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谈中国形象的海外认同从意识形态到形象

谈中国形象的海外认同从意识形态到形象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12:31:17
谈中国形象的海外认同从意识形态到形象
时间:2023-08-07 12:31:17     小编:刘湘林

一、国家认同、国家形象认同与形象的特征

首先需要说明的,国家认同不同于国家形象的认同,尽管两者的目标都是认同。前者强调在想异求同心理中( 现实或想象的他者威胁) 形成身份政治,同处一个利益攸关的共同体( 如领土及主权范围、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机构组织、治国理念等) ,成为通向国家认同的重要中介。它突出国家制度、政治体制的权威性,表现为理性选择后带有普遍性的政治形式。后者认同的是关于国家的符号、表征的形象。当然,符号形象作为一种认同的对象,也是最终达成国家认同的必要路径。但与国家认同比较起来,国家形象认同,与其说是政治认同,毋宁说是文化认同。它具有较强主观性意向、情感体验及审美想象,有效地补充理性的政治认同,并以特殊的文化策略回避政治意识形态,从国际维度( 他者视野) 拓展认同范围。我们知道,国内学界借用艺术学的形象,提出国家形象。因此,要弄清楚国家形象,先要理解艺术学意义上的形象概念。什么是形象呢? 在黑格尔看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感性显现就生成出形象。形象就是意义的感性存在。

它囊括了直观、感性、图像、符号等内涵,而与抽象、理念、意义、韵味等相对。在叙事艺术中,形象往往与人物性格、生活图景相关联。在阿多诺看来,它作为一种抽象的力量,能够把奇异的具体化产品变成可体验可感受之物。 归纳起来,形象具有如下特征:

( 1) 它是借助特殊的媒介对具体化产品、社会状态或抽象理念的符号表征,初始原型与质感的媒介符号一纸两面,虽然受到始初原型先在的约束,但也由此增强了自身的直观性;

( 2) 它虽然源自于始初原型,但本身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产品,更重要的是基于情感体验与主观想象的意义表征,包括大量与现实错位的似是而非的心理内涵,因此,对于形象来说,直观的表征仅是第一层面,引起审美体验的象外之象才是决定形象价值的重点;

( 3) 这种符号表征的过程,也是一种离不开理性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能够将奇异的具体化产品从不可体验、不可感受的非理性状态,变成可体验可感受的理性状态,就在于表征过程体现出的理性力量( 将陌生的纳入已有的符号体系中) 。概括地说,形象是在理性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上,以特殊的媒介符号表征陌生、奇异的客观事物、社会形态及其精神内涵,并将之重新分类,继而整合到自身已有的符号体系中。因此,形象总是一种修辞性符号,在表征过程中离不开象征、隐喻、换喻等修辞。照此看来,国内新闻传播学科领域的国家形象被普遍地定义为关于国家的某种主观印象、总体评价,以抽象话语、经验替换了国家形象的具象性,恰恰忽视了形象所要求的直观、感性、修辞等特征。这一研究的泛化与热闹和中国形象在国际持续下降的实际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当下中国形象的海外传播亟待一种艺术门类的形象力量。我们应当转变既有的研究思路,将重点放到艺术门类的国家形象。毫不夸张地说,当下中国艺术实践创作出一个具有感性魅力、情感魅力、审美魅力、思想魅力的国家形象,成为全球化时代中国形象传播继而认同的关键。其次,作为大众艺术,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认同,始终融汇在娱乐休闲的日常活动中。国家意识形态、认知、审美化育、票房经济等功能,都是电影娱乐产生的附加值。需要指出的是,所谓附加值,并非意谓所附加的功能不重要,而是指特殊的实现形式( 如上的政治、文化功能附着在娱乐消费活动之中,自身不能单独存在) 。正是由于电影艺术中的意识形态功能处于无意识状态,才能潜移默化地实现国家形象认同等政治功能。因此,中国形象的认同,必须借助文化产业生产出的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并在海外市场的自由竞争中得以完成。它借助电影等叙事艺术,成为利科意义上的不同于固定认同( idem identity) 的叙述认同( ipseidentity) ,即,通过文化建构、叙事体及其活动和时间的积累,产生时空脉络中流动的、多元的、变形的认同。

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国家形象传播,在娱乐消费的活动中争取海外不同族裔、性别、国家等观众群体对中国的理解与认同,用一种想象性体验,从下自上地改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刻板经验。因此,我们研究北美市场中国电影消费特征及其所呈现的中国形象的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二、北美市场的中国电影消费及国家形象

