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的审计监督体系倡导的是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为基础,社会审计为补充的审计组织体系。为促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相互协作与共同发展,形成联动融合关系,文章通过阐述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本质和特征,详细分析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并提出可以通过建立人工智能加持的大数据共享平台,促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一体化进程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人工智能;大数据
0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协同推进与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国家治理体系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家审计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下的重要地位和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国家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由此可见,新时代的审计监督体系倡导的是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为基础,社会审计为补充的审计组织体系,明确了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是指导和监督的关系。
1国家审计本质和特征
国家审计本质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是为了帮助国家行政机关和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治理国家的行为。国家审计的特征具有权威性、宏观性和综合性。
1.1权威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4年8月31日颁布并于2006年2月28日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从法律层面上赋予了国家审计监督职能,保证了国家审计有较高的独立性、法定性和强制性,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1.2宏观性
我国实行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形态,而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有经济的载体是政府、金融、投资等机构及国有独资、控股等企业,国家审计正是对它们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预算执行情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并从宏观层面上提出改进建议。
1.3综合性
国家审计不单是对某一个单位进行监督,也不是单一对财务数据进行检查,而是对经济体的全方位“把脉”。从监督范围上,不受机构地位限制,对政府财政、税务、海关、银行等机构进行监督;从时间范围上,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追溯以前年度情况,关注现在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发展;从内容方面上,不受空间限制,收集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管理制度、现场情况等资料进行通盘考虑;从评价体系方面上,不受类别限制,分析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及时反应国家、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综合视角提出建议,促使政府落实责任,从而改善国家治理。
2内部审计本质和特征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一般审计具有的监督、评价、管理、咨询职能外,还是企业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等功能的“免疫系统”。内部审计的特征具有向内性、及时性、增值性。
2.1内向性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工具,它只对本公司及所属部门、子分公司等范围履行审计职能。它是组织内的一个部门,由组织内部的高层所领导,对单位出具的审计结果仅对组织内部有效,不对外部公布。由于隶属于组织内部,更熟悉组织经营管理政策、规章和制度,更了解组织的风险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能够更深入、准确地提出建议和意见。
2.2实效性
内部审计作为组织部门,可以根据董事会、监事会、监管层的需求开展周期性和临时性的审计,可以及时的反馈组织治理层需要的信息来帮助决策,更好地发现组织架构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维护组织利益。
2.3增值性
从内部审计定位来看,内部审计是要服务于组织的发展,在组织内部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还需要提供经济决策方面的指导意见,在不失独立性的前提下,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增加组织价值,成为一个带来经济效益的部门。
3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联系
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都是因受托经济责任制的产生而产生,共同成为国内审计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对被审计单位行使审计监督和评价的职能。虽然审计的对象不大相同,但是审计实务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审计标准是相同的,运用的审计方法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审计结果都是按照同一标准得出的,可以相互借鉴,也可以相互协作完成同一个审计项目。二者实现共享审计资源,节约审计费用,提高审计的效率,但二者相互又不可替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评价受托对象的经营情况。
4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区别
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在权限上存在不同,政府审计机关是立法要求的监督机构,更具有强制性和独立性;内部审计是隶属于组织领导层以下的一个监督部门,受制于领导层的管理,执行的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强制性和独立性相对较弱。国家审计是强制性的审计,被审计单位只能被动地接受国家审计机构的审计,对于审计的时间、范围,被审计的必须无条件地配合,对于审计处理建议和意见都是无条件接受。而内部审计听命于被审计单位领导的决策,由领导决定审计的目标,内部审计部门按照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审计时间和范围灵活安排,得出的审计意见由领导审批后才能下达,审计结果仅对内公布。
5促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8年1月12日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在审计中,特别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三级以下单位审计中,应当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力量和成果。现就如何实现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联动融合的目标提出几点建议。
5.1出台有关内部审计法律,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国家审计层面已经有《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了审计的权威性;而内部审计定位为组织内的一个部门,受到组织中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等领导的重视程度所影响,独立性相对较弱,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仅有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实务指南等原则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缺少对审计地位的认定。建议应当把握现今审计如火如荼的发展契机,尽快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从立法层面推进内部审计的发展,明确内部审计的地位,提高权威性。
5.2巩固内部审计基石,与国家审计齐头并进
国家审计在立法的背景下,具备完善的审计工作框架体系、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较高素质的审计人才等优势,各方面都走在内部审计前面。而内部审计管理的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在企业的地位也是参差不齐,有些是董事会或者监事会直属的独立部门;有些由企业财务部门兼职,致使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效果不佳。建议内部审计应该借鉴国家审计成熟机构设置形式和工作框架,按照行业类别设计通用内部审计管理模型,在控制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关键步骤做强制要求,以提升审计效果,不断接近国家审计的管理水平,达到促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目的。
5.3建立人工智能加持的大数据共享平台,促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一体化进程
国内正在大兴大数据模式,各行业都在集中火力建设各自的大数据平台。审计也应该建立国审、内审、社会审计三合一的人工智能加持的大数据共享平台。该平台对内收集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的审计管理信息、审计人才库、法律法规库及审计案例等,对外整合被审计单位、政府机构的财务、业务、管理、影像数据等,由人工智能统一整合分析,形成智能大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例如:国家审计根据审计目标利用人工智能挑选能力匹配的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审计项目;内部审计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从数据库中匹配国家审计相似项目案例获得启发和总结。
5.4人工智能时代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新要求
随着大数据平台的构建,人工智能分析手段的引进,对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审计行业需要的是复合型、管理型人才。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替代人处理基础性工作和初步分析工作,但人工智能还是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以,未来的审计人员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沟通协调能力、管理决策能力,逐步向管理型人才转变。在未来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还需要学会与人工智能成为最佳“拍档”,善用人工智能,提高审计效率。例如: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据与数据的比对、数据与图像比对、数据与音频的比对,得出初步结论并预测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再由审计人员人工分析总结出最接近事实的情况,从而节约审计人员基础性工作的时间,并将全部精力放在最后结果的分析上,提高审计效果。人工智能可以快、精、准地处理数据,但是处理方式和流程都需要审计人员预设程序代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和需求,定制相应的预设程序,才能保证人工智能的有效配合,所以审计人员应该加强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学习。
6结语
为实现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为基础,社会审计为补充的新时代的审计监督体系,促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相互协作与共同发展,不仅需要提升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以及审计效果,本文还提出可以通过建立人工智能加持的大数据共享平台促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一体化进程,并对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提升审计人员水平提出若干建议。随着当今社会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审计人工智能时代亦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