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新世纪国外人口学研究动态

新世纪国外人口学研究动态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7 01:36:40
新世纪国外人口学研究动态
时间:2023-01-07 01:36:40     小编:

摘 要:(中)摘要21世纪以来,国外人口学研究在延续传统人口学领域三大板块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人口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呈现出理论沿袭、内容广泛且彼此交叉、手段和方法多样、应用性强等特点。本文围绕婚育家庭与社会性别、健康与死亡、预期寿命、老龄化、地域流迁、人口理论与方法等11个热点领域,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检索数据库,对2000―2016年人口学领域的英文文献进行回顾检索,重点突出新的研究状况、研究内容和方法。在对部分影响较大或最新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就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理论、方法、研究视域方面的局限或优势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国外相关研究对中国未来人口学研究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中)关键词国外人口学;婚育家庭;健康;死亡;迁移

中图分类号:(中)中图分类号C9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8)01-0001-16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8.01.001

Abstract:(英)摘要Since the onset of the 21 century, popu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have not only focused on the three traditional research areas, but also explored many new topics emerged together with the new demographic context. This paper classifies relevant research into 11 hotspots, including marriage, family, gender and fertility, health and mortality, life expectancy, population aging, migration, theory and methods. Based on journals in Web of Science, especially several top journals, we have systematically collected and sorted English articles between 2000 and 2016. We have then reviewed and reappraised the most influential or most recent work regarding research status, major findings and progress, as well as research theory and method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Western research has been featured by broader and intertwined topics, mixed methods, and strong orientation of empirical applications. Finally, we propose the implications of Western research for relevant studies in China.

Keywords:(英)P键词demographic research abroad; marriage and family; health; mortality; migration

正文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世界政治格局的风云变幻、社会文化领域的杂糅交错,各国的人口问题(本文的“问题”是中性的,不带价值取向)变得愈发复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现象既有趋同态势,也有与自身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格局相适应的地区差异性。过低的生育率、预期寿命延长、退行性疾病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度人口老龄化问题,大规模和多流向的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流动及社会融合问题,女性的社会劳动参与及其与家庭的平衡关系问题等,都成为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而相对较高的生育率、死亡率和传统的传染性疾病、流行病依旧困扰部分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这些外部的变化传递到人口学研究领域,推动了学界对新老人口问题持续(甚至是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既有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有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2000年以来国外人口学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总结与评述新世纪以来国外人口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国外相关研究对我国现阶段人口学研究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之所以关注新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一是因为21世纪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面临诸多新的人口问题;而这些问题既具有全球普遍性,也具有地区独特性。二是选择较长时间跨度的文献,既可对某一时期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也可就某一领域、某一主题研究进行纵向比较,故分析结果将更具有动态性和时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受能力限制,文献分析可能出现疏漏。且在本文中,凡是在国外期刊发表的文献都被统一当作国外人口学研究。同时,在文献分析过程中,我们会采用一些选择原则,这些原则和其他种种限制,可能使我们的文献梳理挂一漏万。不过,我们的目的不在于囊括所有文献,而在于提供总体变动态势和研究方向。

一级标题

一、文献检索与梳理方法

本文在人口学领域生育、死亡、迁移三大板块的基础上,将21世纪以来国外人口学研究细分为生育、死亡、健康、预期寿命、老龄化、性别、婚姻家庭、迁移、人口理论、人口方法和人口政策11个主题,并围绕其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检索数据库,对2000―2016年相关的英文文献进行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了上万种世界权威学术期刊,基本涵盖了人口学领域所有高影响力的刊物,既包括综合性的人口学期刊(如: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Demography、Population Studies、Demographic Research),也包括专业性的针对各主题的期刊(如: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Sex and Society、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Perspective o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故此,对该文献库的检索,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把握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人口学研究的主流趋势及现状特点。 在文献梳理时,面临主题多、内容杂且各主题的研究内容之间存在交叉等问题,为便于陈述,在资料分析时,基于类别的同质性将这些主题合并为4大领域。其中,将生育、婚姻家庭、性别合并为婚育家庭与社会性别,死亡、健康、预期寿命与老龄化合并为健康与老龄化,迁移主题仍保持不变,人口理论和人口方法合并为理论与方法,人口政策因相关研究较少,则根据内容的相关性拆分到各自相应的主题中。

不同研究领域、不同领域下的研究主题,关注度不相同。图1展示了各主题的检索结果。就搜索的期刊而言,首先,与目前的人口,尤其是社会人口问题突出的特点相适应,人口流迁、婚姻家庭这两个主题受到学界最大的关注,发文数量最多;其次,老龄化的快速进程及其后果的显现,也极大地推动了学界对该问题及其相关问题(如:健康)的深度关切。可见,人口流迁、健康与老龄化仍然是人口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传统的生育研究虽然让位于婚姻家庭,但更多的是视角的变化。此外,人口学研究方法也得到持续的关注;相较而言,人口政策和人口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相关领域的研究都有所增加。图2展示了2000―2016年各主题发文数量的变动状况。如其所示,一是在过去17年中,各主题的发文数量虽有波动,但都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二是当我们把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合并后,几乎在所有时点,婚育家庭与社会性别、健康与老龄化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总是最多,而关于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鉴于文章数量巨大,为便于了解各领域的最新状况,也为了加强对文献的把握,在资料分析时,我们遵循四个原则进行再次筛选。一是“经典和前沿兼顾”:先按引用量进行排序,并选择前100篇进行分析;但是,先发的文章在引用量上总会占更大的优势,故我们也将最近两年的文章皆纳入分析范围。二是“综合与权威优先”:在期刊选择上,包括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所有人口学领域的刊物,但重点关注几个综合性和最具有权威性的刊物,包括Demographic Research、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Demography、Population Studies。三是文献“取1”选择:若有多个类似文献,我们取时间最近且最权威杂志的一篇文献。四是内容直接相关:相关研究有很多衍生性研究,这里主要选择与传统生育、死亡、迁移三大领域直接相关的文献。

如同人口政策一样,人口理论和方法都是用来解释或预测生育、死亡和迁移的,多数理论和方法研究难以与具体的实证研究相剥离,故将二者融入其他三个领域中。

通过对文献的分类与梳理,本文将现有研究分为三部分:一是婚姻家庭与社会性别,重点考察它们与生育的关系;二是健康与老龄化,重点关注人口健康与死亡;三是人口流迁。

一级标题

二、婚育家庭与社会性别

20世纪以来,全球生育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随着生育水平的持续降低,低生育国家的关注从如何降低生育转为如何提高生育。在此背景下,婚姻形式、家庭结构、性别偏好、性别观念与生育的关系受到学界的极大关注。

二级标题1.生育率

低生育率成为21世纪人口新常态。联合国数据显示,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总和生育率(TFR)低于更替水平2.1的只有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两个国家;而2015年,世界平均TFR仅为2.5,93个国家的TFR低于2.1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5 revision [DB/OL]. [20171121]. https://esa.un.org/unpd/wpp/Download/Standard/Fertility/。“最低生育率”(lowestlow fertility),即TFR等于或低于1.3[1]和“极低生育率”(very low fertility),即TFR低于1.5[2]被用来描述发达国家的生育水平。与此相对应的是,“生育危机”“低生育陷阱”等概念也相继提出,即指当TFR降至某一水平时,会引发低生育率的自我强化机制,使生育率如同掉入陷阱而难再回升[3-4]。但是,2008年以后,欧洲部分国家,如德国、英国、瑞士、荷兰等国的生育率逐渐回升。对此,有学者认为,虽然美国75%~90%的生育是由一孩和二孩生育献,高孩次较少,但这并不代表存在生育危机,通过实施公共政策和调整制度环境,发达国家的低生育问题可以得到缓解[3]。

生育率的持续低迷引发对低生育原因的广泛探讨。研究发现,生育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5-6]、性别平等[7]、死亡率下降[8]、孩子的价值[9]、计划生育项目[10-13]、生育政策[14-17]等因素都密切相关。随着生育率的持续降低,新的解释视角也不断涌现,“第二次人口转变论”就是其中之一[18-19]。过去认为,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附近时就会保持稳定,一个原因在于,发达国家人们的生育意愿是两个孩子,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国家的生育率持续下降,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悖离。在人口转变以前,意愿生育水平大于实际生育水平;在人口转变前期,由于非意愿生育、儿童死亡的替代效应和性别偏好,使得实际生育水平超过意愿生育水平;在人口转变后期,因育龄推迟、非意愿不育和子女成本升高,实际生育水平再次低于理想家庭规模[20],进而带来欧洲部分国家的极低生育率[21]。