对中国电影乃至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来说,在好莱坞电影占据绝对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北美外语片市场就票房收益来说较为有限。但是,作为全球电影市场市值最大的区域,全球电影竞争最激烈之处,全球电影消费风向标乃至全球电影影响力的中转站: 这一切使得任何一个国家电影海外市场的开拓都难以回避北美区域。我们通过北美票房数据库( boxofficemojo) 的存量数据发现,截至2015 年3 月15 日,北美市场发行并具有票房纪录的共有1718 部,中国电影④共发行108 部,并在1990 年代与2006 年前,经历了两个票房高峰后跌入谷底,但在2014 年,都市爱情__片有所起色,形成了不同于前两个时段( 民国时期的文艺片、古装武侠片) 的片种。这三个片种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1990 年代以来中国形象的国际经验。我们不妨用表1 描述中国形象的基本形态。时间一栏的数据表明,当下中国电影向海外观众展现的并不是古代形象,而是当代形象( 古代时段仅20%,现代时段29%,当代时段47%) ,尤其是近年来,都市电影成为形塑中国现代性形象的重要类型。但名次指标显示: 这种形象并未被接受; 49 后和民国时期的中国形象突出。更准确地说,民国时期最为突出。我们可以用另一组数据来说明: 在票房排名前十名中,古代时段仅3 部( 《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6 部均是民国时段,只有1 部属于49 后时段( 《活着》横跨现当代时段,之所以被归于49 后时段,因为影片的重点在于新中国后福贵及其家庭的命运,但影片也大量呈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 在票房百万以上、达到北美市场单片平均票房的中国影片中,古代时段仅4 部,民国时段达到10 部,当代时段5部( 49 后有3 部,80 后2 部) ,足见民国时段对于中国电影的重要性。更有意思的是,民国时期负面的国家形象达到了100%,古代形象的负面也有68% 之多,在当代形象中,正面( 43%) 与负面评价( 52%) 大致平分秋色。因此,国外对中国形象的整体感知不仅是滞后的,而且受到国内电影自我负价值化的影响。在空间一栏中,现代城市具备一定的数量优势,并出现为数不少的正面判断,表现中国农村的集中在1990 年代文化批判思路中的乡土故事。但是,中国电影的现代性明显不够。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仍然牢固地附着在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文化传统,如《霍元甲》之于天津、《一代宗师》之于粤港、《霸王别姬》之于北京,等等。影片对所呈现的城市社会及生活形态趋向负面,如天津民风的争凶斗狠、粤港的时局动荡、北京的专制诡异。就当下城市影片来说,正面评价的集中在凸显成长记忆、浪漫爱情,相对忽视周遭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个体故事,对当下社会总括性表现同样是负面价值居多。在当代80 后时段的影片中,《心花路放》排名最前( 北美外语片票房第429 位,中国电影第20 位) ,用喜剧的方式凸显了当下社会的诸多缺陷( 小三、网恋、婚外情、黑帮等) ; 《北京爱情故事》虽然叙述了浪漫的爱情神话,但同时描述了混迹于夜店的婚外出轨,妻子对之报复的故事; 《分手大师》就更明显,以夸张的方式表现漂浮不定的男女关系与成功学。这里,城乡判断出现明显的悖论: 故事空间限定在乡村的价值判断多处于负面( 或专制或愚昧或贫穷) ,仅有的正面价值判断出现在怀旧类型中( 如《我的父亲母亲》《那山那人那狗》等) ,但在城乡兼备的14 部电影中,无一例外地否定城市( 理性/冷漠/功利) 、怀念农村( 单纯/安详/简单) 。这种判断停留在前现代阶段,缺乏现代的理性精神。影像符号一栏中,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分野清晰可见。电影中的政治不同于宏观政治,而是与消费娱乐密切关联的微观政治。从数据看,政治与文化基本持平。在电影叙事中,政治观念总需要具体的文化形式与样态; 在社会公共领域出现的文化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倾向。总体上,中国电影已形成文化正面、政治负面的叙事范式。除了少数影片具有较正面的判断,绝大多数的政治符号处于负价值状态,不仅包括古代专制集权家天下逻辑中的帝国形象,如《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等; 也包括近现代时段与西方文化对立的非文明的野蛮形象,如《霸王别姬》《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风月》等; 更包括当下物质浮华、道德伪善、缺乏基本安全感的危险形象,《和你在一起》《心花路放》《北京爱情故事》《苹果》等。中国电影政治与文化分裂的叙事范式,决定了海外中国形象的基本状态。首要人物对建构国家形象、并促成国家形象认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形象或阳刚或阴柔的性别意识往往取决于意志、理性、情感、自我认知这四个元素。这一栏数据显示: 在男女比例上,男性人物占据绝对优势,但在价值判断方面存在一定数量的模糊状态,且有两例是批判性形象(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大王、《投名状》的庞青云) ; 女性形象虽然数量较少,但几乎都承载着某种正价值( 或坚贞执着或温柔善良或坚韧刚强) ,仅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王后,一方面体现出母爱情怀,另一方面流露出狠毒、刻薄等人性缺陷,价值判断处于中性。在年龄一栏中,叙述非成年经验的仅占12%,均呈现出积极的价值判断; 成年人物的情况就复杂得多。边缘与主流数据显示,与1990 年代注重边缘人物与主流价值对垒不同,当下中国电影强调主流人物的正面状态( 正面判断占据主流人物的95%,边缘人物的正面肯定仅为81%,且边缘人物的中性判断是主流人物的三倍还多) 。即便是边缘人物,延续1990 年代文化批判思路的越来越少,当下的生活现象与世俗经验对故事的介入明显增强。边缘人物的中性判断( 如《三枪拍__案惊奇》《天注定》《苹果》等) 取决于当下社会经济、情感、暴力等复杂状态,远离传统文化。 不仅如此,新世纪以来出现了边缘人物如何认同并融入主流的典型现象。与1990 年代文化批判思路中的边缘人物相比,主流人物已经成为国家形象最重要的符号表征,但缺乏足够的人格魅力。在人物的意志、情感、智力及自我认知方面,情感的数据十分突出( 90%) ,而制造情节冲突、形成曲折叙述的人物意志仅为33%,智力与自我认知的数据最为靠后。这说明,当下中国电影的人物过于依赖感性直观的情感,理性思辨及其自我反思极为匮乏,集中在四种既定的价值:

( 1) 民族主义,如《霍元甲》《南京! 南京!》《叶问》等在外国列强入侵的背景下对中国人尊严的维护;

( 2) 家庭伦常的道德情感,如《一代宗师》中宫二为父报仇的信念、《千里走单骑》中高田替儿子完成意愿、《秋菊打官司》中秋菊对尊严的维护;

( 3) 体现现代观念的男女爱情,如《我的父亲母亲》《一生一世》等对爱情的追求与执守;

( 4) 特定的政治信仰,《智取威虎山》《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等,对新中国、共产党、民主共和等政治信仰的坚持。这四种既定价值体现出强大的集体意志,人物在智力与自我认知的双重缺席下,表现为天然的执守与追求,有别于自由选择、主动追求的意志力,出现了不自由、受压抑、缺乏个性张力的状态。智力维度的缺席,严重影响到人物的深度。首要人物的所思所想、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及情感体验受制于既定的普适性价值,实际上折射出编导群体的智力水平。

三、从抽象到具象: 政治意识形态与形象的认同

新世纪伴随国内电影市场定位的确立,国家显性的政治意志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迅速弱化,电影依赖行政指令的方式实现经济效应已成为一个逝去的神话。这突出地表现在献礼片的取向变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及其主管部门重视重大历史题材。献礼片依据党史与政府的官方材料,用生动的影像重述国家意识形态对新中国历史的阐释,唤起人们记忆中已被形塑的政治观念,确证当下国家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国家意识形态在实现叙述认同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在新世纪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叙述新中国历史,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等,已发生了形象转向,政治人物不再追求特型演员外在形貌的相似性( 真实) 以及抽象的意识形态观念,而是与靓丽的偶像、明星紧密缝合在一起,《建国大业》创造了一个政治形象明星化的新模式。它虽然未能跳出官方正史的政治观念与历史材料,但更强调故事的感性特征,以外在的动作表现与伦理情感构建人物形象,如《建国大业》中蒋介石形象的设计,《建党伟业》突出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辛亥革命》适时让黄兴/成龙展示身手,等等。表1 的分析表明: 当下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虽然发生了从意识形态到形象的转向,但未得到海外观众的充分认同。在跨文化语境中,表征中国的符号形象并不具有足够的娱乐力量。我们不妨通过,整理北美市场中国电影表征政治的符号形象。

( 1) 新世纪中国电影在直接表征中国形象方面,与政治相关的正面人物数据偏低,有三种类型: 第一,以仰视的叙述态度建构具有历史原型的政治伟人或英雄形象,虽有所改变,但仍然生动不足、拘谨有余,缺乏打动人心的形象魅力,如《建党伟业》的人物群体、《辛亥革命》的孙中山与黄兴、《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等等; 第二,虽然能平视人物,但重点是武打动作,影片用民族主义来阐释人物、串接故事,如《霍元甲》、叶问系列等的同名人物,在个体的心理情感、精神内涵方面较为空洞; 再有, 狄仁杰系列的武则天、《赤壁》的曹操与刘备、《我的父亲母亲》的村长等一类形象,他们与现实政治意识及功能距离更远,不过是因其特殊的身份,成为一个空洞的能指。这三类形象很难获得海外观众的跨文化认同。从事件动作的角度考察,正面的政治行为在《建党伟业》等革命叙事中表现为用暴力推翻封建王朝,或者,借助特定的类型故事与人物身份维护当下现行的社会秩序,如《毒战》《逆战》《寒战》等警匪片,均简单地把西方近现代政治观念及制度作为接受目标,并不涉及对国家、政治观念及其制度的深入体验与自我认知。因此,正面的政治符号过于抽象,缺乏必要的形象性。

