河图》即是运用数字技术再现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的有效尝试。

七、培育学术出版的国际化

伴随着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学术出版也迈开了走向世界的步伐。但是,中国的学术出版要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掌握一定的国际学术出版的话语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通过对主题、第一著者、出版社和定价方面初步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发现上榜学术图书主题范围多涉及历史、文学、政法、哲学、教育等领域;第一著者以中国(包括内地和港台)籍著者为最多。外国国籍作者以欧美籍为多,尤其是美国籍和英国籍作者。一些华裔著者也上榜,反映了本土出版选题和读者阅读的文化特点和地域特点,以及开放吸收、学习域外文化的态度和精神。”③这一分析表明,中国的学术出版“走出去”还多限于历史、文学、政法、哲学、教育等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的学术交流还是引进远远大于输出。但是,我们深信,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我们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将会由弱到强。近年来,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和“三高”(高铁技术、高坝技术、高压输变电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创造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这些技术的对外输出,我们在这些领域的学术出版必将走向国际化。而且,即便在引进国外先进的学术和科技出版成果方面,也由过去单纯的版权引进走向国际合作出版,境内外同时组织选题,共同遴选作者,合作分享国际出版资源的尝试已经开始,只是要形成风气和潮流,既需要国家有关方面的继续大力扶持,还需要全国学术出版界共同努力、协同培育。

注释:

① 陈春花,曹洲涛,刘晓英.品牌战略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75―176.

②③ 王军,张志强,张月萍.2013年我国学术图书出版现状述评――基于《新京报》书香榜的文献统计分析[J].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