二级标题2.婚姻家庭与生育

婚姻家庭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单元,一直是人口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婚姻家庭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未婚同居和离婚率高都是第二次人口转变的主要内容,与生育水平密切相关。1995―2003年全国调查数据发现,美国未婚同居比例和时间都在增加[22]。而且同居家庭的孩子数量不断增加,包括同居时出生的和出生后进入同居家庭的,约有2/5的孩子曾在同居家庭生活过[23]。同居家庭的生育率对整体生育水平的贡献越来越大;采用标准化和因素分解的方法发现,美国生育率的增长主要源于同居妇女生育率的增长[24];其占比从1980―1984年的29%升至1990―1994年的39%[23];2008 年,美国非婚生育在总生育中的占比已经超过2/5[25]。美国较高的未婚生育率,填补了美国婚内出生人口的不足,是美国生育水平长期保持在更替水平附近的重要原因。婚姻稳定性既会影响生育,也会受生育影响。李克特(Lichter)等人通过对比怀孕后同居和同居后怀孕的人群婚姻轨迹发现:与已婚夫妻相比,先怀孕后同居的分手率特别高,最后结婚的比例不到1/3,而同居后怀孕的夫妻在发现怀孕后结婚的比例较高[26]。穆斯克和麦克莫尔(Musick and Michelmore)的研究也表明,有小孩后同居的夫妻更易分离[27]。 二级标题2.死亡与健康

死亡率下降最直接的效果是带来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预期寿命从20世纪50年代的46.81岁升至2015年的70.48岁,2050年将达到77.07岁,2100年将达到83.17岁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5 revision[DB/OL], [20171121].https://esa.un.org/unpd/wpp/Download/Standard/Mortality。对预期寿命的变化进行分解后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新增的预期寿命中有70%源于死亡率的下降[59]。从历史变化趋势来看,人类预期寿命增加的极限尚未到来。随着老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预期寿命每十年将增加1.5岁左右[60]。

但是预期寿命增加并不代表健康状况改善。20世纪后期,学界基于欧美国家的数据,提出并证明了预期寿命和老年残障期的三种关系模式:老年残障期压缩模式[61]、扩张模式[62]和动态均衡模式[63]。因各国老龄化程度不

一、健康医疗水平差异甚大,健康预期寿命的变化模式也不尽相同。美国的数据表明,健康预期寿命的增加大于残疾预期寿命的增加[64];美国人的预期寿命在增加的同时,因残疾率下降和残疾的恢复,非残疾预期寿命每年以0.6岁左右的速度增加[65];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残障预期寿命在减少,与压缩模式相符[66]。而日本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995年前,日本处于残障压缩期,而后呈现扩张趋势[67]。健康预期寿命也常被作为老年人长期照料的重要参考指标,健康预期寿命越长,老年人需要长期照料的时间越短,所需的家庭和社会照料成本越低 [68]。

引入生命历程理论后,健康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主要在于肥胖和吸烟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研究表明,肥胖会引发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69],增加老年人患疾病和功能障碍的风险[70]。近年来,少儿肥胖率日渐提高[71];而这不仅受制于生物和社会人口要素,也与个人健康行为密切相关。儿童和青少年课外锻炼时间越长,肥胖概率越小[72]。吸烟则主要通过影响呼吸系统,进而增加死亡风险。数据表明,烟草消费使得呼吸系统死亡比例不断增加[46]。具体到不同职业阶层吸烟对死亡率的作用,研究发现,职业阶层越高,男性吸烟归因死亡率越高;但不同职业阶层间女性的吸烟归因死亡率差别不大[73]。而运用APC分析方法发现,吸烟这种社会化模式对两性的死亡率都有显著影响,且考虑到吸烟模式的变化,在未来几十年内,死亡的性别差异将急剧下降[74]。

二级标题3.人口老龄化

死亡率降低的另一结果是推动了人口老龄化。1922年,洛特卡(Lotka)提出,在一个封闭人口中,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因素主要是生育和死亡[75];1966年,荷马林(Hermalin)将其扩展到开放人口中,通过模拟不同死亡率、生育率和迁移率条件下的人口年龄分布,来考察人口要素对年龄结构的影响[76]。但是一般而言,因国际移民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且移民状况不断变化,故难以准确预测未来的人口年龄结构[77]。联合国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2.26%,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8%;日本相应比例分别为33.08%和26.34%,是全球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Wor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5 revision[DB/OL].[20171121].https://esa.un.org/unpd/wpp/Download/Standard/Population/

。随着老年人规模和比例的不断增加,学界对此越发关注,有关人口老龄化现状、原因、后果及应对措施等,均是近年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引发了对老龄化相关概念的探讨。从联合国确定1999年为国际老人年以来,学者先后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老龄化情况进行了分析[78-80]。研究发现,不管是从平均年龄、中位年龄,还是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来看,除非洲外,世界其余地区的人口都在变老。传统的、主要基于年龄的测量指标虽已用了数十年,广为研究者、政治家、国际和国内组织应用,但这些指标都是根据欧洲情况而界定,没有考虑预期寿命和健康状况等人口特征的变化,故越来越不适合分析如今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且可能会误判现在的人口形势。为此,一些学者建议对重要的概念加以区分,如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寿命[81]、老年和抚养[82];还有学者建议使用老龄化、老化、超级老化和过度老化社会对老龄化国家做进一步划分[83]。若以年龄中位数、老年人口抚养比等指标来看,老龄化程度显著低于目前的标准[80]。

人口老龄化对健康服务、经济增长、环境的影响也是当前研究关注的热点。随着人口老龄化不嗉由睿政府对卫生保健的投入会自我强化[84],老年人比例越高、政府的健康服务提供越多[85]。就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言,虽然关于老龄化会抑制经济增长的说法占绝对优势,但也有学者表示不同看法:尽管生育率下降对人均产量增长带来负向影响,寿命的增加却与人均产量的增长有正向关系,且其影响超过生育率的降低,故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86]。同理,基于资本积累效应,艾莎和普埃约(Aisa and Pueyo)认为,资本积累效应与赡养率效应相反,且在现有数据下,人口老龄化带来经济增长[87]。在环境方面,OECD国家的数据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环境质量产生负向影响,以二氧化硫的排放为例,1960年以前出生人口所占比例与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正相关,年轻人比例低和老年人比例高的国家二氧化硫排放量也高[88]。 一级标题

四、人口流迁

与生育和死亡不同,迁移更加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交通的全球化使人口的地域流迁变得愈发频繁。另一方面,随着与移民有关的社会不安定事件的频发,出于政治和经济的考量,国家或地区对人口流迁采取了控制态度,经典迁移理论也因此受到挑战。纵观近17年的相关研究,我们将重点关注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因为几乎所有有关移民的研究都可以归之于融合还是隔离。

二级标题1.迁移

自“二战”结束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处于净迁入状态。联合国数据显示,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净迁入规模较小,净迁移率仅为0.5‰左右。6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净迁移率呈波动上升,目前基本维持在2‰―3‰。不过迁移者仍旧以短期迁移为主,循环迁移是主要的迁移形式,移民在目的地的平均时间不超过三年;每年大约有1/4的迁移者离开并由新来的迁移者补充;迁移者主要集中在20―24岁且女性迁移者的比例更大,呈现出女性化趋势[89]。在迁移女性中,妇女随迁的概率比妇女自己迁移的概率要大,嫁给迁移者的女性迁移的概率明显大于嫁给非迁移者的女性[90]。

虽然经济动机仍是迁移的主要原因,但是不可否认,迁移的动机和原因已经变得复杂多样[91]。美国移民在选择迁移地时,民族社区的吸引力下降,而更加倾向于收入高的地区;服务业就业的吸引力增大,尤其是对于低教育程度的西班牙裔移民而言[92]。对于医生群体而言,其迁移率与国家的人均GDP并非呈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关系,且与美国的移民网络、政治和民主自由、医学资源呈正向关系[93-95]。故此,克里斯曼(Krissman)对用移民的社会网络来解释迁移的研究不断发生提出质疑,并以墨西哥―美国移民为例提出“国际移民网络”的构想。他认为移民网络中还应该包括迁入地的雇佣者、劳工走私者等其他所有与之相关的成员[96]。在分析累积因果效应时,应考虑城城迁移者与乡城迁移者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累积因果效应适用于小城市、乡村迁移者,但对大都市迁移者并不起作用[97]。

二级标题2.社会融合

移民社会融合是人口迁移研究的重要内容,涵盖空间融合[98-99]、语言习得[100]、政治参与[101]、文化融合[102-105]、身份认同[106]等多个方面,旨在促进移民获得与市民身份和权利有关的教育、求职就业、住房和健康机会,消除群体和社区内部隔离,实现语言、文化和空间的融合[107]。