( 2) 平民符号一栏将平民与政治符号分开,平民人物及其行为具有压倒性优势( 仅有2个负面数据是《让子弹飞》《鬼子来了》以精英意识对庸众的批判) 。值得注意的是,平民符号出现去/反政治倾向,在古代的民本意识与现代的人文主义等双重修辞中,平民以边缘、无辜、弱势的悲剧形象映衬主流社会的贫富悬殊、专制压抑,从而具有天然的不容置疑的正义性。如第六代电影,《北京单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表现出边缘与主流对立的激烈态度。当下城市电影大量叙述城市平民受挫、被压抑的生活经验,如《搜索》( 竞争激烈的办公室政治)《心花路放》( 无能为力的失败婚姻) 等,很大程度上取消了主流政治的合理性。不仅如此,当下中国电影的故事内涵与价值取向,被数量最大化的平民群体所垄断; 平民的世俗化意味着追求金钱物质的功利主义与现实的人生态度,并寻找出现代爱情将之作为一种代替宗教神性的世俗神话,解构了超越的精神力量。因此,爱情,这种融合本能欲望、世俗神话、自由主义的复杂体,成为当下中国电影最重要的叙事动力。如《无极》《大武生》《赵氏孤儿》《一代宗师》,等等,爱情、复仇等原始欲望借助特定的符号形象( 如形貌、身体、道具) 或浪漫或残酷地凸显出来,不再关注政治制度、社会环境、权力机制等( 政治对手的对与错、政治制度合理与否) ,个体囿于自身欲望,失去了对合理政治及其制度的基本追求。对于被平民经验、爱情神话垄断后的当下中国电影来说,去政治、反精英的世俗化倾向严重影响了电影的艺术媒介与公共媒介属性。作为艺术媒介,电影的审美难度、叙事经验、艺术个性等,遭到反精英、反深度、反思想等世俗的阻截,出现难度均值化与经验庸常化。作为公共媒介,本应以附加值形式实现的政治观念及制度,甚至个体反思经验,却在当下中国电影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

( 3) 新世纪北美市场的中国电影所呈现的中国形象不再依赖文化符号,叙事与中国文化传统、艺术的关联度越来越弱( 最明显的是,对中国文化人物的描述仅有《黄金时代》的作家萧红一例,就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力来说,显然不够) 。武打、建筑与自然元素是电影最容易表现的符号形象,但仅是一种游离于本民族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涵的外在表征。我们以武打为例。严格地说,当下中国古装大片呈现的武打动作已经不同于经典武侠片时期那种与人物个性、精神气质、民族性格紧密结合的文化符号,只是一种借助电脑特技实现的、纯粹满足视觉美感的肢体想象:武打质变为舞蹈。它失去了武术设计必要的历史知识,也没有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等本民族传统特有的文化逻辑,而是虚浮于人物情感、命运之上,成为一种缺乏意义所指的空洞能指。另一方面,在《南京! 南京!》《金陵十三钗》《智取威虎山》《逆战》《毒战》之类现代械斗片中,武打动作不仅与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的关联,而且出现向西方动作片、枪战片靠拢的倾向,如对狙击手、神枪手的夸耀。当下中国电影泛滥的动作元素,是一种缺乏内涵的暴力表征。相形之下,与传统文化具有较稳定关系的风俗、戏曲等,失去了原有的叙事空间与功能。如《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借助似是而非的伪民俗、经典京剧曲目等营造了异托帮有效满足了视觉奇观,更重要的是,作为极其重要的成分,介入人物的生活、情感、命运。如霸王别姬不仅作为经典曲目在舞台上演绎,而且有力地揭示了程蝶衣与段小楼的关系,演与不演的两难展示了人物情感乃至时代命运的变化; 张艺谋生造出来的点灯笼、捶脚等伪民俗确实使得画面更具美感,也表征了传统女人以性的方式献媚男性的性政治。因此,抛开价值判断,这些生造的伪民俗富有文化意义,成为有意义的文化符号。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电影所呈现出的符号形象存在缺陷,海外消费并未有效地促进中国形象的海外认同。正面判断的政治符号数量较少,且流于空泛,缺乏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与意志力量。负面符号过多,大量边缘弱势的平民形象及其命运悲剧,构成了带有批判性的整体形象。在当下中国电影急速产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政治失去了平民与文化等两种符号的支持,出现了严重的分离:

( 1) 平民符号由于具有量的最大化优势在当下电影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去政治化的平民形象及反精英的价值取向,压缩了电影的媒介功能,失去了表意的自由与多元;

( 2) 原本应当积极阐释政治的文化符号,此时成为一种以视觉冲击而具有消费价值的形象符号。它以表象差异取代了意义差异,急于与政治脱钩,而与经济结合在一起。毫不夸张地说,当下中国电影的文化政治功能非常有限。

四、政治美学: 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认同

众所周知,人类的心理欲望在文化研究中早已脱离了感官本能的意义。在巴塔耶看来,欲望是一种包括动物欲望、世俗欲望、神圣欲望的立体存在; 否定性欲望将人类社会从兽性、人性推向神性。德勒兹、伽塔里把个体欲望与生产的装置机器关联起来,提出欲望机器的术语,在边缘的、碎片化的能量流变中产生出社会变革的动力。因此,文化研究中的政治美学,泛指个体心理层面的欲望追求及其行为所产生的微观政治功能。它不仅包裹着个体的本真与根源性意识,有效阐释了人物性格及身份形成,而且借助多种符号表征,形成了外在的、集体的社会行为与话语实践。我们认为,电影离不开具体人物的心理欲望,是这一媒介性质所决定的。波德维尔认为,1907 年以后,人物的心理状态逐渐成为情节发展的动机。 与小说等其他叙事艺术相比,电影作为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强大的感性力量根源于人性欲望。就创作来说,人物内心需要秘密。心理欲求/动机,不仅是构成、推进故事发展的动力,而且与潜意识相连,在压抑与升华之间揭示出深层的心理内涵,成为建构人物形象的关键。就接受来说,特殊的观影机制创造出理性/现实/意识、感性/想象/潜意识等此消彼长的语境,经过银幕集中、放大后的形象能在想象性体验中最大程度地满足潜在的心理: 于是,认同在潜在/显性、朦胧/明确、匮乏/满足等欲望流变与对象置换中悄然发生。__中国电影国家形象的海外认同,以能否提供足够的娱乐性、消费性为前提。这就离不开欲望快感所表征的心理内涵。它打通了个体/集体、感性/理性、物质/精神的分裂隔阂,使人物携带了心理、文化、社会等意义内涵,成为一种逻辑贯通的形象符号。值得分辨的是,当下中国电影所呈现的欲望,更多体现为世俗社会的经验( 集中在爱情神话及其物质现代性) 。

这种突出最大公约数的欲望内涵仅仅停留在普适层面的自然人性,并不是来源于个体深层的潜意识及特殊经验,很难阐释个体人物的性格及其命运。当欲望缺乏原初性、根源性意识,就成为空洞的能指表演,失去了文化政治的话语支点,在经济、文化与政治等造成了断层( 如时空的滞后、物质现代性与传统人伦的错位、人物性格的知情意的分裂,政治缺乏文化符号的支持,等等) 。我们认为,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要实现海外认同,存在两个心理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认同中国电影所呈现的人物形象。这时,就要求主体形象具有充沛的情感、丰富的心理内涵,以此阐释性格的自我形成,成为电影叙事、人格结构的内在力量。需要指出的是,在北美外语片市场上存在外语片即艺术电影这一特殊的审美传统,不是当下国内市场流行的浅尝辄止的轻喜剧,也不是观众在影像中辨识自身经验的视觉欣快,更不是爱情神话所高标的异性恋霸权话语。这决定了人物应当具备更独特、更复杂、更隐秘的心理内涵。不仅如此,这一阶段也要求电影的欲望表征具有足够的形象魅力,包括通过大银幕、高清晰、立体等影视技术放大后的感官魅力、身体魅力( 对海外市场来说,中国电影导演、演员的明星效应、市场效应并不明显) ,但更重要的是知情意统一后产生的人格魅力。所谓知情意统一,指人物在情感追求、认知智力( 包括外部认知与自我认知的能力) 、自由意志的相互协调与配合,而不是单方面地夸耀某一元素。如上所说,当下中国电影的人物形象过于凸显情感因素,不是迎难而上的理性筹划与意志坚持,恰恰是因情而退让的放弃; 缺乏认知及自我思辨的理性维度,情感也就泛滥失控,故事推进缺乏足够的推动力,结构松散,难有以一贯之的逻辑。这已成当下中国电影叙事的通病。第二个阶段则是认同这种符号形象所激发、延伸出的关于中国精神气质( 象外之象) 。与新闻媒体报道的集中性相比,电影传播与接受的随机性,具有不明确性( 认同中国形象的同时,对其他国家同样可以产生认同感) 、弱体验性( 叙述主题多变,缺乏固定的持续性认同) 。如此,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个体形象才能进入生活态度、政治制度、社会状况、精神气质等象外之象的第二阶段。即便认同对象无关乎政治,但凡对中国电影所呈现的人物、家庭、生活形态、社会关系等产生好感,在量的经验积累下,迟早会产生质的变化( 从形象好感质变为政治认同) 。