移民或流动人口的融合研究,在美国历经100多年而不衰。在欧洲融合问题也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因低生育率而吸引大量外籍劳工等原因,成为社会的重点关切。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广开大门,消除了以前的歧视政策。在过去40年拉丁美洲移民从960万增加到了5100万[108]。但墨西哥裔美国移民存在明显的延迟融合现象,与其他移民群体相比,墨西哥裔移民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资源来克服他们的边缘身份状态(如非法移民)的阻碍[109]。为衡量每个国家在促进移民融合方面的成就和问题,欧盟于2004年提出“移民融合政策指数”,并先后于2007年、2011年进行两次修订。对欧洲8国的相关研究表明,瑞典、比利时和荷兰将多元文化政策和国家福利政策相结合,呈现出相对较差的融合效果。而那些实施了很多限制性或同化融合政策的国家,如德国、奥地利、瑞士、法国,以及那些程度相对较低的福利国家,如英国,却取得了比较好的融合效果[110]。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其人口迁移也逐渐受到国外关注[111-112],尤其是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密集性的关注。尽管近年来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经济条件、社会文化适应程度和身份认同都得到了改善,然而,户籍制度却是社会融入的持续性障碍,流动人口显示出明显的社会和经济劣势[113]。同时,研究表明,农民工自身的人力资本是影响其经济融入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农民工如果能够在社会文化上适应流入地,讲当地方言,有财力进行个体经营(或在城市买一套住房),就更有可能形成对流入城市的归属感[114]。尽管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增加,但流出地依然是他们最终也是最重要的归属地,大部分流动人口依然处于循环流动的状态中。

二级标题3.其他

迁移与个体生育和健康的关系也是移民研究中的热点。研究发现,在已经建立移民网络的地区和其他西班牙裔移民聚居区,人口增加完全依靠移民。而在新目的地,将近一半的人口增长来自移民的生育[115]。移民妇女通常保持着比本地人口更高的时期生育率,他们的生育数所占比重在过去的十年间不断上升,在一些家超出了总生育数的1/5。然而,移民的高生育率对个别国家的时期生育水平的净作用还相对较小,绝对值通常在0.05和0.1之间[116]。

迁移与健康的关系较为复杂。图拉和伊洛(Turra and Elo)尽管承认存在鲑鱼回溯效应,但因其数值太小,以至于不能够作为西班牙裔移民死亡率比非西班牙裔移民死亡率低的基础性解释。他们认为需要对在美国和不在美国的个体数据进行追踪,以进一步探究在国外出生的和在美国出生的移民死亡率的差异[117]。根据这一思路,帕罗尼和阿里斯(Palloni and Arias)利用追踪数据证实了国外出生的墨西哥裔移民死亡率偏高,这主要是因为移民回流,但是移民回流却无法解释其他在国外出生的西班牙裔移民的死亡率偏高这一现象[118]。另有研究认为移民在迁移之初比美国人拥有更好的健康状况,但是这种健康优势随着时间不断消失,男性移民的健康优势在15年间将消失1/3,女性移民的健康优势则将在10年内完全消失[119]。

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亦受到学界关注。宏观层面,一提起国际移民,我们就倾向于将它归类为移民输出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的结果,或者是导致迁出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的原因。但是波特斯和周敏(Portes and Zhou)最近关于移民汇款的研究已经扭转了这一观点[120]。关于移民与迁入地经济发展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外来移民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微小的、负向的或者短暂的,而且可能会影响本地居民的利益,他们带来的财政收入远远比不上他们对人口和环境的影响[121]。一项对澳大利亚国际技术移民的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研究者认为国际技术移民带来的效益是滞后的,不能作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唯一方法[122]。而波克尔和寇斯特(Bocquier and Costa)在探讨瑞典和比利时人口转变和城市化的因果关系时,发现迁移是城市化的直接或间接因素,且先于生育和死亡转变对城市化的作用[123],肯定了迁移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 一级标题

五、研究评述及对中国的启示

新世纪以来,与经济社会的巨大震荡相适应,新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不断涌现,如总和生育率不断降低并长期低于更替水平,人口老龄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老年人长期照料问题,越来越频繁的国际和国内迁移流动以及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等,对此,人口学家们积极探索其变迁原因,并从不同角度呈现其现状和未来可能的趋势。

二级标题1.简要评述

回顾2000年以来国外人口学研究,有其鲜明的特征:一是在理论方面具有明显的沿袭性,验证性研究众多;二是研究内容丰富,涵盖人口学的方方面面;三是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多样;四是研究应用性强,与现实联系紧密,有明显的问题导向。尽管不可忽视国外人口学研究在新世纪以来取得的成就,但我们仍须看到其中的不足,总体而言,可以将其不足总结为四个“缺乏”。

一是在理论方面,缺乏创新性,具有明显的重复性。研究多旨在对人口转变理论、生育转变理论等经典理论的适用性进行考察或利用不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缺乏新形势下新的理论建构。虽然人口学一直被视为缺乏理论的学科,但对于人口学很多研究来说,都有明确的研究焦点,即“人口问题”。目前研究多局限于对简单公式的描述、历史经验的总结,缺乏对人口问题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未形成可应用于当今世界的理论或结论。

二是就方法而言,目前研究多为对人口学分析方法的使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吸纳、采用,缺乏对人口分析方法的推广,未能跳出狭义的人口研究范畴。人口学是决策导向性的学科,但目前研究中将人口数据和方法应用于实践的例子较少,尤其缺乏在商业、非盈利机构中的应用,对管理者、经营者、政府组织的决策参考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三是从研究视角来看,与社会学、经济学的结合较多,缺乏纯人口学的研究。从近十几年的发文数量来看,狭义的人口研究相对较少,数理人口学作为人口研究的重要分支,虽然在涉及与人口分布和人口过程的“为什么”时显得无能为力,但就学科的传承与发展而言,仍应加强人口描述、人口测量和分析技术的使用,人口数据的统计处理和人口统计模型的构造。

四是在成果应用方面,虽然目前研究内容丰富,与现实人口问题联系密切,但缺乏必要的评估机制,对政策效应、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较少。每一项人口政策都针对特定的人口问题和目标人群,但在执行过程中,政策结果可能与预期相符,也可能不符。因此,需要对政策的结果、目标、产生结果的原因、政策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评估,并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以促进政策的真正落地,而这正是目前研究所欠缺的。

二级标题2.对中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今天的人口现状是中国明日的人口趋势。人口问题具有长期性,许多30年前发生的事情其效果在今天才会展现出来;同时,人口问题也具有现实性,今天很多新出现的人口现象也亟待关注,相关的问题也亟待回答。欧美发达国家走在中国的前面,故其相关研究,无论是生育、死亡与健康、人口流迁的总体研究,还是对儿童、妇女、老年人、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的研究,都对中国目前和未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是加强对理论本身的探求。虽然在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大规模人口流迁情景下,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也比较滞后,但这从反面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何建构新形势下的理论框架,更好地解释新的人口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中国的许多人口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同步性,如低生育率、较高的预期寿命和大规模的人口流迁等,那么,如何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形成适合中国人口国情、本土化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一方面需要加深对人口热点问题的重新认识与判断,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维度认识中国当前的人口问题,深化对目前和未来人口形势的认知;另一方面需要全面理解相关人口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在中国环境中的现实关照和实际应用。

二是加强现有方法的拓展和混合方法的探索。人口学被视为是一门极其注重定量分析方法和测量技术的学科。尤其是人口普查、大型专题抽样调查的开展和数据的对外开放与共享,为人口学使用精确的统计技术和数学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社区、家庭以及个人微观数据的获得,使得人口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促进了人口行为、意愿的研究和发展。但未来研究中还应注重定性方法的使用,加强对因果机制的深入探讨,挖掘数据背后的理论故事。除了需要关注个体人口行为的特点与变化,也需要重视家庭、社区等中观环境对人口行为和事件的影响,更需要密切联系社会经济背景和宏观政策作用,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全面了解人口问题的发生、发展与后果。

三是加强研究视域的开拓。人口转变、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并非独立运行,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未来人口学研究一方面应该加强人口内部要素相互关系的研究,如迁移对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的影响、迁移与死亡的关系;另一方面应该跳出就人口谈人口,拓展人口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将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宏大环境中,探讨文化、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等因素对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的影响,回应低生育率、低死亡率背景下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议题。并与婚姻家庭的变迁联系起来,关注同居、同性婚等新的婚姻形式和家庭结构对人口变化趋势的影响。

四是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人口学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人口学研究的众多成果是相应人口政策出台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衡量政策效果的重要标准。未来人口学研究一方面需关注生育政策、老龄政策、人口调控政策的调整依据,前瞻性预测人口政策出台后的目标人群、人口结、人口发展趋势,做好咨询员角色;另一方面需关注各项政策的效应、实施策略以及相关配套措施,探讨人口政策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好评估者与监督者角色。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1]KOHLER H P, BILLARI F C, ORTEGA J A. The emergence of lowestlow fertility in Europe during the 1990s[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2, 28

(4):641-680. [2]CALDWELL J, CALDWELL B. Pretransitional population control and equilibrium[J]. Population Studies, 2003, 57

(2):199-215.