电影的政治美学,主要在第二个阶段中实现。从创作的角度说,任何一部电影都存在正反人物的区分; 作为组织情节的方式,负面的人物形象、心理欲望、社会信息在叙事中不可或缺。因此,国家形象的认同,不能拘泥于具体人物、符号形象,而应强调具体之象( 人物、行为及事件等) 与象外之象( 生活态度、社会形态、政治制度及其精神价值等) 的关联互动,人物的欲望缺陷、负面的社会信息是否完成了一个自我否定的辩证过程。我们看到,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正面因素的比例虽有提高,但单纯依赖于主旋律、正面人物及主流价值,很难改善海外的中国形象。其他后发性国家电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如《小鞋子》《樱桃的滋味》《一次别离》等伊朗电影,《季风婚宴》《三个傻子》《雄狮》等印度电影,虽然出现人物周围的物质艰难、贫富悬殊及欠发达的生活环境、落后的农村教育,但是,借助人物的情理冲突、意志力的呈现及其深度的情感体验,谦卑而自信的人生态度,超越世俗的宗教信仰,恪守的道德底线呼之欲出。影片用特定的人物形象,扭转了负面因素的群体环境,显示出民族国家的精神气质。美国电影则属于另一种情况。与中国电影正面的政治人物的数据相比,美国电影的数据更低; 但作为抽象性、稳定性的国家制度及其政治理想,仍然是不可撼动的价值所指。两种叙事范式( 或以伪善的政客形象反衬完善的政治制度; 或以政治制度实现人文关怀) 构成了美国形象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同基础。照此看来,当下中国电影之所以未能有效促进国家形象海外认同,正是割裂了人物形象与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等的辩证互补。一方面,人物形象在情感泛滥中,缺乏必要的理性精神与意志力,难以在物质与精神的困境中充分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 另一方面,在世俗经验的高度垄断下,政治制度及其价值空缺,生活方式( 西化) 、人际关系( 冷漠) 、社会氛围( 物欲) 、精神面貌( 压抑) 等整体性形象明显欠佳。这成为海外认同中国形象的障碍。突出个体的心理内涵,并不意味着去/反政治化。身体/欲望、意识/政治、私人/公共经验等的缝合已成为当下世界电影的主流叙事,这不仅是当下民族国家对叙述认同的政治功能的重视,更重要的,电影这个特殊的叙事媒介决定了两者的必然耦合。个体经验与心理内涵经由特殊的审美渠道转换成体现国家意识及行为,以碎片化的形象信息,透露整体性的文化精神及气质。这是文化建构意义上的话语实践。国家形象的认同特别依赖于观影快感。但需明确,电影机制生产出来的欲望,是一种阐释性格、挟带心理能量与精神内涵的综合经验; 它的快感,显然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谓的非理性放纵与本能宣泄,而是植根于叙事与修辞的美学力量。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简单概括当下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形塑的中国形象: 它是一个存在充满自我负价值化、空间价值判断错位的滞后性形象。在现代城市生活凸显、文化传统符号淡出的情况下,政治缺少文化充分的阐释,显得生硬单调、独木难支; 人物过于强调情感以及本能的感性反应,缺乏意志的自由、突出的智力与理性的自我反思。因此,在北美市场上,中国电影缺乏足够的娱乐快感,非但没有建构真实可信的国家形象,反而削弱了电影消费的文化政治功能。我们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民族国家作为维护公共权利的功能凸显出来,不再依赖国家意识形态对个体单向的整合,个体的合理欲望及其利益需求得到了国家意志的尊重。国家形象认同强调关于国家文化表征的符号认同,独立个体与自主判断在这种认同中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作为大众的娱乐休闲活动,电影消费以快感为前提,政治作为一种附加值,必须附着在产生审美快感的欲望,这是电影媒介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当下中国电影需要积极挖掘个体欲望的文化政治功能,这是促进中国形象海外传播与认同的关键所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意识形态的诱惑
发布时间:2022-10-24
小说的流行尽管得益于妇女地位的上升,但同时也反映并加深了18、19世纪英国妇女 仍相对卑微的社会地位。“反映”显而易见,“加深”则需要一个前提:即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干预作用。法国批评家福柯有关知识与权力的论述为这个前提提供......
意识形态的转型
发布时间:2023-01-17
《亮剑》是一部近年来创造收视奇迹,引起较大反响的电视剧。它同时是一部具有“突破”性质的电视剧,李云龙的形象颠覆了红色英雄偶像身上具有的“高、大、上”传统性格特质,一个草莽痞气、满口脏话却具有坚定革命信念和“铁血亮剑”......
《望月》中小外甥形象赏析
发布时间:2023-06-30
苏教版五下《望月》,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一篇美文佳作,文中塑造了一个聪明好学又充满童心、敢于挑战又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笔者想从小外甥形象角度,简要谈谈对课文研读的一些认识。 一、 聪明好学又充满童心 1. 聪明好学。......
国家形象的自我认知:现实与想象的冲突
发布时间:2023-04-07
摘要: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最大受众群体在国内,研究他们对国家形象的自我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网络评论的长期关注,聚焦优酷视频网中国家形象片(角度篇)的网民评论,通过经验研究发现,网民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存在一个主观的框架,它与国家形象片的叙事框架存在冲突。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最受网民关注的议题是社会民生,国家形象片中抽离的、具有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模式对网民的国家认同产生了负面影响。关键词:国家形象;自我.........
以神塑形,意象万千
发布时间:2015-09-06
摘 要:随着景观设计的趋同性越来越严重,具有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越来越应该被呼吁。以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星宽教授的“河套广场”系列景观设计为例,用形态认识的方法浅析如何将地域文化创造出新的具有高度审美的艺术形态。......
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
发布时间:2023-03-17
冷战结束已经十来年了。苏联从80年代中期即开始出现意识形态的演变,以后戈尔巴乔夫的所谓" 政治 新思维",进一步削弱了苏联作为美国意识形态对手的地位。当时国内外都有一种说法,一种希望,就是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将要淡化,各国......
打造中国品牌形象
发布时间:2023-05-14
打造中国品牌形象 打造中国品牌形象 打造中国品牌形象 内容摘要:中国汉字是先祖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藏。如何在标志设计中充分发掘、运用这笔财富,使汉字和标志设计达到形式、蕴涵上的完美融合,是现代设计师应深思的问题。......
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发布时间:2023-04-07
欧洲文学尤其是旅行游记以及传入美国的中国商品和美国人亲临中国观感共同构成了早期的美国人关于中国的认识基础。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
论新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淡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2-31
【摘 要】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随着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让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感到震惊和恐慌。为遏制中国......
改变,从形象管理开始
发布时间:2022-10-25
周末的一个午后,游雅澜仍像往常一样,在商场为客户认真挑选着适合的衣服、佩饰。突然,一声“游老师你让我好找”的声音唤回了她的注意,当她看到一名衣着考究的妇人站在她面前时,逐渐将其和早年一名前来报名邀请她作为个人形象顾问的......
从《红字》里海斯特的形象看美国文化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2-10-27
从《红字》里海斯特的形象看美国文化价值观 一、《红字》里女主http://wwW.LWlm.cOM角海斯特形象简单介绍 小说讲述了女主角海丝特·白兰因犯了通奸罪受到加尔文教派权力机构的惩罚,随后被排挤,被孤立,但最后却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品性应......
谈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人物形象
发布时间:2023-06-25
谈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人物形象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小说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部。它以主人公默尔索为主线叙述了西方殖民者与阿尔及利亚被殖民地区的矛盾,并成功地围绕着这一角色刻画了“局外人”这样一种身份,同时还随......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形成与策略
发布时间:2023-05-10
【摘要】意识形态终结思潮是西方极具影响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社会影响分析有助于理性地回应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构建有效的应对策略。本文从思潮与思想的区别出发,分析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形成。从现实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剖析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影响成因。最后提出了应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策略。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出现的现实问题及其背后的思想研究,提高马克思主义同各种社会思潮的对话能力。【.........
从陕西作家笔下的“西部形象”看城市形象景观化生存
发布时间:2022-12-30
摘 要:城市既能显示城市性格,又能够凝聚市民精神的力量,从陕西作家笔下对于“西部形象”的塑造入手,来探讨传媒时代与文字媒介一样通过编码形式的城市景观化生存现状。 关键词:陕西作家;西部形象;城市形象景观化生存 西安是......
浅谈别里科夫形象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2-11-23
看过《套中人》的读者,都觉得别里科夫非常怪异,与众不同,大晴天穿雨鞋、带雨伞,把东西全部藏在套子里,把自己包在壳子里,睡在箱子里,语言总是老一套,嘴上经常挂着旧论调,和同事无法相处,也不能容忍学生。这种怪异体现了别里科......