[3]MORGAN S P. Is low fertility a twentyfirstcentury demographic crisis?[J]. Demography, 2003, 40

(4):589-603.

[4]LUTZ W, SKIRBEKK V. Policies addressing the tempo effect in lowfertility countries[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5, 31

(4):699-720.

[5]CAI Y. Chinas belowreplacement fertility: government policy 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10, 36

(3):419-440.

[6]POSTON D 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fertility transitions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0, 26

(2):40-60.

[7]ANDERSON T, KOHLER H P. Low fertility,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ender equity[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15, 41

(3):381-407.

[8]NOBLES J, FRANKENBERG E, THOMAS D. The effects of mortality on fertility: population dynamics after a natural disaster[J]. Demography, 2015, 52

(1):1-24.

[9]CALDWELL J C. On net intergenerational wealth flows: an update[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5, 31

(4):721-740.

[10]RAMARAO S, JAIN A K. Aligning goals, intents, and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delivery[J].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2015, 46

(1):97-104.

[11]MILLER G, BABIARZ K S.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effects: evidence from microdata[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16, 42

(1):7-26.

[12]MAYHEW S H, LUSH L, CLELAND J, WALT G. 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omponent services for reproductive health[J].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2000, 31

(2):151-162.

[13]YIP P S F, CHEN M. An elasticity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natalist measures in Taiwan[J]. Asian Population Studies, 2016, 12

(3):273-293.

[14]GREENHALGH S. Science, modernity, and the making of Chinas onechild policy[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3, 29

(2):163-196.

[15]GU Baochang, WANG Feng, GUO Zhigang, ZHANG Erli. Chinas local and national fertility policies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7, 33

(1):129-148.

[16]MERLI M G, SMITH H I. Has the Chines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been successful in changing fertility preferences?[J]. Demography, 2002, 39

(3):557-572.

[17]BASTEN S, JIANG Q. Fertility in China: an uncertain future[J]. Population Studies, 2015, 69(S1):97105.

[18]LESTHAEGHE R, VAN DE KAA D J. Twee demografische transities?[M]∥LESTHAEGHE R, VAN DE KAA D J. Bevolking: Groei en Krimp, Deventer. Van Loghum Slaterus, 1986:9-24. [19]LESTHAEGHE R J, NEIDERT L. The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xception or textbook example?[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6, 32

(4):669-698.

[20]BONGAARTS J. Fertility and reproductive preferences in posttransitional societies[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998, 27(S1):260-281.

[21]KERTZER D I, WHITE M J, BERNARDI L, GABRIELLI G. Italys path to very low fertility: the adequacy of economic and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ies (Le cheminement de lItalie vers les très basses fécondités: Adéquation des théories économique et de seconde transition démographique)[J]. 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2009, 25

(1):89-115.

[22]KENNEDY S, BUMPASS L. Cohabitation and childrens living arrangements: new estimates from the United States[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08, 19

(47):1663-1692.

[23]BUMPASS L, LU H. Trends in cohabit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ldrens family contexts in the United States[J]. Population Studies, 2000, 54

(1):29-41.

[24]RALEY R K. Increasing fertility in cohabiting unions: evidence for the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Demography, 2001, 38

(1):59-66.

[25]VENTURA S J. Changing patterns of nonmarital childbea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 Nchs Data Brief, 2009

(18):1-8.

[26]LICHTER D T, MICHELMORE K, TURNER R N, SASSLER S. Pathways to a stable union? pregnancy and childbearing among cohabiting and married couples[J].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2016, 35

(3):377-399.

[27]MUSICK K, MICHELMORE K. Change in the stability of marital and cohabiting unions following the birth of a child[J]. Demography, 2015, 52

(5):1463-1485.

[28]RAZYUROVICH L. Outsourcing of housework and the transition to a second birth in Germany[J].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2016, 35

(3):410-417,419.

[29]WOOD J, NEELS K, VERGAUWEN J.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and second births in seven European countries[J].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2016, 35

(3):305-325.

[30]MATYSIAK A, VIGNOLI D. Fertility and women’s employment: a metaanalysis (Fécondité et travail des femmes: une métaanalyse)[J]. 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revue Européenne De Démographie, 2008, 24

(4):363-384.

[31]BUDIG M, MISRA J, BOECKMANN I. The motherhood penalty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the importance of workfamily policies and cultural attitudes[J]. Oxford Journal, 2012, 19

(2): 163-193.

[32]BJORKLUND A. Does family policy affect fertility?: lessons from Sweden[J].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06, 19

(1):3-24. [33]HONEKAMP I. Family policy in Germany: appraisal and assessment[J]. Journal of Family History, 2008, 33

(4):452-464.

[34]CYGANREHM K. Parental leave benefit and differential fertility responses: evidence from a German reform[J].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16, 29

(1):73-103.

[35]FREJKA T, GIETELBASTEN S, ABOLINA L, ABULADZE L, AKSYONOVA S, AKRAP A. Fertility and family policie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fter 1990[J]. Comparative Population Studies, 2016,41

(1):3-56.

[36]GLENN S, LOTTA V. Sex preference for children in German villages during the fertility transition[J]. Population Studies, 2015, 69

(1):57-71.

[37]SPOORENBERG T. On the masculinization of popul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demographic development:a look at sex ratios in Sweden over 250 years[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16, 34

(37):1053-1062.

[38]GAVALAS V, RONTOS K, NAGOPOULOS N. Sex ratio at birth in twentyfirst century Greece: the role of ethnic and social groups[J].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2015, 47

(3):363-375.

[39]GUILMOTO C Z. Mapping the spanersity of gender preferences and sex imbalances in Indonesia in 2010[J]. Population Studies, 2015, 69

(3):1-17.

[40]MCDONALD P. Gender equity in theories of fertility transition[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0, 26

(3):427-439.

[41]OLH L S. Gendering fertility: second births in Sweden and Hungary[J].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2003, 22

(2):171-200.

[42]LESTHAEGHE R, VANDERHOEFT C. Ready, willing, and able: a conceptualization of transition to new behavioral forms[M]∥CASTERLINE J B. Diffusion Processes and Fertility Transition: Selected Perspectives. Washington, D 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1:240-264.

[43]GUILMOTO C Z, LOENZIEN M D. Emerging, transitory or residual? oneperson household in Viet Nam[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15, 32

(42):1147-1176.

[44]GUILMOTO C Z. The sex ratio transition in Asia[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9, 35

(3):519-549.

[45]OMRAN A R. The epidemiologic transition: a theory of the epidemiology of population change[J].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1971,49

(4):509-538.

[46]LUSSIER M, BOURBEAU R, CHOINIERE R. Does the recent evolution of Canadian mortality agree with the epidemiologic transition theory? [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08,18

(19):531-568.

[47]PERTUZBELLOSO S B. Factors associated to mortality in Mexican population with aids in contrast to others human popul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oblacion Y Salud en Mesoamerica, 2016,13

(2):6-10. [48]LEONARD S H, ROBINSON C, SWEDLUND A C, ANDERTON D L. The effects of wealth, occupation, and immigration on epidemic mortality from selected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epidemics in Holyoke township, Massachusetts, 1850-1912[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15, 33

(16):1035-1046.

[49]JAADLA H, PUUR A. The impact of water supply and sanitation on infant mortality: inspaniduallevel evidence from Tartu, Estonia, 1897-1900[J]. Population Studies, 2016, 70

(2):163-179.

[50]LAWRENCE E M, ROGERS R G, ZAJACOVA A.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effects of degrees, years of schooling, and certification[J].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2016, 35

(4):1-25.

[51]LUNDBORG P, LYTTKENS C H, NYSTEDT P. The effect of schooling on mortality: new evidence from 50000 Swedish twins[J]. Demography, 2016,53

(4):1135-1168.

[52]SYSE A, STRAND B H, NAESS O, KUMAR B N. Differences in allcause mortality: a comparison between immigrants and the host population in Norway 1990-2012[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16, 34

(22):615-655.

[53]WALLACE M. Adult mortality among the descendants of immigrants in England and Wales: does a migrant mortality advantage persist beyond the first generation?[J].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2016, 42

(9):1-19.

[54]ZARULLI V. Postwar migration flows and disparities in mortality from age 50 years onwards: the case of Turin in Italy[J].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2016, 22

(1):54-67.

[55]ZUFFEREY J. Investigating the migrant mortality advantage at the intersection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Switzerland: the role of vulnerability[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16, 34

(1):899-926.

[56]HABIMANAKABANO I, BROEKHUIS A, HOOIMEIJER P. The effect of pregnancy spacing on fetal survival and neonatal mortality in Rwanda: a Heckman selec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2016, 48

(3):358-373.