浅谈四川嫂子形象
发布时间:2023-07-10
摘要:四川现代作家笔下的四川嫂子形象具有叛逆、不安分;男女平权意识特别强;重现实、轻幻想;渴望开放、接受新事物快;处世泼辣、大胆等性格特征。四川嫂子形象具有独特的价值,为人们考察巴蜀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现代......
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23-05-21
[内容提要]自两汉以迄于明清,历代王朝对于州县治所修筑城郭的政策与重视程度历有变化,州县治所城垣之实际兴筑、维护亦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认定历史时期大部分州县治所在大部分时段里均有城垣环绕,形成“城墙内的城市”;相当部分筑有......
老舍《二马》中的英国形象
发布时间:2023-06-01
摘 要:老舍的“京味”小说展现了老北京的近代社会全貌,充满了民族特色,但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英国”这一形象。本篇论文将从“形象学”这一角度审视老舍《二马》中的“英国形象”,并分析出现这种矛盾的英国形象的原因。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论
发布时间:2022-11-10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分工作为切入点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国家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形成了重要的分工理论。社会分工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分析分工发展的基础上,......
论中西戏剧弃妇形象折射集体无意识
发布时间:2022-12-07
论中西戏剧弃妇形象折射集体无意识 论中西戏剧弃妇形象折射集体无意识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论中西戏剧弃妇形象折射集体无意识 更多 精品 来自 3 e d u 论 文 弃妇是世界文......
女性新形象
发布时间:2023-06-23
摘要 霍桑在其经典巨著《红字》中成功塑造了一个女性新形象――海斯特,她以自己的方式捍卫了作为女人应有的权利,成为一个永不放弃追求幸福的女权主义先行者。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来解读《红字》女主人公海斯特的女性......
从图形―背景理论分析《苍蝇》中的人物形象突显
发布时间:2022-12-31
摘 要:图形-背景是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根据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苍蝇》中人物形象。通过图形-背景的选择与转换,并根据其突显原则,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研究与图形-背景相关的语法......
产品形象设计中的艺术创意
发布时间:2023-02-01
【摘要】产品形象包括产品的视觉形象、品质形象和社会形象三方面。艺术创意作为一种风格构造元素,广泛的运用于产品形象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产品色彩、形态和材质三个方面。并起到一种文化整合的作用。艺术创意在产品视觉形象中表现出......
谈美国电影中的“黑人英雄”形象
发布时间:2023-06-05
一、引言 在美国本土的观影者中,有近四分之一的黑人观众,但一直以来,电影中的黑人形象却一直处于被异化的塑造呈现之中,黑人导演和黑人演员在美国好莱坞的发展也是困难重重。在美国电影开始发展后的半个世纪中,无论是电影中的黑人......
韩剧受欢迎因素对国家形象与产品形象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5-29
摘 要:本文以河南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韩剧受欢迎的主要因素对韩国国家形象与产品形象的影响。研究发现,韩剧受欢迎的因素包括“演员的外貌与风格”,“背景音乐与画面”,“主题和内容”,其中“演员的外貌与风格”与“背景音乐与......
从不同电影对鸦片战争的解读看意识形态变迁
发布时间:2023-06-13
摘 要:不同时期的影视作品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表达方式大多不相同,有些是制作电影的人有意为之,有些是下意识的制作。根据鸦片战争这段历史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的两部电影,从中可以找出电影制作时期意识形态作用于电影的一些痕迹,从而为......
纳粹意识形态的展现
发布时间:2023-03-27
摘 要:《意志的胜利》是1934年在纽伦堡拍摄的一部与纳粹意识形态有关的大型纪录片。该片以多种艺术手段和手法,记录第三帝国召开大会的盛况,展现纳粹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本文以《意志的胜利》等同期纪录片解读纳粹意识形态,提出《......
论近代以来中国小说中的海归形象嬗变
发布时间:2023-06-11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小说中的海归形象丰富多彩,既有聪慧睿智的海归精英,也有形形色色的海归败类,但以正面人物居多。从总体上看,海归形象的百年塑造经历了从理想光荣、叱咤风云的近代海归到到孤独悲愤、壮志难酬的现代海归再到勇敢挑战、漂泊困惑的当代海归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这种复杂而新颖的文学形象随着中国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出现新的因素,展示了近现代中国坎坷曲折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弱国子民的苦难人生,再现了.........
《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发布时间:2023-06-30
摘要:子路的形象一般被认为是冲动鲁莽,孔子也经常用“鄙”和“野”评价子路,但是根据杨伯峻《论语词典》的统计,子路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81次。并且子路在《史记・仲尼孔子列传》中的篇幅也仅次于子贡。这些都显示着子路形象肯定有待发掘的地方。本文根据子路在《论语》中的言行,将从善于政事、尚勇果敢、好学重实践、敢于直言敢于质疑四个方面进一步论述子路的形象。关键词:子路论语形象《史记・仲尼孔子列传》中记载:.........
意识形态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思潮(1)
发布时间:2013-12-18
1、概念的解析 意识形态不仅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意识形态人类就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存。我们既是各种意识形态的创造者,也是各种意识形态的创造物。作为一个在某种特定利益驱动下形成的包含着欲望、情感、表......
得忘之间:语言、形象、意境
发布时间:2023-07-27
" 【内容提要】哲学是民族化、个性化的,只有民族的语言,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象、意范畴。语言符号与形象是言与象的关系......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1
摘要:国家形象一直是一个国家对内对外展示的重要考量,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重要展示,是文化传播与“实力”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我国目前的国家形象理论出发,结合2012―2014年度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挖掘我国国家形象存......
墨西哥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5
摘 要 国家形象工程是一个国家软力量建设的需要。随着中墨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国政府和社会越来越意识到在墨西哥建设国家形象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学术界还未涉及到对墨西哥中国形象的系统研究,本文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国家形象的研究......
《儒林外史》可作认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教材
发布时间:2022-08-28
摘要: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他们的精神状态中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蕴含,折射着所承载的文化的性格。《儒林外史》中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林林总总地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层层面面,可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文化小......
“三言”中的女性形象
发布时间:2023-05-17
【文章摘要】 冯梦龙在“三言”中塑造出一批情欲追求各不同的女性形象,这些站在时代前沿为自己的幸福或独立的人格而斗争的女性们,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吸引着我们。 【关键词】 “三言”;女性形象;分类研究 “三言”是明代......
走近“活的形象”
发布时间:2022-08-01
席勒曾把美定义为活的形象。一个事物要美,需要它的形象就是生命,而它的生命就是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生活着许多著名的形象,比如:依依杨柳、翩翩蝴蝶、明明如月、耿耿秋灯它们色彩鲜艳、轮廓清晰、姿态优雅。只要想起这些美的形象......
《踏歌》的舞蹈形态和意象体会详细内容
发布时间:2023-01-22
《舞蹈形态学》指出:"在漫长的 历史 长河中, 中国 古典舞曾呈现为不同的舞蹈文化类型,但在这些舞蹈文化类型历时态的线性演进中,往往有着可在共时态的聚合面上被加以归纳的共同性。这种深匿于不同舞蹈文化类型之表象下的'共同性',......
试析从危机公关谈政府的形象塑造
发布时间:2023-01-28
" 论文摘要 危机公关对于政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政府如何在危机公关中变危机为转机,利用好危机事件塑造良好政府形象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试分析危机公关对于塑造政府形象的影响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在危机公关中为政府形象加分。 ......
宝钗、元春人物形象相同点
发布时间:2023-05-21
1前言 实际上,薛宝钗和贾元春的身上有着很大一部分相通点,第四回,宝钗随哥哥和母亲进京到荣国府来,也是一种投胎入世之形式,但这里借今上聘选妃殡之词,携宝钗入世,这样为宝钗人物的性质笼罩上梦想爬上富贵显达的影子,而且往往......
从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题
发布时间:2023-03-17
[摘要]《儒林外史》可谓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扛鼎之作。它采用“短篇连缀”的形式,从头至尾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人物或情节。“匡超人”作为书中唯一花费近六回篇幅全程被描写的人物,也是书中前后变化最大的一个典型。而通过截......
寻找“活的形象”(二)
发布时间:2022-10-02
摘 要:本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杨柳依依”“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几组与“红”“绿”色彩相关的意象进行审美分析,着重探讨了色彩关系、色彩本身的特征等因素对审美意蕴阐释的可能性。从感觉角度、形式美的角度找到了古代文学作品中......
解析“中国大妈”的形象建构
发布时间:2023-01-23
摘 要:自从前年媒体对中国中年妇女在华尔街大量购买黄金的报道开始。“中国大妈”逐渐成为大众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对这个群体的报道也越来越刻板化和污名化,并在周而复始的议程设置和媒介形象建构中,不断被妖魔化。 关键词:......
软力量: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发布时间:2023-02-24
【摘 要】在信息时代,世界格局多样化的情况下,软力量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软力量资源,如何提高国家的软力量成为了各个国家都致力于的问题。国家形象宣传片通过大众媒介向世界展示自己国家的独特文化和魅力,从而达到吸引......
探究民族寓言与“中国形象”的营构———以《鲁迅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为例
发布时间:2017-06-05
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驱动了包括鲁迅在内的现代知识分子开始探求走出当前困境的未来之路。关于中国形象设计等一系列的民族国家想象的思考也因此被催生出来了:中国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中国现在的境遇如何?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未来将会是怎样?这些问题涉及到的核心议题是中国的现代化困境及纳入世界文明轨道的路径。吴翔宇教授专著《鲁迅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正是对上述议题的一种积极的回应,其将现代民族国家重构使.........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中生命意识和形式美韵味的表达
发布时间:2023-02-22
摘 要:抽象艺术家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是通过一系列的无规则视觉形象呈现出来的,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家把生命中对于美的向往和感悟转换成艺术符号,传递给审美大众。中国的抽象艺术有着一套有别于西方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形式美法则研究方式,......
论林语堂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发布时间:2022-08-01
摘 要:“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过重要贡献。文本是其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本文就心灵德性、理想信仰、现实生活、女性生活四个方面对林语堂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做详细分析......
论商业形象权
发布时间:2023-06-27
论商业形象权 论商业形象权 论商业形象权 内容摘要:在传统人格权理论中,人格利益或人的利益只被看作无财产利益,纯精神范畴的利益。对人格利益之保护也仅是纯粹的人格利益并无财产的内容。但是......
当前基础教育负面形象的根源及形象重塑
发布时间:2023-04-06
摘要当前基础教育的负面形象已经成为教育不能承受之痛,其实质是社会对教育过高要求之后的一种失望。教育承载了社会各界过度的期望,导致了教育的过度聚焦问题,并直接导致学校教育在过重压力之下失范。中国教育承载了太多的批评,但事实上中国基础教育享有世界声誉。教育发展需要回归有效责任,过度紧张和过度强压只会导致教育变异。关键词教育形象学校教育基础教育教育批判当前学校教育以明显的负面形象出现,特别表现在基础教育.........
《踏歌》的舞蹈形态和意象体会详细内容(1)
发布时间:2013-12-17
《舞蹈形态学》指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舞曾呈现为不同的舞蹈文化类型,但在这些舞蹈文化类型历时态的线性演进中,往往有着可在共时态的聚合面上被加以归纳的共同性。这种深匿于不同舞蹈文化类型之表象下的'共同性',或许......
简述傅抱石写意人物画形象塑造的表现形式
发布时间:2023-04-01
一、个性化的线语言 傅抱石的写意人物画以线为主,不但继承了中国画传统的用线精髓,而且加以突破。他把顾恺之传统、工整、统一的线条经过概括转变成写意的线条,并在此基础上把自身山水画中的抱石皴运用到人物画中,突破传统规范的中......
《论法的精神》中关于中国的形象
发布时间:2022-11-01
摘 要 本文旨在对孟德斯鸠在文中提到过的对于西方对中国的印象作出理解,并针对孟德斯鸠提出的“环境决定论”来理解当时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 《论法的精神》 中国形象 环境决定论 作者简介:胡蝶,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硕士研......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意识形态
发布时间:2023-03-17
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在欧洲开始萌芽,其综合性标志是城市的复兴和 发展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新意识形态在城市中逐渐形成。城市意识形态市民人文主义和共和主义组成,包括市民权利、人民主权、共和制和选举制等要素。 一 商......
美国爵士乐美学的意识形态性
发布时间:2023-04-12
摘要:音乐美学与现代文化研究的深广结合昭示了音乐内在的社会性与政治性,这在音乐史线索上表现为其意识形态的文化批评分析路径。美国在20世纪的崛起引致了其文化艺术的创新与繁荣,作为美国流行乐典范的爵士乐则承载与彰显了美国梦......
第二条暗流:抽象架构之第五讲漩涡形是抽象架构的最终形态
发布时间:2022-09-08
在具象绘画中,漩涡的意义多用于初步识别绘画中出现的小漩涡。从一个点可以引出漩涡形,除了引出漩涡形的点;在画面上,还有更多的例外情况可以讨论,这一章节就是讨论漩涡与绘画平面之间的例外关系。这会把漩涡的意义引向更深化的存......
中学数学抽象概念的具体形象化
发布时间:2023-04-18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摘 要】本.........
中国电视剧的革命悲剧形象
发布时间:2022-12-15
1前言 在电视剧的悲剧英雄中,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不是一心一意抱着革命的目的而是自我的目的去行动,甚至在战斗的时候都有一定的不情愿的成分,但是他们也是革命者,也为革命也做出了牺牲。电视剧《暗算》作为一部谍战剧,就借助题......
谈企业形象宣传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3-02-22
摘要:成功的 企业 形象宣传并非只靠华而不实的广告来打响知名度就够了,期望短期内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是不现实的。 关键词:企业宣传;形象 奥美的观点里有这样一句话,“企业形象的建立,就如同鸟儿筑巢一样,从我们随手撷去的......
试论中日民间故事中狐狸形象的异同
发布时间:2023-05-21
摘 要: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动物总是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拥有复杂的性格和美丽面貌的狐狸是民间故事中经常出现的重要角色之一。在中日两国的民间故事中有很多关于狐狸的描写,它们并不总是卑鄙邪恶等负面形象,也有聪明美好可爱......
动画形象的符号生产与意义
发布时间:2023-03-03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逐渐的形成了我们这个影像构成的世界,我们经常会去看电影、电视,接受各种各样的媒体信息已经逐渐的成为我国广大民众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动画是一门受众广泛的大众艺术,动画作为一种传播媒介......
2014年中国国家形象持续上升
发布时间:2015-07-29
据悉,本次调查共覆盖了代表不同区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九个国家,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民众,也涵盖了中国、南非、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的民众。每个国家的受访民众为500人,共计4500人。 总体来看,海......
寻找“活的形象”(一)
发布时间:2023-02-05
摘 要:本文通过古代文学作品中几处“风雨”意象的审美分析,着重通过《郑风・风雨》和《红楼梦》四十五回中的“风雨”意象的对比分析,尝试用寻找“活的形象”即审美意象分析的方法学习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探究是否可使古代文......
贾宝玉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26
1引言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伴随人的一生而存在。当人类呱呱坠地的一瞬,性本能也随之而至,出于一种本能的要求,婴儿对母亲有着天生的依恋。他们在吸乳的过程中,从口腔得到一种快感,这便是恋母的渊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婴儿进入语......
观世音形象简介
发布时间:2022-08-03
观音菩萨在《西游记》中有着较为突出的地位,在《西游记》回目中出现观 音形象的有:《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唐王秉诚修大会观音西显圣化金蝉》、《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服熊黑......
中国电视剧的女性悲剧形象
发布时间:2023-07-22
1前言 中国封建礼教二千年的扼杀为女性悲剧的诉说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而封建社会结束后,其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文化毒害并没有因封建王朝的灭亡而散去,改革开放后的女性正在打开一扇窗户的铁屋子里苦苦挣扎。因此,不管是处于政治......
中国电视剧帝王形象的塑造
发布时间:2022-08-19
1前言 不可否认,如果将这些塑造悲剧性帝王形象的电视剧仅仅作为一个自身封闭的文本来看待,都堪称精品史剧,不管是视听语言还是道具、服装、灯光到人物的表演、镜头的调度、情节的安排,都非常好,其悲剧性所引发的对主人公的崇高感......
从明代三国戏看曹操形象的民间传播
发布时间:2022-09-06
摘 要: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历代正史和文学作品中传唱千古的人物形象之一。明代戏曲中关于曹操事迹的剧目,主要依据陈寿《三国志》、元话本《三国志平话》、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元代三国戏以及......