[57]POWERS D A. Erosion of advantage: decomposing differences in infant mortality rates among older NonHispanic White and MexicanOrigin mothers[J].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2016, 35

(1):23-48.

[58]CUTLER D, MILLER G. The role of public health improvements in health advances: the twentiethcentury United States[J]. Demography, 2005, 42

(1):1-22.

[59]BERGERONBOUCHER M P, EBELING M, CANUDASROMO V. Decomposing changes in life expectancy: compression versus shifting mortality[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15, 33

(1):391-424.

[60]BONGAARTS J. How long will we live?[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6, 32

(4):605-628. [61]FRIES J F. Aging, natural death and the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80, 303

(3):130-135.

[62]KRAMER M. The rising pandemic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associated chronic diseases and disabilities[J].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980, 62(S285):382-397.

[63]MANTON K G. Changing concepts of morbil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J].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Health and Society, 1982, 60

(2):183-244.

[64]MANTON K G, LAND K C. Active life expectancy estimates for the U.S. elderly population: a multidimensional continuousmixture model of functional change applied to completed cohorts, 1982-1996[J]. Demography, 2000, 37

(3):253-265.

[65]CRIMMINS E M, BROUARD N. Change in disabilityfree life expectancy for Americans 70yearsold and older[J]. Demography, 2009, 46

(3):627-646.

[66]CAI L, LUBITZ J. Was there compression of disability for older Americans from 1992 to 2003?[J]. Demography, 2007, 44

(3):479-495.

[67]YONG V, SAITO Y. Trends in healthy life expectancy in Japan: 1986-2004[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09, 20

(19):467-494.

[68]KIM H S. Active life expectancy of elderly Koreans, 1994-2011[J]. Asian Population Studies, 2015, 11

(3):312-327.

[69]HOLMBOEOTTESEN G, WANDEL M. Changes in dietary habits after migration and consequences for health: a focus on South Asians in Europe[J]. Food and Nutrition Research, 2012, 56

(2):177-181.

[70]HIMES C L. Obesity, disease, and functional limitation in later life[J]. Demography, 2000, 37

(1):73-82.

[71]FU Q, LAND K C. The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of children and youth in China, 1989-2009: an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J].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2015, 34

(6):901-921.

[72]SUDER A, CHRZANOWSKA M. Risk factors for abdominal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rom Cracow, Poland (1983~2000)[J].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2015, 47

(2):1-17.

[73]VAN RAALTE A A, MYRSKYLA M, MARTIKAINEN P. The role of smoking on mortality compression: an analysis of Finnish occupational social classes, 1971-2010[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15, 32

(20):589-620.

[74]PRESTON S H, WANG Haidong. Sex mortality differe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role of cohort smoking patterns[J]. Demography, 2006,43

(4): 631-646.

[75]LOTKA A J. The stability of the normal age distribu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22, 11

(8):339-345.

[76]HERMALIN A I. The effect of changes in mortality rates 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age distribu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1966, 44

(4):451-469. [77]OGAWA N. Population aging and immigration in Japan[J]. 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 2011, 20

(2):133-167.

[78]MCDANIEL S A, MCDANIEL S A. The conundrum of demographic aging and policy challenges: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Canada, Japan and Korea[J]. Canadian Studies in Population, 2009, 36(1-2):37-61.

[79]KOLK M. Age differences in unions: continuity and spanergence among Swedish couples between 1932 and 2007[J]. 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2015, 31

(4):365-382.

[80]SANDERSON W C, SCHERBOV S. A new perspective on population aging[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07, 16

(2):27-58.

[81]STRULIK H. A closedform solution for the health capital model[J]. Journal of Demographic Economics, 2015, 81

(3):301-316.

[82]GIETELBASTEN S, SCHERBOV S, SANDERSON W. Remeasuring ageing in Southeast Asia[J]. Asian Population Studies, 2015, 11

(2):191-210.

[83]MISKOLCZI M, CSEFALVAIOVA K. Process of population ageing and its dynamic[C]. The 7th International Days of Statistics and Economics, Prague, 2013:1021-1027.

[84]BALESTRA C, DOTTORI D. Aging society,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12, 25

(3):1045-1076.

[85]GERDTHAM U G, LUNDIN D, SEZMART M. The ageing of society, health services provision and taxes[J].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05, 18

(3):519-537.

[86]PRETTNER K. Population aging and endogenous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13, 26

(2):811-834.

[87]AISA R, PUEYO F. Population aging, health care, and growth: a comment on the effect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J].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13, 26

(4):1285-1301.

[88]MENZ T, KHLING J. Population aging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OECD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data[J].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011, 33

(1):55-79.

[89]BEGUY D, BOCQUIER P, ZULU E M. Circular migration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in Nairobi slum settlements[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10, 23

(20):549-586.

[90]AGADJANIAN V, SEVOYAN A. Embedding or uprooting? th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labour migration on rural households in Armenia[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2014, 52

(5):29-46.

[91]DOMINA T. What clean break?: education and nonmetropolitan migration patterns, 1989-2004[J]. Rural Sociology, 2006, 71

(3):373-398.

[92]LIAW K L, FREY W H. Multivariate explanation of the 1985-1990 and 1995-2000 destination choices of newly arrived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beginning of a new trend?[J].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2007, 13

(5):377-399. [93]HUSSEY P 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patterns of physicians to the United States: a crossnational panel analysis[J]. Health Policy, 2007, 84

(2):298-307.

[94]CURRAN S R, RIVEROFUENTES E. Engendering migrant networks: the case of Mexican migration[J]. Demography, 2003, 40

(2):289-307.

[95]KULU H. Migration and fertility: competing hypotheses reexamined[J]. 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2005, 21

(1):51-87.

[96]KRISSMAN F. Sin coyote ni patrón: why the “migrant network” fails to expla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005, 39

(1):4-44.

[97]FUSSELL E, MASSEY D S. The limits to cumulative caus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from Mexican urban areas[J]. Demography, 2004, 41

(1):151-171.

[98]MURDIE R, GHOSH S. Does spatial concentration always mean a lack of integration? exploring ethnic concentr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oronto[J].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2010, 36

(2):293-311.

[99]SCHNELL P, AZZOLINI D. Editors choice: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immigrant youths in new destination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Southern Europe[J]. Migration Studies, 2015,3

(2):217-240.

[100]CHISWICK B R, MILLER P W. A model of destinationlanguage acquisition: application to male immigrants in Canada[J]. Demography, 2001, 38

(3):391-409.

[101]HIRSCHMAN C. Americas melting pot reconsidered[J]. Sociology, 1983, 9

(1):397-423.

[102]BOYD M.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of immigrant offspring: success or segmented assimilation?[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002, 36

(4):1037-1060.

[103]HIRSCHMAN C. The educational enrollment of immigrant youth: a test of the segmentedassimilation hypothesis[J]. Demography, 2001, 38

(3):317-336.

[104]PORTES A, ZHOU M. 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 segmented assimilation and its variants[J].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2010, 530

(1):74-96.

[105]XIONG M, ZHOU Y S. The multifaceted American experiences of the children of Asian immigrants: lessons for segmented assimilation[J].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005, 28

(6):1119-1152.

[106]ITZIGSOHN J. Immigration and the boundaries of citizenship: the institution of immigrants’ political transnationalism[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000, 34

(4):1126-1154.

[107]AGER A, STRANG A. Understanding integr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Journal of Refugee Studies, 2008, 21

(2):166-191.

[108]PREN MASSEY D S, KAREN A.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US immigration policy: explaining the post-1965 surge from Latin America[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12, 38

(1):1-29. [109]BEAN F D, LEACH M A, BROWN S K, HIPP J R. The educational legacy of unauthorized migration: comparisons across U.S.immigrant groups in how parents status affects their offspring[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011, 45

(2):348-385.

[110]KOOPMANS R. Tradeoffs between equality and difference: immigrant integration,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welfare state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J]. Geoforum, 2010, 36

(1):1-26.

[111]LIANG Z. The age of migration in China[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1, 27

(3):499-524.

[112]LIANG Z, MOROOKA H. Recent trends of emigration from China: 1982~2000[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2004, 42

(3):145-164.

[113]LIANG Z, MA Z.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new evidence from the 2000 census[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4, 30

(3):467-488.

[114]WANG W W, FAN C C. 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 in urban China: experiences in employment, social adaptation, and selfidentity[J].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12, 53

(6):731-749.

[115]LICHTER D T, JOHNSON K M. Immigrant gateways and Hispanic migration to new destinations[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009, 43

(3):496-518.

[116]SOBOTKA T. Overview chapter 7: the rising importance of migrants for childbearing in Europe[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08, 19

(9):225-248.

[117]TURRA C M, ELO I T. The impact of salmon bias on the Hispanic mortality advantage: new evidence from social security data[J].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2008, 27

(5):515-530.

[118]PALLONI A, ARIAS E. Paradox lost: explaining the Hispanic adult mortality advantage[J]. Demography, 2004, 41

(3):385-415.

[119]ANTECOL H, BEDARD K. Unhealthy assimilation: why do immigrants converge to American health status levels?[J]. Demography, 2006, 43

(2):337-360.

[120]PORTES A, ZHOU M. Transnationalism and development: Mexican and Chinese immigrant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12, 38

(2):191-220.

[121]COLEMAN D, ROWTHORN R.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immigration into the United Kingdom[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4, 30

(4):579-624.

[122]GOLEBIOWSKA K. Are peripheral regions benefiting from national policies aimed at attracting skilled migrants? case study of the northern territory of Australi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2016, 17

(3):947-971.

[123]BOCQUIER P, COSTA R. Which transition comes first? urban a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in Belgium and Sweden[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15, 33

(48):1297-133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理论与方法:新世纪文学语言研究之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4
理论与方法:新世纪文学语言研究之研究 本文试图对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文http://wWW.LWlm.Com学语言的研究状况做宏观扫描、深度观照和焦点透视。 本文的取材范围是2000年至2010年国内发表、出版的有关文学语言的研究成果,以论文为主,兼......
生态学视阈下的中国新人口问题及人口生产
发布时间:2023-01-19
摘 要:人口增长是工业文明的伟大成就。“人口爆炸”不是真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力量的重要表现。但是,几十年后中国不再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新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的结果。“4-2-1”家庭,这......
新世纪投资战略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7
新世纪投资战略问题研究 新世纪投资战略问题研究 新世纪投资战略问题研究 摘 要:面对新世纪的发展要求,培育和不断壮大投资形成能力无疑具有突出的意义。在未来的投资战略设计中必须妥善解决以下两大问题:投......
我国人口创新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1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诠释了人口创新治理的涵义,依据公共管理理论和我国实践经验,梳理出人口创新治理的对策,探讨了智慧城市是实现人口创新治理的路径,基于智慧城市人口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平台,能提高......
21世纪新人的训练场
发布时间:2013-12-19
" 21世纪倒计时的钟声已经敲响,各国教育家都提出了培养跨世纪新人的方案和设想。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历史课该怎样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改革,已成为每个历史教师 深思的问题。 在已往的历......
新世纪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8
" 从教育史上看,一种新的课程教材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是否提出了新的教育哲学思想和新的教育目标体系。特别是教育哲学领域的问题,涉及课程改革的根本,是课程教材编制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我们力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
新世纪文学的精神生态与审美诉求
发布时间:2022-10-30
一、社会转型中的文学精神危机相比1980和1990年代的社会结构,新世纪的社会转型无疑更加复杂,复杂之处在于市场化已经比较成熟,大众文化有足够的实力与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分庭抗礼,当代中国文化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知识分子身份的变异和分化导致精神衰退,无力对复杂的现实发言,而是被各种新的文化势力收编、改造。文学精神的缺席让“伪文学精神”大行其道,严重损害了文学的根基。“伪文学精神”是打着文学精神的旗号出.........
关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04
在思想史上,18世纪被称为启蒙的世纪,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皆深深打下了启蒙运动的烙印,譬如,英国的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法国的启蒙运动与政治革命、美国的启蒙运动与宪政体制、德国的启蒙运动与哲学的哥自尼革命。然而,长期以来,正......
外包的动态管理研究(1)
发布时间:2022-12-21
摘要:外包在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为此,本文研究通过贯穿外包活动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以使企业能够从外包战略中获得最大化的效益。 关键词:外包;动态管理;供应商管理 一、企业的外包战略 外包(o......
探究新世纪以来小说中“工人群像”
发布时间:2023-05-14
新世纪以来,涌现出了一批以描绘工厂变迁为背景、塑造工人形象为主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们有的把目光投向了工人悲喜沉浮的命运,记录了工业现代化背景下产业工人发展生存的历史;有的则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工人们生存状态以及心理情感,表现普通工人的人生百态、喜怒哀乐乃至人性弱点。这一时期工人题材的小说有一类比较特殊的现象,就是作家以某一行业或家庭为背景,力图展示几代工人命运的起起伏伏。虽然这种题材.........
新世纪少数民族电影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8
少数民族电影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瑰丽风景,它丰富了我国当代电影的题材种类,并充分发挥了电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电影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具体表现为不同时期影像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十七年时......
新世纪以来的上博简《诗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8
摘要:上博简《诗论》以其涉及中国古代经典最核心的部分,受到学术界的特别关注。自20世纪发现《诗论》后,新世纪以来的研究已历经14年。《诗论》研究在篇题、作者及竹简形制,竹简编联、拼接、复原,《诗论》字、词及相关《诗》篇名......
浅谈流动人口问题研究的新视角
发布时间:2014-01-22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小编为你提供人口问题论文:浅谈流动人口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熊光清博士所着的《中国流动人口中的政治排斥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出版了,这本书是在作者博士......
国内外食品安全的经济学机理及研究动态
发布时间:2022-11-05
摘要:以安全食品供应链为主线,在介绍农户农药使用和新技术采纳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加入安全变量的成本函数的调整和召回机制对企业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在零售商与运输商的垂直整合问题上,主要涉及所有权结构优化理论和整个供......
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戏曲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15
二十世纪是中国戏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世纪。究其原因,一是随着时代风气的转移,戏曲这种本来被“博弈视之,俳优视之”的“小技”,昂首阔步地进入了学术殿堂;二是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研究者的理论观念不断有所更新,研究方法不断有......
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之一)
发布时间:2023-04-01
【 正 文】 20世纪就要过去了,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为宗族定位、定性是探求现代化之路必不可少的一环。事实上,本世纪初国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强的探索中,已经把宗族问......
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之二)
发布时间:2023-06-24
【 正 文】 (四)宋元明清宗族研究 这一时期的研究从内容和观点来看,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前期为第一阶段,在该阶段,六七十年代留意族权问题的一些学者整理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形成宗族研究的一个高潮。研究的基本......
二十世纪中国饮食史研究概述
发布时间:2023-04-12
新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饮食生活史研究的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曲折历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饮食生活史研究的勃兴,使史学研究更加充分和完善。因此,对20世纪中国饮食生活史研究进行科学总结,对于更好地把握......
人类学与二十一世纪
发布时间:2014-01-17
一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时间的流逝让人惊觉。不久前,人们还在谈论如何迎接21世纪。一瞬间,我们却已经实实在在地身处在这个新世纪当中了。年轻一代对时间的流逝或许能满不在乎,可我这个已是耄老之年的人,顿时平添了“逝者如斯”、......
21世纪词典学研究的电子化发展新趋势
发布时间:2022-12-21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在社会上的广泛运用,电子词典正逐渐取代纸质词典,成为广大用户的首选。词典编纂过程中,各种电子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编纂质量和效率。电子词典学也逐渐成为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学术影响越来越深远的词典学分......
新世纪金融大国的崛起
发布时间:2023-02-19
一、引言 美国在短短的二百年里不论在经济还是在科技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美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与逐渐成熟。如今,作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极的中国,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强劲影响力日益彰显,本世纪前......
新世纪中国政治学的“三个走向”
发布时间:2023-04-18
" 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当代中国政治学经过恢复、补课和重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终于建立起来了,由此中国走出了没有政治学的政治中国。在这过程中,政治学的发展有过波折,但是,总的说,政治学科的理论体系、教育体系、科研体系等......
国内人口经济学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9-10-21
[提要]针对近十年我国对人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总结我国近十年人口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口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人口与资源、环境研究等方面。最后提出关于近十年来我国人口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与问题。关键词:人口经济学;中国;综述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0日人口经济学(populationeconomics)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
新世纪以来中国行政伦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2-07-29
摘要:新世纪以来中国行政伦理研究的兴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我国行政伦理研究以“公共性”为内核构建起了庞大的学术图景,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的相互交织决定着行政伦理的方向和路径,形成了“行政伦理困境”、“行政伦理......
二十世纪中外心理史学概述
发布时间:2013-12-18
"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西方和中国心理史学发展的基本状况。狄尔泰和李凯尔特是德国批判历史哲学中新康德主义的杰出代表;从费弗尔、布洛赫到布罗代尔,则代表着法国年鉴学派“精神状态史”研究与“长时段”理论有机......
关于英国新世纪成人基础教育运动“生活技能”计划评述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针对成年人严重缺乏读、写、算等基本技能问题,英国政府在2001年启动了全国性的成人基础教育运动——“生活技能”计划。该计划通过进行具体达标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并简化拨款程序、激发学习需求、改进培训质量、利用新技术......