解读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建构
发布时间:2023-05-30
一、文学在建构中国形象方而的独特作用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他宁可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这说明文学在塑造国家形象方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通过阅读一国的文学作品形成对该国的印象,而国家也通过文学创作塑造、传播......
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浅论王维山水诗
发布时间:2023-07-24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家昌盛,有大批深受山川之美影响而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一个。他在早年也与大多想要建功立业的才士一样,积极入仕。因此,在出使边塞时创作了《从军行》《使至塞上》等大气磅礴、豪气......
浅谈电视新闻的形象特性
发布时间:2022-11-12
[关键词]电视新闻;形象特性;把握方法 电视新闻的形象特性主要可以概括为它的纪实性和瞬间性。电视新闻是对具有报道价值的事实进行客观忠实的反映,拥有利用电视技术手段对事物外形、事态发展逼真记录的能力。电视新闻最重要的真实......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发布时间:2023-02-02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他。《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也不是纯粹的......
习近平意识形态观述论
发布时间:2023-06-28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意识形态观。习近平意识形态观是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内容,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意识形态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图分类.........
论莫言《蛙》中“蝌蚪”形象的内涵及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8
摘 要:《蛙》作为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的作品,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 “蝌蚪”这一人物形象内涵丰富,他既代表作者的反思与救赎,也代表身份地位的束缚与枷锁,以及男性的霸道与强权,通过分析这个......
论《简爱》中的新女性形象
发布时间:2023-08-04
论《简爱》中的新女性形象 《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新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简爱的生动形象,集中描写她为谋求妇女经济独立和爱情平等权利而进行的斗争。简爱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从语言描写看《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塑造
发布时间:2014-01-20
从语言描写看《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塑造 《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塑造从整体上看,具备明清小说人物刻画的类型化倾向,但同时又创造并撷取了许多新的、非常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如多维角度、环境变化、人物对比、语言刻画、心理描写等......
旅游地形象营销
发布时间:2022-07-23
旅游地形象营销 旅游地形象营销 旅游地形象营销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形象营销作为旅游地经营发展的新战略和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步得到运用。在理解旅游地形象含义的基......
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演变(1)
发布时间:2023-04-02
从现存的默片《娇花溅血》(Broken Blossoms)(格里菲斯 [D. W. Griffith]执导,1919)算起,美国电影塑造华人形象已有八十五年的历史。本文选择六部不同时期的美国电影,历史地分析、解读华人形象如何成为美国大众文化中种族、性别与政......
从形象处理角度看习语的翻译
发布时间:2023-03-27
从形象处理角度看习语的翻译 从形象处理角度看习语的翻译 从形象处理角度看习语的翻译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大多数习语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它们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了中西两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从女性主义解读《大地》中阿兰的形象
发布时间:2022-10-13
摘 要:赛珍珠是美国著名女作家,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长达41年,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和中国文化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赛珍珠长期被西方女性主义者所忽略,但她确实是支持妇女解放的先驱者之一......
浅谈西游记里的女妖形象
发布时间:2023-06-09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小说。为了衬托唐僧对取经事业的虔诚和坚定,吴承恩特意安排九九八十一难,共有41个故事。每个故事有神与魔的对立构成故事的核心。它以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故事,塑造了人们所喜爱的“人”与“物”的形象。其中女妖是一个集神、人、物、魔为一体的女妖形象。而且这些女妖大都数美貌如花,个性大胆,积极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着妖的妖媚、魔的本性,神的本领,特别是女性的性情。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童话中的社会伦理与意识形态
发布时间:2023-05-07
关键词:视觉空间;类型人物;镜像;社会伦理;意识形态摘要:几乎所有童话故事都在某种程度上再现社会伦理与意识形态。《白雪公主》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但在拉康与福柯的视觉空间里,这则童话对上述二者的再现又超越刻意否定与丑化王后的传统叙事空间。通过一面会说话的镜子奇妙地成为“谁是最美丽的人”的判断主体,身为继母的王后对“美丽”镜像的偏执实质上得到祛魔,从而将缺席在场的国王及其欲望暴露出来。国王的隐晦现身使童.........
油画中父亲形象表达
发布时间:2023-03-05
通过关于父亲形象在油画中的表达的探究去挖掘首先从国内作品中选择了罗中立老师的《父亲》来探究,这幅曾经获得了中国青年美展的一等奖的作品带来当时社会的强烈反映就是《父亲》中的人物刻画。他这幅油画中创作的人物父亲这个角色不仅......
虎妞形象再解读
发布时间:2023-05-28
摘 要: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中,有一位虎头虎脑的虎姑娘,人们都叫她虎妞,性格和男人差不多,所以读者对虎妞的印象特别深刻,对虎妞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归纳起来贬者居多。若细细地分析一下,虎妞作为女人是很苦的,很值得人们同......
论《性灵集》中的天皇形象
发布时间:2023-07-14
弘法大师空海是日本真言宗的鼻祖,也是平安初期最具代表性的文人之一。他的汉文学造诣极高,日本著名的汉文学研究者冈田正之称他为日本汉文学界的一大恩人。小西甚一则称他的汉诗为日本九世纪第一流的作品。空海一生的诗文被收录在私家......
论述诸葛亮形象
发布时间:2023-02-14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罗贯中满怀挚爱之情,倾注全部心血,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将他塑造为一个高雅、睿智、充满理想色......
浅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对我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2-08-31
【摘 要】 作者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背景、内容、意义。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分辨能力,要不断丰富完善社会......
莫言小说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建构
发布时间:2015-08-27
摘要: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提出中国的文化形象的构建理论,虽然有一些零星的叙述,但没能形成完整详细的理论体系。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通过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的基础上,在论述中国文化形象的问题时,以乡村形象和女性形象为切......
国家形象传播范式辨析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要:在新的传播情境下,国家形象传播主体的分散、去中心化,传播内容及其出口的多元化可能导致价值导向冲突,中国国家形象工程决非政府和大众传媒所能单独承担;传统的叙事方式也面临挑战,宏大叙事遭遇细小叙事的消解;在传播内容上......
居家形象多重要?
发布时间:2015-08-26
从单身到结婚,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居家生活,似乎也变得拘谨起来了? 男说――“他忍受着又期待着,看似习惯着又不满足着,他告诉自己,两个人的生活不过这样,有情,无味,交织纠缠。” 曹峻,资深媒体人,作词人,乐评人,专栏作......
形象化与高效性
发布时间:2023-01-22
摘 要: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便于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多媒体技术利用到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对如何更加......
浅析审美意识形态的学术史
发布时间:2023-02-01
文艺本质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新时期以来对意识形态论的突破,已经为我国大多数文艺理论家所赞同。它被我国主流学术界称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所谓第一原理,又称第一规定,它是文艺理论其他所有问题的根基而规范着、制约着其他所有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