外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4
一、外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概述动机是促使人实施某种行为活动的心理过程或主观因素,是人实施某种行为活动的内在源动力[1]。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和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无论是内在的学习动机还是外在的刺激都可以诱导学生进行持续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施加积极的影响。外语或第二语言的习得与母语习得的最大区别是母语能力的获得是无意识的、自然.........
“综合创新”,共创人类文化的新世纪
发布时间:2023-07-24
" “综合创新”或曰“综合与创造”是文化发展的规律。这是张岱年先生在三十年代初就揭示的。即综合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创造民族的新文化。当时先生称之为“综合与创造”。在尔后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先生一以贯之,不断丰富......
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
发布时间:2023-01-31
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 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 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毫无疑问,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加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势态。全球一体化是人类科技、交通、信息网络及经济发展的必然,......
浅谈人口生态人口政策与国际移民
发布时间:2022-11-19
【摘要】查字典论文网小编为你提供人口问题论文:浅谈人口生态人口政策与国际移民,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摘要:人口政策的第一大特性是必须具有充足的提前量和科学的前瞻性。如何从世界其他国家人口政策中吸取经验教训......
20 世纪的逻辑哲学与数学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9
一、逻辑、数学与哲学 20 世纪,逻辑和数学在人类的知识探索活动中占据着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数学是我们知识获求中最核心的部分,几乎在所有科学探索领域中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新世纪中国后现代文化美学踪迹
发布时间:2013-12-17
新世纪中国后现代文化美学踪迹 新世纪中国后现代文化美学踪迹 新世纪中国后现代文化美学踪迹 内容提要:新世纪初年,中国学者对后现代的研究从哲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等方面展开......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4
摘要:以福建省典型外销城市――厦门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受历史因素影响,户籍人口呈现岛内老城区聚集度高,岛外均衡分布的态势;流动人口分布则表现了沿主要入岛交通干道或岛外工业园区聚集的......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2-12-12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综述 一、导言美术教育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培养手段,是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意学生的智力开发,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而且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人的艺......
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3-03-30
摘要 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坛大放异彩,创作出大量的畅销作品。其作品主要以女性的家庭生活和道德成长为主题,深受当时读者欢迎,并对美国公民的道德塑造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对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
浅析基于人口学变量研究的当代中国社会心态观察
发布时间:2015-08-18
【摘 要】近年来,当代中国的社会心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同群体的社会心态不同,工人群体、农民工群体、军人群体、教师群体之间的社会心态差距很大。社会心态是社会风尚和社会精神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水平......
20世纪罗马法研究中的罗马学派
发布时间:2023-07-18
摘要:20世纪初,在罗马出现了以夏洛亚为中心的罗马法学派,汇集了意大利各地最优秀的罗马法学家,包括彭梵得、德・法兰齐西、阿兰乔・鲁伊兹、贝蒂、格罗索等人,他们采用了多元化的方法论,包括教义学、历史学、语言学、碑铭学等,......
浅谈新世纪文学与新文学传统
发布时间:2023-04-20
新世纪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自然生发的新阶段,也是当下中国文学世纪转型的典型显现。这一转型既是中国新文学突破旧文学传统,介入现实、关切当下现代文学精神的延续,也彰显出世纪之初文学书写在题材类型、叙事方式、精神姿态等诸多领域......
新世纪投资战略问题研究投资决策研究论文(1)
发布时间:2013-12-18
作者简介:黄 磊,山东财政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济南 250014)。 一、关于投资形成战略 面对新世纪的发展要求,培育和不断壮大投资形成能力无疑具有突出的意义。在未来的投资战略设计中,促进投资高水平形成是不可回避且必须着......
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1)
发布时间:2013-12-18
毫无疑问,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加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势态。全球一体化是人类科技、交通、信息网络及经济发展的必然,文化多元化则出自人类在不同生存空间聚合方式适应性的进一步扩展。[1]由此,当今任何学科的发展放弃全球观察......
浅谈2O世纪武术美学研究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2-07-22
论文关键词:武术;;传统美学;西方美学 论文摘要:了20世纪武术美学研究的成果,分析得出:受中国美学研究的影响,武术美学的研究呈现出一种致力于本民族传统美学,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角度进行研究;另一种运用西方美学范畴,从......
新世纪文艺人民性的理论探讨
发布时间:2023-06-12
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艺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继承丰富与发展了这一重要理论原则,提出了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特别是在市场经......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2-12-15
作者:王志敏 论文提要本文把国内电影美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理论准备阶段和框架建设阶段。从80年开始为提出问题阶段,从84年开始为理论准备阶段,从93年开始为框架建设阶段。本文认为,由于有了前两个阶段,我们......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3-12-17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电影艺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论文提要本文把国内电影美学的发展概......
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近代化进程论略
发布时间:2023-07-02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20世纪是社会变化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最曲折复杂,因而也是最激动人心的世纪。作为社会人文科学一分支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本世纪的变化程度也非常之大,可谓前所未有。古典文学研究,在中国向为显学,拥有数千......
试析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4
查字典范文网为您提供“试析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研究”解决您在写刑法论文中的难题 试析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研究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的频发......
西沽公园的“新世纪纪念林”
发布时间:2022-10-26
近日,笔者在编撰《红桥区志》―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篇目过程中,查找资料时,发现一张14年前市区人大代表植造“红桥区市区人大代表新世纪纪念林”的旧照片。一时兴起,到红桥区西沽公园寻找那片纪念林,发现那片林子高大密植,郁郁葱葱......
世纪之交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生态问题
发布时间:2023-02-27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具有精神生态上的多重性,就个体而言,确实有其决裂与选择的双重痛苦,而这种根本性痛苦正是产生真正思想的土壤。在全球化和后殖民时代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既不可能完全回到过去单一的大锅饭中,也不可能完全蹈空而跳入商......
新世纪女性诗歌
发布时间:2022-12-03
很多人觉得论文很难写,其实不会,只要你清楚自己的选题,收集好材料,一般就很容易了。以下是由查字典论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新世纪女性诗歌.........
《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书评
发布时间:2015-08-17
[摘 要]《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是近年来研究中世纪日常生活的一部重要作品。著者为已故法国中世纪历史学家罗贝尔・福西耶。虽然相关作品众多,但是福西耶呈现给我们的绝对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他以历史学家特有的视角......
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7
" 【内容提要】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按照其研究进程,可划分为20世纪上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总体研究情况,反映了20世纪清代财政史研究的特点与得失。 在20世纪的中国财政史研究中,(注:近年也有新的财......
20世纪的晚清财政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7
" 20世纪的晚清财政史研究,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存在着一些阙失,值得认真回顾和总结。在已经发表的有关学术史综述中,对晚清财政史的研究涉及很少,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本文在总体回溯的基础上,重点缕述几个重要的专题研究......
新世纪与中国民法典的制定
发布时间:2023-04-15
新世纪与中国民法典的制定 新世纪与中国民法典的制定 新世纪与中国民法典的制定 我国几个重要的法律部门如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都已制定了较为系统完备的法律,它们尽管在名称上未被称为......
20世纪30年代广西新桂系土地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0
[摘 要]20世纪30年代,广西新桂系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为理论动力,试图以和平方式改良土地租赁方式,实现地主富农与承租农民的共赢,以促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巩固新桂系的统治地位。然而其制定的诸多政策虽有进步意义,却未得到较好实......
面向21世纪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发布时间:2022-11-26
"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将进入建立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阶段。与此相适应,政治学研究的主题就是为培育公民文化服务。政治理论对公民文化的形成具有启动和催生作用,但现有政治学理论属于“群众文化”......
新世纪女性作家乡土婚恋伦理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4
摘要:新世纪以降,女性作家对乡土社会转型期婚恋伦理的关注较为集中。其创作从夫妻双方自我认知、婚恋情感性因素、多角婚恋现象等维度审视具象伦理形态,对乡土女性性别意识深陷传统男权压抑与现代消费文化诱惑的双重困境进行揭示,对农民文化心理的现代性迷思与道德观念异变进行解析。整体而言,作为百年新文学乡土婚恋叙事的承续,女性作家的婚恋书写在传统的共鸣中凸显出女性经验美学的特性,而作家在时代语境下价值心态的游移.........
十九世纪中西方语言学研究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3-03-17
十九世纪中西方语言学研究之比较 一 19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早期和中期,也是中国传统语言学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时期;第二阶段为19世纪晚期,在这一阶段中国语言学进入了现代语言学时期,以《马氏文通......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发布时间:2023-06-21
编辑。【摘 要 题】世界近 现代 史研究 【关 键 词】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社会思想观念 【正 文】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 工业 化 时代 ,随着工业 经济 的 发展 ,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同时也出现了许......
外国专家对苏州拆城态度档案纪实
发布时间:2023-01-23
[摘 要]上世纪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拆城”风,苏州拆除城墙的计划也提上了日程。然而一些外国专家在苏州拆除城墙方面都持反对意见,而且态度颇为坚决,他们认为苏州城墙是苏州悠久历史的象征和代表,不应该盲目拆除,而应......
今天的中国因为什么需要研究欧洲中世纪哲学?
发布时间:2022-11-27
欧洲中世纪哲学,其含义是指欧洲中世纪,即从大约 500 年或更早一些时候至1 500年左右,源于古希腊思想的哲学传统。虽然我个人认为这些限定太过狭隘,但为了这次演讲,我仍然遵循通常的界定。从地理位置和语言上来看,这一哲学传统是非......
研究中国口腔医学专业人才供需
发布时间:2014-06-17
借用参照国口腔医师与护士的比值,按中国现有口腔医师数寻求护士配额。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研究中国口腔医学专业人才供需,.........
中国省区人口流动与人口红利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14
分析并测度了我国31省人口流动对人口红利的贡献和贡献等级,分析显示,我国31省人口流动对人口红利的贡献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计算了人口流动对人口红利的贡献等级,将我国31省份划分为5个等级,这为我国依据不同省份制定社会保障制......
新世纪德国电影中的“柏林墙”(1)
发布时间:2022-12-19
柏林墙建造于1961年,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90年被拆除,两德重归统一。柏林墙的拆除,作为东欧剧变中的一个象征事件,也被赋予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内涵,新世纪以来,不少德国电影都涉及到了这一事件,主要表现对东......
面向21世纪会计教育研究(1)
发布时间:2013-12-17
即将到来的21世纪使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科技和教育在新世纪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所面临的世纪其实质是一个教育世纪。在这个世纪里,知识经济将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撑点,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以及综合国......
邓世昌纪念馆国防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25
摘 要:国防教育基地是开展国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依托,邓世昌纪念馆作为广州市重要的国防教育基地,自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国防教育基地建设,是深入开展国防教育......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意识形态
发布时间:2023-03-17
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在欧洲开始萌芽,其综合性标志是城市的复兴和 发展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新意识形态在城市中逐渐形成。城市意识形态市民人文主义和共和主义组成,包括市民权利、人民主权、共和制和选举制等要素。 一 商......
新世纪我国会计理论创新体系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30
1.我国会计理论创新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我国的企业也开始从生产型企业向研发型企业过渡。在新的时期,公司的经营更加多元化,公司内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化。金融市场的活跃使得企业争相上市,融资......
本世纪以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3-02-07
【摘 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预演,是共和国的前身。本世纪初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试论二十世纪以来王恽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3
以下是一篇关于试论二十世纪以来王恽研究的毕业论文,欢迎浏览! 论文摘要:本文以当前所能收集到的民国至当代论述王恽与其著作《秋涧先生大全文集》的材料为基础,归纳自民国以来学术界对王恽及其《秋涧先生大全文集》的相关研究成......
二十世纪金代计量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3-03-24
摘 要:计量是百物制度的标准,对百姓的生产生活乃至国家治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计量制度研究的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其他社会制度的研究。尽管关于金代计量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但学界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丰......
二十世纪后林黛玉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8
1前言 八十年代初,距离改革开放的时间还很短,整个社会还没有完全脱离左倾思想的影响,文学观念和形式还受着很多束缚,尚处在痛苦的蜕变之中。《红楼梦》研究也不例外。与七十年代相比,这一时期发表的红学文章数量上相当可观,从本......
二十世纪以来《尸子》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3-02-10
摘 要: 《尸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篇”,此书曾在南宋时期亡佚,至清代方被辑佚成书。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尸子》研究逐渐增多,其中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辨伪及思想上,而新时期学者则扩展到语言词汇、训诂、辑本......
二十世纪“兴”的研究现状概述
发布时间:2013-12-18
二十世纪“兴”的研究现状概述 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对“兴”的研究引入了现代意识,拓宽了学术视野,对这一传统的文艺学美学观念进行了多角度的切入,鞭辟入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注重对本源的考索,而尤其注重对其原创性美学思想......
二十世纪汉语轻声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3-01-18
【内容提要】本文概述了近些年来轻声研究的几个问题,诸如轻声的性质,轻声和轻音、轻声产生的原因、轻声的作用。最后分析了目前关于轻声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有规律的;无规律的以及其它影响因素等。认为我们必须抓住实质,将理论研究......
中国人口自均衡发展态势与人口政策调整
发布时间:2022-09-17
摘要:人口均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人口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而人口自身的均衡则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的前提。通过人口预测参数设计分别模拟“现状”“由现状逐步调整到理想状态”及“理想状态”三种方案,对中国人口的中长期发展态势......
对新世纪中国舞蹈转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6-02
一、前言 中国舞蹈教育的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借鉴苏联模式与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的。在这条发展之路上,受历史原因的影响,中国特色的舞蹈教育模式仍在摸索中不断改进。无论是苏联还是西方的办学模式只能是借鉴,如何弘扬本民族的......
分析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
发布时间:2014-04-09
很多人觉得论文很难写,其实不会,只要你清楚自己的选题,收集好材料,一般就很容易了。以下是由查字典论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分析21世纪的化.........
新世纪诗歌“病”了吗?
发布时间:2023-04-06
新世纪才刚刚过了十几年,新世纪诗歌已经表现出与以往诗歌不同的新质。新世纪诗歌已经进入众多诗歌评论者视野,相当一部分诗评家,他们给新世纪诗歌把脉问症,望闻问切,为其诊疗开方,这反映出新诗评论家对当下诗歌的焦灼及对学术伦理承担。在“新世纪诗歌”这一领域,张德明教授算是进行持续、有效关注的、用力的学者之一。他不仅与著名诗人李少君一起掀起了新世纪诗歌理论新探――“新红颜写作”的理论大潮,而且还组织了21世.........
简评《 20世纪中国哲学论要》
发布时间:2023-06-27
郭庆堂教授等著的《20世纪中国哲学论要》一书,2013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论要》分析论述了20世纪在中国产生、流行并为中国人所诊释、理解的各种重要哲学思想,包括中国自身产生的和来自外国的各种派别、思潮、思想体系和......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流动人口问题
发布时间:2023-03-30
【摘要】人口问题论文: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流动人口问题怎么写呢,请看查字典论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摘要: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战略抉择。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目标,要求北京认真对待和科学处理流动人口......
《新世纪英语专业阅读教程》的系统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6-01-09
[摘要]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教材评价研究,采用我国学者程晓堂(2002)提出的系统评价方法,结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和英语阅读教材的特点,对《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阅读教程(1-4)》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设......
中国会计科学:21世纪发展观念的更新(1)
发布时间:2023-02-06
一、发展动力:会计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 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来自于会计环境,尤其是其中的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的变化。从经济环境上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
《乱世佳人》对21世纪女性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2-11-08
AbstractA famous man has once said that women hold half the sky. A wise writer has said that half the man is a woman. In fact, women are just like the deep-hidden treasure which has not been explored completely. It is n......
新世纪世界导弹核武器格局
发布时间:2022-10-27
" 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将是美国的“不变之规”:一是仍将保持拥有“三位一体”核力量,依然把核武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石;二是仍将俄罗斯作为主要的潜在对手,俄罗斯令人生畏的核力量和军事实力依然是美国不能不认真对付的“心病”;三是......
新世纪小说中城市“边缘化”人物剖析
发布时间:2022-10-28
摘 要:2003年以来的中长篇小说,逐渐出现一系列以书写乡下人进城生存景象的作品,竭力表现了这些处于城乡“边缘人”由乡入城之路的艰难和内心的挣扎、矛盾以及他们走进城市之后的生存的窘迫情境,再现了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乡......
再谈面向新世纪的数学课程
发布时间:2022-10-22
" 义务教育的新数学课程和教材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在全国普遍实施和使用。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有一个基本精神,就是要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这个转变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个方面。要实现这......
海外学人研究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14
相互之间不能完全地理解,无论如何也不算是灾难;忘记了我们会习惯性缺乏理解,这才是灾难。顾彬在《只有中国人理解中国?》中如是说。作为一名汉学家,作为中国文学(文化)的充满激情的旁观者,顾彬的汉学研究一直在试图理解我们所处身其......
二十一世纪中国审计模式的创新
发布时间:2013-12-18
[提要] 本文据我国 经济 体制改革的现实,对审计模式导向、审计行为主体模式、审计行为规范模式、审计行为监控机制、审计行为环境等因素构成的审计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 审计模式、审计模式导向、审计行为主体模式、审计行为规......
试析大学外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8
" 论文摘要:大学外语口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外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能按照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情景进行得体的交际。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教师教学策略是帮助学生实现外语口语交际目标、提高大学外语口......
我国企业管理研究: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
发布时间:2023-03-05
【摘要】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管理创新和企业发展提供思路。大庆经验表明管理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要正确处理经济改革与企业管理的关系;社会主义企业既要会管理更要会经营,要研究和掌握企业行为规律、......